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思考教学法

2024-05-26

创造思考教学法(精选12篇)

创造思考教学法 篇1

所谓的传统教学是以教师指导为主、学习环境是全班一致、教学主导为教师决定,教学方式较为单调,以技能学习为主要教学目标。Sweeney、Everitt与Carifio提出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过度重视技能训练的过程,强调重复练习以获得熟练的技能。在传统体育教学固定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也使学生在长期枯燥乏味的练习,以及面对较高难度技能学习所带来的挫折中,而渐渐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也无法从体育教学中奠定规律运动的基础。

为了提升学生上网球课的兴趣,网球教学就不能再墨守成规,而应予以创新。创造思考教学法(teaching for creativity)不但注重网球教师生动、活泼、多元的教学创意设计,更注重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想象,发挥创意,启发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意愿。利用师生双方的创意互动,让网球教学更加富有生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网球课,充分体会到网球运动带来的乐趣,从而形成终生体育运动的习惯。文章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创造思考教学法的观点,透过相关文献的搜集与分析,将创造思考教学法的主要意涵、教学策略与原则一并融入于网球教学中。

1 创造思考教学法的概念和内涵

创造思考是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天赋,在变化快速的时代中,惟有创意的人,才能掌握契机开创新局。英国科学家赫勒(F.Hoyle)曾说:“今日不重视创造思考的国家,则明日将沦为落后国家而蒙羞。”因此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无不将培养学生创造力列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创造思考教学是教师利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技巧,激发学生去利用创造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敏锐、顺畅、变通、独创以及缜密的创造力。与此同时,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也能享受到创造思考的乐趣。

创造思考教学通常是以培养学生的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为目标。

创造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创造动机,鼓励创造的表现,并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创造思考属于高层次的认知历程,是人类思考能力的一种。创造思考教学应该融入各科目中,和传统教学法相辅相成,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已知中求取未知,从原有基础中创造新的领域。因此网球教师必须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积极鼓励学生在网球教学中主动地学习思考,促进创造思考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网球技术的模仿和练习。

2 网球教学中实施创造思考教学法的策略与原则

如何在网球教学中提升学生创造力,改善网球教学中易教难学的局面,必须利用创造思考策略,让学生在网球学习过程中有运用想象力的机会。通过对诸多教学法比较发现,在网球教学中通过导引式、分析式、集中式、设计式、创造式等教学形式实施创造思考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网球教学效果。

2 . 1 网球教学中实施创造思考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策略

2.1.1 导引式创造思考教学法

网球教师以一系列问题为导引,向学生进行发问,引导学生发现已知的学习经验、概念和想法。例如:网球教师通过先让学生观看网球比赛视频,然后询问学生网球发球与羽毛球打高远球的区别,网球发球时膝盖和头部的位置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网球发球的动作要领。

2.1.2 集中式创造思考教学法

网球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运用逻辑思考能力,采用自我发问方式,进而发现问题解并找出答案,教师不提供任何线索。比如:先向学生讲解网球正手击球的动作要领,再让学生观看网球比赛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发现网球正手击球有哪几种方式。

2.1.3 扩散式创造思考教学法

网球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需求多种答案,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网球场上放置一个水桶,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击球让网球进入水桶,而不让水桶倒地。学生通过利用不同方式的击球将网球打入水桶,从中了解到网球有不同的抛物线,什么样击球更容易让网球落入入桶内,由此体会到网球的击球技巧。

2.1.4 设计式创造思考教学法

网球教师在指定教材范围内,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设计出一系列的动作或问题,然后根据目的设计计划并执行学习活动。例如:学生为了要学会网球接发球的技巧,可与教师讨论后,自行安排训练内容和进度(包括站位、移动步伐与击球),以达成通过自我管理学会运动技术的目的。

2.1.5 创造式创造思考教学法

网球教师扮演支持的角色,作为辅导的身份。学生完全利用自身的学习经验,制定教学过程,提升学生问题探究、设计、表现或评鉴的能力。例如:学生分组设计网球球感练习,通过不同的方法提升球感,从而提高网球技术的运用能力,也通过创造式创造思考教学法让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个性化,从而有效地快速提升网球的球感和网球综合能力。

2 . 2 网球教学中实施创造思考教学法所需要注意的原则

在运用创造思考教学时,网球教师应把握创造思考教学关键点,才能真正在网球教学中发挥创造思考教学特色。

2.2.1 网球教师提供支持性的教学气氛

所谓支持性的环境是指一种自由、民主及安全的环境,网球教师能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2.2.2 网球教师对学生意见少作价值性批判

为了让学生能更多地开展创造性思考,教师应该很高兴听到学生不同的意见,减少对学生意见进行价值性的批判。从而让学生知道你很高兴他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愿意深刻地思考网球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发现问题,以便网球教师能有的放矢,找到解决个别学生的学习困境。

2.2.3 网球教师应多提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网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开放性问题,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扩散性的思考,开启创造性思考之门,从而才能真正地让网球教学变成双方共同面对的问题,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才能通过一体化的网球教学中独立开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网球技术模式特点。

2.2.4 网球教师应允许学生个性化的训练内容

网球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更加不同学生学习程度,容许学生从做中学,赋予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权利,给予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提示,观察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真正做到学生想做,能做,培养学生用脑子打球的习惯。

2.2.5 网球教师容许学生有犯错误的机会

网球的学习过程就是在错误中不断纠正,不多提升的过程。每一个发球练习不管是发球下网还是发球出界都是一次从错误中成长的过程,学生需要从不断的错误中才能找到合理和有效的击球方法。网球教师只有让学生多犯错误,学生才能从错误中学习到宝贵的成功经验。就像中国大满贯选手李娜的教练卡洛斯所说的一样,网球比赛中的失误是网球比赛中重要部分,任何选手都不用自责。

2.2.6 网球教师应改进教学的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创造性思考的积极性

创造力的表现是多层面的,不仅仅指在认知方面的变通力、独创力、流畅力、精进力及敏锐力等,也同样指在情感、意识和态度方面的表现。因此,在网球教学中实施创造思考教学法,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比如,结果不能按一次考试多少球进入指定区域,而应该看平时发球时成功率以及练习发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

2.2.7 网球教师可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利用一切社会力量改善教学效果

网球的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的过程,学生不仅在学校,可以很好的利用社会的网球俱乐部,社区的网球场进行自我练习和提升,从而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利用社会资源和媒体资源,全方位、多元化的创造性学习。

2.2.8 网球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以满足创造思考教学法的需要

每个网球教师必须记住,我们和学生一样,永远是知识界的学生。网球的动作技术和教学模式都在不断改变,我们的教学对象也在不断变化。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生命力,创作思考教学法才能更好地得以实施。

2.2.9 网球教师要以网球知识和技术为基础,活用原则,推陈出 新

网球教学中创造思考并非只强调想象,无中生有,而必须以广博的知识、技能以及体能为基础。只有利用现有条件,把握目标,创新方法,懂得评估选择,同中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总之,网球教学中为更有效实施创造思考教学法,网球教师须先充实自己相关知识内涵,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无拘无束的外部环境,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结合网球教材和教学大纲,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发问技巧,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为突破口,善于接纳学生不同的意见,少做主观判断,鼓励学生通过网球运动中不断体验和反思,引导学生自我寻找网球动作技术的合理性。同时,教师要及时分享学生创造带来的喜悦情绪,不断鼓励学生养成独立训练和思考的习惯。把握这些原则,就能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提升网球教学效果。

