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论文

2024-07-04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论文(共12篇)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1

“交往是儿童发展的桥梁”, 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核心。通过交往, 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 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不仅能促进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同时, 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幼儿只有在交往中, 才能学会协调好各种关系, 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此, 我园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申报了省级课题“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创造性游戏设计与指导策略研究”并立项,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究, 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创造性游戏中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指导策略。

一、创设适合幼儿交往的宽松的游戏环境

开放的环境应该是一种轻松、随意、无拘束的氛围。在这个环境中, 我们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幼儿多交往, 让他们自己找伙伴, 一起玩玩具, 让孩子们自主

地进行游戏、活动, 从而

产生交往、观摩、学习、互助的行为, 引导他们友好相处。现在幼儿园里普遍都采用的方式就很好, 比如, 通过幼儿班级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幼儿交往, 一方面在自己班级搞活动时, 邀请兄弟班级或者高年级的小朋友来参与活动, 或者观摩活动, 给孩子的表演提供更大的舞台, 使幼儿慢慢消除害怕的情绪, 让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另一方面在其他班级搞活动时, 幼儿教师可以带领班级幼儿去参加活动, 在小朋友的互动中, 增进交流, 增强了幼儿交往的勇气。这些互动既能为孩子提供很好的交往空间, 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 更能通过交往, 使孩子们懂得交往的快乐, 懂得了交往中必须相互帮助、相互配合。

二、教给幼儿适宜的人际交往的技能

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爷爷奶奶及父母身边, 往往一切问题均由长辈代为解决, 不需要他们出面, 所以他们也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打交道。进入幼儿园过上集体生活后, 他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此时, 孩子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 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如何处理幼儿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交往技能。掌握了交往的技能便于很好地处理交往中的各种矛盾问题, 保障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能更好地使幼儿感受到交往的快乐, 激发幼儿交往的积极性, 对性格的培养、品质的塑造都是有好处的。如果不具备好的交往技能, 就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矛盾问题, 使得交往不欢而散, 就会使幼儿害怕交往, 不敢正视和小伙伴之间的冲突, 以至于回避交往, 封闭自己, 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 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活动时间, 设定各种不同的角色游戏, 在各种交往中, 学会礼貌用语的运用, 协商语言的应用,

培养合作意识

和分享意识。比如在游戏中,

可以让孩子分别扮演客人和主人的角色。

当客人来做客的时候, 小主人打开房门要给客人说:“你好, 我叫XX, 欢迎来我家做客。”小客人也要说:“你好, 我叫XX, 很高兴认识你。”幼儿教师还可以教给幼儿在交往时的表情、态度、动作等, 如对方相互问好时应面带微笑。

三、正确处理交往中的矛盾问题

在游戏中, 同伴间难免会发生争执、争吵、哭鼻子等突发事件。幼儿园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备受呵护和宠爱, 这种矛盾问题也许会更突出。如何在游戏中化解这些矛盾, 保障游戏的顺利进行, 是游戏中需要处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一方面, 要引导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另一方面, 游戏时可以尽可能地给幼儿们制造公平的机会, 如轮流上台、均分玩具等, 保证幼儿之间的平等, 避免因分配的多寡而产生矛盾。

如果各种措施都做好了, 仍然不能避免矛盾问题的发生, 教师要参与协调, 适当做出暗示、提出建议或制止打闹, 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做过分干预, 尽量启发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做到双方都满意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要用“冷处理”的方式, 等孩子们心情平静下来以后再给予调解评判, 让他们说明原委, 让孩子们心服口服, 承认各自的错误。对于部分孩子, 让他适当承受冷落、不受欢迎的压力, 在压力下, 迫使他反思和改变自己的交往方式, 避免极端行为。

实践中, 我们深深地感触到创造性游戏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还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角色游戏, 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模仿能力, 促使幼儿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结构游戏, 提高了幼儿对周围物体观察的兴趣, 发展了思维的概括力。在拼插、搭建过程中, 幼儿彼此之间可以互相交谈、讨论。幼儿只有在交往过程中, 才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我们需要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帮助其获得交往技能, 使他们尽快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 成为适应社会, 能和别人愉快合作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2

摘要:幼儿教师要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重视幼儿审美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幼儿特殊的情感性的认知能力,发展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幼儿教师要重视幼儿审美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让幼儿产生审美的潜在发展力和心灵的需要。幼儿教师要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融合在美的教育中,在让幼儿获得身心愉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才能,提高幼儿审美享受,发展并塑造幼儿完善的人格,帮助幼儿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审美感知,积极地让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在课堂上感受美,表现美,演绎美,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

小清新:幼儿

审美能力

创造能力

发展

实践

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幼儿教师要通过音乐、美术等途径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遵循幼儿艺术发展的规律,牢固树立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感受能力,体验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艺术才能,形成幼儿的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气质。怎样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呢?笔者准备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营造艺术环境,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生活的环境中,积淀幼儿的多元文化素养,陪伴幼儿成长。在幼儿艺术欣赏的情境中,教师充分展示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华,让学生牢固享受民间艺术精华的魅力,同时,教师要让幼儿能够更快地接触并欣赏优秀的外国艺术作品,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享受艺术作品的价值,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捕捉艺术美的敏感性,让幼儿获得更美的艺术享受。

1、地方民间文化的浸染。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艺术魅力,设计当地文化艺术的墙壁,呈现出地方的丰富的文化,艺术魅力的载体——艺术的特色。教师通过展示全班学生的主题的作品,教师并展示教师和幼儿的艺术作品,能够展示出当地艺术作品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通过各式各样的文化介绍,名人名言荟萃等,可以让学生在当地文化中产生幼小的心灵的种子,让种子生根发芽,可以让当地的文化星火传递,生生不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当地文化,领略当地文化的艺术魅力,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陶冶。教师可以将幼儿园的教室环境布置成“中国风”的主题,分别悬挂教师和幼儿的共同的艺术作品,例如对联、扇子、剪纸、风筝、中国结等造型、图案、质地不同的民间艺术作品,可以陈列工艺品、雕刻、民族服装、建筑作品等图案或者物体,可以在台阶上展示山水画、水墨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美术作品,可以展示在班级园地上中国戏剧的脸谱,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造型图片等,教师并学会用排刷、石头、乌龟等材料制作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展现中国元素的剪纸艺术等,这样,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将“中国风”渲染得更加浓郁深刻丰富多彩。教师还可以精心选择并播放各种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伴随着音乐作品,感受到民间艺术作品的艺术氛围,并装扮着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活动中。

3、国外艺术价值的影响。教师可以将学生教师布置成艺术欣赏的墙面,可以呈现一些中国美术作品,和西方的名画,按照西方的艺术作品的思路,将学生布置成均衡的和谐的变化的统一的艺术作品,掌握美术欣赏的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和研究,展示毕加索、米罗等西洋画的大师的作品和国内的徐悲鸿的国画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和欣赏,引导幼儿充分感受油画和抽象画的西方艺术作品和中国艺术作品的韵味。让学生在充分丰富而多彩的艺术作品里,感受着中国艺术瑰宝的艺术魅力,和西方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影响。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走进阅读作品,感受世界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童话作品的价值,让幼儿和家长在共同的作品阅读中感受到文章内在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的美,享受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神韵和艺术魅力。

