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力论文

2024-10-21

培养创造力论文(通用8篇)

培养创造力论文 篇1

培养孩子创造性六大绝招

◎ 招数1:不要有问必答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现就是不断地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必答”。有些问题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寻求答案。

◎ 招数2:赞美孩子的创造性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这种创造潜能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用心观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就可以发现他的创造力。比如,孩子一会儿把扫帚当马骑,一会儿把它当冲锋枪,一会儿又用它来堆雪人,其中有丰富的想象,有“发散思维”,发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处,这就是创造性的表现。

◎ 招数3:教孩子有趣地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一些小困难、小问题,每当这时,不要急于帮孩子解决,而要让他自己想想办法。

1.小猫把球掉到了河里,很着急,你帮它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球取上来,办法想得越多越好。

2.水可以做什么用?(洗头、洗衣服、洗水果等属洗涤类的用途,还有饮用、灭火、饲养、发电、做掺和剂、冷却等变通性用途。)

3.家长把一块小积木放进一个不能伸进手去的瓶子里,让孩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条件下,想办法把积木从瓶中取出来。孩子想的办法越多,而且比较合理越好。

4.给孩子两个三角形,要求他拼出五种以上的图形

◎ 招数4:根据故事开头编结尾

故事:在一棵大树下,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忽然,它抬头一看,树上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小松鼠。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小松鼠你爸爸会闭着眼睛跳下来,你会吗?”小松鼠说:“我当然会啦。”说着,它闭上眼睛往下一跳。狐狸连忙跑过去,一把抓住小松鼠,刚要往嘴里送,这时„„后来,聪明的小松鼠没有让狐狸吃掉,你知道它想了什么办法吗?

◎ 招数5:在音乐、绘画中表现

1.让孩子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同时,要求他为歌曲配上动作,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情感。

2.为歌曲写新词。首先要注意让孩子把基本曲调掌握,启发他思考添新词。

3.让孩子画意愿画,使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可给孩子规定一个主题,让孩子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对知识经验的回忆来加工与绘画。比如,要求孩子画小猫,孩子可能画小猫钓鱼,小猫捉老鼠,小猫的一家,小孩抱着小猫,加菲猫,还可能画《宠物小精灵》里的喵喵和猫老大等。

◎ 招数6:在游戏中想象

游戏,特别是建构游戏和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孩子的创造思维。用积木搭各种建筑物时,孩子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和意愿,无拘无束地进行建构,在玩商店、邮局、医院、餐厅、幼儿园等游戏中孩子可以在人物和活动情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任意进行创造性想象。◎ >>>>孩子10岁前应该玩的32个游戏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

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

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

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

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影响孩子一生的6种好性格

人的性格品质是多方面的,以下6个方面是良好性格的基础,如果从小具有这6种性格品质,长大了其他优良品质都会自然派生出来。

(一)快乐活泼

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有6个表现:

表情活泼:脸部表情丰富生动,看得出微笑、高兴、着急等情绪,可跟大人开玩笑;嘴巴活泼:表达、吐词清晰,喜欢讲故事见闻、猜谜语、说绕口令等;

感知活泼:见过的、听过的、做过的记得快,认颜色、形状、方向都很清楚;双手活泼:会劳动,会做手工,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手很灵巧;

身体活泼:表现在能歌善舞,爱做游戏、爱运动等;

思想活泼: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等。

(二)安静专注

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活泼的内在表现就是安静。而专注的孩子,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静不下来,注意分散,“玩野”之后到小学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

(三)勇敢自信

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很可爱,即使只是潜意识的感觉,也会有自信情感的流露,这与骄傲、没礼貌、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四)勤劳善良

从小会劳动的人以劳动为乐,也会关心人。大人回到家,孩子帮你拿拖鞋,你的鼓励“宝宝真乖、真能干”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从小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我建议4-5岁的孩子要学会做饭,5-6岁的孩子要学会做菜。

(五)独立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格应该表现在从小自己会睡、会坐、会玩;1岁以后可自己吃饭,吃得好、吃得快;会走之后,能够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父母的字典里没有“催”字。如果一个连吃饭都要家长七八遍催促、没有责任感的人,以后上学、找工作等都会依赖人,何谈成材?