3 结语

过去网球教学缺少创造思考的训练,只偏重于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阻碍了学生思考及创新的能力,也让学生对网球课缺乏兴趣。网球教学应该在开放的情境中,赋予学生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享受运动的快乐。只有如此,网球才能与生活相结合,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网球。

在网球教学中采用创造思考教学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师生问答互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人人都有机会当主角,教师接纳学生无拘无束的发言,不但适时予以思路引导,并适当将教学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实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目标。

网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为高校网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发了更多的当代大学生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利用创造思考教学法提升网球教学效果实为一值得推广的教学法,希望通过这样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网球教师和网球教练,让更多的人爱上网球,学会打网球,并将网球作为终身体育的有效手段。

创造思考教学法 篇2

总结

1.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是创造力的实现结果。对于创造力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不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从而创造出新颖和有价值的东西,二是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一般认为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

有人认为,根据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创造力较高的人通常有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创造力。根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智商超过一定水平时,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创造力高的人对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兴趣,对事物的感受性强,能抓住常人所漠视的问题,推敲入微,意志坚强,比较自信,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特点。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2.创造力的构成创造力构成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⑴ 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知识,知识丰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对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与简化、调整、修正;并有利于创造方案的实施与检验;而且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这是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⑵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⑶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优良的个性品质如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顽强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等是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总之,知识、智能和优良个性品质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创造力的水平。

3.创造力的行为表现特征

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

1.变通性。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

2.流畅性。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3.独特性。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聚合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创造力与一般能力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智力水平过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

另外,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综合多人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创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较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给人以浪漫印象

4.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④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

提出的问题

关于中国人是否缺乏创造力问题

问题由来:

近几百年来,人类伟大的思想哲学创造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是由欧洲人完成的(美国人的主体是欧洲人后裔或者至少美国的整个文化价值体系渊源于欧洲)。欧洲文化体系之外的民族和国家始终没能解决创造力的问题。所以你会发现,欧洲文化体系之外的国家不仅仅在经济和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思想哲学和科技上也处于从属地位,思想哲学和科技总是从欧美高地流向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低地。即使是日本,虽然是欧美民族文化体系之外西化现代化最为成功的国家,技术也很先进,也有不少小发明,但在重大科技和思想哲学原创上仍然乏力,尤其在思想哲学上原创力的缺乏,导致其在文化影响力上远远不如英美法德这四个国家,可以说,整个现代地球人的头脑都被这四个国家的思想家的思想所统治。

而就中国而言,现代化进程一百六十年来,竟然没有贡献一个世界大师级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这种状况简直成了中国人的心病。有人说中国人善于模仿,并以此自豪,在我看来这不啻于是讽刺,因为这无异是“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另一种说法。因为创造乏力,山寨人家的产品设计,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几乎是中国人最爱干的事情,这几乎已经是世界性丑闻。可是当中国人把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山寨出来的时候,别人又已经往前跑了,中国人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猛追,累得筋疲力尽。自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以来,中国往欧美派遣留学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曾短暂地派往苏联)已经一百多年了,当年胡适大声疾呼,声称留学是中国大学之耻辱,一百年过去了,留学规模越来越大,中国仍然必须靠出国留学生带回新的科技和哲学思想,中国人必须靠读翻译过来的欧美书籍来更新思想。

思考

造成原因:

1.大一统保守文化传统对个体反叛的压抑

如果说欧美人是生怕与别人相同因而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追求创新已经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话,中国人则生怕与别人不同,消除自己的个性泯然众人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在这种压抑个性,压抑多元,崇尚习惯和传统,求同灭异的文化下,不可能有大量的思想哲学创新和科技创造发明。

2.专制制度导致自由开放环境的缺乏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以及之后的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发展对中国人创造力的打击是致命的。欧洲的面积跟当今中国大致相当。但大多数时候欧洲都没有成为一个大一统的专制帝国,而是由许多封建小邦小国组成,始终有多元文化和自由空间。而中国被巨大的专制强力大一统政治和思想之后,自由空间没了,多元没了,人们反叛创造的的勇气没了(因为有生命危险),除了唐等少数朝代外,开放没了,在铁板一块的僵化压抑的秩序下,人们不敢想,大家的思想都一样,封闭的文明缺乏与异质文明的交流碰撞,少数有追求的人也接触不到新的思想资源,无法获得来自他者的启发,因此,在铁屋子要变革创造就加倍的艰难。

3.中国社会政治游戏规则和儒学的人际化特征导致中国人心力空耗

4.哲学上个体分化维度的缺失以及动态创造型精神建构的欠缺

5.不公正的社会政治制度对人们创造热情的压抑

6.高考制度对教育的异化

7.教育教学理念问题

创造思考教学法 篇3

一、乡土资源概述

乡土,我们直白说就是故乡,是人们出生或久居的地方。乡土包含乡土结构、乡土经验、乡土意识三个主要内容。乡土资源涵盖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地方的地区特色、自然和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发展变迁以及民间艺术、风情风俗、故人故事、地区方言等。在教育范畴上,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二、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力推进,教育的深化改革也在稳步进行。新时期教育的目的已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转为了“人”的教育,教育本身应当是一个培养人素质、培养人能力、帮助人身心良好发展的过程,因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人”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素质教育教学的核心。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跟上时代潮流、跟上教育发展步伐、具有一定创造能力是对当代学生的新的要求。

在信息教学技术的支持下,在乡土资源的环境熏陶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理论知识基础和已搭建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发新的教育资源、乡土资源进行配置,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加以启发,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加强信息加工能力,创造潜力的开发,达到教育最优化。

1.拓宽信息来源,激发探究潜能

信息技术的强大、数字化的便捷、网络化的宽广为学生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广泛的信息来源和巨大的信息量,尽管乡土资源是一项较新的教育内容,但丝毫不影响信息教学的信息化特点对乡土资源开发的推动力。乡土资源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紧密相关,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将乡土课程引入教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教学与乡土资源结合起来,既能达到乡土教育的教学目标,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教学与乡土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乡土资源开发系统的建设,系统化地利用信息教学方式展示乡土资源,形式新颖、声形并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2.改变教学过程,培养创造感知

乡土资源开发的过程的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过程的进步,信息技术的介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互动性强的教学将静态的单方向认知向动态的交换认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注意力,提高思维能力。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者,教学反馈程度较低,应当提起重视的是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知识框架的建造者,对于知识结构中的缺失将会引导他们创造新的知识和认识给予弥补。乡土资源学习的感受和领悟是深层次交流的产物,其将会随着认知的积累而逐步完善。学生的个体情况不一,创造潜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借鉴认知差异,帮助学生培养创造的感受,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3.建设学习平台,打破创造限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最大特点便是网络没有实践与空间的限制,因此教育的发展面十分广阔。乡土资源开发借用信息教学的迅速、高效、开放、互动的特点,使乡土资源的信息路径畅通、平台广阔,有利于乡土资源信息的采集、传播、处理、传递、应用及贮存、检索、显示和评价等,更多的环节可供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此外,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创造性思维的养成需要自由的土壤供其成长,以信息教学为技术支撑、以乡土资源开发为教学内容的教学平台首先对学生产生乡土环境熏陶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乡土资源的同时对其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周边资源的学习,增加认知积累,提高知识全面度。

