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活动(共12篇)
慈善公益活动 篇1
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 慈善公益捐助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环节, 做好慈善捐助工作, 发展慈善事业, 对维护社会稳定、帮助困难群众、促进社会公平和文明进步、构建和谐中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对河南省慈善捐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河南慈善公益捐助现状
近几年来, 河南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社会公益捐助事业的发展, 慈善公益捐助事业也同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1、政府支持社会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公益捐助事业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为中国社会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2007年8月, 河南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河南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推动了河南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全面发展。
2、慈善公益捐助网络建设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 河南以各地的慈善总会、红十字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等为依托, 慈善募捐机构的网络建设初见成效。以慈善总会的建设为例, 目前, 全省十八个省辖市均已建立起慈善总会, 在市级慈善组织的推动下, 许多县级慈善组织相继成立。据统计, 河南已建起779个社会捐助工作站 (点) 、慈善超市, 其中周口市、郑州市、安阳市和平顶山市的社会捐助站 (点) 、慈善超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捐助网络建设到了乡镇、街道办事处、村 (居) 民委员会。
3、慈善公益捐助和社会救助取得一定成绩。
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下, 河南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和社会救助得到一定的发展。例如, 自2001年河南省慈善总会成立到2006年, 省慈善总会充分发挥连接捐赠者和受助者桥梁纽带作用, 累计引进、接收、发放救助1亿多元, 十万多名特困人员及其家庭受益, 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河南慈善公益捐助存在的问题
在河南, 虽然慈善公益捐助事业获得一定的发展, 但与社会的需要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慈善机构数量少, 慈善公益捐助数额较低, 社会救助能力薄弱。
目前, 我国的慈善机构数量太少, 而且绝大多数慈善组织和机构是有政府部门背景的民间组织, 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民间社会公益慈善组织,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基金会不多, 这种情况河南也不例外。
在慈善公益捐助数额上, 截至2006年, 河南共累计接收慈善捐款近1亿元, 而在相同时间内, 上海累计接收捐款12亿元、浙江省近20亿元, 与河南人口、经济总量相近的山东省接收捐助则达2.3亿元, 这说明河南慈善捐助水平与先进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河南是个人口大省, 也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省。据统计, 全省520多万残疾人中有相当数量需要救助, 农村特困户有110多万人, 城市低保对象有130多万人, 孤寡老人36万人, 孤儿38万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河南慈善公益捐助资金数量少, 社会救助能力非常薄弱, 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慈善机构自身建设薄弱, 公信力不强。
当前, 慈善机构的自身建设薄弱, 慈善机构的内部管理存在较大漏洞,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督制机制尚未形成, 慈善机构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由此造成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慈善性”普遍信心不足。中国人“乐善好施”由来已久, 但现在民众普遍对善事冷眼旁观,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对慈善机构没有信心, 慈善机构的运行管理、资金来源、数额与使用缺乏透明度, 捐赠者对慈善机构内部运作情况不了解, 捐赠资金流向也不清楚, 更无法得知捐赠的最终效果,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健康发展。
3、缺乏慈善文化, 公众主动参与度低。
据一项对全国20个省市区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尚未形成浓郁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氛围, 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得慈善组织、慈善理念和慈善行动没有深入人心, 相当数量的人对慈善事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观念障碍, 慈善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没有被社会所认同, 导致公众主动参与慈善公益捐助的程度较低, 绝大部分人虽然参加过慈善捐助活动, 但主要是通过工作单位、学校、居住街道等被动捐赠, 经常主动捐赠的公众和企业极少。而有关部门调查统计, 河南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企业中, 有过捐赠记录的还不到1%。相比之下, 在美国, 75%的人为慈善事业捐过款, 数据反差如此之大,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4、发展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尚待完善。
当前,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等涉及慈善公益捐助的法律、法规, 但法律、法规出台并不意味着发展慈善公益捐助的法制环境就已经非常完善, 现行的法律规范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尚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扶持、规范、监督、完善的系统性配套政策。如, 有关慈善公益捐助的税收优惠政策尚存在税前扣除比例偏低、税收优惠政策不具体、配套税收政策不到位、办理手续复杂等很多不足之处, 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慈善机构与社会公益捐助事业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河南推进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的对策
慈善公益捐助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互助性救助事业, 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发展高低的重要标志, 为了推进河南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发展, 应当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1、弘扬社会慈善公益捐助价值观, 培育慈善文化。
发展社会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原动力来源于崇高的慈善价值观和观念更新。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在友爱互助中赋予生命以崇高意义的“慈善文化”, 这是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重要推力和重要保障。因此, 应当加大对慈善公益捐助的宣传力度, 不断扩大慈善公益捐助的社会影响面, 弘扬慈善公益捐助价值观念, 培育慈善文化, 使慈善公益捐助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 提高公众参与度, 从而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社会公益捐助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2、强化慈善公益捐助组织自身建设, 增强慈善机构的公信力。
强化慈善公益捐助组织的自身建设, 健全内部管理, 建立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 推动慈善公益捐助组织的筹资能力、交流能力、法制能力建设, 加强慈善组织队伍建设, 吸引社会优秀人才投身慈善事业, 积极推进慈善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 提高慈善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社会公信力是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生命线, 社会慈善公益组织应加强行业自律, 提高透明度, 建立开放的社会监督体系。公开承诺随时接受捐赠者审查账目, 规范财务管理和经常化的信息披露制度, 及时向社会公布善款收支情况, 对社会慈善公益资金的运作进行全过程控制, 并定期公布有关信息, 做到善款来源公开、投向公开,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3、推动慈善公益捐助组织网络建设, 拓宽资金募集渠道, 提高社会救助能力。
围绕建设和谐中原的需要, 在现行体制条件下, 应以政府为主导, 动员民间力量, 成立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慈善公益捐助机构和爱心基金。同时, 进一步推动慈善公益捐助组织网络建设, 努力形成健全的省、市、县三级慈善组织网络, 支持、鼓励社会公益捐助组织在乡镇和社区普及开来,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加强对外交流, 争取港、澳、台同胞, 海外侨胞以及国外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创新资金募集方式, 进一步拓宽资金募集渠道, 提高资金募集能力, 改善当前社会救助能力薄弱的局面。
4、完善慈善公益捐助相关政策法规。
要着力完善有关发展公益捐助事业的政策和法规, 制定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扶持、规范、监督的系统性配套政策, 如改革公益捐助事业准入制度、健全公益财产管理制度、公益捐助机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对公益捐助活动的机构设置、经费来源、场地和人员配备以及管理程序做出规定, 制定严格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范, 同时, 健全行业评估制度和信息统计制度、全面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起保护和促进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有序、快速发展。
摘要:慈善公益捐助是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和谐中原的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河南省慈善公益捐助现状, 在对河南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 提出加强和推进河南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慈善公益捐助,慈善组织,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慧.和谐社会中慈善组织建设的思考[J].硅谷, 2008.15.