(六)创造精神

表现在对新奇的事情爱看、爱听、爱摸、爱做、爱问、爱记;喜欢自己动手,想办法玩耍,搞小发明等;家长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逆向和发散思维。

性格的培养是有规律的,不靠督促、说教和打骂,而是靠不露痕迹的“潜教育”,包括环境育人、行为育人、爱的教育和积极暗示等。

培养创造力论文 篇2

一、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济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维的能力。创造力客观存在,可以通过培训加以提高,其物质基础在于大脑的组成与构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与创造力密切相关。创造思维可分为三个层次:高级层次的创造思维是指经过长期研究、反复探索而产生的非凡的创造,这一般指经过模仿或改进,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重新加工,形成有社会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这一般表现在技术革新上;初级层次的创造思维主要是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不涉及社会价值的创造力, 这一般是指儿童和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以下内容主要就是最后一种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二、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1、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或者去“啃”前人遗留下的不解之迷,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

2、右脑的开发

脑科学家研究证明, 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长期以来,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学校教学要求都过分强调左脑功能,重视语言、计算机抽象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右脑功能开发,这就造成左脑负担过多、过重,导致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发展失调。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直观教学,创设更多的问题情景,发展形象思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健康、和谐地发展,这不仅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重要措施,也是活化右脑,提高创造力的重要举措。

3、发散思维的训练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4、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5、创造型人格的培养

创造型人格的首要特征是具备献身精神。爱因斯坦讲,真正的献身者当他们从成功中得到喜悦,觉得已为人类做了些有益的事情以后,就不再要求更多的报偿了。没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勇气和行动,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勤奋、勇敢、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坚定性,坚强的意志力与善于合作等积极的性格特征,是出金创造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作用

右脑的开发、发散思维的训练、发展直觉思维、创造型人格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在教学与教育工作中,正是由于教师热爱学生,钻研业务,无私奉献,引导得法,主动钻研,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1、教师首先应从思想入手、变旧为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从改变旧的教学思想入手,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既可通过教师讲授学习,也要通过发现学习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教师不要干涉太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激发学生发生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如在课堂上采取游戏、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另外,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要知道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尤其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重要意义。敢想是敢做的起点,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的幻想不应讽刺讥笑,应该珍视、鼓励,引导他们,把幻想转变为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一旦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定会被激发起来,其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个性的独立,坚定的自信心,具有冒险精神等。因此,教师应注意发现和及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也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因受到批评或挫折而气馁,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4、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的良好情境。比如,对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的每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地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或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质疑、提问的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捕捉每一次学生迸发的创造火花,培养世纪性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相超编著.《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2) 周昌忠编著.《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培养创造力的时期 篇3

身高和体重

3岁儿的身高大部分达到90厘米以上,体重也达到20千克以上。身高和体重的上下限幅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起来。特别在体重方面女孩子比男孩子越来越轻。

对身高或体重的增长要看得长远一些,不能以某一阶段为标准来判断,而应看到孩子本身的发育曲线是否正常。只要在平均发育曲线上不出现大起大落,就不用担心孩子的健康有问题。

运动还是不平衡

由于大肌肉比小肌肉发展快,孩子的运动还是不自然,难以控制自己的动作。例如,跑步时,已发出了指令,但有相当多的孩子仍无动于衷,过了一阵儿才开始起跑,手和脚的动作也很难同时进行。

拿球玩时,很难做跟着球往上跳的动作,打空球是常见的事。如果在运动场上放风筝的话,孩子之间互相碰撞,或者线缠到别人风筝上的情况会经常发

生。稍微细致一点的事还做不来,比如穿不上风筝线等。从各方面都显现出难以控制动作的现象。

虽然孩子运动还不太好,但父母应鼓励孩子的挑战精神。这是锻炼孩子积极性和勇气的重要时期。

以自己为中心的思考方式

2岁儿能想像出眼前无形的东西,而3岁儿已能想像出相当具体的东西。但是,他们此时的思考是平面性的,也就是说以自己为中心。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能知道一点,但别人之间的关系却全然不知。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有一种倾向: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以为大人也全知道。比如,3岁孩子可能老提起邻居家的孩子,大人问:“他是谁呀?几岁啦?”孩子就会做出惊讶的表情说:“真不知道吗?他是邻居家的孩子

