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深化

2024-09-09

探究深化(精选11篇)

探究深化 篇1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显露, 当前初中数学只注重知识传授, 却忽略了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展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线, 通过情景导入、归纳猜想和推理论证逐步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思维

探究式教学围绕问题展开, 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 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全新尝试.笔者认为, 探究式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情境导入、归纳猜想和推理论证, 笔者就这三个部分在本文展开具体讨论.一、情境导入, 感性思维引路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心脏, 问题导入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 每一个数学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总有一定背景作为支撑, 背景能很好地诠释问题内涵, 还能提供一个具体、形象的问题载体, 降低问题的抽象性, 学生易于理解;另一方面,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因而, 在新课改的潮流下, 教师提问的艺术就是从数学问题的背景入手, 巧妙地设置情境, 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形象的思维环境, 让学生从感性思维出发, 正确理解问题内涵, 并从中受到启发, 自主地发现问题.例如, 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 笔者设计一组以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为主题课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又能将翅膀完全收合在一起的蝴蝶、在空中平稳飞翔的飞机、风靡全球的西式快餐麦当劳的标志、无线鼠标、普通的饮料瓶、沙漏等.这些东西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常见的, 尽管它们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数学知识却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笔者提出问题:观看完这组课件, 你们得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发现了什么问题?很快学生便发现了教师所展示的东西都是左右对称的, 并找出了每个图形的对称轴, 他们对自己的发现感到很兴奋, 却不知道该怎样用科学的数学语言来命名自己的小发现, 于是他们提出了问题:这些对称的图形叫什么呢?除了左右对称, 还有什么特点么?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一种反向表达, 展示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已有的形象理解, 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对所得知识的拓展, 表现了学生对更深层知识的渴求.二、归纳猜想, 过渡思维发展“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对于初中生而言, 猜想不仅是一种学习和探索的方法, 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猜想不是毫无根据和漫无目的的臆想, 而是基于一定事实基础的大胆假设和推测, 笔者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 科学猜想可分为三步:1.仔细观察, 正确类比.观察是学生采集信息的重要来源, 而类比则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启迪思维的捷径, 仔细观察并进行正确类比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为进一步思考奠定基础;2.认真归纳, 全面总结.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和类比的基础之上认真总结和归纳, 发现数学规律;3.合理假设, 大胆猜想.有了之前的基础, 学生对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 认识也更加深入, 在此阶段, 学生要做的就是对已有的确定结论和规律进行推广和延伸, 合理猜测.例如, 在教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笔者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我们班总共有37名学生, 这个周末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公园游玩, 公园里有一个坐船游园的项目, 老师已经了解过了, 公园提供两种租船方式:大船25元, 可乘6人, 小船15元, 可乘3人, 老师想和大家一块坐船, 那么我们有几种租船方案呢?怎样租船最划算?这个问题非常有趣, 学生格外认真、积极, 很快就讨论起来, 也分别设计了全租大船、全租小船和大小船合租这三种类型的方案, 在大小船合租的方案中, 学生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各小组对大小船数量的分配并不统一, 他们逐一计算不同方案的租金, 然后进行比较, 在细心地归纳和总结后, 他们发现改变大小船只的相对数量, 租金会经历一个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的过程, 结合计算结果再通过合理猜想, 学生最终找出了最优方案.三、推理论证, 理性思维升华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习得, 更是一种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经历了教学情境之后的感性思维, 并借助于猜想实现了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要完成完整的思维过程, 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推理和论证是理性思维的重要体现, 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的数学活动, 更是探究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对命题的推理和论证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很多命题仅通过观察和实验无法得到确定结果, 而推理和论证却能给出科学的解答.教师要从命题的教学的入手, 引导学生用数学实例来理解真命题、用个例证明假命题, 还要融合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会学生使用数学符号来实现命题的推理和论证, 在此基础上, 再将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推广到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 灵活运用分析、推理和计算的方法, 严谨地得出结果.在第二部分的例子中, 在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后, 笔者又要求学生通过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来检验猜测结果.学生纷纷开动了脑筋, 用上了刚学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 设租用x只大船, y只小船, 而所需租借设为a元, 则可以列出不等式:25x+15y=a, 6x+3y=38, 通过对不等式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 得出了正确结论, 并且将这个结论与之前猜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感受两种思维的异同, 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殊途同归的乐趣.总之, 探究式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 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要尤其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通过情境引导、归纳猜想和推理论证实现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升华, 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数学的精髓, 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1]沈岳夫.注重组题设计提升思维品质.理科教学探索, 2012.

[2]肖立平.主体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学园地, 2009.

[3]张清, 朱国荣.数学课堂教学“问题串”设计的实践探索.中国数学教育 (初中版) , 2009.

探究深化 篇2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综观当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数学的美。

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2.挖掘数学美

3.创造数学美

4.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解题实践

深化探究过程 发展数学思维 篇3

一、从旧知引入新知,数学探究活动化

数学知识本身有着固有的结构体系,所以可以通过新旧知识间的沟通,以活动化的操作方式复习旧知,使新知获得生长。我先让学生过A、B两点画一条直线,然后在A、B外的C点画出到直线AB的距离,再过直线外C点画直线AB的平行线,最后以线段AB为底,以C点到直线AB的距离为高,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链接,使学生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同时获得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平行四边形的认知体系,建立空间观念,我出示平行四边形的画法(如图1),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学生在观察和辨别之后,理解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包含以下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通过数学探究的操作活动,学生构建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长方形的探讨奠定基础。

图1

二、概括数理表征,数学探究逻辑化

数学探究是运用数学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课堂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因此教师就要从“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将数学探究逻辑化。

