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之路

2024-12-09

形势与政策-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之路(精选2篇)

形势与政策-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之路 篇1

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之路

摘要:随着微博、博客等电子平台的发展,中国公益事业进入了新公益时代。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激发了中国公众的公益慈善之心,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的志愿活动中。但“郭美美事件”如同一直煽动翅膀的蝴蝶,震动了整个中国公益慈善领域,许多人不再信任中国的公益慈善活动。至此,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进入了发展的转折点。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出现了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力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公益慈善要往哪走?这是本文作者想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新公益时代;中国公益;慈善;发展

在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早已落户于各家各户,中国网民数量激增、群体日渐庞大,对社会生活各领域都产生着不小的影响,而这些领域中也包括公益慈善领域。随着“5.12”地震、雅安地震乃至各种不幸事件的发生,“捐款”、“爱心午餐”、“希望工程”等公益慈善字眼以互联网特别是微博、人人网为载体,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中国慈善公益采取实际的行动。中国已经悄然进入了“新公益时代”

[1]。

1.新公益时代与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概述

1.1新公益时代

如今“新公益时代”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但对“新公益时代”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杨团教授认为,“我的善款我做主”是一个新公益时代的公民宣告。可以说,新公益时代是被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推动形成的。杨团教授对新公益时代做了这样的界定:“什么是新公益时代?这就是公民彰显个人的公益选择权、知情权、监督权、评议权的时代,就是透明公益时代。”杨团教授坦率地指出,以往的中国公益更多意义上,①① ① 李佳蔚,赵发中,庄庆鸿.中国公益慈善经营走到“十字路口”.[J].经理日报/2011 年/7 月/12 日/第 B01 版

是慈善公益组织的小圈子。

新公益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大众为主体而非政府相关机构,大到国家领导人、著名企业,小到中小学生、环卫工人,都可以积极参与到公益慈善的活动中,这就是新公益时代——透明、追求结果与效率、全民参与的公益时代。在新公益时代,慈善公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关于慈善公益的正面或负面新闻,一旦出现,都会对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产生莫大影响。①

1.2中国公益慈善发展

1981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公益基金会。从此开始,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开始萌芽直至蓬勃发展。八十年代的慈善公益是探索:公益彩票、春蕾计划、公益广告、希望工程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带动中国慈善公益渐入轨道。九十年代的慈善公益是发展,开始出现了志愿者、社会工作、电视募捐,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中国公益慈善发展迅速,但此时最主要的参与者还是政府机构和著名企业等。进入2000年,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和网民数量激增、中国公民意识增强,中国慈善公益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覆盖面快速放大,志愿服务民间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中国慈善公益中。由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经过数年的努力获得了公募资格,企业家间兴起了高调捐款,普通网民可以通过支付宝等工具快捷方便地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这些都标志着“新公益时代”的到来。

但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典型的就是2011年出现的“郭美美事件”使全国舆论哗然,中国公益慈善一时受到了挑战。尽管作为中国公益慈善机构之首的官方机构红十字会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但知道2013年的今天许多人还对中国公益慈善怀有质疑、失去信心。

2.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公信力

新公益时代下,网络飞速发展,特别是微博等平台向大众开放,大大加快了舆论传播速度,也容易将一些舆论放大。“郭美美事件”犹如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冲击着这个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对其他公益慈善基金会也持质疑态度,担心自己好心的捐款被用于政府官员或基金会相关工作人员的吃喝玩乐。曾经受过许多人欢

② 公募基金是向社会公众,即普通投资者公开募集的资金。与之对应的私募基金是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体募集的资金。

迎和相信并且付诸行动的“爱心午餐”突然被曝出只剩下一片面包和一杯牛奶,这些都使得中国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渐失。公众想献爱心、想捐款、想真正投身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中,却因为慈善机构缺乏公信力而不敢真正付诸行动。①

2.2缺乏透明度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缺乏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透明度。深究“郭美美事件”影响如此之大的原因,就是透明度的缺乏。中国公益慈善机构想要重拾公信力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无法实现,是因为关于公益慈善的流程,特别是捐款的去向不能做到完全透明。但是新公益时代下的互联网是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结果却止步不前。很多时候捐赠者并不都知道所捐之物最后会流向哪里、流到谁的手中、帮助到谁。正因为透明度的缺乏,中国公益慈善遇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坎——公众不能保证打着公益慈善名号的机构是否真正在行公益慈善之事,因此对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也只是持观望态度了。

