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案例教学法(精选12篇)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 篇1
1 教学背景
本课为7B牛津英语教材Unit1 Main Task的内容。本课的重点是要求培养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提供个人信息, 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语言和结构体现在写作中, 并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的理想的家。
2 教学思路
本节课是创造性写作, 由A.B两部分组成。A部分由填写调查问卷引入, 帮助学生培养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学生运用本单元学过的语言描述自己居住的环境, 并互相交流。B部分向学生示范如何发挥想象力, 鼓励学生运用语言描述时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梦想中的家可能完全不现实, 但只要想象力合理就可以。
3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学习该单元的第九课时, 学生通过前面的课时学习, 对不同国家的家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但是, 如果让他们写出自己理想的家还有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首先通组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获取写作所需要的足够的信息, 把关键词和句型写在黑板上, 供学生参考。
4 教学目标
(一) 能力目标
(1) 学会在写作前先理清思路。
(2) 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相关信息。
(3) 在写作中选择相关的、需要的语言结构。
(4)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 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 知识目标
单词、短语
at least、on the ground、stay with me、have a room with twelve showers、at the same time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对家园的热爱。
5 教学重点
模仿教材提供的范文, 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中的家的文章。
(1) 阅读教材提供的范文, 理清范文的写作思路。
(2) 师生共同从范文中找出对自己写作有帮助的短语和句型。
(3) 组织四人小组讨论, 再写草稿, 最后互相检查并提意见。
(4) 请几位同学朗读他们的文章片段, 集体评判、互相启发、共同学习。
6 教学过程
T:Boys and girls, we have learnt much about hom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Today I’d like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your homes.Would you like to tell me more?
Ss:Ok
(在此活动开展之前, 教师可以将下列句子投影到屏幕上)
1.What kind of home do you live in?
2.Do you live in a house or a fl at?
3.How many fl oors are there in your house?
4.How many rooms in your house?
What are they?
5.Do you have a garden?
6.How many people live in your home?
(教师鼓励学生针对以上六个问题用真实情况回答)
在学生进行互问互答之后, 鼓励学生口头表达一篇关于自己的家园的文章, 让几名学生在班级中展示。
在进行口头作文操练时, 小错误可忽略, 因为本节课是篇章教学。接下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话题转述到梦想的家。
T:Do you like your own home?Do you want a better one?
Ss:Yes.
(在学生进行互动对话之前, 同样在投影片上展示一些问题供学生参考)
1.What kind of home would you like to live in?
2.How many rooms do you want to have in your dream home?
3.What are the rooms?
4.Do you have a garden?
5.How many people will live in your dream home?
6.What do you want to do in your dream home?
(针对以上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帮助他们开阔思路, 设想自己的家园, 为接下来的写作做准备)
小组讨论完之后, 邀请几位学生向全班口头汇报自己的梦想家园。
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对梦想的家有更多的了解, 对B部分的阅读进行细读。
T:Everyone has his or her own dream home.Simon also has his own dream home.Please read the article and tell me how many rooms there are in Simon's dream home?
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 然后回答:There are twenty-five rooms.
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录音, 学生跟读, 回答更多问题。
1.How many fl oors does Simon’s dream home have?
2.What’s on the ground fl oor?
3.What’s on the second fl oor?
4.What does he have in his dream home?
5.Does he have a garden?
6.What else does he have?
7.What can he do there?
当确信学生已经能够了解文章细节之后, 让学生多读几遍,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文章描述他们自己的dream homes.
此项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在写作过程中, 如有问题教师要给予帮助和指示。最后请班级中几位能力较强的学生上讲台朗读他们的作品, 教师要多多鼓励。
7 教学反思
笔者认为英语写作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模仿和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 而应该充分发挥语言互换性和整体反馈两大特点, 多采取双人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模仿, 创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 使学生愉快的融合在英语环境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取和操练, 增强语感, 不断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 篇2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吴斌广德县东亭中学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单元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选择了古今中外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本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通过提问、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步入欣赏的情景,通过欣赏过程的不断递进,学到欣赏的方法,并深刻认识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一主题队人类的意义。
二、教案: 课题
劳动
——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授课人
吴斌
学校
东亭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用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主题。
教学难点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的不同态度和感情;对劳动创造世界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评述
教具、实验情况
欣赏挂图、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导阶段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请我们欣赏。我们在欣赏过程会认识到“劳动”这一主题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作品的欣赏
1、知识点引入
欣赏课本图片,这些图片都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劳动)
同学们观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你如何看待劳动?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则是人类对生活的模拟与表现。从古至今,大量的艺术作品都以劳动为题材,反映了艺术家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和坚强。
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总结:艺术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通过选择、加工、并加上艺术家的联想和创造,表达艺术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从而创作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2、欣赏与描述
让我们一起欣赏我国现代画家杜键的油画作品《在激流中前进》。
首先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初步感受?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 大家总结得非常好,这件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作者以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船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前苏联的女画家雅布隆斯卡娅的油画作品《粮食》。
你对这件作品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劳动情节?
学生观察,根据问题学生自由回答: 比较、分析区别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学生观察,根据问题学生自由回答: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作者在这幅4米长的画幅中,画家描绘了集体农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堆积如山的麦粒,夏日明亮的阳光,妇女们有节奏的动作,兴奋的笑脸,和那具有强烈民族特点的服饰,共同交织成欢乐的旋律,演绎着劳动的赞歌。作品构图宏伟,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统一,反映了千百万经过战争洗礼的苏联人民战后新的生活。3.分析与研究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宋代张择端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观察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细节(如工具、动作、服饰等)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活背景吗?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画中描绘的是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画卷一共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后段是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我们课本中的是中段过桥的精彩场面。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课本中的过桥场面。
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大船过桥的紧张场面,吸引了桥上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从这儿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令观者看后,回味无穷,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风俗作品。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仔细欣赏,小组讨论并发言 仔细观察作品,用语言口头描述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谈谈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弋射收获画像砖》。《弋射收获画像砖》是东汉时期的作品,我们知道东汉时农耕和射猎仍是较为普遍的生产方式。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砖石结构的墓室,多在四川省的东汉墓中发现。画面分上下两个场景,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莲蓬结实饱满,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作者没有注意到透视空间
造型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留白,使同样大小的收获者与弋射者拉开了空间距离,同时使画面有了纵深感。人物形象概括,姿态优美,其间人物顾盼呼应,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和谐感。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并口头描述。
三、小组合作,思考与讨论
1.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2.你能不能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的主题?如果是你,将如何表现?(以上两个问题大家在小组讨论后将总结写在作业本上)
每组任意选择一幅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对两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谈感受。
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
四、课后拓展。
1.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认识?
2.你对“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有什么体会和看法?(在作业本上写下你的认识和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针对问题谈对劳动的认识。
检验对本课前面所讲知识把握,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
总结: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认真观察,勤于表现,用我们的双手描绘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在激流中前进》杜健 《粮食》雅布隆斯卡娅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弋射收获画像砖》
三、点评:
1、本节课基本上能达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师生互动与小组竞赛的方式能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想像力,但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 篇3
根据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其中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由此可见,发明满足创造性要求满足两个条件,即“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在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以及如何对此进行判断。发明具有显著的进步性是指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产生有益的技术效果,评价发明是否具有显著的进步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因此,实际上在判断发明是否具有创造性时,重点和难点在于判断发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具体而言,判断发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的常用方法为三步法:(1)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2)确定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和基于该区别技术特征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3)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
对于第三步,要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出发,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判断过程中,要确定的是现有技术整体上是否存在某种技术启示,即现有技术中是否给出将上述区别特征应用到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以解决发明实际提出的技术问题的启示,这种启示会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面对所述技术问题时,有动机改进该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并获得要求保护的发明。
本文通过对一件复审案例的介绍和评析,对发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中的第三步的判断进行深入探讨,并希望借此能给业内人士和同行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案情介绍
本文涉及到的申请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部门作出驳回决定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复审委”)提出了复审请求,复审委最终作出的复审审查决定撤销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对本申请作出的驳回决定。
该复审审查决定针对的独立权利要求1如下:
“一种压控振荡器,包括:保持电路,接收输入/输出参考电压信号并由此提供电源信号;以及振荡电路,以核心电路元件实现,用以响应于所述电源信号提供振荡信号,其中所述振荡信号的振幅由所述输入/输出参考电压信号的电平所决定,其中,所述输入/输出参考电压信号的电平高于所述核心电路元件具有的耐压能力”。
上述“其中,所述输入/输出参考电压信号的电平高于所述核心电路元件具有的耐压能力”是在提出复审请求时增加的技术特征。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查部门对复审请求进行了前置审查后,坚持认为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并认为新增技术特征“其中,所述输入/输出参考电压信号的电平高于所述核心电路元件具有的耐压能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所做出的常规选择,因此坚持原驳回决定。
复审委组成合议组对本案进行审理后,作出复审决定,撤销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驳回决定。该复审决定的要点在于:本案的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之一在于“其中,所述输入/输出参考电压信号的电平高于所述核心电路元件具有的耐压能力”,对比文件1公开的压控振荡器虽然客观上能够实现该区别技术特征“其中,所述输入/输出参考电压信号的电平高于所述核心电路元件具有的耐压能力”,但对比文件1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小电流、区域高效、闪变噪声小的偏置CMOS压控振荡器,换言之,对比文件1并不涉及“如何在核心供电电压下降的情况下提供具有质量优良时钟信号的压控振荡器”的技术问题,因此,在对比文件1公开的内容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将所述输入/输出参考电压信号的电平设置为高于核心电路元件具有的耐压能力,即对比文件1并未给出将技术特征“其中,所述输入/输出参考电压信号的电平高于所述核心电路元件具有的耐压能力”用于对比文件1以解决“如何在核心供电电压下降的情况下提供具有质量优良时钟信号的压控振荡器”的技术问题的技术启示,并且上述技术特征的引入给本申请带来了有益的技术效果,使得压控振荡器具有可响应于电平比传统的输入/输出供电电压高来进行振荡操作以及可产生质量较佳的时钟信号,因此,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本领域公知常识的结合具有专利法第22.3规定的创造性。
案件评析
对于此案,在实际审查过程中,审查员会因为对比文件1能够客观实现本申请权利要求1的技术特征“其中,所述输入/输出参考电压信号的电平高于所述核心电路元件具有的耐压能力”,而指出对比文件1已经隐含公开了该技术特征,从而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不具有新颖性。
因此,笔者认为,在判断权利要求相对于对比文件是否具有新颖性时,不仅要考虑本申请的权利要求限定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公开的技术方案是否实质上相同,而且还要考虑本申请与对比文件1所属的技术领域是否相同,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对比文件1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否相同,以及本申请达到的技术效果与对比文件1达到的技术效果是否相同。如果本申请和对比文件的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都相同,才能认定为不具有新颖性;如果有其中的任一项不相同,都不能认定为不具备新颖性,例如,如果二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同,则可判断权利要求相对于对比文件具有新颖性。
另外,审查意见可能认为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与对比文件的区别技术特征属于“常规选择,常规技术手段”,从而认为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相对于对比文件不具有创造性,或者审查意见中可能提出在对比文件的基础上结合逻辑推理分析,本申请的独立权利要求相对于对比文件不具有创造性。
针对此情形,笔者认为,需要仔细分析对比文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本申请与对比文件的区别技术特征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果对比文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完全不同或不相关,则可以推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没有必要、没有动机在对比文件所述的技术方案中引入这样的区别技术特征。
什么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呢?是不是就是申请文件中所记载的问题呢?从“技术问题”这个词来看,其强调的是“技术”一词,因此技术问题应该是技术特征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一个技术特征仅能解决一个技术问题,那么无论申请文件中是否记载该技术问题,该技术问题都是可以唯一确定的。一个技术特征如果可以解决多个技术问题,那么在审查时应考虑记载在申请文件中的技术问题。例如,一个双层的水杯可能解决的两个技术问题,第一,可以使水杯更加固,第二,可以使水杯更保温;那么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究竟是哪个,是需要从申请文件中记载的内容确定的。
