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2024-09-11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精选12篇)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1

国家要发展, 民族要进步, 关键是需要创新人才。创新要靠人才, 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根的教育, 抓教育要从根抓起。因此, 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创造能力, 必须从娃娃开始。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 是幼儿创造力的萌芽期。让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是新形势下幼教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那么, 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六大解放”是幼儿创造能力得到发展的关键

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 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嘴巴, 解放儿童的眼睛, 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时间”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在教育实践中, 要把这些教育思想贯穿其中, 充分民主, 宽容以待。

二、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策略

(一) 创造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1. 创造有助于开发幼儿创造能力的环境。

《纲要》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良好的环境创造能够激发幼儿好奇, 引起探索与冒险精神, 增强自主、自信。首先结合纲要的五大领域内容:艺术活动、健康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 寓于生活之中, 提供或收集各种丰富的材料、成品、半成品、废旧物, 交替、定期、不定期地更换, 保证幼儿探索的新鲜感, 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的品质。其次, 创造幼儿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我们要消除幼儿害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鼓励幻想, 鼓励幼儿所表现出的首创性、互异性、多样性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创造性表现, 都应受到赏识和鼓励, 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而乐于探索、创新。

2.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营造民主的活动氛围。

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态度, 直接影响幼儿发展。教师富有创造性的言传身教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仅有教师创造性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营造民主的活动氛围。在活动时, 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 以商量的口吻和讲座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 会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较放松的状态, 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二)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和思考。

1. 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可在活动的开展阶段明确提出操作要求, 但不做任何指向性说明, 通过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 把幼儿引入一般性的讨论, 让幼儿有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 想出多种方法。如模仿小袋鼠走路的健康活动中, 先组织幼儿讨论,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各种玩法。有的幼儿模仿小袋鼠学走路;有的过“小河”;有的钻“山洞”;有的学跳舞;有的两三个人一组向左右跳。由于每个动作是由幼儿根据问题展开想象自由编排出来的, 因此他们玩得十分开心。

2. 鼓励幼儿一起玩, 创新玩法。

在活动中, 教师应引导幼儿一物多玩, 因为这种活动比较自由, 形式、方法相对灵活, 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想象、创造, 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例如, (多功能的“旺仔”罐) 活动中, 尝试用“旺仔”罐创编多种玩法, 自己玩“旺仔”罐的不同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尝试—讨论、交流—共同合作创编多种集体玩法, 使活动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在宽松、快乐氛围中, 想出了饶有趣味的方法, 其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现。

(三) 提供材料, 活跃思维。

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情绪愉快, 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容易产生好奇心, 萌发求知欲。在活动中尽量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探索学习。如 (春天) 活动中, 为幼儿提供绘画、剪纸、插花等材料, 让幼儿用多种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然后让幼儿自由结伴互相交流。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大胆操作, 你一言我一语, 积极性高, 想象丰富, 创编出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有趣情节。

(四) 发展语言, 促进思维。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期。早期的语言训练, 不仅促进语言本身的发展, 还促进智力超前发展。对于幼儿来说, 语言能力主要是听和说的能力, 在与幼儿进行对话时, 要因势利导, 抓住时机, 就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对话, 这样幼儿就会兴致勃勃地启动思维, 即兴表述生动的语言。如教师讲述故事时, 可选择一些悬念较强的作品, 引导幼儿探究问题。在故事讲述过程中, 还可利用启发提问的方式, 刺激幼儿思考与语言表达, 让幼儿发挥想象。在活动中, 幼儿在玩某种器械时, 常常是一个或几个幼儿一起玩, 当一个幼儿想出了新的玩法时, 其他的幼儿则会受到启发, 能力强的幼儿则会跟着学习这种方法, 从而使其得到发展。

(五) 激发兴趣, 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兴趣是人类创造的动力和成功的先导。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教师应根据幼儿特点, 积极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情境,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事情, 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如“线条的旅行”活动中, 带领小朋友先想象自己是锅中的面条, 随着音乐摆动身体, 表现出煮沸时面条在锅里的热水中伸展的动态, 一边舞动, 一边观察其他人的动作, 再试着以画笔来画出线条的旅行。

三、培养幼儿创造力应注意的事项

(一)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幼儿自觉积极地参与活动, 使其创造的智慧在环境的刺激下激活起来。

(二) 给幼儿创造提问的机会, 引导幼儿质疑问题。

(三) 帮助幼儿去寻求多种答案。

(四) 帮助幼儿体会创造带来的快乐。

总之, 只要我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精心设计, 善于启发, 为幼儿尽可能提供探索、寻求、思考、想象的机会, 就能在幼儿的心里播下创造的种子, 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马鞍山师专2010届学前教育专业巢湖幼师教学点 窦盛红

【内容摘要】美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要素,美可以给人以情趣,情趣是生活的原动力。所谓审美情趣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情感的倾向性,它不同于某一具体的美感心理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活动,也不同于基于某一具体的美的认识而产生的美感愉快,而是体现在个人审美活动之中。对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则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情趣的培养。我们利用“美术”这一艺术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审美的兴趣,使幼儿萌发审美情感,尤其要密切联系生活,让幼儿在多听、多看、多想中去寻找美,去发现美去创造美。

【关键词】 美术活动 幼儿 兴趣 审美情趣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美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审美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的。它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人生的立生之本。安徒生的童话《雪女王》中写到一面歪曲美丑的镜子。美丽的风景被这面镜子一照就成了烂菜叶,好人在镜子中一照就像个十足的恶棍。幼儿辨别是非能力差,审美能力缺乏,建议从美术教学活动入手,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传统的美术教学侧重于让幼儿临摹范画,训练幼儿的绘画技能,把形象逼真作为评价优秀作品的唯一标准。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过多地突出了对技法的重视和教师的灌输作用,而忽视了对幼儿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影响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显然与当代美术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极力提倡美育教育,并认为学生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见,审美教育对幼儿来说具有很大的发展价值。作为祖国未来花朵的幼儿更应接受审美教育。幼儿园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并能发展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来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凡是有兴趣的活动一定伴有快乐的体验,它能推动幼儿积极地从事活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幼儿美术教育首先是艺术活动,幼儿的 美术作品是幼儿对客观事物认识所产生的美感,进而产生出发自内心的创作热情的产物。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兴趣的培养很关键。我们要舍得在激发幼儿主动投身美术活动的激情上花时间、下功夫。为此,我希望老师们在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中,多为孩子们编写一些故事、诗歌、谜语等。即便是介绍一些枯燥的美术表现手法,也要设法融汇在一些有情趣的活动中。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我在教中班幼儿用方形、圆形、半圆形等基本图形绘画食品时,编出这样的儿歌:过新年,真热闹。兔妈妈、蒸年糕(方形)。鹅奶奶,做元霄(圆形)。母鸡大婶下水饺(半圆形)。一群小猪来拜年:“恭喜、恭喜、过年好!”“请进,请进,快坐好!请吃年糕、元霄和水饺。”由此,形象明快的儿歌在幼儿心中燃起一团火,使他们油然而生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迫切愿望。正是幼儿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得那些活泼泼有趣、充满朝气的幼儿作品,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所以我认为,引起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非只在活动的开始,而应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而作为主导的老师也应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

