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理解

2024-10-06

深化理解(共12篇)

深化理解 篇1

一、想象力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

在语言的调节下, 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由于有意性的不同, 有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之分。无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不自由的低级形式的想象。有意想象则是有一定的目的自觉的想象。

想象也由于独立性、新颖性、创造性的不同, 而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之分。再造形象是依据已有的、别人的描述, 而自己不曾感知过的事物想象出来的形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新事物的形象。

人类的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 学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虽然对小学生来说, 想象力未必比知识更重要, 但想象力影响儿童获取知识, 并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 这是不容怀疑的。小学生语文学习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 阅读时展开想象可深入课文意境。理解所学的内容, 扩展知识领域, 接受教育熏陶;作文时运用想象, 可充实文章内容, 描绘生动形象, 增加感悟思维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这为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 我们应当凭借教材, 联系学生生活,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在语文课内外教学活动中有目的, 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儿童想象的发展过程从简单到丰富, 从没有目的到有目的, 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

学前儿童的想象无意性较强, 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想象, 想象的内容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儿童进入小学以后, 随着年龄、知识、经验的增长, 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1. 有意想象逐步发展到占主要地位, 但无意想象仍起作用

(1) 有意想象在教学的要求下迅速增长。初入学的儿童, 他们的想象多半是无意想象, 但由于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他们按一定的目的任务展开想象, 因而想象能力逐步提高。例如:在阅读教学中, 要求学生创造性复述和表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在创造性复述中必须伴随着相应的想象;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则要求学生扮演角色, 以作品中的人物身份, 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来作为表情朗读, 也需要丰富的想象。

(2) 想象的现实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喜欢童话故事, 看动画片, 木偶戏等。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他们便逐渐懂得这些作品全是虚构的, 兴趣逐渐降低转而对那些更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和影视感兴趣。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 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他们不仅能把看到的事物描绘出来, 而且能增强想象的概括性和逻辑性, 他们的作文, 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联想, 真实地再现人物、事件和场面。

2. 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 创造性想象日益发展

(1) 一般说来, 小学儿童的想象, 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 以后独立性和创造性才逐渐发展起来。低年级儿童的想象, 常常是实在事物的简单重现。例如, 在复述中, 在游戏活动中, 往往重复成人的讲述或模仿成人的动作, 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随着年级的升高, 在中高年级儿童的想象中, 复杂和简单再现的性质就逐渐减少, 而对表象的创造性改造就日益明显, 日益增多。

(2) 小学儿童的想象, 不仅是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最初都具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 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研究小学儿童作文中想象能力的发展时可以看到, 一、二年级儿童写人物时, 必须以具体形象作为支柱, 几乎没有什么创造;三、四年级学生写人物时以真实为主, 适当地加工修饰。有了创造想象的因素;五、六年级儿童写人物时, 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想象力。

三、想象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 就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想象。

1. 动之以情, 语导想象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不少名篇佳作。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含蓄, 这就需要在阅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去深入领会。往往想象力越丰富, 对作品的理解也就越深刻。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短短二十个字, 寓问于答, 言简意深。“松下问童子”, 问的什么, 没有明写, 以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回答, 可以想象得出问的是“你的老师在家吗”!以“只在此山中”的答辩, 可以推想到“在什么地方采药”的问话。而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 则是回答究竟在何处的。访者的急切, 童子的伶俐、隐者的高深, 活脱而出。这样, 伴随着对内容的领会不迭的想象, 使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把握得更为具体、丰富。

2. 品味语言, 激发想象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因素,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情景描写, 教学中要引导儿童仔细品味, 启发想象, 产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感受。

品味语言, 要善于抓住重点词语。如《桂林山水》第二段写水, 第三段写山。写水, 突出“静”“清”“绿”, 可以启发儿童想象漓江水面的宽阔平展。

深化理解 篇2

2014-03-04 15:18 来源: 人民日报

没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就没有坚定有力的落实。现在各地各部门全面深化改革热情很高,但如何全面准确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既要讲“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又要讲“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让市场与政府各就各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和谊认为,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表示,尤其是在涉及速度与效益、经济增速和环境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问题的时候,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把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管起来。

既要讲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又讲推动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博长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代富认为,混合所有制不是“一混就灵”,同时要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战胜表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今后国企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天津石化公司总经理朱建民认为,国企要建立起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公司内部要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的责任追究机制。

既要讲如何分好“蛋糕”

又要讲如何做大“蛋糕”

“‘蛋糕问题’,说到底,就是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忻城县马泗乡马泗村党委副书记李欣蓉说,发展是硬道理,“做大蛋糕”是前提、是基础,只有把“蛋糕”做大了,群众提高生活、增加收入、改善居住、扩大就业等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需求才有得到满足的可能。

“生产决定分配,分配促进生产。”全国人大代表、北方重工集团董事长耿洪臣表示,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分配就没有可靠的物质基础;没有合理分配,增长也会缺乏持久动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既不能以放弃经济发展为代价片面追求收入分配的绝对均等化,更不能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深入理解才能深化认识 篇3

教材被神化。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依据教材中编排的内容展开,顺理成章的,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就成为了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唯恐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全、不深,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被无限抬升。比如阅读教学,教师的目光往往聚焦在那一篇篇文章中,力求让学生把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读懂、读透,不放过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最理想的结果是学生都牢牢记住这些内容。对教学的评价,往往也以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程度为标准。有些评价题的命题者,专拣教材里师生容易忽视的地方来设计考题,搞得师生人人自畏,恨不得把教材“掘地三尺”,连教材里的页码都要审视。教材被神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充满矛盾,大多数教师深感完不成教学任务,拖堂、课外补习、大量布置课外作业,已成为教育的通病。

课程意识被虚化。教师不单单是课程的执行者,还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但由于教材的强势存在,教师设计、开发课程的角色被教材编者所替代。教材编什么就教什么,没有对课程的系统认识与探索,仅仅是被动地执行,何谈课程意识。更有甚者,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课程参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阅读教学,选编到教材里的文章,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具有很强的课程性,是为达成一定的课程目标服务的。阅读教学中,很多人并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课文,看到的仅仅是一篇文章,往往只是按阅读一般文章的要求来处理课文。课程意识被虚化,导致教学效益低下,学生读了许多课文,到头来仍然不会阅读,解了许多例题,到头来仍然不会解题。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不关注规划,不关注过程、策略等习惯,从而也导致认知能力不足,成为学习教材的“机器人”。

教学研究被窄化。当前,我们的教学研究有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缺乏对一些基础问题的探讨。比如讨论阅读教学,首当其冲要研究阅读——什么是阅读,怎么认识阅读,阅读有哪些策略、过程、方法等等。但很多教师对此涉足不多,研究兴趣不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教的是课文,而非阅读,研究课文,教师认为很实在,说阅读,好像与教无关。研究内容被窄化,不仅无助于具有特色的教学基础理论建设,而且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无法使教师从“教书匠”成为“育人师”。

教什么,不应该只是教材里编排的具体内容,而需要侧重学生通过对教材编排内容的学习学会什么,学生学会什么才是教的真正内容。如《狼牙山五壮士》,教的内容是什么?不是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只是教的一个例子、一个凭借,而是阅读叙写战斗英雄类文章的方法。阅读叙写战斗英雄类文章的方法很多,本课重点是训练学生阅读描写英雄人物的言行时,如何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理性思辨,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吴敏而在介绍台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第一条原则是“不教文本,教阅读”。台湾小语界对教什么的定位,值得我们学习。

