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深化

2024-10-08

资本深化(精选8篇)

资本深化 篇1

2014年11月17日, 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正式开启。沪港通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 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 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是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的机制。

沪港通的开启, 市场各方对此充满了期许, 它究竟会给沪深股市及其投资者带来什么?通过两地证券交易所的互联互通, 实现内地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让境内外资金便捷出入, 以此来加大相互投资的强度, 促进内地证券市场的成熟与繁荣。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出席沪港通开通仪式时表示, 我国资本市场已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逐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使之成为打造经济升级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 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沪港通的开启是我国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实质性步伐, 提升其在全球市场影响力, 将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一直以来, 相比实体经济层面, 我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 面临着资本管制和外汇管制。目前, A股市场的外国投资者参与度远低于成熟市场和亚洲其他新兴市场, 海内外投资者的互联互通只能通过QDII、QFII和RQFII的方式。虽然近年来上述产品的投资规模持续增大, 但在额度申请复杂、资本流动限制等情况下, 境外投资者对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持谨慎为主的态度。

对各国与各地区进行横向对比, 资本市场的共性大于个性, 各自市场的相互开放, 在促进资金自由流动的同时, 存在相互间的有效影响, 进而逐渐产生趋同效应。具体表现为, 当今世界各国及各地区证券市场的相互开放, 对于先进投资理念的传播, 以及熨平过大的市场波动, 提升抗拒风险的能力,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开启沪港通以后, 无论是境内资金走出去, 还是境外资金走进来, 规模和频率会明显增加, 并且在管制和管理上更加宽松, 这有助于加快两地市场在相关制度与服务上的接轨, 促进沪深市场的成熟与发展。

沪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序曲, 深化改革的新起点、新突破。随着沪港通、深港通、内地香港基金互认陆续推出, A股在不久的将来会纳入MSCI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 全球指数。而与进入A股市场的资金规模相比, 沪港通带来的投资习惯和理念变化更值得关注。我国A股市场投资者规模数量全球最大, 散户化投资风格明显, 理性投资、价值投资观念淡薄, 喜小、喜差、喜新的偏好突出。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港股市场主要为机构投资者, 投资理念成熟老到, 在沪港通实现以后, 海外资金取道香港进入A股会深刻影响后者固有的投资逻辑, 优质公司会逐渐体现出价值。沪港通不仅有助于完善A股市场机制, 助推蓝筹股估值修复和价值回归, 从市场的交易制度、监管机制到投资理念、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有望随着投资者组成和市场格局的改变而变化。

沪港通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一步步松绑资本账户管制的突破性试验。目前我国对中长期性质的双向直接投资与贸易融资已基本放开, 但在证券投资、跨境借贷与衍生品交易等短期资本流动仍有较为严格的管制。开通沪港通的意义不止于联通两地资本市场, 而是寄望于在有限制的放开情况下, 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监管办法, 避免短期资本大进大出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冲击。

当下的沪港通试点还存在不少限制, 如不能买卖深交所的证券产品和上交所的债券、基金;投资标的方面, 试点初期沪股通的股票范围是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份股以及在香港上市的A+H股公司, 还要解决不同交易货币、法律体制和税制等问题。未来, 资本跨境活动将猛增, 增加了市场的复杂性和风险, 对于投资者而言, 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更新投资理念, 积累市场经验;对于宏观决策部门而言, 跨境监管的难度随之增加, 管理方式亦待调整, 各方均需做好心理准备, 迎接机遇, 应对挑战。

资本深化 篇2

深化国企改革三问 释疑国企改革如何改善中国资本市场

据新华社13日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资料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5日电(记者 李正穹)国企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会产生何种影响?近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博]博士后联合会主席、兼职教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行为法学会理事程志强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提出,国企改革的深化将为A股市场的发展带来新动力,改变投融资方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同时还将促进金融体系发展,完善资本市场。

程志强表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前,尤其是今年8月以来,国家发改委曾多次提及国企改革,如8月3日,发改委发布《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透露,今年以来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其中国企改革系列配套文件基本形成;8月6日,发改委称将加快制定深化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

“如果国企改革到位,将在A股市场、投融资方式以及金融体系发展等方面,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产生关键影响。”程志强表示。

深化国企改革如何为A股市场发展带来新动力?

程志强表示,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同类型国企的合并重组有利于优势互补,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的生产效率获得明显提升,让企业变得更加强大,促进企业股份增值,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为A股市场的发展带来新动力。

自去年以来,国企改革概念在A股市场受到持续热捧。有研究表明,2014年末,A股市场国有企业总市值为25.24万亿元,占整体A股市场的60.4%,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国企仍有很大空间改善其表现。

“在业内人士眼里,2015年将为国企改革元年,国有企业改革也是2015年A股市场的一大亮点,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会加快推进国企改革、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国企改革将成为资本市场投资风口,由此萌发的国企改革概念股无疑成为2015年A股市场的核心关注点之一。”程志强以今年8月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12.47,-0.74,-5.60%)实施联合重组为例称,南北车的合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探路者(14.250,-1.57,-9.92%)”,“国家希望两者的整合可以产生‘1+1>2’的效果。合并后的中国中车,从规模上看,无疑将改写世界高铁格局,有助于形成合力推动中国高铁出海,并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进一步走向世界。从股价上看,‘中国中车’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上的市值也达到新高峰,总市值一度逼近万亿元,也让坚信国企改革成为主流的投资者获益不少。”

“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上,实际控制人为地方国资委[微博]、地方政府、地方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的上市公司超过650家,占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四分之一以上。同时,目前已有超过20个省市发布了地方国企改革指导性文件。A股市场上的国企改革板块非常活跃,各界对国企改革的突破寄予重望。”程志强分析道。

深化国企改革如何改善投融资方式?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改变了投融资方式,促进了资本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程志强表示,国有企业中债券资产的证券化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新的投融资工具,这些新融资工具可以由银行为债券资产证券机构提供信用担保,从而使银行获得服务收入,提高其盈利能力;此外债券发行机构承销债权资产债券的发行,可以获得发行费,债权证券投资者则将获得资本收益。

程志强进一步解释称,上述金融性的交易将使社会性的信用关系得以建立,债权资产的证券化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新投融资工具的同时,又会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基本面上,信贷资产证券化加速又加量,地方债务置换启动,皆有利于银行盘活存量资产以及缓解不良压力,可进一步释放行业市场化活力。”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其投融资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有企业投融资机制的不断完善又为资本市场增加新的机构投资者。”程志强表示,国有股减持为例,各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实行有进有退的战略,通过股市变现后的资金势必会去寻找新的项目,“这样在国有股减持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上就形成了新的大型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会投资有前途的项目,这就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随着国有企业投融资体系的完善和其效益的好转,上市国有企业的公信和资信力就会增加,形成大型的基金,这些大型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将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力量。”

深化国企改革如何促进金融体系发展?

