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2024-10-23

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通用12篇)

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篇1

课本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课本不等于教材, 这是不争的事实.《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素材提供的三个学段分别作出了如下要求:第一学段, 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题材宜多样化, 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第二学段, “提供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第三学段, “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 应当反映一定的数学社会价值.”应该看出, 三个学段对数学教学素材的提供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 就是数学教学素材必须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素材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身边需要数学;数学教学素材的提供必须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由于区域性差异的存在, 不同的学生间个性差异的存在, 课本上提供的素材就不可能让所有使用这种课本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这是在身边发生的;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感受到课本上每一部分编写的内容都是他们还没有掌握的, 需要掌握的.这样, 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使用数学课本时, 要从实际出发, 要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课本.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素材, 精心选择身边素材, 来补充课本, 替换课本内容.使数学教学接近于学生生活, 使数学教学异彩纷呈, 让数学学习充满现实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自主探索, 自主创新, 让学生学有体会, 学有发展.

一、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挑选素材, 替换课本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情态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心理学角度讲, 学生亲身经历或常见的周边素材, 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然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动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 将生活实例带进课堂, 可避免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 尽可能地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融合, 尽可能地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融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根据数学的实际需要, 调整课本内容的编排结构

由于考虑到课本的普遍适用性, 所以课本内容在编排时总是循序渐进, 一层一层地深入.实际上, 有些内容这样编排, 对数学程度比较好的学生来讲是不适应的;有些内容的编排甚至会影响教学活动及时开展.如我安排这样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先量出教室的长和宽, 再试着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结果在活动中就遇到一个矛盾.教室的长正好是10米, 而宽是65分米.如果把宽65分米化成6.5米计算, 小数还没有学.如果把10米化成100分米来求, 最后面积单位是“平方分米”, 与题目要求不一致. (一般室内地面面积都是用“平方米”作单位) 如果把“平方分米”化成“平方米”,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还没有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认知经验发生冲突.这个冲突必然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的碰撞, 激起学生了解新知识的欲望, 趁着这个欲望之火正在熊熊燃烧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讨论探索“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而把“面积和周长的对比”一节移到后面去了.这样能使实践活动即时开展, 又能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

三、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 选择性地教学课本内容

数学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 因人选择内容, 因内容确定重点, 因重点设计教法.数学课本上有些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呈螺旋式上升, 渗透性深入的.有些内容, 对于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讲, 一两次接触就能比较透彻地理解, 熟练地掌握;而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大可不必再组织学生花时间精力去进行探索了.有些内容曾经均有不同程度地接触, 所以再次出现的时候, 可以以复习检测的方式进行;有些内容尽管是第一次出现, 但难度较小, 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的, 就应该作出取舍.

四、从发展的应用角度出发, 适当补充课本内容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 一是为了自身获得发展;二是为了实践运用, 为了能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些社会现象, 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所以数学教学要与社会发展同步, 要能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紧相连这样, 就要不断充实教学材料, 要适当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而又必须掌握的内容来弥补课本的不足.如在教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后, 我补充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目前市场上有三种地板砖, 一种是边长45厘米的方砖, 价格6元/块;一种是边长30厘米的方砖, 价格是3元/块;第三种是长40厘米, 宽20厘米的条形砖, 价格是4元/块测算一下, 教室里如果要铺地砖, 第一种分别要买多少块?用哪一种最节省?安排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进行实践运用, 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同时更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条件和内容性质改变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此来增强直观性、趣味性, 刺激学生的感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动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教师在使用数学课本时, 要从实际出发, 灵活地创造性使用课本.不要错误地认为课本是权威、经典不可改动, 而照搬照抄;不要错误地认为学生啃烂了课本就达到了目标, 而死死紧扣, 一步不离.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要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敢于否定、精于选择、巧于设计.教学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从生活中选取有用素材为教学所用, 创造性地使用课本, 没有哪一种课本能够适合每个地方每名学生的心理需求, 也没有哪个编者能够编出这样的课本.一个抱残守缺、墨守成规的人是不会大有发展的, 一个死死抱着课本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教师也不会有大的教学成果.

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篇2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摘要: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随着课改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同教师进行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对教育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随意解构教科书的现象。因此,分析影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因素、讨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原则、探索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策略、建立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保障机制就显的尤为重要。笔者将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一的分析或论述。关键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引言

新课改以来教科书不再是预先规定好的、等待学生去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而且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地生成。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教科书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依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科书,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

一、影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因素分析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案例分析,将影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从教师自身来说,包括教师教材观、工作态度、个人实践性知识;从外部因素看,包括学校领导的态度、学校评价方式、学校文化等。

(一)教师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指对教材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属于意识层面的内容。观念指导行为,教师的教材观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教材再开发活动,反之,教师的教材再开发行为也会折射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看法。传统的“圣经式”教材观认为,教材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可变动的“圣经”,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这就认定了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自主教学的不可能性,教师也没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只需要服从教材的安排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教材观的指引下,“教教材”成了教学的过程和目的。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教材的灵活性增强,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自主开发教材的权利,这就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材观,变“圣经式”教材观为“材料式”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认为[2]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之一,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服务;教材不仅负载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手段,实现学生的一般发展;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拥有自主改造教材的权利。

(二)教师的工作态度

案例一:X老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除了承担两个不同年级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外,X老师还是学校的工会主席,参与管理着学校的大小事情。X老师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开始上早自习,白天有2一3节语文课,晚上还有一节晚自习,课余还得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很是辛苦。在这样繁重的工作压力下,X老师并没有因此忽视自己的工作,每次的备课上课都认真准备,每次的学生作业都认真批改。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X老师还主动买来《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尽力地与新课程的要求保持一致。可见,X老师的工作态度是积极认真的。事实也证明,X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得到了学校领导、同事以及学生的普遍可。某语文教师因为没有时间备课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教学课件,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也没有对这个课件进行再创造,就直接用于自己的教材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可见,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影响到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是否真的愿意去践行新课程的要求,也会影响到教师是否愿意主动地创造性使用教材。

(三))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

考评制度是影响教师对教科书使用程度最深的外部力量,目前,考试评价方式是我国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衡量指标,考试测评成为中小学各项工作运转的总指挥棒。考评制度潜在或显明地制约着教师教科书使用的价值倾向和衡量指标的确立。处于重视知识授受和追求全面素质养成的两种侧重点不同的考试机制下,教师要对同一套教科书进行评选的着力点必然有所差异。

除以上三个主要因素外,校长的领导风格、城乡差异、课程资源等因素也会制约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程度,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原则

虽然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一旦错误理解其内涵将造成不可忽视的严重后果。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教师在使用教科书过程中出现“开发课程资源冷落课本”、“过早过多无限制补充内容”[3]等错误取向。为了避免教师随意解构教科书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等错误现象的发生,必须制定一套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原则。

(一)尊重教科书原有的呈现方式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指教科书的外在结构,它是一套教科书的框架和骨骼。它既是教科书形式的体现,又和教科书的内容密切联系,是教科书编写意图和课程思想的主要载体,保证了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统一,我们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尊重,否则很可能消解了教科书编者精心设计和编制的积极意图,而因随意解构给教学带来不良后果。如以人文主题或生活主题编排的教学单元,它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系统或学习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教学情境;如果破坏了原有的结构,则使这一切丧失殆尽。因此,创造性使用教科书不仅是一个解构的过程,而且是遵循教科书原有呈现方式和教科书建设规律进行建构的过程。[4]关于这一原则,也有学者不支持,而提倡“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5]但是笔者仍坚持不改变教材呈现方式这一原则,因大部分教师能力和精力有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需收集大量材料并重新梳理与组织,做不好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二)遵循学科的基本规律

