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教学

2024-10-26

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共12篇)

创造性思维的教学 篇1

摘要:分析化学是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形态和结构信息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探索领域的不断拓展,人们对分析化学提出了更为复杂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是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对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与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持续的知识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型人才是强国之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国应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双重挑战的必经之路。这一现状就要求建立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手段[1]。分析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结构的测定方法和相关原理的一门学科,被喻为生产和科研的“眼睛”,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分析化学是江苏大学材料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主要方法、发展趋势、误差及其分类、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及各种滴定分析等内容,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将来投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3]。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分析化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分析化学的定义是建立和运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获取关于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科学。其课程的重要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型学科。分析化学实验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元素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分析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来源、表征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了解常用的滴定分析方法、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高效液相色谱以及波谱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重在让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加强素质教育,注重从事理论研究、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的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2 分析化学创造性教学与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实质是教人去创造未来”。因此,教育应该以创造性培养为目标,并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因素。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建立一个坚定的教育信念:人的创造性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来促进发展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创造的潜力。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的教学,要遵循人的创造性发展规律,才能在创造性教学中真正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卓有成效。

2.1 教师与创造性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同时还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教师的人格品质就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创造性运用教学基本规律,总结出自己亲身体验的教学方法,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条件出发制定最优教学方案。国内外学者对创造型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但在以下几个方面认为创造型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征是相似的:(1)自身具有创造力;(2)强烈的求知欲;(3)善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4)兴趣广泛、热情、乐观、自信、态度和善友好、富有责任心的个性品质;(5)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做学生的榜样,鼓励学生面对和克服创造道路上的困难,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造热情。

2.2 课程优化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大纲及学时应作适当的调整。目前的分析化学课程中,在内容上与无机化学课程有较多的重复,尤其在介绍四大滴定章节中探讨滴定反应平衡理论与无机化学中溶液平衡理论知识重复。四大滴定在原理、实验操作等方面是相通的,在课堂教学中分别讲授,不仅使课程内容陈旧、重复、枯燥,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兴趣。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首先要确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其次,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对部分内容实行自主教学,界定教学侧重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拓宽专业的知识面。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与最新研究动态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积极性。

2.3 增加自主开放性实验

大学生自主开放性实验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与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教学相比,自主开放性实验具有选题的自主性、实验过程、内容、目标的开放性和实用性。例如,鸡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在开始进行实验之前,学生需为实验设计一个基本蓝图,包括实验材料(取样)、对样品进行处理(溶解)、消除干扰(掩蔽、分离)、常量组分的测定(化学法)、计算结果(分析报告)。实验过程中,要掌握滴定管、容量瓶、分析天平等仪器的基本操作,要学会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如何更加准确的判断滴定终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参照教材,与教师或同学探讨设计实验路线,观察实验现象,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有效的结论。这种开放性自主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实际研究和开发工作中的创新能力[4,5]。

2.4 创新教学方法

科技革命给社会经济带来高速的发展,同时也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冲击。分析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传统的记忆性教学、理解性教学都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实现创造性教学,才能为社会培养大量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才能适应当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的需要[6]。

2.4.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性学习具有显著的专业性,即对某一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获取、处理相关信息,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课程,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就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现,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彼此合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自主开放性实验的开设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认识和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课堂教授的方式也需要将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转变为创造性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创造性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过程。在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为学生提供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指导帮助,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克服困难,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2.4.2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从实际出发,启发和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7]。启发式教学摆脱了传统应试教育机械化知识传授的弊端,其最大特点是以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和实践,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启发”一词最早的来源,也使得孔子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先驱。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式教学:(1)创设问题情境,启迪思考。“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考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学生设置疑问。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设疑可以使用学生注意力集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设问答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营造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问题,要做到随时随地理解、尊重和热爱学生,只有当学生从教师和同学那里感受到理解和友爱时,启发式教学才能获得完美的效果;(3)理论联系实际,深入领会知识。在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理论知识只靠教师的课堂传授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必须把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验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2.4.3 培养自学能力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创造性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学习者的主动性、探索性以及创造性[8]。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自学能力的学习者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纵观古今中外有为科学家如达尔文、笛卡尔、爱迪生、法拉第、华罗庚等,无一不是通过自学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如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的迫切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现状要求学习者必须加速获取知识,努力培养自学能力。尽管在自学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但要想自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志不强者智不达,自学能力强的人都具有意志坚强的品质,总会寻找冲破逆境的方法,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和艰难险阻,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 结语

分析化学是材料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创造性教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江苏大学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状况及专业特点,对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创造性教学改革,重点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旨在更加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创造性培养与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9.

[2]王颖,邵阳,薛蒙伟,等.浅谈高校分析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J].化工时刊,2015,29(3):47-49.

[3]戴大模,何英.分析化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

[4]郭鹏.高师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5):121-122.

[5]韦寿莲,刘永,严子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化学教育,2016,37(8):21-24.

[6]彭合成.创新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39-163.

[7]王果胜,白浩.倡导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2008(8):30-31.

[8]廖丽霞,方涛,陈立钢,等.构建高效分析化学课堂的策略[J].化学教育,2016,37(12):11-13.

