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培养(精选12篇)
创造性培养 篇1
目前, 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 同时我国的教育正经受着两大浪潮的冲击和挑战:其一是国内不可阻挡的改革大趋势, 其二是世界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要使我国从目前不很发达的地位, 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 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大批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的人才来。基础教育对培养创造人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实验小学更应该把培养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这是时代和未来的需要, 是经济基础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说, 人类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创造的历史。正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 推动着历史不断进步。没有第一件生产工具创造, 人类就不能同猿相区别;没有冶铁技术的创新, 人类就不能进入农业文明时代;没有蒸汽动力和机器工作机的创造, 人类就不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 使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文明时代;现代的繁荣也正是靠万物之灵的人类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来支撑的。
实验小学应注重从哪几方面培养创造性人才呢?一是要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并养成不断学习、猎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志和习惯。二是培养他们具有积累、运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能力。三是培养他们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 培养他们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鼓励他们发表独到的见解。四是培养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求异的思维品质。五是培养他们具有自信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创造性人才依赖于创新教育的培养, 作为实施创新教育排头兵的实验小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如何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呢?
第一, 要有观念上的转变。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实验小学和其他学校一样, 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主要表现在:重视培养少数学科成绩好、升学有望的学生, 轻视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重视智育, 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学校内部的教育工作, 轻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过程中的重要育人作用。具体表现为:1.教育体制封闭, 教师为教而教, 学生为学而学, 教学活动形成“读书—考试—升学”的僵死结构;2.教学内容和手段陈旧;3.功利导向过强, 忽视德的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的提高;4.视各具个性的学生为一律, 把主要目标放在文化知识的传授方面,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顾学生的天赋, 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特长, 人为地加重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负担, 使学生陷入“上课—复习—作业—预习—上课—死背—考试”的沼泽地。所有这些, 都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影响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就必须转变观念, 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克服上述弊端, 从教育和教学体制上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第二, 要打破创新的神秘感。有些人一提到创新就觉得深奥莫测, 高不可攀。究其原因除了他们对创造力感到神秘之外, 还对创造力存在着模糊认识。所谓创造力, 简而言之, 就是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我们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创造力并非指智力, 它包含着许多非智力因素;创造型学生不是指智商高的学生, 而是智力正常的非智力因素品质优秀的学生;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培养成创造型的学生。基于这些, 我们就应该树立信心, 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和谐育人环境, 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同时, 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些, 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 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发明创造才叫创新, 那就高不可攀了。我认为, 只要有点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 就可以称得上创新。
第三, 创造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氛围和条件。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一要破除“规矩”教育中的禁锢。必要的规矩当然是需要的, 可惜我们大多教育者却过分地要求孩子“听话”, 一切遵师长所嘱循规蹈矩。师长说的、书上讲的, 全如“圣旨”, 不可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 导致孩子的自主意识、创新欲望在禁锢中磨灭。一切都唯上、唯书本。按老规矩行事, 跟别人走路, 岂能成为创新人才?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激发学生爱学、乐学, 营造和谐的探求氛围, 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 促其自主发展。三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采用讨论、操作、观察等多种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主探究的条件。四是要教学生学会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创造中有法可依。同时, 要珍惜“童真”, 对于儿童“不合常理”的思维, 要加以指导和鼓励, 绝不可一棍子打死。否则, 学生连想都不敢想, 还谈得上什么创新?
第四, 提高教师素质, 适应创新教育。实验小学的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 也存在着缺乏创新的问题。因而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本身就应该充满创造性。实验小学的教师决不能简单地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 也不能照本宣科地演示教材, 而是通过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性思维与创造劳动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创造意识, 必须有投身改革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同时, 教师要重视科学研究, 以研究者的心态去对待教育教学;也只有自觉地投入科学研究, 才能不断进取,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也只有潜心于科研, 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找到新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使自己的劳动充满创造性。
总之, 创造型人才始于幼少时期的教育培养。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 人的成才贵在创造。愿所有的实验学校, 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造就出不但有共性、更富有个性的人才。
创造性培养 篇2
小学语文的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课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作品的体验和语言的认识,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引导,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习惯。但是我们的学生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被动地接
受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对创造性学习一时难以适应或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创造性阅读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很大的满足。
我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兴趣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努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儿童的情感、思维和个性对学生的关系很大,儿童只有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在心境良好的情况下,思维才能活跃,学习才能主动,能力才能培养。反之,如果学生心情压抑,如负重荷,怎么有兴趣,怎么会主动地去阅读呢?
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的表情要自然真挚,常带笑容。教师对学生微笑,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更平易近人,更有魅力。教师的微笑就是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没有一个学生会喜欢一个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上课的老师。教师要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和自然真挚的表情,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会产生积极有益的教学效果。
第二,努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除了教师本身的魅力外,还要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比如,经常性的开展竞赛,评选活动:最佳提问手、读后感比赛等,使学生有竞争机制。比如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使他们进入“最佳阅读状态”。
另外,教学中要有幽默,使课堂气氛轻松,经常有琅琅笑声。
这些都要靠教师主导,善于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读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感悟课文内容。
教师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使学生产生愉悦感,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会到创造性阅读的乐趣。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
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以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为了让他们有更浓厚的兴趣,以形成更大的获取知识的动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辨证唯物论阐明了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那么,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是互相联系的。语文是各科的基础,可以促使各科的学习,那么,也可以通过各科来促进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尤其是艺术类的课程。
根据汉字汉语的特点,又顾及儿童生理、心理的需求使语文阅读教学与艺术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等的欣赏能力,扩大语文阅读的应用范围,必将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第一、可以使阅读课上成图画语文课、音乐语文课等。图画语文课,顾名思义就是这堂课既有语文课的特点,又有图画课的特点。借助图画的手法开展阅读教学,通过图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古诗阅读课,先让学生自学理解古诗,在检查时,可以说意思,也可以将诗意用图画来解释。音乐语文课也是一样,用音乐来做教学的线索、做背景、做结尾都成。如上《月光曲》这课,先让学生猜《月光曲》的旋律,然后通过课文的学习,修改旋律,最后欣赏《月光曲》。如《鸟的天堂》结课时,让学生写写唱唱小鸟的歌。
第二、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活动课。活动课在阅读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讲故事、演课本剧、唱自编的歌曲、跳自编的舞蹈,让四十分钟活跃起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得到启示,从而感受到创造的愉悦。
语文活动课是使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最广阔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为儿童发挥创造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既可以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得到升华,对创造性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
三、教学难度适中
儿童创造性培养浅探 篇3
创造性不是纯智力问题,虽然智力低创造力一般也低,但智力高创造性却不见得一定高;创造性也不纯是知识问题,成绩好,知识丰富,也不见得创造性就一定高。创造性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具体表现为一系列智力方面和非智力方面的人格心理特征。譬如自信、勤奋、幽默,旺盛的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下面,特结合美术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自己对如何培养儿童创造性的体会。
