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蜕变(精选6篇)
企业文化的蜕变 篇1
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针对设计思维, 它反映的是设计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密切互动关系, 它是一种独具特色而又持续不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横向、纵向发展, 流行文化已经慢慢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它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 它是一种主流的、强有力的文化现象。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 以一定周期, 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 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流行文化是一种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大众文化, 它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鉴于流行文化已然成为整体文化领域中的最活跃部分, 研究流行文化随之成为研究整体文化发展动向的前沿阵地, 把握住了流行文化, 便把握住了整体文化的发展脉络。人们时常把它简单地定义为:老百姓追随与实践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
一、流行文化的特征
1. 广泛传播。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发展势头迅猛, 流行文化借助传播媒体的传播, 在不同阶级层次、不同层次的人口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开来, 由于流行文化在人民大众中的广泛传播, 让我们可以进一步借助流行文化的研究, 进一步深入了解民众的生活方式、普遍心态以及心理动向。流行虽然贵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 但它无一不在社会时尚中器物层面、行为层面以及观念层面有所体现。流行文化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加工, 从而获得新成果、新理论, 它通过融合系列设计手段, 慢慢演变发展成催生流行概念的源头。就像现今社会刮起的一股手绘墙设计风潮一样, 它通过在物化形式建筑空间和装饰设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创造出甜蜜温馨的室内环境和舒适宜居的情调空间。其独有的造型语言、特殊的创作理念、丰富的画面效果、充沛的情感表达, 不断启迪人们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人们对室内环境的美观性能等要求越来越高, 在室内装饰设计时, 对手绘墙的喜爱, 就俨然发展成一种新的时尚。
2. 因时而变。
随着时间的变化, 流行文化也迅速发生着变化, 从装饰、家具行为、衣着、娱乐、体育等领域潜移默化地发展着, 由此引发的心理、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渐渐影响着一代人, 它的发展脚步始终没有停下来。
透过流行的表面看本质, 我们能够对当代社会人们的消费观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流行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种心理状态, 又是一种消费趋向, 它的本质是精神的, 但载体却是物质的。从最初社会热情高涨的“哈日文化”到如今的“哈韩”现象, 这正是全面具象地诠释了什么是流行文化。购物商城中, 标有“韩国城”字眼的商城越来越多, 人们体验着韩国料理的美味, 体验着韩国服装的潮流气息乃至对韩国明星的狂热追捧, 这都反映出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物质、精神消费手段。
二、设计思维与流行文化
生活在快速变化的时代, 体验着周边事物的层出不穷, 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思维也似乎早已成为了一种潮流, 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产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创意灵感的来源于有创新思维的头脑, 在其思考的过程中结合的知识点越多, 联系相继越多, 继而设计的创意就越多。
人类文明要进步, 就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研究, 而创造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创造性思维是设计方法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必然是传统思维方式“异化”的结果, 它贯穿于设计活动的全过程, 早在遥远的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就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 它的这一解释包括物质世界, 还包括精神领域。
设计中体现出的创造性思维, 有其独有的目的性、发散性、主动性、灵活性等特征, 把握设计方法的主体———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活动, 对设计方法的逐步形成及运用有着深远的正面影响, 以下是设计创意思维的基本方法:
1. 发散式思维与设计。
追求思想的活跃、开放是发散式思维的一般特征, 亦可称其为求异思维, 它以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为前提, 采取系列措施, 从不同角度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 借助求异、扩散的思考, 获取多种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文明更好更快发展, 政治文化、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心中逐渐淡化, 流行文化的发展是迅猛的, 强有力地占据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流行文化以其前卫的行为、语言及表达方式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最终导致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愈发趋于对个性的追求。在流行文化的格局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时刻挥洒着自己的个性。表达艺术重点在于表达创新, 必须不停地打破束缚, 用全新的认识去感知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此, 个性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在这个产品愈发同质化的时代, 产品设计要突出尊重消费者的个性, 本着这个原则, 不仅可以不断获取商机和机遇, 也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设计新型产品并引领市场是索尼公司得以兴盛长久不衰的法宝, 它推出的便携式收音机“walkman”, 不仅预见到产品将会迎合青年人的消费需求以及心理依赖, 继而大力生产销售, 最终大受欢迎。现如今, “walkman”系列已经发展壮大, 在世界的各个领域拥有无数的追捧者, 它引领了小型、轻便的设计潮流。
发散式思维不仅要求设计师以新颖的视角创造出耳目一新的产品, 而且要改善甚至解决先前存在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求异性思维都算是发散式思维, 具有创意性的思维还必须具备客观上的可行性, 才可以称为发散式思维。因此, 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创造在设计这一探索过程中并存, 且缺一不可。
2. 联想式思维与设计。