因此,要鼓励信息教学模式下乡土资源开发的学习平台的建设,建设过程中打开思想,放开束缚,资源越丰富越应当打破各种限制,充分发挥其优势,学生创造潜力的开发更不能因为客观限制而阻碍其发展。

创造思考教学法 篇4

1. 巧设多媒体课件创造情境教学法的实践

1.1 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进行导入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是教育系统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它能够把文字、图形、声音、影像、动画等手段集于一身, 其交互性能好, 信息量大。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 能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提供捷径, 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兴趣。我经常以一个有趣的动画图片创造情境, 加上一段美妙的音乐来导入所学的文章, 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接受要学的内容, 能更好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 同时也是和谐课堂构建的开端。如;讲授《关注我们的地球》时, 我插入地球正在出汗的动画图片, 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地球出汗?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学生兴趣盎然, 仿佛身临其境。动画图片的确吸引了学生, 并使观点更突出、更醒目。

1.2 在课件中设计音乐

音乐与语言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系统, 人们对音乐的感知是与生俱有的, 是并行于人们对语言的感知的。因此, 我在课件中设计了音乐。首先是课前欣赏, 课前播放音乐片段, 使学生减轻学习疲劳, 减少学习压力;在课文教学中, 根据课文内容, 选择适合的课文配上音乐进行歌词填空, 增加教学的艺术效果, 使音乐暗示的意境与语言材料提供的意境达成统一, 促进学生理解和消化语言材料。在学生进行笔头练习和小组活动时, 增设背景音乐;通过音乐提升教学主题;适时设置音乐, 以形成教学高潮。

1.3 多媒体课件词汇教学的设计

给学生讲解词汇的用法其实就是语言输入的过程, 以往那种“灌输式”的词汇输入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我采用的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具有代表性、充满趣味性的句子, 首先以单词的形式出现, 让学生重新排列成句子。学生在排列成句的过程中, 同时锻炼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 从而形成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排列句子和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起立发言的机会, 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根据所排列的句子总结该词的用法, 提高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1.4 利用多媒体视频诱导思维

思维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我通过精心设计, 提问引入, 巧妙质疑, 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兴趣, 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我在引导时, 做到目的明确, 善引博喻;条理清晰, 要言不繁;循序渐进, 步步深化。我采用启发手段, 点拨诱导学生思维, 授之以渔,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例如, 讲授《诺贝尔获奖者》时, 我采用让学生看三分钟视频的方法, 然后显示思考题:“一个诺贝尔奖对你意味着什么?证书奖牌和仪式或好奇心、创造力和毅力呢?”通过各种手段, 学生在诱思、引导及自学感知中培养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

1.5 在课件中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内容

学生在完成老师创设的情境活动后, 求知欲望并未全部满足, 我就给学生设置合作任务, 让他们应用所学语言知识编造对话表演。如:讲授《信息台》时, 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段国外电话短片精彩对话, 让学生应用所学语言知识编造短剧, 模仿剧中主人公动作, 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课堂上学生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这种方法能充分引起学生兴趣, 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总之,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 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和优势, 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 学生主体性增强, 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进行这样的活动后, 就不认为自己是在上课, 而是在感觉语言。

2. 巧设多媒体课件创造情境教学法引起的几点思考

2.1 多媒体课件应是教学内容的优化过程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 重点要放在用语言较难体现和描述的内容上, 让学生在学习了课件后能对教学内容有更深更细的理解。另外, 在制作课件时, 应强调交互功能、超文本、超链接功能和多种媒体的使用, 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大信息量、知识点密集、高度概括的特点。

2.2 设计课件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设计课件时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 这是外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要充分肯定和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创新欲。从情境教学上看, 学生的这些心理都表现得很充分, 要不断引导学生大胆、主动、积极地学习, 从敢说、敢表达逐渐到会说、善于表达。

总之, 我们设计课件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

[2]王守仁.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4, (2) :4-8, 16.

[3]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7) :4-7.

[4]赵振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29, (2) :118-120.

创造思考教学法 篇5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氛围。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决定着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靠教师挥舞着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师道尊严”,变强调高中生尊重教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之间互尊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变以往课堂中的专制型为合作型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营造宽松、平等的氛围,实现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营造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和谐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因材施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高中生,以渊博的学识激发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感染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重塑自身在高中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师生关系,才能打开高中生的情感阀门,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注重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推动高中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高中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后盾,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1、以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教师的感悟真情流露,教学语言既风趣又富有文采,这些都是闪烁的宝石和耀眼的珍珠,光彩夺目,让学生喜爱,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课堂教学中我们讲故事、谈古今、赏美文,用丰富的言语内容吸引学生,用变化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他们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节课我们都精巧设计,词句华美,语言生动风趣,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那么,学生怎会不热情四射,激情飞扬呢?

2、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文章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发掘出来的,文章未经阅读之前,只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作品的结构框架,其间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空白”,还有待我们发现和补充。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靠阅读活动填补的,被激活的思维架起了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情感的桥梁,使我们对作品的意义有更个性鲜明的理解,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使学生加深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对主旨的认识,以及对人物的把握,等等。更重要的是,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他们的想象思维空间。

3、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在辅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图、文、声、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生动的视听享受,对具有好奇心的高中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并不仅限于使用多媒体技术,还有很多成功之法。总之,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的.兴趣大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4、精心设计教案,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才会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氛围和谐。这种教学设计,给了学生选择的空间,给了他们合作的空间,给了他们发言的空间,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营造了轻松、愉悦、和谐课堂气氛,而且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用商讨的方式营造语文课堂交际氛围。

1、改变以往师生“问候”方式为“闲聊”方式。一堂课的开端就像我们交往时见面一样,是通过彼此问候建立交流情感的过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机械、呆板的问候形式,上课伊始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闲聊”,这对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进入课堂都有很大帮助。

创造思考教学法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能力;思考创新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国内外教育学家都强调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我国的体育教育将会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

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首要前提,在教学的过程中,创立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营造创新环境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待学生,要提倡学生自我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得出科学性的答案,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一些错误的观念,要做到及时改正,要与学生相互帮助,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学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在良好的民主氛围中善于发现自己,并且能够积极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摸索改变自己不利于学习的一些缺点,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成为一个善于探索的人。

二、转变观念,树立创造智能观

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的只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在的教学模式应该朝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创造能力”这种模式进行转变,同时,体育教学也要按照这个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当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授观念的否定,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创造性思维离不开雄厚的知识基础,传授知识依旧是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只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对学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培养。

三、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去思考、观察与探索。在体育教学中,激励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死板、毫无生气,那么,学生只会感到沮丧,甚至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感到厌烦。反之,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