1.培养信心,使儿童敢于创造
信心是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基石。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很笨,干什么都不行,就会倾向于总是感知那些负面信息,对正面信息和中性信息也往往从消极的一面去认知,从而强化头脑中的那个消极自我观念。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往往使自己慢慢变得真的不行。反之,一个人认为自己很行,能力强,对自己充满自信,就会以一种自信的方式去表现自己,往往使自己慢慢变得越来越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信心就是命运的主宰。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儿童的信心,让儿童体会到自身的力量,从而勇敢的去创造。
对于创造,不少人有一种神秘感、惧怕感、不可捉摸感,觉得它高不可攀,渺不可及,是大师的专利。其实不然,不少儿童天生就有很强的创造力,有时连大师们都为儿童大胆的创造而倾倒。毕加索就说过: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做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此因儿童有纯真的心灵,无羁的视线,大胆丰富的想象,故往往与大师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譬如一样大胆的笔墨,一样夸张的色彩,一样神奇的造型,一样发自心底的强烈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对儿童作品的肯定和欣赏,通过把大师名作与儿童作品进行相似性比较等来强化儿童的信心,使他们敢于创造。
2.激发兴趣,使儿童乐于创造
兴趣是人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和肯定的情绪体验。皮亚杰曾指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的内心力量。”兴趣能有效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活动的展开,往往使人充满热情地积极投入学习和工作,废寝忘食并乐此不疲,从而开阔视野,增益知识。一位名家在谈学习时说:感兴趣就能学会,痴迷就能学好,发疯就能学精。这里的痴迷和发疯正是强烈兴趣的表现,可见,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是儿童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力,兴趣被激发出来,儿童自然就会乐于创造。
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是指由活动本身引发的兴趣,后者是指由活动结果引发的兴趣。这两种兴趣都重要,都要培养。兴趣具有指向性,我们要培养儿童高尚有益的兴趣;兴趣具有广阔性,但也不是越广泛越好,必须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存有中心兴趣,我们要围绕中心兴趣来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兴趣具有稳定性,我们要增强儿童兴趣在时间上的持久程度;兴趣还具有效能性,只有能够引发实际行动,产生实际效果的兴趣才是具有效能性的,故培养儿童的兴趣不能停留在“心向往之”的水平,必须达到“起而行之”的较高水平。由于儿童天生就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可以采取各种办法来促使儿童产生具有实际效能的兴趣,如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动作,一句形象的语言,一个肯定的眼神等,使儿童在创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快乐地去从事创造。
3.放飞想象,使儿童自由创造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创造性想象更被公认为创造性活动中最活跃的一个心理成分。科学家的发明、工程师的设计、作家的人物塑造、艺术家的艺术造型、工人的技术创新,甚至儿童的学习等都离不开人的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一个没有想象力的灵魂正如一座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什么也干不了,也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
教育实践证明,放飞想象,让儿童自由创造,会产生大量构思新颖,想象奇特,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以画太阳为例,儿童就画出了拖着长长少女般发辫的妩媚太阳、给人清凉感觉的蓝色太阳、一个“能源工厂”形象的太阳……这一切告诉我们必须解放儿童的大脑、双眼、双手等,真正做到让儿童“我写我心”和“我画我想”。有的老师在让儿童动手画之前喜欢提供一个范画,结果交上来的很多作品与范画雷同。还有的老师出一个题目,寥寥几语就让儿童动手画,结果作品内容显得单调乏味。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出的题目不妨大一点,灵活一点,甚至模糊一点,以给儿童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在儿童正式进行创作活动前,一定要注意启发,让儿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联想,以打开思路,放飞想象,自由地创造。
4.鼓励评价,使儿童享受创造
评价是在特定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某种属性所做的价值判断,它除了具有诊断功能外,还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和发展功能。儿童一般都很在意老师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教育实践表明,教师一个否定的评价可能对儿童产生很大的“杀伤力”,教师一道赞赏的目光或一句激励的话语,又可能使儿童充满自信,走向成功。因此,鼓励评价是培养儿童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通过鼓励评价来使儿童产生成功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享受到创造的乐趣,从而更执意于创造。
鼓励评价要善于找优点,优点往往就是儿童发展的生长点。因此,教师要尽量挖掘儿童身上和作品中的长处,坚持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坚持以找优点和闪光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真正把教育的基调放在欣赏与激励上,而不是规训与惩戒上。不但欣赏激励做得好的儿童,也欣赏激励做得差一些的儿童。事实上,后一类儿童恰恰更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在评价他们时,既要注重创作的结果,又要注重创作的过程,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较之以往取得的点滴进步等。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和评判。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儿童的思路,窒息儿童的热情。不管儿童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都应积极地接纳,欣赏和包容,以促成儿童积极的改变。
高校教师创造性品质的培养 篇4
人才培养的本质是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使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 焕发出无限的潜能, 不断地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认识、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 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成为社会关系的创造者。任何人都可以具备创造性品质, 凡是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主体, 都是具有创造性意识、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的人,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的历史。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历史活动领域中重要的一员, 创造性是以对现实的否定评价为先决条件的, 当教育现实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时, 就要对现实进行批判, 实现理想世界的追求, 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教育创造性的本质是进取, 是不做复制者, 高校教师只有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潜能, 才能走上创造性之路, 才能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推进社会文明, 实现自身价值。
一教师的成长模式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品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 发现和创设各种有利的教育情境和条件, 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成为具备完整生命和谐、可持续性的发展的人才。有人曾为教师的成长模式做出如下的三种概括:第一种:匠才模式, 这一类的教师, 通常依赖观察和模仿有经验的教师, 积累丰富自己的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二种:应用科学模式, 这一类教师不断学习与教学法有关的理论及课程, 运用相关理论不断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三种:反思模式,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他人的教学, 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 同时结合理论指导,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虽然这三种教师成长模式的侧重各不相同, 但从本质上分析, 反思型模式的教师最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形成。这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发展目标之上, 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不停顿发展理念上的师资自我培训模式。行动研究、相互观察和教学日记是这一培训模式的三项具体过渡。高校教师可以以此种模式为参照,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设计好行动研究的项目, 坚持对周围的教师特别是教学成果显著教学有特色的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 与他们展开讨论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坚持写教学后记, 对自己的各项教学活动加以认真的反思, 这样, 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 取得进步, 形成和确立富于个性特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
创造性品质要求教师应该具备的创造性能力是多方面的, 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创新教育的向前发展, 创新型教师的创造性品质及能力也将不断变化, 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主要包括:更新观念、不断追求新知的终身学习能力;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的能力;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造性品质要求教师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创造性品质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评价能力。但就目前创新教育的普及现状, 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个性以及促进创造性品质教师自我发展的角度看, 当前急需解决的是, 追求全新的教育观能力, 实践创新的教学观能力, 贯通全新的设计观能力。
二高校教师创造性品质的培养途径
1高校教师要具有形成创造性品质的志向
如果以教师素质和工作业绩为指标来判断教师的成长, 那么可以将高校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来评价, 即准备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创造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 高校教师的工作目标依次体现为取得教师任职资格, 登上讲台, 为学生和同行所认可;研究课程, 熟悉课程, 了解学生, 运用恰当的教学与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对自己的教学思想, 教学风格加以认真地思考,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 开展研究性教学, 把教学当作研究工作来实施;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 开始形成体现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处于创造阶段的教师, 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因材施教的观念, 实现灵活高效的教学;总结与发扬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成功的教学方法, 指导年轻教师成长。
2高校教师要积累进行创造的基础知识
创造与追求知识互为因果, 相互促进, 当我们从事创造活动时, 就可能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不足, 并因此而鞭策自己学习。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应当具备较为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广泛的邻近学科与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知识。基础知识越宽, 对之掌握越扎实, 对创造活动就越有帮助。创造的欲望又是学习的动力, 它可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而通过创造, 又能够使我们真正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使它们变得更真, 更活, 更有力量。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水平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水平、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高校教师, 一定要走在时代前列, 率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教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特定方式和手段。一个具有良好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高校教师, 不仅善于继承、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 而且善于根据新的教育教学情景、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总结和创造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教学过程由教育教学环节组成, 特别是教学环节之间的不同衔接和组合, 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 出色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合能力也是体现教师创造性品质的重要条件。
