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2024-07-07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精选12篇)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篇1

创造,是提出新观点、新发明,形成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造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国家之间的竞争评价指标之一就是创造能力的强弱。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社会、学校的一道难题。从创造活动的过程出发,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继而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人类在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改造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创造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人类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不仅具有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表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跨越性的自身特有的思维突变,亦即不是在现有概念、知识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的非逻辑形式。创造性思维往往超越惯常的思维模式与方法,给人以“特立独行”的印象,但是在遇到原有理论知识体系、在传统思维模式下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创造性思维就显示出了它的威力。此时,也就是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下所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恰当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

应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表现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人脑的高级思维形式,产生于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实践的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有效运用这种思维的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超出常理、超越已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创造思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加以培养的。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知识与技能等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二、创造思维能力构成及其关系

创新,一般是指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创造过程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引发、促进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这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

(一)创新意识

意识,在哲学意义上,指的是精神。在思维学中,意识是人脑认识活动的保持和认识结果的保存状态,是一种思维状态。创新意识,指的是在创造过程中指向创新结果的思维状态。正如匠人所依赖的手感、音乐家所依赖的乐感、球类运动员所依赖的球感、翻译家所依赖的语感一样,创新意识是在大量的客观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从事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创新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模式或方法、观察及分析问题能力的集合,是上述几种心理活动的综合,是对创新活动过程、创新思维状态的整体把握与思考。有时,创新意识直接表现为直觉、灵感、顿悟等。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创新意识起着导向性作用,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意识唤醒创新者的创新欲望,形成创新动机,开始创新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创新意识不断激发、鼓舞创新者去探求、思考,运用不同的观点、角度观察与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途径以及思路,直至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将问题解决,从而产生新发现、新发明。

(二)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或者说是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模式,是创新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不同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例如,辐射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等。

创新思维方法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工具性作用。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选择与运用,创新者寻找可行的问题解决思路、评价与检验可行方案,最后完成创造活动,实现突破。从方法论的角度,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思维方法就是一种创新。但是,与创新意识相比,创新思维方法只是具有工具性作用,只是一种思维工具,在创造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体现在创新具体方向、方式的选择,不是创新意识贯穿于创造活动全过程的导向性作用,而且,创新意识还有启动创造活动、激发灵感的产生等作用。

(三)创新知识与技能

创新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创新者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它在创新活动中产生着基础性作用。创新者运用一定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往往又是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在创新过程中是一种基础性作用。

创造思维能力三要素的关系可见下图。

创新意识处于创造思维能力的顶端,是最为重要的导向维,贯穿于创造活动全程,是创造活动的方向性选择;创新思维方法是工具维,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创新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基础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知识与相应技能。

或者,以三维坐标的形式表达为如下的关系:创新知识与技能和创新思维是基础性能力,创新意识是高级能力。

在这个三维坐标系中,创新意识是关键维,没有创新意识,创造活动无法开展。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维。

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行为》中提出了创造活动的“四阶段模型”。创新思维过程分为:第一阶段,准备期———明确问题状态。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活动是发现问题、搜集资料、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和启示。第二阶段,酝酿或潜伏期———初步进行研究。运用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提出各种试探性方案。第三阶段,明朗期———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阶段往往需要摆脱既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突破常理、一般性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求得突破。第四阶段,验证期———检验所有结论。

在这创新四阶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意识的作用轨迹:准备期是创新的起始阶段,是创新的出发点,创新意识带领着创新者从普通思维状态进入创新思维状态。这是一个转折点,创新者从惯常的、工作的一般状态进入创新状态,进入一个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即创新思维活动状态。第二阶段,创新意识指引着创新者进入研究或发现过程后的初步思维活动。第三阶段,是创新活动的最为关键、最为艰难的时期,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创新者不断思考、观察、发现、提出解决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用方案,摒弃不可行方案。一般地,当灵感或顿悟出现时,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反复寻找可行方案的过程,是创新意识在发挥导向性作用。