创造性思维的教学 篇2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下面笔者就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作文创新

每个学生都想写一篇好的作文,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数,可是却往往不如人意。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背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学生埋没自己的个性,话语统一,假话连篇,凭空编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致使作文不能写真情实感,不能发挥想象,使作文没有新意。鉴于此,要让学生知道作文贵在选材精,立意新,不能机械地照猫画虎,让他们解放思想,逃脱束缚。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的中、高考评卷者对这种“公式化”的作文相当反感,不会打高分。鼓励学生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进行创新性写作练习。

二、鼓励扩大阅读面,拓展生活空间

现在市面上的出版物多如牛毛,网络信息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报刊杂志,还可以从网络中积累优美的词汇、段落丰富自己的语言。但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引导他们浪里淘沙,增长知识,对写作提供帮益。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提倡学生拓展生活空间,多体验生活,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参观旅游、社会调查等都可以使学生长见识、开眼界。

学生的阅读面宽了,生活空间大了,视野开阔了,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也随之变厚。作文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又何愁没有新意呢?

三、营造氛围,鼓励大胆想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创新的主体。想象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它凭借记忆表象,通过形象思维对头脑中储存的各种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创造出新的事物。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再造想象是在已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新的事物。而创造性想象则是没有依赖,凭着自己的见解,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创造性想象要比再造性想象复杂和困难得多。小学教材中一些作文题目就很注重学生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如: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和中年级的看图编故事,以及续写故事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再造性想象。高年级的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些作文的选材就要靠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在写作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气氛,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来当导游,召开小记者会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之前围绕写作的主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经过交流,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写作的时候就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了。由此可见,创新要以想象为基础,只有学生的想象丰富了,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写作水平才会不断得以提高。

四、教会学生发散思维方法

学会发散思维的方法,就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利于打破思维定势,从而获得创造性的结果。可以着重向学生介绍下面三种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思维方法:

1.纵向思维。纵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把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对比分析,对原材料进行合理的推想和引申,从而得出新意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作文《这就是我》,题目要求充分认识自己,表现自己的个性。可引导学生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理想中未来的我”进行对比,分析自己独特的个性体现在哪里,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对自己个性的评价等。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就不局限于“现在的我”,这样就能表达自己的心声,流露真情实感,新意自出。

2.横向思维。横向思维是一种同时性的横断思维,通过联想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它内容要素联系起来思考,从相互关系和相互比较中找出该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活动。例如《感受自然》这篇作文,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图景,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写山的,将不同的山进行比较,找出山与山之间的树、石、溪流和林中的小径等方面的特点,将其优劣进行对比,表现自己对某种自然景色的向往之情。写海的,则将不同地方的海水颜色、海浪大小、海滩的沙白程度等多方面加以比较、评价,甚至可以和学生自己“心中的海”进行对照,以表现独特的欣赏角度和非凡的感受力。同一题材,同一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去思考。记得有一次组织学生登山后,我让学生以《登山》为题写作,有的学生写沿途看到的景色以及自己的心情,把它写成一篇记叙文;有的学生则看到途中的某些人互相帮助,感悟到“遇到困难,大家互相帮助就能解决”,写出了登山时的所见所感,把作文写成一篇议论文。作文的体裁各式各样,体现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作文自然各有新意。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多方面训练,学生思维会更灵活。这样,学生就会用心去体会,全力表现自己的感受,全力去创造。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和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相反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平时说的反过来想。其实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逆向思维可以打破日常的思维定势,从相反的角度去寻求新的思维,是作文创新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是很有必要的。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以《班门弄斧》为题写作,由于学生的思维只局限于“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本意,所以第一次学生都是选取一些反面人物来写。后来我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班门弄斧是有胆识、有勇气的表现,并提倡新一代青年要有班门弄斧的精神,才能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这样打破了思维定势,第二次写作的时候,学生的作文就会耳目一新。

五、作文批改,鼓励标新立异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也是一样,每个学生的作文虽然都不是很完美,但都有他们的闪光点。所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作一番理性的反思,应多方面、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只要符合写作要求的,都要给予肯定,对于那些有创造性的写作更应该给予表扬,更有必要作为范文介绍给大家。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优美词语,一个生动的句子,都应该表示肯定。每次习作都要让他们有成就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3

一、创造性思维始于求真

对于学生,教师要善于启迪情趣,想方设法,积极诱导联想与想象能力。用心观察世界,体味生活。有了联想和想象,学生就能使自己的思维火花迸放。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据生活创设美的情景。如:作文题目《母亲的目光》,有同学这样写:母亲得知我生病,匆匆赶到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双眼,发现母亲正慈祥地看着我。那是一种怎样的眼神啊!我知道,母亲看着我的目光,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是河床对小雨的目光。那种目光是晨曦对娇花的沐浴,是春风对碧水的轻抚,是春雨对禾苗的滋润,是大树对小草的呵护。

学生只有运用创造性思维,才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才能扩展想象的空间。教师对作文的选材必须贴近生活,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促使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的文章。

二、在情感的陶冶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情感是学生主观参与融入作文中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要在作文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情感投入,因情而为文

在景物描写中要融入感情,不作无病之呻吟。要抓住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事物来写。在作文中,要写出作者对生活中的人物、事物、事件的感受体验而产生的快乐、悲愤、喜爱、憎恶等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学生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最能触动自己情感的事。只有使自己感动的材料,写起来才可能感动别人。有学生编出父母伤残、没有挫折创造挫折的事情,不仅写不出真情实感,得不到高分,而且对自己情感的培养也没有益处。