这个基本规律,既指教学的规律,也指学习的规律。它们分别有着丰富的内涵,又有着紧密的关联,是对立统一的。比如,语文学科的学习特别重视积累,但这个积累不是机械的积累、割裂的积累,而是以一定的阅读为基础的积累,是在一定的整体语境和特定情境中的积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放弃文本的整体阅读,把文本中的各类知识梳理出来积累,这样的做法我们以为极不可取。再如,语文的阅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一篇文本的教学资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如果单纯着眼于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去整合文本,显然算不上是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三)切勿为“教”不为“学”

案例二:复句是九年级上册教材里的内容,共有并列、递进、选择、假设、转折、因果、条件等七种复句类型,分散在教科书的各个单元后面。X老师认为这样太零散了,因此决定把这七种复句类型放到一起进行教学。老师在一个课时内上完了这七种复句类型,教学任务还是很重的。在上课的时候笔者注意到,这节课不像X老师平时的课堂那样学生有很多参与的机会,在每讲一个复句类型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出示了几个例子后就完了,学生一直是被动地跟在老师后面,有些学生的表情甚至很茫然。课后跟几个学生闲谈的时候,有学生就反映“今天的课很无趣”,还有的学生认为今天的内容“没听明白,速度太快了”。当研究者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把学生的想法告诉X老师的时候,X老师说自己也意识到了今天的课上得“有些失败”,“我会在自习课的时候让他们(指学生)再练习练习,我想,在练习中他们会逐渐掌握每个复句类型的”。[6]

从以上案例我们得出以下几个“切勿”:切勿单纯从便于教师的教学出发,而不是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有效出发对教科书进行加工和改造; 切勿从长期的教学习惯出发,对新的教科书体现出来的课程思想和学科理念缺少深刻的理解和应有的认同,把教科书改造得和其陈旧的教学习惯相一致; 切勿单纯从应考效果出发,把教科书改造成便于知识梳理和训练的复习资料; 切勿缺少对教科书有关内容的全面把握和审慎研究,将自己对某些教学内容的偏颇和片面的理解,强加在教科书的使用过程之中。

三、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策略

教师掌握一套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有效策略将更有效地帮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从几位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中总结出如下几条策略:

(一)巧妙拓展

教师要深入分析教科书,发现缺失的内容,并和学生一起“填补”之。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既应该引导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更应该超越教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大量阅读中获得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比如小学语文中的《跳水》省略了托尔斯泰原著的后一段内容,影响了学生对原文本的理解,降低了教育价值,因为有最后一段的原文才是人性的真实表现,有助于孩子全面地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那么,要填充它的话,教师就必须知道这被空无的是什么(“船长看到这儿,突然间,好像嗓子被什么捅了一下似的,大声地呜咽起来。为了不让人看到自己的这副模样,他赶忙一头钻到自己的船长室里去了”)。从理论与现实上,学生与教师都可能比编著者更好地理解教科书理解编著者。

案例三:李吉林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就巧妙拓展,将自己选编的相关内容与课文有机组合,形成具有聚合功能、集团优势的教学“块”。导入新课时,她将 “补充阅读”上的《人类的秘密仓库》引进来,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认识海洋之大、海洋之深,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底奥秘的热情。精读课文时,除了纵向联系以前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又自然插入《海底的冷灯》一文。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专业知识的支撑,[7]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强化了学生“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要去查找资料”的意识,更让学生学会了怎样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

此外,应该注意的一点是,拓展不仅仅指教师,学生也要扩充,比如,根据所学内容,提前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

(二)大胆改动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并非精品甚至存在缺陷的课文也被编入教材。面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就不能把它奉为 “圣经”,亦步亦趋领着学生围着教材“多情”挖掘,而应大胆改动,变“废”为宝,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不可多得的“资源”,在对比、修改中提高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案例四: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夏夜荷花》就有明显问题:作者没有写出夏夜荷花的清新、清香,却硬加上几大段“不娇贵”、“不孤傲”、“毫无私心”的标签式的赞美。面对这样缺少美感、说教味很浓的课文,窦桂梅老师大胆超越教材,大动手术:学习“一根根荷箭亭亭玉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时,引导学生回忆叶圣陶在《荷花》中对荷花具体描写的句子,补充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比较,从而让干瘪的句子丰满起来,让夏夜的荷花真正迷人起来;学习“荷花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一部分,先让学生讨论,批判性审视穿靴戴帽式的写法,然后引导学生去掉这些“标签”,改写这一段文字,让学生在创造性的阅读中真切感受到荷花带给人的好处。

(三)回归生活

语文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名师们充分利用语文与生活天然的姻缘关系,常常有意识地将鲜活的生活素材揉进教材,融入课堂,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

案例五:于永正老师积极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让学生 “说有听众,写有读者”,按生活交际实际需要进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训练效果。为了让学生学会描述人物外貌并转述通知,他请文教局的方老师现身课堂。学生兴之所至,妙语连珠;情之所生,妙笔生花。为了让学生先通过阅读说明书获取信息,而后将获取的信息告诉别人,于老师先指导学生演练而后“实战”,将食堂的孙师傅请进课堂并让他故意反复诘难,增大了训练难度,强化了训练机制。为了让学生学一点问的本领,于老师抓住学校生活中提供的机会,让学生现场采访教数学的周老师,采访后再互相评价采访的优缺点。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随机应变,训练效果极好。[8]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四、提高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能力途径

前文提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过程中出现了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克服以上不利因素需教师自身不断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性知识,同时需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帮助或建立保障机制: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教科书素养

所谓“教科书素养”是指教科书的开发、评价、选择、研究和使用的能力[9]我国师范教育没有设置相应的与教材改革进程同步配合的跟教科书分析评价相关的课程,致使教师教科书意识淡薄和缺乏相应的的教科书素养。师范院校要将分析、评鉴与使用教科书的相关课程与教育训练纳入教师教育课程,提高教师的教科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出视教科书为完美的不可变更的“圣经”式的教学依据的惯性思维,有意识地主动发挥自己在教科书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将教科书选用看作是份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养成一种结合教学过程随时分析、质疑和反思性质的教科书研究的积习。[10]

(二)“将课程还给教师”[11]给教师更大自由教学空间

新课改后,教师不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应具有充分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只有使一线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利,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使他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此间,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者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支持以及信任。

(三)打破评价以考试为唯一手段的局面

为了促进教师更加有效地创造性使用教科书,我们应推进考试评量机制的变革,淡化为应试而教的思想观念、转变靠应试而评(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等)的做法。教师应树立考试为教学服务的观点,走出教科书使用以考试为唯一指向的传统泥淖,采用多元化的教科书选用标准,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科书的使用标准取向中来。

综上所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但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诸多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广大研究者、教育部门、教师共同努力,寻找更具推广意义的策略来支持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参考文献

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应用指导 设计 更新 创新

幼儿教师应从幼儿时期抓起,对幼儿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开发幼儿的潜力,以培养能担当兴国重任的创造型人才,实施学前创造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一、创造性教育要求幼儿教师具有的能力

