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深化

2024-09-24

质量深化(共12篇)

质量深化 篇1

2012年, 国家质检总局将防水卷材产品列入了重点监管的十大产品之一, 由此在防水行业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质量提升活动。2013年, 质检总局继续将建筑防水卷材作为质量提升工作的8类重点产品之一, 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携手, 继续深入推进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工作, 取得了丰硕成果。

出台产业新政,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2013年, 工信部和质检总局分别颁布了《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 (以下简称《准入条件》) 和《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2013版) 》 (以下简称2013版《细则》) 两大产业新政。

2013年3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准入条件》, 对我国建筑防水卷材 (包括改性沥青类 (含自粘) 防水卷材和PVC、TPO类高分子防水卷材) 的建设条件与生产布局, 生产规模、工艺与装备, 能源消耗、环境保护, 产品质量, 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和社会责任, 监督管理作了全面的规定;提出新建改性沥青类 (含自粘) 防水卷材项目单线产能规模不低于1 000万m2/a, 新建高分子防水卷材 (PVC、TPO) 项目单线产能规模不低于300万m2/a的新要求。工信部还要求, 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在建筑防水卷材项目投资管理、土地供应、环境评价、能源供给、质量和安全监管、信贷融资以及施工建设和生产运营等工作中要以《准入条件》为依据。《准入条件》的实施, 将对我国建筑防水卷材产业健康发展、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2013版《细则》, 对8个单元、38个品种的建筑防水卷材产品 (包括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高分子类防水卷材及玻纤胎沥青瓦) 作了生产许可规定。2013版《细则》是在我国防水行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出现产能过剩、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亟待提高的背景下进行修订后发布的, 融入了新的产业政策、新的产品标准、新的技术装备标准、新的质量管理规程和国家环保节能新要求, 大幅提高了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的生产准入门槛。

2013版《细则》的实施, 必将与《准入条件》一起成为我国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

开展各类专项活动, 整顿市场秩序

规范行业、提升质量, 政府之手是关键, 除了出台更为严厉的产业新政治本以外, 各类治标的专项行动可起到立杆见影的作用, 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2013年, 国家质检总局在2012年工作的基础上, 继续组织全国质量监督系统对建筑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制度;重点在产业集聚、无证生产集中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三查三打”专项行动, 对无证生产、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有效规范生产秩序。

2013年3月至7月, 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 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8个省、直辖市200家企业生产的200批次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经检验, 166家企业生产的166批次产品合格, 34家企业生产的34批次产品不合格, 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3%。对国抽不合格的企业, 在年末召开的2013年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大会上,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监督司领导作了集体约谈, 督促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 坚决杜绝再次发生质量问题, 切实把产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13年, 质检总局在整顿防水卷材生产市场秩序方面还出了重拳, 于7月份开展了一次“质检利剑行动”, 组织天津、河北、辽宁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质监局实施了重点打击建筑防水卷材无证生产和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打假集中行动。此次行动, 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和组织下, 各地质监、环保、工商、公安、电力等部门联动, 对摸排出的217家生产厂点进行执法检查, 查办违法犯罪案件161起, 关停取缔生产窝点60个, 查获无证生产或生产假冒产品厂点89家, 吊销营业执照9家, 现场查获假冒伪劣防水卷材34 156卷, 查获假冒包装物、标签10 500余个, 查获假冒其他企业公章15枚。

“质检利剑行动”严厉打击了防水卷材生产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有力地震慑了违法违规者, 净化了市场环境, 促进了重点区域产业的规范发展。

此外, 国家质检总局培育建设防水行业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工作, 也在2013年取得成果。山东寿光是我国防水卷材的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 寿光在抓建筑防水卷材产业整合提升工作中, 积极响应质检总局开展的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工作, 针对区域防水卷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以实施防水产业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 深入实施质量提升战略、质量强企战略等重大举措, 推动全市防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 并付诸具体行动, 取得了明显成效。质检总局在总结各地典型经验过程中, 对寿光经验给予了高度关注, 并决定在寿光创建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在我国防水卷材主产区的实施, 对督促示范项目区内企业落实产业政策、注重产品质量和规范企业经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系列专项活动的开展, “打击”与“示范”相结合, 力度大、效果好, 有效整顿了市场秩序, 使建筑防水行业的质量形势在2013年有了明显好转。

行业响应, 成立联盟、开展培训, 深化质量提升工作

对于2013年国家质检总局继续深入推进防水质量提升工作的举措, 防水行业积极呼应。2012年12月, 全国建筑防水产品质量提升大会刚刚结束,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就召开理事会主席团扩大会议, 研究部署2013年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工作。此后, 协会又多次召开理事会主席团会议, 并召开全体理事会, 宣传深化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性, 对2013年防水行业深化质量提升的一系列工作作出安排。

2013年, 防水行业除了配合政府贯彻落实产业新政、开展实施系列整治市场的专项行动外, 还积极加强行业自身建设, 在成立产业联盟和开展行业培训方面取得了突破。

2013年4月8日, 在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六届五次理事会上, 由国内13家防水行业骨干企业发起成立了“促进建筑防水行业健康发展产业联盟”。创立产业联盟, 旨在传递行业正能量, 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致力于推动加快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 改变行业现状, 提升行业整体质量和综合竞争能力, 谋求行业企业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联盟成立后, 在联盟的推动和联盟成员的示范作用下, 行业在倡导诚信经营、共同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和使用、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使行业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朱冬青理事长这样评价道:产业联盟是行业自律的先行者, 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示范者, 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引领者。

建筑防水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让全体从业人员真正认识、了解这个系统, 防水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因此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将2013年确定为“建筑防水行业培训年”, 围绕提升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这一目标, 重点针对建筑师、承包商、供应商开展了各个层次的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并举行了防水展会现场施工操作演示、首届“联盟杯”全国建筑防水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2013年,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组织近500名注册建筑师参加了十一届屋面防水展附设的防水技术专场研讨会, 使他们及时更新了防水专业知识。协会还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 (040) 鉴定站联合, 全年共举办了4期改性沥青卷材施工、高分子卷材施工和喷涂施工培训师和考评员培训, 共有90人获培训师或考评员资格证书;开展了8期改性沥青卷材施工和高分子卷材施工防水工培训, 共有646人获高、中、初级防水工证书;开展了防水材料和密封胶检验员培训, 共有62人获中、初级建材物理检验工资格。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动员全行业开展建筑防水生产、检验、施工等领域的技能大练兵, 对全面提高建筑防水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也为行业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媒体曝光防水质量现状, 倒逼行业提升质量

2013年7月9日和10日, 央视财经频道 (CCTV-2) 连续两晚于黄金时段在《经济信息联播》节目中以“漏水的防水材料”为题, 对引起我国建筑渗漏居高不下的根源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报道。节目中, 央视记者通过对小区住宅渗漏对百姓生活影响的调查, 对行业专家和防水协会领导的采访, 从建筑工地到建材市场和商家到生产加工源头抽丝剥茧式的实地调查, 将建筑渗漏的现状、危害和根源, 以及一条假冒伪劣防水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的利益链全景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央视报道后,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非常重视, 委托了第三方调查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住宅建筑渗漏情况调查, 以取得第一手数据, 为确定工作方案、提出政策建议提供数据支持。

建筑防水行业的质量现状为中央媒体所关注, 大大提高了社会大众和政府部门对建筑防水的关注度, 同时也倒逼防水行业着力提升质量, 因此, 央视的曝光或成为防水行业加大社会监督力度、促进行业生态持续改善的契机。