最后阶段,创新意识的作用仍然继续,只是没有在第三阶段中明显、强烈。在验证期,创新意识结束创新行为,旧的创新行为消退,创新者回到正常的行为状态,或者,问题解决方案导致产生新的创新行为,或者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活动周期。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活动,指引着创新结果的产生,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创新思维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是工具性作用。在创新中期,在酝酿或潜伏期和明朗期创新思维通过变换、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指引着创新方向及选择。酝酿或潜伏期是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选择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明朗期需要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寻找恰当的突破口。综合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方案,在创新意识的带领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后方案。

创新知识与技能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作用。在创新初期,创新知识与技能是运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明确问题,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接下来的阶段里,创新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寻找可行方案;然后,某一领域、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思考,选择、评价可行方案,最后确定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三者作为创造过程的创新三要素,是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容与途径。

(一)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在创新的过程中,对创新问题的认知、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方案的思路及方法需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这是基础性环节、必要环节。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获得,通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获得。另外,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多学科的知识,文理兼融并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用。因此,应该坚持“通才”培养,培养拥有复合型知识与技能的人才。

(二)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

创新思维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创造学、创新思维课程,同时加以必要的实践。培养创新者多方面的兴趣,增广其见识,培养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创新的关键,但是,它的形成也最为复杂。创新意识与道德、意志、思维方法有关,来源于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纵观全局的能力,是创新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又高于二者,是一种能力素养。所以,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情操基础上,建立在坚强的意志上。同时,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社会利益为先的前提下,创新才有源头,才有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田运.思维辞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2][英]保罗.特罗特 (Paul Trott) , 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M].吴东, 严琳, 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2.

[3]迟维东.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4]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篇2

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培养

从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教育创新理论两个角度,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培养进行剖析,阐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和途径.

作 者:何桂英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刊 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POLYTECHNIC年,卷(期):3(2)分类号:B804.4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教育 培养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3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所以,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学生来说是当务之急。

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注意强化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地怀疑。鼓励学生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2)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独立思维往往会有别于众人,有异于常规,因而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所以培养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

2.培养发散性思维品质

在学生的创造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且不说《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类鸿篇巨著从其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多方面体现出独树一帜,敢于超越前人的发散思维;就是像《陋室铭》、《爱莲说》这类短文,乃至李白、杜甫的诗,都无一不是充满发散思维的不朽之作。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文学作品中较好体现发散思维的上乘佳作。在宋代之前,歌颂花卉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但多是以菊花(颂其“灵隐飘逸”)、牡丹(颂其“雍容华贵”)或梅花(颂其“严冬傲雪”)为对象,以莲与荷为歌颂对象的比较少见。周敦颐以“莲”为主题,这应该是体现了他不随波逐流的求异思维。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同样是写“莲”,他与同时代人的写法、立意也完全不同。与周敦颐差不多同时代的诗人杨万里曾写过两首非常有名的颂“莲与荷”的诗,一首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应日荷花别样红。”另一首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前一首是从宏观的角度描写,后一首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描写。应该说,从对“莲与荷”的外部形态描写来看,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杨万里这两首诗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很难超越。为此周敦颐独辟蹊径,不从外部形态,而是从内涵、气质去写“莲与荷”。表面上在写莲的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荷花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以及“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实际上是在歌颂一种“胸怀坦荡,没有私心杂念;朴实无华,不哗众取宠;优秀品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刚正不阿,任凭狂风暴雨宁折不弯”的崇高思想境界。这正是《爱莲说》的强大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能流传万世,永远净化人们心灵的精神力量所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像这一类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只要语文老师认真去挖掘,就可在教学中获得无限丰富的、可用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不竭源泉。

3.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虽然是在瞬间作出快速判断,却并非凭空而来的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就不乏这方面的案例。如《曹刿论战》中,曹刿从大处着眼、纵览大局的直觉思维出发,撇开与战争有关的各种次要事物,而仅仅抓住其中能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人心向背,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事实上,就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在面临困境的危急关头,在需要瞬间做出抉择的场合,只能运用直觉思维,在瞬间做出准确判断,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语文教学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4.培养辨证思维