(一)科学研究的能力

社会对幼教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要加快提高质量的进程,只有靠科学研究,形成科研促教学、教学促科研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幼教质量的迅速提高。

(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

目前幼儿园教学正在打破口耳相传的传统,投影机、电脑和多媒体已经在幼儿园广泛运用。这些设备的使用既可以在教学领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又可以使幼儿获得生动形象的多元信息,使教学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

(三)心理指导的能力

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育,使教育内容和方法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心理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感地发现幼儿需要的能力与准确地观察评价幼儿发展水平及存在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能力

教师起的是模范带头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使自己成为创造型教师。

二、实现三个转变

由知识“传递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由“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化”学习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三、做到三点要求

第一,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博学多才,从不满足,不自我封闭,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论观点,敢于质疑,想前人未想之事,做前人未做之事。凡事不仅知道是什么,更应探究为什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第二,具有创造性的操作能力,应在写作、阅读、听说、计算、获取信息、处理问题、实践动手等方面加强研究,进行创新,从而给幼儿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具有创造性人格或创新精神。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表现为: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怀疑、善质疑的问题意识,不迷信权威,不怕困难和挫折,勤奋刻苦钻,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超凡脱俗的非从众心理,做事有恒心和毅力。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遵循五个原则

(一)知识与能力并举,能力为本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和落实,更要加强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索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时发现并积极保护幼儿的创新意识,引导幼儿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幼儿提出问题,问题往往是创造研究的起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自学研究的能力。

(三)个性化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智力、意志品质、知识水平、能力高低、创造个性、认知风格等各不相同,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引导其发展,尊重幼儿的主体人格,给他们提供创新思维、创新才能发展的条件,科学塑造幼儿独特的个性人格。

(四)动态化原则

要求教师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将静与动结合起来,教育幼儿用静态的知识分析动态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幼儿做动态分析,另一方面对幼儿所学的内容做动态分析,树立动态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研究新情况,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幼儿求异、求新的思维。

(五)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增强实践的力度,引导幼儿动脑又动手,走出课堂,参加兴趣小组、高科技实验、参观调查、模拟法庭、小小制作展示、辩论会、演讲会,培养幼儿观察问题、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明辨是非和灵活应变抵御腐蚀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创新教育正全方位地向当前的幼儿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计明.创造性教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2]刘晓棠.创新型幼儿教师成长与园本培训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3]陈新晖.论创新型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2003.

[4]王玉美.全纳教育理念下幼儿教师素质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5]王娜.浅谈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大舞台,2011(5):181.

作者简介:

贺英(1992- ),女,汉族,大专学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四幼儿园。

有效教学中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篇4

关键词:教学创造性,有效教学,教师

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有效教学, 不仅需要教师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活动, 更需要其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 进行创造性教学。当前要积极推进中小学的有效教学实践, 应该充分认识教师创造性发挥在有效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具体表现, 努力促进教师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一、有效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发挥的重要价值

首先, 教师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有效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基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其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部分, 是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即创造性的发展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因此, 有效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更要高度关怀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正如有学者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之所在。”[1]在有效教学中, 要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 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发挥。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 教师只有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处理与选择运用,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师的直接熏陶和有意影响之下不断得到提升。

其次, 教师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有效教学中教师主体作用发挥的保证。有效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有效地教。当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不因循守旧, 不墨守成规, 敢于尝试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思想与方法, 充分发挥教学创造性, 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反之, 当教师看不到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特点和自身教学创造性发挥的积极作用, 教师的主体作用就无法实现, 教学则会陷入低效甚至无效。

再次, 教师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克服有效教学“技术化倾向”的手段。有效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追求, 但是, 有效教学实践却误入了“技术化倾向”的歧途:有效教学被简单化为有效的教学操作技术、策略与模式, 成为了一种纯粹的教学技术活动。“技术化倾向”导致有效教学变得程式化、机械化、同质化。有效教学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 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 更不能被技术所控制。其实, 有效教学的真谛在于教学艺术, 需要依赖艺术的力量来实现自身使命。创造是艺术的源泉,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因此, 有效教学是一个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 大胆进行教学创造的过程。只有凭借教师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有效教学才能摆脱教学技术的藩篱, 超越教学技术, 走向教学艺术的境界。

二、有效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发挥的具体表现

“教学是一项艺术, 而艺术是需要创造性的。创造不是他人的创造, 而是教师个人在课堂上的智慧彰显和个性舒展。”[2]因此, 教学智慧的彰显和教学个性的舒展是有效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充分发挥的集中表现。

有效教学中教师创造性的发挥首先表现为教师教学智慧的充分彰显, 也就是教师能积极运用教学智慧实施有效教学, 而不是一味固守有效教学的既有技术。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教师总是期望能够有一套现成的有效教学的模式、方法, 自己可以直接照搬使用这些模式和方法去组织教学,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虽然专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策略、方法有利于教师更快更好地实施教学, 但是如果没有教师教学智慧的参与, 没有教师对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的创造性运用, 教师的教学只能是鹦鹉学舌式的机械模仿, 难以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景的综合能力”[3]。教学智慧的突出特点在于创新性。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够以创造性的态度面对教学活动, 灵活运用教学规律, 深刻洞察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 敏锐思考各种教学问题, 机智应对不同教学事件, 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在不断超越常规中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中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也表现在教师教学个性的舒展, 即教师能够积极追求充分体现自身教学个性的有效教学, 而不是追求与别人相同的千篇一律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理念, 它引领着教师去追求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用的教学, 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前进方向。在现实中, 真正的有效教学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 也没有必要完全相同。不同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所展现的有效教学必定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充满个人特色的。真正的有效教学应该是充满个性的教学, 是蕴涵并体现着教师独特教学个性的教学。教学个性是“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 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个人教学品质的综合”[4]。教学个性的形成是教师教学创造性发挥的必然结果。一个追求形成自己教学个性的教师, 不会满足于在教学中循规蹈矩地遵循既有教学模式, 使自己的教学陷入模式化的境地;也不会满足于在教学中亦步亦趋地追随他人的教学路径, 使自己的教学陷入平庸化的境地;而是会在教学的平淡中寻求新颖奇特, 在教学的寻常中力求与众不同, 努力形成鲜明的个人教学特色, 在不拘一格的教学创造中走向教学的有效。

此外, 从引导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有效教学中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还表现在, 教师通过创造性地教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创造性发挥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林崇德指出:“学习有两种, 一种是重复性学习, 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前者是指死抠书本, 人云亦云;后者则是指勇于探索、除旧布新。”[5]相比之下, 创造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有效。所以, 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是教师教学创造性充分发挥的重要标志。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价值, 处理好重复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关系, 走出过分强调重复性学习的教学误区,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有效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促进策略

1. 教师方面

(1) 克服教学惰性, 改变教学惯习

惰性是人所共有的天性, 是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积极行动的阻力。在教学惰性的作用下, 一些教师觉得自己只要按照现成的有效教学模式、策略去做就可以实现有效教学, 何必再劳神费力地探寻教学的有效之方, 于是安于现状, 不愿意去努力研究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教学惯习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教学习惯, 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惯习的影响下, 一些教师对自己常用的教学程序、方法已经习惯了, 觉得自己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程序和方法组织教学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因而没有必要再去探索有效教学的实现之路。教学惰性和教学惯习是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两大天敌。正是在教师自身的教学惰性和教学惯习的左右下, 教师的教学创造性逐渐地压抑和消退。因此, 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创造性的发挥首先需要教师克服教学惰性, 改变教学惯习。作为教师, 要敢于正视自己的教学惰性和教学惯习, 清醒地认识教学惰性和教学惯习对自身教学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对有效教学产生的不利结果, 摆脱教学惰性和教学惯习的主宰,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进行创造。