对于上述的复审案例来说,对比文件中的技术特征能够解决的问题是多个,前置审查员认为:虽然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对比文件中是没有记载的,但是从技术特征本身来看是能够解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所以坚持认为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但是,合议组从其对比文件记载的内容来看,对比文件的申请人并没有意识到可以解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合议组与前置审查员的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
因此,最终归结到技术启示方面,可以认为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面对本申请提到的技术问题,进而没有动机改进对比文件的技术方案,因此现有技术也就没有给出将所述区别技术特征应用于最接近现有技术中的技术启示,所以本申请相对于现有技术是非显而易见的,即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启示
通过以上关于案情介绍和案件评析的详细描述和探讨,可以从该复审案中至少得到以下启示:
1.代理人收到关于新颖性或关于创造性的审查意见中涉及“该技术特征已经被对比文件隐含公开或者该技术特征属于本领域的常规选择或者通过合理的推断对比文件能够实现这样的区别技术特征”时,不要急于认同审查员的观点而立即缩小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而应根据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对比文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认真分析面对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对比文件的教导是否有动机对对比文件进行改进而得到本申请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如果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对比文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不相同,在答复审查意见时可结合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问题、技术效果据理力争,以尽量为申请人争取一个较宽的保护范围。
2.在撰写说明书时,在详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同时,说明书中应记载利用相应的技术特征能够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所能够实现的有益效果,这对发明专利申请最终能否获得专利权以及获得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所能够实现的有益效果不仅能够帮助公众理解发明的构思和发明的内容,还能够作为针对审查员提出的不具有新颖性或创造性的审查意见提出抗辩理由的依据。
结语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 篇4
1.1 创造性教学过程的本质
创造性教学过程是在“主体教育论”理论指导下, 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素质等原理, 从教学过程自身规律出发,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主要目标, 具有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开放性的发展性教学过程[1]。创造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健康的主体地位获得提升、创造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其实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或技术, 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因而体现出超前认识和突破创新的特点。
1.2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 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教给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2]。临床教学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 (1) 案例取材的真实性。案例应取材于临床, 不能凭借个人想象。 (2) 案例叙述的完整性。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发病到发展的完整过程。 (3) 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临床案例应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病例, 以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理解。 (4) 思维的启发性。教学案例为教学目标服务, 应能够引人深思, 启发思维, 进而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由此可见,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
1.3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的实质
创造性案例教学是将创造性教学过程的连续环节合理运用于临床案例教学中, 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型人才为目标,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主体教育论”为理论指导, 以临床案例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重视求异思维,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的整体性,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创立具有灵活性、多样性、敏捷性、独创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发展性教学过程。创造性案例教学法自始至终以临床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用问题激发学生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以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感知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 有助于学生创造素质的提高。
2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教学基本要素的区别
2.1 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不同
传统教学法以授受式、灌注式的专业知识培养模式为主, 以“培养知识型人才观”为教育理念;而创造性案例教学法以“主体教育论”为理论指导, 以注重创新意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主,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观”为主要教育思想。
2.2 教学目的不同
传统教学法主要侧重于传授知识, 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创造性案例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 重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2.3 教学主体不同
在传统教学中非常突出教师单一主体地位, 教师同时扮演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 学生扮演观众, 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创造性案例教学是教师、学生在情境之中的互动过程, 教师、学生处于双主体地位, 教师是指导者和推动者, 居主导地位, 学生是积极参与者, 处于主体地位。
2.4 授课方式不同
传统教学法强调单向交流, 教师只要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尽职, 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就算尽责;而创造性案例教学法则强调双向交流和联动机制, 由师生共同参与对实际临床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通过启发思维和相互交流, 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沟通。
2.5 教学载体不同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的教科书;而创造性案例教学使用的是对某一实际病情进行客观描述的临床案例。
3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及其主要特点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可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教学中, 本文以中医儿科学教学为例, 构建中医儿科学创造性案例教学法。
3.1 教学模式
中医儿科学创造性案例教学法是以中医儿科学教学内容为主, 以中医儿科临床案例为教学资料, 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场所, 以互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教学途径或策略, 以师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外活动结合为教学特点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5个环节。
(1) 准备阶段。教师课前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精选授课内容, 有针对性地精选和整理中医儿科教学案例。
(2) 目标认定。 (1) 展示案例:由教师出示准备的案例, 或指定临床病人, 由学生收集案例。 (2) 熟悉案例:由学生自学, 针对案例阅读教材或查找参考资料, 写出个人初步意见。
(3) 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环节) 。此过程自始至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大致过程为: (1) 小组讨论:交换个人意见, 分享、修改、完善见解; (2) 小组讨论汇报:集中不同见解; (3) 全班讨论:针对各小组意见, 教师进行启发, 让学生分析不同结论, 反复思考, 筛选出最佳解决方案; (4) 教师总结评价:得出结论。
课堂讨论的基本模式是:认定目标→启发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复验证和应用结论。
(4) 巩固教学成果 (课堂讨论的延伸) 。为促进学生对讨论问题和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牢固掌握, 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 如:开展案例分析辩论, 以拓展学生思路;再示疑难案例讲座, 调动其探索性;组织知识点抢答活动,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归纳;根据课堂内容布置作业等。以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5) 教学反馈评价 (课后反馈) 。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 要求学生递交书面讨论结论、案例分析报告、书写临床病例等, 以此作为案例教学的阶段性学习成绩, 结合课程结束时的理论考试成绩, 按一定比例记入课程总成绩。
3.2 主要特点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是以临床案例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教学目标, 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教学目的。通过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 令其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实践, 使教学过程在学生求知的“需要—满足—再需要—再满足”的循环往复中得到发展, 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其教学活动应具有灵活性、多样性、敏捷性、创造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3.2.1 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
打破传统授受式、灌注式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始终以中医临床案例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教学途径或策略, 在教师自编、自导式的组织下, 以学生自学、自我讲解、角色扮演、反复讨论、案例辩论、知识点抢答、案例讲座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为主要教学手段, 以课堂提问、递交书面讨论结论、案例分析报告、书写临床病历和理论考试等多种教学反馈为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以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临床技能、沟通技能、职业态度、信息管理能力等多种能力为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注重教学互动, 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课堂讨论与课外教学活动的结合, 更显示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更能全方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使其学会自己思考, 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和谐统一, 达到教学目的。而且, 多种形式的案例讨论和案例的不断更新, 既能更好地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也能使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案例讨论中解脱出来, 并且不同方式的案例也会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丰富他们的经验, 这是传统教学法所不能及的。
3.2.2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通过应用多种教学方式, 能不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对临床问题的敏感性, 更易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进入角色, 参与到临床问题的思考和决策中来。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主角, 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 这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更能提高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 可以从多方面寻找答案,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锻炼、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 又使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巩固, 使知识记得更牢。
3.2.3 教与学的互动性
案例教学是教师、学生在情境中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引导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自编、自导, 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行动者, 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 充分发挥潜能, 认真分析、思考和讨论, 弄清问题的原因, 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作出科学决策, 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通过师生互动,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2.4 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更强调课堂讨论与课外教学活动的结合。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可利用课余时间或临床见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让教学活动不仅局限于课堂, 更要体现在各种教学场合。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再次接触临床案例或相关知识, 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回味、去琢磨, 使课堂讨论得到延伸, 不断巩固教学效果, 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
4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的教育价值
4.1 改进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气氛
创造性案例教学运用开放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 充分发挥潜能、启迪思维, 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而且,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 更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 使教学成果得到巩固。
4.2 调动学生的探索性和自主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场景中, 在教师启发、引导下, 去发现并分析问题, 抓住问题的实质, 从不同角度, 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 努力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探索性和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思维都保持在活跃状态, 这种大脑的激活状态更易迸发出新的认知。同时, 创造性案例教学还强调相互给予与分享的协作式学习, 由于学生间彼此的尊重、倾听和沟通, 增进了团体的合作与互动, 使群体与个体的思维均获得发展。
4.3 注重能力培养, 开发多种智能
创造性案例教学以人为本, 张扬个性, 教学过程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信、锻炼学生能力, 它的有效实施能较好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临床实际问题的认真思考和分析, 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不但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辩论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技能等多种智能, 从而有利于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4.4 开阔学生视野, 加深理解记忆
临床案例具有典型、形象、直观等特点,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案例教学, 使学生直接接触到临床实例, 更易于学习、接受和促进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 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而且, 多种形式的临床实例, 能开阔学生视野, 拓宽学生知识面, 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增强自信心。
4.5 提升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水平
创造性案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 因此,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既熟悉临床案例, 又有广博的知识, 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能投入热情去感染每一位学生, 并能严格控制课堂气氛, 使之热烈而不混乱, 有序而不死板。认真听取学生发言,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勇于接纳学生的批评和反驳, 创造一个师生平等学习的良好氛围,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 实施创造性案例教学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培养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其教学水平。
4.6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相长
创造性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实践, 所追求的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 其目标是不以终端结果为满足, 而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形成的规律, 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在教学中,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互学互补,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摘要:创造性案例教学是以“主体教育论”为理论指导,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案例为主要教学资料, 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外活动结合为教学特点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教学活动具有灵活性、多样性、敏捷性、独创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应用于教学实践, 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和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创造性案例教学法,实质,特点,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义兵.论创造性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5) :23~25.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 篇5
目标导航:
1.复习巩固生字,识记书写“极”、“吸”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激发学生想像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学会朋友间的相互欣赏与支持。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充满情趣,洋溢着时代感,是一篇笔优美的文章。教学中,我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情感,读出文字的精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感受画展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从读中去欣赏小松鼠执着与认真的美,欣赏熊先生乐于助人的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课堂描述:
一、复习生字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学习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吗?