传统教学是将未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而我在教学中采用“割——移——补”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互相转化。我先出示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认为两个图形一样大。“那如何验证这个猜想呢?”我通过课件演示,移动平行四边形,使之与长方形部分重叠,这样学生既弄清了两个图形之间的逻辑关系,也理清了思路:把平行四边形部分剪下,移到长方形的空白部分,正好补成一个长方形;把长方形的部分剪下,移到平行四边形的空白部分,正好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是否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通过这样割补的方法来转化成长方形呢?我让学生继续在探究中动手操作,以验证猜想,完善数学探究的逻辑化。学生通过画、拼、剪的方式,交流得出以下两种操作方法(课件展示):1.顺着平行四边形的高,通过割、移、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2.将长方形对边进行割、移、补,把长方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至此,学生完成了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互相转化,然后我让学生观察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密切关系、底和高越大面积就越大,并由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等数学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夯实了数学基础知识。

三、问题解决为本质,数学探究实践化

数学探究是要使学生经历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建构数学模型,最终发展数学思维,并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和能力。

为了加强数学探究的实践训练,我从基础练习入手,先让学生求出指定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练习计算特殊图形的面积(如图2)。然后进行实际应用的强化拓展练习: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如图3),如果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的总长度是多少?

图2 图3

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同时,既要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为此,在实践训练中,本着问题解决的原则,我将练习设计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其目的是要加强学生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显而易见,数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从形象化到抽象化再到实践化的渐进过程,学生通过表征的建构,再到抽象的理解和体验,最终获得对数学思维的立体感受,达到数学认知的整体建构,这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探究的最终目标。

(责编 杜 华)endprint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首次提出数学学习是一个“抽象——符号——应用”的过程,认为这正是数学探索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有效的数学探索,才能领悟到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笔者认为,深化数学探究过程是发展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现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旧知引入新知,数学探究活动化

数学知识本身有着固有的结构体系,所以可以通过新旧知识间的沟通,以活动化的操作方式复习旧知,使新知获得生长。我先让学生过A、B两点画一条直线,然后在A、B外的C点画出到直线AB的距离,再过直线外C点画直线AB的平行线,最后以线段AB为底,以C点到直线AB的距离为高,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链接,使学生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同时获得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平行四边形的认知体系,建立空间观念,我出示平行四边形的画法(如图1),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学生在观察和辨别之后,理解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包含以下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通过数学探究的操作活动,学生构建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长方形的探讨奠定基础。

图1

二、概括数理表征,数学探究逻辑化

数学探究是运用数学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课堂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因此教师就要从“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将数学探究逻辑化。

传统教学是将未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而我在教学中采用“割——移——补”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互相转化。我先出示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认为两个图形一样大。“那如何验证这个猜想呢?”我通过课件演示,移动平行四边形,使之与长方形部分重叠,这样学生既弄清了两个图形之间的逻辑关系,也理清了思路:把平行四边形部分剪下,移到长方形的空白部分,正好补成一个长方形;把长方形的部分剪下,移到平行四边形的空白部分,正好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是否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通过这样割补的方法来转化成长方形呢?我让学生继续在探究中动手操作,以验证猜想,完善数学探究的逻辑化。学生通过画、拼、剪的方式,交流得出以下两种操作方法(课件展示):1.顺着平行四边形的高,通过割、移、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2.将长方形对边进行割、移、补,把长方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至此,学生完成了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互相转化,然后我让学生观察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密切关系、底和高越大面积就越大,并由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等数学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夯实了数学基础知识。

三、问题解决为本质,数学探究实践化

数学探究是要使学生经历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建构数学模型,最终发展数学思维,并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和能力。

为了加强数学探究的实践训练,我从基础练习入手,先让学生求出指定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练习计算特殊图形的面积(如图2)。然后进行实际应用的强化拓展练习: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如图3),如果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的总长度是多少?

图2 图3

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同时,既要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为此,在实践训练中,本着问题解决的原则,我将练习设计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其目的是要加强学生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显而易见,数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从形象化到抽象化再到实践化的渐进过程,学生通过表征的建构,再到抽象的理解和体验,最终获得对数学思维的立体感受,达到数学认知的整体建构,这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探究的最终目标。

(责编 杜 华)endprint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首次提出数学学习是一个“抽象——符号——应用”的过程,认为这正是数学探索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有效的数学探索,才能领悟到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笔者认为,深化数学探究过程是发展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现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旧知引入新知,数学探究活动化

数学知识本身有着固有的结构体系,所以可以通过新旧知识间的沟通,以活动化的操作方式复习旧知,使新知获得生长。我先让学生过A、B两点画一条直线,然后在A、B外的C点画出到直线AB的距离,再过直线外C点画直线AB的平行线,最后以线段AB为底,以C点到直线AB的距离为高,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链接,使学生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同时获得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平行四边形的认知体系,建立空间观念,我出示平行四边形的画法(如图1),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学生在观察和辨别之后,理解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包含以下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通过数学探究的操作活动,学生构建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长方形的探讨奠定基础。

图1

二、概括数理表征,数学探究逻辑化

数学探究是运用数学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课堂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因此教师就要从“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将数学探究逻辑化。

传统教学是将未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面积计算,而我在教学中采用“割——移——补”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互相转化。我先出示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认为两个图形一样大。“那如何验证这个猜想呢?”我通过课件演示,移动平行四边形,使之与长方形部分重叠,这样学生既弄清了两个图形之间的逻辑关系,也理清了思路:把平行四边形部分剪下,移到长方形的空白部分,正好补成一个长方形;把长方形的部分剪下,移到平行四边形的空白部分,正好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是否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通过这样割补的方法来转化成长方形呢?我让学生继续在探究中动手操作,以验证猜想,完善数学探究的逻辑化。学生通过画、拼、剪的方式,交流得出以下两种操作方法(课件展示):1.顺着平行四边形的高,通过割、移、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2.将长方形对边进行割、移、补,把长方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至此,学生完成了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互相转化,然后我让学生观察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密切关系、底和高越大面积就越大,并由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等数学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夯实了数学基础知识。

三、问题解决为本质,数学探究实践化

数学探究是要使学生经历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建构数学模型,最终发展数学思维,并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和能力。

为了加强数学探究的实践训练,我从基础练习入手,先让学生求出指定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练习计算特殊图形的面积(如图2)。然后进行实际应用的强化拓展练习: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如图3),如果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的总长度是多少?

