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

2024-05-08

深化教育(精选12篇)

深化教育 篇1

李泽新, 男, 1961年11月出生, 汉族, 湖北省京山县人。大学学历,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2年至1999年在京山一中工作, 先后任班主任、年级主任、教科室副主任、政教处主任。1999年至2002年任京山五中副校长、代校长。2002年至2007年任京山县教育局副局长。2007年任京山一中校长、党总支书记。

湖北京山县第一中学位于风景秀丽的京源山脚下, 有着60余年的建校历史。作为一所得天独厚的山水园林学校, 京山一中无处不洋溢着天地人自然和谐的文化气息, 气势恢弘的幢幢楼宇, 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 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 创设出一个人文相扶、开拓进取的育人氛围。学校自2003年成功创建湖北省示范中学以来, 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 大力实施“以德立校, 依法治校, 质量兴校, 科研强校, 特色名校”的办学方略, 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子课题实验先进学校”, “全国中学生文化社团百佳示范学校”, “湖北省科研5O强学校”, “电化教学试点先进学校”, “湖北省家长示范学校”, “湖北省基层普法依法治理最佳单位”, “湖北省示范中学”。

明晰思路绘制发展蓝图

学校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对学生现实的成长负责,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京山一中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 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学校循着“一切为了学生可终身发展, 一切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践行着“培养品质高尚、智商发达、情商丰富、体格健康、具有文化素养、开拓精神、国家意识、国际视野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目标, 矢志追求学校成长、教师成功、学生成才, 形成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发展脉络。

在一中, 大家心中始终闪亮着这样的信念:让每一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让每一位教师领略育人的乐趣, 让每一位家长享受子女成才的喜悦。一中以“三个构建”为主线定位学校的发展, 即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用正确的办学思想作灵魂来领导学校工作, 崇尚奉献, 追求一流。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 用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来协调学校工作。学校文化内涵突出四个字:博———博大精深, 海纳百川;雅———谦谦儒雅, 继往开来;严———严于律己, 从严治校;文——文以弘道, 文明和谐。构建学习型组织, 用昂扬进取的团队精神来推动学校工作。努力打造一个健康向上, 不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的学习型团队。同时, 学校以“四个一”为重心启动学校各项工作, 即突出一个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力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一个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抓住一个关键——加强队伍建设, 着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健全一套制度———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着力营造依法治校的有序机制。思路既定, 一中的思想, 一中的责任, 尽在对育人蓝图的实践、感悟、诠释中。

以人为本锻造队伍素质

拥有一个好班子, 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京山一中着力锻造一个作风严谨、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班子集体, 为提高班子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校首先从政治业务理论学习抓起, 提高领导干部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其次, 抓作风建设, 永葆党员干部的先进性, 牢固树立“五种意识”, 即表率意识, 公仆意识, 民主意识, 廉政意识和奉献意识。同时, 抓管理规范, 落实管理分工负责制、决策民主集中制、工作行政例会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导干部的管理效能。要求班子成员在工作中相互理解尊重, 相互信任支持, 团结协作, 群策群力推动学校工作良性运转。实践中, 大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使人疲惫的不是漫漫的长路, 而是鞋中的沙子, 譬如工作的失误、品德的瑕疵、人格的缺失、见识的浅薄、相互的猜忌和推诿。在班子成员的眼里, 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学校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学校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 激励着全校教职工团结拼搏、积极进取, 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学校坚持以师德规范为首要标准, 以造就名师队伍为重要目标, 从“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入手, 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以师德教育为根本, 铸就“崇尚奉献、追求一流”的师魂。学校采取学习、培训、交流等多种方式, 利用集会、教研、集训等多种途径抓教师员工的政治理论和职业技能的学习, 提高师德修养。同时,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 严格进行量化考核, 促进师德建设。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满腔热情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满怀信心地信任每一个学生, 千方百计地帮助每—个学生, 用拼搏的精神赢碍社会的信赖, 用智慧的结晶赢得学生的尊重, 用人格的魅力引导学生做人, 用哲理的思想启迪学生思辨, 用远大的理想的晴空激励学生奋进。

以师资培训为重点, 冶炼“业务精湛、科研创新”的师能。学校着重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抓继续教育工程, 二抓校本教研, 三抓新课程岗前培训, 四抓课题实验研究, 五抓信息技术和普通话培训, 促进教师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

以名师评选为抓手, 树立“爱岗敬业、人民满意”的师表形象。学校一方面深入开展争做人民满意教师的活动, 另一方面组织开展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首席教师的评选活动, 抓先进典型, 树学习样板, 奖优秀标兵, 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 全面提升教师的精神素养。而今, 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关心热爱学校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建功立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越来越成为学校的主流意识, 培养出了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锐意进取的教师团队。

打造精品彰显示范特色

育人为先, 德育为首。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我们对德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德育的功能不是虚无飘渺的, 而是卓有成效的。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京山一中注重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公民意识教育以及感恩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 教育学生在志向追求上学会自强, 在品格修炼上学会自律, 在知识探求上学会自主, 在生活管理上学会自理。教育学生做人求善, 立志成人;做事求真, 立志成才;人生求美, 立志成功。在加强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德育阵地的同时, 拓展橱窗、板报、宣传栏、广播电台、网络、校报校刊等新的阵地。学校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为载体, 开展了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三礼教育”, 进行了荣耻心、自尊心、自信心、感恩心和责任心“五心教育”。举办了广播操、足球、篮球、乒乓球、拔河和校运会“六大赛事”, 开好主题班会、节日文艺联欢会、扶贫捐赠会“三会”。并组织学生慰问光荣院、祭扫烈士陵园、开展农村调查, 让学生走出校门, 体验人生。

此外, 学校创新德育模式, 善于把正确的德育观念融进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开展了“联帮跟”活动, 就是教师和“联帮跟”对象续对。生活上帮困, 学习上帮难, 思想上帮贫, 心智上帮弱,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立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构建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富有时代特点、个性化的德育活动, 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向上, 拼搏进取。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先进单位”。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生存线和风景线。在常规教学上, 京山一中按部颁标准开足开齐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严格抓好备、教、批、辕改五个基本环节, 抓好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 实行目标管理, 完善考评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 强化内部管理, 有效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探索学生学习的成功模式, 倡导启发式教学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做学习的主人,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互助和交流中探究, 通过课堂教学的合理构建, 不仅让教师的教学意识、创造能力在不同层面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提高, 而且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潜能, 激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学校相继开办了奥赛辅导班, 创办了《早早》文学社、校园英语角、校广播电视台, 这些活动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模式, 活跃了学生的身心,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技能。桃李枝头, 硕果累累。学校每年都有多名学生夺得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省级和国家级大奖, 校刊《早早》多次荣获全国中学生文学刊物一等奖, 学生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优秀作文千余篇……

深化教育 篇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直面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和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面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

(一)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5年的辉煌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方针,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发布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努力构建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特别是2010年发布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这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动力。

(二)教育改革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密切联系。按照《决定》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要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各项改革事业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纪之初的1000美元上升到目前的6000美元以上,社会开始由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服务国家社会的愿望愈加迫切,也更为多样化。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也明确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字里行间深深寄托着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意义非常深远。今后教育领域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就是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把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其腾出更多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及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清晰表明了我们党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政策基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尽快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考试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定》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提出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状况有待改变。对此,《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时强调大力促进教育