二、创造民主互动的艺术氛围,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幼儿教师要着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艺术氛围,强调幼儿的情感互动和学生的行为互动,重视学生艺术教育的继续和延伸,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幼儿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通过幼儿亲自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

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感受民族音乐作品的美中感受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创造美的环境,在墙壁上张贴民族器乐的照片,张贴节奏的图画,让学生一边延长一边游戏,以此加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获得情感的体验,通过情景下的自由研究和实践,感受活动的趣味和意义,充分领略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名画,让学生和大师进行艺术的对话,通过学生与中国画大师的对话,让学生享受中国齐白石的《墨虾》、徐悲鸿的《奔马》等,充分感受到国画大师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美,通过幼儿与西方大师作品的对话,感受毕加索的《梦》、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等作品,充分感受西方大师的对话的魅力,感受到西方大师的幽默和个性的特点,感受到西方艺术作品的真实魅力,通过幼儿感受、欣赏、谈论、比较等,让幼儿的审美体验得到丰富。教师通过将名画的细致分析,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让学生能够从艺术作品的背景、动态、色调和图案中感受名画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充分感受艺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通过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价值,例如可以将古诗抄在扇子的面上,通过世界经典作品的绘本阅读中,感受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热爱。教师可以将诗歌、散文等制作成图谱等,让幼儿在阅读的区域中自由指读,自由交流,充分体验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的美,词句的美,让学生充分亲近艺术作品,感受阅读的魅力,通过向学生推荐好书的阅读,感受阅读的旅程等,实现教师和家长之间艺术作品的交流,形成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的认识,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心语,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家庭,充分丰富和实现教师和家长和学生共同的艺术交流,情感的交融。

三、开发艺术资源,引导幼儿艺术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通过分析审美要素,作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让学生产生审美能力的运用,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作用,让学生配插图,展现有趣的,让人开心的艺术气息浓郁的活动,给学生绘画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将开发这样的美术教育的活动作为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合作绘画《喜庆的春节》、到写生《汽车展销会》,到想象画《二十年后的办公室》,到合作绘画《春天》等活动,通过长期的持续的活动,让学生整合对审美、科学、社会交往、情感体验的热爱,实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活动,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兴趣,实现主动地参与艺术创造的过程,保持积极的艺术动力,将创造活动步步引向活动的高潮。教师要给予儿童更为丰富的审美感知,让儿童诠释美术作品的情境美,实现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创造。

四、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挖掘幼儿艺术潜能,深化幼儿审美力和创造力

1、将艺术活动运用到常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感受艺术魅力,领略民间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艺术名画,中外名画的展示,有选择性的赏析,充分介绍给幼儿,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感受名画的能力,为幼儿审美力创造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让幼儿自主选择艺术活动。

教师让幼儿自主选择艺术活动,根据自身艺术特长,开发剪纸、手工制作、折纸、陶艺、绘画等活动,让幼儿以年级为单位,开辟幼儿艺术创造的空间,让教师开发艺术活动内容,设计儿童画、想象画、装饰画、故事画、版画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和表现的需要。

3、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1)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的交错使用,来增强幼儿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更直观更愉悦。教师可以运用景物游戏的方法,通过图象、录象、图谱展示等活动,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价值。

(2)教师可以发挥生活物品的价值和作用,让幼儿感受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享受民间艺术作品的魅力。

(3)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绘画活动中穿插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获得构图上的思考,帮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和价值,走进艺术作品,获得能力的提高。

(4)教师可以将美术艺术活动和主题活动,游戏项目实现高度的融合。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撕贴画《各种各样的树》来探索活动《我们周围的树》等,并让学生学会制作艺术作品,例如在《春节》的活动设置的时候,教师教育学生制作春联,制作花灯等,感受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的整合,实现教师展示和学生游戏的结合,将审美的感知和体验充分结合,让教师对艺术活动在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让学生的艺术活动更有艺术魅力,更有艺术价值。

五、搭建艺术平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激发审美力和创造力

教师要重视艺术作品的情感启迪力,情感交流力和情感表达力的训练。当幼儿审美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要实现幼儿表达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自主表达,搭建创造的平台,让艺术活动带给幼儿美的体验,通过艺术活动让幼儿感受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等。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室内的环境,参与美术的氛围创造,让环境创设变为动态的展示过程,并讨论活动的内容,增加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各有特色的艺术体验馆,让学生布置巧巧手工作室,让学生完成自主活动,实现美术作品的创造和探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服装、道具,自己设计面具,自己模仿时装模特,自己设计动作造型,设计并布置创意绘画室等,教师提供绘画材料,让幼儿自由表现,实现创意,通过学生创作水彩画、简笔画、漏印画、拓印画等,保证每个学生不同的绘画水平,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教师还可以发挥节日的作用,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浓郁氛围的同时,也了解民俗文化,领略在花灯之中的美好的愿望。教师要指导学生手持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花灯进行展示,并将花灯悬挂,让学生评选,并选出各种艺术奖项的获得者,让参与的幼儿得到配色、造型、创意的训练,让幼儿获得肯定,激发创作的愿望和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发挥多个民俗传统节日的训练,让学生参加艺术活动,让学生获得审美的训练,分享审美的经验,升华审美的情感,提高创造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条件。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3

1.认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评价标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想象的发散思维,它有流畅、变通、独创的三大特点:

流畅,即是思维敏捷,思路连贯,范围广阔。

变通,即思考能随机变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适应各种状况,不以僵化的方式去看问题。我们评价一篇文章笔法灵活,表现手法多变,选材用例精当而角度新颖即是如此。

独创,就是思维能标新立异,不拾人牙慧,能超凡脱俗,不落窠臼。

2.明确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努力方向

创造性思维不是知识或技能,而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创造性思维是不能教、不能传授的,它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3.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操作

(1)彻底破除师道尊严, 因为它会酿成一种专制的气氛,形成唯书唯上的观念,是创造性思维的拦路虎。

(2)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相结合,思维包括两种基本成分: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各种水平层次的创造性思维。发散的结果并不是都有意义有价值的,往往有很多谬误,因此,必须通过辐合导出正确的结论。

语文教学中,应把发散思维的培养当作重头戏来唱,根据文章可以多元、多层次来理解鉴赏的特点,宜以发散思维的启发为先,即在开课时,教师不作定向,不定目标,不作任何暗示,不给学生先入为主的障碍,让学生的思维在课文中自 由倘佯,然后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提问评价质疑,全方位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是引导学生提问。这里的提问是指不解而问。教师要耐心地给予学生鼓励,给予心理支持,切忌讽刺和嘲笑;教师要及时地传授阅读的方法和提问的技巧,让学生的思维启动起来,达到不懂敢问的最低能力要求,进而达到善问。

