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慈善(共5篇)
高调慈善 篇1
被誉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其高调的捐助行为一直备受争议,特别是在2010年9月5日,他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的《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中表示要“裸捐”的消息一出,立马引来了媒体的关注和人们的热议。对此事件,媒体大众中虽不乏赞美之声,但“避税说”、“炒作论”、“伪善论”却似乎比赞赏来得更快。这究竟是陈光标的行善之举过于高调才引来非议,还是中国的舆论太过偏激存在偏见呢。其实,先不论两者的对错,争议的源头关键在于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目前的慈善环境。
一、慈善的高调行为与传统的低调观念相背离
高调做慈善是陈光标一贯的作风,在他的名片上,“中国首善“、“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十大慈善家”、“中国最具号召力慈善家”、“全国十大优秀志愿者”等头衔跃然纸上,凡是接过他名片的人首先认识到的不是他商人的身份而是对其作为一名慈善家的深刻印象。除此之外,他的高调还在于他总是用出格的行为如“秀钱墙”、“砸车环保”“毕节慈善演唱会”等引来众多媒体关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乐于向大众汇报我的慈善工作”。然而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虽然自古就有“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富者兼济天下”的传统慈善美德,但是与之相对的传统观念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慈善始于家”、“为富不仁”。
中国人自小就被教育“做好事不留名”的观念,只有“善利万物而不争”才能证明是真心想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善才是真正的善,反之,如果你的行善之举大张旗鼓就会被质疑行善行为的目的是否纯正。其次是“由亲向疏”的,中国传统财富观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要先“爱亲”,然后再扩展、延伸去“爱人”、“泛爱众”。【1】这种以“爱有差等”和“亲疏有别”的慈善伦理思想, 形成了“慈善始于家”的观念。因此,如果有能力不先照顾家族,而行善于外,就会被说成沽名钓誉。再有,富人做慈善时容易被认为是炫富或者别有目的,因为“为富不仁”的观念深入人心,有钱人似乎生来就是贪财好利,心狠手毒的。从古至今,“富人不仁”的例子也是层出不穷,广为人们憎恶,而如今的牛群“裸捐门”、王石“十元捐款门”及“富二代”系列不良事件也是导致中国富豪的社会信誉度过低的原因所在。
鉴于此,陈光标的此次高调“裸捐”行为显然与传统行善观念背道而驰,种种偏见之说亦属情理之中。
二、中国缺乏合适的慈善环境,高调慈善惹人疑
中国当代的慈善事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复兴与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加上受传统慈善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慈善环境在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特别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缺乏信任感及慈善相关法制制度的不健全更是其“瓶颈”所在。
1、中国慈善组织缺乏透明度及公信力,诸多捐献丑闻引发信任危机
慈善捐助如同其他商业行为一样都需要诚信的支撑,尽管这种捐助行为是以捐助者的自愿为原则,但如果捐助行为或受助结果在运转过程中出现有悖道德的行为,尤其是失信的行为,那将是对慈善捐助这种种高尚的道德行为本质的亵渎,亦会极大的损害整个慈善环境,严重打击人们的慈善意识。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机构大多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兴办,采用的是官办或半官办的管理模式,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慈善总会”等。而国内这些依赖政府的慈善机构仅由民政部相关部门管理,并接受国家审计监督,这显然是不够的。慈善组织无法在“阳光下运作”,不能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也没有专业的社会监督机构进行监督,其内部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以及慈善资源收支情况都不能做到公开透明,即使在经历了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多次捐赠井喷后,其透明度也并未提高。这种状况下使得我国慈善组织社会信誉度较低,大众也无法解除顾虑捐助他人。加上近年来的屡次捐献丑闻,尤其是“郭美美事件”后,有网上调查显示,80%以上的网民表示不会再捐款给红十字会。而民政部《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显示,全国有42%的慈善组织没有专门的信息披露办法,37%的慈善组织没有专人负责信息披露工作,90%的公众不接受目前的披露程度和方式。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降至谷底。