动脑思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目前很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死板,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疑点不愿进行思考。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为学生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先不教授学生动作要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动作,从而跨越障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出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从而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学习方式。

五、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创造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根本,才能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所以,实践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首要条件。体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加强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办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通过思考想出获胜的方式。在课堂上,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和结束阶段让学生去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鼓励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学习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思考和工作,培养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六、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所以,教师首先要端正自身的教育思想,确立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改变以前不重视体育教学的观念,要知道体育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去学习,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身示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创造思考教学法 篇7

创造思考是一种新的想法, 也是一种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思考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思考能力的教学, 其特点在于推陈出新, 而非墨守成规, 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和不同的意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本文中, 笔者结合实际, 对“问想做评”创造思考教学模式作一介绍, 希望能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造思考教学的架构与模式

创造思考教学是教师通过课程的内容, 在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启发创造思考的原则与策略, 以激发和增进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自身独特的架构和模式,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其架构和模式, 才能有效地开展创造思考教学。

(一) 创造思考教学的架构

创造思考教学的架构主要源自创造力理论, 并根据创造思考12 把密钥的关键指标延伸发展出创造思考教学目标, 再采以各种相关教学方式及策略进行创造思考教学活动设计, 最后以创造思考教学评量方式进行评鉴, 并藉以评估整体的教学效果。[1]创造思考教学的架构如下页图1 所示。

(二) “问想做评”创造思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组织架构, 用于发展特殊学习活动和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征:适合环境;综合性;弹性或适应性;实用性;有效性。[2]创造思考教学是否应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供遵循, 学者见仁见智, 意见纷纭。笔者综合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J.P.Guilford) 的智力结构模式、美国学者帕尼斯 (S.J.Parnes) 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泰勒 (R.Taylor) 的多种才能发展模式、威廉斯 (F.E.Williams) 的创造与情意教学模式等提出“问 (Asking) 、想 (Thinking) 、做 (Doing) 、评 (Evaluation) ”创造思考教学模式, 简称“ATDE”创造思考教学模式[3] (见图2) 。

具体来说, “问”就是设问, 包括提问、问题两大类型。提问等待的是回答, 性质较为简单, 学生从旧有经验中寻找答案。而问题则需要的是解决, 性质较为复杂, 学生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历程。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的情境, 提出创造思考的问题, 以供学生思考。此环节特别重视聚敛性问题及扩散性问题。“想”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自由联想、扩散思考, 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 以寻求创意。“做”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活动方式 (如写、说、演、唱、分组活动等) 让学生在做中学, 边想边做, 从实际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付诸行动。“评”是指师生共同拟订评估标准, 共同评鉴, 选取最适当的答案, 相互欣赏与尊重, 使创造思考由萌芽而进入实用的阶段。此阶段所强调的是师生间的回馈与尊重, 也是创造思考“推迟判断”原则的表现。

“ATDE”创造思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知识及经验基础, 因为创造思考绝非“无中生有”, 而是强调“推陈出新”, 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扩散思考的机会, 让其充分发挥潜能。而“ATDE”谐音为“爱的”, 事实上, 爱是创造的原动力, 创造思考教学非常重视提供自由、民主、安全及和谐的环境和气氛, 也即强调师生应“有容乃大”, 容忍不同的意见, 尊重别人, 接纳别人。所以, “ATDE”创造思考教学模式又称“爱的”教学模式。

综合上述说明“, ATDE”创造思考教学模式具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 推陈出新:在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之上实施问、想、做、评的活动。第二, 有容乃大:强调爱的教育, 暂缓批判, 具有容忍不同意见的雅量并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第三, 弹性变化:问、想、做、评的程序依实际情况弹性调整, 可以“问→想→问→做→评”, 也可以“问→做→想→问→想→做→评”。

二、创造思考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创造思考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创造思考教学目的、完成创造思考教学任务, 在对创造思考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对创造思考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 创造思考教学策略包括创造思考教学活动的认知、调控和执行过程。第二, 创造思考教学策略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动的措施。第三, 教师在创造思考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中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 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 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开展。第四, 创造思考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 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在应用“ATDE”创造思考教学模式时, 要先了解创造思考教学的目标——培养创造力, 并将其融入教学目标中, 然后再将创造思考教学的各种策略通过问、想、做、评灵活使用。

(一) 了解并把握创造思考教学的目标

创造力教学或训练主要为了达成以下几个目标:一是让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意识及创造态度的人;二是让学生更加了解创造力的主题;三是让学生致力于创造力的活动;四是让学生体验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历程;五是强化学生创造性的人格特质;六是协助学生掌握创造思考的技巧;七是经由练习增强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创造思考教学的目标具体体现在让学生拥有创意与问题解决的12 把“金钥匙”, 包括认知“五力”、情意“四心”与批判思考的“三力”。[4]

第一, 认知的“钥匙”, 让学生勇敢面对问题。认知包括敏觉、流畅、变通、独创及精密五个要素。其中, 敏觉是一种觉察的力量, 是指一个人能够敏于觉察事物、发现缺漏, 也就是对问题或事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流畅是一种构想的力量, 是指产生观念的多少, 培养学生喜欢激荡出大量点子或想法的能力。变通是一种改变的力量, 是指能适应各种状况, 不要以僵化的方式去看问题。独创是一种创新的力量, 是指反应的独特性, 当看同样事物时能想出别人所想不来的观念或事物。精密是一种精进的力量, 是指能修饰、扩展引申原本观念及注意细节的能力, 在原本的观念上再添加新观念, 也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能力。

第二, 情意的“钥匙”, 培养学生创意的特质。情意包括想象、挑战、好奇及冒险四个要素。其中, 想象是一种梦想的翅膀, 是指能在头脑中构思各种意象, 将思考可视化并能够超越感官界限。挑战是一种突破的希望, 是指能勇于面对挑战并在复杂与混乱问题中理出头绪, 寻求解决的态度。好奇是一种有目标的质疑, 是指具有追根究底、乐于解决困惑、发掘事实的能力, 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打破砂锅问到底。冒险是一种尝试的勇气, 是指对未知的情境具有尝试、实验与猜测的态度, 并且勇于面对失败或批评。

第三, 批判的“钥匙”, 帮助学生做最好的抉择。批判包括分析、综合和评鉴三个要素。其中, 分析是一种了解的力量, 是指能够将概念或原则分解为各构成部分并了解各部分间相互关系的逻辑能力。综合是一种组织的力量, 是指具备将片段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与事实等统合成新观念的整合能力。评鉴是一种决断的力量, 是指能够建立评估标准并作为价值判断的能力。