从教材里编排的具体内容到教学生学会什么,教的落脚点发生了根本变化,带来的是对教学目标、重点、方法的颠覆,是教学本质的回归。这样定位教什么,要求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将目标、重点、方法直接指向学生的“学”,真正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为己任,学为第一,构建以指导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格局。

这样定位教什么,需要广大教师树立强烈的课程标准意识。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的根本依据。许多国家或地区,只有统一的课标,而无统一的教材,可见课标对教学的重要性。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有些教师对课标是漠视的,甚至不读课标。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某所学校60名教师,100%的人案头有教材、教参,只有15%的人案头有课标。教师基本上不读课标,读课标的往往是教研员、学校领导。

树立强烈的课程意识,我们首先要读懂、读透课标。所谓懂,就是要全面把握课标的内容,理解意思。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语文课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什么,怎么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什么是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所谓透,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内容看联系,透过平面看立体,真正读进去,读出来,读出一定的境界。如语文课标中各学段都提到“朗读课文”,什么叫朗读课文,读课文,除开朗读外,还有什么读的形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朗读课文有何意义,义务教育阶段朗读课文的总体目标、要求是什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涉哪些知识,分别有什么操作办法,每堂课、每单元、每学期、每学年、每学段怎么有序训练。

树立强烈的课标意识,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处处参照课标,依据课标设计教学。每堂课教什么,要看课标是怎么规定的,从课标中找到依据。我们手头有现存的教材,设计时也要拷问,教材里的这一内容是根据课标的哪一规定编写的,怎么利用教材来达到课标要求。依据课标,反思、评价教学。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标准,课标就是教学行业标准,是否达标,拿课标来检测。

这样定位教什么,需要广大教师打好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教学生学习阅读,教师自己要会阅读、懂阅读;教学生学习作文,教师自己要会作文、懂作文;教学生解数学题,教师自己要会解题、懂解题。既会又懂,是要求教师既做实践者,又当理论家。当下作文教学问题较多,原因固然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教师自身表达水平不高,作文基础理论匮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语文老师难以写好一篇文章,少数人竟然没有阅读过《文心雕龙》,对作文理论知之甚少。不具备这些学科知识基础,怎么去认识、理解各学科课标?怎么去指导学生读、写实践呢?

打好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要不断学习、实践。当前,各地都非常重视教师培训,笔者希望在安排培训课程时,兼顾一下对教师学科知识的培训。学科知识也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教师要时时关注,随时更新、掌握新知识。另外,培训不要仅仅只是教学技能技巧培训,丰富培训内容,于教师成长有利。有的教师自我培训意识较强,平时十分重视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如长年订阅全国有影响的文学报刊,多年坚持写日记、写散文、写小说,这确实是智者之为。

这样定位教什么,需要广大教师练就高超的系统统筹能力。第一,从课标出发,统筹安排整个教学。目前的课标,其目标、内容,大都只安排到学段,和国外比较,我们课标中目标与内容的叙述还比较大、比较空,客观上要求教师对目标、内容进行再加工,细化到年级、学期及每课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艰巨,但我们认为必须做。不做,教学就无目标,继而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何谈效益。第二,依照课标,统筹设计课程实施路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其路径本是丰富多彩的,但现实中很多教学显得太单一、太呆板。单一、呆板就容易僵化。第三,把握课程,统筹处理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教材呈现的许多内容比较复杂,往往有多个点可供训练,这就需要统筹。有些点,今天重点训练,有些点,留待以后训练。不统筹处理,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时间紧、任务重,效益不高。教学工作本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从事系统性的工作,必然需要统筹。系统统筹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加强类比,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篇4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 有很多知识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或者说是包含关系, 教学中善于类比, 有助于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体系化.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还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三角形相似与全等条件的比较

三角对应相等,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相等则对应边一定成比例 (相似比为1) , 因此, 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形状相同”, 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它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形状相同的关键是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当放大或缩小的比为1时, 这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因此, 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例.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易于学生掌握和记忆.三角形中有六个元素, 即三个角和三条边, 探索相似的条件, 就是探索角或边最少满足几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先回忆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 再进行类比.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ASA, AAS, SSS, SAS, 直角三角形还有HL.

通过让学生按要求画三角形, 剪下三角形叠合比角度 (如图1) , 测量边长并计算对应边的比等操作, 探索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①两角对应相等;②三边对应成比例;③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具备条件之一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探索出判定③后, 提问:“两边对应成比例, 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 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让学生画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并比较是否相似.

小结:从上面的探索可以看出, 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与三角形全等类似, 都有SAS, SSS这两种;由于相似图形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所以全等中的ASA, AAS在相似中合为AA一种, 全等中的“对应边相等”要改成“对应边成比例”.

2.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比较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共性、特性及从属关系, 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首先, 可从图4上进行整体把握;其次, 要从理论上弄清四者的联系与区别: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可从两方面理解: (1) 一般平行四边形只有对边相等, 邻边不相等, 当平行四边形的邻边相等时, 就是菱形; (2) 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垂直, 只是互相平分, 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时, 它就是菱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可从两方面理解: (1) 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内角不是直角, 当平行四边形的内角是直角时, 就是矩形; (2) 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相等, 只是互相平分, 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时, 它就是矩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 一般的矩形邻边不相等 (对角线也不垂直) , 当矩形的邻边相等 (或对角线互相垂直) 时, 它就是正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 一般菱形的内角不是直角 (对角线也不相等) , 当菱形的内角变成直角 (或对角线相等) 时, 它就是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它们的共性, 矩形、菱形又各有特性: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 每条对角线平分每一组对角.而正方形集三者的性质于一身, 是这三种图形的综合.

3.扇形面积与圆面积、弧长与圆周长的比较

由于整个圆周可看作360°的弧, 而36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圆周长C=2πR, 所以1°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360×2πR, 即πR180, 由此可得半径为R的圆中,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nπR180.或者说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弧长就是圆周长的一部分, 是圆周长的n360, 所以弧长公式为l=n360×2πR (圆周长) , 因为整个圆可看作是圆心角为360°的扇形, 所以圆心角是1°的扇形的面积等于圆面积的1360, 圆心角是n°的扇形面积是S=n360×πR2, 或者说, 扇形面积就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是圆面积的n360, 所以扇形面积为S=n360×πR2 (圆面积) .由于S=n360×πR2=12×nπR180×R, 而l=nπR180, 所以, 扇形还有一种面积公式S=12lR.这样, 只要已知S, l, n, R四个量中任意两个, 就可求出另外两个量.扇形面积公式S=12lR, 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些类似.可把扇形看作是一个曲边三角形, 把弧长看作底, R看作高, 就容易掌握了.

4.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比较

算术平均数:对于n个数x1, x2, …, xn, 把1n (x1+x2++xn) 叫做这n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简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 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 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果 (f1, f2, …, fn) 为各个数据的权数, 则加权平均数为x¯=x1f1+x2f2+x3f3++xnfnf1+f2+f3++fn.

