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学习

2024-09-28

深化学习(精选12篇)

深化学习 篇1

摘要:文章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拼音教学策略, 注重运用多种富有情趣的活动方式, 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拼音学习活动, 通过深刻体验与感悟, 逐步培养和提高拼读能力。

关键词:情境体验,学习能力,拼读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 拼音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师要以创设情境、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 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使学生获取语文知识, 培养学习汉语拼音的能力, 感受获取成功的快乐, 提高拼音课堂教学实效。

一、有趣情境体验, 激发积极参与

面对汉语拼音, 刚进小学的学生都觉得十分枯燥, 教师要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 善于利用教材,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把比较枯燥的拼音字符变得生动有趣, 把无趣的学习转变成有趣的学习, 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欲望, 使学生想学、乐学汉语拼音, 学得规范, 用得自然, 感知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体验到学习语文的魅力, 从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

例如, 教学“声调”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小白鹅到姥姥家”: 在舒缓的乐曲声中, 小白鹅告别大白鹅爸爸、妈妈, 骑着摩托车准备到姥姥家, 小白鹅骑着小车在笔直平坦的水泥大道上, 唱着轻松愉快的歌:“āāā、ōōō、ēēē。”突然, 小白鹅的歌声停住了, 前面出现了一个斜坡, 为了使车子爬上这道坡, 小白鹅用力踩, 嘴里哼着:“ááá、óóó、ééé。”爬完坡, 道路坎坷不平, 小白鹅在车子上不停地颠簸着, 难受地哼出:“ǎǎǎǒǒǒ、ěěě。”“哇 !姥姥的家就在坡下”, 小白鹅大声地喊着 :“àààòòò、èèè。”车子飞快地下了坡 , 姥姥正在门口迎接小白鹅。学生观看着屏幕, 嘴里跟着小白鹅不停地叫唱着, 体验a、o、e四个声调的读法和四种声调符号, 教师出示a、o、e四种声调符号引导学生认识拼读四种声调符号, 掌握读法和书写。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 学生学而不厌、乐在其中, 体验汉语拼音的读音形状及书写方法, 达到掌握汉语拼音的目的,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汉语拼音的能力。

二、游戏活动感悟, 形成学习能力

“学习的最大兴趣 , 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于单一学习汉语拼音相对比较枯燥,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编排密切配合书本上的知识, 通过编故事、表演等方法, 联系现有经验和新事物, 创设多种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 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拼音知识, 体验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加强动手、动脑能力, 加深学生对汉语拼音的记忆, 发现知识的规律性, 培养个性化的思维, 发展智力因素, 如科学记忆力等, 深入浅出地突破拼音教学的重难点, 促进拼音学习能力获得锻炼直至生成。

例如, 教学“b、p、m、f”时,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其四个声母的拼读书写, 教师组织学生与同桌互做“说出我的悄悄话”游戏:学生甲在学生乙的耳边发出b、p、m、f中某一个音, 让学生乙说一说学生甲发出的是哪个声母? 然后交换互说。教师让学生拿出拼音字母“b、p、m、f”的头饰, 在课余时间戴着拼音头饰玩耍, 强化对这些字母的记忆。又如, 教学“j、q、x”时, 学生学习拼读与书写j、q、x与ü的规则, 学生朗读j、q、x与ü的故事:j、q、x带着小i出去玩 , 小ü也要去 , 急得哭了。j、q、x说 :“你先擦掉眼泪, 我们再带你去。”小ü连忙擦掉眼泪, 拉着j、q、x的手出去玩了。通过朗读故事, 学生理解了j、q、x与ü的拼写规则。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读儿歌认读字词, 开展读词识字竞赛, “喂小鸡”因“喂”、“小”的韵母还没有学过, 让学生照着“洗衣服、搭积木”说出结构相同的词语来, 同时, 教师出示卡片“鸡”, 让学生拼一拼、读一读, 让学生到儿歌里找到这个字, 并认读出它。教师在屏幕上出示“xǐ、jī、yī、xià、dì”和“地、衣、洗、下、鸡”,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连一连、读一读。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中学习汉语拼音, 掌握了学习汉语拼音的方法, 提高了识字能力, 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实施自主实践, 发展拼读技能

汉语拼音是枯燥的音符,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产生厌倦感。教师从学生的自我“展示”、“推销”意识出发, 经常性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满足学生的新鲜感、成就感, 让学生品味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学习汉语拼音的欲望, 帮助学生积累和巩固汉语拼音知识, 提高学习汉语拼音的能力。同时, 教师辅以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在不断地挑战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品读技能。

例如, 教学“ie、ǔe、er”时, 教师出示图片:l-ǔe-lǔe, 学生观赏后, 两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n、l和üe角色, 说说图片中n-ǔenǔe的意思 , 演绎üe的学生说 :“我是韵母üe。”演绎n的学生也说:“我是声母n, 我拉起韵母üe的手, 就是音节nüe。”这位学生又拉起演绎üe的学生的手说:“我是声母l, 拉起韵母üe, 就是lüe。”这种演绎拼读活动 , 感悟声母与韵母拼读的内涵 , 品尝获取成功的情绪体验, 激发进一步学习汉语拼音欲望。又如, 教学“ai、ei、ui”时 , 教师先出 示卡片让 学生看看 , 采用“我会认”、“我会读”、“我会写”等方式, 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拼音展示给同学看、听,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会这几个字母的;让学生把自主会认的拼音字母拼写在纸上, 贴到教室里的展示台上,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再如, 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生字后, 教师要求学生动手制作这篇课文的生字卡片, 让学生熟悉拼音字母的书写,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研读课文内容后, 教师布置学生以“我们的学校最漂亮”、“我们村最……”为题说话;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运用音节标注姓名, 运用拼音给家中的物品贴上标签, 对学到的拼音知识灵活运用, 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拼音知识。教师要利用自我展示的机会, 以及课前、课后谈发现的自我表现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发展学生智能,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汉语拼音, 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拼音实践活动,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能力。

深化学习 篇2

在党校学习的两天时间里,有幸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对十八大提出“深化改革”战略的精彩解读,对我更好的领会理解“深化改革”战略思维,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启迪与思考。根据安排,现简单谈下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提出来的,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