辨证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辨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它在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在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中,运用辨证思维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比如“庖丁解牛”、“曹刿论战”、“曹冲称象”、“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及刘禹锡的诗等,都

包含深刻的辩证逻辑思维。很好地运用这些教材,将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5.培养想像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为此,想像力的培养则应落实在三个方面:(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2)引导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3)结合课本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比如学完《愚公移山》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沧海变桑田,今天愚公村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辉煌,又遭遇了怎样的挫折,请同学们以《走进愚公村》为题,畅谈愚公村的今天,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有关。所以我们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此,目前最主要的是:

1.改进教学方法。过去的教学方法,太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因此,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点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采用双向教学法,提倡课堂讨论,开设研究型、计算型实验,采用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等方法的培养训练为主,多种具体知识的传授为辅。压缩课本,使它由“厚而精”变为“少而精”。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培养其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际经验和体验。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建立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加设计性、创新性试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才会有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气氛,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现在实行的过程管理,卡得学生过死,不宜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目标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内在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4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可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在观察前,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科学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培养想象思维。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想象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洞察力和丰富想象力。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

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相关基础知识。其次,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未想到的、去找别人未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即具有与众不同的思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4 灵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篇5

作者:郭从昆 加入时间:2009-11-13 9:56:45 有1669位读者读过此文 编辑:信息中心

摘 要: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学生对纸雕塑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纸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和制作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模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关键词: 纸雕艺术 造型概括力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简单的美术教学中的图图画画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探索中我认为纸雕塑是一个很好的选材。

能够认识纸雕塑是雕塑的一种,并能够区分几种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运用剪贴、卷曲、折叠、雕空及压线屈折等技巧制成纸浮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纸张的特性,增强对纸雕塑的教学兴趣,能够运用纸雕塑的基本造型方法塑型,并能对其进行综合运用,发挥纸张的特性,做出多样化的纸雕塑。

教授雕塑的基本知识,指导区别浮雕和圆雕的特点。可以从四面八方看的是圆雕。浮雕是平面的,表面有凹凸感,只能从正面看,是雕塑中的半立体作品。了解浮雕制品的材料(金属、塑胶、石料、木、纸……)。在那么多的材料中,我最喜欢用纸来做雕塑,因为这种材料制作时最方便,价格也是最便宜的。

教授制作纸浮雕的方法:①演示“剪贴法、卷曲法、折叠法、雕空法及压线曲折法”的基本造型,②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方法进行介绍,③教师具体介绍折叠法和压线曲折法。演示方法完成后的效果,教师引导提问:是什么方法令平面突起呢?④教师演示过程,并出示用两种以上方法制作完成的作品,学生可以交流讨论。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准备各种纸,定出作品主题。运用多种方法做出凹凸效果,小组成员集中制作,进行拼帖,并命名。学生在互相讨论和切磋中完成作业,学生最后完成“我学会了”的教学反思: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纸雕塑制作的奇妙之处,了解到纸雕塑制作的基本技法。

