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想象

2024-08-22

创造性的想象(通用11篇)

创造性的想象 篇1

刘仲华君毕业于宁夏大学数学系,由于喜欢绘画,结果成为了有特色的水墨山水画家。在我国,尽管传统现实主义山水画技艺在探求上有所不足,但刘君对于绘画艺术形象的创造,却有诸多值得称道的长处。

一、长于形象思维

我国传统现实主义绘画创造艺术形象的独到处,是背着客观对象,通过记忆想象来进行的。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中国人的习惯……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向来不用单独的模特儿。”(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篇《出关的“关”》,1936年)

中国画家凭记忆想象作画时,要先打腹稿。这腹稿的“稿”,就是郑板桥说的“胸中之竹”。现在我们讲的形象思维,即“不脱离形象想象和感情的”形象思维(李泽厚《美学论集》262页)。具体地说,把画什么和怎么画的人物或景物的形象,尽可能具体、完整地用形象想象出来,这就是形象思维。这个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创作成败的关键。凡是能凭记忆想象作画的画家,都有相应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刘仲华君的情况看,他不只具有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长于形象思维。刘君的记忆想象画,如何描绘贺兰山与旧居(下称“老房子”)的景物,以及形象思维的作用等问题,分述如下:

(1)贺兰山、“老房子”的入画刘君曾在自述中说,他的家离贺兰山不远,几十年来他受到这山宏伟博大气势的感染与震撼,十分崇敬。他曾在贺兰山多次做过对景写生。当他正式从事画艺以后,又萌生了要创作贺兰山系列作品的心愿,而应该怎样才能把贺兰山画好的思考也久久地萦绕在他的脑际。他常想:“贺兰山必须在雄浑二字上着力”,要使“构图饱满和画得厚重来体现其宏大、威武”,“贺兰山下天高地阔,身临其境,会思绪苍莽”。

紧随如上想法产生之后,他以贺兰山为题材,遵循着传统现实主义方向创作的山水画系列陆续出现。我看到的是他的一本画册,里面印有贺兰山系列,如《名山自古贺兰》、《贺兰山居图》、《贺兰之野逸》、《西岭春雪》、《秋山向晚》、《陇上行》、《苍山暮色》、《暮山图》等等,其中画的都是他亲见的贺兰山的美好景色。虽然他曾在贺兰山多次做过对景写生,但这里提到的全是他的创作,即背着画的记忆想象画。

由于他感受到贺兰山景象的特征是雄浑苍莽,因而他在描绘贺兰山的任何局部景象时,总是在表现整体的、一定的雄浑苍莽的特色,同时又使每一幅作品有各自的不同。比如《陇上行》与《空谷》,画的都是贺兰山一角,但前者的山下是一弯清泉直下,后者则是静水一汪。《一年容易又秋风》与《贺兰之野逸》,都画的是贺兰山下的村庄,但前者的农家错落有致,又有密林与流水相伴,透露着恬静与舒和;而后者的林木无序,一片荒野。除此而外,还有好些抒写贺兰山的风晴雨雪与朝朝暮暮,属于抒发情怀的篇章。他就是这样,一幅又一幅,再三再四地画,真可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西汉毛亨《诗经》大序)

刘君的“老房子”系列,如《何人不起乡思情》、《北门城外》与《良宵永在》等小品,画的是他对儿时生活的思念,也是嗟叹之不足,又咏歌之。这几幅小品画里的生活引起了我的共鸣。自从我在电话里得知,《何人不起乡思情》所画的屋檐底下是他幼时读书写字的地方之后,我便特别爱看这幅画,而且越看越有味,因为不但屋檐下很像我小时候写写画画的场所,而且那里外两进的老屋也很像我的老家。

(2)题材的升华刘君贺兰山与“老房子”两系列作品中的所画,从整体到局部,从这山到那山,从屋里到屋外,千姿百态、真切动人。那么多或大或小的景物,不是对着写生,而是背着用记忆想象画出来。无论是“记”也好,“想”也好,怎么能全部“记”得住,而又“想”得出?明明是在同一个地平线上的景物,却可以画成从高处俯视所见;能见着的本来只是一个平面,竟然又成为了完整的立体景物。这是怎么画出来的,莫非有什么诀窍?要说诀窍,倒也是有的,还就是形象思维。我们前面说过,形象思维可以“把画什么和怎么画的人物或景物的形象,尽可能具体完整地用形象想象出来”。这就是说,刘君画里那千姿百态的景物形象,都是通过这种思维想象出来。想象,想象!形象思维的最大、最可贵的本事就是想象,因为想象是以客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能把题材升华为艺术形象。同时,由于它进行的是创造形象的思维,任何一次创造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因而这又是刘君的画作能有自己面貌的原因。

二、形式感强

关于形式感,我的体会是指对艺术形式的感觉。一般说形式感强,主要是认为对形式美的感觉强。形式美即:单纯、齐一、对称、均衡、变化、调和、对比、比例、多样统一与节奏韵律等的美。刘君的形式感强,是说他对绘画作品形式美的感觉能力强。

(1)从他的画作上能够看到的,只有符合形式美要求的方面,却找不到不符合这要求的任何缺失。比如容易犯的不均衡、不统一之类的毛病,可以说在他的画上是没有的。(2)他在前述两个系列之外,还有专以彩墨描绘风景的彩墨系列。这三个系列的画法与形式有明显的差异:贺兰山系列是淡墨浅着色的中间调子;“老房子”系列是浓墨线描的深色调;彩墨画是中西彩墨并用的明朗色调。作者对这三种画法与形式的区分非常明确与严格。一般地说,此一画法与另一画法之间,稍稍有些混淆是难免的,然而这里却一点也没有。这就说明作者对“齐一”与“调和”法则的遵守是多么严格。(3)他还力求使形式的运用反作用于内容以增强内容的表达。比如,运用“对比”法以增强内容表达的例子有三:一是《朔方形胜》里的山,为了要显示贺兰山的雄浑,不能不画得宏伟而峰峦密集,但是如果密集到整个画面全是山,就会太闷太死,使人透不过气来,而他恰好用几道空白画出了山脚下的小溪,这就活了,活在密集的山与白色的小溪形成对比,带来了这山的意境美。二是《南行记》里那陡峭险峻而峰峦回转的深山幽静的境界,也是借助墨色的轻重与黑白的“对比”得到显现。三是《名震朔方》以遒劲的黑线勾出白色城堡式的村镇建筑,在大面积浓墨渲染地面的“对比”与“衬托”下,更为硬朗明快。

另外,运用“多样统一”法以增强内容表达的例子,如“老房子”系列。《何人不起乡思情》是用线描勾划出画内所有景物,涉及屋内屋外、大大小小,无所不包。那么多的东西,一桩桩、一件件具体详尽地画出来,可是看上去却并不使人感到杂乱无章,而是感到有如音乐般的旋律的美。原因可能非止一端,但在形式法则上,“多样统一”得好是很明显的。因为,尽管瓦片是短小的曲线,树木是较粗而长的直线,门窗是直线,屋檐与阶沿是较长的直线,看起来差别不小,怎么安排?就是由于作者在现实基础上的取舍选择与组合得好,把它们都统一在诱人的描绘里。同时作者用线描把屋瓦一片片地勾出,下笔不改,一挥而就。这种一气呵成的画法,饶有传统笔墨的韵味。全画的一气呵成有利于“多样”的“统一”。