在这种环境下,别说让富人们高调做慈善难,“裸捐”更是让国民们难以相信了。
2、中国相关的法制制度不健全,谁来保障“裸捐”后的人
慈善环境要得到优化,慈善事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配套和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最有效的保障。在我国,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但始终没有一个专门和全面的慈善法加以规范和管理,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也因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落实。与西方发达国家鼓励和保护慈善事业的规章制度相比,中国对于慈善事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慈善虽是发乎人的内心,源于人的自愿,但没有法律的保障,中国慈善业就不可能高效、透明、富有生命力地运作,善款容易被当做捞取个人好处的摇钱树,慈善组织特有的社会功能也难以发挥,个人的捐助款项也就难以保证是否用于慈善事业。
此外,中国的现有制度对个人的生存福利保障也做得远远不够,富人阶层同普通阶层生活质量存在巨大差异,特别是子女受教育、社会地位、医疗服务、养老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公平和不完善的问题。因此,为了给子女一个良好的社会地位和更好的受教育环境,及病能及时医,老有所养,无论是富人阶层还是普通大众都更愿意将财富留为己用,而不是捐出去,因为缺乏对社会公平的信任和对未来生存的担忧。财富的积累和保障远比现有的制度保障更有现实意义。于是,在中国,再有慈善意识或胆量的富人们诸如陈光标之类也仅敢如此宣誓:“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因为如果像盖茨一样生前“裸捐”,也许自己今后的生存都成问题,就更别谈做慈善了。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需要“高调”的慈善
目前,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的三次分配理论被广为接受,即市场的原始分配、政府的制度分配、社会的伦理分配等三个分配形式,三者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财富分配的公正平等。【3】自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经过30年的探索和改革,中国已经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通过投资金融等方式一举跻身富裕阶层,但中国的税收调节制度和其他分配制度并没有及时跟进调整,因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与之相对应的人们的价值观却从计划经济中的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等逐步转变为个人主义,追求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这种贫富差距现状和价值观急需将社会财富进行第三次分配,即社会伦理分配,也就是慈善捐助,如通过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活动等非强制方式实施的再次分配,这种方式弥补了政府分配的不足,庞大的困难群体也需要慈善捐助这一方式有效地缓解。
但观察中国现状,富人阶层大多先是“藏富”,或是基于私有财产缺乏制度的绝对保障,因而对个人财富的不安全感,或是害怕惹来“仇富”份子。然后是“低调”行善,因为“枪打出头鸟”,“高调”则意味着要受到质疑和争议,“麻烦”和“各种关系”会找上门来。那么即使在世界排名中中国的亿万富豪仅次美国,但富人阶层投入到慈善捐助的却少之又少。而普通阶层的捐助先不说能力有限,慈善捐助的观念也更为淡薄。
因此,中国的慈善事业在需要观念的转变和合适的慈善环境的同时也需要组织和宣传,要让做慈善在舆论中成为主流。如果在慈善事业中缺少领头者,那么慈善事业在中国也只能面对更加尴尬的局面。要想提高公众的慈善意识,就需要有陈光标这样“高调”的人来引发、引导社会舆论。因为,中国慈善的事业需要鼓励、掌声和微笑,并且,“高调”行善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公开和透明,能接受更多大众的监督,反而过多的“偏见”更可怕,它严重打消了捐助者的积极性。当更多“高调”慈善行为被褒奖而不是质疑时,慈善捐助队伍才会日益壮大。
四、结语
也许“裸捐”一时让中国人难以相信,但不论“裸捐”事件的真假与否,最后的实践情况如何,我们首先应理解,捐助本身就是一种境界,而慈善的意义也并不在于捐助额的多少而在于他是一种由衷的付出,能对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有积极帮助意义,是一种利他行为。因此,我们应该同样用一种善意的心态对待慈善行为,特别是对富人阶层的捐献,不论他是否“高调”,都应该对其报以宽容与肯定,同时也让这份“高调”成为一种动力和压力,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当国家相关法制不断完善,陈光标等人高调“裸捐”行为不再被偏见抨击时,或许中国慈善的“盖茨时代”也将来临。
摘要:陈光标高调宣布“裸捐”刺激的不仅是国人传统慈善观念更是让对中国慈善严重缺乏信任的大众感到质疑。高调的做慈善只能是在转变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优化目前的慈善环境下才能解除偏见。