在每次活动中,我都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感悟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他们的努力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饶有兴趣地将幼儿作品中的点滴创造及时向全班公布,进一步调动全班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画小鸡时费了半天功夫,只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圆圈,他嘴里直喊:“老师,我不会画”。我鼓励他说:“你画得这个圆圈多象小鸡的身体呀,如果再画上一个小圆圈就成了小鸡的头了。”于是他画了一个歪斜的小圆。我说:“小鸡没有眼睛怎么找吃的呀?”他又 在小圆里点上一个点。我又说:“小鸡没有嘴可怎么啄虫吃呀?”他又给小鸡添上了嘴。最后我说:“小鸡要到处找虫吃离不开两只脚呀!快给它画上两只脚好吧?”他又画了两笔,总算给小鸡添上了脚,尽管他画得很零乱,不太象,但我还是当众表扬了他,说他画得有进步,孩子高兴极了,风了人就说老师说他画得好。从此这个孩子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据家长反映每天晚上他都要画张画后,才睡觉,上课时再也没有听到他喊过“老师,我不会画”了。

二、营造环境,唤起幼儿审美情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大多注意事物的外在形态,对那些色彩鲜艳、活动的、富有情趣的环境易发生美感,因此,活动区的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幼儿对美的感受。我在布置活动室环境时,选择一些同年龄学生的作品,以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课的兴趣,让幼儿尽情欣赏本次活动的优秀作品,这样幼儿很快进入学习的氛围。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欢乐、宽松的活动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师幼关系。有了良好的师幼关系,才能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到愉快、安全,并在这轻松、愉快、自由、活泼的气氛中充分发现美和感受美。我会刻意创设游戏化的情境,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快乐。因为游戏是一种能够使幼儿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幼儿美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游戏,为幼儿的艺术创造提供条件,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如命题画花布,我是这样安排的:我边抱着布娃娃,边说:“过几天,就是小豆豆的生日了,她 很想穿一条漂亮的花裙于,我们送给她好吗?”幼儿齐声说:“好!”接着我又说:“不过在做裙子前,先要设计一些美丽的花布,你们想想看小丽丽喜欢什么样的花布呢?”幼儿可来劲了,争着说出了格子布、彩条布、点子布、星星花布、小动物花布等……整节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我是花布设计师”这种快乐的情境中,大胆想象,设计出各种色彩鲜艳、图案新颖的花布,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真正走进幼儿的绘画世界,品评幼儿作品

幼儿的“真实”世界与成人的现实世界是不同的,让幼儿像成人那样临摹、写生,是有悖于童心的,他们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大上,太阳、飞鸟、白云画在地上,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教师要表示赞赏,千万不能作贬低性的批评,比如说“你怎么回事,?别的都画得好好的,偏偏就画上个黑太阳!”“哎呀,你怎么把鱼画到树上去了!”这样你会大大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扑灭了求异思维的火花,而应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态,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与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一次美术课中,陈源画了几只可爱的小猫眯和小鱼,我看了暗自一喜:嗯,陈源画得真好。可当我再次回到他身边时,好好的一张画己面目全非,只见画面上刷刷刷地画上了几条黑曲线和一团火红的东西,我真想批评他,他却仰起小脸,娓娓动听地讲起了其中的故事:一天早晨,猫妈妈带着小猫去河边钓鱼,忽然树林里冒起了黑烟,起火了,你看猫妈妈要去打电话报警呢……你瞧,孩于的想象力多么丰富,我差点错怪了他,我们应该珍视这份童心,让更多的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尽情地泼墨挥毫,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四、恰到好处地指导与评价,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

幼儿个体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加以引导和评价。纪歆怡小朋友喜欢临摹范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是她的作画优点,也许是女孩的天性——爱美的缘故吧!不管什么画面,都喜欢添画上翩翩起舞的蝴蝶、振翅欲飞的蜻蜓,我在赞赏她良好的作画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她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向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诸如“哇,这么漂亮的大轮船开在海洋里,谁来欢迎它呢?”、“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这么快乐?他们在干什么?”……慢慢地她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添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指导和评价实际上是审美教育的升华过程,而美术活动教学也离不开这个过程,审美教育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才能使审美教育达到一个新的层面。由此可见,幼儿审美情趣的提高是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要使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大的发展,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指导可不断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欲望,并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我个人认为这个“发现”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新的悟和新的发现。我想明天的幼儿必将成为“审美型”的高素质儿童,而世界的明天与必将满阳光,充满生机,充满情趣。参考文献:

1、扬帆,《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鱼玩教具制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2、教育部:《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朱中芳,《中国美术教育》,工人日报,1997年2月16日

4、陈幸军,《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创造能力

“自主游戏是幼儿带着兴趣,自主地、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动脑动手,创造和展开活动的整个动态”。“在自主游戏中,幼儿体味着成功感、挫折感,尝试着解决冲突,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体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自主游戏给幼儿以机会,选择游戏方式与游戏伙伴,并决定游戏进程。这种游戏形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幼儿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可贵和渴望的,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或自主参与得到学习内容,对于幼儿来说将受益无穷,参与到幼儿园内部培育幼儿的教学实践中,鼓励幼儿在游戏参与中保证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的教学就有意义,才能实现现代教学的有效落实。

一、调动幼儿积极性,保证游戏积极参与,落实幼儿创造性培养

人们喜欢新鲜的事物,幼儿也不例外,在幼儿园内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总是千篇一律地应用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不免有些乏味和无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结合和参照幼儿自身真正参与和思考的喜好,不断巧妙运用教学方法参与幼儿园内部实践教学中,将基本知识渗透到实践活动以及小游戏当中,让幼儿自主参与和获取。

大量的学习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自身的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针对幼儿的教学和参与,幼师需要不断转换教学内容和参与角色,引导幼儿不断参与和实践,通过游戏的带动和调动,让幼儿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学习的乐趣和内容。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内部教学在幼儿身上的基本落实。