三、来自直接的和间接的生活

以贺兰山、“老房子”系列为例,这些画作的成功与直接、间接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刘君之于贺兰山,不是光为作画才到那里,而是他原本就工作、生活在那里。他家离贺兰山仅有二十余公里,赫赫有名的贺兰山使他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刻印象。从事绘画之后,他又一往情深地多次前去写生。他同贺兰山就这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老房子”之缘就更深了。因为那是生他养他,年年月月、日日夜夜在那里成长学习,使他深深思念的地方。

以上就是他两个系列画作与他在两个生活所在地的直接关系。

关于间接生活,我理解是指从文字或其他方面间接得来的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包括家庭与社会文明的熏陶,以及他对古代诗词等的爱好。他在自述中就这么说,他的“山水画取材于贺兰山”是因为有“古代边塞诗意境的滋养”,所以有“明显的西北地域特征”。同时他还说,他对贺兰山雄浑苍莽特征的理解,就得力于古代诗词的启发。由此便可以看出,刘君画作的成功与间接生活的关系是多么重要!

问题是,当我了解到,刘君从开始学画到能画出贺兰山系列的时间顶多二十年,这使我非常惊讶!因为一般学画所需的时间就得十来年,学成之后也得磨上若干年才能独立搞创作,到了能拿出较有水平的作品时,就是增至二十年也不算多。而刘君的进展比这快得多。他怎地那么快?他真的是“有点阳光就灿烂”的了!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可能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有的人第一信号系统发达,善于形象思维,属于艺术型,所以学画会比别人快。刘君大概就是属于艺术型的,是易于接受艺术的阳光而灿烂的人。

不过,即使信号系统能解决接受艺术之光的问题,而它能解决艺术功力的问题么?艺术功力问题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对于我国传统现实主义山水画技艺探索上的不足,须在对传统绘画技艺的艰苦修炼中解决。对此,刘君深有同感,并下了决心要进行弥补。我相信,他一定会在弥补中进展得快!灿烂得快!

多彩的想象 有趣的创造 篇2

多种软件综合利用,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艺术综合课,其教学内容涉及看、唱、画、演等各个方面。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每个步骤都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例如,运用画图软件,引导学生感受鱼的形象;运用Flash播放,带领学生欣赏海的画面,聆听“海之诗”,从而领略海之情;播放mp3《漂亮的鱼》的歌曲,教学生唱漂亮的鱼;运用Photoshop软件展示“鱼”的画面,让学生画漂亮的鱼;再次播放mp3《漂亮的鱼》,让学生演漂亮的鱼;最后,播放Flash“鱼”艺术作品,拓展学生视野,激发探究热情。可以看出,教师的每一个教学内容的进行都有不同软件的跟踪,这样便让学生沉浸在声、画结合的生动环境里学习知识,体验着艺术佳境,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

多媒体高度浓缩概括,优化课堂结构

本课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教师将音、诗、画、演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大海、漂亮的鱼的情景。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参与,很难想象教师能完成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学过程中的第二部分——领略海之情。教师首先给学生们播放了Flash《海之诗》,让他们观察大海的景象,聆听大海的声音,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看见了海浪和海鸥,听见了海潮汹涌澎湃的声音,没有过多的语言,此步骤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那就是让学生领略海之情。再比如,在教学第四步骤——画漂亮的鱼环节中,教师将《龟兔赛跑》、《野蜂飞舞》、《漂亮的鱼》三段对比性较强的音乐片段节选出来,放在一个平台上,快捷地让学生听辨出哪一段是描写“漂亮的鱼”,从音乐中给孩子建立起“漂亮的鱼”的形象思维。这些教学步骤的完成,有赖于多媒体教学设备高度浓缩概括的功能,其最大的好处就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素养

由于电脑的普及,未来人必将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素养。故此,我们现在的课堂里就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养。本课在广泛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也起到了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潜在作用。例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用画图软件分步画鱼,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动物,吸引着他们对电脑中神奇画笔的好奇心,当鱼被一步步画出来时,他们不但为得到答案而高兴,更为电脑能画出漂亮的鱼而兴奋,有些孩子也许就此对电脑绘画产生兴趣;教学最后一个步骤,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大海的网页,里面有大海的诗歌、故事等内容,要求学生课下自己浏览,这又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机会。由此可见,由于教师课上信息技术的使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潜在地培养了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素养。

为本单元教学的人文主题积累了素材库

本单元教学的人文主题是“海底美景”,本课时主题是“漂亮的鱼”。教师在积累素材方面,没有仅限于“鱼”的某一方面素材,而是以“鱼”为主线,选择了关于大海的众多素材,包括大海的诗歌、故事、景象、声音和有关鱼的歌曲、画面、图片等,这些素材可以在这一单元里有选择地使用,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提供了一个小型资料库,既便于授课教师自己使用,也可以让其他教师分享,还可以由大家再扩充内容,在此基础上,制作一个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强大的资源库。

创造性的想象 篇3

关键词:想象力,创新意识,创造力,激发兴趣

创造是艺术的本质, 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在是知识大量膨胀的时代, 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 才能获得发展的机遇, 成为社会的高级人才。而中小学阶段是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最好时机。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 美术课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有效课程。所以, 我在美术课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一、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多年来, 我一直从事低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 在实践中探索怎样培养、启发、诱导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热情, 进行了大胆的实验, 探索出了很多的趣味教学方法。

一年级学生认识基本型后, 我就让学生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基本型的联想。目的是为训练和培养孩子们能根据一些基本型, 发挥自己丰富的联想, 经过添加, 形成生动有趣的物象。游戏方法: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组, 并按顺序给每个同学编号1、2、3、4……教师指令每组1号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 用粉笔先画一个圆, 然后在圆内或圆外进行添加, 形成新的有趣形象, 最后师生共同评分。评分的标准是形与联想的结合是否生动有趣。最高分10分, 依次9分、8分……同样2号、3号、4号……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方形、梯形……进行添加, 最后看各组累积分最高者为胜。教师制作小红旗、小红花发给优胜者。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 对美术课也就更加感兴趣了。

在上《生动的人物动态》这一课时,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骨式人物表现人体动态规律, 自由表现人物各种动态的能力, 我让学生用小圆纸片表示头, 用几根火柴表示人体, 拼摆出不同的人体动态, 把学生分成 (跳绳、跑步、做操、踢毽子等) 若干组, 然后开运动会, 每组把自己参加比赛的样子先用小圆片和火柴拼摆出骨式动态, 再用铅笔描下来, 然后再自由添加五官、表情、发式及服装。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每项运动冠军。评选标准是人体各部分的长短比例顺眼、动态生动、着色均匀鲜艳。教师用圆形橡皮做成奖牌发给获奖冠军。利用这种方法解决了一年级学生画人体动态的困难, 学生兴趣高昂, 作业效果很好。