防水行业质量提升有待继续深化

经过两年的努力, 防水行业质量提升的成果已开始逐步显现:企业的质量意识明显提高, 以质量和品牌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正在建立;逐渐形成了质量提升的舆论氛围和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质量文化;社会对建筑防水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市场在选择产品时, 质量的权重有所提升, 防水市场正朝着建立消费者品牌意识为主导的方向迈进。但是, 当前中国防水市场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品牌产品与假冒伪劣产品不公平的竞争。因此, 质量提升、扶优汰劣和打击假冒伪劣仍然是行业今后的重要任务。

在此背景下, 2013年12月, 国家质监总局与工信息部以“国质检监联[2013]644号”文发出《关于加强建筑防水行业质量建设促进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的指导意见》 (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阐述了加强建筑防水卷材行业质量建设的重要性, 明确了加强建筑防水卷材行业质量建设的工作方针和目标, 并提出加强建筑防水卷材行业质量建设的具体路径, 包括:加强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能力建设;加强全链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有利于质量提升的市场环境建设;加强行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指导意见》的出台, 既是前两年质量提升工作成果在政策层面上的集中体现, 也为建筑防水行业下一步全面加强质量建设工作、提升防水卷材产品质量、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2013年12月召开的全国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大会上,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提出了将2014年确定为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成果年的倡议, 继续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工作。协会同时建议国家质检总局继续将建筑防水卷材列入2014年质量提升重点产品之一;建议政府继续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 公开质量违法信息;建议国家监督抽查应加强取证后的监管。同时提出了2014年防水行业继续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工作的具体计划, 包括发挥“产业联盟”示范作用, 引领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加强企业产品质量控制能力, 力争2014年超过50家企业通过标准化实验室验收;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计划全年超过500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8项内容。

只要政府、企业、协会携手同心, 2014年的质量提升活动成果年, 防水行业必将再度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质量深化 篇2

各位领各、位同事下午好,以下的几分钟里,我将XX部的质量再深化的推挤情况向诸位做个汇报

我的汇报从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XX部KP/BPE体系框架下,我们用三项质量KPI考核指标承接了公司质量KPI考核的五项指标: 万元产值质量损失直接承接公司万元产值内部报废质量损失指标,NCR及QC管控系统有效运行承接了公司重复NCR梳理准确性、离散型NCR关闭正确率、QC计划完成率这三项指标;质量投诉频次指标承接了公司ISO9000体系运行有效性的考核,并且制定了事业部质量投诉次数管理办法。

在制度中,质量投诉项次的构成来自责任心不强的NCR、各种质量巡查、体系检查、下工序投诉的不符合信息、以及对不合格的不及时整改和前期整改的问题再重复发生的信息。不怕暴露问题,关键是对问题的整改。首次发生的问题均已0.5分计入责任部门,但不整改就要计1分,若整改后同样的差错重复发生就要计2分,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部门主管关注不合格问题的整改以及纠正措施的固化,来实现ISO9000体系要求的落地。

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质管组负责统计各部门质量投诉频次,并绘制变化趋势曲线,若某部门投诉频次超过指标数,或连续三个月曾上升趋势,该部门就需要对此异常态势作出分析整改。

随着公司精益质量工作的推进要求,XX部陆续在质量管理上展开深化活动,制定了《XX部自检体系管理办法》、《班组过程质量控制》、《部套完工联检管理办法》等多项措施,班组过程质量控制通过对班组生产展开前和过程中关键要点有效进行自检、专检,实现对过程质量的有效控制。主要任务就是填写《过程要点控制卡》。班组在接到工票任务后,首先要对图纸、工艺、SOP、ITP等技术文件收集、确认,并通过解读这些文件编制过程关键确认要素。

操作者和班长在工序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展开确认,专检人员对带☆的确认项实施确认,工段长每天在三个时段对班组生产进行巡查,并在控制卡上签到。

和班长在工序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展开确认,专检人员对带☆的确认项实施确认,若不执行按违反工艺计入质量投诉频次考核。工段长每天在三个时段对班组生产进行巡查,过程要素的确认情况,并在控制卡上签到。这份过程控制卡不仅是质量过程控制的记录,同时还体现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行为。

2013年9月,XX电厂反馈两个产品的铭牌装错信息,这给给现场安装带来很大困难。尽管错误低级。但影响却大。为了避免此类低级错误,事业部编制了《辅机部套产品完工联检管理办法》。

部套完工联检由部领导任组长,技术、检查、工段、班组人员组成联检组成员,对完工部套外观、标识、铭牌、充氮压力、完工资料等内容进行确认。

完工联检不替代正常的工序过检,它是从用户的角度审视产品,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发现硬件、软件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向参与联检的人员传递了质量提升的压力。

部套完工联检完成后每次联检的《确认表》、所拍照片、扫描的联检合格标签由检查站转成PDF 文件存档。

通过精益质量工作的推进,事业部内部的质量水平确实得到了提升,但协作产品的质量问题就突显出来,由于在2013年最后两个月连续发生多次较大的协作产品质量问题,事业部专门召集20家协作量较大的供方开了专题会。对供方的质量管理提出了要求。

XX部编制了《协作产品实施监造(见证制)验收管理办法》,以见证的方式对协作工序开展质量监控,监督供方ISO9000体系运行状况。后一步XX部还要制定供方能力评价的三层次文件。以此激发协作商自身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源动力。对协作方的管理是事业部2014年的一项重要的质量管理工作。

在2013年精益质量验收评比活动中事业部获得了比较高的得分。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现状 改革对策

知识经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发展的共同趋势。知识的发展在科技,科技的发展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是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职业教育要坚决走改革之路,以社会发展为契机,优化教育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我院是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在加强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始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加强教学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专业基础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职业性和技能性,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

置,加强教学改革,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学院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加强指导和管理

教学改革中,院长高度重视,亲自参加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指导工作,强调教学改革是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部门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好学院教学计划修订,制定出相关规划。 紧接着,学院成立了以主管校领导为首的教改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配置、管理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资源使用效率,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把教师思想统一到教改的整体思路上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保证改革工作的成功,进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出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和思路

教学改革依据文件精神,明确教改总体思路,确定能够达到的教改目标。在此基础上把修定教学大纲、制定实施办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确定学籍管理办法、教学考核规范、授课基本要求,作为指导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描述、教学安排、教学进度表、考试大纲等,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文件,确定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学考核规范、师资授课基本要求,加大技能课的份量,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加大硬件投资力度,确保教学改革顺利实施

有效的教学是始终牢固建立在教学双方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这种认同包涵有四个方面:学生对所学学科的认同,学生对执教老师的认同、教师对学生的认同、教师对科目的认同。当学生不以为所学科目能够给自己带来所希望得到的某种知识或能力的增长与乐趣时,便缺乏对科目的认同,因而会出现不断地讲小话、做其他学科作业、甚至出现一些毫无道理的刁难或藐视等现象。故而,要想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应注意掌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的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包括多媒体等。

在原有计算机中心,数控车床实训室、数控仿真软件、数字电路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组装实训室、通信方面实验室等的基础上,我院还将加大投入,继续增加计算机组成原理、高频电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会计模拟实训室、企业管理实训室、自动化控制实训室的数量。

(四)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教学改革,教师是关键。我院教学改革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广大教师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师是一线工作者,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和课程的要求都比较了解,我们要创造条件,通过开展培训等方式,使广大教师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思想,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提高机会,保障教学经费。因为,再好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有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改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提升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才有保证。我们的改革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设计,谨慎实施的。我们的目标不是以机器代替人,而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培养出更多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尽管我院教学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相信这次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实现这次教学改革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

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一项主要目标,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2l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育计划的原则意见》、《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教育部又于1998年7月公布了作了较大调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国务院批准了《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为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书本,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不能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与知识经济的要求极不适应,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职业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就是在开放教育观的指导下,依托现代信息与技术对知识载体及知识传播方式带来的革命,它将使整个教育系统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到微观环境、学习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全面实现信息化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应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模式。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相当宽的知识面,对相邻学科与行业的知识、理论、与技术能有基本的了解, 以便借助“他山之石”来解决本行业问题。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体现。人才的创新能力表现为观念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些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教育,不仅只是传授知识,也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发展,把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内化”,养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的教育。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我们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占有主动权的大问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职业高等教育必须从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2000,(5).

