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慈善文化

2024-09-01

企业的慈善文化(共12篇)

企业的慈善文化 篇1

“慈善”是指人与人之间友好善良、互相帮助的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而慈善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 也一直被大家所推崇,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慈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是把慈善事业列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当中。国家越来越注重慈善的同时, 许多企业也越来越关注本企业慈善文化的培养, 即培养以慈善事业为宗旨的, 弘扬利他主义的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培养员工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将其付诸行动, 开展了一些扶老、济困、助学等捐赠活动, 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有的也将慈善与企业的营销结合起来, 取得了慈善与销售双赢的结果。特别是最近几年, 国内外发生了很多自然灾害, 如:地震、海啸、雪灾、洪涝等, 许多百姓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这期间有很多有良心的企业第一时间为灾民送去温暖和帮助。

1 企业慈善文化的内涵

慈善原本是分开的两个字, “慈”代表“慈心”, “善”代表“善举”。慈心是在伦理道德的层面彪炳慈悲和慈爱之心, 善举是在社会行动的层面倡导仁义和仁善之举。所以慈善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慈善这个词的诞生, 表明了近现代的善举与过往的个人善人之举有所不同, 开始走向组织化。

企业文化的内涵具体包括如下一些因素: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为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的总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 它强调管理中的软要素, 其核心涵义是企业价值观。

企业慈善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着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自愿承担的法律规定以外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因此, 企业慈善文化的构建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企业公民就是把企业看成是社会的公民, 通过其核心业务为社会提供价值、提供贡献的同时, 为了表达出企业对人类、社区以及环境的尊重, 还向社会各方显示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做出符合道德及法律规范的发展策略。在这样一种理念的带动下企业慈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我国企业慈善文化建设现状

2.1 我国企业企业慈善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

当前, 我国慈善事业没有企业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企业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离开了质量和品牌也是不能实现的。而企业慈善文化是质量和品牌塑造的有利途径。当前, 慈善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形式, 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慈善文化也被积极主动地溶入企业文化, 许多企业与慈善机构建立了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强化了服务意识, 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要积极倡导“公益营销”, 在营销学的视阈下推动企业慈善文化的发展。企业把参与慈善事业视为一项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社会投资。通过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培养企业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使慈善机构与企业达到双赢, 并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队伍。同时企业慈善文化的构建是应对和防止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措施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2.2 我国企业慈善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1)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企业公民”理念缺失。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初以来凸现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亦是建构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自愿承担的法律规定以外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而企业公民就是把企业看成是社会的公民, 通过其核心业务为社会提供价值、提供贡献。因此慈善行为时体现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国外跨国企业在企业慈善方面有着成熟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企业公民意识, 将企业慈善活动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 进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而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慈善活动缺乏长远规划, 没有能够很好地把企业慈善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加上很多企业主动参与慈善事业的意识不强, 对企业慈善捐赠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 致使我国慈善事业缺少长久的驱动力。在国外, 企业和企业家的慈善捐赠往往是分开的, 这更能体现企业责任意识和企业公民意识。而在我国, 慈善捐赠时, 企业和企业家往往没有分开。这样慈善捐赠行为就会导致缺乏长效机制, 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也不利于企业慈善文化的构建。

(2) 慈善捐赠水平总体不高, 方式单一。当前, 慈善意识普及程度较低, 慈善宣传缺乏影响力。许多国内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和良好的企业文化, 参与慈善积极性不高, 慈善文化缺乏。我国企业虽然也不乏富豪慈善家, 但通过调查《福布斯》、胡润等慈善排名榜, 就会发现我国企业的慈善事业还存在缺位。二是企业参与度。目前, 我国存在的1000万家企业中, 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亦即99%的我国企业没有参与慈善事业。三是捐赠额度。从目前我国企业的捐赠情况来看, 小额捐赠居多。另外, 民营企业相对国有控股企业在慈善活动中参与度也较小。国外的跨国企业的捐赠方式则更加多种多样技术、设备、产品和资金等捐赠方式并行。而我国企业参与慈善的主要形式还限于各类捐赠行为, 捐赠的形式是以资金为主。

(3) 慈善体制不完善, 企业慈善缺乏长期战略。目前我国对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并没有明确的体制保障, 同时我国慈善业的运作透明度不足, 管理水平和公信力亟待提高, 也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在这些不利的外部因素作用下, 企业也没有主动制定慈善捐赠的长期战略。根据零点公司2008年的《中国企业公益指数研究报告》显示, 企业慈善缺乏战略部署, 计划性和系统性不足, 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特点而形成系统和完善的企业慈善战略。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 战略方向易受到外界需求的影响以及行为具有临时应对性, 这些都是中国企业长期慈善战略缺乏的原因。

3 构建我国企业慈善文化的路径

3.1 培育企业责任意识, 融入企业公民理念

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企业慈善文化既能体现企业社会责任, 实现“企业公民”理念, 又能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赢得公众的认可, 获得公众的好感, 从而创造企业的经济价值。作为企业而言, 应该加强文化养成, 深化慈善理念, 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的舆论氛围, 把慈善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企业家要树立“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理念, 培育企业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应培养员工的慈善意识, 使公益慈善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在现代社会, 企业虽然不是慈善组织, 但却不能忽视企业慈善文化的构建, 缺少公益慈善意识则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欠缺。当前, 许多企业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完全有能力承担部分社会公共责任。同时, 构建企业慈善文化还应树立“企业公民”理念。企业是国家的公民, 不但具有相应权利, 而且还应承担相应义务;另外, 企业还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企业就应该和自然人一样, 有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其中道德责任就包括了慈善公益行为。因此, 现代社会, 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已不仅仅是获取利润, 取得经济效益;而应该是承担责任,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3.2 构建企业慈善捐赠的长效机制, 实现企业慈善捐赠形式的多元化

当代中国企业的慈善活动往往表现出一种突发性和短期性, 这样使我们的慈善捐助往往建立在脆弱不稳定的基础上, 使慈善事业的发展困难重重。目前, 我国的许多企业在进行慈善捐赠时往往依据的是企业领导人的“恻隐之心”。这种慈善行为往往带有很浓的个人色彩, 而且一般是临时性、短暂性的。为了把企业的盈利目标和慈善行为真正结合起来, 企业慈善文化的构建应建立长效机制, 设立明确的目标, 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特点而形成系统和完善的企业慈善战略。以企业和公益组织共同关心的话题和事件展开合作, 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力资源, 公益组织提供良好的美誉度、公信力, 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改善企业的竞争状态。由此能够使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有效统一, 促进企业慈善文化的构建。目前, 我国慈善捐赠的形式比较单一, 主要是以捐款捐物为主, 为了丰富我们的慈善文化建设, 应该让我们的捐赠形式更多元化, 倡导技术、设备、产品、资金并行, 多开展公益活动和公益志愿活动。

3.3 完善慈善捐赠体制, 培育良好的慈善捐赠环境。

为了使我国的慈善文化得到充分的发扬, 政府有责任完善我国的慈善捐赠体制。比如制定相关法律规范, 实施企业慈善税收优惠措施, 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 增强我国公益组织慈善运作的透明度, 提高其公信力和管理水平, 从而增大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最后,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倡导公众对企业慈善文化建设的支持和拥护, 提高公众对企业慈善文化构建的正面评价。这对于优化企业慈善文化的外部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企业慈善文化的内涵和现状, 分析了网络营销的优势, 提出了构建我国企业慈善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企业慈善文化,构建,路径

参考文献

[1]廖建军, 我国企业慈善事业发展路径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0 (6)

[2]赵曙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慈善责任研究[J].江海学刊, 2007, (1)

企业的慈善文化 篇2

爱心,是和谐温暖的源泉,推动着社会不断向文明前行。如何激发、保护更多村民的爱心,才能使我乡慈善事业走得更远,也是我越溪乡慈善分会完善机制的一个途径。

2014年,我乡共募集善款22.21万元,是2010年的两倍,其中社会救助57.5万元,两项成绩均创历史新高。在过去的2013年,越溪乡慈善分会,在县慈善总会的具体工作引导下,乡村二级慈善建立了诸多激发、传播慈善爱心的机制,调整完善救助项目,让更多困难群众得实惠,并公正合理地使用好每一笔善款,随时随地接受社会监督,使我乡“慈善”这张名片更加闪亮。

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过去的一年,越溪乡慈善分会为增强全乡这样的慈善意识而不懈努力着。

2014年,越溪乡慈善分会通过形式多样的助力宣传,织起了一张慈善大网:在越溪乡机关干部QQ 群活动中大容量地刊载了我乡方方面面的慈善信息;在全乡村级四套班子干部大会上专题介绍慈善献爱心视频讲座;在各行政村张帖慈善捐款先进事例等。现在,基本做到了全乡村民心目中有慈爱之心。通过如此大张旗鼓和不遗余力地宣传慈善文化,全乡各部门、企业和老百姓更加明确了捐款的目标和方向。

2014年,我乡慈善分会共同募集资金22.21万元,完成123.39%(其中:冠名资金6万元,机关企事业单位一日捐8.02万元,工作站8.19万元);发放慈善资助金74.5万元(其中:市县慈善总会对

越溪乡敬老院建设资助17万元,总会救助病、孤、老、学11.59万元,定向救助23.38万元,冠名资金2.5万元,分会资助13.53万元,各村工作站资助6.5万元),共救助困难群众215人次,公益性资助17万元,起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作用。

一年来,我会广泛开展了扶贫济困,慈善一日捐,爱心助学。助孤扶残、爱老助医、帮困助疾等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慈善活动,使更多的人熟悉,理解了慈善,从而更加积极地加入到各项慈善活动中来。

历年的规范运作交出了一本“透明账簿”。在资金的管理上,乡慈善分会严格执行《宁海县慈善总会资金募集使用管理办法》和《宁海县慈善总会基层分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并主动邀请乡财政管理工作人员对慈善资金进行审核。对资金的使用情况通过分会宣传窗等各种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努力让广大群众知道每笔善款的来龙去脉和公平合理使用程度,接受捐赠者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重视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严格实行阳光操作,规范运作,是慈善机构提高社会公信度,增强凝聚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人无信不立,我乡慈善分会的公信力,还是来自于慈善组织自身的规则意识。”只有慈善活动账目公开透明,老百姓才能感受到受助者常常就在他们身边,让他们帮人帮得实在。