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确立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深化语文学习 提升学生素质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素养;美文积累;读与写

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次奇妙的语言之旅,思维之旅,答案不是唯一的,我们都是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走向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思维演绎,而是获取并积累知识的过程,即在积累与阅读视野中得到升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提升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该怎样经营他的课堂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通过阅读教学,深化语文素养

由于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首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全神贯注,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阅读时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积淀,思维方法,思维习惯,读后或感惊喜或受感染乃至震撼或深受思想的启迪。

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孩子们阅读的良好方法。有人曾说过: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学生的阅读视野,审美期待与以往大相径庭,他们不希望作者居高临下,耳提面命似的给他们什么教诲,他们希望每读完一篇美文进行艺术评价。为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我引导他们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如:读准、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为了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制定了以下几个句式。拿到一篇文章第一个句子是,这是一篇的故事,第二句子是这篇文章好在,第三句子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这样既拓展了视野,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耳目濡染之中语文素养不断完善。

再次,让学生为美文设计问题。回答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对一篇文章理解能胸有成竹,能展现思维智慧的火花,但若能从中走出来,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来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更能提升境界。为此在阅读课上我尝试让小组之间提供美文,并大胆创新,设计问题,让孩子们驾驭文章。

二、通过美文积累,净化语文素养

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然界的一切景物,都打上作者感情的烙印,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语文课本中节选的虽都是经典名篇,但读的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要做到博览群书,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品味生活的内涵与真谛。经典美文体现出名家的风采,融文采、哲理、美学、情感于一体,这对学生的写作与陶冶情操大有裨益,所以每一次美文之旅,我都让学生记录下美句,并及时背诵,如:名著中的经典美句,文摘等杂志中的美文等等。为此我从网上为孩子们收集了近几年来中考满分作文片断和七至九年级成语及词语,如美段: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有美丽却看不到前景,可自从遇上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选自《爱心天使的感谢信》)。如美词:萍水相逢、人情世故、优哉游哉、茅塞顿开等等。每天抄写在小黑板上,让他们背读。每上课之前让他们背读,并将美句组成一段文字。这样他们背读多了,积累多了,自然写文章信手拈来,语文素养自然不言而喻。

三、通过阅读与写作的交融,升华语文素养

生活是唯一源泉,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受阅读的影响,爱看名家作品的学生,他们作文的语言或风格或多或少都有些名家的痕迹,对古今中外名著的大量欣赏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在文字海洋中徜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加强语言能力,所以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经典美文在阅读教学时,我总是将阅读与协作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对美文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及语言文采进行创造性仿写。“不是锤的撞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更日臻完善。”读到泰戈尔的这句诗时,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惊喜,多富有诗情的语文呀,如果孩子们进行创造性仿写,相信会有灵感的火花产生。

深化合作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篇4

一、要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题材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形式,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素养、问题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情选择是否进行合作交流。

1 . 选择具有探索规律的题材

化学是一门规律性较强,又极具探究性的学科,常常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拓展和应用。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起始学科,学生的化学素养是极其有限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起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功效。

例如,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时,学生可以根据镁、铝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铁、铜高温时才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而得出一个结论: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同时也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不同金属与同一物质反应时,反应越容易或反应越剧烈,说明金属越活泼。利用这一规律,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对镁、锌、铁、铜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对比,学生又可以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程度依次为镁、锌、铁、铜。在教师书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难掌握其他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下来,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相似点,学生也不难找到它们都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由此说明这些反应属于同一种基本反应类型,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置换反应的定义。

2. 选择具有开放性的题材

“开放性教学”不仅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这一内容,在学生明白应选择“固液常温型”装置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试管、集气瓶、锥形瓶、烧杯、烧瓶、量筒、单孔塞、双孔塞、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注射器、导管、底部损坏的试管等仪器,先经组内讨论组装出各种装置,并展示出来, 然后组间对比,看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集思广益、团结协作,各组都能很好地完成组装任务。最后经过全班小组间的交流,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对于有特色的装置,再请相应小组推选代表讲解其特点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开放性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能使学生获得亲自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 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题材

合作交流的内容一定要有讨论价值、有思想含量。教师要设计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即挑战性的题材应体现出层次性。

例如,对于“如何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这一问题,学生讨论得出先除水蒸气与先除二氧化碳的不同,从而明白用碱液除去二氧化碳气体时会带出水分,所以应该先除二氧化碳。在掌握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下一个问题:如何检验出混合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这三种成分。接下来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时,是先通一氧化碳, 还是先加热金属氧化物。最后可以进一步提升难度,设计一个思考题:能否设计一个装置,既能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又能吸收多余的尾气。

这样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适合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作中得到提升。

4. 选择具有生活性的题材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化学知识选择与社会现象和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利用“班级学习小组”这一平台开展合作交流、研究学习。

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实验内容贴近生活, 能让学生体验到用既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与态度。例如,利用生活素材自制过滤装置、利用厨房用品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利用日常生活用品除水垢、自制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自制测定溶液的导电性装置等实验都与生活密切相 关,又容易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除实验外,如何让燃料充分燃烧、如何防止铁质用具生锈、怎样节约用水、溶液的形成、怎样保护空气、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等问题也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二、要创设适合“ 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

实践表明,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催化剂。

1 . 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

设计恰当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在设计问题情景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维的特点,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具有发展性、启发性、层次性、探究性,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例如,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 有一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人离开它活不了,火焰有它跳得高,它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这样形容它?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最后利用学到的知识回答问题、解释问题。

2.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间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合作时间。一般以中等略偏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参照,充分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匹配情况,预估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要避免合作学习“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象,更要避免强行给学生设“圈套”,不允许学生偏离主题讨论,教师应创设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维护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

3. 调控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教师要进行有效调控。对提前完成任务的小组,可检查他们的正确率;对讨论混乱无序的小组,要耐心讲解,帮助他们尽快形成有效讨论;对讨论偏离主题的小组,要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回到任务中来;对讨论受阻的小组,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有效。

