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初一的回忆

2024-07-29

作文初一的回忆(通用12篇)

作文初一的回忆 篇1

甜美的回忆初一作文

年华似流水,时光如飞箭,一切的一切,消瞬即逝。

——题记

同样还是沁人的香味,同样还是美妙的味道,还是同样的甜美……人会长大,时代在发展,童年终究会逝去,可再不管怎样变,我还是钟爱于布丁奶茶。

小时候的第一次,也是这次回忆的开端,快乐的起源,美好的.铺垫。

还记得那个,寒风刺骨,皑皑白雪飘落的冬天。那天也是第一次看见冬阳升起。也许是因为冬阳吧,心情显得格外的好。便走出家门,和妈妈一起出去玩耍。一路,温暖的阳光伴随着前行。

来到冬日外边白雪的世界,印象中似乎也就那一年的雪是最大,最美的。不知道目的地在哪,也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走,一切都是那么的迷茫。在不知不觉中,竟走到了一个奶茶店,香味弥漫着整家店,同样也传进了我的鼻子。那时候的我还小,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奶茶,更别说喝了。我一个劲地吸着鼻子,妄图把所有的香味都吸入自己的鼻子,就差“口水直下三千尺”了。妈妈看出了我的馋样,一脸神秘地对我说:“走,带你去喝奶茶。”那时候的我,也是一脸疑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奶茶。

走进那家满是奶香味的店,门口的荧光牌子上亮闪闪地写着:新出招牌奶茶——布丁奶茶,妈妈便买了一杯布丁奶茶。看着奶茶店阿姨娴熟的动作,以及那黄澄澄的布丁一个接一个跳入那棕色的奶茶中,我无限期待着。奶茶做好了,妈妈将它递给我,隔着杯子似乎也能感觉到那可以征服我的鼻子的香味,香甜而难以忘怀。插上吸管,我迫不及待地吮吸了一口,甜到好处的奶茶,润滑,Q弹的布丁,毫不留情地侵蚀着我的味蕾,那一刻,我爱上了奶茶,尤其钟爱于布丁奶茶。它同样也成为了我童年最甜美的回忆。

这次考完试,妈妈决定慰劳慰劳我,还是同样的话“走,带你去喝奶茶。”“布丁奶茶哦。”我“意味深长”地说。

记忆的大门打开,往事浮现,儿时,最甜美的回忆——布丁奶茶。

作文初一的回忆 篇2

一、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 授之以渔

说是写的基础, 所谓“口随心走, 笔随口走”。因此, 可以采用每周一话题的口头作文形式。先给学生一个热门话题, 讲解一下围绕话题作文的具体要求, 让学生列出提纲, 给一周的时间准备, 每周定一节课的时间请同学做记录补充, 修改后做口头评讲。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 学生的说写能力都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生仿照、临写作文

初一学生练写作文可以像练习书法那样从仿照、临写入手, 可以选择教科书中的范文做样本, 先给学生讲解、分析范文在选材、层次、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按照样本的篇章结构仿写。然后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 出一个与范文类似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写, 与范文比较, 帮助学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 再给学生命题作文, 提出具体要求, 教给学生设计篇章、选材要领, 要求其独立完成。

三、结合实际命题或半命题作文

对初一的学生来说, 拟定合适的作文题目很重要。应尽力选择学生熟悉的人或事命题, 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扩大选材的角度, 能够让学生从“我”入手, 抒发内心的渴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作文中, 教师的批改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

初一的学生能写成一篇作文也是不容易的事, 在他们看来, 努力写出了, 已经达到了自己的较好水平, 送给老师批改, 指望有所肯定和指导, 以便从中吸取力量和启示。因此, 教师在批改中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信心, 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 实事求是地采取积极赞赏的态度, 不能消极地压抑, 虚假地“拔高”, 把学生“看扁”的僵化态度更不可取。

关于作文的回忆 篇3

我们都喜欢上语文课,却又害怕作文。语文是老师讲给我们听,就像听故事;作文却是我们写、老师看。要想把肚子里的话变成文章,真是太难了。尤其是老夫子那严厉的面容,想让他给你个良好的评语极不容易。首先,他要求你的字迹和词句工整规范。字写得七扭八歪,他决不批阅。错别字连篇就要请你吃戒尺——当时体罚不曾废除。他说,一篇文章的好坏,文字起很大作用。什么人才歪戴帽子斜瞪眼?流氓地痞!他的话,我真正懂得则在若干年后。那时,我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了。一次,我匆匆赶写出一篇小说,编辑将稿子处理完约我面谈。我们是老朋友了,他用玩笑的口吻说:“你老兄买本小学生字典读读吧!”听着,我的脸热辣辣烧了起来。后来我读一篇别人的小说原稿。那故事很迷人,只是错字连篇,读着就像美餐当中吃到了苍蝇。从此我写文章格外小心,深深懊悔当年写作文时不曾打好基础。

不当作家似乎就不必在作文上下功夫了吗?我有位做干部工作的朋友,他抱怨说每年接受国家分配大学毕业生是最头疼的事。翻阅档案,他连自己的履历都写不通顺。这样的干部有谁愿要?我还认识一个青年朋友,小学毕业便作了个体户,而今是腰缠万贯了。该交女朋友了,谈恋爱不会写情书,为此深感苦恼;还有一位工人朋友,犯了错误不会写检讨书。我问他们作文课是怎么上的?他们苦笑道:每次作文都由爸妈代劳。

父母帮儿女作文,我们当年也有过。不过,他们的手心都让老夫子用戒尺打成刚出锅的热豆腐。今天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该是猛敲警钟的时候了。

作家简介:

美好的回忆初一作文 篇4

为什么不可以不长大呢?又为什么非要长大呢?长大了,我和小篮就不一定在一起了。长大了,会有人做我忠实的听众吗?可是 我们却每时每分都在长大,每时每分都变成回忆。

有时我想,不要长大了好不好,我宁愿用一半的生命来换它的实现。可这个世界上没有巫女,也没有神仙。因此,我的愿望不会实现。

到了初中,才发现,童年与小学的那些日子离我们那么远了。回忆着,像一块镜子,被阳光打碎,散落了一地,每一块都闪着耀眼的光,却又不敢去捡。真的,忍不住去拾了,却扎的一手伤痕。那么痛,那么真实的存在着。

总是就那么想着,有一天,我们还能回到从前,在天抬数星星,在一块分糖果。可是,我们长大了,所以我们失去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却又是每个人都讨厌的。计算着,那些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总是那么匆忙的就过去了,那么匆忙的就碎了。我还未来的及抓住它,就都不见了。半空中,只剩下我的手还在悬着。它们,是那么真实的存在过,但,却那么匆忙的消失了。

风总是那么吹着,那么张狂,吹散了落叶,也吹散了我们年少的那些往事。而我们只能远远的看着,回忆着。待风吹过后,独自一人留在那角落,收拾着曾经那些碎片,想要拼凑起来,可是在怎么拼凑,那些都不在完整了。只能由风将它们带走。

我们,长大了。

回忆的初一作文600字 篇5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回忆的初一作文600字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回忆的初一作文600字5篇1