生:(齐说)记得。
师:那老师可要检查了。
(师出示星星形状的生字卡片:滩、熊、瞧、瓷、廊)
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现在加大难度,请来了田字格中的生字宝宝和它的朋友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大声地)敢。
(课件出现一片树林,树梢上挂着八个圆月亮,点击鼠标,圆月亮上依次出现:图画、够不到、伤心极了、海报、动物、吸引、而且)
开火车认读,读对铃声鼓励。
二、读中体会,感受美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这些词语都快乐地离开了,但是――
(点击鼠标,七个写有词语的圆月亮消失,但写有“海报”一词的圆月亮仍挂在树梢上。)
生:“海报”没有离开。
师:为什么“海报”不愿离开呢?噢,原来它想问问你们认识它吗?
生:海报是贴在墙上的,像广告一样。
师:对,海报是起宣传作用的。
生:海报是告诉别人好消息的。
师:电影公司为了宣传电影会张贴海报,明星办演唱会、出唱片为了宣传会张贴海报,画家办画展为了发布消息,吸引观众也会张贴海报。
师:(拿出熊先生图片)熊先生今天托我也给你们带来了一张海报,想看吗?
生:(大声地)想。
师:(点击鼠标,课件出示海报)海报发布了什么消息呢?快读读吧!
(生迫不急待地读海报。)
师:谁愿意帮助熊先生来发布消息。
指名读,举手的同学还很多。
师:(高兴地)这么多同学愿意帮助熊先生发布消息呀,那咱们一起来吧!
生齐读
师:海报一贴出,很快就引来了森林里的动物伙伴们,他们在海报前议论纷纷,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会说些什么呢?
(生议论纷纷。)
生:我知道小松鼠要办画展了。
生:我想知道小松鼠的画美吗?
生:我想知道小松鼠的画是怎么画在圆月亮上的?
生:我还想知道小松鼠在圆月亮上画了什么?
生:我觉得在月亮上画画真有趣。
师:是呀,在月亮上画画真有趣,小动物们也有和你们相同的想法。
(课件出示:在月亮上画画真有趣!)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脸上表情很丰富,强调“真有趣”。)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也感受到了有趣。
(生读,强调“月亮上”。)
师:是啊,小松鼠的画展有趣是因为画在月亮上。
师:你们平常会在哪画画?
生:在图画本上画。
生:在白纸上画。
师:小松鼠却能在月亮上画,真――
生:(快速接)有趣。
师: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生齐读。
师:这真是个有趣的画展,它到底办得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2页,自由读12、13、14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这个画展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生说感受,师参与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觉得画展很美,一走进森林画廊,只见每棵树上都挂着画满画儿的圆月亮,真是太美了。
(师播放音乐,请学生闭上双眼。)
师:(深情地)一走进森林,只见这棵树上挂着画满画儿的圆月亮,再看看那棵树上也挂着画满画儿的圆月亮,再往前走,啊,每棵树上都挂着画满画儿的圆月亮,远远望去,这儿成了一条画廊,真是太美了。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画画得像真的一样。
师:栩栩如生。
生:我看到了很多画,整条画廊都挂着画满画儿的圆月亮,真是太美了。
师:(激情地)这么多画,这么美的画。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生练读,踊跃地举手。)
指名生1读。
师:你读得也很美。
生2边读边摇头,似乎陶醉了。
师:你读得更美了,老师都忍不住想加入你们的队伍,和你们一起合作读。
生:(高兴地)好。
师:老师读前半句,你们接后半句,咱们比比谁读得美。
师读:一走进森林画廊,只见――
生接:每棵树上都挂着画满画儿的圆月亮,真是太美了。
师:谁愿意接着谈感受?
生:我是从这段读出画美的“每一幅画儿,都吸引着好多观众。”
师:你更会读书,这句话没有一个“美”字,你是怎么感受到“美”的?
生:因为每一幅画都能吸引观众,说明画很美。
生:画不美,怎么能吸引观众呢?
师:(微笑)是啊,每一幅画都吸引观众,美!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生点头,有感情地读。
师:瞧,你的读书声也吸引着同学们。
师:咱们班是男生的读书声吸引听众,还是女生的读书声吸引听众?
(生互不相让,有说男生的,有说女生的。)
师:咱们比比就知道了,女士优先,请女生先读。
(女生读得很美。)
师:男生准备好了吗?
男生:(响亮地)准备好了。
(男生读得更有感情。)
师:咱们班的同学都会读书,瞧,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被你们的读书声吸引了,来,让我们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生兴奋地表扬自己,情绪高涨。)
师:看看这幅画很美,看看那幅画也很美,每一幅画都很美,每一幅画儿――
生齐接:都吸引着好多观众。
生:第14自然段也能说明画展美。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小松鼠的画展让动物伙伴们也都学会了画画,而且一个比一个漂亮,说明画展美。
师:(摸生头)你真会读书。
生:画展开了三个月,这么长时间还有观众来欣赏,也说明画展美。
师:(对该生微笑)你也会读书。
师: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走了一批观众,又来了一批观众,画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真是美呀!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生齐读。
师:画展这么美,你们想去现场看看吗?
生:(急切地)想。
(师播放画展课件。)
师:看了画展,你想说什么?
生:小松鼠的画真是太美了,我好喜欢。
生:每一幅画都很美。
生:小松鼠的画真多呀!
师:小松鼠还有好多画没有展出来呢?你知道有什么画没展出来吗?
生:有柳枝。
师:有什么样的柳枝?
生:弯弯的柳枝。
师:加上“弯弯的”,柳枝就更美了。
生:有美丽的蝴蝶。
生:还有粉红色的桃花。
师:这个画展真是太美了,太吸引人了,太成功了。
三、理解感悟,欣赏美
师:(疑惑地)小松鼠的画展为什么能办得这么成功呢?让我们到第6、7自然段去找答案,请你们默读6、7自然段。
(生默读。)
生:因为小松鼠在办画展前画了很多画,准备很充分,所以他的画展才会很成功。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画多?
生:一大串。
(师拿出卡片:一大串)
指名生读。
生:“有……有……还有”也说明画多。
师:(点头)对,当数量或种类很多时,我们会用“有……有……还有”。
师:小松鼠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所以小松鼠画得很快乐。
(出示卡片:“画呀画呀”,指名生读,生读出小松鼠的快乐。)
师: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再读一读,小松鼠快乐地画着――
生(快乐地)齐读:“小松鼠画呀画呀,画了一大串满是画儿的圆月亮。”
师:办一次画展可不容易,小松鼠画得很认真。
(出示卡片:“画呀画呀”,指名生读,生读出小松鼠的认真。)
师:小松鼠认真地画着――
生(认真地)齐读:“小松鼠画呀画呀,画了一大串满是画儿的圆月亮。”
师:画一幅画儿可不够办画展,得画很多画,小松鼠不停地画着。
(出示卡片:“画呀画呀”,指名生读。)
师:小松鼠不停地画着――
生齐读:“小松鼠画呀画呀,画了一大串满是画儿的圆月亮。”
师:咱们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段。)
师:这次画展能成功的举办,除了小松鼠自己的努力外,还要感谢谁?
生:(快乐地接)熊先生。
师:那熊先生是怎么帮助小松鼠的?
生:熊先生用一叠瓷盘帮助小松鼠在圆月亮上画画。
师:(疑惑)明明是瓷盘,为什么说是画在圆月亮上?
