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造型教师

2024-07-14

高校创造型教师(共10篇)

高校创造型教师 篇1

怎样的教师堪称为创造型教师?美国创造教育权威史密斯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能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同时在活动中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或创造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

我国学者对创造型教师的定义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申纪云在《创造型教学》一书中把创造型教师定义为:创造型教师是具有创造性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观、掌握并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条件出发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致力于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并卓有成效的教师。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史密斯定义的基础上,还把教师活动对象的发展目标纳入了创造型教师的定义,这种定义方法使我们更有利于对高校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素质作出操作性的分析。

一、知识结构

(一)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创造型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而且懂得“怎样创造性地教”和引导学生“怎样创造性地学”。基于以上理由,教师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能正确认识学生的情感,了解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掌握教育的规律、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指导教学实践;积极主动地接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采用开放性、民主性的教学形式和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启迪开发每位学生。

(二)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渊”是知识的深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掌握所教的知识,而应该懂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只有这样讲课时才能深入浅出。“博”指知识的广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要博学多才。也就是说,创造型教师在进行创造性教学时,需具备一个广博而精深、系统而扎实的知识结构。只有积累了厚实的知识,才可以取其精而用其妙。知识面广,讲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二、能力结构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经验体系,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教育创造能力,其具有多层次性,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这一能力是教师心理素质的核心,主要包括直觉能力、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自我反馈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

(一)直觉能力

教学直觉能力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创造型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住学生一瞬即逝的“闪光点”,善于挖掘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体现在教学中,就是通过观察,发现并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从而为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设计能力

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独立地制定出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安排合理的教学结构,选择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模式并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设计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

(三)评价能力

教育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头脑创造出更新的知识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产生上进的动力。“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力地说明了学生对教师反馈给自己的信息极为重视,显然,教师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举足轻重。

(四)创造性地实施最佳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

教师教育创造能力的表现关键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科学地组织,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智力活动的情况和变化着的各种具体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和其他方式将最佳教育教学方案付诸实施,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自我反馈能力

自我反馈能力是指教师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作出严肃的反思和内省,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活动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自觉认识与调控能力,这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检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这是创造型教师区别于传统型教师的重要标志。

(六)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要求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要变“教书匠”为“专家型”教师,就必须使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它由强烈的创新意识、正确的科研方法与执着的献身精神融合而成,是创造型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

三、个性品质

日本学者思田彰认为创造型教师在个性品质上往往表现为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以及对其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这些教师在教室内的行为方式表现为注重对学生生活的激发和鼓励,熟悉各种教法,在课堂上十分注意学生的特点和反应,有较快的计划性,善于和学生共同商量,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教学目标教育等。美国哈佛大学伯顿提出创造型教师必须具备如下个性品质特征:敏锐好奇、自信果断、开拓进取、灵活机智、兴趣广泛、热爱创造型学生。这些品质与创造力的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称它为创造性个性心理品质。

笔者认为,创造型教师需要以更优良的品质作保证,表现在: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及旺盛的求知欲;热情投入与顽强意志;创造意识。创造意识,也就是问题意识。创造意识强的人,能够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存在、事物的缺陷、成分的残缺、关系的不协调等。他们会对事物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常能从人所未见、人所难见或视而不见之中,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索。创造意识是创造型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创造型教师”的定义, 对高校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素质从三个方面: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创造型教师,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李仁厚.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工作[J].教育研究, 1986, (7) .

[2]吴光威, 刘潮.关于创造性教师问题[J].外国教育, 1985, (8) .

[3]班华.中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4]布鲁纳著.邵瑞珍译.发现的行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朱小蔓.教育面临的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转变教师观做创造型教师 篇2

【关键词】创新 创造 竞争 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进而又提出了教育创新的要求。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这实际上就为21世纪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得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教育创新呼唤着创造型教师。

那么,创造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形象和行为特征呢?

一、“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创造型教师的理念

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提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具有的良好素质就是能尊重科学,敢于向传统教育观念进行冲击。这个教育家不仅仅是对领导干部而言的,他也包括我们普通教师。问题是,作为普通教师我们有无这个胆量和气魄去开展创新教育改革?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

去年搞班级文化建设,我注意到很多班级都到书店购买名人名言,我想能否有更恰当的方式呢,正巧,学校公布了上学期获得学校奖励的优秀学生名单,我立即抓住了这个契机,请他们分别写一句最感动的话,然后用他们的照片做成了全校独一无二的“名人名言”,是的,这里的名人名言还打着引号,可是,谁又能说长大的他们一定不能成为名人呢?

这件事情给我的启发就是要以教育家的思想和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开创崭新的教育方法,反对教育中的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而这是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理念。一个普通的教师,可能没有教育家的头衔和光环,但是,你仍然可以有教育家的情怀、胆识和智慧,你可以不拘泥于教学中的刻板的条条框框,而开展创造型的工作。

二、“不做春蚕和红烛,我是你生命中的同路人”——创造型教师的形象

我校有一位王教师,教学非常认真,经常早来晚走,有时加班给学生补课,但是我发现他所带的班级总是在初一的时候非常出色,到初二之后,成绩很快下去,到初三基本上都是倒数。很长时间我一直迷惑其中的原因,在反复思索之后,我发现是这位教师的错误教师观和学生观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到底在学生的成长中是怎样的角色,或者说怎样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教师传统形象是“红烛和春蚕”。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仅是课程资源的组织者和使用者,更是教学资源的创造者和更新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共同成长的伙伴,共享教育生活的同路人。作为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该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不以爱的名义阻挡学生对失败和成功和体验,应该是挫折时的指导者和心理咨询师,成功时的欣赏者和粉丝,是共同前进中的合作者和同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突出教育的人文特征,才能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没有教育”,其含义正是如此。

在开头的事例中,教师把自己当成了学生的保姆,所有的事情,不论大小总是要亲自过问,表面上的关心,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其中的危害性短期内看不出来,但是时间一长,伴随着自我管理能力的下降和初中学生的青春期思想变化,学习就出现了问题。

所以,我不做春蚕和红烛,我是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同路人,风也罢,雨也罢,我们总是一路高歌,一路向前。

三、“有教无类”——创造型教师的胸怀

关于教育对象,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其现实意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的精英。创造型的教师,总是怀着美好地期望,并对学生报着深深地同情和关爱,来启发和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不至于偏离人生的跑道。