深化学习 篇5

——记药剂科一次药学实践活动 云南山奇水秀,中医药资源丰富,是一个耀眼、璀璨的医药宝库,素有“药物王国”之称。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我省有6500多种,居全国首位,还有独具特色的民族药1200余种。这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不仅为医疗,医药产业提供了大量的药材原料,还为我们药学工作者造就了一个天然药物学习基地。近日,我院药剂科组织开展了一次“野外学习中草药”的实践活动。

六月中旬,因部分中草药供应脱节,为保障临床需要,药剂科顾主任带领科室部分同志并邀请我院中草药专家袁主任一起到峨山、化念一带进行实地考察、采集短缺药材。这一带植被覆盖面广,其间生长有“小柿子、降糖木、飞扬草”等几种草药。但因今年长期干旱,药材较少,采集很困难,经大家分头寻找,终于在一块阳光水分充足的山坡、水沟边,尤其是在一片苗地里发现一处植株生长良好的飞扬草,大家高兴极了。袁主任应用扎实过硬的基础药学知识,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就地对这些草药进行了初步鉴定并确认,同时向我们系统讲解了它们的性味功效、临床应用以及采集的注意事项等知识。袁主任还向我们讲授了多种中草药的生态情况,药用部位及采收季节。大家在袁主任的指导下,边采集,边学习,气氛极其活跃。傍晚,我们带着采到的部分中草药标本和临床急需的飞扬草满载而归。

这样的活动,使大家在轻松的环境中边干边学,获益非浅。

顾主任总结时说:“我们还将继续组织这样类似的业务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增强我们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充分发挥我院民族民间医药特色,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药学服务。”

药剂科:杨湘红

深化学习 篇6

小学科学课标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从而培养其探究科学的思维,使其学会探究的方法呢?仅仅依靠课堂的40分钟,能否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达到培养探究型人才的目的呢?

项目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学习方式。小学科学以单元活动围绕科学概念组织而成,这样的编排为以单元为项目的整体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更便于开展项目学习。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利用项目学习来引导学生去进行真正的探究呢?

小学科学的学习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很容易与学生的兴趣发生共鸣,这对学生来说是富有吸引力的。因此,设计学习项目时,要充分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如在教学《有趣的磁铁》时,如何让学生对磁铁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制作磁铁玩具”的项目学习方案,在教学时拿出自己制作的一个磁铁玩具,让学生玩耍,结果学生的兴致高涨,这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磁铁玩具?”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除了制作类的项目学习,还有许多是用PPT汇报展示成果的项目学习。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形式,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探究最后服务于生活,这才是创新的最终目的。

项目学习中,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更加突出。学生层面的相互交流,不仅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进行表述和自我反省,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协调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小组合作探究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获得参与机会,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在项目学习合作探究中,学生敢于、善于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思考之源,有了问题才有探索的方向,才能达到探究的最终目的。项目学习的小组合作与课堂上短暂的小组合作不同,它的时间不仅仅是在课内,更多的是在课外。同时小组合作更加重要,因为与课内小组合作不同,项目学习的合作如果不能行之有效,会导致整个小组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协助小组合作学习,为小组合作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利用KWL工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状态,为小组合作奠定基础;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小组更好地进行头脑风暴,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从而进行深入的探究;利用各种即时通讯软件,组员之间可以及时、有效地沟通,互通有无,根据自己的实际研究情况进行调节改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霍华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方式。学生的智能无高低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有人显现得较早,有人显现得较迟。受到良好的教育,某些智能得到开发,反之,遭遇不良教育,某些智能得到压抑,甚至摧残。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他或许在某一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项目学习就是整合了学生多种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整个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到学习中来,在项目学习中不断巩固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进而带动其他能力的提升。比如有的同学对拍照、录像特别感兴趣,可以负责小组的摄像任务,有的同学语言文字功底比较深,可以负责小组的汇报材料的整理任务,有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可以负责小组的交流汇报任务,有的同学对电脑软件的使用比较拿手,可以负责小组的PPT制作、思维导图制作等任务……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探究式项目学习可以深度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个方面的人才。

现在课堂内的合作探究,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参与的程度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已经准备好的探究材料等条件的制约。项目学习改变了全部依靠课内学习的现状,让学生把探究延伸到课外,覆盖了整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可以分小组操作,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也可以回家向家长咨询,甚至可以向社会上的专业机构进行求助。这样,学生的学习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还充分发挥了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当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解决不了问题时,还可以发挥社会在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学生而言,项目学习还整合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笔者所带的一个班,学生的知识面特别丰富,绝大多数问题学生都能独立解决,好像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们的,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竟然只是一句话:能够百度出答案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此,我们说在项目学习的合作探究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有可能把小组的合作探究推向深入。

项目学习的评价体系有别于常规教学的评价体系,它从一元走向多元,由原来的终结性评价变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项目学习的评价比常规教学的评价更加全面,是包含整个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制订学习计划、小组合作开展活动、形成学习成果、项目反思改进方案,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评价量规在指导着学生如何去做。而且评价量规不仅仅是简单根据学生做到的程度进行一个所谓好中差的评价,而是包含在该环节学生应该做到的各个方面的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评价量规表,根据这份提前拿到手里的评价量规表,学生非常清楚自己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评价。项目学习的评价也不再仅仅是教师作出的评价,它还增加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使得评价的维度更广,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加客观全面。项目学习的评价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这就使得评价更加方便,统计更加快捷,提高了评价的效率,让评价真正能够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是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常规实验探究课堂上,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出于节省时间的考虑而否定学生不够合理的想法,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完善自己的探究设计,让学生在完善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学习新知识后再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情况下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耗费的时间可能会很多,可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远远大于他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去操作所得到的实验结论。项目学习是把活动性的探究放在了课外,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合作探究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课堂上则是把在课外探究的情况进行交流、汇报、评价。对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锻炼他们的能力;对学生在课外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则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了教师指导的效率,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如何在教学中深化体育学习效果 篇7