2.注意时代精神对情感的触发

作者要能够与时代精神保持一致,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处,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感觉到时代的召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收集资料,常看新闻,对科技动态、政治变迁要格外重视,并且在相关的作文中要能体现出来。

学无止境,作文教学要放手发动学生,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我思维、我快乐,我手写我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作文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创造性思维的教学 篇4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它是相对于以固定、惰性的思路为特征的习惯性思维而提出的,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记忆力强、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造性思维教学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词组搭配方法等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丰富联想,滚雪球般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记忆单词的效率。例如,在学习information(信息)一词时,以它为创造性思维的 出发点 , 引导学生 归纳如下 内容 :a piece ofinformation(一条信息),several pieces of information(几条信息),指出information是不可数名词,可以用“much,a lot of”等词来修饰,而不能用“many”来修饰,也不能在词尾加“s”;并引出动词inform(通知;告知),进而启发学生找出inform和information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给出例词,帮助学生总结出英语中的前后缀都有哪些,如表示否定意义的前缀常用的有dis-、il-、im-、in-、ir-、mis-、non-、un-等,在单词的前面加这类前缀常构成与该词意义相反的新词。

二、创造性思维教学法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应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如在学习My dream时,根据课文的需要,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欣赏音乐,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音乐的作者、作品的主题,然后提出问题。在学生给出许多不同答案后,让他们听本单元的课文录音,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也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这种巧妙的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发散思维,而且将前后有关的素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但突出了教材内容的完整性,而且使学生感到新奇。

三、创造性思维教学法在情景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互动式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机械操练变成了灵活应用的过程,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课后学生的学习注入了动力,从而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全面提高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语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教师不仅自己要创造,而且要鼓励引导学生去创造。只有当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表现时,教学过程才称得上是教学艺术的创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情境,让全体学生参与。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另外,中学英语教材的语篇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积极发掘出这些因素,并创设相应的情境可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的角度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内容,化解难点;在语境中操练和运用语言,突出难点;在语境中就某一话题进行相互交流,从而减少和避免语际失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正确性和流利性。同时注意情境要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四、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篇5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中国文章的书写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众所周知,文章的书写需要大量的想象、全面的思考、系统的综合以及整理。由此可见,文章书写不仅仅是一项语言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思维工作。目前,对于广大学生作文书写能力培养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锻炼以及提高的过程。尽管教师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作文书写质量有所提高,但在无形中势必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从而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过去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本末倒置,教学的重点不是集中于学生作文视野的广阔、认知角度的独特或是书写内容的新奇,而往往是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给学生灌输作文固化模式的应用,现存理论事实的运用等。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思维便会逐渐固化在现有教育模式的引导框架之中,并在其自身的写作中长篇幅地堆砌空洞无心的事实理论、甚至空谈口号而缺乏真情实感。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学生在作文书写领域的思维长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思维模式也难以突破现有的束缚。由此可见,为了改变多年来学生作文形式单

一、内容雷同、思维狭窄的现状,我们必须着力调整以致打破固有的作文教学方式,加大力度引导和培育学生树立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1.启迪引导学生运用扩散性思维构思立意,深化主题

扩散性思维是指人脑在遇到一个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认知角度去全面理解问题的内涵。譬如,不同的认知主体在针对同一事件时,具有形态各异的主体理解;一种简单的客观事物,应用在不同的区域展现不同的功能效用等等。世界大多数专家学者均认为,在创新性思维的培育和养成的过程中,扩散性思维的培育是十分关键的环节。扩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工作中,笔者特别强调对于学生思维领域的延展以及思维角度的开拓,使学生能够在认识到具有相近特点的不同事物时,将两者有机地联系以及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形成自身的扩散性思维。譬如,在讲解赵丽宏的散文《峡谷》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领域的“峡谷”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峡谷,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两个“峡谷”的共同点,即在难以逾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进而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及情感表达,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我们唯有热爱一切自然馈赠以及现实生活,我们才可以冲破现实生活中的重重障碍,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以及社会价值。通过对《峡谷》的讲解以及引导之后,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是:参照《峡谷》的写作思维模式,书写一篇某个地区与祖**亲的文章,将所选择的小区域与祖国的关系与现实自然、社会等领域的关系对照,从而使作文的内容由浅入深,实现作文灵魂的深刻。笔者着重对学生强调了在今后作文写作中要注意个人扩散性思维的养成。通过这次作文训练,学生的思维明显处于积极状态,可见学生蕴藏着极大的扩散思维的潜力。如果作文命题立意指向是多元性的,角度是复合的,那么学生的思维就能发散开去,创新的火花就能迸射出来。

2.引导学生运用变通性思维观察生活,选取素材,在作文中运用

变通性思维即为不刻意追求寻找客观主体之间的表面以及内在联系,而是在强调从多个认知角度思考之后,针对同一问题提出多种途径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变通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养成的过程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变通”,即为不单纯从某一角度去理解问题,抑或局限于某种方式来解决某一问题,而是采用灵活的方式使问题简化,从而降低其解决难度。文章的价值在于创新。“新”从何处来?“新”从认知方向而来,譬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中的主要论点如下: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劝告也是一门艺术。

