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教学思维

2024-09-24

创造性教学思维(精选11篇)

创造性教学思维 篇1

创造性思维, 是指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需要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创见性的思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人类学习语言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是富有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习过程。学习语言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进而达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 英语教学的设计 (包括内容、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应体现一种创新的思路。创新既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又要在教学效果上体现出来。

作为学习的过程, 创新是隐性的, 指的是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新的组合, 用英语进行产生新思想的新思维, 形成新的创意。作为学习的结果, 创新是显性的, 标志着学生最终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这些创意, 进行新的意义交流, 表现为语言的创造性。例如, 一段得体机智的话语, 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一篇立意清新、文情并茂的作文, 等等。这种语言创造性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教育的结果, 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贯彻创新教育的主要标志。

那么, 在英语课堂中如何开展创造性思维教学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些体会和看法。

一、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1. 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在教学途径上重视启发和强调实践的基本特点。

“问则疑, 疑则思”。教师应通过提问、激疑, 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自觉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注重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 体现了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整体性。

在师范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引导, 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穿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创造性思维教学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新颖性问题进行启发, 让学生激发自己的求异思维, 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4. 创造性思维方法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 针对学生的整体水平, 精心设计一系列由深入浅、由易到难、形式多样的口头笔头测试题, 引导全体学生从问题的多个角度去创造性思考, 发表各自的见解;打破思维定势, 鼓励求异思维, 甚至是逆向思维;同一意思用各种不同方法来表达,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 “课堂教学的成效依靠师生共同的努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必须致力于改善课堂教学结构, 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 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主动追寻的内涵中学会思维。

1. 导入要简洁

导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不论采用背景介绍法、悬念法、插图导入法、演示法还是问答法, 简洁十分重要。简洁就是说话明了, 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简洁是对教学语言的一种要求, 这样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吸引学生思考想象, 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2. 节奏要明快

节奏明快是提高课堂时间效益的根本途径。英语课堂教学节奏快才能给学生输入足量的信息, 进行有效的操练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用正常的语速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要流畅, 练习变式要多样, 要一环扣一环, 环环相扣, 从导入、输入信息, 展开讨论, 达到高潮到结束, 要紧张有序, 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3. 讲授要精练

所谓精讲就是该讲的必讲, 不该讲的不讲, 可讲可不讲的不讲, 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一是有时间让学生进行瞬时记忆。瞬时记忆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基础, 能力的获得离不开记忆。二是有时间让学生在课上进行阅读, 通过朗读、默读、精讲, 获取信息, 开阔视野, 吸收丰富的语言知识, 扩大词汇量。三是有时间让学生练讲话。四是有时间让学生练习听。听力是从练习中培养出来的。听力是一种领会能力, 掌握英语的必由之路。学习说话、学习发音都离不开听, 课上节省一点时间让学生练习听力并不是浪费时间。教师精讲, 学生就能在听说读的训练中, 自我感悟。

三、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和英语教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紧密相连, 并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是学生学好英语所不可缺少的辅助形式。教师教唱英语歌曲、猜谜、游戏、故事会、广播、影评、讲座、知识竞赛等, 不仅能使了解外国社会文化, 贴近生活实际, 而且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

我教过这么一位学生, 他英语成绩平平, 学习马虎, 但在准备英语晚会的时候, 他居然自告奋勇要当节目主持人。为了当好主持人, 他认真地写串联词, 一字一句地琢磨背诵, 把整整15个英语节目都背了出来, 而且串联词也说得流畅。他在组织工作中表现也十分突出, 出过不少好点子。晚会的形式和内容别具一格, 得到全体师生的称赞。从此, 他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居然能把所学课文中的重要段落背得滚瓜烂熟, 英语成绩直线上升。由此可见, 成功的课外活动课不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如何如何, 而是学生自觉地力争做得最好。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新教材、新大纲要求我们用创造性的劳动培养更聪明的学生, 在教学中用引人入胜的方法呈现教学内容, 营造富有拓宽学生思路的学习环境, 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活动, 创设形象生动的交际情景, 使教与学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 篇2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一)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二)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赤壁之战》,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周瑜。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讲课,突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仍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鲁肃。”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诸葛亮本来是一位前来游说抗曹的说客,鲁肃识得局势,就大胆地向孙权进谏,以促成东吴和刘备的联盟,这样才有之后的赤壁之战的胜利。”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鲁肃本身也是东吴人,但学生不涉及他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识得局势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诸葛亮、周瑜,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鲁肃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善于思考。”这样的肯定,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

