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造性发展(共12篇)
幼儿创造性发展 篇1
摘要:通过手工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意能力, 对幼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介绍了如何利用绿色环保废旧材料在手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关键词:幼儿,手工,创造性,废旧
心理学研究表明, 3-6 岁是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段, 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 以后就很难重新点燃创作的火花了。所以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幼儿园可以将幼儿的发展与社会现状相结合。本文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利用绿色环保的废旧材料在手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一、充分的活动准备
首先, 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 请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干净、卫生而且安全的废旧材料, 并且要将收集好的材料进行分类。例如, 可以将材料分为瓶子类、纸质材料类、纸盒类、光盘类等, 并且要放在合适的、小朋友们方便挑选的地方, 比如可以制作一个专门放废旧材料的“百宝箱”“废旧环保车”等, 并且分类回收, 这样既美观又环保。
其次, 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提供不同美术工具和材料, 创设动手制作的环境和氛围, 准备多种材料工具, 给幼儿探索空间, 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材料或相应的选择一些辅助材料进行制作活动, 让幼儿在自我选择和自主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可以将小制作活动渗透在玩水的活动中, 在玩水活动前可以让小朋友制作各种各样的小船, 比如, 小纸船、饮料瓶帆船、小竹筏、泡沫船等。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的想法不一, 对于小船的功能和装饰也各不相同, 充分体现了小朋友的情感价值观和创造力, 在玩水活动中小朋友把自己小制作展示出来, 不仅使他们对自己的创作作品充满成就感, 而且整个活动过程都会变得充满欢乐和喜悦, 比用现成的玩水工具来玩水更加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还可将小制作活动渗透在各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 例如:在“无车日”那天就可以让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环保车。在活动前可以让孩子们收集各式各样的玩具车模和图片, 先认识各种各样的车, 观察各种不同的车的造型、结构, 有哪些零部件组成, 比如:轮子、方向盘、标志等, 在幼儿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之后, 就为动手制作奠定了基础, 在制作活动中幼儿自己的依据想法来设计, 因为本来就是设计环保车, 这样的话可以天马行空,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 可以碰撞出很多的火花。
另外, 环保制作活动肯定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 我们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各种小制作活动竞赛, 并设立多种奖项, 让每个孩子在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 而且还树立了创作的自信心。
三、相互合作的活动氛围
在幼儿园环境装饰活动中, 需要幼儿动手制作, 可以和幼儿讨论, 制定环境装饰的内容, 让幼儿分工合作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制作过程中, 孩子们需要考虑怎么样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怎样共同地解决产生的问题和矛盾, 有的小朋友在哪些方面比较有优势的, 就可以带动其他的小朋友, 有的小朋友可能比较擅长另外一个方面的制作活动, 这样分工合作, 活动效率也高了。比如, 幼儿可以共同完成一个小制作作品或一幅画, 使得幼儿在共同完成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一起进步。每次这样的活动大家总是意犹未尽, 对自己作品充满了成就感。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还学会了合作。
四、自主探究的创作意识
首先, 探究是孩子的一种本能, 孩子天生就是一个探究者,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比如, 在一次制作“小小降落伞”活动中, 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很多塑料袋、各种颜色的布料、不同质地的纸张等, 让孩子们自己探究“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降落伞才能飞得时间更长”, 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自己商量好了之后就分工制作各种材料的降落伞, 有的小组用塑料材料做, 有的小组用纸质的材料等, 在放飞的过程中, 他们发现原来用不同材料制作的降落伞飞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得出的结论是:用同样大小的材料, 塑料袋制作的“降落伞”飞得时间最长。这是孩子自主探究的结果, 这就是孩子自发地、不由自主的探究活动。
再如, 在一次“快乐圣诞节”的活动中, 创设了一个“礼物展览会”, 为了能够让孩子自己探索、自主操作, 就特别设置了一个与活动情境相符合的礼品包装区, 孩子们在这个活动区自由地选择各种包装材料, 有废布、毛线、彩绳、纽扣、糖果包装纸等操作材料, 将自己的礼物包装得尽可能地好看。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不亦乐乎, 产生了很多种包装的方法, 礼物的形状 更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 而且都充满了童趣, 有的是小动物的形象、有的充满公主风的粉色系、有的是男孩子喜欢的洗车造型等。大家在这里不断地探索、尝试、再创新, 还可以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创新能力。
五、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
首先, 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 在幼儿阶段, 孩子的自我意识仍然比较脆弱, 可能老师一个小小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评价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 在幼儿的创新制作活动中我们总是坚持肯定、鼓励、接纳、欣赏为主的态度。对于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缺点或者错误, 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理解, 要对他们耐心地矫正, 始终坚持表扬、鼓励为主, 特别是对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的幼儿更应如此, 要不断地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在指导过程中, 只要孩子坚持完成了一个作品, 就应该及时评价说“你做得很好”“真的不错”“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等等, 你还把他们的作品展示给其他的小朋友欣赏。对于比较有创造性的作品, 就说“你真的很棒”“你的作品真的很有创意”“大家可以向他学习”等。对于那些一时完不成作品或碰到难困做不下去的小朋友, 就鼓励说“你再仔细地想一想”“谁可以帮他一下”“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自己的作品”等。让幼儿感到教师是孩子的大朋友, 他们对自己的作品非常的感兴趣, 即使自己做错了, 制作得不是那么成功, 也不会受到批评, 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样孩子就会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自由感, 这不仅能够激发孩子创作的欲望, 而且能够培养孩子强大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的创作欲望是由内而外的, 因此自主选择的活动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动机, 老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也更能促成孩子的创作成果。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取成功的喜悦, 同时在动手制作中共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幼儿的思考、表达、交流、合作等能力。在所有的创作活动中, 除了教师必要的讲解、提示、展示、提出要求外, 其他都应该是孩子自由操作的时间, 在活动内容、材料、方法、合作伙伴等方面教师不加干涉, 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波.如何利用废旧材料开展幼儿园特色活动[J].新课程研究, 2011 (7) .
[2]刘静.教育幼儿进行废物利用的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1) .
幼儿创造性发展 篇2
美工区的活动不是用水彩笔画画,就是用橡皮泥捏东西,为了让幼儿对美术更深层次的认识,我这次设计了一个撕画,用五颜六色的彩纸撕出一朵朵美丽的彩色花。案例背景:
“小朋友们,你们仔细看看,老师手里的花是怎么做出来的啊?”