又是一年姹紫嫣红的春天。我的记忆里,总少不了那童年纯真带给我的幸福。

我永远忘不了那绿油油的蒲扇组成的香蕉林,因为我和他曾在那蒲扇下玩耍,躲避大人的监视;曾采下一串串不成熟的香蕉,一起品尝童年的酸甜苦涩;曾爬上结满了甜美果实的果树,我不敢爬,他只要轻轻说声:“别怕”,我也就不怕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金黄的麦浪般的芦苇丛,她独守在江畔的一方,平静地面对自然的凄清对她的调侃。我们却偏要和自然作对,来打破这苍凉凄美的诗一般的境界。采下成把的芦苇,扎成扫帚,仿佛要为这焕然一新的河畔扫去昨日的余尘。轻风抚去他额头上那洁白如雪的芦花,夕阳照映着我们离开荡漾着欢乐的河畔,芦花在飘絮,连燕子也驻足,大自然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和谐与温馨打动了。背着成筐的扫帚,我们摇摇晃晃地离去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高山,屹立在层层梯田的上方,显得潇洒倜傥。一圈一圈的茶树编织成一条围裙,串连着这神奇的“东方树叶”。背着新编的竹筐,我们去采山茶,伴随着妇女们亲切的山歌,浓浓的绿意钻进了我们的心间。他不断把成把的茶叶装进我的茶筐,这是他送给我的,最好的春天的礼物。

我永远忘不了那自然、淳朴、温馨的气息。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时光在流淌,金黄的果实被收获了一次又一次,芦花在飘荡,春茶多少次装满了新编的竹筐。一晃,五年过去了。

再一次见到他,是一张充满了成熟与聪慧的脸庞,不再是从前的.他。我的脸上也只剩下了严肃的微笑。我已明白,时光冲刷了一切,再也不能和他一起爬上香蕉树,一起去摘芦苇,一起去采春茶了。美好的童年成了永远温馨的回忆。

回忆的初一作文600字5篇2

鲁迅曾说过他屡次回忆起儿时吃的蔬果,极其的鲜美可口,是他思乡的蛊惑。而在我儿时却恰恰为一个过渡期——弄堂、瓦房都逐渐消失,但却还是留给我了许多的回忆。其中最深刻的便是弄堂里那个不起眼的羊肉面店了。

那个店主打红烧羊肉面,也卖些羊杂之类的。不过,去那店的人都是点羊肉面,以致于这店还卖些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店面不算大,只有三四张长桌,厨房也就比现在的卫生间大点儿,被一个架着两口大锅的灶台一占,着实腾不出什么地儿。“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儿的客流量可着实不少了。别看人家就卖一碗羊肉面,花样儿可多着呢!

羊肉选的都是肥瘦相间的,还带点筋。去掉的肥肉和瘦肉单独装盘——肥肉留给老人和小孩,以防他们嚼不动瘦肉;瘦肉也可以配着大葱做上几碟小菜。每天早上三四点钟,老板与老板娘便支起两口大锅,用羊骨熬汤,熬成乳白色的高汤。一有人点面就用汤勺舀上两大勺,再倒些红酱油,色香味俱全,且鲜而不咸。

面的讲究就更大了,不同的面和羊肉搭一起便是不同的美味。我常点的是细的挂面,吃一口羊肉,感受一下大快朵颐的畅快,再吸一口丝滑细腻的面条,便不会觉得羊肉油或腥;从外地过来打工的人一般都点扁平的宽面,不要汤,滴上几滴麻油,就成就了冬夜里幸福的温暖和饱腹感;还有刀削面,拿一大团椭圆形的长面团,拿把大刀从侧边飞快地削上几刀,被削下来的面直接飞入锅中。面不长,宽厚,适合那些牙还没有长齐的小孩吃,只要几片就可以让小孩的嘴巴塞满,以防噎着。

小店现卖现烧,即便在冬天也能吃上一口“热乎的”,所以即便排满了长队,人们还是甘之如始地排着。

这家店随着弄堂消灭了,但现在家里也有了条件吃羊肉面,不过我依旧想下馆子吃。我吃的不是面,是乡土人的情怀。

回忆的初一作文600字5篇3

岁月荏苒,童年行走在时间的尽头,渐行渐远,真的没想到啊,儿时的时光竟如白驹过隙,一闪即逝。

想当年我与小伙伴一起手牵着手,哼着童年的歌谣,悠闲地走在柏油路上,走进一家我们经常去的小卖部挑着各自喜爱的辣条……

同龄的你,想必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来到小卖部的时候,总是被五花八门的辣条迷的神魂颠倒,看得眼花缭乱,挑选时纠结不已,在千挑细选后终于满载而归!

可回到家时却发现父母竟然如此不通情达理,将辣条没收了,所以我下次学聪明了,将自己心爱的辣条找到一个安全的“容身之所”,你们不让我吃,我就把它藏起来,悄咪咪的慢慢吃!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哈哈,心里独自暗喜,佩服自己的机智!

撕开包装一股由内而外的咸香味扑鼻而来,就是这个味道使我的口水摇摇欲坠,就是这个味道使我的味蕾永生难忘,就是这个味道使我的嘴巴跃跃欲试迫不及待……

小心翼翼地将其中一根轻轻抬起,瞧它这金黄而又红润的色泽,多么诱人呀,我目不转睛的盯着它,嘴里的口水直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口吞下了它,咀嚼着它,它散发的香味已经布满了我整个口腔,我仿佛遨游在辣条的海洋!越飞越高!

“吧唧,吧唧,咕嘟”一根辣条被我解决掉了,噢,不是两根,是三根,是四根……不过一会,一包辣条就被我消灭殆尽。“嗝”真好吃哇!心里十分满足的说道,可是,我又想了想“就这点东西还不够我塞牙缝呢”于是决定……你们懂得!

每当我再次拿起辣条,大口吃时,味道依旧如此,还是那样美味。可只是仅仅美味,却找不到童年时吃辣条的那份快乐了。

我想那份记忆中的快乐也只能在童年,在无限的回忆里!这回忆如同夜空一般,闪烁的星光就是辣条的味道!

回忆的初一作文600字5篇4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在慢慢地逝去,往日的画面虽过去很久,但依旧印在我的脑海。那人,那事都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她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我记得第一眼看见她是在小学三年级。当时,她的家——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于是,她就跟着亲人来我们这生活。我们学校接受了好几个从汶川来的孩子。

我非常幸运,她坐在我身边。我记得她对我第一句话是:“嗨,同学,我坐在这你不介意吧。”我爽快地说了一句:“没事。”当时别的同学都羡慕我,有这么一个漂亮的同桌。当然,我也很高兴。

经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已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我们无话不谈,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回家。那段时光感觉过得非常美好。

我记得有一次,上英语课。老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带英语本。可是她没有带,但我只有一本。我毫不犹豫地把我本子给了她。她当时还非常不忍心要,说:“我没带,应该受到惩罚。可你不一样。”我平静地把本子给她,并站起来,对老师说:“我没带本子。”老师过来,敲了我两下。可不知怎的,我一点也感觉不到疼。可能是老师因我是好学生,打得轻。也有可能是因为替她受罚,感觉不到。

事后,她问我疼不疼。我笑着说:“傻瓜,不就被敲了一下嘛,有什么。”她听后,才放心地去玩了。

我知道她特别喜欢打羽毛球,所以每天晚上写完作业,都去找她,和她一起去体育场打球。我故意让着她,我喜欢听被她嘲笑,那种感觉非常的温暖。

可是,这种日子过不长。她上了一个学期,突然要走了。我只能接受现实,买了一只玩偶熊作为礼物。我希望她看到熊,就像看到我一样。她走后,每当走到我们当时一起玩耍的地方,都触景生情。流下孤独的泪,还会在想,她此时在干什么?