联想式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密不可分, 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它运用联系的原理, 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由一种事物思维扩散至另一相关的现象。这一思维方式的运用, 可以使得设计的理念内涵与表达方式得到拓展与深化, 将设计想要表达的灵魂进行更加饱满、生动、形象的传达与诠释, 辅助设计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现如今, 设计过程中对形态的关注研究热度不减, 且与日俱增, 研究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得以不断开发与拓展。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及“结构”等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在设计过程中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借鉴, 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由此设计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以不断发展。人们在对自然形态的研究中, 仿生学、动力学及构造学等的出现也是其体现, 他们通过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特质、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等各式优异的特征, 把他们转换到技术系统, 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为人类优化造福。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 人们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由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等等。
联想式思维, 有别于无根据的瞎想及胡乱的遐思。通过联想, 在已存在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形象, 这不仅融合了设计师以往的设计经验与设计情感, 还需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 谨慎分析, 全面了解市场需求与供应、同类产品与替换产品等的信息, 准确把握市场脉搏, 才能推陈出新, 清晰掌握新产品的流行趋势与发展方向, 提高产品创新的成功率。它为人们解决设计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 促使感性和理性相融会, 用不断丰富、完善的科学设计去创造未来更优秀的作品。
3. 头脑风暴式思维与设计。
现代创造学的鼻祖, 美国人阿历克斯·奥斯本, 亦是头脑风暴的发明者。头脑风暴法, 相同于民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典故。它强调集体思考, 通过相互激发, 在不同的头脑中引发创造性的风暴, 进而产生更多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它曾广泛流行于美国广告界及工业设计界, 在现行的设计中也逐渐被广泛应用。经广泛调查, 大部分设计类的专业同学, 通过学习设计这一专业, 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及软件, 在思维活跃度及创造性上几乎是一片空白, 即便是有想法, 也与现有的市场、产品需求相脱节。头脑风暴法可以有效发挥集体智慧, 奥运火炬的整体设计就是设计团队运用头脑风暴法的成果。
在这个流行文化广泛传播的社会, 设计师应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集思广益, 不断练习, 时刻争做有创新思维能力的设计者。因为很可能因为自己的创新创造出改变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的产品, 推动人们生活的快速发展。流行文化产品有其精神上的内涵, 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它才可能流行, 但是这种精神不是提升人内心世界的动力, 而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消费品。我们要把思维变成生产力, 这就要求设计中要考虑到综合原则:即充分了解市场、消费、需求、工业技术等诸多因素, 通过设计和创新来不断满足这种种需求的变化, 体现出时代精神。因此在设计中设计思维显得至关重要。
三、结束语
好的设计离不开前瞻性的分析、策略, 它需要不断地想象, 同时要有激情的工作态度, 最终通过得当的表现技巧以视觉化的语言将艺术表达出来。严谨而创新的设计思维是设计师通往成功之路的钥匙, 必须时刻保持创造性的思维, 唯独这样, 设计产品才能逐渐臻于成熟。流行文化深刻着影响着艺术设计, 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 中国设计正逐步打上独有的设计标签展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 从设计理念、选材、色彩等角度, 无不体现别样的“中国设计”品味。作为艺术家也应时刻站在技术时代的前沿, 以更高的要求借助高科技及创造性思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典。
摘要:现今社会, 流行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着我们这代人, 以其主流性的思维不断构建着我们的文化, 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维方式, 它是平实的、朴素的, 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现象, 同时也被我们的生活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市场经济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 设计思维似乎也演变成了一种潮流, 各式各样的新产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设计方法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而把握设计方法的主体, 即设计师的思维活动, 对设计方法的形成和运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行文化,创新性,设计思维,发散式思维
参考文献
[1]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柳沙.设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4]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企业文化的蜕变 篇2
92年出生的许学言虽然年龄小,但却有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从河北只身一人来到天津,她希望可以凭借一技之长在这个繁华大都市站稳脚跟,活的精彩。只有初中学历的她曾经做过操作工,每天12小时的超负荷工作让她在心底暗下决心,一定要摆脱当时的生活。于是她信心满满来到连邦,她知道这是她梦想开始的地方。
因为学历的原因,在起初学习时,她遇到了不少麻烦,词语的理解错误,句子的流畅通顺都成为了她前行的一道道屏障。但这并没有阻碍她成为一名优秀的速录秘书,她逐渐克服这些困难,在结课时,速度已在班级中处于中上游。
让班级文化经历由内而外的蜕变 篇3
【关键词】明确制度 营造环境 细化流程 心里效应 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整个班集体的灵魂,虽然属于内在的隐性资源,却是班级内在气质和外显形象的集中体现,对于班级中学生习惯的养成、生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中学,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有效的班级文化对于学生内在气质的形成与锻造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强化班级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下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明确规章制度,促进自主管理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师的管理与教育是要培养能够自主管理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人来管理的人。”很多教师都会误认为所谓的自主化管理,其实就是利用学生来管理班级、利用班干来管理学生。事实上,这是对自主化管理的一种严重曲解,真正的自主管理应该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教师要在班级管理中构建切合班级实际的制度文化,运用明确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并使其成为辨析、品评每个学生行为的标准。教师可以利用班队、晨会课时间,与学生集体研讨,对班级常规管理中常见的纪律、卫生进行量化,为学生自主性管理提供制度化、具体化的依据。