图2 图3

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同时,既要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为此,在实践训练中,本着问题解决的原则,我将练习设计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其目的是要加强学生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显而易见,数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从形象化到抽象化再到实践化的渐进过程,学生通过表征的建构,再到抽象的理解和体验,最终获得对数学思维的立体感受,达到数学认知的整体建构,这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探究的最终目标。

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探究 篇4

一、财务改革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意义及影响

(一) 简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一般企业, 它的财务管理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因为它是涉及民生的重要改革, 这不仅仅需要政府内部制定合理的机制, 还需要全体人员的合理监督, 只有这样, 才能使改革更加彻底、更加顺利。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对于更加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改革, 更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加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更能节省不必要开支, 将资金用到实处, 从而惠及民生。

(二)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中的问题探讨

1. 对改革中职权不合理运用的讨论

行政事业单位相对而言是较稳定的单位, 领导的职权能力划分更是非常明确的, 上下级之间需要约束与被约束的制度所框定。因此, 在改革中遇到紧急问题时, 无法及时上报到最高决策者手中, 这样就难免会出现信息滞后, 使财务改革落后于发展要求, 从而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还有一些领导不能规范自身的行为, 滥用职权制造错账假账, 给账务核算带来了很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改革进行的步伐, 同时在改革中留下弊病。公权的滥用不仅会对国家改革进程造成阻碍, 还会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因为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 若是领导者滥用权利、贪污腐败, 那么人民的合理权利和利益就无法得到保证, 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混乱, 资金流动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最终使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双重受损。

2. 从改革机制的角度讨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建立健全各种涉及财务改革的制度, 是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硬性指标。国家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首先, 改革方向的制度不够完善, 国家在制定大的方向时, 应考虑到其对于不同省市, 不同地区的适用性。因为每个地区它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的问题都不一样, 例如东南沿海城市它们可能更注重的是怎样规划好行政单位财务改革在更加平稳快速的发展经济上。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更注重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怎样做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当然改革机制中还必须加重惩罚力度。国家一直在致力打击经济犯罪, 但是直到近几年才全面撒网, 重点捕捞。但是对于经济犯罪人员的惩罚力度不够, 不足以做到鲜明的警示作用。行政单位的财务改革必定会揪出个别滥用职权的公职人员, 要想让改革更加彻底, 就不得不加大惩戒力度。

3. 财务改革中预算管理规范性问题的讨论

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在长期的工作中会面临许多问题, 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许多不规范现象。首先, 从思想的贯彻上来讲, 财务管理人员改革意识不到位, 使得改革过程敷衍了事。其次, 缺乏现时有效的刺激方案, 所谓有激励才有前进, 少了激励措施, 改革和办公人员缺乏动力, 不能凝聚起来, 共同实现改革的光荣目标。最后一点缺乏合理的监督, 在本来就长期缺乏监督的环境下, 管理人员已经囤积了大量未解决的问题, 当改革的浪潮来袭时根本措手不及。

二、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好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 做到分工到位, 加强职权的合理运用

明确的分工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中更是要注重分工, 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管理人员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 顺应改革的潮流将自己手头的任务做好相应的改革。做好改革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信息的及时反馈, 因为在管理和改革中难免会遇到新的问题, 信息的及时整理反馈不仅能使财务改革更合理更完善, 还能发挥大家的思考性作用。在明确分工的同时需要一条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 以便重要信息可以快速传达到领导者手中。在以上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 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 警示那些想要利用职权敛财的个别官员, 同时在国家监督机制下的公职人员要发挥其监督作用, 尽量避免因个别官员的不合理行为对改革造成损失, 当然对于较基层的公职人员权利不够无法及时上报监督的问题应设置匿名投诉信箱或者电话, 方便行政单位内部全体人员的共同监督。

(二) 做好各项机制的改革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改革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财务改革方向大有不同。只有各省市在把握国家总体政策不动摇不偏离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财务改革。才能做到改革与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完善法律政策, 增强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改革才是顺应发展的有效方案。要做到科学有效首先要对财务管理制度和审批手续进行补充和修订。财务改革必须要十分注重资本成本的管理, 资本成本管理目前还缺少相应的制度约束, 因此建立健全资本管理制度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从另一方面看, 有些单位职能较为单一, 不能全面把握和实行国家的统领性文件的内容要求, 只有行政单位改变自身职能结构, 向多元性转变, 才能适应变革的需要。总的来说, 财务内容的不同对于改革的理解性也就不同, 只有制定合理的统领性文件, 再结合地区发展状况, 才是正确的做法。

(三) 从更细致的财务预算角度制定方案解决问题

财务预算方案制定与执行中会面临许多现实性问题, 因此, 首先要从人员方面入手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培训, 优化其意识结构, 增强他们对财务改革的认识与理解, 并提高他们思想的重视度。只有这样, 财务改革才不是一个空谈, 而是切实和每位公职人员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比如率先完成改革的单位经各单位的不记名投票, 选出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单位予以表扬和奖励。这样, 不仅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还促进了各单位的更好发展。最后一点要做到合理监管, 各单位除了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监督机制基础上可以相互监督, 共同解决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中的各项问题, 从而达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立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 2013, (20) .