二、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

低年级是孩子想象力丰富、绘画表达欲最强烈的时候。这个时期画出的画可以说是无奇不有, 甚至是“异想天开”。如在一次绘画活动中, 一个孩子在汽车上画了船帆, 并且说:“汽车跑累了让风来推着它。”教师首先要肯定他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夸奖他们“画得好”。鼓励他们大胆自由地去表达自己的体会、感受和想象, 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千万不要把成人的观念强加给学生, 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想象是人类特有的本能, 任何科学都是由人的想象开始的。如上《我的太阳》这一课时, 先教孩子们学唱《种太阳》这首歌, 再给孩子们讲《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从前, 太阳妈妈有十个孩子, 十个孩子有十个不同的样子, 每个孩子的脾气都不一样……启发孩子们想象:“你最喜欢什么样子的太阳?把你心中的太阳画下来。”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活跃的思维早已冲破了教师提供的领域。作业完成后真是五花八门。有“像雄狮一样威武的太阳”、“像小姑娘一样的腼腆的太阳”、“像男孩一样淘气的太阳”、“脸上长满水果花卉发出五彩缤纷的光芒的太阳”等等, 全班八十几名学生, 没有一张作业是相同的。下课后, 我把他们的作业贴在画廊里, 引来了高年级同学和教师的一阵阵赞叹。

三、让每一节美术课都成为一次创造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注重以启发的口吻代替注入的说教, 以循循善诱的方式, 诱导他们神奇的想象, 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构思, 创造性地运用材料, 使每一节课都成为一次创造活动, 每一件习作都能成为体现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上《海底世界》这一课时, 学生能大胆想象, 画出了美丽的鱼妈妈和慈祥的鲨鱼爸爸带着一群小鱼在做游戏;成群的海马在比赛谁的舞姿最优美……在上《去太空旅行》这一课, 我向孩子们介绍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 一个孩子问我:“老师, 天上有木星、土星、牛郎星和织女星, 那么天上有没有虎星、兔星、鸟星和鱼星?”我感到很奇怪, 于是反问到:“你想到什么?”他说:“我想要是天上有鱼星, 我就可以在银河里游泳, 和他们做游戏;要是有各种动物星星, 就可以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开运动会。”这个大胆的想法使我心里一阵惊喜。于是我对他说:“要是你到银河里去游泳, 那么银河肯定有各种鱼星星;要是你开个星球运动会, 那么肯定会有虎星、兔星、鱼星来参加, 可是你怎么飞向太空?在太空中怎么遨游?”这时孩子们纷纷展开联想:“我穿上太空服, 拽着彗星的尾巴, 在太空中飞行!”“我在太空中建立各种动物乐园, 让所有的动物星星都来安家落户……”还没下课, 一张张充满童趣, 富有想象的作业便完成了。

用音乐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4

很多人都知道:音乐教育是开启人类智能的一把重要钥匙。中外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就个人做出的科学成就体会到: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音乐的形象思维对科学的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健全而完美的创造思维过程必然是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从美国的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到对“创新教育”的启示。奥尔夫教学法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演唱、演奏、表演等)做大量的“即兴”创作,他不要求单独的模仿,而是师生共同进行艺术创造;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通过这三项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柯达伊教学法以民族音乐语言为基础,通过合唱、合奏、培养内心听觉、记忆技能、听赏音乐、即兴创作达到对人的全面培养,尤其是把最高阶段的“创作”作为最重要的教学法;真正产生于美国本土的教学模式是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也叫“发掘创造力教学法”,它彻底改变了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法,通过自觉乐感的培养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引导者,发掘学生潜在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得到创造的结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上几种音乐教育模式,看起来五花八门,但有着共同的思想核心――创造力的培养。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教育实践证明:人的创造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生动有趣的唱游、律动、游戏、自编舞蹈、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创设出各种愉快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

一、通过认知教学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音乐知识,有些比较形象,而有的却很抽象。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教材中,教学生认识元音,课本中的设计很符合儿童的特点。如:认“u”时,画了一列火车通过;认“ü”时,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和一条鱼;认“o”时,结合公鸡的叫声等等。教学时,教师不需直接出示以上画面,而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生动、有趣地使学生理解。我看过一段教学片段,并用于教学实践,结果学生认知达成率很高。

二、在节奏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小学生好奇好奇而富有想象。在节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音乐节奏。如钟表运转、解放军操练时的步伐、下雨天屋檐滴水的声响等,都可以使人联想到二拍子的节奏因素;还有发电报的“嘀嘀”声,母鸡下蛋的“咯咯嗒”声,骏马奔跑的“得得得”声,机枪扫射的“哒哒哒”声等,其中就有××.××.、×× ×、××× ××、×××××× 等多种节奏型。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自由想象,每人都可说出生活中的很多节奏来,我再进行节奏归纳,学生也就懂得了乐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唱、动结合,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好奇、好动、好玩、好胜是儿童的天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歌唱教学中,让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如歌曲《数鸭子》充满着童趣,并渗透着“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歌曲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我让学生自己理解,并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自编动作的练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乐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自编动作的水平不断提高,我还不断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舞蹈基础知识,使他们的创编能力相应地得到发展。

四、音乐创作教学中,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段,学生在创作活动中巩固已学过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段,发挥音乐想象力,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学生打破音乐创作的神秘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首先进行过渡性练习,教师用手击出固定节奏,如:× ××|× ×|×× ×× | ×― ||让学生模仿打出,并在黑板上书写出来,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节奏创作旋律。另外,教师也可给出几个骨干音,让学生编写简单的曲调。这样的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可引导学生进行有趣味的音乐造句:把自然界中的生态进行生活联想,把初步的原始的音响化成艺术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想象力,点燃创造的激情 篇5

每年夏秋之交,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而参与度最高的是有关高考作文的话题。因为涉及母语教育,仿佛谁都能说出一点体会,而媒体经常热炒一些考试作文,所以常常众说纷纭,热闹非凡。不过,依语文教育专业人士的眼光看,考场上的几篇优秀作文,并不能代表中国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学生在语文表达方面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可能在于他们缺乏想象力,创造性思维不够发达。

母语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言思维以极其丰富、灵活的形式,广泛地涉及社会生活的全部,举凡日常生活、政治、历史、经济、军事、文艺等领域的一切文明成果与记录,无不是运用语言思维创造后的呈现。即以文学经典作品为例,小说的情节设计,戏剧中的潜台词,诗句的推敲,无不凝结着作家的语言智慧,这就是他们运用语言思维创造的结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语文12年,结果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都有困难;一个省几十万份作文试卷中,能写得有些文采、有点新意的,凤毛麟角。