(师拿出瓷盘,生观察。)
生:因为瓷盘白白的,很像月亮。
(师出示卡片“白白的”,指名生读。)
生:瓷盘圆圆的,像圆圆的月亮。
(师出示卡片“圆圆的”,指名生读。)
师让身边的同学摸瓷盘。
师:你摸瓷盘是什么感觉?
生:很光滑,很舒服。
师:书上哪个词写出了你这种感受?
生:又白润又光洁。
(出示卡片“又白润又光洁”,指名生读。)
师将瓷盘在课件树梢背景中慢慢升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我高高举起一个瓷盘,就像树丛间升起――
生接:一个圆月亮一样。
师:熊先生真是太富有想像力了,用一个个又白润又光洁的瓷盘就帮助小松鼠实现了梦想。让咱们再读读这段话,体会熊先生丰富的想像力。
(生练读,再指名读。)
师:如能加上动作读就更美了。
(生配上动作齐读。)
生:“一叠”,“一个个”也能说明画多。
师:(微笑)对,一个瓷盘不够小松鼠画,也不能办画展,一叠瓷盘才能画很多画,才能办画展。
(师板书。)
师:小松鼠能成功举办画展,可得好好感谢熊先生啊!
生:熊先生还帮助小松鼠张贴海报了。
师:你真是个有心人。那你想对熊先生说些什么?
生:谢谢你,熊先生。
师:你想做小松鼠的代言人,替小松鼠感谢熊先生。
生:熊先生,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人。
生:熊先生,你真是人热爱人的人。
师:(微笑)你很激动,你想说熊先生是个热爱帮助人的人,是吗?
生点头。
师:我也有话想对熊先生说 ‘熊先生,你真是个富有想像力的人,能想到用瓷盘代替圆月亮画画。’
师:你们想对可爱的小松鼠说些什么呢?
生:小松鼠,你的画画得真美!
生:小松鼠,你能教我画画吗?
四、指导书写,创造美
师:小松鼠是一个对兴趣执着,做事认真的人。相信他的执着与认真也感染了你们,让我们也来认真地学习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极、吸)
师: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生:“木”加“及”就是“极”,“口”加“及”就是“吸”。
师:你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的。
生:年级的“级”把“纟”换成“木”就是“极”。
师:再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两个字右边相同,偏旁不同。
生:我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师:写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时要注意――
生齐说:左窄右宽。
师:请看老师写“吸”字。
(师范写“吸”字。)
生:老师,你的“口”写高了一点,应写低一点。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谢谢你的提醒,相信你比老师写得更好。
师:请你们在书上描红一个,再在本上写一个。
(生练写,师巡视指导,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头抬起,身坐正,脚放平。)
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同学们都写完后)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指名学生读屏幕上的作业,如下:
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认真完成,相信你一定能完成好:
1.你想在“圆月亮”上画画吗?请画一画。
2. 你能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吗?相信你也能吸引很多的听众。
3.请你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6、画满画儿的圆月亮
梦 实
想 现
帮 助
课后反思:
语文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以海报为主线切入课文,重新组织教材。先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解海报,再看海报,使学生对画展产生强烈的好奇,产生疑问“小松鼠是怎么在圆月亮上画画的?”,“小松鼠的画美吗?”,“小松鼠到底画了些什么?”。学习贵在有疑问,有了疑问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这些疑问使学生产生了看画展的欲望,萌发了探究的意识,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走进了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从读中悟,从悟中读。如第12、13、14自然段,我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说感受,交流感受,从读中感受画展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并通过自由读,想像读,合作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美。再如第6、7自然段的学习,通过不同层次的读“画呀画呀”,使学生感悟小松鼠的执着与认真,从读中欣赏人物品质的美。最后,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学生在美的课堂中也产生了创造美的欲望,这时,我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写字、绘画、读书等形式创造美,再次受到美的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想像引读,比赛促读,并用文本中的语言进行评点(如“吸引”),不露痕迹地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从读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读,古往今来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让我们一同将读进行到底吧!
作者邮箱: xcp1968@126.com
浅析小学英语创造性教学法 篇6
T: If the place is near us, we can go there on foot. OK, this time, I??ll do a survey.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Now listen to the song and try to find how the girl goes to school.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支离破碎的新知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利于孩子们理解新知。从语言学习规律的角度去考虑,学习语言首先要接触、感受、理解语言。而这个接触、感受、理解应该是整体接受,而不是接受一些单独的、支离破碎的语言现象。听歌曲回答问题能让孩子很快地融入本课教学,也能促进师生间情感的建立,同时也是对答对问题学生的一种无形的肯定和评价。
OK, boys and girls. Can you talk about this with your desk mates. How do we go there? ... Shall we go there by ...?
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学背景是:师生一起复习交通工具之后,教师引出自己可以乘飞机或者火车去北京,进而调查5到8个学生如何去上学。然后让学生听歌曲,再针对歌词,提问歌曲中的小女孩上学的方式。然后教师总结自己上班的方式。最后出现中国地图,和孩子一起找到我们自己所在的江苏省,并用箭头表示出自己想去的省市,铺垫教学课文的重点目的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强调要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课前我们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他们对已学知识和将学知识的心理状态,指导预习,让他们在课上都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仔细分析这几个环节,有话题牵引,彼此相连,联系紧密。学生能积极参与,话语流畅,思维层层推进和深入,他们边思考边回答问题。有效英语课堂在于教学设计的“可言可语”,教学方法的“能言能语”,教学过程的“又言又语”。
看卡通并回答问题,进入处理课文阶段“Where do they go? At last, how do they go there?”最后突破句型“This bus is for ...”。 在梳理语篇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整体理解和导入,抓住主要问题和学生进行交际。重要的是教师的话语要有启发性,不单调,不封闭,使得课堂师生的对话有生机,有内涵和有活力。一节语篇课的教学如果没有一条主线,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比较乱。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正确把握语篇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只看到局部,以避免望文生义现象的发生,所以我们要整体呈现课文,根据对话,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将词组,句型和语法知识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主动建构语言的能力,达到整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每单元A部分的对话篇幅明显加大。生词多,句子长。传统教学重语句,轻篇章,常常对文章一句一句进行讲解,然后再学习一些语言知识;或是为了逐一解决生词而费劲地设置情景,这样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不利于文章的整体理解,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而走神。我在处理课文时,在两个关键问题的引领下,再让学生对语篇细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根据问题寻找关键信息的能力,而且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有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课文的学习演练结束后,教学应该要再次回归文本,走向生活。最后设计一个任务型教学,五一节就要到了,请你用今天学习的句型和同学一起定个计划吧。这样的教学环节从课文内容自然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升,而且读写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
语篇教学中还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要致力于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老师的示范下,再给出一些目的语,适当给他们提供一些语言支架,这样大大降低了运用语言的难度,这样的语言浅显易懂,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孩子们有话想说,有话会说。而研究表明,学生一旦达成语言学习的主动建构,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表达欲就会提高。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 篇7
一、整体着眼, 准确定位, 合理预设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预设, 必须从整体着眼, 在全面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 把握教材的精髓与难点, 了解学生的状态与心理, 充分考虑课堂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终结, 也是教材的落脚点。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那么本框题内容恰恰是这一灵魂的实质, 最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本框题以引导学生探究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与条件为内容, 知识明确、框架清晰, 学生容易把握。但从教学对象来看, 我们所要面对的学生, 大都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 个性张扬而缺少集体观念, 聪明自信又缺乏吃苦精神, 这与本框教学所倡导的劳动奉献, 砥砺自我会产生冲突。因此, 必须把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放在德育目标的达成上, 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 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强制宣讲和精神绑架只能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只有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 德育才能水到渠成。我国现阶段, 有大量活生生的事例, 为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现实基础, 便于在教学中发挥榜样引导的无穷力量。精选触动学生内心世界的榜样, 使学生在情景的感染下, 学会知识、培育情感、提高思想境界, 教学将事半功倍。根据教学目标, 笔者对大量相关素材进行对比裁剪, 去粗取精, 最终选取了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的事迹, 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 并精心预设了探究问题。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笔者没有过多强调教材结论, 也没有按照教材的框架去设计教学思路。而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以刘伟的事迹为切入口, 引导学生探究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 并逐步使学生领悟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课堂生成, 环环相扣, 在体验中达成共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这是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本框题教学时, 在导入“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这一主题后, 笔者直接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中, 播放视频, 使学生了解刘伟的事迹。观看视频后, 学生深受感动, 在刘伟典型事迹的感召下, 学生产生了健康的情感体验, 探索热情高涨, 通过自己分析讨论就获得了问题的结论, 课堂探究活动进展顺利。
【教学实录一】
课堂探究:刘伟的人生是否具有价值?为什么?
学生结论:刘伟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他已经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 使很多人受到激励与鼓舞, 为社会创造了精神财富。同时他在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且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实现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这正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
【教学实录二】
课堂探究:请结合刘伟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谈一谈,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1:刘伟有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引, 他有坚定的信念, 也有奉献精神。
学生2:刘伟的人生有明确的目标, 就是做一个一流的音乐制作人, 而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他努力地发展自己的才能, 学习用脚弹钢琴。
学生3:刘伟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客观条件, 游泳锦标赛、中国达人秀这些让他展示才能的平台都是社会提供的。
学生4:刘伟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对梦想的执着与坚持, 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也不退缩。
在情感体验的催化下, 学生认真全面地分析了刘伟成功的条件, 也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同刘伟作比较, 主动思考如何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明确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既要靠主观努力, 也需要把握社会的客观条件。
动态的教学过程, 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进行及时调控, 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情境, 才能促进有效生成,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对刘伟的事迹, 学生多是从主观条件的角度分析,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视频信息, 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课堂实录三】
刘伟的努力与坚持让我们感动, 但高晓松老师却说:“如果刘伟只是在弹钢琴和唱歌这事上做努力, 那他的目标就小了, 他应该有兼济天下的责任。”
高晓松问:“当一个人练就了一身举世无双的本领后, 用它来做什么?”刘伟答:“我希望如果有一天, 能为帮助过我的人, 或者是其他的人, 做一些事情, 我愿去做这件事。”
课堂探究:你是如何理解以上几句话的?