“中国的资本市场、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中有一个方向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如果要实现资本在整个社会上配置的更加有效,整个金融体系必须要更加完整、更加有效,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程志强认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促进金融体系发展,完善资本市场。

他指出,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融资有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大渠道,一般按照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票融资的顺序展开融资活动。

“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来的一个问题是过分的依赖间接融资。长期以来我们的主要融资手段是通过银行体系,且又是以全国性的大银行为主,也就是说这种大的间接融资体系主要是通过大银行。而中国银行(3.91,-0.02,-0.51%)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准入问题和银行结构问题,我们的大银行太多、中小银行太少,大银行服务于大企业,而能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银行始终建立不起来,小银行生存很困难,小银行又都想变成大银行。”程志强表示,对于中国整个金融体系来说,银行体系的比重同样过大,直接融资的比重过低,从这个角度讲,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是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重要方面,“如果要发展,交易就必须要活跃,如果没有交易,这个市场就发展不起来。”

资本深化 篇3

关键词制造业;资本深化;面板数据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4位。

一、计量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了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制造业的资本深化和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通过面板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之所以采用面板模型,原因在于:第一,面板数据同时包括截面数据和时序数据,它既可以用于分析各类之间的静态差异情况,又可以描述各类本身的动态变化特征;第二,面板数据可以有效的扩大样本容量,提高模型的估计精度,面板数据模型将同期数据扩大了若干倍,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因观测值期短而造成的样本数据较少、模型估计精度偏低的问题:第三,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可以反应一些被忽略的时间因素和个体差异的综合影响。面板数据的模型一般形式为:yitit+xitβititi=1,2,3…n;t=1,2,3…T。其中,Xit为解释变量,下标i代表不同个体,t代表时间,αit、βit分别为截距向量及参数向量,模型中的系数随时间和个体的不同而改变,因而可以反应模型中被忽略的时间因素和个体差异的影响。根据估计参数式需要约束条件的不同,可以将面板数据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含有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即变截距模型和含有个体影响的变截距系数模型即变系数模型。具体是以下三种:

(一)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的但方程回归形式可以写为:yit=α+xitβititi=1,2,3…n;t=1,2,3…T在该模型中,假定在个体成员上既无个体影响也没有结构变化,即对于各个体成员方程,截距项α和k*1维系数向量β均相同。因此,该模型也被称为联合回归模型。

(二)变截距模型的但方程回归形式可以写为:yiti+xitβ+εiti=1,2,3…n;t=1,2,3…T在该模型中,假设存在个体影响而无结构变化,并且个体影响可以用截距项的差别来说明,即在该模型中各个体成员方程的解决项αi不同,故该模型为变截距模型。

(三)变系数模型的单方程回归形式可以写为:yitit+xitβiiti=1,2,3…n;t=1,2,3…T在该模型中,假设既存在个体影响,又存在结构变化,即个体影响由变化的截距项αi(i=1,2,3…n)来说明,k*1维系数向量βi(i=1,2,3…n)依个体成员的不同而变化,用来说明个体成员的结构变化,我们称该模型为变系数模型或无约束模型。

二、指标和数据

(一)行业范围。本文是研究资本深化对制造业行业就业变动的影响,主要针对的是制造业各具体行业的。同时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制造业范围在2003年前后有着少量变化(2003年以前统计年鉴称为食品加工业),所以只选取了制造业中的28个分行业。

(二)劳动投入。劳动投入即就业人数(单位:万人)。为了使统计口径一致,本文中的劳动投入来自统计年鉴中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这一项目。但是由于在2003年前的统计年鉴没有就业人数这一指标,所以之前的人数采用间接的方法得出。

(三)资本深化。关于资本深化这一指标,本文参考了以前学者的研究,使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这一比例来代替。资本投入使用的是固定资本年平均余额(单位:亿元),这一指标可以从统计年鉴上清楚的反映出来。为了消除价格水平不同带来的影响,本文中的相关数据均进行了处理。

三、制造业资本深化和就业变动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资本深化这一现象在制造业的各个行业均有发生,但是并不是所有28个行业资本深化情况都相同。如:98年,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行业的资本劳动比为2..232,而从事该行业的就业人数为211.7万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资本劳动比为17.84,就业人数仅仅为77.98万人;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资本劳动比为3.72,该行业的从业人数为252.1万人。而到了07年,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行业资本劳动比为2.578,相对应的就业人数为414.2万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资本劳动比为38.16,就业人数仅仅为80.64万人;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资本劳动比为7.67,该行业的从业人数为256.1万人。由于篇幅原因,其余25个行业数据没有展开。但是从上面的数据可得出28个制造业行业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是如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这个类型的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第二个类型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第三个类型为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它属于由劳动密集转向资本密集型行业,简称劳资密集型行业。

(二)面板数据模型的相关检验以及选择

在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之前,我们须对指标做相关的检验,包括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这两个检验是做面板模型所必须要的。而在进行协整检验之间首先要判断指标是否同阶单整,这个又是做协整检验的前提。表1为三个类型行业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其中通过对相关的散点图观察,发现序列L没有明显的时间趋势,因此所采用的是不含趋势项的检验模型,并且通过不同情况下的Fisher-ADF检验法、Fisher-PP检验法,而K/L这个序列则存在明显的时间趋势,因此所选用的模型是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检验模型,采用的是相同情况下的LLC检验法。