[2]李文新.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环境约束与突破[J].理论月刊, 2008.7.
[3]汪进.对提高我国慈善事业公信力的政策考量[J].法制与社会, 2008.8.
[4]张光锋.关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6.
[5]杨茗茗.解析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因[J].理论与当代, 2008.2.
[6]卢汉龙.慈善:关爱与和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7]丁元竹.建设健康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慈善公益活动 篇2
青年之声 爱满暨阳
二、开展活动背景:
在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举办“青年之声 爱满暨阳”爱心义卖活动,让广大市民在交换、买卖闲置物品的同时,奉献出一份爱心,用于资助我市的残障贫困儿童,体现__青年公益新风尚。
三、活动执行时间:
3月5日中午12点
四、活动地点:
新一城南面空地
五、活动安排
(一)要求
1、义卖商品可以是玩具、书籍或手工艺品、书画作品等,义卖商品要求质量完好,必须保持七、八成新,符合健康、卫生、安全标准,经工作人员检查合格后,商品方可进行义卖。原则上每个摊位不少于十件,物品不多者,可以和朋友共同参加。
2、物品价格应明显低于市场价。参与者不得携带易燃、易爆、黄、赌、毒、有腐蚀性的化学品等具有危害性的物品进入场地。在交易过程中注意环境整洁,不得乱扔杂物。
3、为突出公益主题,义卖物品交易成功后,货款现场投入募捐箱,用于资助残障儿童。
4、每个摊位可自行设计摊位装饰,但不得出现明显商业广告的标志。
5、在活动中还需要保持场地卫生,不乱丢纸屑,各摊位在义卖结束后需整理遗留物品或垃圾。活动组织者将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卫生监督。
(二)义卖进场安排
1、义卖活动当天上午10点半开始进场准备,参加义卖人员可自由出入。
2、参加者凭报名信息签到放进,按需发放义卖标签(至少三张),摊位摆放听从工作人员安排。
(三)义卖活动过程安排
1、各摊位布置完成后,义卖活动即可开始。
2、所有摊位上的义卖品成交后,即将善款投入捐款箱。
3、现场接受善款募捐。
4、义卖活动大约持续二小时,为保持秩序,摊位不得中途撤离。
六、报名要求
慈善公益活动 篇3
活动背景
“浓情2008”大型慈善公益活动是依托于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农业节目《生活567》栏目近年来组织承办的 “图书传递工程”、“温暖计划”等公益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并且是对未来将要组织和正在策划实施的公益活动的一次盘点和深化,也是《生活567》栏目将公益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加以扩大的平台。
“图书传递工程”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教育基金会主办,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生活567》栏目承办,以“节约书本、奉献爱心、扶贫助教、促进和谐”为宗旨。自2005年8月开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活动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支持单位上百家,志愿者近千人,募捐书本近700万册,在贫困中小学援建700多个爱心图书室,让众多的贫困孩子拥有了读书的乐园。
“温暖计划”是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生活567》栏目为配合青海省政府、青海团省委等单位做好帮助青海高寒地区学生过冬取暖问题,以及做好各界群众捐资助学、奉献爱心而举办的公益慈善活动。2007年2月,栏目组把热心观众自发的捐款捐物近500万元送到了青海高寒地区,給那里的学生们带去了温暖。
《生活567》栏目秉承“记录真实、服务民生”的理念,携带着真挚的情感,关注底层民众、关注弱势群体,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了社会的关爱,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价值,也为和谐社会文化的构建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
活动目的
奉献爱心 构建和谐
“浓情2008”大型慈善公益活动将在“温暖计划”、“图书传递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的基础上,对栏目的公益活动进行全面整合,加强媒体的合力作用,进一步扩大外延,集合社会力量把爱心和温暖带给更多的人。
活动意义
爱心慈善 服务三农 共建品牌
慈善公益活动 篇4
一、慈善公益活动的传播特点
在21 世纪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的中国,慈善事业之重大,自然不在话下,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在进行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那么传播慈善公益活动中媒体具体呈现出什么特点呢?