有教无类的主张不仅包含着教育对象的全面性,同时也包含着终身学习的思想,因为教育对象的全面性要求教师有着更加丰富的知识,更加广阔的胸怀,而广博、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作为教师知之甚少是无法创新的。唯有知之甚多,才能为创造提供原材料,才能启迪人们的创造灵感。教师要能胜任对创造型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引导和启发,同样必须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但要建立深刻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还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新观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还包括一些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识地引进移植到教学活动中,掌握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并具有广泛的科技知识。所以,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必然是一片大海,而不只是一桶水或者一条小河,教师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使自己的教育理念总是新鲜的,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赢得胜利。

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创造型教师的行为

特级教师李镇西在他的博文《在反思中成长》中指出:“……反思是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所以一个创造型的教师总是善于思考和总结,并且不断把崭新的理论用于实践的,或者说总是带着“头脑”工作。

由李镇西的班级日记《心灵写诗》开始,我学习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法,每一年新学期开学都会准备两本日记本,一本是学生写的《班级成长日记》,其中并不是记录谁迟到了,谁违纪了,而是记录班级每天发生的新事件和自己的感想。另一本是我的《青春风景线》,主要是记录班级管理中的案例,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反思。几年来,已经有8本了。我在班级管理的时候很多的例子都是我和我以前学生的,也许这样更加亲切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理解力。

反思的好处不仅如此,它其实更像一根鞭子,时刻逼迫我们更新观念和方法,鼓励我们前行。

【参考书目】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第4页.

[2] 李镇西《心灵写诗》,科学出版社.

[3]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02页.

高校教师创造性品质的培养 篇3

人才培养的本质是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使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 焕发出无限的潜能, 不断地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认识、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 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成为社会关系的创造者。任何人都可以具备创造性品质, 凡是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主体, 都是具有创造性意识、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的人,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的历史。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历史活动领域中重要的一员, 创造性是以对现实的否定评价为先决条件的, 当教育现实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时, 就要对现实进行批判, 实现理想世界的追求, 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教育创造性的本质是进取, 是不做复制者, 高校教师只有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潜能, 才能走上创造性之路, 才能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推进社会文明, 实现自身价值。

一教师的成长模式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品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 发现和创设各种有利的教育情境和条件, 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成为具备完整生命和谐、可持续性的发展的人才。有人曾为教师的成长模式做出如下的三种概括:第一种:匠才模式, 这一类的教师, 通常依赖观察和模仿有经验的教师, 积累丰富自己的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二种:应用科学模式, 这一类教师不断学习与教学法有关的理论及课程, 运用相关理论不断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三种:反思模式,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他人的教学, 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 同时结合理论指导,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虽然这三种教师成长模式的侧重各不相同, 但从本质上分析, 反思型模式的教师最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形成。这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发展目标之上, 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不停顿发展理念上的师资自我培训模式。行动研究、相互观察和教学日记是这一培训模式的三项具体过渡。高校教师可以以此种模式为参照,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设计好行动研究的项目, 坚持对周围的教师特别是教学成果显著教学有特色的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 与他们展开讨论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坚持写教学后记, 对自己的各项教学活动加以认真的反思, 这样, 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 取得进步, 形成和确立富于个性特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

创造性品质要求教师应该具备的创造性能力是多方面的, 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创新教育的向前发展, 创新型教师的创造性品质及能力也将不断变化, 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主要包括:更新观念、不断追求新知的终身学习能力;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的能力;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造性品质要求教师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创造性品质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评价能力。但就目前创新教育的普及现状, 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个性以及促进创造性品质教师自我发展的角度看, 当前急需解决的是, 追求全新的教育观能力, 实践创新的教学观能力, 贯通全新的设计观能力。

二高校教师创造性品质的培养途径

1高校教师要具有形成创造性品质的志向

如果以教师素质和工作业绩为指标来判断教师的成长, 那么可以将高校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来评价, 即准备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创造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 高校教师的工作目标依次体现为取得教师任职资格, 登上讲台, 为学生和同行所认可;研究课程, 熟悉课程, 了解学生, 运用恰当的教学与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对自己的教学思想, 教学风格加以认真地思考,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 开展研究性教学, 把教学当作研究工作来实施;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 开始形成体现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处于创造阶段的教师, 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因材施教的观念, 实现灵活高效的教学;总结与发扬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成功的教学方法, 指导年轻教师成长。

2高校教师要积累进行创造的基础知识

创造与追求知识互为因果, 相互促进, 当我们从事创造活动时, 就可能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不足, 并因此而鞭策自己学习。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应当具备较为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广泛的邻近学科与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知识。基础知识越宽, 对之掌握越扎实, 对创造活动就越有帮助。创造的欲望又是学习的动力, 它可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而通过创造, 又能够使我们真正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使它们变得更真, 更活, 更有力量。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水平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水平、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高校教师, 一定要走在时代前列, 率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教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特定方式和手段。一个具有良好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高校教师, 不仅善于继承、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 而且善于根据新的教育教学情景、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总结和创造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教学过程由教育教学环节组成, 特别是教学环节之间的不同衔接和组合, 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 出色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合能力也是体现教师创造性品质的重要条件。

4教育实践是教师创造性品质培养的关键

“社会的主体是在创造行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身的。”创造的成功要求具备三个条件, “创造态度、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 它们的形式和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活动。活动可以让教师发现问题, 并为他们否定现状和提出新观念、新设想提供条件。在参与创造性活动实践中, 教师要着重培养起自己的求异思维的能力, 以开发性、大视野的姿态来思考问题。敢于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 不循规蹈矩, 勇于独立思考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动过程, 它充满着无数复杂的变化因素, 需要教师灵活面对。高校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大到对课程、教材的改造和创建, 对教学大小环境的创设, 对教学思路的探索等。在从事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时, 教师应多与周围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或者通过网络来开展对创造思维与改革方案的交流或直接阅读外文期刊与文献, 参加有价值的教学改革学术会议, 实地观摩和与专家交谈。探索和发现的兴致是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个体的创造成果也可以带动学校整个教学环境创造品质的大的提高, 可以说对高校教学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教师的教育哲学观念是个人化的教育理解和认识, 与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体验密切关联。因此, 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非常重要, 教师只有在教育工作场景中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 产生教育的智慧, 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教育的理解和体验, 最终形成个人化的教育哲学观。教师的教育实践是创造性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相关学科的培训过程、行动研究过程更是教师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的经验、教育的认识、教育的智慧的关键。不脱离教育工作场景, 从教育生活中获得鲜活的教育经验, 通过实践来驾驭教育理论, 然后再提升为成熟的教育理论, 并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 这是创造性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 高等学校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 也是不全面的, 还必须善于把知识和能力有效结合教给学生, 培养学生不断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使之真正掌握以致于应用, 把它变成学生的财富。应遵循教育规律, 高等学校教师如果不懂教育科学, 不懂得教育工作规律, 教学效果不好, 那就不能被认为是一个真正专业化的教师。如果教师不仅精通自己所任学科的基础理论, 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 而且认真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 用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把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沿着正确途径,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社会的进步对未来一代素质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们应当比他们的父辈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学习成为一种高度个性化智力活动的今天, 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共有三重使命:即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展创造性教学;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及专业技术素养。在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教学, 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满足时代发展对教学的要求, 用何种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探索的创造性活动中, 高校教师是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永远有梦, 有理想, 有追求, 面对现实脚踏实地, 从平时的工作着手, 创造性教学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前途就会愈加美丽。

参考文献

[1]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朱仁宝, 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3]赫金凤.以教师自评为核心有效开展教师素质评价工作[J].吉林教育督导, 2007 (3) .