如今的越溪乡处处激荡着爱的旋律。“阳光”下的慈善基金,将逐渐成为百姓心中值得信赖的“爱心品牌”。

慈善文化的印记 篇3

福建罗源:《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征文精选一百篇》

2011年11月28日,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文化进校园”——《慈善读本》福州(罗源)发放仪式在罗源三中举行,揭开了罗源县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序幕。至2012年底,8所试点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以“慈善”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对于“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更是积极响应,两年的时间共收到征文200篇。罗源县慈善总会特意从活动开展以来收到的征文中精选出100篇汇编成册,向全县中小学免费发放。其中获奖征文24篇、被各级慈善报刊刊登未获奖的征文35篇、各校推荐优秀文章41篇。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征文精选一百篇》,是美丽罗源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成果的一个侧面,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向深入,让慈善理念植入孩子的心田。从这些文章中我们体会到师生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慈善阅读和慈善活动抒发的真挚感情,坦露的浓浓心意。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更加善良和富于爱心,他们渐渐地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愉快,也寻觅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爱的种子,随着慈善教育的滋润慢慢生根发芽,终将开出绚烂的花。

“慈善是雨后的彩虹,那抹缤纷使人愉悦;慈善是花朵绽放的那一刻,让人感到生命的希望;慈善是蒲公英,飘到遥远的某个角落,带来一份小小的感动。”这是罗源小学生对慈善的认识和体会,多么美好。他们将会用心中的爱撑起一片慈善的蓝天。

台州黄岩:《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精选300篇》

2012年,黄岩区慈善总会联合区教育局开展了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在黄岩区46所中小学有步骤地进行,慈善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橘乡大地上传播与普及,学校的慈善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43000余名师生演绎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爱心教育、感恩教育,涌现了众多的美德少年、责任少年、自强少年、礼仪少年、爱心少年。如今,慈善已成为校园里最美的音符。

为了更好地开展和实施“慈善文化进校园”,黄岩区积极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全区中小学生以《慈善读本》中的真实内容为标杆,书写了2000余万字的读后感,这是一部浩大的工程。黄岩区慈善总会从中筛选出300篇精品文章供全区人民共享慈善带来的社会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全书汇集了黄岩区实验中学、城关中学、东浦中学、实验小学等37所学校师生的作品。在体例编排上,注重慈善理念和文化底蕴的有机融合,清新的版式与生动的文字相结合,营造出一个美丽的慈善天空。一篇文章影响一生,一则故事感动一生,一种美德珍藏一生。从慈善征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慈善读本》已经成为学生们心灵的导师,为学生们阐述了爱之真谛;《慈善读本》犹如魔法师,把一只不灭的暖炉放在了学生们的心里;《慈善读本》像“吹风机”,它吹走了学生们的私心和不良习气。《慈善读本》,让学生们懂得了什么是爱,如何表达爱。透过征文我们也看到,全区46所中小学在《慈善读本》的引导下,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涌现出了无数的好人好事,如为灾区捐款、进敬老院照顾老人、拾金不昧、捐赠书刊、收集垃圾、保护环境,积极参与“多城同创”“五水共治”等力所能及的活动,校园的学雷锋活动更是历久弥新,生机勃勃。

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都是美好的,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是充满希望的。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懂的慈善,学会感恩,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有爱,让有爱者幸福。当你阅读这300篇精品时,相信慈善的种子已经在你的心中播撒、生根、发芽……

渭南市临渭区:《慈善教育进校园活动掠影》

2012年8月,按照陕西省教育厅、省慈善协会《关于在中小学开展慈善教育活动的通知》,临渭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在7所学校进行试点实施。活动的开展,慈善理念在广大师生中得以牢固树立,爱心在全区各中小学得以广泛传播,形成了校校参与、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极大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有力推动了全区教育的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为更好地展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临渭区慈善协会特意编写了《临渭区慈善教育进校园——活动掠影》。其中分为领导重视、全面部署、广泛开展、深入推进、成效显著、辐射带动六个部分,详细地展示了临渭区“慈善文化进校园”的成果。

临渭区12所试点学校慈善教育系列活动得到广泛深入开展。按照省教育厅、省慈善协会《关于在中小学开展慈善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全面安排部署工作。临渭区在将慈善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学雷锋活动、学生养成教育、文明校园建设相结合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将慈善教育与留守儿童工作、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口帮扶工作相结合,并将《慈善读本》列入课时计划,拓宽了活动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各试点学校均举行了慈善教育启动仪式,开展了慈善教育师生签名活动、主题班团(队)会、爱心帮扶、征文活动等。活动载体的创新,有效地丰富和充实了慈善教育的内涵,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为推进慈善教育活动常态化、规范化、普及化发展,临渭区以加强慈善课堂教学为抓手,将慈善教育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校本研修、文明城市创建、“九类示范校”创建活动相结合,纳入年度常规考核之中。把课堂作为慈善教育的主阵地,将慈善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常规教学考核之中,以深入开展慈善教育课堂教学、教研为抓手,有力地增强了慈善教育的实效性,创出了特色。

临渭区地处秦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三贤故里”之美誉。在这片土地上,将会孕育更多的慈善故事,书写更多的慈善传奇。

陕西省岐山县:《岐山教育艺苑》

陕西省岐山县“慈善文化进校园”特点鲜明,结合“德润周原、书香岐山、德育行动”开展活动,并不断总结经验,强化工作措施,丰富活动载体,13所试点学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深化了慈善文化的内容和形式。2015年第1期《岐山教育艺苑》以整版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岐山县慈善文化进校园的丰富成果。

2014年12月,岐山县在城关小学召开了全县慈善文化进校园工作暨慈善征文颁奖会议,会上为王雨晴等17名全省慈善征文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同学颁发了奖金及证书,并对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进行了总结。我们从而了解到各个学校的特色和亮点以及慈善文化教育的累累硕果:

县一中组建了教师慈善志愿者队伍,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困难家庭、残疾儿童,为他们带去温暖。同时修建文化长廊,陶冶广大学生的情操。县二中开展慈善征文、书画、感恩短信、演讲、诗歌朗诵、感恩歌曲比赛等活动,学生写下《慈善读本》读后感335篇,手抄报278份,慈善征文112篇。蒲村中学开展“善行义举榜”“慈善之星”“进步之星”等评选活动。实验小学在全校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给每个学生印发《日行一善记录本》,记录家庭、学校及公共场所的善行义举。每周“慈善小天使”在国旗下讲述善行义举,开展“爱心小天使互助小组”。积极弘扬“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感恩在家庭”活动。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陕西省慈善协会“我善行 我快乐”主题征文岐山县获奖名单、岐山县慈善征文获奖名单以及多篇获奖征文,如《善的足迹》《感恩的心,感谢有你》《牵手慈善 温暖中国》。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慈善进校园活动和慈善征文,岐山师生拥有了更加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爱他人、互助友爱已蔚然成风。

陕西省商洛市:《幼苗心语——<慈善读本>进校园征文选集》

2014年,商洛市已在35所中学,52所小学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共向87所中、小学学生免费发放《慈善读本》61242册。为了促进《慈善读本》进校园,检验“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实际成效,2014年初,省市慈善协会共同发起并组织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得到了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到2014年8月,共征集慈善文章198篇,从中筛选出168篇文章——中学生45篇、小学生90篇,同时还收录了教师25篇、学生家长8篇。《幼苗心语》中的慈善征文,没有文种、字数、篇幅的限制,多为一事一议或一事一叙,短小精悍。

细读收录于《幼苗心语》中的慈善征文,使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慈善文化的认知,对慈善内涵的诠释,对慈善典型的崇拜,对慈善事业的赞誉。无论是作者借用他人的慈善故事,挖掘身边的慈善故事,还是自己创造的慈善故事,都非常生动,非常感人。教师作者的教书育爱、教书育善的为人师表,学生家长的善心育善心、用善行带善行的言传身教,他们的文章和故事更具引导性和感染力。

透过《幼苗心语》,我们可以看出《慈善读本》已经成为同学们接受慈善文化熏陶,造就知荣辱、懂感恩、乐奉献等优良品德的“良师益友”。读过《慈善读本》的学生,普遍受到了一次善心教育和爱心洗礼。绝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帮父母搞家务、做零活;在校园热爱集体,尊敬老师、关心同学;在社会主动帮扶老人和残疾人过马路,主动在公交车、公园让座位,主动参与捡拾垃圾等环境卫生整治公益活动,主动向有困难的人们捐款捐物献爱心……同学们的爱心善举表明《慈善读本》进校园取得了明显成效。

西安市未央区:《点亮心灯——中小学慈善征文汇集》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将慈善理念贯穿到学校的德育教学中去,增强师生的慈善意识,培养学生“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道德品质,2014年9月,西安市未央区教育局和未央区慈善协会,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了以“慈善”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征文活动参赛学校13所,共收集参赛作品575篇。其中,教师作品3篇,家长47篇,学生征文作品525篇。优秀作品获得省级奖励3名;区级一等奖10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25名。为了总结宣传,激励学子,弘扬慈善,特将172篇优秀作品结集成册,凝结成《点亮心灯》。

从《点亮心灯》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大师生深受奉献爱心,团结互助的洗礼,深刻领悟到生命诚可贵,大爱价更高的人生境界;感受到人生中最可贵的情感是关爱,人生中最能给社会温暖的是善举,只有懂得关爱他人,才能真正关爱自己。同学们善于发现,用心体会,对慈善有了“心”的认识。正如一位同学所写:“金钱从来不是慈善的唯一衡量标准,只要我们从心出发,用与他人平等的灵魂,给予爱和尊重,每个人都可登上心灵的慈善榜;所以请让慈善从心中起飞,以感恩和尊重做翅膀,融入温暖的天空,让世界安详。”也正像2007年美国一场慈善晚宴,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女孩所说的“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天空之美,是穿着一身纯净的天蓝;森林之美,是披着一片生机的翠绿;太阳之美,是染着一片热情的火红;慈善之美,给生命带来激情,给生活带来温暖,真诚期盼和谐生活的人们,请让我们一起去生活中看看慈善留下的足迹。”