写作教学低效是目前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当多的学生仍旧畏惧写作,缺乏主动写作的意识,更多的学生缺乏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在目前的写作指导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自出机杼的构思表现出莫名其妙的担忧,这种疑虑干扰了学生的判断,令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无所适从。以高中教学为例,15岁到18岁的年龄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外部世界的发现有助于促进其内心世界走向成熟,他们以惊奇的目光看世界,产生许多美好、浪漫的遐想,同时也生成许多疑惑和不解;他们初步具有独立意识,对外部世界的事物,开始有自己的思考。当此之时,他们开始认识自我思考的价值,开始拥有比童稚时代和少年时代更丰富的写作资源。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教学经历:一位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其写作能力忽然有大幅度的提高。究其原因,往往是经过读书积累和思考,或得到某种积极启示后的“顿悟”。比如,他敢于写以往没有接触过的题材,他忽然想到要大胆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是最富有创造激情的学习时机。抓住了这个机会,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完全有可能出现质的飞跃。

然而,很遗憾,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缺乏这样的创造体验,他可能完全不理解学生的文章选材和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在作文评价中,他们一以贯之地“重视学生的思想倾向”,在具体指导上,他们总是强调哪些可以写,哪些不能写,哪些不准写;哪些事有“意义”,哪些事“没有意义”;哪些表达“规范”,哪些表达属于“怪异”……学生刚刚萌发的创造欲望,又面临重重禁锢,这就必然窒息学生写作的灵气,削减他们写作的活力。进入新时期后,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的学生重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腐朽之论,不也是因为有这方面的恐惧吗?缺少自由表达思想的环境,无法自由地歌唱,也就不具备青春的特征,即使他能凭借分数得到一张文凭,在未来的社会中也只能是个平庸的人,同时,也很难具备现代公民的素质。

近20年来,随着人文教育理念对语文引领作用的发挥,作文教学开始注意保护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对学生的自由作文作了较多的肯定,为学生创造性的表达开放了空间。20世纪80年代,一些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争议的学生作文,现在已成为万紫千红作文园地中的一种,这样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作文教学观念的发展。从终端呈现形式看,作文创新能力的呈现是显性的,因为其创造空间更大,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

多年来,教科书编者对学生写作状态研究不够,往往忽略了教学对象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丰富性与发展特征,忽略了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忽略了个人特定的情感状态,加之教师自身缺乏写作经历,因而不自觉地把作文教学当成了工厂或作坊,把不同的学生当成了同一材料,用一种标准衡量、评价学生,这也是造成写作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在母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当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因为缺乏想象力也就注定不会有创造力。基础教育的教材应有适当的虚构文学的教育,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法国初中语文教材《初三法语》中有这样一组学习要求:

1.请参照《猫人》中的灵感,想象一个人物,因做了一件坏事而有罪,成为一个超自然生灵惩罚的对象。请你把它叙述出来。

2.两个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神奇的物品。不久后突然发生了好几次不同寻常的事件。其中一个考古学者有些迷信,把事故都归咎于发现的那个东西,另一个却找到了自然的解释。请叙述该故事,并在故事结尾处交代神秘事件的真相,无论是超自然的还是真实的皆可。

3.根据狼人存在的迷信,请构思一个故事,要参照这种迷信方式,讲一件令人焦虑的故事。狼人最后被发现是一只大狗。请谨慎选择一个适当的时代和地点。

4.您可能已经遇到过一个容易让您害怕的情景。请构思一个故事,开头明显是现实的情况,之后事情的演变使您相信出现了超自然的东西。您的冒险是怎样结束的呢?(选自《法国初级中学母语教材选粹》,张新木译。)

这组题目既有具体的情境,也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学生必须动脑筋,而且还得有点奇思异想,他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才能去创造。只有这种本身有创意的作文题,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国洛杉矶约翰中学有这样一节戏剧课,教学内容是:教师给学生一只咖啡杯,要学生编一个戏剧情节并表演出来,同时把咖啡杯推销出去。学生异常活跃,每位学生都编出了情节各异的戏剧小品,富有个性而毫不雷同。(选自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丹麦语文教材中,有个故事叫《捕象记》。

一对三胞胎兄弟走在一起。一个叫克托,一个叫耶米,另外一个叫鲁兹尼。他们打算打猎。他们商量说:“我们去捕象吧!”

说完后,他们向荒野方向前进。

克托说:“我一发现大象的足迹,我就自己击毙它!”

耶米说:“大象死后,我就自己将它切成片!”

鲁兹尼说:“切成片后,我就自己将它们弄回家!”

当然,这是个有趣的故事。在课文后面,有一段“如何讲故事”的内容。

当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必须运用想象力。

想象这个词源于希腊语,表示生动的意思。

这就要求讲故事的人应该尽量投入到故事情节中。他应该要学会想象故事中的人物,要会想象他们的思想和感觉,想象故事的环境以及故事是在何种气氛下发生的。如果讲故事的人能做到这些,他们就能把故事生动地展现给听众。

当你讲述故事的时候,你应该掌握故事的情节。

你应该了解故事的要点以及故事的高潮。如果讲故事的人能像在大脑里面回放故事情节那样讲述故事,是非常有用的。

当你讲故事的时候,你要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你应该用心去记整个故事,时时与听众进行眼睛的接触。同时,应该使用音调和肢体来表达心情和激动的情绪。(选自洪宗礼、柳士镇主编的《中外母语教材研究》。)

从儿童起就培养想象力,保护并发展这种想象能力,他才有可能与众不同,才有可能去创造。

热爱是最好的动力,“有个性、有创意”的写作,才有可能令学生在其中感受欢乐;没有个性的写作也就谈不上创造性。长期以来,学生对语文教科书中的作文题缺乏兴趣。作文教学中简单传授技法的方式,非但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可能造成学生对作文的厌烦与疏远。形式单一刻板、程式化的题目只能适应普通训练,不利于学生展现写作个性,学生在这样的写作中体会不到应有的愉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学习的要求有:“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作文教学目标逐步变得明确具体,主张拓展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学生的写作实践从而有了较大的灵活性。

写作是培养学生使用母语的基本能力的途径之一。对学生而言,每一次作文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展示。语文教科书与教学要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合适的“基因”,以点燃他们创造的激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写作教学设计必须体现一个重要的主导思想,就是倡导“发现”——通过写作的实践过程,发现心灵的广阔,发现自然的美,发现社会的千变万化。写作教学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驰骋想象、拓展思路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能自由地抒发主观感受,使写作成为他们自身的精神需求。如此才有可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让写作成为学生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写作是生命的活动、精神的活动,同时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创造精神。

艺术教育与幼儿的创造想象 篇6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 我们意识到, 艺术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手段, 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想象力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幼儿艺术教育是非专业艺术教育, 《纲要》指出, “幼儿美术、音乐教学要教给幼儿粗浅的知识和技能, 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 发展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想象伴随着艺术而发展, 成为艺术活动的心理动力和组成因素, 而艺术活动力又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化、形象化、具体可见可闻的载体, 这个载体是充分自由的, 又能超越时间、空间和生命, 现实幻想的种种限制, 从而为想象创造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幼儿在载体的交流中很容易通过色彩组合、音调的节奏和弦律、动作姿态和表情等因素产生自由联想, 久而久之想象力不断发展, 如同托着想象的双手, 通过这个载体, 幼儿的想象力才会展开自由的翅膀在广阔的领域里飞翔。

