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提升(共12篇)
深化提升 篇1
摘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是师生互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深化认识、推进课改, 提升功效成为共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素质教育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是师生互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深化认识、推进课改, 提升功效成为共识。物理学中就把功分为有用功和无用功。教师教育教学其实也是在做功, 谁都希望自己做有用功, 而不是无用功, 出力无效会使我们懊恼和沮丧。在现实教学中, 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的例子很多。为此, 许许多多教育教学专家、教研人员、教师在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潜心钻研。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 边探索边实践, 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着重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试教育把学生看成用来接受知识的容器, 重知识、轻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几乎就是教师讲解, 学生理解记忆, 强化训练的过程, 机械、重复、枯燥乏味, 学生辛苦, 教师累, 功半事多倍。长期以往, 会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 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不过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 在活动中和学生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关系是融洽的。没有操纵一切的权力, 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多给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为学生搭建研讨、交流、展示的平台,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这并不等于教师完全没有了作用, 因为教师是“先知”, 是学生的“主心骨”, 有一部分学生, 他的努力需要教师去肯定, 甚至必要的点拨与引导, 因此, 教师应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可替代学生的角色, 把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权力、时间、空间等交给学生, 不仅使学生知其然, 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这样才会有动力。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千人一面是不现实的, 学生的个人性格、爱好、能力、气质、习惯等千差万别, 这些都影响到学习。新课改就是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这就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层次性、弹性化的要求, 随着学生素质的不同, 要求也不同, 千篇一律往往会造成优生自满、学困生停滞不前, 情绪低落, 失败与教训与之相伴, 得不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 失去学习的动力, 因此, 我们要因人而异,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尝试, 获得成功, 尝到学习的乐趣。在这方面教师要做到不歧视、不挖苦、不体罚, 采用表扬、鼓励等手段, 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要求,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求知欲。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
三、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用兴趣激发自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怎样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刘松、徐长青、刘佳等几位数学大师的课都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下了工夫。具体体现在:1.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 有针对性地设置活动内容, 选择适当的方式, 让学生人人参与、全程参与,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乐于其中。真正做到了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而不是表面上的一时“热闹”。如:徐长青老师的观摩课《重复》 (第八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 (淮安) 观摩研讨会) 使参与游戏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制造矛盾, 设置悬念,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给学生以充足的学习空间, 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 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2.教师幽默风趣。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记忆的参照物。印象深刻时能记忆一辈子、受益终身。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往往需要教师在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的同时, 还需要教师幽默的语言, 风趣的动作, 滑稽的形态。刘松、徐长青、刘佳等几位著名教师, 以其精湛的教学技艺, 征服了学生、听课老师以及所有与会人员。
四、作业分层设计, 走轻负高效之路
作业是训练所学内容、形成技能技巧的关键所在。应看到,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许多教师搞的是题海战术, 题目做了一大堆, 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 囫囵吞枣, 针对性不强, 这样起到的效果不但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而且会因题目训练太多, 题型混乱, 思路不清晰, 思维不敏捷。有些学生心理不健康, 平时会做的题目, 考试时心理压力大做不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 会给学生造成许多的心理疾病,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情况, 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诊疗, 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 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重解脱出来, 著名教师林俊所做的《作业设计走轻负高效之路》的专题报告, 针对性强, 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应以此为向导。
自课改实施以来, 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课改热潮中, 通过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开展拜师学艺、达标课活动等形式, 为教师搭建平台, 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深化提升 篇2
管理提升是集团公司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建设国际一流能源集团的重要举措,也是集团公司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夯实发展基础,应对内外部复杂环境变化,保增长、保稳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集团公司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是一次系统的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流程再造,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和分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统一,认识的提高,就不可能有自觉而坚定的行动力。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站在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拓宽管理空间和视野,全面审视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以更加有力的措施,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深化管理提升活动各项任务,为推进集团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增强大局意识,统揽全局把握好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大局,即整个局面、总的局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全局性要求。站位大局才能明确方向,站位大局才能有所作为。大局意识,就是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的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企业工作大局想问题、理思路、作决策,有效开展工作。增强大局意识,首先要清醒的认识大局。实现集团公司三步走战略目标和河南公司三阶段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高参数、大容量、节能环保现代化机组建设,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就是当前的大
局;集团公司对二级单位利润中心、三级单位成本中心定位,要求我们必须经营好存量资产,实现国有企业的保持增值,确保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发展的主动。扭亏就是当前的大局;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解决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矛盾,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落实以人为本,关心关爱职工,创造条件促进职工的成长和进步,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稳定就是大局。这是河南公司当前的大局,也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开展好管理提升活动,前提就是要围绕这个大局,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思维、通盘考虑,使管理提升活动与企业战略密切结合,与企业中心任务高度融合,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真正实现“五个转变,六个提升”的工作目标,解决好制约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活力,使活动真正起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绩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是常怀忧患之思,结合形势任务准确诊断企业的短板和问题。居安必须思危,有备方能无患。经过十年发展的河南公司,资产结构不断优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企业发展实现了浴火重生般的转变。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楚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在市场环境方面,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的煤炭市场和电力需求之间的矛盾交织转换,要求我们提高对形势的把握判断,统筹做好电量计划的争取和落实,全力推进扭亏核心任务。在发展建设方面,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河南公司计划发展的焦作丹河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前期工作受挫,而其他发电公司近两年先后建设投产了多台百万级机组,公司业已形成的区域竞争优势受
