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创造性

2024-06-14

方法创造性(精选12篇)

方法创造性 篇1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活动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的教学,是教师“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活动过程,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连贯化

由于教材的编写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合理整合教材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在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命题的证明安排的相对偏后,因此,我们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在不影响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前提下,适当提前引入演绎推理的内容,但是必须把握“度”的要求.再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可以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就学,因式分解放在学完整式乘法后学.从心理学角度看,遗忘的原因目前涉及两种理论假设,一是衰退理论,一是干扰理论.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抑制而产生的,可用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来证实.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教材的学习内容来加以解决.

二、更换部分问题情境使教材内容校本化

我们知道,教科书中的问题情境具有普适性,不一定适合一线数学教学实际,因此:创设符合当地学生实际的、能够体现当今社会热点、重点的一些问题情境,才是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符合学生的需要.例如在学习《中位数与众数》我就利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小明是我校初中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南下到某市打工.当他路过一家公司门前时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我公司由于业务扩展,急需向社会招聘员工一名,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速来面谈.”看完这则广告后,小明非常动心.于是他找到该公司负责人,经过简短面谈后与该公司签定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小明仅领到500元的工资.小明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了解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竟没有一个人工资达到2000元的.他非常愤怒,认定该公司恶意发布虚假广告.便以公司发布虚假广告招聘员工为由将该公司告上了法庭.请问:小明能打赢这场官司吗?故事刚一讲完,全班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说:“小明肯定赢.”有的说:“不一定.”我问:“为什么呢?”出示教材中“公司本月员工工资表”,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小明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是2000元.最后,让他们把自己当作小明,认真分析一下小明因被“蒙骗”而决定打一场没意义的官司的原因.有人说:“小明考虑问题不周到,被诱惑人的高工资冲昏了头脑.”有人说:“小明缺少社会经验,冒然行事.”……

经过一番讨论后,我向他们揭示了小明“受骗”的本质原因:算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进而向他们讲解算术平均数的优点和缺点,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三、拓展延伸部分内容使高中内容有效的衔接

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因此,教材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为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发展,我们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引申,但要注意,进行知识拓展时,必须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数学现实,不可盲目拔高、任意拓展,要把那些对学生后继学习有益的、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而课标又没有涵盖进来的部分重点内容补充进来,但不要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掌握.例如,简单分母有理化的知识,十字相乘法,判别式定理和韦达定理相关内容等.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它又是一项艰辛而又困难的工作,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立即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当前做起,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做起,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尽早在数学课改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取得更大的成绩.

方法创造性 篇2

什么是创造力,它和我们日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搜索一下创造力,你会看到一堆堆的搜索结果。其实用一句话就能够概括:就是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本事。如果你的创造力很好,那么在平时做事你会省很多力气。比如,考试前看书,觉得看书很慢,效率低,那么会想“有没有一种更好的读书复习方法”,然后就思考,实践。这是我在大学时候经常干的一件事。并且,每次考试之前发明的看书方法都不一样,哪怕是同一科目。再比如上班的时候,你有一大堆的数据要处理,看着同事在那里忙忙活活的,那么会想“有没有一种效率更高的方法呢”,然后想到一种方法,省时省力的把事情解决掉,等等。

网上搜到的创造力的培养,都是理论上的一大堆,很多人一看就头疼,适合自我的却找不到。其实,培养创造力其实很简单,没有必要弄那么一大段文字去吓唬人。

创造力的根源:真正的创造力,其实是一种习惯,其根源就是因为“懒”。懒得去麻烦的去做,就想找简单的方法。这就是创造力的根源。

具备创造力的关键:潜意识中要有一种自信,“我必须能找到方法”,并且对此确信不疑。是不是有这种自信,是创造力好坏的关键。这和性格有关,喜欢冒险,喜欢尝试新东西,喜欢日新月异的生活的人,比较容易培养创造力。喜欢墨守成规,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人,创造力一般很差。打个比方,我是练习大脑密码的,大脑密码软件升级到了5.0,训练方法无论从效率还是编排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经过我的尝试后感觉很好,可是和一部分人的交流中,却发现他们恰恰相反:就算以前练的不是很如意,也宁可去守着老版本练习。原因就是“新的版本用的不习惯”,对他们来说,换一个方法,心里就很没底,生怕失去什么。其实人都是这样,越是畏畏缩缩的患得患失,失去的就越多;反而不断的创新,不断探索的人,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很多人整天爱抱怨“我怎样就没有****,怎样人家就有”什么什么的。我问他“你去做了吗?”,回答是“没有,我怕*****”。没做,你抱怨什么?自我向前看一眼就吓死了,怎样能和那些看到还要去征服的人相比呢?得不到,理所当然。不好意思,扯远了。

具体的方法:怎样创造出新的更简单的方法呢?我上学时候,喜欢的步骤是这样的:

1.确定好自我的问题,表述的越简单越好。如果能把问题浓缩成一个意念更好,因为能够在后面的步骤中方便导入。

2.让心静下来,尽可能的全身放松。

3.任由大脑思维,胡思乱想,不加任何干涉。

4.感觉大脑进入呼吸乱想,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状态后,把问题导入到大脑中。也就是把问题丢给大脑,然后就不管了,任由大脑处理。开始的时候,大脑会继续自我的胡思乱想,不理会这个问题。你自我不要丧失信心,继续任由大脑胡思乱想,可是脑中始终保留着这个问题。

5.灵光突现:大脑会忽然想到一种解决办法或者思路。此时能够评判一下,可行否。如果可行,任务完成。如果不可行,从第二步继续开始。

要想使自我的创造力很强,就要不断的去看书学习,扩大自我的知识面。并且,看书的时候必须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他说的到底对不对,对的话,就记住这个观点或者方法;如果不对,你认为错在哪里,如何改善。