[2]傅浩.新时期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3) .

探究深化 篇5

小学科学课标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从而培养其探究科学的思维,使其学会探究的方法呢?仅仅依靠课堂的40分钟,能否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达到培养探究型人才的目的呢?

项目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学习方式。小学科学以单元活动围绕科学概念组织而成,这样的编排为以单元为项目的整体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更便于开展项目学习。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利用项目学习来引导学生去进行真正的探究呢?

小学科学的学习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很容易与学生的兴趣发生共鸣,这对学生来说是富有吸引力的。因此,设计学习项目时,要充分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如在教学《有趣的磁铁》时,如何让学生对磁铁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制作磁铁玩具”的项目学习方案,在教学时拿出自己制作的一个磁铁玩具,让学生玩耍,结果学生的兴致高涨,这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磁铁玩具?”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除了制作类的项目学习,还有许多是用PPT汇报展示成果的项目学习。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形式,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探究最后服务于生活,这才是创新的最终目的。

项目学习中,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更加突出。学生层面的相互交流,不仅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进行表述和自我反省,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协调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小组合作探究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获得参与机会,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在项目学习合作探究中,学生敢于、善于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思考之源,有了问题才有探索的方向,才能达到探究的最终目的。项目学习的小组合作与课堂上短暂的小组合作不同,它的时间不仅仅是在课内,更多的是在课外。同时小组合作更加重要,因为与课内小组合作不同,项目学习的合作如果不能行之有效,会导致整个小组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协助小组合作学习,为小组合作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利用KWL工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状态,为小组合作奠定基础;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小组更好地进行头脑风暴,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从而进行深入的探究;利用各种即时通讯软件,组员之间可以及时、有效地沟通,互通有无,根据自己的实际研究情况进行调节改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霍华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方式。学生的智能无高低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有人显现得较早,有人显现得较迟。受到良好的教育,某些智能得到开发,反之,遭遇不良教育,某些智能得到压抑,甚至摧残。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他或许在某一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项目学习就是整合了学生多种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整个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到学习中来,在项目学习中不断巩固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进而带动其他能力的提升。比如有的同学对拍照、录像特别感兴趣,可以负责小组的摄像任务,有的同学语言文字功底比较深,可以负责小组的汇报材料的整理任务,有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可以负责小组的交流汇报任务,有的同学对电脑软件的使用比较拿手,可以负责小组的PPT制作、思维导图制作等任务……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探究式项目学习可以深度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个方面的人才。

现在课堂内的合作探究,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参与的程度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已经准备好的探究材料等条件的制约。项目学习改变了全部依靠课内学习的现状,让学生把探究延伸到课外,覆盖了整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可以分小组操作,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也可以回家向家长咨询,甚至可以向社会上的专业机构进行求助。这样,学生的学习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还充分发挥了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当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解决不了问题时,还可以发挥社会在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学生而言,项目学习还整合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笔者所带的一个班,学生的知识面特别丰富,绝大多数问题学生都能独立解决,好像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们的,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竟然只是一句话:能够百度出答案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此,我们说在项目学习的合作探究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有可能把小组的合作探究推向深入。

项目学习的评价体系有别于常规教学的评价体系,它从一元走向多元,由原来的终结性评价变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项目学习的评价比常规教学的评价更加全面,是包含整个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制订学习计划、小组合作开展活动、形成学习成果、项目反思改进方案,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评价量规在指导着学生如何去做。而且评价量规不仅仅是简单根据学生做到的程度进行一个所谓好中差的评价,而是包含在该环节学生应该做到的各个方面的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评价量规表,根据这份提前拿到手里的评价量规表,学生非常清楚自己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评价。项目学习的评价也不再仅仅是教师作出的评价,它还增加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使得评价的维度更广,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加客观全面。项目学习的评价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这就使得评价更加方便,统计更加快捷,提高了评价的效率,让评价真正能够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是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常规实验探究课堂上,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出于节省时间的考虑而否定学生不够合理的想法,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完善自己的探究设计,让学生在完善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学习新知识后再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情况下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耗费的时间可能会很多,可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远远大于他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去操作所得到的实验结论。项目学习是把活动性的探究放在了课外,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合作探究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课堂上则是把在课外探究的情况进行交流、汇报、评价。对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锻炼他们的能力;对学生在课外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则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了教师指导的效率,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深化诱思探究,提高地理课堂实效 篇6

一、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引子还可先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在创设教学情境上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应用网络、多媒体、投影仪、漫画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例如:在“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的因素”教学中,先播放“商店里顾客与售货员的对话”动画,当滑稽的语言和为商品竞争的画面在屏幕上出现时,学生表现出极大兴奋,在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原料、燃料、市场、劳动力、技术、科技、环境、交通等因素对工厂布局的影响。在他们认真地欣赏完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1)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2)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的? 大家纷纷讨论,课堂气氛既轻松又热烈。这样应用多媒体自然而巧妙地创设了情境,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究兴趣,效果非常好。

还可以以问题创设情境。学生的主动学习离不开兴趣的培养。问题具有启发、诱导、寓意等作用,用“悬念”创设生动情境,有助于培养兴趣,启迪思维。例如:教学“(地球)昼夜更替周期是24小时”这一内容时,采取层层设问的方法:①昼夜更替与晨昏线的更替有什么关系? ②晨昏线的移动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有什么关系?③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是多少? 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得出“昼夜更替的周期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相一致:昼夜更替周期不是一个恒星日”的结论,促进学生对“太阳日是昼夜更替的周期”领会和掌握,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昼夜更替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教师导演,学生演示和讨论,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