这是我一直无法忘却的时光,一想起来,我就会独自伤心,独自微笑,那种幸福感依稀存在。

回忆的初一作文600字5篇5

我正手忙脚乱的拉开抽屉翻找着,一束略显单调的阳光照在角落,尘埃纷纷落下。角落里,是那支笔,笔身上的淡蓝蝶翼渐渐褪去……那仅有的一丝痕迹蔓延到我的心中,勾起更多更多……

那一天,天边的云似被雕刻出了不一样的轮廓,“一朵,两朵”,我无聊至极在本子上画着。“咚当,渍”是一支铅笔,滚到了我脚下,我拾起它,笔身上点缀着几片蝶翼。“真好看,”我环顾四周,没有人找东西“也不知道是谁的,我先拿着吧”我吹吹灰,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抽屉角落。

云朵遮着太阳,太阳似乎不甘埋没,又一脚踢开云钻出脑袋来笑着,云却黑了脸。“我妈昨天给我挑了支笔,上面还有蝴蝶的翅膀,蓝蓝的,我觉得不错,你看看?”我闻声看去,她们又在聊,不过听起来跟刚才那支挺像的,“哪去了,刚才还在书里夹着呢。”我正准备给她,突然一想,我就这么拿出去,他们会误会的,可我也不能不给呀,这毕竟是她的。虽然这笔很好看但……

我还是把笔占为己有了。好像是被这古怪的天气影响的,我的心跳的都快蹦出来了。“你见过一支有蝴蝶翅膀的笔吗,蓝的”,她抬头问,不经意间我们对视了一秒,她的眼中映着一切,:映着云朵与太阳、映着我灰暗的眼睛,还有我狂跳的心……似乎,在她的眼中我迷失了自己。我躲开他的眼神,甩甩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至今我每每忆起,都无法直视她,与那淡蓝色的蝶翼。

回忆的初一作文600字 篇6

我们走了几步,说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船”。等伯伯买好票之后,我们立刻就选了一艘超“大”的船,我跟姐姐坐在最前面,你们肯定会问:为什么要坐在最前面,坐后面不是挺好的吗?“哎,其实我们也不想坐在最前面,要不是我那专门出嗖主意的妈妈发话了,我们才不会傻里傻气的做在最前面当司机呢!”不过还是很高兴的,能在湖中欣赏美景,还让我掌握了方向盘。湖面上的风很凉爽,虽然是冬天,但却并不感到寒冷,而让我感到很温暖。能跟日思夜想的亲人相聚在一起,一张张像花儿一样绽放的笑脸,充满了节日里的喜气洋洋,无论是谁都会融入这节日的氛围。坐在船上,我们有说有笑,一会儿说新年的打算;一会儿讨论对孩子的期望;一会儿说美满的家庭。这是个多么温馨的场面啊!仿佛风儿水儿都为我们奏起了美妙的音符,给予我们节日的祝福。

突然,湖中响起了美妙的音乐,我回头一看,哦!“喷泉”!好神奇啊!你看,她那腾空飞翔的飘带,像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子,挥舞着她的衣巾,伴着清幽的音乐,翩翩起舞。不一会儿,她又变换了舞姿,也许,是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她的美姿。

忽然,“砰”的一声,“啊”!我尖叫了起来,猛得抬起头,喷泉喷起来的水像火箭一样冲向天空,我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高呀!”原来仙女也有这么激情的一面,喷起来的水有十多层那么高。是要给我们带来惊喜吗?十多分钟过去了,水花慢慢地降落,这时音乐变得柔和起来,喷泉喷起各种各样的水花,有的像水晶花,有的像荷花,还有的像白云……真有意思!不得不让我们向她投来赞美的目光。

回忆我的父亲 篇7

童年时代, 我们三个大孩子, 即我、达尼娅妹妹和伊里亚弟弟, 对待父亲的态度是十分特别的, 我觉得和别的家庭是不一样的。对我们来说, 父亲的意见是不可抗辩的, 他的建议是必须照办的。我们认为他了解我们的全部思想和感情, 只不过他不常说他了解罢了。我受不了他那双好寻根问底的不大的铁灰色眼睛的注视, 当他问起我某件事情时, ——他总爱问那些你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我不能说谎, 甚至无法逃避回答, 虽然我常常想这样做。

我们不仅爱他;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可是我们又感觉他在压制我们的个性, 所以有时很想摆脱这种压力。在童年时代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感觉, 后来就变成有意识的了, 这时我和我的几个弟弟在对待父亲的态度上出现某种反抗精神。

在童年时代, 我们最大的乐事是希望父亲不管用什么方式教我们念书, 带我们去散步, 去办事, 去打猎, 或者带我们出门, 给我们讲些什么, 和我们一块儿做体操, 等等。他不用一般的温情:如亲吻、送礼物、说亲切的话来表示对我们的钟爱, 他很少送玩具给我们;可是我们随时都能感觉出他对我们的慈爱, 感觉出他对我们的行为是否满意。有时他叫我“谢尔古列维奇”, 而不像平常那样叫我“谢辽沙”, 这已经是表示抚爱了。有时他悄悄从身后走来, 不声不响地用双手捂住我的眼睛。要猜出这是谁干的并不难。或者, 他抓住我的双手说:“爬到我身上来。”我顺着他的身子直爬到他的肩膀, 他抓住我的手往上拉, 于是我就坐到或者站到他的肩膀上。这时他扛着我在房间里转一圈, 然后不知怎么一下子把我的头朝下翻个筋斗, 我又站在地上了。我很喜欢这个游戏, 如果父亲和我们当中的一个人这样做, 比如和我, 那么达尼娅妹妹, 或者伊里亚弟弟马上就会喊起来:“我也要翻, 我也要翻!”

我们甚至在父亲身上的气味中, 在他那件法兰绒短衫的气味中, 强烈的汗水气和烟草气味中都感到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父亲那个时候还吸烟。

我们最喜欢跟父亲做的一项活动就是体操。体操是这样开始的:我们站成一排, 父亲站在我们前面, 我们必须准确模仿他的动作:有节奏地向上、下、左、右转动头部, 屈伸两臂, 原地踏步, 蹲下, 膝部不屈, 向前弯腰, 两手触地, 等等。我们还跳短木马。

一般地说, 父亲对体格的发育是很重视的。他鼓励别人做体操、游泳、跑步、做各种游戏, 如槌球戏、打棒游戏、英国板球戏等, 尤其赞成别人骑马。有时散步, 父亲会突然说:我们赛跑吧。于是我们大家就跟在他后面跑。

大家都知道我们是怎样模仿“努米底亚骑兵队”的:父亲突然从桌旁站起来, 举起一只手挥动着, 围着桌子跑, 我们大家同样也举起一只手跟在他后面跑。为什么把这叫做努米底亚骑兵队, 包括我父亲在内, 谁都不知道。努米底亚骑兵队有使人精神振奋的功效, 特别是在那些无聊的客人走了以后。这个游戏是斯乔巴·别尔斯舅舅从法学院带来的;我不知道它在这所学校里有什么象征性的意义。