· ·

· ·

· ·

· ·

· ·

· ·

· ·

· ·

· ·

方法创造性 篇3

在中国和美国现有的专利法框架下,相同发明的创造性,在中国和美国会得出不同结论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个问题的认识需要以两国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的比较为基础。本文拟对中国和美国的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在我国,专利的创造性判断是专利授权确权审判的重点和难点;在美国,也是专利侵权抗辩理由是否成立经常涉及的重要问题。经济的一体化和互动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发明同时在中国和美国申请专利。专利权人当然希望相同的发明在中国和美国受到相同的保护,因此,发明人对于包括专利创造性在内的专利实质性条件在中国和美国的统一协调有实际的需求。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利法常设委员会(SCP)正在努力促进专利法的实体统一,但短期内难以有结果。 一、中国和美国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概述 我国的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主要体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审查指南》中,以及人民法院在审理专利授权确权案件的判决中;而美国的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更多地体现在司法判例中,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审查指南》更多地只是对司法判例规则的归纳。 (一)中国的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 我国1993年《审查指南》并未规定创造性判断的具体方法,但在2001年《审查指南》中首次规定了“判断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显而易见”的三个步骤:(1)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2)确定发明的区别特征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3)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2006年《审查指南》和2010年《专利审查指南》专门规定了突出的实质性特点的判断方法,上述三个判断步骤的规定没有变化。 为了判断创造性,欧洲专利局通常应用“问题——解决”方法。这种方法包括:(1)认定最接近现有技术;(2)认定相对于最接近现有技术发明申请取得的技术效果;(3)认定发明申请想要取得的结果为要解决的技术问题;(4)判断根据《欧洲专利公约》第54条第(2)款规定的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否被教导用发明申请的技术特征去获得发明申请取得的技术效果。显然,我国的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借鉴了欧洲专利局的规定。 虽然我国《审查指南》规定了创造性判断方法和步骤,但《审查指南》只是部门规章,在诉讼程序中可以为人民法院参考适用,但人民法院并不必须遵守。人民法院如何判断创造性,并没有法律或行政法规进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的很多判决都严格按照三步法来判断创造性。但是,也有的判决并不严格按照三步法来判断创造性。 (二)美国的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 美国最高法院在1966年的Graham案对《专利法》第103条加以解释,提出了非显而易见性判断的“Graham要素”:决定现有技术的范围和内容;明确现有技术与所审查的权利要求之间的区别;确定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水平。商业上的成功、长期渴望解决的技术需求、他人的失败等辅助判断因素,可以用来评价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所处的技术背景。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在KSR案中所述,虽然这些要素的顺序在每个案件中是不相同的,但Graham要素一直被用于界定创造性的要件。美国《审查指南》要求审查员按照“Graham要素”进行非显而易见性的审查。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为了使创造性判断更加协调一致,采用了关税和专利上诉法院1961年首次确立的“教导——启示——动机”检验法。最高法院在KSR案中重新肯定了Graham案确定的创造性判断框架,但认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适用“教导——启示——动机”检验法过程中过于生硬和形式化,提出了修正的适用意见。 (三)概括比较 美国创造性判断方法的特点在于,强调认定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水平,强调辅助判断因素在一开始就应当用于认定技术背景,而且在最后的判断步骤上一般会使用“教导——启示——动机”检验法。我国和欧洲专利局的特点在于强调认定客观技术问题,而且在最后的判断步骤上一般会使用“主观能——客观能”方法。因此有学者认为,欧洲专利局所采用的“问题——解决方法”与美国的创造性判断方法相比,多了些逻辑判断,少了些经验判断,体现了大陆法系法学思维中的强烈形式理性。 二、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的实质性趋同 我国的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不但借鉴了欧洲专利局的相关规定,也借鉴了美国的判例法。这可以体现为几处明显的法律移植,而且,在实践层面上,我国与美国在专利创造性判断上也在几个方面有实质性相似,这表明我国与美国在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上呈现实质性相同的趋势。 (一)法律移植的体现 法律移植的第一个体现是我国在专利创造性判断中对非显而易见性标准的采用。1952年美国《专利法》第103条规定了非显而易见性标准,我国《审查指南》也采用了非显而易见性标准。《审查指南》关于“突出的实质性特点”的判断规定:判断发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就是要判断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要求保护的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显而易见。 法律移植的第二个体现是我国明显借鉴了美国关于发明完成过程的规则。美国《专利法》第103条(a)款最后一句规定,专利性的认定不受发明完成过程的影响。这一观点在第103条制订前有过争议,被称为“美国专利法之父”的瑞奇为此还专门强调:“专利性应当根据技术进步的情况而不是发明完成过程的情况来判断。”虽然我国的《专利法》中并没有相同的规定,但我国1993年《审查指南》有类似的规定,而且这一规定在历次《审查指南》的修改中都予以保留。1993年《审查指南》规定:不管发明者在创立发明的过程中是历尽艰辛,还是唾手而得,都不应当影响对该发明创造性的评价。 法律移植的第三个体现是我国《审查指南》对美国判例的直接引用。1979年美国关税和专利上诉法院有个判例涉及到带凹槽以排除表面水的碳刹车盘的发明。该判例被美国《审查指南》所引用,用以说明只是揭示现有技术中的内在属性并不能使已知的发明具备创造性。我国1993年和2001年《审查指南》中并没有此案例,但2006年《审查指南》中却引用了该案例。我国《审查指南》引用该案例为了说明:所述区别特征为另一份对比文件中披露的相关技术手段,该技术手段在该对比文件中所起的作用与该区别特征在要求保护的发明中为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所起的作用相同。 (二)客观技术问题的认定 我国与美国的专利创造性判断都涉及到客观技术问题的认定。确定客观技术问题作为我国创造性判断的一个步骤最先规定在2001年《审查指南》中,2006年和2010年《审查指南》沿用相同的规定。