可以看出两个指标为同阶单整。所以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性是对非平衡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非平衡经济变量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称作协整关系。协整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变量虽然他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比例关系。表1为协整检验的结果。

表1的结果中可以得出2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也就说明了从1998年以来,制造业的资本深化和劳动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这就说明后面的分析采用的面板数据模型是可行的。由于面板模型中有三个类型,具体采用什么样

的方程类型,还得看表2中的检验结果。

B-P检验的原假设是样本之间存在个体效应,而备则假设则是使用面板模型中的固定效应或者随机效应,而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则是使用固定效应,被则假设是随机效应。通过表3,可以得出这三个类型的行业均为拒绝B-P检验的原假设,接受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即三个类型的行业的方程均使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

(三)模型形式

通过上面一系列检验,模型的形式已经可以确定。下面用Eviews6.0对各类型的行业的数据建立模型(表3)。

表中的cI为各个类型行业里面的分行业的个体截距,由于cI相对较小,不会影响实证的结果,本文中就略去。通过的t值和p值的观察,可以得出模型中的估计参数均具有显著性。各类型行业的R2值也比较大,F值也比较理想,说明模型的拟合性能较好。在资本密集型行业里方程中资本深化的系数为负,说明劳动是随着资本深化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减少是相对减少而并非绝对减少。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方程中,资本深化前的系数为17.996,说明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伴随着资本深化的扩大,就业的数量还是会增加。而在劳资密集型行业中,资本深化前的系数虽然也为正值,但是相比较劳动密集型,这个系数小了很多,这个可以理解为:劳资密集型一开始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政策方面的原因,这些行业逐渐走上向资本密集型转换的道路上。在这三个类型的方程中,当资本深化值为0时,L的值为正,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大规模生产出现之前,各行业还没有资本的时候,劳动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的动力。

通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等有关知识,对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比较粗糙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大体符合规律。资本深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行业中是不尽相同的。资本深化象对制造业行业的就业影响取要决于该行业的要素密集状况。所以在安排剩余劳动力进行再就业的时候,要适当的考虑行业的性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1)

[2]丁仁船,杨军昌,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2(12)

[3]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一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2006年留美经济学会上海年会论文

资本深化 篇4

以股票发 行注册制 改革为统领,2015年的资本市场改革将全面深化,在此过程中,将呈现出以注册制为核心全面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多层次股市与机构间债市共同发力、私募及衍生品市场迎来更大发展空间、证券期货业削弱藩篱发展壮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扩大、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多样化等六大看点。

2014年3月31日,哈尔滨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鸣锣开市

以注册制为核心全面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多层次股市与机构间债市共同发力、私募及衍生品市场迎来更大发展空间、证券期货业削弱藩篱发展壮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扩大、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多样化。

01以注册制为核心全面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肖钢在监管会议上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2015年资本市场改革的头等大事,是涉及市场参与主体的一项“牵牛鼻子”的系统工程,也是证监会推进监管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按照初步方案,注册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市场主导、责任到位、披露为本、预期明确、监管有力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

截至目前,注册制改革方案初稿已经上报国务院,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当中,《证券法》修订草案也在等待审议,基本法的修改将为注册制改革铺平法律道路。

据悉,在注册制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监管部门还将全面梳理和修改相关业务规则,对注册制改革的操作性问题作出具体安排,逐步落实改革所需要的各项配套措施,并完善有关监管制度,进一步强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以注册制为核心和抓手,证监会将全面深化资本市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肖钢透露,2015年证监会将研究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行政审批事项的规范管理。这将使证监会成为各部委及监管机构中以清单方式规范行政审批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这份权力清单,将重点列明证监会的行政审批权、日常监管权、调查处罚权、行政强制权、其他权力等五大类职权。行业协会、交易场所等则将比照执行。

02多层次股市与机构间债市共同发力

在我国及已基本成型的多层次市场体系架构基础上,2015年多层次股权市场体系及机构间债券市场的建设将共同发力。

在多层次股权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肖钢表示,将壮大主板、改革创业板,完善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继续优化并购重组市场环境;在发展证券交易所机构间债市方面,将建立覆盖所有公司制法人的公司债券发行制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

据悉,下一阶段的多层次股权市场发展,将广泛覆盖场内、场外市场,各层次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作为新兴事物的股权众筹。

其中,交易所市场、全国股转系统的内部分层都已提上日程,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在今年适时发布;多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可望年内破题,全国股转系统向创业板的转板将首先试点。

从股债均衡发展的视角出发,交易所机构间债市建设也将作为资本市场的另一层次得到高度重视。

日前公司债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已正式发布实施,债券发行主体、交易场所范围实现“双扩”。在此基础上,上证报记者获悉,监管部门还将支持交易所完善债券交易机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债券上市交易规则体系、交易技术系统和市场组织体系,健全符合债券特点的分类信息披露制度。

与此同时,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下发行的公司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将获得支持,可交换公司债试点有望扩大,有关部门还将推动放开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和商业银行参与交易的限制性规定。

03私募及衍生品市场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看点三:肖钢在监管会议上表示,将积极发展私募市场,健全私募发行制度,推动私募基金规范发展,在衍生品市场建设方面,则非常具体地提出了平稳推出原油期货、上证50ETF期权和10年期国债期货等新产品、新工具。

业内人士指出,在原油期货获批的基础上,今年还需推动出台原油期货各项配套政策,确保其顺利推出和平稳运行,以此为突破口引入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参境内特定品种的期货交易有望破题。

而在股指期权稳步启动试点之后,增加股指期货品种,研究开发其他商品期货期权、商品指数期货、碳排放权期货等新交易工具等也成为业内的一致预期。

私募市场的规范发展则主要通过自律管理与问题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展开。据悉,有关部门正在推动建立行政监管、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私募基金监管协作机制,同时着手建立健全私募基金信息统计体系和风险监测体系。