[2]中國高等教育[J].北京:中国教育报刊社, 2001,(4).

[3]文汇报[N].全球化条件下的科技发展. 200l.(11).

深化教学质量工程的思考 篇4

1 站在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深化质量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广东医学院要切实把“质量立校”办学理念转化为工作规划、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 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 必须提高对深化质量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深化质量工程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 对教育和科技的需求与日俱增, 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高等教育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 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广东医学院必须把学校的发展放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和把握, 以更加宽阔的历史视野和更加理性的战略眼光分析和谋划学校的未来, 把深化质量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予以高度重视, 作为立校之本的工作抓紧、抓实和抓好。

深化质量工程是贯彻科教兴粤战略的重要举措。随着广东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不断凸现, 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适应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的要求。为此, 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 保持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增长, 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广东医学院作为省属重点建设的本科院校, 要争当广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必须紧紧抓住我省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战略的有利契机, 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质量工程,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更好地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创新人才的需求。

深化质量工程是推动广东医学院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周济部长曾强调指出:能不能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是衡量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要认识到, 扩大规模是发展, 提高质量也是发展, 当前更重要的发展是提高质量[1]。周济部长的论述对广东医学院来说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十五”期间, 广东医学院创办了东莞校区, 解决了规模和生存的问题, 但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 在“十一五”期间, 通过扩大规模增加拨款和学费收入来减缓财政压力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路径之一, 但实践证明并没有带来办学效益的明显提高。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我们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 更新了思想观念, 清醒地认识到, 扩大规模可以增加收入, 但未必能提高办学效益。只有把办学效益的提高建立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础上, 才能统筹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

2 更新思想观念, 牢固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首先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或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问题, 这就是教育质量观[2]。因此, 深化质量工程,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来指导教育实践。

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要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之后, 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在这种教育背景下, 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注重个性化教学。在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方面赋予学生更大的自由, 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须突出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相对稳定的办学理念、传统、制度和方法。在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时代条件下, 办学特色既是高等学校的生存战略, 也是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外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证明, 凡名校均有鲜明的特色, 凡有特色的学校均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从某种意义上说, 特色就是质量, 特色就是水平。

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须强调社会需求的满足。实践证明, 高等教育只有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3]。高等教育面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进一步密切学科与专业设置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关系, 同时根据市场需求,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并构建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 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从而使高等教育进一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数量和质量规格的要求。

3 强化科学管理, 建立高效务实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 深化质量工程, 其前提是以科学管理为保障, 建设组织协调、制度健全、手段科学、机制创新的教学管理体系。

打造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队伍承担着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质量监控等多项重要工作, 其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一方面要配齐配强队伍,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梯队。另一方面,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学习, 特别是对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培训, 不断提高管理素质, 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 要加强新形势下教学管理理论的研究, 积极探索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新思路。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近几年, 我们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 不断制订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从根本上解决了“无制度可依”的问题, 但“制度不管用”、“有制度不用”和“制度执行走样”的问题还时有发生。因此, 强化教学管理, 必须在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加强教学制度的系统性和维护教学制度的权威性上下功夫。

实施校院二级教学管理。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必须实施校、院二级教学管理, 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要全力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下移管理重心, 下放管理权限, 调控和监督二级学院相对独立自主运行, 形成“统一领导、集中决策、分权实施、目标管理、动态考核”的管理运行机制, 逐步形成“目标管理, 过程监督, 分级负责, 权利下放, 反馈调控, 激励驱动”的管理新体制, 从而进一步扩大二级学院的自主权, 激发基层办学活力,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教学活动协调发展。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高校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是加强对人才过程管理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根据国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 我们将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 健全校、院二级教学督导机制,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的途径, 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监控组织体系、监控制度体系、监控评价体系、监控反馈和整改体系的教学质量监控整体运行机制。

4 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在现阶段, 广东医学院必须以深化质量工程为抓手, 按照“分类指导、拓宽口径、注重特色”的原则,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教育创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彰显专业优势特色。要以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按照“优化传统专业、建设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扶植新办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 调整专业结构, 并从学校现有专业中遴选基础条件较好、毕业生就业率高、有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通过加强专业支撑学科的研究和建设, 依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按照“前期趋同, 后期分化, 注重特色, 整体优化”的原则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使专业建设方向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紧密结合, 不断彰显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建设优质精品课程, 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把精品课程建设视为提升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源动力,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 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我们还依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和要求, 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学校重点建设的公共基础课和各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按照“总体设计, 分步实施, 突出特色, 注重效果”的原则进行建设, 并安排专项建设资金, 使其达到“厚、宽、新、精、实”的建设标准。

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方面, 要加大引进、培养力度, 通过在职培养、派出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和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 不断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 为教学团队的组建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按照“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合理配置、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团队建设与教学建设相结合、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通过加强教学团队的规范建设、能力建设和文化建设, 打造一批凝聚力强、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团队。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 深化质量工程,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验项目的更新, 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二是要充分利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开展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训, 强化学生临床意识, 并通过加强临床实习中期检查与辅导和实施实习生毕业考核“1+1”模式 (实践技能考核+毕业理论考核) , 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三是要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 并积极探索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打造网络共享平台。深化质量工程, 必须坚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 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教师信息化素质提高为重点, 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 实现数字化教学与教学资源的共享, 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内容丰富、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和服务,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一方面, 要按照“引进优质资源, 开发特色资源, 引进和开发并举”的原则, 构建包含网络课程、立体化教材、专题学习网站、学生学习网站和教学素材资源库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 要以在线网络课程项目为龙头, 构建全校完整的在线网络课程结构体系, 全面实现网络辅助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周济.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J].纺织教育, 2006 (5) :2-4.