(二) 熟悉创造思考发问技巧

创造思考教学最常使用的技巧或策略就是发问技巧。问题的安排以及发问的适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创造思考的发问技巧包括以下十点:一是假如的问题, 如“假如家里失火了, 你怎么办”;二是列举的问题, 如“茶杯有什么用途”;三是比较的问题, 如“人脑和计算机有什么不同”;四是替代的问题, 如“描述你今天很‘高兴’, 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五是除了的问题, 如“学校除了教你读书写字之外, 你还能学到什么”;六是可能的问题, 如“如果地球没有空气, 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七是想象的问题, 如“想想看, 一百年后的台北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八是组合的问题, 如“用几个不同的字组成一个句子”;九是五“W”的问题, 即使用“为什么 (Why) ”“是什么 (What) ”“在哪里 (Where) ”“谁 (Who) ”“什么时候 (When) ”;十是类似的问题, 如“妈妈和警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兼顾各类问题, 还要做到运用有序、注意语言质量及鼓励多数学生参与。问题提出后,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侯答时间不宜过短、不重述问题。教师在运用发问技巧时最重要的是当学生提出答案时不要太早下判断。教师与学生能兼容并收, 不轻易批评学生提出的意见, 甚至可以鼓励其畅所欲言, 以营造安全、自由的教室气氛, 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同时, 教师也要有容多纳异的态度及掌握探究匡补的技巧, 如学生提意见后教师接着问“还有其他意见吗”。

( 三) 运用启发学生创意的各种技法

创造思考的教学技法有很多种, 如脑力激荡法、希望点列举法、形态分析法、检核表法、属性列举法、分合法、心智图法、彩虹思考法等, 每种技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教师在运用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技法。

例如, 脑力激荡法是指利用集体思考的方式, 使思考相互激荡, 发生连锁反应, 以引导创造性思考的方法。脑力激荡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不做任何有关优缺点的评价;欢迎自由联想, 但要自我控制, 不说废话;点子越多越好;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构想。其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及说明问题;说明必须遵守的规则;组织并激发团体的气氛;主持讨论会议;记录大家所提出来的意见或观念;共同制订标准并评估, 以选取最好的意见。希望点列举法是一种不断地提出“希望”“怎样才能更好”等的理想和愿望, 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的技法。也就是说, 通过提出对该问题或事物的希望或理想, 使问题和事物的本来目的聚合成焦点来加以考虑的技法。希望点列举法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四点:第一, 决定主题;第二, 列举主题的希望点;第三, 选出所列举的主要希望点;第四, 根据选出的希望点来考虑改善方法。分合法是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 其本义为“将原不相同亦无关联的元素加以整合”。分合法主要是运用类推和比喻的技术来协助学生分析问题, 并形成相异的观点。类推的方法主要有狂想类推、直接类推、拟人类推及符号类推四种。比喻可以使事物之间形成“概念距离”, 以激发学生的新思。通过比喻, 可以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架构, 以新的途径去思考所熟悉的事物。同样, 我们也可以旧有的方式去思索新的主题, 如以人体去比拟交通运输系统。比喻的活动可将某种观念从熟悉的教材串连到新教材, 或以新观点去分析熟悉的教材。通过此种“概念距离”的形成, 学生能自由任意地思索其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经验, 发挥想象力及领悟力。

激发学生创造思考的技法有百余种, 每种技法都可转换为“提问”或“安排问题情境”, 配合学生多元思考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创造思考教学模式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ATDE”创造思考教学模式因简易可行, 又符合良好教学模式应具有的适合环境、综合性、弹性或适应性、实用性以及有效性的标准, 所以在两岸三地的学术界及教育界使用非常广泛且反响极佳。教师在运用该模式过程中若能把握下列要项, 基本上都会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第一, 创意是一种“不同而更好的想法”, 创造力是一种创造思考能力, 可以通过教学来提升与培养。创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 但也要兼顾学生基本智能及情绪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感恩惜福的精神实践。第二, 创意的教学不能等到所有的条件都齐备了才开始, 每个教师都能做到马上开始, 先“从心从新”, 以爱为出发点, 用问、想、做、评的方式实施创意教学, 抛开标准答案的桎梏让想象力起飞。第三, 在原来学科中加上一点创意, 活化教学, 让学科的学习更有趣、更有创意。第四, 创意不是无中生有, 不会凭空而来, 必须有一些背景知识做基础。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阅读, 这有助于解开心灵的束缚, 让创意思考更奔放。第五, 在班级教学中, 运用学生团队合作的力量, 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减轻教师的压力, 把学习的责任交还学生。第六, 教学生创意思考的策略 (如图像记忆、右脑思考) , 来面对考试及功课的压力。换言之, 就是把考试当作问题, 运用创意解决问题, 同时也学到解难的方法。第七, 教师必须懂得“偷”时间及善用资源, 才能使创意教学落实, 如利用教学网络、合作备课、学生参与、建立自己的教学系统档案等。第八, 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 以拓展自己的知识, 建立自己的教学知识库, 为学生做榜样。第九, 创意教学从问开始, 教师要安排问题情境或提出创造性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好奇。“问”由态度、策略和知识组成。在创意教学中, 教师要持有积极、热情和有信心的态度, 要掌握策略技法, 并具备专门而广泛的知识。第十, “ATDE”创造思考教学模式的太极法则包括简易、变异、不易和交易。创造教学其实很容易实施, 主要核心在于改变教学的态度、方法, 要持续做好则不易, 所以要不断地互动交流, 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中, 教育环境中的创新思维、创造力的提升及创意的实践, 为师资培育多元化带来新的气象。“ATDE”创造思考教学模式可将创造力课程与教材融入各科教学和生活中, 一方面应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情境与需求来设计课程, 另一方面应考虑当地文化因素, 就地取材, 发现在地的创意元素, 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并发挥创意, 达到用创意营造美好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思考教学的理论与实际[M].台北:心理出版社, 2010:12, 152.

[2]MAKER J C, NIELSON B A.Teaching models in education of the gifted[M].Rockville, MD:Aspen Systems Corp, 1982.

[3]陈龙安.“问、想、做、评”创造思考教学模式的建立与验证[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 1990.

创造思考教学法 篇8

一、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需学生真正把美术当回事情

小学美术教学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显得那样的丰富多彩。但在我们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地把美术不是那么当回事儿。这就从一定角度制约着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幻想世界的创造,这是不利于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形成相关美术素养的。由此,我们所必须进行思考甚至就完全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需学生真正把美术当回事情。如小学美术教材中有与“泥巴”相关的内容,平时的教学我们对此内容总是那样的不以为然,这里的原因也许显得比较复杂。作为美术教学必须努力扭转这样的格局,真正让学生通过泥巴去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甚至就是比较理想的幻想世界来。首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玩泥巴”的具体时空,如多让学生将动物形象或器物形象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人格化,也可以让学生将泥巴之人物进行相关意义上的夸张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泥巴以生命的灵性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就比较有意义地促使学生在玩泥巴中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甚至幻想融入泥土的创作和利用中。

二、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需学生真正玩出美术味道

从相关意义上讲,小学美术教学,就是在做着让小学生去尽情地玩的事儿。小学生通过尽情地玩,可以玩出自身的智慧,也可以玩出美术的素养,更可以玩出一些比较健康的人格来。作为美术教学就必须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去尽情地玩,我们对每个学生都不要去歧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有智力和智慧的差异是肯定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存有差异也是完全现实的。所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去玩出那些“多彩的拉花”,还可以让学生去玩出“春天的色彩”,更可以让学生玩出“身边的设计艺术”。