父亲很少惩罚我们, 他不罚我们站墙角, 很少骂我们, 甚至责备我们的时候也不多, 他从来不打我们, 不揪耳朵, 等等, 但是根据各种迹象我们能感觉到他对我们的态度。他的惩罚就是冷淡, 不理睬你, 不带你一块出去, 说几句带讽刺意味的话。在我们的童年时代, 甚至后来, 根据我们的行为, 有时也无明显的原因, 他会暂时特别喜爱我们中间的某一个。他经常特别宠爱的孩子是没有的。只是到后来我们长大了, 他才对同情他的观点的人特别看重。看来他没有一套特别的教育方法。他提些简单的意见, 暗示一下我们的缺点, 嘲讽几句;用开玩笑的方式让我们懂得自己的行为有不端的地方, 或者给我们讲一个笑话、一段故事, 从中很容易看出含有暗示的意味。

有时他生气, 提高嗓门说话, 特别是在教课的时候, 但我不记得他用过粗鲁的言辞;只有过他把我们赶出课堂的情形。

他最不满意的是我们说谎和对人态度粗暴——不管是对母亲、对教师, 还是对仆人。不过有时他也提醒我们注意一些不甚重要的事情。比方我们用刀子吃东西, 或者用刀子切鱼时, 他就提醒我们注意;这在交际场合被认为举止不良。从前这种行动还会被认为其中有别的含意。比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 安娜谈论一个人时说道:“他倒未必是个虚无主义者, 可怎么用刀子吃东西。”

看到我弓腰屈背, 他就说:“坐直!”或者轻轻推一下我的背。再如, 当发现我什么游戏和娱乐都想参加, 与我无关的话也想听, 总之当发现我不该管的事也管的时候, 他常说:“你什么都怕放过!”即是说, 唯恐放过寻欢作乐或者探听某种有趣的事情的机会。他确实看破了我性格中的一个特点, 这个特点后来使得我常常想知道不该知道的事, 做不该做的事。

当我们中间有人讲一段应当算是可笑的或者机智的故事而自己先笑了的时候, 父亲就说:讲笑话的人分三等:低级的是讲笑话时自己笑, 而听的人不笑;中等的是自己笑, 听的人也笑;高级的则是自己不笑, 而只有听的人笑。总之, 他告诫我们在讲笑话的时候, 自己不要笑, 否则, 听众脸上突然露出乏味的神情, 那就尴尬了。

当我硬要勉强说几句俏皮话和双关语的时候, 他就会说:你的俏皮话像彩票, 中彩的很少, 大多是印着“当场开彩”的空票子。碰到我说出某种自以为俏皮的蠢话时, 父亲往往说:“当场开彩!”或者说:“没有中彩!”

当我无意中做错了什么事情, 如打破杯盘, 撕破或弄脏了自己的或别人的衣服, 托我做的事情我忘记了, 还辩解说这是出于无意, 他就会说:

“正因为你无意地做了这件事, 我才责备你。要努力做到避免任何无意的过失。”

他还说:“如果你做一件事情, 你就要好好做。如果你不能或者不想好好做, 那最好是干脆别做。”

父亲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 在“危机”发生之前, 与后来相比, 大不相同。那时他很乐观, 也很专断。

在我的童年时期, 父亲的观点中甚至感觉得出有贵族思想, 虽然他没有直接说出来。更明显的贵族思想倒是出现在母亲的口中。父亲认为遗传是有几分作用的, 但是他对贵族气派的含义首先理解为良好的教养——就这个词的最好的意义上来理解, 自尊感, 有学识, 有涵养, 宽宏大度, 等等。除了这种意义上的贵族气派以外, 在他的心灵中同时并存着对农民, 像他一贯说的那样, 对供养我们的人的特殊尊敬和爱戴, 而且他的这种尊敬也不断地熏陶着我们。后来他毅然弃绝了贵族气派。

父亲不喜欢朋友之间, 甚至亲人之间的亲昵态度。他说:“有些朋友, 他们一见面互相拍着对方的大腿说:‘你这个可爱的下流坯!’或者说:‘唉, 你这个可爱的坏蛋!’这是‘狎昵之交’ (畜生的友谊) 。”

真正好的教养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轻松, 而不是使它复杂化。有一件很著名的轶事可作为例证:有一次路易十四为了试试一位以温文有礼著称的绅士, 建议绅士在他国王之前先上马车。这位绅士立即遵命上了车。国王说:“这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相反, 当乞乞科夫和玛尼洛夫在门口互相让路挤成一团时, 父亲说, 这不叫作有教养。

父亲善于读书, 这一点远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看过的东西他记得牢, 并能分辨哪些书应当毫无遗漏地去阅读, 哪些书只需从中选择最重要的或者最必要的部分来读。这样他就节省了自己的时间。

在我们定居在雅斯纳雅·波良纳的岁月里, 他读过很多书。他学会希腊文, 为他的《识字课本》和《读本》, 为他计划中取材于彼得大帝时代和十二月党人生活的小说搜集材料, 阅读《宣教读物》, 研究俄罗斯民间壮士歌和谚语, 而在七十年代末研究过《福音》和《圣经》批判。

此外, 他还经常阅读外国小说, 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长篇小说。英国文学中, 他读过狄更斯、萨克雷的作品和特罗洛普、汉弗莱·伍德、乔治·爱略特、勃莱顿、布拉登等人的家庭小说。

大家知道, 他把狄更斯看得比其他所有的英国作家都高。他认为萨克雷有点冷酷, 其他的小说中他称赞《亚当·比德》和《威克菲牧师传》。

在法国文学中他读过维克多·雨果、福楼拜、德劳士、傅立叶、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兄弟和其他作家的作品。

他特别推崇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和《一个死囚的末日》, 在现实主义作家中他特别看重莫泊桑。他对福楼拜、巴尔扎克和都德的作品表示冷淡;左拉的作品他读得很有兴味, 他认为左拉的现实主义是刻意做作, 他的描写是过于详尽琐碎。

“在左拉的作品里吃一只鹅的事就描写了二十页, 这太长了。”在谈到《土地》里的一段时他这样说道。

德国的文学作品他读得很少。除了席勒、歌德和奥艾尔巴赫之外, 我不记得他还读过什么。他曾经建议我们阅读席勒的《强盗》, 歌德的《维特》和《赫尔曼与窦绿台》。

不能说他在七十年代读过许多当代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他几乎不读政论作品, 至于文艺作品, 只是落到他手里时他就翻翻。他对陆续发表的屠格涅夫的作品最感兴趣,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有些作品, 如《少年》, 据我的记忆, 他一直不知道。他不喜欢安德烈·彼切尔斯基 (美尔尼科夫) 的《在森林中》和《在山上》, 他说彼切尔斯基的作品里有一种“虚假的腔调”, 说他爱玩弄一些民间方言的小字眼, 而对农民的生活了解得很差。他在谈到美尔尼科夫·彼切尔斯基时说:“他写的是一种假文学。例如彼切尔斯基曾经写过:‘俄国人不爱惜树木。他们放倒多年的老橡树, 把它砍成一根辕木。’彼切尔斯基用‘放倒’这个词, 以为他懂得民间语言。可是他不知道, 农民绝不会用多年的大橡树做辕木, 他会去砍一棵小白桦树来做。”父亲不喜欢瓦尔特·司各特, 在模仿司各特风格的历史小说如《尤里·米洛斯拉夫斯基》和《谢烈勃利雅内公爵》中指出作者对当时的生活习惯理解得不正确;他对达尼列夫斯基、莫尔多夫采夫、萨利阿斯、索洛维约夫以及其他人的历史小说都抱轻视态度。