“撕出来的。”
“今天我们要来撕彩色花,用五颜六色的纸撕出漂亮的彩色花。”
“我们先来撕一个圆圆的花瓣……”
正在我观察幼儿作画的时候,发现就只有卲璋琦坐在椅子上发呆。“你怎么不撕啊?”卲璋琦吞吞吐吐的回答:“我不会撕圆,要不你帮我撕一下。”我想这怎么可以啊,撕画就是为了锻炼幼儿的肌肉和让幼儿对美术更感兴趣。我说:“别人都在撕你也一定可以的。”卲璋琦说:“可是我不会撕圆,我可以撕长的吗?”我一拍脑门,对啊,为什么花瓣一定要是圆圆的,也有长长的花瓣,或者是其他形状的花瓣。想通后,对卲璋琦说:“嗯,可以。”这下卲璋琦可高兴了,认真的撕了起来。
分析:很多时候,老师固定了幼儿的思维,比如上面那个案例,花瓣的形状多种多样,可是我一定要规定他是圆圆的,而使不会撕圆的卲璋琦从而不敢撕其他形状的花瓣,幼儿的创造力就被老师剥夺了。
浅谈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篇3
一、提供合适的材料,为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要发展幼儿的创造性,首先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幼儿的探究欲望受材料的制约,教师为幼儿准备材料时要精心考虑,材料能引起幼儿什么样的探索,能否为幼儿提供创造的机会等,因此,在材料提供上,我注意到:
1.提供可操作的、便于检验幼儿各种想法的材料
幼儿的认识和能力都是在操作和活动过程中建构的,通过动手操作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幼儿进行自主地探索学习,通过探索、探究,幼儿自己寻找操作材料的方法、步骤、自己来归纳总结,从中发现什么,找出原因,还可以怎么做,通过失误,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由此可见,幼儿的大胆探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因此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各种想法或假设的材料,使幼儿的假设能马上被可见的实验结果验证,不管是证实或证伪,老师都要根据孩子可能会提出的假设来准备各种需要的材料,这样有利于鼓励和推动幼儿的创造性发展。例如:我们在科学区中设置了“滚一滚”这个科学探索活动,老师为幼儿准备长短粗细不同的圆柱体:杯子、积木,铅笔、胶卷盒、纸杯等,让幼儿自由滚动,看能发现什么,并就幼儿提出的什么样的物体能滚动的这一问题,让幼儿提出假设并提供材料验证,最后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幼儿在假设—验证—再假设—再验证中树立探究信心,发现探究方法,也在不同与别人中获得了乐趣。
2.为幼儿提供多层次、富有创造空间的材料
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要注意幼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使材料呈现层次性、具有不同的难度,并且多为幼儿准备未加工的或半加工的材料,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這样的材料也能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创造的余地。如我在“动手试试”活动区投放材料时,一开始提供一个范洋,半成品和未加工的各种材料。这样,能力差的幼儿可以模仿范例进行制作,能力一般的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利用半成品进行创造,能力强的幼儿可利用未加工的材料自由想象,大胆创造。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创作需求又使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3.利用废旧物品、不断增换新的活动材料
新材料本身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激起幼儿创造的火花。教师要不断给幼儿增添或更换新的活动材料,注意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幼儿,让幼儿感到更富有挑战性,促使幼儿尽情的创造、发挥。培养幼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将一些废纸盒、纸筒、手纸卷等物品拿到幼儿园来进行废物利用,让这些生活废品成为挖掘幼儿创造潜力的宝贝,真正的变废为宝。
4.组织绘画活动,发展幼儿的非智力潜质
实践证明, 幼儿绘画教育的引导得法, 是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协 素的重要手段。例如, 绘画能够引导幼儿大胆下笔, 敢于想象。这种孩子的作品, 用笔有力, I图画的内容有新颖性。专门的研究发现, 有创造才能的人, 不一定是智力超常的人。要是中等智力的人, 就可以成为有创造才能的人。具有同样智力水平的人, 其中一个敢于想象, 敢于创造,这个人就可以有所发现, 创造出成果来,另一个墨守成规不敢想象、不敢创造的人, 他就不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建树。因此, 在指导幼儿绘画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利用绘画本身的特点和其中的有利素,注重激发和鼓励幼儿大胆地创作, 大胆地想象。在教给幼儿绘画技能技巧的时候, 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非智力闲素。要以幼儿意愿为主, 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不同创造的指导。幼儿的年龄特点, 使他们欢绘画, 无拘无束地在艺术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水平, 即所谓 “童心”的创造。
二、教师的指导,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提供适时的帮助
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玩法。教师是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任务是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意愿和创造性,帮助幼儿实现其设想,教师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幼儿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
1.观察要指导幼儿,首先要了解幼儿,就要首先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进行分析,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幼儿发挥创造,实现设想,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怎么做了,注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进行记录。
2.指导教师要明确活动目标,对不同的幼儿给予具体指导,在面向全体的幼儿的同时,要有重点地指导个别幼儿,促进幼儿创造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对探究中出现失误的幼儿,教师要引导其探索最佳方法,对水平较高的幼儿,要提高要求,幼儿在探索新材料时,指导幼儿有新发现,玩旧材料的幼儿要鼓励其玩出新花样。教师在指导时方法也可多种多样:教师可用设问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让幼儿摆弄实物进行指导、可以利用提示性语言对需求帮助的幼儿进行指导、可以通过情绪感染进行指导、也可以幼儿玩伴身份直接进行指导、可以利用体势、可以利用体势暗示进行指导等。
三、活动评价可以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指出导向
评价是区域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评价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注意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评价方式有很多,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讨论,也可让幼儿自己评价,可以由老师指点迷津等。不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不应至侧重于结果,而更应侧重于活动的过程,如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是新方法等。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以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向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商量解决问题等。
在科技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篇4
一、在作品欣赏中激发创造的兴趣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中 “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 是很要紧的”, 因为“学生有了兴味,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 所以‘学’和‘乐 ’是不可分离的”。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欣赏文学作品可采用故事引导, 给孩子们讲述发明家的精彩故事, 让孩子们明白发明来自日常生活, 处处都有创造的机会, 大发明家都是从一个一个小小的发明开始的。 只要有志气, 肯动脑, 勤奋学习, 人人都可以做个发明家。
欣赏生活中的科技成果, 每一种科技成果都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可引导幼儿认识通讯工具、使用可视电话、发送信息传真……让幼儿感受、体验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 从而萌发创造发明的愿望。
欣赏他人作品, 在每次制作活动开展前, 让孩子们欣赏老师或家长的科技小制作, 并组织幼儿进行观摩与玩耍, 了解创造的过程并不神秘, 从而激起他们的创造欲望。 同时可让小朋友欣赏哥哥姐姐的科技小制作, 在此过程中幼儿热情高涨,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开始认真观察分析手中的制作品, 一起讨论选材、制作等。
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好奇的事物才会投以极大的热情, 并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他们。 只有当学习成为幼儿内心真正的需要时, 幼儿才会自主自愿地学习。
二、在自由的环境中引发探索的欲望
“解放幼儿的大脑、双眼和双手, 使其手眼脑并用”。 因此, 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便于制作和探索环境, 随时满足幼儿动手动脑的需要。
在实验区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如:“沉与浮”的实验进行多次操作:第一次, 让幼儿把准备好的材料放入水中, 观察哪些事沉的哪些是浮的; 第二次, 鼓励幼儿尝试让沉的浮起来, 让浮的沉下去;第三次, 引导幼儿探索新方法让物品在沉与浮之间然转换。 三次操作目标层层递进, 孩子们在不断的发现、探索中解决问题, 主动探索, 兴趣盎然。
在科技角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如:“会跳舞的朋友”, 在组织幼儿认识磁铁后, 在科技角提供了纸、笔、磁铁、回形针、塑料板等, 让幼儿试着自己画一画、做一做, 让好朋友跳起舞来。 当幼儿利用磁铁成功地让自己画的小朋友、小动物跳起来的时候, 孩子们欣喜不已。 活动中幼儿不但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 而且进一步了解磁铁的特性。
在种植区为幼儿准备观察记录表, 鼓励幼儿将每天的观察发现记录下来。 幼儿通过自己动手的生物小实验, 立体化地了解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阳光、土壤、水分等。 如:引导幼儿种植黄瓜、丝瓜、冬瓜、南瓜等进行观察比较, 了解它们不同的生长过程, 激发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关注与兴趣。
幼儿在活动中自由选择、自主操作, 教师始终以观察、引导为主, 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 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始终让幼儿走在前面。 当问题不能解决时, 教师和幼儿一起商讨、研究, 而不是一味地“教”给幼儿, 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轻松和愉悦, 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欲望。
三、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科技小制作是幼儿通过对材料的直接操作实现创造的过程, 从无到有, 从想象到现实, 其中需要一定的科技小技巧。 为此, 我们尽可能地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容易操作的材料, 帮助幼儿尽快实现他们的“愿望”。 如:旋转的小风车、可爱的蛋壳不倒翁、有趣的“UFO”……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逐渐获得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 加深幼儿对有关科学现象的理解。