(一)信源与反馈的双向性
慈善公益新闻不仅有一般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除此之外在传播方式上也具有大众传播的一般属性。但同时因慈善事业的属性,具有了不同其他传播的特性,即单一性。在我国早期的关于慈善事业的报道中,基本是由政府组织和宣传,传播渠道十分的单一和匮乏,无法造成较好的宣传效果。经历了漫长的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以及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迅速覆盖和不断创新之后,报道信息内容不断加深和挖掘,慈善事业的报道也呈现出新特征。一方面,相对于早期的慈善报道,受众能从报道获得额外的附加信息。另一方面,早期的慈善传播是指向性,单一输出信息的过程,而现在的慈善传播报道不仅带给受众相关信息,还能通过某些渠道反馈受众的需求,也就是说孕育出了受众之于媒体的反作用力。
(二)慈善公益活动传播议程的策划性
慈善公益活动的新闻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敏锐发现突出社会问题后采用的卓有成效的报道形式,是媒体独有的参与和报道公益事业的方式。媒体关注点大多是围绕与公众息息相关的重大新闻主题展开的,而且呈现出很强的策划性。
慈善公益新闻主题报道活动延续了传统媒体公益活动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度,对公益活动的主题进行了精心地筛选过滤,提供策划性更强的新闻主题报道,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传播媒介的终端融合,形成强大合力,增强公益宣传效果,更体现了全民参与的“大公益”理念。
(三)慈善公益活动传播效果的舆论性
在“互联网+”思维遍布各领域的今天,任何一类新闻的出现都能快速的更新和普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以光速计算,使得信息传播后的舆论场不断形成、发展、消失,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慈善公益活动的传播效果同样如此,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舆论的活跃度反应了一则慈善公益类新闻传播效果。事件引发的新闻舆论是否能引起社会各界能对我国慈善事业建言献策,从不同层面借助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传播媒介,随时随地来反映不同人群的看法,积极行使个体或集体对重大慈善公益事业的舆论监督权力。
二、媒体在慈善公益活动报道中的现状分析
基于目前我国新闻在三网融合的新媒体传播现状,需要进一步理性认知新闻媒体在慈善公益活动中的角色功能:
(一)媒体是慈善公益活动的推动者
在2012 年11 月30 日在中国举办的“中国公益论坛”上,马尔科姆·麦卡斯克在分论坛“全球慈善案例剖析”上将新闻媒介对慈善事业的大力宣传提上了新的议程。新闻媒体影响和掌握公共新闻的舆论导向,这是由中国的新闻事业的属性所决定。中国官方媒体首次不间断实时直播重大灾情的报道,源于2008 年的中国汶川大地震。此次实时不间断直播报道使社会各界全方面了解受灾状况,并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呼吁全世界为慈善救援提供确凿的渠道。新闻媒介一次次发出声援,在重大突发性灾难新闻报道面前,央视作为唯一的新闻媒介肩负重任,冷静克制的报道风格,将受灾情况和救援一线带到了受众面前。
2010 年,我国互联网新技术迅速发展,毋庸置疑,互联网高端技术的普及实际上是在重组当前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由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滞后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走向了时下创新的、多元的、迅速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体。不仅对受灾的实时情况进行了详细可信的报道,更是从所需物资、所需人力、捐助渠道和赈灾善款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性的深度报道。
(二)媒体是慈善公益活动的组织者
任何类型的新闻,想要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必先传播价值认同。由此逻辑可以推导出:相对于一元价值观时代,当前新闻媒体在对新闻事实进行价值判断时倡导去中心化而非昔日能比,为受众组织营造了开放、自由的舆论场,消除非黑即白一刀切的态度。对于慈善公益类新闻价值的传播,更需要媒介精心策划,扮演好组织者的身份。乔姆斯基(Chomsky)[1]曾提出“制造认同”的传播原理,旨在媒介不仅是宣传工具,它更是启迪者和组织者。旨在从人们潜意识里根植各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并有序组织人们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使大众融入媒介制造的社会体制中。而在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中,媒介的“制造认同”这一本职更为凸显。这不仅是由媒介自身的倡导力发挥作用,更是由慈善这一本质行为发生同理心的效应。
近年来,许多电视台策划组织了以慈善公益为主题的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慈善1+1》、浙江卫视的《圆梦》、东方卫视的《闪电星感动》等。诸多慈善公益活动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巧妙的呈现了媒介对慈善公益活动关注与宣传,同时也为普通人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提供了正规公开的平台。公益广告由于受众面广和易接受,逐渐成为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新秀,为其发展起到了增砖添瓦的作用。通过公益广告,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愈发了解慈善事业,并加入其中,一改往日的明星慈善的困局,慈善公益活动开始走向一条全民化的道路。
(三)媒体是慈善公益活动监督者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和功能。通过对国家各项领域的报道和评价来影响舆论走向。公益慈善的覆盖面大到社会集团,小到民间个人。媒介通过各种传播工具不断启发受众的慈善意识,而政府的职能规范尚未成熟,此时媒体应该迎头而上,充分发挥启迪和监督功能,保证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使得慈善事业得以平稳良性的发展。作为国内曾经最具规模的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自成立以来也不乏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例如“郭美美事件”,其影响十分恶劣,导致大众对官方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丧失。芦山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只收到14 万元的捐款,而壹基金则达到了2200万元。媒体的监督报道使得那些在慈善活动中非法盈利的丑恶嘴脸得以曝光,提高了受众对于此类事件的甄别力和警惕性,引导了受众对慈善活动完整流程的关注以及监督,确保了款项的正常使用。
三、慈善公益活动报道过程中体现出的弊端
(一)报道模式的同质化导致受众审美疲劳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面向受众完全打开。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角色不断演变,过去的接受者逐渐演变为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关于慈善新闻的传播屡见不鲜,并且取得了比传统媒体更好的传播效果。纵观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传播技术的日异革新和媒介产品的层出不穷,使接受者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走向了新媒体时代的用户。而对于重大灾难性或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更要强而有力地从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以及尺度等各个维度来把握。然而,就目前现状来看,媒体无论是对救助者,还是对于被救助者,其报道形式乏味可陈,且流于表面,无法深挖事件本身的隐患,造成社会大众对发生在身边的慈善公益活动渐渐流于麻木。
近年来,对明星和富商参加慈善行公益活动的报道早已成为新闻媒体的跟踪热点,利用名人效应来宣传报道慈善公益活动,是目前媒体惯用的手法。千篇一律的报道风格不但使受众联想到明星的作秀炒作嫌疑,也给普通民众造成一种慈善事业只有名人能做与己无关的错觉。另一方面,民众通过媒体传播了解救助者和被救助这段情况,可是媒体在此过程中报道形式匮乏单一。传播学的基本模式认为,大众对信息内容本身的信任,往往会小于对信源以及信息的说服效果的信任度。长此以往,受众就会对信源和内容之间的联系产生割裂感,伴随着在以往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源的可信度渐渐消弭。当这种范式的传播方式和个体经验被分解的时候,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完全地发挥出来。而在此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若传播内容对受众具有天然的较为激烈的刺激作用,那么,随着传播频度的加强,带来的反而是传播效果的下降。所以,只有寄希望于其报道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包括传播内容的革新以及发掘更具人文情怀的视角,方可打消受众的抵触情绪。才能让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回归到正常的、积极的宣传轨道上来。