认定客观技术问题的原因在于审查员所认定的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可能不同于申请人在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现有技术,因此,基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重新确定的该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可能不同于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技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根据审查员所认定的最接近的现有技术重新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我国《审查指南》的规定,实际上参照了欧洲专利局的相关规定。 美国《审查指南》也规定,只要取得相同技术进步或者效果,发明人改进的原因与创造性判断者认为的原因不相同并不影响显而易见的判断。是否有技术启示应当根据发明人面临的普遍问题来确定,而不是由发明具体解决的问题来决定。美国最高法院也强调在确定技术问题时注意客观性,在有的情况下不一定要与发明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声称的技术问题相同。在KSR案中,最高法院还特别地指出了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四个方面存在错误,其中第一项就是认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和专利审查员局限于考虑专利权人意图解决的技术问题。 (三)技术启示的认定 我国与美国的专利创造性判断都涉及到技术启示的认定。我国的创造性判断采用的“三步法”,强调依据是否存在技术启示来判断是否显而易见,这一点其实与美国的“教导——启示——动机”检验法最为相近。但我国也有很多判决没有严格按照三步法来判断创造性,我国有判例认为创造性判断步骤与《审查指南》规定的步骤不一致,并不构成撤销的理由,是否应当撤销,取决于实体问题的认定是否正确。这表明,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创造性判断方法具有一定灵活性,有一般做法,也有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灵活判断创造性的方法。 在美国,主流观点也认为有无技术启示的考察不应当过于僵化,根本出发点和归结点还是技术方案整体上是否显而易见。过分强调有无具体的技术启示,而忽略考虑技术方案在整体上是否显而易见,也会导致整体上显而易见的发明被授予专利。最高法院在KSR案中认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适用 “教导——启示——动机”检验法时过于机械和僵化,特别地指出了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四个方面存在错误,其中第二项是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认为面对技术问题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只能从现有技术中解决相同技术问题的要素中得到教导。 (四)避免事后眼光或事后诸葛亮的努力 我国与美国都强调要避免事后眼光对专利创造性判断的不利影响。美国最高法院早在1911年的Diamond Rubber案中明确地批评了事后眼光(hindsight)对创造性判断的影响。在1943年的无线电报发明者马可尼(Marconi)案中,法兰克福特(Frankfurter)法官表示: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重新审视,当然会觉得在被公开之前相对于任何聪明大脑都根本不是显而易见的东西显得显而易见。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为了防止事后眼光的不利影响,美国很多判例都强调了重视辅助判断因素、重视客观技术问题认定等方法。 我国《审查指南》专节规定了如何避免“事后诸葛亮”:审查发明的创造性时,由于审查员是在了解了发明内容之后才作出判断,因而容易对发明的创造性估计偏低,从而犯“事后诸葛亮”的错误。审查员应当牢牢记住,对发明的创造性评价是由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日以前的现有技术与发明进行比较而作出的,以减少和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美国的启示 美国的专利制度持续发展了很长时间,其对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积累的很多规则和经验都值得借鉴。例如,在具体的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中,应当学习美国对辅助判断因素的重视;为了促进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应当促进专利创造性判断主体的集中化和 同质化。 (一)辅助判断因素的作用 1876年美国最高法院的Goodyear Dental案,被认为第一次采用了后来被称为“辅助性判断”因素或“显而易见或非显而易见的标志”的方法。这些辅助判断因素包括长期渴望解决的技术问题、他人解决相同问题的失败、被人模仿、商业上的成功等。汉德法官坚持依靠这些客观因素或非显而易见的标志来决定发明的专利性,直到196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Graham案中的正式认可。在该案中,美国最高法院承认“辅助判断因素”或者“非显而易见的标志”可以辅助判断第103条中的非显而易见。 促进创造性判断客观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对辅助判断因素的重视。辅助因素的重视能够促进客观化的重要原因在于,辅助判断往往会使创造性判断者掌握的信息更加完整。正如汉德法官所述:为了表扬一个发明者对技术进步所做的贡献,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最为可靠的标准是考察发明做出之前和之后的背景。只要可能,法院应当尽力通过对领先并成功了发明的产生的背景来评估发明的创意。 我国专利创造性判断中对辅助判断因素还不够重视,很少有判决直接依据辅助判断因素判断创造性。因而在我国,取得商业成功认定创造性的判例很少。我国还可以更多在借鉴美国司法判例所确定的一些辅助判断因素的使用规则,以利于促进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当然,这需要当事人尤其是发明人更多地重视这方面的证据提交。 (二)判断主体的集中化 对我国专利行政案件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判断主体差异是导致专利创造性判断标准不统一的主要原因,这从我国历年知识产权庭和行政庭审理案件的改判情况的差异可以看出。美国的经验表明,创造性判断者的相对集中有利于促进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在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成立之前,虽然关税和专利上诉法院在专利授权案件中起到重要作用,规则相对统一,但其他巡回上诉法院在专利侵权案件中通过对专利权无效的抗辩主张的判断也确立了很多的创造性判断规则。不同的上诉法院确立的创造性判断规则简直就是“开了花”。正如瑞奇法官所说:“‘发明(即专利创造性)’是法律中的‘美丽的不确定’,专利法律职业界如何赖以谋生实际上是一个秘密。”但在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建立后,这种“乱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根本的原因还是专利上诉案件集中到了以瑞奇法官为首的少数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法官手中,他们的同质性保证了创造性判断标准的统一。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我国,将所有专利行政案件统一给行政庭或者知识产权庭审理,都有利于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因为创造性判断的主体趋向于同质化。因此可以预料,我国的创造性判断标准自2009年统一由知识产权庭审理专利行政案件后,会有一个向着更加稳定、统一的客观化方向靠近。 四、小结 前面的分析表明,虽然我国与美国的专利法制度和司法制度都不相同,但在最终的司法实践层面上,实质上的相似远远大于表面上的不同,因此,相同的发明在美国和我国基本上能够得到相同的保护。另外,美国的专利制度长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详细的规则,有一些确实值得选择性地借鉴。中国专利审查和审判实务工作者与美国同行应当加强交流。