[2]潘懋元.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34-38.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篇5

摘要:近几年,随着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如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胆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措施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众多,随着科学技术及工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提升,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庞大的人口资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又导致了对劳动力素质的严格要求,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水平,从而把我国的人口优势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在当今世界的发展和竞争中占据优势。

那么,如何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呢?现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先导。尽管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十分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技能本位”的职业教育观难以真正

确立,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实践,也偏离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面对迅速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急需大量人力资源支撑的事实,我们更需凝心聚力,坚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努力探究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规律,使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使技能培养与职业要求相一致。

2.明确办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近几年,我校积极与其他院校企业如鹤立幼师、峰峰卫校、天明电子、翔天数控等建立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目标。比如,我校职高开设的计算机、农林、畜牧、学前教育、财经等专业,中专开设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学前教育、等专业,这些专业针对性强,职业特色鲜明。

3.创新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于它是培养具有能实际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实 2

际问题的初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和中级技能实用性人才,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体现岗位技能本位的原则,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技能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其中包括基本理论与基本素质、专业技术与技能、实践环节间的整合。课程的内容要关注专业的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的改进,主动纳入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的弊端,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另外,课程设置还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适应,以便达到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校的教学师资是依靠本校的师资资源优势,聘请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承担我院的教学任务。对首次承担我校教学任务的教师,我校实行试讲制,由校领导及教学督导来考察是否聘用承担我院的教学任务。通过这种制度,使“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的教育思想深入每个教师的灵魂。

5.完善教学督导,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督导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它能及时了解 3

所听课程教师履行教学工作的规范和学生对教师工作反映等方面情况。

(1)成立督导小组进行教学常规检查。主要对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工作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教学秩序等情况进行检查。通过随机听课、查阅资料、座谈等方法,掌握日常教学工作情况,发现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于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以促使常规教学工作处于良好状态。

(2)建立学校各级领导听课制,促进课堂授课质量的提高。听课制度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运行情况,检查教学效果,倾听师生意见,及时处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学院领导亲自下课堂听课,不仅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会深切地感到学校很关心他们的学习,他们还会不由自主的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整个学院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6.抓好班级学风,提高教学质量

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班级,学生的绝大部分活动是以这一单位来进行的,而学习动机、兴趣、方法,良好学风的形成,中职一年级极为关键,因此,班级学风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它是一个班级在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学习风气,它是体现一个班级风气好坏、群体素质好坏的重要特征。在一个学风 4

好的班级里,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沉下心来,将学习技能文化知识放在自己心中的主要位置,自觉、主动地去学,就会形成一个以学习带动其他各方面发展,而各方面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样,以一个班级带动另一个班级,这种良性循环就会影响整个学院的学习气氛,但是,在一个学风差的班级里,情况就恰恰相反,多数学生平常最关心的是与学习无关的其他各种事情。在这样的班级里,即使是一些想好好学习的同学,也常会由于周围环境的干扰,想学却又静不下心来学,长期下去,其结果就可想而知。因此,抓好班级管理,促进学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深化烹饪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篇6

一、中国烹饪文化的内涵

中国烹饪文化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菜系,回溯中国烹饪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一流,中国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世界烹饪文化的发展。

烹饪是人类在烹调与饮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烹调技术、烹调生产活动、烹调生产出的各类食品、饮食消费活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众多精神产品。中国烹饪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东方魅力,主要表现为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饮食养生为目的的和谐与统一。

中国的烹饪艺术是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丰富起来的,其具有实用目的和审美价值紧密相连的特点。中国的烹饪艺术虽然受到烹饪技术和烹饪原料以及食品食用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与其它艺术种类相比较却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它融合了绘画、装饰、雕塑以及园林等艺术形式,而且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味、滋与筵席组合来窥其一斑。

讨论了中国烹饪艺术的实际文化内涵后,联系到中国烹饪文化的研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许多模糊的认识,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在高等烹饪职业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其目标定位,在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教学计划、师资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作进一步改革,以利于高等职业烹饪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烹饪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

在最近颁布的《规划纲要》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基于纲要的改革目标,烹饪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烹饪技能的人员,即中级烹调师、面点师等,对其知识、技能、能力的具体要求是:①具有科學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②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掌握烹饪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职业技能;③要具有继续学习深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④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创新创造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的能力;⑤身心健康,具备基本的欣赏美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三、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具体对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养。专业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烹饪教学改革的前提,要培养合格的职业烹饪人才,必须造就一支思想先进,既擅长实践操作,又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复合型烹饪师资队伍,并且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烹饪专业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应有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外,还应具有烹饪行业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这就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烹饪工作者应具备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平处事、服务大众以及奉献社会的崇高的厨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启发和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成为当代合格的职业教育“三创”新人。

专业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行为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情况下,某些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因此,要使教师教育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而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释放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为重心,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和谐健康的发展。作为烹饪专业的教师更应打破传统的师带徒的旧式教育方式,不断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

专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的素质。烹饪教学是一门综合边缘性学科,烹饪专业教师在技能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不断充实与烹饪专业相关的各科知识。化学、美学、解剖学等,烹饪专业教师只有凭真才实学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做到授业有其道,解惑有其法。此外,烹饪教师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对各种菜系的烹调方法和菜肴品种都能熟练操作,对食品的雕刻、面点工艺以及西餐烹调能运用操作自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烹饪专业的多面手和合格教师。而且教师应经常了解行业的新动态,并经常去行业生产的第一线锻炼专业技能,使烹饪专业教师的观念及时得到更新,专业技能不断得到提高。

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中职生培养质量 篇7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校方很积极, 而企业却比较冷淡。主要原因在于:1.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的利益比较少, 甚至无法保证。2.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果实习期间发生学生伤亡事故, 企业将被迫支付一定数额的经济赔偿金或者被政府部门处罚。3.企业在用人方面居于主动地位, 校企合作的主动权在企业, 学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4.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很可能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干扰。

(二)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利较少

目前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能得到的最大利益是从合作学校那里分配来一批毕业生, 以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事实上就是这一点利益也可能因员工的跳槽而化为泡影。

(三) 企业竞争激烈, 生存压力大

校企合作需要企业全面参与学校的教学安排与管理, 需要企业派出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制定, 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安排, 派员担任兼职教师、安排学校专职教师的挂职锻炼等工作, 这一切都需要企业付出极大的代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面临着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 在用工紧张的今天, 很多合作企业无法派出人员参与上述工作, 造成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四) 中职类学校技术水平不高

中职类学校由于自身水平有限, 很难对企业的技术进步做出多大的贡献, 很难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当中的实际困难, 因此企业也没有太多的兴趣与中职类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二、校企合作再度发力的必由之路

(一) 法律保障

企业因为担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地位和权利得不到有效保证而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必须不断加强、完善和改进相关法律, 发展标准和证书制度, 以确保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法律地位, 切实维护企业的权益。

(二) 政策扶持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了, 国家将会出台一系列的配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 要求企业在用人制度上要有职业培训或岗前培训;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从政策、法规和人力、物力、财力上给校企合作以强有力的扶持;进一步深化中职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形成开放的用人机制, 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中职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

明确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享有的特殊利益, 如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具有享受税收优惠、人员补贴、科技优先制度的权利, 在产品开发、贷款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以上配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将会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主动性。

(三) 学校努力

参与校企合作的中职学校, 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提高教师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获取企业的青睐。

提高教师队伍的实力与水平, 途径与方法很多, 如选送骨干教师出国培训、参加国家级、市级培训, 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等, 只有教师队伍水平提高了, 才能保证教育出高素质的毕业生。

(四) 企业觉醒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 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就不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对此企业要有清醒的认识, 要主动与中职类学校进行合作, 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而不是坐等学校单方面为企业输送毕业生。

(五) 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学生, 解决企业用工难、中职学校招生难的问题, 共担人才培养风险。依据人才市场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等, 由学校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 围绕职业能力和素质共同精选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交替进行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 把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践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校企“零距离”、理论与实践“零间隙”、毕业生上岗“零过渡”, 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企业员工的培训。企业内部的教育与培训要形成制度, 学校与企业共同对企业的富余人员和已在企业的实习生搞好专业拓展;根据企业产品升级、技术改造的需要, 共同抓好员工的转岗培训;

学校与企业共同解决企业亟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问题, 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使企业切身感受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深化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篇8