(二)报道内容片面化体现出媒体专业素养的缺失
目前我国慈善公益事业仍然并将较为长期地处于萌芽状态。媒体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把脉不够准确,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认知。造成不够专业、不够深刻的相关报道,同时很难保证较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发布于2011 年的“中国慈善排行榜”,吸引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关注,然而“中国首善”陈光标的落选,引来了大量媒体对陈光标“高调行善”行为的抨击报道。过分的批评导致报道的片面并夹杂了某些恶意情绪,裹挟来了狭隘的小市民心态,以此来引导舆论。这种报道的出发点没有落在较为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没有承担起媒体应有的正面引导作用,使受众没有聚焦慈善事业的深度意义,反而引向了对捐助个体的调侃打趣心态。
关于慈善事业,媒体一方面具有传播弘扬的职责与功能,另一方面,也会起到监督督促的作用。然而现在的现实情况下,媒体的监督功能有时过于狭隘和偏颇,以媒体和道德制高点的角度,不允许慈善过程中产生任何问题和瑕疵,造成了对捐助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伤害。此外,关于慈善捐助的报道环节中,捐助者捐助数额的多寡和高低,成了媒体大做文章的重点地带,这样的行为无疑使慈善事业沾染了铜臭味,蒙上了功利的阴影。“捐”和“助”作为慈善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角色,二者互不相等但相互联系。公益慈善机构如何使用善款,正是我们当前所要大力去报道和关注的点,对这方面报道,新闻媒体的专业度和素养还远远不够。
(三)报道注重形式的娱乐化而导致内容缺乏深度
自2008 年汶川大地震,新闻媒体将中国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推向新的高度。小到个人和民间组织,大到中国红十字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官方和国际慈善组织,将社会正能量通过各种渠道,导向了受众。
例如,2014 年,由全球举行的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简称冰桶挑战赛,于中国举行,参赛者大多来自娱乐圈演艺明星以及科技界、商业圈创业精英、CEO等各大领域名人。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在二十四小时内挑战冰桶,如果拒绝接受挑战,就要为治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提供一百美元的资助。此项挑战已经被纳入世界慈善公益活动,为了就是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种叫做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最终呼吁社会各界人事积极踊跃募款帮助治疗罕见病患者。然而,活动发起后招致各大媒体的纷纷报道宣扬。多家媒体试图通过各自的不同立场来定位此次慈善活动对社会能动性的作用。
但是,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从未断绝,质疑此项活动的深层次意义并不纯粹是利他主义。一方面,参加活动的大多数挑战者选择的是将冰水倾倒在自己身上,并不是将一百美元捐给治疗协会。其次,有人指出,冰桶挑战引入国内,明星作秀则成了媒体的最大卖点。还有不少大V纷纷通过微博互动参与冰桶挑战,借势圈粉作秀。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自然导向娱乐圈的炒作,这种一边倒的传播行径显然不符合媒介传播的专业化水准,严重违背了媒介传播素养和传播伦理。
四、媒体在慈善公益活动中的应对决策
慈善公益活动彰显媒体责任,各大媒体应该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在报道大型慈善类公益活动设置传播议程时,尽量避免单向传播模式,[2]及时接收受众的反馈信息,互动交流,达到理想的传播意图。媒介要善于搜集和运用灵活多变传播角度,根据目前慈善新闻的深度嬗变来更准确的定位自身的角色功能以服务受众。
(一)传播慈善公益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媒体要传播慈善公益文化,必须以准确完整地认识慈善公益事业为前提。慈善公益事业是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为帮助处于需要中的人而建立的机构、组织或基金会建立在民营社会性的救助事业。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慈善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其次,慈善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的形成和成长需要良性的人文关怀的土壤。媒体对于慈善活动的报道,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普通大众,媒体应该从容应对,能够为社会传达不同阶层的声音。对于整个新闻行业而言,慈善公益活动也是社会大众备受瞩目的新闻产品。慈善公益活动作为一种时下的主流文化,对于慈善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不可或缺。
(二)为慈善公益活动构建良好的舆论场域
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媒体是宣传者和组织者,更要考量报道的角度和技巧。关于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其核心是慈善文化,培育全民慈善的良性环境。应该以慈善文化为核心,培养公民的慈善意识,将慈善公益活动的机制、流程、善后环节公布于众,让受众从意识里正确理解并认可这种特殊活动,方可促进更多的受众自发性地加入到慈善公益活动的队伍里。同时需要注意,要以公平客观的角度和心态来对待他人的慈善行为,避免出现只批评不行动的情况。
(三)培养社会大众正确的慈善意识
从认知层面的可理解性[3]来谈,慈善从来不只是有钱人的事情。无论是从普遍的社会福祉还是从作为个人的人格全面发展,普通阶层大众也可以做慈善这一点无可厚非。统筹社会宏观层面来剖析,它是企业或集团提高自身实力的驱动力;从个人精神层次来分析,是个人修为和人格魅力的一种重要体现。
从情感层面的可移情性[4]特点讨论,媒体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慈善活动,比如见于生活细节中的平凡人的“小慈善”,广而报之,利于受众正确认识慈善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平凡人加入到慈善的队伍。并且引导普通民众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能力自发的加入慈善,让普通民众逐渐明白:慈善公益永远是人类的需求。公益活动现在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不单纯是富人的专属“游戏”,体现于普通民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四、结语
在现阶段,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体的中国,慈善是社会资源再分配以及有效配置和再开发的特殊形式,当它以社会化的形式出现后,已经快速演变成一项事业,甚至一个行业。“大凡本固则末茂,源浚则流清”。新闻媒体在面对这样一个新生的并且具有特殊意义的朝阳产业该如何有效履行职能,按照我国现阶段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不仅应该视其为“捐”与“助”的范畴,长远来看,它已然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绿色产业,协调了资源再分配的同时又解决了大批的就业问题,这一系列效应都值得每一位敏感的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此外,新闻媒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宣传和监督职能,促使各行各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主动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让慈善公益活动在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健康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慈善公益活动策划书 篇5
一、活动主旨
为贫困小学传递爱心
为爱心企业传递品牌
二、活动背景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需要大家共同关爱
社会呼唤慈善公益、企业品牌再度提升
打造“体育活动+(旅游、乡村游)+慈善公益“的新模式
三、活动规模
海南本地最大规模的`越野汽车体育赛事
三亚首届慈善公益+越野汽车赛的活动
四、活动的意义
1、通过网络在海南岛评选出10所最偏远最贫困的小学,引起社会的关注。通过深入到10所小学的实地了解,精准的对10所小学所需的书籍、教学器材和相关学习用品进行征集和捐助,实现精准的阳光助学。
2、通过越野车赛事的举办,为捐助助学的企业搭建品牌宣传的窗口,通过线上网络和线下吸引眼球的场地赛,使捐助企业品牌的社会形象得以提升。
3、通过体育竞技与慈善公益的结合,使体育精神和爱心奉献得到充分的提现,张扬正能量,传递爱心。
五、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海南省文体厅