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循序渐进和制度创新,既要把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还要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这些都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等,都是亮点,必将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决定》还提炼出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要点,大的方向就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决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决定》提出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行动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也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抓住历史性机遇,统筹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一)进一步凝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共识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上下左右通力合作、紧密配合,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同心攻坚的结果。我们要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必须科学分析、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积弊,尽快克服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愿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识,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政策举措,一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除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环节外,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求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改革实施中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及动态调整,避免产生大的偏差,并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直面的问题。《决定》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并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不同部门之间会有一定的职能交叉和需要协调的关系。围绕《决定》所布置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指导性意见,注意加强部委之间的政策协调,逐项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重大教育改革清单。地方要以加强本级教育统筹为重点,制定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国家重大教育改革任务,体现省域教育改革特征,重在解决本地的实际问题。国家建立鼓励支持改革激

励机制,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在资源配置、权力下放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三)继续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全国一盘棋,但决不能“一刀切”。根据《决定》总结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改革重要经验,要继续沿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按照《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以及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对国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试点进行整体评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强统筹,多措并举,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农村改革涉及8个方面:

1、关于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2、关于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3、关于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4、关于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5、关于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

6、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7、关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深化教育 篇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把“三爱”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地各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工厂和田间地头,积极参加劳动体验活动,并在制度化上下功夫。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和工业体验实习,让学生获得劳动的切身体验。要深入研究建立和完善党委部署、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学校主导的社会实践机制,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等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我校作为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基地,教育资源丰富,有劳动与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等。教育辐射面广,每年接待学生前来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数保持在7-8万人。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通过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劳动热情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本课题旨在立足于学校取得的现有成果基础上,根据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在目前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完善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不断渗透、深化“三爱”教育。为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根据实操过程中的经验提出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自编《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9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以及6个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涉及学生对学农各课程的感想与收获、“三爱”教育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途径、学农对“三爱”教育促进程度以及对学农基地开展“三爱”教育的建议等方面。调查对象是前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学农综合实践活动的广州市中学生,为了兼顾调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们选取了市直属学校、越秀区学校、天河区学校、荔湾区学校、白云区学校以及民办学校的学生参与本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8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学生进行学农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相关调查发现,真正听说过,很熟悉“三爱”教育的学生仅占调查总数的6.5%,只听过,具体不清楚“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6.4%,而没听过的占调查总数的47.1%。这一调查说明在普通中小学校“三爱”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做得并不是非常好。

在学生了解“三爱”教育的途径方面的调查显示,通过本学校和教师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3.2%,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6.9%,通过电视报刊,家人和朋友交流,以及网络新媒体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各占调查总数的7%左右。约7成的学生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我校的育人环境和各种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学生基地与自己学校开展的“三爱”教育的区别方面,63.1%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上的区别,33.5%的学生认为是内容上的区别,3.6%的学生认为是效果上的区别。这一调查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在上课的形式上、内容上与普通学校有很大的区别。这导致在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渗透方面,学农基地有一些独到的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调查问卷哪里的“三爱”教育对学生触动更大、感受更深、效果更好的调查中:70.8%的学生选择了学农基地,1.2%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学校,而28%的学生认为两者的效果差不多。这说明学生更喜欢在学农基地的优美环境中,在各项生动有趣,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去接受,深化“三爱”教育。

“三爱”教育有三个方面,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具体到每一个方面,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祖国”是否有帮助方面,76.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有很大帮助,23.6%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有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祖国”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祖国”的课程主要有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震减灾教育。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学习”是否有帮助方面,79.8%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20.2%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学习”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学习”的课程主要有药用植物、花卉栽培、现代农业、消防安全教育、树林生态教育等。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劳动”是否有帮助方面,90.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9.4%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劳动”的认知方面是非常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劳动”的课程主要有锄地(草)劳动、施肥劳动、砍柴劳动、野炊劳动。

三、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三爱”教育属于德育工作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开展“三爱”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今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将引起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可以说德育工作也已经处于新常态时期,这要求我们开展“三爱”教育,要与时俱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多途径、多策略,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设计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课程,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切入点,丰富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实践经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反思、总结,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增进对学习、劳动和祖国的认识,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对劳动的热情、对祖国的感情。

(二)营造氛围,润物细无声

当代中国,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青少年一代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但当代中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可以说是物欲横行,价值失调,教育没有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重塑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加强对“三爱”教育的宣传并营造相应的氛围。在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地方,比如接饮用水处、饭堂、宿舍等地张贴海报和宣传标语,号召人人争做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有为青年。因地制宜,利用学校新建设的风雨走廊,向学校提出建设爱国主义长廊的建议,经过学校的研究决定后开工建设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长廊采用图文并茂的灯箱详细介绍了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风景保护区,通过深厚文化以及大好河山的美好呈现,大大提升学生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中草药种植园地入口处设李时珍的半身像和个人简介,园地命名“百草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祖国中医药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中草药的识别和利用的知识,学习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价值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意识,让“三爱”教育真正的入眼、入脑、入心。

(三)少说多做,量变引起质变

学农综合实践活动杜绝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简单空洞的说教,而应对学生上课、学生生活的情况进行恰当的反馈,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我们一般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动手去实操,去感受,去体会。在小组讨论中碰撞、生发,在实践体验中体会、思考,在探索劳动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反思劳动感悟的过程中,收获对自我成长的肯定、对劳动意义的认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发现理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引起改变发生,能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环境带来变革的能量,能够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要通过学习、实践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些什么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正是“三爱”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四)兴趣引导,树立责任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学农基地进行学农的过程中除了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还穿插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文艺晚会、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内务评比、包干区卫生评比等等。各种趣味活动与比赛激发和促进学生的班级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也通过传统体力劳动和现代农业之间的强烈反差对比,让同学们认识到“爱劳动”对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性、理解到“爱学习”对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性、感受到“爱祖国”对实现全国人民“中国梦”的使命性。

[本文是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编号:14A02)的成果。]

践行“四自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 篇4

以往的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是绝对的领导者, 许多负责的班主任扮演的是“妈妈”、“保姆”的角色, 教育教学两手都要抓, 事无巨细, 无微不至。学生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下, 大都不辜负老师的辛苦付出, 考出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欣慰之余, 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我们的班主任为何总是那么辛苦?我们为何总不放心学生?学生除了成绩不错外, 其他能力有无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是否为他们今后适应复杂纷繁的社会做了足够的准备?答案显然是带有遗憾的。作为新世纪的栋梁, 我们希望学生除了有过硬的成绩之外, 还能具备高尚的情操, 坚强的品格, 得当的处事能力, 而这些, 必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锻造和磨炼才能获得。上学期开学伊始, 我们学校提出了学生的“四自教育”, 希望通过“四自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逐步完善,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同时在自行管理班级和学校工作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 挖掘潜能, 不断完善自我教育, 从而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

笔者现在担任学校高一年级的班主任, 我们班级也在逐步贯彻“四自教育”方针, 制订一系列计划和方案, 根据变化情况不断进行总结和改善, 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效。

一、日日三省吾身, 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四自教育”的基石,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内自省”、“内自讼”, 要求人们自觉地改过迁善。教育可以使人认识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自我教育则要求我们通过自我认识培养自信的品质, 通过自我要求培养自强的品质, 通过自我践行培养自立的品质。陶行知在《三代》诗中说:“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当然, 自我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学习知识和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培养美德。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读书明理, 做人成才, 方能践行敬德修业, 博物明理。