“慈善是春雨,滋润了人们干涸的心田;慈善是钥匙,打开了人们紧闭的心扉;慈善是种子,传播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慈善是星辰,给了人向光明前进的勇气。”

“我们需要一种力量,需要能支撑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力量,而慈善正是这种力量,它是爱的力量,让困苦的人感到温暖,让无助的人重获希望。”

阅读着这一行行如诗般优美的文字,字里行间流淌的是领悟仁爱的心语;品味着这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语言,其中洋溢的是阐释慈善的浓情。西安市未央区中小学生慈善征文活动扎实有效,硕果累累。从一篇篇短小情深的文章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仁爱的种子已在他们稚嫩的心田抽芽拔节,慈善的光辉已在他们幼小的灵魂折射传扬。我们可以看到积极正确的慈善理念在校园里溢彩绽放,慈善仁德已经入脑入心。

简论民营企业慈善文化建设 篇4

一、我国慈善文化概况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 民营企业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社会就业的压力以及把科技、经营和生产聚成了一个有机综合体。民营企业文化, 是企业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以及企业在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的精神文化的总和, 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管理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能把组织成员的需求、生活理念、兴趣等产生的行为都组织起来, 是社会文化和企业管理积极融合的产物, 它对于组织成员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

慈善文化从广义上讲, 是一切打上人类活动的慈善意识、慈善理念、慈善实践及慈善组织内部的规范、制度以及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慈善意识养成, 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切外部环境的总和。狭义的慈善文化则是指在精神层面的慈善意识与理念, 是慈善事业的核心, 其内涵是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无偿奉献的志愿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依法行善的社会理念相综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企业文化的支撑。而慈善文化是民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它包含在企业文化的构建内容当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说, 企业行善能树立企业的整体良好形象, 为企业创造品牌效应, 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 也能够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减少人才流失。从长远角度来看,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慈善活动是企业获得双赢的好办法。因此, 企业行善需要建设企业慈善文化。民营企业应以企业经营状况、内部组织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结合企业自身文化的核心内容, 构建出适合本企业慈善事业发展的企业慈善文化, 以此作为企业从事慈善公益活动的指南针, 把企业慈善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当中。企业文化与企业慈善文化相互融合, 在建设的过程中互相补充完善。

二、慈善文化的基本理念

慈善文化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慈善实践, 是慈善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柱和动力, 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指引着慈善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我国要积极培养以人为本, 互助互爱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慈善文化。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内容。

1.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这里的“人”指代的是处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历史条件下, 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有着共同物质和精神追求的人。“人”是做慈善的根本目的, 也是做慈善的动力, 一切慈善为了“人”, 一切慈善依靠“人”, 二者的完美统一结合则构成了以人为本的慈善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因此汲取我国儒家优秀的“仁爱”精神和西方国家带有原罪色彩的“博爱”价值观, 使之融合升华, 才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培养良好的个人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平等、公正的慈善文化理念。“现代慈善的理念是一种公共行为, 捐赠应以慈善组织为中介, 使捐助与受助分离, 捐助人不知道哪些人因他受助, 而受助人也不知道哪些人帮助了他, 这已成为国家惯例, 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出于同情心、怜悯心的帮助有本质区别, 捐赠人和受助人是人格平等, 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成为社会的行为”正是由于当代慈善的先进理念, 才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具有爱心、乐于付出自身财力物力去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人, 这才有了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培养平等、公正的慈善文化理念是促进当代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促进慈善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

3.理性财富观。我国传统的典型社会财富观是“福荫子孙”, 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因为信奉基督教的关系, 认为金银财富等物质是由上帝托管的, 而并非属于自己的, 因此他们很乐意将手中的财富奉献出来帮助正在苦难中的人。所以我们不但要向西方国家学习新型的理性财富观, 并且应当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 挖掘我国传统财富观的优点, 改变传统的财富观念,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理性财富观。

4.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成员行使慈善行为是在履行个人社会道德责任而不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怜悯, 这是人们行使慈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而从企业方面来说, 除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外, 还应该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 积极参与慈善活动, 支持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才能扩大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三、慈善文化的培育

企业慈善文化不仅仅象征着企业在慈善事业方面的精神风貌, 还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标准等层面, 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应当注意慈善文化的培育。

1.普及慈善理念, 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事业的发展既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财富的积累, 还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制度的建设, 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成员重视慈善文化的培育和提升对慈善理念的认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感, 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 突出思想教育内涵, 广泛吸引群众参与, 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人文关怀”的良好社会环境, 而这种环境的形成, 有赖于慈善文化的承载和激励。

2.倡导人文关怀, 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根据中外发展实践, 在物质文明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并不能自发带动精神文明的发展, 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却可能会引起人们道德观和价值观出现扭曲的局面, 引起道德滑坡。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慈善文化理念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完成的, 鼓励人民行使慈善行为, 把自身的富余财力去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当中, 将会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弥补第三次分配带来的不足之处。

3.协调社会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慈善行为是公民自行自发形成的慈善意愿, 人们自觉通过慈善组织去实施捐赠行为不仅会让群众产生内心的共鸣, 还会使受助者和捐赠者双方都得到满足。所以, 大力弘扬具有我国特色的慈善文化, 有利于调整政府和慈善组织之间的关系, 促使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 增强各类主体之间的协调性和有效性, 进而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以及填补社会的公平公正。

四、结语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十六字箴言 篇5

中华传统慈善文化在儒释道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中有着深邃幽微的表述,也通过家庭教育,春风化雨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华历代家庭教育留传下来许多家训。孔孟提倡仁爱,但多是提出纲要,其义理并未充分展开,而后世贤人奉行古圣贤的教诲,在为人、做事、处世的过程中,有人生感悟,有处世经验,并总结成家训,而且文字整合得很讲究,其内容是向弟子指点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观、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其义理意味深隽,警世劝诫,敦促子弟思哲悟真,修养身心。而且,因为是教诫子弟,故而语言亲和恳切,既讲道理,又讲故事,让子弟易读易记。贤人家训是对古圣贤教诲的直接的诠释和见证,有说服力。

本文重点介绍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十六字箴言。它出自《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嘉靖年间袁了凡先生教训儿子的四篇文章。数百年来,《了凡四训》影响很广,不仅在中国民间发挥了益国利民的教化作用,而且传到日本后,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著名汉学家安冈正笃对《了凡四训》推崇备至,称赞为“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如吉林师范大学郑重地将此书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参考资料。

《了凡四训》的“四训”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训”之中,重点是改过和积善。“四训”有着严谨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因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绍“善的辨别”的十六个字,即八个词组。学习和践履这十六个字,不仅关系我国慈善文化的传承,也关系中华民族和国家命脉的延续。所以笔者称这十六个字为“十六字箴言”。古圣讲“仁贵断”,“仁”是仁爱,仁爱所贵的是决断。决断什么?是非、邪正、善恶、净染等,我们要有智慧辨别。具体到“善的辨别”,则是要辨别“真假、端曲、阴阳、是非、正偏、满半、大小、难易”。古圣也讲“择善、知善,需要良知。”《中庸》讲“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是说,努力做到真诚的人,才能选择善事而并坚守不渝。这是将择善作为价值信仰了。佛陀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感情用事,没有智慧决断。如果有智慧的决断,这个事情即祸害和下流就可以避免了。这可见“择善”“善的辨别”多么重要了。至于其他三训(立命、改过、谦德)都是修身。修身是为了真正懂得仁爱行善的道理并实践之。

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圣贤文化和圣贤的慈善文化呢?因为我们不少人身体流着中华民族的血,但思想是美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自私自利,崇尚“自由”,实质上是想纵欲,漠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忙、盲、茫中迷失人生方向。宋代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为往圣继绝学,弘扬圣贤文化和圣贤的慈善文化。“天地之心”就是“道”,生民之命可以在此得到安顿;此道体现在往圣绝学中,所以要继承和弘扬。只有将此道行之于世,才可致天下之太平。《中庸》讲“诚者,天下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庄子讲“循天之道,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学习和弘扬中华慈善文化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慈善文化素质和人格素养。美国政治家阿兰?布鲁姆在其《巨人与侏儒》一书中说,对一本伟人著作或一位伟大作者的书的反复阅读与信赖的消失,“不仅导致基调的庸俗化,而且也导致社会的原子化。因为有教养的民族结合在一起,是基于对德行与恶行、高贵与卑鄙的共通理解。”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复兴。

《了凡四训》在“积善之方”中谈到“善的辨别”,指出“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第一,“何谓真假”?了凡先生讲,“昔有儒生(读书人)数辈,谒(拜访)中峰和尚(元朝高僧),„„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善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私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诚发心)真,袭迹者(跟别人去做,非出自本心)假。又无为而为者(行善而无个人希求)真;有为而为者(行善而有所求)假。皆当自考。”辨别真善、假善,一定要从心地里去辨别。贪财妄取难道不是恶吗?未必是。古时,有一年青人在政府管财务,常常私取公款,去市场买鱼放生。后来事发,被判死罪。此事报告了皇帝。皇帝下令,观察他临刑是否怕死。他临刑大义凛然,视死而归,毫无惧色。皇帝知道后,问明原委,命他入佛门为僧,后成为一代高僧。他就是延寿禅师(904-975年)。