例如:“会倒立的小丑”, 我先让小丑表演一个高难度的倒立动作, 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紧接着鼓励幼儿自己尝试:“你的小丑能倒立吗? 桌上有吸管, 每人一根, 赶快去试试吧! ”幼儿试着将自己的小丑倒立在吸管上, 可是没有成功。 于是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发现硬币在其中的作用:“老师给每个人发2个硬币, 你们也去试一试, 看看是不是有了硬币, 你的小丑就能倒立成功了。 ”幼儿再一次操作, 发现有的成功了, 有的还是没有成功, 于是在引导下幼儿发现了“支撑点”, 硬币贴在头部下方可以让小丑倒立, 也就是说, 不成功的都在支撑点 (小丑的头) 的上面, 能成功的都在支撑点的下面。 最终孩子们明白了:硬币贴在下面, 重心就往下了, 小丑就平稳了, 它就能稳稳地倒立在吸管上。 活动最后我进行了拓展:“ 放硬币倒立成功了, 那么用吸铁石, 回形针, 夹子能否让小丑倒立成功呢? ”孩子们又一次进行了探索……可见科技活动中幼儿在不断操作、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 增强了科学意识, 提高了创造能力。
同时, 科技小制作是一个过程, 每一个孩子在这个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特点, 或者是孩子有各自擅长的地方。如: 有的孩子擅长使用工具, 有的孩子喜欢用美术来表达问题, 有的孩子质疑能力强, 有的孩子喜欢与别人讨论交流。 因此, 在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中, 教师要为孩子提供合作的机会, 把能力不同的孩子搭配分成制作小组, 一方面可以让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 另一方面便于发挥同伴的影响作用, 以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因此, 在分组的时候, 我们注重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弱的混合搭配, 空间智力或数理智力等理性思维强的和音乐、美术感性思维强的混合搭配。 在他们作品完成后, 每组推选代表讲述每个成员在制作过程中的任务和作用, 这种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 使每个孩子都认识到在创造过程中自己向同伴展示的优势。 因此, 在科技小制作活动中,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开展合作制作, 有效地增强了孩子创造的自信心, 让每个孩子都有了创造的胆略和勇气, 也给了每个孩子创新的机会。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意绘画 篇5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意绘画
文/李鸿雁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了,发展幼儿创造力成了学前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对于幼儿来说,创造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属性,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正逐渐由贫乏和零碎向丰富和完整发展,所以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对幼儿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在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绘画尤其是创意画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也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范围对幼儿的绘画进行恰当的启发和指导,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幼儿而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就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意绘画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方法。
幼儿创造性发展 篇6
从实践到理论,都证实了音乐活动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性这一说法。但音乐活动究竟怎样才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呢?到底人的创造性是指什么?儿童的创造性与与成人的创造性是否一致呢?教师怎样利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有志幼教工作的人们进一步探索。
一、关于创造性的理论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在关于什么是人的创造性这一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是行为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在给创造性下定义时,考虑的是创造的过程。凯斯特勒(A•Koestler)认为,创造性包括“双重社会化过程”,即以前的两种无关的“思想源泉”经过深思熟虑而联系起来,产生新的顿悟或创新。约翰•华生(J.Wasoon)曾经指出,人们通过操作词汇、转换词汇,一直到忽然想出二个新的句型来创作诗歌或出色的论文,这样就获得新的词语创造。
第二种观点是考虑思维过程,给创造性下定义。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当思考者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特征,并找到这些特征与问题最终解决之间的关系时,就产生了创造和顿悟。
第三种观点是用人来定义创造性。这种方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占统治地位,在今天创造性研究中仍十分受欢迎。吉尔福特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会的演讲中说:“从狭义上讲,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者所持有的能力……换言之,心理学家要说明的问题是创造性人格(个性)。”总的来说,高创造性的人把自己描绘成利他主义但又不殷勤,好奇但又不自信,自主而不是顺从。
第四种明确的定义是把创造性产品作为辨别创造性的标志,斯坦冈(M•Stein)指出:创造性导致了某种新颖的结果,这个新的产品是有用的,立之有据的或令人满意的,代表一种非同寻常的“飞跃”。
还有的学者认为,创造性本身有一个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创造性的萌发形态是类创造,或称前创造,它是以创造性为目标的雏形,比如儿童的空想便是一类创造。真正跨入创造活动领域的是潜创造,即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而真创造则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狭义创造性成果的创造。
以上诸种关于创造性的定义方法,基本上是针对成人来讲的。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并没有像成人一样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在给儿童的创造性下定义时应有别成人。
二、教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应起的作用。
音乐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性这一说法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并且目前有许多世界闻名的音乐教学法与儿童的创造性培养关系十分密切。
当前,我国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也开始日益重视幼儿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我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要重视认识什么是幼儿的创造性,以及如何借助于各种媒介材料、音乐材料,通过对幼儿音乐活动的恰当引导与鼓励,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在幼儿园中,所谓音乐媒介材料,是指能引发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各种物质材料。例如,能发声的废旧物;绸带、头饰、服装等音乐游戏的道具;各种乐器等等。对于这些媒体材料,幼儿有时只是觉得好玩,便去摆弄一下,教师所做的应该是鼓励幼儿去探索、去冒险。当幼儿敲打物体、摆弄乐器时,教师还要帮助幼儿倾听各种声音,辨别不同韵音高、音色、节奏等。教师可以适当教幼儿掌握简单的演奏乐器的技能,技巧,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幼儿探索,不要束缚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幼儿的不合常规的发明,教师应持欢迎的态度。如果有可能,教师可帮助幼儿创造简单的音乐作品,比如帮助幼儿敲击的音响、演奏的音乐组合起来,甚至可以排成能够演奏的音乐节目,使幼儿体验到创造者的成功的喜悦感。当然,教师对于幼儿的创造过程应更重视,而不应该只把眼光集中在幼儿的音乐作品上。
幼儿园的音乐材料指的是歌曲、乐曲等教材。教师对于音乐材料的使用,我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将详细阐述。总之,要想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幼儿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能够对自己的二作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打破常规,进行探索与冒险。这样做本身对幼儿的创造性发展就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幼儿园“开放式”的音乐教育
阿恩海姆认为:“音乐艺术的基础是感知,音乐教育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而这种感知能力是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创造性思维都不可或缺的;同时,音乐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即知觉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又都是一种知觉思维。”而我国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一般教师都较注重幼儿外部表现上对音乐作品的掌握情况,而较少注意帮助幼儿理解他们所遇到的音乐作品,缺乏让幼儿对音乐情感的自我表达,更不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那么何谓开放式的音乐教育?以下具体讨论这种音乐教育模式。
(一)教育目的
皮亚杰说过:“在一切形式的教学中还有三个远未解决的中心问题,而且这是非要解决不可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开放性的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首先是指孩子的一种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即通过教育,使孩子具有自信心、好奇心、创造性和冒险精神等创造性的人格,其次才是帮助孩子创造出作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创造性人格往往能激励孩子自觉创新。我在自己工作的幼儿园选择甲、乙两个大班做过观察对比,两班的幼儿在智力水平上相差无几,但甲班的教师重视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不拘泥于一些固定的情感表达形式,鼓励幼儿创新,根据自己的感觉走;而乙班的教师较重视幼儿的模仿性学习,要求幼儿在活动中跟着老师教的步骤走。一段时间后,当教师提出要求,让幼儿听某段音乐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动作时,甲班的幼儿表现得很积极、自信,并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动作,而乙班的幼儿表现得就不那么积极自信,他们长时间地望着老师,希望从老师身上得到答案。当老师做出一个动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模仿教师,而不是自己做出自己的感觉动作。是乙班的幼儿智力水平低吗?当然不是。由于乙班的幼儿平时接受的训练是模仿性学习,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一种定势——老师教过的自己就会,老师没教过的就不会, 幼儿缺少创新的意识与习惯,因此,即使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也好像不会做。
开放式的音乐教育,并不要求幼儿独立地创造出结构上比较完美的音乐作品。具体地说,幼儿的音乐创造性活动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幼儿在游戏和活动时自发地哼唱一些曲调。
2.幼儿改编或部分地改变歌曲的歌词或为歌曲填上新词。
3.幼儿创造性地演奏打击乐器和能发声的器材。
4.幼儿恰当地、创造性地用动作,表情等反映音乐。
(二)音乐活动的气氛
上文阐述了开放式音乐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该怎样开展音乐活动呢?