啊!”他不知道大人根本没见过那孩子。这说明,孩子还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

这时孩子只对眼前事物的某一个特征专心致志。比如,他不理解把树枝切断后会成木棍,有了木棍会当作打着玩的玩具来使用,而想不到树枝和木棍的两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自我为中心的特征对孩子的推理也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无法弄清自己想做的事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比如,下雨天,妈妈告诉他到外边玩会弄湿衣服,可他偏认为自己不会湿,所以非要到雨里去,显得很不乖。

让孩子理解规则是“无理”的

这时的孩子还无法理解规则。玩“石头、剪子、布”时,自己出手后,会全然不顾对方出什么,高兴地喊:“我赢喽!”有时连续几次输了之后才能换手。可见,对3岁儿的规则很难实施。

理解数数的状况

这时如果孩子已能数到10个数的话,即使只让孩子数到6,他也非要数完10才罢休。

但是,除了开头和结尾能数对外,中间会数得很糟糕。对3和4这样小一点的数还能直观地理解。所以,说“给我三个”或“给你两个”,孩子能做出准确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是数小的话,个别孩子大概能正确地说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1、2、3、4”,但要是问孩子“那么,一共有几个呢”时,有的孩子能正确地回答,而有的孩子却答道:“有一、二、三个。”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序数的最后数就是集合数。要明确两者的关系要等再长大一些以后才能做到。

越来越多的提问

3岁是说话数量开始直线上升的一年。所以,妈妈会受到“这是什么”、“为什么”等比2岁时更多的“提问攻势”。

和2岁儿一样,3岁儿也是想确认已知事物的时期。所以,听到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回答时,会马上说“你错了”,让对方更正。

对孩子的提问,妈妈如果说“烦死人啦”,或者不理不睬的话,会损伤孩子特有的好奇心。所以,妈妈应耐心地对待提问,帮孩子增进语言。

孩子能理解画书和童话里的内容了,不但爱听,而且在讲故事当中喜欢问“怎么啦?”、“什么呀?”等。这时,妈妈千万不要发火,应答道:“是啊,怎么回事呢?咱们好好听下面的故事吧。”

从幼儿语到成人语

3岁儿能用“多词句”来表达,所以已颇具把自己的想法语言化的能力,对句子结构的理解也相应提高。虽然如

此,但在语法和说话方法上尚有许多错误。

妈妈要帮助孩子从幼儿语和幼儿音的语言过渡到成人语上。大人老学幼儿语,小孩就不能向成人语过渡。3岁是从幼儿语过渡到成人语的关键时期。孩子用“嘟嘟”表示汽车时,就应该让孩子说“汽车”。这样,孩子就能通过“嘟嘟——汽车、唔唔——鸡、亮亮——电”等来学会成人语。语言的过渡不能急,要慢慢来。

要教会孩子认识群体,也不能忽视个性

孩子到了3岁,愿意和许多人一起玩,这是社会性发展的表现。但一会儿跟别的孩子玩,一会儿又自己玩,不能持续协同游戏。

刚进幼儿园时,3岁孩子可能有不愿参加团体活动的倾向。妈妈和老师只担心不愿在群体里玩的孩子,而不大担心离开群体就不会玩的孩子。请注意:没有别人的指挥,自己就不会玩也是个问题。

独自玩的重要性

独自不能玩的原因,在于没有自己进行创造性玩的机会。只能跟同辈一起玩,独自不能玩的孩子大体上缺乏独创性。

独自玩的孩子对一件事干腻时,非干别的事不可。这是培养耐性的好机会,也是不仿效别人而按自己的意志行动,开发创造力的好机会。

这个时期又是爱模仿的时期。在幼儿园里不难看到,有个孩子画花时,其他孩子也都学着画花。最好在一天里有一段时间能让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去行动。