(2) 树立教学创造的自信和勇气

教学创造的自信和勇气是教师在有效教学中发挥创造性的强大助力, 使教师能满怀信心地勇敢地进行教学创造。审视教师在有效教学中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原因, 有的是不愿发挥或懒于发挥创造性, 有的则是觉得自己不能或不敢发挥创造性。前者是与自身的教学惰性和教学惯习有关, 后者则是与缺乏教学创造的自信和勇气有关。一些教师对自身进行教学创造缺乏足够的信心。“自信是创造的天然伴侣, 培育自信就是培育创造, 损害自信就是扼杀创造。”[6]教师要看到自己身上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 要相信自己同样能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 能培育自己的教学创造自信。一些教师曾经相信自己有教学创造的能力, 但在失败的阴影下丧失了进行教学创造的勇气, 从而阻碍了自身创造性的发挥。“创造需要勇气, 它是勇敢者的行为。”[6]为了有效教学的实现, 教师要克服内心的创造恐惧, 敢于面对进行教学创造的种种风险与困境, 怀着满满的创造自信, 积极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 扫清教学创造道路上的阻力。

(3) 形成教学创造和教学研究的意识

教学创造和教学研究的意识可以为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只有形成了教学创造的意识, 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创造, 探寻有效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只有形成了教学研究的意识, 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研究, 解决有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困惑。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国大力倡导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强调教师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要求教师成为创造者和研究者, 不断进行课程与教学的创造和研究。因此, 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接受课程创生理念, 认同创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将教学创造和教学研究视为自己的教学使命, 从而形成强烈的教学创造和教学研究意识。

2. 学校方面

(1) 赋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利

研究表明, 教学自主权是教学创新的外在条件[7]。教师只有拥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 有较大权利支配自己的教学活动,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大胆地、富有创造性地去进行有效教学。然而, 现实中的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往往会受到行政管理的过多干预和控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教师束缚在一个标准化的有效教学框架之下, 教师成了实施有效教学的工具, 只能亦步亦趋地实施有效教学, 导致教师的创造性无从发挥。可见, 学校管理者对有效教学的过度控制禁锢了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因此, 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 充分认识教学自主权是教师教学创造的有力保障, 减少对教师有效教学不必要的干预, 将教师从种种教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还教师应有的教学自主权, 让教师拥有充足的教学自主权, 能够自主且自由地实施有效教学。

(2) 培育创生型教学文化

教学文化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因素之一, 教师的教学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与教学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有研究指出, 我国新课程改革前的教学文化为忠实型教学文化, 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忠实执行的过程, 严重缺乏创造性。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文化是创生型教学文化, 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过程[8]。忠实型教学文化是教师教学创造性发挥的桎梏, 创生型教学文化则为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良好平台。因此, 学校管理者需要自觉地学习和真正接受创生型教学文化的理念, 并面向全校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 组织教师讨论创生型教学文化与忠实型教学文化的差异, 使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和认同创生型教学文化, 进而在其引领下通过充分发挥创造性来实施有效教学。同时, 要相信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鼓励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营造教师创造的良好氛围, 为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有效教学提供强大的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核心与命义[J].基础教育课程, 2010 (11) .

[2]李德林, 徐继存.教学个性的遮蔽与澄明——基于教学制度视角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 2010 (6) .

[3]杜萍, 张毅.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16) .

[4]李德林.教学个性研究引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 (2) .

[5]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1) .

[6]张楚廷.教育中, 什么在妨碍着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6) .

[7]姚计海.论教学自主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8) .

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篇5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对于幼儿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该只是局限的去认定一个幼儿调皮或者是爱哭闹。我们更多的是要看到他们潜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有更多能让自己生活在这个社会的能力。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先进,需要的是更多的新的东西的加入,然而创造力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能力。从而我们更应该从幼儿抓起创造力的培养。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不单单只是一种简单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充分调动和运用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在某种相似事物之间发现相似或者有着共同之处的能力。是一种超越于实用目的的精神活动。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幼儿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使他们的创造力趋向自觉性、稳定性,让他们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做到有意识的培养呢?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首先,允许孩子“异想天开”,鼓励孩子的“求异”精神。其次,转变旧的观念,淡化成人权威,正确评价孩子。。2.创造情景,营造氛围,鼓励幼儿主动操作和积极探索。所谓情景的创设,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认为设计为可以模拟的真实的情景,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幼儿感知、观察、体验、理解、掌握学习的对象。孩子的创造力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例如:对孩子自己制作的手工和绘画作品,对于自编的舞蹈和看图讲故事等创造性的活动都应及时的给予肯定和掌声,这种积极的强化将使孩子产生再创作的愿望。

儿童的创造力是比较简单和初级的,任何创造力都是在相应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学前儿童只能进行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创造.虽然儿童的创造力不象成人的创造力会拥有多大的社会价值,但这样并不表明它没有存在的价值.相反,它的存在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儿童期的创造力会直接影响到其成长后的创造力,他们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其次,儿童的创造力对其整个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创造力能使儿童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对孩子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他们完全靠自己创造出的一些东西更令其满足了.此外,儿童的创造力在其同伴关系中也可起重要作用,富有创造力的儿童往往能以建议的方式提出种种新的与往常不同的活动形式,这样就对其所在集体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从而更易在集体中处于重要地位,这样也就更能促使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1.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宽松氛围2.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3.幼儿探索的过程与成功的心理调试4.注重各类创造性游戏

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篇6

启导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它的基础是有宽松的环境,以求思想的解放,个性的张扬。在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特点进行联想,激发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多方向、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使思维过程灵活化,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例如,教高中一年级数学中的“数列”时,为了使学生掌握求递归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各种方法(这是课本中所没有的),教师可将证明中的“证明”改为“探究”,将题目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加大。让学生自由尝试解答,可以独立思考,也可合作交流。学生纷纷开动啮筋,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归纳、清想、类比、联想等),应用所学知识,找出了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几种不同方法。这样,课堂上便会出现和谐、活跃的氛围。学生不仅掌握了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技能,而且初步形成了灵活运用常用数学方法了基础。

二、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开放式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广阔性的主要方式。它打破课堂就是教室的观点,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去学习;挣脱约定俗成的教学绳索,给学生自主实践、自由创意的空间,真正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独占课堂代替学生思维活动的局面;对一些定理、法则和公式的推导,学生能够做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学生会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等差、等比数列{an}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时,我们改变了由教师推导学生听的传统做法,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由于学生已明确了概念,数列中各项都能用首项、公差,或末项、公差来表示,即Sn=a1+a2+a3+…+an可写成Sn=a1+(a1+d)+…+[a1+(n-1)d]①又可写成Sn=an+(an-d)+…+[an-(n-1)d]②

学生在观察①、②两式中的公差后,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想到将①、②两边分别相加消去公差,得2Sn=n(a1+an)。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Sn=n(a1+a2)/2是用倒序求和法求得的,即用项数n,首项a1,末项an间接地表示出来。