指导单位:三亚市文体局、三亚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丛林户外活动俱乐部 三亚市文化产业协会
协办单位:海南丛林旅业开发有限公司、丛林四驱越野俱乐部、三亚同心义工社、海南省医疗救助基金会、越野E族海南大队、海南昕红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东方天涯驿站文化传媒、V社群
六、战略合作媒体:新浪乐居
合作媒体:南海网、新浪乐居、人民网、新华网 海南日报、三亚日报、今日头条、 海南电视台、三亚电视台、天涯之声
七、活动内容及节点
7月30日 新闻发布会
启动寻找偏僻贫困的小学
9月 9 日 赛前动员会
9月10日 越野汽车环城巡游
越野汽车场地赛开幕式
慈善公益活动 篇6
11月13日上午,由中华慈善总会《父母学堂感恩教育》、山东卫视《天下父母》联合组织的大型公益慈善巡回演讲活动首次走进济南高校,首场报告会在山东英才学院南校区成功举行。来自中华慈善总会《父母学堂感恩教育》项目办公室、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共青团山东省委青年杂志社、济南慈善总会的领导及山东英才学院领导及学生处、团委、各二级学院行政院长,及辅导员老师和部分同学代表共1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感恩教育报告会。
感恩教育报告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叶航驿首席讲师做了震撼心灵《爱与感恩的力量》的演讲。演讲分“爱祖国”、“孝父母”、“敬老师”三个主要内容。演讲中,中华慈善总会“父母学堂感恩教育项目”办公室主任胡广益的真实感恩孝道事迹以及许多感人的感恩故事和生动典型案例,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通过现场互动,使与会同学真正体会到父母、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的关爱,全场同学用向身边老师鞠躬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谢意,现场气氛非常感人。
随后,中华慈善总会“父母学堂感恩教育”、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特邀讲师陈义民从“感恩”、“励志”、“成功”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本次报告会的精髓。
最后,学院学生代表宣读了山东英才学院“学会感恩,励志成才”倡议书。报告会在由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委员会同学们表演的手语操《感恩的心》中落下了帷幕。
慈善公益活动 篇7
2009年3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的文件, 再次明确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本院作为上海市一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长期以来, 在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的同时, 也积极开展一系列社会性的公益慈善活动, 作为丰富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内涵和有效补充[1,2],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经过多年实践, 本院在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方面已经初具规模效应。结合本院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开展情况, 浅谈对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一些思考。
1 医院已开展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1.1 成为红十字医院, 践行红十字精神
成为红十字医院是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医院于2004年申请加入上海市红十字会, 成为上海市红十字胸科医院, 医院发扬“博爱、人道、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积极参加红十字会各项活动。还建立了院红十字专项救助基金, 通过减免部分贫困病人的医疗费用, 帮助贫困人群。2011年成为“上海市红十字会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救助项目”定点医院。
1.2 建立医院爱心基金, 帮助贫困病人
建立医院爱心基金, 是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一大特色项目。医院从2008年开始分别建立了院心脏病爱心基金、“爱在未来”儿童先心病手术帮困专项基金等, 通过医院自筹和社会资助, 利用爱心基金来帮助确需帮助的弱势群体就医治病, 4年来共为82位贫困病人和患儿减免费用65万余元,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宗旨与目的。
1.3 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具体体现。目前, 医院到社区、郊区和贫困地区开展义诊和免费手术活动 (如山西汾阳革命老区、安徽黄山贫困山区、新疆喀什地区等) ;与社区合作开展慢病防治项目 (肺部肿瘤等) , 提供自我保健和行为干预措施;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就大众关心的心血管、肿瘤等疾病开展健康知识普及, 免费发放健康教育资料, 并向大众解答疑难杂症等公益慈善活动。
1.4 与敬老院结成互助共建
近几年, 医院先后与“爱晚亭”敬老院、田林敬老院建立共建协议, 定时定期去敬老院免费为老年人检查、治病和心理辅导, 并开展“夏送清凉, 冬送温暖”和节假日慰问, 为敬老院提供有力医疗服务支撑。
1.5 成立公益慈善服务队伍, 开展慈善服务
医院成立院慈善义工队伍、院红十字救护队、南丁格尔护理小分队等公益慈善服务队伍, 定期在院内外组织和参加各类公益慈善活动, 先后参与2008北京奥运志愿服务、汶川抗震救灾医疗保障、2010上海世博保障服务、“蓝天下的至爱——2011爱心全天大放送”大型慈善义诊等, 不断丰富公益慈善服务的内涵和质量。
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医院集体和个人多次赢得中国红十字总会、市红十字会、市慈善基金会、市儿童健康基金会等部门授予的光荣称号, 并获得社会媒体的广泛宣传, 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
2 对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思考
就目前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发展情况来看, 尽管医院开展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和显著的成效[3],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政府在政策配套和系统支撑方面力度不够, 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尚处于独立的、个体的行为状态
近年来, 公立医院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 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形象。但目前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尚处于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行为状态, 缺乏一个来自政府的支持保障体系, 导致很多活动的开展只能片面独立地进行, 活动所产生的效益和成果比较小, 而且其影响力也不能很好地扩散和渲染;同时, 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 重视程度不到位, 导致公立医院开展活动缺乏动力, 对部分活动的开展也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
2.2 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尚未达到规范性和定期性
从现在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表明, 很多公益慈善活动都是公立医院自行组织的, 自发性、随机性较强。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 很多公益慈善活动的开展显得比较分散, 与活动计划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 由于目前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还缺乏定期性, 导致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变数较大, 有些公立医院开展的不定期公益慈善活动, 对群众的影响有限。
2.3 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 其活动内容、服务方式、社会影响力等还有待完善
目前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内容。大多数活动都是单纯安排医务人员下社区, 送资料, 开展义诊等, 虽然活动开展的方式比较丰富, 但内容却大同小异;另一个是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服务方式过于简单、传统。往往都是简单的摆摊设点, 为前来的群众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对于某些年老的、伤残的、真正需要帮助的病人, 由于其行走不便, 可能无法享受到服务, 从而影响了活动开展的社会效益。
