创造回忆的能力

2024-06-05

创造回忆的能力(精选7篇)

创造回忆的能力 篇1

一、创造思维与创造能力

知识的日新月异, 经济的飞速发展, 未来的社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未雨绸缪, 在学生阶段, 对他们进行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 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 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 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 探索规律, 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创造能力是善于运用前人经验并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能力之一。青少年时期, 可塑性极强, 更应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 不断地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新的创新、补充和完善, 使之更为丰富。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 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 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 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 课堂教学仍存在不少违背时代要求的种种误区。如“注入式”“标准化”的状况。课上, 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学生抄条条;课下教师设下“漫漫题海”“重重考山”, 学生则忙于画勾打叉。这种情况会抑制学生的智力发展, 尤其是创造力的开发, 为此, 培养未来公民形成鲜明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历史地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 但它是以潜能方式存在的, 必须通过人们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能发挥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把着眼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上, 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能够在活泼和愉快的情境下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的潜能, 激发他们敢想、敢说、敢做, 并加以正确引导。

二、如何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能力

1.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的创新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观念, 这种意识和观念, 来自学习, 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的教育理论, 尤其是要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 来更新我们的观念, 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 自觉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 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吸引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自己就得勤于积累资料和素材, 巧于设计问题情境, 恰当运用寓言、诗歌、歇后语、民谣、音乐、谜语、漫画等, 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兴趣的源头, 创造的土壤。

3.利用课堂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堂教学是五个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 即“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效果”。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 应当是这五个要素达到最佳质量状态并相互形成系统关系。其中这五个要素当中, 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这也是教师能够控制的主要变量。教师应当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 去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 要突出学生参与, 突出学法指导, 突出启发思维等。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再以先知先觉, 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 而应该巧妙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争论, 允许学生质疑。因为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 那么,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巧妙提出疑问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 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应是:能联系实际, 发人深思, 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 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 这涉及到文理两方面知识, 就其思想政治教学这方面, 我采取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何搞好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西部的大事, 也是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大事。并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三个层面上加以分析。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辩证地思考。总的来说,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选择恰当的形式。既有“课堂心理诊所”“模拟法庭”, 也有“哲理论辩”“热点访谈”等, 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索。学生的求异乃至辩证思维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二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开发智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的重要阵地, 课外活动的形式应该不拘一格, 要精心设计, 认真组织, 讲究实效。一般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可采用个别访谈、小组讨论、集体讲座、师生对话、演示演讲、专题辩论、知识技能竞赛、社会调查、小品表演、新闻发布等活动,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比如通过调查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缩影,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 启迪创造思维, 培养社会创造力。让他们参观建国成就展, 参加各类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以充分发挥创造欲求, 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创造能力。组织学生观看时事新闻, 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 关心社会进步, 开展小论文创作比赛, 直接展示创造成果, 激发创新精神。

5.在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时要坚持人格教育

通过教学, 引导学生去发现理论背后闪光的人文精神, 去感受先知先哲的智慧与人格的魅力。如高一至高三的内容中都有一些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 要让学生体会到邓小平理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让学生体会到邓小平理论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是浓烈的民族情感、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主义理想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既受到人格教育, 又可将这种感情、理想、责任感转化为不断探索、创造的强大动力。

三、结语

总之, 中学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 不断更新观念, 解放思想、勇于开拓,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打开学生的心窗, 插上想象的翅膀, 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2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能力发展的精神环境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就是创造和发现的总和。教育就是人的创造活动。传统教育处处存在有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和言行。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其言语和行为较为独特, 且有时偏离常规。通常, 教师对学生的褒奖以顺从为条件, 教师总是说:“谁听话, 谁就是乖孩子!”同学们若提出不同的观点, 教师便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 给学生制造心理压力, 如此久而久之, 就使一些思维活跃、心理开放的学生 (所谓的调皮学生) 受到精神压制, 甚至打击。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在这种“气候”与“土壤”中枯萎了。实践证明, 凡能实现和保障受教育者“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 就是适宜于创造力发展表现的环境, 所以我们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关爱学生, 呵护学生, 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气候”和“土壤”, 也就是要全力营造好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精神环境。