4教育实践是教师创造性品质培养的关键
“社会的主体是在创造行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身的。”创造的成功要求具备三个条件, “创造态度、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 它们的形式和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活动。活动可以让教师发现问题, 并为他们否定现状和提出新观念、新设想提供条件。在参与创造性活动实践中, 教师要着重培养起自己的求异思维的能力, 以开发性、大视野的姿态来思考问题。敢于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 不循规蹈矩, 勇于独立思考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动过程, 它充满着无数复杂的变化因素, 需要教师灵活面对。高校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大到对课程、教材的改造和创建, 对教学大小环境的创设, 对教学思路的探索等。在从事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时, 教师应多与周围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或者通过网络来开展对创造思维与改革方案的交流或直接阅读外文期刊与文献, 参加有价值的教学改革学术会议, 实地观摩和与专家交谈。探索和发现的兴致是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个体的创造成果也可以带动学校整个教学环境创造品质的大的提高, 可以说对高校教学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教师的教育哲学观念是个人化的教育理解和认识, 与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体验密切关联。因此, 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非常重要, 教师只有在教育工作场景中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 产生教育的智慧, 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教育的理解和体验, 最终形成个人化的教育哲学观。教师的教育实践是创造性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相关学科的培训过程、行动研究过程更是教师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的经验、教育的认识、教育的智慧的关键。不脱离教育工作场景, 从教育生活中获得鲜活的教育经验, 通过实践来驾驭教育理论, 然后再提升为成熟的教育理论, 并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 这是创造性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 高等学校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 也是不全面的, 还必须善于把知识和能力有效结合教给学生, 培养学生不断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使之真正掌握以致于应用, 把它变成学生的财富。应遵循教育规律, 高等学校教师如果不懂教育科学, 不懂得教育工作规律, 教学效果不好, 那就不能被认为是一个真正专业化的教师。如果教师不仅精通自己所任学科的基础理论, 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 而且认真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 用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把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沿着正确途径,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社会的进步对未来一代素质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们应当比他们的父辈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学习成为一种高度个性化智力活动的今天, 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共有三重使命:即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展创造性教学;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及专业技术素养。在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教学, 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满足时代发展对教学的要求, 用何种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探索的创造性活动中, 高校教师是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永远有梦, 有理想, 有追求, 面对现实脚踏实地, 从平时的工作着手, 创造性教学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前途就会愈加美丽。
参考文献
[1]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朱仁宝, 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3]赫金凤.以教师自评为核心有效开展教师素质评价工作[J].吉林教育督导, 2007 (3) .
浅谈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培养 篇5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个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可能想错了、说错了,但是,他们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而且,我都是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由于这些做法,许多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就连原来总是不发言的同学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朗读了。
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这句话启示我们,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独特的解读。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由于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在交流时,有的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要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试想,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
三、创造性的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提出几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大家都说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可是有个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位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个性化的阅读
传统的教学往往遵循统一的原则,学习内容是有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对于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完成,结果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三自”原则的指导下,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
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黄山奇石》,赏析课文时就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伙儿介绍黄山奇石的美?”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选择有感情地朗诵,解读黄山奇石的美;有的选择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黄山奇石;有的则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黄山奇石图”……
五、评价的多元化
一直以来,僵化的考试方法及评价体系,严重地束缚着语文教学的个性培养。现在,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老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个性化的阅读评价。
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他下一次参与的欲望。
如上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或最不喜欢的人或事或物,并说一说理由,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的意识,即时捕捉学生显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使评价的目光面向个性化发展。及时发动学生展开互评与自评,使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参与、民主交流的过程,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教师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成为一个个独具个性的小哈姆雷特。
浅析创造性阅读品质的培养 篇6
一、创造性阅读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主体应该是学生,是学生自身对于文字的理解,而不是教师的讲解。创造性阅读品质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的创造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自己感悟文章主旨,从多角度理解文章内容,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疑问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创造性阅读具有指导性、创造性、独特性、自主性的特点。所谓的指导性,主要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介机构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最佳的指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的创造性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应该避免事前对文章主题和深层含义进行定性,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的独特性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根据自身的审美特点和经验来对文章进行加工和再认识。所谓的自主性主要是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品质,学生应该学会自主想象、自主思考。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品质的培养
1.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造阅读空间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造性阅读空间。通过给予学生创造空间和时间来实现学生与阅读的亲密接触,辅之以必要的专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掌握欣赏文章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品质。如,学习《孔乙己》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会将这篇文章的主旨定性为对封建科举制度戕害读书人的批判,从而将文章界定为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然而,这恰巧曲解了鲁迅先生文章写作的初衷。用鲁迅先生自己的想法来说,这篇文章描叙了社会对穷苦人民的凉薄。在创造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创造性阅读空间,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品质。
2.为学生展示课堂阅读品质的独特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品质,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自由的课堂环境,向学生展现创造性阅读品质的独特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距,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活跃的气氛中逐渐变得灵敏,让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理解文章主题。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展开讨论,各执一端,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3.为学生开拓创造性阅读的限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为学生开拓创造性阅读的限度。在创造性阅读品质的培养中,不要局限于让学生去疑问、去找新意,而是从多元角度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创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将朱自清笔下充满灵性的春天来做例子,向学生提问春天的比喻。学生可以发挥无限的想象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神笔马良、火炉、方程式、优美的歌等都是学生对春天满怀热情的赞誉。通过这样的引导,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不同角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品质,学生观察、觉悟、理解、感受、试验等众多感受综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创造性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何房均.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品质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013,(5):118-119.
