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活动(精选12篇)
慈善活动 篇1
2009年4月23日,“09分享集结爱”梦舟明星车队爱心接力公益万里行在北京鸟巢正式发车。
“09分享集结爱”公益慈善活动是在“5.12地震”一周年之际,集合众多明星,采用组建物资车队的形式,将一些急需的重建物资分发给灾区贫困居民,其中大部分物资集中到震灾最严重的地区。
赞助此次活动爱心物资车队的是中国领先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之一———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他们提供了3辆箱式货车承担慈善物资的运输工作,爱心物资车队将满载慈善物资途经石家庄、太原、西安、广元、青川、绵阳、北川、什邡等地进行慈善捐助。
此次活动,体现了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的一贯宗旨。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还赢得了本次活动组织者颁发的“爱心物资车辆唯一提供爱心企业”的称号。
慈善活动 篇2
二、活动地点:__
三、活动人员:__市__区慈善会领导及各参与方领导;__区__街道好乡邻社区活动联盟成员;奇之篮优秀学员及其家长;知名书画家。
四、活动目标:
1、让孩子感受到这个六一节的特别意义。
2、让孩子在活动中培养爱心、积累孩子们的社会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
3、提倡孩子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提供闲置物品或自创作品(如手工艺品、书画作品等)互相交换的平台,义卖所得金额将以孩子的名义全额现场捐赠至相城区慈善会,用于救助帮扶相城区孤残儿童,所有参与义卖、义买的家庭均可以获得相城区慈善会颁发的《慈善捐赠证书》。
4、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及理财能力。
5、通过商讨、沟通、达成义卖的目的,感受爱心传递的快乐。
五、活动前家长准备:
1、与孩子一起准备好义卖的物品,如:闲置的书籍、玩具、生活用品、孩子的自创作品(手工工艺品、书画作品)等,物品需干净整洁。
2、活动当天,与孩子一起布置自己的义卖场地(谁家的场地布置的漂亮,就会生意好好哦!)请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义卖过程,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议价。
3、如有孩子闲置不穿的衣服可以挑选3-5件,要求成色7成新以上,洗净晾干后于5月25日一起带来,交给义工人员,统计汇总后捐赠给相城区孤儿及贫困儿童。
六、5月25日活动行程:
13:00—14:00参与家庭签到领取号牌及入场布置装修自己的义卖场地。
14:00-16:30
(A)奇之篮学员演出、书画名师及小明星作品现场拍卖(其中包括社区小朋友报名节目及现场互动),详见活动主持稿。
(B)同时进行参与家庭物品义卖、义买,期间参加义卖、义买的家庭如需要中途离场请至指定地点接受《慈善捐赠证书》的颁发。
16:30-17:00捐赠仪式及《慈善捐赠证书》颁发。本次活动所得资金全额现场捐赠至__区慈善会。
温馨提示:
1、请家长帮孩子准备义卖物品,并将物品清理、消毒,确保安全、卫生。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个小钱包(便于孩子装钱),让孩子感受买卖的快乐。
3、提倡环保出行,因现有停车位有限,建议家长尽量选择公交出行。
4、因活动当日人员较多,请家长照看好孩子,注意安全。
5、如有必须开车前往的家庭,请统一由齐门北大街入口进入,将车辆停到__商业楼地下停车场,(详见__北大街现场指示牌)。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资讯 篇3
●为推进慈善文化进学校,在全区中小学学生中进一步普及慈善理念,弘扬奉献精神,学习爱心人物,发挥慈善事业的价值引导作用,营造出“分享慈善文化、传递博爱之心”的良好氛围,青岛城阳区慈善会近日与区文明办、区教体局联合举办“农商银行杯”城阳区中小学生慈善征文活动。
此次征文活动以“弘扬慈善,传递爱心”为主题,征文内容包括:1.通过学习课外慈善读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最重要的体会是什么?(可就其中的一点或几点来写)2.道德模范、慈善人物的行动带来了怎样的社会效应?我们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些什么?3.人人参与慈善,人人奉献爱心,让世界充满爱,让社会充满爱,我们能做些什么?4.讲述发生在你身边的真实、感人的慈善爱心故事,或者记录一位你身边的慈善爱心人物,用心寻找身边的爱。
主办单位将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分小学组、中学组两个系列设奖项。奖项设置一等奖各2名,二等奖各3名,三等奖各5名,优秀奖各20名,获奖作者将颁发证书和奖品。同时还会设立优秀组织奖4名,中学、小学各2名,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单位均由主办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牌。此外,城阳区慈善会网站将开设专题网页,刊登应征的作品;推荐部分获奖作品,在半岛都市报和《慈善》杂志上予以刊登。
●德城区三岁半双胞胎眼癌患儿杨浩霖、杨浩强兄弟俩被德开小学全体师生关注和牵挂。为了让小哥俩接受更好的治疗,帮助他们早日康复,近日德开小学全体师生举办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大型爱心义卖活动。同学们义卖自己心爱的图书和玩具,活动所得善款全部捐赠给德州市慈善总会,用于定向救助患有眼癌的双胞胎,帮助他们留住光明。
●2014年12月13日,在由《永康金报》联合市慈善总会、市教育局等单位共同举办的“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演讲比赛活动上,21位选手讲述了自己对慈善的理解、实践慈善的感悟,赢得了与会听众阵阵掌声。永康市领导出席活动。
本次“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主要面向2014学年小学四年级学生和家长。活动自9月启动以来,共收到69所小学选送的9834篇征文,并评比出一、二、三等奖。演讲比赛的文稿正是获得一等奖的21篇征文。经过现场评委打分,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共11名。
慈善活动 篇4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公益项目, 旨在通过教育救助的方式, 帮助适龄孤儿、贫困家庭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 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减轻家庭负担, 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该项目自2013年7月实施以来, 已资助来自西藏、甘肃、山西等14个省 (区) 、10个民族的适龄孤儿、贫困家庭学生1177名, 其中2013年秋季资助的426名五年成长助学项目学生在“授渔计划”项目学校涿州职教中心就读;2014年截至目前已有五年成长助学项目学生376人到涿州职教中心报到入学。
“授渔计划”公益项目主要包括成人高等教育项目和五年成长助学项目两部分。其中, 五年成长助学项目的中专阶段实行注册入学, 学生到项目学校全日制学习两年, 由项目学校负责教育、教学和管理, 安排学生在项目企业完成第三年顶岗实习, 实习结束后由项目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学生在中专毕业后, 通过“工学一体化”的学习模式在项目企业进行为期两年的大专课程学习, 由合作企业负责学生管理、提供学习场所和教学设施, 免费提供食宿和基本生活用品, 学生边学习边实习工作, 该阶段培养院校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考试合格者由北京师范大学颁发毕业证书 (网络教育) 。
慈善活动心得 篇5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
--------------罗马罗兰