在家庭中的个人

由于家庭成员的年龄和所干的事情各有不同,需要有个不受别人干扰能做自己事情的时间。当然,家庭成员一起做一件事也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各自的时间。这种集体中的个人行动,孩子是从游戏之中学到的。

对妈妈的依赖性

孩子到了3岁时,比起以往跟妈妈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减少,而跟别人,跟其他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起来。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篇4

石凤艳

满城县神星镇神星幼儿园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人才是对世纪迫切需要的人才,那么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呢?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重要因素之一,是看其在儿童初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得到怎样的开发和保护。通过多年对幼儿教育的研究和本次培训学习,本文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家庭环境;创新的快乐;开发途径;培养方法

之前我对孩子的创造力不以为然,认为孩子们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谈何创新?认为孩子的聪明才智都是天生形成的,但是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到孩子们的创造力是需要培养的。

对每个幼儿教师来说,面对21世纪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局面,如何调整好幼儿教育策略,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已成为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心理学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一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家庭环境

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众所周知,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并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

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德国学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儿童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

1 要为儿童创造一定的物质环境,丰富家庭生活内容

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提供合理的营养,还要为儿童提供一定的玩具和生活空间,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阅读、体育锻炼、旅游等等。这不仅能增进知识,锻炼能力,还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各方面的情趣,为儿童创造天赋的发挥做好准备。

2、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建家庭思考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各方面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品质。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主导者。因此,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围应是他们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家庭应是“学习化家庭”,环境应是“思考型环境”。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应是双向学习的,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勤于奇思异想的习惯,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较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有益于多思的问题;还要让孩子多听别人意见,换位来思考问题。

二、让孩子体验创新的快乐。

.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有许多重大贡献,当别人问他何以有那么多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探索问题罢了”。可见,积极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非常强,他们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产生求知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和今后的发展等产生的好奇心,主动地进行探索实验。记得有一次,开饭的时间到了,可有几个小朋友蹲在操场旁就是不去洗手,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于是我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观察。一会儿,一个男孩问:“老师,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动那么大的食物?”接着,他一边用土堆起一座小山,一边说:“我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去”。我也表示赞同,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往前走了,这时,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这样做,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支持了他们的探究行为。

三、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1,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

营造开放、创新的互动环境和趣味、神奇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爱的空间里自由创造。倡导自由和安全和谐,要积极提供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有意地给孩子们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在这小天地里,可设置各种教具和材料,鼓励孩子们去玩、去发现、去想象。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探索性地与众不同地玩,玩出新方法、玩出新花样,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交流。这不仅增进孩子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学习他人有益经验,增强合作精神、创造和谐的氛围。

2,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住之一。创造性想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

始的。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首先,家长应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头脑中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一定的家各劳动和公益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戏中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儿童玩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地游戏,或让他们堆积木搭楼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再次,通过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等创造性艺术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家长可以运用讲故事、讲童话、朗诵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动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3,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思维阶段,而要通过一些实际活动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这就需要技能,包括形成方案、选择方案、操作技能、操作技巧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经由一次次的实际操作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言:“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手和脑一块儿干”,在家庭中,家长要鼓励和要求儿童多动手。从小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通过玩积木、捏泥人、做纸工、拆装简单机械等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入学后,支持儿童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学校、少年宫、科技馆等组织的课外兴趣活动中,挑选

一、两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当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小实验、搞小制作、小发明时,家长应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4智趣有效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中渗透着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孩子善于提问、观察思考、大胆总结、团结合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们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作主张的机会,允许孩子说错、做错,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表达出最真实的经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要给予启发和引导,通过丰富有趣的主题任务激励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一步步的完成目标。孩子们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具材料,构建不同类型的模型和系统时,高兴地展示他们引以为豪的“作品”时,我们应以宽松的心态,不要过多的去关注作品本身,而是要鼓励、引导和挖掘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孩子们的表现加以肯定,这会使他们更加有乐趣的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真正优秀的成果。