算术平均数是权数相等的一种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 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 就是算术平均数.

当加权平均数的权数相等时, 结果就和算术平均数一样.

x¯=x1f+x2f+x3f++xnff+f+f++f= (x1+x2+x3++xn) ffn=x1+x2+x3++xnn.

总之,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就要在教学中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 让学生理解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对比分析, 归类整理, 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或知识网络.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深化理解 篇5

农村税费改革坚持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减免涉农税收、实行农业税附加、治理乡镇政府乱收费行为、增加中央和省转移支付、乡管村财等方式,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基本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应当承认,“减轻”农民负担成效显著。但是,从“规范”的角度看,现行农村税费改革“有破有立”,“破”的成分多,“立”的成分少,影响农民负担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主要表现为:

一是公共支出责任(事权划分)的如下四个基本关系并没有理清:政府与市场的支出责任、各级政府(纵向)的支出责任、政府各部门(横向)的支出责任、村民委员会职能定位。

二是公共收入权限(财权)的如下四个主要问题并未澄清,首先是涉农税收,减免农牧业税后,农村到底是走向一个“免税区”,还是一个“税收优惠区”,抑或是应该建立与城区相统一的税制,理论上没有说清楚,实践中更是存而不论,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其次是涉农收费,村集体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三提”收入权归村集体,提取的标准应当由村民大会民主决定。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三提”,代之以农业税附加,并实行村财乡管,尽管强化了管理,但违反了“费”的经济属性;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村范围内的筹资筹劳实行“一事一议”,尽管回归了其经济属性,但在操作管理上存在问题;再次是涉农价格,承包费就其本质来说是租,是土地等生产要素使用权的价格,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发包人未经承包人同意,单方面提高承包费或收回标的物;最后是公共收入的归属与管理方面,各级次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乡镇政府与集体间收入权限的划分尚待规范。

三是公共预算平衡的三大问题没有解决:县乡镇财政平衡问题、村集体财务、农村中小学财务债务问题。

四是实施机制的两大问题亟待完善,首先是公共机构设置、乡镇财政预算和村财务预算编制与执行以及决算监督中的民主表达机制问题;其次是公共机构设置问题、乡镇财政预算和村财务预算编制与执行以及决算监督中法治约束缺乏或失效问题。

因此,可以说,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目前只是处于“减轻”阶段,并没有实质性地进入“规范”阶段,要长期“稳定”农民负担就必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农村税费改革只是农村政府公共收入的改革,而不是政府公共支出的改革,也不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改革。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样一个认识层次上,改革显然是无法“深化”的,农民负担是无法“规范”和“稳定”的。事实上,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必须统筹兼顾转变县与乡镇政府职能、县与乡镇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保证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乡镇基层机构改革和中央与省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在此五者之间寻求平衡,并努力实现县乡村财政财务的收支平衡、财政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财政财务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换言之,从财政的角度看,要认识到“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全面而正确地理解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农村公共财政、分级财政、民主财政、法制财政。

(一)建设农村公共财政。从经济职能看,市场经济中,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弥补市场,而且,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中性的,应该对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不扭曲市场主体的选择行为,即“公共”的财政。主要是如下三个方面:

1、规范公共收入形式。市场经济体制的“税”是公共商品的成本或价格,其设计应体现“中性”原则,兼顾效率和公平。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统一城乡税制,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税收权利与义务,体现国民待遇原则。“费”是准公共品的价格,收费项目的确定应体现“受益原则”,有服务才能收费,应坚决杜绝有收费无服务的现象。行政性收费和事业性收费标准应体现“补偿”原则,对农村中的婚姻登记、畜牧防疫、农民建房、子女上学等收费,为规范收费主体的权力,应明确规定收费项目和标准。经营性收费标准遵循“盈利原则”,但政府应该进行管制,约束其利润空间,还应以价格听证会制度约束经营主体利用垄断性地位抬高收费标准,以及防止把经济行为转变为行政行为以行政手段加以干预等,如水费、电费等。

2、明确公共支出范围。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明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范围,使政府部门的职能限定在为农业和农民提供道路、电网、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技术研究与指导、良种培育与市场开发及提供供求信息,社会治安和教育服务等“社会公共”需要上。

3、建设规范的公共机构。综合考虑对上工作衔接和本地实际的需要,以“小政府、大服务、大社会”为宗旨,精简机构,本着“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经营单位”三分离的原则,保留必要的行政单位;对事业单位实行

差额预算管理,并对其运行进行规制;经营单位坚决推向市场,让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建设农村分级财政。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公共商品的受益范围是有幅度的,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也是有幅度的,因而,基于效率的考虑,公共财政管理也是分层次的,应该是“分灶吃饭”。

1、收入的划分。税收收入的划分主要应体现效率原则,兼顾税

基的流动性和税收征纳成本,应实行城乡统一税制,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政府收入。同时,税收收入的划分还应有利于实现地方财政相对自主性,为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提供诱因机制,加强其自我约束的行为模式。收费项目的确定主要体现受益原则,收入的归属则实行属地原则,行政性收费归各级次政府所有,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分别由事业单位和经营单位所有。

2、支出的划分。按照公共商品提供的层次性原理和体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支持,构建农村公共商品提供体系:其一,全国性公共商品,应当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内统筹;其二,按照工业反哺农业(体现城乡间公平)的原则对某些地方性公共产品给予资助,如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等,促进农村可持续性发展;其三,在具有“准政府”性质的村集体成为农村真正的自治组织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地决定公共项目的可行性和服务费的收取标准以提供农村区域内的公共商品,如小型水利灌溉设施。

3、预算平衡和转移支付的确定。应考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实现各地公共劳务均等化为目标,在核定各级政府收入和支出、确定其收支差额的基础上,加快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实现各级政府的收支预算平衡。

(三)建设农村民主财政。从政治角度看,公共财政实质是由公民进行公共选择的财政,是民主财政。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商品供给机制实质上归结为乡村公共商品“自上而下”行政性地而非民主化地提供所导致公共商品的无效率。因此,当前的农村税费改革不应仅局限在技术层面上通过税费改革解决乡镇扭曲行为,也应在政治层面上进行改革,实行基层财政民主化,按照公共商品的层次性原理,明晰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商品提供中的责任,提高公共商品的民意程度,在乡镇与村一级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收支民主的程序”。

深化理解 篇6

新概念的引入要直白,让学生一听就懂

高中数学课本中的概念、定义严谨,但从学生的观点来看就变成了三个字:“绕”、“多”、“杂”。概念或定义多是抽象的,而学生的认知、理解力有限。这就需要在新概念的引入及讲解时要简单、明了,例如:函数概念,在高中函数章节中阐述如下:“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对应的y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本概念的阐述完整而清晰,但在藏区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遇到如此长的概念阐述时,首先的印象就是难。难记,太多。这就需要我们上课前针对学生的特点,深入的备课。我在本节的教学中首先讲解简化的函数概念:函数就是“关于y的一个等式”,然后讲解这个等式的构成:“(1)常函数;(2)一次函数;二次函数;高次函数;(3)反比例函数”,讲解:“x的取值,得定义域,与x对应的y的范围是值域。”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后,练习课后习题及相关作业,达到巩固的效果。