二是教会学生评价课文。本文的评价是指对课文的正评价,或者叫欣赏,它是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的思维能力的手段,是语文学习中第二层次的能力要求。

应该说选进教材的文章是人类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的千百万分之一,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淘沥,闪烁者先哲的睿智,文质兼美是这些文章的突出特点。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评价: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从材料的选择到思想的表达,从表层的内容到深层的见解,并且要激励他们在课堂上口头表达出来,享受成功的乐趣。

三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文。本文的质疑,是指指出课文的谬误之处 ,对课文提出争鸣意见,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它是语文学习中的最高能力的表现,是培养学生独创能力的重要一着。

从独创力的角度来看,只有质疑才是独创力强的表现,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性的好文章,要指出它的谬误 ,的确不那么容易。因此,在独创力的测量中,这种反应,得高分的可能也就最大。

从创造学的意义来看,我们纵观人类历史上的发明创造,没有哪一项不是从质疑开始,培养质疑精神,养成质疑的习惯,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以上是发散思维的操作内容,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部分,但它必须与辐合思维相结合,才能达到创造的目的。因为,辐合的意义在于对发散的东西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甄别和筛选,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创造水平。

语文教学中辐合思维的意义还在于要通过它来传授语文学科知识,教师要善于在发散思维的课堂上,从学生的提问、评价、质疑中,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必要的调整。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4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更换是保证数学教学任务从理论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方向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教学模式从统一向多元化转变的开始.对于高校数学教师来讲, 首先应转变教学理念, 使自身观念同社会发展相协调.然后, 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依照学生个人的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指导, 让学生的爱好、兴趣、个性等得到充分的发挥, 进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

二、创建教学氛围

高校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 应创建教学氛围, 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望是一个人主动进行行为活动的基础动力.一旦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求知欲, 就会更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 进而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

(一) 创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可以使教师缩短同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只有放低身段, 学生才可以大胆地说出自身的观点.所以, 教师应多同学生进行沟通, 聆听学生们的声音, 用鼓励代替否定, 用引导代替呵斥, 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 还要成为学生的益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 应充分认识自己是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带动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进而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

(二) 利用提问创设教学氛围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从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收获学习的成功.在进行内容讲解时, 高校数学教师不应全盘托出知识的全部内容, 而是应利用适当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从而巩固数学知识.

三、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及聚合性思维的统称.教师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时, 应根据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一) 增强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因为有了大胆的想象并付诸行动, 科学技术才可以更好发展, 因为有了多样的想象, 时代才能够不断进步.对于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来讲, 其所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 但学生的想象是无边际的,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 找寻其中的精华, 同时还可以缩短教学实践, 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充分肯定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身观念,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及相关知识, 从而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 冲破传统的思维禁锢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 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可以灵活掌握, 举一反三.例如:教师可以在设定一道数学习题时选取多种的解题方法,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不是一道题仅有一种解题思路, 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更多的方法, 冲破传统的思维禁锢, 更好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能力

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其的实际应用情况.对数学进行应用不是单纯地进行数字运算及理论推导, 同时也包括在解决问题中应用的数学性思想及对待事物的认识, 包含计算、推导、选择、绘图、估算、符号转换等多个方面.数学建模就是一项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生活相联系, 用数学内容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其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在未来的实际生活及工作中, 学生可以利用数学性的思维进行问题的处理, 更好地完善自身成长.

总结

总而言之,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高校数学教师应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中,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将数学应用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知识及其应用, 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 对高校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摘要:高校数学课程一直是高等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从转变教学理念、创建教学氛围、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增强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四方面对高校数学教学中怎样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进行探讨, 目的在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5

涉县龙北小学赵飞霞电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创造性阅读是学生个人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获取独特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创造性阅读中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前不久,我们学校就开展了一次阅读课比赛活动,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悟和启迪。

一、对阅读方式的理解

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把阅读看作是能够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但这只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实读。还有另一种阅读方式,即创读——创造性的阅读,让读者自己赋予课文新的意义。

实读,即实实在在地阅读,是一种重复式阅读,主要是对课文进行客观的解释、复述。这种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努力读出作者的原意,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这只是一种集中式思维方式。因而,课文的意义是单一的,所有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也就是只要找到这一意义,这种阅读也就结束了,在对课文理解中,学生没有赋予课文任何的其他意义。

创读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课文进行理解,就是在掌握原意基础上,把作者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作者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的想出来。这种阅读,让学生参与到对课文的理解中,是一种发散式思维方式,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找到作者的原意,而且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强调对课文的理解是多元的,只要学生能够解释他所赋予课文的意义,并合情合理,那么这一意义就是正确的。

实读和创读是紧密联系的。实读是对课文进行解释,其立意主要不是创新,它力图发现课文是可读的、可理解的,通过一种可行的方法,找到作者赋予课文的意义;创读是对课文理解的升华,它把实读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批判,通过批判性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新颖的东西。因而,要有效的进行创读,首先必须进行实读,在实读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创造性 1的理解。

二、科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1、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开放学习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臵,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要无条件地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要学会宽容,要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甚至错误,学生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要有协作意识,要把师生之间的教学看成是一种合作活动,是完全平等的协作活动;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生命体,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课堂上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树立“文本没有原意”的思想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生存环境和观念形态的转变,也会导致读者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解读文本,产生与原作者所表达的不完全统一,这就形成了创造性阅读。强调“文本没有原意”,就是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自己先前的经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因而即使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也不会相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文本没有原意的,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赋予这篇课文不同的意义,因而应激励大胆超越已有的知识框架,对课文进行再创造,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比如在执教《学会看病》一课后,让学生对文中的妈妈进行评价:“你认为她让孩子独自去看病的做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有的学生说:“文中的妈妈这样做是对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有的学生却说:“文中的妈妈这样做太不尽情意,孩子还小,如果在看病的路上遇到坏人,不是更麻烦了吗?我不同意她这样的做法。”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有一定的“理由”,即学生能够说出他们进行这种理解的原因。这种理解,只是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解,随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和掌握材料的日益增多,学生的理解当然会随之改变。

3、让电视栏目走进课堂营造阅读氛围

课堂上师生互动,已不是简单的问、想、答的重复了,而且经常重复这样的互动形式,已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了。那么,让电视栏目,尤其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电视栏目走进课堂,这样,学生就可以尽力地参与其中,融知识于娱乐之中,不仅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获取知识,而且也是增长能力的一种极佳的互动方式。

①、“幸运52”大家比比看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必备古诗词80篇。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机械的死记硬背变为模拟“幸运52”的比赛形式进行抢答,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小组积累分数。首先是指名背,然后是轮流背,最后是抢着背,看谁背得又快又准,最终教师和同学共同评价。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活”了起来。