04证券期货业削弱藩篱发展壮大

证券期货业的创新发展在近两年呈现出风生水起的势头,放宽准入限制,逐渐突破藩篱成为市场呼声。2015年资本市场诸项改革工作中,包括“适时放宽证券期货服务业准入限制,探索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交叉持牌,支持业务产品创新”一项。

上证报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创新意见提出政策措施的部署下,监管部门将稳步放宽行业准入限制,支持民营资本、专业人士发起设立或者参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稳步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交叉持牌,推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由试点转为常规,稳步推进保险公司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

另外,有关部门还拟研究推出专门服务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小微证券公司试点;研究互联网企业参与证券业务及设立股权众筹融资平台。

业内人士认为,一个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资本市场必须要有一个服务能力与之相配套的中介机构群体,证券、基金、期货等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大势已成,下一步的行业创新发展,将体现出更明显的削弱藩篱,交叉、融合的特征。

05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扩大

2014年沪港通试点稳步推出,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走入“升级版”,沪港通试点则为A股市场与境外市场跨境直投探明了有效、有序的方式。

肖钢在监管会议上提出,应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新要求,以开放促改革,优化沪港通机制,便利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完善QFII和RQFII制度,运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

2015年,我国市场还将稳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记者获悉,有关部门拟在优化沪港通机制、增加交易产品、便利境外长期资金参与沪港通的同时,还将研究推出深港通;同时进一步推动A股纳入国际基准指数工作,及内地与香港基金产品互认。除股票市场外,推进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国际化也被列入改革工作清单。

此外,作为自贸区建设的一项配套工作,证监会将出台在上海自贸区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及配套细则,并研究适时出台支持广东、天津和福建等地自由贸易园区改革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

06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多样化

此次监管会议上,肖钢讲话单辟章节详谈进一步加强投资者保护的要求,从制度建设、投诉处理、纠纷解决、督促评价、统筹协调等数个方面对2015年的投资者保护工作作出系统性部署。

据悉,监管部门将抓紧出台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优化上市公司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中投资回报机制的指导意见,以及保障行权等专项文件;建立健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过程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研究出台持股行权试点管理办法。

还将出台投资者投诉处理办法,建立投诉备案管理制度,继续完善投诉处理协作机制;推动加快建立全国性调解组织,推进行政和解试点工作;同时,将对证券期货市场投资者保护状况进行评估评价,开展投资者调查和权益监测,形成多元化的投资者权益受损预警机制。

资本深化 篇5

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省人均农业资本数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 三十年来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但是年度环比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却很大, 而且增长幅度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在三十年中, 只出现了三个增长的高峰, 第一, 1979年, 人均资本量增长率高达150%。第二, 1984年, 人均资本量增长率达到69%。此后, 人均资本增长率总体下滑, 甚至出现了六次负增长。直到2008年, 才扭转了下滑态势, 出现了第三个高峰, 达到22%。因此, 从总量来看, 山东省的农业资本深化进程并不理想, 从1984—2004年, 长达二十年时间几乎停滞 (实际上这一过程应该计算到2007年, 但是受2005年统计口径的调整, 统计数据缺乏完全可比性) 。从结构上看, 在农业资本的四大组成部分中, 自筹资本一直是主体, 其次是国内贷款, 再次是国家预算内投入, 最后是利用外资。各部分投入在近几年中几乎都是负增长, 其中, 比例最大的自筹资本负增长的程度还在恶化 (2006年为-2%, 2007年为-6%) , 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

二、农业资本深化与体制冲突

结合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实践, 农业资本深化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形成体制冲突:

1. 土地控制权冲突。

在生产经营体制冲突中, 土地控制权冲突是表现最突出的。近年来,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争论的焦点, 尽管争论的出发点不尽相同, 但归根到底是探讨农村土地的控制权应该归谁所有。传统体制下, 农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 农户拥有实际控制权。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 农业企业在控制了农产品流通领域之后, 必然要求向生产领域延伸, 即要求对生产资料———土地, 以及对劳动力———农民进行有效的控制。唯有如此, 才能满足其利润最大化的需求。由此可见, 土地是否流转并非当下农村土地问题的核心, 真正的核心是究竟是农业企业还是农民应该享有土地控制权。

2. 生产控制权冲突。

农业资本要求按照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承包经营体制则强调在集体控制下, 农户自由决策分散经营。这种社会化生产与小农生产之间的冲突是生产控制权冲突的核心内容。上述土地控制权的争夺, 以及劳动力控制权的争夺和生产组织模式的争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

3. 市场控制权冲突。

包括供求、价格以及市场组织等方面形成市场控制权冲突。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国家都对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产生影响。企业直接掌握着绝大部分农产品市场供给, 并要求独立制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农村集体组织的经济功能虽然逐渐淡化, 但是作为一级政权组织, 其上下沟通的能力决定了其经济影响不可能消失。各种专业合作社从建立那一天起就是针对价格的, 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代替农户进行价格谈判。农户则是农产品原始价格的决策者, 尽管由于力量分散而无法对市场价格实施有效影响, 但是却能够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原始产量和品种, 从而通过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国家则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控农产品价格, 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料、牲畜屠宰、农业技术等环节的垄断经营, 最终实现对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有效控制。

4. 再分配体制冲突。

这类冲突主要围绕国家税收和补贴形成的。在农业税费改革之后, 各地方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 相关调查却显示,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费相对较重。经加工后仍属农产品的增值税率为13%, 加工后改变了农产品的形状或包装的增值税率为17%, 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面向千家万户, 农产品收购环节的增值税率统一为10%, 而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后都改变了形状或需要更换包装, 因此, 农产品加工的增值税率大都高于一般产品加工的实际增值税率3~4个百分点。随着农业资本深化, 围绕税收的冲突会越来越尖锐。另外, 围绕补贴的冲突也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不仅农户和企业都在争取国家农业补贴, 而且地方各级政府也都对国家农业补贴垂涎不已。实际上, 国家补贴已经变成了一种免费资源吸引各个方面参与竞争。