反复讲解新概念,利用概念中的关键词,仔细讲解新概念,仔细分析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进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讲解椭圆的第一定义: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称之为椭圆。讲解中重点讲解“定点”即焦点,两个定点即两个焦点,焦点之间的距离2c,c是焦半距(焦距的一半);“距离之和”;“定长”即长轴长2a,a为长半轴;有长轴就有短轴,引入短轴2b,b为短半轴;a、b、c之间的重要关系a2=b2+c2,是今后解相关椭圆习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隐藏条件;c与a的比值得到离心率,利用图形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得到离心率e的范围。并辅以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随时随地利用相关习题,及时巩固复习中小学中的数学概念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

在平时上课、习题课、晚自习的数学教学和习题讲解中,随时随地地将数学习题中涉及的概念进行讲解,复习其中的某些字、词的含义,强调概念中具有这种特征的字和词,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的本质特征,尤其是小学、初中当中学生没有记牢、记住理解的概念,而往往就是这些概念的不理解、没记住导致学生数学学不好、学不会。例如,“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本身具有“一元”、“二次”、“方程”3个关键词,抓住这3个特征,复习讲解“元”就是“未知数x或y”;“二次”代表“元”的最高次方;随时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根与系数关系等等概念。学生只有记住了、理解了,自然也就掌握了这个概念。又如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内角和、边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勾股定理、勾股数、面积公式、周长公式;数的计算问题、平方差公式等等。教学中着重强调这些概念,使学生一看到这一概念,就会联想到这一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综上,希望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与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概念的本质特征,不能也不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教师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就会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地理解、记忆和应用,进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单位: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深化理解 篇7

概率统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其思想对于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同样有着很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参与竞技比赛时, 人们会估计一下胜算的可能性有多大, 并据此制定比赛策略, 在这类场合下, 人们会不自觉地运用概率思想来分析问题。通过概率知识的学习, 我们可以运用概率统计的一些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提高自己成功或降低失败的可能性。但由于对一些原理的认识不够深刻, 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认识, 如在博彩活动中, 有人采用一些“技巧”提高自己的中奖率, 但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最后把问题的根源归咎于自己的运气不好。出现这种结果真的是因为运气不好吗?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 探究形成错误认识的原因, 借以深化对概率思想的认识, 达到正确应用概率思想的目的。

二、博彩活动中的选号技巧

中国博彩的产生和发展, 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娱乐性游戏发展为娱乐性博彩活动, 再发展为商业性博彩, 是一个历史过程。本文仅以福彩当中的“3D”彩票为例, 剖析博彩活动中概率思想的应用。

“3D”彩票是以一个3位自然数为投注号码的彩票, 投注者从000到999的范围内选择一个3位数进行投注, 每注2元。“3D”的奖金占彩票销售总额的50%。“3D”当期奖金设“单选”、“组选3”、“组选6”三个奖等, 各奖等中奖奖金额按固定奖金结构设置, 规定为:“单选”投注:中奖金额为每注1000元;“组选3”投注:中奖金额为每注320元;“组选6”投注:中奖金额为每注160元;

对于“单选”的形式, 其可能出现的结果共1000个, 每个号码出现的概率为1/1000。也就是说这属于我们学习的古典概率中的不放回摸球模型。福彩“3D”彩票的抽奖是一个等可能事件, 即对每个投注号码其中奖的概率均为1/1000, 那么对于每注彩票, 其期望收益E为

即期望收益为我们投入资金的50%, 这与彩票奖金占彩票销售总额的比例是一致的, 那么自然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对于投注者而言, 理论上是不会盈利的。那么, 是否可以通过一些选号技巧来提高中奖率或者期望收益呢?下面我们节选了某网站上的一段提高中奖率的“3D”彩票分析:

未出直选号码:027、089、120、…、946、955、970一直没有以直选方式出现过, 值得考虑;012路组合:组合000、100、200、…、022、122、222近期没有出现过, 值得密切关注;号码同频分析:号码组或数字组{0, 8}{2, 6}{3, 6}{6, 2}{6, 3}{8, 0}近期内较少同时成对出现的, 值得关注…

上述分析是依据“近期出现的号码在下期再次出现的概率小, 即连续两次出现同一号码的概率极小”作出上述判断的, 是对小概率原理的应用。那么这种基于小概率事件原理的排除法对提高中奖率有影响吗?

根据大数定律, 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出现的频率接近于它们的概率。倘若某事件A出现的概率α很小, 则它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应该很小, 因此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实验中几乎不会发生, 这就是小概率原理。应用小概率原理可以很好地指导人们生产生活中相应事件的安排, 但是这必须建立在正确应用的基础上。对于此问题, 我们关心的是这里的小概率事件是什么?前边提到的小概率原理的应用是否正确?

首先我们假设第i次开奖为号码a的事件记为A2, 那么连续两期开奖号码均为a的概率为

这是连续两期开出同一指定号码的概率, 如果没有特指某个号码, 它的概率为1000*0.000001=0.001, 那么连续两期未开出相同号码的概率为1-0.001=0.999。显然, 可以将连续两期开出同一指定 (或未指定) 号码的事件视为小概率事件, 上面提到的对第二期开奖号码的预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从而认为在下一次开奖时再一次出现上一期的号码几乎不可能, 故而将上一期出现的号码排除掉。现在我们关心的问题是手中的号码能中奖是否是概率相对大的事件呢?如果我们手上的号码为b, 那么本次开奖号码为b的概率依然是0.001, 而事件“第一次开奖号码为a (记为A1) , 第二次开奖号码为b (记为B2) ”的概率为

经过简单的计算可以看出, 两次均开出指定的号码 (尽管两次的号码不同) 仍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并不会因为排除了上期的中奖号码而提高我们手中号码的中奖率。由于福彩相当于一个独立重复试验, 也就是说前一次试验的结果不影响第二次试验事件发生的概率, 也就是说选号技巧对于提高中奖率毫无用处。

那么导致这种错误认识形成的原因在哪里呢?上面提高中奖率的分析依据排除小概率事件, 选择概率大的事件去做, 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混淆了作为大概率事件的集合和依然是小概率事件的集合中的元素, 即混淆了“两期开奖号码不同”的事件和“两期开奖号码为不同的某特定号码”的事件。在这个例子中, 由于对混淆了两类性质不同的事件, 导致“小概率事件”错误的应用。

认清上述事实, 不但能够达到对种种买彩票技巧的正确认识, 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概率统计知识的理解。

三、小概率事件不是不可能事件

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也就是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生活中有很多小概率事件, 人们也习惯于在生活中应用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原理, 如每个横穿马路的行人都认为只要自己小心, 发生车祸是小概率事件。再如, 把烟头随手丢在地上, 无一不是认为这小小的烟头不可能引起火灾。

如果设事件D“乱丢烟头导致火灾”发生的概率为α, 每个乱丢烟头的行为为一次实验, 那么我们来计算下随着实验次数N的增加发生火灾的概率。设“第i个人乱丢烟头导致火灾”为事件Di, 那么N次实验中均不发生火灾的概率为