一、提高质量意识, 建立质量管理小组, 实行质量责任制

1. 提高质量意识

质量不仅与技术有关, 还与质量意识息息相关。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念决定着员工的质量态度和行为取向。落后的质量观念必然产生消极的质量态度, 严重地制约产品质量的提高。要提高产品质量, 必须革新质量管理观念, 否则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济于事。公司注重培养员工质量意识, 加强对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生产操作人员的培训。要求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取得“质量专业资格证”, 积极派员参加上级质监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 组织管理人员及生产人员认真学习质量专业方面知识, 如质量管理中相的统计技术及GB/T4091-2001常规控制图的运用。运用控制图抓好过程控制, 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2. 建立质量管理小组

公司共建立了12个质量管理小组, 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吸引一线员工加入质量管理小组, 一线员工是生产上的主力军, 他们对现场的操作环境和设备比较熟悉, 加入到质量管理小组中就有一种主人翁责任感,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的兴趣, 引起对质量的重视。

3. 实行质量责任制

产品质量靠工作质量来保证, 工作质量的好坏主要是人的问题。为了提高人的工作质量, 氯碱厂实行质量责任制, 其核心就是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在质量问题上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作为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首先要对各个岗位及人员分析质量职能, 即明确在质量问题上各自负什么责任, 工作的标准是什么。其次, 要把岗位人员的产品质量与经济利益紧密挂钩, 兑现奖罚。对长期优胜者给予重奖, 对玩忽职守造成质量损失除扣工资外, 还要赔偿损失。

4. 举办QC活动

氯碱厂每年举办一次QC活动, 鼓励每个QC小组都能拿出自己的成绩, 把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QC平台展现给大家, 并且取得好成绩的班组我们厂给与一定的奖励, 通过举办这项活动, 使氯碱厂的员工逐渐都会用QC方法解决工作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5. 提合理化建议

华阳集团氯碱厂鼓励每个员工提出自己的工作新思路和自己的一些技改想法, 每个星期每个工段都必须上缴一份合理化建议, 车间人员每周均召开一次会议, 专门对这些合理化建议进行研究, 如果建议确实能降低生产成本或能够保证安全生产, 华阳氯碱厂均给与资金支持, 使部分合理化建议得以实施。通过组织此向活动, 充分发挥了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二、加强质量管理

1. 加强质量检验

为了提高质量检验工作, 华阳集团氯碱厂建立了自己的化验室, 配备17名质量检验人员, 配置气、液相色谱, ICP分析仪, 分光光度计等先进的设备;同时还制定健全的质量检验制度, 从原材料进厂、中间产品到成品出厂都要实行层层把关, 做好原始记录, 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责任分明, 实行质量追踪。经过化验室化验, 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进厂, 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许流到下一道工序, 不合格的产品不许出厂。质量检验获得的信息和数据, 为生产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发现质量问题, 找出原因及时排除, 预防或减少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同时, 在生产过程中部分关键部分设计了“在线”自动检测系统, 能及时发现问题,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和化验室分析数据相结合, 保证产品合格率100%。

2. 加强操作记录的管理

华阳氯碱厂为了保证化验数据和操作状态的和追溯性, 所有的操作记录必须保存三年, 在操作记录的填写过程中不能涂改, 如果记录错误需要修改, 必须有质量管理员的签字, 否则给与一定的处罚, 为了使大家都能意识到操作记录的重要性, 华阳集团氯碱厂同时举办了“操作记录仿宋体”比赛活动, 每个月评出优秀班组并给与一定奖励, 通过举办此项活动, 华阳集团氯碱厂操作记录清晰, 具有可查性, 为保证装置的正常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3. 加强巡回检查

华阳集团氯碱厂为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制定了严格的巡回检查制度, 为了监督巡回检查制度的执行, 华阳集团氯碱厂在每个质量控制点和重点设备附近都设有巡回检查牌, 每个小时拨一次表, 忘记拨表则扣质量管理分, 巡检表的制作仅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最重要的是靠员工的自觉性和责人感。

质量深化 篇9

关键词:教学,实践,能力

对于一个学校而言, 要想立足于教育之林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个教师而言, 要想立足于教坛就必须全力以赴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现代化的社会是以科技为前提, 未来的战争也会是科技的战争。谁掌握了技术, 谁就有主动权。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 学员大多知识水平有限, 那么如何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关键问题。本文结合防空兵学院信息技术教研室所承担的学员教学任务的的具体情况, 针对任职教育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深入探讨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 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任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 要求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指导性、实践性, 加强学员能力素质的转化。根据学员的专业不同, 设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岗位、兵种的实际, 重点向新技能、新装备的转变, 注重学员能力的培养, 促进理论知识向岗位任职能力的转化。

信息技术教研室主要承担学员的教学任务, 他们除了需要掌握理论知识, 还要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者更为重要。虽然电学课程属于基础课程, 但专业课程离不开它, 它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任职教育条件下, 要求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针对学员的具体专业, 询问专业课程教员的相关知识, 进行所需教材的编写, 有针对性的对学员进行讲解, 真正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提高的转变。

2 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员在上面讲, 学员在下面听, 教员把所掌握的知识向学员进行详细描述, 从而实现知识的传递。这样一种由教员到学员的知识单向流动, 仅仅是完成了对知识的接纳, 缺乏互动交流的机制。这种方法使得教学过程乏味、枯燥, 学员容易产生厌烦、疲劳情绪。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应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实施“双向实践式”的教学方法, 让教员、学员互相交流学习, 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能力。

电子类课程大多学员觉得比较难, 而且抽象乏味, 与自身距离较远。比如在《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这门课程中, 涉及到指针万用表、数字万用表、电子电压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等的使用方法。对内行人来说是最常用的仪器, 但对于没有用过这些仪器仪表的学员来说, 单纯的理论讲解就是纸上谈兵, 真正需要用到这些仪器时他们还是不会, 不知道每个按钮的功能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把课堂教学搬进实验室, 进行实践性教学, 让学员边学边练, 教员在课堂上讲授的同时, 学员可以直观看到这些仪器, 并进行简单元件、电路的测量。这样学员不仅认识了这些仪器仪表, 同时也掌握了它们的使用方法, 从而提高学员的感官认识。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效果是检验学习效果和能力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际的演练、演习, 才能使学员具有直接的亲身经验。在课程的最后安排一次组装实验课 (比如:LED台灯的组装) , 让学员自己动手进行元件的组装、焊接、连线, 并进行最后的测试与调试。这一些列过程不仅考察了学员对元器件的识别, 也提高了学员对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 并且学员在焊接的过程中也增强了故障的检修能力。

学员普遍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种教学方法, 不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也提高了动手能力, 教学效果较好。

3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传统教学中, 教员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教育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学员的学习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大大丰富了教育手段, 方便了教学改革, 推动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员在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 可以让学员进行相关的实验验证, 但是由于学时的限制, 并不是所有的实验环节学员都可以操作, 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相关演示。多媒体融声音、图文、色彩、动画、录像于一体, 且表现形式形象、直观, 能抓住学员的注意力。比如, 在讲解万用表的档位使用时, 如果用电流档测电压, 就会造成万用表烧坏。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演示这一教学过程:在一个电路中, 把万用表的档位放在电流档, 用红黑表笔测电阻上的电压, 这是万用表会发热, 并出现“砰”的一声, 万用表被烧坏。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声音的出现、教员的讲解, 学员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 并产生较深的印象。

我室在有效利用多媒体的基础上, 加装多媒体系统实验演示操作平台和示教专用摄像头。通过该系统, 教员在理论讲解后, 即用实验演示平台进行电路验证;学员通过投影观察整个操作过程, 与教员实时互动。多媒体显示与实验演示系统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为学员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4 专业性的教员队伍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员, 须加强自身学习, 充分认识创新的时代意义。首先, 教员紧贴实际需要, 不断接受新事物, 不断地提升自己, 及时补充专业信息, 为学员的理论讲解打下基础。其次, 大量阅读各类书籍, 取长补短, 提高自己的修养, 让自己的业务素质进一步完善, 教学艺术进一步提高, 以便在教学中厚积薄发, 应用自如, 让自己的课上得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再次, 教员应充分掌握学员的特点, 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在讲课过程中,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 当遇到学员难懂的地方, 应该细讲、详讲, 也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辅导, 对不同的学员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 使每个学员都学有所获;最后, 教员应把每一次课当做精品课来准备, 做到教案准备充分、课件制作准确、课程内容熟悉、讲解语言流畅。

参考文献

[1]侯晓梅.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浅谈[J].中国科教导刊, 2010.[1]侯晓梅.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浅谈[J].中国科教导刊, 2010.