在这十六字中,善的真假辨别最为重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笔者愿多说几句。古圣讲“圣贤之道无他,诚明而已。”“诚”就是真心、直心;“明”就是智慧,通达明了一切事理。善的真假辨别一定要建立在“诚明”上,做善事光明磊落,心地清净。若为物欲所蔽,就不会诚明了。所以《大学》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才能闲邪存诚,时时提起警惕性,防范邪思、邪念、邪见。从哲学上讲,“真”是作为意识观念中的“概念”与其对象的一致。这种“一致”可以在表象层面上体现出来,也可以在本质或规律层面上体现出来。我们仰慕的范仲淹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就是把他理解为这样一位人。他的思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行为呢?他的薪俸高,但施给300户人家,让他们衣食无虞,而且还办义学,置义地。他自己离开人世时,买不起一口棺木。他的思想与行为一致,究竟圆融,因此一千年来,他堪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然而不少慈善家是“慈善发家”,他们以慈善为名,行做广告之实,提高知名度,个人名利双收。名实不符,是谓假。真的慈善家给人的印象深刻,不是他的财富的魅力,而是他的人格魅力。又比如,日本有一位“商圣”――韬盛和夫。他从中国古圣先贤和佛陀的教诲中深悟兼济天下的精神。他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而且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他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他说,他的人生是从“佛道”到“商道”,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都奉行“自利利他”的原则,自他不二。他深信因果报应法则。他说“命运乃经纱,因果法则乃纬纱,两者交织而成的布,就是人生。”他时时感恩,不为物欲所蔽。他于1997年剃度出家,皈依佛门。北京大学教授、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七八十年以来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韬盛和夫先生始。”任何事物都具有该事物所特有的规定性,那就是真的,否则是假的。真慈善家就是指某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真慈善家的规定性,比如具有大爱精神,其大慈大悲之风范不仅体现在慈善捐献和慈善服务上,而且体现在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利他,而且真正利己,即从心地上克服贪嗔痴等邪念和习气,从而获得内心的淡泊宁静、净化心灵、自我升华,身心兼修,并为此感恩受施者和一切众生。第五,“何谓偏正”?了凡先生也以讲故事来解释。他讲“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在古代,乡绅有对乡民进行教育,乃至管教的责任,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现代人多缺少家庭教育,父母溺爱子女,子女长大了,少有孝敬父母者。小时候不严加管教,子女长大了,就没法子教了。了凡先生又讲“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私下把抢劫的人抓起来,私自用刑),众始定(把事情平定了);不然,几乱矣(几乎发生**,难以收拾)。”了凡先生总结说,“故善事为正,恶事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这说明,善恶的标准,最终要从对社会,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来论断。

第六,“何谓半满”?了凡先生讲“易(易经)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书经)曰:‘商罪贯盈(商朝末代君主纣为暴君,恶贯满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佛寺方丈)亲为忏悔。及后入富贵者,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恳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回向”意为回向实际,即决心断恶修善,恢复“本善”和“本真”;回向菩提,即希求破迷开悟,真实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回向众生,即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了凡先生的这一段教诲指明做善事,根本上要从心地上下功夫,要真诚、恭敬、清净,没有一丝污染。了凡先生继续讲“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这是讲的佛教的慈善的“三轮体空”观,是行善的最高境界。佛门各宗都修禅定。我们读《傅灯录》(禅宗的语录)都是讲禅宗历代高僧的所修、开悟、证果的记录。禅定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则做善事即能进入“三轮体空”境界。这是真实的记录,是可以仰信的。

第七,“何谓大小”?了凡先生讲“昔卫仲达为馆职(在翰林院工作),被摄至冥司(被小鬼抓去见阎罗王),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筋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筋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只为自己),虽多亦小。”这段话表明,“大”、“小”差别在发心、发愿和立志,是为天下国家,还是为自己和小家庭。佛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然后推己及人,孝敬天下父母;自己罹病,则祝愿天下人健康无病。

第八,“何谓难易”?了凡先生讲,“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难先能行,难舍能舍)。”他讲故事,说“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教书收入),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易而不为是自暴自弃;难而能为,是非常可贵。

了凡先生在讲了十六字箴言后,又讲了随缘尽力修十善:“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随缘尽力修十善,就是讲十六字箴言切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这十善中,笔者以为“护持正法”最为重要。在了凡先生的心目中,“正法”指的是儒、佛大法。儒、佛大法都活在儒、佛的经典中。英国大史学家汤因比在晚年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能靠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汤因比在英国很有威望,他的思想在英国的影响很深。几十年来,英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中都吸收佛经。要护持“正法”,首先要有智慧、有能力认识正法,因此绝对要努力学习儒、佛经典,并“学而时习之”,讲儒、佛的教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了凡先生讲“积善之方”之前,是先讲“立命之学”和“改过之法”。他懂得了“立命”和“改过”,才真正懂得了“积善”。他懂得了“积善”,又修“谦德”。真正懂得了“满招损,谦受益”,从而能虚心屈己。他从修身行善中亲证了善有善报,他的命运也越来越好。佛法意蕴高深幽微。佛法的教育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断恶修善;第二层面是破迷开悟。何谓迷悟?一念起来为自己,是迷;一念起来为一切众生,是悟;第三层面是转凡为圣,这是人生的终极关怀。了凡先生的修身和行善是处于第一和第三层面。断恶修善和破迷开悟是做善人的必备条件。倘若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并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准则,则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了。

企业的慈善文化 篇6

一、千校慈善文化教育项目

千校慈善文化教育项目,作为“基因工程”,省慈善协会在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拿出1000万元用于购买《慈善读本》百万余册,赠发给全省11个市(区)、107个县(区)1400余所中小学,在学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活动。今年5月,陕西省慈善协会召开全省千校慈善教育项目工作现场会,进一步扩大慈善教育项目实施规模,大力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发展。省内各级慈善组织与教育部门紧密配合,从实际出发,把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学雷锋活动、建设文明校园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开展“一日一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知荣辱、懂感恩、乐奉献的思想品德。通过一年多的实施,项目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尊重老师、关心集体、相互帮助、爱护公物。在家里主动做家务、为父母打洗脚水、为家长过生日。在社会上,帮扶老人和残疾人过马路、公交车上让座位、积极参与捡拾垃圾、清理野广告等公益活动。

二、“爱心歌曲大家唱” 群众性演唱活动项目

“爱心歌曲大家唱”群众演唱活动项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激发群众性爱心歌曲创作热情,旨在营造全社会关注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今年5月,陕西省慈善协会推出“爱心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演唱活动宣传新项目。5月25日,陕西省慈善协会举行活动启动仪式,28支演唱团队800余名慈善志愿者现场展示,拉开了活动序幕。之后,全省各地各个演唱团队走基层、进社区、到公园、入广场,结合节假日和慈善志愿服务活动,以各种形式开展了爱心歌曲演唱传唱活动,“用歌声传递爱心,用歌声传递温暖”,使慈善文化宣传深入社区,扎根基层,在群众场合唱响了“爱心奉献”主旋律,传递了社会正能量。《让世界充满爱》等30余首爱心歌曲响彻三秦大地,同时还原创了《大爱的浪花》等10余首脍炙人口的爱心歌曲。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开展半年来,全省200多支演唱团队共演出近5000场次,受众达100多万人。

三、慈善书画文化发展项目

书画文化与慈善文化结合发展项目,利用陕西省传统书画文化底蕴雄厚的资源,弘扬国粹、提升公民文化品位、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陕西省慈善协会将书画文化与慈善文化有效结合,连续举办四届慈善书法大赛,有10万余名书法爱好者参赛,推出900余名书法新人,已成为陕西慈善文化的品牌项目。广泛开展了笔墨书香作品义卖、送书画下乡和培育书法新人等系列慈善公益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以来陕西共有500多名书画家捐献字画两千多幅,义卖、捐资达两千多万元,用于修建慈安便民桥150余座、设立希望小学3所以及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等,受益人群100余万人。

2013年4—10月,陕西省慈善协会举办了《陕西省“天朗杯”慈善书法大赛》的大型慈善公益文化项目,来自全省15000余名参赛选手中的200名入围选手同台展技、获奖作品办展拍卖全部用于慈善项目。

四、“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

“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旨在全省各高校大学生中宣传普及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 2013年11月9日,由陕西省慈善协会、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8所陕西高校协办的陕西省“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在全省高校范围内”紧紧围绕高校慈善文化教育主题,开展慈善征文大赛、慈善项目创意大赛、慈善摄影竞赛、“善的领悟”善语征集、慈善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校园慈善文化系列讲座、创意公益广告、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表彰等8方面活动。这项活动已在省内各高校全面展开,参与人数达数万人。

五、“资助贫困作者出版原创作品”项目

“资助贫困作者出版原创作品”项目,是今年慈善文化又一创新项目。陕西省慈善协会投入30万元善款资助省内9名残疾、贫困作者出版发行原创作品:长篇小说《爱情在1970年代》、《城河沿儿》、《婚殇》、《地平线那端》,诗集《地下铁》,散文随笔集《捉月亮》和《历代劝善诗文选编》及《安康皮影道情》等9 部原创作品,现已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3万余册。♡

“慈善免税”有助营造慈善文化 篇7

一直以来, 我国慈善事业呈现出尴尬境况。有这样几组数据经常被人们引用:我国每年所接受的捐款中有75%来自海外;我国有1000万个正式注册的国内企业, 其中的99%不会进行慈善捐赠;我国慈善组织所管理的资金只占GDP的0.1%。

对此, 有识之士从各种角度作了反思, 而“免税制度缺陷”被认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一, 免税额过低。根据税法规定,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 在年度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 准予免除。个人向慈善公益组织的捐赠, 没有超过应纳税额的30%的部分, 可以免除。对于企业而言, 3%的免税额太小, 等于企业捐赠越多, 纳税越多, 抑制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而美国对于企业捐赠的免税比例是11%, 而且, 其免税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此外, 美国还有针对大富豪们的遗产税政策--把财产留给子孙, 交上一大笔税款, 折损甚巨, 不如把钱用来做慈善, 获取免税。比尔·盖茨把过半的财富都投入在慈善基金里面, 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其二, 免税程序太烦琐、效率太低, 公众为之付出的时间成本太高。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亲自体验了一次申请退税的过程。他向中华慈善总会捐了500元钱, 随后申请减税的手续竟多达10道, 整整办了两个月, 民政部救济司司长尚且如此, 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免税程序的烦琐和低效率, 使得免税措施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与此同时, 在美国, 许多时候一般捐款的免税甚至连慈善机构开具的凭证都不需要, 只需捐款人在报税单上自己将数额填上就可以了。当然, 凭证在需要时是可以索要的。而对捐物的免税, 就更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了。比如你捐出一台旧电视机, 接受的慈善机构一般会给你一张空白的免税凭证, 可抵金额居然由你自己估价来填。就执行来说, 美国似乎既“不严格”又“不规范”。殊不知, 对小额捐赠, 正是这种宽松和便捷, 使国家鼓励慈善捐赠的政策落到实处, 并使慈善捐赠化为公民日常行为的组成部分, 并形成了美国特殊的慈善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指出, 美国人普遍认为, 发财是自己有能力, 但发了财就应该回报社会, 每个公民、包括每个企业都应该对社会有责任感。