父亲劝我们——他的子女们——不要急于阅读文学杰作, 以便将来等到我们年龄大些, 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时候, 不会失去对作品的新鲜感。因此, 我们相当晚才看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果戈理的作品。另一方面, 他不喜欢专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他建议我们阅读那些儿童和成年人都感兴趣的世界性文学作品, 如《鲁滨孙漂流记》《堂·吉诃德》《格列佛游记》, 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 亚历山大·仲马 (大仲马) 的作品, 狄更斯的作品 (《奥利弗尔·退斯特》《大卫·科波菲尔》) 等。俄罗斯文学中他特别推荐普希金和果戈理的散文作品,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他自己的作品, 除了《识字课本》和《读本》中的几篇故事以外, 他都没劝我们读。可是我母亲却鼓励我们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童年》《少年》和《青年》是我喜爱的书籍当中的一部分, 尤其是因为我时常把自己同尼古连卡·伊尔捷尼耶夫相比较。

关于教授俄罗斯文学的问题,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说:“一般关于民间壮士歌和编年史, 关于彼得一世以前的俄罗斯作家——伊凡·雷帝和库尔布斯基的通信, 阿瓦库姆主教的传记, 关于科托希兴、波索施科夫等——讲的很少。然而这些都是严肃的、有内容的文学, 远非那些在西欧影响下的十八世纪作家, 如康捷米尔、特烈基亚科夫斯基、苏马罗科夫, 甚至冯维辛和杰尔查文等人所写的内容贫乏的作品可比。”

至于普希金的作品, 在我的少年时代他建议我首先阅读《别尔金小说集》。一般说, 他对普希金的散文的语言、文体和形式都极为推崇。他认为在这方面《黑桃皇后》堪称典范。

父亲对诗歌语言一般说来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曾经说过, 诗人受格律和韵脚的束缚, 时常要拿自己的形象和语句去凑格律和韵脚;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是不自由的。他只看重极少数几位诗人:丘特切夫、莱蒙托夫、费特, 当然还有普希金。有一次我对他说, 普希金是用诗句思考的, 现代诗人不具备这一点, 他同意这种看法。

不过他也同意, 有些诗人, 特别是普希金, 有时寻找韵脚而引出成功的表达法。

我还记得父亲对普希金的诗歌的某些评语。他称赞《风暴吹起烟雾遮蔽了天空》《我又拜访了大地上的这一角》《秋天》《塔齐特》《强盗兄弟》《乌云》《毒树》, 等等。他称《乌云》为美好的诗篇, 其中只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他曾说过, 屠格涅夫提议让他和费特猜这个词。结果两个人都猜对了。这个词是“闪电凶恶地缠住你的躯体”这行诗里的“缠住”一词。闪电不能缠住乌云。父亲曾按照屠格涅夫的做法向许多不同的人物提出这个问题, 并根据他们的回答来判断这些人的艺术感觉。

关于《毒树》这首诗, 父亲说:“根据这首美妙的诗可以看出诗人是怎样受到韵脚的束缚。用‘лыки’ (树的内皮) 一词是为了与‘владыки’ (统治者) 这个词押韵;沙漠里怎么会有什么树的内皮?”

父亲在他的《回忆录》和《读书广记》里引用了普希金的一首诗《当人世的喧嚣一旦沉寂》。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承认, 他强烈地体验了普希金在这首诗里所表达的东西。只是最后一句:“但我洗不掉那些悲伤的诗句”, 他认为把“悲伤的”换成“可耻的”就好了。

父亲不太推崇普希金的叙事诗《巴赫契萨拉依的泪泉》《高加索的俘虏》《安哲洛》《波尔塔瓦》, 但他赞赏《茨冈》。要知道, 在《茨冈》里一个文明的人正在实现他的个人理想——逃脱文明世界的生活。他推崇普希金在《科洛姆纳的小屋》中的诗歌技巧, 但并不欣赏这首讽刺长诗的内容。就形式和语言来说, 他倒是很推崇《努林伯爵》, 不过他说在这个快乐的戏剧中普希金没有必要提到娜塔丽娅·巴甫洛夫娜的那位邻居, 这人听到娜塔丽娅和努林伯爵的奇遇之后只是一味地笑。

父亲在九十年代写他那篇论艺术的论文时, 对普希金是持批判态度的。他曾经说, 劳动人民要求作家写严肃而易懂的内容, 但普希金却歌颂女人的纤小的脚, 胸脯, 并时常提到陈腐的多神教的神灵——基朴里达、巴考士、宙斯等。

我记得当时他详细分析过《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一个著名的片断:“冬天。一个农民兴高采烈”等等。他说:“农民为什么兴高采烈?下雪这件事没有什么可以兴高采烈的。‘他的小马嗅到雪, 就随便怎样小跑着’, 这行诗里‘随便怎样’这个词用得不正确:‘как-нибудЬ (随便怎样) ’这个词是用来与‘путь (道路) ’一词押韵的。”

后来父亲重读《叶甫盖尼·奥涅金》, 对这部小说很有好感。某些地方, 如第七章的开头“被春日的阳光追赶着”, 他总是特别赞赏。“这里每一行诗都是大自然的一幅逼真的图画, ”他说, “而且比喻又是多么美妙:

还是透亮的树林

仿佛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绒毛。”

他说, 有时作品中的人物会采取连作家自己都感到意外的行动。他举了普希金的一个同时代人传出来的普希金说过的话作为例证:“我的达吉雅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做出什么事情!竟然拒绝了奥涅金!”

父亲对普希金这个人是同情的。他认为普希金是个诚挚的人, 不忽视自己的弱点, 而且如果他免不了实行妥协的话, 那也只是行动上的妥协, 而决不是信念上的妥协。我不记得他是从谁那里听到了普希金在涅瓦大街上碰见一位友人时说的一段话:

“‘我感到自己是个卑鄙透顶的人!’

“‘为什么?’友人问道。

“‘刚才我碰见尼古拉·巴甫洛维奇, 和他说了话。’”

据我记得, 雅斯纳雅·波良纳长期订阅的只有一份大型杂志《Revue des Deux Mondes》 (《两大陆评论》) 。《俄罗斯导报》、《曙光》、后来的《闲话》 (纳沃罗茨基主编) 和《俄国思想》 (尤里耶夫主编) 都是出版者给寄来的;有个时期还收到《俄国旧事》和《俄国档案》。

并没订阅《欧洲导报》, 可是雅斯纳雅·波良纳却有这份杂志;大概是库兹明斯基家订的。有个时期不知为什么还收到了《星火》, 那上面连载了皮谢姆斯基的长篇小说《共济会会员》;父亲喜欢这部小说的开头部分, 甚至还给我们朗读过, 不过很快就扔下了。

七十年代末雅斯纳雅·波良纳出现了《祖国纪事》, 我记不清是从哪儿弄来的。父亲津津有味地阅读这份杂志, 尤其喜欢读谢德林的作品和恩格尔加尔特的《乡村来信》。父亲给我们朗读过谢德林的《在国外》的一些片断;《穿裤子的男孩和没穿裤子的男孩的谈话》逗得他笑出了眼泪。

我还记得, 父亲给我们朗读过一篇谢德林写一个小饭馆的鞑靼人怎样载送“雅穆得王子”去彼得堡的故事 (《庞巴杜尔先生和庞巴杜尔太太》中的一段) 。那位王子对彼得堡的印象:“有的是庞巴杜尔, 却没有老百姓, 清一色!”惹得他发笑。后来他自己到彼得堡去了一趟, 回来之后讽刺地说:“在彼得堡很好——有的是庞巴杜尔, 却没有老百姓, 清一色!”