在班级中, 我们倡导每日“三省吾身”, 即在每天入睡之前, 想一想: (1) 今天的学习计划和任务我完成了吗? (2) 今天我做了哪些集体的工作, 得到了什么锻炼? (3) 今天我和同学相处愉快吗?遇到什么特别的事我是怎么处理的?还可以做怎样的改进?每周的班会一开始, 我们都会轮流让几名同学谈谈过去的一周自己的成长与不足, 一些学生由开始的局促不安到现在的有条有理, 时常还发表一些独到深刻的看法, 不仅自身实现了自我教育, 班级的其他同学也能够从中受到启示和借鉴。一学期下来,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 而是能够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向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做到真正在用“头脑”去感悟这个世界。

二、选拔精良干部, 实施自行管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学生自己做好自己的先生。”即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行管理的好习惯, 并持之以恒。作为班主任, 如果一味地亲力亲为,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 做事缺乏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心, 今后就业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班主任应该“退居二线”, 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强化学生的自行管理能力, 建立良好的自行管理机制, 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也能使班主任从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做到事半功倍。在班级中,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行管理,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集体主义责任感。

1.通过自荐和民主选举, 建立优秀、能干的班干部队伍。我们实行值日班长负责制, 统领负责当天的所有班级工作。仿照学生会格局, 我们在班里也成立“学习部”、“文艺部”、“宣传部”、“体育部”等部门,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方案和计划, 各个班委就是部门负责人, 每位“老百姓”都要参加其中一个部门作为干事, 目的就是调动起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为班级的日常管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也培养了除学习之外的工作能力。我们还引进了良性竞争机制, 阶段性进行各部门之间互相评分, 评选最佳工作人员, 并且通过公投进行小范围的职责调动, 让每个同学都有锻炼自我的意识, 提高自主管理班级的积极性。

2.以“法”治班, 制度严明。法”, 即班级管理的制度化, 以尊重学生为本, 前提是把每位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自身价值的、与教师同等地位的个体。本班的“法”就是让全体学生和班主任一起制定, 逐条讨论, 确定统一后作为班规。所谓的以“法”治班就是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强化管理, 制度明确, 奖惩分明, 做到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和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的奖励均有章可寻, 让每位学生心服口服。

3.多彩活动, 提高自行管理带来的成就感。班级各个部门各司其职, 对于学校和班级的大小活动均有明确分工, 有时也需要通力合作。高中三年, 是学生恣意绽放青春的最美年华, 在各种活动中, 每个部门都憋足了劲想要好好“秀”一把, 既展现自我, 又为集体争光。我们在校园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运动会、艺术节等各个活动中都表现突出, 同学们在这些活动中挥洒着汗水, 品尝着收获的喜悦, 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绝非语言能够描述。

三、制订合理计划, 进行自主学习

小学初中的学习模式大都是老师手把手传授知识, 通过反复训练掌握知识。到了高中之后, 由于课程的内容增多, 难度加大, 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或多或少的不适应, 很多学生不会合理安排时间, 明知道任务重, 但又不知该如何下手。

首先, 作为经历过高中生活的“过来人”和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 我们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当天所学的内容, 我们要求按照“预习, 复习, 作业, 巩固”四个环节严格执行, 这样能够保证每天的知识不会遗漏。周末时制订好各门课的复习时间和计划, 提高薄弱学科, 增强优势学科竞争力是自主学习的目的。我们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各科的均衡性, 不能过分地钻研某一学科。

其次, 自主思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教他人值得赞扬, 但并不是一有疑问就立刻询问老师, 而是应该基于必要的思考, 并确认已经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过深入考虑了, 再去询问。来问问题的学生我都要求他们先说说自己的思路, 再和他一起寻找思维上的漏洞。平时, 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问题也同样是一个好习惯, 它可以引发新的思考, 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机器, 而是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知识探索者。

最后, 要教会学生自我总结, 归纳, 定位。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 但成绩还是不理想, 主要因为他们没有做到从题目中总结方法, 不会举一反三。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除了对所学知识结构熟练掌握之外, 每门学科都要配备纠错本。以我所教学科数学为例, 学生不仅仅是将错题记在纠错本上, 还必须按照知识板块进行分类, 题目下面要写上错因、正确解答过程、使用了什么思想方法。通过这个办法, 培养学生自主整理、归纳的好习惯, 在考试复习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健全心理素质, 快乐自信成长

现在物质生活日益优越, 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日益严重, 他们一方面衣食无忧, 一方面也不断接受复杂社会带来的负面产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心理健康比成绩优秀更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三观”, 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鼓励学生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排解心理压力和低落情绪。我们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 他们能够客观地为学生分析问题, 找到症结所在, 提供有效方法, 并为之保密。所以现在心理咨询室也成了孩子们舒缓心情的一个好去处。

2.利用班会课时间, 学生自行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优质品格等主题活动, 或演讲, 或辩论, 或表演, 期间不乏有观念的碰撞和激烈的争论, 但从中可以看到, 我们的孩子是善良乐观、坚强自信且具有独立想法的, 现在的他们已然比当时的我们更加优秀。

3.对于个别缺乏自信、性格忧郁的学生, 班主任要格外关注。我会通过聊天、文字传递和他们交流沟通, 时常鼓励表扬, 建立其自信心。班上一个女生两次测验成绩不理想, 盲目悲观,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我没有多找她谈话, 而是在上课、作业中留心观察她的闪光点, 适时的表扬, 让其慢慢恢复自信, 终于在一次考试中, 她取得很大的进步, 我给她留言“相信我的话了吧?在我心中你的实力一直很强, 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实力。”从此, 即使成绩有所起伏, 她也能坦然接受, 积极寻找改进的办法, 人也越来越阳光、自信。

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 化平庸为神奇。”但在自信的同时我们班主任也要提醒学生做到不自负, 尽量使自己的目标更加实际, 注意那些消极的反馈, 并适时进行自我检讨, 可以使自信的品质更好地发挥作用。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篇5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 ,也就是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在新世纪里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形势,如何准确地把握住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优化的障碍以及怎样采取措施优化高校的教学内容,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学校以深化常规管理为主题,坚持“三个优化”,“三个确保”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开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内部管理崭新的局面。最近学校的校长外出考察、学习,带回来了很多名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理念,也分析了现在教学形势,我感触很深,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现在我就对学校今后的发展谈谈我的想法。

(一)以人为本,完善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1、强化制度管理,加强师德建设。以“务实平易、开拓创新、公正垂范”的班子工作作风为目标,抓班子队伍建设,促进班子成员在岗位上磨砺和成长;以“培养能力、增强实力、开发潜力”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完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2、坚持依法以德治校,构建和谐教育。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切实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把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最大可能地整合为有益的教育力量,推进学校和谐发展。

3、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健全制度。学校实行全封闭、全天后管理,不让校外的环境影响到学生。班主任,年级主任全面管理学生,政教处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其它部门也全面注意学生的全面教育、管理。

4、要重视“做人”教育。学校要强化“做人”教育,要把“做事”和“做人”教育结合起来,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重视德行的培养。

5、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认真研究学校安全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新时期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严格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

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二)聚焦课堂,深化教研,增强教学活力

1、成立理论学习指导小组,加强理论学习,每位教师要努力树立三种思想:育人为本的思想、现代化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的思想,进一步形成“严谨、善导、求实、创新”的教风和“勤奋、博览、多思、贯通”的学风。

2、继续抓好新课程“五个一”教学研究要求,以教案检查为抓手,组织各教研组、年段学科备课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促进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把“备、讲、批、辅、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科教学效益。