3 在新医改形势下, 对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建议
新医改方案对公立医院改革给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公立医院应回归社会公益性阶段, 加强社会服务意识”。现就通过对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提出几点关于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建议。
3.1 政府应加强对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视和支持
在新医改形势下, 公立医院要回归社会公益性, 努力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政府应该同时加强对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视和支持, 为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创造良好便通的客观环境;扩大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号召力, 做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坚实后盾, 及时解决医院开展活动的各种难题, 加强对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组织、规范和监管, 可以由政府或者委托有关社会组织统一安排。《意见》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医疗机构, 或向医疗救助、医疗机构等慈善捐赠”的意见, 要求政府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加强可操作性。国外也在积极研究公益慈善活动与技术、资金投入的关系[4]。
3.2 制定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相关指标体系
在新医改形势下, 除了要求公立医院回归社会公益性的规范要求外, 也可以制定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相关指标体系, 并把这些指标作为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补充或附加标准, 保证公益慈善活动开展的规范性;另外, 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在保证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柔性的基础上, 采取定期开展的措施和方案, 保证公益慈善活动开展的持续性和继承性。同时, 有关部门在采取这些措施和方案的过程中, 对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发展情况进行监督, 保证活动质量。
3.3 扩大公益慈善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在新医改形势下, 公立医院回归社会公益性, 要求公立医院由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初级阶段更进一步发展, 扩大公益慈善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3.3.1 创新公益慈善活动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医疗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新时期的健康观不再只是身体的健康, 更包括心理的健康, 环境的健康, 成长过程的健康等。因此, 公立医院要创新公益慈善活动, 使公益慈善活动的内容由传统的医治向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方向发展, 例如, 安排医务人员下基层为大众宣传新型健康理念, 开办健康教育学校, 安排专家上门为大众服务等。通过建立以社区、家庭医生为基础的、以网络、追踪随访系统为纽带的院前救治、慢病防治、行为干预体系, 为达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打下基础。
3.3.2 改善服务方式。
公立医院的公益慈善活动服务方式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新形势下, 公立医院要从单纯的疾病服务模式向疾病—健康宣教—心理服务模式转变, 既符合现代医学服务模式, 又增强服务的主动性, 完善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德民.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是公立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J].医院院长论坛, 2007, 11 (6) :26-29.
[2]佟子林, 贾鑫.公立医院如何更好体现公益性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12 (18) :1076-1078.
[3]李艳.医院品牌形象的打造[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16 (9) :890-900.
慈善公益活动 篇8
《公关世界》杂志社作为主办方之一,在整个活动的组织策划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献爱心的责任与幸福。本次活动《公关世界》杂志社捐赠给大学生爱心志愿者协会1000本期刊,由大学生组织义卖,所得善款6000元用于资助智障儿童和慈善公益事业。
本次活动中,河北省博客圈、河北新闻网实名博客、燕赵时评博客圈以及太行博风博客圈里的部分艺术家、博友们踊跃参与、积极献爱心。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爱心人士专程从邢台市、赵县、新乐等地赶到现场参加活动。著名爱心人士希望将军赵渭忠、贾得利等爱心人士也赶来向残障儿童献爱心。活动现场,博友们有的捐书、有的捐献自己的画作、有的捐出自己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这些捐款、书籍和书画作品当场捐献给了石家庄启智学校。当晚,河北省博客圈和河北新闻网实名博客的博友还与大学生们一起,表演了独唱、诗朗诵、踢踏舞等精彩节目,省内四位知名书法家孟长信、刁树刚、郭涛、李洪亮更在现场书写了爱心长卷,将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此外,爱心企业家王鑫、高玉中、李双力在活动现场还捐款近万元给石家庄启智学校的智障儿童,爱心在传递,感天动地……
据悉,石家庄启智学校是专门为残障儿童开办的学校,收有近百名残障儿童。此次活动是首先由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大学生爱心志愿者协会发起的,提前一个月他们就在学校组织了“一元爱心接力行动”,大学生们每人捐出一元钱,还开展了大型献爱心签名活动。
人说,爱心无大小,慈善靠大家,无数条爱心的小溪汇在一起,就是爱的大海。
是的,有爱心的人心胸广阔,境界高远,延年益寿。
本次活动中,《公关世界》杂志的参与,无疑为传播公共关系,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促进艺术名家、爱心企业和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交流,弘扬慈善文化,营造美丽和谐校园氛围,以及构建和谐河北起到了积极意义。延伸地说,这一助推已经成为加速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使政府行政更加公开、民主、透明,使企业发展更加科学、规范、可持续,使民心更加凝聚、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慈善公益活动 篇9
慈善的理念与行为古而有之, 与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致力于公共福祉的公益理念与活动相结合, 成为建设社会良好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力量。而“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慈善公益性的音乐传播活动, 对人心感化、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 更是能够起到特别的作用。近几十年, 中外流行音乐界产生了《四海一家》 (We Are the World) 、《明天会更好》、《让世界充满爱》等优秀的慈善公益类歌曲, 并且通过大型的演出及大众传播媒介, 将慈善公益的种子传递到了大众的心田, 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了温暖, 至今仍感动着人们。
本刊呼吁更多的对慈善公益性音乐创作、表演、传播活动的研究。具体可以谈:公益歌曲传播 (如“环保”、“博爱”等主题) ;慈善公益性音乐活动 (如赈灾主题音乐演出、用原创音乐推广某公益理念等) ;慈善公益类音乐组织机构活动 (如公益性的音乐支教活动等) ;音乐人的慈善公益活动 (如代言公益项目、日常行为举止与音乐实践中持续的善举等) ;公益类电视音乐节目 (如《梦想星搭档》、《梦想合唱团》等) , 等等。可通过案例分析, 总结成功经验与模式, 乃至探讨社会推广的可行性;或者对一类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梳理总结, 探寻规律。
慈善公益性的音乐传播, 是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 是音乐传播的正能量。我们欢迎与期待诸位同仁踊跃来稿!