初一作文教学初探 篇8

症状一:生活平淡少激情,偷梁换柱文章成。由于我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孩子们生活在一个较为安逸的环境中,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放在了首位。孩子可以说是“万般事不做,唯有读书活”。此种状况致使孩子只顾书本,缺少实践,对生活思考得少。一成不变的生活,一帆风顺的成长,造成学生写作时,感觉生活是那么的平平淡淡,没有挫折,没有忧愁,没有激动。所以完成作文时,就抄袭或者把人家的作文偷梁换柱了。

症状二:粗心大意少思考,三言两语文章成。这样的学生当中,男生占的比例大些。现在孩子上学年龄偏早,男孩子成熟的也较晚,刚进入初中的他们还未摆脱孩子的特点,注意力时间短,粗心大意。因此作文写得就像雕像的坯子,只具有轮廓而不辨其具体。文章多用概括性语言,三四百字就完成了作文。

症状三:感情丰富难收笔,下笔千言旨未明。这样的作文多数是女生写的。进入初中后,女同学发育要比男同学快得多,她们的感情越来越丰富,想的事情也比较多。遇到有感触的题目,感情就会一泻千里,出现下笔千言的情况。她们写的都是心里话,可是你读完后却如同进入迷宫,找不到方向。她们想把所有的经历和想法都讲出来,于是就没有了重点,没有了主旨,结果就是令读文章的人糊涂。

知其症,思其因。我们便可对症下药。

症状一产生的原因:一是他们对生活缺少观察与思考,思想懒惰,抄借别人的省事。二是他们缺乏自信心,认为别人的文章写得好,自己的生活不值一提,怕写自己的真实的生活被人取笑。为此,教师首先要打一场心理战。先以言动之,再用法规之。我问他们:“你们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啊?是能够真诚相待的还是虚情假意的?”他们回答:“当然是真诚相待的。”我说:“回答得好。我们都希望朋友之间能真诚相待,这是我们交往的标准。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写文章是为了什么吗?其实写文章就是为了和朋友、亲人还有不了解我们的人交流啊。那么你们想想他们希望看到什么样文章?所以同学们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大胆地最好地完成自己的文章,和朋友真诚地交流。是不是你自己的创作,将作为我衡量你们作文的首要标准。其实,看似平淡的生活,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善于发现,也会找到可写的材料。只要大家有信心和决心,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一定会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

用法规之。为了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我布置了定量任务。要求在初一上学期,完成写人物的作文2篇,写自己经历的事情2篇,写2篇景物描写的文章。指导他们先确定描写对象,然后写观察日记,最后成文。经历的事情,只要是能引起内心情绪改变的事情都可。景物描写的文章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均可,大到季节小到落日。每周完成一篇,内容自定。教师每周检查,以文章的真实性为主要评价标准,给予鼓励和有效的指导,并且每月教师集中总结一次,鼓励督促。下学期,以上学期积累的材料,从布局谋篇指导,完成8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改变学生的抄袭习惯,养成写日记表达自己的习惯。

症状二产生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不了解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二是词语积累少,不能生动地表达。为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活中观察的重要性和如何观察”的指导。教师可提供精彩的描写片段,让学生阅读体验,并且进行仿写。如屠格涅夫的《乞丐》中传神的肖像和神态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景物描写和捕鸟的动作描写,《红楼梦》中对黛玉形神兼备的描写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每周布置一篇,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进行仿写创作,领会观察的意义,学会观察。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此类学生作文大有改观。如学生写的拔河片段:“体育课老师别出心裁让我们一班和二班进行拔河比赛。听完这个消息,体委马上把我们集中到一起,商量战术。大家七嘴八舌,定下方案。一声哨响,进入预备,我们胖哥在最后身体后倾,呈半蹲式。其他同学,前脚顶后脚,呈顺风倒式,一个个牙关紧咬,紧握大绳。体委在前面,摆好架势,就等老师一声令下——”

症状三产生的原因:学生对写作材料缺乏分析整合的能力,概括能力不足,思考不深入。据此,我提出让她们写作前列提纲的要求。这样势必会让学生加强思考,可以把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删掉,并且布置此类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作为训练,领悟好文章的主旨和选材。经过一学年的训练,她们对文章的中心和选材做到了心里有数。

初一是学生的写作打牢地基的阶段,我们教师要多下功夫,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改变过去的集中命题指导和泛泛的讲评。初二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我们要更大地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写作的主动性,为此我尝试分组办作文报的方法,半个月出一期报纸,可以多种文体进行创作,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此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多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张波.初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5).

回忆的初一作文500字 篇9

所以到现在我去想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不明白为什么大多数时候自己给自己的内心压力那么大,就好像是在面试的时候还没有开始面试,那样的紧张感就已经赢满诚心,其实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呀,其他人可以在面试的时候谈笑风生,可以跟面试官在一起聊天,就像朋友一样。

我也在想很多时候,那些很容易就被人忘记,一切抛在脑后的记忆就总是被人遗忘在那些深处。

我记得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那样的电视剧情节当中纠结,可实际上电视剧情节根本就没有什么必要。因为当我们真正看清楚生活的现状时,就会明白那些所谓的纠缠其实都只不过是一种障眼法,正好像在我们看那些神话故事的时候,一直都津津乐道继承了一起中的那个样子。

努力的去锻炼自己的内心感受,努力的去锻炼自己的感性能力,其实有时候她和林先生对它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一种,它可能是另外一种比较特殊的直觉。

冬天里的回忆初一作文 篇10

我穿着淡紫色的羽绒服,靠在窗边,隔着窗子,望着窗外美丽的大雪踏过草地,落在树梢……它给予人们最浪漫的世界,最深情的回忆,最动人的笑声,可是……可是喜欢冬天的深度远远无法超越讨厌夏天的感觉。

我把手探了出去,还未碰到雪,手就被凛冽的风赶了回来。我猛地捏紧拳头,心大幅度的收缩了一下才发现雪那么美,那么纯,却永远与人有一墙之隔,它只能出现在人们的记忆中,幻想中,它是高贵而又不可侵犯的……

儿时的我讨厌夏天,憎恨夏天,它抹煞了四季的美丽。却因为冬天的那场美丽的回忆推翻了过去所下的定义。有过因过去的讨厌而遗憾的感觉,那种感觉却不会长存,因为在下一个夏天,我会好好的保存所有的记忆,不必再用童话式的回忆来记住它。

儿时的我渴望长大:穿上妈妈的高跟鞋,套上那又大又重的衣服和裙子,在镜子面前拿着妈妈的口红“浓妆艳抹”起来;拿着教鞭在妹妹“上课”睡觉时,狠狠地在“黑板”上“啪啪”抽上几鞭子,拉着妹妹继续“上课”……我渴望长大,能拥有大人的尊重,拥有所有的幸福,不必再为无止尽的考试,无尽头的唠叨而烦恼。可以赤着脚,踩着沙子感觉那没人拘束的日子。长大后却发现自己比不曾拥有所想象的幸福,只有在回忆儿时的时候寻找一下那种滋味,却也很难感受到。一直都有对儿时的讨厌而遗憾的感觉,无法抹去,是刀刻在心上了……

别在夏天过后的冬天回忆它才是美的,回忆固然美丽,美的如童话一般,可是一味的回忆不如亲身体验时的珍惜!