“副课”教师同样可以创造精彩 篇4

2010年7月,笔者到南通市通州区参加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研讨会时,听了明霞老师的一堂课,并与她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因此,现在读这本书,有一种听她娓娓道来的感觉。在这本书中,明霞老师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就如何化解教师成长困惑提出了很多可操作性的建议。

在应试教学还依然盛行的当下,不少非考试科目的教师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被边缘化了。明霞老师任教的生物课,在初中也算是“副课”。虽然教育部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主课”和“副课”的区分,但在现实中还是泾渭分明的,那就是跟中考、高考直接相关的科目是主课,而且分数越多的越重要,而分数少的或者与考试无关的自然是靠边站,被打入“冷宫”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副课”是学校领导不爱、学生和家长不爱、任课教师自己都不爱的“嫌弃儿”,上“副课”的老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也不高。在分数至上的思想的指引下,“副课”成为嫌弃儿是全国绝大多数的学校和教师都面对的现状。有这么一种形象的说法:在学校,一等公民是语数外,二等是理化生,三等是史地政,四等是体音美。可见,生物在学校的地位是相对比较低的。

受现行体制的影响,“副课”教师的地位不高,如评优评先都要靠边。不少教师还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非高考、中考科目的老师反正也没多大必要在教学上下功夫。

2007年获得全国电视连续剧“收视王”称号的《恰同学少年》中最红的教师是杨昌济老师,杨老师是教伦理学的,从今天的角度来说,也是“副课”老师。但是,他成为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成为众多学生成长的“精神导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其实从育人角度来说,每个老师都是一样的。或许正是现在“教书”有余,“育人”不足,也正是造就了“副课”教师应付心态的重要原因。

明霞老师并没有因为“副课”教师的地位而不思进取,她的成功告诉我们,“副课”教师同样可以创造精彩。

一、师生的生命质量在精彩课堂中提升

课堂是师生交流最多的地方,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决定了他们的生命质量。当然,教师的价值也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感受,同样也影响了教师的生命质量。

由于“升学率”这一指标的影响,不少教师成为了抓分的高手。不论他们的课堂状态如何,由于他们有拿得出手的“硬通货”,所以优秀、先进都与他们有缘。而在现实中,有些教师的课堂真的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是发出欢呼声的,这位教师肯定是收到欢迎的;反之,当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发出的是“哎,又来了”的一声叹息话,那这位教师肯定是不受欢迎的。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中提到,他所在的上海北郊学校对94名教师随堂听课540余节,听课之余,评议组的教师在私下里说,“有些课坐在底下听,简直忍不住要打瞌睡,这些课太味同嚼蜡、索然无味了”。那么,学生天天享受这种待遇的话,那岂不是太痛苦了。这样的课堂对师生的生命质量而言都是很大的打击。

明霞老师努力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探索诗意的课堂。于是,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她和她的学生们是真正享受了教育的快乐。试想一下,如果全体教师都努力在课堂的精彩上下功夫的话,那么,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爱上学习。

精心备课,钻研教材和学生,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的方法。而很多教师却把赌注投在拼时间上,像生产队长一样早出晚归,很是辛苦,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魅力的课堂会让教师受学生欢迎。如果一位教师的课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那么,学生自然会喜欢上课,自然会学好这门课,这样,师生之间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心态决定状态,我们的课堂精彩吗?这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思考的,精彩的课堂教学有主副课的区别吗?“副课”同样可以上得很精彩,明霞老师用她的课堂教学实践铿锵有力地进行了回答。

让我们师生的生命质量在精彩课堂中得到提升,明霞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二、教育的本色在教书育人中理性回归

朱永新教授曾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因此,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育的改革,也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

在现实中,“教书有余,育人不足”在很多教师身上体现得很明显。而明霞老师非常注重育人,不是班主任的她把育人与教学并重,不顾此失彼。她阅读了大量有关班主任方面的书,努力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切实关心学生的成长。

德育无痕,德育是盐,德育的养分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吸收。学校的主题德育活动是德育,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最好的德育。

明霞老师的生命化课堂让学生感悟着生命的可贵和人生的美好,她从生物课人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愫。她从交流人手,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她从关注差生人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只是一种暂时现象,而真正的差距并不在考分的多少。在长期实践生命化课堂的基础上,近三年,她就公开出版了有关生命化课堂的《用生命润生命》和《心与心的约会》,给全国的很多教师带来很大的启发。

现在,很多教师并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心。浙江省嘉兴市2006年曾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人深省。有72.4%的中学生在“你觉得老师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的选项中,选了“与学生的沟通”。应该说,学生沟通最便利的无疑是班主任,但学生却说:“我们班主任真的很不得人心,我们没一个不私下里骂他的。”在这个调查中,有48.9%的教师还认为自己“很了解”或“比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自我感觉不错;而学生认为老师“很了解”或“基本了解”自己的,却只占8.2%,根本不买账。

明霞教师为什么能赢得学生的心,这的确也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她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并一直身体力行着。她的课并不仅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感觉到生命的宝贵,强化了责任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事实上,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明确人生的责任了,那么他的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自然就会上去。明霞老师教书与育人并重,再一次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故此失彼,而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教师的职业精神在不断求索中升华

现在,教育的职业精神越来越受到关注,2008年教育部师范司、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联合举办了“教师职业精神”大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随后,教育部也出台了新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炼的职业。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平常所说的敬业精神和关爱学生,其实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要实现后面三点希望,我们需要不断的求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就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其中谈到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懂得研究儿童的方法,要有心理学的知识,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等。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素养的几个方面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

明霞老师读书写作、反思、提升,展现了一位老师很好的职业精神。她成功的秘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不断学习,她每年订阅10多种教育刊物。她家里有1000多本藏书,比学校图书馆的教育类图书还要多。那么,在现实中有多少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呢。在读了《魏书生教育文集》后,她发现当老师可以这么丰富多彩;读了傅东樱的《泛舟诲海》,她发现教师的语言可以那样诗情画意;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她感受到教师工作可以这么有艺术性和创造性;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她体会到当教师也可以享受这般的美好。在不停的阅读中,她享受着生命拔节的快乐,也使她的生命化课堂更有艺术性。