5. 投资体制冲突。

投资体制冲突一方面表现为对农业的投入重短利、轻持续。不管是龙头企业还是农户, 或者来自金融机构的投资, 都把重点放在能够短期见效的项目上, 而不愿意投向能够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 造成只有国家承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 由于财政资金的局限,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金融资源的外流。工、农、中、建、邮被誉为农村金融资源的五大“抽水机”。大量的农村储蓄存款汇集到这些金融机构以后, 并没有贷放到农业生产中来, 而是投向了回报率更高的城市工商业。这种投资体制不仅无法满足农业资本深化的要求, 甚至无法维持农业简单再生产。

6. 融资体制冲突。

在有限的投向农业的金融资源中, 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都存在融资难的现象。但困难却不尽相同, 农业企业资质较好, 可以获得信用贷款, 也可以获得担保贷款, 但却很难获得政策性贷款。农户则主要依赖于政策性贷款, 而无法涉足商贷。农业合作组织则处于两难境地, 由于其法人地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因此其融资能力也受到极大制约。三方主体境况虽然有差异, 但是终究要面对总量有限的农业金融资源, 因此, 相互之间的竞争态势非常明显。

三、农业资本深化路径与对策

从中国国情出发, 农业资本深化应该是“三位一体”的过程, 即国家资本、社会资本和农户自有资本共同深化的过程。三类资本的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对农业发展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国家资本强调资本的使用目标与方向及其突出的引导性, 而弱化增值性与趋利性目标;具有较强的协同性, 不强调独立性;相对而言, 流动性较差, 且不属于竞争性资本。社会资本则具备明显的增值性、趋利性、流动性和独立性特征。农户自有资本最突出特征是随从性, 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经营运作, 保证其获得稳定的生产经营收益, 与此相对应, 这部分资本的生产性和稳定性都较强, 而流动性、增殖性、独立性等特性并不明显。

基于三类资本不同的特征, 实现资本深化的“三位一体”过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协同, 不仅要解决三类资本运行本身的协同问题, 还要解决资本与劳动力的协同问题、资本与土地的协同问题, 以及资本与外部环境的协同问题等几个方面。

1. 三类资本的协同问题。

只要明确分工, 三类资本实现协同并不困难。从特征来看, 国家资本的重心应该放在基础设施领域, 而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等环节的垄断则应在保留监管的条件下逐步放开, 交给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社会资本的重心应该放在流通环节, 以及生产环节中的质量管理和技术研发。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资本则主要投向生产过程中的要素配备。上述分工的关键是国家让利、企业与农户分利。

2. 资本与劳动力的协同问题。

劳动力对资本的依赖是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 农业也不例外。问题是在三类资本共同投入的模式下, 农业劳动力对资本依赖的形式是不同的。对国家资本的依赖主要通过政府组织实现, 对社会资本的依赖主要通过企业组织实现, 对自有资本的依赖则通过合作社以及自我约束实现。分散的依赖模式决定了任何一种资本都必须与农业劳动力相互协同, 而不可能具有对劳动力的绝对权威。协同的工具则包括基层民主、契约、股份、雇佣等多种形式, 关键是如何把这些工具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而不能使用单一的工具。比如, 在社会资本与农业劳动力的协同中, 不仅要有雇佣, 往往还需要契约和股份等工具配合。

3. 资本与土地的协同问题。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资本不可能实现对土地的全面控制。现实的做法是与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相协同, 实现对土地使用方向的控制权。这种协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地租。如果确定所有权地租, 则经营风险由农户和企业共同承担。如果确定承包权地租, 则农村集体与企业共担风险。如果不确定地租, 则三方共担风险, 利益也是共享。从实际运行来看, 由于集体组织逐步淡出具体经营活动, 因此无法承担风险, 因此应该确定所有权地租。而农户则是实际经营活动的参与者, 因此有能力也有义务分担风险, 因此不宜确定承包权地租。

4. 资本与外部环境的协同问题。

需要协同的外部环境重点有两个:一是金融体制环境;二是政治体制环境。前者的核心问题是是否建立一套独立运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后者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避免各级政府对资本的侵蚀。前者实现协同的办法是在农村扩展政策性金融的覆盖面, 特别是要覆盖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后者协同的办法主要是针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公平的再分配政策, 同时尽量缩短农业资本———特别是国家资本投入的链条, 避免中间环节的漏出。

摘要:资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农业资本深化诱发一些列体制冲突:土地控制权冲突、生产控制权冲突、市场控制权冲突、再分配体制冲突、投资体制冲突、融资体制冲突等。体制冲突既是资本深化的结果, 又是阻碍农业资本深化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推动国家资本、社会资本和农户自有资本等三类资本相互协同。

关键词:体制冲突,农业资本,深化,协同,山东省

参考文献

[1]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9.

[2]卢荣善.中国三农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温铁军.我们到底要什么[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4]吕炜.资本挑战体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资本深化 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农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即便如此,农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上仍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农产品角度看,农业产品的生产随着农业发展而日益变得丰富,能够满足城市对农产品日益增多的需求。从要素角度来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解放了更多农民的双手,使他们得以进入城市并且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这对于缓解市场消费压力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方面的发展变化更是前所未有,尤其在构成方面较为突出。农业发展模式逐渐转型,从农业粗放型转为密集型,农业增长率呈现飞速加快的状态,农业逐渐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牧业、渔业所占比例上升,种植业有所下降,人民收入的增多使得农产品需求量产生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也逐渐推广开来,农业生产活动中机械化被大量运用,这对农业生产的各个部分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机械化生产时代使得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广受喜爱和应用,详见表1。

2 农业资本深化对农村经济的作用

国外经济研究显示,农业资本深化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纷繁复杂,比如农产品产量。农产品产量上升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又代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关研究显示,农业资本深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通过提升资本—产出比的涨幅实现的。具体而言,农村生产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农业机械、场地等,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农村生产率,农产品产量也因此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又会因农产品产量提升而增长,详见表2。