关键词:高调慈善,慈善环境,裸捐
参考文献
[1]周中之.伦理学视阈中的当代中国慈善事业[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3) :22-26
[2]邓志平.社会财富分配的三个层次及其逻辑统一[J].理论与现代化, 2010, (1) :27-31
高调慈善 篇2
尊敬的主席、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方的辩题是:“高调慈善利大于弊”。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首先要清楚高调慈善的概念。高调而行,是指利用媒体、网络等一切传播途径,积极倡导宣传的行事方式。从发展角度而言,高调慈善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使社会关注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无论如何,高调慈善还是慈善,它能够帮助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然而,仅仅依靠一些企业家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关注。高调慈善可以作为这么一个联系社会和弱势群体的纽带,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这样,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从号召力角度而言,高调慈善能够形成一种乐于慈善的社会氛围,带动更多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从而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陈光标作为我国高调慈善的代表,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并获得了“2008CCTV经济人物大奖”和“CCTV十大三农人物公益奖”等多项荣誉。并且,陈光标的义举获得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赏,温家宝说要“向你致敬”。为什么社会给予陈光标这么高的评价?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高调慈善来号召更多的企业家回报社会。而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陈光标被推选为“最具号召力中国慈善家”,并积极动员和联合其他企业家一起从事慈善事业。这样,我国的社会慈善活动才渐渐发展,稳步前进,显现出勃勃生机。
第三,从体制角度而言,高调慈善能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监督,从而防止利用慈善的名义来满足自身不正当利益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慈善机制的不足。毋庸置疑,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慈善机制还在完善之中。在这样的时期,媒体和群众的监督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调慈善是一种将慈善置于“阳光”下的行为,它透明,真实,能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慈善,并且监督慈善。因此,高调慈善不会存在满足自身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综上所述,高调而行更有利于将慈善行为普及化。只有更多的人了解慈善,才有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同时由于得到受益者和社会的认同而获得精神力量,使慈善者更有动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方重申,高调慈善利大于弊。
社会应该让慈善活动高调起来 篇3
杨清河:我的财富观很清楚:“人民创造财富,财富属于人民”。
商业2.0豫商:具体怎么解释?
杨清河:超越集团的财富是我和集团的员工共同创造的,同时还有社会的支持和党的政策,政策也是生产力,所以这样创造的财富,客观上就是属于人民的。
商业2.0豫商:你现在才四十出头,别人在这个年龄都在热衷于扩张,你是如何萌生持续地做慈善这样的念头的?
杨清河:我属于第二代的企业家,但是我拥有第一代企业家的阅历,我的创业过程经历了民营企业太丰富的发展历史。现在做慈善看着身边的人一步步成长,获得更大的财富,何尝不是更幸福的一件事情?钱对于我来说,只是后边多了一个零的幸福。
商业2.0豫商:如何看待慈善行为的高调低调?
杨清河:个人不应该来谈所谓的高调还是低调,但是社会应该让慈善活动高调起来。舆论上高调起来,慈善本身捐赠一块钱就是一块钱,但是如果社会舆论把这一块钱放大,让它高调起来,让它影响变大了,就可能会变成一万、十万。我们推出慈善工程也是希望可以影响更多的人做慈善。
这次活动我出席了启动的仪式,但以后我们超越的慈善活动我出面的次数会很少,以后会由该项目的负责人去推动,超越的慈善活动由大家去完成。慈善的过程,比如给谁去捐款,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但是我现在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享受这个过程,只能让大家去分享这个过程。
商业2.0豫商:你是不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大家都来这样做?