二、保证游戏观察法参与,游戏环节巧妙设置,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实现幼儿自身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兴趣是参与和实践的最好帮手,落实到幼儿参与和实践中,它能真正保证幼儿在学习和参与中得到有效的知识和内容,保证幼儿在其过程中积极提问、思考、讨论,真正让幼儿得到有用的学习和知识。幼儿园作为培养幼儿简单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场所,通过教师耐心、生动的教育和帮助,让幼儿真正从幼儿阶段得到有效培养和教育,为幼儿以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幼儿园内部教学游戏上,要想能够高效地培养和提高幼儿自身创造和应用能力,首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幼儿自身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有效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掌握,巧妙设置游戏环节,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幼儿自身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幼儿园内部教学实践中,教学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数数字”,让幼儿站成一排,按照教师给予的规则和要求进行数数,“找规律”,教师将部分信息给予幼儿,让幼儿自己找出相关规律保证问题内容的顺利完成等,一些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讨论,让幼儿真正在学习游戏上有效参与和学习,真正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汲取和掌握。

三、结合调查研究方法,优化自主性游戏内容,加强幼儿互动因素,提升幼儿创新技能

游戏参与是幼儿和教师相互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部游戏的内容和设计,让幼儿参与学习和游戏,让幼儿在学习和游戏讨论中受益,是现代教育教学需要参与落实的关键内容,在其过程中不断添加互动内容,保证幼儿在学习游戏中对于学习内容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在学习和游戏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的高效汲取和掌握,有效提升幼儿自身的创新和思维能力,保证幼儿有效地进步和成长。

例如,在幼儿游戏教学实践中,让幼儿自身真正参与和实践得到成长和进步是教师自身对于幼儿教学的真正目的。以“苹果树和梨树”自主性游戏教学为例,让幼儿对于10以内的数字和算数有所了解和掌握。再如,结合幼儿教学实践内容,让幼儿参与到“数鸭子”的讨论和有效实践中,让幼儿通过相应的实践、讨论和互动,得到自身学习和思维创新技能的高效提升和进步,通过相关事例的了解、分析和讨论,让幼儿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掌握,保证幼儿对于课程知识点的有效掌握和熟悉,让幼儿真正有效地参与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探讨和分析让幼儿自身参与讨论和互动,保证幼儿自身的有效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幼儿园作为培育幼儿成长和进步的第一阶段,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和相关行为活动的运用和影响,真正实现对幼儿自身认知和学习技能的有效提高,实现幼儿自身学习和思维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瑾,刘社娟.中美幼儿园教师领域教学知识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3(01).

[2]向琴,陈世联.新手幼儿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掌握现状及相关建议:基于5个个案的研究[J].幼儿教育,2012(15).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篇4

一、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活动氛围,让他们自由思索、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幼儿愉快、主动参与创造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比如:在《拔萝卜》教学活动中,借助老公公等角色的情节,引导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幼儿非常有创意,他们用不同的声音、动作、乐器表现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耗子,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音乐《狮王进行曲》中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都是幼儿模仿、想象和创编的因素。由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表达很难全部预料,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宽容,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

二、为幼儿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

《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表达”。但现实教学中,教师们常为了保证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而代替孩子去体验、判断。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往往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使幼儿没有机会主动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会日益减弱,音乐灵性会不断消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创造性的探索倾向,满腔热情鼓励和指导,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那么,音乐的世界就会在孩子面前打开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内容,哪怕他们的理解与原音乐内涵大相径庭,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体验。就像《动物狂欢曲》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自由表现,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联想用他们喜欢的颜色,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幼儿画了一对狐狸手拉手,其中一只狐狸的另一只手拿着一朵玫瑰花,另一只狐狸则把另一只手高高举起,形象地表现了狂欢的心情。还有的画了狮子大王过生日,小兔举行运动会等,幼儿通过画面充分表现出各自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当他们富有个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被教师接纳、赞许和分享时,他们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这种正向的情绪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音乐。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并细心呵护这些灵感的幼芽,而且要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鼓励、支持和欣赏他们的大胆表现。

三、重视孩子创造过程的体验,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

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智的满足,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给幼儿带来无比的满足。例如,在音乐活动《两只小象》中,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创编两只小象勾鼻子动作,但幼儿在活动中,两两结伴不是在表演勾鼻子,而是在做游戏,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如果教师能马上调整计划,孩子们也许能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参与的快乐,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细致严密的教学计划固然是必需的,但我们不能为了实现计划而牺牲孩子们享受音乐的机会,不能为了得到设计好的答案而牺牲孩子们自主学习、创造的机会。因为孩子不是为了取悦成人才进行音乐活动的。真正的音乐教育在于给幼儿以快乐和享受,只要从幼儿实际和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时间上多一点少一点,环节上多一个少一个,内容上动一动改一改,都无大碍。评价音乐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是否更加喜欢音乐,是否促进了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否为他们将来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应重视孩子的过程性体验,而非具体的结果。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5

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本文从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学习兴趣的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论述了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法国数学家文森•拉弗格16岁时曾以中幼儿的身份参加过北京举行的第31届国际中幼儿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金牌,我们国家代表队也有5名人获金牌。10年之后,文森•拉弗格成为誉满全球的数学家,而当时与他一同获金牌的中国幼儿又有几个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呢?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很尴尬的疑问,但要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21世纪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众所周知,教育能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这些年我在大班通过数学领域中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尝试来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力。

为此,我在现行的各种数学教育途径中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与做法,在实践中探索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教法。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幼儿的数学活动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5"6岁 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学习能力表现在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其中的核心是数学活动的创造性。也许有人会说数学需要什么创造吗?3加2等于5,还能创造出别的吗?不错,这个结果是等于5,然而3加2等于5的问题情景为幼儿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条件。面临不同的问题情景,幼儿不仅要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还要对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幼儿数学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就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重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创造、轻应用的培养人的观念和倾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树立既不失去创造性,也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幼儿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也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念,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数学创新人才,而不是数学工匠而做出努力。

二、幼儿对数学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天生就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如果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对于幼儿来讲,探索的过程远比很快得出结果重要的多,因为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正是促进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发挥的表现。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回忆自己的幼儿时代时,曾批评强迫式的灌注教学方法。:“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无论这些方式是否有效,他都使幼儿智力活动方式的体现。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幼儿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吸纳知识,所以从小学到中学,幼儿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幼儿既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压力,也没有相应的训练。所以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首先,应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要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三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的怀疑;

(2)增加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

(3)培养他们不断否定自己的心理。

其次,要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要培养幼儿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即应逐渐培养幼儿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另外,要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一般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想象力的培养应落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

(2)拓宽知识面

五、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形、量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所以幼儿学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 “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幼儿在大量的生活活动中感知、发现周围世界中的各种数量和空间形式,这样的经验积累过程对幼儿理解各种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大有裨益。幼儿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层次上的发展。

六、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为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应符合幼儿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优化教学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教幼儿学习三者以上的测量或比较时,用笔测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从杯子比笔矮,瓶子比笔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给幼儿自己思考的时空,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操作材料的多变性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我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计算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四)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

“发现”和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习者自身去“探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种于形成创造的态度和培养创造的能力。这是因为:探索的过程有种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数学的创造性活动中,我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提供发现的机会,促使幼儿在探索中通过发现进行学习。