②、“梦想剧场”把表演引进课堂

许多文字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丰富的人物语言以及神态动作是教学重点之一。小学生天性爱动爱玩,模仿能力强,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运用语言、肢体、神情、形象地再现课本中的人物形象或课文内容,从而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如在教《金钱的魔力》这课时,我就采用了分小组表演的形式,让五个小组的同学分别自编自导自演成课本剧,然后在课堂上表演。课前让各小组根据剧情需要选定人物,并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分配好角色,准备好道具进行排练。上课时,五个小组依次进行表演,每一组表演完后,其他同学都会对照课文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记忆了课文内容,部分同学也过了一把演员瘾,圆了一次演员梦。通过这种尝试,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觉、轻松、愉快地接受并消化所学知识,培养了其探索、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③、“开心辞典”人人开心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知识。我执教的阅读课“走近《三国演义》”,就设计了“开心辞典”这一环节。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收集

有关三国的一些歇后语,学生便自己动手或查阅工具书收集资料;课上,我出题让学生抢答,学生不会的,我便点拨一下。由于我在课堂上充当的“导演”,这样学生们便有了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于是,原来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开始动“金口”了,原来课堂上难得一见的笑容也比比皆是了。这样,同学们在这种宽松、和谐、热烈的气氛中开开心心地获取了许多课外知识,整个课堂效果也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综合性学习,再次优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教学《童年的发现》时,我们就组织了有关“我的童年”的语文实践活动:(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童年的诗歌、文章等,举办了一期 “走进童年世界”的手抄报。(2)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图书室,阅读名人名著,感受他们的童年,体会他们的人生世界,使自己受到启迪,而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了读书笔记上,开展了一次“读书笔记”展示会。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纵横联系,多方扩展,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深入性都得以培养,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生成。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实践;创造性思维

面对这些年的教学改革浪潮,高中美术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对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新课程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极为看重,而美术教学在对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高中学习阶段,教师要能够借助现代的教学设备进行美术教学,为学生打造创新性的教学环境,营造美术创新性的教学氛围打造坚实的基础。一般来说,美术就是将学生目之所及的事物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碰撞出创新性思维的“火花”。

一、给予学生创造思想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力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思想自由的创造空间,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就需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发挥。例如,在美术教学实践课中,教师在课前便可以播放一些音律舒缓的曲调,让学生根据音乐中的旋律进行创造,或者是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造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具有浓厚乡土人情的渔村和码头等。并用写生形式记录下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鉴赏和评析,指导学生进行大胆地设想和创造,为今后的美术素材的积累打下基础。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美术教学

多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美术教学质量提升,促使美术教学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可爱,拓展学生的美术创造空间。教师通过对演示操作法的巧妙运用可以将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的景象进行生动的展示。例如,中国的水墨画便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通过动态的“水”的无形变化,让学生真正掌握美术绘画的技巧性,从而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三、写生实践的开展,增强艺术渲染的氛围

一般来说,美术课程的实践性为学生的艺术渲染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写生活动,将生活中的灵感付诸于实践,学生对头脑中熟悉的事物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处理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写生活动,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创造出好的美术精品,对自然中的事物进行适当的夸张处理,从而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出极具个性化、独特新颖的艺术教学方法,让学生不断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创造自由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地域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D].新疆师范大学,2011.

[2]李孟娜.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感受

一中学基础美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分为课堂写生实践教学 (临摹和写生) , 课外实践教学 (风景写生) 两部分内容进行阶段性训练。临摹和写生主要可分为素描、色彩静物;素描、色彩人物。

临摹主要是指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临, 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 是用薄纸 (绢) 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广义的临摹, 所仿制的不一定是原作, 也可能是碑、帖等。在世界各国, 临摹一直是学习古典书法或绘画技法, 借鉴和继承优秀传统的主要途径与手段。中国古典画论的六法之一“传移模写”, 说明临摹自古以来深受重视。

课堂实践主要是指:素描、色彩静物;素描、色彩人物写生教学。素描、色彩静物与人物写生均安排在室内进行, 用相对固定的光源、角度, 来表现相对稳定的物象关系。绘画基础写生教学, 注重对形体的整体塑造和色彩感觉表现的培养, 是通过写实性的描绘来实现塑造物体形态的主要手段。

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思想, 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风景写生, 是在自然光照条件下, 面对形态纷繁、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色, 表现在不同季节、特定时间内, 呈现出的独特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象。

二中学美术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绘画艺术认识的影响

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户外风景写生来实现, 风景写生是课堂教学内容向课外实践教学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风景写生活动能给学生提供绘画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的实践平台, 是实现《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教学组成部分。

1. 户外风景写生活动能给学生提供绘画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的实践平台, 激发学生们潜在的绘画冲动和表现意识

写生时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 以自己的速度进行创作。因此, 美术创作的过程是真正的自主活动。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概括通过直观感受, 走出造型概念化的束缚, 大胆取舍, 这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学生的写生作业往往比在画室内的写生作业有很大提高。

2. 户外风景写生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以及艺术创造力

“直观感受”是写生教学的优势, 如在写生期间, 天气变化很大忽晴忽雨, 这就为学生深化对光和色彩的规律认识、锻炼掌握视觉色彩和运用色彩的能力、培养表现色彩的能力和对技法的掌握能力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通过生动的客观存在, 让学生理解因环境、气候、季节、时间等条件变化而产生变化的自然景色的色彩调和, 体会到事物的变化, 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学生就能把平时所学和真实的景色联系起来, 自觉地去思考、表现和反映自己的感受。

3. 户外风景写生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有些平凡的事物, 尽管平凡, 但它是美的, 可以锻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 用观察力和感受力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进行美的提炼, 不再漫无目的地去做一件事情, 学生们不再是抱着单纯为了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画, 而是有感而画, 触景生情, 提笔抒情, 学会去欣赏和感受美好的东西, 截取美好景色去表现。

三中学基础美术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

1. 风景写生是实现《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教学组成部分

教学实践可以通过风景写生来实现, 风景写生能提高造型能力以及艺术创造力。通过户外写生练习, 学生要对风景画面空间层次的组织、景物的构图安排以及在较短时间内对画面基本色调的把握上有较系统的认知与表现, 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更为专业的水平。

2. 美术实践教学可以调节学生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美术实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活动, 能使人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具有促进人际交流, 释放紧张或消极情绪, 增强身心健康的作用。美术实践教学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 获得成功体验, 升华情感;促进交流, 沟通人际关系, 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 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 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 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徐祥民.风景写生教学谈[J].装饰, 2005 (5)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教学,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新型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教育者自觉地行为。语文课堂教学成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场所。毋庸置疑, 改革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创造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并具有一定意义的产品的活动。而创造性是思维活动具有的创造活动的特点, 并且这些活动的产品带有一定的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解决科学或艺术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 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 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过程。”