到严重冲击。在生产经营方面,长期亏损带来的资金压力,河南区域“煤电互保”政策带来的制约因素,和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关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的一系列措施,需要我们想方设法破解难题,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企业管理方面,如何尽快释放管控一体化改革效能,进一步按照“七统一”集约化管理的要求,加快形成高效管控的运作机制,不断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发展质量,任重道远。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没有忧患意识是最大的忧患。我们要以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结合当前的形势,对照集团公司16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不回避现存的问题和差距,不畏惧未来的风险与挑战,善于自我剖析,勇于暴露问题,切实找准企业现存各种短板和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加以整改,推进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三是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标准认真落实整改措施。有无责任心,关乎一切事业的兴衰成败。尽心尽责,再复杂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漠视责任,再简单的工作也会出现差错。责任无法推诿,责任不能懈怠。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常对照岗位职责,掂量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分析自己的应尽之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在其岗尽其责,扪心自问,当之无愧。强化责任意识,前提是要明确责任。管理提升活动16个方面的任务,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覆盖到每一个岗位工作。我们对照查找出的短板和问题,有属于体制机制方面,也有属于我们管理不到位的原因造成的。要提高工作标准,按照管理提升活动的各项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思路、能力、方法与之相适应、相匹配,深入研究如
何将管理提升活动与自身岗位工作相结合,如何更好的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提升各项工作水平。强化责任意识,关键是要细化责任。要对整改措施进行细化落实,量化推进,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强化责任意识,归根到底是“完成任务、不出问题”。应始终以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围绕企业改革、项目发展、生产经营等重点领域,着力做好产权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化、法律管理和反腐倡廉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提升,集中精力抓好整改,以点带面,将管理提升活动逐步引入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推动河南公司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四是要有执行意识,确保活动扎实推进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组织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战略是否正确;二是执行是否到位。企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能否实现,最终还要取决于执行得坚决不坚决、落实得到位不到位。如果没有执行,任何好的基调、思路、目标、措施,都是纸上谈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执行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执行,就是要身体力行,察实情,求真知,办实事。概括来说就是:真知、笃行、求效。一是要正确理解,吃透精神。落实执行必须正确理解上级决策部署,要站得高、看得远、把得准。我们要深入理解集团公司各项工作部署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以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切实把管理提升活动与河南公司三阶段战略目标相结合、与管控一体化改革相结合、与标准化和对标工作相结合,促进企业进一步挖潜增效,实现扭亏为盈。二是要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执行力就是
深化课程实施 提升育人质量 篇3
一、强化培训,唤醒主体,实现理念学习常态化
1.实施“换脑工程”,与书籍对话。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认识程度决定着课程改革深入的程度。学校制定了《课程理念学习制度》,细化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规划学习进度。一是加强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明政策、懂法规;举办“二小大讲堂”,组织学习杜郎口、洋思等学校的先进经验,让“先学后教”、“生本教育”的思想植根于心。二是强化读书。在校园网站开辟“读书沙龙”,建立“读书博客群”,将最前沿的理念文章及时上传。向教师发出“让读书写作成为生活的常态”的倡议,积极推进“每天阅读30分”,引导教师在读书一品书一教书一写作的过程中立德、立言、立行。系列活动使得教师深刻感受到课改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2.实行“外引内联”,与专家对话。教师的培训与提高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效果很难保证。我们“请进来,走出去”,多层面、多角度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邀请特级教师支玉恒到校授课,现场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邀请市教育局领导到校进行教学指导;组织好省级远程研修活动,使教师深刻领悟课改的真谛;全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学习者回校必做一次报告,上好观摩课;充分利用网络点击名师讲座、观摩优质课;建立教育博客,与学者专家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实现了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高层次交流。
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大批教师迅速成长,涌现出省级教学能手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9人,县级教学能手20余人,50余人次执教过市级以上优质课。仅2012年,教师所获奖项就有96项。
二、精细管理,科学实施,实现课程实施规范化
1.研究课程方案,实现科学有效。课程计划是实施课程的保障。开学初,学校组织领导班子专题研究课程实施工作,研究课程的设置与计划、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我们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了重新审视:校本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计划是否有效,课程组织与实施是否规范,课程管理与评价是否科学;课程方案中,办学理念是否得到体现,是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是否发挥教师多样专业特长;拓展型课程是否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探究型课程是否满足学生探究实践的欲望。组织教师开展广泛研讨,该摒弃的摒弃,该修订的修订,该提升的提升。
2.落实课程方案,实现规范有效。方案是保障,落实是关键。值班领导每天走遍33个教学班,教导处值班干事每天至少到教室检查四次,坚决杜绝随意占课、随意调课的现象发生。学校还通过学生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此外,组织开展“一日督学”活动,每位领导每周安排一天时间走进班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学常规、习惯养成等各方面进行监督与指导、评估与激励,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3.狠抓常规落实,实现减负增效。一是严格落实《教师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大力倡导奖惩,修改完善《一周工作简报》机制,侧重于针对工作现状表扬或批评一种现象,发扬一种精神或矫正一种行为。二是注重常规工作检测。分管主任每天参与一个教研组的活动,对作业布置以及批改情况进行督查;每周走进课堂,进行听课评课,深入一个教研组,解决一个教学问题;每月进行一次学科教学质量分析。三是加强评价反馈整改。查后立即汇总情况,表扬优点,指出问题,违规情况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时整改。
三、聚焦课堂,着眼研究,实现课程实施科学化
1.课堂观察,诊断问题。将课堂观察引入课堂进行听评课。观察点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运用表达、合作状态等。还将课堂观察的重点放在“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体现上,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课堂观察对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进行大搜索,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打下基础。
2.二轮研课,解决问题。为打造有效课堂,我们采用二轮研课的方式研究课堂,第一轮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主备人执教上研讨课,随后组织研课回放。此环节中,教师集体研讨,寻问题、找方法、探捷径,然后组织修改,形成二稿;第二轮由该教师再次执教上展示课,再进行研课同放,最终形成终稿教案,进行精品课推广。
3.开发策略,提升效率。通过前期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许多小问题,往往就是这些小问题影响了课堂效率。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启动小课题研究计划,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开展研究。如今,我们的“策略超市”初步构建。目前,我们已开发教学策略100余个,“策略超市”真正惠及每一位教师、学生,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四、立足校本,锐意创新,实现课程实施特色化
1.学科教学,让课程实施彰显特色,结合学科特点,我们尝试构建不同学科的教学特色。语文学科的“课内海量阅读”,唱响了诵读、积累、应用的教学三部曲;数学学科的小纸条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目标和任务,并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实现纵向提高;体育学科确立了不同年级的特色项目:一年级围棋、二年级乒乓球、三年级篮球、四年级跆拳道、五年级花样跳绳,让学生享尽阳光的沐浴,尽享健体的快乐。
2.快乐活动,让课程建没彰显特色,为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们创新课程实施模式,本着“快乐体验”的原则,推行“快乐活动日”,抓好活动课,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提升。将每周三下午作为全校活动日,学生放下书本,全员轻松活动。我们还将快乐活动延伸至每天的活动课,校级活动课程13类,级部活动课程30类,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参与率达100%,使得特长得以发展,实践体验得以充分落实。
深化提升 篇4
出台产业新政,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2013年, 工信部和质检总局分别颁布了《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 (以下简称《准入条件》) 和《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2013版) 》 (以下简称2013版《细则》) 两大产业新政。