回忆或者不回忆 篇11

这首先是一个故事,于我来说,也是一个传说。很小的时候,一到夏天,雨季,连雨天,母亲就常常隔着屋檐下淅淅沥沥不断的水帘,担心起她的百多华里之外的弟弟一家。母亲的担心来自于一场巨大的灾难。

我舅舅的家在我故乡的南方,隔着一个县域,在淮边的支流沙河的边上。于童年的我来说,很远,因为彼时的交通不便,远到我常常要用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所以,那时那条“巨大河流”周边发生的故事,对“北方”我的家人来说,是闲睱时的谈资。

母亲说,那年夏天,天像漏了一样,连续多日,大雨一刻不停地下,平原汪洋一片。雨停后,三五成群的乞讨者出现在村子里,从和他们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大多来自舅舅家所在的地方,或者更远。

母亲就不安起来,父亲和几位叔叔辈的人赶紧带了衣物和粮食,赶了一天的路来到沙河边上,此时的沙河已经无桥可渡,一位水性好的叔叔背着粮食涉水渡河,在对岸大堤上避难的人群中找到了我的舅舅一家。

很多年以后,母亲仍然怕雨季连天的大雨,在她多年的“唠叨”中,上世纪70年代中期江淮平原上最大的洪水灾害,给我留下了最初的记忆,这种记忆,却是像烙印,刻在了大脑深处,挥之不去。

在魏湾村,在文成镇,在东营村,在八里杨村,在遂平县城,回忆灾难都是属于上辈人的事情,因为沉重的历史从来没有被强调过,并且真相从来就没有真正走出过档案室,即使年轻人想要回忆,也难以找到依附的载体。

■ 寻找儿时的记忆

关于“75.8”,如一部美国大片的开场白一样,多年以后,我决定从记忆的起源处去寻找。我的同事江华的故乡在淮河的上游,同一个水系里发生的同一个故事,聊起来竟然有相似的儿时记忆,于是,我们试着一起寻找。

路的尽头,就是魏湾,就像童年时想象中的“天边”。决定寻找“75.8”的故事从魏湾村开始,是几乎所有可以检索到的资料中都提到,魏湾是板桥水库的大水冲下来时,死难最多的第一个村庄,就在这里。

驶过平坦的遂平县城延伸过来的公路,转过一个路口,就要穿过长长的青纱帐,路颠簸起来,忽上忽下,告诉着外来者,车轮下的这条道路已是年久失修。我们想象着魏湾,数十年后,是否还保留有当年的痕迹?我们该如何开启尘封的记忆?多年来的职业敏感,让我惧怕眼泪,特别是面对巨大灾难的叙述者,我总是想尽可能小心地揭开别人的伤疤,因为那很痛。

可是,魏湾村所传达出来的却是平静,出乎寻常的平静,当然,这和偏于一隅,远离闹市有关。但更紧要的平静却是提及35年前的灾难,每个人的平静叙述,就像是讲述一个他人的故事,与自己无关的巨灾。

“我家死了人,好几口子。”赵英说。

“我们家也死了人,谁家没死人啊。”赵英的邻居李志国说。

在五十多岁的女人赵英家新建成的宽敞的房屋里,电扇的叶片呼呼地吹着,几位魏湾村的中年男女,回忆着35年前的故事,屋外的树荫下,一桌麻将,噼里啪啦的声音,衬得回忆的声音稀稀落落。

这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平静”,从进入这个村庄开始,我就发现这里竟然已经与平原上的村庄没有二样,青砖碧瓦,抑或水泥钢筋堆砌的,外表简单粗放的二层小楼,道路两旁碗口粗的绿化树,两三只烈日下无精打采的散鸡、走狗,门庭里纳凉的午歇者,有孩子,有老人。于我等外来者,根本找不到35年前的丁点痕迹,哪怕一鳞半爪。

“平静”得仿佛灾难从来没有光顾过,死亡从来没有降临过。

可以检索到的资料载明,河南省遂平县文成公社魏湾村,1700人口有近千人葬身“75.8”洪水,文成公社3.6万人口遇难者1.8万人左右。

李志国等几个男人带我们去看洪灾后政府安置灾民的房子,这是魏湾村可以找到的唯一的洪灾固态物质存在的记忆。破败的院落里长满了荒草,房子多年没人居住了,似乎已找不到具体的主人。

魏湾村的故事是在一群在水舌下侥幸逃生的男女的集体回忆中完成的。岁月的冲刷,已销毁了这里每个人的记忆,哪怕是深层的痛处,都已是淡淡的哀伤。

“村子里有纪念的碑吗?或者你们死去的亲人的墓碑。”我们问他们。

“没有,啥碑都没有。”他们异口同声。

35年来,从民间到官方,没有人主动在这个曾在一场灾难中殒命过半的村庄里提过修碑铭记的倡议。不被刻意用心建构的灾难记忆,只能在时光的雕刻中,越来越淡。

■ 没有墓碑的灾难

没有墓碑、纪念碑,在这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溃坝”灾难所荡涤的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唯一可以找到的一块纪念碑矗立在遂平县城中央,那是“75.8抗洪胜利纪念碑”,不是灾难纪念碑,也不是为亡者立的。

这不是我第一次追溯历史尘埃中的灾难。数年前,我曾耗时一月挖掘唐山大地震中褪色的历史记忆,唐山同样缺少纪念碑,这种景象几乎是中国上世纪几场大灾难的共同特色。我也曾在海外寻找过相似的故事,发现海外的一些地方经历的灾难,刻碑铭记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常常可以在乡野间发现刻着人名的碑石,简短的碑文载明“他来过,发生了什么,何时走了。”

没有碑,人们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祭奠亲人的地方。在魏湾村,我和同事有些饶舌的、不讨人喜欢的追问渐渐唤醒了赵英、李志国等人心底的,对遇难亲人的怀念,最后,几位男女落了泪。哭过之后,日子照常进行,亲人的尸骨无踪无影,即便哀伤又何处祭奠?