创造性人格的训练及培养方法 篇4

一、创造性人才的概念

1.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同时也是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2.创造型人格的特征

创造性人格,即非智力因素。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研究认知特性时,发现发散思维中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与创造性行为有高相关,也发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之间有高相关,从而概括出创造性人格的一些特点: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12个项目:(1)智力属中上等;(2)观察力;(3)流畅性;(4)变通性;(5)独创性;(6)精致性;(7)怀疑;(8)持久性;(9)智力的游戏性;(10)幽默感;(11)独立性;(12)自信心。

3.创造性人格的作用

创造性人格对个人的成才,对创造活动的成功和创造成果的产生能起导向作用、内在动力作用、长期坚持最终成功的作用。

第一是导向作用。创造性人格,如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坚强的意志,能够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导向作用。第二是内在动力作用。某些创造人格的素质能对创造者的创造历程起到内在动力作用。第三是成功作用。创造性人格特点,促使你对锁定的目标长期坚持,最终达到成功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格

1.家庭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格的基础。家庭教育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有关专家对不同领域的高创造性人才进行的调查显示, 他们的父母在幼年时就注意培养孩子对某种活动的浓厚兴趣, 这种兴趣成为其后来强烈的内部动机的源泉。因此,父母应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

2.学校教育是创造型人格培养的途径。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它作为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全面的另外学校教育影响的时间跨度大,贯穿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提高学校教育系统的质量是培养创造型人格的关键途经。

3.创造型教师是培养创造型学生的关键。教师是学校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力量,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时刻以创造型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为学生创造型人格的发展提供榜样。

三、建议

1.促进同辈交往。同辈群体由在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个体组成,他们交往频繁,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引导建立开放性的同伴关系。开放性的同伴关系注重个人活动的自由和独立,注重同伴之间的自然而流畅的交流, 这可以极大地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尤其是人格的发展主要是在同伴交往中实现的。保持人际关系的开放性,保持个体在特定群体中的社会性存在, 就能保证个体成为一个与他人共时态存在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完全孤立于社会的个体。

2.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人格的发展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稳定性,但是在环境的作用下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沉淀下来的, 它的影响虽然是隐形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注意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图书馆和资料室的激励作用、各种社团的锻炼作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人文性为指导,以自由、民主、平等为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型人格发展为目标。

3.利用大众传媒。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视、手机、电脑等传播工具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可能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人格发展和行为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大众媒体的影响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创造型人格的有力工具。

首先,宣传部门应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和监管,多传播积极的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培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使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氛围,激发青少年发展创造型人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创造型人格的基本结构、影响创造型人格的因素的研究比较深入,对创造型人格的培养途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综上所述,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人格的训练,更离不开全社会的教育,希望各级政府、各类学校积极行动起来,为早日建设创新性国家做贡献。

摘要: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新世纪提出的最高要求。文章阐述了创造性人格的基本概念,对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对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和完善高校创新教育体系,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心得 篇5

题目: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总结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档案学 班级:档案BG141 姓名:李瑞冬 学号:6111114105 时间:2015年12月1日 指导教师:杨志强 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的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类是一种有头脑会思维的动物,思维是人类最主要的秘密,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新,即构想一种目前现实中还不存在的东西,人化自然中的新事物总是直接来自于人的头脑。

对于个人来说,创新性的思维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但是旧方法的改变和新方法的建立往往需要长期主动自觉的训练过程。科学的训练让头脑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于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头脑就是资源”。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的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智力的竞争,是头脑的竞争。为了了赢得竞争必须关注自己的思维方法,破除计划经济与传统社会的思维束缚,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这座宝贵资源。“不断淘汰自己”。在社会领域,信息社会初露端倪,各种新事物铺天盖地涌过来,知识折旧逐渐加速,使得我们每天都要面临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崭新世界。于是仅仅依靠以往的老经验已经无能为力了,只有主动淘汰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和理论,不停地学习再学习,才能跟得上信息社会的步伐。

做世界公民”。在全世界的范围里,全球化正在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每个民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们华夏文化也正在融入人类文明的主流文化,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甚至只是一套小房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站在世界公民的高度,才能真正看穿事物的本质,抓住其来龙去脉。

通过这学期对创新思维课程的学习,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每位有志之士都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个人发展理念:有智慧者事竟成!

我了解到创新思维不仅仅教会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过程,并不断的反复去训练,你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创新思维的神奇,真正获取灵感。因此不得不说,创新思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何等重要地位。二十一世纪拥有知识和信息的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知识和信息量的价值正在呈下降趋势,而相反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价值正在上升,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一个公式:创造力=人×(信息+知识),所以我们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同时,我们更应加强在生活中对创新思维的应用。学习也需要结合创新。黑格尔说过:“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成功”,所有个人行为的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转变为他的愿望,才能使之付诸行动。如果一个学生仅仅记住了数学的各种定理与公式,而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发现新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学习老师讲的知识,只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生活也是如此,世界在变,如果我们一如既往的按照以前的思维去生活,我觉得生活其实就没多大意义,因为我们并没有从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灵感。