三、变被动式为探究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索和分析,不依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用新颖的求异思维和方法来解答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不因循守旧,敢于提出别人未曾想过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对教师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索环境。

例如,教材中的例题:

已知a,b,m ∈R+,并且a>b,

求证:a+m/b+m>a/b

在讲完课本上的解法后,向学生提出还有没有其他证法,让学生探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得出了求差比较法、综合法等。教师再提出:这些方法均属于常规证法,能否有更新颖的证法呢?如此富有挑战性的一问,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从结构上分析发现:两边均为分式,分子均含a,分母均含b,而m只出现在不等式左边;有的学生发现:a、b可看作常数,m可看作变数,可尝试用函数思想来证;等等。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校)

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发展,学习者自主性,教师创造性

汉语国际教育是对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超越性大发展, 作为教学活动核心的教师也要适应这样的大发展, 这要求教师要进行适应汉语教学发展形势的自身发展。在自身的发展中,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身创造性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汉语国际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探讨

1. 对语言学习者学习自主性在学习中作用的认识

研究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 首先就要理清学习自主性概念的内涵。国外研究学习自主性的著名学者给出了明确的界定:“Holec (1981) 在递交给欧洲委员会的报告中将自主性, 界定为一种担负起自己学习责任的能力, 也就是对自己学习的各个方面能做出决策的能力。这种决策能力包含五个方面:①确定学习目标;②决定学习内容;③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④监控学习过程;⑤评估学习效果。”Holec指出:“具有自主性的学习者有能力做出所有跟自己正在进行的或打算进行的学习有关的决定。” (Holec, 1981:3) 丁安琪认为, 学习者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由他们自己做出决策, 而且这种决策要涉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我们认同Holec对自主性的界定和分析, 以及他对学习者具备自主性的信心。他对自主性的认识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Holec对自主性的界定有着广泛的影响。Bergan (1990) 就比较认同Holec关于自主是一种能力的观点, 任务自主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乐意自我管理学习, 以服务于个人的需求和目的。这要求学习者有能力并愿意独立自主, 而且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与他人协作。” (丁安琪, 2010:158) 学习者具有的自主性是一种能力, 同样, 教师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性也是一种能力,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是重要的内容。

2. 教师在激发学习者学习自主性中的作用

尽管笔者提倡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 但是这并不等于对学习者的学习可以放任自流, 教师在学习者顺利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本文所讨论的自主学习中, 或者说在提高学习者自主性的学习中, 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订计划, 给他们提供学习材料;协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教师还可以通过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等。” (丁安琪, 2010:162) 教师在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时, 是可以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有着多方面的工作要做的。

教师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 可以给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 在小组学习中, 如果教师让各小组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目标、方法, 自定学习步调 (正如小组调查法和小组辅助教学法所强调的那样) , 自我监控合作情况 (正如小组调查法和共同学习法所强调的那样) , 在制订基本分、成功标准时与学生商量, 学生就会感到“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必须对我的小组负责”, 从而更加努力地完成任务。 (伍新春, 管琳, 2010:227) 可以看出,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要充分放手的, 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但是教师并非无所作为, 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起始和关键阶段与学生商量, 帮助学生进行决策, 同时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

3. 教师提升自身激发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性, 就要调整自己以往习惯了的教材采用的教学方式, 采取减少介入学习者学习的策略。教育是一个提供帮助的行业, 教师常常不可遏制地去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 不论是在概念理解上, 工作完成上, 或与组员合作上。但是, 德尚和欧利里 (Dishon&O’Leary, 1998) 指出, 因为干预, ‘我们拒绝了给学生提供从失败中和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的机会。而且我们经常过度劳动, 让人筋疲力尽。’ (Jacobs, Power&Loh, 2005:110) 教师对学生的呵护, 如父母对孩子一般, 会形成过度保护, 弱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阻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避免介入过多, 同时也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但与传统的工作形态不同的工作。

教师要提升充分激发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能力, 就要充分认识和了解自主学习的实质、意义和作用, 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明白自身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和能发挥出怎样的作用;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独立地学习;以此为宗旨, 并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 教师就能够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

例如, 为了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 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家庭事务, 为家长提供帮助。可以提出的任务如让学生进行家庭旅游计划相关信息 (旅馆、航班、旅游景点等) 的搜集;再如布置学生完成家庭购物、修建、外出用餐等活动的策划, 周边学校的调查等一系列的任务。

二、汉语国际教学发挥教师创造性能力的探讨

1. 教学中教师发挥创造力的必要性

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而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像知识教学那样照本宣科, 而是要由学生亲身参与交际操练, 由教师纠正学生的偏误, 逐步发展学生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对事先无法预知的学生的各种偏误和问题, 灵活地进行处理。

有海外华人学者论及语言教学中教师发挥教学创造性的原因:“在科学性基础上, 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要灵活多样, 综合运用, 互相补充。只要效果好, 使用容易, 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的都是可取的。要针对自己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景做调整, 让教材、课程设计、内容、方式方法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因此教师要有创造性, 如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活动, 创造性地把所有的学生都发动起来, 使他们都进入语言学习或习得的状态。” (温晓虹, 2008:272) 汉语国际教学教师发挥创造性本质上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语言学习。

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造力, 实际上也是为了使教师摆脱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创造性教师成为适应多种新角色的“博而不精的人”。这些新角色包括敬业的教练、经验丰富的导游、启蒙的学者、聪明的法官、智力的催化者。 (Ng, 2005:18) 汉语国际教育面对多样化的学习者, 就更需要教师能够成为这样的多重角色, 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

2. 教师发挥教学创造性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密不可分

要想成为具备创造力的教师, 首先并不是要处处凸显自己的创造性作用, 而是要努力支持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教师必须支持 (work with) 学生的学习活动, 而不像权威教师一样, 阻碍 (work against) 学生的学习活动。 (Ng, 2005:21) 传统的权威性的教师强化的往往是自己的创造性, 常常忽视学生作用的发挥。

当然, 努力成为创造性的教师, 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 也要有能力使教学能够在被掌控的情况下顺利地进行。支持而不是阻碍学生学习活动的创造性, 教师在爱护学生和维护纪律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他 (她) 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意志自由的人, 而不是受控制的人。

这个归功于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是提高创造力和学生冒险倾向的关键因素。 (Ng, 2005:22)

教师必须宽容地看待学生种种不同寻常的创造性行为和成果, 才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安全地发挥其创造力的环境;同时教师的掌控也是这种安全性环境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教师发挥创造性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密切相关

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 就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创造的空间;要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 就要使他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课堂上发挥其自主性。当创造性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创造性课堂学习气氛后, 他 (她) 应该悄悄地走开, 发挥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只有当学生需要帮助时, 他 (她) 才能进入。” (Ng, 2005:25)

所以, 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其创造性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密切相关的, 而这又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密不可分。

只有充分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自由, 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教师也才能完成自身教学的创新。创造性课堂上, 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自由的人, 而不是受控制的人。一个意志自由的人在参与某些活动中能体验到内心自由的感觉, 即他 (她) 参与学习活动是因为他 (她) 希望、喜欢和高兴等。 (Ng, 2005:17) 教师也要受此启发, 使自己成为意志自由的人, 不要受传统的教学习惯的束缚, 这样才能具备发挥创造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安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0.