在幼儿时期, 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因为幼儿的知识经验少, 也就摆脱了成人的定式化作用的影响, 异想天开, 既离奇而又独特, 正是想象力萌发而又十分活跃的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又总是溶入纯贞的情感因素。有个孩子画冰箱的时候, 他说冰箱躺在地上, 他想到的是能够取出放在上层的冷饮;有个孩子把奶牛的肚子上画上个自来水小笼头, 他认为喝起牛奶更方便。这就是创造想象的模型, 也是创造性活动的起步。可见, 在艺术教育中, 不能停留在模仿、再造的基础上, 而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引导他们自由大胆的想象, 把儿童创造性想象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观念的明确固然重要, 更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在实践中去做的问题。笔者总结几年来的经验体会到, 实践能否收到良好效果, 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索。

一教学中幼儿与教师的主体与主导关系的摆正

陶行知先生当年曾针对教育的利弊提出了“六个解放”的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 让他们从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 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嘴, 允许他们提问题;解放儿童的眼睛, 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多彩的世界;解放儿童的时间, 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至今日, 陶先生的思想仍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 教育是为了发展, 我们必须把孩子摆在主体的位置上,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理解孩子, 给孩子一个心理充分自由的空间, 让孩子自由联想, 这是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位教师在教命名画《鸡妈妈搬家》时, 发现有个孩子把小鸡和小鸡的食物搬到了屋顶上, 通常看来这种奇思怪想近乎恶作剧, 孩子却说这是为了防止别家的鸡来抢食物。我们必须意识到, 往往是这些成人不能理解的奇思怪想正是童心世界中多么可贵的东西, 教师此时的态度是鼓励引导其发展还是否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二丰富孩子的记忆表象

创造性想象尽管是不依常规, 仍是建立在头脑已有表象的综合化、拟人化、典型化的结果。由此看来, 孩子头脑中记忆表象的储存对创造想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记忆表象的获得是感知记忆的结果, 尤其是观察能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 接触自然。陶行知先生主张:“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农、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 与万物为友, 并向古今中外的三百六十行学习。”收集丰富的感性材料, 扩大认识眼界, 扩充生活经验。

在活动和游戏中, 通过故事画册、电视节目、乐曲等途径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形象素材, 这都是增大孩子视觉表象的好方法。

三有关的创造想象的形式训练

创造想象的基本方式有这样四种:拟人化、典型化、综合和夸张。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头脑中表象的基础上, 融进个人的理解和情感的自由联想。

如在绘画和泥工课上, 让孩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并设法突出地表现出来, 小猫是胖的、狐狸的嘴是尖尖的、大灰狼巨齿獠牙多凶残, 训练孩子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创造想象。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并在音乐、舞蹈中用动作和表情加以体现, 在命题画、手工制作上引导孩子大胆地去做,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想象。

四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相结合

创造想象力的发展并非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总是和感知、记忆思维等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紧密配合, 相互依托。创造思维的新颖性、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是幼儿进行创造想象的重要条件。艺术课上我们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 善于接受新事物, 并能随客观事物的变化去主动地探索和适应。避免让自己的思维活动被固有的成见、迷信、偏见等层层的裹头布包缠起来, 我们还要努力改变幼儿园教育中一切束缚儿童思想的观念、制度、措施及方法, 把握教育方向, 更新教育观念, 开拓思路, 使儿童的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发展。

此外, 儿童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想象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教育中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艺术教育强大的吸引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独立自信, 尽量少用定性的评价, 而是多肯定、多认同, 逐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人格。

如何培育学生对创造想象的兴趣 篇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从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来看,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属于非智力因素。兴趣可以培养丰富的情感, 提高创作自觉性, 是引导学生主动想象、积极创作的最好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对创造想象的兴趣呢?将阅读与写作结合, 依托课文进行写作, 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想象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从语言发展的总体规律来看, 阅读须在写作之前, 读是写的基础, 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阅读总是为写作提供思想观点、素材、写作方法及规范性语言等方面的借鉴。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无论思想性还是文学性都是上乘之作, 依托教材进行写作, 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进行创造想象活动, 而且还可以深化阅读效果。

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创造想象的兴趣, 有许多方式。如对文章情节、形象、作者空白处的创造想象若变成纸上的文字, 就是依托课文进行创作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 依托课文进行创作, 激发学生对创造想象的兴趣, 还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扩写:

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生发, 或补充情节, 或进一步铺陈。这种方式有助于开扩文思, 锻炼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扩写的形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某一片断的扩写。它针对文章中的某一点来扩写, 将“点”具体化, 使之独立成篇, 能够表达一定的中心。如将童话《皇帝的新装》中的“他们开步走, 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这样, 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一句扩写成一篇短文。

第二种是全文的扩写。它要求学生根据原文提供的情节展开想象, 写出一篇情文并茂的作文。如将《卖炭翁》、《狼》、《刻舟求剑》扩写成有声有色的故事等。

扩写的时候, 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忠实原作, 紧扣原文中心, 围绕原文的思想情感与内容结构, 不得改变原文的人称、体裁结构与语言风格;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 确定扩写的重点;展开联想, 加强叙述与描写的力度, 可以通过增加适量的议论、抒情来扩展篇幅;发挥想象力, 进行合理推想, 对原作的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补充发展。

如秦牧在《土地》一文中, 将《左传》所记载的公子重耳出亡的历史故事 (出于五鹿, 乞食于野人, 野人与之块。公子怒, 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 受而载之。) , 扩写成了四百余字的段落。作者通过对重耳等贵族求乞的窘迫、乞食而得到土块的愤怒、拜土而去的郑重等一系列细节的填充, 说明了古代统治阶级对土地的重视。这就是借助于想象使故事更生动、人物更鲜活的忠实于原作的成功的扩写。

2. 改写:

是从形式上、写法上改变原作的写作练习。改写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再创造, 有利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改写的形式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是改变体裁。如将叙事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将剧本的一个场面改写成记叙文等。体裁变动必然要使内容相应充实, 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创造新的意境。如将《琵琶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二是改变表达形式。将顺序变成倒叙, 将第三人称改写成第一人称, 将叙述改写成描写等等。改变表达形式, 语言也要相应改变, 既可以训练思维能力, 也可以训练想象能力。如1979年的高考题就是改写《第二次考试》这篇课文, 把它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有的考生就是改变了人称, 以陈伊玲弟弟的身份来叙述这个故事, 就是很好的改写。

三是改变角度。改变一篇文章的角度, 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和布局的方法。如将鲁迅的《藤野先生》改写成《一张珍藏的照片》或《藤野先生二三事》, 这必然要重新调整结构, 补充材料, 其想象、创造成分就更多一些。

改写的时候, 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认真阅读原文, 把握原文的情节、人物等要素;要明确改写要求;要确定自己文章的中心与标题。

3. 续写:

为原文写一篇续文, 具有借鉴、延伸原文的意义。

续写这种创作方式, 是根据原作提供的材料进行思索的过程, 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极有帮助。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续写不是另行创作, 必须围绕原有人物和情节展开, 续写的内容是原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物性格是上文的自然发展, 不得发生偏移或出现前后矛盾。简言之, 就是要进行首尾衔接、合情合理的想象。