2016年10月15日滨州中汇创优领导家人本着“善行、无私、奉献”的理念,奉行“聚爱于心,助困于行,暖爱人间,善行天下”的方针,通过积极地寻找及协商为滨州中汇创优的家人们创造了参加本次慈善活动的机会,让我们踏上了一次真真意义上的心灵升华之旅。
今日上午滨州中汇创优的家人们在市西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了我们本次要帮助的大姐家中,即便在来之前已经大体了解过基本情况,但到了之后看到眼前破败的楼房,四周杂生的草木和闻到因年久失修传来的阵阵腐烂的味道,才对贫困这个词有了一个真正的认识,并被深深地震撼。跟随大姐来到家中后起初的可怜可叹已经渐渐转变为对这个伟大女人的敬佩,看着狭窄阴暗潮湿的屋子,竟因我们8个人的到来显得异常拥挤。这间屋子冬天没有暖气,夏天不能通风,最怕雨雪天-一下雨雪屋子便会漏水更加的阴潮,而且由于长期湿气散发不出去更兼由于狭小阳光照射不到里面整个的屋子里面充满了发霉的气味,难以想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位身患癌症无法工作,只靠着低保和救济勉强度日的单身女人却依然供着一位目前上高三的孩子,感受到这种精神,这种毅力,这种来自母爱的力量时除了不敢想象、感动、敬佩、震撼的情绪外更多的时内心深深的沉重和压抑。
经历了此次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慈善” 这件事背后所让人感受的心灵上晋升,它并不是只是让我们感受到做完慈善后的那份满足和自豪,而是更多的让我们体会到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和在这幸福之后应承担的责任,“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一份帮助他人的背后都可能会挽救更多的一个甚至几个人。同是也让我明白我现在的努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会幸福,而是为了让我所关心所在乎的人可以过得舒心。
慈善活动 篇6
活动背景
“浓情2008”大型慈善公益活动是依托于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农业节目《生活567》栏目近年来组织承办的 “图书传递工程”、“温暖计划”等公益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并且是对未来将要组织和正在策划实施的公益活动的一次盘点和深化,也是《生活567》栏目将公益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加以扩大的平台。
“图书传递工程”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教育基金会主办,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生活567》栏目承办,以“节约书本、奉献爱心、扶贫助教、促进和谐”为宗旨。自2005年8月开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活动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支持单位上百家,志愿者近千人,募捐书本近700万册,在贫困中小学援建700多个爱心图书室,让众多的贫困孩子拥有了读书的乐园。
“温暖计划”是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生活567》栏目为配合青海省政府、青海团省委等单位做好帮助青海高寒地区学生过冬取暖问题,以及做好各界群众捐资助学、奉献爱心而举办的公益慈善活动。2007年2月,栏目组把热心观众自发的捐款捐物近500万元送到了青海高寒地区,給那里的学生们带去了温暖。
《生活567》栏目秉承“记录真实、服务民生”的理念,携带着真挚的情感,关注底层民众、关注弱势群体,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了社会的关爱,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价值,也为和谐社会文化的构建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
活动目的
奉献爱心 构建和谐
“浓情2008”大型慈善公益活动将在“温暖计划”、“图书传递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的基础上,对栏目的公益活动进行全面整合,加强媒体的合力作用,进一步扩大外延,集合社会力量把爱心和温暖带给更多的人。
活动意义
爱心慈善 服务三农 共建品牌
慈善活动 篇7
一、慈善公益活动的传播特点
在21 世纪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的中国,慈善事业之重大,自然不在话下,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在进行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那么传播慈善公益活动中媒体具体呈现出什么特点呢?
(一)信源与反馈的双向性
慈善公益新闻不仅有一般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除此之外在传播方式上也具有大众传播的一般属性。但同时因慈善事业的属性,具有了不同其他传播的特性,即单一性。在我国早期的关于慈善事业的报道中,基本是由政府组织和宣传,传播渠道十分的单一和匮乏,无法造成较好的宣传效果。经历了漫长的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以及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迅速覆盖和不断创新之后,报道信息内容不断加深和挖掘,慈善事业的报道也呈现出新特征。一方面,相对于早期的慈善报道,受众能从报道获得额外的附加信息。另一方面,早期的慈善传播是指向性,单一输出信息的过程,而现在的慈善传播报道不仅带给受众相关信息,还能通过某些渠道反馈受众的需求,也就是说孕育出了受众之于媒体的反作用力。
(二)慈善公益活动传播议程的策划性
慈善公益活动的新闻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敏锐发现突出社会问题后采用的卓有成效的报道形式,是媒体独有的参与和报道公益事业的方式。媒体关注点大多是围绕与公众息息相关的重大新闻主题展开的,而且呈现出很强的策划性。
慈善公益新闻主题报道活动延续了传统媒体公益活动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度,对公益活动的主题进行了精心地筛选过滤,提供策划性更强的新闻主题报道,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传播媒介的终端融合,形成强大合力,增强公益宣传效果,更体现了全民参与的“大公益”理念。
(三)慈善公益活动传播效果的舆论性
在“互联网+”思维遍布各领域的今天,任何一类新闻的出现都能快速的更新和普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以光速计算,使得信息传播后的舆论场不断形成、发展、消失,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慈善公益活动的传播效果同样如此,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舆论的活跃度反应了一则慈善公益类新闻传播效果。事件引发的新闻舆论是否能引起社会各界能对我国慈善事业建言献策,从不同层面借助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传播媒介,随时随地来反映不同人群的看法,积极行使个体或集体对重大慈善公益事业的舆论监督权力。
二、媒体在慈善公益活动报道中的现状分析
基于目前我国新闻在三网融合的新媒体传播现状,需要进一步理性认知新闻媒体在慈善公益活动中的角色功能:
(一)媒体是慈善公益活动的推动者
在2012 年11 月30 日在中国举办的“中国公益论坛”上,马尔科姆·麦卡斯克在分论坛“全球慈善案例剖析”上将新闻媒介对慈善事业的大力宣传提上了新的议程。新闻媒体影响和掌握公共新闻的舆论导向,这是由中国的新闻事业的属性所决定。中国官方媒体首次不间断实时直播重大灾情的报道,源于2008 年的中国汶川大地震。此次实时不间断直播报道使社会各界全方面了解受灾状况,并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呼吁全世界为慈善救援提供确凿的渠道。新闻媒介一次次发出声援,在重大突发性灾难新闻报道面前,央视作为唯一的新闻媒介肩负重任,冷静克制的报道风格,将受灾情况和救援一线带到了受众面前。