回到中国, 我国虽然也有鼓励慈善捐赠免税的政策, 但这种政策既有宣传不够、渠道不畅的问题, 也有减免额度太少的问题。同时, 我国的慈善文化还只是零碎的, 甚至是一种畸形的。这并非危言耸听。比如国人有一个嗜好是猜测慈善的动机, 没有名人大手笔地参与慈善, 总会有人对他进行怀疑、猜测、质疑。还有更多的人认为, 一些人搞慈善捐赠, 是一种赎罪心理, 干尽了坏事, 做点儿善事。在某种程度上, 这种畸形的文化心态是慈善事业的致命伤, 也是慈善文化中的糟粕。

对我国慈善文化发展的思考 篇8

五千年中华文明浩浩荡荡, 广博精微。所谓中国文化, 就是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所传承的文化总称。而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其中, 慈善思想在几千年前的儒、释、道思想中就早有表述。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我国慈善文化思想就是扎根于以主张“仁爱”治世的儒家文化。“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每个人对“仁”的定义与理解都不同。“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给“仁”下的定义为“博爱之谓仁”。“孔子认为是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什么是仁呢, 孔子只回答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 对人友善。”[1]“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教导学生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唯仁者能好人”讲只有有仁爱的人才能爱人。“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只要有了仁爱, 就不会做伤天害理、误国误民的恶事, 而是可以做造福人民的善事了。此后, 孟子也闻其风、汲其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兼爱”思想, 意思是说, 人不应该只爱自己, 也要爱他人、爱全人类, 在整个社会播撒仁爱的种子。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强调“仁”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还提出“守望相助, 出入相支, 疾病相持”, 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扶持, 以关爱整个人类为基座, 将“仁爱”释放给更大的人群。

再来看看道家思想。道家学派在春秋末期由老子所创, 其代表作品是《道德经》。书中有关慈善思想的观点随处可见。但, 与孔子的“以直报怨”不同, 老子的观点是“以德报怨”,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意思是说, 无论是对待善良的人, 还是不善良的人, 都应该至真至善、“施恩布德”, 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善”, 从而达到“世代荣昌”的目的。此外, 老子还提出了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论点。“‘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邹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邹狗。’是说, 天地创造万物而不求回报, 当权者也应该效法天地这种无私精神, 造福于百姓而不求回报。”[2]

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中华文明一般不会抵拒其它文明, 更多的情况下是寻找其它文明与自身精神主轴之间同化的可能。佛教因其所倡导的许多观念在本质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不谋而合, 且迎合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需要而被广为流传。慈悲观是佛教精神的核心。佛家讲“大慈大悲”, 目的就是要普及慈善,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佛教为实现劝善化俗的目的, 还提出了“因果报应”论, 如“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图”。这种因果循环论, 对人们的内心产生一种约束力, 引导人们弃恶从善。中国民间社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靠佛教调节着精神、普及着善良。

2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及原因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很多事情说“老”人家相信, 但说“权威”人家却不信了。正如我国古代慈善思想虽然源远流长, 但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却不容乐观。有数据统计, 美国2009年各类基金会达到75595个, 中国只有1800个;2010年, 美国人慈善捐款为2910亿美元, 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 而中国2010年全国共收到捐赠约700亿元, 占GDP的0.01%;2010年, 美国人均捐款约为3000美元, 而中国人均捐款仅为25元, 相差7300倍。造成这种鲜明对比的原因很多, 我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经济实力相对落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对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 只有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才能有力量去帮助他人。因此, 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 以经济发展带动上层建筑。

2.2 相关体制制度滞后

慈善援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但目前我国慈善事业主要是由政府包办。政府在整个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 未能将权力下放, 导致导致慈善组织带有明显的官办性质。政府包办慈善事业, 存在一些弊端。一是行政色彩浓重, 叠床架屋式的行政体制导致慈善组织运作效率低下;二是由于单方包办, 缺少法律和群众监督, 易出现中饱私囊、贪污腐败等败坏风气的现象。例如, 近来网络上“正红”的“郭美美事件”, 尽管其事件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但这类问题恰恰说明了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 慈善事业的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3 慈善组织内部管理力度不足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缺陷。慈善工作人员的慈善意识薄弱、素质不高, 组织建设不完善、风气不正, 慈善基金的运作过程不透明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慈善机构在大众心中的形象, 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 导致人们不愿捐款、不敢捐款。从长远上看, 严重阻碍着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2.4 传统慈善文化的传承力度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对慈善事业起到濡染甚至重塑的作用。今天, 残疾人、妇女、儿童、失业、贫困、事故等社会问题仍然存在, 而且,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些新社会问题还将出现,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中所倡导的“仁爱”、“兼爱”等思想仍然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甚至可以说, 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帮助。但, 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不中, 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断层现象, 导致人们慈善意识薄弱。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自己的传统慈善文化资源, 宣传中国传统慈善文化, 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美德, 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

3 推进慈善文化建设的思路

3.1 在体制上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提高慈善捐款税收优惠比例, 从而吸引更多的捐赠者慷慨解囊;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政府、群众、媒体的监督力度;政府应逐步降低对慈善机构的参与力度。

3.2 在内部管理上

健全慈善机构内部管理机制, 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向社会公开资金运作情况, 增强机构运作的透明度, 使慈善事业真正成为“玻璃瓶”事业;提高慈善机构工作人员的录用标准, 将门槛抬高,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与职业水平, 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与培训, 同时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 通过内在的濡染与外在的约束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3.3 在思想意识上

回归传统文化, 培养慈善意识。体制上的约束是硬性的, 带有强制的意味。而“强制”的慈善毕竟是不诚肯的, 有悖于慈善的宗旨, 而且在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上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外在的。想要将我国的慈善组织发展壮大, 让慈善事业能够立业于长久, 思想观念上的积极、长远功效不容忽视。而当代中国公民慈善意识观念的塑造必须回归传统。传统理念看似守旧, 实际上仍然在为当今时代所用。在气象万千的二十一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再一次掀起热潮, 不是体制的要求, 也不是民群在丰衣足食之后寻求精神食粮这一浮浅观点所解释的, 而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复活符合客观潮流和历史必然性, 它为新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一种宏大的精神走向。

慈善意识的培育首先要从回归传统文化开始, 而弘扬传统文化则首先要从学生抓起。在传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让学生意识到传承慈善文化的必要性, 潜移默化地培育起学生的慈善意识。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输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于慈善意识的培养, 不能只限于理论教学, 还要重视实践引导。此外, 慈善观念的普及还要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 甚至是社区, 从而使慈善思想能够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重塑当代中国的慈善文化。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2006-11-1。

美国慈善事业发达的文化因素分析 篇9

一、自治传统

美国文化中的自治传统从殖民时期就开始形成, 以新英格兰的乡镇自治传统为代表。当时美国乡镇的人口规模大约是两三千人, 实行直接的民主。人民按照乡镇自主的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利, 凡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事务, 都在公众场所召开公民大会讨论决定。行政官员被选举团选出和任命后, 都要按照居民事先通过的规则办事。托克维尔写道, 在美国, 公权范围极小, 因为人民主权原则主宰了整个美国社会。[1]

这种自治精神不仅促进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发展, 而且促进了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由于深厚的自治传统, 美国人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 首先想到的不是向政府求助, 而是依靠自己去克服各种生活中的困难, 解决各种问题。“假如公路上发生故障, 车马行人阻塞不通, 附近的人就会自动组织起来研究解决办法。这是临时聚集在一起的人, 可以选出一个执行机构, 在没有人去向有关主管当局报告事故之前, 这个机构就开始排除故障了。”[2]他们对社会当局报有不信任和怀疑的目光, 他们习惯了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面对慈善事业, 他们更不愿意看到政府插手, 而是自己组成各种社会组织来解决诸种社会问题。借用巴里·卡尔与斯坦利·凯斯教授的话来说, 就是“美国人不愿意授权国家政府来设定社会福利的全国标准, 更不要说来执行这些标准。”因此, 美国的慈善事业基本上都是民间力量在大力倡导和进行。美国的富翁们同样希望能够亲自参加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而不是把自己的钱以税款的形式交予政府去使用。美国私人慈善基金会作为“一种全国性慈善体系, 即致力于增加人类福利的私人组织”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并兴盛发展, 部分原因就在于美国人拒绝“让联邦政府成为全国社会改革的中心”。[3]

二、志愿和互助精神

与自治传统相伴而生的是美国的志愿精神和互助精神。志愿精神和互助精神表现为一种超越个人私利的利他同情心和对群体、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美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期移民来到的新大陆是一片荒凉的土地, 到处充满着困难和危险, 移民者面临的境遇都是一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下, 仅仅靠一己之力应对艰难困苦显然是勉为其难, 人们为了生存下去, 只能相互协助。也许最初的这种相互协助是环境使然, 然而, 在开拓新大陆的过程中, 这种行为逐渐发展成为服务他人和公益事业的志愿和互助精神。人们联合起来自我治理, 相互帮助和开展社区活动, 没有学校大家一起建学校, 没有医院大家一起建医院, 没有图书馆大家一起建图书馆, 没有教堂大家一起建教堂, 这些活动都是志愿和慈善性的。[4]移民们还通过教会捐赠和各种互助组织帮助穷困的人和支持社区发展。为社区或其他地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 为自然灾害的受害者提供服务, 为教堂捐赠和做慈善工作, 这些都成了大多数人自觉的义务。

美国居民享有的自由制度, 以及他们可以充分行使的政治权利, 使每个人时时刻刻和从各个方面都感到自己是生活在社会里。这种制度和权利, 也使他们的头脑里经常想到, 为同胞效力不但是人的义务, 而且对自己也有好处。同时他们没有任何私人的理由憎恨同胞, 因为他们既非他人的主人, 又非他人的奴隶, 他们的心容易同情他人, 他们为公益最初是出于必要, 后来转为出于本意。靠心计完成的行为后来变成习性, 而为同胞的幸福进行的努力劳动, 则最后成为他们对同胞服务的习惯和爱好。[5]