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做课程。学生对纸雕塑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纸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和制作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模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自己要学会做纸雕塑,做出的纸雕塑最好能与学生最熟悉的现代雕塑相吻合,可结合环境雕塑,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欣赏网上的示范作品与学生作业,了解纸构成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看看这些纸雕塑作品可放在什么环境下更有意境。出示城市现代雕塑与纸雕塑图片,进行对比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教师演示组合的顺序。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点:(1)是否理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2)是否基本掌握了纸立体的构成方法,能否利用构成因素设计制作一个有三度空间的富有情趣的纸雕塑作品。(3)是否通过纸雕塑的制作,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看同学能否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业中体现概括与装饰的特点。(4)看作业是否具有立体感。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即使制作技法比较幼稚,只要体现了纸的立体造型、有创意都应鼓励。(5)看学生在制作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研讨中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说出自己的创意。学习纸雕塑造型的基本原理与构成立体的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具有三度空间的纸雕塑作品。通过设计与制作纸雕塑作品,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体会现代纸雕塑的形式美感。关注现代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象的艺术概括力,锻炼立体思维的能力。形成纸立体的多种构成方法,如组合法、折叠法等。纸雕塑的设计,造型构思。点、线、面、体的韵律组合。纸雕塑是以纸为材料,以立体构成为原理,制作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纸雕塑作品。与纸浮雕相比,纸雕塑更强调纸的“扩张力”和形象空间的表现,含有更多的立体构成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立体构成趣味化了。现代雕塑作品尤其是环境雕塑作品更加趋向于表现作者的理性感受与对自然形象的超越,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纸雕塑与环境雕塑有着异曲同工之感。纸雕塑用块面的分割、组合、折曲、卷曲,表现点、线、面的韵律组合,而且具有制作方便的优势,是学习立体构成设计的好方法。例如狮子头的制作:造型富有扩张力。造型概括,整体效果强烈,用简练的手法表现了狮子头的气势与神态。狮子头的造型用三张纸切割、弯曲,折叠完成。眼睛与胡须的圆形与整体造型形成了点线的响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造型富有点线面的组合相得益彰。比较适合作为学生学习纸雕塑的范例。也增加了造型的重量感。体现了线与点的巧妙组合,富有韵律感。学生设计制作(2——4人一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临摹、自己设计的方法,提倡自己构思,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能力。较大的纸雕塑作品可以合作完成。展示与研讨学生的纸雕塑作品。展示是学习的延续。通过展示与研讨,使学生相互学习,畅谈自己的构思、制作的体会,体验创作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因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的立体的过程。新立体的探求包括对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对材料强度、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两个方面。学习立体构成可以锻炼对立体形象的想象力和直觉判断力。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由分割到组合或者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体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构成任何形体。所以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空间是立体构成最基本的观念和要素。① 对比与协调;② 对称与均衡;③ 稳定与轻巧;④ 比例与习惯;⑤ 节奏与韵律;⑥ 联想与意境;⑦ 多样与统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造型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纸雕塑立体造型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我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说,纸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教师引导学生对纸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纸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发现平面的纸材通过卷折、粘贴等方法可以构成立体形状,在玩乐中的拼拼凑凑、裁裁剪剪,粘粘贴贴中就能感受到现代雕塑的想象力,纸雕塑艺术离自己并不遥远,自己原来与纸雕塑有了亲密的接触。说明了一件纸立体造型作品的完成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表现上则有板材和管材等多种 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纸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材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现。这种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法则创造出实际占据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的制作活动我们叫做立体造型。欣赏研究,立体造型作品是如何构成的?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平面的纸材构成立体形状?教师适当示范纸圈、纸管和纸块面的制作。尝试练习。请学生试着将平面的纸材变成立体形状,比一比谁变出的形体多。表扬纸立体形状做得又多又好的同学,集体讨论解决制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教师出示各种纸立体造型作品,学生欣赏感受其魅力。自主探究。教师将纸立体造型作品发放到各小组,请学生分解并再重新组合,理解构成的形式和规律。教师提供几种构成范例请学生欣赏后谈谈各自的设想。要求用纸进行立体造型,要求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剪刀,大胆表现。

小学数学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思维探索;想象力;主观能动性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启迪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見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引导、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例如:1.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①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法,教师再用电脑演示验证。②借助学生熟悉的环境——教室,引导学生弄清长方体六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自我检查,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四、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孩子们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7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 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 寻求新答案的过程, 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 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还是照画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 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 缺乏想象力的训练, 发展下去, 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故在教学中, 先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如画树和房子, 可以先安排15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 通过引导学生从色彩搭配的分析, 只要画面需要, 什么颜色都可以画, 以此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 创造思维的萌发, 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 多感才能多知。因此, 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要在自然中发现美、提炼美, 要敢于取舍环境中的不美的或根据主观感受, 表现物体。