奇迹往往就在一瞬间,我们把握机会,敢于创新,就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可口可乐就是这位年轻人闯祸闯出来的,很多时候闯祸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发生的,比如小孩子想知道在饭菜中放糖是什么味道,想知道太阳为什么起于东方甚至于花儿为什么那样红,童年时代往往是人好奇心最强烈的年代,因为所谓赤子之心,就是拥有着最纯真的勇敢,小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总是不受任何规范和约束,他们敢于质疑一切自己知道的事物,不管那是不是真理,然后他们会竭尽全力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尽管这种验证的后果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但或许就在不经意间,人类就在探索的历程中跨出了一大步,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发明是在意外中诞生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创新,我们要敢于提问,敢于寻找答案,就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生活没有了创新,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可能还和原始人类一样,那么的乏味,枯燥,低俗。有人说,如果回到五百年以前,那时的人们可能会想到地上跑的汽车,海里游的船,天上飞的飞机,但他们绝对不会想到电脑,他们绝对不会想到通过以个小小的互联网,就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真正的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我们能够拥有这些,还不是因为我们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超越前辈,才能够有这么精彩的生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特别是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这种信心、有这种信念,要坚持弘扬创新精神,要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一定能够重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方法创造性 篇6

关键词:绘画活动;创造性;幼儿

3~4岁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的指导,应侧重培养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这一时期对幼儿的观察,及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呈现出的美术能力,3~4岁幼儿美术活动应以绘画、泥工及简单的综合制作为主。

绘画主要是点、线、圆及圆上添加线条;泥工主要是团圆、搓长、压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综合制作主要是在成人提供的半成品上添加简单的辅助材料。这是这一时期幼儿应具备的基本美术技能,教师教育的重点应是引导幼儿尝试运用这些技能,初步进行美术创造,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而非技能的传授和拔高。

一、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引导幼儿自发性的学习

教育者要时刻注意加强创设游戏的氛围和关注幼儿直觉动作思维的特点,并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整个绘画过程。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可以把单一乏味的技能练习演化成幼儿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绘画活动,在玩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1.画线游戏

3~4岁的幼儿还不敢大胆地在纸上画,画出的线条短而零乱。可带幼儿做玩画线游戏,使幼儿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边玩边画。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又为他们今后敢放笔大胆绘画奠定了基础。

活动案例:龙卷风。刮大风时,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风、感受风,带幼儿和风一起做游戏,边学风“呜——呜”地叫,边用手比划风旋转地飞(进行空画练习)。引导幼儿在纸上和风做游戏,大胆画出随意的线圈,画出风沙。这时成人可以启发式地帮助幼儿给大风画出简单的五官,使画的图像更加形象,从而使幼儿增加了绘画的兴趣。

喜欢画画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喜欢绘画的原因是其具有游戏性。所以,教育者要善于将教育的日的、绘画的内容转化为幼儿喜爱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幼儿主动而有目的地发展。“龙卷风的游戏”使幼儿毫无顾虑地放开了笔,画出了长长的线圈;又控制住笔点出风沙,一放一收训练了孩子手的灵活性。

2.添补画游戏

在这个阶段的初期,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一定的主题画面,通过语言故事或情景描述,引导幼儿采用添补画的方法添画背景,较完整地表现一定的主题情景,自觉地用线条符号较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意图,有目的地进行绘画,使幼儿初步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添补画案例:快乐小鸭。为幼儿准备一张画有小鸭子的大纸。故事导入:“春天到了,小鸭子快乐地跳到水里去游泳,可是水太少了,小鸭子游不起来,怎么办呢?”启发幼儿给小鸭子添画水。“有了水,小鸭子可高兴了。这时,天上布满了乌云,一会儿就下起了雨,小鸭子玩得更快乐了。”鼓励幼儿画出乌云和雨。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并没有规定应如何去画,而是通过故事来引导、启发幼儿,幼儿绘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凭借自己对雨的印象,画出了大雨、小雨、毛毛雨。他们知道鸭子喜欢游泳,水越多鸭子越快乐,同情心促使幼儿给鸭子画了许多许多的水。

幼儿的性格不同、起点不同,画出的线也各不相同,没有好坏,只要敢大胆在纸上画,就应给予充分表扬。美术作品追求的是不同风格。我班李楠画得大胆、泼辣,王丹画得文雅、规矩,各有各的美。

3.色彩游戏

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大面积涂色还有一定的困难,也比较枯燥。如果引导幼儿用棉签或手蘸水彩进行涂抹,孩子的兴趣就非常的浓厚,涂色不再是任务,而是色彩游戏。花花绿绿的画面,使幼儿从中感受了色彩的美、色彩的融合和变化,这为他们今后绘画作品追求色彩鲜艳、丰富奠定了基础。

同时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并且有意识为幼儿提供一些操作非常简便的工具、材料。这样不断变换绘画表现形式和方法,吸引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总有新鲜感,总有进行绘画活动的愿望。

二、通过示范教学法,丰富幼儿的绘画经验

由于这一时期幼儿绘画表现方法、经验比较欠缺,即使是那些外形非常简单的物体,幼儿画起来也不知从何入手。教育者可通过示范教学法,引导幼儿从大处着眼,用最简单的形、线,概括表现感兴趣的物体的主要部分、主要特征。通过成人示范,初步获得同一个物体不同形象的表现方法。

教师的示范要带有很强的游戏性,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画的形象应该是既简单又丰富,既表现一定的情节又有一定的情趣。虽然做了示范,但并不规定如何去画,这样才能给幼儿发挥想象留有余地。

三、绘画的内容要关注幼儿的兴趣

在日常活动中教育者可根据幼儿的需要选择一些结构简单,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进行观察。通过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使幼儿获得充分的感知,引导幼儿画主题意愿画。同时,要给幼儿发展留有空间,要准许幼儿画与主题无关的东西。

在这个阶段的初期,可多进行一些线圈与线的组合游戏,既可以适应和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又培养了幼儿绘画的兴趣,锻炼了手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苏东云.浅谈幼儿美术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

方法创造性 篇7

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表现在诸多方面, 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就是其中之一, 但创造不能把传统方法中的一些精华也给抛弃掉, 因为, 有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法看起来朴实甚至笨拙, 但由于触及了母语学习的内在规律, 却能够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实在是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支柱产业”。