2010 年,我国互联网新技术迅速发展,毋庸置疑,互联网高端技术的普及实际上是在重组当前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由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滞后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走向了时下创新的、多元的、迅速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体。不仅对受灾的实时情况进行了详细可信的报道,更是从所需物资、所需人力、捐助渠道和赈灾善款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性的深度报道。
(二)媒体是慈善公益活动的组织者
任何类型的新闻,想要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必先传播价值认同。由此逻辑可以推导出:相对于一元价值观时代,当前新闻媒体在对新闻事实进行价值判断时倡导去中心化而非昔日能比,为受众组织营造了开放、自由的舆论场,消除非黑即白一刀切的态度。对于慈善公益类新闻价值的传播,更需要媒介精心策划,扮演好组织者的身份。乔姆斯基(Chomsky)[1]曾提出“制造认同”的传播原理,旨在媒介不仅是宣传工具,它更是启迪者和组织者。旨在从人们潜意识里根植各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并有序组织人们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使大众融入媒介制造的社会体制中。而在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中,媒介的“制造认同”这一本职更为凸显。这不仅是由媒介自身的倡导力发挥作用,更是由慈善这一本质行为发生同理心的效应。
近年来,许多电视台策划组织了以慈善公益为主题的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慈善1+1》、浙江卫视的《圆梦》、东方卫视的《闪电星感动》等。诸多慈善公益活动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巧妙的呈现了媒介对慈善公益活动关注与宣传,同时也为普通人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提供了正规公开的平台。公益广告由于受众面广和易接受,逐渐成为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新秀,为其发展起到了增砖添瓦的作用。通过公益广告,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愈发了解慈善事业,并加入其中,一改往日的明星慈善的困局,慈善公益活动开始走向一条全民化的道路。
(三)媒体是慈善公益活动监督者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和功能。通过对国家各项领域的报道和评价来影响舆论走向。公益慈善的覆盖面大到社会集团,小到民间个人。媒介通过各种传播工具不断启发受众的慈善意识,而政府的职能规范尚未成熟,此时媒体应该迎头而上,充分发挥启迪和监督功能,保证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使得慈善事业得以平稳良性的发展。作为国内曾经最具规模的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自成立以来也不乏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例如“郭美美事件”,其影响十分恶劣,导致大众对官方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丧失。芦山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只收到14 万元的捐款,而壹基金则达到了2200万元。媒体的监督报道使得那些在慈善活动中非法盈利的丑恶嘴脸得以曝光,提高了受众对于此类事件的甄别力和警惕性,引导了受众对慈善活动完整流程的关注以及监督,确保了款项的正常使用。
三、慈善公益活动报道过程中体现出的弊端
(一)报道模式的同质化导致受众审美疲劳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面向受众完全打开。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角色不断演变,过去的接受者逐渐演变为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关于慈善新闻的传播屡见不鲜,并且取得了比传统媒体更好的传播效果。纵观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传播技术的日异革新和媒介产品的层出不穷,使接受者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走向了新媒体时代的用户。而对于重大灾难性或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更要强而有力地从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以及尺度等各个维度来把握。然而,就目前现状来看,媒体无论是对救助者,还是对于被救助者,其报道形式乏味可陈,且流于表面,无法深挖事件本身的隐患,造成社会大众对发生在身边的慈善公益活动渐渐流于麻木。
近年来,对明星和富商参加慈善行公益活动的报道早已成为新闻媒体的跟踪热点,利用名人效应来宣传报道慈善公益活动,是目前媒体惯用的手法。千篇一律的报道风格不但使受众联想到明星的作秀炒作嫌疑,也给普通民众造成一种慈善事业只有名人能做与己无关的错觉。另一方面,民众通过媒体传播了解救助者和被救助这段情况,可是媒体在此过程中报道形式匮乏单一。传播学的基本模式认为,大众对信息内容本身的信任,往往会小于对信源以及信息的说服效果的信任度。长此以往,受众就会对信源和内容之间的联系产生割裂感,伴随着在以往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源的可信度渐渐消弭。当这种范式的传播方式和个体经验被分解的时候,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完全地发挥出来。而在此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若传播内容对受众具有天然的较为激烈的刺激作用,那么,随着传播频度的加强,带来的反而是传播效果的下降。所以,只有寄希望于其报道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包括传播内容的革新以及发掘更具人文情怀的视角,方可打消受众的抵触情绪。才能让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回归到正常的、积极的宣传轨道上来。
(二)报道内容片面化体现出媒体专业素养的缺失
目前我国慈善公益事业仍然并将较为长期地处于萌芽状态。媒体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把脉不够准确,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认知。造成不够专业、不够深刻的相关报道,同时很难保证较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发布于2011 年的“中国慈善排行榜”,吸引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关注,然而“中国首善”陈光标的落选,引来了大量媒体对陈光标“高调行善”行为的抨击报道。过分的批评导致报道的片面并夹杂了某些恶意情绪,裹挟来了狭隘的小市民心态,以此来引导舆论。这种报道的出发点没有落在较为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没有承担起媒体应有的正面引导作用,使受众没有聚焦慈善事业的深度意义,反而引向了对捐助个体的调侃打趣心态。