5、通过解难练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创造学告诉我们:创造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尝试教学法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上训练这条暗线明朗化。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按幼儿认识规律,把操作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有着一定难度的任务或问题,使幼儿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又须付出力气进行思考或操作。幼儿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活动的过程,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向幼儿提出,在我们生活中哪里有空气?什么东西需要空气?幼儿顿时十分活跃,列举了生活需要空气的东西,如口琴、风琴、气球、吹肥皂泡、吹喇叭、救生圈、吹塑玩具、气垫船、动物生活等等。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幼儿创造性思维活动。

美国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 篇5

中国孩子整天忙着应付作业和考试,有多少空余的时间可以做富于想象的创造呢?在中国,分数挂帅,成绩说明一切,谁会在乎什么想象不想象的?在美国学校,尤其是在美国小学,学生课余时间多,课后作业又非常少。只有在如此宽松的条件下,美国的小学生才有可能任意想象,并让稚嫩的思想展翅飞翔。

2.美国小学里艺术类功课的设置,要比中国丰富得多。

算术语文固然重要,但艺术熏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大家都知道,达芬奇是位著名的意大利画家。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让我们忽视了他同时也是一位发明家的事实。达芬奇在1495年设计了一幅降落伞的草图。许多年以后,法国科学家根据这幅草图,终于让达芬奇的幻想变成了事实。由此可见,艺术和想象与创造发明大有关联,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家是无法进行创作的。依此推理,让孩子们用艺术的方式,在纸上自由涂抹心中的想象世界,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肯定大有益处。

3.同样是绘画涂抹,中美学校的教学也有不同之处。

在中国小学,老师通常会拿出绘画样本让全班同学临摹。谁模仿得最逼真,谁的得分就最高。在美国小学,你几乎看不到全班学生都画同一个大熊猫。与此相反,美国老师会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比如在我家二宝的绘画课上,有一次美国老师就是这样告诉学生的,来,你们都画一个外星人吧。最后这堂绘画课的结果是,美国老师收到了几十个外星人的图片。无所谓标准答案,更谈不上模仿得是否逼真,只要是用心设计外星人的孩子们,最后都得了高分。

4.除了绘画课,美国小学的音乐教学也非常值得称道。

每次参加孩子们的学校音乐会,我都会感慨一番。我们在中国学校时上的音乐课,都学了些什么呀?美国小学生到了三年级,人人都要选修一门乐器。随后,到了初中和高中以后,这门乐器会跟着孩子们一起升学。我相信,选修乐器的中国孩子肯定大有人在。但在中国小学里,高质量的音乐普及教育肯定不如美国。中国孩子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总体缺陷,无疑会影响孩子们的想像力。也许你会不解,音乐和想象力有什么关系?大有关系。作曲家是根据什么创造出美妙的音乐的?一定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失聪后的贝多芬,他晚期的创作被认为是“超越了以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及的最高领域翱翔”。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贝多芬的晚期成就。

5.中美小学在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

我还发现,在中美小学的语文教学上,也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不同之处。我记得我上小学时,老师经常让我们用田字格本,把什么什么字抄写多少多少遍。在美国,我从来没见到过类似的作业。美国老师当然会提醒学生字迹要工整,但美国孩子们不会用大量的时间机械地抄写生字。我听说一些国内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节省时间,主动用左手承担孩子抄写生字的任务。如此看来,大量抄写生字,不妨适可而止。用省下的时间,让孩子做一些有创造性的手工作业,不是更好吗。

记得我在国内上学时,听说过一句话叫实践出真知。在我看来,美国学校可谓把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美国中小学几乎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外出远足(fieldtrip)。美国学校外出远足教学的距离有远有近,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无论是课堂还是外出教学,美国学校对培养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方面非常用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学校借鉴。

美国学校还有哪些新花样?