如在六年级里有一组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同异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这组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因而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写想象作文。低年级孩子学了《小马过河》一课,老师叫学生模仿,自己编个童话故事,一句话一幅图,可自绘可剪贴,最后粘贴成一本书。学生自编出许多小童话故事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就是以类比为出发点,找出它们之间相同或相异属性。类比法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把两个不同的事物从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产生超常的构思,这是创造思维的火花。

作文教学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3

一、随机取材,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人们做事, 如有兴趣, 就容易做好, 写作也如此, 学生愿意写, 思维就会积极、活跃。创造的火花才能点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要让学生对文题感兴趣, 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就是随机取材, 自命文题。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 随时发现和捕捉学生写作的兴奋点, 在学生产生写作欲望时, 让学生及时动笔。这样学生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自己选材, 自己命题作文,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只有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比如学校开展各项有益活动:跳绳、拔河、各类棋赛、书画展等。都是学生作文随机取材的宝贵资源, 周围的景物也是学生创作的素材。学校组织春游时, 我边带学生游玩, 边指导学生观察, 用视觉看, 看到什么 (美丽的景物) , 用听觉听, 听以什么 (鸟鸣、流水声) , 用嗅觉闻, 闻到什么 (花香) 。通过观察, 学生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充分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克服了写作难点,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多角度作文, 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同一作文主题, 可多角度创意, 多角度选材, 多种文体表现。如为响应十七大会议号召, 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落实到每个单位, 每个家庭, 学校举行征文活动:“让天空更蓝, 让大地更绿, 水更清, 让家园更美。”我就引导学生多角度选择文体。可写人, 记事、写景状、寓言、童话、倡议书、讲演稿。多角度创意:可写人, 街头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美德, 批判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可记事, 自己做过的、看见的、所经历的事, 抒发情感, 也可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还可写倡议书、讲演稿, 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爱护家园。也可将自己的心愿写成童话、寓言、向人们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这样充分发挥创造力, 作文多姿多采, 富有个性。

三、多元评改, 呵护学生的创造思维

著名教育家齐佛说过:“什么是创造?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造。”所以我们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应遵循“多鼓励、多批评”的原则, 多就少改, 要善于发现, 并极力挖掘作文中的“新”, 用心呵护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教室的评改标准要放低, 每次讲评可针对一两个问题或一两种能力进行, 这样重点突出, 目标明确, 难度小, 学生易于把握。评价要多元化:自评、师评、生评、家长评、方式多样:口头评、书面评、点评、总评, 手段多样:可以记号评、图画评、语言评, 主体多样。眼睛多角度发现的“新”也就多, 学生得到的肯定也就多。方式多样方法灵活, 肯定及时到位, 实效性强, 手段多样, 简单、新鲜、有趣、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总之, 多元改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 主体地位得以突出, 创造性思维得以呵护。

理想之树需要汗水浇灌, 成功之门永远向勇于实践者敞开, 今天的小学生正是未来振兴中华的中坚力量。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发展创造思维, 在发展创造思维过程中深化知识。四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 让我们携手并肩, 共同努力, 成功正向我们招手。

创造性教学思维 篇4

作者:郭从昆 加入时间:2009-11-13 9:56:45 有1669位读者读过此文 编辑:信息中心

摘 要: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学生对纸雕塑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纸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和制作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模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关键词: 纸雕艺术 造型概括力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简单的美术教学中的图图画画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探索中我认为纸雕塑是一个很好的选材。

能够认识纸雕塑是雕塑的一种,并能够区分几种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运用剪贴、卷曲、折叠、雕空及压线屈折等技巧制成纸浮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纸张的特性,增强对纸雕塑的教学兴趣,能够运用纸雕塑的基本造型方法塑型,并能对其进行综合运用,发挥纸张的特性,做出多样化的纸雕塑。