这样, 根植于殖民地开拓时期的公民志愿和互助的精神, 逐步发展成为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担任政府官员的美国社会活动家约翰·加德纳认为:“美国社会几乎所有的重大突破都植根于志愿事业。如果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从我们的国民生活中消失, 我们美国人的特征就不那么明显了。这一事业增强我们的创造力, 使我们的社区充满活力, 培养个人责任感, 激励社会基层的生活, 并提醒大家我们是生来自由的。志愿事业的活力源自良好的土壤——公民自豪感、同情心、慈善传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个人责任感以及对齐心改进我们生活这一伟大的共同任务无法抑制的责任。”[6]也正是在这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美国各种各样的基金会相继产生和兴起。这些民间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基金会构成了美国公民社会的基础之一, 他们在政府不能或无暇顾及的领域独立的开展各种活动, 从而发挥独特的作用。

比如美国的各种慈善基金会在阐述自己的宗旨原则时, 大多强调美国人的志愿精神。帕卡德基金会的创始人帕卡德夫妇抱有一种信念:美国最适宜于私人出资、志愿在一些领域内起带头作用的捐赠机构的成长, 基金会是把私人资金纳入公共用途的桥梁, 与其他非营利组织一道成为美国的伟大传统, 作为政府的补充, 满足社会需要, 而且在许多方面还比政府更加有效。[7]

美国社会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自治传统、志愿精神和互助精神, 这些文化传统在美国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们为美国慈善事业的产生和发达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63-64.

[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下)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63-64.

[3]Barry D.Karl, Stanley N.Katz.The American Private 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 and the Public Sphere1890-1930[J].Minerva, 1981, 19:238, 157.

[4]丁元竹.美国300年来的精神核心:公民自发帮助穷人[EB/OL].http://cul.sina.com.cn2005/10/3118:45

[5]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下)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633-634.

[6]Brian O’Connell, America’s Voluntary Spirit[EB/OL].http://www.usinfo.State.

浅析高校慈善文化建设 篇10

一、高校慈善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仁爱, 乐善好施的民族, 慈善思想源远流长。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慈”解释为长辈对晚辈的爱, 将“善”解释为和善, 亲善, 友好。随着时代的变迁, 慈善有了更为宽广的涵义, 并在观念、制度、行为三个层面上衍生出了广义的慈善文化, 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扶贫济困、关爱他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慈善规范、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将慈善付诸于实际行动。高校慈善文化是慈善文化的特定组成部分, 它是指在高等学校校园这一特定的范围内, 由校园人即教育者、被教育者及其他高校管理服务人员在长期的慈善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高校慈善文化建设的路径

1) 加强高校校园慈善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净化、感染和陶冶的作用。加强高校校园慈善环境建设有助于推动高校慈善文化建设,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固化的慈善环境建设, 如通过墙绘、雕像、艺术字等方式宣传慈善文化。二是加强动态的慈善环境建设, 如在校园内各宣传栏、体育场、餐厅等学生高频活动区域张贴慈善文化宣传海报, 放置慈善宣传展板, 悬挂慈善标语、条幅等。

2) 将慈善文化教育纳入课堂教育。高校慈善文化建设离不开大学课堂的支撑, 促进高校慈善文化建设需将慈善文化教育纳入到课堂教育中去。一是开设慈善教育课程, 可以通过选修课或者通识教育课的形式,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慈善思想的渊源、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途径, 以及推动慈善文化建设的意义, 不断提高学生的慈善素养和慈善实践意识。二是编撰适用于大学生的慈善教材, 应由教务处组织相关教师, 借鉴国外慈善教材的先进经验, 生动、系统的组织慈善知识, 使之编纂成册, 用于慈善教育课堂之中。三是提升教师的慈善教育素养, 定期举行相关培训活动, 完善激励机制, 促进教师在高校慈善文化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 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组织开展慈善教育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学生组织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也是学生接受教育、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组织主要包括学生会、志愿者协会、社团三大类。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组织开展慈善实践活动对加强高校慈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通过学生会开展服务学生的慈善实践活动。学生会是高校最重要的学生组织之一, 学生会各部门应加强上下联动, 相互配合, 积极为同学们服务, 并在开展各项学生活动的同时, 不断渗透慈善思想。二是大力发挥高校志愿者协会的作用, 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 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如深入社区义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深入贫困地区关爱孤苦老人和贫困儿童等等, 从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内化慈善意识, 宣扬慈善文化。三是通过高校社团开展慈善实践活动。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领导者,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们为了共同爱好或实现共同意愿而组织在一起开展活动, 其中部分具有慈善性质的社团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为宗旨, 组织开展各种慈善活动, 如爱心义卖活动、为重病学生募捐活动、到贫困地区支教活动等等。在开展慈善活动的同时, 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慈善知识, 助力高校慈善文化建设。

4) 积极利用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开展慈善教育。高校慈善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 通过开展慈善教育主题文化活动可以宣传慈善理念、弘扬慈善精神。一是倡导团支部开展慈善文化教育主题团日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二是通过有奖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开展慈善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三是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慈善人物事迹宣讲会、慈善知识讲座等形式宣扬慈善理论知识。四是定期举办慈善爱心周、慈善爱心月活动, 动员学生组建慈善服务队, 促使学生在慈善活动中深化对慈善理念的理解。

5) 完善高校慈善捐赠组织机构。加强高校慈善文化建设需要完善高校慈善捐赠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及个人对高校的慈善捐赠不断增加, 高校主动募捐活动也不断增多。如何管理好社会对高校的捐赠, 如何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高校募捐活动, 这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慈善捐赠组织机构:一是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支撑, 建立专门负责社会慈善捐赠的组织或机构, 如教育基金会等。二是选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实现捐赠管理规范化、专业化。三是完善捐赠组织机构规章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6) 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促进高校慈善文化建设。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其交互性、及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等特点而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提供的平台进行慈善文化教育, 对促进高校慈善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通过Q Q、微博等工具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宣扬慈善文化, 包括慈善思想的起源、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发展慈善的重要意义等内容。二是可以建立专门的微信慈善公共服务平台, 由专人负责运行, 并倡导学生积极关注此平台, 及时更新、推送慈善知识, 宣扬慈善文化。

三、高校慈善文化建设的意义

慈善是一种优良传统和崇高境界,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大力推动慈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未来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慈善事业的主体之一, 积极培育其慈善意识, 树立科学合理的慈善理念, 养成良好的慈善行为, 将对未来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造就更多的推动性人才。二是有利于构建优良的高校校园文化。慈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实践中推进高校慈善文化建设, 同时也是构建优良校园文化的题中之义。三是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伟大中国梦。通过加强高校慈善文化建设,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摘要:中国慈善思想源远流长, 推动高校慈善文化建设应从加强校园慈善环境建设, 将慈善文化教育纳入课堂教育, 调动高校学生组织开展慈善教育活动, 利用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开展慈善教育, 完善高校慈善捐赠组织机构, 利用网络新媒体促进高校慈善文化建设等方面努力。大力推动高校慈善文化建设对于未来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构建优良校园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慈善文化,大学生,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黄小露.论大学生志愿精神与校园慈善文化的培育[D].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2]蓝春娣.高校是培育与传播慈善文化的重要基地[D].当代青年研究, 2013.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十六字箴言 篇11

中华传统慈善文化在儒释道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中有着深邃幽微的表述,也通过家庭教育,春风化雨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华历代家庭教育留传下来许多家训。孔孟提倡仁爱,但多是提出纲要,其义理并未充分展开,而后世贤人奉行古圣贤的教诲,在为人、做事、处世的过程中,有人生感悟,有处世经验,并总结成家训,而且文字整合得很讲究,其内容是向弟子指点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观、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其义理意味深隽,警世劝诫,敦促子弟思哲悟真,修养身心。而且,因为是教诫子弟,故而语言亲和恳切,既讲道理,又讲故事,让子弟易读易记。贤人家训是对古圣贤教诲的直接的诠释和见证,有说服力。

本文重点介绍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十六字箴言。它出自《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嘉靖年间袁了凡先生教训儿子的四篇文章。数百年来,《了凡四训》影响很广,不仅在中国民间发挥了益国利民的教化作用,而且传到日本后,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著名汉学家安冈正笃对《了凡四训》推崇备至,称赞为“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如吉林师范大学郑重地将此书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参考资料。

《了凡四训》的“四训”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训”之中,重点是改过和积善。“四训”有着严谨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因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绍“善的辨别”的十六个字,即八个词组。学习和践履这十六个字,不仅关系我国慈善文化的传承,也关系中华民族和国家命脉的延续。所以笔者称这十六个字为“十六字箴言”。古圣讲“仁贵断”,“仁”是仁爱,仁爱所贵的是决断。决断什么?是非、邪正、善恶、净染等,我们要有智慧辨别。具体到“善的辨别”,则是要辨别“真假、端曲、阴阳、是非、正偏、满半、大小、难易”。古圣也讲“择善、知善,需要良知。”《中庸》讲“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是说,努力做到真诚的人,才能选择善事而并坚守不渝。这是将择善作为价值信仰了。佛陀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感情用事,没有智慧决断。如果有智慧的决断,这个事情即祸害和下流就可以避免了。这可见“择善”“善的辨别”多么重要了。至于其他三训(立命、改过、谦德)都是修身。修身是为了真正懂得仁爱行善的道理并实践之。

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圣贤文化和圣贤的慈善文化呢?因为我们不少人身体流着中华民族的血,但思想是美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自私自利,崇尚“自由”,实质上是想纵欲,漠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忙、盲、茫中迷失人生方向。宋代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为往圣继绝学,弘扬圣贤文化和圣贤的慈善文化。“天地之心”就是“道”,生民之命可以在此得到安顿;此道体现在往圣绝学中,所以要继承和弘扬。只有将此道行之于世,才可致天下之太平。《中庸》讲“诚者,天下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庄子讲“循天之道,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学习和弘扬中华慈善文化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慈善文化素质和人格素养。美国政治家阿兰·布鲁姆在其《巨人与侏儒》一书中说,对一本伟人著作或一位伟大作者的书的反复阅读与信赖的消失,“不仅导致基调的庸俗化,而且也导致社会的原子化。因为有教养的民族结合在一起,是基于对德行与恶行、高贵与卑鄙的共通理解。”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复兴。