杨清河:每个企业有各自的情况,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做慈善事业就要求别人这样做。我相信随着我们超越基金的成立,随着超越慈善工程的运作,在河南、全国会有很多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基金会的成立。财富拥有的历史决定了对财富的感受和认识,对财富拥有的规模也影响了对财富的理解的境界。
商业2.0豫商:做慈善的过程中有没有被社会的阴暗面所影响过?比如腐败问题。
杨清河:中国现在改革开放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抱怨没有必要,从纵向来看我们国家越来越好,发展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但是横向比较我们确实有问题,我希望我们通过多提建议和希望,少谈问题,多谈长处、多谈好处。
商业2.0豫商:你帮助很多人实现了创富梦想,有没有考虑或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
杨清河:只要别人不说我坏就行了,没希望多少人说我好。想被帮助的人对你顶礼膜拜?没这个必要,帮助别人的过程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别人成功了去感谢你?
商业2.0豫商:拥有了财富之后,你有没有追求高档的奢侈品?
杨清河:我本身是一个比较随和的人,我不反对高档的产品,因为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但是我自己不会去追求这些。如果和朋友在一起也会去一些高档消费的地方,但是如果是我自己的话,我可能就会吃得很简单,比如我挺喜欢吃郑州的王三米皮。
商业2.0豫商:你觉得个人目前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呢?
杨清河:还没有系统地总结过自己。就目前的成就来讲,我自己越来越成熟,对人生的理解越来越清楚,积累了不少的企业管理经验,也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另外还有那么多好朋友。这就是我的成就。
商业2.0豫商:你比较钦佩的企业家是谁?
杨清河:比我做得早做得好的企业家都比较钦佩,我觉得李嘉诚是方方面面做的都比较好的一个。
商业2.0豫商:你平时有什么业余爱好?
杨清河:业余爱好还是有的,也想运动,也想去看电影,但是目前来说还是时间太少。自己现在这个年龄也还能拼得起,所以还想拼一拼。
商业2.0豫商:现在看书的时间多不多?
杨清河:光顾着忙事业了,现在自己独立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有时会跟集团的人一块看,探讨一些热点书。
商业2.0豫商:小时候的梦想和现在取得的成就一致吗?
做慈善是否应高调而行辩论赛总结 篇4
《 对乐于行善的人,不妨多一份理解,不必在他高调时推波助澜,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让后来者望而生畏
对一个慈善家来说,“诈捐”的罪名足以终结一切。因此,中国“首善”陈光标捐赠“注水”的传闻,无论对媒体、公众还是陈光标本人,都攸关重大。往小了说,事关一个人的名誉;往大了说,关系到慈善事业的成长。
这两天,一些慈善机构已公开为陈光标证明“真捐”,不过,仍有媒体还在逐笔求证质疑。事实上,这两年,陈光标在慈善的道路上不断成为舆论焦点,其高调的行善方式,也曾引来一些争议,甚至被视为“暴力慈善”。但围绕一些争议,还是有几分疑惑。
疑惑一,行善者是否必须是道德完人?有人认为,作为公众人物,陈光标应该成为“楷模”。而民营企业家陈光标恐怕并非完人,特别是对传统上以低调、清高、做好事不留名为美德的中国人而言,“高调”、“好名”、“作秀”是一种非常惹眼、易招反感的“缺点”。那么,非楷模人物甚至是有明显缺点的人,行善就该一律否定吗?如果是这样,还有几人有资格行善?水至清则无鱼,在严苛的道德标准下,慈善的“池”中还能幸存几条“鱼”?
疑惑二,“高调行善”,是否比“低调不行善”更该受到质疑?在中国,靠税收来调节二次分配的制度一直在完善之中,一些富豪大款可以在全球奢侈品市场出手豪阔,可以把几乎所有财富留在手里、留给子孙,慈善的理念在这一人群中显未普及。相对那些吝拔一毛的富豪,“高调”捐款的陈光标,就该承受更多的批判和冷嘲热讽吗?当盖茨、巴菲特携手来华劝捐,陈光标大声回应死后裸捐,曾让不少退避三舍的中国企业家被动而尴尬。两者相比,谁更该受到质疑?