3.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之路

3.1建立有效的公益慈善机制

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存在缺乏公信力和透明度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此时,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公益慈善机制便成为不二之选。有效的慈善机制应涵盖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监督、反馈六大过程,力求每一次公益慈善行动在这六个过程中都实现透明化,以逐步提高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有的公益机构并不是不想透明,而是由于自身能力限制不知如何实现透明,此时便需要依靠建立有效的公益慈善机制来帮助其实现透明。有的公益机构虽知道如何透明却不想透明,则要通过有效的公益慈善机制对其实施监督管理,一旦发现了有违捐赠人本意的行为则要处以相关惩罚,以此促使其实现透明化。②

3.2加强公益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新公益时代下,许多公益慈善行动通过知名企业家、明星在网上倡议而开始、各界人士参与而进入实施。尽管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至今已有三十年发展历史,却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使得许多公益慈善行动效率大大降低。随着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家将企业管① 公信力在汉语中属于一个新生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为:使公众信任的力量。这是一种从字面意义上对公信力的解释,所谓“公”指的是社会公众,而“信”则是基于信任而产生的一种认同的心理感受。实际上,公信力是指主体(公众)对于客体信用的期望,客体赢得主体信任的主客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

② 任君恒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从美国公益发展的基本追求来看,就是组织运营要有效率,项目干预要有效果,此谓有效公益。”

理的经验应用到慈善事业中来。这些经验若能得到整合,并以此构建一支公益慈善的专业人才队伍,则能够以更加集中、快速地推动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大大加强公益慈善的有效性。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公益慈善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然而现在社会大多把公益慈善的问题聚焦到“钱”上。汶川地震后的救援、伤者的心理疏导、自闭症儿童的治疗、艾滋病妇女的救助等等,都是关系到专业技术领域的公益慈善,仅仅靠政府部门、企业家等公益慈善发起者或倡导者,起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加强公益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必须提上日程。

3.3提高公众公益慈善意识

山西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王黎曾说到:“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公益慈善事业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支持,公益慈善意识是公众是否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决定因素。在新公益时代下,网络为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便捷。当下,我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宣扬公益慈善理念,提高公众的公益慈善意识,以此促使他们为公益慈善事业做出奉献。近几年,随着奥运会、亚残会的举办和重大灾害(如汶川地震)的发生,我国公众慈善意识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尽管中国公众的公益慈善意识正在苏醒,但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2011 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指出,在自然灾害多发的2011 年,我国的社会捐赠达到 1032 亿元,尽管已经突破千亿元,但仅占同年我国 GDP 的 0.26%。自然灾害多发的2011 年尚且如此,更别说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相对正常的其他年份了。新公益时代下的网络和新媒体也为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报纸、广告等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传播现代的公益慈善理念,以提高公众公益慈善意识。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提高人们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4.结语

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随之一起发展的除了公民意识外,还有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历经30年的沧桑,如今走到了一个转折点,迎来了中国的新公益时代。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至今尚有透明度不高、缺乏公信力等问题,大大阻碍了中国的公益慈善的发展。在2010 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明确地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大力加快慈善事业的发展,积极完善公益性捐赠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积极地培育慈善组织。

[4]新公益时代下,中国的公益慈善的发展需要机制、专业队伍和公众公益慈善意识来推动。

参考文献:

[1]李佳蔚,赵发中,庄庆鸿.中国公益慈善经营走到“十字路口”.[J].经理日报/2011 年/7 月/12 日/第 B01 版

[2]王珏.公益慈善 还有多少路要走.[J].山西日报/2012 年/11 月/15 日/第 C01 版

[3][4]杜高慧.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D].上海师范大学.2011

[5]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年 11 月

[6]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2).[7]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8]卢徳之.试论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J].伦理学研究,2009,01

[9]刘昶.时下社会慈善意识淡薄的历史和现实原因[J].文化学刊,2007,05

[10]李培林.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01

形势与政策-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之路 篇2

一、新形势下我国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发展战略

从我国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出发, 根据不同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职能, 在众多的发展战略上, 分类改革发展是最有操作性的。因此, 推进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发展是当前我国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重要发展战略。

(一) 明确界定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

由于我国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种类比较多, 所以职能各异。在推动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发展的战略中, 就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来进行分门类别, 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措施。从大体上调整事业单位结构和规模是推动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关键。主要的思路就是将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机关;将承担生产经营活动并具备市场化条件的营利性事业单位划分为企业, 剩下的事业单位就可以分为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和公益性事业单位。总之, 就是要将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公益性事业单位区分开来, 对于非公益性事业单位, 政府要明确界定其社会职能。非公益性事业单位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经营能力, 并且可以参与市场竞争, 因此, 政府可以实行优惠政策逐渐减少对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政补贴, 甚至可以让具有自主经营能力的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化。