关于慈善事业,媒体一方面具有传播弘扬的职责与功能,另一方面,也会起到监督督促的作用。然而现在的现实情况下,媒体的监督功能有时过于狭隘和偏颇,以媒体和道德制高点的角度,不允许慈善过程中产生任何问题和瑕疵,造成了对捐助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伤害。此外,关于慈善捐助的报道环节中,捐助者捐助数额的多寡和高低,成了媒体大做文章的重点地带,这样的行为无疑使慈善事业沾染了铜臭味,蒙上了功利的阴影。“捐”和“助”作为慈善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角色,二者互不相等但相互联系。公益慈善机构如何使用善款,正是我们当前所要大力去报道和关注的点,对这方面报道,新闻媒体的专业度和素养还远远不够。
(三)报道注重形式的娱乐化而导致内容缺乏深度
自2008 年汶川大地震,新闻媒体将中国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推向新的高度。小到个人和民间组织,大到中国红十字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官方和国际慈善组织,将社会正能量通过各种渠道,导向了受众。
例如,2014 年,由全球举行的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简称冰桶挑战赛,于中国举行,参赛者大多来自娱乐圈演艺明星以及科技界、商业圈创业精英、CEO等各大领域名人。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在二十四小时内挑战冰桶,如果拒绝接受挑战,就要为治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提供一百美元的资助。此项挑战已经被纳入世界慈善公益活动,为了就是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种叫做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最终呼吁社会各界人事积极踊跃募款帮助治疗罕见病患者。然而,活动发起后招致各大媒体的纷纷报道宣扬。多家媒体试图通过各自的不同立场来定位此次慈善活动对社会能动性的作用。
但是,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从未断绝,质疑此项活动的深层次意义并不纯粹是利他主义。一方面,参加活动的大多数挑战者选择的是将冰水倾倒在自己身上,并不是将一百美元捐给治疗协会。其次,有人指出,冰桶挑战引入国内,明星作秀则成了媒体的最大卖点。还有不少大V纷纷通过微博互动参与冰桶挑战,借势圈粉作秀。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自然导向娱乐圈的炒作,这种一边倒的传播行径显然不符合媒介传播的专业化水准,严重违背了媒介传播素养和传播伦理。
四、媒体在慈善公益活动中的应对决策
慈善公益活动彰显媒体责任,各大媒体应该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在报道大型慈善类公益活动设置传播议程时,尽量避免单向传播模式,[2]及时接收受众的反馈信息,互动交流,达到理想的传播意图。媒介要善于搜集和运用灵活多变传播角度,根据目前慈善新闻的深度嬗变来更准确的定位自身的角色功能以服务受众。
(一)传播慈善公益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媒体要传播慈善公益文化,必须以准确完整地认识慈善公益事业为前提。慈善公益事业是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为帮助处于需要中的人而建立的机构、组织或基金会建立在民营社会性的救助事业。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慈善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其次,慈善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的形成和成长需要良性的人文关怀的土壤。媒体对于慈善活动的报道,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普通大众,媒体应该从容应对,能够为社会传达不同阶层的声音。对于整个新闻行业而言,慈善公益活动也是社会大众备受瞩目的新闻产品。慈善公益活动作为一种时下的主流文化,对于慈善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不可或缺。
(二)为慈善公益活动构建良好的舆论场域
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媒体是宣传者和组织者,更要考量报道的角度和技巧。关于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其核心是慈善文化,培育全民慈善的良性环境。应该以慈善文化为核心,培养公民的慈善意识,将慈善公益活动的机制、流程、善后环节公布于众,让受众从意识里正确理解并认可这种特殊活动,方可促进更多的受众自发性地加入到慈善公益活动的队伍里。同时需要注意,要以公平客观的角度和心态来对待他人的慈善行为,避免出现只批评不行动的情况。
(三)培养社会大众正确的慈善意识
从认知层面的可理解性[3]来谈,慈善从来不只是有钱人的事情。无论是从普遍的社会福祉还是从作为个人的人格全面发展,普通阶层大众也可以做慈善这一点无可厚非。统筹社会宏观层面来剖析,它是企业或集团提高自身实力的驱动力;从个人精神层次来分析,是个人修为和人格魅力的一种重要体现。
从情感层面的可移情性[4]特点讨论,媒体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慈善活动,比如见于生活细节中的平凡人的“小慈善”,广而报之,利于受众正确认识慈善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平凡人加入到慈善的队伍。并且引导普通民众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能力自发的加入慈善,让普通民众逐渐明白:慈善公益永远是人类的需求。公益活动现在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不单纯是富人的专属“游戏”,体现于普通民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四、结语
在现阶段,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体的中国,慈善是社会资源再分配以及有效配置和再开发的特殊形式,当它以社会化的形式出现后,已经快速演变成一项事业,甚至一个行业。“大凡本固则末茂,源浚则流清”。新闻媒体在面对这样一个新生的并且具有特殊意义的朝阳产业该如何有效履行职能,按照我国现阶段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不仅应该视其为“捐”与“助”的范畴,长远来看,它已然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绿色产业,协调了资源再分配的同时又解决了大批的就业问题,这一系列效应都值得每一位敏感的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此外,新闻媒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宣传和监督职能,促使各行各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主动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让慈善公益活动在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健康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慈善活动 篇8
《公关世界》杂志社作为主办方之一,在整个活动的组织策划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献爱心的责任与幸福。本次活动《公关世界》杂志社捐赠给大学生爱心志愿者协会1000本期刊,由大学生组织义卖,所得善款6000元用于资助智障儿童和慈善公益事业。