慈善公益活动 篇10
慈善的理念与行为古而有之, 与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致力于公共福祉的公益理念与活动相结合, 成为建设社会良好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力量。而“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慈善公益性的音乐传播活动, 对人心感化、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 更是能够起到特别的作用。近几十年, 中外流行音乐界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慈善公益类歌曲, 并且通过大型的演出及大众传播媒介, 将慈善公益的种子传递到了大众的心田, 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了温暖, 至今仍感动着人们。
本刊呼吁更多的对慈善公益性音乐创作、表演、传播活动的研究。具体可以谈:公益歌曲传播 (如“环保”、“博爱”等主题) ;慈善公益性音乐活动 (如赈灾主题音乐演出、用原创音乐推广某公益理念等) ;慈善公益类音乐组织机构活动 (如公益性的音乐支教活动等) ;音乐人的慈善公益活动 (如代言公益项目、日常行为举止与音乐实践中持续的善举等) ;公益类电视音乐节目 (如《梦想星搭档》、《梦想合唱团》等) , 等等。可通过案例分析, 总结成功经验与模式, 乃至探讨社会推广的可行性;或者对一类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梳理总结, 探寻规律。我们欢迎与期待诸位同仁踊跃来稿!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篇11
慈善是个人有善心,做好人好事,但公益则不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有一条标语叫做“你不是来做好事的”。因为在人命关天国难当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事情做好,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索性不要做。所以,公益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公共利益。所有参加汶川大地震救灾的合作组织,是基于公共利益的公民行为。比如做环保的组织,在灾后紧急救援阶段,也担起了救援的责任。这时他们突破了自己组织的各种界限,想到的是承担自己组织的公民责任。
第二,做慈善可以特立独行,但是做公益不行。从一开始我们就特别强调做公益要有序参与、有效服务。有序就是公益组织一定要自律,一定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做公益必须遵法守则,一定要有自己的规矩,特别是对于很多在地震当中新成长起来的草根组织。当下,很多组织由于没有合法身份所以缺乏公权力。用什么来弥补公权力?就是我们的公信力,而这种公信力就在于我们自己的守法自律。
第三,做慈善可以是个人行为,但做公益必须是一种组织行为。个别志愿者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组织在后边做支持、策划,活动是很难组织起来的。所以,NG0所做的公益活动,特别是被政府拿来表彰的公益活动,绝大部分是组织行为。
慈善公益活动 篇12
关键词:公益信托,慈善信托,构建
近年来关于“善款不善用”以及“诈捐”之类报道屡见于报端, 人们对于各种慈善类机构的信心下降, 捐赠的积极性降低。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除督促这些慈善机构完善自身体制及加强对其监督外, 我们需要在完善制度方面下功夫, 可以利用信托方式来规范目前的“慈善捐赠”, 从而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公益信托的界定
我国信托法对于公益信托并没有一个概括性的表述, 而是在第六十条中采取了列举式的阐述。仅说明为七大类目的公共利益的是为信托。定义方面, 我国学者对公益信托也有比较简单的阐述, 即“公益信托就是指为公益目的而设立的信托[1]”。
大陆法系国家中“公益”指那些有利于公众或社区的任何事或任何行为。日本《信托法》对于公益信托的定义较为典型, 日本信托法认为公益信托为“以祭祀、宗教、慈善事业、学术、技艺以及其他以公益为目的的信托”。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中对公益信托的理解与英美法系的慈善信托相对应, 我国很多学者也以信托的目的是否具有公益性为分类标准, 划分为私益信托和公益信托两种[2]。也有学者认为, 二者不可混同, 公益信托具更广泛的内涵, 包含了慈善信托与非慈善信托。那么, 何为慈善信托?慈善信托与公益信托是何种关系?