教授雕塑的基本知识,指导区别浮雕和圆雕的特点。可以从四面八方看的是圆雕。浮雕是平面的,表面有凹凸感,只能从正面看,是雕塑中的半立体作品。了解浮雕制品的材料(金属、塑胶、石料、木、纸……)。在那么多的材料中,我最喜欢用纸来做雕塑,因为这种材料制作时最方便,价格也是最便宜的。

教授制作纸浮雕的方法:①演示“剪贴法、卷曲法、折叠法、雕空法及压线曲折法”的基本造型,②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方法进行介绍,③教师具体介绍折叠法和压线曲折法。演示方法完成后的效果,教师引导提问:是什么方法令平面突起呢?④教师演示过程,并出示用两种以上方法制作完成的作品,学生可以交流讨论。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准备各种纸,定出作品主题。运用多种方法做出凹凸效果,小组成员集中制作,进行拼帖,并命名。学生在互相讨论和切磋中完成作业,学生最后完成“我学会了”的教学反思: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纸雕塑制作的奇妙之处,了解到纸雕塑制作的基本技法。

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做课程。学生对纸雕塑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纸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和制作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模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自己要学会做纸雕塑,做出的纸雕塑最好能与学生最熟悉的现代雕塑相吻合,可结合环境雕塑,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欣赏网上的示范作品与学生作业,了解纸构成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看看这些纸雕塑作品可放在什么环境下更有意境。出示城市现代雕塑与纸雕塑图片,进行对比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教师演示组合的顺序。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点:(1)是否理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2)是否基本掌握了纸立体的构成方法,能否利用构成因素设计制作一个有三度空间的富有情趣的纸雕塑作品。(3)是否通过纸雕塑的制作,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看同学能否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业中体现概括与装饰的特点。(4)看作业是否具有立体感。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即使制作技法比较幼稚,只要体现了纸的立体造型、有创意都应鼓励。(5)看学生在制作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研讨中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说出自己的创意。学习纸雕塑造型的基本原理与构成立体的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具有三度空间的纸雕塑作品。通过设计与制作纸雕塑作品,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体会现代纸雕塑的形式美感。关注现代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象的艺术概括力,锻炼立体思维的能力。形成纸立体的多种构成方法,如组合法、折叠法等。纸雕塑的设计,造型构思。点、线、面、体的韵律组合。纸雕塑是以纸为材料,以立体构成为原理,制作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纸雕塑作品。与纸浮雕相比,纸雕塑更强调纸的“扩张力”和形象空间的表现,含有更多的立体构成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立体构成趣味化了。现代雕塑作品尤其是环境雕塑作品更加趋向于表现作者的理性感受与对自然形象的超越,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纸雕塑与环境雕塑有着异曲同工之感。纸雕塑用块面的分割、组合、折曲、卷曲,表现点、线、面的韵律组合,而且具有制作方便的优势,是学习立体构成设计的好方法。例如狮子头的制作:造型富有扩张力。造型概括,整体效果强烈,用简练的手法表现了狮子头的气势与神态。狮子头的造型用三张纸切割、弯曲,折叠完成。眼睛与胡须的圆形与整体造型形成了点线的响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造型富有点线面的组合相得益彰。比较适合作为学生学习纸雕塑的范例。也增加了造型的重量感。体现了线与点的巧妙组合,富有韵律感。学生设计制作(2——4人一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临摹、自己设计的方法,提倡自己构思,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能力。较大的纸雕塑作品可以合作完成。展示与研讨学生的纸雕塑作品。展示是学习的延续。通过展示与研讨,使学生相互学习,畅谈自己的构思、制作的体会,体验创作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因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的立体的过程。新立体的探求包括对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对材料强度、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两个方面。学习立体构成可以锻炼对立体形象的想象力和直觉判断力。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由分割到组合或者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体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构成任何形体。所以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空间是立体构成最基本的观念和要素。① 对比与协调;② 对称与均衡;③ 稳定与轻巧;④ 比例与习惯;⑤ 节奏与韵律;⑥ 联想与意境;⑦ 多样与统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造型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纸雕塑立体造型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我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说,纸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教师引导学生对纸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纸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发现平面的纸材通过卷折、粘贴等方法可以构成立体形状,在玩乐中的拼拼凑凑、裁裁剪剪,粘粘贴贴中就能感受到现代雕塑的想象力,纸雕塑艺术离自己并不遥远,自己原来与纸雕塑有了亲密的接触。说明了一件纸立体造型作品的完成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表现上则有板材和管材等多种 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纸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材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现。这种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法则创造出实际占据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的制作活动我们叫做立体造型。欣赏研究,立体造型作品是如何构成的?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平面的纸材构成立体形状?教师适当示范纸圈、纸管和纸块面的制作。尝试练习。请学生试着将平面的纸材变成立体形状,比一比谁变出的形体多。表扬纸立体形状做得又多又好的同学,集体讨论解决制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教师出示各种纸立体造型作品,学生欣赏感受其魅力。自主探究。教师将纸立体造型作品发放到各小组,请学生分解并再重新组合,理解构成的形式和规律。教师提供几种构成范例请学生欣赏后谈谈各自的设想。要求用纸进行立体造型,要求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剪刀,大胆表现。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思维 篇5