(3)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4)政治清明需要广开言路等。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作文素材的积累绝非背诵大量的例证事实,而是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去理解和分析现有素材,从而在面对相类似的作文题目时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就是变通。众所周知,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不会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因此,笔者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广泛积累作文例证事实,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重视思考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譬如,在为学生分析历年高考真题作文时,笔者十分注意引导学生重视对作文素材的解读和认知,并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联的例证事实,并通过个人灵活的运用,使作文内容能够紧扣主旨,论证充分。惟其如此,在遇到相关的作文题目时,方能做到论述有力、游刃有余。譬如,《位置和价值》这篇文章,早年李白跻身官场,性格使其难以在官场的位置上有所作为,而走向山林则使他蓄积在内心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选对人生方向,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也使得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素材,同一素材可以为多个作文题目服务。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变通性思维品质,即作为思维主体,要敢于并善于打破头脑中固有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克服凝固的评判标准和单一的思维方向,随机应变,拿出常人想象不到的计谋和策略,最终使学生的作文能够实现突破性的进步。

3.在作文训练中积极鼓励学生的辩证性思维

辩证性思维是一种客观全面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在于客观事实而非主观想象,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在学生日常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在组织学生作文的集体评改以及互批活动中,笔者发现不仅仅要让他们评判自己习作的优劣得失,不单方面对于自己同学以及自己的作文做到辩证分析,而且要使他们敢于评判各种“经典”,对于那些公认的大家之作也应批判吸收,从而使其逐步认识到批判力的重要性。就创造性思维而言,辩证思维是破除思想认识中功能固执和思维惯性的关键。它是学好作文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品质,在创新能力中,批判性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只要我们重视学生的批判型思维的培养,并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应用,一定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定能搞好语文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的辩证性思维,我们可以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比如课前演讲、课后练笔、剪报办报等等。如果我们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时,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投入生活,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用自己的话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中提倡写“自我”,用“我”眼、用“我”手,写“我”思、抒“我”情。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闪光点”,就会感受到许许多多的“新思想”,就会遇见一个又一个活泼鲜明、有血有肉的充满个性的“人”,就会产生许多深刻的人生感悟。这些,都是提高思辨能力的鲜明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辩证性思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弄清楚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评论好坏的,要符合逻辑和辩证法。要用科学的方法,不能诡辩,不能生搬硬套、强词夺理,不能为出新而出新、以谬攻谬,不能牵强、偏激,不能走极端。

(2)提出新问题、新观点,要能讲清其中的道理。以理服人,才能使人心服。要揭示事物的联系、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做到有真理有真情。

(3)要善于辩证地看问题。辩证就是善于比较鉴别,从矛盾中发问求解,从而辨明是非、美丑,使论点更真实。辩证性思维要怀疑、要反驳、要证伪,其作用又往往大于证明。

四、小结

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力;思维能力

创新型人才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而有些学者认为创造力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思维能力或思维方式。“是以直观力、想象力、逻辑能力为基础产生改革旧事物所需要的灵感和创造性设想的能力,其核心仍在于思维。”无独有偶,课标在第二部分总目标中指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鉴于此,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意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会他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一、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长期以来,有人批评我们的学生不像西方学生富有独立见解。如果我们的教师自己富有批判精神,敢质疑权威,则言传身教之下的学生自然也会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留意教材中看似“矛盾之处”,激发学生争论。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一课,作者有一句话:“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问学生明明到底漂不漂亮?不管观点如何一定要言之有理。这个看似无关的问题其实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入到“情”“理”层面。有的说她不漂亮,因为她不完美。马上有人反驳说她漂亮,因为我们人人都不完美,都有缺点。还有人说她漂亮,因为她心地善良,要把腿捐给作者。还有人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谁说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不行,这句话已经有了辩证的逻辑味道。看来只要我们抓住矛盾,大胆放手,学生会还我们一个精彩。

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思维的灵活性即想法不拘一格,能从各个角度去想问题、认识事物、寻找答案。比如,同为四年级下册的《第一次抱母亲》,文字质朴、语含深情。教师过多的讲解没有必要,在学生通过读、学、议、思理解内容之后,播放体现母子之爱的PPT,让学生感悟母爱情深。再设计一道课堂练习:请你为母亲做一件事,报答母亲的恩情,自己设计内容,结果学生炸开了锅,议论纷纷,答案有洗一次脚、倒一杯水、抱一下、帮做家务、亲一下等等。最后当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去实践自己的承诺。

三、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深刻性即指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小学生思维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这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有关,但是如果教师平时有心,也会很容易发掘到这样的机会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四年级有一课《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短小精悍、富含哲理的教育故事。但难就难在这个理是隐含在形象之中的,如不深刻挖掘,学生很难得到思维上的启迪,而文章的题目却具有这样的功能。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理解题目。先让学生举出哪些是他们认为弱小的事物,板书出来,再依次说出最弱小的,并说出理由。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弱小和强大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范围内可互相转换)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能够保护别人的人就不是最弱小的埋下伏笔。当然也就能够激发学生争当强者的自强自信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其实,除了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以外,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乃至求同、求异思维,正向、逆向思维等都是思维能力的内容范畴,无论哪一种思维方法或形式的训练,都要结合文本,以本定教,达到既发展了思维,又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嘉曾.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的训练[M].1版.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燕国材.智力与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吴非.不跪着教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7