[2]史晓娜.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2):218,219.
[3]刘晓宝.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5):85.
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与培养 篇7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 即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因素, 包括创造性思维 (智力因素) 和创造性人格 (非智力因素) ;外因, 即创造性人才所处的创造性环境, 包括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如果个体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 仅有创造性环境是不够的。
在2003-2007年, 我们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课题, 通过对34位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与36位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深度访谈, 研究了这些拔尖创新人才的思维特征、人格特征、成长历程和创造性成果的获得过程, 结果发现: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有五个阶段: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显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和创造后期。我们十分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自我探索期”, 因为没有基础教育创新素质的奠基, 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就是一句空话。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 要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首先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和富有成效的教育改革, 是提高青少年的创造潜力、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教师在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与其他影响源相比, 教师的影响居于第一位, 这种影响不仅是综合性的, 而且是长期的。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不同的阶段, 其创造力的发展一般受到特定时期学校教师的影响。创造性的启蒙教育一般由中小学教师完成,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 教师的人格、品德、气质直接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成长。
一、青少年是创造性发展的奠基阶段
什么是创造性?目前国际心理学界的研究中, 出现了三种倾向, 一是认为创造性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二是认为创造性是一种产品。三是认为创造性是一种个性, 不同人有不尽相同的创造性。经过理论研究和思考, 我们认为创造性既是一种心理过程, 又是一种复杂而新颖的产品, 还具有个性的特征或品质。这样, 我们才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1]这个定义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创造性的内涵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有如下两点启发。
首先, 这里所讲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 它的范围很广, 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新决策等。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创造性的成果, 并不是只有科学家提出的新理论才可以用创造性来标志或衡量。创造性的产品是多样化的, 所有行业和领域都可能有创造性成果。创造性人才是不拘一格的, 创造性的产品也是不拘一格的。
其次, 如果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这一宏观水平上讲, 产品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就必须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但是, 我们也可以从个体发展水平上衡量创造性。如果一个人能以他从未使用过的方式和策略解决某个新问题, 那么这对于他个人而言, 就具有创造性的意义。由此, 理解创造性或创新就具有了社会的和个体的两个标准。社会的标准, 是判断创造性或创新程度的高端标准, 甚至是终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创造性的产品。然而, 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了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具有的创造倾向和可能。认识到创造的个人标准, 有利于鼓励每个人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 积极地、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按民间说法, 创造性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例如, 新观念、新思路的产生往往是突发性的, 常被称为“灵感”。于是, 很多人误以为创造活动就是“灵光一现”这么简单。其实, 灵感或真正有价值的创造大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 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积累上的。通俗地讲, 创造活动需要这两个条件:知识基础与深入思考。由此, 我们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增强知识基础为前提, 通过在实践中长期深入的思考, 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成果。例如, 教育实践中, 中小学要强调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没有知识基础和深入思考, 只搞肤浅的“创造比赛”“脑筋急转弯”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 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如前所述拔尖创新人才的最终的创新成果就是以各个阶段的发展为最终体现;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有五个阶段: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显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和创造后期。[2]早期促进经验、研究指引和支持、关键发展阶段指引是这五个阶段的三种主要影响因素。所谓早期促进经验, 包括父母和中小学教师的作用、成长环境氛围、青少年时期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具有挑战性的经历和多样性经历, 这些对“自我探索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中小学阶段, 学生表面上似乎在探索外部世界, 其实是一个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发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探索不一定与日后从事学术创造性工作有直接联系, 但却为后来的创造提供重要的心理准备, 是个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决定性阶段。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的研究发现, 十七岁的青少年的科学创造能力趋于稳定性。[3]
通过上面论述, 可以看出, 创造性教育要大众化, 尤其在中小学阶段, 人人都可以通过创造性教育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中外青少年创新性跨文化对比研究发现, 不同国家青少年创新力的显著差异不在水平的高低, 而是在创造力不同类别上:中国学生在问题提出和科学想象能力上高于英、日学生, 但是产品设计和产品改进的能力较低;中国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和灵活性水平显著高于英、日学生, 但中、日学生在独特性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 对中、日、德三国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研究发现, 三个国家的学生既存在共同性, 也存在差异性。具体地说, 在创造性人格的九个维度上, 中国学生在自信心、好奇心、内部动机、开放性、独立性和冒险性六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德、日学生;日本学生在怀疑性维度上显著高于中国学生;德国学生在坚持性维度上显著高于中国学生。[4]根据多年研究结果, 尤其是对中、美、日、德、英五国青少年创造性研究, 笔者认为, 除重视智力、知识、发散思维技能等认知因素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探索、挑战欲望和意志力等创新人格品质。这表明, 基础教育阶段不宜简单提“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和“英才教育”的概念, 而应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如何看待东西方的教育模式时, 我们曾把西方教育模式比作英文字母“T”中的一横, 把东方教育模式比作英文字母“T”中的一竖, 提出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的创造性人才的理念, 这也是对一百多年以前张之洞老人所倡导“学贯中西”文化的思想的继承。在青少年的培养中, 只有融东西方文化为一体, 学贯中西, 扬长避短, 才能为创造性人才大量涌现真正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创造性教育与创造性学习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白炽化, 各国经济、军事和教育、科学技术的竞争, 将集中在创造性人才的竞争上。因此, 创造力的研究也格外受到各国的重视, 其中创造力培养是有关创造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育的要旨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而人是知识创新与发展的生命之源。诚如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有鉴于此,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应该在日常教育之中开展, 并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 而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所谓创造性教育, 是指在创新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 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5]这种教育不须设置专门的课程和形式, 但必须依靠改革现有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实现。
首先, 要提倡学校环境的创造性, 主要包括校长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环境布置、教学评估体系及班级气氛等因素。创造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环境中的经历是极其复杂的。学校本是发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场所,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学校太注重学业而忽视其他方面, 这就压制了教师和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因此, 优化学校环境的创造性是促进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 要培养创造型的教师, 即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 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 并且有独特见解, 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创造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等方面。特别是教学方法, 这是能否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之一。这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高等学校只有以创造性教育作为基本手段和培养方向, 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否则就会削弱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特殊作用, 甚至于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托兰斯的研究发现, 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这表明教师创造性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往往喜欢高智商的学生而不是高创造力的学生。因此, 研究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观、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对于培养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必然结果, 对学生来说, 首先应该培养其创造性学习的习惯。笔者曾提出:“学习有两种, 一种是重复性学习, 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就是不拘泥, 不守旧, 打破框框, 敢于创新……创造性应看作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根据实验研究的材料, 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 我们坚持以下的观点。