在具体标准出台运行之后,教师不能直接放弃对学生的引领,任由其放纵发展,要多引领学生以自我反思的方式叩问自己:我今天哪些行为做得是比较合理的?哪些事情做得并不合适?我今天学习到了什么?哪些应该做的事情,今天还没有完成?……
正是这种自我反思型的叩问,深化了学生自我管理,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对自己身处的角色以及这一角色应该承担的职责,做出了应有的回应。
二、营造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熏陶
自古以来,我们传统教学就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因此,作为学生教育的场所,校园中、教室里,都应该充分重视文化范围的布置,通过简洁美观的陈设布置和文化氛围的精心营造,给学生以高雅的文化享受及奋勇向前的心理暗示。
在教育环境的美化和布置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如笔者曾经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飞扬的青春”的主题活动,教师则要求学生自己拿出整体设计方案,在敲定定稿之后,教师可以先构置出设计的草图。学生的整体构思以绿色为背景,凸显勃发的生命和希望,而在板块设置中以“青春故事”展现学生心灵成长的自我体悟和感受;以“青春风采”展示学生平时的各种艺术作品,凸显自我才华……
价值多元、充满文化气息的教室布置,就像是一位时刻关注、熏陶学生的教师,始终对学生的内在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细化班会流程,凸显文化内蕴
主题班会以系列专题的方式,引领学生对某一文化、某一现象进行集中性感知与悦纳,是班级管理中锻铸学生内在生命的重要方式。这种形式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预设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品行的良性发展。在班主任老师已经对班级学生形成通透了解的基础上,组织班级管理的助手精心挑选班会主题,细化班会实施环节,从而形成具有班级特征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组织“飞扬的青春”主题班会时,我就征求学生意见设置了三大板块:挥手童年、正值青春、青春绚烂。在整个准备过程中,十几人共同参与的朗诵节目从选稿到排练,从策划到调整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仅效果理想,学生还迸发了很多创造性因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青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教师引领学生以编排小品的方式加以展现,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强的共鸣,引发了学生对青春的深度思考;而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关于青春的名家名言,升华学生对青春的感悟,消弭学生对青春存在的困惑。
每次主题班会的顺利开展,都是对每个学生形成的一种认知提升,为学生情感世界的丰润、隐性文化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依托心理效应,唤醒文化期待
初中生正值生命发展的黄金阶段,其最重要的内容是能够深入发现自己,认识自我。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提升认知,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就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心里上而言,艺术化地使用学生的生命个体的心里效应,就能够引领学生逐步从成熟走向独立,从依赖走向自主。在这一过程中,好的目标和榜样的力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班级中有位小z同学聪明机灵,但常常管不住自己,却在班干竞选中成为纪律委员,很多学生对其管理并不信服,效果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利用各种契机与其进行深入交谈,并逐步向他提出递进式的目标。时间长了,该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有了较为明确的目标,无论是自己的事情,还是班级的事务,都逐渐倾向于严谨,各种表现也都稳中有进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利用榜样和目标力量趋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意识内驱力,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生命的发展和育人功能的作用明显。班主任就要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理清头绪,明确班级发展的方向,促进文化系统的形成,规范、引领学生的行为,提升班级管理效益。
企业文化的蜕变 篇4
【茶吧迎客令】
管理特色最能体现本企业的管理内涵, 犹如生长企业文化沃土上的一棵茶树, 顺天时, 应地利, 合民意, 根深叶茂, 独树一帜。长在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茶树王, 350多年风霜雨雪, “立志守节, 不从二山, 君子也”。
【场景】雨后初晴。茶吧里, 聚集了管理学者F、高级咨询顾问G, 正品味着黄山毛峰烘青绿茶。
【话题】为什么说企业转型期是众多企业噩耗不断的高危期/中国企业处在战略转型变革阶段的依据是什么/企业转型变革与市场经营策略行为有哪些区别/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实现漂亮转身/企业转型目标的本质特征有哪些/为啥说企业转型老板转变观念要先行。
吧主:企业界人士往往流行着一种错觉, 认为企业短命夭折的高危期可能是市场价格急剧变化的波动期, 因为几乎企业每天都会遇到微观行情的涨跌, 一眨眼睛冲向波峰, 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跌回谷底, 盈利与亏损都在那转瞬之间。实践证明, 市场价格急剧变化的波动期, 淘汰的只是那些决策失误又缺乏竞争力的病弱企业, 而强势企业却在市场优胜劣汰中更强。可是转型期的情形则恰恰相反, 几乎所有企业都回避不了市场结构性转型的强烈震荡, 甚至连一些行业领袖们也难逃厄运。所以说, 转型期是企业短命夭折的高度危险阶段, 只不过是我们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管理学者F:市场价格急剧波动变化体现为同行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看得见, 摸得着, 而转型期则表现为企业面临着结构性变化带来的转型升级的战略改变, 极容易被错综复杂的市场现象所掩盖, 缺乏远见卓识的人不容易看清楚。客观讲, 中国企业老板们对企业转型还显得有些陌生。
高级咨询顾问G:习以为常, 市场弥漫着竞争的硝烟遮住了老板们的双眼, 日常经营管理忙得不可开交, 对企业“是否处于转型期、需不需要转型、怎样转型、往哪里转型”等一连串的问题茫然不知。从另外一个侧面, 印证了转型期为什么企业极易短命夭折的现实。
吧主:转型, 是指企业适应市场结构性的格局变化, 对企业制度安排、商业模式进行非同以前的根本变革和创新。那么, 市场结构性变化竞争的升级, 不同于经济稳定时期商品层面的常规竞争, 本质上是企业应对全球化市场向技术、知识、服务密集型方向转型升级的战略层面的竞争。导致转型升级的战略管理层面的竞争来临, 是缘于技术进步、全球化趋势、消费代际偏好变化快等诸多因素推动的结果。
管理学者F:企业转型的挑战是不可逆转的, 绕不开, 躲不过。如今世界经济格局正在经历巨大变化: (1) 国际上跨国公司整合全球资源使商务活动更加国际化, 全球性统一大市场已经形成。 (2) 全球范围出现行业投资过剩, 争夺资源的竞争更加残酷激烈。 (3) 前所未有的全球买方市场取代了卖方市场, 顾客价值成为商家追捧的目标。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总裁拉理·博西迪与资深咨询业顾问拉姆·查兰合著一本畅销书, 书名就叫《转型》, 开宗明义提出了令商界人士为之震惊的命题:“要么转型, 要么破产!”