例如:“学习用自然物测量”。过去的教法是让幼儿都用一样的测量工具模仿都是的作法,而我在分组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粗细不同的饮料瓶,里面放入等量的水。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的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有的幼儿仅通过目测就盲目地说出结果;有的幼儿找来两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两瓶水分别倒进去量一量,发现它他一样多;还有的幼儿仅找来一个与其中一个完全一亲的瓶子,将另一瓶子里的水倒进去,比一比它们的液面是不是一样高。在探索中幼儿发现:不能只看哪个瓶子里的水高,就说哪瓶水多,也不能只看哪个瓶子粗,就说这个瓶子里的水多,要把水放进两个一样的瓶子后再比较它们的多少。

这们做不仅使幼儿学习了测量,还能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渗透了守恒的概念。同时,在这创造过程中,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又使幼儿在自我发现的创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展的乐趣”。那么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启发家长,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響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幼儿园一般都开设了家长学校,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理论,介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能够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求异思维的表现,使幼儿所萌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非常多,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所以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广泛了解客观世界的知识,丰富幼儿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和经验,还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先要重视对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所要培养的一般智力因素,而对幼儿未来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是其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

三、鼓励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们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幼儿阶段,由于对语言活动材料的感知、理解是低层次的,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或者往往“半土半洋”。例“转过来”这个词小班幼儿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用方言表达。尽管这样,教师还是要鼓励幼儿,因为他们能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地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教师应经常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语言活动活动,尊重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语言活动作品及自己的语言活动需求选择适宜的语言活动方式,引导幼儿不受语言活动材料上文字、画面的束缚,鼓励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努力打开幼儿语言活动的思维通道,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感到无任何压力,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状态,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利用游戏的实践功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条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压力,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所以游戏又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如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要摆弄玩具,使用各种游戏材料进行构造性活动。

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游戏主题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而幼儿在构思和表演过程中必须对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再创造,其结果不仅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等等,都具有使幼儿进行再创造的条件。所以游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仿性的实践活动,但它毕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展自己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场所和氛围。

五、鼓励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向教师发问,这是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幼儿向教师提问,本身就是一次求知活动,在幼儿主动求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重视,并给予耐心细致地回答。在幼儿向教师提问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幼儿,支持他们大胆而经常性的提问。另外还要注意,对幼儿提问是否由教师立即回答一定要根据幼儿提问的内容和性质决定。教师一定要鼓励幼儿自己想,或者由教师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找出答案,如果其他幼儿能回答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相互讨论获得正确的答案。

六、自主活动。持续创造性

语言活动中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这时,如果只让个别幼儿讲述,其他幼儿聆听,相当一部分幼儿由于没有自主活动的伴随而使创造性思维停顿下来,创造激情会因此而熄灭。

例:在《讲述:战胜大老虎》中,“小动物们在玩时,来了一只大老虎,小动物们如何战胜大老虎?”这一问,即刻引燃了幼儿创造的热情,进入了昂扬的状态。事先,我就为幼儿准备了操作的卡片,让幼儿边操作,边讨论。以此让幼儿在自主行动的伴随下进行比较持续的创造性思维。幼儿想出了许多办法:幼儿甲:小动物们互相帮助上了树,大老虎没吃到小动物只好走了。幼儿乙:小动物请树爷爷帮忙,弯一弯腰,把大老虎砸死了。幼儿丙:小动物们一起在树下挖了一个坑,躲在树上,大老虎走过来,掉进了坑里。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每位幼儿教师都应根据新的教育观念来调整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正确把握好幼儿教育的实践方向。同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幼儿在活动中创造性学习的兴趣,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当今时代是高科技的时代, 社会瞬息万变, 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幼儿时期是人想象力较丰富的时期, 他们的创造性无所不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有限制的, 关键在于育人者如何正确看待和加以引导。因此, 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使他们的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一、创设讨论问题的情境, 激发幼儿积极思维, 引导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 幼儿又是在讨论和解决问题中增长知识、丰富想象、发展思维的。我们应当在一日活动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幼儿去讨论、去观察、去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 鼓励幼儿大胆地设想, 寻去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常识课上让幼儿认识物体在水里有的沉浮, 老师只告诉幼儿有些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 有些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 那么, 什么东西会浮起来, 什么东西会沉下去?这时老师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让幼儿亲自把准备好的木块、铁块、橡皮泥、塑料、玻璃球等物放在水里, 观察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上, 什么东西沉在水里, 接着又设计了两个讨论问题的情景;一是出示一个装水的瓶子, 里面放了一个小积木, 让小朋友想办法去取出瓶子里的小积木。一是出示五个一样大小的红色小圆球, 并告诉小朋友, 其中四个木球, 一个是铁球, 请小朋友想个好办法把铁球找出来。由于提出的问题新奇而有趣, 幼儿的思维很快地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参加讨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新办法。由此, 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让幼儿参加实践活动, 鼓励幼儿增强解决问题勇气和信心, 大胆进行创造性尝试

幼儿对游戏活动产生兴趣和爱好, 就会激发求知欲而去积极动脑、思索问题, 因此, 要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于游戏活动之中。如在玩水游戏时, 我问幼儿咱们在水中玩什么?有的幼儿说:“我要在水中建一座大桥。”有的说:“我叠几只小船放在水中”。我支持了他们美好的设想, 并按照他们的设计供应游戏材料。他们在造桥的过程中, 曾为瓶小水深, 积木浮在水上而着急, 我及时鼓励他们鼓足勇气, 大胆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小朋友们你一句, 我一句的商定改订建桥的办法。他们动脑又动手, 将小瓶换大瓶, 矮瓶换高瓶, 构成高大而坚实的“桥栋”, 为铺设“桥面”鉴定基础。他们又用小石子铺“陆地”, 解决了“引桥”安放和行路的困难。他们是多么富于想象和创造性。可见, 实践是思维活动的源泉, 又是检验思维活动的标准。

三、教师必须耐心、及时地抓住时机进行引导

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教师良好教育下得到发展的, 有时幼儿会提出新奇的、出乎意外的设想, 如果教师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鼓励, 就会促进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有一天, 我带小朋友到公园散步, 走在草地上, 突然有一个小朋友叫道:“我的鞋子湿了”, 接着, 其他小朋友都发现鞋子湿了。鞋子怎么湿的呢?由于没有对幼儿讲过有关露水的知识, 所以, 我未准备把这个问题讨论下去。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下雨了。”可当时并未下雨。有的说是昨天下的雨水。针对这一情况, 我让小朋友第二天早上再到草地上试一试。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这时我因势利导, 拿一块玻璃, 让小朋友们先对着玻璃呼气, 看玻璃上出现什么, 然后向他们讲明空气中水分遇冷变成水珠的原理。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把我们鞋子弄湿的是露水。”由此可见, 教师对小朋友突然提出的问题, 耐心倾听, 热情支持帮助, 抓住时机进行教育, 而不是回避或生硬的顶过去, 对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有利的。