明霞老师还充分充分利用网络,她用“迎春花开”的网名开主题帖,开博、写博,在博客上与教育大家交流,与众多同行交流,她成为了网络教研的践行者。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上“生命的色彩”的主题贴引来了不少忠实的“虾米”。她经常利用假期,自费外出学习,与教育名家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而在现实中,教师拒绝读书,不会写作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有人戏称现在的教师成为了作业技术员或者考试技术员,甚至有些教师连考试技术员都做不了。某地教育行政部门曾组织过一次声势浩大的初中教师与学生的同考活动。具体做法是,让全体初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本学科的中考,教师考试的结果为合格率85%,优秀率43%。虽然此举饱受争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平均的学识水平仅与初中学生相当。可见,不少教师连最基本的底线都把不牢了,更谈不上什么专业成长了。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的职业是一项需要终身修炼的职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的20项修炼》一书,从修炼教师形象、精练教师生活、锤炼教师的专业这三大方面,并细分为20项修炼对教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行了建议,很值得我们教师一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也明确提到了教师的敬德修业要一直到生命的终止。的确,明霞老师多年来一直是这么在做的。从敬业到精业,孙明霞老师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创新高校产品造型设计教学探讨 篇5

产品造型设计在高校产品设计专业, 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都是必修课, 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教授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在既有工业技术支撑又有美学艺术的前提下, 将产品的各个方面结合社会、经济、人类生理与心理和技术与艺术等因素, 设计出在人们精神和物质上都全方面能够适用的, 既经济又美观新颖的现代工业产品。产品造型设计这门课程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形态创造的方法和基本规律, 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拓展也是一种训练, 通过思考到设计能够更加迅速的完成。产品造型设计这门课程不可能仅仅是通过老师教授知识就能掌握的, 还需要实践。虚拟技术是利用现代化科技, 生成视、听、感为一体的虚拟环境, 学生们可以通过设备, 以轻松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下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 在虚拟环境下的感官感受都是很接近于真实环境的。虚拟技术的体验性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更加有利于揣摩其中的道理。

一、现阶段高效产品造型设计情况

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在高校产品设计专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 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看来, 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实践上都是不能够做到充分带领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 所以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遇到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 教学理念的落后

设计方面的教育很多采纳了传统的美术教育方面, 所以设计课程更多的倾向于产品的美观, 要有观赏性, 从另一方面也就忽略了产品的实际可用性。在高校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的教授中, 不难发现, 很多都是倾向于美学, 这也就扭曲了产品造型设计的初衷, 学生们不是在设计而是在画设计, 即使一个产品外观再怎么有观赏性, 然而归根结底产品功能使用上存在问题, 那么这个产品就是失败的, 外观和功能之间的关联是很小的。很多高校过分重视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实践环节, 过少的实践课安排使得学生们光有知识但不能彻底融会贯通, 只是纸上谈兵, 在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是很难适应的。

(二) 教学模式落后

大多数高校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 将产品造型设计分为三大板块来教授, 首先是造型的基础部分, 随后是设计的基础部分, 最后是专业设计, 俗称“三段式”教学, 然而实际情况的不同割断了这三大板块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考虑到教学时间问题, 所以“三段式”教学模式会因为战线拉得过长, 导致之间的联系减弱, 学生不能讲这三大板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在教学中辅助设施缺乏, 由于经费等等条件限制,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没有被投入使用, 这也就滞后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 让学生缺乏了兴趣性。

(三) 实践课程过少

产品造型设计这门课程是需要大量实践的, 学生在获得书面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将之历练到实际操作中, 不能够纸上谈兵, 实际操作一塌糊涂, 只有将书面的设计变成真实存在的产品才能算是这门课程学的成功。产品的鉴定需要接受市场的考察, 设计出来的产品必须具备四个准则, 分别是易用性、求适性、致美性、创新性, 这严苛的四个准则必须达标, 要求学生们在日常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然后在实际教学中, 因为学校的条件和安排上都有所限制, 实践环节的课程一般都不受重视, 理论课程相对较多。

二、虚拟技术在高效产品造型设计中的作用

虚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和一些辅助设备, 将一些现实环境虚拟化显示出来。虚拟技术运用到产品造型设计中可谓是如有神助, 学生们就能突破当前制约高效产品造型设计教学的瓶颈。

(一) 学生体验度的加强

在产品造型设计上,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仿真的环境, 学生们可以和虚拟环境下的对象互相交流, 也可以操作, 虚拟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了学生由于实践较少带来的问题, 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 设计效率的提高

传统的产品造型设计往往需要先设计画图, 描绘出产品的外观概念图, 之后用模具制作出产品外形模型, 之后根据设计要求、价值评估进行反复的修改。这种传统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过于浪费时间, 花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利用虚拟技术就完全可以有效率的制作成功, 在进行产品造型设计时, 可以利用虚拟技术的空间建模功能, 不需要制作出产品, 只需要虚拟技术对设计模型进行测评, 可以用虚拟技术将设计的模型仿真显示, 可以随时随地往其中加入一些创意思想, 实时更改。

(三) 增强学生的兴趣性

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略显枯燥, 通过虚拟技术的运用可以讲课堂讲座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大型产品造型设计时, 可以运用虚拟技术, 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相关的操作, 这样既可以实际体验, 又可以避免由于设计失败带来的风险等等。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有一些难以捉摸的深奥理念, 通过虚拟技术可以更轻松的掌握。

(四) 加强学生和市场之间的协调性

产品造型设计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设计出满足市场要求的产品, 一个不能适应市场的作品是失败的。利用虚拟技术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对设计的部件进行综合审查, 及时更改不合理的设计方面。安装零件前, 可以通过虚拟技术预先判断零件是否能够正常运行, 如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就需要及时的修改, 确保产品质量的过关, 虚拟技术的这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们对市场的理念更加清楚了解, 也使得学生和市场之间更加协调。

结语

综上所述, 在高效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授也应该注重实践, 引导学生们更快更有效的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 这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帮助很大。积极开展虚拟技术的运用, 给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 使设计理念在学生们的记忆力根深蒂固, 积极鼓励学生们创新设计。

摘要:本文表达了目前产品造型设计在高校设计专业课程中占据的首要地位, 研究了高校产品造型设计的现阶段局面, 分析了在高效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虚拟技术的作用。

关键词:高效产品造型设计,虚拟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胡维平, 胡卓明, 胡志勇等.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 2004 (2) :58-62.