一、词语积累。

词语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 词汇的贫乏显然不可能使思维缜密、情感丰富、表达准确。遗憾的是, 当下对词语的积累和训练并没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重视, 反而渐渐被掩盖在一拨又一拨的质疑讨论声中, 淹没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探究新潮中。相对于同属语言学科范畴的英语学科而言, 其单词的识记、默写等常规教学活动落实得相对到位, 可是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却缺乏积累词语、扩充词语的自觉意识。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当创造性地开展词语教学, 如“你是怎样识记生字的”?这个问题的提出, 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识字潜能, 丰富学生的识字方法;再如“你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这个问题就是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创造性训练。这样做, 就能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让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把握词语, 通过一定量的词语积累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反复诵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些名言反映了古人对包括诵读在内的读的重视。当下的语文课堂, 诵读有弱化、边缘化、虚拟化、象征化、空泛化、泡沫化的倾向。尽管诵读的作用并没有被否认, 但实际上有的教师几乎主动放弃了通过聚焦文字来诵读文本, 特别是放弃了放胆诵读和反复诵读, 生怕由于诵读耽误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时间。其实, 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的诵读, 特别是通过反复诵读来觉悟、顿悟, 远比动辄对话、提问、讨论、质疑、探究、创新让学生更有收获。成功的诵读教学, 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比如,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原因, 就能把学生的思维、感情等引向深入。

三、课文复述。

复述是将课文消化理解储存脑中后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说话形式。创造性复述是对课文的重点摘要或对人对事的评析以及某些情节的想象拓展, 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 复述者要着眼内部语言的组织向有声语言的转换, 转换中要凭借原文来实现语词的重新编码。比如, 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 让学生不用“美丽”一词, 把“美丽”用具体的精彩的词句描述, 这就是创造性复述。让学生养成复述课文的良好习惯, 读后自觉地回味一下, 重现整合文本、品味细节, 这是培养口头表达的好方法。

四、默写。

黎锦熙先生说过:“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 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强, 多背诵一些古诗文, 少学一点翻译和繁琐无用的分析, 在语文界已经有共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一定篇目的优秀诗文, 这就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 建构自己的文化底蕴, 将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打下根基并受益终身。比如, 改变以前的默写方式, 让学生进行理解性默写, 如“写出《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比喻句”, 就是创造性的默写训练。

五、课堂练习。

方法创造性 篇8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以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是让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某种习得, 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去学习。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进行教学。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存在脱节现象。传统音乐教学往往强调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输, 以“满堂灌”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压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压抑了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 使音乐丧失了其创造的特质, 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所以, 针对上述情况, 中职音乐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创新思维都得到发展。针对音乐教学的特点, 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加强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地意识。

二、通过教材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 中职音乐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大都存在课程功能不健全、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守旧、与时代脱节等问题。所以, 我们应针对上述问题,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 既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对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失去了兴趣。那么, 我们应怎么样满足学生对中职音乐教学的要求呢?既然学生暂时不能接受教材上的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 我们为什么不能从中职学生的音乐需求着手, 更新教学内容, 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度地引入流行音乐, 变“堵”为“疏”, 并且通过流行音乐,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三、重视表扬激励, 树立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回答, 教师应及时给予得体的表扬, 这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手段, 还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进行《踏雪寻梅》的教唱中, 笔者让学生先听一遍音乐掌握2/4拍音乐的节奏, 然后让学生根据音乐按节奏律动。这时我们发现, 大部分学生都是用手、脚或者头来表达律动的强弱, 而只有一位同学是在模仿拉着缰绳骑驴的样子, 虽然动作和节奏有欠规范, 但是其动作比较独特, 想象力也比较丰富, 这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对此, 教师应对其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 并让其他学生也开动脑筋, 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来进行自由地律动。

四、努力成为创新型教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为前提。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革新教育观念, 紧跟时代步伐, 大胆创新。此外, 教师还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培养,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对此, 教师应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类和音乐类的报纸杂志, 及时从上面获取有效信息, 增长见闻。同时, 还应坚持教学理论的学习, 积极与其他音乐教师进行教学交流, 取长补短, 也能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五、结语

创新教育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式, 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崭新的姿态, 迎接挑战, 加强对音乐实践教学的研究, 逐步构建与时代同步的音乐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教师创造性教学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培养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海瑛.创新型音乐教学工作初探[J].科教导刊, 2011 (28) .

[2]许小平.创新型音乐教学工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15) .

[3]周金玉.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探讨[J].大众文艺, 2009 (17) .

高中发明创造课教学方法探讨 篇9

自从学校开设了“发明创造课”, 我便承担了教学的任务, 如何上好发明课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不断探究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 尤其是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 从而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发明创造课在学校还是一门新的课程, 以前学生并没有接触过, 怎样尽快让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 活跃学生的思维, 导入就显得极其重要了。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从“空杯吸水、升降的浮尘子、重心魔盒、向上滚的物体”等这些乍一看挺神秘, 细细推敲起来却都能理解的小实验开始引入, 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引导学生探讨科学家、发明家成功的规律, 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用创新思维型活动“水动力车、鸡蛋撞地球、水开鱼游”等来推动学生思维发展;最后通过多媒体教学, 来向学生展示已发明的图片及原始图片,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这些可以培养学生发明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著名发明家和科学家的传记, 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总结创造的“真谛”———爱迪生之能所以发明电灯,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创立相对论, 瓦特之所以能改良蒸汽机, 袁隆平之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这都是源于他们的创新的精神, 学生作为有理想的新青年应当学习他们,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不断进取。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介入使学生体验创新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因其形式的单一, 如教师通过粉笔、黑板这种单一的方式, 使发明教育课形式流于普通, 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学生的发明创新需要。因此引入适当的教学工具如通过网络搜集素材、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使问题和情景更加直接和真实, 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课程的实施更具创新性和主动性。

例如, 在创新改变创造法的讲授中, 强调改变物品的长度、大小、结构、重量、形状、内容、材料、原理、成分、使用方法、使用场所或其他内容等, 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即定内容, 如尺、手表、自行车、气球、玻璃杯、灯泡、铅笔等等, 怎么样可以改变它?可以把它改变成什么样子?