二、慈善信托的界定
慈善信托, 在英美法系其表述为charitable benefit, 在我国很多时候表述为公益信托。美国《信托法重述 (第2版) 》第348条规定“公益信托是涉及财产的一种信赖关系, 这种信赖关系是设立该信托的一种结果, 并且由持有该财产并负有衡平法上义务的人为公益目的而处理该财产。”[1]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 “公益”一词是指有利于公众或社区的任何事或行为。而“慈善”一词却是指对人的关怀、慷慨而富有同情心。由大陆法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认为具有公共利益的慈善信托是公益信托的一种。
而在英美法系当中, 为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设立的信托只是慈善信托众多分类中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慈善信托都必须要满足为公众谋利的条件。如在英国和澳大利亚, 解除贫困的信托, 并不需要必须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质, 在法律上也是公益信托。但在美国, 即使是为解除贫困而设立的信托, 也必须要具备社会公益性的特征。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于慈善信托和公益信托何者外延更大, 谁包含了谁的认识不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 人们都认为公益信托与慈善信托之间存在着关系。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 “慈善”和“公共”都不是一回事。慈善具内在性, 公益具外在性;人们主观上的“慈善”表现形式多样, “公益”则多为外化了的表现。笔者以为, 这与各国自身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我国规定了公益信托, 《信托法》第六十条规定的公益信托的范围来看, 其内容均涉及社会公共利益。而结合传统观念中公益与私益的划分, 笔者以为, 在我国单纯将公益信托规定为公益信托是不无道理的。或许我们可将其他的一些具有慈善性质的信托仅仅看作是那些信托的“个性”是“慈善”。
三、公益信托的目的
公益信托的目的, 简单说来就是为了公共利益, 但其也可以具体进行一下阐述和划分。
(一) 信托的目的具有公益性
公益信托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公益性, 因此, 公益是信托的首要目的, 这也是公益信托最基本的特征。要设立有效的公益信托, 其信托目的必须是法律认可的, 在我国可以根据我国《信托法》第六十条推出其范围, 尤其最后一款明确提出“公益”二字。
(二) 必须是为了现实存在的完全的公益目的
公益信托的这一特点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 即:现实存在性和完全性。
所谓现实存在, 是指公益信托的设立必须能够确实造福社会, 它的作用应该是客观存在并且可以感受的到的, 不能仅仅是设立人的主观感觉而已。一项信托若非为客观、实际的公共利益, 即使它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公共利益也不能够认定其为公益信托。
信托的目的的完全公益性, 主要是针对那么目前不止一项的公益信托而言的。即委托人在出资设立公益信托的时候, 如果所指定的目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则要求其指定的每个目的都必须具有公益性, 否则就不能成立一个公益信托。我国《信托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了公益信托的目的, 明确规定了信托财产及其收益不得用于非公益目的。这就表明公益信托的目的是具有完全公益性的。
四、我国公益信托现状及制度完善建议
我国的信托制度诞生于20世纪初, 但其真正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 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78年, 改革初期, 百废待兴, 许多地区和部门对建设资金产生大量需求, 为适应社会需要, 1979年10月我国第一家顶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诞生了。1980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回复和开办了信托业务。至今信托业经历五次全国性的清理整顿。2001年4月28日颁布的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结束了中国信托行业无法可依的局面。但自从1988年国务院发布《基金会管理办法》以来, 基金会在中国运作的“轰轰烈烈”, 公益信托在我国并未于公益事业舞台上扮演本属于资金的重要角色, 这与公益信托因其独有的制度优势在英国、美国等普通法系国家的普遍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 是什么造成了如今有法规定却少有实施的局面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 人们对于公益信托的认识不够。由于历史文化的缘故, 当发展公益事业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依赖于政府机关, 即使是自己去做, 也鲜有了解公益信托的, 以至于现在人们大多只知道为了公益事业捐献给各个基金会而不知道寻找公益信托组织并进行公益信托。
其次, 信托法治不够健全。我国的信托法虽然已经颁布多年, 2006年也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 但对公益信托的规定并不是非常的细致, 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操作办法和相关规定。这种情况也使那些有意以公益信托方式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们没有开展活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再次, 目前我国公益信托的受托人社会公信度不够, 流程不透明, 捐助者对于捐款流向不清楚, 对捐款乃至公益信托都缺乏信心。许多人甚至采取自己直接单一资助的方式来保证钱能够到特定人的手中而非被人“截留”。
另外, 我国设立公益信托准入门槛较高。我国采取大陆法系的做法, 明确规定设立公益信托应当经过公益事业管理机构的批准, 未经批准, 不得以公益信托的名义进行活动。而这样的规定在无形中增加了设立难度, 审批程序也较为繁琐。我国的公益事业管理机构实际上是指依照规定的职权, 分别负责主管涉及公益目的的事业的政府相应部门, 处于没有统一的审批机关的状态。若一项公益信托涉及了并非一个, 而是多个的公益目的, 就需要分别报请不同的主管部门审批。公益目的越广泛, 设立公益信托就越困难。审批人员的行政行为出现盲动性, 其自由裁量权被无限放大。[3]
找到了公益信托在我国“低调”的原因之后, 我们应当怎样做去让公益信托在我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自然是先让公众了解公益信托, 加大有关公益信托的宣传。目前人们大多只了解国家慈善救助、民间基金会或慈善机构, 对于公益信托的了解不足, 针对这一点进行宣传, 或许会有些成效。但要想真正让人们采取公益信托, 仅仅靠宣传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 我们需要完善立法, 对于公益信托配套的法律法规尽快加以细化和完善。只有有了制度的保障, 实施起来才更让人放心。
再次, 我国信托法中第六十三到第六十八条虽然对于公益信托的相关事项进行了规定, 但是对于监管等力度并不是很强, 需要再进一步明确进行规定。
此外, 对于公益信托的门槛可以适当降低, 程序简化, 专门设立独立的审批机关。有人认为我们应参考英美的登记制度来将审批改为事后。审批仅作为是否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认可公益地位方面的手段。笔者认为这样也是可行的, 不仅节约了资源, 简化了程序,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税收的逃避问题。
自1998年大洪水一些企业“言而无信”行为被曝光以来, 人们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捐款等事项的关注一年比一年多, 也一年比一年细致。2010年到2011年间发生的相关事件也不少。人们对于各种慈善机构的信心下降, 捐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相信除了督促这些慈善机构完善自身体制以及加强对他们的监督之外, 在完善制度方面, 我们可以考虑公益信托, 从而使公益信托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振亭.信托法[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
[2]徐孟洲.信托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赵怡博.我国公益信托法律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 2008.
【慈善公益活动】推荐阅读:
公益慈善助学活动05-19
大型公益慈善活动06-04
公益慈善事迹简介06-02
公益慈善项目介绍10-10
公益慈善基金简介11-03
高校慈善公益组织10-31
慈善公益组织运作07-23
公益慈善晚会策划方案08-21
公益慈善捐款怎么申请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