[2]把握任职教育特点努力实现“三个转变”[J].现代兵种, 2005 (1) .[2]把握任职教育特点努力实现“三个转变”[J].现代兵种, 2005 (1) .

[3]贺灿卫.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科技和产业.[3]贺灿卫.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科技和产业.

[4]万玲, 卢海霞, 夏嫣蓉.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 (10) .[4]万玲, 卢海霞, 夏嫣蓉.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 (10) .

质量深化 篇10

1 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成绩考核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合理的考试内容、科学的考核方式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又能对教师的教学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1],传统考核模式往往一考定音、考试形式单一,过分注重期末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及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难于正确反映实际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新的考试模式中针对课程的特点,合理设置平时、阶段考核、期末考核成绩的比例,引入课堂表现、团队课程小论文、随堂小测验、在线作业等多种考核形式,并按照一定比例纳入期末总成绩,因此,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注重内容多元化),强调评价过程中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评价主体互动化)、关注对成长发展过程的评价,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即评价重心过程化)[2,3]。

通过创新考核方式,不仅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学生对前面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而且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易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2 构建活力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大学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和学的方式上,由单向输导向多向交流转变,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多向交流——交往、互动。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1 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热情

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侧重基本理论的学习,如果从基本原理出发适当介绍前沿领域的新知识,融汇基础与前沿,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能了解学科前沿的基本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入门作用。例如在讲授化学动力学时,可讲一点获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不对称催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针对反应机理的研究,介绍最新的有关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反应机理,明确机理研究在催化剂研发中的重要地位;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适当引入大孔有序非金属C3N4材料在氧气还原反应中的最新进展;在讲授电化学时,结合能源和环保,介绍有关绿色环保的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多级孔道LiFePO4的制备与应用;在讲授表面化学时,可适当介绍近代表面分析中使用的各种仪器的名称及功能,使学生了解一些表面研究的现代手段。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追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思维。

2.2 注重课堂互动,培养创新能力

(1)激发兴趣,诱导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最为现实的心理因素。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主动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以化学反应动力学时,以CΗ4+12Ο2=CΟ+2Η2为例,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①通常CH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在氧气(或空气)中反应可生成CO2,热力学上CH4+12O2=CO+2H2是否可行?②比较CH4+2O2=CO2+2H2O与CH4+O2=CO+2H2的反应进行的程度;③如何有效促进CH4与O2反应生成CO+2H2?提高CH4+O2=CO+2H2反应速率的措施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从热力学、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催化剂等角度分析,利用热化学和化学平衡的知识分析反应的可行性和反应程度,并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措施(如温度、催化剂等)出发,特别是催化剂的作用逐步进行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在面临新的反应时如何全面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打破常规,培养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栽,寻找多种解题途径;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敢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训练方式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过程中,不同温度下的标准平衡常数Kθ的求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活动,最后引导学生提出两种解题方案,通过从两个不同角度对题目的求解,促进学生更多地了解知识间的联系。

(3)设计思路,发展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随着设疑——探究——释疑活动的展开,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在质疑问题中,训练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设问,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并和同学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在课程通过热力学及表面化学的学习后,提出如下案例:设一弯曲玻璃毛细管 A,插入水中后,由于毛细现象,水面上升高度将超过h(见图1),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立即设疑问“若从低于h的位置弯曲或折断,水滴会从弯口B处不断滴出。这个设想能否实现?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例、表面张力的方向及热力学中的“永动机”出发,将理论知识和日常事例相结合,通过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使学生在自觉、主动、多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学会怎样从问题出发主动学习,从思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质疑中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具有会学习、会思考、会研究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4]。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创新能力。

3 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大学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大学化学教育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中,在重视“三基” (即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技能、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训练的同时,加大设计型、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原理与实验相结合,并能充分融会贯通,在动脑的同时培养其动手能力,并且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独立思考、分工合作的良好习惯,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过来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课程的特点,从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针对非化工专业本科生的石油石化教学特色,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从考试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了《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通过完善考核机制、构建活力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改革,活力课堂,创新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慧,刘国群.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1-342.

[2]朱亚先,黄荣彬,林丽榕,等.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36-37.

[3]张霞,姚李,杨本宏.注重过程考查的无机化学课程考试模式[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32-33.

[4]代小平,刘爱贤.提高非化工专业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25-126.

质量深化 篇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觉醒,需求不断多元。为了人的全面综合发展,除了完成大一统的国家课程、狠抓学生学业成绩之外,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多元选择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是我们这一届教育一班人应该深刻思考、努力探索和奋力践行的。

一、以生为本,践行生本、课程、服务教育理念

1.大力推行生本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潜能无穷和充满无限可能的,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即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不应当像工业一样实行标准化和模式化的流水线生产,而应该像农业一样,适时、适性地因节律而动地静等花开。

(1)生本德育与惩戒。德育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各学校要积极探索德育“三化”(生活化、课程化和仪式化),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校园生活中。生活化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课程化中,赋予价值和意义;仪式化中,制造关键事件,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伟大的事物能够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

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其认知和行为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若学生什么都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能按要求做到位的话,还来学校干什么呢?其实,学生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待学生身上问题的理念和态度出现偏差。若总想用处罚和清除等简单思维来对待学生身上的问题,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学生是家庭的最大希望和财富,给家庭一个身心健康而有为的孩子是教育的使命和担当。对于违纪学生,学校和教师负有教育的责任,学生理应承担违纪成本,即适度的惩戒。但如何教育和惩戒学生是一个智慧性的话题,是教育人要与时俱进反复探索的课题。我认为,惩戒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要实施爱的惩戒。教育的任何行为和举措都要符合道德伦理,教育既不能挥舞着爱的大旗体罚学生,更不能以爱的名义放纵学生。违纪必惩戒,但惩戒要有选择性和弹性,体现个性化,其目的不是震慑、不是绑架、不是杀鸡给猴看,而是为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自内而外地生长。二是永远不要把孩子逼到墙角。教育一定要留有回旋的余地。对学生负责,就应该为爱而严格,更可以为爱而包容。教师要用大度化解学生的叛逆,用宽容为他们构筑成长空间。未来充满着变数,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身上存在着不足、错误和毛病,而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更不能随便轻易对某个孩子的未来做出一个肯定性的负面性结论。对于有“问题”的孩子,我们只能心疼不能头疼,要千方百计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立足于“争”,着眼于“拉”,着手于“帮”;而不能立足于“整”,着眼于“批”,着力于“推”。这样的教育与惩戒不仅能转化和发展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更能保护从教者的自身安全,让每一个从教者的教育人生一路安好。