其一,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任何创造性活动, 都受个性的极大制约, 都需要对已有观念、方法与理论的突破。所以应重视上面已提到的创造性个性, 培养学生以一丝不苟、独立、自信的眼光审视周围环境的习惯, 使其不是人云亦云, 而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
其二,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行为特征。创造型学生除了在个性上有独特之处外, 他们在行为表现上也与众不同。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对87名教育家做了一次调查, 要求每人列出五种创造型学生的行为特征, 结果如下 (百分数为该行为被提到次数的比例) 。
(1) 好奇心, 不断地提问 (38%)
(2) 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 (38%)
(3) 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 (38)
(4) 想象力丰富, 喜欢叙述 (35%)
(5) 不随大流, 不依赖群体的公认 (28%)
(6) 探索各种关系 (17%)
(7) 主意多, 思维流畅性 (14%)
(8) 喜欢进行试验 (14%)
(9) 灵活性强 (12%)
(10) 顽强、坚韧 (12%)
(11) 喜欢虚构 (12%)
(12) 对事物的错综复杂性感兴趣, 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 (12%)
(13) 耽于幻想 (10%)
由此可见, 创造型学生大多具有好奇、思维灵活、独立行事、喜欢提问、善于探索等行为特征, 这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
其三,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 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而是喜欢自己探求未知世界;在学习态度上, 创造型学生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感兴趣的事物, 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 创造型学生不按规定时间去学, 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 将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 创造型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且还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地吸收;创造型学生对语词或符号特别敏感, 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发现问题;在学习动机上, 创造型学生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 善于找出方案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并相信自己的直觉。
学习贵在创新。有人认为, 学习只是接受前人的知识, 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不是创造发明就根本谈不上创新。笔者认为, 学习固然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 但也要求他们敢于除旧, 敢于布新。学生在学校里固然是以再现性思维为主要方式, 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
张扬人的创造性, 将人的创造性的普遍化, 这是时代的要求。辩证唯物主义从实践的根本观点出发, 确认了人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也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是人的本性的延伸。知识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创新人才成为竞争合作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们必然会如同农业时代追求土地, 工业经济时代追求资本那样去追求知识。知识产权的价值将显著提高, 创新人才将成为国际间、企业间争夺的最重要资源。人们将把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视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创造性的培养应当成为教育的普遍目标, 它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 各级各类教育都要以此为目的, 并为此而作出努力。为顺应时代潮流, 我们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使更多的创造型学校、创造型教师涌现出来, 从而培养更多创造型学生, 由此赋予创造性教育以本体论的意义。
三、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根据创新选拔人才的研究结果, 我们提出了创新性人才心理特征结构的初步理论构想, 即创新性思维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构成, 并编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量表》和《创造性人格量表》。经初步施测后, 在全国的六个省市进行了全面正式测试, 通过量表测试发现, 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 在同一阶段内其发展呈连续性。青少年中学阶段的创造力水平明显高于小学阶段, 小学四年级和初三年级分别为其发展的低谷期和高峰期, 小学六年级到初一年级为发展的关键期。创新性倾向的研究发现, 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由自信心、好奇心、探索性、挑战性和意志力五个维度组成。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呈现倒V型, 初中一年级是创造性倾向发展的关键期。
综上分析, 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方面有以下七种途径。一是改善校园文化的精神状态。营造有创造性的校园文化氛围, 包括认识和内化创造力, 使创新意识深入人心;形成支持型校园气氛, 营造创造性校园气氛;开展创造力教学活动, 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二是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渗透到各科教育中。针对具体学科的某种具体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并使之系统化,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 灵活性提问和布置作业, 掌握和运用一些创造性教学方法 (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 , 在课堂上创设创造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构建新型的校园人际关系。促进创造性人际关系的形成, 包括树立民主型领导方式, 改善领导与教师关系;构建“我-你”型师生关系, 改善师生关系;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五是创新学校组织管理制度。营造创造性校园, 包括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重视给学生足够的课时和空间保证;在学校经费管理中, 重视给学生充分的经费保证;积极实行分层管理, 消除人事管理中“一刀切”问题对学生创造力的不利影响;形成创新性评价制度, 解除当前贯彻创新教育理念的束缚。六是教给学生创造力训练的特殊技巧。课题组曾向未成年人被试介绍, 并让他们掌握美国托兰斯“创设适宜的条件”来进行创新能力训练的方法, 教给他们如何有效地进行发散式提问。学生通过掌握这些有效的创新能力训练方法, 进行自我训练, 能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七是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 科技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中与创新能力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项活动。科技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其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
近三十年来, 在系统研究创造性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 我们一直在探索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途径, 开发了儿童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的活动课程, 提出了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理论, 组织了部分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创造性人才, 与胡卫平教授一起建立了三百多所实验学校, 探索了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活动课程模式、学科渗透模式和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模式等,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 因此,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总结已有教学理论和自身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 我们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6]该理论突出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 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是一种创造性教学理论。思维型课堂教学强调如下五个方面。第一, 动机激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特别是内在学习动机, 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维。第二, 认知冲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第三, 社会建构。社会建构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探索实验、观察、讨论的时候, 都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和鼓励。教师通过提问、指导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看法, 发现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的进程、方式等。学生之间也需要相互关注, 适时地进行讨论、辩论等活动, 以促进自己的有效学习。第四, 自我监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和反思, 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第五, 应用迁移。强调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 并迁移到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本学科及其他学科中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 采取特殊措施, 加快创造性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在系统研究创造性人才成长规律和总结国内外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陕西省启动了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春笋计划”。我们负责了方案的制订、学生的选拔、活动的组织和效果的评估等工作。“春笋计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 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性潜质且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和节假日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第二, 组建创造性人才培养专家报告团, 为高中生举办讲座、报告, 开设选修课, 参与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第三, 高校重点实验室对中学生实行开放日制度, 接待中学生有计划地参观和学习。这些活动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素质。经过一年的实验, 第一期“春笋计划”已经结束, 经过评估, 成绩显著。参与“春笋计划”的学生不仅产出了一批创造性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形成了创造性人格。调查表明:学生在怀疑性、独立性、好奇心、开放性和坚持性等人格特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类似于陕西省的“春笋计划”, 北京市实施了“翱翔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中学等基础教育名校也开始联合培养创造性人才。高校也围绕专业学科, 特别是基础专业学科, 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学等学科, 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制订计划。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林崇德等.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3]胡卫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申继亮, 师保国.青少年创造性跨文化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6) :11-14.