一、 融技术练习于准备活动和游戏中

体育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 技术动作单调乏味却又需要技术讲解, 学生还认识不到自己巩固学习对提高整个技术水平的作用, 此时, 教师不仅要精讲, 而且要观察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认知水平, 如果说学生表现的注意力不集中, 无精打采, 勉强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 教师讲解过多, 不仅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而且会打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妨改变一下学习方式, 选择适合技术练习的切入点, 把技术教学部分的那些学生认为单调乏味无实用价值的练习精心融入到准备活动或游戏中。例如篮球的滑步技术练习, 在课堂的准备活动阶段, 引导学生模拟“螃蟹横行”的走步模式, 再配以教师的信号或手势, 进行左右前后的移动练习, 这样的安排, 学生练习起来比课堂上教师专门进行讲解示范练习更加积极快乐, 也丰富了学生准备活动的内容, 提高练习效果。

大多数学生喜欢对抗性的球类项目, 如篮球、足球等, 却不喜欢总是跟教师进行规范的专项练习, 令一线体育教师很困惑。教学实践发现, 此时可以利用游戏练习, 如篮球定点投篮, 制订规则, 限定规范动作, 定距定点进行投篮, 凡是投篮不中的学生, 罚做10个俯卧臂屈伸等, 用游戏的趣味刺激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专注的学习品质, 练习效果显著。

二、 推广学生的学习方式或游戏进行体育学习

在课堂内外, 散见于学生中的活动方式、游戏有很多, 如角力、跳皮筋、抓石子、过山洞、过人关等, 适当的时候在课上推广一下其中的内容, 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在上一节四年级的体育课时, 笔者发现学生的队列整齐性差, 行进的步调一致性较差, 于是进行了队列强化训练, 男生女生分排练习, 比一比哪队走得整齐, 走得步调一致。轮到女生时, 只见女生拉起了手, 踏着步子, 齐声唱儿歌, 按节奏一步一拍向前进, 笔者本打算阻止她们的练习, 但是看他们情绪高涨, 昂首踏步, 步调一致, 想起军歌“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在保持行进的队伍步调一致上的作用, 用学生喜欢的儿歌进行统一步调的练习, 不正是现在所需要的吗?于是, 笔者等她们继续到儿歌结束要重复时, 及时表扬了她们这种用儿歌进行队列练习的创造力, 指出她们在练习时忽略的步伐均匀、横面整齐问题。然后指导全班学生运用儿歌节奏一起进行队列练习,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接下来的活动期间, 发现几名女生唱着儿歌在做“师生对调”的游戏, 方法是二人对面跳, 跳, 跳, 规定几种不同的跳起落地动作 (类似于“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 在跳的过程中, 唱同一儿歌:“一等/一等/一;二/洋/洋;三/君/子;四等/四等/四;买根/冰糕/棍;咱俩/换换/位。”同时要求不同的落地动作, 如果动作相同, “跟随生”为失误, 儿歌唱到换位无失误时, 两人对调位置重新开始, 可以两人一块儿做, 也可以一人 (做老师) 面对一路纵队 (学生) 进行, 笔者对此游戏进行了推广, 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

三、 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 把握个体技术提高的关键时期, 及时点拨

深化学习 篇8

一、美国校长“走课”兴起的背景

自《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报告发表以来, 美国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在20世纪70~80年代改革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实施和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是确立新世纪教育发展目标, 进一步推进教育市场化进程, 提高教育质量, 增进教育公平[1]。1993年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于是在1998年前后, 借鉴兴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领域内的“走动式管理”, 路易斯安那州7个学区利用“走课”来提高校长的教学观察能力[2]。2001年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 确立了较高的学习“绩效”标准以及严格的问责制度, 使得“基于学生学习的改革与提高”这一国家目标几乎成为所有学校改革的核心目标与紧箍咒。为达成政府为学校设定的教育目标, 学校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来提高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水平, 确保所有学生的学业成功[3]。而今“走课”已经被美国各地的学区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而普遍运用。

与一般意义的“听课”不同, “走课”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改进教学效果为根本目标, 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是指校长或学校行政人员为了改善教学实践, 对学习环境、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教师及学生的课堂行为等进行频繁的 (一天一次或一周三至四次) 、短暂的 (10分钟以内) 、有焦点的、不带威胁性的巡视[4]。“走课”为校长或行政人员与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提供机会, 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使全校成为更为紧密的学习共同体。

二、美国校长“走课”的特征及实施成效

1. 美国校长“走课”的特征

(1) 时间较短。通常在教室停留的时间很短, 一般只有几分钟, 且边走边看, 即“走动听课”。这也是“走课”一词的由来。

(2) 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走课”的目的就是要考察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了什么, 是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 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3) 不带有威胁性, 是非评价性教学活动。进行走课就是让教师对校长在课堂上的存在感到习以为常, 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课堂观察, 实质是“在课堂环境中, 校长以不具威胁性的方式观察学生学习情况”[2]。所以, “走课”也称为“学习走访”、“短暂访问”、“搜集资料的走访”[5]。

2. 美国校长“走课”的实践成效

在美国, 校长“走课”活动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校长“走课”有效地促进了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角色的变革。在传统的学校文化中, 由于校长公务繁杂, 时间有限, 人们一直把校长视为学校行政领导者, 忽视了校长的教学领导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校效能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校长通过“走课”, 了解了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 能根据时代发展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去思考如何来改进课堂教学。以此去帮助、支持、指导教师们完成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能的艰巨任务[4]。更多地走进课堂, 有效地提升了校长作为行政领导与教学领导的双重角色。

(2) 校长“走课”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了学校的改善。校长“走课”对教师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强化了校长对学校日常教学的重视程度, 使教师真正了解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增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能促使工作幸福感得到很大提升。校长“走课”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支持性的环境, 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推动了学校的全面改善。

(3) 校长“走课”显著地改善了学习结果。它增加了校长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沟通途径。有利于改善校长与学生的关系, 解决课堂上的纪律问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运用“有效的教学法”, 即更高质量地思考、实质性而非空泛地对话以及更多地将书本知识与课外生活世界相联系。有利于为讨论学生、课程、学习成绩与学生行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让校长与日常的教学活动保持亲密的联系, 促进学生的学业达到更高的水平。

三、校长“走课”实践中的问题

尽管校长“走课”被美国各地的学区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而普遍运用, 但在洛杉矶联合学区的新版教师工会合同中, 走课却被明文禁止了。在校长“走课”的实践中, 以下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1. 校长“走课”并未在短时间内发现问题