一、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活动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既是一种社会现象, 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学生在独立听课时则需要个性思考, 进行自身交流, 才能很好的感受教师授课时的思想观点, 并由此燃烧出熊熊的创造性的思维之火烟。在写作或阅读时同样需要借助联想与想象, 跟写作的对象或作品的作者进行内心交流, 这样就能更好地表达真情实感与再现生活图景, 触发新的联想、想象与创造性构思。汉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语言现象纷繁复杂, 千变万化。但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一条规律就是语言训练必须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为了让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的最重要一环, 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智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语文教学的最重要使命, 不外乎就是开发学生的智力, 因此, 语文课堂必须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 使得构成智力因素的观察力、注意力、联想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创造性思维的思考与实践

创造性思维活动一开始, 就应该注意学习有关资料, 避免无效劳动, 保证创造劳动的顺利进行。资料要准确可靠, 哪些可用, 哪些不该用, 师生共同研究取舍。当然, 在创造过程中, 会有障碍, 有困难, 主观方面也存在有利、无利之因素,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有利因素, 克服不利因素, 争取创造的成功。

(一) 在诱发兴趣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藤野先生》时, 教师首先提出, 该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 接着问学生:“鲁迅将《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有什么好处?”经过思考, 学生思维就活跃起来。明白“夕拾”既反映回忆的特点, 又含有“拾取”“朝花”的情致。这就使得题目诗意盎然, 别具情趣。经过一番讨论, 让学生了解了回忆性散文的诗意与情致, 激发了学习兴趣。学完课文后, 教师布置拓展延伸作文题供学生选作:《朝花颂》《童年拾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在兴趣盎然中一下就打开了。

(二) 在生疑、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

创造, 需要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前进与突破。教师应善于启迪学生在质疑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不用老师讲解也能自行探索思考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作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培养上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学生之间互问以及学生质问教师, 以及启发学生多思多问都能不同程度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 提问学生探究:小说用第一人称讲述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 以及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并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作出评价, 从而让学生明白:金钱的关系, 经济的世界, 毁灭了像于勒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把他们推入了人生悲剧的深渊, 他们不但失去了生活的经济基础, 也失去了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亲人间的爱, 扭曲了像菲利普夫妇这样仅重视金钱的人的精神灵魂, 他们淡漠了对人的爱和同情, 变得自私、庸俗和狭隘。进而让学生再次进入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假设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于勒, 他们会怎么做?

(三) 在分析综合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合分析是思维能力的核心, 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它。我们通过分析, 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属性, 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表面特征和本质特征。例如, 在阅读分析文章各段落的层次结构, 赏析优美语句、词汇之后, 反过来站在高度纵观全文, 作整体感受, 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主旨。通过综合, 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创造性思维恰恰就建立在这种抽象思维的基础上。

三、创造性思维活动与课堂动态生成

从思维灵活性训练入手, 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 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 给学生出个作文题———“1”的联想。有学生想到数学中的“1’;有学生想到考试的名次;有学生想到集体或家庭;有学生想到一步之遥;有学生想到起点;也有学生想到冲刺的那根红线……凡此种种, 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契机。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会完全按照我们预设的步骤展开学习活动。学生的各种思维信息都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老师或同学, 这些信息有些是教师已经预料的, 而有些根本无法预见。这时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果断作出决策, 随时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取舍, 然后充分地运用好这一信息, 灵活机智的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 引导学生重点评析作者对“父亲”外貌、动作描写的一组句子。这些语言描写让我们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 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同时也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末了, 教师来一句:“你们也有过这种情感体验吗?说说看。”于是课堂再次活跃起来:我想起了奶奶每天早上目送我上学的情景;我想起了爷爷奶奶每个周末在路口等我回家的情景;我眼前浮现了爸爸为了维持一家生计在烈日炎炎下地里拼命干活的情景……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兴趣, 推动他们去探究去发现, 实现有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终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伦.关系教育出版社, 1996.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9

教育部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但是,从目前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传统,理论多于实践,学生仍停留在学“死知识”“纸上谈兵”的阶段。尽管部分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举办了各类创业大赛,创建了创客空间等,但是,这些活动的举办往往与学生的学习割裂开来,独立于学生的学习之外,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创业生态系统还不完善,学生缺少企业、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缺少模拟实战的机会。

在高校转型时期,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责任,也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因

2.1 产业背景方面的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重心发生了改变,曾为“制造大国”的中国,随着土地成本上升、人力成本的上升,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低端制造业市场已经向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从我国发展的方式来看,多年来,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路子,我们依赖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的发展方式不能再持续下去,我们需要将依靠自然资源、物质资源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依靠人力资本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想在国际制造业竞争中获胜,必须跳出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位置,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化。

2.2 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转型的升级,生产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社会的职业岗位发生了变化,行业企业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大上升。但由于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低,“高级技工荒”难题凸显,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资料显示,以技术工人为例,我国与以德国为主的欧盟对比,我国的高级技工只占4%,远远低于欧盟的35%,初级技工也就是装配工60%是欧盟的4倍。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我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因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3 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主要通过建立一些指标来衡量创新能力、创新表现和创新结果。2015年的报告共包含141个经济体,使用了79个指标,由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和WIPO共同发布。

从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来看,瑞士已连续5年位居第一,英国则从4年前的第八位跃升至第二位,瑞士、英国、瑞典、荷兰和美国位列前五,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五个国家,新加坡是唯一进入前10强的亚洲国家,日本第19,中国第29与去年排名持平,在中高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

总体来看,排名前25的均为高收入经济体,与以往排名情况相比变化不大,特别是瑞士已经连续五年位居第一。而中等收入经济体正缩小与高收入经济体在创新水平和质量方面的差距,如中国、巴西和印度等国近年来加大发展高等教育力度,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因此,在新常态经济下,只有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才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后备力量。

4“双创”能力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15年7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共同为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授牌。其中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全国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也是湖北省属高校中仅有的得到授牌的高校。近几年来,我校在总结以往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除了对以往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之外,号召各个院系针对自身情况进行教学体系的重新思考。管理学院在经过一年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五个支撑分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我校以极富传统韵味的校园文化独树一帜,渐次形成了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致力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传播国学的国学馆在2016年1月已经开馆,其建筑面积达2500余平方米,包括汉服坊、茶室等20余间可供学生活动的场所和教室。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高校转型发展、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起步较早,基础较为扎实,体制机制相对灵活。早在2015年4月,在学校的宏观倡导和相关教师的具体指引下,我校生科院大三学生洪伟等三人成立汉家衣坊工作室,并获得我校第八届创业大赛银奖,后应邀参加武汉创业创新博览会,在我校举办了第一届汉服展,后成立武汉雄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着意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企业,旨在以汉服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引入先进经营理念,执着于追求文化传播与效益的统一,致力于铸造秉持传统并独具创新的传统文化品牌。目前公司下设汉家衣坊工作室,策划汉服文化宣传、推广活动,作为核心供应商,经营范围涵盖传统汉服订制、生产以及汉韵时装的设计、研发。