第一,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幼儿的自发创造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宽松的气氛最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孩子的自发活动中,更需要教师为孩子制造二种自由宽松的气氛。许多孩子在自己游戏时会不自觉地哼唱一些曲调,有的把这视为孩子的不守纪律的行为而横加阻止。实际上这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是对孩子的自发音乐创造行为的扼杀。教师应该做的是不打扰孩子,甚至可以把孩子哼唱的曲调记录下来,然后唱给孩子听,问问孩子唱的是什么,长期这么做,或许能把孩子自发创造引向自学创造之路。
幼儿教师对于孩子多种多样的自发性音乐创造行为应持鼓励的态度,并为他们提供必须的材料、场地、道具等,消除幼儿的心理压力,使幼儿的活动始终存在着自由宽松的气氛,这对幼儿的创造活动十分有利。
第二,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种音乐教材。
幼兒园的许多音乐教材,看起来很普通,但经过教师从不同角度加以利用,很可能成为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好材料。例如,有的幼儿歌曲有好几段歌词,但每段歌词的意思大体相同,教师完全可以只教幼儿唱一段歌词,其余几段歌词让幼儿自己去编。有一首歌叫《颠倒歌》,第一段歌词是“小小老鼠森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世界全颠倒,哈哈,你说多可笑”教师教幼儿学会了第一段,就可以启发幼儿,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创编歌词内容,这样比教师直接传授孩子要感兴趣得多,他们会有一种自豪感。
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尝试过这一类型的教学活动。在教幼儿唱《小铃铛》这首歌时,不仅使幼儿会唱歌词。第一课时,我教会了幼儿唱这首歌。第二课时,我要求幼儿在这首歌每一乐句结束时,用拍节奏创造一个间奏。孩子自己创造了五种不同的节奏:(①x—| x—|②x x| x一||③xx|| ④xx 0xx—||⑤x x x x |x—||)。有的孩子拍腿,有的孩子拍肩,有的孩子摆手等等。第三课时,我要求幼儿仍在相同间奏处用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间奏。这次孩子的表现更是活泼话、多样化。通过这首歌,我从这三个层次上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了训练,明显地激发了幼儿们的创造性,同时也让幼儿更加接受这类的学习活动。一段时间后,与另一接受传统音乐教育形式班级的幼儿比较,我班幼儿明显更易掌握音乐的节奏,并能打出一些具有自发创造性的节奏。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做一个有心人,相信我们都会发现许多利用教材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契机。
第三、在教师的鼓励和提问下,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在创造性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鼓励也应是恰当的。在幼儿园中,教师应避免泛泛地使用“你真能干”、“很好”之类的夸赞之辞,而非内部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外部动机有时会损伤内部动机,而内部动机才能真正推动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因此,幼儿教师要用恰当的语言奖励幼儿。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就直接指出该孩子好在什么地方,如:“你这次做得和大家都不一样,你过去从来不做,这次和别人一样完成了,这很好”等;做得如果不够好,教师可以鼓励他“再试一试”,或者让他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当孩子的回答与别人不同时,教师要热情接受孩子的创新。
教师还可以专门提一些问题,让幼儿自由说出答案,说得越多越好。教师可以做一个反馈看,重复幼儿的答案,让幼儿自己和别的幼儿都明确这个答案,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孩子的集中思维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也是十分心要的。
幼儿创造性发展 篇7
一、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 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 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一)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 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 随意性较强, 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 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 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具体事物的制约, 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 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
(二)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 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 认知范围扩大, 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幼儿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 但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 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 (或动作) 排列起来, 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由此可见, 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 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开展游戏, 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三)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 直接经验不断丰富, 想象变得更加活跃。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 伴随着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 材料本身就能够增强幼儿游戏的欲望。
二、游戏材料应具有动态性
(一) 材料的流动性。
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 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 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 同在一娃娃家, 一家有电话, 一家有篮子, 一家有茶杯。这样, 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 就必须想办法:寻找代替物;自己制作;到别家去“借”;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二) 材料的可变性。
如, 废旧的笔管可做“理发店”的烫发卷筒, “商店”将其和油泥结合制成许多飞机、帆船等当玩具卖, “饮食店”则当做吸管给客人使用。材料具有可变化性, 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幼儿园区角游戏的创设原则
(一) 尊重幼儿的个性, 利用丰富的物质材料。
1. 及时更换陈旧材料, 激发幼儿操作材料的兴趣。
游戏材料玩久了, 幼儿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幼儿活动效率。因此我们常常观察幼儿的活动, 发现哪种材料幼儿已经失去兴趣, 就及时更换。有时也会给它换个位置, 或采取过一段时间再提供的方式培养孩子操作兴趣。采用这一方式效果很好, 幼儿又会产生新的兴趣。
2. 资源共享, 引导幼儿共同分享材料。
每个孩子在家里都拥有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材料, 如:拼图、图书、智力魔方、棋类玩具等, 可能有些玩具已经放置太久而不再关注, 于是我们发动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带来和大家分享, 大大丰富了游戏材料。如, 有的小朋友带来的拼图、图书成了热门玩具。
(二) 尊重幼儿的个性, 营造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是一种隐性环境, 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情绪情感、社会性、个性品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游戏活动中, 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入手, 为幼儿营造宽松、安全、融洽、和谐、没有压力的精神环境, 使幼儿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动力。教师做幼儿的大朋友, 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通过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 采用有效的手段。如:鼓励的目光、关切的问候、轻柔的抚摸、不厌其烦的启发引导, 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鼓励幼儿坚持活动。关注个别差异, 尊重幼儿的自尊, 接纳幼儿的个性。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 给予支持与鼓励, 使其坚持活动, 给予必要的指导, 助其完成活动, 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奋发向上, 有自豪感, 精神上获得愉悦, 才能形成“独立、自信、合作、创新”的个性。
2. 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
彼此相容、纯洁友爱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摇篮。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大方地与同伴交流, 初步形成谦让、友爱、助人、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学会文明的交往方式。注重给幼儿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相互接触、相互交流, 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交往与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 体验合作的乐趣;游戏为幼儿创造了关心他人、文明交往的机会与条件, 发展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绘画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篇8
一、充分运用各类型绘画激起幼儿的创造能力
1、主题画启发幼儿的感知能力
主题画是在幼儿感知的基础上, 围绕某一主题, 通过回忆和经验加工而画成的。这中画有很的伸缩性, 幼儿有充分的想象余地的表现自由。如在大班“春天”的主题画中, 有的幼儿画了公园美丽的景色, 有的幼儿画了清清小池塘里的小蝌蚪, 有的幼儿画了在绿绿的草地上放风筝……这许多情节和画面, 幼儿过去并未画过, 但由于有自己的感知经验, 所以主题激起了每个幼儿不同的遐想, 帮助他们创造勾画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形象。