3、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完善教研组活动制度,坚持每周科组学习,科组备课,借助网络教研平台,继续开展以课例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的行为研究。

4、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贯彻落实“科研兴校”方略。每个教研组积极申报一个课题,遵循“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指导思想,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促进自身的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5、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加大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改革考试制度,我校进一两年实行了诚信考场制度,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诚信与价值观有机整合起来,注重考查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问题能力、实践和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关注人文内涵,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一个侧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6、加强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以校本课程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7、学生知识检测到位。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检测,对检测结果详细分析,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明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三)树立“六种态度”,形成“五勤”良好风气

1、完善激励机度和教学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树立“七种态度”

(心中有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即教研、交流与合作、开发运用课程资源、运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形成“五勤”(勤听、勤思、勤写、勤说、勤评)的良好风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素养。

2、开展“爱心列车”活动,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教育不能没有爱,爱心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培育和垂范,老师们身体力行,无疑是学生们最好的榜样,用爱心滋润,才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定期召开领导组、科任老师和家长、学生座谈会,学习、宣传改革方案,取得多方支持,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全体教师应做到“眼中无差生,班内尽良才,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时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热情鼓励,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

3、定期开展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专题讨论

在每个星期的科组学习中,要求教师要有备而来,从教师提供的问题中筛选出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位教师要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这样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从中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有价值的新见解,推动了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

4、开展“1+1”帮教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即每位骨干教师自行带动一位新教师,结成帮教对子,从理论学习、备课、听课、研课、课后反思等教学过程全程指导与跟踪、评估,引导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并关注差异性,因材施教,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5、开展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提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是每月召开一次阶段性总结,分析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二是期中、期末分别召开学生分类座谈会,加强师生思想交流与沟通,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将继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教育科研当作涵养自身素质,厚实学校

深化鼓励教育 提升办学品质 篇6

探究鼓励教育内涵,确立学校发展目标

2011年,学校提出了“鼓励教育”办学思想。学校多次组织干部、教师通过行政会、教代会研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重课堂教学轻课堂反思和反馈、重课堂教学轻校本教研、重课堂教学轻教师基本素质的提升、重人文管理轻制度约束、重学业成绩轻知识的形成过程等。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践行鼓励教育,紧紧围绕“励”“历”“立”三个字的内涵和外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践履“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专业提升搭台,为学校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理念,在“鼓励创新、历练成长、立德树人”的浓郁育人氛围中彰显办学特色。

研究鼓励教育实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分层培养,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学校坚持“阶梯式”教师分层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梯:三年以内新参加工作教师,采取与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的方式,重点从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等常规入手;第二阶梯:校级骨干教师,采取业务干部听课指导、外出交流等形式加以培养,做到能分析教材教法、独立生成及预设课堂、独立命制试卷;第三阶梯:市、县级骨干教师,走出去和名师对话,在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研训一体,激励教师创新发展 逐步完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一体化管理机制,落实校、组、班三级教研,探索跨校、跨组、跨学科等教研形式,提高校本教研的深度与广度。开放办学,让教师“走出去、学东西、长见识、提能力”,充分利用课改资源、教研室资源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拓宽学习途径,开阔教师视野。

专家引领,唤醒教师教育智慧 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名师专家引领机制,多次邀请名师专家到校讲座、走进课堂,一方面传递新的教育理念,解读课改方向,使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走进课堂对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面对面研究教学,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

骨干帮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建立“同伴互助”骨干教师帮带机制,通过骨干献课、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学科间融合。通过同教共备、同课异构等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形成广纳言、广集智的研修氛围,养成勤思考、多动笔的习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领会鼓励教育理念,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围绕“减负提质”深挖鼓励教育内涵,领会鼓励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低年级段教育态度重“亲”,教学方法重“活”;中年级段教育思想重“赏”,教学方法重“巧”;高年级段教育原则重“尊”,教学手段重“启”。

备课“有用”,锻炼教师研究教材。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设计的整体水平。

上课“有效”,鞭策教师研究教学。深入开展高效、优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上教师要准确提问,充分留给学生活动时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明确教师也是参与者和学习者,让所有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收获。

常规“指导”,激励教师研究教法。课前深“研”、课上细“看”、课后重“谈”,把课前、课中、课后统一结合,把指导做细做准,让每节课都有所提升。

作业“规范”,历练教师研究学生。作业布置要科学、合理,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阶段性的家庭作业;每天要布置适量的作业,每次作业都要精选、精编、分层布置,认真批改,讲评到位,做到精选、精练、精批、精改。

未来,学校将继续围绕鼓励教育,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深化开放办学,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改进校本教研形式,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继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县旧县中心小学)

深化自主教育培养管理能力 篇7

班级好比是一个小社会, 事务错综复杂。班主任要想从班级事务围城中走出来, 提高工作效率, 就必须要实现管理自动化, 给每个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使全员参与管理, 懂管理, 学会管理, 在管理中得到发展。于是我在研究、探索、实践魏书生教育思想中, 对魏书生的班级分项承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进行了精细的研究。

一次班会, 我有意渗透了“班级分项承包制”, 起初学生很不理解, 当我详细解释后, 学生都恍然大悟, 跃跃欲试。我看他们兴趣极高, 就趁热打铁, 与学生商量了具体承包项目。就这样, 班级42项承包项目在这次班会上发包了。发包后我仍然在担心:孩子们能行吗?

我担心的事在发包后的第一周果然出现了, 我班承包为班级盆花浇水的孙晓光被大家集体围攻。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五项目发包完后, 孙晓光主动承包了给盆花浇水, 可是周五放学他就走了, 没浇水, 接下来是双休日;周一他像往常一样没行动, 周二像没事人一样又没管, 周三放半天假, 他背起书包就跑;周四早晨到校, 他看同学们都在无声地忙着自己的事, 就问张明:“今天有检查吗?”张明告诉他:“是自己检查自己的承包项目, 我们在实现承包时的承诺, 每天都要把承包的事做好。”“啊, 我怎么忘记了!”这时他才急急忙忙地去提水浇花……当他给花浇水时, 发现班级的39盆花, 已有11盆失去了原有的旺盛, 叶子打蔫了, 花谢了, 显然是断了“血脉”!唉, 怎么办?孙晓光看在眼里, 急在心中, 蹲在地上, 暗暗地掉下了眼泪……这时, 值日班长走过来了, 发现了班级盆花的残景, 就大喊起来:“你是怎么管的?”同学们听后也都聚拢过来, 一见这么多盆花“奄奄一息”了, 都在喊:“你干什么的?”“怎么把花管死了?”“你赔!”“你不要再管了!”……

这一阵乱在三楼层惹来了一群学生, 班长跑到办公室找我, 我赶紧跟随而去。我先是疏散了学生, 让学生回班上课;然后拉起了孙晓光, 稳定他的情绪;我看了一下盆花, 属实干裂枯死。情况是真实的, 然而学生都在气头上, 他们喜欢的十几盆花, 就这样在旺盛期夭折了, 大家能心甘情愿吗?我要想方设法说服大家, 否则晓光怎么面对呀!于是, 我走进了班级, 在大吵大闹中让大家静下来了, 我心平气和地说:“孙晓光有直接责任, 他属实没有兑现发包时的承诺, 但大家想一想, 从上周五到本周四有7天时间, 孙晓光没负责任, 那么我们还有38人, 就在眼皮底下, 难道谁也看不到吗?况且还有老师、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负责检查承包的管理员, 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吗?他是具体负责人, 但他没做好, 别人也要提醒他啊!承包责任制不是实质上的‘分家’, ‘分家’后就各顾各的, 其他事就不管了。我们是分工合作, 哪件事都直接涉及班集体的利益, 所以我们要有分有合, 紧密联系, 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你们说对吗?”一席话, 学生似乎领悟了, 气也消了。在责怪的同时都向孙晓光投去了希望的目光, 有的同学说:“晓光, 我明天带花, 一样的, 我们移栽到花盆里, 精心护理几天就好了!”“我有!”“我也有!”……又一周过去了, 我悄悄地观察了一周, 孙晓光精心护理了一周。又到了周五, 我提醒大家看看花, 大家高兴地说:“老师, 不用看了。我们天天在观察, 晓光干得很好, 现在花长得精神, 含苞欲放, 我们放心了!”