有的同学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这样续写:玛蒂尔德在知道事情真相后, 受到了沉重打击, 她从此病倒在床上, 不久便死去了。

玛蒂尔德在知道事情真相后, 可以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因为她10年功夫等于白费, 她受到了命运的愚弄, 但并不会因此死去。面对项链丢失的事实, 她所表现出来的果决已经昭示了她性格中的勇敢与坚强;而后十年中, 为了还这副项链而经历的种种磨难, 更使她具有了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你看, 这样一个“胡乱地挽着头发, 歪斜地系着裙子, 露着一双通红的手, 高声大气地说着话, 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的女人, 怎么会是一个意志薄弱的娇女人呢?因而这样的想象就不合情理, 这样的续写是不足取的。

以上几种写作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是很值得提倡的。

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的话, 那么就是在文学性写作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文学性写作是激发学生创造想象能力兴趣的另一条主要途径。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想象力最活跃的阶段, 中学阶段进行文学写作是个人想象能力发展与智力发展的内在需要。纵观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许多大师都是在青少年时期达到自己文学创作巅峰的, 如《家》出版时, 巴金先生是29岁;曹禺先生的处女作《雷雨》是他上大学时的作品。现代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想象更是天马行空, 许多学生已经锋芒毕露, 显示出了少有的才华, 如少年科幻小说作家边金阳、流行文学作家郭敬明等。应该说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运用想象进行创作的最佳时期之一。因而可以在文学性写作实践中激发学生对创造想象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当然, 我们并不是主张中学生现在就进行以创造想象为主的文学创作活动, 毕竟他们是有着升学压力的一群人, 不可能要求他们将语文学习的重心全部转移到文学性写作上来,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性写作, 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是可行而且必要的。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有关想象的范文, 指导与训练学生将阅读范文与模仿写作结合起来, 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民间口头流传的童话、民间故事和童谣, 整理改编成文,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运用想象进行再创造, 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拓宽了知识领域, 又增强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促进了想象能力的健康发展。总之, 语文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地做好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工作。

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语文教师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对创造想象的兴趣, 会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铁良.中学生想象作文基础训练技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3.

易学的神妙观念与艺术的想象创造 篇8

一、我国神学历史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 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 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 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 皆视为有神主宰, 因而产生敬畏感, 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 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 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 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 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 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 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 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 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 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 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 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

原始宗教信仰起源和体系较为庞杂, 《周易》及其他文献没有具体说明易学以“神”的内容, 但可以肯定《周易》中的“神”是独立与人的生命之外的, 超人的东西。圣人通过占卜、卦象等, 显现“道”的变化规则, 昭然与民, 使大家都懂得规则, 遵循统治。像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这样的圣人, 像秦始皇、汉武帝、梁武帝这样的君王, 对“鬼神”的信仰, 对“神道”之术的追求是大张旗鼓, 兴师动众的。

二、《周易》中的“神”与“妙”

《周易》中“神”的微妙性表现为既微妙隐约、难以捉摸, 又玄妙无限、摸索不到边际。“神无方而易无体”, 既没有固定的变化方向、方式, 也没有变化的程式、格式。无形无迹, 看不见也摸不着, 无时空界限。“神也者, 妙万物而言者也。动万物者, 莫疾乎雷;燥万物者, 莫焕乎火;说万物者, 莫说乎泽;润万物者, 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 莫盛乎艮” (摘自《说卦》) 。

“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老子曾指出“玄而又玄, 众妙之门”, 意指“道”的无限美妙性, 至精至微、至深至远、不可言传。佛家以“妙”来表达佛的最高义理、境界、觉悟等。“妙”开拓人的情真意切的主动想象, 开拓了人内心情感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任意驰骋的奇思妙想。“妙”是审美的最高意境。

三、艺术创造中的神思意境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是艺术家纯粹的内在机制在艺术创作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重要环节。意境是艺术想象的高级活动境界, 非同一般的构思和联想, 它超越时空的界限, 突破具体的有限的约束进入超凡的超体验的神游状态。艺术创造中需要一种超越现实的无拘无束的想象, 提高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 这就恰恰融合了《周易》中意境。

作为学习艺术的学生必须将自己美妙的情意融于头脑中, 设想出美的形象,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长期训练来提高审美创造力。我们感觉到了美, 我们有了美的感受, 但我们不一定能够将这种感觉准确地、清楚地讲出来。它们的形象如森林中的灯火那样, 忽隐忽现, 变化多端, 有时它们交叉出现, 有时又会聚成一定的形状, 随之又可能趋于消失, 有时会互相发生冲突, 有时又会爆发为激情或突然变形, 这些感受都不能用推理性的语言表现出来, 也很难形成一个固定的概念。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画过, 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 都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卷, 人物形象基本上类似, 只在构图上有景物繁简的不同。那一景物较简的, 在风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时代的特点。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 那寄寓着他的苦恋的、美丽的洛水女神, 出现在平静的水上。画面上远水泛流, 洛神含情脉脉, 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意。这样的景象正是画家想象出来的完美意境。曹植在同名的诗篇中曾用“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两句充满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诗句, 成为长期传颂的名句, 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中的诗意。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还根据曹植的《洛神赋》中文字的描绘, 创造了许多神仙和奇禽异兽。实际上, 这些神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 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如他画出的海龙就长着一对长长的鹿角、马形脸、蛇的颈项和一副如羚羊般的身体, 他画的怪鱼也长着一只豹子一样的头。它们虽然奔驰在江水之上, 却没有飞溅的水花, 就如同腾飞于空中一般。顾恺之发挥想象, 渲染出热闹美好的场景, 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 给观画者美好的意境。

四、想象力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若他不发挥想象, 亦不会有如此完美的画作。段玉裁在注《说文解字》时, 针对“象”“像”二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 想象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象之义, 如用易为简易、变易之义, 皆于声得义, 非于字形得义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美术界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这个时髦的词汇, 然而在中国许多年轻的艺术家那里, 后现代主义被演绎为泼皮无赖式的玩世不恭、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其实后现代主义是具有虚拟性, 是合理地想象联想的运用。艺术是由一些抽象符号构成, 而这些抽象符号来自社会, 因此艺术生产必须具有现实生产的意义。在后现代艺术, 艺术不再是现实的反映, 而是一种虚拟的、构造出来的实在。后现代艺术家发挥想象完全颠覆现代艺术的自律观念, 打破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区别、联系, 使艺术像社会商品一样, 具有时尚、流行特征。后现代艺术在艺术界中独占鳌头, 而且具有持久地位。

在平面设计中,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人们可以无限地奇思妙想, 如同易学的神妙观念。想象能力能够帮助平面设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提高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想象力可以带动创造力的形成,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人在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以及心理活动变化的一种表现。在平面设计中, 只有充分挖掘想象力, 让主观能动性最大发挥才能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设计。

我认为, 一个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师需要以社会学家独到而宽广的视野对社会各种行为做敏锐的观察。平面广告设计师更好的适应社会、反映社会需要无穷无尽的想法、创意, 来完成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孙映逵, 杨亦鸣.周易解读[M].黄山书社, 2007.