2013年3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准入条件》, 对我国建筑防水卷材 (包括改性沥青类 (含自粘) 防水卷材和PVC、TPO类高分子防水卷材) 的建设条件与生产布局, 生产规模、工艺与装备, 能源消耗、环境保护, 产品质量, 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和社会责任, 监督管理作了全面的规定;提出新建改性沥青类 (含自粘) 防水卷材项目单线产能规模不低于1 000万m2/a, 新建高分子防水卷材 (PVC、TPO) 项目单线产能规模不低于300万m2/a的新要求。工信部还要求, 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在建筑防水卷材项目投资管理、土地供应、环境评价、能源供给、质量和安全监管、信贷融资以及施工建设和生产运营等工作中要以《准入条件》为依据。《准入条件》的实施, 将对我国建筑防水卷材产业健康发展、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2013版《细则》, 对8个单元、38个品种的建筑防水卷材产品 (包括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高分子类防水卷材及玻纤胎沥青瓦) 作了生产许可规定。2013版《细则》是在我国防水行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出现产能过剩、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亟待提高的背景下进行修订后发布的, 融入了新的产业政策、新的产品标准、新的技术装备标准、新的质量管理规程和国家环保节能新要求, 大幅提高了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的生产准入门槛。
2013版《细则》的实施, 必将与《准入条件》一起成为我国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
开展各类专项活动, 整顿市场秩序
规范行业、提升质量, 政府之手是关键, 除了出台更为严厉的产业新政治本以外, 各类治标的专项行动可起到立杆见影的作用, 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2013年, 国家质检总局在2012年工作的基础上, 继续组织全国质量监督系统对建筑防水卷材生产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制度;重点在产业集聚、无证生产集中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三查三打”专项行动, 对无证生产、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有效规范生产秩序。
2013年3月至7月, 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 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8个省、直辖市200家企业生产的200批次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经检验, 166家企业生产的166批次产品合格, 34家企业生产的34批次产品不合格, 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3%。对国抽不合格的企业, 在年末召开的2013年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大会上,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监督司领导作了集体约谈, 督促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 坚决杜绝再次发生质量问题, 切实把产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13年, 质检总局在整顿防水卷材生产市场秩序方面还出了重拳, 于7月份开展了一次“质检利剑行动”, 组织天津、河北、辽宁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质监局实施了重点打击建筑防水卷材无证生产和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打假集中行动。此次行动, 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和组织下, 各地质监、环保、工商、公安、电力等部门联动, 对摸排出的217家生产厂点进行执法检查, 查办违法犯罪案件161起, 关停取缔生产窝点60个, 查获无证生产或生产假冒产品厂点89家, 吊销营业执照9家, 现场查获假冒伪劣防水卷材34 156卷, 查获假冒包装物、标签10 500余个, 查获假冒其他企业公章15枚。
“质检利剑行动”严厉打击了防水卷材生产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有力地震慑了违法违规者, 净化了市场环境, 促进了重点区域产业的规范发展。
此外, 国家质检总局培育建设防水行业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工作, 也在2013年取得成果。山东寿光是我国防水卷材的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 寿光在抓建筑防水卷材产业整合提升工作中, 积极响应质检总局开展的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工作, 针对区域防水卷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以实施防水产业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 深入实施质量提升战略、质量强企战略等重大举措, 推动全市防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 并付诸具体行动, 取得了明显成效。质检总局在总结各地典型经验过程中, 对寿光经验给予了高度关注, 并决定在寿光创建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在我国防水卷材主产区的实施, 对督促示范项目区内企业落实产业政策、注重产品质量和规范企业经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系列专项活动的开展, “打击”与“示范”相结合, 力度大、效果好, 有效整顿了市场秩序, 使建筑防水行业的质量形势在2013年有了明显好转。
行业响应, 成立联盟、开展培训, 深化质量提升工作
对于2013年国家质检总局继续深入推进防水质量提升工作的举措, 防水行业积极呼应。2012年12月, 全国建筑防水产品质量提升大会刚刚结束,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就召开理事会主席团扩大会议, 研究部署2013年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工作。此后, 协会又多次召开理事会主席团会议, 并召开全体理事会, 宣传深化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性, 对2013年防水行业深化质量提升的一系列工作作出安排。
2013年, 防水行业除了配合政府贯彻落实产业新政、开展实施系列整治市场的专项行动外, 还积极加强行业自身建设, 在成立产业联盟和开展行业培训方面取得了突破。
2013年4月8日, 在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六届五次理事会上, 由国内13家防水行业骨干企业发起成立了“促进建筑防水行业健康发展产业联盟”。创立产业联盟, 旨在传递行业正能量, 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致力于推动加快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 改变行业现状, 提升行业整体质量和综合竞争能力, 谋求行业企业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联盟成立后, 在联盟的推动和联盟成员的示范作用下, 行业在倡导诚信经营、共同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和使用、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使行业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朱冬青理事长这样评价道:产业联盟是行业自律的先行者, 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示范者, 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引领者。
建筑防水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让全体从业人员真正认识、了解这个系统, 防水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因此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将2013年确定为“建筑防水行业培训年”, 围绕提升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这一目标, 重点针对建筑师、承包商、供应商开展了各个层次的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并举行了防水展会现场施工操作演示、首届“联盟杯”全国建筑防水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2013年,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组织近500名注册建筑师参加了十一届屋面防水展附设的防水技术专场研讨会, 使他们及时更新了防水专业知识。协会还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 (040) 鉴定站联合, 全年共举办了4期改性沥青卷材施工、高分子卷材施工和喷涂施工培训师和考评员培训, 共有90人获培训师或考评员资格证书;开展了8期改性沥青卷材施工和高分子卷材施工防水工培训, 共有646人获高、中、初级防水工证书;开展了防水材料和密封胶检验员培训, 共有62人获中、初级建材物理检验工资格。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动员全行业开展建筑防水生产、检验、施工等领域的技能大练兵, 对全面提高建筑防水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也为行业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媒体曝光防水质量现状, 倒逼行业提升质量
2013年7月9日和10日, 央视财经频道 (CCTV-2) 连续两晚于黄金时段在《经济信息联播》节目中以“漏水的防水材料”为题, 对引起我国建筑渗漏居高不下的根源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报道。节目中, 央视记者通过对小区住宅渗漏对百姓生活影响的调查, 对行业专家和防水协会领导的采访, 从建筑工地到建材市场和商家到生产加工源头抽丝剥茧式的实地调查, 将建筑渗漏的现状、危害和根源, 以及一条假冒伪劣防水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的利益链全景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央视报道后,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非常重视, 委托了第三方调查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住宅建筑渗漏情况调查, 以取得第一手数据, 为确定工作方案、提出政策建议提供数据支持。
建筑防水行业的质量现状为中央媒体所关注, 大大提高了社会大众和政府部门对建筑防水的关注度, 同时也倒逼防水行业着力提升质量, 因此, 央视的曝光或成为防水行业加大社会监督力度、促进行业生态持续改善的契机。
防水行业质量提升有待继续深化
经过两年的努力, 防水行业质量提升的成果已开始逐步显现:企业的质量意识明显提高, 以质量和品牌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正在建立;逐渐形成了质量提升的舆论氛围和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质量文化;社会对建筑防水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市场在选择产品时, 质量的权重有所提升, 防水市场正朝着建立消费者品牌意识为主导的方向迈进。但是, 当前中国防水市场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品牌产品与假冒伪劣产品不公平的竞争。因此, 质量提升、扶优汰劣和打击假冒伪劣仍然是行业今后的重要任务。