经历了这段承包的曲折, 班级所有承包者都汲取了教训, 对自己承包的项目都精心管理。全班学生都树立了“班级无小事, 事事都关己”的观念, 人人参与和主持着班级工作, 人人都享受到了自己成功的快乐!

几年来, 我深深地体会到, 实施自主教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做事习惯, 有益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 同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当班级管理完全呈现“自动化”之时, 我有一种“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感受。

改革会计教学深化创新教育 篇8

关键词:会计教学,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 就是一种能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 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并且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 从而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教育。目前, 我国的中职学校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培养身心健康, 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而会计教学作为传统学科, 更加需要用创新教育的全新活力来推动改革, 以更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来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会计教学中深化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再不是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管家型人才, 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职业品质素养

人才交流会上普遍反映出, 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应聘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之外, 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这些都是传统会计教学中所缺乏的。

2.专业胜任能力

人才市场、浏览网页、报刊等媒体的招聘条件上也体现出, 现在的企业招聘, 所需要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单纯狭义上所指的专业技能, 更需要随机应变能力, 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等。

3.综合运用能力

如今最受欢迎的会计人才, 属于复合型人才, 并非纯粹是记账和算账, 而是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统计分析、秘书、人事等可能都要做, 经济发展, 竞争激烈, 企业招聘会计人才的标准也水涨船高, 这些都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如何在会计职业教学改革中深化创新教育

(一) 构建创新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

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 那么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 决定着职业学校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价值。

1. 增设发展课程,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摆脱传统学科模式影响, 为学生设计更符合学生兴趣和特点, 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内容, 比如为开设“银行会计”、“出纳会计”等课程, 更加与现实需求接轨。

2. 教学安排, 理实结合, 培养全方位能力

专业课程也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 以引导学生既重视理论知识, 更重视感性经验;使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3. 教材编排更新, 整合教学内容

会计准则数年便有变革, 税法内容更是每年都有变更, 教师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 力求将那些陈旧、重复的内容剔除掉, 强化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关内容。有的教材内容陈旧, 设计不够新颖, 版面排列不适合学生阅读, 这些都需要改革。

(二) 建设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不应该是现成知识的“搬运工”, 而更应该建立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不应该是固步自封的“教书匠”, 而应该是不断超越和更新自我的教育家。

1. 会计教师需要参加在职人员的培训、进修, 进行学历提高等活动, 了解新会计制度和财经政策的变化;再有比如定岗实践, 定期进入企业实习等活动, 提高职业能力, 而非空有教学理论的说书人。

2. 学校为了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应开展讲座学习, 书本阅读等活动, 让教师不断进步, 知识更新, 更可以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等都纳入评估体系, 更好起到激励作用。

(三) 构建创新教育特色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 “以书为本”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 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应是学习过程中的导演和伙伴.

1善于设问, 让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 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另外给学生设一些探究性的质疑, 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2、创设交流情境, 培养沟通能力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展开讨论。例如, 在讲到对固定资产进行财产清查时, 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账面价值记账, 而盘盈时则不可以, 只能按照重置价值记账等。

3、创设合作情境, 培养团队能力

会计专业教学中, 越来越多引入沙盘教学课程, 这就是团队能力的培养之一, 在运用过程中, 既对已学内容加以巩固, 又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竞技的硝烟。而在平时的教学中, 也可以创设合作的情境, 比如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

(四) 强化实践教学, 创建实训基地

传统的教学模式因过于强调课堂教学和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 往往与职业教育特色不完全相符。为改变这种状况, 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创办各类实训中心, 在“动”中强调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得到综合应用, 进而把理论转化为一种实际操作能力。

在会计教学中, 可以多开展各类技能比赛, 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实习, 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创造能力, 也为理论知识的调整、完整、升华提供依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 就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工作性质、责任以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水平和道德品质。这种教学活动无疑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1.

深化教育 篇9

一、任职教育培养效益的内涵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 任职教育培养效益的内涵

效益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经济效益就是在经济活动中, 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的比较……经济效益问题是无处不在的, 教育活动的成果与耗费的比较是教育经济效益”[2]。任职教育培养效益, 是指对任职教育的投入通过教育实施过程转化为军事人才素质, 进而生成军队战斗力的实际程度。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都应当追求培养效益, 但二者的内涵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共性之处在于, 二者的投入都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 产出都泛指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区别在于, 从投入的付出来看, 任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在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的前提下接受再教育的, 其投入还包括离岗期间的隐形消耗;从产出的所得来看, 二者的人才素质评价标准不同, 学历教育重在培养规模效益和基础质量效益, 而任职教育重在岗位技能提升效益和岗位转换适应效益。

(二) 任职教育培养效益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军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和教育体系完善的历史正是不断追求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过程。从全面开展学历教育到大力发展任职教育的军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本身就是最显著的追求培养质量和效益的创举。应当清醒地看到, 随着任职教育规模的不继扩大, 必将提出更多的投入需求, 如果失去了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势必制约任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任职教育院校是实施任职教育的主体。大多数任职教育院校认为, 在深化任职教育改革过程中方方面面都需要投入, 总感觉建设经费相形见绌。其实, 这是很自然的, 就好比一个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不仅需要观念转变、政策扶持, 而且需要破旧立新、增加原始投入、改造挖潜。问题在于, 人才培养这类特殊的行业效益, 加之任职教育这种特定的教育形态, 影响效益的因素有哪些需要清楚, 哪些环节是可控的需要把握, 哪些措施是可行的需要探讨, 这样才能为任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对任职教育培养质量的关注远大于对任职教育培养效益的关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 由于军队建设的发展客观上急需高素质的岗位人才, 提高任职教育质量是当务之急;由于宏观政策更多的是导向对任职教育质量的要求, 而对任职教育培养效益关注程度不够;由于军事教育不同于普通国民教育, 长期以来军队院校经费不足就向上申请的传统思维根深蒂固, 因而缺乏效益意识。应当看到, 虽然对任职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 但与任职教育的需求相比缺口依然很大。在缺乏效益意识和对院校建设缺少效益考核的背景下, 院校规划布局不够完善、培训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任职教育课程体系不够科学、任职教育条件建设不尽如人意、课程内容更新时效性不强、任职教育教材建设缺口较大等现实问题比较突出。尽管对任职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加大, 但如果对任职教育培养效益问题不加以重视, 则势必成为任职教育深化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二、军队任职教育培养效益的影响因素