通过分析上述数据发现,农村经济增长与劳动投入和农村整体生产率紧密相关。在要素方面,技术进步是提高农村生产率的重要力量。技术进步又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农业个体对于这个进程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由此可知,个体农户提高生产率只有自行改进生产过程中的环节,不断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才能实现。从劳动投入方面看,劳动投入大,农民收入就高,但是由于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他们虽然属于农村居民,但并不在农村,因此在考虑农村居民纯收入时,应排除外出务工人员。总而言之,农民收入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生产率提高、劳动投入、资本深化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也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这项措施缓解了以往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农民对于生产的积极性被大幅度调动起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此发展阶段,农民从中受益匪浅,收入也逐年上升。20 世纪80 年代,进城务工成为许多农民的选择,这个浪潮持续很长时间仍未消退。在2008 年金融危机到来之际,经济萎靡使得农民无工可做,又出现了大波返乡潮。此时,劳动力投入已经不能在很大幅度上对农村经济有所作用。其中在很久的时间内,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原本能够予以发展的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农村经济严重受损。

3 实证研究

3. 1 实证研究前提

农业资本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为正比例关系。事实上,由于农村固定投资状况不佳,其对提高农产品产量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发挥作用,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通过研究资本—产出比增长率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可以发现,资本—产出增长率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一致性,可以说资本投入对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尤为显著,资本存量增长,农村经济就会增长。在农村资本与收入方面,资本、劳动力、农村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曹跃群等研究显示,劳动力对农村资本与收入的影响作用较大。另外,如果农村技术方面出现回落,则农村劳动生产率会明显下降。这些都说明农村的资本与劳动产出在某些时刻会发生扰动,关系密切。

3. 2 模型构建

严九鼎等认为模型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解决,但是由于本文的研究较偏理论性,因此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模型有失偏颇。已有研究显示,农村资本存量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在上述结论之下,调整了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然后利用时间推移与资产、产出之间的弹性关系,构建了以下模型。

在上式中,t的取值范围: ( 1 ~ 29) ,t为整数,农民实际收入: Yt; 农村资本存量: Kt; 农村劳动力: Lt; 需要进行预估的系数分别是 α 、β 、γ ; 随机扰动项: vt。资本—产出之间的关系通过式( 2) 、式( 3) 得出。

由表3 可知,在1985—2010 年,βt与 γt都有负增长的状况,这说明劳动与资本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Βt数值在1985—1994 年间相对平缓, 1994—1997 年又急剧上升,1997—2010 年又恢复平缓。

通过深入分析结果可知,我国农业资本深化效应相对显著,农业投资负增长主要是农业资本深化进程不断缩短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的产量上升明显,发挥了农产品的作用。由于资本积累与生产技术更新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并没有显著作用,鉴于此,当前应不断加大农村财政补贴力度。

4 结论

目前,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三农” 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对于农村发展而言,农业资本深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农村资本深化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方面看,农业资本深化的过程就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微观方面看,农业资本深化能够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总而言之,应当不断加大农业资本深化研究力度,使之真正为解决 “三农” 问题服务。

摘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三农”问题早已成为我国在开放性改革发展进程中所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资本深化和劳动率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从更深层面较好的反映对其的提高。以这个视角进行观察,不难发现,若是就农业部门的资本深化进行研究,就要极其注重对劳动生产率的一系列判定。笔者在对该情形进行深入研究时,需要让理论和现实相结合,以此来对农业资本深化进行深入的、综合的细致分析,并进行相应模型的构建,尤其要侧重于必要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农业资本深化,劳动生产率,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罗浩轩.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9):4-14,110.

[2]贾彧,佟大建.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1):17-22.

[3]潘喜琴.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18):14.

资本深化 篇7

一、教育发展现状和教育投入分析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南京市坚持实施“打造世界教育名城、建设学习型城市、促进人的现代化”战略,目前,已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努力实现教育发展从全面普及、全面合格走向更加优质,更好满足,从相对单一的教育供给,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服务,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教育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正成为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强富美高”幸福南京的有力支撑,同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努力和政策的扶持,但更需要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随着南京经济总量的稳步提升,教育领域特别是年度教育投资逐年增长,从2010年30.27亿元已经增长至2014年60.74亿元,5年时间教育投入翻了一番,高于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表1,图1、图2)。

2015年南京市教育投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上半年南京市教育投资完成52亿元,较去年同期又大幅增加21.9亿元,增长率达到72.7%,增速居服务业14个行业门类之首。市教育部门围绕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教育品质,全面推进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在2015年的工作目标上,全力推进全市重大教育项目,不仅在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在扶持政策和协调机制上建立有效机制,将在建教育项目纳入市政府重大项目的挂图作战,高位协调、全力推进解决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教育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财政性资金的有力保障,但问题是现阶段市级财政预算中教育支出的增长仍满足不了新常态下教育领域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需要项目建设单位自筹配置的自有资金比例也在逐步提高。根据多渠道了解,2014年度教育自筹资金已经占到年度教育完成投资的88.78%,财政资金投入比例已不足两成,政府资金的捉襟见肘事实上在倒逼学校通过贷款负债来筹措资金,这既与公益性的义务教育属性矛盾,也挤占了学校正常教学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如果在项目启动之初就统筹研究落实资金来源和深化引入社会资本的方案,则可以打造一个教育功能完备、设施配套齐全和体现现代化办学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样板工程。

二、PPP在国外教育领域的实践模式

从全球来看,2014年欧洲PPP模式共82宗,共计金额近200亿欧元,其中教育领域占14宗,占比17%(图3)。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探索,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摸索出适合本国教育发展的教育PPP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学校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

PPP是目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广泛采用的方式,具体操作形式多样,常见的模式有BOT、EPC等形式。政府允许私营机构对公共设施进行集资、建造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由私营部门经营和管理,在此期间,政府部门租借这些设施使私营部门获得资金收益回报,待合同期满后所建设施交还给政府。目前世界上采用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国家有英国(私人融资计划,PFI)、澳大利亚、埃及等。以英国为例,英国儿童学校家庭部(DCSF)2007年已签署了115项PFI合约,设计总价值约48亿英镑。苏格兰和威尔士政府也签署了20项教育PFI合约。