高校创造型教师 篇6

一、新世纪少儿舞蹈教育现状的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少儿舞蹈出现了难得的繁荣局面。可惜, 大多数的舞蹈教师门依然沿袭过去落后的教育思想, 传统的“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继续克隆出一批又一批“头脑简单”的学生, 少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极其关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人的个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处于有待开发, 背弃蒙蒙的状态。就像一颗刚播下的种子, 等着丰富的营养来滋润它的成长, 如果缺乏营养或护理不当, 都可以早成其畸形的发展。

因此少儿舞蹈教育必须要充分掌握少儿的心理, 生理承受能力, 将舞蹈的训练的趣味性充分发挥, 使得少儿在学习中不感到枯燥、厌烦。其一, 对少儿不能一味地追求单一动作的准确性, 而让他们无限重复一个动作或长时间摆一个姿态, 这样超能力和超时间的训练, 不仅会使他们稚嫩的身体局部承受过重, 给骨骼的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而且还会造成表现力的机械与呆板, 有枯燥乏味的心理反应, 使少儿失去了热爱学习舞蹈的兴趣。可以通过采用交叉训练方法, 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也可以运用游戏的办法来教授有难度的动作。这样用趣味性来转移和分散其练习中肢体的酸痛感, 在游戏中学会和掌握动作要领, 教师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其二, 在舞蹈训练组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基础训练中教师严格要求不够, 有不少舞蹈训练组合编排

得不错, 而学生对于一些细节不注意, 做得不到位。例如绷脚不好, 脚面松懈、力度不够, 给人以美中不足之感。这说明有的舞蹈教师平时不太重视学生小关节的训练, 要求不严。而在少儿舞蹈基本训练教学中, 类似勾绷脚、半脚尖、手腕、手指等等的小关节训练, 恰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2.舞蹈基础训练要注意正确为学生开好“法儿”。在舞蹈训练组合中发现, 不少学生在挺胸时肋骨过分挺出, 已到了影响学生正常发育的程度。这主要是教师一味的强调挺胸, 不拔背, 而忽略了少儿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状态, 而不利于少儿健康成长。

现在的舞蹈学习班中或多或少的教学是老师讲, 学生听;老师做, 学生单一模仿。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期以来这种“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培养少儿舞蹈童趣性的意义。由于少儿的教育主体是成人, 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少儿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差距。教师要以“平视”的视野, 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少儿, 通过教师对少儿长时间的心理和生理上认识后, 给予多种不同的“爱”的方式和模仿老师的学习方式, 这样少儿可以从老师身上更直接的获得新知识。另外还有少数教师会要求全班学生一条思维, 而阻止了学生的思维活跃, 受到了思维幻想的束缚, 从而失去了少儿天真无邪、纯朴、可爱的一面。

所谓的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少儿注意力, 培养少儿观察力、审美能力, 启迪少儿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童知性是少儿通过学习舞蹈, 在学习过程中把握的感知事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少儿舞蹈中所表现出的少儿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对少儿的教育和启迪。童幻性则是体现少儿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 是少儿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反映。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它们是三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舞蹈教育中往往是集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于一身的。它们决不能没有, 否则决无少儿特色可言。并以做为与成人舞蹈的界定, 让他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二、创造型教师推行新世纪少儿舞蹈教育的方法

任何一种艺术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艺术创造是相对模仿而言的, 创造始于模仿。模仿是指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后用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映, 它是少儿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因为少儿极其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丰富和强烈的内心体验。可以说, 少儿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模仿, 模仿老师、父母、同伴、社会、动物、大自然等等, 他们总是在模仿中成长发展, 在模仿中活跃思维, 他们唯有模仿才能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成熟, 所以教师不必过分害怕少儿的简单模仿, 以为这样的学生过于死板, 只有在不断的模仿中, 少儿才会有从中发现、去除、简略、夸张、重建的思维能力。

学习离不开模仿, 教师要通过模仿来启发和培养学生学会创造.创造则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式与新途径, 具有创新性, 为人类所特有。通过任何一种创造的活动都能产生出一种新成果。为了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成果必须要积累和整理材料。充分占有材料后才能通过大脑来进行调节、加工和创作 (这里所说的材料就是模仿中所积累的)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他在1943年发表了《创造宣言》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 处处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解放儿童的创造性, 以从事创造工作。”

显而易见, 创造和模仿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然而,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既充满矛盾, 又充满趣味—创造和模仿常常是结伴同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每个阶段少儿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达到更好地把握“创造”与“模仿”教学关系。

1.4-6岁的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方法, 让学

工业设计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初探

李大勇1刘立园2 (浙江省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315000)

摘要:本文以我国工业设计行业及本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基础分析现有教育模式和体制下的问题, 从而提出解决方法。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两方面探讨培养出合格的工业设计人才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设计能力;理论与实践

of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s to investigating the right wa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一、我国工业设计行业和工业设计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工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 但近年来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工业化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如过分依赖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缺乏自主创新和品牌意识;过分依赖劳动力和原料、能源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优先的战略等。在2008年的金融中这些问题呈井喷式爆发。而后国内企业在产业结构和战略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调整。其中尤以对设计环节的重视程度增加最为显著。这对于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是利好的。以后的中国工业必然要完成从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向ODM (Original Design

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通过他对所见所闻的简单认识和感受, 能够运用舞蹈肢体语言在游戏中进行模仿, 教师也应该努力细心发现积累学生在玩中通过想像所得的创造。

2.7-10岁的学生是低年级学习阶段, 已具备一定的接受和领悟的能力, 他们通过学习舞蹈和欣赏舞蹈, 可以积累许多的动作, 运用几个基本动作, 选一首简单的, 段落较整齐的曲子, 让他们分组创编动作,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新事物, 勤于动脑、敢于创造的能力。

3.11-14岁半专业型学生, 他们已有分辨和理解动作的能力, 运用所学的舞蹈知识来表现一个故事或事情。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讨论修改及完善舞蹈动作和造型, 使学生从充分掌握完善审美的能力。

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做一些动作, 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给的舞蹈动机发展下去, 也可以将这些基本的舞蹈素材重新组织发展开来。学生之间通过相互沟通、观看学习, 彼此给予鼓励, 敢于创造、表演。教师应给予肯定, 鼓励大胆创新。对于一些学生不是很美但富有创新意义的动作, 教师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提出建议:”如果这样就更好了。”教师应鼓励少儿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学习掌握最大限度开发少儿潜能的能力。