关键词:创设思维 历史 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 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 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作用,它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广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在心 灵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可见培养创造思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完善学生个性 发展的重要渠道。近年高考题已有考查学生创造思维的意向。如1997年高考第37题,以《欧洲家庭史》记载, 得出“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的这一结论;第46题材料解析题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认识等。这些都为学生创 造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才干,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如何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呢?笔者敢冒鄙浅,对此作了一些探索:

一、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 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则须疑”,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孔子也说:“多闻阙疑,多闻阙殆”,主张广闻质疑。笔者注意在 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提问:

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地开导

2.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

3.深挖“提问”的创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

二、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做 到: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 “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 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 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

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 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 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 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 》、《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辑刊行油印小报《历史报》。如此等等多种形式 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三、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 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自创新的教育路子,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 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笔者的做法是:

1.打破思维定势,创设悖逆情境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精神。这不失为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的方法之一。同时,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创造素质的锻炼, 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改进教法,使教学洋溢着创造气息,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 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造思维 篇6

一、用好教材, 培养创造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师、学生和教材) 之一, 是师生赖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我们知道, 教材的难度切合学习者的水平, 表现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在新授课的教学中, 绝大多数内容来自教材, 所以深入挖掘教材, 是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当然, 用好教材, 并不是指机械地传授陈旧的内容, 背会结论, 模仿训练, 如果这样做, 只能使学生失去时代感, 没有创造欲。有的年轻教师认为:“课本知识简单, 例、习题无深度, 讲起来没滋味。”因此便蜻蜓点水式地照本宣科, 然后漫无边际地搞题海战术, 结果使师生情绪受挫。事实上, 课本如同一块压缩饼干, 其中蕴藏着丰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

1.概念性问题的处理

对于书本上的概念、定义、规定等处理时可以系统归类。例如, 数学定义中有很多不等于零的规定, 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1) 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次项系数不等于零;3) 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不等于零;4) 函数中有关系数不等于零;5) 比例性质中的分母不等于零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 克服盲目性。

2.教材上原有定理、例题的教学

教材上的定理、例题都是经过提炼出来的, 具有典型的数学思维和方法, 而且它们表述的都十分规范。尽管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并不是完全的形式逻辑的演绎过程, 但作为反映这种过程的表述, 则应完全按形式逻辑的规律进行, 它是数学严谨性的外在形式。因此教师在例题教学过程中的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示范, 是学生能自觉地规范地表述解题过程的必要前提。

况且, 例题可以强化某个概念, 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熟练公式应用, 巩固方法的掌握, 堵塞认知结构中的漏洞。通过这方面的教学, 使业已掌握的知识提高到简洁的原理性结构的可能性加大, 向新事物迁移的倾向增大。

例如, 对于垂径定理的教学, 可以采用:直观感受→直觉猜想→逻辑证明的路线展开

通过这样的过程, 使学生在课堂上感知创造的过程, 体验创造的乐趣, 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3.教材中练习题、习题的处理

对课本题的探索, 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非常重要。可由不同问题教给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 中考题也经常出现由课本转化而来。