(一) 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 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同学生打成一片, 共同参与,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 对学生实行开放性管理, 允许不同的甚至和自己对立的观点存在。用新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 尊重学生, 善于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个体得到发展。细心发现闪光点,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 强调承认失败和错误对人有益, 不能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打击。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 没有失败, 就没有成功的道理。

二、创造就在身边

说到创造能力, 创造精神, 有的人 (包括一些教师) 总认为, 创造发明都是科学家、艺术家的事, 其实这是错误的。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学生应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基本道理, 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为将来成为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根基。其实学生都是小科学家, 我们要多指导, 引导他们多观察, 多思考。如有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树上有7只鸟, 用枪打死一只, 树上还有几只鸟?”出题人的答案是没有一只鸟。但有个学生这样回答:“打死的一只如果挂在树上, 树上就有一只鸟, 如果打死的一只掉在地上, 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这就是创新, 创造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三、发展创新能力, 重视实践活动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于教学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 需要教师加以教育和培养, 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就应当创设和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各种能力的实践活动。

(一) 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小组合作, 能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小组合作是有效的教学形式, 有利于师生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样有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二) 动手操作, 师生互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 有意识地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 创拟富有思考性的习题, 并给予情商投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学生多做有创造性的练习,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可以操作的习题, 使之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两个水桶, 小水桶能盛水4千克, 大水桶能盛水11千克。不要用秤称, 应该怎样使用这两个水桶, 盛出5千克水来。”

这是一道操作题, 我鼓励学生自行制作这样的两个水桶, 然后一边操作一边做记录。从题意看, 5千克水显然只能盛在大水桶中, 具体操作方法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 (1) 1小桶3次装满水, 倒满大桶, 小桶中还剩1千克水; (2) 倒完大桶中的水, 将小桶中的1千克水倒入大桶; (3) 小桶盛满水, 倒入大桶中, 此时大桶中正好是5千克水。

上述操作过程的算式是: (4×3-11) +4=1+4=5 (千克)

方法二: (1) 大桶装满水, 连续两次把小桶装满并把水倒掉, 把剩下的水倒入小桶中, 则小桶中有3千克水; (2) 大桶再装满水, 在已有3千克水的小桶中连续3次把小桶装满并倒掉, 再把剩下的水倒入小桶中, 则小桶内有水2千克; (3) 大桶装满水, 连续两次把小桶装满并倒掉, 这时大桶内正好剩下5千克水。

上述操作过程的算术是;

11-4×2+[11+ (11-4×2) -4×3]=11-8+2=5千克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3

一、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但要有过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才观, 还需要有极强的专业素质, 有宽泛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 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另外, 还要善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 有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能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就要解决思想问题, 要乐于接受现代教育新观念, 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至学的转变, 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变死学为活学, 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身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 师生彼此尊重, 教学相长, 创设一种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学习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 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三、营造一个民主、科学的良好氛围

一是在学校的每个人包括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人, 都有充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任何不同的意见都可以发表, 都可以进行相互辩论, 在民主中求真知, 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精神, 营造一个良好的能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氛围。

二是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相信科学, 勇于修正错误, 为追求真理无所畏惧的精神, 使学生用科学的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迷信前人。

四、启发学生质疑, 鼓励他们问难

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追根究底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要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稀奇古怪甚至错误的问题, 教师也应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是创造发明的前提, 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多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要着重培养学生思想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猜测。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和竞赛,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4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可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在观察前,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科学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培养想象思维。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想象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洞察力和丰富想象力。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

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相关基础知识。其次,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未想到的、去找别人未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即具有与众不同的思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4 灵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5