关注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是校长“走课”的核心任务。有效的校长“走课”活动应将重心放在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上, 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 在校长“走课”实践中, 有些校长对是否将教师的教视作学校改进的关键因素这一问题犹豫不决, 不把重点放在对学的关注上, 这样, 短时间的“走课”活动对学校的教学就毫无裨益。

2. 在出入教室时分散师生的注意力

由于受传统的校长“听课”的影响, 听课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手段, 也作为班级学风的重点了解, 这种评价、测量性的指向, 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威胁性, 师生普遍会担心校长“走课”会成为评价他们的依据, 因而在实践中会分散师生的注意力。

3. 校长“走课”后缺乏及时给教师反馈问题的意识

交流、反思与实践分享是校长“走课”的主要目的。通常要在“走课”结束后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 若是个别化的信息, 应当场留给教师他所发现的问题;若是一般性的信息, 应在全体教师会议上陈述, 为构建教学策略和问题解决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然而, 在实施“走课”过程中, 不少校长只关注行动, 不重视及时对观察到的行动结果的交流与分享, 使教师们普遍担心校长“走课”的意图和效果,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四、有效的校长“走课”活动的构建与实施之道

针对校长“走课”实践过程中的上述问题, 我们在深入实践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以减轻或消除美国校长“走课”的不少问题, 提高校长“走课”的效能和质量。

1. 创建积极的学习文化

如果忽视学校文化的建设, 任何改进和提升学校的努力都注定是短视行为。创建积极的学习文化是实践校长“走课”的核心任务。积极的学习文化包括:促进校长和教师进行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高度聚焦学生的学习等。

(1) 重视校长的专业学习。第一, 要改变评教理念, 要从“挑错”性的评教活动转化为“建设”性的评教活动, 尽量寻找教学中的闪光点, 以此加强彼此的感情[6]。第二, 要提升教学分析技能。明确“走课”时候看什么, 如何看, 如何运用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一线教学信息安排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以此来改进学生的学习[7]。

(2) 注重教师对校长“走课”活动的理解。彼此建立信任感。校长信任教师, 真正将“走课”时的注意力从对教师的个人评价中转移出来, 从挑错中转移出来;教师信任校长, 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感到舒服自在, 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技能。让教师认识到“走课”是没有威胁性的, “走课”并不打算评估个别教师, 更不是通过走课对教师评论高低。“走课”的目的是协助管理者和教师更多地了解教学并确定哪些培训适合教师的需要, 以此改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5]。

(3) 高度聚焦学生的学习。积极的学校文化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即教师必须将他们注意的焦点从教给学生什么转向学生正在学习什么。从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关注, 以此确保学生的学习。这是校长“走课”走向深入的标志。

2. 切实深化“走课”的程序

(1) 确定焦点问题。由于走课时间短暂, 因此, 在走课之前要有具体的观察焦点, 使“走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更有效。问题可以是全校教师普遍存在的, 也可以是针对个别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是一周、一月一个主题, 也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一个主题。为更好地确立焦点问题, 校长要持续了解课程目标、班级进度、教学内容、不同教法等。焦点问题一般围绕着课堂上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等问题而设计。如:课程目标对学生而言是否清楚, 教学是否与课程目标相关联, 教师用了何种教学策略, 所用策略是否合适, 学生是否投入学习之中[2]。焦点问题的确立也可以和教师一起商讨, 了解存在的问题。

(2) 全面的课堂观察和记录。校长初进课堂应立即观察学生是否投入到学习上, 如是否专心听讲, 是否参与互动等。接下来, 校长要确认教师授课的内容与目标, 观察集中在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具体方法上, 如教师正在使用基于研究的教学策略吗?学生的分组模式有利于学习吗?教师和学生正在使用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学习吗?学生理解他们的学习目标吗?学生正在学习基础和更高层次的知识吗?通过全面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以此了解他们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同时, 还要将观察结果如实及时地记载, 以备后续考查检证。校长可用各种方法来记录, 如设计一种课堂观察表格进行教学观察, 要求表格记录的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 还可以用来考察教师教学的认知深度。

(3) 后续交流、反思与实践分享。每次活动结束校长需要对走课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 对其中模糊、不确定或不一致的信息单独找教师沟通、确认, 然后把他所发现的问题当场留给教师, 以引发教师对课堂与教学策略的深入思考。如:您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解题, 怎么才能知道有多少学生把题目做正确了?我今天在教室里看见了张贴的学生写作范文。您是以何种标准来选范文的?通常教师会立即回答, 也可不回答, 第二天递交一份回馈。实际上, 这些问题并不真的需要回答, 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反思自己教学的机会[4]。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校长能找出与全体教师讨论的内容, 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科或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跨年级的知识衔接等[8]。通过彼此的讨论, 厘清观念、澄清可能的误解, 同时, 校长可表扬“走课”时发现的针对焦点问题的最有效的教学实践, 包括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手段、师生间的互动形式及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方法等, 这样探讨的议题为最佳的教学实践在各班的推行营造了氛围, 使校长和教师均能成为自我分析与自我批判的学习者, 持续不断成长, 也能推进学校整体教学的改进。提供给教师具体、详尽的教学回馈信息, 进而能对教学的改进产生实质性影响。

3. 营造互助学习的氛围

首先,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共同研讨、共同进步的互助学习氛围, 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3]。并使这一专业共同体齐心协力, 彼此之间渐渐产生相互依赖和信任的气氛。形成很强的凝聚力, 在其乐融融中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学习, 学校及其中的每个成员才会有更大的提升。

其次, 要实施全开放交流。校长室的门永远向教师和学生敞开着。教师和学生可以带着各自关心的问题或对学校发展的建设性想法随时跟校长沟通和交流, 以达成合作式愿景。校长要让教师和学生相信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会得到校长的重视, 并成为学校决策的重要依据[3]。

参考文献

[1]项贤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改革.比较教育研究, 2003 (5) :23-28.

[2]李茂.“走课”——美国校长的管理硬功.中国教师报, 2006-02-08 (A04) .

[3]周俊.障碍与超越:美国学校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中国教育学刊, 2010 (7) :81-84.

[4]聂琴.走课——美国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新举措.基础教育, 2008 (09) :56-58.