例如, 2000年河北省中考的第七题充分结合教材上的类似问题, 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取信息再加工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归纳判断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和准确的计算能力。这无疑是给数学教学明确了一个极好的方向, 也使教师看到题海战术的弊端, 认识到解决数学问题是创造性的过程, 每一步思维都非常重要。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尝试、猜想的过程, 共同探索解题思路, 就可以改进学生的思维品质, 形成敏锐的直觉思维能力,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二、尝试新的教学观念, 保护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精神的主体, 是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力注意:

1.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始终将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尽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 在讲解中设置误区, 引起学生的质疑。利用教材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利用认识中的冲突引起讨论、甚至争论等等。

2.培养追根刨底的探索精神

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显著特点, 但如果没有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勤于和学生交流, 这对于维护学生的创造意识大有好处。

3.培养追新求异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巨大动力, 是创新意识的显态表现, 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探索、思考和发现的情景, 使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建构的过程。

4.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 因为只有通过观察, 才能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同时, 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分析, 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果的猜测, 这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性素质。

5.培养对美的感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庞加莱说过:“数学的优美感, 不过是问题的解答适合我们的心灵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满足感。”这句话深刻地说明数学思想方法给人的美感取决于数学思想方法与人的心灵的适应性。例如, 数学中对称思想与对称美;符号思想与简洁美;整体思想与统一美;归纳思想与秩序美;数学思想与奇异美。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想象问题的发展趋向, 对某些具体题的分析过程也可以用想象为学生装上思维的翅膀。

6.教师应注意自身素质培养

(1) 紧跟时代教育理念,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2)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把握问题的实质, 驾驭学生思维。

(3) 对待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应有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利用多种课型、选择合适方法使学生领悟创造的方法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倡导下, 我们发现, 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非常重要。这样, 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就必须是“主导、主体并重”。针对教材中知识的特点, 可以尝试选用合适的课型, 以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1.自学指导课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不需要教, 必要时可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备课。对于教材难度较低, 或前面已讲过类似知识的课节, 可用此法。这种课型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使用这种课型应注意:

(1) 突出教师引导的实效性, 做到及时反馈, 不断强化, 提高效率。

(2) 突出对学生问题敏感性的培养, 强化非智力因素, 调动自我思维训练, 形成自觉学习的能力。

(3) 突出持之以恒自学习惯的培养。

2.总结复习课

经过一段时间新授课的学习后, 需要整理相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时, 可以设计系列题组, 上一节复习课。学习过程中, 许多学生由于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 对扩展的变化的问题不适应, 造成解题思路受阻, 甚至失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对重要题型作出多种变化, 或从多方设问, 或向纵深追踪, 沟通与实践的联系, 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

3.数学活动课

对于能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课节, 可以适当安排活动课,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培养创新意识。

另外, 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很重要, 可以把多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中来, 启迪学生智慧,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培养创造性思维。

四、增强应用意识, 优化学生能力结构

1.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获得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现在实际应用问题已经渗透到中考中, 这给中学数学教学一种好的导向, 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一种措施, 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学会分析, 重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 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注重数学思想渗透,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的知识和技能中, 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是获取知识的核心。掌握它, 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 更透彻地理解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深入学习和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篇7

一、提高学生猜想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进行猜想,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作为教师,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 决不能把自己全部的秘密急于吐露出来, 而要“引在前”, “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 去想, 猜想问题的结论, 猜想解题的方向, 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 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形成其思维的主动性。

二、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例如, 在讲授反正函数时, 笔者是这样安排讲授:

(1) 对于我们过去所讲过的正弦函数y=sinx是否存在反函数?为什么?

(2) 在 (-∞, +∞) 上, 正弦函数y=sinx不存在反函数, 那么我们本节课应该怎么样研究所谓的反正弦函数呢?