2016年1月5日至6日,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在京召开,部署2016年任务,其中第二项任务就是“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文化部将力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全面实施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制订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此之前,我校管理学院教师刘慧拜师湖北首席工艺美术大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刺绣裁判黄春萍为师学习汉绣。二十世纪初,汉绣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还参加国际展览,并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8年6月7日,汉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学院即将成立汉绣传习所,在进行绣艺传承的同时,创造性地将汉绣与汉服相结合,制作独具特色的汉服汉绣。这样一方面让最具有创造力、创新力、创意性的大学生群体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之中,有利于高校办出特色,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在此实践教学条件支撑之下,为了提升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响应学院提出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特点,我专业与文化产业教研室积极探索,提出了基于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销售管理课程实践活动(如图2所示)。

5“双创”能力提升理念下汉文化产品的销售实践

5.1 销售实践的主要目的

(1)增加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销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对本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开拓学生对营销实践做法了解的视野。

(2)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力,加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在提高创新创造能力的基础上,对汉文化产品进行创意思考。

(3)对于创业活动有所经历,有所感受,有所思考。

5.2 销售实践的活动内容

5.2.1 组建团队

该实践课程要求开课班级学生全部全过程参与,学生6人一组,全班分为8组。此阶段团队同学需要明确销售人员及销售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销售团队的领导与团队建设、激励过程如何实施,包括进行销售目标制定。

5.2.2 市场调查

在了解目标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市场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制订相应的销售计划;确定小组的销售目标,进行小组内销售配额的分配。

5.2.3 产品设计与广告发布

在此环节,要求学生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具有中国汉文化特色的产品设计,并为小组产品制作产品广告,包含实际项目与虚拟项目。在此阶段,每小组做2份计划:A计划与B计划。A计划是小组为自己所设计的产品。B计划是小组依客户要求为对方设计的产品。A计划与B计划要体现出独特的设计思路。每2小组结为1大组,每小组充当对方的产品制作与广告项目方,也充当对方的投资商两种角色,这种双重角色的模拟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市场运作流程、客户要求等环节的真实性。

此阶段双方有两周的交流洽谈时间,投资商对对方的产品方案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决定此轮结束后,是否向对方投资。每一组在此轮结束后,可以拿出A计划与B计划在全班进行汇报,由全班及企业代表进行投票评比。

5.2.4 销售实战

此环节进行为期一周的销售实战,考查学生对商品摆放、展示,处理客户异议、销售技巧的运用等知识点的掌握。

5.2.5 销售评价

反馈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处理客户异议,库存问题的情况。每小组制作PPT时间8~12分钟,对销售活动进行总结,包括销售绩效的考评,小组销售盈利状况等。

5.3 销售实践的成绩考核

销售实践课程的考核采取:期末成绩=小组自评10%+小组互评10%+教师评价30%+市场评价(主要考虑销售额,销售利润等指标)20%+企业评价30%的多维度评价方法。

5.4 本销售实践课的特点

5.4.1 学生由单一角色转化为双重角色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由单一角色转化为双重角色,在单一角色下,小组只从小组调查结果出发,依照小组的内部意见进行产品设计,双重角色下,小组在自己制订A计划的同时,担任为对方客户设计产品,等待对方投资的项目角色,制订B计划。同学们在体验客户需求与立场的同时,进行A计划与B计划的比较。锻炼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多方面进行思考。

5.4.2 师生互动转化为学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

在产品设计的阶段中,除了学生与教师互动,听取教师意见之外,更多地把互动的主动权转移至学生手中,学生为了得到对方小组的支持,为了得到企业的认可,会主动征求对方意见,激发了学生们相互交流、思想碰撞的激情。

5.4.3 多维度评价的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采取的是五方面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结合学生的自评与小组的互评,让同学们对自己的表现有所思考,结合教师从上课过程给予学生的评价,同时,市场的评价可真实地反映项目的可行性及成功性,还有企业从行业角度给予的评价认可。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全面、立体、公平、公正。

5.4.4 实践项目体现校企合作性

学生实践的项目由企业教师共同提供思路。有企业正在研发的项目,也有学生的创新想法。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可与企业协商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校内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应项目运作条件。

5.4.5 创业教学法的应用

创业教学法的理念是全面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在课程学习中最大限度接触市场,参与实战,获取知识与经验。在实践过程中,从项目团队组建到与企业项目征集、产品制作、产品销售,全部流程由学生们真实运作。

参考文献

[1]郑旭熙.大众化教育下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M].1版.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271-274.

[2]马丽.创业教学法在广告学专业中的探索[J].才智,2012(10):292.

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论文 篇10

关键词:幼儿,审美能力,创造力,美术教育活动

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幼儿通过参与美术教育活动可以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力及动手动脑的能力。牡丹江市景福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正是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 发现兴趣的培养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具体阐述景福幼儿园在日常美术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一创造美术环境, 激发幼儿想象力

1. 利用幼儿园内的美术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景福幼儿园每个角落里, 都为培养幼儿美术兴趣做了大量的设计, 如走廊上布置的大面积壁画、玻璃窗上粘贴的手工剪纸、楼梯过道中摆放的艺术家作品展示栏、幼儿画室内的知名作品等。通过这些布置, 为幼儿建立了浓厚的美术氛围, 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每次的室外教学课, 幼儿教师在天气良好的时候都会将幼儿带到教室外欣赏园内的美术作品, 同时辅助幼儿主动地观摩作品, 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此一来, 幼儿在观赏优秀作品的时候, 会产生对美术的兴趣, 激发自身创作的欲望。

2. 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幼儿感受色彩美

虽然幼儿的内心中充满了创作美术作品的欲望, 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太小, 因此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还是不能够淋漓尽致地将自己的创作想法表现出来, 而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幼儿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 为幼儿策划多种形式的美术创作活动。如景福幼儿园的教师经常会带领幼儿进行染色、儿童手指画、手掌印画、棉签画、泡沫印画等活动。幼儿们参与到这类活动之中, 就能够了解颜色的种类、明白活动规则, 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最关键的是感知了色彩的魅力。

3. 提供多层次、富有创造空间的材料,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景福幼儿园的幼儿教师, 充分注重了幼儿个体差异性, 在为幼儿准备材料时呈现层次性, 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当给幼儿提供这些特殊的材料时, 他们会通过自己无穷的想象, 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作品。例如, 景福幼儿园的李老师某天在中班上美术课时, 她首先引导学生尽情想象, 将石头加工成不同的图案。幼儿们将石头组合成苹果、小人、花盆、小花朵、恐龙、小汽车以及篮球等图案。之后, 李老师把经过上浆打磨后的瓶子分给幼儿, 让幼儿自己选择工具来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 工具包括画画涂料、水性彩笔、油蜡笔、记号笔等, 幼儿通过这些工具就能够创制出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 如陶瓷绘画、动画人物、描线作品。整体来看, 好像由复古风跨越到了现代风。此外, 李老师还鼓励家长与幼儿协同合作, 一起收集创作材料来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 如包装纸、叶子、花瓣、橡皮泥、纸盒、饮料罐、商品包装等。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美术作品材料的收集工作, 不仅能够让幼儿的创作兴趣获得提升, 而且还有利于家长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建立。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幼儿绘画兴趣