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优质均衡教育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步迈进教育教学的课堂,也进入了美术教材的文本。譬如美术教材中就出现了《电脑美术一个新伙伴》的教学内容。从教材课题乃至相关的教学要求看,就是需要学生去认识电脑美术的特点,感受电脑美术独特的魅力,进而产生电脑美术是一个新伙伴的感受。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智慧甚至就是幻想,去尽情地玩,通过电脑去玩出美术的味道来。电脑美术的教学,如果能够让学生尽情地玩起来,那么学生不仅仅能认识和理解电脑美术是一种独特的美术创作方法,而且是帮助学生学习美术的得力助手。学生便也能够利用电脑美术创作方法,使用各种图片资料进行创作,进而产生独特新奇的想象。

三、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需学生真正具有美术智慧

小学美术教学不仅仅就是让学生运用画笔去画出一些比较简单的图形,教学中需要学生能够对美术艺术进行一些美的欣赏。这就需要我们做出这样的思考,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欣赏自然也需要学生具有欣赏的硬功夫,学生能够去欣赏,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造。学生的创新创造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展的、想象的、自由的和多向的模式。作为美术教学当然也需要学生凭借其文本资源进行欣赏的创新和创造,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美术智慧。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欣赏建筑的艺术,而应当让学生透过这建筑的艺术去发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的品质。为了让学生达成尽情欣赏的目的,我们利用课件形式将现代建筑、古代建筑、古代建筑外观、建筑结构、群体布局建筑、匾额和楹联一一呈现出来。在呈现这些课件时,还将一些古建筑之外观描写的语言呈现出来,学生不仅仅受到形象的感染,还受到一定意义上的智慧启迪。当让学生去利用电脑画出自己所期盼的建筑时,小学生也就真正意义上出现了诸多的灵感,而且不是那种比较简单的涂鸦。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需学生真正把美术当回事情;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需学生真正玩出美术味道;美术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目的,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潜能力。这让我认识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需学生具有美术智慧。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造,幻想

参考文献

[1]宋冬梅.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4(9).

[2]陈鹃.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3(7).

[3]李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21).

创造思考教学法 篇9

一、提高教师创造性意识, 抓住创造性教学的突破点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 依据课程标准, 依据现有的课程教材, 去渗透创造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对创造教育的认识水平。这个问题涉及到教师本身的创造意识, 教师对教材创造因素的挖掘,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 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学生进行各种训练等。因此, 教师必须有以下10种教学意识:

1.要坚信, 如果教育方法得当, 早期开发学生创造力是可行的。

2.要特别尊重和热爱富有创造性的学生。

3.在教学中, 要善于激发和爱护学生点滴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4.注重对学生因势应变, 质疑探求、独立思考、求异创造等创造素质的培养。

5.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教育训练和行为的养成。

6.富有创造性地对待学科教学工作。

7.创造一种气氛, 使学生受到尊重, 并作为小组的一员受重视。

8.使每个学生懂得自信, 获得自己创造成就之勇气和信心, 并应当允许他们进行长久的尝试。

9.大力称赞并鼓励学生的新奇念头, 想象力和别出心裁。

10.应当避免在评价学生中迷信权威的做法。

以上10条内容, 应在教师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科教学抓住创造性教学的突破点。

二、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 抓住创造性教学的渗透点

学生的创造意识, 是在对学科的内容、特点产生兴趣时引起的。因此, 挖掘教材中创造性因素, 并以此为渗透点, 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教育、训练是完全必要的, 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抓教材中的矛盾处渗透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 “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有的学生提出, 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 在人们都快乐过年的时候, 这个小女孩却冻死了, 她会微笑吗?是不是安徒生老爷爷用词不当呢?学生通过对小孩幻想的体味和大年夜特殊环境的剖析, 设身处地想一想, 终于明白了:一个孩子, 她应当得到温暖、食物、节日的快乐、亲人的爱抚、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得到, 只能在幻境中得到。并且在虚幻中得到满足, 这正深刻地表明了她生活的悲惨。这种以喜写悲, 其喜更悲的表现方法, 更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教师抓住教材的矛盾处, 给予点拨, 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 敢于质疑的精神。

2.抓教材的延伸处渗透

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它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或探索, 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结尾时, 谈到狼向小羊扑去, 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 打破思维定势, 从这一思维框子中跳出来, 想象当时的情景, 启发学生进行多项思维, 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有的说:“狼扑向小羊时, 却倒下了, 原来猎人朝狼开了一枪”;有的说:“小羊一闪, 躲在一边, 狼扑了个空掉在了河里”。这样抓住文章的延伸处渗透, 其思维呈现出多元趋势, 培养了学生不受制约, 纵横思考的习惯。

3.抓住教材的隐含处渗透

文章中, 作者为了表情达意, 在遣词造句方面都是精益求精的。如《飞夺泸定桥》一文, 开头一段写大渡河的险要,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想象。学生从“大渡河水流湍急, 两岸都是高山峻岭, 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一句中, 结合红军当时前有守敌, 后有追兵的险恶形式, 一下子感悟到了这一典型环境的内涵——这里是天险, 是绝地, 夺取泸定桥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 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这样借助文章的隐含处, 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 既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进行了想象思维的训练。

三、优化和选择教学策略, 抓住创造性教育的显示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 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式, 又包括了学生“学”的方式, 对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必须认真对待, 一般来讲可考虑以下策略:

1.发散与集中教学的策略

所谓发散与集中地策略, 就是教师提出开发的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 然后好中选优, 集中到最好的方案上来, 或者综合成一种答案。

2.定式打破教学策略

所谓定势打破教学策略, 是指对不同的问题, 运用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 再提供特殊的变异, 用新的思维来解决, 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 使思维灵活的教学方法。

3.反思教学策略

所谓反思教学策略, 就是抛开原来解决问题的思路, 进行反向思考的教学方法, 他是培养学生在特殊条件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方法。如《司马光砸缸》一课, 我们让学生思考司马光改变了“人离开水”的救人方法, 采用了“水离开人”的救人方法, 正是它思维的逆向性, 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 运用反思教学策略, 应注意两点:

(1) 要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路线。

(2) 掌握反思的特点:逆向性、挑战性、新颖性。实践证明, 要想让学生通过教材获得哪些东西, 对教材不同的使用方法学生的获得是不一样的。

4.创造主体的教学策略

作品是创造主体创造的, 引导学生对创造者进行思维与个性方面的分析, 总结他的特点, 形成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面。

5.创造过程教学策略

在教学创造性作品时, 不仅讲内容本身, 还要讲作者创造产生的过程, 使学生了解到创造过程的关键环节在哪里, 从而受到启发。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意识的重要方法。

6.辩论教学策略

组织在课上课下对同一问题展开辩论, 以便培养学生挑战性思维, 冒险性个性思维品质。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敏捷性、深刻性, 也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

7.宽容模糊的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是在提出问题后, 对学生回答不完整、不满意时不给予批评, 而给以恰当的点拨和鼓励的教学方法。其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思考问题, 使思想处于活跃状态, 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并学会接受不同意见和观点。

8.质疑问难策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端正认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人, 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 鼓励学生的主动质疑, 去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 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有利于发展新的创造个性。

总之,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学, 老师首先要有创造性精神, 立足学科特点, 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 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大量高科技人才和有创造才能的人才。