由于幼儿年龄及知识经验的限制, 他们的设想往往会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 对此, 教师也要耐心倾听, 不要简单地否定或指责, 让他们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设想。教师要善于观察和等待, 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 使幼儿知道敢于大胆设想是好的, 鼓励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对于幼儿新奇的想法, 教师一旦发现其中的创造性因素, 要及时支持, 鼓励和引导, 否则, 会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

四、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幼儿园环境

1.创造富有创意、激发幻想的教室环境。

在我们的教室中可以设置一幅“流动”画, 每月更换一次, 内容有抽象画、问题树, 也可以是一幅无结局的画。在教室的黑板或者孩子们的画本上让他们自由想象, 涂鸦, 画未来世界、画恐龙、画外星人……就这样, 环境中隐含了许多鼓励幼儿幻想、创造的因素, 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2.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8

我园是一所以足球活动为特色的幼儿园, 在多年的园本足球游戏的探索中,在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幼儿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磨合学习中,师幼对足球游戏文化的内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足球游戏的有效开展, 我园幼儿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好的提升。

一、创设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足球游戏环境

幼儿的学习是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 教师正是通过对环境的利用和创设来引导并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为了让每一位幼儿爱上足球,爱上足球游戏,我园创设了全方位、多元化的足球游戏环境,将本土资源与社会整体资源相互利用,取长补短,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来提高幼儿对足球游戏的兴趣, 使幼儿在足球游戏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要使幼儿园的足球游戏活动卓有成效地展开,就必须创设良好的环境,积极营造愉快的足球氛围,足球游戏环境的刺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体验足球游戏带来的快乐。

为此,我园在环境的布置上也别出心裁。 走进我园,便能够处处感受到足球文化的浓厚韵味, 草坪上的足球雕塑立刻会映入你的眼帘;过道里,宣传橱窗里各种各样关于足球游戏的师幼、亲子活动照,充分展现了我园足球游戏的精神风貌;各楼梯墙面上一幅幅富有童趣的足球想象画, 充分体现了幼儿对足球游戏文化的热爱之情;每天班级的足球区域里都荡漾着幼儿玩球时的笑语,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上洋溢着足球游戏给予他们的幸福欢笑……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足球游戏, 在这种充满浓浓的足球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尽情地享受着由此带来的愉悦, 通过对足球游戏环境的感受与体验,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一个发展的基础,这也是我园足球园本特色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二、认真做好开展足球游戏的准备工作,选好器材,变废为宝

陈鹤琴先生说:“ 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资源观,正确认识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开发、挖掘和利用,立足我园的园本特色———足球游戏,整合身边多样化的足球教育资源。 根据材料的特征来设计游戏,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在活动中自主发现材料的各种特征,并能够学会自己动手加工制作,这样不仅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而且在幼儿自己动手的同时还活跃了他们的脑细胞, 创造性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例如,利用废旧的报纸做成一个个小的报纸球,再加上平日里幼儿喝完的牛奶盒子做成各种各样的球门,让幼儿根据自制的足球玩具来自主创编玩足球的方法, 在锻炼幼儿的腿部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丰富多样的足球游戏内容

我园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与探索,创设了各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丰富多样的足球游戏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在足球游戏中的主体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 要我学”为“ 我要学”。

为了调动幼儿在足球游戏活动中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活动中引入了各种儿歌。 如,在跳踩球的学习 时 ,教师念儿 歌《 跳踩球》 ,“ 小脚和球是朋友,边跳边踩做游戏,球要踩稳不要急,集中精力拿第一。 ”练习横波球动作时,引导幼儿朗诵儿歌《 横拨球》 :“ 小足球,真听话,左脚拨,你往右,右脚拨,你往左,球在脚间来回跑。” 朗朗上口的儿歌在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同时也引导规范着他们动作的要领,教师教得轻松,幼儿学得也快乐。

在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根据幼儿的实际特点及其生活经验,可以适时开展各种足球游戏活动。大班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经验相对丰富,以此为依据,可以设计“ 小足球联赛”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遵守小足球比赛的活动规则。 比赛中幼儿各展其能,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自主发现了一些防和守的策略,踢球较好的充当先锋,防守厉害的分别充当守门员和后卫,这一游戏既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顽强、自信”“ 合作、竞争”意识也充分体现了出来,在一定层面上也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虽说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初始阶段,但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发展潜力却是巨大的,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管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家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责任与义务。 作为幼儿园和教师, 我们要更好地发展小足球这一园本特色,利用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给幼儿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在体验足球的同时快乐成长,让幼儿敢于创造、乐于创造,让祖国的希望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具有创造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的,因此,发掘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幼儿成长教育的重要内容。立足于本园的园本特色——足球游戏,阐述了足球游戏与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足球游戏中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9

关键词:幼儿,审美能力,创造力,美术教育活动

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幼儿通过参与美术教育活动可以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力及动手动脑的能力。牡丹江市景福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正是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 发现兴趣的培养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具体阐述景福幼儿园在日常美术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一创造美术环境, 激发幼儿想象力

1. 利用幼儿园内的美术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景福幼儿园每个角落里, 都为培养幼儿美术兴趣做了大量的设计, 如走廊上布置的大面积壁画、玻璃窗上粘贴的手工剪纸、楼梯过道中摆放的艺术家作品展示栏、幼儿画室内的知名作品等。通过这些布置, 为幼儿建立了浓厚的美术氛围, 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每次的室外教学课, 幼儿教师在天气良好的时候都会将幼儿带到教室外欣赏园内的美术作品, 同时辅助幼儿主动地观摩作品, 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此一来, 幼儿在观赏优秀作品的时候, 会产生对美术的兴趣, 激发自身创作的欲望。

2. 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幼儿感受色彩美

虽然幼儿的内心中充满了创作美术作品的欲望, 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太小, 因此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还是不能够淋漓尽致地将自己的创作想法表现出来, 而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幼儿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 为幼儿策划多种形式的美术创作活动。如景福幼儿园的教师经常会带领幼儿进行染色、儿童手指画、手掌印画、棉签画、泡沫印画等活动。幼儿们参与到这类活动之中, 就能够了解颜色的种类、明白活动规则, 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最关键的是感知了色彩的魅力。