2、故事画勾起幼儿的记忆能力
故事画就是引导幼儿把听过的喜欢的故事构思画面, 把其中的故事人物和情节画下来。故事中任务的鲜明形象、情节的有趣、内容的新颖, 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开拓他们的思路。如幼儿听完故事《小水桶》后, 有的幼儿能抓住主要情节, 用画简洁地表现出来;有的幼儿则着重表现人物的情绪, 勤劳的人喜笑颜开, 懒惰着愁眉苦脸;有的幼儿还把“井娘娘”这个神话人物画成了古代仕女模样。
3、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幼儿园文学作品教学经常有一些优美的诗歌和古诗, 诗画就是要求幼儿对诗的理解和领悟进行作画。由于儿童诗的意境常常是超现实的、夸张的、拟人化的, 应而儿童拥有比成人更多的想象自由。诗画不仅能培养幼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和构思画面创造了条件。比如让幼儿根据诗歌《家》画一幅画, 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的经验, 画出了“蓝色的大海是鱼儿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蘑菇的家……”幼儿的想象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自由画激活幼儿的想象能力
自由画最能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训练方法, 它对各年龄阶段的幼儿都很重要。一方面它能满足幼儿想象的欲望, 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画自己想象出来或自己喜欢的事物, 因此, 幼儿的想象力在画自由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自由画中, 既可以是无中生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东西, 如外星人、怪兽、有手有脚的足球娃娃等;也可以是对现实生活中可以实现的某种新的要求, 如机器人、太空游等, 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5、图片装饰诱发幼儿的观察力及洞察能力
幼儿美术活动中, 经常有一些在纸张或器皿上运用所提供的花纹、图片进行装饰。如线描装饰画《花蝴蝶》, 幼儿根据对称、均衡、协调美的规律, 运用各种色彩和线条, 构成千百万化的蝴蝶图案。这些既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感和欣赏力, 又有助于发挥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正确评价、鼓励和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表现
首先, 要调动幼儿进行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着重幼儿进行创造的过程, 不能只一味追求创造的结果。只要幼儿参与了, 不论结果如何都应得到教师的表扬。特别是小班的孩子, 由于认知水平和能力的限制, 最初的“大作”往往很幼稚, 甚至有些人看来“乱七八糟”。但有经验和懂得教学规律的老师则会珍惜孩子的每次创作, 重视活动的过程, 给予鼓励和帮助, 保存好孩子的每次成长中的创造作品。如在幼儿成长档案册中收集整理好孩子的每次作品,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创造成长历程”, 对激发孩子下一次的绘画创作有很大的激励性。
其次, 教师要充分肯定和保护幼儿创造力表现。如有一次, 我去听大班的美工活动, 当教师出示范图后, 幼儿按范图画了一个小朋友, 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教师问:“这是什么?”幼儿回答说:“那是小朋友的影子。”“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听完老师的提问, 那位小朋友二话没说就要把那影子擦掉, 我立即制止了他并就他画影子的创造性给予肯定, 因为那位老师的“指导”无疑扼杀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幼儿创造的萌芽是娇弱的, 需要成人的悉心呵护, 所以, 我们教师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幼儿开展创造活动, 避免因一时的失误而使幼儿创造的萌芽不幸折断。
再次, 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我们不能立即予以评价, 而应延迟判断, 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想象, 去创新, 完善他们的创造。如在一次大班的泼墨画中, 南南对着纸上一堆看似好无规律的墨迹发呆, 作为教师的我没有去干预、评判、指导。想了好一会儿, 南南提笔几点, 一只健硕的母妈妈带着三只可爱的小鸡形态逼真的跃然纸上。后来, 这幅名为“母爱”的作品还获了奖。试想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去“帮助”的话, 南南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创造思维和表现, 而得奖则是对南南创造力的最好肯定。
未来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 因此我们应该致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的好奇、想象中, 萌动着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们要抓住每一次机会, 把它转化成强大的动力, 在绘画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幼儿创造性发展 篇9
每个孩子都具备创造力。我国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 而现在会了, 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的, 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在孩子原先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 就是创造。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向总理温家宝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 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每个幼儿生来便具有巨大的创造力潜能, 只要得到适时而科学的开发, 都可以成为高创造性的人。而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情绪兴奋愉快, 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精神世界, 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想象力、形象思维力。这个时候, 其创造力就处于极佳状态。幼儿的绘画作品, 虽然稚嫩、拙扑, 但他们每画出的一个形象, 对他们来说, 都是一种创造。
幼儿线描写生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幼儿写生不应等同于成人, 不要求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 不要求对事物进行细致准确的刻画与描摹, 只要求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 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 表达出最真实的思想感情。幼儿写生能较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它不是要求幼儿被动地按一种规定的标准图像去绘画, 而是要求幼儿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发现, 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大胆地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幼儿在写生时, 通过对客观物象观察, 经过大脑的简化过程, 将自己对物象的认识, 创造一种视觉符号表现出来, 这个思维的内化过程促使幼儿智力发展。
如何通过线描写生的方法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欣赏并学习我国的国画大师的作品, 吸引幼儿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学习线描写生, 首先要培养兴趣。这是培养和提高幼儿线描写生时美学意识的关键环节。因此, 我从欣赏入手, 将吴冠中、张大千, 吴昌硕等绘画大师的作品给幼儿欣赏, 讲他们的故事给孩子们听。如齐白石画的小鸡、螃蟹、小虾……潘天寿的鹰和石, 徐悲鸿的一生等, 并请孩子欣赏国外大师的绘画作品如毕加索、梵高、米勒、达利等。不同的绘画手法和风格, 以及独特的造型、色彩, 扩大了孩子的视野, 将美术的审美感受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与层次。
2. 尝试用各种材料进行绘画, 增加幼儿绘画的兴趣
如教他们用撕纸、吹画、泼画、刮画等。如撕纸是一种动作的过程, 幼儿非常好动, 也易于掌握, 也适合他们的天性。每个人撕出来的效果各异, 作品很有个性, 也很有特色。对幼儿来说, 都充满了好奇与不确定性, 幼儿充满了愉悦的体验和美的感受, 进一步培养了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3. 改变家长传统的育儿观念, 家园合作, 顺利地发展幼儿创造力
在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中, 孩子感到轻松自由, 没有任何精神压力, 这对孩子独特个性的形成, 创新意识的萌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孩子的画, 父母要做想象力的评论家。不断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进步的地方和在创造力方面的独特表现, 学校和家长要共同探讨有关问题, 帮助家长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4. 创设带有艺术意味的绘画环境, 使孩子能在宽松自由的氛围里进行创造
幼儿园的环境属于隐性课程, 它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个性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把国画大师和世界大师的名画贴在教室的四周, 并根据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在教室的活动区放置了他们经常要绘画和将要绘画的物体, 便于他们观察、触摸, 并和同伴能说说、看看、想想……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要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和材料, 经常带幼儿参加户外活动, 丰富感性
比如多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感受美, 去博物馆感受历史的足迹, 还要求家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带孩子去参观百年一遇的上海世博会……幼儿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 表象越来越丰富, 好奇心和求知欲越来越强。这样幼儿的各种经验和想象空间会进一步扩大, 对提高和丰富他们的绘画语言也有很大的帮助, 创造力就自然而然得到了发展。
6. 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交流环境, 激发幼儿创造动机, 培养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自信