高中地理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教师应当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这些问题,以便用简便易行的活动解决。例如,“黄赤交角的变化将引起地球上五带的怎样变化? ”这一难点,涉及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空间位置及其移动方向, 它的解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凭借一般的思维方法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接受,如果安排适当的课堂活动,情况就不一样了,难点可以变得很容易。我在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时以北半球为例,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标出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北极点。再把黄赤交角和北回归线和北极圈的度数关系式写在黑板上; 另外抽出甲乙两位学生分别代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 站在黑板前相应的位置准备演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的变动。接下来把黄赤交角的变化分成三种情况研究,老师只起指导作用,讨论、分析、演示均由学生完成。 (1)黄赤交角不变时,由学生指出甲、乙纬度的度数和热带、温带、寒带的范围,并记下甲、乙的初始位置,以便后面比较使用;(2)当黄赤交角变大时, 由学生根据关系式分析判断甲和乙分别应向左或右稍稍移动,以他们新的位置看热带、温带、寒带大小的变化情况, 得出正确结论后教师再让甲乙回到其初始位置;(3黄赤交角变小时,再让学生分析判断甲、乙移动的方向和比较热带、温带、寒带的变化。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并且记得准,掌握得牢固,过后即使忘了自己也很容易再推导出来。这个活动用时短,很容易进行,少数学生演示,多数学生参与分析判断和归纳, 使复杂的问题变成了一般性问题。不但难点得到有效突破,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以学生演示的方法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如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等,教学效果都非常好。

三、设置问题,展开讨论,发挥群体效应,缩小个体间差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较强、涉及面广,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基础又有较大不同, 所以课堂中的一些问题被学生接受的情况就有一定差异,为了缩小这一差异,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并发动学生展开讨论,给他们提供相互交流和补充的机会发挥群体效应,缩小群体间差别,也可以说是一种很巧妙的活动,例如学习城市热岛效应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城市的市长 , 从城市环境角度考虑 , 当布局城市绿化带和对空气有污染的工业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展开讨论,经过一番争论和讨论,大家会得出一个一致性的正确答案。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热力环流中,地面受热其低空和高空分别形成的低压和高压, 这两个气压究竟哪个气压高? ”“热力环流中,空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等,经过讨论,效果很好,大家都能理解并学到很多扎实的理论知识。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以“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地理课有难易之分,对于一些难度小又便于自学的内容老师如果按一般的教学模式授课,则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课堂气氛显得低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若老师在要求学生对课文自学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进行课堂表演,以表演反映主要知识内容,则教学效果自然截然不同。例如:在学到“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时,我先让学生自学10分钟,然后按照“经验采访”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经过讨论准备后,每组推荐三人,分别饰演亚洲水稻种植业农户户主、商品谷物农业农场主、潘帕斯草原上的牧场主和外来学习经验采访者。按顺序三人一组上讲台表演,采访者向三位主人采访经验,三位主人分别向其介绍所经营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或区位优势,其余学生则作为观众在下边“观赏”他们的表演。四组表演结束后,大家评比出最佳表演小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演者精心,观众们细心,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每组演员表述的主要内容都是课文中的重点,四轮表演结束后,本节的知识点已经为同学们所掌握。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探究深化 篇7

关键词:数学美,探究,素质教育

综观当前的教育形势, 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 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 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 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 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 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 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 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 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 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 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 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 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 这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 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 但是, 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讨论稿) 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 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 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或许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数学美的表现

美, 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 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 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 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 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 数学的世界, 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 在那里, 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 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 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数学内容看, 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 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 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 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 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 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 在此, 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

二、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 艺术, 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 得到美的熏陶, 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 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 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 起着陶冶情操, 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 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 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 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 包括视觉上的美,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 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 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 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 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 陶冶精神情操, 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 引导学生感知, 欣赏数学美。另一方面,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 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因此, 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 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2、挖掘数学美;

3、创造数学美;

探究深化 篇8

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复杂性和学习难度都较高的课程。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 以提高课程实用性,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 多数高校都采用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适当减少深奥复杂的理论学习, 重视增加应用的实践学习, 着重提高学生从课程中获得能力的培养。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 国际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仍停留在表面, 大多数课堂上仍是以教师的灌输知识为主, 学生的主动学习为辅;实践内容通常以简单书面案例代替, 脱离实践教学的本质;部分高校设置了金融实验室, 通过购买相关模拟系统让学生进行操作, 但也出现实践课时较少, 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操作原理和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业务的深入了解, 在进入企业之后通常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培训期, 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 从而也降低了应用型院校的人才输出质量和竞争力。因而, 在国际金融的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仍然要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的思路,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满足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

1 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化, 突出实践性

国际金融学内容丰富广泛, 涉及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多个学科课程, 教学内容综合性强, 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但课程内容存在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 比如: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借贷和国际结算部分章节与国际贸易相关课程存在重复;衍生外汇业务如期货、期权、掉期等内容又与金融市场内容重复。这种重复内容的出现会压缩本就不充裕的课时安排, 导致国际金融本身的重点知识和实践环节的课时数降低, 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 教材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现状仍未得到改善。