吧主:有的企业老板容易将转型与常规经营管理活动策略行为调整混为一谈, 曾有个企业管理者大言不惭地说:“我们早就转型了”, 仔细一问, 根本不是那儿回事。
转型对企业而言, 毫无疑问是一场成与败的大挑战, 兴与衰的大机遇, 新与旧的大变革, 生与死的大考验。企业管理者要认识转型、驾驭转型, 需要搞清楚几个关系:一是转型不同于企业规模大小的变化, 小企业发展成大集团, 但仍然沿用原来组织架构模式、盈利模式和增长方式, 那还不是真正的转型。二是转型不同于经营方式和策略的变化, 比如说, 我们过去采取某种经营方式, 现在调整策略行为改为新的经营方式, 也不能算是完成转型。三是转型不同于行业转换, 企业舍弃了原有从事的行业进入新的行当, 或者是进入多元化市场领域, 这些都不是企业转型的本质。四是转型不同于竞争实力的提高, 如今企业实力比过去大大增强了, 在同行业中的地位能坐上前几把交椅了, 这更不能说明企业完成转型。
转型是什么?是指企业在市场理念、组织模式、行为模式和商业模式上, 作出了区别于原有形态的本质上变革, 而这种变革决定了企业更能适应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发展。通过转型实现了企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 由国内区域市场型向国际化的转变, 由传统产业主导型向知识型的转变。转型体现在企业商业模式的转换, 是商业模式良性运营机制的变革, 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目标指引下的内部资源优化与外部市场环境有机契合的创新。
高级咨询顾问G:“要么转型, 要么灭亡”, 有人会认为是不是说得太“恐怖”了, 绝对不是。全球化市场格局变化迫切要求企业转型已成为大趋势。有的老板可能这样认为, 我的企业本来蒸蒸日上, 生意兴隆, 转型不转型反正都是做我的买卖, 瞎折腾啥呀!尽管也时常感到来自市场的种种压力, 抱怨利润薄的象一张窗户纸, 过去那大把大把赚钱的日子不复返了, 但还是感受不到新的市场格局向企业释放的转型信号。说穿了, 企业愿不愿意转型并不由得你自己。
管理学者F:不管企业是否认识到转型的战略意义, 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企业面前摆着两条路, 或者是企业顺利转型, 完成了从创业到成功, 从优秀到卓越的大飞跃;或是转型失败翻船倒霉, 悲情出局。为什么我们前面已经不止一次说过, 转型期给企业带来的死亡风险系数是很大的, 短命率是惊人的, 比日常经营风险系数不知要高多少倍。
吧主:问题在于, 左右老板行为的是头脑里的经验局限和眼前利益的束缚。有的陶醉于昨日的辉煌, “今朝有酒今朝醉”, 对市场信号充耳不闻;有的心怀侥幸, 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 得过且过;极少数精英虽然察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曾经对此产生过疑问和思考, 但这种职业敏感最终还是容易被瞬息万变的微观行情变化所遮掩, 总是想通过策略行为来解决转型问题, 为此, 绞尽脑汁地在策略上谋求小打小闹的变革, 想法子, 找对策, 直到企业陷入了市场萎缩、经营状况恶化、发展停滞的地步, 才如梦方醒, 为时已晚。
高级咨询顾问G:客观讲,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很少有人会从企业转型的战略层面问几个为什么!是不是由于全球市场格局孕育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致使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已不太适用了?是不是即便策略行为执行到位也扭转不了面临的颓势?否则, 怎么会出现过去不曾有过的市场被人家轻而易举地夺走, 买卖越来越难做, 行业平均利润率越来越低!况且这早已不是单体企业的个案, 也不是某个行业的局部现象, 确实值得三思。
管理学者F: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 不知何故最后退出了市场舞台!于是人们习惯在企业常规管理层面, 如财务上、市场上、产品上查找病根, 这是可以理解的, 也是必要的。有权威学者判断, 全球商业第5个结构性变化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企业经营的环境结构发生变化了, 管理企业的方式需要重新定义了, 传统获取利润的商业模式变化了, 导致过去企业熟悉的、常用的经营管理做法不再灵验了。新时期迫切需要创新管理理论和变革操作实务, “要么转型, 要么破产”。
吧主:全球性投资过剩降低了企业相对垄断市场的地位, 互联网推进了全球市场信息一体化, 从根本上彻底颠覆了顾客看商家眼色的历史。新的市场环境结构重新确定企业应该怎么干, 新形势下的企业是个啥样子, 用什么商业模式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些无疑都是企业转型的基本内容。目前一些老板们望着苦心经营的企业“长不大”, 职业经理人眼巴巴看着一个个传统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坍塌, 灰飞烟灭, 都在痛苦地思索着……
高级咨询顾问G:国际跨国公司同样经受着转型的阵痛, 在金融危机中坍塌崩溃的不乏其例。企业既要看到转型之难, 更要把握转型之利, 抓住转型之机, 定好转型之策。企业转型好比是化蝶之蛹, 经历了成功蜕变后便可在百花之间翩翩起舞。
吧主:转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并不是头一遭, 历经数年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大面积改制, 本来就是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大转型, 只不过是这次转型是由国家“买单”的。当今企业面临这次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升级转型, 完全是对延续多年的原有商业模式、内部运营机制的全面挑战和根本变革, “买单”的确是企业自己。如果把这两次转型相对照, 先前是把政企不分的企业真正转型为市场主体, 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如今面临的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升级转型, 则是构建一个适应全球化新的市场环境结构的新型企业模式。如果说前些年企业改制转型, 是中国企业独有现象的话, 那么, 这次转型则是全球化现象。
高级咨询顾问G:企业转型是一个历史过程, 企业愿意转也得转, 不愿意转也得转, 要不, 你就被市场的滚滚大潮淹没掉。“漏屋偏遭连夜雨”, 今天正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猛烈冲击, 买卖越来越不好做了, 老的经营管理经验失灵了, 企业手里有钱没处投了, 经营机制与市场结构明显出现了错位。企业老板应该勇敢而坚决地去驾驭转型,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莫回头!”