摘要:从提高教师创造性意识, 抓住创造性教学的突破点;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 抓住创造性教学的渗透点;优化和选择教学策略, 抓住创造性教育的显示点三个方面, 探讨学科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

创造思考教学法 篇10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思维的分析

有些高中生的物理底子比较好, 这与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关系的,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 学生如果注意对物理知识体系的总结归纳, 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物理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是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环节, 需要进一步开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配合, 可以协调彼此的知识应用模式。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 物理教师要发挥好教学魅力, 从学生的学习观念上进行物理学习的引导, 帮助学生进行物理现象及其存在规律的剖析, 实现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开拓及其优化, 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的物理学习行为的创造性应用。

在当前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些学生认为高中物理太难了, 自己完全不能掌握好物理知识体系的一些知识。这些学生可能是自身的物理基础比较薄弱, 可能是自身的学习方式出现问题, 从而影响物理基础知识的奠基。如果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物理创造性思维, 就可以进行良好的物理知识体系的学习。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比如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空间应用思维、辩证分析思维等, 这些思维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维因素, 物理和数学有共同之处, 也是物理学习所具备的基本元素。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 一些学生缺乏辩证分析思维, 从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 比如在物理《平抛运动》这一节课中, 学生对于合速度的公式的概念理解欠缺辩证性的分析, 不能针对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位移、水平方向速度等要素展开辩证性的分析, 从而不利于深入了解平抛运动和合速度公式原理, 这是创造性思维缺乏的一个体现。

二、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养成的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我们首先要明确物理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在该应用模式中, 通过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要素的培养, 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的能力。所谓发散思维就是进行问题思考时的方向性的应用。比如在高中物理《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教学中, 进行公式的各个要素的具体剖析, 可以和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动公式等联系起来, 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物理公式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向, 进行中心天体质量、行星质量、周期、轨道半径等各个要素的辩证剖析。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辩证思维及其横纵思维模式展开分析, 以便更好地进行学生学习思维层次的指导, 因为这两种模式都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础。

要提升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能,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在日常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对一些高中物理习题的筛选, 选择一些具备创新性的习题, 这样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场所。教师也要把握好学生的物理学习情绪, 进行适应性心理准备工作, 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 这对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中物理课堂学生创造性学习模式的应用

1. 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有赖于学生日常物理解题思路的开拓, 比如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中, 通过对原理公式内部各个要素的转换, 如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增加的内能等要素展开分析, 积极进行公式要素的转换、代入, 进行类似能量守恒习题难点的解决, 进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的探讨, 促进学生对这种公式应用下的习题的解题规律的探讨, 这种多样的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有助于学生学习思路的创新、学习习惯的优化。

2.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模式的更新

在日常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进行物理学习小组的划分, 不同小组的学生的学习思维的交互, 更能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创造性模式的学习。在学习《冲量与动量》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单摆装置模式的应用, 并且根据装置的具体运动情况, 针对高中物理知识内容, 进行符合情境的习题编制。在此应用模式中, 针对每个小组提出的物理问题, 其他小组都要进行解答, 有必要时教师要进行辅导。又如在《圆周运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各个物理圆周运动规律的探究, 比如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之下的力学相关问题的提出, 进行各个实验题思维的相互交流, 这样师生都能受益。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展开新型的实验题题目命题方向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素质, 更好地进行发散性题目的解答。比如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 教师要提倡物理知识应用规律的反其道而行, 也就是根据原有的学习思维方向, 进行相反方向或者多方向的思维开拓, 针对匀速减速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 展开反方向求解, 鼓励学生的学习个性化的发展。物理教师也可以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 进行物理教学模式的更新。这种物理电教模式的开展, 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比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飞船宇航员日常生活的视频片段, 进行失重情况及其相关运动情况的剖析, 这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进行一系列想象力思维培养策略的应用, 促进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比如研究性学习部分《物理摩擦力与流体阻力》材料的介绍中, 教师可以进行飞机、船体、鱼等流线型事物的展示。如果有必要, 教师还可以进行三维模型的教学应用, 通过对这些物体的应用, 延伸学生的想象能力、扩宽其思维能力, 实现现实物理流体阻力规律及其摩擦力规律等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师生的良好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知识互动。比如在教学《磁场》这章时, 可以先让学生做好电磁规律的预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请学生上讲台画出磁体的磁感线或者画出电荷的电磁, 从而提升对电磁场空间分布情况的了解, 然后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带电粒子空间运动问题的分析, 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需要师生具有良好的互动, 这有利于学生物理知识学习切入感的培养,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物理创造思维的现实应用。

4. 创造性学习模式与物理解题能力的关系

在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培养过程中, 我们要明确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学生综合物理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是为学生的物理学习难题的解决、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服务的。教师要教导学生, 首先要明确创造性学习模式和物理解题能力的联系,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能够解决现实物理学习过程中的相关难题, 而学生良好的解题实践能力, 能够确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明确这两者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 多角度、多过程地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 从而针对学生的相关问题展开更好的指导。

创造思考教学法 篇11

每次我们的体验栏目都邀请一名男士和一名女士参加,是有原因的——男女在面对同一款车型时所关注的重点往往各有侧重,而最后将双方的意见整合在一起,就能得到一个相对完整和全面的总结了。今天Mori的谈话再次证明了我们的“男女组合”是多么正确。女性往往都是外貌控,Mori也不例外:“特斯拉的外形特别简洁,我总觉得它跟iPhone有些神似。让我惊艳的是它触摸激活的门把手,并没过份高调,却瞬间就能成为街上最耀眼的主角。置身车内,我只想惊呼‘太简洁,太未来了!’。位于中控台的17英寸超大显示屏几乎是我在车内唯一看到的配置,它是整部车的中心,传统汽车通过二十多个按键来实现的功能,这一块显示屏全都搞定了。”

Mori还尝试了一下P90D新增的“召唤”功能,人在车外,仅操作遥控车钥匙,P90D就能依靠探测雷达自动完成停进/驶出车位的全过程,如遇到障碍,它还会自己停止或者绕过障碍,整个过程无须人为介入,全部由车辆自动完成。“太令我惊讶了,这其实就是自动驾驶了吧!这台车还有ACC自适应巡航,我在路况比较简单的时候试验了一会儿,效果很好。我的车不仅跟着前车加速、减速,甚至完全停下来之后还会跟着再启动继续前进。之后,我大着胆子松开方向盘,发现它会自动遵循车道进行小幅的转弯。我想这样也许还不算完全意义的自动驾驶,不过就目前在P90D上感受到的这些细节,给予我很大的信心,我相信真正的自动驾驶一定并不遥远了。”

经历过企业初创期种种困难的Mori,一直保持着追求完美的态度,对于今天这辆特斯拉,她也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动力回收会让松开电门的瞬间像是轻踩了一脚刹车一样,刚开始会有些不习惯,当然这个力度是可以调整的,但会影响动力的回收。另外,内饰的设计似乎有些过度简洁了,以至于后排座竟然没有放杯子的地方,很不方便。最后要说的一点,就是我们今天跑的快没电了,按照车内大屏幕导航的指引去找充电桩,竟然连跑了两处都是导航上明明显示有特斯拉超级充电桩,而实际到了现场并没有。我明白这不是特斯拉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城市建设多个方面吧,不过无论责任在谁,它一定会真实地影响用户的体验与感受。希望电动车在国内的使用环境能够越来越好。”