[2]温晓虹.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伍新春, 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4] (美) 雅各布.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杨宁, 卢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篇8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学校领导应该明确教师积极性的支撑点才能有效开展工作。教师积极性的支撑点应该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自身需要。老师认为学校管理尤其特殊性, 不同年龄的教师有不同层面的需求,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我们要善于抓住教师的需要, 急教职工之所急, 想教职工之所想,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正所谓:“学校管理不仅要管住, 而且要暖住。”二是教师的团队归属感。老师认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理想的状态是让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归属感的美好。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某件事是跟自己有关系的, 乍看没有关系, 想得深一点、想得远一点, 关系就非常大了。这样大家就能够齐心协力地共同去做。三是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老实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人的理解以及精神上的鼓励。由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强烈自尊感、荣誉感, 他们需要自己的劳动成果为人们所认可。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 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一切教育活动都要靠教师实现和完成, 因此在学校管理中队教师的管理至关重要。而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便成为了学校管理者的核心和关键, 我认为要想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激发和挖掘教师的潜能, 促进学校全面和谐的发展, 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了解教师需求。

学校管理有其特殊性。如果管理学校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或者规范的行政手段, 往往很难奏效。有人说的好, 学校管理不仅要管住, 而且要暖住, 所谓暖住就是要进行感情投资, 善于抓住并满足教师的需要, 从而激发其产生持久的工作积极性。在学校中, 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需要往往是不同的。比如, 青年教师岗参加工作, 往往有着很高的工作热情, 但是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欠缺, 他们急需的是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 使其尽快奖基础打扎实。而中年教师工作中积累了经验, 他们希望自己能做出成就, 并得到领导的认可。老年教师大多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并且能得到领导及同事们的尊重。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 我们要善于抓住教师的需要急教职工之所急, 想教职工之所想,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可见, 学校管理者要了解教师, 了解教师的需求, 管理者的任务不只是管人, 更应该是为教师服好务。

2. 要尊重理解教师。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全体教师从精神上对我校长工作的支持, 那我在学校里连一天也呆不住。”由此可见, 作为学校管理者不应该高高在上、指手画脚, 而是应该深入教师群体, 做到尊重教师、相信教师、理解教师, 我们要充分认可教师在教育工作和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要充分相信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同时, 还要让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民主决策, 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相信, 只要我们对教师真正做到尊重、理解、信赖、关心, 那么教师在工作中就一定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管能动性, 我们的学校也就一定能办好。

3. 要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教师很看重精神鼓励, 他们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所以学校要千方百计的创造条件, 为教师展示个人才华搭建平台。同时, 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床在良好的发展氛围。

4. 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

通过激励, 可以创设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是每一位教师发挥其才能, 激发其潜力;通过激励, 可能使校园充满活动, 使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首乐曲之所以动听, 不能只有舒缓也有高昂, 在快慢之中才能有和谐之音。学校的管理也是如此, 管理者应该利用好管理机制这把利刃, 让教师的积极性伴着自身的潜力的激发得以发挥。

5. 要做到知人善任。

注意做到四个给予:一是要给机会,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进步, 而且成长是需要过程和不断历练的, 作为领导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给予成长展示的机会;二是要给担子每个人都有着极大地潜力, 作为领导要善于激发和鼓励, 帮助老师们在不同的尝试和品位, 感受成功的喜悦;三是要给空间, 人什么时候积极性最高, 我认为就是拥有自己的兴趣点, 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的时候, 作为管理者有善于给予教师空间, 让教师在成长中拥有成就感;四是给支持, 我们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完美, 但有时候可能因为各种因素, 达不到预想的结果, 管理者在这个时候要多给予鼓励与支持, 那么会唤起老师们更高的工作激情与投入。

高校教师创造性品质的培养 篇9

人才培养的本质是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使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 焕发出无限的潜能, 不断地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认识、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 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成为社会关系的创造者。任何人都可以具备创造性品质, 凡是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主体, 都是具有创造性意识、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的人,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的历史。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历史活动领域中重要的一员, 创造性是以对现实的否定评价为先决条件的, 当教育现实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时, 就要对现实进行批判, 实现理想世界的追求, 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教育创造性的本质是进取, 是不做复制者, 高校教师只有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潜能, 才能走上创造性之路, 才能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推进社会文明, 实现自身价值。

一教师的成长模式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品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 发现和创设各种有利的教育情境和条件, 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成为具备完整生命和谐、可持续性的发展的人才。有人曾为教师的成长模式做出如下的三种概括:第一种:匠才模式, 这一类的教师, 通常依赖观察和模仿有经验的教师, 积累丰富自己的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二种:应用科学模式, 这一类教师不断学习与教学法有关的理论及课程, 运用相关理论不断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三种:反思模式,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他人的教学, 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 同时结合理论指导,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虽然这三种教师成长模式的侧重各不相同, 但从本质上分析, 反思型模式的教师最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形成。这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发展目标之上, 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不停顿发展理念上的师资自我培训模式。行动研究、相互观察和教学日记是这一培训模式的三项具体过渡。高校教师可以以此种模式为参照,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设计好行动研究的项目, 坚持对周围的教师特别是教学成果显著教学有特色的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 与他们展开讨论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坚持写教学后记, 对自己的各项教学活动加以认真的反思, 这样, 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 取得进步, 形成和确立富于个性特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

创造性品质要求教师应该具备的创造性能力是多方面的, 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创新教育的向前发展, 创新型教师的创造性品质及能力也将不断变化, 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主要包括:更新观念、不断追求新知的终身学习能力;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的能力;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造性品质要求教师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创造性品质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评价能力。但就目前创新教育的普及现状, 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个性以及促进创造性品质教师自我发展的角度看, 当前急需解决的是, 追求全新的教育观能力, 实践创新的教学观能力, 贯通全新的设计观能力。

二高校教师创造性品质的培养途径

1高校教师要具有形成创造性品质的志向

如果以教师素质和工作业绩为指标来判断教师的成长, 那么可以将高校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来评价, 即准备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创造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 高校教师的工作目标依次体现为取得教师任职资格, 登上讲台, 为学生和同行所认可;研究课程, 熟悉课程, 了解学生, 运用恰当的教学与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对自己的教学思想, 教学风格加以认真地思考,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 开展研究性教学, 把教学当作研究工作来实施;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 开始形成体现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处于创造阶段的教师, 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因材施教的观念, 实现灵活高效的教学;总结与发扬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成功的教学方法, 指导年轻教师成长。

2高校教师要积累进行创造的基础知识

创造与追求知识互为因果, 相互促进, 当我们从事创造活动时, 就可能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不足, 并因此而鞭策自己学习。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应当具备较为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广泛的邻近学科与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知识。基础知识越宽, 对之掌握越扎实, 对创造活动就越有帮助。创造的欲望又是学习的动力, 它可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而通过创造, 又能够使我们真正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使它们变得更真, 更活, 更有力量。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水平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水平、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高校教师, 一定要走在时代前列, 率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教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特定方式和手段。一个具有良好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高校教师, 不仅善于继承、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 而且善于根据新的教育教学情景、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总结和创造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教学过程由教育教学环节组成, 特别是教学环节之间的不同衔接和组合, 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 出色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合能力也是体现教师创造性品质的重要条件。