再如, 讲授“主体附加法”时, 改变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 将学生听得传统方式为通过多媒体展示的“主体附加法”进行发明选题的活动课, 通过多媒体视频及网络为学生展示一些其他地区的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过程及发明创造成果, 让学生“亲历”过程从而受启发, 从身边的小事出发, 选定一个或多个课题进行发散思维, 然后选出一个课题进行二次发散创造。在这样一次次的发散反复中, 学生主动参与课题的研究与展示, 从而自主地总结出“主体附加法”的要领, 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创造的乐趣, 从而发挥学生在创造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任务, 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学习收集、分析、归纳关于创新活动的知识与信息, 培养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科学探索精神, 自主地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三、交流与实践,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为布置的任务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 在团队合作的形式下发现作品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使学生体验以自身为主体的动手动脑的创造性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在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时思维性训练是必要的, 应系统性去进行的, 例如模仿、联想、类比、奇特构思等思维方式的训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头脑风暴和启发式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大胆联想, 突破常规, 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方式。

四、克服在发明创造时的心理障碍及畏难情绪, 树立学生发明创造的自信心

发明创造也有其畏难的心理障碍, 如“畏懦型”“一鸣惊人”“发明完毕”等。有的学生把发明创造看得很神秘, 甚至把发明创造与那些高、精、尖技术的探讨研究等同, 觉得自己的文化程度不够, 其实, 在发明创造过程中, 小学学历的发明创造者比比皆是。还有的学生把发明创造看做十分容易的事, 对别人的发明常常表现为不屑一顾。我们也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若是出生在瓦特之前, 我也能够发明蒸汽机;若是生在爱迪生年代, 我也会发明出电灯或留声机。也有学生认为别人都发明完了, 难以找到发明创造的切入点, 总是感到难以下手。

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应给与学生一定的帮助, 设立“小目标”并通过完成这些“小目标”来帮其建立信心, 使学生形成“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我也可以做得很好”的坚定信念, 让他们从生活学习和身边的小事中发现问题, 并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大胆发明创新。

正如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处处是发明之地, 时时是发明之时, 人人是发明之人。”在这个比地球还广阔的发明创造天地里, 只要大胆地播种我们的智慧, 寻觅发明创造的闪光点不是一件难办的事情。

青少年的发明创造活动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要整体考虑, 科学安排其实践活动, 而在这个艰辛的实施过程中就需要辅导教师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创造性,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适当帮助, 避免学生产生过大的情绪波动, 抓住时机与学生一起经历创造的整个过程,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总之, 把发明创造课引进课堂, 让学生能“轻松发明”, 是一个时代的课题, 我们也要转变观念, 加强实践,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培养, 让学校的素质教育得到提高, 无论如何, 我们在路上……

摘要:创新, 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创新, 是时代的要求, 历史的召唤。发明创造课更是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一种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发明,创新,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思悦.发明创造应用学.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 2000.

[2]杨雁斌.创新思维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罗凡华.轻松发明,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 篇10

方法之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创造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氛围。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 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 尤其是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应持宽容的态度,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由于角色的特殊性, 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 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 学生就很难有一个宽松的心情, 进而影响培养效果。为此, 数学教师一定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 调适学生心理, 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特别是要根据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 做好课外的交流;数学教师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 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数学教师一定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做到不唯成绩高低, 对学生一视同仁, 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方法之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突破口。第一, 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良好的观察习惯, 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 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 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图形的形状、特征, 并能比较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第二, 应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最显著的特征, 有目的地观察, 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 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反之, 无目的地观察, 东张西望, 对事物熟视无睹, 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观察, 才会是有效的观察, 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第三, 应锻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笪南涧县安定小学杨国艳有认真细致的态度, 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 匆匆浏览一番, 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 那是很难发现事物中隐蔽和细微的因素的。

方法之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石。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是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和引导的, 如在课前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 (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 以及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 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 在思维磨擦中, 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 难免出现错误,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不怕犯错, 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 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 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性评价, 要以点拨为主, 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 促使学生继续思维, 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 在改进错误的过程中, 促进学生的自悟, 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法 篇11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看得比较轻,给幼儿那小小的脑瓜里灌输各种超出他们学习能力之外的知识,这种现象在一些民办的幼儿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注重共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太关注,幼儿也是在集体教育中成长的,其他非集体类的活动也非常少。常规教学是幼儿园学习的主要形式,而随机教育则很少发生。这就导致幼儿园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小机器”,他们没有个性,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也没有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在日后走入小学校门后就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因此,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将幼儿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并且要尊重幼儿,将其看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主观意识的教学主体,尊重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与幼儿交往时,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多与幼儿交流和沟通,做孩子的好朋友、大伙伴。教师要能够放得下架子,与幼儿为伴,多一些儿童情趣,参与幼儿之间的游戏和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幼儿的意愿和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情感基础。

二、以宽松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的创造

宽松的气氛能够给幼儿的心理带来一种安全、轻松的感受,他们也会对创造活动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创造力的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心理上的安全,二是心理上的自由。因此,幼儿在园内的生活和学习应该是轻松活跃的,这样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幼儿每天入园时,教师要以亲切的微笑来迎接他们,轻抚一下他们的小脑袋,拉拉他们的小手,这样都能使孩子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在教学时,教师也要以引导和鼓励为主,尽量不要单纯、粗暴地用“这样做、那样做”的方式去教导学生。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和启发,用商量的语气让幼儿他们的主动意识得到启发。