[5]林崇德.当代中国心理学文库 (林崇德卷)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篇8
一、爱心是潜能开发的“开拓者”
美国科学家发现, 人类贮存在脑内的能量十分惊人, 通常我们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可以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 那么他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 背诵整本教科书, 拿12个博士学位。人在专心投入某一事物的学习和研究时, 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是难以预料的。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学校教师认为“愚笨”, 而失去了在正规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可是, 他在母亲的帮助下, 经过独特的心脑潜能的开发, 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明大王”, 一生完成2000多种发明创造。他在留声机、电灯、电话、有声电影等许多项目上进行了开创性的发明, 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爱迪生曾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 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 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无穷无尽的潜能。试想, 如果爱迪生的母亲也和学校老师一样认为他没有前途, 无药可救, 不对他施以耐心、细致的教育, 爱迪生会对人类做出那么大贡献吗?所以说, 爱心是潜能开发的“开拓者”。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的特点, 也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成绩平平, 甚至有的科目不及格, 但在艺术方面却有很高的天赋;也有的学生解题能力很强, 表达能力却很差;还有的学生记忆和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 但一见到计算题就无从下手……我们面对每一个个性特征、基础不同的学生,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特殊的才能, 每个人的大脑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只要用我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将他唤醒, 使学习的潜能像原子堆里的原子那样充分释放出来, 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创新的一代。
二、质疑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的, 质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方向, 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 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开发学生的潜能, 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
人类认识史表明, 已经有的许多学说、理论和实物, 很难说是完美无缺的。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偏见, 存在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可能性。在科学态度的指引下,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是开发潜能、进行发明创造的先导。
在科学界享有崇高威望的牛顿认为, 线是由一道直线运动的粒子组成, 即所谓的“微粒说”。虽然这个学说在事实上遇到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 但由于牛顿的盛名, “微粒说”在科学界统治了百年之久, 以致光学理论在整个18世纪几乎没有进展。19世纪初, 英国年轻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勇敢地站了出来, 他说:“尽管我十分仰慕牛顿的大名, 但我并不因此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 我遗憾地看到, 他有时也会弄错, 而他的权威有时阻碍了科学的进步。”正是由于托马斯·扬没有被牛顿的权威吓倒, 敢于质疑, 才使停滞了100年的光学理论得以发展。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由疑而思, 由思而断, 追根寻底, 释疑求真, 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如教学王维写的《鹿柴》时, 对首句“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开始没有人提出疑问, 而让学生再去读, 并想一想这句话有没有问题时, 学生读后, 有的就发现这句话前后矛盾, 既然“不见人”, 怎么会“人语响”呢?这一连串充满神奇色彩的质疑, 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浓厚兴趣, 而且使课堂气氛“疑趣相生”。
与此同时, 我还提醒学生, 你们信任老师, 尊重知识, 不等于迷信书本和权威, 人云亦云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转, 应大胆地向老师发问和质疑, 因为老师也会犯错误。敢于发问、大胆质问, 在“向来如此”“大家都这样认为”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合理的东西, 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 是创造和创新的起点, 也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三、激励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
激励虽然是一种外力, 但它是通过激发人内心的潜能来发挥作用的, 因此是一种持久的动力。如果通过激励, 帮助学生建立了积极的心态, 建立了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自信心, 外力就会变成内力, 学生就能永远前进。
积极的心态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美国学者查尔斯12岁的时候, 画了一幅菲力猫, 它是大家所喜欢的喜剧连环画上的角色。当查尔斯把画拿给父亲时, 他的父亲非常认真地看着这幅画, 说:“棒极了, 这是你徒手画的吗?”“是的。”父亲仔细地打量着画, 点着头表示赞赏:“你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 坚持下去。”查尔斯在一边激动得全身发抖。从此, 他看见什么就画什么, 把练习本画得满满的。在经济大萧条那段最困难的时期, 父亲去世了。17岁的查尔斯只好离开学校寻找工作, 他想起父亲说过的话, 画了三幅画, 寄给了当时的《多伦多环球邮政报》, 报社的体育编辑第二天便雇用了他, 那是查尔斯的第一份工作。
这个故事说明, 当我们一方面以积极的心态去激励学生的时候, 同时还不要忘记告诉学生:希望不等于成功, 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古人云“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积极的心态可以激发潜能, 但只有实践才能将潜能转变为现实。如果查尔斯不是“看见什么, 就画什么”, 他永远不可能在绘画上有所建树。
沃尔特·迪斯尼在《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看到, 你就能做到。”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创造的世界, 今天我们能够想到的东西, 未来在我们学生的手中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对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9
1 引导质疑,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在教学中, 只要教师引导得好, 创设有一定价值的问题, 学生就能生发出超越文本的意想不到的东西。[1]
比如《鹬蚌相争》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 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 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沙滩上!”
片段二: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 明天拔不出来, 吃不到东西, 你会饿死在这沙滩上!”
仔细阅读这两段, 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学生最终在阅读体会中得到了答案。
生1:老师, 课文有错误!蚌夹住鹬的嘴, 鹬和蚌是不能说话的。
生2:课文是寓言, 鹬和蚌都是不会说话的。
生3:人们借这个故事只是说明一个道理。所以我觉得课文这样写是可以的。
生4:我不同意, 尽管是寓言, 想象也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老师:同学们讨论的都很周全, 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含义, 我们一起来改改教材, 最好给编辑叔叔写封信?