本次活动中,河北省博客圈、河北新闻网实名博客、燕赵时评博客圈以及太行博风博客圈里的部分艺术家、博友们踊跃参与、积极献爱心。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爱心人士专程从邢台市、赵县、新乐等地赶到现场参加活动。著名爱心人士希望将军赵渭忠、贾得利等爱心人士也赶来向残障儿童献爱心。活动现场,博友们有的捐书、有的捐献自己的画作、有的捐出自己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这些捐款、书籍和书画作品当场捐献给了石家庄启智学校。当晚,河北省博客圈和河北新闻网实名博客的博友还与大学生们一起,表演了独唱、诗朗诵、踢踏舞等精彩节目,省内四位知名书法家孟长信、刁树刚、郭涛、李洪亮更在现场书写了爱心长卷,将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此外,爱心企业家王鑫、高玉中、李双力在活动现场还捐款近万元给石家庄启智学校的智障儿童,爱心在传递,感天动地……
据悉,石家庄启智学校是专门为残障儿童开办的学校,收有近百名残障儿童。此次活动是首先由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大学生爱心志愿者协会发起的,提前一个月他们就在学校组织了“一元爱心接力行动”,大学生们每人捐出一元钱,还开展了大型献爱心签名活动。
人说,爱心无大小,慈善靠大家,无数条爱心的小溪汇在一起,就是爱的大海。
是的,有爱心的人心胸广阔,境界高远,延年益寿。
本次活动中,《公关世界》杂志的参与,无疑为传播公共关系,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促进艺术名家、爱心企业和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交流,弘扬慈善文化,营造美丽和谐校园氛围,以及构建和谐河北起到了积极意义。延伸地说,这一助推已经成为加速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使政府行政更加公开、民主、透明,使企业发展更加科学、规范、可持续,使民心更加凝聚、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慈善活动 篇9
关键词:慈善,公信力,负面信息
作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目前中国经济繁荣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已初步步入小康社会。然而, 由于人口基数庞大, 截止至2014年12月中国仍有8000多万的贫困人口, 生活困难的他们在努力维持生计的同时, 也需要来自社会的关怀和帮助。作为礼仪之邦, 五千多年乐于助人的文化传承使得中国人民热衷于慈善事业, 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公益事业的主力军———慈善机构更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 2011年6月20日一位微博名为“郭美美Baby”的网友在微博上大肆炫耀自己的奢侈生活, 引来大量网友的关注, 在此之后, 公然声称其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引发了网友的激烈声讨, 并件, 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先是卢湾区红十字会高额餐饮费事件, 再是郭美美炫富事接着审计虚假开支事件等一系列丑闻的爆出, 如多米诺骨牌般一发不可收拾。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统计, 2011年6月至8月的慈善会和基金会接收捐款数额剧减, 从3月至5月的63亿元 (人民币, 下同) 下滑到8.4亿元, 减少86%。
尽管“郭美美事件”已经过去三年多, 但其带来的影响余波仍未平息。在接二连三的丑闻之后, 公民对慈善事业的热情是否如初?中国慈善机构是否重获了民众的信任?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目光聚焦在福建宁德、山西晋中、贵州贵阳以及贵州凯里这些二、三线城市上, 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调查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 了解分析这些城市市民对中国慈善机构 (活动) 了解程度及信任程度, 从而折射出整体社会情况, 最后, 以青年大学生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
1调研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出799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776份。其中男性占48.39%, 女性占51.61%, 性别比例均衡;学生与无职业群体占52.19%, 社会工作群体占47.81%;党员及民主党派人士占8.38%, 共青团员与群众占91.62%, 设计群体较为全面;18岁以下占8.76%, 18-30岁占51.78%, 31-45岁占27.26%, 46-60岁占11.05%, 60岁以上的占1.15%。整体调查被试取样呈正态分布, 调查群体具有代表性。
笔者根据对有效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 主要从公民慈善参与度、对慈善事业的了解程度、对慈善活动及组织的看法等多方面分析出公民对开展慈善活动信任度的调查结果。
1.1市民对慈善活动参与热情高, 乐于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参与过慈善活动, 且行为具有主动性, 在题1“您参与过慈善活动吗”中, 447位的受访者选择了“是的”选项, 并且在题4“你参与慈善事业原因是什么”中, 选择“奉献自己一份力”或“个人追求”这两个选项的受访者占到了81.05%, 仅有极少部分的受访者选择了“从众心理, 迫于压力”或者是“单位或学校的强制要求”, 所占比例为18.95%。由此可见, 市民对于慈善事业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其中需要指出的是, 在题1中选择“没有”的受访者中, 有55.62% (183人) 的受访者选择的是“没有机会”或“没有时间或无法获取相关消息”, 并且有一部分是由于个人经济原因27.96% (92人) 。在题20“您去年全年捐了多少钱给慈善组织”中, 选择“没捐”这一选项的为262人, 占33.75%;选择“捐了不足50元”这一选项的为173人, 占22.29%;选择“50≤捐款金额<100”这一选项为173人, 占22.29%;选择“捐款金额≥100”这一选项的为168人, 占21.65%。在这些受访者中, 在去年一年内 (2014年) 参与捐款的人数达到了半数以上。
因此, 在“道德水平下降”、“国民素质偏低”等一系列质疑声中的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乏爱心, 在崇尚“仁”、“礼”的中华民族中, 乐于助人、善良的品性仍深藏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只是在这经济高速发展的特殊阶段被形形色色的物质生活所掩蔽。
1.2负面新闻频发, 市民理性面对
关于慈善活动的负面新闻对于市民的的影响力总是巨大的。在题5“你对‘郭美美事件’是否有所了解”的问题中, 选择“了解”或“有所听闻”的受访者占到了78.87% (612人) , 并且在与许多受访者的交流中了解到, “郭美美事件”并不是他们唯一知道的有关慈善事业的负面消息, 对中青会的“中非希望工程”和“尚德诈捐门”等消息都有所了解。同时受访者表示, 负面消息必然影响其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看法, 但仍然愿意去参与慈善事业。在题6“该事件 (郭美美事件) 之后对您参与慈善活动有影响吗”以及题14“您认为明星等一些公众人物会影响您对相关慈善机构 (项目) 的看法吗”中, 调查数据 (见表一、表二、图一) 显示出, 大多数的受访者面对中国慈善事业频发的丑闻持一种理性的态度。
从长远角度看, 民众理性地看待负面消息频发这个问题, 不断曝光的丑闻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它让人们注意到中国慈善事业的灰色地带, 把在中国还不是太完善的慈善事业放在了大众的视野中。由此, 中国慈善事业要重拾民众对其的信任就必然要通过改革等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持运转, 这样将在一定程度上将加速慈善事业的体制改革。
“郭美美事件”之后对您参与慈善活动有影响吗?
您认为明星等一些公众人物会影响您对相关慈善机构 (项目) 的看法吗?