影响任职教育培养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些因素可以区分为任职教育院校外部因素和院校内部因素两大方面。院校外部因素是指院校自身无法控制的环节, 如任职教育体制机制、任职教育指导思想、任职教育基本方针政策、招生规模等。而院校内部因素则是院校自身可以控制的环节, 如教员队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基础条件建设、院校日常管理等。

(一) 院校外部因素对任职教育培养效益的影响

我军任职教育尚处在实践探索阶段, 虽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实践表明, 任职教育的效益尚不够理想。一是目前的任职教育院校布局依然不够完善, 规模确定尚存在不科学之处;二是培训专业设置不够科学, 存在专业岗位培训交叉、个别岗位缺乏培训渠道或缺乏针对性、对通用专业岗位培训任务归属过于笼统, 不同军兵种学员接受培训的收获相差悬殊等现象;三是任职教育招生管理不够精细, 没有真正按照总部招生规划实施, 有的人因工作忙从未参加过任职培训, 而有的人多次参加同一级别或同一岗位班次培训, 同一培训班次中受训基础、岗位性质、工作经历相差悬殊, 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四是任职教育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细化, 存在标准一刀切的现象, 不符合任职教育指向性原则, 也难以对不同任职教育院校进行量化评估;五是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尚停留在政策层面, 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健全, 使得院校与部队双向交流制度无法全面落实, 院校实操训练条件难以全面改善。

(二) 院校内部因素对任职教育培养效益的影响

任职教育院校作为任职教育的主体对任职教育培养效益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与目前对任职教育院校的投入相比, 总体上效益偏低, 究其原因:一是对规划任务的培养目标缺乏准确的把握, 教学内容的起点、深度和侧重点与任职教育要求存在偏差;二是教学力量资源配备不适应任职教育要求, 依照传统的学科划分方式组合教学力量, 教学力量资源利用率偏低, 造成教学力量紧张的矛盾比较突出;三是教员的任职教育施教能力建设缺乏有效措施, 有些教员到现在也没有摆脱传统的学历教育思维定式, 使得许多任职教育思维观念难以通过教员的教学实施得到体现;四是课程体系不符合任职教育要求, 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不健全, 难以使参训学员在短暂的任职培养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五是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普遍缺乏针对任职教育特点的精品课程设计, 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六是教材建设不适应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需要, 教材形式不够丰富, 教材建设与管理模式需要改革;七是任职教育基础条件建设思路不够开阔, 建设渠道不够广泛, 能够达到总部要求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要求的院校和课程不多;八是任职教育学员管理依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方式, 学员自主性不够, 无法满足参训学员的个性需求, 许多学员进校前的培训需求和愿望难以通过灵活管理加以实现。

三、提高军队任职教育培养效益的对策措施

只有实现任职教育质量与效益的统一, 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 任职教育改革才能不断深化。各级机关、各任职教育院校都应当高度重视, 积极作为, 推进任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 更新办学理念, 增强任职教育效益观念

这里强调的是, 要建立任职教育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办学理念。任职教育效益观念不仅机关要树立, 院校领导和任职教育教员同样要树立。

1. 统帅机关要增强效益观念, 在任职教育院校布局、规模确定、培训任务划分等顶层设计中把质量和效益有机相结合, 运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

“专业设置要力求体现集约化与最优化的资源配置, 以最少的投入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 求得军事任职教育的高效益”[3]。比如专业归口问题, 归口过于分散体现不出规模效益, 但归口过于集中, 不同军兵种和不同岗位学员就难以获得期望的任职教育收获。没有收获的任职教育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2. 院校领导要增强效益观念, 在任职教育院校建设中统筹规划。

任职教育院校建设是长期的, 一所高质量的任职教育院校不可能在短期内建设好。在任职教育院校建设的初期阶段, 方方面面都需要投入。每届院校领导都应当站在院校长远建设的高度, 切实做好任期内的基础工作, 按规划实施建设, 避免短期行为, 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院校建设目标, 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降低院校建设效益。

3. 任职教育教员要增强效益观念, 积极适应任职教育规律。

目前, 任职教育教员普遍感觉学时太少, 难以完成想教的所有内容。其实, 这正是任职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员之所以有这种感觉, 是因为他们在思维观念上还没有真正适应任职教育的本质要求。军队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工学矛盾的现象将长期存在。院校教员应当珍惜参训学员的宝贵时间, 探索运用最适合的教学模式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

(二) 把握任职教育特征, 突出任职教育效益内涵

关于任职教育的特征, 相关论述已相当深入, 关键是要在实际中始终把握住任职教育的内涵。任职教育的效益内涵值得深入思考。

1. 充分发挥任职教育培养形式的灵活性, 体现任职教育效益内涵。

任职教育规模、班次和培训内容, 虽然有培养规划可遵循, 但在特定的时期, 当国家安全形势发生变化时、武器装备发生重大更新时、军队建设和作战理论产生重大变革时, 对岗位任职的要求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提出新的岗位任职需求。任职教育必须紧跟这些形势变化, 无论是任职培训规模和班次、参训人员类型和数量、培养学制都应随之调整。这就是体现效益内涵的任职教育灵活性。21世纪初我军开展的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应急培训就是典型的实例。这种形式的人才培训是学历教育无法替代的, 也是任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任务和生命力所在, 充分体现了任职教育的效益功能。

2. 适应任职教育特点, 提高教学力量资源利用效益。

教学力量资源的利用对任职教育效益的影响举足轻重。任职教育是以任职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 而任职岗位能力往往是由多学科知识的集合加以体现的, 所以, 任职教育教学力量资源的组合既要考虑学科因素, 也要充分考虑岗位能力培养因素。有的院校通过淡化学科、交叉重组、渗透教学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既有效调动了现有的教学力量资源, 提高了教学力量资源使用效益, 也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要探索既适应任职教育需要, 又不影响特色学科建设的创新之举。

3. 探索高效益的任职教育组训方式。

目前, 绝大部分任职教育教学和训练环节仍然限制在院校内部, 难以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紧密结合岗位实际的训练思路始终没有质的突破。其实, 院校肩负的是任职教育的组训职能, 而训练场所并非只限定在院校内部。应加强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机制的建立和联合组训方法的研究, 如将部队每年的演练计划与院校教学计划相结合, 以部队演练弥补院校实践环节的不足, 以院校训练推动部队演练的深入。加强院校与武器装备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联合组织任职教育训练方法的研究, 以装备研发和生产前沿动态带动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 实现岗位技能的超前培养。

4.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提高培养效益。

任职教育岗位类型和层次多样, 同一岗位具有多个培养层次的现象普遍存在。每个班次都设置固定的课程体系、配套完整的独立教材、建设独立使用的教学条件, 势必造成课程内容交叉和教材建设重复, 使培养效益大大降低。应当倡导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组合型人才培养。这样既有利于课程体系的相对固定, 便于开展课程建设, 也有利于多种规格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更新。应扩展任职教育教材建设思路, 改变任职教育教材内容更新慢、建设效益低的现状。基本教材、讲义教材、辅助教材、参考教材各有其功能, 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各有其优势, 不能单纯追求教材形式。在教材立项和优秀教材评审等政策环节改革创新, 鼓励教学使用效果好、建设投入成本少的教材建设项目。

5. 积极探索高效益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对培养效益影响很大。好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有益于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 还能放大任职教育的实际培训时间, 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增强任职教育培养效益。“菜单式”任职教育教学模式在没有增加总学时的前提下, 实际开设的课程内容增加了三四倍, 同时满足了不同学员的培训需求, 效益倍增。

6. 改革任职教育学员管理模式, 扩展任职教育效益功能。

参加任职培训的学员都有其个性需求, 统一的教学环节难以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要使参训学员既学到学校安排的内容, 也能在任职培训期间解决个人想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必须改革学员管理模式。任职教育院校在内部管理上应更加开放, 给每个参训学员以自主学习、自主探讨和研究问题的机会。院校应在资源利用、时间利用、师生互助等方面为学员个性化培养和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实践表明, 凡是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院校和教员, 普遍得到参训学员的肯定, 认为参加任职培训确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孙建国.在2011年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优秀单位授牌活动上的讲话[R].军事, 2011, (2) .