3. 提供多层次、富有创造空间的材料,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景福幼儿园的幼儿教师, 充分注重了幼儿个体差异性, 在为幼儿准备材料时呈现层次性, 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当给幼儿提供这些特殊的材料时, 他们会通过自己无穷的想象, 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作品。例如, 景福幼儿园的李老师某天在中班上美术课时, 她首先引导学生尽情想象, 将石头加工成不同的图案。幼儿们将石头组合成苹果、小人、花盆、小花朵、恐龙、小汽车以及篮球等图案。之后, 李老师把经过上浆打磨后的瓶子分给幼儿, 让幼儿自己选择工具来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 工具包括画画涂料、水性彩笔、油蜡笔、记号笔等, 幼儿通过这些工具就能够创制出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 如陶瓷绘画、动画人物、描线作品。整体来看, 好像由复古风跨越到了现代风。此外, 李老师还鼓励家长与幼儿协同合作, 一起收集创作材料来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 如包装纸、叶子、花瓣、橡皮泥、纸盒、饮料罐、商品包装等。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美术作品材料的收集工作, 不仅能够让幼儿的创作兴趣获得提升, 而且还有利于家长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建立。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幼儿绘画兴趣

1. 积累游戏体验, 提高幼儿自我表现力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弗里德里希·福禄培尔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学家, 在19世纪, 他更被戴上了“幼儿园之父”的桂冠。在他的思想中, 始终推崇游戏是教育儿童、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好工具。景福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们将弗里德里希·福禄培尔的这一思想充分地渗透到美术课堂中。如在主题为“画项链”的美术课中, 幼儿教师首先是辅导幼儿们一起开展穿项链的手工游戏, 在游戏的过程中, 幼儿们学会了通过颜色的搭配能够让项链的魅力增色不少, 因此在之后的正式绘画时, 幼儿们就会通过自主的颜色搭配让所创作的美术作品更加有表现力。

2. 引进民间艺术元素, 丰富幼儿审美情趣和经验

在美术课堂里, 景福幼儿园的教师们不仅为幼儿们设置了传统的染色、绘画、折剪纸、贴花、泥玩等内容, 还特别加入了十字绣内容。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手工, 十字绣的精美形式让其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仍广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将十字绣作为美术课堂的一项内容, 能让幼儿们拥有新的学习兴趣。从开始的穿针引线到后面的手工绣图, 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耐心。在家长开放日里, 景福幼儿园的王老师特别向家长介绍了此项课堂内容, 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和赞扬。虽然幼儿们的十字绣作品内容简单, 但幼儿们在动手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乐趣。

3. 安排随意的活动空间, 引导幼儿塑造合作意识

景福幼儿园的教师除了为幼儿安排普通的美术活动外, 还会引导幼儿们随意在地面上通过粉笔作画。地面没有了画纸的面积限制, 能让幼儿们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美术作品。在随意的空间中, 想象力也一同放飞。从起初的无法应对到简单勾勒到随意创作再到协同合作、一起作画, 整个过程对于幼儿们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是在冬天, 教师们会带领幼儿们到雪地创作脚印画, 这些活动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4. 通过多变的、合理的评判方法, 帮助幼儿提高自信心

幼儿对家长和教师对自身的认同和鼓舞十分重视, 评价结果会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想要让教育质量真正提升, 需要借助合理有效的评判方法。幼儿所创作出的美术作品没有品质上的分别, 教师应该站在鼓舞的立场上对幼儿作品进行评判, 来帮助其自信心的提高。景福幼儿园的教师有多种评判方法, 主要的评判方法有鼓舞式评判 (赞扬幼儿作品) 、指引式评判 (指导幼儿改进作品) 、幼儿间相互评判 (让幼儿自主挑选认为好的作品) 、幼儿自我评判 (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 等。通过不同的评判方法, 最终让幼儿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美术经验, 学会彼此借鉴学习, 增强自我创作的自信心。

三利用范画, 提高幼儿绘画技能

1. 加强幼儿教师自身绘画水平的提高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教育好学生, 必须先提高幼儿教师的水平。景福幼儿园非常注重对幼儿教师绘画技能的培养, 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 有时也会请一些资深的画家来给幼儿教师上课, 这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技能。

2. 引导幼儿观察兴趣, 增强其观察能力

幼儿的观察能力与成人相比差距较大, 在面对一件事物时只能够进行粗略的了解。所以在完成画画任务时, 往往会出现内容丢失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 景福幼儿园的教师们会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导幼儿的观察兴趣。例如, 观察天空中云朵的变化、飞行的鸟类、草丛里的花草植物、蚂蚁飞虫等, 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事物在不同角度的不同表现形式, 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感性认知, 帮助其奠定绘画的内容基础。

3. 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幼儿的年龄较小, 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 因此无论是在想象能力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上都比较薄弱。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 幼儿只能创造出自己经历过或感受过的内容, 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把握好幼儿的思维习惯, 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扩大想象的空间, 以丰富美术作品内容。如在一堂景福幼儿园小班的美术课中, 王老师不小心把一滴绘画涂料洒在了美术范画上, 而幼儿们看到时随即问老师这是什么。这时候有小朋友说“那是花朵”“不对, 那是小瓢虫”“错啦, 那是一粒钻石”, 于是千奇百怪的说法被幼儿一一提出。而王老师灵机一动, 觉得这恰好可以作为教材, 所以便让幼儿随便发挥想象, 开动大脑思维, 画出自己心中的画。当绘画课结束后, 一幅幅虽稚嫩但却很生动的画呈现在了王老师的面前。由此可见,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绘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四多鼓励、少批评, 增强幼儿绘画信心

幼儿在刚刚接触画画时, 一般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会阻碍他们的学习, 倘若我们使用“这堂课画……”“模仿这个画”等教学方式, 幼儿肯定会觉得画画失去了想象中的乐趣, 并且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遇到这种情况, 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鼓励, 并且辅助其完成每幅作品的创作, 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 同时也会让其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喜爱之情。如在一堂小班名为学画“葡萄”的美术课中, 班里有一个小朋友显得垂头丧气, 王老师询问原因后发现是他不会画。王老师走过去, 鼓励他说:“你能行的。”同时还手把手地教他画葡萄梗和点蒂。虽然这名幼儿画得不像, 但王老师仍然表扬了他。通过教师给予的鼓舞和赞扬, 重新燃起了他对美术的兴趣, 成功地完成了课堂美术作品的创作任务。值得强调的是:幼儿教师一定要学会根据所教幼儿的年龄和爱好特点制定他们所感兴趣并且难度与之相适应的美术主题, 塑造一种愉悦的美术课堂教学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 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会日渐增长, 最终获得理想的绘画水平。

综上所述, 牡丹江市景福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绘画水平, 而且在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中, 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地钻研、思考, 寻找更容易被幼儿接受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促使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芝萍.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J].赤子 (中旬) , 2013 (8) :146