P (D1D2…DN) =P (D1) P (D2) …P (DN) = (1-α) N

若, 则试验近70万次的时候事件D发生的概率就已经超过了1/2;当实验达到300万次的时候, 事件D发生的概率为95%;当实验达到460万次的时候, 事件D发生的概率达到99%, 这时我们可以认为事件D极容易发生。我国有13亿人口, 烟民数量达3.5亿, 若一颗烟头引起火灾的概率为百万分之一, 那么每天有只要1.3%的烟民乱丢烟头几乎就会引起一起火灾。

四、总结

对深化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思考 篇8

作为课程改革试点学校, 带着对《指导意见》的理解和本校课改的思考, 笔者于2015 年5 月赴北京四所课改名校观摩课程建设。一路行来一路漫思, 本文从一名学校管理者的角度, 结合本次考察调研情况, 谈谈对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理解与思考。

一、破而后立, 基础课程整合化

《指导意见》提出, 一至六年级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15%左右, 每周约4.5 课时。要增加一定量的课程, 但又要保证总课时不变, 这就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 打破原有课程固有结构, 整合出新的课程体系。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胜利实验学校首先试水:我们发现, 《品德》《人与自然》《我与杭州》这三门课程有不少重叠的内容, 故将这三门课程作了整合, 将其中重复的内容打包在一起, 推出一个主题, 然后分几个课时将它消化。

整合是一种办法, 但如何整合, 怎样整合, 才符合学生人格的发展与教育?《指导意见》的建议是: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 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我们从三维目标儿童成长树上得到启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是儿童成长的根和土壤;学习过程体验与方法, 是儿童成长营养的输送器官茎;知识与能力突出, 人生明耀, 是儿童成长的果与叶。低段课程缓起步,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人文性、规范性、教育性课程占大头, 注意挖掘课程里的情感教育与对学校教育的认同衔接。中段课程重体验, 强调过程性体验与方法指导, 探索性、实践性、技能性课程比重放大。高段课程强应用, 重视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概括, 如阅读写作能力与逻辑推算能力等。

二、围绕主题, 拓展性课程趣味化

《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各校要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 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 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笔者所在学校基于选择性思想背景下的“STS”拓展性课程开展已有两年。“STS”课程秉承“让树上的每片叶子都能争取阳光”的理念, 希望能给每一片树叶选择一个阳光发展的机会。“STS”特色课程实施采用分层推进、专题实施的课程项目化策略。我们首先推进校级社团的课程化活动, 物化课程计划、纲要与内容, 显化课程活动成果。如戏剧课程, 每学期完成一个戏剧的排演, 或课本剧、或教育情景剧、或生活剧, 30 课时左右。从文本研读—剧本编制—角色分析—舞台美术设计—道具服装制作—选角—排练—公演, 实施过程中故事冲突跌宕起伏, 尝遍酸甜苦辣, 丝毫不亚于电影大片, 从中学生的德商、情商、智商, 创新能力、交际能力、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这样的专题课程我们共开设了40 多门, 有一些课程已实现物化, 还有一些尚在积累经验。这些课程的开设, 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 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满足人格教育需求。

三、彰显特色, 校园建设品牌化

《指导意见》中对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阐述, 都体现了个性化、品牌化思想, 要求各校在顶层设计各项课程时, 要制订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规划, 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科学设计与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

一所品牌老校, 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 那些鲜明的办学特色刻骨铭心在每个教师与学生身上, 对外显化为广场文化、走廊文化、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等。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曾让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赞不绝口!赞不绝口的不仅仅是那恢宏的建筑环境和“56 号教室”的先进教育设施, 更是“全课程”实验与基于实验显化而外的课程特色。该校万物启蒙课程团队创设的“中国历史步道”, 在G4 长廊的地面上做一条中国历史步道, 让学生每天走在大道上, 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前世今生……团队负责人钱峰老师如是说:“我只是朴素地想做这样一件事:有一门课程, 画满地图, 有各种家乡的街道、公园、菜市场, 然后逐步从亦庄到大兴, 从大兴到北京, 从北京到中国, 从中国到世界。地图越来越大, 世界越来越大。不管今后他们走到哪里, 有一点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那就是他最早看到的这张地图, 那是启蒙他的故乡, 那是他出发的所在, 也是最终要去的地方。”

做一条历史步道花不了多少成本, 但历史步道能成为亦庄学校的品牌, 这是钱峰老师和他的团队给历史步道“戴”上了课程和文化的“魔环”。

四、集聚课程, 教育活动核心化

课程改革是一项浩大工程, 反观学校的每周工作, 有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创艺节;有教师例会、安全演练、常规教研、课题研讨;当然还有一些临时性的但又必须参与的社会活动……教师哪里还有时间去搞课程?

我们是否可以将各项活动都集聚在课程领域, 这些课程包含安全课程、体艺课程、生活技艺课程、德育课程、实践课程等。学校在顶层设计时, 将这些活动集聚在“课程”核心中, 用课程串起校内外的各项活动, 各部门、教研组、年级组围绕核心开展活动的设计、计划、实施与评价实验。

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全都融合到“七彩课程”体系中 (见图1) , 在这里, 教育与教学开始模糊, 碎片化的活动变为整合式的课程教育, 让每一个生命都独特绽放。

“七彩课程”体系分七彩环境、七彩德育、七彩课程、七彩社团、七彩节日、七彩评价、七彩教师七个模块, 学校各层次、各部门共同为成长为有特质的人、可爱的人、了不起的人奠基, 成就每一个附小学生的七彩梦。七彩课程始于2007 年, 历经八年, 已相当丰富与完整。在评价中, 有闯关考试、期末免考、七彩德育证章、七彩课程小护照、七彩成长手册、七彩附小币, 这些评价方式的变化有力支撑了七彩活动课程的开展。

五、对建机制, 课程建管体系化

为保障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动, 《指导意见》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也提出了要求:进一步落实学校在课程开发、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权。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深化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做好顶层设计, 明确各方职责, 确保课改有序进行。而溯源最早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 并没有将课程的建设开发与管理纳入到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中, 而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也不是建立一个领导小组或某一个教学或教研部门就能独立挑起的。学校需要对现有的行政教学职责体系进行重构与设计 (见图2) , 校长室、课程研究中心统筹规划全校的课程建设工作, 宏观调控指导监控和全面研究、实施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整合活动。基础课程研究中心 (原教学科研部) 在学校课程研究中心指导下负责对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的统一学习内容进行开发、实施、评价与整合研究, 指导各基础性学科和知识拓展类研究组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工作。拓展课程研究中心 (德安处) 负责对德育课程、体艺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进行开发、实施、评价与整合研究, 指导这三类课程研究组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工作。课程环境建设中心 (德安处、总务处) 负责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建设。课程资源中心 (信息中心) 负责课程数字资源平台的开发与支持, 承担数字校园相关工作。课程建管体系化, 将目前课程建管的部门行为转变为学校行为, 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学校的各项课程资源, 有效推进课程改革。

六、指向评价, 方向明晰多元化

《指导意见》中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也提出了建议: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 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教育部门对学校的年度考核是学校办学的方向标与指挥棒。试点学校实施的课程不同于其他学校, 它是个性化后的“独家”课程, 对于这样的“另类”学校与学科, 教育部门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另类”关注、扶持与指导。与此相对应的,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要变化, 从往年的教师年度岗位考核上看, 教师教学教研能力考核并不包含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 而课程开发的质量与实施的效果又很难用一个量化数字去界定。如果采用等级制去定性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 是很难达到鼓励先进的考核目的。所以,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内涵要扩展, 手段要多样,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侧重考核课程设计能力, 课程教学的特色与个性, 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是否取得进步, 兴趣爱好是否得到培养, 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实践创新能力是否得以养成。