在此背景下, 2013年12月, 国家质监总局与工信息部以“国质检监联[2013]644号”文发出《关于加强建筑防水行业质量建设促进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的指导意见》 (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阐述了加强建筑防水卷材行业质量建设的重要性, 明确了加强建筑防水卷材行业质量建设的工作方针和目标, 并提出加强建筑防水卷材行业质量建设的具体路径, 包括:加强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能力建设;加强全链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有利于质量提升的市场环境建设;加强行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指导意见》的出台, 既是前两年质量提升工作成果在政策层面上的集中体现, 也为建筑防水行业下一步全面加强质量建设工作、提升防水卷材产品质量、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2013年12月召开的全国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大会上,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提出了将2014年确定为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成果年的倡议, 继续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工作。协会同时建议国家质检总局继续将建筑防水卷材列入2014年质量提升重点产品之一;建议政府继续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 公开质量违法信息;建议国家监督抽查应加强取证后的监管。同时提出了2014年防水行业继续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工作的具体计划, 包括发挥“产业联盟”示范作用, 引领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加强企业产品质量控制能力, 力争2014年超过50家企业通过标准化实验室验收;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计划全年超过500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8项内容。
深化成本管理 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篇5
【摘 要】去年二季度以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产品价格不断下滑,货款回收难度明显加大。针对煤矿企业如何应对当前的困难局面、怎样化解风险、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摆在煤矿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强化成本管理、促进企业发展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成本管理;发展质量
一、正确认识形势、增强危机意识
当前,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煤炭企业的经营形势也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销售困难、价格回落、资金紧张,目前,总体价格比上年初下降40%以上,企业经营形势非常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在优化生产布局、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上做文章,更需要在细化管理、内部挖潜、降本增效上下功夫。
二、深化预算管理,构建内部市场
全面预算管理是改善经营、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需要协同各种业务活动和管理方案,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均能统筹规划、协调行动,需要有效的聚集各项经济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使之形成强有力的、有序的集合,从内容上分析预算既是由采购、生产、销售、成本费用、现金流量等单项预算组成的责任指标体系,又是企业的整体“作战方案”,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管理,是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控制标准,是各责任层次工作成绩和经营成果的考评标杆,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是整合企业管理的最佳工具、是深化细化成本管理的有力手段。
三、进行全程控制、实行动态管理
成本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事事人人,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使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成本管理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把手工程,成本管理必须贯彻全面性原则,从巷道及工作面设计、设备选型、物资采购、井下生产、煤炭销售、设备修理、基建施工、废旧物资回收复用等各个环节抓起,从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各种资金形态抓起,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各项资产管理抓起,从矿级领导、中层干部、工段班组和每一名员工抓起,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形成上下结合、统分结合、条块结合的成本管理网络体系,大到生产耗费的材料费、人工费、电费、机器设备,小到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都要有标准、有控制、有考核,不仅控制生产成本,还要控制安全成本、质量成本、研发成本、地测成本,努力实现对成本费用全面、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要将成本费用指标切实控制在计划和定额之内,还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动态掌握成本费用的发生情况,要在开好矿经营调度分析会、预算平衡会、生产系统经营分析会的同时,逐步建立区队、车间层面的生产经营分析会制度,对偏离预算的各项支出,要说明情况、分析原因、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要将信息化建设与成本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信息传输系统,以增强掌控能力、实现适时控制和动态管理。
四、突出管理重点、强化监督考核
影响成本高低的因素错综复杂、多种多样,各项费用发生的数额相差悬殊、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可控性不同、发生的时间地点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成本控制手段和方法时,要区别对待、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不可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薄弱环节
如避峰就谷、修旧利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自修比例等,要尽可能发挥设备及材料的原有效能,避免不经科学论证随意报废改制的现象,这些方面以往许多企业重视不够、抓得不紧,有较大的潜力可挖,只要认真去抓,很快就可以见效,眼下迫切需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
2.例外事项
如对外技术合作、勘查测绘、环节改造等偶发性事项,当下高等院校产业化趋势明显,部分教授专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极力与企业联系项目,导致技术研究项目过多过滥,相当一部分没有实际效果,为了证书上项目、为了关系上项目、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上项目的现象不容小视,近几年此类费用有大幅增加之势。对这部分费用要重点着眼于前期审查控制,要对其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效益性、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对其成本进行考量,价款谈判必须在监督之下进行,大额支出应由有关领导集体决策。另外,要对合作项目进行后续审计,进行效果评价,实行问责制,以增强有关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避免盲目引进给企业造成损失。
3.不断探索节支降耗的新途径、新方法
技术创新是成本控制的不竭源泉,成本管理不能单靠管、卡、压,只有把成本控制、技术革新和环节改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材料替代研究、优化采掘设计、改进支护方式、选用高效设备等,使各项投入做到合理有效,成本管理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企业要根据煤层厚度适时调整采高、设备增加变频及无功补偿装置、更换高效风机、做好采掘衔接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同时基层单位至少要确定一个增收节支项目,明确责任人、具体实施步骤、活动目标、完成时限,以推动增收节支活动向纵深发展。
深化鼓励教育 提升办学品质 篇6
探究鼓励教育内涵,确立学校发展目标
2011年,学校提出了“鼓励教育”办学思想。学校多次组织干部、教师通过行政会、教代会研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重课堂教学轻课堂反思和反馈、重课堂教学轻校本教研、重课堂教学轻教师基本素质的提升、重人文管理轻制度约束、重学业成绩轻知识的形成过程等。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践行鼓励教育,紧紧围绕“励”“历”“立”三个字的内涵和外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践履“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专业提升搭台,为学校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理念,在“鼓励创新、历练成长、立德树人”的浓郁育人氛围中彰显办学特色。
研究鼓励教育实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分层培养,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学校坚持“阶梯式”教师分层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梯:三年以内新参加工作教师,采取与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的方式,重点从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等常规入手;第二阶梯:校级骨干教师,采取业务干部听课指导、外出交流等形式加以培养,做到能分析教材教法、独立生成及预设课堂、独立命制试卷;第三阶梯:市、县级骨干教师,走出去和名师对话,在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研训一体,激励教师创新发展 逐步完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一体化管理机制,落实校、组、班三级教研,探索跨校、跨组、跨学科等教研形式,提高校本教研的深度与广度。开放办学,让教师“走出去、学东西、长见识、提能力”,充分利用课改资源、教研室资源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拓宽学习途径,开阔教师视野。
专家引领,唤醒教师教育智慧 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名师专家引领机制,多次邀请名师专家到校讲座、走进课堂,一方面传递新的教育理念,解读课改方向,使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走进课堂对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面对面研究教学,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
骨干帮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建立“同伴互助”骨干教师帮带机制,通过骨干献课、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学科间融合。通过同教共备、同课异构等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形成广纳言、广集智的研修氛围,养成勤思考、多动笔的习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领会鼓励教育理念,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围绕“减负提质”深挖鼓励教育内涵,领会鼓励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低年级段教育态度重“亲”,教学方法重“活”;中年级段教育思想重“赏”,教学方法重“巧”;高年级段教育原则重“尊”,教学手段重“启”。
备课“有用”,锻炼教师研究教材。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设计的整体水平。