在传统的少儿舞蹈教学中, 少儿是安静被动的接受者, 只是意味着记忆和反复的练习一求熟练掌握整个过程, 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甚至表示:”我只要学会老师教的动作就可以了, 我没有想过要创作什么。”创造性的舞蹈教育应该从”兴趣”出发, 给他们一个思考、想像、尝试和表现的渐进过程, 充分发挥少儿的主动性, 使少儿在舞蹈的学习中, 不但舞蹈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 又使少儿的想像力得到提高,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具体而言, 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首先开动大脑, 大胆想像, 积极思维, 主动地去接近和认识将要表现的事物, 探Manufacturer) 甚至是OBM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 的转变, 而在这一过程中设计环节是重中之重。

至于我国工业设计高等教育现状, 由于专业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部分院校才初步设立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教育已基本发展为一个相对成熟、完备的独立学科。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许多院校纷纷设立工业设计专业。这样的结果一是带来了工业专业的蓬勃发展, 其规模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问题。如在专业建设不成熟的条件下开设工业设计专业造成的硬件准备不充足、师资储备不够、课程建设不完善、生源素质下降等教学过程的问题, 以及规模的过快增长造成学生在就业时压力增大等教学与社会需求不均衡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努力思考改变现状的方法并尽量避免现时存在的问题。

二、工业设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要解决怎样培养工业设计人才首先要明确工业设计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第十一次年会上给工业设计作了如下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 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 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 叫做工业设计。……”这证明工业设计类人才是集技术、经验、审美能力、判断能力、艺术修养、自然科学知识等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这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中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转变观念, 调整思路, 以学生为本, 关注社会和行业需求, 培养合格的工业设计人才。

1. 调整课程设置, 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求不同事物的关系, 体验探索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并由此产生对舞蹈的“兴趣”。少儿的这种积极、自主的能力性, 也需要教师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而良好的课堂气氛。使以往严肃、呆板的课堂气氛改变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性。在进行舞蹈学习中尽量减少对儿童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 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 并且不对少儿独特的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 应多予鼓励,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勇于创造的安全感。我个人认为,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每堂课中开始阶段尤为重要的。可允许他们”群魔乱舞”、“无边无际”。这就有助于少儿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而其创造的潜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舞蹈教育是一门有深度可挖的发展性学科, 在舞蹈课堂中, 如果我们能从小培养少儿的独特思考能力, 从小就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专业学习, 而是从整体上强调专业的综合应用、发展创新, 鼓励他们求新求异, 敢于冲破常规的思想意识, 这将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到少儿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过程, 不拔苗助长, 重视他们的童趣、童知、童幻的天性, 其天赋才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示。总之, 舞蹈教育的功能应当扩大, 应该有一个充满人性、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少儿舞蹈课堂出现在新世纪。

参考文献

[1]平心著.《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温柔著.《舞蹈生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中国舞考级论文集》.北京舞蹈学院.

[4]《舞蹈杂志》.舞蹈杂志出版社.

高校创造型教师 篇7

那么创造型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呢?笔者认为由于语文学科内容的多元性, 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应是多元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

一个创造型的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资之深, 则左右逢其源”。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语文”包罗万象, 不仅指课本上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 还有系统的古汉语、现代汉语知识, 文艺理论知识, 阅读写作知识, 中外文学史知识, 等等, 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

以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为例, 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如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能对诗歌作声情并茂的范读;有丰富的古汉语知识, 对文中的文言语言现象有透彻的了解, 如对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亲心养公姥”中的“作息”“公姥”等;古今异义如“可怜体无比”“叶叶相交通”“汝岂得自由”等能准确解释, 还有对文中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能了如指掌, 对诗歌的解读鉴赏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此外, 还应具备文学史知识, 对汉魏时期的文学特点、汉乐府知识都应心中有数, 这样上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

又如教学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 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 熟悉主旨、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 了解它们内在的联系。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 熟悉各种阅读方式,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正如美术中的油画课应有油画课的特色, 不能上成素描课一样, 语文的小说课应该上出小说的味道;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 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意味;不同的文学作品应采用不同的格调设计课型, 讲《荷塘月色》《古都的秋》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绝不能像上《鸿门宴》《项链》那样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场面描写的欣赏。上《雷雨》《窦娥冤》, 必须上出戏剧文学的特点。只有这样, 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 不至于千篇一律, 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

再如鲁迅的杂文是学生最难懂的, 背景的复杂, 语言的隐晦, 思想的深邃, 如果教师自己也如水中看月, 雾中看花, 不知所云, 那么何谈引导学生发幽探微顿悟其中的深意呢?还有像辛弃疾的词《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中用典较多, 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文学和史学修养, 仅凭着一本教参或其他辅助读物, 那么只能是有鼻子无眼睛地依葫芦画瓢而已, 想要鉴赏这首词的深意, 就太困难了。

总之,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创新教学的有效性, 可以说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语文创新教学的有效性呈递增关系, 正所谓“学高为师”。如果一个教师专业知识浅薄, 那么必将导致语文教学水平不高, 效果不显著, 更谈不上创新教育。丰厚的语文专业知识是个体成为一个创造型语文教师的必要条件。

二、丰厚全面的各学科文化知识素养

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渊”, 而且要“博”, 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学、美学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 要知晓天文、通地理的一些基本常识, 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教材面前站稳脚跟, 才能收放自如。

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木兰诗》时, 有个学生认为“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古代妇女都缠小脚, 一洗脚不就看见了吗?于老师说:“南北朝时期的妇女, 还未包小脚呢。”学生接着问:“中国妇女裹小脚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已远远超过课文内容的范畴。于老师说:“‘弓足’源于五代。”于漪老师广博的知识无形中散发了很大的魅力。

再如上《鸿门宴》一课, 对项羽座次安排的讲解, 上《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课, 对其中的“虚左以待”一词的理解, 上《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 对“位于廉颇之右”一句的理解, 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文化知识, 让学生明白古代的左右尊卑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区别的。

又如上《孔雀东南飞》时, 学生可能由于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的缺乏, 对“刘兰芝被修后反而身价更高的原因”不理解, 教师必须为学生补上这些知识, 让学生明白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礼法条规, 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汉魏时期, 约束妇女的清规戒律相对少一些, 对妇女的再嫁并无非议。如西汉卓文君再嫁司马相如, 东汉蔡文姬二次再嫁, 刘备曾娶刘琮遗孀, 曹丕曾娶袁术的儿媳, 等等, 直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 存天理”,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认为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对妇女的禁锢才更严酷。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 那么如何解答学生的疑惑呢?