要创造一种气氛, 使每个幼儿都受到尊重, 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幼儿需要对他的新奇念头, 想象力和别出心裁进行称赞、鼓励。教师要经常对孩子说“你太棒了、你真能干、你又进步了、你真了不起……”, 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选择新方法, 不停留在已明白的事物上。
二、教师要创造更加适宜幼儿的内部条件
1. 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 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 或同中之异”。
幼儿对物体是最原始、最本能的观看, 只停留在表面。所以要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物品, 了解它们的颜色、形状、结构与功能, 不断地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使他们的认识更深刻。教幼儿观察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孩子看见, 听觉, 触摸什么东西, 我们就应该用简短, 清晰的语言说出事物的名称。在培养孩子创造力时, 应注意多提问题, 有意识引导孩子去观察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方面, 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教幼儿学会观察, 掌握规律, 加强幼儿的观察力:
(1) 明确观察目的。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首先要让孩子有目的地观察, 目的越是明确, 孩子观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 也观察得越细致。
(2) 培养幼儿对某一物体形象或部分的兴趣。在观察前, 可以让孩子先了解相关知识, 以便孩子做好观察的准备;同时要激发其求知欲, 培养其观察兴趣。开始, 引导孩子观察一些他熟悉、感兴趣的、特征比较明显的事物, 先激发孩子积极观察的兴趣。接着教他们观察其特征, 并能自己大胆讲述, 尽量与众不同, 这样他们的观察力就相应提高了。
如在进行“一根苦瓜”写生活动时, 我们带领幼儿到菜市场里观赏黄瓜、冬瓜、丝瓜、苦瓜……引导他们观察不同瓜的不同外形, 通过幼儿用手感受苦瓜外形上有一些小的疙瘩……这些活动对他们写生时把握外形起了很大的作用。要启发幼儿用观察等手段, 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经验和绘画语言, 发展创造力。
2. 临摹大师作品, 加强幼儿的感知能力, 激发他们的绘画表现力
大师在作画时, 将绘画形式与情感、想象、意念、期待等心理因素自觉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绘画作品中, 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所以, 幼儿在临摹这些作品时, 就会自然地学习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法, 给想象以抒发活动的天地, 进一步开阔他们的眼界, 增进他们绘画表现语言和创造力。
3. 幼儿期是大脑高速发展时期, 是幼儿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
正确发掘和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 关系到孩子智力的成长, 对后天的学习生活影响巨大。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规律是:3~5岁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基本成型, 比如可以在听家长讲故事的过程中描绘人物和场景;4~6岁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已经很明显, 此时他们头脑中的形象都很具体并且有个性特征, 所以他们喜欢听故事, 看动画片。
想象力能为思维的拓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所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提高幼儿创造力的前提。我不仅设置了各种问题, 让孩子通过想象来打开思路, 还经常画各种不同的线来训练幼儿的想象。比如, 我画一个半圆形, 让幼儿大胆想象像什么, 并且要求他们每个人说的答案都不一样。他们不仅说像高山、山洞、小桥, 还有许多是出乎你的意料的:舌头、手指头、口袋、镜子、鸡蛋边、火车轨道……这样不约束幼儿, 极大限度给了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幼儿形象思维能力, 同时还培养了其可逆性的发散思维。
罗恩菲尔德曾说:“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的直接体验, 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要提高幼儿形象思维, 还有一点很重要, 就是动手能力。只有让孩子将脑海中的想象付诸行动并体现出来, 才能增加孩子对于创新和想象的兴趣。
比如, 教幼儿画写生“两个玉米”这节课, 教师引导幼儿对玉米进行各个方面的观察和了解, 看玉米子的形状、颜色, 它们的排列顺序, 玉米的外形特征, 整个的造型, 摸在手里的感觉, 甚至包括玉米包叶, 玉米须的外形特征, 幼儿都能观察和描述得很仔细。通过他们的亲身体会, 孩子们画出了各种不同绘画表现语言的作品。有的幼儿用圆形表现玉米子, 有的用方形表现玉米子, 还有的用点来表现玉米子……
幼儿一旦开始写生, 他的创造力就开始了, 在写生过程中, 幼儿用自己独有的形式和方式记录下和他有关的事物, 正是从这简单的记录开始, 经过了大脑的思维过程, 形式复杂的富有创造力的作品才会出现。幼儿的创造力并不依赖于他的绘画技巧, 但任何创造力都需要不同的情感自由——自由地去探索、去实践, 自由地去投入, 因为创造力源于孩子的内心深处。有创造力的幼儿能用自己的观点将他与事物的独立关系表现出来, 很少去模仿或抄袭别人。
4. 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点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线描写生教学
(1) 先教他们学画各种各样的线, 为线描写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始是波浪线、长城线、直线、电话线……再接着画最简单的物体, 如西瓜、球拍、妈妈的提包、苦瓜……进一步, 又教他们画稍微复杂的物体, 如水彩笔盒、电视机、空调、头像……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 教他们一些稍微复杂的物体, 如各种玩具汽车、自行车、藤椅、各种动作的人物……
(2) 教他们学习如何画物体的造型及构图等简单的基本技法。首先教他们了解什么是轮廓线, 什么是结构线……并注意教他们在绘画时, 要注意物体的构图。不要画得太小, 看到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还要教给幼儿写生规律, 如变形、夸张、取舍、疏密变化等。
5. 幼儿的形象表现方式
在培养幼儿创造的过程中, 不应只看重幼儿的创造结果, 应注重绘画的过程, 尽量减少干预, 让幼儿尽情发挥。也不能从成人的角度和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作品, 而应更多地去关注幼儿在创造过程中所具备的一些品质: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大胆的想象、独立的思考, 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和鼓励, 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如“你画得太好了, 是什么呀?能给我讲讲吗?”“你又进步了, 我真为你感到高兴。”“你太棒了, 画得比老师都好。”使他们的创造力得以提高。
总之, 创造力是人在创造活动中发展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是一种高级独特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资本之一。创造力不同, 其社会作用也不同。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自主性绘画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研究 篇1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在性能力,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极富创造潜力的时期。
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体系认为, 儿童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 只要善于启发诱导, 教育和训练, 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活教育”的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不重视授课制, 而重视室外活动, 着重与生活的体验, 以实物为研究对象, 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 即注重直接经验, 不重视间接知识。
国内著名能力心理学家、东北师范大学李孝忠教授是较早进行创造力培养研究的学者, 他承担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法与评估手段》的国家课题, 总结出培养创造力的模式, 认为“在学校中开展创新教育课程应首先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的环境, 通过学生的创造力的训练, 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信心、冒险行为、幽默风趣等全面健康的人格, 提高创造思维能力。”虽然该模式在国内首次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是研究对象限于初中级学校教育, 而对有着特殊身心特点的幼儿阶段的创造力培养没有涉及。
近几年来, 国内幼儿教育者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幼儿绘画教学存在着相当多的缺陷, 已不适应幼儿身心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并分别提出了一些富有见地的观点。许凉凉发表在《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中提到了在绘画活动中, 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创作条件, 关注其创作过程, 鼓励幼儿在绘画中大胆表达自己情感, 通过与不同领域活动和游戏的融合, 拓展幼儿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途径。孔艳芳和刘清海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中的文章《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培养》一文中, 探讨了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培养方法, 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对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用不同方法表现的阐述。邱秀君和王冰发表在《促进幼儿原创性绘画能力发展的指导策略》中特别提到了教师应特别注重幼儿原创性绘画能力的培养, 在了解幼儿不同阶段绘画特点基础上, 对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的观点, 充分尊重幼儿生命和幼儿个性的指导观点。郭志平的文章《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提出走出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等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这些文章中都提到了培养兴趣、运用多种绘画工具盒教学方法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策略和方法, 如教学方法多样化、利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表现等, 虽然这些策略和方法已经开始针对“教师教画, 幼儿模仿”的教师本位的传统幼儿绘画教学进行批判, 并指出了一些基本的解决路径, 但是还需要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 一方面需要对“是什么”的根源性、本质性的问题进行应答, 使认识系统化、理论化, 另一方面需要把“应当是什么”引向“应当如何做”, 设计出一套可供操作的实践性解决方案对现实进行指导。