[2]俞惠霞.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31) :141~142

[3]林玉梅.有效开展绘画教学提升幼儿绘画技能[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4) :177~178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10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能力发展的精神环境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就是创造和发现的总和。教育就是人的创造活动。传统教育处处存在有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和言行。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其言语和行为较为独特, 且有时偏离常规。通常, 教师对学生的褒奖以顺从为条件, 教师总是说:“谁听话, 谁就是乖孩子!”同学们若提出不同的观点, 教师便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 给学生制造心理压力, 如此久而久之, 就使一些思维活跃、心理开放的学生 (所谓的调皮学生) 受到精神压制, 甚至打击。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在这种“气候”与“土壤”中枯萎了。实践证明, 凡能实现和保障受教育者“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 就是适宜于创造力发展表现的环境, 所以我们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关爱学生, 呵护学生, 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气候”和“土壤”, 也就是要全力营造好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精神环境。

(一) 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 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同学生打成一片, 共同参与,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 对学生实行开放性管理, 允许不同的甚至和自己对立的观点存在。用新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 尊重学生, 善于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个体得到发展。细心发现闪光点,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 强调承认失败和错误对人有益, 不能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打击。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 没有失败, 就没有成功的道理。

二、创造就在身边

说到创造能力, 创造精神, 有的人 (包括一些教师) 总认为, 创造发明都是科学家、艺术家的事, 其实这是错误的。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学生应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基本道理, 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为将来成为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根基。其实学生都是小科学家, 我们要多指导, 引导他们多观察, 多思考。如有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树上有7只鸟, 用枪打死一只, 树上还有几只鸟?”出题人的答案是没有一只鸟。但有个学生这样回答:“打死的一只如果挂在树上, 树上就有一只鸟, 如果打死的一只掉在地上, 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这就是创新, 创造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三、发展创新能力, 重视实践活动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于教学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 需要教师加以教育和培养, 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就应当创设和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各种能力的实践活动。

(一) 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小组合作, 能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小组合作是有效的教学形式, 有利于师生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样有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二) 动手操作, 师生互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 有意识地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 创拟富有思考性的习题, 并给予情商投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学生多做有创造性的练习,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可以操作的习题, 使之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两个水桶, 小水桶能盛水4千克, 大水桶能盛水11千克。不要用秤称, 应该怎样使用这两个水桶, 盛出5千克水来。”

这是一道操作题, 我鼓励学生自行制作这样的两个水桶, 然后一边操作一边做记录。从题意看, 5千克水显然只能盛在大水桶中, 具体操作方法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 (1) 1小桶3次装满水, 倒满大桶, 小桶中还剩1千克水; (2) 倒完大桶中的水, 将小桶中的1千克水倒入大桶; (3) 小桶盛满水, 倒入大桶中, 此时大桶中正好是5千克水。

上述操作过程的算式是: (4×3-11) +4=1+4=5 (千克)

方法二: (1) 大桶装满水, 连续两次把小桶装满并把水倒掉, 把剩下的水倒入小桶中, 则小桶中有3千克水; (2) 大桶再装满水, 在已有3千克水的小桶中连续3次把小桶装满并倒掉, 再把剩下的水倒入小桶中, 则小桶内有水2千克; (3) 大桶装满水, 连续两次把小桶装满并倒掉, 这时大桶内正好剩下5千克水。

上述操作过程的算术是;

11-4×2+[11+ (11-4×2) -4×3]=11-8+2=5千克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11

关键词:每日一题;创编故事;角色扮演

创造性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音乐启蒙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节奏是最容易引起幼儿兴趣和被幼儿感知的音乐要素,它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关系密切。如果人们缺乏对节奏的敏感,就很难感受到音乐动人的表现力。节奏教学活动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通过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和其他感知觉共同参与活动,带给儿童不同的感受,联想到不同的生活体验,从而促进幼儿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通过每日一题帮助幼儿收集生活中各种节奏类型的声音,

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每天听到的声音可能就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但是如果要把自己听到的声音都一一说出来,就感到很困难。为什么呢?因为这需要一双灵敏的耳朵、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一颗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必须做个“有心人”,而要做一日“有心人”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做“有心人”,作为教师就是要从小培养幼儿天天都做“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倾听、勇于发现的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教师可以利用晨间谈话、饭前饭后的空闲时间见缝插针,采用集体谈话或个别交流的形式,引导幼儿说出两三种听过的声音,要求答案尽量不重复。这样,幼儿便会有目的地去留意生活中所能听到的一切声音,如,水烧开了的“呜——”声,心脏跳动的“咚咚”声,动画片中各种稀奇古怪的响声,还有他们自己制造出的一些声音,像敲肚子的“嘭嘭”声等。如果每天都能说一些,幼儿有关声音的经验就会日益丰富起来,再听到类似的声音,就可以自己判断这是什么声音,还会主动去验证。如果结论正确,幼儿会“自我肯定”,心情愉悦;如果结论不正确,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去寻找“声源”,弄清一切,他们会为自己的“新发现”激动不已、兴奋不已,从而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探索的愿望,对節奏、声音兴趣更浓,日久天长便会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倾听、勇于发现的好习惯。

二、通过启发引导幼儿回忆、归纳各种节奏类型的声音,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当幼儿积累的有关声音的经验相对丰富,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应该通过启发,帮助幼儿回忆、整理各种节奏型的声音。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标准不同。如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少,归纳能力较差,因此在对声音进行分类时,标准相对简单:可以按照声音好听与不好听来分;可以按照声音的长短来分;还可以按照声音的快慢来分。然后把符合分类标准的声音都填充进去,从而帮助幼儿拓展思维,巩固记忆。而中班幼儿由于其经验、能力都优于小班幼儿,所以划分声音的标准相对复杂一些:如按照节奏的类型来划分声音(|X—|、|XX|、|XXXX|);按照声音的粗细来划分;还可以按照声音的轻重来划分。教师帮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声音、感受节奏,幼儿则把自己心中对声音、节奏、力度、速度的理解和感知表达出来,不仅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力、判断力,也为以后能够充分地表现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声音来创编故事,培养幼儿的联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幼儿对故事非常喜爱,凡是故事必专心致志地听。特别对故事中描绘的各种事物的声响,热情十足,且善于模仿,如,吃饭时的“吧唧吧唧”声,鞋子发出的“踢踏踢踏”声,救护车的“呜哇呜哇”等。幼儿既然喜欢听,那么一定愿意讲,事实上确实如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幼儿讲故事的积极性,把节奏融入其中,开拓一条以节奏带故事、以故事促节奏的新路。开始,幼儿编不出来故事,但他们可以用找到的声音说一句话。渐渐地,幼儿明白怎样把句子一点一点地变长,怎样把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说清楚。最后,幼儿终于会用声音来编小故事了,还会告诉我他用的这种声音属于哪种节奏型的。虽然他们的思维还存在着局限,编出的故事情节简单,表达时表情、动作很少,又缺少语音、语调的变化,但是他们毕竟是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不仅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增强了节奏感,还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真正帮助了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联想。