[2]张锡坤, 姜勇.周易经传美学通论[M].三联书店, 2011.

[3]刘纲纪.周易-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创造性的想象 篇9

整个世界但凡有宽带网络的地方, 都在风靡一样东西——Second Life, 一种完全复制真实生活的在线虚拟生活。乍看上去, 是个游戏, 你走进它, 成为新手, 会有个身份, 然后开始你的游戏生活。但它又不仅是个游戏, 你不必受已有的游戏规则限制, 而是有权创造新的“游戏”, 新的“生活”。运营商提供给你的仅是web运行和脚本工具, 就像盘古开天地之后, 这个世界所有的生机都要靠你自己去描绘和创造:你可买一座房子, 建一个花园, 穿上新买的阿迪达斯运动服和耐克鞋去逛超市或看电影、爬山, 也可打扮得衣冠楚楚, 开着飞机去听讲座, 吃西餐。如果你不小心只穿着短裤上街, 还会有居民好心地提醒你, 应去哪儿买衣服。甚至你想尝试一下做黑帮大哥的感觉, 也可去打打杀杀, 但却可能因太过头而被驱逐出这片数字大陆……

这些都不是天方夜潭, 同在现实世界一样, 美好生活都要靠你的“生产”才能打造。还没人能对这种全新的互联网产物“盖棺定论”, 但通俗点说, 这是个鼓励创造与生产而非单纯娱乐的“游戏”。而这个虚拟世界, 就像一块有待拓荒的大陆, 等待“殖民者”去开辟。如哥伦布当初发现了美洲大陆之后一般, 正在有数百万的“移民”浩浩荡荡从母国 (真实世界) 迁移海外 (虚拟世界) , 成为这块数字大陆上的新居民。而能在其中实现创造欲望的不仅是个人, 还有形形色色的企业, 从快速消费品企业到金融巨头、传统软件制造商……, 许多企业正在这块新大陆上置地, 打造新的战略据点。

耐克与运营商合作在Second Life中开发虚拟鞋出售给居民。戴尔通过Second Life上的店铺向高端用户展示最新款的X PS高端游戏笔记本。可口可乐引导消费者参观可乐生产线。IBM则在Second Life中购买了12个小岛, 拥有自己的办公大楼, 大楼内各个会议室可帮助分散在全球各地的IBM员工召开不同领域、不同规格的公司会议, 可组织各类员工培训。当IBM把“IBM大厦”向居民开放后, 用户可直接进入虚拟的IBM公司, 一睹IBM的IT服务风采。其首席执行官彭明盛甚至在其中有了自己的网络化身, 成为出现在网络虚拟世界的首位知名企业高管。除此之外, 阿迪达斯、亚马逊、丰田、尼桑、喜来登酒店等这些全球著名公司均已入驻Second Life, 就连SAP这类提供严肃管理软件的公司也在密切关注其发展, 而中国的深圳发展银行则已作为首家中国企业“移民”进入这个世界。

新大陆上的商业机会之所以吸引人, 更在于机会不仅属于现实世界中的成功者和资源掌控者, 也属于失败者和两手空空的人。一家美国衬衫企业在Second Life上开设店铺销售虚拟衬衫, 并将上面的设计拿到现实世界销售, 挽救了濒临倒闭的公司。一位澳大利亚程序员在Second Life里创建了Tr i n go游戏, 已被任天堂工作室购买版权。而目前在Second Life上最传奇的商业故事, 莫过于德国华裔女子钟安社, 她依靠在Second Life上从事地产开发, 拥有了价值现实货币100万美元的虚拟财产, 成为目前虚拟世界中最成功的人。

这是由“数字一代”新移民们开拓的“数字大陆”, 身处数字时代的数字一代主要由“数字移民”和“数字土著”构成, 前者虽不是伴随于网络长大, 但已将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方式从传统媒体迁移到新媒体中。而“数字土著”作为数字时代土生土长的原住民, 他们获得信息的时间、方式和来源已完全离不开无所不在的宽带网络。更重要的是, 数字一代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已发生本质变化, 他们希望信息能按需出现并有实际用途;他们希望控制信息来源的媒体, 而不是被控制, 简单来说, 他们想成为媒体内容的创造者,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 数字一代的欲望还不仅是创造媒体, 他们正在创造这一代专属的“第二种人生”——这就是S e c o n d L i f e所承载的使命。正因这些将娱乐、工作和生活寓于一体的数字新移民们的进驻, 这个数字大陆才充满了创造、体验和商业机会, 才使众多公司看到了在这个“大陆”开疆辟土的必要与可能。

这绝非是企业的一场“游戏”, 如果没有这个虚拟世界, 很难想象可口可乐能在现实生活中引导众多消费者参观他们的生产线, 很难有机会一赌IBM的风采。在传播品牌形象与企业文化方面, 这种做法的成效难以量计, 而价值还不仅来自那些抽象的品牌体验, 还有实实在在的巨额利益。IBM已开始在虚拟空间进行某些内部运作, 谁能预测它将来还有多大比例的运作能转移到运营成本低廉甚至为零的虚拟世界中?而在虚拟商业世界的繁华与日俱增的环境下, IBM那些以微不足道的价钱购买的大量虚拟土地, 又有谁能断言它们不会像现实世界中的黄金地段一样, 在可见的将来迎来惊人的增值, 甚至制造一场地产泡沫?

像“数字移民”们在Second Life上“创造—切所能想象到的”一样, 让我们在“数字大陆”中“创造想象”!

激发你的无限想象+创造力吧 篇10

方式一

进入oohope官方微博(weibo.com/oohope)在首页公告栏中打开019期《改完我震惊了》活动链接,下载本期形象的原图,然后在电脑上开始你天马行空的创作。

投稿邮箱:1873080468@qq.com

(注:提交电子版完成图的读者,要确保像素点在300dpi以上,保留人物形象的整体性。)

方式二

剪下此页(扫描、打彩印均可),在纸质上直接进行创作修改,并把作品寄到oohope杂志社。收件人:oohope杂志社

地址:广州市芳村大道东200号1850创意产业园79栋

邮编:510000

(注:提交纸质完成图的读者,请在8月1日前将作品寄出,确保杂志社可以在截稿日之前收到你的作品。)

投·稿·须·知

1 . 投稿时,请认真填写自己的详细地址、手机(或电话)、邮编、笔名、QQ、微博(或博客)地址等。方便作品获奖后,oohope工作人员邮寄杂志和奖品给你们。(注:上榜后将在你的作品旁边附上你的个人微博地址哦,可以为你增粉。)

2 .一定要看清楚投稿截止时间,尤其是邮寄的读者。因为杂志有固定的发行日期,所以截稿时间是非常精准严格,超过时间收到的作品将不纳入当期上榜评选范围,如有不便,敬请谅解。(注:因为杂志需要印刷时间,请大家谅解和配合。)