七、跨界定位, 教师岗位课程化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设计水平及实施能力,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化作业。这些都需要学校从课程这个基点出发去定位和评价教师工作。

如今的校内课程, 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家课程, 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品德与健康课程, 就包含了体育与健康、品德、主题班队课、主题教育活动等多个学科;科学与技术课程包含了数学、科学、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门课程。既然这样, 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实施课程学习过程与评价中就要打破学科壁垒, 探索定位课程的教师评价, 模糊教师的学科岗位, 明晰课程岗位。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开展的月度人物, 人大附小的七彩教师评选, 还有笔者所在学校的“345”课程评价体系, 都是基于课程教师评价的有效尝试。

八、技术进入, 教学方式信息化

深化理解 篇9

【教学过程】

一、摆几个正方形?多几根?

师 (出示一捆小棒) :4根小棒能搭一个正方形, 用老师手中的小棒搭独立的小正方形, 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摆了几个正方形后, 会多几根。

生:摆了几个后会少几根。

生:也可能会正好摆几个正方形。

师:你能举例来说明刚才的想法吗?

生:如果是8根正好搭2个正方形, 算式是8÷4=2 (个) 。 (师用小棒演示后写算式)

生:24根正好搭6个正方形, 算式是24÷4=6 (个) 。

师:你能举一个多几根的例子吗?

生:5根摆1个多1根。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个正方形是4根, 多1根。

生:9根也是多1根。

师:哦?怎么想的?

生:2个是8根, 9-8=1。

师:老师用小棒搭出来看看。 (演示)

生:13根也是多1根。

师:怎么想的?生:9根多1根, 13比9多4, 正好多搭1个。

生:我补充, 搭3个用12根, 那么13根就多1根。

师:13根小棒搭正方形是这个结果, 那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4=12 (根) , 13-12=1 (根) 。

生:我是这样想出来的:3×4+1=13 (根) 。

生:我是算出来的: (13-1) ÷4=3 (个) 。

生:我是算出来的:13÷4=3 (个) ……1 (根) 。

师:同学们, 你能看懂这里的算式吗?你能说说每个算式的意义吗?

生:前3个算式能看懂, 最后的算式看不懂。

师: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其实与前边的大致一样, 就是有13根小棒, 每4根正好搭1个正方形, 能搭3个还多1根, 这里多出来的“1”就是余数。

(评析:从开放式的问题入手, 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除法只是平均分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学生在用4根小棒搭1个正方形的活动过程中, 初步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 为抽象出“余数”概念埋下了伏笔。)

二、你会直接列式吗?

师:我们再来想, 18根又能搭几个正方形呢?你是怎么得到的?会列式的可直接列算式, 不会的可先用小棒摆一摆, 再列式。

生:我是想出来的:4×4=16, 18-16=2, 所以18÷4=4 (个) ……2 (根) 。

师:真好, 其他同学能说说吗? (同桌互说)

师:23根小棒能摆几个?用算式表示。

生:23÷4=5 (个) ……3 (根) 。

师:怎么想的?

生:4×5=20, 23-20=3。

教师出示下列算式, 学生汇报。

14÷4=19÷4=25÷4=

(评析:摆小棒是一个方法, 但更多的是通过“乘、减”两步得到的, 这里其实已经涉及到了“试商”这一层的意思了。由于前期小棒的操作对感知余数有了一定的基础, 试商这个难点也变得水到渠成。)

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同学们, 你能在脑中用9根到20根的小棒独立搭正方形吗?分别有怎样的结果?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思考并写算式)

师:观察上面的商和余数, 你有什么想法?

生:12÷4=3 (个) , 可以看成是余0根。

生:余数是1、2、3, 1、2、3重复。

师:为什么余数只出现1、2、3, 不出现4、5呢?

生:因为余1、2、3根的话, 不够搭正方形了, 多4根的话, 还可以搭1个正方形, 多5根的话, 还可以用其中的4根搭1个正方形, 还多1根。

师:余数和除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比除数大。

生:余数要比除数小。

……

(评析:脑中搭正方形在内容上与操作相似, 但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水平, 加深了学生对余数意义的理解。从小棒的实际操作到数学算式, 学生经历了横向数学化的过程, 通过摆“9根、10根……20根小棒”, 学生经历了纵向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从实物小棒图到头脑小棒图, 不管是多1根、多2根、多3根, 都不够搭1个正方形。学生逐步建构起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概念。)

【总评】

“余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在教学中, 教师艺术化地处理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通过建构直观、形象的心智图像,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隐性问题显性化。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思维惯性引起的矛盾冲突, 诱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产生一种顿悟与反思。

例如, 用小棒搭正方形是学生熟悉并喜欢的活动, 用4根小棒可以搭成1个正方形, 5根小棒搭完1个正方形后多了1根, 6根小棒搭完1个正方形后就多了2根,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然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 建立了余数的初步模型。又如, 在第三部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中, 教师提出要求“观察上面的商和余数, 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 知道了“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深化理解 篇10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发: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并在互联网搜集有关田径训练的资料加以分析, 结合实际为本篇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逻辑分析法:在分析数据、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 综合应用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高度重视课程教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状态下学习, 观察力敏锐, 记忆力增强, 想象力丰富, 就会心情愉快地去学, 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育与健康课, 更应该是从兴趣出发。学生中有的喜欢游戏, 有的喜欢球类, 有的喜欢武术, 有的喜欢舞蹈等等。由于个体差异和性格的不同, 喜欢的运动项目也不同, 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兴趣, 使其通过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我们将体育活动、思想教育与身心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产生自身的体验和兴趣。高中体育课实行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大单元教学。模块与模块教学内容是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的基本理念来确定的, 模块教学内容一经确定, 就将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来整合多元的目标进行教学。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思想性原则;增强体质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教材多样性与兴趣性原则;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教材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 穿插小游戏教学, 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中体会运动的欢欣和愉悦, 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真正成为热情的体育者, 聪明的体育者, 有能力的体育者, 终身坚持体育活动的人。

2.2 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增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健康知识由体育理论知识和保健理论知识组成。新课程对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有着严格的课时比例, 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身体锻炼, 培养文明行为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进一步学习生理心理健康和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自我锻炼, 树立终身体育观。

在新课程的指引下, 健康教育观念已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 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课时比重在逐步提高,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 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持久的体育动机, 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创造必要条件。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终身体育目标的要求。把一些可以终身运动的项目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行走、跑步、跳绳、游泳、舞蹈、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小场地足球, 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除了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外, 已经纳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内容和适应中老年人从事锻炼的内容, 这些内容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3 因人因地置宜, 注重态度与能力培养