[2]库桂生.国防经济效益浅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7:1-3.

深化继续教育提高创新能力 篇10

一、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要想学好科学发展观, 首现就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它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而人的全面发展会推动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指出:“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 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 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地位, 从而决定了在国际贫富两极分化中的国家前途。”这就给我们继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及时培养出一大批思想上富有创新精神、工作中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发挥个体创新科研的积极性。

创新是人类的本质。卓越的工作过程也是不断否定、不断创新的过程。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力,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是一项长期而崇高的工作。目前世界上每1小时就有20项新发明诞生, 每年新增的信息达到近800亿条。真正的经济发展是取决知识经济的发展, 实际是“个人知识”经济, 是以个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一种贡献。我们不排除协作的重要性, 但发明创造应该说主要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我们就是要通过培训与灵活多变的措施和策略, 调动每个人创新的积极性。引导专业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科研工作。必须调动专业人员创新科研的积极性, 引导广大专业人员主动参与创新科研。让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把人力资本做大。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结果表明, 从包括知识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等指标在内的综合指标看, 如果把美国现有水平作为一个发展标准, 以1来衡量的话, 我国仅有0.26。这表明, 如果说美国刚进入知识经济阶段, 我国则处在知识经济的萌芽期。也说明, 我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太多的路要走。多年来, 我们继续教育工作无论在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它对推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教育已成为发展我们事业的“发电机”, 成为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2、加大继续教育资金投入的力度。

多年来的继续教育工作, 使我们深刻体会到继续教育工作比其他工作更需要资金的支持。如, 我们开办过的专业技术培训班:《化工分离控制》、《煤矿安全知识》《信息管理》等都受到企业的欢迎, 并确实为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 继续教育工作遇到了资金的瓶颈。现在经济社会, 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最具活力的企业都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工作开展的最好的企业。为了保证全体员工永远的高素质, 就必须长期开展好继续教育。为保持继续教育的活力, 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是有必要的。更应该聘请一些知名学者讲课。上个世纪末, 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认为, 对员工培训每投入一美元就能得到五十美元的经济效益。最近我们对一些中小企业的调查发现,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很少甚至没有。普遍存在短期行为, 这势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个体能力的提升才能达到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乃是当务之急。

二、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 它的发展依赖于全方位的创新。如知识创新、管理创新等。因此, 劳动者必须具备进行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目前美国许多高技术产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 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20世纪初, 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至30%, 五六十年代为50%, 20世纪末已上升到80%以上。由于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加强, 使得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前具有了乘数效应关系。因此, 要提高生产力, 最有效的手段是提高科技含量。正是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这种日益显著的作用, 使得知识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新趋势。也正是创新赋予了现代经济的活力。

创新是现代经济的特征, 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的一体化使创新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知识与科技创新需要热情、使命感和创新精神。要树立工作中与所有研究过程都存在创新可能的创新意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要善于利用发散或反向思维取得创新成果。

1、提高科技创新素质是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工业企业已经通过制造装备的引进, 缩短了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差距。已成为制造大国。在很多行业, 世界许多名牌产品的加工基地建设在中国。但要成为制造强国还要走很长的路。目前制约我国工业发民用工业的关键, 是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所以提高知识与技术创新, 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对于国家兴衰来说, 联合国近来有一新论断:“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 实际是创造力开发的差距, 要从开发创造力入手, 来缩短差距。”

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 一是取决个人的学历、爱好、敬业精神等个体因素。二是取决于工作环境对其的影响。我们就是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张扬创新精神, 而继续教育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常言说:活到老学到老。美国经济学家莱斯指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在于提高基层员工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专业能力外应该具备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每个人都有。区别在于有的人把创造当作乐事乐于乐在其中, 有的人认为创造是一件难事难并不可攀。我们在举办《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的学习班中深有体会。学员对陶行之老先生的名言“人人是创造之人, 时时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有了切身体会。普遍提高了创新素质, 增强了创新能力。我们就是要通过继续教育工作, 增强人们的创新素质, 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2、开展好继续教育搭建创新能力平台。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创新的基础, 科学的方法是任何科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 并始终贯穿于科学认识的整个过程上。我们就是要通过继续教育让广大学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为他们搭建创新能力平台。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刘东生院士。长期奋斗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 从中国黄土的研究中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刘东生院士最早从事古生物学的研究, 并且成绩斐然。后来转行研究黄土。却在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走在世界前列。常言说隔行如隔山。刘东生院士却在不同的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改行后成就更大。这都取决于他自身的科学素质与他早已搭建好的创新平台。正是他在两个领域的精通才发现了黄土沉积的曲线与深海里面的沉积的曲线的相象。两条曲线的相像证明了我国的黄土高原和深海沉积物一样, 记录了从古到今环境的变化。掌握一种技能, 不如拥有创新能力。正是授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我们应该通过继续教育工作, 搭建一个让不同专业的人员有一个互相交流学习平台, 建立起专业的人员的技术业务档案搭建起技术服务交流平台, 最终形成利于专业技术的人员创新能力的平台。

深化教育 篇11

交往礼仪。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古代中国注定人文伦理的培养,并规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所有人遵守。虽然现在我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苛刻地要求少儿,但是进行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还是必须的。少儿时期的儿童一定要培养起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摆脱“小少爷”“小公主”脾气,学习一定的礼貌规范,掌握日常礼貌用语,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学会谦让,与伙伴们和谐相处。

生活礼仪。生活礼仪主要包括用餐礼仪、仪容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方面。用餐礼仪要求少儿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保持桌面、地面等的整洁,不挑食、不抢食等;仪容礼仪主要包括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学会规范的走、站、坐等姿势;公共场所礼仪主要包括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行走时注意让路,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座等。

学习礼仪。学习礼仪主要包括遵守课堂秩序,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等。

开展小学礼仪教育的措施

从细节入手,开展一日活动,将礼仪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少儿从早上进入小学开始,要进行学习、进餐、睡觉、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小学教师应该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少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引导少儿进行改正。例如可以要求少儿在校园内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进餐时按照一定的步骤、注意桌面的整洁,自觉收拾餐具,养成擦嘴、漱口的习惯,便后洗手,不小心踩到别人要说对不起,麻烦别人要说谢谢,睡觉时间不影响他人等。

在少儿的游戏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儿童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学教师在培养儿童谦让精神的时候,可以让少儿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角色演绎。教师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问题,倾听小学儿童的回答,然后引出游戏。随后让儿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后启发儿童进行讨论,得出同伴之间应该礼让的结论。通过游戏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少儿玩得有积极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少儿在集体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在群体生活中,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地掌握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小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少儿诵读《弟子规》,教育少儿如何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如何读书、学习、做事等;通过开展“学礼貌用语,做文明少年”活动,培养少儿的说话习惯,教授少儿文明用语,让少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通过开展“孝敬父母”活动,要求少儿回家为父母做捶背、收拾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少儿从小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通过开展“快乐学礼仪”活动,从培养少儿“站、坐、蹲、走、递、接”等基本动作开始,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育,使少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适当进行一定的评比、奖励,对表现好的少儿进行部分物质、精神奖励,激励获奖的少儿再接再厉,没有获得表扬的儿童继续不断努力,提高礼仪教育的成效。