[5]Jane L.David.Classroom Walk-Throughs.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8, 65 (4) :81-82.

[6]魏宏聚, 韩伟东.美国校长“走课”评析及其借鉴.比较教育研究, 2010 (6) :86-89.

[7]陈振国.美国校长“走课”制及相关启示.中国基础教育, 2008 (2) :12-13.

深化学习 篇9

一、树立“以学评教”理念,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 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关键在评价。“以学评教”的教学评价理念, 着眼点是以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 从根本上弥补了单纯以“教”评价教师教学的不足。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提出关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的评价。突出关注教师的备课, 关注新知的形成过程, 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况;突出以学评教, 关注学生的参与、交往、思维和学习达成状态, 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状况;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互动评价档案, 定期评价反馈, 建立学科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档案。

“以学评教”理念遵循全面性、过程性、激励性、多元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学习能力评价与学业成绩评价相结合, 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提高。我们提出评价要素要涵盖有利于学生发展多层面, 包括学习的态度、习惯、方法和知识与技能, 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促进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

二、实施“六学”教学策略,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我们在实施“以学评教”的过程中, 逐步摸索并形成了“六学”课堂教学策略 (铺垫助学—诱趣激学—顺思导学—应用促学—疏理评学—实践延学) 。在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三充分两注重”,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生活经验和思维基础,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基础、作铺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诱发学生学习热情, 创设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问题情景;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的作用, 顺应学生思维基础,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进行指导、点拨, 让学生的“思”得到升华和提高;注重目标达成, 加强拓展与应用, 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课内外的实践与应用,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六学”课堂教学策略定位在“助学、激学、导学、促学、评学、延学”六个要素, 力求在教师引导下, 通过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充分发挥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学习主动性为基础, 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品质为途径, 做到“三导三结合”。引导重点、难点, 引导易错、易混点, 引导规律和方法;做到教学情境与学生认知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相结合;教学手段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互动上实现“多维”;在讲练上实现“结合”;在评价上形成“多元”。追求教与学合一的高效课堂。

三、构建“三疏双问”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以学评教”理念、“六学”教学策略, 倡导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以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为抓手, 探索“三疏双问”教学模式, 力求在学生充分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中, 引发学生间的互问互答, 以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呈现教学过程中的三次疏理, 课始疏理目标、课中疏理问题、课尾疏理重点。三次疏理都要求学生走上讲台, 表述观点, 提出问题。一是实现教学交往中的双向问答, 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 引导学生互相提问, 质疑, 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暴露出来。二是在互动上做到“多元链动”, 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媒介的互动。三是在学生学上做到“四个放开”, 即学习方式要放开、学生的思维要放开、学生的交流要放开、学生的学习结果要放开。学生在暴露思维的过程中, 提升了认知, 掌握了方法, 增强了能力;教师作为链动教学中的起始环, 要在学生不断的生成中, 起到“起、承、转、接”及加速促进作用, 教学智慧得以尽情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力求体现以下外显特征:一是注重课堂上“问”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问的兴趣, 教给学生问的方法, 培养学生问的意识, 开发学生问的潜能。二是学生上讲台。教师给学生创设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 通过学生上讲台自主提问或阐述观点, 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形成多元链动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 并为学生树立了“我能行”的自信心。

深化学习 篇10

目前, 对于这个生活节奏快、学习终身化的时代来说, 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展显得更加紧迫, 我们的教育必须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因此,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课前预习汇报开始培养。

课前预习汇报是指学生在上新课前一天做好预习, 把预习内容写成预习报告, 上新课时前3分钟上台汇报预习内容。

现实课堂教学中课前预习汇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教师方面

首先, 一部分教师从思想上远远没有充分认识到预习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更没有体验到预习的实际价值, 导致他们忽略了这项工作。其次,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能关注到让学生去预习, 但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 缺少对预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 针对性差;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和有利评价;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 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又不屑于去学习相关的知识, 所以也就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会预习了, 导致预习成为一种形式或口号。

2. 学生方面

首先, 一部分学生在教师、家长的要求下进行着预习, 也有一部分学生能自觉主动地预习, 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 不能有效地进行预习, 于是造成低效的预习局面;有些学生写的预习内容过于简略, 没有深度, 如在预习中能找出一些重要概念等, 仅此而已, 几句话了事。其次, 还有一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 不愿意花费时间在预习上, 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 如惰性、贪玩或作业多等, 所以即使教师布置预习, 他们也不屑一顾, 至多是应付交差。有些学生在预习时依靠教辅资料, 这样既可以很方便地得到课本上的练习题的答案, 又可以在课上回答后得到老师的表扬,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呢?使预习报告有走过场之嫌。

因此, 深化课前预习汇报的关键是要对预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引领、指导, 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的检查、评价, 多创设交流预习成果的机会, 为学生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 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

二、营造自主学习意识下课前预习汇报的深化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习者原有经验与新知识相互作用进而获得意义的过程, 而且这种过程只能由学习者自己来完成, 他人不能代替。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建构主义教学不是学生个体经验水平上的盲目摸索, 人类的科学文化不可能由此获得, 它需要教师的干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与提升同任何一件新事物的出现和成长一样, 需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善于自主到比较善于自主的过程, 绝不能操之过急。

1. 引领、指导学生深化课前预习报告

课前预习汇报是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其中一环, 它不是过去所提倡的那种在新课之前把教材熟悉一下的具有简单任务特征的预习, 而是学生的“自己学习”,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 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认识主体、发展主体的过程。具体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1) 教师指导下的参与性自学, 以问题引领为主

问题引领就是让问题成为学生书写课前预习报告时感知和思维的对象, 从而对学生造成一种疑惑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因此, 运用问题意识、利用具体问题应当是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行为与习惯的首选。具体做法是:每次要求学生写课前预习报告时, 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些问题, 让这些问题成为学生课前预习汇报的动力和起点, 然后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不断生成新问题、知识与能力。是否具有独立生成性是课前预习报告与传统意义上课前预习的最大不同点。运用问题引领课前预习报告, 可以让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然后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即在学习中独立地、自主地生长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2) 教师指导下的自动性学习, 以提纲暗示为主