三、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泥塑》这课, 要求学生用泥捏出各种各样动物、饰物, 这并不难,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 设计出有特色, 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泥塑。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 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在创造活动中, 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 怕同学起哄, 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 因此, 这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 尤其在批改作业时, 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 有独到之处, 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 成功的作业。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8

一、深刻

爱因斯坦说过:“你能观察到眼前的什么现象, 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 还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思维, 思维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观察是智力的门户, 是思维的前哨, 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性, 决定着思维的深刻性。因此, 对一个问题的深刻观察, 奠定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也是发现解决问题的契机的必然途径。当然, 思维的深刻性离不开知识经验的丰富积累。必须对问题观察入微, 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方能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灵感的产生, 是深刻的分析的必然结果。只有站到知识结构的至高点, 才能把握知识的脉络, 思维才能闪耀智慧的火花!

二、敏捷

思维的敏捷性能够准确地反映思维的深刻性, 而思维的敏捷性又以思维的流畅、变通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数学思想方法中的“化归”、“换元”、“优选”等思想方法均是思维敏捷性的具 体体现。

思维敏捷性的训练离不开平时的课堂教学, 其与诸多因素有关, 如兴趣的广泛, 知识的积累, 但主要的还是设置情境, 提高思维的紧张度。其次是要进行反常态思维训练。反常态思维训练能活跃人的大脑, 在从超常角度思维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能大大突破固定的思维方式, 将自己熟知的概念、规律纳入新的关系, 用全新的观点来考察对象, 并作出正确的结论, 以增加思维的机敏度。

三、创造

蒙田说:“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 从书本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得力于平时的训练。思考问题时, 不能忽视多种与时间、空间条件的可能的联系, 即应将构想的主体, 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的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这样才能防止思考问题时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才能做到“兼权熟计”。

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基础, 教学中把握思维的不同方向或不同角度, 寻求思维发散的不同途径,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 总之, 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 这时, 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 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 ”的确,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借助动化学具卡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1]. 在教学8 以内数的加法认识时, 依据学生学龄前的基础, 创设小白兔采蘑菇的情境, 在课堂上, 通过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渐渐喜欢数学课, 为今后创新培养能力奠定基础.

二、观察, 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 观察之前, 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使活动有目的性. 比如, 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及时地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用一根细线的一端系一个小球, 另一端捏在手上, 甩动小球, 使它旋转成一个圆. 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 一端固定不动, 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 观察后学生纷纷举手, “旋成了一个圆.”“小球绕着中心转没跑到别的地方去.”“我看见无数条线”“这些线长度都相等”……这些学生朴素但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的语言, 正是圆的内涵: 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同一圆内有无数条半径, 这些半径都相等.

三、想象, 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 ”在教学中, 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可以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首先要学好新知识. 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 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2]. 如,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 一块地里种上了不同种类的庄稼, 然后出示栽白菊花和杜鹃红菊花的地块, 分别是正方形和长方形, 请学生算出每种菊花的种植面积, 学生很快运用已学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知识解决了问题. 后又出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状的青菜地, 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 想一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样求?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 很快就有了各自的猜测:可能是短边乘它的高的积; 面积可能是长边乘短边的积; 可能是长边乘它的高的积; 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 课前做课件时将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用PPT做出来, 便于学生在想象时头脑中的图与实际中的图相匹配, 更是一种学生的思维结果被肯定, 心理上小小的成就感, 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四、求异, 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 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求异思维的培养, 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联想, 好于假设、怀疑、幻想, 追求尽可能新, 尽可能独特, 即与众不同的思路. 课堂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教师创设求异的情境, 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 训练学生勇于质疑, 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五、灵感, 是一种直觉思维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 它是在长期实践, 经验积累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的动态生成, 应及时捕捉, 给予肯定.如, 学习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这一课时, 可以出示这样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解答这道题, 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 可是公分母太大, 解答麻烦又易错.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 曾经安排前排学生掉头观察后排学生抄的题目, 这样分子和分母倒了个个儿, 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 使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将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的简捷方法.