一、创造性思维始于求真

对于学生,教师要善于启迪情趣,四方衍生,积极诱导联想与想象能力。用心观察世界,体味生活。有了联想和想象,学生就能使自己的思维火花迸放。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根据生活创设美的情景。如:作文题目《母亲的目光》,有同学这样写:母亲得知我生病,匆匆赶到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双眼,发现母亲正慈祥地看着我。那是一种怎样的眼神啊!我知道,母亲看着我的目光,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是河床对小雨的目光,那种目光是晨曦对娇花的沐浴,是春风对碧水的轻抚,是春雨对禾苗的滋润,是大树对小草的呵护。

二、在情感的陶冶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情感是学生主观参与融入作文中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要在作文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情感投入,因情而为文

在景物描写中要融入感情,不作无病之呻吟。要抓住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事物来写。在作文中,要写出作者对生活中的人物、事物、事件的感受体验而产生的快乐、悲愤、喜爱、憎恶等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学生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最能触动自己情感的事。只有使自己感动的材料,写起来才可能感动别人。有学生编出父母伤残、没有挫折创造挫折的事情,不仅写不出真情实感,得不到高分,而且对自己情感的培养也没有益处。

2. 注意时代精神对情感的触发

作者要能够与时代精神保持一致,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处,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感觉到时代的召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收集资料,常看新闻,对科技动态、政治变迁要格外重视,并且在相关的作文中要能体现出来。

油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8

当前国内油画教学中采用的一种通行理论依据, 是在印象派前后时期的色彩理论加上俄罗斯画派的色彩理论综合而成。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条件色, 认为色彩的产生要依靠光源色、环境色及物体自身的颜色综合而成。在油画的训练上比较强调作画过程的程序性, 即通常先画大关系, 然后深入, 再回到大的关系上来。这样的训练方法及色彩理论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即过多地重视科学规则和相应的客观因素, 忽略了做画者对于色彩的直接感应 (即个性与创新) 。但在做画过程中这种感应又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它, 艺术作品就会缺乏生气, 枯燥无味。所以, 在油画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何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 是思想和想象高度结合的产物, 是解决前人所未能解决的问题的主要智力和潜力, 是人脑中的宝贵资源。”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高度发展和形成的阶段。因此, 油画教学必须积极地去开掘学生头脑中的潜力, 必须展开丰富的联想,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油画学习、创造能力。

一、从油画材料的尝试中激发创造性思维

19世纪中叶, 自铅锡管颜料问世以后, 画家一般较少自己动手准备磨制绘画材料。除了少数人热衷于复兴蜡彩、蛋彩等传统坦培拉材料外, 大部分画家都采用更为纯熟的铅锡管颜料, 在对画面技术层面上更多的精力转向造型、色彩观念和表现手法上的探索。高校绘画专业学生的精力也都是放在油画的基本功上, 根本没有从油画最基本要素——材料开始研究起。下面介绍几种尝试

1、从复古材料实践中激发创造性思维

油画出现之前, 欧洲绘画曾经历古代胶彩画、丹培拉绘画、丹培拉与油彩混合技巧绘画阶段。过去人们习惯称之为“蛋彩”, 但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这并不十分准确, 蛋彩只是丹培拉绘画的一部分, 因其还包括蜡彩、胶彩等。丹培拉是一种特殊的乳液, 它包含有油和水两种成份。我们在实际操作上可能无法和古人一模一样, 但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贴近古人。在尝试中分析丹培拉技法优点和缺点, 找出问题所在——媒介剂。古代画家为了改进丹培拉技法而进行了许多的努力, 其实在当时也是一种创新。其中杨·凡·爱克发现了一种新的绘画媒剂用油, 促成丹培拉技法正式向油画过渡。

在向古人学材料的同时, 既了解整个制作流程, 又给自己绘画方向拓宽了道路, 激发了创造热情。

2、新材料的拓展中激发创造性思维

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 油画材料的发展进人一个新的探索空间, 材料上的实验和探索成为油画产生活力的一个重要切人点。学生通过创作对各种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活跃了创作思维, 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用新的视角去发现、探寻各种材料新特性和表现的新形式。在现代科技和工业的推动下, 绘画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水平不断发展, 新材料和新产品为油画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在油画学习中, 学生结合现代审美意识, 除了使用一些油画以外的炳希、塑形膏等绘画材料以外, 还可以拓宽综合材料的运用范畴。油画综合材料可以拓展为旧纸张、宣纸、瓦楞纸、木材、纤维板、棉、沙、矿物、不锈钢片、木屑等。并结合装置等媒介材料和手段的形式, 在写实油画中的局部运用。同样可利用材料的特点, 对物体质感作逼真模拟, 有时甚至直接把真实材料应用于画面。不同的材料之间会产生有趣的对比, 有些材料本身使用得当还会在构思上帮助绘画主题的表达, 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

二、在富有想象力的技法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油画技法随着油画材料的演变也发生了变化, 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古典透明技法、不透明画法、直接画法。