提纲暗示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的系统性结构, 列出具有暗示功能的提纲, 让提纲成为学生课前预习过程中的主线, 并依据提纲这个主线独立生成新的知识、问题与能力。在这种提纲暗示法中, 教师所列出的提纲, 除反映新课的结构体系外, 还应包括新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等问题的暗示功能。暗示, 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表面上看, 提纲暗示法与问题引领法都是提供给学生课前预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知识、能力、情感的生长点, 但是在提纲暗示法中的问题由于不是教师直接提出的, 因而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这就为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了比“问题引领”更为坚实的基础。

(3) 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学习, 以预习报告为主

此时学生已经能够独立面对教材,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教材所暗示的问题、对问题思考探究的路径和主要结论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新的问题、知识与方法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形成预习报告。教师在这个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 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写好预习报告, 直接目标是实现从接受型学习到自主型学习的突破,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作为预习报告, 应该有关于教材的重点、关键及疑点;应该有教材所暗示的问题、探究的结论及简明确切的提纲;应该有自己的体验、感想与建议或者记录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初步认识与新的观点。

2. 坚持让学生上台汇报, 完善评价机制

为了使课前预习汇报能深入实施, 使用传统的由教师单方面评价学生在预习中的各种行为, 结果使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 树立现代评价观, 使评价从外部转化到内在, 形式转向实质, 从被动转向主动, 那就需要构建激励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手段。

(1) 引导、建立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系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通过认识自己、分析自我, 到自我提高的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内因或者说是内部动机。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强调学习者要掌握学习, 必须掌握自己, 而掌握自己主要标志是能否正确地评价自己。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参照进行。首先, 参照过去, 对现在的预习汇报进行反思和评价。其次, 参照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这一点主要是老师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最后, 通过和同学的比较来对自己进行评价。

(2) 让评价的过程成为沟通的过程

评价是社会过程, 是共同讨论和合作的过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空间上要覆盖全班, 同时要建立在自评的基础上, 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作为评价的主体, 是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外部因素或者说是外部刺激。这样既树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又使真正优秀的学生受到表扬和鼓励。这样的评价与交流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在集体的温馨和力量。具体实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尝试:第一, 加强预习报告中的心灵交流。预习报告的批改也能作为对话与交流的窗口。因人而异地写上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或期望性的鼓励与要求, 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会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 充满了希望, 从而会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的主动会在无形中被教师调动起来。第二, 建立预习报告面批机制。对于3次书写不合格的学生实施面批, 面批时间一个月。这无形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部分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有了更多的帮助作用。长期坚持, 能使学生的习惯由被动变为主动。第三, 坚持让学生上台汇报制度。要求学生上台脱离笔记汇报预习内容, 其他学生点评。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要正确引导学生评价他人和欣赏他人。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还培养了学生的相互欣赏能力。

3. 激励优秀学生

评价以后要奖励优秀。每次对优秀或进步较大的预习汇报, 教师应给予全班表扬, 预习报告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呈现或在学习园地处张贴, 以相互学习。学校可以在期中前后举行预习报告展览, 每班挑选出最佳作品, 在全校展出后由每位师生参与打分、指正, 评选出全校最佳预习报告。其次, 学校还可以举行预习现场竞赛, 形式可仿照辩论赛, 内容可以有当场汇报预习内容、完成相关内容的习题等, 评选出最佳“预习能手”。最后由学校发放证书。

深化学习 篇11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生物教学;措施

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改变了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给学生能力的展示提供了新的平台,是现阶段初中课程教学中较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作为初中生物来讲,深化合作学习,在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方面作用较为明显。

一、初中生物教学采用合作学习方法的作用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法,是倡导新课改要求的具体体现,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众多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方法凭借其独特优势受到了师生的普遍青睐。作为初中生物教学来讲,其课程本身带有较强的探究性和实验性,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初中生物教学采用合作学习,能够使其学习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在掌握具体生物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学习技能,有助于其全面素质的培养。

二、初中生物教学采用合作学习方法的措施探究

1.做好学生分组工作,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及任务

初中生物教学在采用合作学习方法时,教师应发挥其组织引导作用,在对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加以熟悉掌握的基础上,本着异质分组的原则对学生加以分组。在分组前,教师应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及水平、学生的个性特点等加以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在每组中合理搭配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做到以强带弱,以优促差,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此外,在做好分组工作后,教师还确定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目标及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任务及自身的小组角色,在明确的学习目標及任务的驱动下,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初中生物“生物和细胞”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时,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加以测试,之后进行异质分组,让学习能力强、生物知识积累较多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完成上述分组布置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扮演各自的角色,进行合作探究实验,以提高学习成效。

2.教师发挥其组织引导作用,强化师生交流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而言,其在做好小组分组工作后,不能置身事外,而要发挥其组织引导作用,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前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资料加以收集,一方面给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为深化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做好保障。此外,初中生物教学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与学生间要强化交流,教师可根据预先准备的教学素材,提出具体的小组讨论及实验的任务,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及时加以引导,达到初中生物教学相长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初中生物“人体的营养”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预先整理多方面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将人们日常饮食及人体营养内容加以融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践,说出其所知的营养种类,再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充分调动其学习探究的热情,教师再借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中。

3.适度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一步深化合作学习成果

在初中生物分组合作学习中,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过度依赖于组内学习能力及思想行为较活跃的学生,由此制约了组内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组织分组合作学习时,应注重激发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身想法和学习经验,在互相竞争及比拼中深化合作学习的成果。为有效保障小组竞争间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师在对小组学习任务完成效果的评价上,应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适度鼓励表扬学习态度好、实验技能娴熟、小组参与积极性较强的学生,以此带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分配各个小组一定的调查任务,让其统计汇总生活中出现的各类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现象,然后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其所学知识及生活实践经验,让各小组初步拟定环境保护的方案,通过分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其调研及设计成果,从而使学生在互相竞争的氛围中,提高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效率。

在现代社会愈来愈提倡合作共赢的背景下,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不仅对具体学科的教学及学习效率提升作用较为明显,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形成。初中生物教学应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达到学生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双重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玮.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界,2014(10).

[2]徐超.生物课堂因合作而精彩: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36).

[3]朱学延.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5).