4教育实践是教师创造性品质培养的关键

“社会的主体是在创造行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身的。”创造的成功要求具备三个条件, “创造态度、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 它们的形式和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活动。活动可以让教师发现问题, 并为他们否定现状和提出新观念、新设想提供条件。在参与创造性活动实践中, 教师要着重培养起自己的求异思维的能力, 以开发性、大视野的姿态来思考问题。敢于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 不循规蹈矩, 勇于独立思考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动过程, 它充满着无数复杂的变化因素, 需要教师灵活面对。高校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大到对课程、教材的改造和创建, 对教学大小环境的创设, 对教学思路的探索等。在从事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时, 教师应多与周围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或者通过网络来开展对创造思维与改革方案的交流或直接阅读外文期刊与文献, 参加有价值的教学改革学术会议, 实地观摩和与专家交谈。探索和发现的兴致是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个体的创造成果也可以带动学校整个教学环境创造品质的大的提高, 可以说对高校教学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教师的教育哲学观念是个人化的教育理解和认识, 与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体验密切关联。因此, 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非常重要, 教师只有在教育工作场景中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 产生教育的智慧, 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教育的理解和体验, 最终形成个人化的教育哲学观。教师的教育实践是创造性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相关学科的培训过程、行动研究过程更是教师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的经验、教育的认识、教育的智慧的关键。不脱离教育工作场景, 从教育生活中获得鲜活的教育经验, 通过实践来驾驭教育理论, 然后再提升为成熟的教育理论, 并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 这是创造性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 高等学校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 也是不全面的, 还必须善于把知识和能力有效结合教给学生, 培养学生不断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使之真正掌握以致于应用, 把它变成学生的财富。应遵循教育规律, 高等学校教师如果不懂教育科学, 不懂得教育工作规律, 教学效果不好, 那就不能被认为是一个真正专业化的教师。如果教师不仅精通自己所任学科的基础理论, 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 而且认真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 用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把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沿着正确途径,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社会的进步对未来一代素质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们应当比他们的父辈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学习成为一种高度个性化智力活动的今天, 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共有三重使命:即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展创造性教学;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及专业技术素养。在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教学, 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满足时代发展对教学的要求, 用何种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探索的创造性活动中, 高校教师是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永远有梦, 有理想, 有追求, 面对现实脚踏实地, 从平时的工作着手, 创造性教学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前途就会愈加美丽。

参考文献

[1]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朱仁宝, 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3]赫金凤.以教师自评为核心有效开展教师素质评价工作[J].吉林教育督导, 2007 (3) .

教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教材 篇10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熟悉的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亲和力, 能使知识与应用之间建立最亲密的关系。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 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起来感到亲切、真实。教师应具备生活意识, 不断走进学生生活, 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 将搜集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师备课时不可少的步骤, 根据知识要点, 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 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以“双休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为话题, 让学生把双休日喜爱的活动写在纸上, 让学生想办法用不同的方法统计出结果, 教师有意把统计的过程充分展示出来, 选择这样有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 学生兴趣盎然, 在不知不觉中“悟”到了“统计”的内涵和方法。

二、静态知识动态化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 而教材是静态的, 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 有的知识点在教材上展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 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可能讲得十分详尽, 再者, 不同的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也不一定相同。因此, 教师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 理解教材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成动态的探索对象, 根据教学要求, 从学生实际出发,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使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但让学生知其然, 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教学“左右”一课, 可通过举左右手, 听口令做动作, 走路靠右走等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认识“左右”位置关系, 理解“左右”的相关性,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弹性化

要使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师应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数学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以教材为载体, 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如: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 教师可替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 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当教材提供的数学信息与本班实际状况有差距时, 教师也可适当调整。

高校教师创造性品质的培养 篇11

人才培养的本质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焕发出无限的潜能,不断地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在认识、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成为社会关系的创造者。任何人都可以具备创造性品质,凡是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主体,都是具有创造性意识、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的人,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的历史。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历史活动领域中重要的一员,创造性是以对现实的否定评价为先决条件的,当教育现实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时,就要对现实进行批判,实现理想世界的追求,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教育创造性的本质是进取,是不做复制者,高校教师只有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潜能,才能走上创造性之路,才能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推进社会文明,实现自身价值。

一教师的成长模式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品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发现和创设各种有利的教育情境和条件,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成为具备完整生命和谐、可持续性的发展的人才。有人曾为教师的成长模式做出如下的三种概括:第一种:匠才模式,这一类的教师,通常依赖观察和模仿有经验的教师,积累丰富自己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二种:应用科学模式,这一类教师不断学习与教学法有关的理论及课程,运用相关理论不断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三种:反思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他人的教学,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同时结合理论指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虽然这三种教师成长模式的侧重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分析,反思型模式的教师最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形成。这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发展目标之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不停顿发展理念上的师资自我培训模式。行动研究、相互观察和教学日记是这一培训模式的三项具体过渡。高校教师可以以此种模式为参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好行动研究的项目,坚持对周围的教师特别是教学成果显著教学有特色的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与他们展开讨论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坚持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各项教学活动加以认真的反思,这样,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取得进步,形成和确立富于个性特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

创造性品质要求教师应该具备的创造性能力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创新教育的向前发展,创新型教师的创造性品质及能力也将不断变化,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主要包括:更新观念、不断追求新知的终身学习能力;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的能力;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造性品质要求教师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创造性品质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评价能力。但就目前创新教育的普及现状,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个性以及促进创造性品质教师自我发展的角度看,当前急需解决的是,追求全新的教育观能力,实践创新的教学观能力,贯通全新的设计观能力。

二高校教师创造性品质的培养途径

1高校教师要具有形成创造性品质的志向

如果以教师素质和工作业绩为指标来判断教师的成长,那么可以将高校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来评价,即准备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创造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高校教师的工作目标依次体现为取得教师任职资格,登上讲台,为学生和同行所认可;研究课程,熟悉课程,了解学生,运用恰当的教学与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加以认真地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把教学当作研究工作来实施;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开始形成体现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处于创造阶段的教师,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因材施教的观念,实现灵活高效的教学;总结与发扬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成功的教学方法,指导年轻教师成长。

2高校教师要积累进行创造的基础知识

创造与追求知识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当我们从事创造活动时,就可能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不足,并因此而鞭策自己学习。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应当具备较为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与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知识。基础知识越宽,对之掌握越扎实,对创造活动就越有帮助。创造的欲望又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而通过创造,又能够使我们真正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使它们变得更真,更活,更有力量。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水平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水平、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走在时代前列,率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教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特定方式和手段。一个具有良好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高校教师,不仅善于继承、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而且善于根据新的教育教学情景、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总结和创造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教学过程由教育教学环节组成,特别是教学环节之间的不同衔接和组合,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出色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合能力也是体现教师创造性品质的重要条件。endprint