消除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教师想到的往往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并认为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培养其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教师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如何培育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篇6

想象能力的培育虽然渗透在听、说、读、写各个教学过程中, 但根据想象的定义及其分类, 可以看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育主要是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进行的;虽然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 但从各自的界定来看, 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主要在阅读教学中培育, 创造想象能力则主要在写作教学中培育。

在具体的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炼、善于思维, 这是培育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三个要素。

一、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积累想象的内容

生活是想象的源泉。如果不善于在生活中观察与积累的话, 那么想象力就会枯竭, 写作的时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因而, 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 积累想象的内容。

学生处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之中, 只要他们留心生活, 坚持多观察、多积累, 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就一定会慢慢提高, 创造想象也就有了产生的土壤。因而教师要帮助学生丰富生活, 开阔视野, 引导他们热爱生活, 亲近自然和人生, 善于观察, 细心体验。观察时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才可称得上是“善于观察”。

第一要细致、全面、客观;第二要抓住事物特征;第三要把观察同思考结合起来;第四要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观察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开始学习文学创作时, 他的老师——大作家福楼拜曾让他到街上去观察一个马车夫的马一天的活动, 莫泊桑初时也是不知道观察什么及怎么去观察, 福楼拜指导他观察的角度与方法, 如早晨与中午的马的状态是不同的, 吃饱了和饿着的马是不同的, 上坡和下坡时的马是不同的……福楼拜就这样教会了莫泊桑如何去观察, 将其引入了文学的殿堂。可以说, 会观察是会写作的前提。

中国有句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儿”, 观察得再仔细, 如果不能及时记录下来, 那么观察就毫无意义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积累, 学生将观察所得以写日记、写笔记、写随感、写心得、写总结等各种方式记录下来, 这样既丰富了语言, 又为创造想象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经常骑驴出去游历, 驴背上有一“诗囊”, 路见之景、所触之情马上记录下来, 放入“诗囊”之中, 他的“诗囊”堆满了屋子。正是由于这样的观察积累, 他作诗如鬼神相助般信手拈来, 被人称为“诗鬼”。

可见,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与积累, 丰富想象内容, 是培育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善于提炼, 提高想象的概括性

所谓提炼, 就是文艺理论中的“典型化”。文艺理论中, 典型化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创作者被某种创作契机所鼓动, 就在脑中将积累的表象材料呈现出来, 使它们自由地运动起来, 或者将它们重新排列变位, 赋予它们以新的组合形式;或者将它们重新拆散剪接夸张变形, 变幻构造出生活中不但没有而且不可能存在的表象形式——一个奇异而有真实力量的艺术世界, 也即在想象中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形成具有一定理性意义的新形象的过程。

典型化的基础就是平日的观察与积累。如果平日不善于在生活中观察与积累的话, 那么就没有运用创造想象进行提炼的土壤。即使“想”出来了一个人物, 这个人物也是苍白、单薄的, 因为“他”不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鲁迅曾说:“我所写的事迹, 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 但决不全用这事实, 只是采取一端, 加以改造, 或生发开去……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 没有专用过一个人, 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 衣服在山西, 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在这里讲的“改造”、“生发”、“拼凑”是进行文学创作的经验之谈, 而其中创造想象则起着主导作用。设想如果没有想象的翅膀又怎么能将大千世界中各种平凡之事融注于一端而构成一个新的形象呢?正因为有了创造想象, 所以学生才可以将生活中观察得来的、储存起来的记忆表象加以改造而创造出新的人物、环境或情节, 这也正是想象概括性的体现。

下面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例, 谈一下学生如何运用想象将观察与积累所得进行概括提炼。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可以归结为两种:

第一, 在概括大量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在生活中找一类人, 通过创造想象取每个人的特点结合成一个新的人物形象。采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典型形象有很多, 如鲁迅作品中的阿Q, 就是这样的形象。阿Q集多个形象的特点于一身而又不同于其中任何一个形象。学生虽然生活阅历有限, 但也可以着眼于自己的生活, 对平日积累的素材进行概括提炼, 运用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新的人物形象。