生:“好——”
教师运用求异思维, 创设问题, 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教材, 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之中享受到了动脑的快乐。[2]
2 尊重体验,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罗杰斯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 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课文, 或默读或诵读, 在一个无拘无束的氛围中, 学生主动去读, 专注地去读, 兴致勃勃地去读, 让阅读充满生命活力与创造激情。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 从秋天的到来写起, 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 秋天好闻的气味, 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内容丰富多彩。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 老师请同学们体会以下两段的朗读方法。
片段一:“它带着清凉和温柔, 轻轻地, 轻轻地, 趁你没留意, 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有的学生说:“轻轻地、轻轻地”应该读地舒缓的、轻慢的, 这样可以把秋天的雨的悄无声息, 淋漓地体现出来。
有的学生说:还应该读得亲切点、轻柔点, 带着神奇感, 这样可以让秋天的雨增添一份神奇朦胧的色彩。
有的学生则说:从前面到后面的“轻轻地”, 应该先快后慢, 语音由重到轻。这样可以充分的体会秋雨的清凉、轻柔以及悄无声息的特点。
教师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让他们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细心地去诵读。然后又进行分组朗读、集体读等。通过反复的朗读, 学生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有了很好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自主阅读和独立感悟语言的能力。
片段二:“你看,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一些学生赞同:“扇哪扇哪”应该读得有劲点, 因为扇子越有劲儿, 扇得风越多, 就越能驱走夏天的炎热。
一些学生赞同:应该放慢点, 读得悠闲些。叶子像小扇子般, 在悠闲地摇曳中, 变成了黄色, 这样使得秋天显得更加的美丽。
到底怎样读哪?老师还是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问学生:“如果去掉扇那扇那这个词语, 试着读一下, 能行吗?”同学们加上读, 又去掉读。最终感悟出了“扇那扇那”在句中的重要作用。“扇那扇那”一词使语言更加地具体和细腻, 似乎赋予了叶子生命似的, 既写出了叶子在悠闲摇曳的动态美, 又呈现出了秋天的艳丽色彩。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3 拓展延伸,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能满足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拓宽知识面, 大胆探索。
《坐井观天》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 阐明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站得高, 看得全面, 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是课文的基本认识, 让学生认识这一点还是不够的, 可以根据课文引发很多的思考。有的教师让学生给课文编一个结尾, 想一想青蛙跳出井口会说什么, 小鸟会怎么回答?
学生从不同角度拓展延伸。
生1:青蛙说:“为什么我坐在丼里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小鸟说:“那是因为你一直坐在井里, 你的视线被井壁给遮住了。”
生2:青蛙说:“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的呀, 世界是这么美, 看来真的是我错了。”
小鸟说:“小青蛙, 你看到的还只是一小部分, 你还要在跳远一些, 那你看到的东西还会更多。”
有的甚至进行大胆的探讨:小青蛙出来生活后, 发现有人捕杀青蛙的现象, 青蛙成了桌上肉腹中餐, 吓坏了!有的青蛙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就死去了, 原因是吃了田里有毒的虫子;有的不知不觉得了怪病死掉了, 原来空气和水受到人类的污染……思前想后, 青蛙又回到了井里, 因为这里才是安全的家。说明了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通过拓展, 帮助学生对这则寓言进深一步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4 讨论交流,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这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把富有成见性和个性化的感受表达出来。所以, 充分认识文本是关键。讨论和交流的前提就是要求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 弄明白文本的基本意义, 然后挖掘课文的重难点问题。
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怀念叶老写的一篇感情至深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 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但是只从“批改作业”体现叶老对文的一丝不苟和“我去做客”体现叶老对人的平易近人, 是不能完全表现作者对叶老的深厚感情。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 有个问题值得让学生交流和讨论, 那就是文章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不难得出文章提及爬山虎的三个地方。
第一次, 叶老写了一篇散文《爬山虎》。“那时候, 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 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 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 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作者通过对叶老的动作和神情描写, 说明叶老对爬山虎的酷爱, 情有独钟。
第二次, 作者下午刚进庭院时, 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 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第三次, 黄昏时落日余晖下的爬山虎:“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 黄昏中绿得沉郁, 如同一片浓浓湖水, 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 不停地摇曳着, 显得虎虎有生气。”
叶老之所以对爬山虎有感情, 正是它的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做客之中, 表面写爬山虎的绿意盎然、虎虎生气, 实际写生活在这个院落中的叶老, 就像爬山虎一样充满生机, 给人阳光和鼓舞。表达了作者肖复兴对叶老的纪念和无比怀念之情。通过学生深层交流与讨论, 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 阅读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质疑、尊重体验、让学生手脑并用、拓展延伸、注重师生交流与讨论, 那么, 一定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鞠勤.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7.
重视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创新人才 篇10
一、形成学生的创造性阅读需要学生去多形式地读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感悟乃至于创新性的感悟,读应当永远是其基础。我们可以完全这样去说,课堂上解决了我们低年级学生多形式读的问题,那学生是能够得到创新阅读感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的。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诗歌,就是要让低年级学生能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能逐步建立起向往美好大自然的意识,在一定意义上体会到亲近自然的愉快。教学中,我试着让学生静心聆听配乐朗读,孩子们虽然小,但那乐曲声似乎也让他们进入了朦朦胧胧的艺术境界,似乎也让他们看到“我”想变成大大荷叶的美好愿望。继而我又让学生去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他们读得十分卖劲儿,把自己看作是“雨滴”“小鱼”“蝴蝶”“蝈蝈”……他们也似乎感到自己就变成了荷叶,充满着无限的快乐。我还让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对读。学生们就像在对唱着山歌那样无限地投入着,这也为他们后来的迁移训练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最后指名读,让学生进行欣赏性朗读,他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价呢!教学中我似乎看到了小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过程,也就是所有学生都能获以创新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感悟,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让他们进行迁移训练,“夏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变成什么?又怎么样呢?”孩子们先是悄悄地告诉周围的小伙伴,然后是趾高气扬地告诉全班同学,虽然老师就站在身旁,他们也似乎是旁若无人,因为他们道出了自己的真正而又略有创新意义的感悟。
二、形成学生的创造性阅读需要学生去多方面地感受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比较贫乏的,阅读方面的感受以及感悟也比较缺乏,应当说这是低年级学生创新阅读感悟的最大拦路虎。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去比较切实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创新阅读肯定是形成不了比较理想的局面。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许多同行虽然也在做着让孩子去阅读抑或是创新性的阅读感悟,但又往往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目的。剖析其原因,我以为是小学生的阅读感悟未曾能够让其成为真正的主人,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做着亦步亦趋的“创新阅读”,殊不知学生在亦步亦趋地走着,虽然是十分的安全,但他们永远是飞不高而且也是跳不远的。所以,在低年级学生的创新阅读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去围绕文本内容进行多方面的阅读感悟,同时也尝试着让他们去进行着自己意向性的阅读感悟。因为我们比较有意义地发现,低年级的阅读文本虽然大多篇幅比较短小,但既有四季风光的描写,也有学生多彩生活的呈现;既能让学生从文本中知道真善美,也能让学生知道假恶丑;更有意思的是低年级学生业已开始涉猎到一定的相关人物杰出的思想品质;更有可能的是低年级课本中也开始有了借物喻人的传神作品,虽然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所描写的则是我们所要弘扬的相关意义上的民族传统。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学生为什么要去变成大大的荷叶?我们又为什么要做“我也要变成大大的荷叶”的迁移训练,这就不仅仅是语言训练的问题了,随之而起到理想目的的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启迪。
三、形成学生的创造性阅读需要学生去多渠道地悟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提纲中这样阐述过理想的智育:“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先生独到的见解给我们以极深刻的启迪意义。小学低年级的创造性阅读也完全必须促使学生走向智慧,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创造性的走向智慧则必须赖于其感悟的渠道开阔。有学者曾对阅读教学做了一定层面上的剖析,即阅读教学应当含有三大层面:表层意义上的阅读、内层意义上的阅读、深沉意义上的阅读。如此意义上的表述,对于我们低年级学生的创新阅读来说也必须去循着这样的路径由浅入深地走,从这个意义上讲,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也不能光让学生去读、去背、去抄、去写,读背抄写的学生“气喘吁吁”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在平时的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能够自主而又创新地解决由浅入深的阅读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必须是由易到难的。平时学生的阅读,对文本坚持让学生以自己的思想、经验、积累去进行属于自己的感悟,尤其注意对学生类似这样的现象进行大加赞赏———“冰雪融化后是春天”。同时,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开始建立一定意义上的智力品质,多让学生去观察、去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浅谈教学中创造性培养策略 篇11
教师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起主导作用。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等特征。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具有生命及其优化活动自我意识,能够挖掘、建构和享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不同时期教育观念的形成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开发利用的是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知识已成为基础经济,其核心在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创新为目标,转变教育观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改造与更新,进行超越和扬弃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2、掌握、积累相关的科学知识。