《了凡四训》在“积善之方”中谈到“善的辨别”,指出“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第一,“何谓真假”?了凡先生讲,“昔有儒生(读书人)数辈,谒(拜访)中峰和尚(元朝高僧),……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善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私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诚发心)真,袭迹者(跟别人去做,非出自本心)假。又无为而为者(行善而无个人希求)真;有为而为者(行善而有所求)假。皆当自考。”辨别真善、假善,一定要从心地里去辨别。贪财妄取难道不是恶吗?未必是。古时,有一年青人在政府管财务,常常私取公款,去市场买鱼放生。后来事发,被判死罪。此事报告了皇帝。皇帝下令,观察他临刑是否怕死。他临刑大义凛然,视死而归,毫无惧色。皇帝知道后,问明原委,命他入佛门为僧,后成为一代高僧。他就是延寿禅师(904-975年)。

在这十六字中,善的真假辨别最为重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笔者愿多说几句。古圣讲“圣贤之道无他,诚明而已。”“诚”就是真心、直心;“明”就是智慧,通达明了一切事理。善的真假辨别一定要建立在“诚明”上,做善事光明磊落,心地清净。若为物欲所蔽,就不会诚明了。所以《大学》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才能闲邪存诚,时时提起警惕性,防范邪思、邪念、邪见。从哲学上讲,“真”是作为意识观念中的“概念”与其对象的一致。这种“一致”可以在表象层面上体现出来,也可以在本质或规律层面上体现出来。我们仰慕的范仲淹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就是把他理解为这样一位人。他的思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行为呢?他的薪俸高,但施给300户人家,让他们衣食无虞,而且还办义学,置义地。他自己离开人世时,买不起一口棺木。他的思想与行为一致,究竟圆融,因此一千年来,他堪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然而不少慈善家是“慈善发家”,他们以慈善为名,行做广告之实,提高知名度,个人名利双收。名实不符,是谓假。真的慈善家给人的印象深刻,不是他的财富的魅力,而是他的人格魅力。又比如,日本有一位“商圣”——韬盛和夫。他从中国古圣先贤和佛陀的教诲中深悟兼济天下的精神。他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而且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他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他说,他的人生是从“佛道”到“商道”,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都奉行“自利利他”的原则,自他不二。他深信因果报应法则。他说“命运乃经纱,因果法则乃纬纱,两者交织而成的布,就是人生。”他时时感恩,不为物欲所蔽。他于1997年剃度出家,皈依佛门。北京大学教授、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七八十年以来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韬盛和夫先生始。”任何事物都具有该事物所特有的规定性,那就是真的,否则是假的。真慈善家就是指某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真慈善家的规定性,比如具有大爱精神,其大慈大悲之风范不仅体现在慈善捐献和慈善服务上,而且体现在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利他,而且真正利己,即从心地上克服贪嗔痴等邪念和习气,从而获得内心的淡泊宁静、净化心灵、自我升华,身心兼修,并为此感恩受施者和一切众生。

第二,“善有端曲”。何谓端曲?了凡先生讲,“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何谓端?端是端庄正直;何谓曲?曲是委屈顺从,唯命是从,不明事理,不辨是非。“不可徇耳目”,意思是不可贪恋五欲(财色名食睡),不可纵欲。淡泊明志,才能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若图谋己利,善事也会办成恶事。“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意思是,要从他人见不到的地方、起心动念的地方洗心净念,绝不借慈善之高尚事业窃名盗誉。“纯为济世之心,则为端”,这句话不难懂。但“济世之心”可以理解为慈善捐助和慈善服务,但更重要的是抓教育,抓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提升人们的德行和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教育是教人破迷开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比如深明因果,断恶修善。佛陀教导人们明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有“现因现果”,即现在造的因,现在就受果报;有现在造的因,来世受果报;有现在造的因,多世以后受报。何时受报,关键是“缘熟时至”。因变成果,当中要有缘。什么时候机缘成熟了,果报就现前,绝对不会没有报应。欧美科学家以活生生的人为对象,以科学的方法不断重复测验,以数以万计的案例,证明人有前世。在美国的大图书馆可以见到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写的这类书,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可以见到这类书的汉语版。被称为几何力学之父的威勒博士曾在新物理学上有卓越成就。他说:“假如没有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完全不是我们所知的物理现象了。宇宙中从显微的生物到庞大的星云旋系,无论大小,一切运动遵守因果律进行。”因果律的循环法则,简而言之,就是运行方向会由终点回归到起点。换言之,从哪里来的,还回到哪里去。施人以恶,回报是恶;施人以善,回报也善。现代人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恭敬心,甚至认为是迷信,还要将之打倒,完全相信西方的“弱肉强食”的“丛林哲学”。中国历史称为“信史”。史册所载的因果报应之事皆有征可考。佛经所载尤为详实。懂得因果报应,则所思、所行会考虑后果,做大恶之事一定堕地狱。一想到堕地狱,他就恐惧了,知道不能造恶业。地狱在哪里?按现代科学家的说法,地狱存在于宇宙某种维度的空间里,它不同于人类生存的三维空间。数十年来,科学家相互之间有以“科学与宗教的对话”为主题进行的对话,并作为丛书出版,香港已有不少汉语版。我们的祖先懂得因果报应,多数人能自律,从而政治清明,风俗淳厚,人人守礼、守法。现在家家户户的门窗封上铁栏杆。从前铁栏杆是监狱用的,现在每家每户的住宅都成监狱了。“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媚”就是巴结讨好,取得知名度,以这种心态做慈善,则为“曲”,不是“端”。“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敬人”是以恭敬心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世间、出世间的事都在一个“诚敬”即真诚、恭敬。不真不诚,不恭不敬,他在世上没有根,是漂浮的。诚敬的人,心是定的,不会受外界的污染,不会受财色名利的诱惑,从而能与仁爱、慈悲相应。一位诚敬的慈善家,其名望一定是实至名归。圣贤教人都把“诚敬”当作人生的第一堂课。《礼记》讲“曲礼曰,毋不敬。”做学问,搞慈善从哪里做起?从恭敬做起。“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玩世”就是玩世不恭。现代人对世界上的事,什么都敢玩,甚至于对神圣的事都敢玩。政客们玩儿什么“自由”“民主”“公正”,目的是在竞选中获胜。玩儿宗教的,可以把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玩儿成战争,把不同的宗教玩儿成相互剑拔弩张。至于玩儿慈善的人可能不是少数。神圣的事业、高尚的事业、严肃的事业在他们手里都成了玩物。

第三,“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阳善”,他做了善事,大家称赞,立即获得了知名度。“阴德”是他做善事,做后不告诉人,并且感恩受施者。这样善果积在那里,这叫“积德”。若别人知道了,受到夸奖,善就积不住了,随修随报,到后来,一点善果都没有积。了凡先生讲“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易经》讲“积善人家,必有余庆。”“余庆”是指积阴德者,其子孙也会事业发达。《书经》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包括私心、妄心、贪心以及恨怨交织、情牵物累等心理活动,变化无常,非常危险,故曰“人心惟危”,行“阳善”者要警惕。“道心”指公而忘私、与人为善、胸怀开阔、知足长乐,不为形所役,不与世浮沉,常处于觉醒状态,能主宰自己,为人处世从细微的一念处下功夫,所以称为“道心惟微”。“道心”是做慈善,发于义理,而道心难明而易昧,所以存养道心必在隐微之处下功夫,做善事能使生命与道合一,而“止于至善”。司马光有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是对“阴德”的绝妙注解。

第四,“何谓是非”?了凡先生讲故事来解释。他说:“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佣人)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子贡名)失之矣(你做错了)。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与诸侯矣。”以子贡个人讲,他不接受政府的奖金,是难得的有德行的行为。但另一方面,政府奖励是鼓励大家都做好事,以便形成风气。但子贡不受金,以后他人也不敢做了,担心被人说成贪图政府奖励。这样,政府这一好政策就难以为继了。“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孔子称赞子路,是鼓励大家的济人济世之心。了凡先生总结说,“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称赞)由(子路名)而黜(不赞成)赐(子贡名)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了凡先生讲的是孔子的真实教诲。孔圣人眼光看得长远,看得深微。他是从社会、国家的整体利益着想,从对后世的影响来考察,去判断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比如,大家都讲,科技造福人类,是善,然而也不能一概而论。要警惕,比如,在美国,高科技一旦与军事相结合,则可能毁灭人类。可见,科学家有无良心是多么重要。

第五,“何谓偏正”?了凡先生也以讲故事来解释。他讲“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在古代,乡绅有对乡民进行教育,乃至管教的责任,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现代人多缺少家庭教育,父母溺爱子女,子女长大了,少有孝敬父母者。小时候不严加管教,子女长大了,就没法子教了。了凡先生又讲“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私下把抢劫的人抓起来,私自用刑),众始定(把事情平定了);不然,几乱矣(几乎发生动乱,难以收拾)。”了凡先生总结说,“故善事为正,恶事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这说明,善恶的标准,最终要从对社会,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来论断。

第六,“何谓半满”?了凡先生讲“易(易经)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书经)曰:‘商罪贯盈(商朝末代君主纣为暴君,恶贯满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佛寺方丈)亲为忏悔。及后入富贵者,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恳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回向”意为回向实际,即决心断恶修善,恢复“本善”和“本真”;回向菩提,即希求破迷开悟,真实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回向众生,即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了凡先生的这一段教诲指明做善事,根本上要从心地上下功夫,要真诚、恭敬、清净,没有一丝污染。了凡先生继续讲“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这是讲的佛教的慈善的“三轮体空”观,是行善的最高境界。佛门各宗都修禅定。我们读《傅灯录》(禅宗的语录)都是讲禅宗历代高僧的所修、开悟、证果的记录。禅定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则做善事即能进入“三轮体空”境界。这是真实的记录,是可以仰信的。