1. 积累游戏体验, 提高幼儿自我表现力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弗里德里希·福禄培尔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学家, 在19世纪, 他更被戴上了“幼儿园之父”的桂冠。在他的思想中, 始终推崇游戏是教育儿童、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好工具。景福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们将弗里德里希·福禄培尔的这一思想充分地渗透到美术课堂中。如在主题为“画项链”的美术课中, 幼儿教师首先是辅导幼儿们一起开展穿项链的手工游戏, 在游戏的过程中, 幼儿们学会了通过颜色的搭配能够让项链的魅力增色不少, 因此在之后的正式绘画时, 幼儿们就会通过自主的颜色搭配让所创作的美术作品更加有表现力。

2. 引进民间艺术元素, 丰富幼儿审美情趣和经验

在美术课堂里, 景福幼儿园的教师们不仅为幼儿们设置了传统的染色、绘画、折剪纸、贴花、泥玩等内容, 还特别加入了十字绣内容。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手工, 十字绣的精美形式让其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仍广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将十字绣作为美术课堂的一项内容, 能让幼儿们拥有新的学习兴趣。从开始的穿针引线到后面的手工绣图, 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耐心。在家长开放日里, 景福幼儿园的王老师特别向家长介绍了此项课堂内容, 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和赞扬。虽然幼儿们的十字绣作品内容简单, 但幼儿们在动手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乐趣。

3. 安排随意的活动空间, 引导幼儿塑造合作意识

景福幼儿园的教师除了为幼儿安排普通的美术活动外, 还会引导幼儿们随意在地面上通过粉笔作画。地面没有了画纸的面积限制, 能让幼儿们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美术作品。在随意的空间中, 想象力也一同放飞。从起初的无法应对到简单勾勒到随意创作再到协同合作、一起作画, 整个过程对于幼儿们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是在冬天, 教师们会带领幼儿们到雪地创作脚印画, 这些活动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4. 通过多变的、合理的评判方法, 帮助幼儿提高自信心

幼儿对家长和教师对自身的认同和鼓舞十分重视, 评价结果会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想要让教育质量真正提升, 需要借助合理有效的评判方法。幼儿所创作出的美术作品没有品质上的分别, 教师应该站在鼓舞的立场上对幼儿作品进行评判, 来帮助其自信心的提高。景福幼儿园的教师有多种评判方法, 主要的评判方法有鼓舞式评判 (赞扬幼儿作品) 、指引式评判 (指导幼儿改进作品) 、幼儿间相互评判 (让幼儿自主挑选认为好的作品) 、幼儿自我评判 (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 等。通过不同的评判方法, 最终让幼儿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美术经验, 学会彼此借鉴学习, 增强自我创作的自信心。

三利用范画, 提高幼儿绘画技能

1. 加强幼儿教师自身绘画水平的提高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教育好学生, 必须先提高幼儿教师的水平。景福幼儿园非常注重对幼儿教师绘画技能的培养, 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 有时也会请一些资深的画家来给幼儿教师上课, 这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技能。

2. 引导幼儿观察兴趣, 增强其观察能力

幼儿的观察能力与成人相比差距较大, 在面对一件事物时只能够进行粗略的了解。所以在完成画画任务时, 往往会出现内容丢失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 景福幼儿园的教师们会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导幼儿的观察兴趣。例如, 观察天空中云朵的变化、飞行的鸟类、草丛里的花草植物、蚂蚁飞虫等, 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事物在不同角度的不同表现形式, 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感性认知, 帮助其奠定绘画的内容基础。

3. 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幼儿的年龄较小, 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 因此无论是在想象能力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上都比较薄弱。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 幼儿只能创造出自己经历过或感受过的内容, 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把握好幼儿的思维习惯, 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扩大想象的空间, 以丰富美术作品内容。如在一堂景福幼儿园小班的美术课中, 王老师不小心把一滴绘画涂料洒在了美术范画上, 而幼儿们看到时随即问老师这是什么。这时候有小朋友说“那是花朵”“不对, 那是小瓢虫”“错啦, 那是一粒钻石”, 于是千奇百怪的说法被幼儿一一提出。而王老师灵机一动, 觉得这恰好可以作为教材, 所以便让幼儿随便发挥想象, 开动大脑思维, 画出自己心中的画。当绘画课结束后, 一幅幅虽稚嫩但却很生动的画呈现在了王老师的面前。由此可见,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绘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四多鼓励、少批评, 增强幼儿绘画信心

幼儿在刚刚接触画画时, 一般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会阻碍他们的学习, 倘若我们使用“这堂课画……”“模仿这个画”等教学方式, 幼儿肯定会觉得画画失去了想象中的乐趣, 并且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遇到这种情况, 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鼓励, 并且辅助其完成每幅作品的创作, 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 同时也会让其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喜爱之情。如在一堂小班名为学画“葡萄”的美术课中, 班里有一个小朋友显得垂头丧气, 王老师询问原因后发现是他不会画。王老师走过去, 鼓励他说:“你能行的。”同时还手把手地教他画葡萄梗和点蒂。虽然这名幼儿画得不像, 但王老师仍然表扬了他。通过教师给予的鼓舞和赞扬, 重新燃起了他对美术的兴趣, 成功地完成了课堂美术作品的创作任务。值得强调的是:幼儿教师一定要学会根据所教幼儿的年龄和爱好特点制定他们所感兴趣并且难度与之相适应的美术主题, 塑造一种愉悦的美术课堂教学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 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会日渐增长, 最终获得理想的绘画水平。

综上所述, 牡丹江市景福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绘画水平, 而且在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中, 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地钻研、思考, 寻找更容易被幼儿接受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促使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芝萍.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J].赤子 (中旬) , 2013 (8) :146

[2]俞惠霞.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31) :141~142

[3]林玉梅.有效开展绘画教学提升幼儿绘画技能[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4) :177~178

浅谈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要引导学生整体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整体把握课文的文化内容,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先让学生阅读文章,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再通过精读、研读,感悟文章内涵。如《范进中举》一文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泛读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两部分:①范进中举前经济的贫困和卑微的社会地位;②中举后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的迅速改变。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对人物进行了传神的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学生再研读“范进发疯”的段落,把握整篇文章的主题。

2、领悟文章的精妙写法。选进教材的文章,其写法大都有可供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精妙写法,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认真分析,努力发现,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文章以条理性见长,有的以思维严密著称,有的语言较有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章,体会文章精妙写法。如《范进中举》一文,用精妙的写法塑造了人物,突出了主题,极富讽刺意味。在范进发疯一段中,写他昏倒被救醒后,“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随后,往门外飞跑,掉到泥塘里”。门口的泥塘他是熟悉的,说明这时候,他满脑子都是“中举”,顾不得脚下。最后,他“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着:‘中了!中了!’”反复写他拍手、大笑,笔锋深刻而委婉,活活勾画出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作者以白描的手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把一个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绘出来。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领悟这种高妙的讽刺艺术。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阅读,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编写出以下提纲:

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

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

3、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

再通过点拨,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学生在动手编写提纲的过程中,基本上领悟了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在单元内容学习完后,也可以指导学生编写单元学习提纲,让他们分析、比较、把分散的知识点归纳起来。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讓学生自主有效地“参与教学”,自觉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让学生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鼓励学生质疑。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疑问,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质疑,这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作为阅读引导者,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产生疑问。实际上,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越能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文章。当然,在阅读教学中,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较高层次或较有价值的问题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他们,区别对待,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帮助解答。在质疑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坚持训练,学生们就能逐渐学会质疑问题,学会自主探究,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2、训练求异思维,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求异”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发现新的东西。教师应多方设疑,学生应大胆质疑。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一篇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能使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美学角度等方面去分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用发散的眼光,主体的、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语言和结构特色,尽量发挥自己的想像、感受体味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千个读者就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学生阅读的时候也应该如此,阅读作品不要局限于别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要在阅读中张开想像的翅膀,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在阅读的时候要可以把自己的个性张扬开去,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当然必须是言之有理,有说服力的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更多需要学生发挥想像,为了启发学生想像,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扩写、续写、改写等,给出学生的创造想像的广阔空间。此举是让学生根据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在体会原文所设置的情境中展开想像,从而变不具体为具体,让形象更具体、鲜明。

对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2

1 引导质疑,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在教学中, 只要教师引导得好, 创设有一定价值的问题, 学生就能生发出超越文本的意想不到的东西。[1]

比如《鹬蚌相争》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 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 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沙滩上!”

片段二: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 明天拔不出来, 吃不到东西, 你会饿死在这沙滩上!”

仔细阅读这两段, 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学生最终在阅读体会中得到了答案。

生1:老师, 课文有错误!蚌夹住鹬的嘴, 鹬和蚌是不能说话的。

生2:课文是寓言, 鹬和蚌都是不会说话的。

生3:人们借这个故事只是说明一个道理。所以我觉得课文这样写是可以的。

生4:我不同意, 尽管是寓言, 想象也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老师:同学们讨论的都很周全, 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含义, 我们一起来改改教材, 最好给编辑叔叔写封信?

生:“好——”

教师运用求异思维, 创设问题, 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教材, 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之中享受到了动脑的快乐。[2]

2 尊重体验,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罗杰斯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 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课文, 或默读或诵读, 在一个无拘无束的氛围中, 学生主动去读, 专注地去读, 兴致勃勃地去读, 让阅读充满生命活力与创造激情。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 从秋天的到来写起, 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 秋天好闻的气味, 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内容丰富多彩。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 老师请同学们体会以下两段的朗读方法。

片段一:“它带着清凉和温柔, 轻轻地, 轻轻地, 趁你没留意, 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有的学生说:“轻轻地、轻轻地”应该读地舒缓的、轻慢的, 这样可以把秋天的雨的悄无声息, 淋漓地体现出来。

有的学生说:还应该读得亲切点、轻柔点, 带着神奇感, 这样可以让秋天的雨增添一份神奇朦胧的色彩。

有的学生则说:从前面到后面的“轻轻地”, 应该先快后慢, 语音由重到轻。这样可以充分的体会秋雨的清凉、轻柔以及悄无声息的特点。

教师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让他们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细心地去诵读。然后又进行分组朗读、集体读等。通过反复的朗读, 学生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有了很好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自主阅读和独立感悟语言的能力。

片段二:“你看,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一些学生赞同:“扇哪扇哪”应该读得有劲点, 因为扇子越有劲儿, 扇得风越多, 就越能驱走夏天的炎热。

一些学生赞同:应该放慢点, 读得悠闲些。叶子像小扇子般, 在悠闲地摇曳中, 变成了黄色, 这样使得秋天显得更加的美丽。

到底怎样读哪?老师还是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问学生:“如果去掉扇那扇那这个词语, 试着读一下, 能行吗?”同学们加上读, 又去掉读。最终感悟出了“扇那扇那”在句中的重要作用。“扇那扇那”一词使语言更加地具体和细腻, 似乎赋予了叶子生命似的, 既写出了叶子在悠闲摇曳的动态美, 又呈现出了秋天的艳丽色彩。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3 拓展延伸,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能满足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拓宽知识面, 大胆探索。

《坐井观天》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 阐明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站得高, 看得全面, 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是课文的基本认识, 让学生认识这一点还是不够的, 可以根据课文引发很多的思考。有的教师让学生给课文编一个结尾, 想一想青蛙跳出井口会说什么, 小鸟会怎么回答?

学生从不同角度拓展延伸。

生1:青蛙说:“为什么我坐在丼里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小鸟说:“那是因为你一直坐在井里, 你的视线被井壁给遮住了。”

生2:青蛙说:“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的呀, 世界是这么美, 看来真的是我错了。”

小鸟说:“小青蛙, 你看到的还只是一小部分, 你还要在跳远一些, 那你看到的东西还会更多。”

有的甚至进行大胆的探讨:小青蛙出来生活后, 发现有人捕杀青蛙的现象, 青蛙成了桌上肉腹中餐, 吓坏了!有的青蛙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就死去了, 原因是吃了田里有毒的虫子;有的不知不觉得了怪病死掉了, 原来空气和水受到人类的污染……思前想后, 青蛙又回到了井里, 因为这里才是安全的家。说明了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通过拓展, 帮助学生对这则寓言进深一步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4 讨论交流,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这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把富有成见性和个性化的感受表达出来。所以, 充分认识文本是关键。讨论和交流的前提就是要求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 弄明白文本的基本意义, 然后挖掘课文的重难点问题。

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怀念叶老写的一篇感情至深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 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但是只从“批改作业”体现叶老对文的一丝不苟和“我去做客”体现叶老对人的平易近人, 是不能完全表现作者对叶老的深厚感情。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 有个问题值得让学生交流和讨论, 那就是文章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不难得出文章提及爬山虎的三个地方。

第一次, 叶老写了一篇散文《爬山虎》。“那时候, 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 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 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 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作者通过对叶老的动作和神情描写, 说明叶老对爬山虎的酷爱, 情有独钟。

第二次, 作者下午刚进庭院时, 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 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第三次, 黄昏时落日余晖下的爬山虎:“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 黄昏中绿得沉郁, 如同一片浓浓湖水, 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 不停地摇曳着, 显得虎虎有生气。”

叶老之所以对爬山虎有感情, 正是它的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做客之中, 表面写爬山虎的绿意盎然、虎虎生气, 实际写生活在这个院落中的叶老, 就像爬山虎一样充满生机, 给人阳光和鼓舞。表达了作者肖复兴对叶老的纪念和无比怀念之情。通过学生深层交流与讨论, 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 阅读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质疑、尊重体验、让学生手脑并用、拓展延伸、注重师生交流与讨论, 那么, 一定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鞠勤.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7.

上一篇:拿来下一篇:胆囊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