积累和创造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进行一项有创意的思维之前,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作为铺垫或跳板,再构想出新的方案。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积累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关于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的知识、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知识。善于从不同的渠道去筛选、吸收新信息,在吸收的过程中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组旧的认知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构建新的教学方案。
3、训练适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良好个性特征。
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训练强烈的好奇心、广泛的兴趣爱好、较强的自信心、作风民主等个性特征,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创造性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鼓励创造性的环境
创造性培养的关键在于提供有助于创造的环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提高创造性。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说:“教师要使自己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曾明确指出:“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气氛有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愉悦心境的形成和学习自信心的树立,极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态和蔼可亲、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都让他马上坐下、课前演讲不限内容、学生自主为古诗词配乐演唱、自主选择作文题目等方式都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2、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作激励性评价。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艾伯特·詹奥吉曾经指出:“创造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提出不同的事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综合开发学生的语言、逻辑、空间想象、生活感悟、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能力,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标新立异、不满足于现存的答案、不迷信权威的仲裁……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文本理解、生活感悟、作文构思、活动设计等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造性
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信息载体,语文学科就必然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基础任务。青少年时期又是个体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在初中语文中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教材的内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教学方法上使用启发式等科学的方法,充分调动求知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论、规律的更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2、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
教育理论认为,儿童青少年创造性培养的目标在于创造性动机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有教授认为,创新教育是:“激发学生的生命冲动。”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生活实践为桥梁。
思维训练是初中语文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生活实践是学生的创新思想变成“产品”的桥梁。语文思维训练重在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掌握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流畅性、发散性、深刻性、能动性等良好品质。
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篇12
1.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1)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在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过程中,幼儿美术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怀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对幼儿美术教育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精力。现阶段的幼儿美术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内容和形式也越发多样,而且总体来说是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快速崛起也暴露了这个领域的一些缺陷,其中对幼儿创造性方面的培养显得尤其不足。现今这个追求创新的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创造性的培养就离不开教育。美术教育本身具有趣味性,不仅符合幼儿的心智发展,而且很灵活,具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通过美术教育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方面的引导和培养是十分合理并且有效的。然而现阶段的美术教育在对幼儿创造性培养工作方面还有所欠缺,这是因为幼儿的美术教育还没有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尤其是教育观念、目标、内容、方式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因素对现行的幼儿美术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
(2)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意义。首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是符合幼儿心智发展需求的,对于幼儿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幼儿天真烂漫,出于对外界强烈的好奇心,会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触碰、涂鸦等。而在这些看似是捣乱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认知,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就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启蒙开端。而美术教育凭借自身特性成为了一种对幼儿进行引导的有效方式,在美术教育中通过鼓励幼儿进行绘画或者手工制作都能给幼儿营造比较宽阔的想象空间,这对幼儿今后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的拓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次,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也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现代社会教育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社会将难以进步,因此,创造性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所以现代社会早已将创造性的培养纳入学校教育中,要求培养创造性人才。幼儿时期是创造性培养的初始阶段,通过美术教育对幼儿进行引导,带动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和能力能与之后的学校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衔接。因此,只有从幼儿时期抓起,不断进行引导和培养,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2]
2.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具体策略
(1)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需要对幼儿园进行规范,并加大美术文化的建设力度。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就务必要使幼儿园更加规范化,尤其是美术教育方面的规范有助于营造浓厚的美术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加大对美术文化的建设力度有利于拓宽幼儿的视野,从而开阔幼儿的想象力。建设美术文化的方式有多种,比如举办幼儿绘画展,在教室里张贴各种有趣的、具有启迪性质的图画,开展趣味绘画课堂等。通过这样的美术文化建设,一方面使幼儿能看到更多不同的图画,从而想法就会变多,有想法就有利于创造;另一方面,增加幼儿参与画画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将幼儿脑海中的创造性想法付诸实践。
(2)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还需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幼儿教育具有特殊性,转变教育观念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幼儿美术教师在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念的情况下,应选择符合幼儿学习的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尊重幼儿个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引导。美术教师通过自身对美术理念的传达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增强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幼儿的美术创作热情,促使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得到启示并不断努力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
(3)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也需要改变不合时宜的师幼关系,营造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形成一种权威性和压制性,在这层师生关系之下,学生往往比较压抑,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创造性也就受到了限制。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美术教师对幼儿不再进行强制的灌输式教育,而是通过鼓励和欣赏的方式来看待幼儿的美术学习,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美术学习氛围,而幼儿在教师的鼓励支持和积极评价之下能更有信心进行美术创作,这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3]
综上所述,通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发展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的教育背景下,针对幼儿开展的美术教育还应多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并给予正确的鼓励和评价,这就有利于使幼儿的创造性培养达到更好的效果。
摘要:美术教育是比较适合幼儿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可以适当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要加强美术文化建设,不断变革教育理念,营造符合现代教育的新型师幼关系。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创造性,培养
参考文献
[1]黄秀琴.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J].学周刊,2016(29).
[2]马敏娟.对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培养的反思与建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4(2).
【创造性培养】推荐阅读:
历史创造性学习培养09-01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05-12
创造力培养05-20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07-07
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策略06-17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10-16
创造力培养活动05-19
少儿创造能力的培养07-31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08-15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