管理学者F:转型先要转观念。关键是老板以其企业家聪颖的商业头脑, 一叶而知天下秋的战略眼光, 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认识到早转型比晚转型更主动, 早转晚转都必须转。“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吧主:我看企业老板首先要转型, 那要转变成什么类型的管理者呢?当然是新型企业的现代管理者, 一个从善于把握市场行情的微观运营、转变为善于预测产业发展趋势和科学决策的商界领袖。事实上, 老板没转型到位而是强拉硬扯地让企业转型, 既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可行的。
高级咨询顾问G:现代企业家应具有驾驭转型的能力, 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大气概, 真正成为企业转型管理目标的设计者、推动者、领导者。此时我想补充一句话:转型期既是企业的重大机遇期, 又是高度危险期, 还是决定企业家是“明星”还是“流星”的关键期。
管理学者F:实际上, 中国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相比, 无疑面临转型压力要大得多, 一方面, 企业面临着制度层面上法人治理亟待完善, 运营机制需要创建, 综合经营管理水平需要提高;另一方面, 企业要应对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强烈冲击, 可谓是征途险恶, 关山重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市场份额上的得失, 重要的是能不能有一大批完成转型的现代新型企业屹立在市场上。
吧主: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 中国企业在转型上要尽快补好两门功课:⑴补好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一课。体制创新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不可逾越的步骤, 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安排是企业转型的基础。⑵补好按市场机制管理运营的第二课。这一课不象现代企业制度安排那样具有阶段性, 目前尚有一些企业行为中残留着浓厚的传统经验的色彩, 内心还守望着过去的岁月, 表现为企业内部机制与市场机制不合拍。以上两项是企业完成转型之前必先攻克的堡垒。
管理学者F:企业到底应该围绕哪几个方面实现转型?最实际可行的路径是:其一, 围绕打造核心竞争力带动转型。企业要从战略上突出核心竞争力, 构建相对垄断的差异化市场优势;其二, 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拉动转型。通过一系列整合优化企业资源, 强化行业的领袖企业地位;其三, 围绕整合嫁接全球市场资源推动转型。国际化是企业转型的目标之一, 只有具有跨国公司那样整合嫁接全球资源的能力, 才有实力参与国际化竞争;其四, 围绕提升顾客价值最大化促进转型。未来新型企业生存的依赖条件, 并不是企业本身能够做到什么, 而是产品和服务能否为顾客创造价值;其五, 围绕企业信息化实现转型。“速度+知识”是新型企业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赋予新型企业全新的机制和生命活力。
吧主:转型变革迫在眉睫, 企业已经趟过了“浅水滩头”, 开始进入了变革创新的“深水区”, 过去是“摸着石头过河”, 如今则是“摸着石头过海”, 确实不那么轻松。
以我比较熟悉的水泥生产企业为例, 如今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一是在产业角色上, 由水泥最终产品生产者正向熟料供应商转型;二是在市场定位上, 由产品导向正向市场需求导向转型;三是在产品模式上, 由传统水泥产品正向“三预一外加”的终端产品转型;四是在运营模式上, 由完全的资源依赖正向循环经济成长转型。总之, 要打造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企业的新型架构和新型模式。
高级咨询顾问G:面对转型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代价, 几种不良心态直接影响企业老板推动转型, ⑴跳不出信息闭塞的弊端。老板不全面掌握全球企业变革的最新信息, 对转型大潮流认知度低;⑵摆脱不了先入为主的偏见。总是死守着老一套、老经验不放, 长期形成了判断和决策上的狭隘的思维定势;⑶抵不住美好愿望的诱惑。抱有侥幸, 盼望明天早晨会出现有利于自己企业的奇迹, 殊不知是场“黄梁美梦”;⑷克服不了虚荣心理作怪。有的老板不敢正视企业现状, 碍于面子怕丢丑, 甘心情愿当“维持会长”;⑸冲破不了“一言堂”的氛围。企业内部缺乏沟通对话的环境, 老板是“黑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⑹超越不了找借口自欺欺人的劣根。明知道转型对于企业生存发展是必由之路, 但还是千方百计找理由得过且过, 丧失了转型变革的宝贵时间和机会, 增加了无谓的代价。
吧主:前面不止一次地点到, 转型目标是塑造一个市场结构性变化阶段的现代新型企业。那么, 这种新型公司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新”在哪里呢?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结构的急剧变化, 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日渐缩短, 国际权威理论认为新型企业必须具有两个本质规定性:首先一定是个高速度的公司。这里高速度不单指成长的高速度, 更是指应对市场变化的高速度。其次一定是个知识型的公司。企业以创造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为“竞争资本”, 成为支持产品和服务的优势资源。
管理学者F:对这类公司权威资料曾描述成“四个极为”:⑴对市场需求极为快速的反应能力, 促使企业市场价值成倍增长;⑵对技术进步的极为快速的创新能力, 成为配置生产要素的决定性条件;⑶对知识创造的极为有效的管理, 包括管理模式、运营方式等等;⑷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极为快速决策处理能力, 实物资本只是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不是决定胜负的核心。
吧主:结合当前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提纲挈领的提出以下企业完成转型的基本思路:从机会增长型向战略增长型转变、从经验决策型向科学决策型转变, 从初加工产品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 从传统管理型向信息化管理转变, 从产品经营型向资产、资本经营型转变, 从区域市场型向国际化转变, 从单体企业型向集团群体型转变, 从外延发展型向内涵增长型转变, 从资源依赖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不管怎么说, 转型对于企业是一回生死攸关的大挑战, 是一次破茧为蝶的大蜕变, 是一场优胜劣汰的大决战。企业命运几何, 是奏响长寿企业的黄钟大吕, 还是低吟一曲夕阳西下的短命挽歌?我们正面临着选择……