也许你会好奇,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重视艺术教育,美国学校就没有什么新花样了吗?当然有。与创造最直接的相关教育就是科学研究。美国中小学每年至少会举办一次科学节(Sciencefair)。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科学节的比赛。这种比赛选题非常随意,没有标准命题,孩子们对什么拿手,对什么感兴趣,就拿什么课题去报名来试试身手。

孩子是否参加科学节,属于自愿行为,学校并不勉强。美国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态度,很值得我们中国家长学习。中国家长望子成龙者多,期望值过高的家长,难免不对孩子苛求。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常常要求孩子要服从家长,要听话,要懂事。太服从的孩子,容易亦步亦趋,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会有什么创造力。在这方面,美国家长比我们相对要通融得多,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何培养创造力[小编推荐] 篇6

(2008-11-29 15:39:06)

转载

标签: 分类: 我の歪歪

青春 生活记录 随笔/感悟 文化 文学/原创 杂谈 创造 学习培养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任务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人才,是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思想,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是教师的职责。在我看来创造力无处不在,如果能让一个小朋友从小就开始培养良好的创造力,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深远意义。如何培养创造力,应该从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入手。

我觉得在培养前有个前提,那就是了解小朋友创造力的体现。在了解的情况下,并在与小朋友的接触中发现创造力,并将其培养起来,是有效的。创造力在小学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很多东西有好奇,喜欢提出问题;善于创造幻想的东西,而且这种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景激发的;靠直觉和灵感来帮助创造……我想有了好奇心,小朋友们才能对这事物更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之进行创造。记得见习时我在一年级,一年级的小朋友让我给他们读小人书上的故事,故事是一个小兔子打妖怪救兔妈妈,有一个小朋友在没有看到插图,听完故事的情况下,拿了纸笔,试着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妖怪。他认为妖怪有翅膀,有圆的轮子,牙齿是尖的……其实就是故事的情节,给了小朋友创造的平台,在笔的帮助下描绘了出来。这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学校环境是创造力培养关键的地方之一。高智商不等于高创造力,但高创造力却是高智商的保证,可见,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一名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最多的时间是花在学校的,学校所创设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简而言之,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教学中的启发是创造力培养举足轻重的一步。作为一名创造型的教师,能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更能带动课堂气氛,使上课脱离原本的传统的,只重视基本点,不懂得散发思维,拓宽想象的教育。“开放课堂”是理想的,引导学生在知识上、思想上标新立异,敢于歧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也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教师在上课和小朋友们玩给小鸡捉虫的游戏时,发现有一位小朋友“不合作”地蹲在地上,而不是像其他小朋友们一样晃来晃去,这位老师刚想发火,但她又控制住了自己,上前询问原因,这位小朋友说:“小鸡不舒服,生病了。”老师因势利导,对其他小朋友说:“小朋友们,这只小鸡生病了,我们带它去看医生好吗?”于是就和小朋友们带这只小鸡看病,之后这只小鸡就又站起来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别的游戏。试想,如果当时教师发火了,小朋友肯定会不高兴的,同时也扼杀了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应当多多的看到这些不同寻常的动作,发现其潜在的内涵,帮助小朋友。所以学校环境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

家庭因素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之一。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家长应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儿童若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那么就会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最终很可能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最终被时代所抛弃。当看到孩子把新买来的玩具拆开来,东看看西看看时,说他要研究一下,当孩子揪着一个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当孩子一边玩着娃娃家玩具,一边自言自语时,这些都是孩子创造火花的闪现。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言行、生活方式影响孩子。是家长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式。利用玩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绘画和创编是培养创造力的都是不错的办法。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7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 只要是听教师和家长的话, 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叫怎样做就怎样做的孩子, 就是好孩子。而那些调皮、爱动的孩子, 常常被老师责骂。例如:幼儿玩拼插游戏时, 尤其是男孩子喜欢拼一些刀枪之类的东西, 而我们很多家长和教师为了避免伤害到其他的幼儿或是幼儿本身, 总是强制性地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拆掉, 甚至再加上一顿“臭骂”。教师和家长也许都想不到, 他们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束缚了幼儿创造的积极性, 甚至抹杀了孩子创造的天性。

我们应还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 鼓励独立, 尊重幼儿的创造。对别出心裁地想出新点子、探索新做法的幼儿, 教师和家长应给予鼓励和引导, 让他们有更多的创造。不仅如此, 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还要将创造带入一日活动中, 教育内容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要把创造思维渗透进去, 而不是一味为了培养创造思维而去选择教材内容。“智力离不开思维, 思维离不开动作。”在教育过程中多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 同时也要准备大量能帮助幼儿思考的材料, 这样, 幼儿就会有更多不同的选择, 尝试各种不同的创造成果。例如:在本园的自制教玩具“橡皮筋动力玩具”活动中, 给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气球、彩笔筒、长吸管、瓦楞纸、回旋针、纸片、铁丝、细吸管、塑料片、车轮子等, 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操作。孩子们除了用橡皮筋做出了简单的动力玩具, 幼儿还发明出把气球充气后能产生动力的玩具车。可见, 良好的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巨大的启发性。