2国外研究情况分析
斯坦福大学教授特尔曼用将近5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智力高的人并不一定有高创造力”, 认知心理学家格兹欧和杰克逊实验发现:“高创造力的平均智商低于高智力组的平均智商”, 这就表示具有平均智商的人都可培养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认为, 幼儿是一个“精神 (心理) 的胚胎”, 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 一种积极的潜力, 能依靠他的环境, 构筑一个精神世界, 所以, 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 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其倾其毕生经历所创造的蒙氏教学法, 提出了几点基本原则: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 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反对填鸭式教学, 让儿童能够自发性地主动学习;需要有充分的教具提供。这套教育法的独特魅力在于对幼儿的充分研究和了解, 遵守幼儿的敏感期, 激发儿童潜能, 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创造能力, 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在幼儿园中得到广泛传播, 目前已遍及全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评价道:“她的努力和功绩, 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 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
关于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问题, 罗恩菲德主张的“儿童中心论”认为“语言扼杀艺术, 不是因为艺术被讨论就被扼杀, 而只是当言论的能力不够时或不适合于学生的程度时才是如此。”无论是如何加以评定, 都会损伤儿童, 因为这样会使他的注意力从创作过程导向完成品。如果要必须分等, 那么可以以叙述分等和个人过程的分等代替分数分等。教师不应该试图去评价儿童的艺术作品, 因为儿童的心灵与成人的心灵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艾斯纳主张的“审美修养论”指出对作品的评价可着重于三个方面:显示出来的技巧、其美学性与表现性以及创造的想象力在作品中的运用程度。在他看来, 教师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向导, 建立亲密、和睦、诚实、信任和开放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类型, 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使教师在教学中居于十分有利的位置。另外, 教师的无声的身教也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潜力, 教师的美术作品及其对美术作品的态度都会影响学生对美术的态度。
罗恩菲德和艾斯纳对幼儿美术作品评价的认识均有其合理性, 只是侧重点不同, 两者各存偏颇。因此, 我们不可片面地强调其中的一方。面对现代幼儿美术教育, 我们要广纳美术教育理论中各种合理的因素, 可以既吸收像罗恩菲德主张的儿童中心论, 又吸收艾斯纳主张的审美修养论, 使美术教育更好地适应人的自然发展, 除了这些呈现个人本位特色的美术教育理论外, 也还应该借鉴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把幼儿培养为具有社会属性所需的个人品质的社会新人。
3对本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应用前景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 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 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并明确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幼儿大胆想像, 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也就意味着在绘画活动中, 教师应充分关注幼儿绘画的创作过程, 通过为幼儿提供创作条件, 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然而, 目前我国幼儿园绘画教学普遍存在诸如过分依赖范例教学, 幼儿仅能“依葫芦画瓢”或者教师过分关注技能传授, 忽略幼儿绘画兴趣与创造性等问题。
根据《纲要》精神的要求, 并着眼于现实问题, 通过课题研究, 提出了“自主性绘画”的概念, 并围绕着这一基本范畴进行展开, 通过研究从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活动实施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出一套开展自主性绘画教学体系, 明确自主性绘画与幼儿创造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通过加强幼儿感性认知、教师语言引导和作品赏析环节组织绘画活动, 提出“抛弃教师完全示范”的观点, 教师不仅是传授绘画的技能, 而是应当通过引导每个幼儿个体进行自主性绘画活动,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审美和创造性表达, 进而从个体出发, 解决幼儿通过自主性绘画培养创造能力的共性问题。通过探讨教师在自主性绘画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改变原有的传统幼儿绘画教学模式, 为通过幼儿绘画培养幼儿创新力教学的系统性的理念和教学方法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以期对现实幼儿园绘画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课题针对现实问题展开批判, 并围绕“自主性绘画”教学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进行理论和现实双重指向的研究, 因而对于学前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绘画活动是幼儿的天性, 它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想像力, 天马行空地进行创造, 但如何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与需要, 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 促进其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 则是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索。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幼儿绘画, 尤其是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关键词:自主性绘画,幼儿,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关于游戏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游戏;幼儿;创造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23-01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乐此不疲。这说明游戏与幼儿之间有着固定的,天然的联系。我想这也是新纲要中所指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充于各项活动之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的确是这样,游戏是人类进入社会生活的前奏,是幼儿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高尔基语)。
幼儿期是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时期,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游戏应当是发展幼儿创造力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因为“游戏作为幼儿的主导性活动,一方面满足了他们参加成人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使幼儿以独特的方式把想象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以及创造力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的有效性发挥却不够,这无不与家长,教师的观念和认识有关。家长一方面懂得游戏的重要性但又不把游戏接纳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他们认为“玩还需要教吗”,另外他们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学点有用的东西,如果只会玩,那就什么也没有学到。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需要,更重视有成果的教学,如识字、珠心算等,而忽略了游戏。幼儿园中真正乐于设计,组织游戏的教师人数也很少,在他们看来组织游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果不明显,难以体现教师的教育水平或技能。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在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结束后问老师,我们可以玩了吗?在这些尴尬面前,我们需要思考游戏应该带给幼儿什么。我们认为游戏吸引幼儿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中能获得满足。为什么幼儿会感到满足和快乐呢?正是幼儿的想象与愿望在游戏中得到了实现。具体地说,幼儿通过自己参与,操作等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实现了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而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力的表现与发展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游戏可以不断激发幼儿探索发现和创造,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如何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已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因此,本文试图分析游戏在幼儿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一、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表现
幼儿期是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期,对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和教育也应该开始。“对一切教育和教养过程而言,最重要的恰恰是那些处在成熟阶段但还未成熟到教学时机的过程。”