企业如何应对客户行为蜕变 篇5
对于商人而言,这种客户行为的蜕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会。大众营销的前途,可能会和恐龙的结局一样,逐渐地,客户不再将品牌与一个信息联系在一起,而是与他们对这个产品或服务有关的所有体验联系在一起。换而言之,品牌经营现在更多的是在于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说了什么。因此,营销人员现在的责任也变成建立“说服架构”,预见和打造客户需求;将信息和过程个性化来迎合这些需求,然后预测这个结构中每个独立过程的投资回报。
新的环境
在确定产品的联想线索和建立品牌识别方面,媒体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巴尔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人们平均每天有11.7小时的时间接触媒体,甚至“对媒体最不积极的人”,平均每天也有5.25小时的时间接触媒体。社会评论家杰夫·爱因斯坦(Jeff Einstein)说,“沉溺于媒体不仅是21世纪的我们最主要的一种瘾,它也是对所有其他事物成瘾的主要推动者,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
对品牌传播而言,这应该是个令人欢欣的消息。然而,扩散的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这些媒体的选择改变了现存信息的性质和数量。它们扩大了顾客可寻找的资源的同时,又把“大众”细分为能够自我识别的、越来越窄小的受众。
现在,人们的评测标准变得越来越灵敏,人们可以在一纳秒内发现虚假的索赔、一个夸张的广告,或一个联想线索。然后,下一纳秒他们就可以对这些事打折扣或忽略不计。他们知道,使用一种产品并不能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要求增加透明度、减少炒作,具有分辨商业真实价值的能力——这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价值观现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的人们能够更精细、更准确地界定他们自己。
正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全球营销和创意策略总裁玛丽·明尼克(Mary Minick)指出,可口可乐的产品和品牌的销售仍然面临挑战。为了迎对这个挑战,传统媒体是不够的。她说,“电视广告已经从过去的每天800个增加至现在的8000个。日益增加的广告混乱,使电视媒体不再是宣传公司的核心品牌的有效工具。”
在这种情形下,传统营销的必然结果,将会限制那些占据主导地位的竞争者。顾客不会只基于品牌识别或联想线索来作为他们的选择,尽管这些可以影响他们的决定。对于今天的客户来讲,最重要的因素是体验本身,和对这一体验的可提供的信息。
赋予联想
20世纪的市场营销,带来前所未有的产品类别和各种解决方案。在这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里,提供同样产品或服务的商业竞争者越来越多,他们都解决同样的问题,由此演变出各种独立的营销类别。
让我们看看碳酸饮料经历了什么样的事。苏打汽水在1819年获得专利,第一瓶瓶装苏打汽水直到1835年才问世。1851年,爱尔兰人发明了生姜啤酒。在19世纪60年代,有人发明了“POP”这个词,代表有限但受欢迎的碳酸饮料。
1885年,来自得克萨斯州的胡椒博士饮料诞生。1886年可口可乐被发明出来;1898年百事可乐出现。1919年,美国瓶装碳酸饮料组织问世,1966年,这个组织改名为“国家软饮料协会”。
软饮料从独立的地方产品发展起来。随着各种碳酸饮料一片沸沸扬扬的“嘶嘶”声,一种不但要将客户的欲望与产品联系起来,还要与产品类别连接起来的需要也随之而来。市场营销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代表软饮料的品牌。
当市场上竞争对手较少时,每家公司都可以较容易地赋予产品具有名副其实功效的联想线索,早期的软饮料营销受益于品牌所体现的独特性,具有口味好、令人神清气爽、沁凉解渴的特点,并且产品本身就可以对这些承诺进行诠释。
但随着市场上同样令人神清气爽的具有竞争力的软饮料品牌数目的增加,赋予产品好于其实际功效的联想线索的需求也增加了。
为了将自己从众多产品中区分出来,营销者把目标放在马斯洛金字塔的较高层,设计出满足受众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信息。所以,可口可乐可以“教世界唱歌”(《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可口可乐广告主题曲)以及让“梦想成真”,选择可口可乐意味着做真实的自己,并成为一个感受世界的角色。百事可乐变成饮料的新一代,如果你喝百事可乐,说明你是一个正在经历愉快事情的善于社交的参与者。
而IBM通过在建立知名度方面和在提升产品可靠性、提高产品背后的技术效率及公司领导能力的联想线索,在建立品牌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像克里内克丝(Kleenex)是面巾纸的代名词一样,IBM公司成为计算机的代名词。每一个新出现的竞争对手只能视自己与IBM相容。IBM品牌的成功和Windows操作系统一同,使微软和英特尔公司主导了市场,尽管苹果公司有更高级的产品。
以小见大
有的时候,需求和解决方案之间并不容易传达,尤其是当产品或服务存在于一个几乎不可能区分的类别里。
比如,个人计算机,它有个人和商用目的不同的多个范畴的买家。计算机的品牌问题是,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不会从广泛的范围考虑他们需要一台计算机。计算机不能解决渴或饿或归属感,而且,没有两个人会为完全相同的原因需要同一台电脑。
人们买电脑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电脑可以让他们做什么,就像人们需要钻洞才买电钻一样。然而,如果要针对计算任务,例如会计、电脑游戏或文字处理进行品牌经营,从而建立一个大众品牌或找到一个核心的需要,却多半会失败。
品牌经营在这个环境里更为困难。在这种环境下,品牌难以锁定一项单一的目标。对于一个想购买电脑的顾客来说,品牌的重要性排在类别、价格、可靠性和服务之后。尽管你可以针对这些品质使产品品牌化,但它们肯定无法对应消费者购买电脑的最终利益。
此外,传统的评论和消费者自主媒体,可能与一家公司在配销、价格、可靠性和服务等方面的目标相冲突,从而很快对市场的前沿观点构成了破坏性冲击。举一个以小胜大的例子,杰夫·贾维斯只用一个博客帖子《亲爱的戴尔先生》就证明了这一点,一系列负面的评论,给贾维斯带来了不愉快的经历,而这些,也是戴尔的市场人员不能不面对的问题。
Alienware公司是一个高端的个人电脑营销商,利用视听观众零散化的特点,在电脑游戏的小天地中建立了它的主导品牌。他们证明了不需要通过固定的联想线索,而是通过一个超级的游戏体验的特定信息包装,就可以向客户阐明他们的需要。