二、积极培养幼儿好奇心, 鼓励探索

好奇心是创造力的“种子”, 是创造发明的起点。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 就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户外活动是引起好奇心的关键。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因此, 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山河, 接触动植物, 上街看看各种车辆, 到商店看看各种新奇产品, 这些都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同时, 平时的搭积木、玩智慧拼图、猜谜语等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 由于一些幼儿园考虑到幼儿的安全问题, 很少甚至于不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和探索,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发展幼儿创造力的一个良好的机会。

三、努力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便于创造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 对幼儿进行创造力训练涉及各个教育领域。可是我们有的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总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没有创造意识, 按部就班。只有在需要幼儿创造时才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平时的游戏中对幼儿的创造却置之不理, 扼杀了幼儿进行创造的积极性。譬如游戏时, 教师指定玩什么就非得玩什么, 还要求这也不许碰, 那也不许玩, 因而幼儿缺少动手的机会。

一个好的创造环境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 最有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展和表现。为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幼儿, 幼儿在进行创造的时候, 我们要给他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创造环境。我们要多对幼儿说“让我们来试一试”“当然可以”“原来还可以这样”一类的话, 要多表扬, 多鼓励, 多支持, 多肯定。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 他们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 要以宽容之心看待幼儿的创作行为, 保留并保护他们的创造思维, 从而鼓励幼儿勇于创造。

四、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没有创造力的教师就很难造就出创造型学生。创造型教师善于运用创造理念来进行教学, 即便是一本旧教材或是一种旧游戏都能将“创造”运用自如。不仅如此, 创造型的教师还善于提问, 先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 然后再指导, 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 激发幼儿主动猜想和积极探索, 并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位哲学家曾说, 对于不懂的问题, 疑问是一种明智;对于未知的事物, 探求是一种才智;对于前人的定论, 挑战是一种大智;而对于未来的世界, 创新是一种睿智。幼儿时期的好奇、冒险, 萌动着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们要抓住每一次机会, 把它转化成强大的创造力, 为进一步培养21世纪创造型的人才打好基础, 更为将来国家的兴旺发达做好准备。

论创造力及其培养 篇8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创新思维;教育观念

正文:

1.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和多视角的概念,在人类认识史上,出现过在各种各样的在不同学科视野中关于的创造力定义:比如心理学将创造力视为一种心理品质的表现,在物理学中创造力代表了对世界新序的洞察力,而在管理学中创造力则指个人和组织的一种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各个学科视野中对创造力的共识,是将创造力主要视为人的一项基本能力,至于这种能力的性质,在各个学科视野中却各不相同。【1】有的学者将人们较为认同的创造力定义概括为: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由此看来,我们应该从四点把握创造力:第一,创造力是一种智能品质(而不仅仅是智力品质),这种智能品质是特定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加工 “产品”能力的综合构建,其核心要素(或 “内核”)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第二,创造力来源于(或依赖于)一般的智能品质,但又高于一般的智能品质,它以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第三,创造力是个体内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广义上讲,创造力应包括创造性动机、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进一步讲,创造力是包括个体人格特征在内的多维结构。第四,创造力是个体的创造力大小同生成新颖、独特的产品。【2】深入理解创造力的实质,对解答学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教育启示。培养创造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2.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创造力及其重要性的理解)

2.1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是时代的要求

今天这个时代是高科技呼啸而驰的时代,技术和知识远远地跑到了生活的前头,我们都在匆匆地赶路,树立“赶路意识”,把自己变成一只先进的“中央处理器”,在创造性学习中唤醒自己的潜能,激发自己最大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责任和崇高使命。因此,这个时代是一个创者胜出的时代。既然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的要求,那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