直接画法就是尽可能一次就画出最好效果的油画技法。16世纪实际已有人使用, 但当时画家运用此法, 先要把单色底准备得很完整, 对于画面最后的效果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估计, 然后尽量一气呵成, 必要时不排除用釉染来补充完善。早在鲁本斯时, 他就注重笔法生动, 在他的画中“直接法”实际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直接法”发展到印象派时候达到顶峰阶段。印象派画家为了室外写生的需要, 画布底子用吸收性白色画底, 媒介用易于速干的松节油等, 这些合成色几乎全是复合的不透明色, 可供多层覆盖, 甚至在画布上直接混合。制作油画的原有程序已从有法到无法, 进入无拘无束的自由天地。这使艺术家们少受传统束缚, 较易发挥个人的独创性。克利曾说过“艺术的本质不是描绘可视的东西, 而是创造可视的东西”。直接画法正是“创造”的桥梁。

技法主要指画面表达情感, 传达意图的方式方法。其中包括画面的造型、色彩、笔触等等表达方式。学生可以由简到难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例如:可以鼓励学生改变画中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在造型时改变画中形象的正常比例关系;大胆改变对象的色彩;具象与抽象相互转化。也可以尝试主题性技法表达, 给一个主题尝试多种技法来表达, 最后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这些技法有目的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丰富同时也会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三、依靠外来资料来丰富创造性思维

在材料的尝试和技法训练的同时, 我们离不开外来的资料。这些资料有前人的总结, 也有当今艺术潮流的展望。有文字记载的、图片的、也有多媒体资料的。学生通过学习、欣赏、借鉴来丰富创造性思维。

古今中外, 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画家, 绝大多数在理论方面均有建树。如国外的达·芬奇、安格尔、罗丹等在理论上都有独到的见解。正因为他们拥有自己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才有他们的杰作传世。由此看来, 目前一些学生只埋头画画, 不读书是绝对不行的。有些学生连一般最常识性的理论和画家的名字及技法都不知道, 也就谈不到鉴赏能力的提高了。鉴于这种情况, 在上技法

英语词汇教学

——化“消极”为“积极”

曹丽美

(上海杉达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语词汇教学现状的分析, 指出大部分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采用接受型的教学方式, 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词汇, 不会主动运用, 所掌握的词汇大多是“消极词汇”。根据Nation (2001) 提出的系统的词汇知识框架, 作者认为词汇教学还应包括词的运用, 即词的造句能力, 词的使用频率和场合, 词的连贯功能等,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更多的“积极词汇”。作者还尝试提出了课堂词汇教学的一些建议, 以期对英语词汇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词汇教学, 积极词汇, 消极词汇, 接受型, 产出型

Abstract:Based on the review of current English vocabulary instruc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most teachers of FLT attach an overdue importance to the knowledge of orthography, phonology and meaning, with negligence of the use of words.As a result, students only receive passive words, unable to use most of the words automatically.According to the systematic vocabulary knowledge framework lists of Nation (2001) , the author holds that vocabulary instruction is to include the use of words so as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 of vocabulary actively.Latel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o shed light on English vocabulary instruction in classroom.

Key words:vocabulary instruction, active words, passive words, receptive, productive

一、我国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词汇教学主要采用翻译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词汇, 通常是脱离语境孤立讲解, 先要求学生朗读生词表, 提供对应的汉语或英语释义, 继而做一些造句练习或是英汉互译之类的练习, 以后再听写以巩固词汇。学生为了应付检查或测试, 往往也会机械记忆词汇, 死记硬背。他们也许能拼读并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些单词, 在听力或阅读中识别这些单词, 但在口语或写作中无法灵活使用或根本就不会去用。时间一长, 由于接触少了, 很大一部分单词就会忘记。这里涉及到“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两个概念。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词汇的使用这一重要层面, 学生被动接受词汇, 从而使得学生掌握的“积极词汇”, 即可以在谈话或写作中熟练运用的词汇大大减少, 有时出现“唇在齿边”现象——可以回忆词的某个方面而无法回忆起全部。

二、词汇教学理念

Nation和Waring指出, 一个人的词汇知识取决于三个层面:一是词汇量;二是词汇知识的深度, 即掌握词汇所包含的知识的数量;三是主动性, 即使用词汇的速度。“词汇学习的目的应该包括记住单词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在大量语言环境中自动运用的能力。” (Mc Carthy, 1984) 可见, 词汇的运用是衡量词汇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尺度。教师在词汇教学中除了传授词汇所包含的语义和文化内涵, 致力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之外, 也应贯彻学以致

课的同时, 要经常让学生阅读一些理论书, 不仅要读外国的书, 还要读中国的书, 要读中国的哲学、美学等书。既要了解西方, 也要了解东方, 凡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精华, 都应学习借鉴。在看画册的时候多分析、多研究, 要尽可能去感悟。若有条件的话, 还要带学生去看油画原作, 细细琢磨是提高欣赏水平的唯一途径。学生们应清晰地认识到, 优秀的艺术作品, 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是用画家敏锐而独特的眼光表现他自己内心感受的产物。总之, 看理论书也好, 读技法画册也罢, 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古人云:见多才能识广。有了这种最基本的能力后就能开阔我们的视野, 打开我们局限的思维。

学生在阅读完文字, 欣赏过图片之后除了提高鉴赏能力之外, 还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以后可能有意无意地运用到学生的创作中去。开始时可能是比较生涩的, 只要坚持, 最后就是一种质的飞跃。这种借鉴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网络把人类的距离拉近了。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了解油画发展的最新动态, 也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进行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创造性思维, 同时也使油画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焕发新的光彩。

油画艺术教学, 在严格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 应引导学生艺术用的交际原则, 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所学词汇, 使之成为“积极词汇”, 从而延长词汇记忆的持久度。