学生1: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刘伟已经得到了社会对他的认可, 离自己的梦想也越来越近, 但是刘伟的人生价值应该不止于此, 他应该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他的人生才更有价值。
学生2:刘伟成功的过程中有很多人给予了他帮助, 比如他的父母、教他学习游泳的教练、教他弹钢琴的老师。所以, 他要回报这些人。
学生3:我觉得那些帮助刘伟的人, 可以看成是一个社会, 人的成功离不开社会, 所以人对于社会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同时也能让这份感恩延续下去。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 对教材中“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变得顺理成章。
“劳动着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解决这一难点问题时, 笔者与学生分享了文章——《被需要的幸福》, 并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幸福, 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当一个人通过劳动为自己的家人创造美好生活, 被自己的家人需要时, 他能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当一个人努力为身边的人奉献时, 他会收获友谊, 被自己的朋友信任是幸福的;当一个人以自己的劳动为一个集体奉献, 被集体需要时, 他就能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当一个人以自己的劳动为国家奉献时, 他会受到亿万人的尊重与爱戴。虽然劳动和奉献有时会使自己格外忙碌与辛苦, 但同样也会使人体会到充实与幸福。
三、互动交流、感悟生活, 拓展课堂生成空间
动态生成的课堂应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尤其是在完成德育目标时, 更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认识, 自我发展的本性, 让学生自己去追问、探寻和创造, 通过自己去体验和展示生命的力量, 获得人生感悟。为此, 笔者又追加了一个探究活动, 来拓展课堂的生成空间。
【课堂实录四】
课堂探究:看过刘伟的事迹, 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请织一个“围脖”与大家分享。
很多学生课余时间会写“微博”, 谈自己的生活与感受, 课上, 学生在感动之余, 对写“微博”也充满了热情。几分钟后, 学生开始举手朗读了自己的“微博”, 课堂上也响起了阵阵掌声。
学生1:人生因为有梦才有方向, 人生因为逐梦才如此坚强, 只要信念不灭, 就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前进的脚步, 即使被暴风雨折断翅膀, 我也要带着残翼飞翔。
学生2:透过你淡淡的笑容, 我看到了生命的美好。我虽如此的平凡, 却又如此地幸运, 我拥有可以发现世间美丽的眼睛, 拥有可以聆听动人音符的耳朵, 也拥有可以打造七彩天地的双手……我不应怨恨、不应僵化、不应懊恼, 即使生活中伴随有失意和磨难, 我也要永远保持上翘的嘴角。
学生3:身体的残缺并不代表灵魂的残缺, 你用音乐表达对精彩生命的向往, 我从你的音乐中读到了你的坚强, 你像是断臂的维纳斯, 生命虽然残缺却依旧有美丽的绽放。You’re beautiful!It’s true!你值得我为你鼓掌, 为你呐喊, 为你感动, 为你折服, 沿着你努力的痕迹, 咀嚼着你的生命历程, 我看到了自己应有的价值。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需要穷尽人一生的努力, 并不是通过一堂政治课就能够探讨清楚的, 但透过学生感动的眼神, 听着他们激动的表达, 笔者相信他们的心灵已经接受了一次洗礼。当学生离开教室时, 仍意犹未尽地交谈着自己的感受, 笔者相信, 这堂课是我们师生生命中一次有意义的经历。为学生们预设了一段感动, 学生们也用自己的智慧带给了教师惊喜。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 篇8
1. 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
2. 立足教材,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精神。
二、问题背景
1. 新课标提出:
“语文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 高一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期, 对事物的认识也由感性逐渐转入理性。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本案例是我在高
中语文教学中为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的学习方式”下进行的一次尝试。
三、设计依据
⒈本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课文, 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单元目标要求, 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 (1) 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析疑、辨疑、解疑, 在论辨中解决问题; (3) 理解文章“虚实相生”的观点。
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健语句, 探讨作者的基本观点。
⒉本文是一篇美学论文,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进行了课前的自主学习设计: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精读课文, 提出疑难问题;查找资料, 了解作者背景;借助网络, 探索相关知识。
四、教学情景㈠引入
在教授本课时, 我首先用优美的词句饱含感情地引入课文:什么又最美?千百年来, 无数的文人墨客在寻觅着答案。
因为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同学们, 在你的心中, 什么最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听一听, 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让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㈡铺垫
先用课件展示几张风景画, 并配上优美的乐曲, 让学生边听边欣赏。最后定格一幅秋景图, 师问:听秋日的私语, 看落叶铺满大地, 你有怎样的感受?
由于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学生也很快地融入到情景中, 用很美的语言描述。 (出乎老师的意外)
之后就非常自然地得出“美是一种感受, 美是一种体会”的美学观点。顺利地进入对文本理解的环节。
㈢感知
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 首先展示维纳斯雕像复制品及图片, 我用动情的语言介绍了维纳斯。
师提出问题:眼前的维纳斯, 美在哪里?
我在学生仔细观看和思考的同时, 引用了名言提示, 学生也畅所欲言。
我又问:你们同意作者的观点吗?有赞同的, 也有不赞同的。只要言之有理, 我都给予了肯定。
㈣探究
为了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我让学生就“完美与缺陷美, 你更欣赏哪一个?”这个话题展开了辩论。在过程中我适时提出问题:试想———有双臂的维纳斯就不美了吗?失去是有意/还是偶然?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 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作者所要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有双臂的维纳斯也是一尊美的形象, 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就变成了无数尊美的形象。
进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维纳斯是不幸的———她失去了双臂;维纳斯又是幸运的———维纳斯是牺牲原有手臂有限的艺术美, 换取了几乎所有看到这尊雕像的人都来参与再创造的无限的艺术美。
㈤拓展
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 我继续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里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探讨。
师问:维纳斯牺牲原有手臂有限的艺术美, 换取了几乎所有看到这尊雕像的人都来参与再创造的无限的艺术美, 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 我用PPt展示了《画鉴析览》和《黄宾虹画语录》两段关于虚实相生的解释。
首先展示了一幅齐白石的虾子戏水图, 我启发学生:“齐白石的画闻名遐尔, 尤其是他的虾子, 堪称一绝:绝在何处呢?具体谈谈。”
明确:我们欣赏时却可以通过一只只虾的姿态感受到满幅盈盈流动的湖水。
在欣赏了齐白石的画作后, 我又趁热打铁地, 用幽默的语句说道:“文学上也是如此———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羞花闭月, 沉鱼落雁来形容绝色女子。今天, 我就请来了一位倾国倾城的北方佳人。”伴随着《梅花三弄》的箫声, 我把李延年的诗《北方有佳人》展示在屏幕上。对此,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 这位北方佳人美不美?”
(2) 你是怎么看出她的美呢?