深化学习 篇12

一、语文课堂探究式学习的误区

在新课程改革紧锣密鼓的今天,要把探究式学习真正渗透于语文课堂之中,真正把教学的落脚点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真知,使语文课充满探究味,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仓促探究,流于形式。

没有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学生囫囵吞枣,没把课文读熟读透,还未真正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观点,老师就导出自己的答案,以致学生的探究浅尝辄止,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就流于形式;有的虽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给以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因而要尽量多给学生自主诵读、体悟、品味、展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鼓励学生做课本的主人。

2.放任自由,疏于引导。

有的教师认为,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传统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彻底否定,那么,阅读教学的课堂就都交给学生吧!由此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只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忽视了教师点拨、引领的盲目探究的现象。由于缺少教师正确的目标导向、科学的方法指导、及时的质疑解惑、有效的组织教学,学生为读而读,没有了明确目标,抓不住重点,突不破难点,质疑只停留在表面,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课后脑袋一片空白。其实,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教授探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扶”着学生走一程。在语文课标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问题直浅,没有实效。

别里科夫有哪些“有形的套子”?这些“套子”对别里科夫有什么作用?别里科夫有哪些“无形的套子”?比如这些问题,教师郑重其事地告诉学生要探究探究。其实,这些问题只是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的理解,学生只要稍微认真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了。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这样浅显的问题,显然没有探究的价值和必要。教师要在设问艺术上下功夫,力避直浅、琐碎,应把握课文的关键,使问题富有启发性和思维力度。比如《祝福》,祥林嫂非死不可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教头杀人是法制观念淡薄吗? 这一类问题紧扣文本,切入口不大,又具有开放性。通过探究,让学生在一个不太陌生的情境之中从自己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意蕴,既有自己的解读,又不苛求前人。设问要注重实效,因此,这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教学过程行进中的情况灵活安排。

4.忽视整体,两极分化。

学生在如今的阅读教学课上,思维比以前活跃,发言比以前踊跃。教师讲得精讲得少,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展示舞台。但是课堂主角仍然只是为数不多的活跃者,沉默的还是大多数人。教学时,我们往往会发现,一节课发言的人次可能不少,但发言学生的面并不广。于是,课堂上的积极分子由于有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自然加倍地去学习语文,思考问题,从而让自己表现得更好,赢得师生更多赞许的目光;相反,那些沉默内向者,那些语文水平一般的同学,更觉得这一切与己无关。他们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只是一个个旁观者,不准备、不发言、不思考、不讨论。如此这般,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反不如以前;长此下去,就潜伏着一种可怕的危险:班上学生语文水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两极分化。这显然与课程改革的初衷是相悖的。

二、语文课堂探究式学习的应用

1.课前预习,提出探究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本次新课改的一个着力点就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预习,学生就难以提出较高质量的探究问题。在授新课之前,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程度,教师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从而结合课堂教学目标,确定选题。

如上《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我在课前下发了调查表:

问题一:你喜欢这篇课文吗?A.喜欢B.不喜欢

问题二: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是_______。

问题三:请你仔细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至少一个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全班大多数同学不喜欢本文,原因多是认为离现实生活太远,不真实。许多同学提问:别里科夫只是一个中学教师,凭什么能辖制全城?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吗?作品是否太过夸张?在选题时,笔者就此设计了三个探究题:

探究题一:是谁给了别里科夫辖制全城的权利?(结合背景,探究主旨。)

探究题二:如果别里科夫跟华连卡结婚了,他的生活会怎样?婚姻能否改变他的性格?(拓展延伸,进一步思考。)

探究题三:别里科夫离我们有多远?(联系现实,打破生活中的“套子”。)

本节课以这三个探究题为抓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再如,在教《鸿门宴》一文时,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思考: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当皇帝哪个更适合?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课文、上网、到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包括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关历史人物的相关诗文。他们提出,项羽只能当一方霸王,难以成为开创伟业的帝王,其悲剧是性格的悲剧,知人善任是成功的关键等观点。

2.课堂讨论,提升探究质量。

探究式学习的好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每一个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智力因素及家庭背景也不尽相同,他们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和看法肯定会有异同。学生对所提的问题展开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机会把自己的见解告诉别人,得到别人的指导和认可,感受阅读和讨论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达到与别人合作交流的目的。比如,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结合电视剧《水浒传》的相关内容,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有学生认为,与原著相比,电视剧进行了不少改编,比如小说原著中陆虞侯等人在店中密谋陷害林冲这一情节,电视剧作了较大改编,为什么要作这一改编呢?这一改编与原著相比有了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进行改编?这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思考,没有标准答案,不求整齐划一,关键要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等。课堂上,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辩论会等多种方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看法,从而使每个人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升了探究质量,深化了课堂教学。

课堂上以探究方式进行学习所发现的问题有时令人眼前一亮。我讲郑愁予的《错误》,一起探讨诗歌主旨的时候,某生认为,“诗人的到来是个美丽的‘错误’。”多么个性化解读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不是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吗?我立即追问:这里的“我”是诗人吗?大家同意这个看法吗?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理解与思考作出自己的回答,不管回答是“是”还是“否”,都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发散过程。

3.拓展延伸,注重课内外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不要将视野局限于薄薄的几本课本上。所以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在教《寡人之于国也》时,疏通文意之后,我先让学生思考:梁惠王为什么对“民不加多”深感忧虑?学生们积极探讨,经过激烈的讨论,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战国时代,诸侯国战争造成人口急剧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吸引、争夺和控制人口,努力发展生产。在此背景下,梁惠王自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心急如焚了。为了引起学生对国家人口政策的关注和了解,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课后思考: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施行已有30多个年头,为什么现在各省陆续放开单独二胎政策?联系孟子劝梁惠王为增加人口而采取的措施,谈谈自己对这一转变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积极性延续到课堂外,从而逐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可以深化语文阅读教学,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探究式学习已然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水,它给语文学习带来了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生机,聪明的教师想必是不会拒绝的。

摘要:高中语文传统的阅读教学高耗低效,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但目前这一方法存在的误区颇多,如何走出误区,需厘清其定义,摸索其方法,真正做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入高效。

上一篇:计算机显示器下一篇:新疆富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