2.公校私营模式PPP模式

公校私营是指政府与私营部门就公立学校的管理或学校某些方面的管理签订合约,学校仍是公有性质受政府拨款,但学校或学校某些方面的经营管理由私人部门负责。私营部门可与教育主管部门就学校的经营目标、结果评估、经费、课程、教育时间、学生评价等方面达成协议,根据合约经营学校以获得报酬。公校私营是基础教育领域常见的PPP形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这样的举措,如美国、英国、卡塔尔、哥伦比亚等。美国自1991年明尼苏达州建立第一所PPP学校以来,至2008年,全美已有40多个州通过了特许学校法,特许学校总数已超过4100所,在校生120多万。

3.教育服务采购PPP模式

政府与私人教育部门订立合约,向其购买教育服务或与教育紧密相关的服务。譬如政府在无法提供或者为了更好地提供某项教育服务的情况下,与非公立学校订立供给合同;或是政府在公立教育服务缺乏或不足的地方与私立学校订立合约,补助学生就读私立学校,利用非公立学校满足公众的教育服务需求。目前世界上采用教育服务采购PPP模式的有新西兰、菲律宾、乌干达等国家。

4.教育凭证制度PPP模式

教育凭证或教育券是政府支付给父母用于子女教育的津贴凭证。通过教育券家长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为子女选择学校并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将私立学校纳入教育凭证制度范围,与公立学校一起参与基础教育服务的供给,这是公私合作的创举,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目前世界采用教育凭证PPP模式的有美国密尔沃基市家长选择计划和菲律宾特定个体津贴等。

5.学校领养计划PPP模式

学校领养计划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动员私有部门、社区等辅助公立学校,提供家长和社区的参与,把公立学校交由个体、公司或组织领养。其目的在于动员私人部门改善学校的师资培训、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促进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入学机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改善。参与领养计划的私人部门或组织再通过相应的“领养“评估后可获得政府在税收减免等政策上的优惠。目前世界采用学校领养计划PPP模式的有菲律宾学校领养计划、巴基斯坦信得教育基地。

三、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艺术学校项目剧场PPP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南京某艺术学校是南京的城市名片,该校创办于1957年,是全国首创集文化教育、艺术教育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一所少儿艺术学校。由于学校场地局促且没有运动锻炼设施、艺术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客观上制约了艺术学校的发展,导致招生受到严重影响,学校的创作力及品牌效应明显削弱,不符合南京市全力打造文化名城、教育名城的总体要求。市政府经研究决定迁建该校,并配建800人剧场。

1.对南京市文化艺术建设单位的专题调研

对南京市各类剧团所属剧场的规划建设、演出使用和经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通过调查,一是了解全市群众艺术类演出的基本情况;二是学习南京市剧场剧院的经营运作的一般做法;三是收集有关的设备配置标准和投资指标。通过调研,市艺术剧团诸如市歌舞剧院、京剧团、杂技团、越剧团等均未配建超过千人规模的中型演艺剧场,完成节目编排公演时,大都采用租赁社会剧场。同时,在实际曲目公演及场地安排上,承接重要表演任务的剧场座位数只有在1000座以上才能保障演出剧团的基本需求,同时表演团队对舞台、灯光、音响均有较高要求,一些知名剧团或优秀剧目演出基本是自带音响器材来保证演出效果。

从日常运营成本控制考虑,千人左右的剧场再配置宣传策划、票务销售、安全保卫、运行维护等工作人员,仅靠组织小型汇报演出获得的场地租用收入,在没有其他专项经费进行补贴的前提下,简单估算若财政性资金不提供一半的年度经费,根本无法保障正常演出需求。

按照《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精神,中心结合项目的阶段性评审工作,在深化研究既能减轻我市财政负担,又能建设出高质量的艺术学校,参考其他城市的调研案例,认为剧场建设PPP形式是比较容易实现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形式。初步的想法是剧场建设可以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与国内大型剧场或院线签署协议,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等模式,将剧场闲置时间的经营权转让给社会资本,剧场或院线通过自身的营销团队运作管理,打造最为合适自身的文化产品,丰富该区域内的文化市场。

2.调研结论分析

文化创投及PPP资深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讨教,如果剧场采取PPP形式建设运营会有诸多弊端:

一是投资回收预期较差。剧场一般按照座位数确定节目形式。艺术学校剧场只有800座,不能用做大型节目演出,只能作为小型舞台剧剧场,表演话剧类节目。节目形式较为单一,市场盈利前景并不乐观,收回建设成本周期会很长,投资公司对该项目建设运营的意愿不足。

二是剧场利用时间有限。艺术学校周一至周五需要用剧场作为教学及彩排场所,不能全天候对外承接演出,所以剧场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

三是在校生的安全隐患。小学为保证学生安全需实行全封闭管理,但剧场作为学校的一部分需要对外开放,运营剧场人员混杂、进出车辆较多,会给学生安全带来隐患,对于学校的管理也是较大的挑战。

四是市政配套设施建设需要更大的财力投入。如果完全社会开放式经营,对停车位、公共设施都有较高要求,需要在财力上有更充分的保障。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会进一步压缩学生的学习、娱乐空间,对学校的发展也会带来影响。

鉴于上述问题,剧场建设运营的PPP运作模式并不适合艺术学校项目,“硬件”上的合作已不能成功实现引入社会资本,要在学校的其他领域寻找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路径。

四、机制创新,实现与民间资本的“软合作”

在艺术学校的建设规模论证上,经过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教育权威论证,明确艺术学校配建剧场座位数为800个,同时配建300座的音乐厅。在剧场建设、运营和后期使用上引入社会资本,在剧目创作这个主线上结合学校特色,从艺术学校丰富创作作品,编排有鲜明南京特色的演艺领域,来创新研究与艺术学校社会资本创新软合作的方式。

一是承接好全市文化宣传,成为青少年曲目的原创阵地。完成市委、市政府每年各类公益性宣传、群众性演出任务是艺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由市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定题、定调、定场次”,艺术学校通过全新教学排练条件,依托硬件优势,提升曲目创作的软件水平,通过招募高水平的专业艺术师资力量,携手全市艺术家给予指导和把关,用优秀的曲目来展现学校教学和艺术创作的风采。