(3) 文章没有具体描绘她的面貌?请你根据提示描述一下心中倾国倾城的北方佳人。为了活跃气氛, 我有意只请男同学回答。在轻松的氛围中几位男同学也用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心中的美人形象, 他们的回答赢得了女同学的笑声和掌声。 (逗笑了听课的老师) 进一步明确:如果文章具体描绘她的面貌, , 就不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北方佳人向我们心中走来。你心中的北方佳人才是最美。 (课堂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小结:这就和维纳斯失去双臂一样。虽然丧失了一个美的具体形象, 但是换来却是所有看到这首诗的人在心里想象创造出无数的美的形象。虚实相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留给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
㈥熏陶
本节课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用课件展示一组对比强烈的画面———模特的走秀和清洁工的劳动,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几幅画面时, 同学们, 你发现它们美在哪里吗? (目的是升华学生对美的理解, 不仅仅关注、欣赏外在的美, 而更应该去赞美心灵的美。) 学生们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 还有更多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 去欣赏。美需要发现, 美需要欣赏, 美更需要创造!劳动创造美。”
最后的三分钟我播放了网络上很流行的一首以真人故事为背景创作的歌曲《丁香花》 (唐磊) 。效果很好。
㈦布置作业 (二选一)
1、选择学校艺术馆门前的一幅雕像作品进行赏析。
2、欣赏品析网络上的一首MTV作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区级公开课, 课后老师们对本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成功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立足文本, 深入探究
本节课从文本出发, 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文本进行整体的解读与理解, 落实教学的重点。同时, 又让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2. 拓展迁移, 创新思维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和艺术相联系的“活”的知识的思想, 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3. 美的熏陶, 情的陶冶
本节课既是一堂对美学观点认识理解的课, 也是一堂艺术欣赏课, 教师的语言美, 课件的画面美, 选配的乐曲美, 营造的氛围美, 欣赏的心情美。
不足之处:1.课堂有些环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能有些不够。
2.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落实的问题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 篇9
(一) 创造性资产的获取途径
创造性资产是1993年邓宁在《跨国企业和全球经济》一书中提出的, 他将资产分为自然资产和创造性资产。自然资产包括自然资源和未经培训的劳动力;创造性资产, 也称为战略性资产, 是在自然资源基础上, 经后天努力而创造出来的资产, 可以是有形的, 也可以是无形的。简单说创造性资产是指包含在人、所有权、制度和物质能力中的知识、技巧、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和组织能力。创造性资产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企业想从外部不相干企业获得创造性资产为己所用需要付出高昂成本, 跨国获取更是难上加难, 资金和时间成本都是难以计量的。绿地建设、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就成了企业从海外获取创造性资产的捷径:1.绿地新建, 是指外国投资者依据东道国 (地区) 的法律, 在东道国境内设立部分或全部股权归其所有的企业, 新建企业的特点是跨国企业独立地直接进行项目的策划、建设并组织、实施、经营、管理和运行。2.跨国并购, 是跨越国界的兼并与收购活动。“兼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独立的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 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企业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企业。“收购”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买另一家企业部分或全部股份, 取得对另一家企业控制权的产权交易行为。本文所指的跨国并购主要指企业以获取海外创造性资产为目的, 兼并或收购海外企业或海外企业的子公司或R&D部门。基于跨国并购可以对当地企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规避了战略性资源获取壁垒, 因此跨国并购便成为海外投资公司的首选方式之一。3.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 (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 , 为达到占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 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二) 创造性资产寻求中跨国并购的优越性
一是规避技术壁垒。中国企业往往以与跨国公司建立合资和合作公司的方式获取创造性资产。然而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其技术领先优势, 严格控制高端技术的扩散和溢出, 中国企业只能得到一些成熟技术。同时, 跨国公司所在国政府往往对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输出进行严格管制。这些无疑都成为创造性资产获取的技术壁垒。但如果中国企业采取跨国并购就可以对被并购企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自由使用并购公司的资产和技术, 进而规避了创造性资产寻求的壁垒。二是加快创造性资产的获取速度。与绿地新建, 通过自我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相比, 跨国并购的时效性更强、成本更低。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销售网络的构建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精心的开发管理。但是对于中国企业而言, 依靠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较为困难, 而跨国并购可以直接获取目标公司既有的商标、专利和技术、完善的营销网络以及成熟的客户关系网等资源, 从而可以迅速进入新市场。三是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跨国并购可使企业吸收更多的国际化管理人才, 建立一种更加开放的企业文化, 打造一支适应跨国经营的国际管理团队, 建立多文化环境下的跨国学习机制,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四是享有融资便利。企业跨国投资常常需要融资, 与“绿地投资”相比, 跨国并购较容易获得融资。跨国并购完成后, 中国企业可以为目标企业的实有资产和未来收益作为抵押, 通过发行债券或直接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从而减轻现金支付的压力。
二、吉利并购沃尔沃所获得的创造性资产
(一)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背景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成立于1986年, 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 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 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现资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连续9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连续7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集团总部设在杭州, 公司在香港上市 (0175) , 2009年6月收购了全球知名的自动变速器澳大利亚DSI公司。截至2010年底吉利汽车累计社会保有量超过120万辆。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 拥有近500个4S店和近600家服务站;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呼叫中心;率先在国内汽车行业实施了ERP管理系统和售后服务信息系统。在海外建有近300个销售服务网点, 在乌克兰、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设厂进行SKD/CKD组装生产和销售, 累计实现海外销售十几万辆, 位居中国轿车出口前列。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 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 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公司成立于1927年, 总部设在瑞典的哥德堡, 在全世界拥有超过24000名员工, 主要生产厂设在瑞典和比利时, 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 拥有2400多家销售网点。目前, 全世界约有600万沃尔沃车主。2008年底, 吉利首次向福特提交竞购建议书, 2009年10月28日, 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2010年3月28日, 签署了最终股权收购协议。2010年8月2日, 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交割仪式在伦敦举行, 吉利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了沃尔沃100%的股权, 其中包括9个系列产品, 3个最新平台以及分布在100多个国家的2325个网点, 其中包括社会服务机构和4S店。
(二) 吉利并购沃尔沃获得的创造性资产
一是获得先进的汽车研发和生产技术。并购完成后, 吉利拥有了沃尔沃S40、S60、S80、C30、C70、XC60、XC90、V50和V70共9个系列产品, 这是沃尔沃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的所有车型。另外, 还拥有沃尔沃的P1、P2和P24三个汽车生产平台。P1平台生产紧凑型轿车, P2平台生产大中型轿车, P24平台是P2平台的升级版本。同时可获得沃尔沃的商标权、知识产权、所有权以及10963项专利。通过此次跨国并购, 吉利获得了沃尔沃的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及使用权。通过拥有和使用既有的成熟和先进的技术, 必将大幅提升吉利的汽车研发和生产能力。二是获得完善的营销网络和供应商体系。经过八十多年的积累, 沃尔沃拥有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销售网点, 并且90%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如此庞大的营销网络对于吉利汽车实现海外梦想, 特别是开拓欧美市场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并购协议中, 包含了与福特、沃尔沃一起稳固原有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条款, 而完善的供应商体系也为吉利汽车在生产和品质等各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赢得了品牌信誉和优秀的技术人才。并购之前, 吉利汽车一直以生产低端轿车为主, 并购完成后, 吉利可利用沃尔沃多年积淀的技术体系与“最安全车”的品牌形象, 提升吉利汽车的品牌形象, 从而实现吉利麾下品牌的重新定位。另外沃尔沃现有的3800多名研发工程师组成的人力资源体系以及创新能力体系, 给吉利公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有利于形成更为开放的企业文化, 打造国际化的经营管理团队。
三、吉利并购沃尔沃的风险分析
(一) 品牌维护风险
沃尔沃是高端品牌, 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后, 为降低成本, 将实现沃尔沃部分国产化, 可能会因为吉利的低端品牌形象影响到沃尔沃的高端品牌形象, 或者使消费者对沃尔沃的质量产生质疑。维护沃尔沃的品牌形象是吉利面临的最大挑战。此外维持沃尔沃品牌原有的客户忠诚度也是吉利面临的又一挑战。
(二) 关键技术的吸收和转化风险
在技术的吸收与转化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较为复杂问题。首先, 吉利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 将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但受法律制约, 沃尔沃的相关技术只有很少一部分可用于吉利汽车, 所涉及的专利门类非常多, 而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极其复杂。其次, 由于吉利收购DSI变速箱生产厂后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已有技术的国产化上, 即便成功获得了先进的技术, 后续的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难度也较大。
(三) 企业文化融合及工会关系处理风险
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 沃尔沃已形成了成熟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 而吉利是一个仅有25年发展历史的民营企业, 两者在企业文化和人事制度上存在巨大差异。瑞典的社会福利水平远高于中国, 如按当地法律规定, 为沃尔沃工作的瑞典工人的平均月薪必须在2万瑞典克朗以上, 相当于我国同行业员工工资的6~8倍。相对于技术融合, 吉利与沃尔沃之间企业文化融合难度会更大。
(四) 财务风险
为了收购沃尔沃, 吉利可谓尽了全力, 交易额为吉利2009年纯利润的近10倍, 而且沃尔沃公司本身已负债累累, 18亿美元的签约资金只是一个开始, 其未来投资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未来的重组成本可能超出预算。如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吉利不能实现这些资本的回报率, 必将给其运营带来障碍。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的关键就是融资, 其本身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杠杆收购, 过高的杠杆率成为吉利并购过程中备受质疑的原因之一。这笔庞大资金极有可能从此拖累吉利。此外沃尔沃的高薪员工工资和退休员工养老金这项巨大的隐形支出、中外财务系统不匹配、汇率风险以及融资成本, 还可能使吉利面临相关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良成.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风险与并购后整合战略分析[J].企业经济, 2011 (1) .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 篇10
现阶段, 制药公司对固体药物的多晶型进行研究是重要的研发手段之一, 而随着药物研发的进展, 化合物晶型的获得逐渐具有一定的可预期性, 那么, 对于化合物晶型的发明专利, 不光需要满足新颖性的授权条款, 还同样需要满足创造性的授权条款。