在计算机营销方面,建立一个大众品牌比较困难。Alienware公司和像QuickBooks这样为规模较小的公司提供会计解决方案的软件程序公司,在为一小部分人提供特定的解决方案方面,创造出强大的品牌,秘诀就是将重点放在围绕着品牌如何包装产品信息及塑造体验上。
大量的选择、大量的信息,这是我们所知的最以体验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个经济中,体验就变成了品牌。
企业文化的蜕变 篇6
淮海路西端,红坊,一大片低矮的旧屋子,旁边是一块奢侈地摆放着各国雕塑家作品的中心绿地,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走进红坊,方知看似低矮的屋子,里面却是钢筋铁骨支撑起来的高大空间。
在红坊C7区201室,Interbrand全球CEO Jez Frampton热情地接受了《新营销》记者的专访。
Jez Frampton是全球知名人物,长期从事全球商业性市场与企业研究、咨询工作,对品牌有着深刻的理解。
谈及Interbrand近期的研究项目,Jez Frampton说:“从今年2月份开始,我们将正式做企业公民项目研究,研究对象在亚洲有中国、日本,在欧洲有英国、德国,在美洲有美国、巴西。我们将研究企业公民形象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它对品牌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企业社会责任延伸下来的企业公民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涵?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应该具备哪些特质?企业公民如何用行为实践为品牌创造价值?与其说这些问题是我们关注的,不如说是客户关注的,需求是从他们那里来的。”Jez Frampton说。
《新营销》:从企业社会责任延伸下来的企业公民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公民的区别在哪里?
Jez Frampton:早在15年或20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企业公民概念了。当时因为星巴克(Starbucks)、耐克(Nike)被指责给员工的福利太低,它们的产品选用的原料不够环保。后来,这些企业每年都会出一份企业公民责任报告。
在企业公民一词上,被关注比较多的是石油企业,例如壳牌,它曾经在海洋里把废弃的钻井平台直接沉入海底,这给海洋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公民更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全球性的运动,用社会责任约束企业不好的行为,进而督促企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作为一个品牌的拥有者,其行为越来越多地对两类人造成影响,一个是客户,另一个是员工。企业的行为违背企业公民道德的话,如果被长期关注,就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该企业产品的行为,也会影响员工是否愿意为其工作。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公民,这两个概念有所不同。相对企业公民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其实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是企业与环境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是如何互动的,也就是说企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对员工是否承担起责任。
而企业公民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等概念。当企业把自己定位于企业公民之后,就有了人格化的东西在里面,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公民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公民有重合之处,所以使用时并不加以严格区分,偶尔可以互换。
《新营销》: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Jez Frampton:我认为有两个很重要的特质,即倾听和诚信。能够认真倾听,说明企业有很畅通的沟通机制。为什么企业公民被提升到如此的高度?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关注它?互联网的发展和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渠道,上网的人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企业资讯,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消息,通过互联网联系到要找的企业。任何企业不可能长时间撒谎,能够不被人发觉。
例如,在七八年前,消费者严重指责麦当劳是不负责任的企业,所有快餐食品中不好的东西都集中在它的身上,说它卖的是垃圾食品。尤其在国外,人们认为麦当劳是肥胖、糖尿病的罪魁祸首。之前麦当劳并不关注自己的食品对消费者会造成危害和影响。后来,麦当劳用了七八年时间对菜单上的食品种类做了很多改变,而且非常接受外界的评论和指责。麦当劳为了提供更健康的食品,把食品中脂肪的含量大大降低,并提供原料的原产地,另外对店面环境也做了改进。如今在英国,能在麦当劳工作是很让人羡慕的。
麦当劳在七八年中,不仅仅在概念上做了改变,同时还在行动上兑现了改变的承诺,所以麦当劳具有“倾听”和“诚信”的特质,实现这两点需要品牌心智的蜕变。
但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一套公认的严谨的标准来评判什么是好的企业公民。比如清洁能源,那么一个行业要多么清洁,每个人的概念都不一样,把它放在文化背景下看就更不一样了,这在于行业标准的因素。现在碳排放量在尝试标准化的东西,在西方碳足迹慢慢可以被量化了,有一种正在兴起的现象是为行业树立标准,因为很多投资人和分析师要做比较,以汽车为例,投入的能耗与产出的整车的比值如何实现最大化,这个最大化就可能作为行业标准,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目前,只是在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之间,投资方会拿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例如,能源行业所用的原材料有害物的比例以及碳排放量等,都是投资者所关心的,因为对碳排放量已经开始征税了,也就是说减少碳排放量带来的不仅仅是实现好的企业公民的称呼,而是当作硬性的投资回报的指标了。
《新营销》:可以用量化的方式判断企业公民是否合格吗?