疑惑三,慈善事业的制度缺陷是否应该由个人“买单”?毫无疑问,中国慈善的收支制度、监管制度有诸多不够科学、不够透明之处。救灾时大张旗鼓募得大笔善款,捐后如何使用却一直鲜有公开。陈光标陷入“诈捐门”,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一些慈善机构对捐赠信息披露不够。我们在要求陈光标“自证清白”的同时,是否更应要求相关慈善机构对“诈捐”争议及时评判?
陈光标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他捐或不捐、捐多捐少,是否有以募捐换取广告效应,是否借此与政府搞好关系以争取项目……这种种被质疑的行为,如果一定要算作不足,那也是个人选择,只要其中不涉违法,他的捐款行为就应该和其他好心人一样,受到肯定。这和有的地方、专业慈善机构的“挪用”、“滥用”善款,性质判然有别。
作为一个立志用自己的“高调”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企业家,陈光标的慈善方式确有可以改进之处。但于起步较晚、阻力很大的中国慈善事业而言,公众特别
是企业,还远未形成乐捐善助的社会习惯。当此之际,在严格制度建设和监管机制的同时,对乐于行善的人,不妨多一份理解,不必在他高调时推波助澜,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让后来者望而生
》
1、高调慈善更好促进慈善事业的倡导与鼓励
陈光标的高调慈善,扩大了影响力,感化更多人来帮助他人。
2、高调慈善使得慈善事业更加透明化
高调慈善让我们知道所捐善款去了那里,帮助了那些人,更多的愿意投身慈善事业了
3、高调慈善有利于慈善事业制度体系的完善
媒体或者其他形式的曝光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慈善事业,暴露出的问题的能得以解决
谢谢主席、评委:
感谢各位辩友带来的精彩辩论,在我进行我方最后的总结陈词之前我想纠正对方几个错误观点
其一
对方一直在情调我们高调做慈善借助媒体等宣传方式带来弊端,可是无论做什么事媒体这种利弊都会存在,那按对方的逻辑就因该取消媒体这种传播方式,回到最远古的生活状态下,全凭行为者自身去传播讯息岂不是更好呢?不知您是真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还是道貌岸然的纸上谈!
其二
对方辩友一直在说低调做慈善也能扩大影响力,我们不否认其能做到感染身边之人,但高调做慈善能达到一声呼众生应的效果,却是其难以媲美的。两利相权取其重,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其三
对方一直在受助者自尊心受伤的问题上纠缠不放,自 2
尊心是个人主观感受,帮助者在高调做慈善的时候是持着平等地心对待帮助者,如果受助者不能摆正心态,那么无论高调还是低调做慈善都会受伤害。对方辩友为何要强行将其罪过强行扣在高调的身上呢?
其四
对方一直在说高调做慈善会造成劳民伤财,但是做慈善本就是在改善民生、有利社会的事情,再此又说做慈善浪费,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做慈善就是做公益事业,就是社会的事情,社会效果就是衡量慈善事业效果的标准,做慈善的目的是让社会受益,人家都不知道,你怎么说社会受益了呢?不仅要让人家知道,还要让社会来参与、监督,共同提高慈善的效益。人之出、性本善,做慈善高调而行,高调之于恶者,在于踊跃揭穿恶者的丑恶行径,给以监督和惩罚;高调之于善者,在于一种对善意的彰显和一种善的社会心里的营造让慈善之光能够传递。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本质上的促进。就现实来看,行事“高调”就得受到批判和嘲讽。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我们习惯了“低调”,继承了“韬光养晦”式的“守弱文化”。坏人因为我们的“犬儒主义”而更加肆无忌惮,好人因为做善事太过“高调”而被冠以“沽名钓誉”之名,因此我们在行为后果上造成了对行恶者的“助纣为虐”和对行善者的“吹毛求疵”。
无名英雄诚然可敬,而那些因高调而行而被质疑指责的人却更加伟大,试图以自己独特的高调慈善之举来激发更多人的善心、爱心,带动更多的企业来尽社会责任的人,正是我们目前慈善事业所亟需 的,更应受到社会的尊敬,得到认可。想要得到人人可慈善,处处皆公益的效果,就要让慈善更加普及化,遍布各地的慈善火种将会霎时燃成熊熊之火,为那些困境中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光明!