4教育实践是教师创造性品质培养的关键

“社会的主体是在创造行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身的。”创造的成功要求具备三个条件,“创造态度、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它们的形式和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活动。活动可以让教师发现问题,并为他们否定现状和提出新观念、新设想提供条件。在参与创造性活动实践中,教师要着重培养起自己的求异思维的能力,以开发性、大视野的姿态来思考问题。敢于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循规蹈矩,勇于独立思考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动过程,它充满着无数复杂的变化因素,需要教师灵活面对。高校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大到对课程、教材的改造和创建,对教学大小环境的创设,对教学思路的探索等。在从事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多与周围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或者通过网络来开展对创造思维与改革方案的交流或直接阅读外文期刊与文献,参加有价值的教学改革学术会议,实地观摩和与专家交谈。探索和发现的兴致是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个体的创造成果也可以带动学校整个教学环境创造品质的大的提高,可以说对高校教学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教师的教育哲学观念是个人化的教育理解和认识,与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体验密切关联。因此,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教育工作场景中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产生教育的智慧,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教育的理解和体验,最终形成个人化的教育哲学观。教师的教育实践是创造性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特别是相关学科的培训过程、行动研究过程更是教师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的经验、教育的认识、教育的智慧的关键。不脱离教育工作场景,从教育生活中获得鲜活的教育经验,通过实践来驾驭教育理论,然后再提升为成熟的教育理论,并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这是创造性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还必须善于把知识和能力有效结合教给学生,培养学生不断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之真正掌握以致于应用,把它变成学生的财富。应遵循教育规律,高等学校教师如果不懂教育科学,不懂得教育工作规律,教学效果不好,那就不能被认为是一个真正专业化的教师。如果教师不仅精通自己所任学科的基础理论,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认真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用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把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沿着正确途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社会的进步对未来一代素质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应当比他们的父辈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学习成为一种高度个性化智力活动的今天,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共有三重使命:即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展创造性教学;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及专业技术素养。在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教学,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满足时代发展对教学的要求,用何种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探索的创造性活动中,高校教师是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永远有梦,有理想,有追求,面对现实脚踏实地,从平时的工作着手,创造性教学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前途就会愈加美丽。

参考文献

[1]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赫金凤.以教师自评为核心有效开展教师素质评价工作[J].吉林教育督导,2007(3).

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篇12

教育人员应具有十五点良好的人格品质: (1) 优美的仪表及姿态; (2) 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关怀的表情; (3) 令人愉快的、安适的语言及声调、举止、行动; (4) 诚实及忠心; (5) 仁慈与同情; (6) 坚定的意志; (7) 忍耐与宽宏; (8) 服从与纪律; (9) 认真负责; (10) 守时守信; (11) 勤劳节俭;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欲勿于人) ; (13) 随时培养机智及想象力; (14) 培养自信心及勇气; (15) 精益求精。

伦理教师的内涵广结志同道合伙伴, 为专业发展打拼, 个人须具备四项吸引力: (1) 随和的个性; (2) 欣赏他人; (3) 善于鼓励人心的态度; (4) 正向的价值观。

一、我们要和学生一般见识

和学生一般见识, 指得就是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学生, 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

1.和学生人格平等, 相互尊重。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的人格完整。人格完整是指个人的身心发展, 在尊重、保护、戒慎的原则下, 使学生得以适当的发挥他的自由决定权, 保障他的基本人权, 建立他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并免受身心及精神的伤害。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避免学生受到伤害, 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法》对此表示了特别的关注, 教师必须“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教师法》第八条, 第四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面对学生的违纪现象, 我们很多老师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 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在与其顶嘴的学生身上再加上一条罪名:不尊重教师。很多教师更是为了自己的尊严, 不惜用一切犀利的语言来戳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行为和机会很多, 略有疏忽, 就可能产生难以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不得不沉思:我们不主张面对学生的错误随时当好好先生, 为不伤害学生自尊心而得过且过, 而是要掌握教育的技巧, 这个过程就是教学们必须要做到的维护学生的尊严。

2.以平等互信的师生观念进入课堂。教育关系是一互信关系。

言而有信, 信守承诺, 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忠诚表现, 也是达到教育效果的主要条件。忠诚是双方尊重对方的自主权, 在互相信任及互相遵守承诺的条件下, 彼此恪守自己的责任。学生在教育关系中有权要求教师对他忠诚, 不要欺骗他, 而他有责任尽他应尽的责任, 诸如坦诚、合作、积极参与等。

3.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互动沟通。

互动是人格的沟通, 通过教师的人格的感召, 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教育关系与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不同。这正说明了教师的品德对教育效果的直接影响, 以及人格修养比专业知能更为重要。

因此, 我们要站在学生需要和能接受的层面与学生交流。切记高高在上, 摆弄学识, 如果学生不与你产生共鸣, 你再精彩的讲课也只能作为一厢情愿束之高阁。

二、不和学生一般见识

1.教师应有比学生更完美的、健康的人格特质走进课堂

教师是助人的角色, 他的责任是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他的助人 (教育) 功能。

教师应该具备那些人格特质?学者们的看法不一, 而他们所提示的专业人格特质, 对教师自我反省很有启发作用。根据学者们的意见, 教师应该是有生活目标的人 (Ivey, 1971) , 是自我实现的人 (Maslow, 1968) , 是充分发挥功能的人 (Rogers, 1958) , 有人味和心理健康的人 (Egan, 1975) , 光明磊落的人 (Jourad, 1971) 。

美国心理学家柯瑞指出有效教育者的十项特质, 并加以说明。笔者认为其中有三条给人的启示最大: (1) 探索并抱持个人的教育教学方式与风格, 即表现自己的人格立场; (2) 不怕犯错并勇于认错, 即从错误中学习, 而不为此过分自责; (3) 成长导向, 即放宽个人的视野, 检视自己的存在、价值, 及动机品质, 并依个人的价值和标准而生活, 不断的自我追寻及自我探讨。

这是从整体人格修养来说明教师应该是这样的人。不过, 许多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信仰、态度、经验和生活方式等, 都对教育效果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以上所列举的教师人格特质, 大同小异, 似乎把教师所有美德集于一身的完人。严格说来, 我们不必要求教师是自我实现的完人, 也不必把所有这些抽象的美德加诸在教师身上, 要他成为圣人, 因为教师不是完人, 也不是圣人。教师也有他的缺点和待决的问题, 而重要的是, 他要自我探讨、自我了解、自我改善的意愿和决心, 并深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自己, 发展自己, 这样他才能以身作则。

2.站在学生的高度, 在课堂中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

高中生的在生理上基本成熟, 但还未完全成熟, 仍然是一个身心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根据研究发现, 当代中学生在心理上有八个两重性:①政治上具有探求性, 观点上带有偏激性;②思想上具有进取性, 认识上带有片面性;③目标上具有时代性, 需求上事宜享乐性;④思维上具有求异性, 心理上带有逆反性;⑤意识上具有自主性, 处事上带有自私性;⑥行为上具有独立性, 生活上带有依赖性;⑦性格上具有开放性, 意志上带有脆弱性;⑧交往上具有广泛性, 情感上带有冲动性。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这八大方面的矛盾, 没有一定的心容百事的心胸是很难办的, 如果教师本身都任性, 怎么去面对同样任性的自己的学生, 所以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我们应站在高处往下看, 看看他们的矛盾所在, 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方法。有一所学校的校训墙上写了这么一句话:没有道德败坏的学生, 只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这句校训是在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 要关爱我们的学生, 以健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纠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3.以完善的专业功底走进课堂, 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 好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好的教学反而制约和阻滞学生的发展。

摘要:专业工作必须有适当的专业能力, 才能合法地执行专业工作。教师应不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保持高水准的专业行为, 并依个人的专业资格,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加强专业技能, 对知识的高屋建瓴自然重要, 但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来看,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知识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 因此,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有效, 只靠专业知识和技术, 不能获得保障, 除非他也愿意自我成长, 也按所教的去生活, 并成为学生的典范。

关键词:师德修养,专业能力,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郭东岐.《新课程标准》老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2012, 5:229.

[2]何昭红.老师的课件《老师伦理》.

上一篇:财务管理的作用下一篇:古代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