1.3慈善组织陷入公信力危机, 慈善制度存在缺陷
1.3.1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 市民更信赖政府。在题7“您对中国慈善业的看法是”中, 选择“绝大多数慈善组织都是可信的”有272人, 占34.77%, 选择“一部分慈善组织是可信的”有355人, 占45.33%;选择“极少部分慈善组织是可信的”有102人, 占13.02%;选择“都不可信”有54人, 占6.88%。大多数受访者表示, 他们对慈善组织的第一反应便是“非营利组织”。在题8“您信任哪些慈善组织开展的活动”中, 有44.20% (343人) 的受访者选择了“非营利组织”一项, 选择“政府”这一选项的占到了931人 (多选叠加) , 其中选择“当地政府”的为247人、“省级政府”的为260人、“中央政府”的为424人。政府以其特殊的性质更受市民的信赖, 在本次调查中, 政府的级别越高越受到民众的信赖, 地方政府与省级政府几乎持平。当地政府由于更贴近受救助对象, 被认为是能更好的将慈善项目落到实处;而中央政府以其绝对的权威和地位, 得到大多数市民的信任。
在题12“您如何看待慈善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中, 有58.76% (456人) 的受访者选择了“极端重要”和“非常重要”, 可见市民认可慈善事业的作用。
然而, 作为慈善事业主力军的非营利组织得票率低又要另做一番解释了。从上文提到慈善丑闻对慈善事业的影响, 其直接影响的就是人们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态度, 大多数的受访者表示慈善事业丑闻多出现于非营利组织, 加之以非营利组织的非政府性质加剧了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不信任。并且在题13“您对中国现有慈善制度的看法是什么”中, 选择“完善”的26人, 占3.34%;选择“较完善”的145人, 占18.61%;选择“存在缺陷”的483人, 占62%;选择“缺陷明显”的125人, 占16.05%。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多是对于中国现存慈善制度的不信任, 因而又再次影响了其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
因此, 政府的权威性在市民慈善信任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相关制度、法律保障更是促使市民开展慈善活动的关键, 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度是改善我国现有慈善环境的主流趋势。
1.3.2绝不容许贪污、挪用, 市民态度明确。在题10“您对慈善组织的下列哪些行为最为痛恨”中, 选项一边倒得偏向了“贪污捐款”、“挪用捐款” (见表三、图二) 。可见将善款用于捐赠人期望之外的公益事业对于市民来说还是可以原谅的, 因为善款的去向是明确的、仍用于公益事业。但是, 很明显贪污和挪用捐款是绝不被捐赠者接受的, 市民的态度十分明确, 这样的行为在任何一个组织和活动中都是不被容许的, 这不仅违背道德并且触犯法律, 在受到舆论谴责的同时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此亦无须赘言。
您对慈善组织的下列哪些行为最痛恨?
1.3.3信任危机源于“金钱”, 公信力核心是公开透明。根据调查显示, “钱”这个敏感问题仍然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在题11“如果您不信任一家慈善组织, 为什么不信任它”中, 有56.7%的受访者选择了“不知道他们如何使用善款”;题17“你最希望了解慈善机构的哪些信息”中, 选择“项目信息”占67.78%。由于信息的公开程度有限, 透明度不足, 市民难以了解到项目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 资金动态不明必然引发疑虑。而其运营成本在资金信息公开中常常成为被忽略的对象, 以致在这一方面上的监督就存在明显的漏洞和缺陷, 也就成为问题频发的灰色地带了。
在题18“如果要捐赠, 您最重视慈善机构的哪个方面”中, 选择“信用度”这一选项的为366人, 占43.57%;选择“影响力”这一选项的为116人, 占13.81%;选择“透明度”这一选项的为324人, 占38.57%;选择“知名度”这一选项的为34人, 占4.05%。信用度和透明度是民众最为关注的, 选择人数总和达690人。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也暴露出中国慈善事业最缺失的一角, 无法获取到相关的信息就无法有效的进行监督, 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必然阴暗潮湿。资金使用混乱、善款动向不明、监督不力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不足, 从而在民众中缺乏信任度。
1.3.4慈善制度存在缺陷, 民众参与渠道少。在题15“您认为中国现在有慈善制度的缺陷是什么”中, 除去上文提到的有关透明度的选项“信息公开度不高, 缺乏透明度”占76.03%, 其他选项相加占23.97%。在项目方面, 民众质疑点在项目的落实程度。受捐助者是否真的在该项目中受益, 项目是否存在“烂尾”现象, 以及活动或项目是否只是流于形式, 缺乏实际意义等这些都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大多数受访者表示, 乐于参与慈善活动, 但是很难获取到信息。“我很愿意去参与这些活动, 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事后在电视上或者网络上才知道的。”一名受访者如是说。
理念普及和信息宣传的不足让很多民众不明白慈善组织究竟做什么, 它们的职责在哪, 它们对于社会的贡献究竟是什么;也使得许多愿意参与慈善的民众获取不到相关信息, 无法参与其中, 上文亦提到了相关数据。在题2“您所参与的慈善主要是什么类型的”, 结果显示, 选择“捐款”的比重最大, 达到了460人, 占到了59.28%, 其次是“捐物”, 达到225人, 占28.99%, 再者是“义工、志愿者”为106人, 占13.66%。而在选择“义工、志愿者”的受访者主要为学生群体。可见, 民众参与慈善的渠道和方式是比较少的, 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在和受访者的交流中得知, 他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单位和学校, 其渠道也是局限于此。除此之外, 则以在公共场合的募捐为主, 即时性获取消息即时捐赠。至于义工与志愿者在二三线城市很难获取到相关消息, 民众的参与度也相对较低。
1.4问题不是单方面, 市民也要多注意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两个问题:题16“您是否持续关注自己已参加过的慈善项目及其公开信息” (见图三、表四) 、题19“您参与慈善活动是否索要过相关证明或者是捐赠凭证 (收据) ” (见表五、图四)
您是否持续关注自己已参加过的慈善项目及其公开信息?
您参与慈善活动后是否索要过相关证明或者是捐赠凭证 (收据) ?