三、词汇教学的建议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革新

研究表明, 学习的方式—接受型 (receptive) 或产出型 (p r o d u c t i v e) 直接影响所学知识的类型和数量。 (Griffin&Harly, 1996;Waring, 1997b) 也就是说, 如果词汇是接受性习得的, 学习者可能获得大量的接受型知识;反之, 产出性的学习方式更易获得产出型的知识。而学生的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词汇教学以教师为核心, 以“教师讲解, 学生接受”为主流, 教学方法上大多采取读生词表, 读课文, 词义搭配练习, 从上下文猜测词义等输入型、接受型的方式。由于长期暴露于接受型的词汇教学, 学生词汇构成中的接受型词汇大大高于产出型词汇, 从而导致听得懂、看得懂却不会说、不会用的后果。因此, 教师要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在词汇教学中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一些产出型、创造型的活动和练习, 比如可以让学生做完型填空练习, 用新学的单词复述课文, 运用于写作中, 或基于新词进行情景会话, 角色表演等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除了教科书, 主要以粉笔加黑板为主要的教具, 形式比较单一, 呈现方式呆板, 信息传输量也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对英语教学, 包括英语词汇

个性的发展。所以油画教学的任务就不能只是简单的技术传授, 而应该是让学生懂得艺术原则、历史发展、材料特性和应用、技法的合理运用、艺术作品的审美和鉴赏等等。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了解以上各种原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属于自己的性格、个性、思想的油画作品。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 文章试图通过让学生进行油画材料的尝试;富有想象力的技法训练;学习、欣赏、借鉴外来资料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油画,创造性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罗浪在油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讨[J]大众文艺2008.4P97

[2]靳洪莲西方传统油画技法与东方绘画表现形式的渗透与融合[J]绥化学院学报2008.4P121

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篇9

一、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

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学生。教育的内容、对象、手段与方法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老师仍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对待,就谈不上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性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创新教育认为,除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等职业素养外,教师应成为复合型人才,既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又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既懂先进的教育理论,又能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评价、管理等教育实践;此外,还要求教师能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各种创造性教育。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个性

良好的创造个性也是发挥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从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身上,我们往往能发现,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心,而且具有独立的个性、坚定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这与创造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因为创造就是独出心裁,创造也必然伴随着坎坷、波折和失败。

三、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在管理中不仅要科学化,而且要民主化。所谓民主化,就是做到以人为本。美国教育家布拉弗德和李波特根据教师的能力和性格的多样化,将教师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研究表明,那些民主型教师教育的学生,喜欢同别人尤其同教师一起工作学习,学生能相互鼓励且能独自承担某些责任,不论教师是不是在课堂上,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创新动机和热情。民主化的管理,意味着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学会理解,学会宽容, 学会赞赏,学会反思。

四、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新的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10

所谓创造性教学, 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前期获取知识的方法, 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促使其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实行创造性教学, 对教师来说, 就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 培养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我们也知道,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人的语言能力又以他个人的思维为基础,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孩子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 一次是6岁至8岁, 另一次是9岁左右, 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商。简单推理到11岁就已相当发达, 纯逻辑判断能力要到12岁以后才能发展起来, 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作为教师, 我试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使大多数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联想法、比较法、创造情景法、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游戏法、竞赛法等来得到发展。

1.联想法。一词联想, 群体记忆, 用已学的词汇为基础, 横向联系、扩展, 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 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 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2.比较法。就是将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 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如学生学了短语in front of后, 让他们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之间的不同, 通过比较, 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加强了他们的鉴别力, 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3.创设情境, 自由会话法。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Unit5后, 要求两位同学假设互相碰面, A向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 (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do you have a basketball?B:Yes, I do, why?A:Let's play basketball?B:Ok, I would love to play basketball.What time shall I come?A:About 9:00 tomorrow, ok?B:Ok, Where shall we meet?A:Let’s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B:All right.see you later.A:See you later.

通过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从简单的方法模仿, 到复杂的思维模仿,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 每学完一个对话, 就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境, 自己编一个对话,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 还能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开发其发散思维能力。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图让学生看, 根据所学问答知识编一段对话。

A: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B:She angry with her best friend.A:What should she do?B:She should write a letter.C:She should call her friend up.D:She should say she is sorry.E:…….F:……….

5.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句子。它就是从某一词、词组或者句型为求异点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引导他们进行求异思维, 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如:on duty:Who’s on duty?I am on duty.Are you/Is he on duty today?又如用It’s time to do sth说出以下句子It's time to swim/go home/have a rest/go shopping.