我国地广人多, 各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 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 特别是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差别更是不尽相同, 所以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课时计划和教学过程中, 可以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具体情况, 灵活选择和变化。体育课虽然是必修的基础课之一, 但其教学内容却有很大的灵活性。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有权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对教学内容规定了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两种。在选修内容上又分限制性选修和任意性选修, 选修内容约占60%。 (高中选修内容学时不断增1961年:14%~16%, 1978年:30%, 1987年:38%~50%, 1996年:45%, 2000年:60%) 这就为我们体育教师施展其才华, 拓展其能力, 创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也满足了不同民族, 不同风俗, 不同地域, 不同个性学生对体育的需要, 使不同条件下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

我国对体育教学目标非常强调“态度”与“能力”的培养, 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特别是要评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充分体现了“态度”在体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个学生是否具备自主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实践能力, 关键在于其有没有体育健康意识, 取决于其对体育的“态度”。因此, 注重对学生态度与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学认为:认识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 而必要的教育是形成这一认识的前提。我们只有通过体育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 才能导致其行为的改变, 才能将参与体育活动变成自觉的活动。学生在自觉的体育实践中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

我们要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首先培养学生浓厚的锻炼兴趣, 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强烈的欲望, 必须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体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由“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 形成“传授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培养”的教学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充分满足学生的求奇、求新、求动的心理欲望, 引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效果, 使被动学习变为热爱学习, 我要学习, 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态度”, 在自觉的体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 基本运动能力, 保健能力, 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发挥体育课的德育功能, 体现体育在素质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向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课的基本任务之一。“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因而, 体育教学是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 不仅育体, 而且育心, 更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不仅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 还要有健康的心理, 良好的道德修养, 这需要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去体验、去磨练、去感悟, 以提高现代体育意识,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体育是一种教育行为, 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 养成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习惯, 在承受生理和心理压力下,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斗志, 使之不断调适人与人之间, 人与物之间, 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 这种体育中的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协作意识、守法意识和创新意识, 这种育人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通过严密的课堂教学组织, 队列队形的练习,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统一行动的习惯;通过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赛等项目的竞赛,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 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器械体操项目的练习, 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胆怯心理, 培养学生顽强拼博、百折不挠、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通过传统武术项目, 使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通过舞蹈和健美操, 陶冶学生情操, 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念, 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体育的德育功能和独特魅力, 早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要不断地挖掘、拓展、探讨, 使其在体育教学改革中,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5 不断改进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是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的主体, 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服务的。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对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深刻领会, 积极正确贯彻。因此, 认真探讨评价方法, 是体育与健康教学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方面的一面镜子。

2.5.1 自我评价与师生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时, 首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遵守课堂纪律情况、课上表现以及学习效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小结, 检查一下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在自我评价中满足学生对自己不足的认知和对自己进步的肯定, 能使学生心理上达到平衡, 产生自信。师生互评能达到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效果, 也能使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从而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2.5.2 个体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全面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 基础知识、动作质量、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是教师检验自己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 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审视自己的运动水平和健康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体评价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先天差别等区别对待, 依据学生的身心身体条件和自身发展、发现其特长和进步的幅度, 切身体会到锻炼的好处和效果。例如, 有的同学身体肥胖, 通过长跑练习, 使体重下降, 长跑的成绩提升明显, 虽不及其他同学成绩优秀, 但与其自身相比, 还是有长足的进步。为其评定成绩时, 要纵向比较, 也给予肯定, 应予以表扬。也有的学生天生素质较好, 即使不参加锻炼, 运动成绩也不错, 这样的情况也不予提倡。

2.5.3 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能充分体现其反馈功能, 使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调整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对教学过程中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 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交流,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采用口头表述的方法, 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实现教育学的有效控制。终结性评价在于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等级评定, 每学年进行一次综合性等级评定, 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一个综合的了解和认识, 能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 把握自己, 以确立今后锻炼锻炼的目的性。

2.5.4 理论考评与实践考评相结合

理论考评包括回答问题、讨论、总结、笔试答题等多种方法, 使学生从中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健康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 以便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应注意的问题, 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考核包括健康考核、体能考核、技术考核、运动成绩测验等能准确地体现出教学成绩和学习效果。通过各项指标的认定, 使学生体会到锻炼的乐趣, 体育运动的作用。

我们的评价方法要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和保健习惯, 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 使我们的评价机制更加完善, 更加适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2.6 教师转换教学角色, 改革教法学法

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大纲背景下学习体育的, 因此需要一个认识和改造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中才能真正领会新课程的实质, 也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学和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体育的能力并充分跳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服务, 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是课堂内容的构建者, 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是学生的引导者, 所以要从改革教法学法入手深化教学。如变换形式提高练习兴趣, 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拓展创新, 赋予教材新的活力,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

3 结语

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并不断的改进, 这不仅使中学的体育课堂更富有了地方特点和实际的意义, 更加体现了现代的体育人对自己工作的热情与热爱。奥运会、亚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 更加激起了全国人民对体育的兴趣与忠爱, 今后在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方面将会有更多可喜的变化。我们的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这样的使命:使我们的教育群体在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年华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 为了健康的身体, 为了终身体育的养成, 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 我们会坚持不懈的努力着, 探索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J].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2001 (5) .

[2]北师大, 滕子敬.国内外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J].

[3]李艳群, 王朝平.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3) .

[4]赖天德.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2011年国培.

深化对高考散文阅读的主题理解 篇11

一、读懂文意,理清文章的内容

一篇散文的主题是建立在文章内容的表达上的,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也告诉我们,散文的内容为中心主题服务,读懂了文意,理清了内容,自然也就能读出文章的主题。读懂文意、理清文章的内容其实就是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对于文章中心内容概括的能力,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训练这种能力,但是大多学生到高中对于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仍然难以具有快速阅读概括的能力。对此教师仍然要加强这种能力的训练。教师要让学生从一段段内容的概况训练逐步过渡到对整体文章内容概括的训练,从而提炼出这篇文章的内容提提纲,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分析文章内容中事件的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事物和形象的特点、情感的前后变化等,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找出这篇散文的主题所在。

例如2009年张笑天的《上善若水》,这篇散文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都江堰的所见所感,看到了都江堰伟大,想到了它的历史及相关的人、事等。从这些内容中可以分析出主题: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反之对现实问题和人生的思考,表达对古人的瞻仰、对上善若水的理解其实就是想也做上善之人之事。也能理清了作者由实到虚的思路和借古喻今、托物言志的写法。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后面的问题的答题要点。

再如2013年江苏卷老舍的散文《何容何许人也》,这篇散文主要介绍他的朋友何容对待朋友真诚柔顺而又做事感情用事、光明磊落而又心细如发、做人不妥协而又生活不讲究等相关的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何容这个人的形象特点:真诚柔顺、感情用事、光明磊落、心细如发、硬气不妥协、生活随便。从这一形象的特点塑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何容的赞美和怜惜之情,而造成何容性格特点的原因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本文的主题就是这些。这个分析涵盖后面12至14题的答题要点。

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点,以点突破

散文的主题有时是非常隐晦的,但是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文章中的一些关键点的分析,以一点来突破对主题的理解。这些关键点可以是散文中的总结句、议论句、情感句,也可以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人或物特点的细节描写、也可以是叙述事件的前后对比、人或物的比较等。这些关键点在阅读时应该划出抓住,在阅读后分析它们所折射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想底蕴、人或物的精神品质、作者的情感观点和价值取向等。议论句分析观点立场,情感句分析情感变化和价值取向,人或物的细节描写、比较可以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代表意义、所处时代并对他们的影响,事件的前后对比可以分析出人或物形象形成的背景、过程意义等。所以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主题的脉络。