上课“有效”,鞭策教师研究教学。深入开展高效、优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上教师要准确提问,充分留给学生活动时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明确教师也是参与者和学习者,让所有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收获。
常规“指导”,激励教师研究教法。课前深“研”、课上细“看”、课后重“谈”,把课前、课中、课后统一结合,把指导做细做准,让每节课都有所提升。
作业“规范”,历练教师研究学生。作业布置要科学、合理,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阶段性的家庭作业;每天要布置适量的作业,每次作业都要精选、精编、分层布置,认真批改,讲评到位,做到精选、精练、精批、精改。
未来,学校将继续围绕鼓励教育,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深化开放办学,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改进校本教研形式,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继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县旧县中心小学)
深化学习体验,提升拼读技能 篇7
关键词:情境体验,学习能力,拼读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 拼音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师要以创设情境、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 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使学生获取语文知识, 培养学习汉语拼音的能力, 感受获取成功的快乐, 提高拼音课堂教学实效。
一、有趣情境体验, 激发积极参与
面对汉语拼音, 刚进小学的学生都觉得十分枯燥, 教师要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 善于利用教材,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把比较枯燥的拼音字符变得生动有趣, 把无趣的学习转变成有趣的学习, 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欲望, 使学生想学、乐学汉语拼音, 学得规范, 用得自然, 感知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体验到学习语文的魅力, 从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
例如, 教学“声调”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小白鹅到姥姥家”: 在舒缓的乐曲声中, 小白鹅告别大白鹅爸爸、妈妈, 骑着摩托车准备到姥姥家, 小白鹅骑着小车在笔直平坦的水泥大道上, 唱着轻松愉快的歌:“āāā、ōōō、ēēē。”突然, 小白鹅的歌声停住了, 前面出现了一个斜坡, 为了使车子爬上这道坡, 小白鹅用力踩, 嘴里哼着:“ááá、óóó、ééé。”爬完坡, 道路坎坷不平, 小白鹅在车子上不停地颠簸着, 难受地哼出:“ǎǎǎǒǒǒ、ěěě。”“哇 !姥姥的家就在坡下”, 小白鹅大声地喊着 :“àààòòò、èèè。”车子飞快地下了坡 , 姥姥正在门口迎接小白鹅。学生观看着屏幕, 嘴里跟着小白鹅不停地叫唱着, 体验a、o、e四个声调的读法和四种声调符号, 教师出示a、o、e四种声调符号引导学生认识拼读四种声调符号, 掌握读法和书写。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 学生学而不厌、乐在其中, 体验汉语拼音的读音形状及书写方法, 达到掌握汉语拼音的目的,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汉语拼音的能力。
二、游戏活动感悟, 形成学习能力
“学习的最大兴趣 , 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于单一学习汉语拼音相对比较枯燥,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编排密切配合书本上的知识, 通过编故事、表演等方法, 联系现有经验和新事物, 创设多种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 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拼音知识, 体验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加强动手、动脑能力, 加深学生对汉语拼音的记忆, 发现知识的规律性, 培养个性化的思维, 发展智力因素, 如科学记忆力等, 深入浅出地突破拼音教学的重难点, 促进拼音学习能力获得锻炼直至生成。
例如, 教学“b、p、m、f”时,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其四个声母的拼读书写, 教师组织学生与同桌互做“说出我的悄悄话”游戏:学生甲在学生乙的耳边发出b、p、m、f中某一个音, 让学生乙说一说学生甲发出的是哪个声母? 然后交换互说。教师让学生拿出拼音字母“b、p、m、f”的头饰, 在课余时间戴着拼音头饰玩耍, 强化对这些字母的记忆。又如, 教学“j、q、x”时, 学生学习拼读与书写j、q、x与ü的规则, 学生朗读j、q、x与ü的故事:j、q、x带着小i出去玩 , 小ü也要去 , 急得哭了。j、q、x说 :“你先擦掉眼泪, 我们再带你去。”小ü连忙擦掉眼泪, 拉着j、q、x的手出去玩了。通过朗读故事, 学生理解了j、q、x与ü的拼写规则。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读儿歌认读字词, 开展读词识字竞赛, “喂小鸡”因“喂”、“小”的韵母还没有学过, 让学生照着“洗衣服、搭积木”说出结构相同的词语来, 同时, 教师出示卡片“鸡”, 让学生拼一拼、读一读, 让学生到儿歌里找到这个字, 并认读出它。教师在屏幕上出示“xǐ、jī、yī、xià、dì”和“地、衣、洗、下、鸡”,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连一连、读一读。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中学习汉语拼音, 掌握了学习汉语拼音的方法, 提高了识字能力, 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实施自主实践, 发展拼读技能
汉语拼音是枯燥的音符,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产生厌倦感。教师从学生的自我“展示”、“推销”意识出发, 经常性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满足学生的新鲜感、成就感, 让学生品味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学习汉语拼音的欲望, 帮助学生积累和巩固汉语拼音知识, 提高学习汉语拼音的能力。同时, 教师辅以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在不断地挑战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品读技能。
上下联动深化应用提升绩效 篇8
营销信息化应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青海省电力公司把营销信息化深化应用当作更新营销理念、接轨先进、推动变革、提升营销管理水平的动力和平台,积极推进流程再造、标准修订和机构改革,在深化应用中实现营销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1.1 业务重组,完善“三个中心”
为了深入推进系统应用,消除组织机构上的障碍,充分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实现营销集约化管理,青海省电力公司认真分析研究,对原有营销组织机构进行彻底改革,撤消了西宁城区5个供电公司,将面向客户的业扩报装、用电检查、客户联络、客户服务等业务全部纳入客户服务中心,实现真正的“一口对外”,并在全省统一管理模式,建设“功能统一、高效畅通、反应快速、一口对外”的客户服务中心;撤销了县供电公司和供电营业所的所有电费资金账户,将电费核算和账务处理统一集中至地区电费管理中心,建设“职责明晰、业务明确、管理高效、稽核准确”的电费管理中心,构建电费核算、账务业务集中处理、电费信息集中发布的电费处理业务平台;完善电能计量中心业务范围,突出电能计量设备资产及运行的统一管理功能,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实现计量资产的全省范围内统一配置,建设“标准统一、流程规范、衔接顺畅、实时监控”的电能计量中心,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电能计量管理体系;强化营销部管理职能,突出业务监管、分析决策功能,应用营销系统,对“三个中心”和县供电公司营销业务实施情况及营销工作质量进行网上稽查、监督、检查、指导和考核,加强营销管理,提高营销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监督考核到位、分析科学深入、支撑决策及时”的监督管理、统筹全局的全公司营销工作监管平台。
通过理顺营销管理机制,优化整合营销业务及客户服务资源,规范业务范围,清晰职责界面,简化和重组营销业务流程,构筑顺畅、高效、快捷的营销业务集约管理机制。2009年初青海省电力公司全面实现了所有营销机构的改革,使得机构设置更加合理、职责更加明晰、业务更加明确、管理更加高效。
1.2 修订标准,做好制度保障
2008年系统实施的同时,青海省电力公司成立营销标准编写组,依据《国家电网公司营销业务应用标准化设计业务模型说明书》,同步开展“三个中心”营销业务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指导书的编写工作。2009年,再次组织业务专家修订营销标准,2009版《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营销标准》通过公司标准管理委员会的评审,作为青海省电力公司企业标准发布实行。新标准突出了“计划”、“流程”、“质量”和“时限”,注重实用性、关联性和先进性。新标准的实施,为营销信息化深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营销业务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新版营销标准修订的同时,项目实施组技术人员与营销标准修订组配合,编写系统各业务模块应用指导书,收集整理典型业务系统操作及异常处理,汇编成典型业务营销系统操作案例集,详细说明各种业务在系统中的处理过程、录入数据要求,具体到每一个界面、每一个数据项,更加有效地指导了系统操作的规范性及业务处理的准确性;全面梳理各业务权限角色,对每一级机构、每一个岗位细致分析,认真研究每一项权限涉及的业务范围和人员。从省公司到地区公司、县公司直至最基层的供电营业所,对每一个岗位的权限进行了逐一梳理、测试,形成《营销岗位系统权限分配标准》,为营销岗位标准化建设和系统权限、流程标准化配置提供了依据。
1.3 运维监控,系统深化应用
系统的深化应用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运维监控队伍。系统上线后,为进一步巩固系统建设成果,青海省电力公司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系统开发实施阶段向系统应用维护阶段的过渡和转换。以项目组为基础,进行人员考评选任,组建青海电力营销监控运维中心,全面承担系统应用运维监控,支撑业务优化调整,跟踪解决应用问题,监督指导各项业务正确、及时开展, 维护系统稳定运行。同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制定了系统变更、业务需求变更、软件发布、报修管理等11项系统运维监控制度,建立了运维服务热线和问题管理平台,有效的沟通方式、畅通的反馈渠道、高效的运维监控机制,使一线业务应用得到了及时的响应和充分的支持,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应用不断深入。
随着系统应用的深入推进,基层一线技术支持服务的需求愈加强烈。青海公司及时实施营销系统深化应用“三个一”工程,即通过参加业务标准制定、系统测试、实训演练、培训授课,为每个基层班组、营业所培养一名营销信息化应用业务技术骨干,为每个县级营销单位培养一名业务技术带头人,为每个地区营销单位培养一名业务技术专家,形成营销信息化深化应用的支持人才网络;同时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专项培训,并对每次培训进行严格的考试检查,确保了每次培训都收到实际的效果。上线以来共举办培训20多期,目前全体营销业务人员已基本熟悉营销信息化系统操作,能准确定位并反馈系统出现的问题,为系统顺利运行提供了强大的人力保障。
系统应用巡视,是青海省电力公司推进深化应用又一创新手段。运维监控中心专家不定期深入到各地区公司营销“一部三中心”、县公司、供电营业所,检查指导系统应用。经过半年的时间,运维中心专家克服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恶劣等困难,和业务人员吃住在一起,倾囊相授,手把手地把所有的业务处理经验和系统操作技巧传授给他们。系统应用巡视,现场培训传授,不但使一线业务人员熟练了系统操作,而且还让他们对系统中蕴涵的先进管理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主动改变工作方式,自觉应用系统处理业务,杜绝线外流转,形成了所有业务线上高效运转的局面。
2 深化应用,全面提升营销管理绩效
辛勤的工作必将带来丰硕的成果,在青海省电力公司全体营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营销信息化深化应用带来管理绩效的提升不断显现。
2.1 有效推动了营销管理模式集团化、集约化的转变