以下, 参考下两个涉及药物化合物晶体的无效案例, 梳理下复审委员会以及各级法院对于药物晶体创造性的审判过程。
案例1:
申请号:01817143.5
发明名称:结晶单水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药物组合中的用途
无效决定号:WX12146
【案情】权利要求1:
1.式 (I) 化合物溴化替托品的结晶性单水合物,
其特征为单一的单斜晶体, 它具有的量度如下:a=18.0774埃、b=11.9711埃、c=9.9321埃、β=102.691度、V=2096.96埃3;在使用DSC进行热分析时在10K/分钟的加热速度下, 在230±5℃出现吸热峰;IR光谱表明在波数3570, 3410, 3105, 1730, 1260, 1035及720厘米-1处有吸收带。
说明书记载了溴化替托品是已知用于治疗气喘或COPD (慢性阻塞性肺病) 的化合物。其作为制剂, 优选通过粉末吸入给药。而对药物的微粉化过程要求活性物质满足稳定、不吸水等多种条件。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发现结晶性的溴化替托品单水合物能满足前述条件。具体地, 说明书公开了溴化替托品单水合物晶体的制备例以及晶体的表征参数, 但对其稳定性效果并未提供实验证明。
【无效证据】
证据1:第5610163号美国专利, 授权公告日为1997年3月11日, 公开了溴化替托品结晶及其具体制备实施例, 并且公开了该溴化替托品晶体适用于治疗COPD和气喘。
证据5a:REGISTRY HANDBOOK, 1992 SUPPLEMENT, 公开了溴化替托品的水合物, 其分子式为C19H22NO4S2Br·x H2O。
【无效决定】本专利与证据1、5a公开的化学产品都是溴化替托品, 三者属于结构上非常接近的化学产品。因此, 权利要求1的化学产品只有在其具有预料不到的用途或效果的情况下才具备创造性。而由于说明书中仅笼统地提及其技术效果, 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上述技术效果的存在, 因此, 不能认定本申请的溴化替托品晶体相对于证据5a或证据1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一审判决】维持第12206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
本专利权利要求1的溴化替托品结晶性单水合物、证据5a公开的溴化替托品x水合物和证据1公开的溴化替托品晶体均属于化合物, 其适用于《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6.1节对化合物的创造性审查的规定“结构上与已知化合物接近的化合物, 必须要有预料不到的用途或者效果”并未导致法律使用实质性错误。
关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保护的溴化替托品结晶性单水合物是否具有预料不到的用途或效果。首先, 由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保护的并不是单晶, 因此单晶纯度高、稳定不必然能够表明本专利权利要求1保护的溴化替托品结晶性水合物具有纯度高、稳定的技术效果。另外, 说明书实际上仅断言了本专利的溴化替托品结晶性单水合物满足所述的诸多苛刻条件, 但并未给出相应证据。在此, 依据说明书的记载可知, 本专利的溴化替托品结晶性单水合物要满足的与研磨有关的稳定性要求是在研磨过程中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晶格、晶形稳定, 并不涉及活性物质在研磨后颗粒的粒径稳定, 综上, 专利复审委员会认定的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5a或证据1的现有技术化学产品不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并无不当。
【二审判决】维持原审判决及第12206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
晶体是特定形态化合物, 从微观形态上还是属于化合物产品。因此, 原审法院及专利复审委员会从晶体与化合物相比是否具有预料不到的效果角度判断本专利的创造性并无不妥。
【再审判决】驳回贝林格尔英格海姆法玛两合公司的再审请求。
权利要求1、证据5a、证据1公开的三种物质的微观晶体结构可能存在差别, 但因基本核心部分均为溴化替托品, 该基本核心部分使三者具有相同的活性, 因此。三者的结构是接近的, 故其属于《审查指南》所称的“结构接近的化合物”。
案例2:
申请号:01812354.6
发明名称:α结晶形式的哌林多普利叔丁基胺盐
无效决定号:第17333号
【案情简介】
权利要求1如下:
“1.α结晶形式的式 (I) 化合物:
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使用衍射仪 (铜对阴极) 测量并以晶面间距d、布拉格角2θ、强度和相对强度 (以相对于最强射线的百分数表达) 表达的以下粉末X射线衍射图 (图略) 。
说明书记载哌林多普利是已知作为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的化合物, 而本申请涉及的是哌林多普利的叔丁基胺盐, 进一步地涉及哌林多普利的叔丁基胺盐的α结晶, 并记载该结晶形式可以再现, 且在过滤、干燥和配制容易性方面存在优点, 具体记载了α结晶形式的哌林多普利叔丁基胺盐的制备、表征参数以及在药物组合物中使用的配方。
【无效证据】US4914214, 公开日为1990年04月03日, 公开了一种通过使用与本专利实质相同的制备方法获得的哌林多普利叔丁基胺盐结晶。
【无效决定】权利要求1与证据1均为哌林多普利叔丁基胺盐的晶体, 区别仅在于, 权利要求1保护的是由上述特定粉末X射线衍射参数定义的特定结晶形式的哌林多普利叔丁基胺盐, 而证据1只公开了其制备获得的哌林多普利叔丁基胺盐是晶体, 但没有提供可供比较的粉末X射线衍射参数。虽然二者的晶体形态有所区别, 但其区别不足以使二者在结构上不接近, 故判断权利要求1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关键在于其是否有预料不到的用途或效果。晶体形式是工业化生产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追寻的一种化合物最终形态。晶体通常以特定的立体凡何物理形态成单个或簇状存在, 在工业化生产中相对于油状或无定形在取用、称量、配制、干燥、过滤等方面均更具优势, 而且晶体本身即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 更易保存和运输, 此外, 基于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特性, 也能进一步降低最终产物中杂质的含量, 获得更纯的产品。因此, 本专利说明书中所描述的a晶形的优点实际上是化合物晶体所普遍具有的一般性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确定证据1的晶形同样具有上述便于工业化生产的配置、干燥、过滤等操作且稳定易保存的基本性质。而本专利晶形在上述各个方面是否相对于证据1获得了实质性的改进或提高, 本领域技术人员仅依据说明书记载的内容或理论分析并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而专利权人也未能结合说明书的内容证明本专利的a晶形相对于现有技术产生了何种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因此, 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 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以下, 对上述两件案例进行下分析:
【案例分析1】溴化替托品 (英文Spiriva, 又称噻托溴铵) 为长效抗胆碱能药物, 可显著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患者的病情加剧。其由勃林格殷格翰将和辉瑞公司共同上市, 2008年, 溴化替托品销售额为30.48亿美元, 而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为240亿美元。2010年溴化替托品在全球销售额排名第14位。据预测2014年溴化替托品将位居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的前十位。目前国内有两家公司生产相关产品, 分别是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可见, 该无效案件涉及重磅销售药物, 而无效请求人正是国内涉及生产相关产品的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溴化替托品作为一种主要以粉末形式通过吸入给药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活性物质, 其制剂形式以及药用决定了其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及纯度。因此, 从创造性三步法的审查原则出发, 为了解决其稳定性以及纯度的技术问题,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有动机对其稳定性以及纯度进行改进。
目前的现有技术证据1和证据5a分别公开了溴化替托品结晶、溴化替托品的水合物, 相对于溴化替托品而言, 其结晶以及水合物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稳定性以及纯度。出于提高溴化替托品稳定性以及纯度的动机, 在现有技术公开了该物质的结晶以及水合物的情况下, 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启示将所述的溴化替托品结晶或其水合物分别制备成溴化替托品水合物结晶。而不管是对溴化替托品结晶或其水合物, 将其制备成溴化替托品水合物结晶, 其工艺步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容易掌握的, 那么, 对于溴化替托品水合物结晶而言, 其是否具备创造性的关键在于该水合物结晶是否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同样, 在创造性判断方法上, 三步法与第十章有关化合物创造性的判断规则是一脉相承的, 化合物晶体的创造性判断同样适用于《审查指南》第十章有关化合物创造性的判断规则。
而第十章有关化合物创造性的判断中, 第一步是判断所述化合物与已知化合物相比是否属于结构接近的化合物。对此, 复审委、北京一中院、北京高院和最高院均达成共识:认为只要二者为相同结构的化合物, 不管是化合物的晶体形态还是其他如固体形态等, 或者不管是化合物的结晶还是化合物的衍生物如水合物等的结晶, 二者的核心部分均为化合物部分, 因此均属于《审查指南》所称的“结构接近的化合物”。具体到本案, 溴化替托品结晶性单水合物、溴化替托品晶体、溴化替托品水合物三者被认为属于结构接近的化合物。而对于结构接近的化合物, 其创造性判断的重点在于考察所述化合物具体到本案即化合物单水合物晶体是否具备预料不到的用途或者效果。
具体到本案, 制备得到的溴化替托品是否相对于证据1和5a的产品, 纯度和稳定性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此效果, 说明书除了在发明背景部分对现有的粉末状溴化替托品产品进行优缺点分析以外, 此后再也没有提及。请求人在后欲以提交证据的方式证明其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预料不到的用途或者效果, 而在后提交的证据是否考虑并接纳, 从上述无效决定可以看出:所述的技术效果必须在原申请文件中明确记载, 更严格的标准是:技术效果除了在原申请文件中明确记载以外, 还必须是给出了相应实验数据的技术效果。这与审查实践就有关创造性判断中, 请求人提供请求保护的主题具有预料不到的用途或者使用效果的证据是否考虑的原则一致。
综上所述, 在创造性判断的关键点即取决于其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上, 由于说明书未记载相关的效果数据, 因此, 该申请最终被无效。
【案例分析2】哌林多普利 (又称培哚普利) , 法国施维雅药厂原研药品, 商品名为“雅施达”。为非巯基长效ACE抑制剂, 是一前体药物。用于治疗各种高血压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施维雅公司的雅施达在国内的销售额, 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10.05%。东英 (江苏) 药业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生产培哚普利的企业。目前国内也仅有施维雅 (天津) 制药有限公司和东英 (江苏) 药业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生产。
现有技术制备得到化合物结晶, 但没有表征, 本申请制备得到结晶, 并通过X粉末衍射予以表征。由于根据现有技术的制备方法无法确认二者晶体相同, 因此, 考虑本申请化合物晶体的创造性。通常, 在现有技术公开了已知化合物的晶体时, 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和启示制备不同于现有技术晶体的新晶体。因此, 在创造性的判断中, 本申请的结晶相对于现有技术已经存在的结晶是否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是主要的考量因素。对于该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专利权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第一层效果是源于晶体本身给化合物所带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第二层效果是由于化合物成为晶体以后对于化合物成药的影响, 如由溶解度改变所导致的生物利用度以及生物等效性的改变等。具体到本案, 可以从本申请的晶体与现有技术的晶体比较, 来确定两种晶体效果的优异。由于说明书仅描述了其制备得到的晶体相对于原有的化合物的优点, 并未就效果与现有技术晶体进行比较, 因此, 导致该申请最终被无效。
总结:
笔者认为, 首先, 化合物晶体创造性判断适用于《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发明创造性的审查”原则, 即“三步法”判断法;同样, 也适用于《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十章“化合物的创造性”判断原则。其次, 判断化合物晶体是否具备创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这是关键。而对于药物化合物晶体的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药物的治疗效果例外, 因为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化合物本身的结构, 而非结晶形式。具体地, 对于化合物晶体的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方面, 针对化合物晶体而言, 对于预料不到的用途或者效果, 可以从两个层面去剖析:第一层用途或者效果是源于晶体本身给化合物所带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 实际上是化合物晶体所普遍具有的一般性质, 如将化合物制备成晶体以外, 晶体这种物理状态相对于非晶体如固体而言, 通常表现在溶解度的改变、稳定性提高等, 具有更易保存和运输等优点, 对于原料药多晶型而言, 还可以表现出包括吸湿性、流动性和可压缩性等影响药物制剂的物理特性;第二层用途或者效果是由于化合物成为晶体以后对于化合物成药的影响, 如化合物晶体作为药物相对无定形等非晶体形态而言, 由于其溶解度的改变通常会影响到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以及生物等效性等。
摘要:本文选取了两个涉及药物化合物晶体的无效案例, 对专利复审员会以及法院对药物化合物晶体的创造性的评判思路进行梳理和总结, 进一步谈谈药物化合物晶体的创造性审判思路。
关键词:药物化合物,晶体,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课题编号:Y130505, 负责人:崔军, 课题名称:“药物晶型申请的创造性审查标准研究”, 2013年.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创造性教学法 机械教育 教学效果
创造性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创造性结合教学的实际状况,适当地应用一些教学模拟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促进其自主学习。创造性教学法与机械教育的大部分教学要求十分相符,因此把创造性教学法应用于机械教育之中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意义十分明显。