可见一个语文老师拥有丰厚全面的文化知识素养, 能够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是多么重要。

三、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素养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涉及教师对“如何教”问题的理解。在教与学的领域中, 教学过程被看做教师将其所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思考学科知识, 即对具体的学科知识做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解释, 例如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如何组织教学、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实施测验等, 都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因此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被教育专家称为创造型语文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

一位著名主持人在他的《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一文中, 回忆了导致他对化学科不感兴趣的一件事:一次化学课, 老师掏心掏肺地说:“马上就要高三了, 我们进行最后一次复习, 不懂得的现在就问, 不要装, 不要不好意思。”当时的作者大概被老师的真诚感动了, 就壮着胆子提了一个问题:“老师, 为什么有环丙烷、环丁烷, 却没有环甲烷, 环乙烷呢?”话音刚落, 全班笑成一团, 老师也震怒了, 说:“不要拿这些愚蠢的问题来耽误全班同学的时间。”也许老师这句话本无心, 但学生认为:这是老师对我的极大否定。从此对这个老师这门学科产生抵触心理, 化学成绩一落千丈。试想, 如果当时这位老师能熟知学生的这种心理, 给予应有的鼓励, 适时引导学生走上积极思考的道路, 那么也许就不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还看过一则材料:一堂精彩语文公开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大概上到一半时, 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 学生都举起手, 老师就很随意地点了其中一个举手的同学, 没想到这位同学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站起来马上回答问题, 而是说:“老师, 我不知道。”老师一脸疑云, 但她没有马上让学生坐下, 而是走到孩子身边轻声地问:“你不知道, 为什么也举手呢?”“我不想让其他同学看不起我。”学生低声地回答。这时老师亲切地说:“没关系, 虽然你没有回答上问题, 但老师知道你在思考, 知道你不愿落后, 相信你会越来越棒的。”试想如果这位语文老师也如前一位化学老师那么武断, 那么不耐烦, 是否又会扼杀一位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我们应该为这位语文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 适时采取激励教育而惊喜。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师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这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全面的现代科学知识, 即多媒体知识素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进入了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新时代的创造型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 懂得必要的现代化科学知识, 这对培养大量知识渊博、智力发达及能迅速选取、处理、利用信息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对改革语文教学、加强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例, 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口讲加板书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 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和情趣。高中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 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荷塘月色》等, 要对这些诗词文赋进行咀嚼鉴赏, 美的氛围的营造和背景设置是十分必要的, 但传统的教学, 只能在局部用音乐渲染, 利用图像显示, 运用文字诠释, 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结合, 且费时费劲, 收效甚微。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 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 利用多媒体链接, 会令意境全出。这样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 特别有助于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掌握一定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创造型语文教师来说是立身之本。

当然, 以上所说的各方面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各种知识相互沟通与融合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语文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对语文知识的传递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 渊博的文化知识使语文教师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 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对复杂教学情景, 而现代化科学技术又为教学活动增光添彩。

总之, 知识不仅能为创新提供原材料, 而且能激发教师的创造灵感, 可以说, 只有语文教师储备了丰富的知识, 才掌握了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参考文献:

摘要:知识素养是创造型语文教师必备素养中的基础素养, 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结合教学实例, 从四个方面介绍知识素养的内涵: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丰厚全面的各学科文化知识素养;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素养;全面的现代科学知识, 即多媒体知识素养。

关键词:创造型语文教师,知识素养,内涵

参考文献

[1]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育[M].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

高校思想政治课创造性教学探究 篇8

一、创造性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意义

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挖掘人的创造潜能。传统教育培养的是唯唯诺诺的顺从者, 但是在未来社会中, 只有那些勇于开拓, 锐意创新的人才会取得成功。记得有位美国学者曾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 一种最好的教育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 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 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 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可以说, 卓越的创新能力体现了一个人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在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开展思想政治创造性教学势在必行。而思想政治创造性教学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具备创造性地教学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实现创造性教学的总目标———政治合格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二、思想政治课创造性教学实施的若干策略

1、教学理念的创造性

实现创造性教育, 首先要有创新观念, 一个尊重独创性、鼓励多样性和给予创造力很高地位的精神环境更可能带来高的创造力。在培养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过程中, 学校应该率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人才观、育人观, 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就应转变角色,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建设者, 由过去的学生适应教师转变为教师适应学生, 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鼓励提倡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研究问题。能够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不唯书, 不唯师, 具有自己认识的独立性, 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锐意进取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教学准备的创造性

思想政治课的备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构成这一工程的每个环节自然有其科学性, 因此必须按照科学性的要求, 追求每一个环节的优化, 使各个环节承载其相应的任务, 这是必须遵守的备课基本规则。但遵守这一规则的前提下, 应努力追求在某一个环节上, 在某个内容上寻找新的突破, 在这具有新意的突破点上做足文章, 或反映出设问的独创, 或反映出构思的巧妙, 或体现出语言的魅力, 或表现出伏笔和悬念的力量, 只要整个过程遵循科学性要求, 而某一个细节表现出创意就是一种创造。

3、教学内容的创造性

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是教师备课的基本素材, 是必须传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其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快捷之时, 教材内容难以及时吸纳和反映最新的成果和最新的变革, 这种特点为教师发挥教学中的创造性提供了条件。为此, 教师要以敏锐的触觉和思维, 寻找并捕捉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最新成就, 及时吸纳到教学内容中去, 使整个教学内容呈现出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反映教师分析教材的创新感知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

4、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感过程, 这种动感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也为教师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集中全部精力, 及时捕捉创新性的思想, 独立性的观点, 批判性的见解, 并且善于抓住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或观点, 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分析、民主讨论、探索某种思想或观点的启迪性价值或创造性价值, 使宝贵的创造性思想或创意为全体同学所认识和理解。

如何创造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 篇9

关键词 矛盾 心理健康 师师关系 和谐

师生关系的紧张引发了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问题,引发了对教师这一职业乃至教育本身的深刻反思。近闻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引发了许多不可扼止的问题,某校两位教师正在办公时,一时言语不和,由开始时的吵闹,变成谩骂,最后竟动起武来,引来学生的观望,教师劝架,闹的不可开交。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因些许小事大打出手,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让同事取笑,外人议论,直接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上也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我们自然想到了同事之间应如何相处的问题。何谓同事,同事就是与自己一起工作的人,与同事相处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工作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是什么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呢?没摆正自己的位置,有好事不通报,有的事情明知说不知,拒绝同事的“小吃”,常和某个人“咬耳朵”,喜欢嘴上占便宜等等。懦弱无能的人才好激动与人大吵大闹,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教师之间不和谐闹矛盾必然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充斥冷漠、嫉妒、对抗,教师之间形成一种不可协调的矛盾,积聚在心中,不断地压抑,表面压抑,内心产生“陋离带”只做表面文章,工作上“各扫学科门前霜”,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加剧了同事之间的矛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

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学校2292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抽样调查:51.2%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2.2%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2.5%的教师出现“心理疾病”(2007第34期成才导报)。平时教学任务的繁重对教师是一种威压.有人带一个班,有人带两个班,任务不统一,而要求的质量毫不含糊,平时因工作问题互相猜疑,互相抱怨,互相抵毁,郁积成矛盾重压。教师本身又非常要面子,不肯服输,彼此矛盾,一触即发,以致造成不良后果.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呢?