本期的“震惊风云榜”结果将公布于021期。

本期上榜作品的网上投票将于2012年9月6号在《oohope动漫潮流志》官方微博(weibo.com/oohope)举行,前三名将获得精美礼品和当期杂志样刊。

本期投稿截止时间8月10日

016期 冠、亚、季

军得主

NO.1

作者:小爷们

weibo.com/cwjjwc

NO.2

作者:阿兹猫会笑

weibo.com/gx27

NO.3

作者:太叔琦

weibo.com/u/210779025

季度冠军奖品

备注:每月的前三选手将参与季度投票,季度冠军可获的友基新款数位板一台。

精神内涵在舞蹈中的创造想象 篇11

关键词:精神内涵,舞蹈,创造想象

舞蹈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舞动、外在的美, 更重要的是灵魂的跳跃和精神的美感, 是一种生命情调的释放。通过观看舞蹈, 我们好像难以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激动, 似乎只是感觉到自己内心的升华, 精神内涵的提升。通过精神内涵的传递使人们产生共鸣, 才是舞蹈艺术追求的根本目的, 本文主要对精神内涵在舞蹈中的创造想象进行了研究。

一、艺术与精神内涵

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重要形式, 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概念式地抽象反映和表现, 而是具体地真实地反映和表现。艺术作品中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但艺术的根本目的应该是通过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涵的展现, 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快乐、给人带来联想和激励、给人带来反思和启迪, 这也是艺术的三个目的。比如, 舞蹈演员要能够进行跳跃、旋转、翻腾、柔软等高难度的技巧, 但是, 所有这些艺术技巧本身并不是艺术创作的目的, 只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 以展示演员高超的技艺为目的, 忽视作品精神内涵的表现, 就会造成舞蹈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脱节, 舞蹈艺术就成为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 艺术实质就荡然无存。因此,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必须以展现人物的精神内涵为目标, 通过设置意境使人们产生共鸣, 达到启迪和反思人生的目的。

二、舞蹈中精神内涵的创造

1.以蕴涵文学思想内涵的形态为标志

文学和舞蹈有着紧密的联系, 每一件舞蹈作品所反映的文学意境几乎都是从文学作品中得来的, 文学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都是舞蹈艺术追求的目标。舞蹈作品如果缺少了文化底蕴的充实、文学意境的展现, 那么它怎么能够揭示人物深刻的内心, 又用什么来打动我们呢?事实上, 舞蹈作品不立足于触及人们的内心世界, 就难以进入更高的艺术层次, 只能成为缺乏舞蹈独立意识的艺术附庸。舞蹈作品创作者要坚持以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为基础, 努力创作以蕴涵文学思想内涵的形态为标志的舞蹈。以古典舞《庭院深深》为例, 舞蹈以一个古代年轻妇女为主线, 以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美丽感伤的舞蹈意蕴打动了观众。这种意蕴就像诗一样, 让人拥有慢慢赏读的兴趣, 使人渐渐走入那个妇女的内心世界, 去体会她的心酸、她的憧憬和她的无奈。观看后, 我们会思考她生活的那个时代, 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妇女们, 在自己的漫漫人生中, 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消损着自己的红颜, 但是他们依然对未来有憧憬、有期待, 可是这也许只是幻想, 回到现实中还要继续煎熬。从这个舞蹈中, 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作品渗透的文化内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 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文学意境。

2.以高雅文化品味和意趣为依归

中国的舞蹈艺术与中国古老的历史一脉相承, 源远流长。荣获荷花奖的《踏歌》, 以其轻灵曼妙的舞蹈动作和蕴含的中国古老舞蹈形态备受观众喜爱。它所展现出来的意向是意味深长的、是抽象的, 需要我们从历史文化对人的心理影响谈起, 因此我们有必要理解舞蹈背后特殊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有繁荣也有衰败, 有统一也有分裂, 就是这样的历史造就了中国的文化, 成就了国人对人生的感悟。现如今, 我们的社会处在大变革、大转折时期, 人们的观念在转变、社会机制也在改变, 但是历史是延续的, 一脉相承的, 文化是不会变的, 当人们看到反映历史的舞蹈作品时同样会产生共鸣。《踏歌》反映了中国的动乱年代, 用一种写意的方式展现出了人性的美好, 这种意象是对人生的赞美和追求, 是历经磨难之后感悟出来的人生真谛, 展现的是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所以说舞蹈的美学和史学价值是难以言说的。因此, 舞蹈作品的创作要基于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意趣, 以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依托, 充实作品的人文性和历史性。

3.以精神审美规范为主旨

精神审美是一种更为高级、更为深入的审美活动, 它旨在挖掘精神世界的内涵和力量, 促进精神修养的提升。由21个聋哑人共同演绎的《千手观音》深深震撼和感动了我们, 或许观众未必懂得这舞蹈里的宗教含义, 也不知道这个作品从前人作品中汲取了多少营养, 更不知道某个动作要怎么做才算标准到位, 但是我们却浑然不觉地被感动, 这是因为他们展现出了百折不挠、自强自尊的人文精神。他们没有语言、没有浮夸的动作, 只是把内心灵魂的舞动传递给我们;他们听不到, 也说不出来, 但是他们却用专注的心灵配合着音律的跌宕起伏, 为我们呈现了一席精神盛宴, 他们的心与天籁之音在共鸣中涅槃, 给我们的心灵造成了长久的震颤。这种超出肢体美感的精神审美正是舞蹈所要追求的主旨, 可以说, 精神审美是舞蹈乃至所有艺术的精髓, 能够展现精神内涵的作品, 才是人类的精神财富。舞蹈是一个广博深邃而又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只有让精神审美充满这个世界, 才能使舞蹈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4.以当代人们的精神困惑为创作源泉

打动观众内心, 让观众产生共鸣的舞蹈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艺术财富。当代的舞蹈作品要充分挖掘社会现实事件, 找到事件背后深层次人们的精神困惑, 弘扬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能够在引起人们内心世界波澜的同时, 把现实中的“真、善、美”“丑与恶”“亲情、友情、爱情”推到一个极致, 揭开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困惑。这种作品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令人感动之余的回味和思考, 是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升华, 也是对社会文明的推动。舞蹈《父亲》, 在当今多表现母亲题材的情境下, 编导独具匠心地选择了易被儿女“忽略”的父亲题材, 用女儿发自内心的呼唤, 倡导儿女要多关心自己的父母, 特别是父亲, 同时也体现了我国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 充分展现了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时面临的精神困惑, 对人们的精神有很大的震撼。

三、结语

对于舞蹈艺术, 重要的不是可以看到的肢体舞动和高超的动作技巧, 而是基于精神内涵的创造性想象, 这是一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活动。因此, 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精神内涵的展现和对人们内心世界的触碰, 实现舞蹈作品的真正价值, 从而展现舞蹈艺术的真谛, 给人们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张爽.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J].神州, 2012, (14) .

[2]黄宁.精神内涵在舞蹈中的创造想象[J].文学教育 (中) , 2012, (5) .

上一篇:农业类高职高专下一篇:市场情绪分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