第七,“何谓大小”?了凡先生讲“昔卫仲达为馆职(在翰林院工作),被摄至冥司(被小鬼抓去见阎罗王),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筋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筋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只为自己),虽多亦小。”这段话表明,“大”、“小”差别在发心、发愿和立志,是为天下国家,还是为自己和小家庭。佛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然后推己及人,孝敬天下父母;自己罹病,则祝愿天下人健康无病。

第八,“何谓难易”?了凡先生讲,“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难先能行,难舍能舍)。”他讲故事,说“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教书收入),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易而不为是自暴自弃;难而能为,是非常可贵。

了凡先生在讲了十六字箴言后,又讲了随缘尽力修十善:“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随缘尽力修十善,就是讲十六字箴言切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这十善中,笔者以为“护持正法”最为重要。在了凡先生的心目中,“正法”指的是儒、佛大法。儒、佛大法都活在儒、佛的经典中。英国大史学家汤因比在晚年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能靠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汤因比在英国很有威望,他的思想在英国的影响很深。几十年来,英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中都吸收佛经。要护持“正法”,首先要有智慧、有能力认识正法,因此绝对要努力学习儒、佛经典,并“学而时习之”,讲儒、佛的教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了凡先生讲“积善之方”之前,是先讲“立命之学”和“改过之法”。他懂得了“立命”和“改过”,才真正懂得了“积善”。他懂得了“积善”,又修“谦德”。真正懂得了“满招损,谦受益”,从而能虚心屈己。他从修身行善中亲证了善有善报,他的命运也越来越好。佛法意蕴高深幽微。佛法的教育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断恶修善;第二层面是破迷开悟。何谓迷悟?一念起来为自己,是迷;一念起来为一切众生,是悟;第三层面是转凡为圣,这是人生的终极关怀。了凡先生的修身和行善是处于第一和第三层面。断恶修善和破迷开悟是做善人的必备条件。倘若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并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准则,则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了。

浅析企业慈善的必要性及其实现 篇12

近日, 国务院法制办在苏州组织召开了中英慈善立法研讨会。新华社报道称:我国慈善法草案已初步成形。主要在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志愿服务、慈善信托、境外慈善组织在华活动的管理以及扶持与奖励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几乎就在同时, 审计署的报告又引起了玉树百亿善款陷入汇缴争议的事端。人们不得不提出质疑:我国的慈善事业究竟何时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由此引发了各种讨论。企业作为慈善事业一个重要的参与者, 其在慈善事业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应该如何履行其慈善责任也备受关注。

二、我国企业慈善发展现状

(一) 企业慈善的含义

1924年英国学者歇尔顿 (Olive Sheldon) 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卡罗尔 (Carroll) 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 (慈善) 的期望。”根据卡罗尔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组成的。因此, 企业慈善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同时, 卡罗尔认为, 经济责任是基础也占最大比例, 法律的、伦理的以及自行裁量 (如慈善等) 的责任依次向上递减, 呈金字塔型结构。按照卡罗尔的理解, 企业慈善活动是非强制性、非法律要求的, 它取决于企业从事这些社会活动的意愿。

(二) 我国企业慈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企业慈善在我国主要是慈善捐赠。我国的企业慈善捐赠事业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极快。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之前, 我国的企业慈善捐赠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从20世纪90年代起, 随着我国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等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我国企业慈善捐赠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2005年, 我国第一家企业慈善基金会———中远慈善基金会成立。截至2007年底, 我国已经成立了335个企业及个人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这些慈善基金会在组织企业慈善捐赠、传播慈善理念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8年, 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总额已经超过了300亿元, 占当年全社会慈善捐总额的近1/3。

2008年5·12汶川地震使我们看到了我国慈善的前进, 特别是我国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 全国甚至刮起了一阵支持督促企业捐款的热潮, 表现出了国人对于企业慈善的要求与期待。

然而,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企业公民蓝皮书》指出:我国企业慈善发展严重滞后, 在目前我国逾1000万家企业中, 履行慈善义务、有过捐赠记录的, 尚未达到10万家。慈善事业的立法不足, 导致企业慈善无法可依。慈善机构的建设水平低下, 公信力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慈善行为。同时, 很多企业的慈善意识淡薄, 慈善理念不成熟, 阻碍了我国企业慈善的发展。

三、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必要性

如果说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是必须承担的话, 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 面对需要自愿出让部分企业资源才能付诸实施的慈善责任, 企业自然应当避而远之才是。然而事实却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我国本土企业正在从事慈善事业。可见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探寻适合自己的方式, 使得企业慈善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

开展慈善捐赠等公益事业对企业来说是优化配置资源, 获取社会资本的一种新理念、新战略、新经营艺术。企业虽然没有从慈善活动中获取有形的、清晰的交换价值, 但是慈善和其他社会责任行为将为企业带来诸多无形的战略性资产。企业进行慈善是为企业配置道德、信誉和形象等社会无形资产, 而这些无形资产正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一) 提升企业形象, 促进产品销售

这一方法即是善因营销。该营销活动的特征是企业为某一特定事件提供一定的捐赠, 同时消费者也参与这种能为企业产生收入的活动, 从而同时满足企业和公众的利益。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将善因营销界定为:企业承诺基于产品的销售来为某项特定的公益事业捐款, 或者捐出一定比例的营业收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农夫山泉推出的“一分钱”活动。2001年农夫山泉推出了一项颇有创意的活动, 每售出一瓶农夫山泉, 就从中提取一分钱捐给申奥, “一分钱一个心愿, 一分钱一份力量”, 以代表消费者支持北京申奥。虽然这其中不排除有商业运作的因素, 但它的社会意义不可否认。2004年开始, 农夫山泉提出了“一瓶水, 一分钱”, 每买一瓶农夫山泉就有一分钱用于帮助水源地的贫困孩子。农夫山泉“一分钱”公益活动的口号是: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这一口号感动了众多国人, 尽管最近农夫山泉一分钱活动遭到质疑, 但不得不说, 之前这个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形象, 也扩大了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 建立企业文化, 增强凝聚力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资本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还有企业文化、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竞争。积极参与慈善的企业, 相对其他企业而言, 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好感, 同时也会激发员工组织身份认同感和工作热情, 改善员工的技能培训, 提高整体生产能力, 减少员工离职率, 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企业慈善在客观上对企业的社会形象、员工的归属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 慈善捐助已经成为一种情结, 它在慢慢地融入企业, 逐渐变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员工。

(三) 改善竞争环境, 获得竞争优势

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行为是由著名学者迈克尔·E.波特 (Michael E.Porter) 所倡导的。强调慈善行为改善企业竞争环境的功能, 即慈善行为应该对企业竞争环境相互关联的四个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情况、战略和竞争情况以及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 对生产要素将产生三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改善教育和培训状况, 为企业提供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储备;二是改善企业所在地居民生活水平, 从而对专门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三是提升所在地研发水平、行政机构的工作效率、基础设施质量及自然资源生产率。

其次, 从需求情况看, 策略性慈善行为不仅可以影响市场规模, 还可以有效改善市场质量再者, 从企业战略和竞争角度看, 策略性慈善行为对于创建更有效率和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至关重要, 如60余家欧美企业共同支持国际透明化组织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反对国际商业贿赂, 这不仅有利于当地居民, 同时为推动这种活动的企业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更便捷途径。

再次, 从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角度看, 策略性慈善行为可以推动集群和支持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美国运通公司资助旅游等支持性产业, 也因更具竞争实力的旅游企业集群而获益。

(四)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建立和维持与其他机构的良好关系

企业捐助可以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博得广大消费者的好感和偏爱, 从长远看可以节省营销成本, 在参与捐助活动的同时, 企业也能收到宣传自身的效果, 这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广告。慈善行为能为企业带来品牌效益, 可以补偿其付出的成本, 这在王老吉品牌上得到了印证。王老吉罐装凉茶饮料企业在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捐出一个亿, 立刻引起亿万网民广泛的反响。网友评论:“一个卖凉茶的企业捐一个亿太难得了,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企业。”可见, 王老吉的这一次义举, 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广告效益是不可限量的。所以, 捐赠是企业与社会互动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 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往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获得包括企业供应商、政府、其他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的青睐。

四、对促进我国企业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慈善事业立法进程, 调动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建立和健全慈善事业有关法律, 借鉴国际通行的作法和经验, 使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 是促进慈善事业和企业慈善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目前慈善法已初步成形, 但法律究竟何时出台, 尚无明确的时间。除了进行慈善立法外, 也应该尽快完善慈善财税制度, 包括统一慈善的税收标准、规范慈善组织的免税权利等, 为了调动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也应当建立慈善税收激励机制。

(二) 完善慈善机构建设, 增强企业参与慈善的信心

公信力是慈善的生命。与其他组织相比, 慈善组织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更强的公信力。目前我国慈善机构的组织建设亟待极高, 慈善组织的运行需要透明化, 透明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使慈善机构从政府机构中独立出来, 回归民间;定期公布接受的捐赠及其去向以及使用效果;接受舆论的监督。慈善机构和企业一起把企业参与慈善、回报社会的愿望完成。

(三) 提高企业慈善意识, 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我国企业需要学习跨国公司的成功理念,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 使企业慈善成为企业自主、自觉的社会道德行为, 并且将企业捐赠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开发策略相结合, 形成可持续的制度化运作机制。从而使企业在发展慈善事业的同时也获得利益。

此外, 还需要加强与媒体的协助与配合, 发挥其宣传、监督和引导作用。

五、结束语

发展企业慈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媒体的多方配合。政府应当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慈善。企业作为参与的主体, 需要将企业慈善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媒体则需要创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对企业慈善进行宣传和普及。随着慈善立法脚步的加快, 我国慈善事业和企业慈善的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企业慈善事业的竞争优势[J].哈佛商业评论, 2003 (2) .

[2]、蔡勤禹, 张家惠.我国企业慈善发展现状与前瞻[J].社会保障制度, 2008 (9) .

[3]、李骏.中国企业慈善的发展现状[J].社会观察, 2005 (9) .

[4]、江沿.全球化视角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价值观[J].企业活力, 2008 (9) .

[5]、唐更华, 许卓云.西方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理论、实践与方法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9) .

[6]、田利华.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研究:慈善投入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 .

上一篇:高速公路绿化工程下一篇:野外地质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