在本园的活动区域中,我们为幼儿设置了“探索科学区”,并和幼儿一起对区域内容进行探讨,号召幼儿收集与科学有关的材料,区域内的玩具也有很多是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的。幼儿带来的材料琳琅满目,有各种形状的磁铁、手电筒、放大镜等。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幼儿发现有些磁铁不能吸到一起,但是把他们换个方向就能互相吸住。于是,他们就用彩色卡纸做了一个大鳄鱼,鳄鱼的上下嘴唇上都用双面胶粘贴一块磁铁,两个磁铁相互排斥,导致鳄鱼的嘴一直处于张开状态。随后幼儿拿一块与这两块磁铁相互吸引的磁铁做成一条鱼,当把“鱼”放到鳄鱼嘴里时,鳄鱼的嘴巴就会紧紧地闭上,吃掉了小鱼。于是,笔者就引导他们用卡纸做一个类似动物的大嘴。有人做成了大老虎、大狮子,还有人做成了小猫咪,各种造型不一而足,让笔者也不禁为孩子的创造力感到叹为观止。

三、增强幼儿信心,设置导向性问题

信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多鼓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多经历一些成功,并在成功的过程中感受自己所培养成的能力,不断地肯定自己。失败在所难免,当幼儿没有成功时,教师也要多鼓励和安慰他们,让他们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谁都难免会失败,只要继续努力,积极战胜失败就好。

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的问题要与幼儿的探索活动相结合,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幼儿的感知力进行刺激,使他们产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帮助他们去完成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如在玩声音传播的游戏时,笔者向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我们玩小电话时,怎样做声音才能更清楚?2.如果选用不同的材料,他们传播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有了疑问,幼儿就会根据教师的问题和线索去寻找答案,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得到了有效激发。学生这摸摸,那敲敲,发现了很多能够传播声音的物品,如暖气管、桌子、崩直的线等。有些东西的声音很清脆,有的则发闷。粗线和细线的声音不同,弯的管道和直的管道声音也不同。学生逐渐沉溺在声音之中,并开始学习自己制作各种乐器。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做成了三弦琴、手铃,还用纸筒做成了麦克风。

青少年发明创造选题方法的指导 篇12

一、运用偶然发现法寻找课题

偶然发现法顾名思义就是偶然的发现。如果你对偶然的发现、突发的奇想不去思考, 这些发现、奇想就会像闪电一样一闪即逝, 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 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偶然出现的事物也有它的道理, 只要我们抓住不放, 那就可以通过它发现这些道理搞出一些发明来。水龙头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常见的, 好像没有什么可发明的, 但就是有人在水龙头上大做文章。那就是昆明的姜立人先生, 他运用偶然发现法发明了“向上喷水的水龙头”。在一次淋浴时, 他拿着淋浴喷头为自己冲澡, 淋浴器喷出的水直接喷在了他的脸上, 好舒服呀!哎, 平时洗脸时也这样喷一喷多好。于是他开始研究, 终于发明出了“向上喷水的水龙头”。经过试验, “向上喷水的水龙头”洗脸时的用水量只有平时用水量的五分之一, 能够节约大量的水。他的这一产品已经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 实现了产业化。

二、运用联想发明法寻找课题

有的发明是靠联想成功的。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李永明同学发明的“售票窗口防盗镜”就是一个典型的联想发明的例子。俗话说, 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他的一位叔叔从外地回来和他爸爸闲谈, 说这次回来在车站买票时被小偷掏了腰包。站在衣柜前系红领巾的他, 从镜子中看到身后的一切物品, 由此他联想到能否用镜子把身后的人物反射到购票人眼前, 起到警示作用。后来, 他经过多次的实验,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 终于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发明出了“售票窗口防盗镜”。

三、运用问题探究法寻找课题

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 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 但也真怪, 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得病呢?睡觉可以解除疲劳, 恢复精力, 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 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例如: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五年级学生苏明伟, 一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家附近的竹林里玩, 为竹子里面究竟是空的还是装有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细心的苏明伟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 他课余查资料, 做实验, 用大量证据得出了结论:竹子里面不是空的, 装有空气, 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由此写的《竹子里面有什么》小论文荣获了学校科技小论文竞赛一等奖。

四、运用逆向思维法寻找课题

逆向思维法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用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世界上的许多问题, 不可能都用一种思想去解决, 不能像做四则运算那样, 总是顺向思维。有时我们也要用到逆向思维, 用“反一反”的方法去寻找发明的课题, 说不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课题产生。如:金属腐蚀是一种坏事, 但人们利用金属腐蚀原理进行金属粉末的生产, 或进行电镀等, 无疑是逆向思维法的一种应用。

五、运用“克隆”发明法寻找课题

指导学生仿照他人的作品, 诸如外形、结构、性能、功能等方面, “克隆”出千千万万个相同式样的作品。一时找不到发明课题, 不妨到商场、超市去逛一逛, 或者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旅游, 或者阅读报纸杂志等。这样可以开阔眼界, 活动脑子, 带着创造的意识去“捡”, 可能就会突然蹦出一个绝妙的发明课题来。如:有一名学生在电视里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某地民政局给每一位盲人发一根“导盲棍”。这个学生由这一例子受到启发:不妨给聋人也来一个标志, 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交通事故。像这种由此及彼的发明, 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克隆”法或者类比法。

六、运用头脑风暴法寻找课题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 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 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思维的方法, 是一种寻求发明创造的方法, 要求通过特殊的会议, 使参加者相互启迪, 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每位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一样, 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角度也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和筛选问题, 我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头脑风暴法, 引导学生共同交流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上一篇:中医五行理论下一篇:积极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