一、学校应营造一种“家”的氛围

除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更应注重人文关怀,即对教师的情感管理,既有“法治”,又有“理治”,教师节与教师合影留念,建立教师生日档案,在节日送去节日礼物,教师退休,举行欢送仪式,每逢教师节,中秋节,敬老节等,开展不同形式的联谊活动,如:茶话会等等,融洽教师关系.极大程度地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云大附中有这样几点要求:“三必访”:教师生病,教师出事,教师喜事必访,”三必谈”:教师思想有疙瘩,教师取得成绩,教师出现问题必谈.作为领导者更应做到”三不”:面对困难不退步,面对下属不发威,面对成绩不自满.这就是拉近同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各校可根据不同的实际制定适合本校的做法。

二、加强教师公德教育

健康与美丽同在,教师应弘扬先进,增强公民美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增强是非观念.俗语说:“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 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和职代会的作用,明确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和程序,提升决策水准;二是鼓励全校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充分发挥教代会和教工会的作用。教师之间和谐人际关系对教学活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加强自我反省,审视自己,学会宽容

做到能与同事真诚交流,坦诚相信,协调干群之间的关系。学校的各级干部是职责的承担者,而不是利益的拥有者。都应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职责。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垂范,为群众谋实事,为集体谋利益。这样,自然会消解干群之间的矛盾,加强干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干群之间的友谊,呈现和谐的工作空间。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关心;少一些疑虑,多一些信任;少一些孤傲,多一些尊重;何愁“天下无知己”。

四、学会转变观念,主动与人合作交流

古语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团结、合作、理解、尊重、互勉、信任、与人交流,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与人交往,彼此增加信任。教师履行自己的职责,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以及与其他教师的交往合作中进行的。这就向每位教师提出了一个如何与同事和谐相处的重要问题?真诚是基础,理解是关键!教师之间,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应以诚相见,以真交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以宽容的心态、豁达的气度、谦逊的品格,重塑新时代的师师关系。尤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需要所有教师加强交流,充分发挥合力的作用,集体攻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师德的修养,也是减少矛盾,加强团结的有效手段.加强自我学习,多看有利于个人修养的文章,在学习中增强认识,与人相交,不怀恶间,多怀爱心,如果我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宽容,还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呢?

如何拉近师师之间的距离呢?

一要学会互相尊重。物质上的往来一清二楚,对同事困难的关心,不背后议论别人的隐私,保持旺盛的精力,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正如乔治对坐在轮椅上的孩子的告诫,“大家对我都很好,很有礼貌,所以我应当重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避免轻易与人争吵。卡耐基有句名言:“正视自己的缺点,就是进步”,与人发生矛盾,即使对人乱发一通脾气,暂时得到一种发泄,也同时失去了对方的友爱、同情、称赞之心。如果一味地埋怨命运不公,只有死路一条。凡事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把握矛盾的”度”,一定会逢凶化吉,化被动为主动,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反省,审视自己,学会宽容,与人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二要抓好教师的心理疏导,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管领导要主动关心因违纪违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或其他因素导致精神压力过重、内心紧张失衡的教师,通过谈心交流,减压疏导,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和自我调适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教师趣味运动会,卡拉OK红歌比赛等等,让广大教师身心放松,精神愉快。

为了加强师师关系,彼此勾通,互相谅解,达成共识,也免却了诸多不便.教师间和谐人际关系对教学活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有重大的影响.只有团结合作,互勉互利,理解和尊重,才有同事的共同努力,不断进取.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学校本是一个大家庭,教师就是其中的成员,应该同呼吸,共命运。一荣俱荣,一耻俱耻。有乐同享,有苦同分担。彼此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大家畅所欲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和谐之花就会在这个温馨、友善的集体中诞生。

参考文献

高校创造型教师 篇10

一、高校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

高校实验教学通常是对固有知识体系所进行的实践, 从而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从而培养创新性人才, 是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职能。但我国在高校实验教学上普遍存在着狭隘的观念, 认为高校实验教学只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过程, 忽视对高校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 从而导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知识的机械性掌握, 机械地进行实验验证, 不能对本专业的各门学科融会贯通。二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缺乏, 思维固化, 缺乏锻炼及探索精神。要改变传统观念,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就要着重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启发式培养。具体来说, 首先, 学校要认识到高校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其次, 高校实验教学设备的更新要与科技发展相适应, 配备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 以满足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第三, 通过高校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 增强学生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人的思维模式与创造力的形成

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 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研究表明, 具有高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具有高的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的发展水平, 其中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发散性思维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创造性, 是因为它可以在人遇到问题时使人的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 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 发散性思维的创造性又离不开聚合性思维, 只有通过思维的聚合才能从对各种答案的分析、比较中选择出最佳答案。因此, 高校教育要与时俱进,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满足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基于创新性思维的实验教学

通过对实验教学的过程进行分析, 下文, 笔者把创新性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及聚合性思维分别应用于实验的各个阶段, 将“两种”思维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笔者以土力学三轴实验为例提出“6阶段实验教学法”。各阶段如下:第1阶段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知识的回顾与实验理论的讲述。在此阶段通常依据实验内容, 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通过此阶段使学生对实验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由于发散性思维是建立在固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的, 因此, 这个阶段是发散性思维产生的重要条件。第2阶段是讲解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讲授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该阶段是对第1阶段知识结构认知的进一步深化, 通过此阶段使学生把知识体系潜移默化, 进一步为培养发散性思维做准备。第3阶段由教师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演示和讲解, 提出实验相关的思考问题, 对于实验过程的重要细节进行强调, 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感性认识, 掌握操作技能。通过此阶段的讲解、提问及设置思考问题, 使学生思维初步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发散性思维模式。第4阶段是学生模式化实验。由教师指导学生按规定要求进行实验, 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步骤及实验方法, 强化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该阶段进一步深化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及灵活性, 是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第5阶段是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自主性实验。在该阶段学生可对实验条件进行合理改变,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此阶段学生不但可以深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还可以使发散性思维模式自由发展。第6阶段为实验总结。在该阶段教师对学生自主实验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指导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聚合性思维的发展。以上“6阶段实验教学法”, 着重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的发展, 把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学生个体的创新性思维模式, 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上一篇:科技—经济系统下一篇:药物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