“75.8一代”之后,在那里,可能再没有人记得这场灾难了,历史就这样被轻轻地遗忘了。

在遂平县档案馆,我提出查阅“75.8”洪灾的档案资料,在经过熟人向县委宣传部、档案局长申请后,档案馆很犹豫地向我开放了。管理档案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女人,问她是否经历过“75.8”洪灾,她说她是大洪水之后出生的,应是“75.8后”一代。

“知道75.8的一些事吗?”我问她,试图拉近距离,让她向我开放更多的更高层级的档案。

她摇摇头说:“不知道,只是听家里人偶尔提起。”

于是,我就在检索档案的过程中,将我所知道的故事简短地告诉她,她一脸惊诧。她守着这场灾难最核心的记载史料,她知道守着的是一个秘密,很少翻动。

她说,像她这个年纪的人,虽然在遂平,在遭受灾难最重的地方,但了解灾难的人少之又少。

在魏湾村,在文成镇,在东营村,在八里杨村,在遂平县城,回忆灾难都是属于上辈人的事情,因为沉重的历史从来没有被强调过,并且真相从来就没有真正走出过档案室,即使年轻人想要回忆,也难以找到依附的载体。

2010年7月末,重修的板桥水库大坝下,9岁的小姑娘王思念,穿着粉红色的衣服,拿着一本当红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书,旁边是她家新收的小麦。

她根本不知道“75.8”是什么,只隐约知道这里“曾经死过很多人”。

关于历史和灾難,遗忘正成为一种常态。

■ 回忆,或者不回忆

找到陈志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5年前,他坐在板桥水库冲下的洪水浪头上随波逐流,一夜被冲出数十公里,“一排排房屋倒了下去,一片片的灯光灭掉了。”他曾回忆道。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抱着一块船板,速度极快的水流,数十米高的巨浪,奔涌向东,呈扇面状向毫无起伏的江淮平原扑了过去。

35年后,我们在打听了不知多少次之后,在河南省确山县一个职工家属院的楼下,与陈志家相遇。

第一个被大水冲下的人,大难不死,在死人堆起的草堆上歇息数日后,陈志家侥幸获救。后来,或许是为了躲避梦魇一样的记忆,他从板桥水库调

喻尘:“我感觉到,那里所有对历史记忆的漠然处之者,却都在等待着历史真实一幕被解封的时刻。因为,我们不能只是活在传说里,我们需要信史,向后辈,郑重其事地,相传。”

出生于1973年5月,河南周口人。1999年深入采访河南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艾滋病现状,写出十多万字《河南农村艾滋病问题报道》。现从事边缘性题材的调查性写作,还是一家民间艾滋病救助组织的志愿者。

2010年8月《南方都市报》对1975年8月8日河南特大洪水的报道。1975年8月8日,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在几轮罕见暴雨之下,凌晨0:40终于不堪重负,七八亿立方米超负荷库水,高举十几米之高的水头决堤而出。这段历史沉睡了几十年,不论是刻意缄默或者自然遗忘,死去的和活着的消失在漫长的35年历史长河中。《水墓》一文的撰写,虽然不能使得离去水下的亡魂准确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却仍然给予他们体面有尊严的缅怀。

往确山县博山水库。三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人来问过他,那个漆黑、暴雨如注、骤然雨歇、满天星斗的夜晚,他和7个工友,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不是不想回忆,而是这不能给现在的我任何帮助。”他的回忆总是断断续续的,在不断的提示下,他勉强完整地讲述了那个夜晚之后数日内的逃生经历。“我这一生都不太顺利。”讲完后,他说,不知道这故事能否帮他转运。他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养病。大半生的苦难,都写在了陈志家的脸上。

不愿回忆,回忆为什么?同样在魏湾村、文成镇是一种存在的常态。面对我们这些冒失的造访者,魏湾村民问道,“会不会像对待四川地震灾区一样?”

35年来,没有官方的人正式地在那里收集整理过这场巨大灾难的记忆,每一个如我们一样突然闯入的访问者,仿佛都代表了政府,来向他们传达上面对洪灾的结论,并给35年前的死者以抚恤。

但也有人却是很愿意回忆,并且很有仪式感。我们在找到子承父业的板桥水库水文站黄站长一家后,刚好是正当午,老黄站长说,吃完中饭,在办公室谈。

那天午后,老黄站长和小黄站长,正装在办公室候着我们,他们慢慢打开的,是板橋水库溃坝前后的那几天几夜,大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对于黄家来说,他们的身家性命与大坝,与那场洪灾更是难以割裂。

回忆,或者不回忆,如何回忆,不仅是态度或者方式的问题,而是认同,这段历史,该如何被官方正式接纳?

在那片曾被“洪水刮去三尺厚土”的土地上,等待着的,是成千上万的人。

好了,回到我母亲讲述的那个故事,我终于找到了结尾。母亲念念不忘的,是对远方亲人的牵挂,而真正在故事中的人,却选择了淡忘和遗忘。

其实,身处故事外的我,多年来的寻找后,看似找到了故事的原委,却又开始新的惴惴不安。

回忆录与小说的区别 篇12

关键词:回忆录,小说,虚构,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的内容非常广, 笔者在此只从回忆录和小说方面来略谈一二。

一.回忆录与小说的区别

回忆录写的是历史事实, 强调的是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 一般是不虚构的。而小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 虚构是它的本质特征, 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设置、环境的描写都离不开虚构。从一定意义来看, 可以说, 小说是以回忆录作为原型的, 是以回忆录作为基础的产物。更直白一点, 可以拿照片和图画为例:回忆录是拍摄的照片原图, 而小说是写意画, 作者可以把原图片虚化, 也可在原图片上美化和润色, 给人以美的享受, 还可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说牡丹, 如绘画中出现像现实中的牡丹, 那就没有多少韵味了, 人们还不如看照片。牡丹出现在宣纸上, 或是写意的, 或是工笔的, 写意画就要画得韵味十足, 工笔画就要刻画得精美绝伦, 色彩鲜艳。小说也是一样。一件很平常的事, 你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修饰语、你的感情或者评论。你也可以把它移接到另一人的身上, 也可把你听到过的多个有幸和不幸的事, 集中搬到一个人的身上去。比如琼瑶的爱情小说基本上是虚构的, 是她对现实无法实现的幻想,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是一个标准的梦想家, 我美化一切我能美化的东西, 更美化感情。”因此, 在她的爱情小说里描写的男主人公, 大多都是完美无瑕的, 是琼瑶理想的化身。也有一种回忆录是通过加工而成的。让人读起来既像小说又像回忆录。这种回忆录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 很有味道。如三毛的作品, 很多是纪实小说, 或游记小说, 她的小说叙写的都是她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因此真实、朴素、亲切、自然。她曾经在演讲中说过自己认为生活比学做更加重要, 她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有人问过她为什么不愿编故事, 她说, 觉得自己经历的东西太多太精彩, 连那些事情都写不完, 就更没有时间写故事了。并且, 她在小说中还加入了她和男朋友荷西的感情故事, 所以她的小说很受欢迎。

二.虚构的作用

虚构会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完美。如果你要画一幅画, 如何让它更完美呢?如果完全按照你用照相机拍下来的和你所看到的画下来, 那画面一定很单调。如果发挥联想通过艺术加工, 把你看到的一个景象和另一个景观 (或是心中的景象)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幅画就充满了情趣。如:你画山水画, 就要和人、鸟、动物、船只结合在一起;如果画花和树、竹子, 也可和鸟等动物结合在一起。清代文艺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词以境界为最上”, 书画也一样要有境界。所谓的境界就是把作者心中的内容赋予作品中, 使作品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这就是虚构的作用。如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八大山人,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 以明朝遗民自居, 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 如画鱼、鸭、鸟等, 都以白眼向天, 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 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 多取荒寒萧疏之景, 剩山残水, 仰塞之情溢于纸素, 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 山河仍为旧山河”, “想见时人解图画, 一峰还写宋山河”, 可见朱耷寄情于画, 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所以, 虚构用得好, 可以使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三.动静相结合

上一篇:让“易经”帮你指导人生下一篇:那时雪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