创造思考教学法 篇12

一、取材生活情境, 寻找数学支点

素质教育指导下的课堂教学,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问题, 会让学生感到问题的真实性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从而在渴望解决问题的驱动下, 积极主动、热情百倍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求平均数》这部分内容, 我教过许多次, 每次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与孩子们一起找到求平均数的规律, 然后反复练习求平均数。通常短短一节课的功夫, 学生们就熟练地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一堂课结束后, 我总以为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认识一直保持到“钓鱼事件”的发生。

永远记得那一次海边野炊, 四个调皮的男生拿出鱼竿扬言要钓几条新鲜的鱼来下锅, 另外两个女同学也不甘示弱, 要与男生一决高下。于是, 一场别开生面的钓鱼比赛开始了。临近中午, 小伙伴们结束了比赛, 可是却又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原来他们对谁胜谁负各执一端——男生说:“我们钓的总数多, 就是我们赢。”女生说:“你们人多, 仗着人多取胜, 不公平!”还有的说:“我们比的是钓鱼水平, 一百个人钓的鱼与两三个人的比, 能比吗?”——眼看着大家互不相让, 我心中灵光一闪, 这岂不就是生活中的平均数吗?何不趁此机会让孩子们体验一下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于是, 我对他们说:“你们各不相让, 是因为你们觉得自己都有理, 但却说服不了对方, 那么, 为什么不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呢?来, 咱们一起想个公平合理的方法, 让每个同学都满意, 怎么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 大家最终统一了认识:要比谁钓的鱼多, 比钓鱼总数最公平;要比谁的钓鱼水平高, 比平均数才公平。

“钓鱼事件”发生后,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平均数的知识早已学过, 并且学生们熟练地掌握了, 可是为什么当生活中出现应用平均数的知识时, 学生们还不会运用呢?这使我不得不重新反思之前的教学方式:我们是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还是教给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次小小的野炊活动, 一场不经意的比赛, 学生从生活中自己提出了问题, 又迫不及待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这一切不就是数学教育的真谛吗?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 它是在生活中生存的, 离开了生活, 数学将是一片死海,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设计了《旅游中的学问——求平均数》这节课, 利用荣成依山傍海、景色优美、适合旅游这一现实背景, 设计了一次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 让孩子们经历钓鱼比赛、乘船欣赏海上风光、参观海带养殖基地等活动, 从中感悟、体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践结果表明, 学生们喜欢这节课, 兴趣盎然的投入到这种有趣的活动中, 通过自主活动, 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一系列活动, 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继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二、联系生活情境, 拓展数学视角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并要应用于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 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设计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游戏等, 把学习的氛围与他们的生活挂起钩来, 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 我播放了一段录像并提出问题:“老师要想知道这段时间通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 如何才能知道呢?”学生一听, 太容易了, “数数呗”, “统计统计不就行了吗”,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出各种机动车辆的辆数。放完录像后, 学生反映车辆太多, 速度太快难以统计清楚。于是, 又引出了小组内应该进行分工, 在分工的基础上, 又重新放了一遍录像,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好记录。结果学生的方法很多, 有画竖线的, 有用对勾的, 有用点表示的, 有画“正”字的。按照我们教师通常的思维, 画“正”字来表示最简单实用。一部分学生同意这种观点, 但是, 另一部分学生不同意, 他们的意见是:“车辆跑得太快, 眼睛不能离开屏幕, 如果低头画‘正’字, 很不方便的;而且还可能会落掉一些车, 如果用点点或画竖线的方法, 操作起来简单易行。虽然后来需要数, 但是, 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生活中, 学生只要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就行了, 我们不能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思维, 只要他自己觉得最实用、最方便就行了, 我们何必强求统一呢?

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 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这样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 掌握数学方法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现象又充满着好奇。学生对于一组信息, 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处理和分析是学生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表现。在教学时, 如果教师能经常对教材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调整、改编, 创设一些联系实际的、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对有关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 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在执教《旅游中的学问——求平均数》一课时, 我还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促进他们的思考。

比如, 在学生们兴致盎然地研究完乘船的数学问题之后, 高高兴兴地登上游船, 游览荣成的海上风光。在海带养殖基地, 同学们了解到了荣成市近年来海带养殖情况统计表:

这又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口算三年的平均产量, 并预测2004年海带的产量,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们由前三年的海带的平均产量是600万吨, 判断出2004年的产量不可能低于600万吨;尤其是有一位同学的想法更是让诸多听课的教师为之拍手叫好, 他联想到社会不断发展, 科技也在进步, 海带的养殖技术肯定会不断的改进提高, 由此判断海带的产量可能是800万吨……

如在本节课中, 在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的旅游活动之后, 我即兴请同学们为我这个导游打打分, 要求最高不超过10分, 六个小组公布分数之后, 那老师到底得几分呢, 一个同学说:“只要计算出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就可以了。”他的话音刚落, 另一个同学就站起来反驳说, 那样计算太不公平, 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都是去掉一个最高分, 再去掉一个最低分, 然后计算平均分才比较公平。

这样, 创设了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进行数学思考的过程中, 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 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问题,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养成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良好态度, 进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孩子们的潜能如同空气, 可压缩于斗室之间, 亦可充斥于广厦之中, 你给它多大空间, 它就有多大发展。

四、回归生活情境, 体会数学价值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参与、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 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人认为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生活情景, 设计几个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就够了, 但我觉得这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教师的立足点最好放在课外。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 养成质疑、提出问题的习惯。如果让学生在课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再带入到课堂中来, 由这些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在课间我组织学生玩丢沙包的游戏。让参赛的8名同学, 分别站在已画好的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和各边的中点来向中间的小篮投沙包。正当教师要喊开始的时候, 站在四个顶点上的同学, 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认为教师这样安排不公平, 要求围成圆圈来投才公平。我说:“那为什么围成圆圈才公平呢?”学生们说:“就是这样才公平嘛……”显然, 学生们不能为自己的方法找出理论的根据。我告诉学生, 别着急, 把这个问题带到课堂中来, 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后, 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来听课的, 自然是兴趣盎然, 积极参与。在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 原来刚才应用的就是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知识, 数学真是有用的啊。

再如, 结合学校5月份开展的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布置学生做公交车运营情况的调查, 希望学生能从中感受公交司机工作的辛苦, 并把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带回来。从学生们带回的众多的问题中, 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市政府的终点站, 1路车和2路车同时发车, 1路车7分钟发一辆车, 2路车9分钟发一辆车。至少经过多少分钟后, 这两路车又能同时发车?这个问题激起了所有学生浓厚的兴趣。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水到渠成地就引入正题了。当学生通过学习, 明白只要求出7和9的最小公倍数就行了以后, 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们告诉我, “没想到, 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会使那么复杂的问题, 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 “数学太有趣了”, “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可见在数学知学习的过程中,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上一篇:全程干预下一篇:包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