针对目前教学内容现状,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着力以从两方面进行改善:第一, 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精简内容。结合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去除与其他课程重复内容的编排, 教材内容要以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实践活动为主, 对于交叉部分则可以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为主, 避免以重复讲授相同内容而占用过多的课时。第二, 增加实践环节的辅助教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突出实践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建有金融实验室, 能够实现多种实践模拟, 比如银行模拟系统, 国际结算业务软件, 保险精算系统, 证券、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等等, 但是在辅助实践环节的教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这种实践操作仅靠课堂上学习, 课下不能自行复习, 无法形成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操作能力。因而, 实践教学也需要一定的指导教材或资料结合答疑辅导课下练习。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国际金融课程本身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中, 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再以灌输知识, 学习、记忆理论为主要教学方法, 而以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主动学习, 以“动手实践———自主观察———发现问题———深入理解”为引导路径, 加深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由表及里, 从现象入手, 找出问题, 分析原因, 回归理论。完全颠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比如, 在学习国际收支平衡原理的内容时, 可以首先以课前预习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搜集世界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找出共性和个性。课堂上让学生结合为小组进行讨论, 分析出不同国家产生共性和个性的产生原因和结果。通过讨论或辩论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认识到国际收支平衡理论的现实应用情况及影响。

同时, 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并不是最终目的,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输出质量的核心目的。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摒除实践教学的片面化, 落实细化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指标, 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考核依据。在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 已经有不少学者和教师提出了应用性较强的观点。韩莉认为国际金融的实践教学可通过“模拟实践”, “社会实践”来实现。其中, 通过建设金融实验室, 购买模拟金融交易系统软件等方式, 通过对各种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 让学生身临其境, 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比如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实验室, 配备多块大屏幕的互动教学系统, 采用拥有实时录播和远程同步访问的“云+端”架构系统, 全面模拟证券交易所真实场景。实验室同时配备了专业数据库资源和金融分析软件资源, 例如Bloomberg终端、wrds金融数据库、国泰安、wind等等, 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研究、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平台。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中强调参加社会实践, 同行业内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实地进行考察。同时可聘请相关企业、机构的富有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到校来开办讲座或进行操作性指导, 以此来增加学生对行业资讯、背景及实际业务操作经验的了解。但目前实践教学的效果还远未达到预期。韩文琰对高职院校国际金融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中显示:36%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内容, 没有考核要求, 效果不明显;有32%的学生认为有明确目标和具体内容但无考核要求, 效果一般。可见,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片面的形式上, 而对于通过现有的实践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方面并没有确切的考核指标和依据。

3 教学质量的考核多元化, 突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也存在很大不同。对教学质量的平价, 不能单纯地模仿研究型大学的主要考察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 也不能只看职业技能, 要把两方面有机地结合。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当地经济及就业环境, 以为地方经济输送高素质人才为目的, 重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首先, 强化教师队伍的实践性, 增加教师实践教学的考核。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大量缺乏实际的行业经验, 在实践教学中, 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指导。高校应当尽快全面实施“双师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同时积极与地方企业展开合作, 组织专业教师定期至企业进行交流和培训, 以此来增强本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其次, 教学质量的考核上应突出实践性。重新构建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增加实践教学考核的比重。要兼顾校内和校外, 保持与时代和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引入社会平价机制, 多样化平价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评定不仅包括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 还要同时要实习单位、用人单位、技能鉴定机构共同参与, 进行综合性考核。此外, 建立毕业生就业后追踪反馈机制, 实时观察并适应时代经济的人才需求。

4 结语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首先要改革观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 同时具备上岗就业的技能。因此, 不论课程结构上还是在培养过程内, 都应当紧紧抓住实践性这一核心特征, 突出实践性的目的, 找到实践性的方式。国际金融课程作为一门理论和实务兼备的课程, 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应当积极探索,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潘晴, 刘立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7) :115-116.

[2]李佳珂.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 2013, (12) :82-84.

[3]韩莉.《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 2009, (4) :118-120.

[4]韩文琰.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9) :64-68.

探究深化 篇9

尽管党建工作在我国电力企业中广泛开展,但是还不成熟,且电力企业党建的实施性和科学性,以及其执行性都存在诸多问题。若想切实落实好国企党建工作,必须抓住问题的根源,从企业内部发现问题,从各个岗位寻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使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企业员工思想教育培训及素质提升

由于电力企业员工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和思想素质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在对人员进行选拔培训和工作管理的时候,就会对党建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根据我国现代电力企业人事分布结构来看,其工作人员大多为青壮年人士,由于年轻员工所受教育影响,以及其对独特思潮的追求,导致青年员工参加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大幅下降,这就对我国电力企业开展党建工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电力企业党建工作落实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电力企业的党建工作虽然一直在持续进行,但是其落实执行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提出的许多方针政策仅限于表面,并没有落实完善和作出相应的措施管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电力企业没有深入、科学地完善其党建执行机制,没有切实可行的方针制度和操作流程来进行党建工作,缺少科学化的管理和指导,盲目跟风,无计划无目标。因此,只有制定出完善的机制体系,才能更好地进行人员和事务的管理工作。

(三)企业员工响应较弱,党建人员高龄化

尽管党建工作在电力企业持续开展着,但还存在着企业内部员工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意识淡化的问题,纵使企业党建部门不断强调党组织的重要性和领导性,但从收到的反馈和各方的响应程度来说,都充分说明了在企业内部党组织的号召力不足。调查显示,负责企业党建工作的人员大多偏高龄化,且很大一部分企业缺乏党建工作人才,主管领导表现出对部门的轻视,这也是在企业内部难以有效开展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及其改革目标

为了更好地推进党建工作,电力企业党建部门必须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完善之前的不足,科学地执行和发展党建工作。针对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整改方案:

1.实行科学化的制度模式

为切实践行电力部门相关党建工作,首先,必须有健全的科学化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根据企业实际,有效开展党建工作。其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都需要有制度来保障其落实,党建工作亦需要一个科学化的制度作为开展的根基。由此,必须制定出一套完整、细致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章程,且其依据的是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内容,并需要从长远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党建队伍的强化与壮大

党建人员是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所以,要想加强电力企业党政建设,必须先强化党建工作队伍。首先是先进人才的引进。要克服党建工作部门人员不足及工作人员高龄化的缺点,就要先引进具有先进思想和强烈党政意识的青年人才,以确保党建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敏感。然后是人员的培训。强化人员的党建意识,多开展党建培训课程及活动,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党政信仰,才能更好地去完成电力部门党建事务。

3.党组织中心意识的加强和员工激励方法

要让员工参与党建事务和活动,首先要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树立以党组织为中心的意识。党建工作是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传承实践,而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企业之一,就更要在企业员工的心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号召作用,坚定信念,共创辉煌。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党建活动,将党的理论教育融入员工工作、生活的细节中。建立奖惩制度,扩展到方方面面,进行具体的考核,制定出奖惩项目,让企业员工都参与到其中。

三、结语

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的深化发展和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实践才能有所成效。只有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建立起科学化的管理制度,电力企业党建组织积极进行党建工作的拓展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建工作。

摘要: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发展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党建工作在重新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改革制度当中,也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本文就我国电力企业基层党建的发展现状及其大致的应对措施,作出相关的探究。

探究深化 篇10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中小学生数学素质的评价过多地注重于淘汰、选拔的功能,一试定高低,一切看分数。仅凭一个分数来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这样的评价形式单一,往往缺乏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让过程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例如投币实验,从理论上,随意抛掷一枚硬币,落地后正面向上发生的概率为1/2,但我们通过做100次验,并不能保证恰好50次正面向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活动,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应体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是否肯思考、善于思考、坚持思考并不断改进思考的方法和过程,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愿意和能够与同伴交流数学学习的体会,与他人合作探究数学问题。

二、如何对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评价

作为中学老师主要是如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努力创造一个开放性、交互性、探究性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探索研究的方法,从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学会思考,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是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也包括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运用研究性的教学方式。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或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察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新课标重视的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一些概念及运算,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对学生掌握这些策略进行评价。

单从答案是否正确很难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价,老师应设计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问题,然后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对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首先,在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熟练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要善于对教材进行精心的设计,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景,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类比、引申、推广、自主地探求新知。所以探究性数学研究是学习的一个特征,是评价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的一个要素。

其次,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数学知识、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所以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另一个特征是实践性,这也是评价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的一个要素。

其三,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日的教学活动。由于学生的个体学习经历、学习经验、思维能力的差异,师生知识结构的差异等等,都需要沟通、交流与合作。通过积极参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具有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艮好的数学综合素质。所以评价要考虑数学研究性学习后的结果。

最后,数学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体会的重要地位,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更为重要的,“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观念意识的形成则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感性认识的作用更重要,体现在数学上就是在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数学体系并有新的发现。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观念体系,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即是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对学生的学习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评价。这样,可以使教师随时得到学生各方面发展程度的反馈信息,也可以使学生随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最后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作一个终绪性评价。

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效果的评价表

所谓“过程即结果”,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效果。因为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所以评价也应该是开放式的。但没有量化的评价毕竟是科学性的一个遗憾,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也体现了对教师的评价。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初级中学)

探究深化 篇11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开征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需要,自1980年开征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其改革方向主要是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不断增强。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工资薪金所得每月扣除标准上调至3500元,且工资薪金所得由原来的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3%~45%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数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税收收入统计年鉴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税收收入呈逐年递增趋势,从1994年到2012年,税收收入翻了一番。我们关注到个人所得税,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时,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43%,到了2012年这个比重上升到5.78%,个人所得税增速明显。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为分类征收制,即将纳税人不同来源、性质的所得项目,分别规定不同的税率征税。与分类征收制相比,综合征收制是汇总纳税人全年的各项所得,对其总额进行征税;混合征收制,是对纳税人不同来源、性质的所得先分别按照不同的税率征税,然后将全年的各项所得汇总进行征税。下面将分析分类征收制的缺陷。

(一)课征范围过窄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项目有11项,采用正列举的方式,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个人取得收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必然有这11项之外的所得不能被包含进去,不仅有有价证券、现金、实物的收入,还有获得的服务和减少的债务,具体例如行权后转让境内上市公司股票取得的所得,个人获得的住房补贴及免费就餐等附加福利等都没有涵括在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之内。因此,只将11项所得作为个税征税对象明显过于狭窄,既不利于国家对个人收入水平的调控和收入分配调节,也不利于筹集财政收入目标的实现。

(二)公平的缺失

分类征收制,在改革开放早期,与我国的国情是吻合的。彼时,居民的收入渠道单一、纳税意识淡薄,采用分类征收制能保证征收的效率,且对课税公平没有较大的影响。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个人收入的来源与结构趋于多元化。在高收入群体中,工薪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财产经营类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在此情形下,分类征收制无法对个人的全部收入按超额累进税率进行综合课征,从而出现个人所得税横向与纵向公平的缺失,使其收入分配调节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1、横向公平缺失

在分类征收的前提下,由于取得应税收入的来源不同,即使纳税人取得的收入相同,其税负也会不同,从而导致横向公平的缺失。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甲和乙的月收入相同,均为4300元,甲的收入来源单一,为工资薪金所得,扣除生计费用3500元后,适用税率为3%,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24元;乙的收入来源多样,4300元中有3500元属于工资薪金所得,800元为劳务报酬所得(每月一次),两个部分均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甲虽然和乙的收入相同,却因为收入来源不同,甲每月要比乙多交24元的个人所得税。由此可见,分类征收制违背了税收横向公平的要求,并且会导致纳税人为逃避纳税而分解个人的收入。