第二, 以生活中某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原型为主干, 运用创造想象适当地整合其他生活素材创造出新形象。采用这种方法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也很多,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先生, 就是以他的小学老师为原型的;巴金的《家》中的觉新, 则主要是以作家的大哥为原型的。这种提炼方法对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育最具实际意义。学生可以取材于生活, 以身边某个人为原型展开创造想象, 进行创作。

引导学生善于提炼, 可以提高想象的概括性, 这是培育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关键一环。

三、引导学生善于思维, 拓展想象的空间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造想象能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至于观察与提炼, 就更离不开思维活动了。所以, 培育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必须要谈到思维的开发与培育。思维科学体系庞大, 内容复杂, 关于创造性思维更是尚未形成定论。本文选取对于培育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最有帮助的一种思维——发散思维来谈。

发散思维是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 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 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 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 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的多角度运用于作文创作中, 要求学生对某一作文素材进行最大程度的思路开拓,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获得新颖而别具一格的写作视角与语言表述。这种思维的发散性主要是通过想象、联想等实现的, 因而引导学生善于发散性思维与培育学生创造想象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主要就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多角度思维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四种。

顺向思维是顺着问题的指向直接去思考,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与想象相联的思维方法。如这则材料:李白幼时不好好读书, 直至见到一个老太太要将铁杵磨成绣花针才受到启发, 回家刻苦攻读, 终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大诗人。由此材料进行正面思考, 便可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论点, 如“成功在于坚持”, “毅力可以使滴水穿石”, “持之以恒”, “刻苦勤奋”等, 这都是顺向思维的结果。

逆向思维是从与问题相反的方向角度对原意提出质疑, 这是培养创造想象能力的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运用到作文创作中则使作文的立意新颖而深刻, 也可使语言别有意蕴。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对陆游的词“反其意而用之”, 赋予传统以新意。

纵向思维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 对原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与引申, 从而得出新意。如读了《孔乙己》之后, 可以对“孔乙己如何偷丁举人家中的东西被打断了腿”这一情节进行想象。

横向思维是通过联想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与材料外的其他内容要素联系起来思考。这是由联想而展开的想象。如由《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联想到范进以及当时中国众多读书人的生活与命运等, 就是这样通过联想和想象, 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点来进行思考的。

可见,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 具有大胆独创, 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束缚的特征, 很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 获得创造成果。作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善于思维, 尤其是善于发散思维是拓展想象空间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善于引导、经常指点, 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摘要: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 创造想象能力主要在写作教学中培育。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可以积累想象的内容;引导学生善于提炼, 可以提高想象的概括性;引导学生善于思维, 可以拓展想象的空间。写作教学中, 教师坚持这样做, 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关键词:观察,提炼,发散思维,方向

参考文献

[1]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2]郭铁良.中学生想象作文基础训练技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3:25-56.

[3]钱威.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78-98.

[4]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123-145.

[5]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91-132.

[6]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237-240.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7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 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 寻求新答案的过程, 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 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还是照画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 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 缺乏想象力的训练, 发展下去, 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故在教学中, 先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如画树和房子, 可以先安排15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 通过引导学生从色彩搭配的分析, 只要画面需要, 什么颜色都可以画, 以此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 创造思维的萌发, 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 多感才能多知。因此, 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要在自然中发现美、提炼美, 要敢于取舍环境中的不美的或根据主观感受, 表现物体。

三、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泥塑》这课, 要求学生用泥捏出各种各样动物、饰物, 这并不难,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 设计出有特色, 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泥塑。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 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在创造活动中, 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 怕同学起哄, 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 因此, 这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 尤其在批改作业时, 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 有独到之处, 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 成功的作业。

上一篇:医患新闻下一篇:高校篮球教学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