引导家庭参与,紧密配合共同进行礼仪教育。少儿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小学内,另一部分时间则基本上都是与家长在一起的。为了让少儿礼仪教育更好地进行并保持其持续性,必须让家长配合小学教师的礼仪教育工作。少儿教师应通过举办少儿礼仪讲座、电话、当面交流等形式,向少儿家长宣传少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礼仪教育并积极配合小学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像少儿教师一样随时教育少儿,对少儿的不规范行为及时作出提醒,并促使其改正。同时,家长一定要做好模范榜样作用,一言一行要符合文明礼仪规范,这样可以让少儿在模仿的家长行为时习得文明礼仪规范。

在各种节日里进行礼仪教育活动。少儿都是喜欢过节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少儿爱热闹、好奇心重等心理对少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小学教师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指导儿童动手为家长制造一份新奇的贺卡、画一幅图等作为礼物,写下最希望对父母说的话;提醒、督促儿童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的时候献上自己的礼物,并在那一天特别体贴父母的辛劳,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让父母开心;在元宵节、端午节圣诞节、儿童节、元旦等节日,送给同伴等亲手制作的礼物,在教师节送给教师礼物等。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体会到自己的付出让别人高兴的快乐,形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深化法制教育建设法制河西 篇12

近年来, 天津市河西区司法局按《天津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关于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建设“法治河西”的决议》和《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

创新普法载体、深化普法内容、强化普法合力、夯实普法成果, 全面完成了“六五”普法工作中期目标任务, 保证了法治河西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2011年、2012年, 河西区连续两年荣获“天津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天津市河西区司法局积极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制度保障, 重新修订了依法治区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工作职责、办公室工作职责, 建立了普法讲师团工作制度、法制宣传志愿者工作制度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建立了普法依法治理和法治河西建设工作考核检查机制, 对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和法治河西建设工作进行责任分解, 并制定考核标准。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履行指导、协调、检查、考核职能, 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讨重点问题, 制定工作方案, 下发工作安排, 做到年初有部署, 年中有推动, 年底有考核。及时建立充实普治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调整了由区委书记张杰同志担任组长的依法治区领导小组, 搭建起覆盖全区、调动各方的区、街 (单位) 和社区三级普治工作网络, 确保工作层层推动和落实。加大普治工作经费保障, “六五”普法以来, 区财政局共划拨普法经费194.2万元, 有力地保障了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发挥法制宣传积极作用

“六五”普法以来, 司法局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 突出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 法制宣传教育专项活动蓬勃开展。围绕区人大代表换届和居委会换届选举, 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 确保了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围绕维护河西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开展了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等专项法制宣传, 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围绕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 组织开展了防震减灾、关爱未成年人、道路交通安全等一系列专项法制宣传活动, 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矛盾多发和易发领域, 组织“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 开展“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26”禁毒日等宣传活动, 受到群众欢迎。在开展各类专项活动期间, 全区共设置法律咨询点685个, 制作宣传展牌1520块, 悬挂宣传横幅1370余条, 发放法制宣传资料65000余份, 开展普法培训、讲座549场, 受教育人数120多万人次。

深化“法律五进”推进全民学法用法

河西区司法局始终坚持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为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对象, 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重中之重, 深入开展“法律五进”活动。及时下发河西区“法律五进”工作制度, 建立了下瓦房街富裕广场社区等2个“法律五进”工作示范点, 马场街司法所等5个“法律五进”活动联系点, 以点带面, 推动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一是“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循序渐进。坚持并完善党委 (组) 中心组集体学法、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 将法律课程纳入区委党校和行政学院教学内容, 先后组织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法8次, 举办处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讲座11期。

二是“法律进学校”活动扎实开展。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将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大纲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之中, 推动“计划、教材、课时、师资、考核、法制副校长”六落实。

三是“法律进社区”活动不断深入。积极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六个一”活动, 积极组织“律师进社区”活动, 为每个街道社区配备了法律顾问, 通过开展普法讲座、义务法律咨询等活动, 为广大居民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法律服务。

四是“法律进企业”活动注重实效。坚持普法教育与依法经营管理相结合, 积极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有效提升了依法经营管理和应对法律风险的能力水平。同时, 区工商、卫生、质监等单位结合各自工作重点深入240多家企业, 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五是“法律进工地”活动拓展创新。在“法律五进”的基础上, 将法律服务等活动送进工地, 组织律师深入友谊路街谊城小区、梅江街川水园工地, 向外来人口宣传法律知识, 解答法律咨询, 提供法律服务。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坚持将法制宣传与法治文化相结合,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治文化建设实践活动, 形成独具河西特色的法治文化新格局。先后组织开展了法制宣传公益广告征集和最受市民欢迎的普法依法治理活动项目评选;组织了“西岸风”法治文化惠民系列活动, 组织法治书法作品创作笔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是今年以来, 结合河西区“创文”工作的开展, 为全区13个街设计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法制宣传教育展板, 准备在全区开展“创文明城区, 建法治河西”法制宣传教育巡回展, 为推进法治河西、平安河西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此外, “六五”普法以来, 共向司法部报送参赛法制动漫作品81件, 摄影作品10件, 书画作品13件, 法制好新闻22篇, 其中1幅摄影作品获全国法制宣传摄影优秀奖, 2幅动漫作品获全国法制动漫优秀奖。

创新宣传载体突出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阵地和电子信息显示屏等现代传媒, 积极搭建立体宣传平台, 加大公益广告和舆论宣传力度, 宣传推广工作亮点, 提升社会各界对法治河西建设的关注度和认同惑。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天津政法报》、网易网、北方网等多家报刊、媒体先后97次对河西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全力打造精品法制宣传栏目, 坚持利用“河西普法网”开展网络法制宣传教育, 共发布普法信息4500余条, 图片2000余张。特别是自2012年3月起, 在《天津日报·新河西》上开辟了“六五”普法法治惠民专栏, 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采取律师以案说法的形式对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截至目前, 共刊发57期, 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推进法治河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多年来,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 特别是2012年《法治天津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后, 河西区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区委结合河西发展实际, 及时做出建设法治河西的重大决策部署, 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张杰同志担任组长的法治河西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成立了依法执政等7个专项工作组,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法治河西建设的实施意见》, 召开了法治河西建设推动会, 各专项工作组组长递交了工作责任书。同时, 大力营造宣传声势, 《天津日报·新河西》对法治河西建设工作进行了整版专题报道。一年来, 法治河西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法治河西建设领导小组适时召开工作会议, 研究部署法治河西建设工作。法治河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不断加强研究部署和组织协调, 制定了《法治河西建设任务分解》, 指导各单位、各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成立组织机构, 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 精心组织, 扎实推动, 认真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今年5月, 在市委、市政府召开天津市深化平安天津法治天津建设工作推动会议后, 为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 经区委领导同意, 区委办公室立即下发文件传达贯彻全市工作推动会议精神, 对法治河西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河西区保持了政治稳定、社会稳定,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法治河西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蜕变下一篇:水解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