采用全省数据与应用大集中的系统部署架构,首次实现了19个业务类同时部署,构建起全省统一共享的营销业务协同工作平台,按照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的理念进行优化配置,突出了“流程、控制、效益”,有效支撑了“一部三中心”良好运作。
采用全闭环的流程处理方式来疏理和设计各类业扩流程,加强与客户沟通,充分了解客户,满足电力客户服务中心建设的需要;通过优化整合电费抄、核、收管理流程,集中管理电费资金,提高电费管理整体绩效和资金的规模化效益,推动电费管理中心建设;通过计量资产集中管理和物流配送,促进了电能计量中心建设。使得省公司、地市公司、县公司以及营业所,四级营销业务和管理人员能够在一个共享平台上,进行各项营销业务处理,实现了营销业务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实现了营销管理模式的蜕变,完成了青海省电力公司营销管理能力的快速提升。
2.2 有力促进了营销业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2.2.1 营销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
系统中业扩变更、电能计量、抄表计费、账务管理及业务稽查等全部营销业务均基于流程方式展开,营销业务必须按照这些流程、节点和分支条件所设定的路线进行运转,各个岗位的营销人员在每个节点、每个流程所办理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限等在系统中都登记在案,可随时查阅,对业务进程进行监控管理,从而强化了业务处理的规范性、时效性,杜绝了营销工作中的随意性。
2.2.2 营销岗位和工作职责的标准化、规范化
根据各类营销业务的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了“一部三中心”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在系统中设立相应工作岗位、角色和权限,形成了从决策层、管理层贯穿到执行层的所有营销人员严谨有序、层次分明的岗位职责标准。
2.2.3 营销业务办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对每一项业务流程的处理方式进行了严格规范,所有工作首先都要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然后按计划进行相关的工作处理,并通过对计划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分析和监督,保证了工作的有据可依和有序性。
2.3 增强了对营销业务的管理和监控力度
省公司对各地区公司的营销业务实时化垂直查询和监管,可以对下级营销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在线监控和透明化、实时化管理。所有业务操作均可以在省公司层面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细化、量化了营销工作质量考核指标,增强了工作质量监督力度,提高了营销监控水平。
2.4 实现了电费全过程账务管理,清晰、全面、准确反映电费资金状态
引入财务机制进行营销账务管理,采用复式借贷记账法,统一处理电费应收、实收、预收、未收、撤还、退补等业务,达到清晰、全面、准确反映营销费用数据的目的,保证业务数据、营销账务数据和财务总账数据一致。通过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加强了各环节之间的互相监督,最大程度保障电费资金安全并及时到账。
2.5 实现了计量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了计量设备的精益化管理水平
计量资产通过系统的集中管理和过程管理,从横向和纵向均可清晰看到计量管理的全部流程,全面覆盖和体现了计量设备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状态、地点和责任人(单位)的变化过程,从而使计量资产集中管理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实施成为现实。
2.6 提高了营销数据交互和业务协作的效率
实现了与卡表售电系统、充值卡系统的紧密集成,保证了用户信息、购电信息及充值信息的一致性和快捷性;实现了与电能量采集平台的整合,电能量采集系统只负责数据的采集和传送,后续数据的分析、使用都在营销信息化系统中完成,实现了采集数据高效的利用和共享;实现与财务系统的集成,将营销系统中生成的相关账务数据实时传递给财务系统,与资金到账信息相结合,为财务日归集、财务零归集提供了有效平台,加强了财务对营销资金的有效监管;实现与银行系统的有效衔接,在省公司层面与各大银行通过统一通道、统一接口与统一协议进行集中交互,充分利用银行的资金交易平台,方便客户缴费,实现资金的主动归集,加快电费资金回笼。
2.7 紧密集成95598模块,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
通过全省统一的95598电话、网上客户服务界面,以及交互式语音/传真和短信服务平台,为广大电力客户提供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方式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接入手段,满足客户服务需求,在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提供智能营销、客户关系等多种形式的个性化服务,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2.8 充分应用高端管理模块,全面提升公司绩效
2.8.1 加强线损管理
依据变电站、线路、台区基础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统计计算出各层次管理单位变电站、线路、台区损失率和计划指标完成情况,为线损率的异常检查、工作质量考核和经济分析提供依据。
2.8.2 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营销信息化系统首次实现了对能效、市场、有序用电及客户关系的全面管理和应用。通过高端模块的应用,更加清晰地了解电力市场情况及用户需求,为开拓市场、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提供有效手段。
2.8.3 强化能效管理
营销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行业主要产品的能耗水平和单位GDP能耗等基准指标的差异和波动情况的监控,并能根据已经建立的能效措施数据库,提出能效措施建议、目标客户建议及市场实施方法建议。
2.8.4 开拓市场管理
营销信息化系统通过对各种渠道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预测,编制公司年度售电量、市场占有率等经营指标,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市场拓展取得成效。
2.8.5 合理进行有序用电管理
省公司根据供需形势分析,制定本年度的有序用电指标,并下达到地市供电单位,进行逐级分解、制定、审批、上报汇总的全流程管理;并能够在确定启动有序用电方案时,逐日制定次日有序用电执行方案,将日有序用电执行方案信息发送至电能信息采集业务类具体实施、执行,同时对于实施结果进行反馈、分析,并相应调整实施方案,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用户的安全用电。
2.8.6 突出客户关系管理
系统实现了通过有效收集、归类类和和分分析析客客户户各各方方面面的的需需求求,,定定义义不同属性和行为特征的客户群,对客户价值、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找出VIP客户、重要客户、失信客户及风险客户,并对其进行差别化服务和管理,实现客户价值挖掘、电费风险防范、个性化服务的目标,改善与客户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
3 结语
深化提升 篇9
一、深化预算改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一)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管理监控力度
修订后的《预算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结合《预算法》,建立健全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制度,通过制定相应的预算规章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控制;定期、不定期地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尽早发现差异,找出原因,加以控制;预算年度终了,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不断完善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提高预算的严肃性、透明度,也使得学校预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通过制定制度,贯彻制度,努力把高校财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逐步建立高校全面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二)规范预算编制行为,推进预算精细化管理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量的资金投入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教育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求高校建立更加完善的资金使用、效益管理和评价体制,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八条规定:“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1、精细化预算的必要性
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学校财务安全,维护预算刚性的要求;增加预算执行效率绩效考评的需要。
2、加强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1)建立自上而下、全民参与的预算编审、执行控制机制;
(2)完善预算编制制度,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3)预算项目合理分类,建立预算定额体系,保稳定促发展;
(4)完善预算的绩效考核机制;
(5)提高预算人员的素质。
(三)科学编制预算,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成立项目预算评估专家组,对学校专项进行评审,由项目负责人陈述项目申报情况,经评估小组专家打分、评议后,报送校长办公会议、学校党委常委会审定,使得项目经费安排与学校事业发展和年度重点工作紧密结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厉行节约办学的精神,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节约开支,特别是“三公”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宗旨,把民生问题、解决关系师生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按照相关政策,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关注民生,改善师生待遇,尽最大努力筹集资金用于改善师生民生问题。
二、积极推进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改革
高校预算在充分调查论证和必要的民主程序上,应通盘考虑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为了在预算资金分配的全局上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配置的整体效率,进一步深化改革预算管理,实行预算分配切块管理,学校按照预算定额及相关系数指标测算下拨预算到各学院日常预算经费,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规范、准确、完整、效益。
(一)改革人员经费分配机制,赋予学院较大的自主权。
1、由学院统筹分配绩效津贴
将学校统发的绩效工资按全校人均数打包到学院,由学院进行统筹分配。各学院根据自身考核情况,按照预算与绩效考评相挂钩的原则,自行制定奖励办法,发放前需经集体决策研究,并向学校财经领导小组备案。
2、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绩效考核机制
注重对学院的考核,按学校有关规定和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考核结果,分三个档次予以奖励。其中:一等奖按全校平均数的120%发放;二等奖按全校平均数发放;三等奖按全校平均数的80%发放。
(二)建立学院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逐步扩大学院财务财务管理自主权,学院应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建立集体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审定年度预算目标及预算计划,组织分析预算完成情况,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学院财务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管理责任制、预算收入管理、预算支出管理、财务报告、财务监督等。学校按照预算定额及相关系数指标测算和下拨各学院预算经费,除特定用途的经费外,其他各类经费由学院统一调配、管理使用。学院预算须经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以适当方式向全院教职工公布,同时在学校财务处备案。