从图表中能看出, 民众一方面在质疑慈善机构信息公开程度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得去关注其公开的信息;一方面在质疑慈善机构信用度的同时并没有向其索取相关的证明或捐赠凭证。中国的慈善制度确实存在缺陷, 这不可否认, 但这种“嘴上说说”并没有付诸行动的监督和谴责让一部分人有机可乘,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众自身对慈善机构有关信用度和透明度的偏见。
2针对上述中国慈善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调查结果及分析显示, 尽管民众对于慈善事业的参与热情很高, 但是中国慈善机构在一系列丑闻之后公信力孱弱, 陷入信任危机。其信息公开程度低, 缺乏透明度是饱受民众诟病的重点问题之一;还有其对于慈善机构自身的理念普及不到位和慈善项目的前期宣传不足, 导致了民众无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参与其中。同时中国慈善体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监管不足, 缺乏约束, 官办、半官办或纳入政府行政体系, 但相关政府行政法律法规对其又难以约束等都是中国慈善体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 针对这些问题, 为改变中国慈善机构公信力, 体制缺陷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完善相关立法, 深化体制改革。自2009年11月2日, 中国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中国《慈善法》已通过民政部送达国务院, 法律的起草工作进入重要阶段。2015年两会上, 全国政协委员钟杰也建议“进一步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体、监督机制、程序等, 明确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明确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基金会登记的标准和程序, 明确政府和社会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关系和权界, 规范慈善事业的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投资、退出等行为。明确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完善执法程序、明确执法标准、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 以法治手段促进和保障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为国家法治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因此, 国家应该尽快完成《慈善法》的立法, 以慈善立法为契机, 确定慈善组织的合法性, 从法律上确定慈善事业的性质、原则。
再有, 慈善组织必须真正以独立法人地位运营组织。强制慈善机构为捐赠者开据凭证, 并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方式, 定期向社会公布项目及机构自身运营情况。完善其责权结构, 确保责权统一。其次, 改变运作模式, 以公司企业模式运营慈善机构。慈善机构以公司企业模式运营, 拥有董事会并掌握决策权, 成员必须以组织宗旨和利益为重, 不能为个人谋求他利。一旦触及, 轻则问责、开除, 重则进入法律程序。最后, 改行政审批为政府备案, 激活慈善组织的活力。将政府对慈善项目的审批改为向政府备案, 由第三方机构评估。由此激发慈善组织的活力, 提高自主性以及项目的及时性。
第二, 理顺监督体制,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首先, 政府从慈善组织的成立进行监督, 严格审查谨慎批复, 确保慈善组织的质量, 防止以慈善的名义骗取免税牟取暴利。其次, 对于慈善组织开展项目的监督, 防止烂尾项目的出现。监督方式以财务监督为主, 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并且对其筹款方式进行监督。再次, 发挥社会监督的优势, 通过社会舆论、公民个人的监督等。再者, 慈善组织内部设立相关监督机构, 如监事会, 并制定相关自律监督机制。参与成员的招聘及项目的开展, 对成员的选择进行严格的把关。
第三, 设立第三方评估机构, 做好项目评估。设立完全独立的第三方机构, 如全国慈善信息局, 减少慈善机构自己聘请或政府派驻的审计机构的利益关系带来的影响, 挺高其监督效果。机构董事会由志愿者构成, 制定慈善评估标准。对慈善机构及其活动进行评估, 及时向社会发布评估报告以帮助捐赠者更好的选择慈善机构或慈善项目。在第三方机构的评估之外, 慈善组织自身也要做好对每个项目做好评估工作, 特别是项目完成后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关项目进行后续跟进, 以保证项目的完整性有效性, 有效防止烂尾项目的出现, 保证受助者从中受益。
第四, 打造全国信息公布平台, 发挥传媒作用重获民众信任。为第三方评估机构提供评估报告的官方公布平台。在该平台上可以获取所有合法慈善组织的信息以及在政府拥有备案的相关慈善项目的信息, 同时也可以为慈善组织提供一个官方有权威性的宣传平台, 以提高民众对信息的信任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 引导民众合理得看待慈善事业, 增加对慈善事业的了解, 以让在慈善事件发生之后, 民众能理性看待问题。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条件。时代在改变, 信息在飞速的增长, 可以利用信息大数据的使用来提升慈善的办事效率。用通讯工具 (微信) 等, 向民众宣传中国的慈善进度, 让民众有更多的渠道了解中国的慈善正在发生的改变。此外, 慈善机构应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确立自身宗旨。加强对慈善理念的宣传普及, 做好项目的前期宣传以便民众的参与。
第五, 加强团队建设, 培训专业人员。慈善组织要拥有独立的理事人加入理事会之中, 并且理事会成员来源需具有多样性, 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团队建设方面还需要对其成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 以保证其能力与岗位向匹配。
第六, 鼓励民间机构, 发挥草根优势。官方慈善机构和民间慈善机构并举, 以官方的成功经验、优秀制度带动民间慈善机构的发展。民间慈善机构发挥其由普通民众发起更贴近民众、民众更容易参与的优势, 通过合作开展有效高质的慈善活动。
参考文献
“慈善免税”有助营造慈善文化 篇10
一直以来, 我国慈善事业呈现出尴尬境况。有这样几组数据经常被人们引用:我国每年所接受的捐款中有75%来自海外;我国有1000万个正式注册的国内企业, 其中的99%不会进行慈善捐赠;我国慈善组织所管理的资金只占GDP的0.1%。
对此, 有识之士从各种角度作了反思, 而“免税制度缺陷”被认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一, 免税额过低。根据税法规定,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 在年度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 准予免除。个人向慈善公益组织的捐赠, 没有超过应纳税额的30%的部分, 可以免除。对于企业而言, 3%的免税额太小, 等于企业捐赠越多, 纳税越多, 抑制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而美国对于企业捐赠的免税比例是11%, 而且, 其免税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此外, 美国还有针对大富豪们的遗产税政策--把财产留给子孙, 交上一大笔税款, 折损甚巨, 不如把钱用来做慈善, 获取免税。比尔·盖茨把过半的财富都投入在慈善基金里面, 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其二, 免税程序太烦琐、效率太低, 公众为之付出的时间成本太高。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亲自体验了一次申请退税的过程。他向中华慈善总会捐了500元钱, 随后申请减税的手续竟多达10道, 整整办了两个月, 民政部救济司司长尚且如此, 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免税程序的烦琐和低效率, 使得免税措施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与此同时, 在美国, 许多时候一般捐款的免税甚至连慈善机构开具的凭证都不需要, 只需捐款人在报税单上自己将数额填上就可以了。当然, 凭证在需要时是可以索要的。而对捐物的免税, 就更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了。比如你捐出一台旧电视机, 接受的慈善机构一般会给你一张空白的免税凭证, 可抵金额居然由你自己估价来填。就执行来说, 美国似乎既“不严格”又“不规范”。殊不知, 对小额捐赠, 正是这种宽松和便捷, 使国家鼓励慈善捐赠的政策落到实处, 并使慈善捐赠化为公民日常行为的组成部分, 并形成了美国特殊的慈善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指出, 美国人普遍认为, 发财是自己有能力, 但发了财就应该回报社会, 每个公民、包括每个企业都应该对社会有责任感。