小班幼儿游戏的创造力表现为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问题。例如:在户外玩吹泡泡的游戏,小朋友们对五颜六色的泡泡充满兴趣,他们会有很多问题,为什么泡泡会飞到屋顶上?为什么泡泡掉到地上就不见了呢?各式各样的问题都会出自他们的嘴巴。幼儿中班创造力则表现为初步萌发创造意识。如:很多幼儿喜欢穿大人的衣服,幻想自己是某故事或现实中的某人物,如有两、三个孩子在一起,会安排一角色游戏,由谁扮演什么角色并该怎么说,并且大胆地表演,尽情地体会新经验。幼儿后期,创造性活动则表现为成就感的创造力。如:有的幼儿把多个人物分别画在不同的手指头上,这样便可同时操纵多个人。他们的创造力已开始转向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表现为创造性想象。
二、游戏在幼儿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为幼儿创造力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游戏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在教学观察中我看到,班上3岁的杨金鑫,每次自选游戏时总是选择一把塑胶菜刀和砧板,并且不停地做切和剁的动作,我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玩具,他说他想妈妈,妈妈在家做菜就是这样的。原来,处在分离焦虑中的他借助这一游戏模仿着妈妈的动作并创造了妈妈的形象,使自己获得了一种安全的满足。另一方面,游戏中的各种材料,设置的场景,角色等都为幼儿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了物质与现实的可能。幼儿作为游戏主体在与游戏中各种客体的互动中实现着创造的愿望。
2、游戏拓展了幼儿创造性想象的发展空间
不同种类的游戏为幼儿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比如,在音乐游戏《春天》中,我们幼儿根据音乐旋律,节奏和强弱的变化,创造性地想象出蝴蝶姑娘飞来了的各种动作。有的幼儿把双手张开上下舞动,有的则认为蝴蝶的翅膀不像鸟那样大,于是把手放在腰间前后煽动并认为这样能飞得更快。在结构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又是另一种情形,同样的积木,或者雪花片,每个幼儿所想象和建构的最后作品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会用积木搭建东方明珠,有的幼儿认为积木可以搭建漂亮的城堡,有的幼儿喜欢用积木建造拱形桥,有的幼儿会用积木筑马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另外,同一种类的游戏中,幼儿创造性想象的水平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点在创造愿望较为强烈的幼儿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有的幼儿在用积木搭好了一个老师认为很漂亮的房子后又突然把它推倒重新再搭,有的幼儿在娃娃家的游戏中虽然总是扮演同一角色,比如扮演妈妈,但每一次扮演的妈妈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更接近角色且更富有创造的一面。
幼儿创造性发展 篇12
要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力,教师首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游戏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美术素质、能力的培养,启发和调动幼儿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使其对美术活动抱有想了解和接触的心态,在较自由、安全、灵活、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欣赏美术作品、表现美术形象、创造美术形象。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就非常注重通过美术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利用创造力的独特魅力,引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首先,教师应努力去观察、发现幼儿的创造力。尤其是年龄尚小的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法中,创造性若隐若现,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养。
例如:小班涂色活动《蜗牛》,我请幼儿为蜗牛的壳上画上各种彩色的小圈圈,然后给小蜗牛的壳涂上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有的孩子就照要求为小蜗牛的壳涂上了一种颜色,还有一些幼儿用了两种甚至三种颜色,涂出来还有渐变的效果,非常漂亮。而当时我还没有向他们介绍过有关渐变色的内容。所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值得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慢慢挖掘。
其次,幼儿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如何调动和培养。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语言、游戏等形式,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幼儿愉快地接受教育,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孩子画烟花时,我先给孩子们看课件播放的烟花景象,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对烟花的感受,最后讨论烟花的画法,真正从情绪情感入手,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创造本身是一个思维过程,有准备期、酝酿期和验证期。幼儿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美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往往和用各种材料表现美术形象的过程相依相伴,不追求结果。创造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发挥是评价幼儿作品的主要依据。一次我在教孩子们画鱼时臣臣跑来告诉我说涵涵画的河水是黑颜色的,小鱼的嘴巴很大,而且方方的。我感到有点奇怪,于是走过去问涵涵,涵涵说:“河水被污染了,所以变成了黑色,小鱼觉得水里的空气不好,于是带上了白口罩。”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想象和创造力也是无穷的,我想没有哪个大人会想到给小鱼带上口罩。
二、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斯腾伯格和路巴特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环境背景是创造力的六种基本成分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往往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一个民主的能够欣赏创新观点的社会环境必将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孩子们很多时候都是“乱涂乱画”,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切不可用“像不像”、“对不对”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一概否定,而应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
(一)解放儿童,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我们应利用网络等手段丰富幼儿的知识;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不论孩子做什么东西,只要他肯动手,我们就应该加以引导;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知识,发展思维和理解能力,我们应经常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让幼儿吸取别人的优点,不要只注重自己的意见;解放儿童的眼睛,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们应经常带幼儿参观周围的环境,让他们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自然社会中的万事万物;解放儿童的时间,为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这就是陶行知提出的要通过“六大解放”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二)专门为幼儿创设“美术活动区”。
美工坊是幼儿喜爱玩的一个区角,能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在美术活动区,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如各种纸、笔、油画棒、剪刀、碎布、颜料、纸板等,让幼儿接触美术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在玩玩、吹吹、涂涂、画画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促进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在每天的游戏活动中,很多孩子都会选择去“美工坊”进行创造性的游戏。他们会利用蔬菜印章制作一幅幅小的相框画,还能够利用橡皮泥制作各种口味的棒棒糖,甚至有孩子把平时剪剩下的各色废纸制作成花丛,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经常开展“小小画展”,用幼儿作品布置教室。
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爱惜,不论自己的作品质量如何,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我们班在环境创设时就设置了小鳄鱼作品墙,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布置在上面,不论画得如何,只要自己的作品展出了,幼儿都非常高兴。
(四)利用一切机会,适时地提供幼儿自主创作、自主表达的机会。
“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就是给幼儿自己选择表达内容的方式和自由。教师要经常适时地提供给幼儿自主创作、自主表达的机会。如意愿画,幼儿在意愿画中可以大胆想象,大胆创作,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童心、童趣。又如同一主题“可爱的动物”,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用记号笔画出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并涂上了漂亮的颜色;有的用彩纸撕出了小动物的轮廓,虽然不太像,但有起码的轮廓;还有的选择了我提供的图形材料进行拼贴动物,然后组成了一个动物乐园。幼儿创作形式多样,作品内容丰富,充分发挥了幼儿想象力。
【幼儿创造性发展】推荐阅读: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05-10
幼儿创造性音乐教育06-28
幼儿园创造性音乐活动08-18
幼儿创造教育05-22
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策略06-17
幼儿创造力08-16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09-11
幼儿创造型个性培养06-23
幼儿创造性思维训练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