四、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表演音乐故事,培养表现力和创造力

中班的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故事素材和生活经验,同时也显现出初步的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开展故事表演活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故事,并和大家一起围绕故事的内容是否适合表演、能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表演开展讨论,进行筛选,最后确定要表演的故事。我们班孩子选择了《过猴山》这个旋律诙谐、节奏感强、情节简单、内容有趣的音乐故事进行表演。其次,让幼儿自由分组,讨论角色的分配、道具准备的问题,并给幼儿一段时间进行准备、排练。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比赛,教师和小朋友共同进行评价,找到了很多问题,如动作、表情、语气、语调、舞台位置、道具使用等。然后,根据大家的建议、教师的指导,改进自己的表演。通过自选、自导、自演这种故事表演形式,反映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把握是独具匠心、各有特色的,能充分调动幼儿对故事表演的热情,并在此基础上锻炼了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五、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要为幼儿创设一个用有意注意去倾听音乐的心情,创设幼儿留意音乐、发现音乐独特美的机会,要做到这一点,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就要根据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以幼儿的经验为基本出发点。大班幼儿有意注意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选择音乐欣赏教材时,我经常选择一些长短适合、生动有趣或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内容与音乐,这样使幼儿在倾听音乐时易接受与理解。“钟表店”是一个音乐欣赏活动,是德国作曲家查理·奥尔特的代表作品。一开始奏出模仿开门声的音响,随后乐曲奏出模仿钟表店里挂钟、闹钟、怀表等各式钟表有规律的滴答声和嚓嚓声。时而响起的几声口哨声,使人联想到悠闲自在的钟表匠边吹口哨边打扫着店堂。随后还响起了模仿发条松弛和钟表匠上发条的声响,钟表继续走动。最后,气氛热烈,乐曲在各式各样的时钟同时敲响四点的一片音乐声中结束。钟表是大班孩子熟悉和喜爱的东西,但是这么多各式各样钟表的声音,孩子们还是不能都听出来,欣赏这样的曲子还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欣赏之前,我让孩子从家里带来各种样式的钟表,再用各种方式摆弄钟表,讨论交流钟表的各种款式以及铃声的特点。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幼儿能够认识到更多的钟表及特殊的铃声,观察钟表店里工人的日常工作。这样在欣赏的时候孩子听上去就不会感觉很乱,而是觉得十分有趣,体会钟表特有的铃声与音乐结合的韵律和节奏。此外在第二次欣赏时,让孩子把音乐室想象成是钟表博物馆,让孩子说一说:你喜欢里面的谁?你用什么动作表现?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乐段里,感觉有什么不同?速度是怎样的?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最后请幼儿讲一讲自己对音乐的看法。这一环节体现了活动后幼儿对音乐的看法,将创造推向了一个高潮。

综上所述,通过节奏教学活动,不仅使幼儿学会了认识节奏、欣赏节奏、感受节奏、表现节奏,丰富了他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而且能促进其美好的、积极的人生体验态度的形成。

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初探 篇12

一、创造型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艺术知识与技能获得发展的主要途径, 也是艺术创造力形成的主要阵地, 每一堂课都可以为学生的艺术发展提供用武之地。在音美教学实践中, 增强教师创造意识, 改革音美课堂, 进行创造性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 获得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1.激发艺术兴趣。成功的教学需要激发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前提。小学生对许多艺术知识、典故、故事并非空白, 有时也略知一二, 通过教师的讲解、说明、启发, 学生可尽快获得许多艺术知识, 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 掌握一定艺术表现技能, 再通过一些情感、媒体、表演、绘画等激趣方法, 激发学生产生对艺术的追求和浓厚的兴趣。

2.形成宽容、理解的课堂气氛。创造型的音美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充满着温暖、宽容、和善的气氛, 让学生在思维上、在情绪上是放松的, 心理上有安全感而不压抑, 教师的鼓励、生生之间的探讨, 都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绽放出创造的火花。

3.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音美教材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实用性, 同时教师充分选择和挖掘教材中各项教学内容的创造因素, 如听音乐编动作、绘画音乐、歌唱创编、填词谱曲等, 结合歌曲教学进行抒发音乐情感创造性的活动, 结合美术欣赏教学创造性地回答学生的有关问题等, 使学生对于音、美艺术的学习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创作的欲望。

4.高质量上好音乐、美术课。音乐课中, 教师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把创造教育的思想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最大限度激活学生创造潜能和创造动机, 培养创造力。课堂中精心设计教学, 如利用变换节奏, 激活创造潜能;引导填词谱曲, 激发创造乐趣;启发歌唱创编, 培养创造能力;设计欣赏体验, 发挥创造才干。让学生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中积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从而提高音乐素质。美术课中, 教师充分利用手、脑、眼多种器官共用的活动, 训练学生的感觉、想象等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用《画脸谱》《会变的线》等课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学生乐不可支。鼓励学生开放思考、扩散思维, 大胆发表意见, 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 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和思考力, 在想象中发挥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力求做到“三个提倡”, 即提倡学生上讲台、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做到敢想、敢说、敢唱、敢画, 在开放的教学中点燃学生心灵中的创新火花。

5.设计学科融合的专题艺术课。学生的艺术创造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素质, 创造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需有大胆的想象、奇妙的构思, 对小学生来讲, 艺术创造主要表现在乐曲演唱、舞蹈编排、书画活动、器乐演奏、工艺制作、美化装饰等方面, 而且不同的艺术创造也有不同的能力要求, 这些能力也只能在音美学科的知识学习、模仿练习、欣赏体验中逐步形成, 教师要尝试把音、美有机融合起来, 设计开展音美融合的艺术课教学。如《画音乐》《哆来咪巧入美术课》等专题艺术课, 大胆尝试用线条、色块、图形来表达音乐感受。把美术的静态性与音乐的动态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使音、美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发挥其整体效应, 让学生产生出强烈的艺术共鸣。

二、创新性的课外活动

音乐、美术课堂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渠道, 但课堂上毕竟课时有限, 因此创新性的课外活动是重要的补充和延伸, 可以为发展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广阔的艺术天地。

1.艺术创造与兴趣活动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和特长,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 如合唱团、舞蹈队、管乐队、古筝队、书法班、美术班等。把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与课外兴趣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 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热情高涨, 艺术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感受力、表现力得以增强, 艺术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对艺术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2.艺术创造与少先队、科技活动相结合。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又一锻炼的平台, 如“三八节”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创作”的歌曲献给妈妈;“六一节”时把自己制作富有创意、别具一格的“小卡片”送给师长和同伴;在少先队、科技活动中, 学生把“小发明、小创造”作为锻炼思维、动手动脑、发挥才智的好机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生利用绘画艺术和音乐旋律, 创造性地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八荣八耻》两大内容, 巧妙地用音美结合的艺术形式鲜明地展现在画框里, 创造了学校的墙壁文化, 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拓展性的专题活动

上一篇:重复数据删除论文下一篇:中晚期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