例如2013年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文中有“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从这两句中可以分析出何容被旧社会所抛弃,又不被新时代所接受,通过和后面他的形象的联系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对人性的扭曲,也更能突出他代表的这一类人的个性和时代悲剧意义。

再如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文中写到我家的油烟气味是一种风格:第一家一点不混并不奢侈、老老实实,后来有了草药味和羊肉汤味;后来来的不速之客加有淡淡的咖啡味,温和、光滑而又孱弱;第三个是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第四个缺乏个性而又融会贯通,各种味都有。文中所描写的这四家油烟的风格比较,从他们的不同中可以分析出他们生活风格的不同,从他们的相同中可以分析出本文是通过油烟风格来展现对人们生活的描写和赞美。

三、主题的多元化

散文的主题一般是复杂、多元化的,不是单一的,而学生在阅读理解时,一般理解的面较窄,一两种居多。所以大多数时候在主题理解上不全面或出现偏差,造成答题的更大偏差。主题理解的多元化需要我们理解时既要有正面的也要有反面和侧面的,既要有表面的也要有深层次的,既要有小的方面也要有大的方面,既要有个体代表也要有整体,既要有点也要有面。总之要考虑全面、深化,才能覆盖考题散文所涉及到的主题内容,当然一切要从文章内容出发,不能无中生有。

例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这篇散文的主题就是多元化的:从都江堰建造的理念、方法的科学可以分析出对古人的伟大智慧及李冰的赞美,从文中对黄河、长江和都江堰的环境可以分析出对现实环境问题的思考,从对都江堰的相关哲学理念的引用可以分析出对人生意义的哲思,从对历史及古人的追思可以分析出对古代文化的缅怀,从最后作者的幸福感和全文的情感可以分析出作者也想做上善之人和上善之事。把这些分析的内容加以综合才是这篇散文的比较全面、深化的主题思想。

四、平时多阅读散文作品,多积累散文知识

散文主题的把握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多读一些现当代的散文作品,提高对散文主题的积累意识。高中阶段的推荐散文书目有《中国散文读本》、《朱自清散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毕淑敏的《幸福的七种颜色》、韩寒的《杂的文》、《外国散文读本》、蒙田的《蒙田随笔集》等等。学生只有多读才能养成对散文的敏锐感,培养理解散文所独有的意识和思路,才能懂得散文所融入的复杂情感和价值取向。积累的主题越多越深,对高考试卷中散文主题理解的也就越全面越深刻。

总之,要想做好现代文的散文阅读题就需要正确、全面、深入地把握散文的主题。而这需要学生一方面平常多阅读、多接触现代散文的熏陶,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一定的散文主题提炼的专项训练,只有两方面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才能在高考中取得胜利。

深化理解 篇12

“新历史科”理论认为历史理解不仅仅是对字面含义的领会与解释,还指能够运用学科能力来认识或解释历史事物最终如实地理解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他人和自我。叶小兵教授认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主要是对已感知的历史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演绎等思维的操作,形成和掌握历史概念,认识历史规律。”蔡权老师认为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理论方法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从而能运用理解的知识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其主要表现行为是解释、转换和推论。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历史理解是指学习者根据掌握的知识,对历史知识的本质及其历史间的相互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形成自身的理解以解决实际历史问题的过程。

新一轮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对深化学生历史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一般经历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四个阶段,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历史理解是历史学科素养的体现,是新时期历史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培养的内容。历史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历史概念、历史知识的讲授,还要以此为依托让学生能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理解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思考历史的方法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实际的历史学习中。

二、深化历史理解的教学策略

1. 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即建构理解

正如《真理与方法》所说:“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对这个问题提出问题。理解一个意见,就是把它理解为对某个问题的回答。”要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为例,为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1)鸦片战争的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

(2)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伦敦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最快需要3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

(3)鸦片战争爆发前交战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有何不同?

第(1)问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第(2)问旨在激发学生再认识这段历史的兴趣,笔者用动态的曲线把当时的英国和中国连起来,在问题中强调当时远航交通工具“帆船”最快运行时间“3个月”来突出双方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小,继而又明确发生了战争,利用这种认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3)问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历史教材来认识历史知识。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角度思考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情况,加深对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认识。在经过阅读和思考后,学生基本能完成以下表格: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课本提供的信息完成上述表格内容的填写后,教师还应继续提出以下问题:

(4)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有没有通过其他方式(除战争外)与中国沟通?其目的是什么?

(5)封建君主专制下的中国对英国是如何认识的?

第(4)、第(5)问是在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问题,要求学生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思考对方,认识对方。

2. 运用多种史料即促进理解

历史的“过去性”意味着客观历史不能重现,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可信的史料来演绎历史、分析历史和解释历史,进而认识历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史料,营造历史情境,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赵亚夫教授认为“史料是历史理解的基础”,历史课堂中教师恰当运用史料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五个方面的理解,笔者展示了中英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比如《英国的下院》与《清朝的军机处》,《陈铿〈远航之梦〉———广州十三行》与《英国的辉煌———日不落帝国》等。

对于第(4)、第(5)问,笔者提供了以下材料(因篇幅受限,有所删减):

材料一第一,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第二,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

———[英]马嘎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M].刘半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147-148.

材料二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东华全录[M].英使马嘎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587.

笔者引用这两则材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英初期交往的目的与双方的态度。材料一是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期间表达的中英交往的诉求,国书多处提到“通商”,如“允许英国商船登岸”“经营商业”“设立洋行”等皆表明英国想与清政府开展正常的商业贸易,而且此前和此后英国政府也进行了尝试,比如1787年凯斯卡特使团访华和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表明英国政府于鸦片战争之前在中国开展正常商业贸易的企图,以及想与清政府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的愿景,英国政府开始并没有直接采用武力的方式。在正常贸易中,英国并没有从中获利,反而受到损失。为了挽回这种损失,英国开始开展非正常的商业贸易即鸦片贩卖。大量鸦片传入中国,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而后的禁烟运动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材料二展示的是乾隆对英国企图建立外交关系的态度和认识,“倾心向化”“无所不有”“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等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傲慢心态表露无遗。这样对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置身历史的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是如何发生的。

3. 设置阶段性的小结即升华理解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看到中英双方落后的封建制度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巨大差距,或许正如蒋先生所说的,“就世界大势论,那次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理解的深化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历史思维的强化和学习认识历史方法的过程。教师首先通过多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建构。接着,教师通过运用多样化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思考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理解。最后,教师做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小结,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水平。

摘要:文章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背景为例,从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即建构理解、运用多种史料即促进理解、设置阶段性的小结即升华理解这三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历史课堂深化学生历史理解的教学策略,认为历史理解不仅是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学会历史学习方法、形成历史思维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理解,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郑流爱.关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与历史理解——英国“新历史科”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7(3).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深化理解】推荐阅读:

深化教育05-08

深化对策06-14

深化改革06-15

深化实施06-18

品牌深化06-20

主题深化06-27

深化培养06-28

深化阶段07-07

完善深化07-10

深化成果08-02

上一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下一篇: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测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