前苏联科学家皮卡查认为: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 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 以及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 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基础,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思维高速运转, 同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其他问题, 且运用到生活中, 同时促使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应当是个开放的系统.”因此, 教师应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改变依赖教材的倾向, 解放学生, 开放教材, 开放学习过程, 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 不断地激起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

关键词:观察,想象,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贡秋曲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 (7) :53-54.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篇10

知识的日新月异, 经济的飞速发展, 未来的社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未雨绸缪, 在学生阶段, 对他们进行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 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 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 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 探索规律, 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创造能力是善于运用前人经验并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能力之一。青少年时期, 可塑性极强, 更应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 不断地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新的创新、补充和完善, 使之更为丰富。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 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 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 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 课堂教学仍存在不少违背时代要求的种种误区。如“注入式”“标准化”的状况。课上, 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学生抄条条;课下教师设下“漫漫题海”“重重考山”, 学生则忙于画勾打叉。这种情况会抑制学生的智力发展, 尤其是创造力的开发, 为此, 培养未来公民形成鲜明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历史地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 但它是以潜能方式存在的, 必须通过人们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能发挥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把着眼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上, 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能够在活泼和愉快的情境下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的潜能, 激发他们敢想、敢说、敢做, 并加以正确引导。

二、如何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能力

1.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的创新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观念, 这种意识和观念, 来自学习, 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的教育理论, 尤其是要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 来更新我们的观念, 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 自觉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 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吸引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自己就得勤于积累资料和素材, 巧于设计问题情境, 恰当运用寓言、诗歌、歇后语、民谣、音乐、谜语、漫画等, 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兴趣的源头, 创造的土壤。

3.利用课堂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堂教学是五个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 即“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效果”。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 应当是这五个要素达到最佳质量状态并相互形成系统关系。其中这五个要素当中, 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这也是教师能够控制的主要变量。教师应当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 去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 要突出学生参与, 突出学法指导, 突出启发思维等。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再以先知先觉, 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 而应该巧妙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争论, 允许学生质疑。因为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 那么,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巧妙提出疑问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 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应是:能联系实际, 发人深思, 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 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 这涉及到文理两方面知识, 就其思想政治教学这方面, 我采取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何搞好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西部的大事, 也是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大事。并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三个层面上加以分析。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辩证地思考。总的来说,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选择恰当的形式。既有“课堂心理诊所”“模拟法庭”, 也有“哲理论辩”“热点访谈”等, 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索。学生的求异乃至辩证思维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二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开发智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的重要阵地, 课外活动的形式应该不拘一格, 要精心设计, 认真组织, 讲究实效。一般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可采用个别访谈、小组讨论、集体讲座、师生对话、演示演讲、专题辩论、知识技能竞赛、社会调查、小品表演、新闻发布等活动,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比如通过调查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缩影,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 启迪创造思维, 培养社会创造力。让他们参观建国成就展, 参加各类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以充分发挥创造欲求, 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创造能力。组织学生观看时事新闻, 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 关心社会进步, 开展小论文创作比赛, 直接展示创造成果, 激发创新精神。

5.在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时要坚持人格教育

通过教学, 引导学生去发现理论背后闪光的人文精神, 去感受先知先哲的智慧与人格的魅力。如高一至高三的内容中都有一些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 要让学生体会到邓小平理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让学生体会到邓小平理论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是浓烈的民族情感、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主义理想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既受到人格教育, 又可将这种感情、理想、责任感转化为不断探索、创造的强大动力。

三、结语

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篇11

一、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它是摆脱思维定式、突破旧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式,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吉林省柳河镇建设小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2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方式, 它需要综合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某些创新意识, 并经灵感思维的火花点燃, 且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对此种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中形成创新成果的综合思维的过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由于太重视知识的硬背呆记, 太依赖所谓精确化的考试, 这极不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产生, 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展这一思维能力呢?我认为,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有知识的累积