做慈善低调而行固然可贵,但敢于登高一呼将善心发扬光大的人才是真的勇士,让无知之人的闲言碎语来的更猛烈些吧,而慈善事业也必将在高调而行的灿烂阳光下得到永生,谢谢
企业投资公益事业可能获得如下潜在的收益:
第一,树立公司良好形象,为开拓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造就公司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徐贲:高调慈善是一种炫耀性消费 篇5
陈光标“感恩”,感念的当然不是美国人之恩,而是雷锋之恩,因为据他自己说,他的美国“慈善之行”是去发扬雷锋精神的。“慈善”(charity)又称“善事”,拉丁语(caritas)原义是宝贵、贵重、珍惜,指的是对他人深沉的“无限仁爱”,是基督教的信仰、希望、仁爱三美德中的一种。仁爱的赠与是一种善良意愿的社会活动,给予需要者关爱、帮助、赞助,默默奉献,完全不问名利的回报。陈光标在《纽约时报》上登广告,满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的,且不说慈善的深沉之爱,就是拿雷锋的“做好事不留名”来对照,他做的真是“慈善’和“好事”吗?
然而,他用钱去做的是消费,不是慈善,不仅是消费,而且还是炫耀性的消费。“炫耀性消费”(连同“炫耀性商品”)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托斯丹·范伯伦(Thorstein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1899)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炫耀性消费是指以表现财富为目的而花费于商品或排场的消费行为。炫耀性商品是经常用来凸显身份、地位的名贵物品(珠宝、豪车、名表、名包),是一些在别人面前炫耀,让别人眼睛一亮的高档奢侈品。奢侈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就越高,所以越贵,反倒越有人愿意购买,因为买的本来就是满足虚荣心,而非物品本身。
今天,离范伯伦《有闲阶级论》出版已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如今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地方,物质财富的简单炫耀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能获得社会尊敬,所以,有的富翁愿意花一笔钱去资助总统或别的竞选,日后有机会也许就能得到一个到某个小国担任大使的职位,以获取社会地位。人们尊敬大使,未必尊敬富翁,尤其是暴发户。大使的身份和荣耀比富翁要高得多,所以更值得炫耀。
炫耀性消费购买的不一定是高档物质奢侈品,还可以是另一类奢侈品一一高知名度、高姿态,或政治和道德上的高调自我夸耀。陈光标先是用人民币,后来又花美元,购买的正是后面的这些奢侈品。中国富豪们大多属于“先富起来”的那一拨人,从开始到现在,在普通人眼里,只要富得能买得起各种名牌,拥有豪宅名车,就足以让一个人在人群中炫耀,在社会里被当成“精英”。“富豪”被看成物竞天择的宠儿,因为他们是能人精英,所以财富在他们手中会累积起来。他们享受一般人享受不到的东西,生活奢侈。不过这对社会有益,因为他们的成功是对穷人的鞭策,使穷人以努力工作来克服天生的劣势。
当今中国富裕的最大问题就是阶级结构的不良,富人们精神贫瘠、趣味粗俗,他们只有在炫耀物质财富的时候,才能显示出自身的优越,他们在消费时总是强调商品的昂贵价格,知道每一件物品的“价格”,而对任何东西的“价值”却一无所知,也毫不在乎。例如,在暴饮暴食的时候,如果社会觉得,只要他们花的是自己的真金白银,别人就没资格批评他们,那么,食品和粮食也就不再是值得珍惜的东西。
【高调慈善】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调车工作效率09-30
高调行善不应该被鼓励一辩立论06-18
慈善宣传05-19
慈善超市05-28
慈善协会06-08
慈善立法06-18
慈善行为06-20
慈善教育06-30
慈善活动08-05
现代慈善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