(三)落实机关管理职能改革,将其掌握的专项经费直接分配到学院
将机关部处管理的专项经费,根据学校发展建设规划,设立竞争性专项经费。各学院结合本学院发展建设需要,就某项需要学校专项支持的项目编制本学院下年度专项经费项目申报书,建立项目库。机关部处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并综合各学院学科建设情况,确定是否给予专项支持及支持额度,会同财务处下达到申报学院,并就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在年度执行过程中,注重宏观管理,强化考核与监督机制,保证学院经费合理合规使用。
三、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实施绩效与预算挂钩
新《预算法》明确地把“讲求绩效”作为预算编制的五大原则之一,规定各部门、各单位是预算执行主体,对执行结果负责。同时,新《预算法》进一步明确指出,支出预算编制要参考其绩效评价结果。突出绩效理念、强化资金使用的追踪问效,将成为未来财政管理的大趋势。绩效将成为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学校预算执行管理水平,提高学校各类经费的使用效益,实现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均衡性,以后各部门在编制支出预算的时候,部门的钱花得怎么样、效果如何,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适应国家财经管理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预算执行管理,按照序时进度考核各类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和不定期地通报预算执行情况,要求各项目负责人在保证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上,保证预算执行进度。同时,做好绩效考核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对于结余资金,采取年度收回、扣减下年预算等形式进行管理。
四、公开财务预算,提高预算透明度
预算公开是建设高效透明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遵循全面透明的原则,做好预算财务信息公开工作。
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受到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预决算公开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贯穿到预算管理改革的全过程。编制预算需要重点考虑社会各界的反应,预算的编制需有理有据,严格按照《预算法》等有关规定开展预算公开工作。进一步完善健全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使得学校财权在公开、透明、合法的框架下健康运行,保障各类经费的安全使用。同时,为加强学院预算管理,增强学院预算公开的意识,根据学校预算公开内容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强化经济责任,学校逐步扩大学院预算经费管理自主权,学院预算须经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以适当方式向全院教职工公布。
五、预算管理工作中的思考
随着学校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金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在资金上应给予更大的支持,加快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建议适当放宽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使专项资金发挥更大效益,也有利于加快资金使用的步伐。
预算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处理好民生与发展的关系,从学校层面加强资金宏观调控,统筹安排各项支出,确保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将预算安排与院系经费使用绩效考评挂钩,探索建立绩效考评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有效机制;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和分析,对学校重点单位经费、重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财务专题分析,为学校加强财务管理提供详实的会计信息和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深化提升 篇10
1.1专业管理的理念
为更好落实《国网公司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办法》,坚持分级负责、过程管控,不断完善公司基建“日预控”工作管理,濮阳公司在执行环节上的实用化上狠下功夫,做好“一个结合”(基建日预控与生产计划管理相结合);细化“三项工作”(日预控工作单、施工作业票、日预控管理流程)来深化“日预控”管理,针对每日施工作业内容,将安全风险预控措施、质量管控工作要求落实在当日“日预控”工作单中,全面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强化过程管控,做到“全覆盖、控重点”,确保濮阳公司电网建设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风险受控在控。
1.2专业管理的目标和做法
1.2.1专业管理的目标
通过基建工程“日预控”管理工作,实现我公司基建工程安全管理目标。
1.2.2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做好一个结合(基建日预控与生产计划管理相结合)。①月计划。工程月计划与公司对职能部室计划管理相结合。由业主项目部编制“建设管理月计划”,下发监理、施工项目部,并报建设管理单位建设部备案,建设部汇总各业主项目部计划形成部门月度计划,纳入公司月度计划考核系统;监理项目部监督月计划执行,施工项目部根据业主“建设管理月计划”制定“月施工计划”。②周计划。工程周计划与公司生产计划管理周计划相结合,为日控计划提供依据的同时,为施工单位“减负”。(2)细化《工程建设日预控管理工作单》。濮阳公司建设部细化《工程建设日预控管理工作单》,并通过“日预控工作单”流转执行及上网公示,很好的解决了基建工作作业点多、面广、周期长、控制难度大等问题。(3)细化电网工程安全施工作业票。为落实国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及《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办法》要求,濮阳供电公司建设部编写、印发了《濮阳供电公司安全施工作业票管理规定》,统一濮阳公司所属施工单位安全施工作业票,明确风险点及控制措施,保障现场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保障现场执行到位,确保施工现场安全。(4)细化日预控管理流程。细化工程现场“日预控”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建设管理单位及三个项目部各自职责;明确“日预控工作单”填写要求、报送时间;借助网上公示的信息化手段,扩大“日预控”的监督面,达到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状况的实时监控,实现现场安全管理“工程可控、队伍可控、现场可控、风险可控、管理可控”。
2评估与改进
2.1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2.1.1“日预控”管理的正确性。
“日预控”管理能否对建设部工作起到作用,首先取决于“日预控”管理的正确性,各工程项目部是否规定及流程要求上报“工程建设日预控管理工作单”工作单内容填写是否符合工程现场实际,对风险分析是否全面到位,扎实提高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三方安全责任主体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目前,我公司“日预控”管理能按规定及流程要求开展工作,符合现场实际,达到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状况的实时监控,实现现场安全管理“工程可控、队伍可控、现场可控、风险可控、管理可控”。
2.1.2“日预控”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日预控”管理组织体系是进行“日预控”工作正常开展的组织保证,目前建设部、各项目部管理机构健全,特别是日预控和生产计划管理相结合,极大减轻了基层单位的负担,通过对“日预控”加强现场管控的教育、培训,各级人员对日预控、施工作业票等认识到位,人员配备齐全,人员各尽其责,能够保障“日预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1.3安全措施的执行力
安全措施的执行力是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保障。根据国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及《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办法》要求,对“工程建设日预控管理工作单”中明确的风险点及控制措施,我公司现场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保障现场执行到位,能够保证基建施工现场安全。
3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基建“日预控”管理对我公司电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确保工程建设全过程安全稳步推进,但仍然存在不足,其主要问题一是“日预控”管理工作中安全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对同一类型施工风险安全措施、管理要求标准不统一;二是“日预控”执行面临不同的参建队伍在执行上仍然不稳定。三是工程各参建单位过程管理还需进一步细化,同时加大考核力度。
4今后的改进方向
(1)现场安全质量管理的常态化是推行“日预控”的基本保障。随着国网公司基建管理精细化,安全质量管理、风险辨识管控、文明施工基本步入常态,由于基建存在管理对象变换的不确定性,好的管理方法推行会因人而异,参建队伍的现场管理能力强,会积极接受监督,反之会消极躲避,逃避监督,因此提升队伍管理水平或选择管理水平高的队伍是根本。(2)“日预控”工作需要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濮阳公司基建管理的创新基于“实用是目的、结合是手段、效果是关键、作风是保障”,从实用性而言,日预控简单、有效,便于监督,从结合手段上为基层一线减负受到执行者的欢迎,从效果上基本保证了现场平稳,但仍应认真对现有管理流程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安全预控管理漏洞和难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优化改进。(3)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必须落到实处。安全工作是无知者无畏,对施工风险不能正确辨识,更谈不上评估和控制,因此安全管理教育培训工作要常抓不懈。一是梳理现行管理制度,狠抓人员培训和现场落实;二是固化安全教育机制,做好国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及《电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办法》的落实,扎实提高安全风险识别和执行能力;三是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形成主动、自觉抓安全的“我要安全”的管理格局。
摘要:为进一步推进基建标准化建设,加强工程现场的安全质量管控,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强化基建项目过程管理,濮阳公司建设部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落实“三色预警”施工作业安全专项措施,确保基建工程施工现场可控、在控、能控。
深化教育改革 提升教育质量 篇11
坚持科学统筹 优先发展教育
宜川县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教育问题。三年来,宜川县累计投入2.57亿元,平均每年安排7400多万元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解决了城乡师生的就餐、住宿、冬季取暖等一系列问题。2012年,启动实施了宜川中学整体迁建工程,在县城南丹州新区征地205.6亩,计划总投资1.89亿元,建成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省级示范中学,预计2016年完工投入使用。
2013年,宜川县又启动了“双高双普”创建工作,规划投入2.2646亿元,新建校舍10250平方米、操场63421平方米、新建普室337个、添置设施设备1.1万台(件),确保2015年顺利通过省上验收。