(2)生本课堂与生成。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师既放心又可以自我安慰,放心的是课堂上该讲的我都讲了,该练的全都练了,可以自我安慰的是,当考试出现问题时,我都已经讲过和练过N遍了,问题是学生的。学生为什么要上学?上学就是打开他们个人的经验世界和他人的经验世界与书本世界发生联系,并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课堂教学,一是要建立学生个人经验世界与他人经验世界和书本世界的互通、互动的立体通道。显然,灌输和机械训练阻隔了个人经验世界和他人经验世界和书本世界的互动。因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互动、质疑问难和教师点拨是生本课堂的五大特征元素,各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灵活选择,自由组合。幼儿园要去小学化,利用活动区角,通过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和亲子互动,实现做中学、玩中学和演中学,以达成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目标(健康的、社会的、语言的、科学的和艺术的);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生本教育中的教师引领相对重要;初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五大元素在课堂中体现得就要更加充分。但不管如何选择,有无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即是否从“多讲多听”转向“多做多说”,是判断生本教育的根本标准。二是把学科教学设计成种子课而不是知识课。当我们用告知灌输的方式,满足于知识结论的传输,概念、性质、方法的机械套用时,就是学科教学的知识课。知识课由于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直奔知识主题,看起来很快,但不是真快,省略了学科的内涵,当下知识课的快,将来可能会慢,是没有生长的重复。在自然界中,我们经常看到,在合适的条件下,一颗小小的种子能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种子虽小,但它是全息的,包含了以后长成生物体的所有信息,种子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具有生长性的。那么学科教学中种子课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种子课具有生长性的特征,围绕核心概念而展开的教学就是种子课。即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创设学科教学情景,架设由面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台阶,突出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种子课是精耕细作,用生长代替重复,看起来是慢,但现在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和后发优势。是把知识堆砌在一起,搬运到孩子头脑的硬盘中,还是把知识镶嵌在学科情景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知识课和种子课的区别所在。三是设计“一问抵多问”的主问题。现实课堂教学中,另一种悲剧性表现手法就是用满堂问替代满堂灌,认为在满堂问中学生参与了,也就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但由于满堂问过于关注知识的获取和掌握,问的大多是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用碎片化的知识问题遮蔽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主问题,是引导围绕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而设计的需要深入文本研读品析、思维加工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和关键问题。可以说,“主问题”是课堂教学中能从文本研读品析、思维加工和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大家识记、品味、理解、思考、讨论、探究、创编、欣赏等活动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四是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引发由“误”到“悟”的学习过程。即先呈现自己的最初思维,进而引发学生之间的思维产生碰撞,在呈现中暴露思维,在碰撞中完善认识。此时,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获取答案或结果。

教研师训中心要进一步优化课堂评价标准,引领课堂教学的生本化。一要突出情景创设,把知识镶嵌在具体情景中,赋予生硬的知识和抽象的概念及符号以温度,从而持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趋力。二要突出核心概念、主干知识形成的过程性、探究性和体验性。三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观课议课时,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有多高位,更要关注学生的独学、互学、展示、质疑和表达有多精彩。四要建立1:2评课议课机制。评课议课时,提出一条优点时,必须提出两条建设性意见,以保证反思评析的点做到“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择其一点思深讲透”,并有效防止评课议课被风化。

(3)生本作业与评价。“边际效应”告诉我们,当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不全一直成正比,达到一定值后,产出反而会逐渐减少。作业是为了巩固,考试是为了诊断,一定量的作业和考试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根据“边际效应”,训练数量和考试频度不仅需要适度适量,而且要分类推进和增加。为了保证学生在高考时有一个好的成绩,十五年教育需要一贯制,但十五年一贯制不等于十五年普高制,教育的每个学段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追求。幼儿园重在游戏和体验;小学阶段重在构筑快乐的童年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初中阶段以激活潜能、培养学习兴趣、体验成功为主,让学生以好学、乐学的心态进入高中;普高要以学业成绩为主,在曲线工程、幸福教室、生本课堂和五个研究中,达成扎实学习、快乐成长目标愿景;职高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现学生“就业+高考”双向成才模式。

实施作业转型。家庭作业转型不是不布置家庭作业,而是控制纸质作业,减少机械重复训练,杜绝惩罚性作业,拓展家庭作业类型(阅读类、游戏实践类和制作劳动类等)。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主要是习惯和阅读方面存在问题,阅读是最好的补课,要让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做作业。同时,小学和初中严禁周末补课;家庭作业要做到“四必”,即有做必收,有收必查、有查必改,有改必评;严格实施一科一辅。

控制考试频度。一是控制考试频度。小学、初中实行每学期两考,即期中考和期末考,初中九年级考试次数可适当增加,其中,学年期末考试由教研师训中心统一命制试题。二是教研师训中心对小学和初中实行“1+X”学年末统一检测,“1”为定点检测一个学段的一个年级即六年级和九年级,“X”为随机检测的年级和学科,不预告;“1”由教研师训中心组织,学校间交叉监考,1之外的由学校组织考试,学校内交叉监考。“1+X”检测由教研师训中心统一组织阅卷,“1+X”之外的由学校交叉阅卷。三是教研师训中心要不断提升命题质量,命题要忠于文本和课标,严禁随意拓展和盲目拔高,杜绝偏、怪、难,引领全县教师走上文本与课标研究大道。

实施绿色评价。评价就是方向盘和导航仪,评价什么,我们将看到什么和收获什么。一是多维度。按照“建设成为受人尊重的学校”的原则,选择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维度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和成功转型。二是绿色化。学业成绩仍是绿色质量评价的维度之一,不同阶段的学校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但不是唯一指标。教育局要通过这一评价体系,引领学校立德树人,深化课改,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三是绿色质量评价主要评价学校“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整体办学水平,不评价个人。绿色质量评价等级与教职工表彰比例挂钩。教师个人由学校制定多系列的评价体系自主评价,择优按比例报教育局表彰。

2.课程理念

在管理层面中,很多学校存在着把课程等同于学科教学的认知偏差。课程有着三维目标,但学科关注的往往是知识和认知目标。因此,判断一所学校是否真正践行了新课改,标准就是学校能否从课程的层面来研发、设计、开设和教学,没有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就没有新课改。一是开齐开足国家课程。通过校本研究的不断深入,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把体、音、美、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小学科教学做到“三专”(专职、专业和专用教室或场地)。为保证开设质量,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侵占这些课程。二是用课程理念谋划各种学生活动和德育活动,如科技体育艺术节、读书节、校园开放日、国旗下讲话等活动,赋予特定的价值和意义,重视学生的参与率和参与度,让学生在玩中、做中、乐中和演中深化认知,拓展素养,从而在仪式化中把每项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节日。三是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各校根据校情、教师资源和地域文化,充分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组建各类学生社团,以走班上课为平台,建构学校新的管理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选择机会。四是职业教育中心要启动课程改革。除上述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的要求外,中专各专业要围绕“重实用、多实训和强素质”的目标来优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杜绝满堂灌和被动式吸收,把课堂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动手实践中获得丰富而有个性的成长。五是建立学生成果展示新常态。在学校展示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等成果的基础上,教育局每年组织一次成果展示和评比。

各学校要利用3个学期的时间,积极稳健地完成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建设。课程改革中,我们既要有先破后立的勇气,更需要有先立后破的智慧。同时要坚守问题工作法研究解决所遭遇的问题,不折腾、不动摇,杜绝“运动式”,防止一遇到问题就撤回到原态起点的现象发生。