不形成语文知识网络系统, 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都未掌握或未形成, 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产生。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的教学, 其知识的累积极为重要。拿阅读教学来说, 识字、积词、识词义等是基础, 理解句、段、篇的能力是基本能力, 掌握各种表达方式是阅读各类文体作品的关键, 没有这些知识信息的输入与储存, 谈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

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设计的学习语文基本知识的“知识树”, 实际上就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的信息网络系统。只有形成了全面的语文知识网络系统, 才能使创造性思维之花在这个信息之网中开放。因为只有这个网络才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广性、开放性、变通性和流畅性。知识面广, 才能使思维发散, 铺得开, 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同时, 只有在大脑中积淀丰厚的知识信息, 才能提高感受力, 深入认识, 激发灵感, 产生创造思维。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就是这个道理, 创造性思维的潮涌必须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头”就是知识的累积。

二.发展创造性思维要创设良好情境

有了知识累积, 则有了创造的基础。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还需要创设良好的情境。这里所说的情境是指两个课堂里教学双方的良好学习氛围。即课内要创造出一种热烈切磋的气氛, 课外要有一种勇于探求的精神。智慧只有在智慧的碰撞中才会发出动人的火花。

课内语文教学活动, 要引向思维的深化, 使学生有超越课堂教学要求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课内的热烈切磋讨论气氛是重要的,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对祥林嫂的形象有了整体性认识之后, 集中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学生讨论十分热烈, 趋向一致的意见是:鲁四老爷杀死了祥林嫂。但也有学生不这样认为, 他们认为是整个封建制度。理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流毒反映在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造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不仅统治阶级内部有鲁四老爷和四婶这样的维护者, 而且被统治阶级也受着很深的影响, 例如祥林嫂的婆婆、柳妈、小叔子、大伯等, 他们虽不同于鲁四老爷, 但也参与了迫害祥林嫂的活动, 因此, 从本质上说, 杀死祥林嫂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 是吃人的封建制度。有个学生甚至联系到电视剧《轳辘、女人和井》中枣花娘的死这一新时代的悲剧, 然后阐述道:虽然时代不同了, 制度大变了, 但封建意识仍然可以杀死人!这些, 无疑具有一定的创见。课后, 甚至有学生能用多种交换变化的影视蒙太奇手法写出《鲁镇除夕》的电视剧本来, 不仅再现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并且用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铺染了鲁四老爷家除夕的祭祀欢庆的情景。这种创造性想象, 无疑是小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其入境之深, 不仅是想象作用, 如果没有某种灵感思维活动, 是不可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重新创造的作品的。

而课外的世界更是广阔的, 大自然的美、广阔的社会人生, 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极好的环境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这一点, 他不断重复表述他的一个思想:大自然是儿童智慧的永远源泉。他认为特别重要的是, 要让儿童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最初的真理, 并创造性地发展他们的思维, 所以他创建了“蓝天下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在四年内经常不断地每周两次把每一组学生带到葡萄园、绿草地、田野、溪边、村外小山丘……在这样的“蓝天下的学校”上思维课。在这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下, 学生就会产生某些灵感思维的火花, 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三.发展创造性思维重在启发学生的灵感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由于太重视死知识的硬背呆记, 太依赖所谓精确化的考试, 因此极不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产生, 甚至扼杀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基于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启发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启发学生的发散与辐射思维, 摒弃某些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死板考试。

首先是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 只有多向发散, 才可以使学生思维广阔, 思维扩散, 超越常规, 求异探新。例如, 一位教师在讲作文时, 以树根的联想为题, 学生从扎根深因而枝繁叶茂到树根与树根交错盘结, 多方发散, 再联想到人在生活中的群众关系乃至如树根般交错盘结的不正之风等,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造性地写出一批好作文来。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方法上就不应使学生固守一隅, 而应结合联想, 激发灵感, 朝多个方向———无论顺向逆向, 还是多向辐射———发散开去。

上一篇:现代主义设计下一篇:移动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