宜川县委、县政府在教育发展的问题上给予了特殊的政策。三年来,全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223人,充实了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又从退伍军人、毕业学校聘用保安95人,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配齐专职保安。
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教育管理
积极探索人本化、校本化管理,实施精细化教育服务,不断完善刚柔并济管理机制,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学习借鉴、总结提炼全国各地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对宜川中学的校本化管理、自主管理进行了认真、全面、科学的总结梳理。
首先,出台了《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德育工作和文化培育为突破口,从实际出发,各学校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精神,形成了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提升了办学品位。目前,宜川中学的学生自主管理,职业中学的就业引导教育,西郊中学的黄土、黄河文化教育,城关小学的养成教育,县幼儿园的启智教育都已初见成效,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次,坚持每学期对全县中小学常规管理、常规教学开展一次检查,进行一次素质教育检测,全面通报,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校长履职和办学绩效考评,规范了教育教学,强化了学校管理,推动了全县中小学校本化管理的深入实施。
深化教育改革 铸就教育辉煌
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全县小学、初中从2005年开始,高中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课程。为了提高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2010年延安市学校内涵发展现场会和2011年全省普通高中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现场会召开后,宜川县按照“师生主体,一校一品,梯层推进,整体提升”工作思路,坚持定期召开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管理观摩研讨会,交流成果,总结经验,促进发展。目前,以宜川中学的“两个自主管理”模式、西郊中学的“阳光大课间”、城关小学的“愉快合作”为代表的“一校一品”工程成效显著,探索出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特色学校创建初具规模,亮点纷呈。宜川中学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列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绿色高考共同体,应邀加入西北课改共同体。2013年宜川中学的“三环节导学式”自主课堂被授予“全国高效课堂新九大范式”称号。2015年在宜川中学召开了全国首届学生自主化教育管理高峰论坛会和学生自主化教育管理现场观摩培训会,来自四川等地300余人观摩学习。今年,一本上线638人,二本上线1306人,三本上线2226人,本科上线率达99.6%,六项指标连续十年稳居全市各县区第一;教育已成为推动宜川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继黄河壶口瀑布对外宣传的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坚持均衡发展 提升教育质量
深化提升 篇12
线损作为衡量地区电网规划质量、电气设备健康状态和电网运行经济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同时也是衡量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 是电网公司十分关注的问题, 研究影响线损的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降低线损的措施, 对于提高电网公司经济效益、优化网架结构和合理投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 在线损“四分”管理 (指分压、分区、分线、分台区) 工作中, 通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线损统计工作需要手工完成, 需耗费大量的人力, 并且由于计量时间不统一、抄表读数不准、电网模型缺少维护等问题难以准确计算。线损专职人员80%的工作时间都花在数据收集上, 而只有15%时间放在线损统计上, 仅有5%的精力进行科学的结论分析。因此借助于现代化手段, 应用信息化系统, 减少人为干预, 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多种信息化系统应用, 提升线损管理水平进行探讨。
1 管理降损措施
目前, 电网公司主要从规范内外部用电秩序、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线损精益化考核体系三个方面降低管理损耗。
1.1 规范内外部用电秩序
(1) 对办公用电、集体企业用电、供电所用电、变电站用电进行测算, 下达用电量指标并按月进行考核通报;对各类职工用电的用电量、电费和缴费情况按月分类进行公示, 形成良好的内部用电机制。 (2) 出台管理办法, 规范各类临时用电, 特别是变电站内的施工用电管理。 (3) 加强营销稽查监控平台的应用, 构建反窃电、反违约用电分析模型, 开展反窃电数据分析, 完善营销稽查与用电检查对异常问题的快速响应工作机制。
1.2 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1) 成立课题攻关小组, 对线路经济运行、变压器经济运行、变电站经济运行、电容无功补偿、功率因数、低压配电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等对线损的影响开展专项攻关。 (2) 编印《线损工作知识手册》, 定期举办线损知识和技能培训, 开展全网理论线损计算, 组织开展线损管理互查, 提高人员线损管理素质。
1.3 建立和完善线损精益化考核体系
(1) 细化分线、分台区的线损考核目标, 将线损指标分解到最小单元, 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2) 加强承包区域线损分析, 制定降损措施, 减少线损管理环节的“跑、冒、滴、漏”现象, 形成闭环管理。 (3) 建立台区连带线路、线路连带供电所、供电所连带单位的责任联动奖惩机制, 全公司范围内按月考核通报, 季度考核兑现。
目前, 管理降损虽然已经采取多种措施, 但是线损管理工作中耗费大量的人力、计量时间不统一、抄表读数不准、电网模型缺少维护等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必须要借助于现代化手段, 应用信息系统, 减少人为干预, 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管理损耗。
2 应用多种信息化系统, 提升线损管理水平
2.1 强化厂站采集系统功能, 开发网损计算功能
变电站及电厂电能采集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数据采集子系统, 另一部分是客户端管理子系统。前者主要负责采集现场电表的各种数据, 并进行相应处理, 最后保存到服务器上;客户端程序主要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查询、报表的显示和打印等功能。
目前变电站及电厂采集系统内各级关口数据采集的应用已经很成熟, 但由于受信息通道、计量装置本身等的影响, 各级关口的采集成功率、准确率并未达到100%, 因此, 需要进一步加强厂站采集系统研究及管理, 确保各级关口采集准确性, 电量统计正确性。
除此之外, 还应开发该系统网损计算相关功能, 实现35k V及以上变电站内网损分压、分站、分元件损耗的实时统计分析和相关报表自动生成, 严把变电站各级关口, 消除人为因素干扰, 确保电量统计准确性。
2.2 深化用户用电采集系统应用, 提升用电采集水平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power user eleco energy data acquire system) 是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实时监控的系统, 实现用电信息的自动采集、计量异常监测、电能质量监测、用电分析和管理、相关信息发布、分布式能源监控、智能用电设备的信息交互等功能。
目前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率并未达到100%, 很多用户数据还需人员到现场去抄录, 不但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抄回数据也存在不准确性和不同期性, 致使线损计算失真。因此,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快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 提升用户用电采集水平:
(1) 加快推进智能电表推广应用工程建设, 实现全市用电客户采集全覆盖和全采集。 (2) 加强采集系统的运维能力, 重点要求各级采集运维人员对采集成功率低的台区、线路制定采集单项提升措施, 确保百分之百数据采集、百分之百数据准确, 减少人为干预, 提升线损实时计算能力。
2.3 加强农村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应用, 提高配网管理水平
农村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主要是以强化农电“四率” (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负载率、线损率) 管理为目标, 以营销自动化、电能量采集、生产管理等系统数据为支撑, 实现中低压电网线路、配变以及用户设备在线监测和智能统计分析, 准确反映农村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的运行信息以及电压越限、过负荷、三相不平衡、电能损耗等异常信息, 为农村配电网设备的故障预警、运行分析、大修、技改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针对朔州农村配电网设备点多面广, 运行设备的工况不能有效实时监测, 各级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农网设备的过载、低电压、电能损耗等情况, 结合供电所绩效考核系统的深入应用, 将《农村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的登录率、设备上线率、运行指标、预警设备的治理情况等列入县公司、供电所绩效考核范畴, 督促基层单位切实开展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等治理工作, 确保该系统应用成效最大化, 降低配网损耗。
2.4 加快线损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实现线损管理精益化
线损综合应用平台是依托现有用户用电采集系统、变电站及电厂电能采集系统和营销自动化系统基础上, 整合各类电量采集数据, 优化线损管理业务流程, 建设跨平台跨专业的线损综合管理平台, 实现线损综合、分压报表实时自动统计, 替代人工报表, 消除人为因素、不同期电量的影响, 还原真实线损, 反映真实管理水平。
另外, 在线损综合应用平台中, 加快10k V及以下分线、分台区线损自动统计分析功能建设, 对高损线路、高损台区进行整改, 彻底消灭高损线路、高损台区, 提升10k V及以下线损管理水平, 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3 结论
线损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 综合性强的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的线损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管理损耗, 使线损管理目标逐渐接近经济线损率的最佳目标,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加强变电站及电厂电能采集系统、用户用电采集系统、农村配电网运行监测系统、线损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和应用, 从变电站到用户、从高压到低压将管理线损降到最低, 不但提高了公司现代化系统应用水平, 提升了管理水平, 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利生.电力网电能损耗管理及降损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2]刘丙江.线损管理与节约用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3]辜良松.浅谈电力企业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23) :156-157.
【深化提升】推荐阅读: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整体办学水平07-25
于深化经济户口管理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07-14
全面深化改革 破解发展难题、提升效能服务市场主体发展(教育实践活动稿)07-08
深化教育05-08
深化对策06-14
深化改革06-15
深化实施06-18
品牌深化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