2、纵向公平缺失

在分类征收的前提下,不同收入的纳税人由于取得收入的来源不同,使用不同的扣除标准和税率,从而出现高收入者应纳税额低于低收入者,从而导致纵向公平的缺失。同样举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丙,仅有劳务报酬收入,每次收入2000元,共有20次,年总收入40000元,年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4800元;丁,仅有工资薪金收入,每月4000元,年总收入48000元,年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180元。一年中,丁比丙的收入多8000元,但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却比丙少4620元。由此可见,分类征收制不利于税收的纵向公平的实现,未能体现“劫富济贫”的原则,从而使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恶化。

(三)费用扣除不合理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分次分项的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费用扣除制度。这种制度在税收改革初期,不能对税源进行有效监控、税收征管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在现行的经济大背景下,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难以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是简单的“一刀切”扣除法,采用统一的免征额标准,没有区分不同纳税人的家庭状况、财产情况、费用支出情况、所属地区情况等客观因素的差异。以工资薪金所得为例,扣除标准为3500元,且全国一致。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家庭差异的存在,这种扣除标准就不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由统计数据可知,201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4564.72元,东部地区29621.57元,西部地区20600.18元,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西部地区的1.44倍。此种情形之下,不同家庭条件的人享受一样的费用扣除,纳税等额的个人所得税就不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

三、美国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概述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典型的综合征收制。以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的各项综合收入减去税法中规定的不予列计的项目为税基,并经过两次扣除,按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纳税,即将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包括工资、奖金、股息、利息、资本利得(或损失) 、经营所得(或损失) 、养老金、农场所得(或损失) 、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社会保障金等,综合起来,减去取得这些所得而发生的特定费用、免税额和扣除项之后,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进行征税。其课税对象采取反举例,即没有列举不征税的项目都要征税。美国的综合征收制很好的体现了综合课税模式的核心——净所得,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二)美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特点

1、课税范围广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采用的是反列举的方式(涵盖法),即列出的相关费用可以扣除,其余的都要征收。这样,就能够最大范围的包含各种收入,避免了纳税人利用正列举所不能涵盖的项目转移、分解收入,保证了财政收入来源的稳定。

2、费用扣除合理

一是免征额(宽免额)。税法规定,一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有免征额,免征额每年都根据通货膨胀水平进行调整。美国在宽免额的设计上建立了一个随纳税人收入递增而逐步递减的机制。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享有宽免额的政策。这种宽免额随收入水平动态调整的机制更符合税收量能负担的原则,减少高收入者的宽免额直接增加其税收负担。二是关于标准扣除或分项扣除的规定。不同家庭的标准扣除数额不同。标准扣除属于一次性扣除,计算简单;分项扣除是将不同的扣除项目汇总扣除,但对某些项目有限额扣除的规定,计算相对比较繁琐。相比较而言,一般来说,分项扣除适用于高收入纳税人,而中低收入者选择标准扣除比较有利。除免征额和标准扣除( 或分项扣除)外,为了保证中低收入家庭和个人的生活不会因为纳税过多而下降,美国税法还规定了各种免税收入和退税制度。

3、征管制度严密。

美国有严密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实行双向申报制度,偷逃税现象很少。支付收入的雇主必须履行代扣代缴税款的义务,同时纳税人也要自行申报。美国将现代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综合运用,建立了严密高效的信息稽核系统,基本实现了交叉稽核。

四、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建议

(一)实行混合征收制

由于我国目前地区间存在差异、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家庭情况不同,要实行综合征收制有一定的难度。且综合征收制对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政府的税收管理制度要求较高,现行条件尚不满足。那么,目前较好的选择是实行分类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征收制,这不仅是在现有的分类征收制上的改进,向综合征收制过渡,也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具体操作为:对连续性、劳务性所得合并计税,这些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按年计征,按月(次)预缴,以超额累进税率的形式征收,年终汇算,多退少补;对偶然性、资本性所得单独计税,包括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偶然所得、财产转让所得中的不动产转让所得、以及股票、债权转让所得等,按次计征,以比例税率的形式征收,年终不再汇算。

(二)完善费用扣除标准

建议对连续性、劳务性所得的费用扣除进行改革。在对纳税人的此类所得进行汇总后,在计算扣除费用时,不仅要考虑纳税人取得收入而产生的必要的开支,考虑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还要考虑纳税人的特殊支出,如抚养未成年人的费用支出、教育支出、医疗保险支出、赡养老年人的支出等等,这些均应在综合所得中扣除。

(三)加强信息共享,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实行混合征收制意味着除了源泉扣缴外,还需要纳税人自行申报,这对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为了保证税源稳定,确保财政收入的筹措,建议税务部门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工商、证券、海关、公安等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联网,充分掌握纳税人的信息,以解决纳税人的收入来源情况不明的问题。同时,也要提升税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的水平,积极向纳税人宣传最新政策,提升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改革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现状,分析现行分类征收制的缺陷,并借鉴美国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制的优点,对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改革提出建议——逐步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征收制。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混合征收制,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孟鹰,周全林.中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公平性分析及其改革[J].宏观经济研究,2013,02:10-16

[2]凌荣安.个人所得税改革指向及其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3,17:32-35

[3]沈向民.西方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经验与借鉴[J].现代经济探讨,2013,08:70-74

[4]朱润喜.个人所得税课征不公的主要表现及解决对策[J].税务研究,2011,03:50-53

上一篇: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下一篇:陶行知的创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