经过实践与探索, 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 思维活跃, 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另外,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还有游戏法、竞争法。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 深受学生的欢迎。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再紧张, 让孩子们在学中玩, 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 发展创造思维。通过竞赛, 迅速联想来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创造性思维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 创造性思维 ;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68-02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具备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特性的开放化,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所有思维形态中的最高层次。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

一、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特征

(一)独特性表现

创造性思维是所有思维意识中的最高层次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首要特征就是其独特性表现。这种独特性的表现主要是指立足于原有知识系统具备改造旧知识的能力。在解決实际问题时不再是生搬硬套已有的规则标准,而是能够依据现实情况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操作办法,不安于现状,具有充足的创新热情与能力。创新意识独创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学生不仅仅能够读懂,理解作者的行文思想与文章主旨,还能够将自己的阅读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的思考中,进而纳入到自己的信念体系,指导自己的行动方式。

(二)发散性的思维特征

发散性的思维意识也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性的思维方式需要立足于丰富的知识经验与学科基础,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思考问题的现实意义,不是在狭窄的,偏见的单方面考虑中看待问题的严重性程度,当学生具备从不同的教学看待问题的能力时,会更加客观,全面的衡量事件所具有的意义。具体来说,发散性的思维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思维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度。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语文文本的创造采用了多种表达技巧,作者的行文思想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需要学生在对文本的分析揣测中才能准确的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而这个推敲的过程就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发散性思维意识中的三个维度,在彼此的综合运用中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综合的理解。

(三)规约性的思维特征

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以罕见的创造性,新奇性为主导条件,但也并不是毫无章法的胡思乱想,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立足于一定的规章条约。所以,当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思维时,需要立足于文本的客观特性,尊重文学表现的相关规则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再创造。比如说在对课文《孔乙己》学习时,倘若学生的文本的理解脱离于当时的时代特征,简单的将文本的理解重点局限在孔乙己个人的人物形象上,很难以准确的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当结合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时,才会理解作者真正鞭笞的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抹杀。故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文本的客观特性,既能准确的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直觉性的思维能力

读书不应该局限于机械化的重复别人的知识信息,而应该赋予学生独立思维的再创造能力。而直觉性的思维意识主要是指评介固有的生活经验与教训所得出的第一反应。这一思维方式打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习惯性特征,对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

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来源于自由的心理教学氛围。在小学阅读教学的实际操作环节中,老师需要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帮助学生投入在对文本的阅读学习中。建立开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表现形势,拒绝狭隘、固化、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激励性的教学建议。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鼓励学生大胆的在公开场合表达个人的见解,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障碍,而且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狭窄使得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老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在自己擅长而且了解的情境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的空间却无穷无尽。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帮助学生再现文本情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想象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还原预定形象,而是在原有信息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具有感染力的思维活动。与此同时,创造性的思维意识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幻想。这种幻想主要是指向未来的,与个人的愿景紧密结合。在幻想的表现中,需要学生大胆的设想自己的未来,突破现实的局限性,在敢想敢做的练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慎重的对待学生的幻想,采用鼓励,正向的精神引导学生将幻想转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现实性的行动步骤。将幻想逐渐转变为理想,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帮助下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实现。

阅读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意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文本的规定情境与描写中印证自己个人的种种看法。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老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教学的实际情况,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创作性的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引导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中增强学生的人文积累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鄄82.

[2]金杏花.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6, (51):103?鄄105.

[3]徐永高.依托现代网络资源优化语文阅读教学]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02):174?鄄177.

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的应用 篇12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 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 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 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 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 “异想天开”, 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 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 不信奉, 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 谋求一题多解。

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 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 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 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 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 活学活用活化。

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 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 把抽象内容具体化, 繁杂内容简单化, 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 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 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 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 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 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能, 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 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 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 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 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 自己得出结论, 支持他们大胆怀疑, 勇于创新, 不“人云亦云”, 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么, 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 而要深刻观察, 去伪存真, 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而且, 也可能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例1 求lgtan10·lgtan20·…lgtan890的值

凭直觉我们可能从问题的结构中去寻求规律性, 但这显然是知识经验所产生的负迁移。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 而深刻地观察、细致的分析, 克服了这种思维弊端, 形成自己有创见的思维模式。在这里,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 发现题中所显示的规律只是一种迷人的假象, 并不能帮助解题, 突破这种定势的干扰, 最终发现出题中隐含的条件lgtan45°=0这个关键点, 从而能迅速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 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 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例2 在直线l理论上同侧有C、D两点, 在直线l上要求找一点M, 使它对C、D两点的张角最大。

本题的解不能一眼就看出。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假设动点M在直线l上从左向右逐渐移动, 并随时观察∠α的变化, 可发现:开始是张角极小, 随着M点的右移, 张角逐渐增大, 当接近K点时, 张角又逐渐变小 (到了K点, 张角等于0) 。于是初步猜想, 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一定存在一点M, 它对C、D两点所张角最大。如果结合圆弧的圆周角的知识, 便可进一步猜想:过C、D两点所作圆与直线l相切, 切点M即为所求。然而, 过C、D两点且与直线l相切的圆是否只有一个, 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3.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不迷信权威, 不轻信直观, 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 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 提倡多思独思。

例3 在讲授反正弦函数时, 教者可以这样安排讲授:

①对于我们过去所讲过的正弦函数y=sinx是否存在反函数为什么

②在 (-∞, +∞) 上, 正弦函数y=sinx不存在反函数, 那么我们本节课应该怎么样研究所谓的反正弦函数呢

③为了使正弦函数y=sinx满足Y与X间成单值对应, 这某一区间如何寻找, 怎样的区间是最佳区间, 为什么

讲授反余弦函数y=cosx时, 在完成了上述同样的三个步骤后, 我们可向学生提出第四个问题:

④反余弦函数y=arccosx与反正弦函数y=arcsinx在定义时有什么区别。造成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习中应该怎样注意这些区别。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质疑, 使学生对反正弦函数得到了创造性地理解与掌握。

上一篇:锁相同步切换下一篇:森林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