二是政府搭台、企业用台、学校出台,打造我市对外文化传播窗口。市政府全力推进学校新校区建设,财政资金保障剧场建设投入。社会资本结合自身宣传定位,在艺术学校创作、曲目编排上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扩大品牌的社会影响。学校要充分依托高标准的舞美排练条件,用出彩的曲目把自己打造成南京的精品文化名片,使新的艺术学校成为南京市儿童艺术领域的神殿,集舞蹈、声乐和器乐等艺术编排创作艺术节目的发源地和展演平台。

三是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挖掘学校厚实的艺术积淀。学校办学50余年来,培养了大批人才,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著名音乐人卞留念、二胡演奏家朱昌耀、打击乐大师李飚、扬琴演奏家雷达、古筝演奏家任洁等著名艺术家都是学校培养出的杰出校友。广泛征集知名校友成立专门工作室和表演队,将艺术学校作为艺术资源平台,配合其艺术创作思路,在艺术学校内聚集一批出色的艺术家,既提升我市艺术创作影响力,又为学生提供参与高水准表演的机会。

资本深化 篇8

中国内地经济改革与前苏联和东欧激进式改革不同, 它虽然也是在整体协调中进行的, 但是这种整体协调是在一个个局部变化中实现的, 不同部分之间在改革的进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整体市场化过程是分领域、分部分、分地区、分企业各个突破和分步推进的。这里指出我国应遵循渐进式改革道路, 但是新形势下,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究竟应选择何种方向?中石化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研究来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选择问题。在中石化的案例研究中, 论文通过对不同性质的国企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 深入分析适合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改革之路, 并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否是新形势下国企改革的正确路径选择, 以期对已有文献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

论文的研究结论表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除了一些特殊行业和敏感性行业, 其他国有企业均可适当引入民营资本参股来实现改革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论文的研究对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选择具有积极的引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对中石化此次的改革研究, 发现国企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今后的国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按适当持股比例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 来实现双方的利益

二、文献回顾

金碚 (2002) 强调,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我国国有经济的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发展战略性民族产业、体现公有制经济的决定性作用等。保育钧 (2010) 分析了国有企业的作用, 指出国有企业是全民财产, 应当为全民服务, 为公共利益服务, 而不是简单的保值增值。

周天勇 (2005) 则从民间资本参与方式的角度提出, 无论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 还是从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需要考虑, 都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促进民营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企业进行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改造, 必须有民间资本的参与, 国有经济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必须有民营经济来承接。要积极吸引非国有经济成分进入基础性行业, 采取各种形式拓宽民营资本进入渠道。

三、研究设计和案例介绍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单一案例的研究方法研究分析, 研究的案例是中国石化 (股票代码:600028) 。对中石化进行案例研究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中国石化第一个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 开创了进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先河;第二、中国石化在进行改革之后其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创造了改革双方双赢的局面, 并且这可以通过中石化的报表分析获取, 为研究提供了数据的支持。在本文中, 通过对中石化的案例研究, 可以给其他国企的改革提供借鉴。

(二) 案例介绍

(1) 中石化通过议案, 混合所有制成为改革之选。中石化在19日晚发布公告称, 公司董事会一致通过了《启动中国石化销售业务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的议案》。根据议案, 董事会赞同在对中石化油品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负债进行审计、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 同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 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而社会和民营资本的持股比例将根据市场情况来定, 最高为30%。

中石化放开油品销售业务板块, 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的行为, 可谓是打响了大型央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第一枪。

(2) 中石化超百亿净利分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 中石化拥有自营加油站30823座, 包括汽柴油批发、零售和配送, 还包括煤油和燃料油销售的营销及分销事业部营业收入为14719亿元, 营业利润420亿元。如果按照上限30%的比例计算, 意味着中石化将拿出4415亿元营业收入和126亿利润与社会和民营资本进行分享。

中石化指出, 引入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 有利于在公司内部进一步构建由国有资本与其他社会资本以及民营资本共同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体, 有利于通过各种所有制资本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作为处于垄断地位的龙头企业之一, 中国石化如此大的行动自然引起行业内企业的高度重视。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国企改革路径选择

(一) 不同行业的改革思路

金碚 (2002) 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具体的分类, 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布局调整思路, 归纳如表1所示。

(二) 中石化的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 在如今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以及中石化所属的行业类型, 我们可以看出中石化改革的路径选择是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的, 此举是明智之举。

中石化放开油品销售业务板块, 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 开启了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先河。改革力度之大远远超过预期, 必将对国资改革和能源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见表2)

中石化销售板块在2012年底的净资产约达1739亿元, 据中金公司估算, 2013年中石化境内成品油销售量有望达到1.65亿吨, 国内市场份额约占60%。目前中石化市值约5500亿元, 市盈率约7倍, 市净率不到1倍, 也就是说通过引入民营资本, 盘活存量, 中石化可以将更多的现金投入到高增长和高ROE的项目。

这样一来中石化的资产可以得到重估, 二来民营企业以高于净资产入股, 可以带来一次性的损益, 双方均可在这场交易中获利。

五、结语

本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中石化改革的方式和成果。中石化通过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个先例, 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也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是双赢之举, 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

通过本案例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从实际出发, 不能不分行业属性、企业层级、业务特点一哄而上, 全面开花。一般而言, 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以及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需要国有经济起控制作用的行业中, 国有资本应当绝对或相对控股, 而在不需要控制的一般性行业中, 则不必追求控股地位, 可以根据资本运营的需要, 有进有退, 进行市场化运作。

参考文献

[1]张宇.过渡之路:中国渐进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金碚.国有企业根本改革论[M].北京出版社.2002

[3]保育钧.国企应当干什么?[J].财经.2011 (17)

【资本深化】推荐阅读:

深化教育05-08

深化对策06-14

深化改革06-15

深化实施06-18

品牌深化06-20

主题深化06-27

深化培养06-28

深化阶段07-07

完善深化07-10

深化成果08-02

上一篇:电化学试验下一篇:故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