3.服务理念

教育的本真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学校的责任就是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让生态里的人在行为自律的同时,能够自由地呼吸、自主地成长。然而,在教育现实中,教育仍然是灌输和命令、说教和钳制,缺乏必要的对话和协商、宽容和民主。学校真正要建构起“对话、协商、宽容和民主”的和谐生态,教育者就应该有服务的理念。

一是建立同心圆。同心圆分为四层,从内至外依次是学生、教师、管理者和校长。从服务同心圆的角度上讲,工作中自外向内服务,校长经营学校的重点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合理诉求和经营人心。用圈子来表达的话,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是校长圈子里的人,校长要形成包容学生、老师、家长和管理者的大圈子,而不是只有身边人的小圈子。

二要“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学校的管理人员尤其是校长不要把自己看成官,而应该是教师团队中平等中的首席,铁肩上负载的不是名利和权利,而是责任和担当;校长要成为“学校发展”的外交家,而不是吃喝玩乐的交际家,要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行家里手,而不是发号施令的指挥者,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和管理者必须先做到,教学上,除校长外,其他管理人员一律要专业归位。制度是刚性的,人文是柔性的。校园里,教师喜欢的是民主和平等的氛围,厌恶的是等级森严的所谓行政做派,校长要在制度和人文的融合中,引领教职工一心一意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简单纯粹地为学生的成长加油。

三是与教职工共同勾画学校愿景。我们生活在“比”的世界里,有的人比出了满足、快乐和幸福,有的人比出了自卑、抱怨和失衡。为了价值引领,各学校每年都应该组织“在升官发财的同学、朋友和亲戚面前,教师拥有哪些值得骄傲的资本?”主题教育论坛,在讨论、争论和碰撞中,达成“在学生今日之爱戴和未来的追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人生”的职业定位。

四是教育者要善于归零。我们都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劳累了多年,出过力,流过汗,为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建设和学生的成长做出过贡献,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铁打的学校,流动的学生,若我们以过去的贡献而自居,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说轻点是伤害了现在的学生及家庭,说重点是影响了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教师这个职业吃的就是良心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常常思考“若是我的孩子,该如何办?”。教育不应该成为追逐名利(如有偿家教)的功利场,而应该是追求教育理想的理想国。

五是教育者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有迟有早,有快有慢,满怀期待,尊重节律,静等花开,是教育的应有旋律。面对个性特长各异的学生,我们要抛弃唯学业唯分数论,建立多元化和发展性评价,多一把评价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学生而言,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能为学生搭建成长的立体平台,提供成长的公平机会,给予成长的适性支撑,就是服务学生的发展。

六是远离吃喝和送礼之风。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家长急时之需,是校长和教师的分内之事,校长不要接受教师的吃请和送礼,教师不要接受家长的吃请和送礼,从而让学校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真正尊重。

(待续,见本刊2015年第4期)

质量深化 篇12

当前, 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 亟需培养大批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 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方法已经不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必须汲取国外高校先进经验, 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改革,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尤其是本世纪以来, 尽管许多高校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成效不大。

(一) 考核方式单一

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不论课程性质、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 基本上都是以笔试闭卷为主。这种方式较易操作, 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考试的客观性和严肃性, 但这种考核方式只能考查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缺乏对知识纵深关联的检验, 也不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动手能力, 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 考前死记硬背, 甚至夹带抄袭, 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过分注重期末考核, 不注重平常考核

目前在课程考核中, 尽管也采取了期末考试和平常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但平时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较低, 仅占20-30%, 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高达70-80%。这种考核方法使学生对平时的考核不重视, 平常不注意学习, 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上, 当临近考试时, 许多学生搞突击, 使学习无法体现连贯性, 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 过分注重知识考核, 不注重能力考核

目前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 注重对知识和理论掌握程度的考查, 而对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较少。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利于学生应用本专业系统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美国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特点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非常发达和比较成功的, 其课程考核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考核方式多样化

美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时, 常常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 如课堂参与、小测试、问题与案例、设计任务、小论文、家庭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3]。这些不同的考核方式相互结合,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考核具有连续性, 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考核目标[4]

美国大学的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 在不同的教学进度中都有考核环节, 各任课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布置阶段评价工作, 从而能够不断督促学生保持一贯的学习态度。比如布里奇波特大学的“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主要根据学生的三次考试成绩及其平常表现来确定其成绩。该课程上课时间是1月19日~5月16日, 其中2月19日进行第一次考试, 3月16日进行期中考试, 之间有三次小组讨论, 而5月16日进行期末次考试。学生在刚开始上课时就已了解到考核时间和考核方法,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全神贯注, 不会出现松懈的现象。

(三) 注重过程考核

美国大学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时, 对终结性考试并不是太关注, 而是非常注重过程评价, 在课程学习的每一阶段, 都安排了适当的考核方式, 从而能以多样化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通常来讲, 期末考试成绩在整个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 常常占20-30%左右, 课堂参与占10-20%左右, 期中考试占20%左右, 小组讨论占10%左右, 学期论文占20%左右等。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不再只关注期末的笔试,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综合运用各种能力进行学习, 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注重对能力的考查

美国高校在进行课程考核时, 在注意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论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如在考试时, 有较多的运用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的题目;让学生写课程小论文和学期论文;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

(五) 各种考核方式都有明确和细化的考核标准, 从而保证公平性[4]

虽然考核的方式多种多样, 但美国大学对各种考核方式都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并加以细化, 从而确保每一个学生成绩的公平性。比如学期论文, 在撰写学期论文之前必须提交一个题目, 征得教师同意, 而且必须在规定日期之前提交。在进行学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 学生要和教师进行多次讨论, 按照学术论文的要求标注参考文献。学生在提交论文时须提交电子版, 如果发现有抄袭现象将被判为零分。

三、完善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路

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社会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高校必须借鉴美国大学先进的经验, 积极推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打破单一考试模式, 力求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需要对人才评价的原则与标准进行重新审视, 对当前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探索新的考核模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促进学生才能和潜能的充分发挥, 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 在课程考核方面, 应借鉴美国高校课程考核经验, 打破目前的单一考试模式, 采用论文、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重,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期末考核在学生考核成绩中的比重过高, 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针对这种局面, 各高校应将课程考核权力下放给各个教师, 由任课教师根据各门课程的实际情况, 自主安排课程的考核方式, 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重,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突出能力考核。我们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不在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而在于学生能否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时, 在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为了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采用案例分析、写小论文、分组讨论等多种考核方式。

细化各种考核方式的评价标准。为了保证各种考核方式的严肃性, 力求实现考核公平, 对各种考核方式要制定考核标准。在评定学生成绩时, 要严格根据标准进行评定。

参考文献

[1]胡益波, 王志铮.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 2005, (05) .[1]胡益波, 王志铮.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 2005, (05) .

[2]谢发忠, 杨彩霞, 马修水.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2]谢发忠, 杨彩霞, 马修水.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

[3]陈棣沭, 韩婧.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其技术支撑[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 (03) .[3]陈棣沭, 韩婧.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其技术支撑[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 (03) .

【质量深化】推荐阅读:

深化教育05-08

深化对策06-14

深化改革06-15

深化实施06-18

品牌深化06-20

主题深化06-27

深化培养06-28

深化阶段07-07

完善深化07-10

深化成果08-02

上一篇:校园师生下一篇:创造性教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