一、创造性教学法在机械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1.创造性教学法在机械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教与学是创造性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十分重视,使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得到同步的提升。在机械专业教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教与学这种模式,把创新性教学法运用到机械教育中,使其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从根本上培养了机械专业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其次,发散性思维也是创造性教学的特点之一,在机械教学中应用创造性教学法使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闻一知十。
2.创造性教学法在机械教育中应用的优越性
第一,创新了教学活动。在进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和思维得到了全新的升级,教学方法取得了进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融合了机械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而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拓展。
第二,教学氛围良好。探讨式的教学课堂也属于创新性教学法的一种。在机械课堂中,教师可以发起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探讨,相互间的探讨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还使学生更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
第三,评价体系具有特色。综合评价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和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创新性教学的评价体系。这样就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每一个机械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创造性教学法应用于机械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1.教师较少地应用创新性教学法
目前,大部分机械专业的教师还未真正地将创造性教学法应用于实际的机械教学过程之中,传统的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仍占教学模式的主导地位。这种枯燥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对机械课程的兴趣大大降低,教师无法实施创新性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教学设备不够先进
对于创造性教学法,部分学校或相关部门并没有给予其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充足的教学资金,导致出现先进教学设备短缺的问题,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
3.监管创造性教学法的力度不够
监管创造性教学法的力度不够是导致创造性教学法未能更多地应用到机械教学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是因为合理的监管体制仍未建立健全,教师散漫的教学态度和没有全面分析先进的教学方法,影响了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三、创造性教学法在机械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确立创造性教学法的理念
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确立创造性教学法在机械教育中的地位,充分结合教与学,教学的目的应放在提高学生机械学习的效果上,其教学的目标应放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并通过创造性教学法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定期地对机械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法的培训,使教师对创新性教学法在熟知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
2.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教师应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flash软件讲解机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其次,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利用课堂提问的形式调动起来。最后,应多开展相关机械教育的知识辩论赛与探讨会,激励每位学生都自主加入到其中,加强学生学习机械专业的兴趣。
3.充分利用比较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贯穿性、鉴别性、对照性等都是比较法应用于机械教育中的优点。在机械教学中,教师应用比较法,可以找出两类不同机械外部特征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对机械类型的不同更加理解。此外,比较法创造性应用于机械教学中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加春.创造性教学法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81) .
[2]胡烨,娄琳.浅谈机械教学中创造性教学法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3).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 篇12
在比较两家公司的业绩之前, 有必要对企业价值的含义作简单界定, 以便统一对企业价值的认识。企业价值从管理学角度而言, 一般认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理念, 通过企业的战略管理, 持续提升企业的业绩, 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的财富。其中, 最能体现企业业绩的指标之一便是企业的财务盈利水平。故此, 本文首先从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进而比较两家公司的商业模式, 从而得出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提升企业价值的结论。
一、公司简介及业绩比较
DELL公司于1984年由19岁的迈克尔·戴尔创立, 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计算机系统公司、计算机产品及服务的首要提供商, 其业务包括帮助客户建立自己的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基础架构。戴尔公司成为市场领导者的主要原因是:通过直接向客户提供符合行业标准技术的电脑产品和服务, 不断地致力于提供最佳的客户体验。
APPLE公司由斯蒂夫·乔布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和Ron Wayn在1976年4月1日创立。其核心业务是电子科技产品, 目前全球电脑市场占有率为7.96%。它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而闻名。2010年在世界500强中名列第197位。
为了便于比较DELL和APPLE之间的业绩差异, 先简要分析两家公司2002年至2009年的收入发展趋势。详见图1所示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下同) 。
(注:所有相关数据来自两家公司官方网站, 下同。)
由图1可见, 在2005年之前, DELL公司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每年平均增幅近16%。但是, 2006年之后, 该公司业绩出现下滑, 至2008年度, 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而且负增长的趋势在2009年度高达13.4%。反观APPLE, 2005年之前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2006年之后增长趋势虽然有所波动, 但相比DELL公司而言, 其发展速度不可同日而语。2009年度, 在DELL公司出现两位数的负增长的同时, APPLE却呈现出14.4%的增长水平。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家公司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也许可以通过两家公司的产品结构来解释业绩增长背后的原因。两家公司的产品结构总结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 近几年来两家公司的软件产品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 DELL公司的产品结构一直以硬件产品为主, 软件产品虽然从2003年度开始有所提升, 但发展到2009年度, 软件产品也仅占到4 4.1%, 增长相对缓慢。对于同期的APPLE而言, 从2004年起, 随着i Pod+i Tunes和iphone+App Store等产品的开发, 软件带来了产品快速增长。至2009年度, APPLE公司软件服务收入占67.7%, 比Dell公司高出2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发现, 正是APPLE公司不断推出新的软件应用产品, 才促使其业绩持续快速的发展。而作为创新能力的体现, 企业研发投入的大小即可证明。两家公司研发投入占当期收入的比重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 从2005年起, DELL的研发投入一直占当期收入的1%左右;而APPLE的数据则平均高达3%之多。从这一点来看, 显示了APPLE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远远高于DELL公司, 这也从某个角度揭示了为什么APPLE的市值是DELL的10倍。下面简要比较两家公司的商业模式。
二、公司商业模式简要比较
(一) DELL的商业模式
DELL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直销模式及其带给客户的质优价廉的产品以及高效的配货。这主要得益于该公司采用的“零式供应链”模型。即通过供应链管理平台整合公司内外资源, 在供应商、客户之间搭建一个整合平台。当客户的定单传至DELL的控制中心时, 控制中心及时将定单分解为各项可执行的子任务, 并通过网络分派给各独立配件制造商进行排产。随后, 各制造商按DELL的定单进行生产组装, 并按其控制中心要求的时间表来供货。这样, DELL公司相当于将制造所需的零部件存放在各供应商处, 随时可以调配。而其自身的库存量非常少, 在日常的经营中, 戴尔公司仅保持两个星期的库存量, 而电子产品的行业标准一般是60天。同时, DELL通过将一些半成品直接组装, 也减少了市场流转的时间和成本。由此可见, 较高的周转率带动了公司生产和销售的快速发展。
(二) APPLE的商业模式
对于广大用户而言, APPLE显然是创新的最佳代表。其实, 在APPLE发展软件产品时, 也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在2004年开发iPod及其他软件产品时, 创新主要采取了自下而上的自发战略行为, 即通过员工或用户通过创新提出创新方案, 然后公司组织和协调进行开发, 直到产品赢得市场的认可。在公司感受到技术创新带来的丰厚回报之后, 2007年推出iPhone时, 创新则改成了从上到下的引导性战略行为。向第三方提供开放式的开发程序是APPLE商业模式中最突出的一点, 通过第三方的持续开发, 使得APPLE产品家族不断壮大, 也实现了企业价值的持续提升。
简言之, DELL采取了成本领先的策略, 通过自我设定产品制造流程满足客户的需求, 采取的基本是红海战略。而APPLE则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通过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 引导受众客户参与到企业的价值装造中, 做到了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案例带来的启示
通过上述案例的简要分析可以发现, 企业, 尤其是科技型企业, 通过选择不同的商业模式, 其价值也表现迥异。对于实务工作者, 也许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 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 选择适合的商业模式。企业创立之初便是企业决定自己的商业模式之时。为了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或者创造属于自己特有的商业模式, 企业需要客观分析自身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并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及其所拥有的资源状况, 通过分析企业的价值链, 寻求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公司战略和商业模式。对于企业而言, 照搬其他公司的商业模式往往导致的不是成功, 而是失败。
第二, 通过不断的科学技术创新, 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随时创造新的产品。由此可见, 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公司选择公司战略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第三, 引入不同的高级管理人员, 引领不同的发展方向。戴尔本人不相信个人魅力, 相反地, 他希望所有员工能为公司利益而抛却私利。这种保守严肃的行事作风渗透进了公司的每个角落。这种管理理念虽然保证了公司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 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创新行为。乔布斯注重创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曾说:“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不可否认的是, 企业高层的管理风格和理念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 带领企业朝着自己预定的方向发展。
摘要:商业模式作为企业的盈利模式, 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日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企业的管理层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持续地为公司带来利润和现金流, 同时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考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与商业模式能够完美融合。本文以IT行业的巨头DELL和APPLE为例, 通过分析二者之间商业模式和企业业绩的不同, 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建立适合公司特色的商业模式, 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以此引发企业实务工作者思考和借鉴。
【创造性案例教学法】推荐阅读:
儿童创造性表达的案例研究论文05-31
创造性教学思维09-24
创造性语文教学10-11
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10-23
教学再创造06-27
创造思考教学07-05
创造思考教学法05-26
数学概念创造教学07-06
创造语文高效教学08-02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