(3) 为了使正函数y=sinx满足y与x间在单值对应, 这某一区间如何寻找, 怎样的区间是最佳区间, 为什么?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质疑, 使学生对反正弦函数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在数学教学中为炼就学生的质疑能力, 我们要特别重视题解教学, 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 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 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 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 可以巧妙提出某命题, 指出若正确请证明, 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提高辨明是非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8

一、创造性思维始于求真

对于学生, 教师要善于启迪情趣, 积极诱导联想与想象能力。用心观察世界, 体味生活。有了联想和想象, 学生就能使自己的思维火花迸放。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 她根据生活创设美的情景。如:作文题目《母亲的目光》, 有同学这样写:母亲得知我生病, 匆匆赶到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双眼, 发现母亲正慈祥地看着我。那是一种怎样的眼神啊!我知道, 母亲看着我的目光, 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 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 是河床对小雨的目光, 那种目光是晨曦对娇花的沐浴, 是春风对碧水的轻抚, 是春雨对禾苗的滋润, 是大树对小草的呵护。

学生只有运用创造性思维, 才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才能扩展想象的空间。教师对作文的选材必须贴近生活, 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 才能促使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在情感的陶冶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情感是学生主观参与融入作文中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要在作文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情感投入, 因情而为文

在景物描写中要融入感情, 不作无病之呻吟。要抓住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事物来写。在作文中, 要写出作者对生活中的人物、事物、事件的感受体验而产生的快乐、悲愤、喜爱、憎恶等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要求学生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 最能触动自己情感的事。只有使自己感动的材料, 写起来才可能感动别人。有学生编出父母伤残、没有挫折创造挫折的事情, 不仅写不出真情实感, 得不到高分, 而且对自己情感的培养也没有益处。

2. 注意时代精神对情感的触发

作者要能够与时代精神保持一致, 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处, 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感觉到时代的召唤。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收集资料, 常看新闻, 对科技动态、政治变迁要格外重视。并且在相关的作文中要能体现出来。

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9

一、创造性思维始于求真

对于学生,教师要善于启迪情趣,四方衍生,积极诱导联想与想象能力。用心观察世界,体味生活。有了联想和想象,学生就能使自己的思维火花迸放。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根据生活创设美的情景。如:作文题目《母亲的目光》,有同学这样写:母亲得知我生病,匆匆赶到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双眼,发现母亲正慈祥地看着我。那是一种怎样的眼神啊!我知道,母亲看着我的目光,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是河床对小雨的目光,那种目光是晨曦对娇花的沐浴,是春风对碧水的轻抚,是春雨对禾苗的滋润,是大树对小草的呵护。

二、在情感的陶冶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情感是学生主观参与融入作文中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要在作文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情感投入,因情而为文

在景物描写中要融入感情,不作无病之呻吟。要抓住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事物来写。在作文中,要写出作者对生活中的人物、事物、事件的感受体验而产生的快乐、悲愤、喜爱、憎恶等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学生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最能触动自己情感的事。只有使自己感动的材料,写起来才可能感动别人。有学生编出父母伤残、没有挫折创造挫折的事情,不仅写不出真情实感,得不到高分,而且对自己情感的培养也没有益处。

2. 注意时代精神对情感的触发

作者要能够与时代精神保持一致,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处,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感觉到时代的召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收集资料,常看新闻,对科技动态、政治变迁要格外重视,并且在相关的作文中要能体现出来。

在雕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篇10

培养兴趣,增强创造性思维意识

要使学生对雕刻产生兴趣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首先就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诱导。我经常找来一些雕刻作品或作品照片以及“雕刻精品集”进行展览。这些作品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斑斓绚丽、尽显风采。有的隽永超脱,气韵天然;有的意涉瑰奇,藏巧于拙;有的心任天造,横鲁疏狂;有的心闲手敏,咫尺万里;有的蕴蓄古雅,意志奇逸;有的引人渐入佳境,得意志形。或拟古、或前卫、或写实、或变形、或具象、或抽象,独树一帜,令人惊叹。这样的展览深深吸引着学生。组织观看一些雕刻名家的专题录象片,举办讲座、专题讨论等,学生开始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样子。

训练技能,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科学而又异想天开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树立起强烈的创造意识,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必须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根据我的体会,训练中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是根据问题提供的所有信息,从多方面以分析探索的方式去思考,以求得大量新颖思维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任何发明和发现、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之上的,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多向学生介绍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南北取向法、类比思考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法、智力激励法、移植法等以拓宽也们的思路。因此在雕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视角,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多设想可能性。如教学木板或竹板雕刻时,我先展示一块木板或一块竹板,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视角,设计出图案,确是雕刻形式,进行色彩调配。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始活跃起来了。学生设计完成后,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二三个最佳方案,再进行雕刻加工。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还深刻领会到这些科学思维方法的奇妙,并自觉地把这些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中。