回到中国, 我国虽然也有鼓励慈善捐赠免税的政策, 但这种政策既有宣传不够、渠道不畅的问题, 也有减免额度太少的问题。同时, 我国的慈善文化还只是零碎的, 甚至是一种畸形的。这并非危言耸听。比如国人有一个嗜好是猜测慈善的动机, 没有名人大手笔地参与慈善, 总会有人对他进行怀疑、猜测、质疑。还有更多的人认为, 一些人搞慈善捐赠, 是一种赎罪心理, 干尽了坏事, 做点儿善事。在某种程度上, 这种畸形的文化心态是慈善事业的致命伤, 也是慈善文化中的糟粕。
慈善活动 篇11
11月13日上午,由中华慈善总会《父母学堂感恩教育》、山东卫视《天下父母》联合组织的大型公益慈善巡回演讲活动首次走进济南高校,首场报告会在山东英才学院南校区成功举行。来自中华慈善总会《父母学堂感恩教育》项目办公室、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共青团山东省委青年杂志社、济南慈善总会的领导及山东英才学院领导及学生处、团委、各二级学院行政院长,及辅导员老师和部分同学代表共1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感恩教育报告会。
感恩教育报告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叶航驿首席讲师做了震撼心灵《爱与感恩的力量》的演讲。演讲分“爱祖国”、“孝父母”、“敬老师”三个主要内容。演讲中,中华慈善总会“父母学堂感恩教育项目”办公室主任胡广益的真实感恩孝道事迹以及许多感人的感恩故事和生动典型案例,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通过现场互动,使与会同学真正体会到父母、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的关爱,全场同学用向身边老师鞠躬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谢意,现场气氛非常感人。
随后,中华慈善总会“父母学堂感恩教育”、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特邀讲师陈义民从“感恩”、“励志”、“成功”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本次报告会的精髓。
最后,学院学生代表宣读了山东英才学院“学会感恩,励志成才”倡议书。报告会在由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委员会同学们表演的手语操《感恩的心》中落下了帷幕。
慈善活动 篇12
关键词:慈善组织,依赖性,慈善救助
一、概念界定:慈善组织
慈善组织一词源于美国的国家税收法, 因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的组织种类繁多, 对其定义也颇有争议。萨拉蒙和安海尔从结构运作分析, 认为这类组织具有以下特征:组织性即有正式组织和常设机构;民间性即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 既不是政府的一部分, 又不受制于政府;非营利性即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且盈余不得在所有者和管理者中分配;自治性即享有管理上的充分自主权;志愿性即参与的基础是自愿而非强制。
二、基本概况:政府主导下的县慈善组织成立背景
(一) J县慈善总会的成立背景
据统计J县目前全县仍有五保对象4794人, 农村特困人口3444人, 城市低保对象6656人, 全县有残疾人4.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有11万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2.2%,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J县又是灾害多发地区, 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因灾造成的贫困人口也为数不少。县政府每年拨出专款来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用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 但J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救助面也比较大, 募集资金、扶贫济困的任务艰巨, 限于政府的财力有限, 社会上需要救助的特困群体仍然存在。与此同时, 一些受惠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先富裕起来的企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 愿意为社会上的困难者提供帮助和救济。但是, 由于J县没有接收捐赠的中介机构, 使救灾捐赠活动受到了影响, J县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自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和上海慈善基金会成立后, 全国各地慈善组织纷纷成立。据统计, 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 (市、自治区) 建立了慈善组织, 部分省市还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慈善网络体系, 鉴于全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 J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参照省内外各地经验, 决定筹建成立J县慈善总会, 成立了基层慈善组织, 初步建立起县、镇、村三级慈善组织网络平台。
(二) 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的双重身份
县编委研究确了J县慈善总会办公室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副, 以民政局为主成立了县慈善总会筹委会, J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在镇 (区) 设立“慈善分会”, 属县慈善总会分支机构, 业务上隶属总会领导。慈善工作站隶属分会领导, 一般由村主任兼任站长。经笔者调查发现, 县慈善总会设立于民政局内部, 工作人员有着双重身份, 既是民政局的工作人员, 同时又兼职着慈善总会的职务。
(三) 县域慈善组织运作方式
1、慈善机构的募捐:政府包揽
慈心一日捐---J县的慈善活动是被行政化的, 是被政府包揽的。
(1)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J县每年都会在县政府的组织下开展一次“慈心一日捐”活动, 活动是为了完成上级捐赠的指导性目标而分配到县的任务。
(2) 在县成立“慈心一日捐”活动的实施中, 设立了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民政局内的县慈善总会, 负责全县捐赠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政府下达文件也是通过县-乡-村各级各部门, 也体现了慈善机构对政府的依赖。
(3)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 县政府领导已经意识到慈善事业的重要性, 但却控制着慈善机构的运行活动。J县所开展的“慈心一日捐”活动是在政府的发起下进行的, 是在县委有关领导的动员下来下达行政指令对各乡镇各个村庄进行劝捐, 使得原本社会性的公益性的自愿性的慈善事业在政府的行政指令下充满着行政色彩。
在有关文件中显示出, 市捐赠的指导性目标与任务分配到县。县委、县政府将按照捐款总额、人均捐款额、单位捐款额等进行量化考核, 各位县级领导也按照责任分工, 进行牵头督导, 使各分管单位定期完成集中捐赠活动。以上资料都显示了政府在干预慈善机构的工作, 同时也显示出慈善机构对政府的依赖性。倘若没有政府的倡导与强制的行政指令, J县慈善机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募集到捐款, 由此导致慈善机构对政府的严重依赖。通过资料分析, J县把慈善事业当作了一项行政任务, 在发动捐款的同时忽视了什么是真正的慈善事业, 没有认清慈善事业的本质。由此而带来了的问题是真正的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空间被扼杀。
2、慈善机构的救助行动:配合政府
J县在基层的慈善救助工作中, 建立镇、村慈善基层组织, 虽规范了县、镇、村三级慈善救助工作程序, 但在调查中发现, J县的救助工作实施程序是与政府工作相配合的。在确定救助名单与救助对象的时候, 往往配合政府的一些活动进行救助。所操作的程序行政化色彩较, 县慈善组织驾驭社会资本的能力仍非常有限, 缺少科学、民主和系统的管理理念:创新能力不强, 缺乏信息透明度和公众监督机制, 使得自身组织能力不足以胜任履行长期职责的使命, 由此在县域慈善组织的发展中, 慈善机构依赖于政府。
三、对J县慈善组织发展的思考
【慈善活动】推荐阅读:
慈善活动07-28
慈善活动心得09-22
慈善公益活动12-05
公益慈善助学活动05-19
大型公益慈善活动06-04
慈善类活动方案06-10
慈善助学活动讲话06-16
慈善活动致辞汇总06-19
白塘慈善活动作文欣赏07-02
“慈善一日捐”活动方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