2.2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有抓住了这一点,就算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对教育来说,培养创造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所以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

3.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3.1学生因素——不会创新的错误观念

能不能创新,创新成果有多大,首先取决于有没有创新意识、创新的精神和坚持下去的毅力。著名教育学家段福德曾经在授课过程中做过一个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自己有创新能力吗?”回答有的占20%,回答没有的占60%,回答不清楚的占20%。在回答为什么认为自己没有创新能力的时候,很多同学选择了“我是常人”。“我是常人”、“我没有创新能力”这种观念把许多同学的创新潜能都扼杀掉了。实际情况是,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是能否发挥这个潜能却取决于诸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我们之所以能够够做出人人都是创新之人这个判断,是因为无论从人的本性上,还是从创造与创新的区别上以及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培养上都可以证明:人人皆是创新之人!【3】

3.2教师因素——某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创造力能够培养

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傅莱尔等人调查了英国57所大中小学的1028 名教师,发现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阿琉海曼和陈昉的调查也发现教师大都认为创造力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特征,可以在每个人身上得到发展,并且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代尔奇多发现教师认为在课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发展对提高学业成绩是必要的,而且教师也应该具有创造力的相关知识。[4]但是中国的许多教师情况截然相反,很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创造力是天生的,并不能够经过后天培养,所以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比外国学生相对较少。至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就更不用提了,中国教师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4.培养青少年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4.1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创新最重要的是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教育首先要强化意识,要树立无比坚定的信念,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一旦坚定了信念,再加上自己不断刻苦努力,创造性的思维水平是会与日俱增的。经验表明,激发强烈的创造动机,是强化创造意识的中心环节。培养创造性的心理动机应注重求知欲、进攻性、兴趣与爱好这三个方面。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创设情境,制造创新氛围;设置悬念,激发创新欲望;问题激疑,波动学生心弦。

4.2教师因素

4.2.1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对于塑造教师的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素质教育的形势和当今世界的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接受挑战,更新观念,重塑自我,做深化教育改革的弄潮人。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两点。

第一,从传统教育观念中脱壳。这里的“壳”指的是受传统教育体制决定的整套传统思想观念,其核心部分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看重的是经验,定型的经验往往被看做长期不变的真理,很少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教师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对破除陈腐教育观念的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增强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第三,注重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育观念。

第二,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理念。所谓的全新的创新教育理念,就是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实施教育的思想。

4.2.2教师应该考虑培养青少年学生创造力的策略

第一,开发创造力课程。在“创造力是可以教的”等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注重创造环境的营造,依托学校本位课程,进行创造力教育。小学阶段创造力课程主要涉及语文、数学、自然、生活、艺术与人文、社会等学习领域,由各校教师根据学校情况与学生需求设计,多以跨学习领域的专题课程为主。学校通过科学展、创造发明讲座、成果发表会等形式,营造创造性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6】

第二,学校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头脑风暴法。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延迟对答案做评论,可以鼓励学生多提答案,也防止他们因怕说错受批评而敢说。

这种情况下,一种想法可能会启发另一种想法,同时,有些可能初看起来似乎荒谬而又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想法不至被扼杀。

2.联想技术。包括自由联想和定向联想两种。定向联想指对联想的方向给出了规定,是有限制的联系方法。学生从已学知识、已有经验出发,运用联想技巧,去寻找并建立事物间新奇而富有意义的联结关系。

3. 分合法。这是戈登1961年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核心思想是:“把原本不相干,不相关的元素加以整合”,即“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和“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比如,熟悉的“草莓冰激凌”也是一种富含维生素的“面膜”等等。此外还有狂想类比,直接类比,拟人类比,符号类比等方法【7】

结束语:

总之,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解决在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为迎接未来世界的创新潮流做好充分的准备,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启示》,[J],宋兵波 周运正,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4月

[2]《论中小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培养》,董新良(山西师范大学),[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8月

[3]《创新思维的自我修炼》,[M],段德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p2-4

[4]《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M],李向成 任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p161-173

[5]《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M],李向成 任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p4-10

上一篇:文综复习3个小技巧,助你文综考个270下一篇:教学常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