Jez Frampton: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每年企业都会发布企业公民责任报告,这个报告与年报和财报是相关的,也是同样重要的。我们要展开的2010年企业公民研究,很大程度上要确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的品牌,多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创造价值,好的企业公民是否代表消费者愿意购买你的产品,每年由此为企业创造多少利润,这些都要通过量化才能得出结论。
在北美和英国,把企业公民当成门面,当然这不仅仅是面子工作,虽然是软性的东西,但是带来的是硬性的回报。
《新营销》:你认为中国的企业公民形象如何?
Jez Frampton:对中国来讲,我还不能明确地说哪个企业做得好,哪个企业做得不好,但总体来说,从认知角度,还有对中国企业不利的地方,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以及廉价形象依然主导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认识。事实上,廉价本身并不是一个负面的联想,它是一个促进消费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海外消费者眼中,对中国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担忧使他们对廉价的反应相当负面。如果这样的担忧持续下去的话,“中国制造”的形象将继续阻碍中国品牌进入国际市场。
不过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人们对中国的关注会越来越多。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发出声音的机会越来越多,从这个角度而言,企业应该借助这些机会在企业公民方面树立新的品牌形象,做出有益的改变,让世界了解中国企业的变化。
目前,亚洲在企业公民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日本。例如,丰田汽车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引领行业潮流,他们研制出的混合动力汽车是行业宠儿,这一方面的标准也是由丰田汽车来制定的。
《新营销》:中西方就企业公民价值观而言是否存在差异?
Jez Frampton: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色彩更浓,更多的是你击败我、我击败你,你死我活;而东方文化人倡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从中国现今的发展来看,中国的这种文化与日本、韩国不同,因为日本和韩国用几十年时间才达到这样的水平,而中国通过几年的时间追赶它们,达到了一个相似的水准,这也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像日本和韩国,但是中国有这样一个良好的起点,在原来集体主义的习惯和传统下,企业就如同人一样,中国企业可以从现在的状态迈向更高层次的集体主义,达到共同认可的理念。
《新营销》:企业公民如何用行为实践为品牌创造价值?
Jez Frampton:企业社会责任一定会反映到品牌价值上,首先品牌作为有价值的资产,它会驱动购买,落脚点是企业社会责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企业让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产品。
有一个概念叫品牌作用力。实际上它回答了企业在行业中品牌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客户做出决定,比如有的品牌,人们一看到它的名字,就已经有购买的冲动了。有的大宗商品的品牌并不知名,消费者在选择大众商品的时候选择A还是B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力。
企业社会责任对当前购买有多大影响,这是当下的一个价值,还有以后在多大程度上触动购买。这不仅仅是能源消耗,产品本身也很重要,要非常准确地传达给客户,让客户知道,你承担了企业社会责任,这才是一个成功的品牌。
比如,麦当劳对产品的改变肯定是第一位的,因为它非常直观,也就是它的汉堡和炸薯条一定要改变,不改变怎么说都没有用。要以产品为突破口,因为消费者首先接触的还是产品。
《新营销》:Interbrand在提升企业公民品牌形象方面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Jez Frampton:我们做得最有名的一个案例就是为通用电器(GE)做“梦想启动未来”。这是品牌活动的整体定位,虽然是无形的东西,但是帮助GE做了许多实际的贡献,比如每年为GE增加几十亿美元的收入,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另外,GE组织内部都是以“梦想启动未来”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展开的,包括GE的企业架构,非常关键的一点是GE在行业内部树立了一个标杆,这让很多能源企业非常“嫉妒”GE,它们也希望自己能让世人有一个很好的联想。
【企业文化的蜕变】推荐阅读:
创业企业的企业文化07-19
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10-30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08-13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10-22
“企业文化”——优秀企业的灵魂10-23
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的影响07-06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10-26
企业的文化自信10-18
企业的慈善文化09-01
快乐的企业文化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