2.基本思维程序的训练。我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思维程序是“观察——联想——分析——筛选——设计”。因为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通过观察、触发联想、提出问题,然后进入广泛深入的分析,设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筛选,选出较好的设想再进行周密的设计。雕刻教学中可用于培养观察能力的内容所占比例较重。我在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观察训练。要求学生观察时要认真细致,全面深刻,有条有序,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使学生的头脑尽量储存十分丰富的想象,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如在教根雕时,我先向学生展示根坯,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细致地观察,并展开充分联想。它象什么,象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哪些联想是结合实际的,哪些想象是不切合实际的,把切合实际的联想保存下来,再进行比较,设计出最适合这个根坯实际的最佳雕刻方案。

3.系统综合能力的训练。就是要使学生把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技能融会贯通,系统把握,综合运用,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怀疑。如学生张某一次去锯板厂看到一块板边皮,锯过的一面,纹理很漂亮。他拾了回来,要我指导他雕刻成小制作。我一看板面中间的纹理图象很象一个图画中的胎儿,外围的纹理是一个不大规则的椭圆形,很象一个图中的母体,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案已天成,还要雕琢干什么?我心里有数,但嘴里不说。还是叫他拿回去仔细观察并运用已掌握的类比法、移植法等思维方法进行想象。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观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终于想象出与天然图案相吻合的画面。这时我又因势利导提出:天然画面无须雕琢,但不雕琢仅仅是一块木板而已。怎么办呢?我又告诉他,你现在必须要用一个艺术家的眼光和技艺进行设计。又经过反反复复的联想分析,最后定出方案。对木板的边缘作一些简单的加工,在椭圆形外的左下方刻上二个“孕”字,又填以草绿色,表示生命的力量。“孕”的左下方又配上一个红色的印章。这件作品后来参加县、市劳技作品比赛都获了奖。

联系实际,进行创造性思维实践

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篇11

首先,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精神品质的培养。因为这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 也是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改革创造过程中, 创造者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主要包括有远大的理想、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个性品格、勇敢顽强的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认识活动, 更是一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活动, 是一个巨大的铸魂工程。为此, 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信念。

理想是创造的动力、信念是创造的精神。一个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进取精神的人又怎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所以,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马克思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 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道德观。

二、加强意志品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

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艰苦奋斗、玉汝于成”。要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创造性, 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付出艰巨的劳动是不可能的;还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因为创造发明往往是和失败联系在一起的。挫折教育能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提高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思维所必经的勇敢探索的个性品格, 克服思维的固定性习惯性的制约, 促进创造思维的产生。

三、加强浓厚学习兴趣的培养, 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创造性思维的认识特征是具有满腔热情的求知欲望。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创造的内驱力, 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创新精神。而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正是蕴涵于这种精神之中。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理论的怀疑, 对未曾想象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的问题的探求, 都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表现。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则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要广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深化兴趣刺激, 如创设问题情景, 激起辩论情趣等, 增强教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引发扩大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增强创造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基础上, 还要注重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紧紧围绕着如何创造一个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一中心。所以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活动实践, 都要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建立“教师式的学生”、“学生式的教师”的平等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本动地探索发现知识。例如, 在教学《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履行受教常的义务》一课,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轮当一次教师讲解, 这样很多学生不仅充分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 而且还举出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广大人民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悟出公民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和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道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改变“注入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 把学生从教师的满堂灌中解脱出来, 投入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例如, 在教学“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利”时,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显示: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大山深处选公仆的照片;人们为了参加选举翻山越岭, 表现前所未有的热情。针对上述两组画面, 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冲突”, 给学生留有思维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自己去酝酿、探究、发现、讨论、总结、归纳, 得出公民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广泛、真实、平等的, 是人民参加管理国家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这样无论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从分析到综合, 还是从个性到共性, 都要让学生有新角度、新构思、新方法,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激发他们的思维灵感对学生自己总结的概念, 归纳的结论, 提出的新观点, 以及分析问题的不同思路, 教师都要坚持激励性原则, 挖掘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思维闪光点, 并与学生一起予以证实和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拓宽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上一篇:质量深化下一篇:儿童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