(二) 明确划分政府职责范围和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职能

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的关键就是以政事分开原则来明确政府职能和单位职能。首先就是要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公共事务, 非公益性事业单位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并没有转移政府的相关责任, 政府只是让出部分权利, 其根本的责任还是由政府来承担。所以, 政府在创造和完善推动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发展的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是明确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职能, 把政府直接举办和间接举办的事业边界进行合理划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划分非公益性事业单位职能是以是否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的。但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公共事务都是由政府来直接管辖, 是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 而不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非公益性事务就属于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职能, 政府就不应该干涉过多事务, 适当地让出部分权利, 由非公益性事业单位自由发展。

(三) 制定合理的相关配套政策, 保证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稳步向前发展

要加快非公益性事业单位与企业社会保险业之间的衔接。在实际的操作中, 要把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充分考虑进去, 既要使得上下衔接的平衡, 又要彻底解决非公益性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生育保险金、工伤保险金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的一次性补偿。制定非公益性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衔接的相关政策, 解决好职工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障问题和后顾之忧。从单位和行业的基础上实行多样化的人员安置制度, 制定合理的提前退休政策, 而对于身份置换的职工以一定的比例来继续聘用, 采取完善的方式来安置需要分流的职工。另外, 还要加强对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后续管理, 制定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安置、经费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相应的配套政策, 以加强经过改制后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管理, 促使其稳定发展。

二、新形势下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战略

(一) 把资金预算作为非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

资金预算是非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各项有关财务活动的基础和根据, 也是其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保障。资金预算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政府要保证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必要的预算开支, 保证其内部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展开;其次, 任何时候都要加强非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力度, 在运用资金的过程, 要充分利用, 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浪费。在基于国家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具体的管理办法;第三, 政府拨给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资金是财政监督的关键。国家资金的正确运用与否是社会对政府财政监督和管理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可以保证国家资金的合理使用;最后, 政府给予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要与其提供的社会服务相适应, 以及预算管理政策要保持一致, 并给非公益性单位在其他形式上的资金管理给予一定的自主权。

(二) 重新确定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一些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

近年来,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导致计划经济时期的某些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不再向社会和提供服务和为政府的运行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了, 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缺乏资金、技术以及人力资源来维持正常运行的非公益性事业单位, 可以采取解散、合并或者交给社会保障部门来管理, 实行职工的再就业, 通过停止政府财政拨款和全面清算财务来较少财政支出, 从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对于一些像生产技术研究机构的非公益性事业单位, 可以把这些单位转让给有能力经营的相关企业, 财务管理也同样转让出去。对于能够依靠现有资金、技术以及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下来的非公益性事业单位, 其财务管理可以转化为企业财务管理, 总之就是要保证国有资产不受到损害。

(三) 非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应包括单位的经营收支

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 如果事业单位利用自身所持有的国家资源, 如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来, 以赢利为目的而从事的经营和管理活动, 那么这些活动就会带有经营性质, 应该被认为是一种企业行为。对于事业单位所从事的经营活动, 我们应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有区别的对待, 针对其经营规模和核算形式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拥有固定资产、人力、技术资源从事经营活动并且收入较大事业单位, 可以进行独立核算的公司经营形式, 根据其资本大小来进行利益分配。出资时对于国有资产事业单位要按照相应规定进行投资手续的办理, 以确保国有资产不会流失。出资时事业单位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管, 保证经营的正常进行。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应严格把正常业务活动与经营活动和投资的管理与其内部的业务资金活动区分开来, 并且避免出现存在人员兼职现象的发生。对于经营收入较小的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收入可以由其内部财务人员独立代管, 不必进行单独核算, 但是要严格审批支出, 防止职工私设小金库。

总而言之, 事业单位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以及卫生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当代新形势下, 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只有不断去寻求新的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在发展战略上, 明确政府职责和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职能;对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职能进行界定, 逐步实施分类改革以及制订相关配套政策, 保证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发展稳步推进。在财务战略上, 明确资金预算的核心地位, 对于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需要的非公益性事业单位重新来确定财务管理目标等战略, 通过这些战略使得非公益性事业单位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伟;事业单位改革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2]张汉连;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A];福建省会计学会论文集 (2001年本) [C];2001年

[3]蔡静;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5年

上一篇:博物馆保安制度下一篇:描写夏天的竞猜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