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

2024-06-28

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通用12篇)

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 篇1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和支柱。“人”是核心, “土壤”是根本。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和支柱, 质量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代企业管理领域内的热点问题。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界就已经普遍认识到:低价质次的倾销政策越来越难以取胜, 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法宝之一就是保证并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质量已经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实力雄厚的经济大国, 都对质量极为关注, 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质量管理运动, 尤其是TQM (全面质量管理) 在戴明 (W.Edwards Deming) 博士的倡导和企业界的大力推广下,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TQM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并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 但是在实践中TQM也不是百战百胜的, 如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一些企业在推行TQM时曾遭遇失败。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就从日本引进了TQM并加以推广, 但其发挥的作用有限。TQM遭遇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众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 关键在于实施TQM的企业没能建立起适应TQM实施的质量文化。没有适合的土壤, 再好的种子也无法开出美丽的花朵。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21世纪的管理是文化管理, 每个企业都应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质量文化。

企业质量文化的内容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系列有关质量问题的意识、规范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以及风俗习惯, 其核心是质量观念、质量价值观、质量道德观和质量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与现代工业文明相联系的文化现象, 不仅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还表现为管理质量、工作质量, 甚至进一步延伸为消费质量、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等。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 质量文化基本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精神层次, 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质量意识等, 它既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 也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二是制度层次, 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等, 是质量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现;三是行为层次, 包括企业员工进行质量管理实践的行为体现;四是物质层次, 包括环境、员工精神面貌、企业标识、产品形象等, 是质量文化的表层。质量文化体系将企业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目标价值等诸多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为企业在多个领域内实现创新提供了可能, 形成了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独特的竞争优势, 为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利于提升企业的总体质量水平,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 质量管理不到位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正如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约瑟夫·M·朱兰博士所预言———“21世纪将是管理的世纪”。如何提升企业产品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世界上诸多知名企业都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把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质量文化在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思想意识和行为等方面持续地作用于企业质量活动的全过程, 帮助企业在质量上实现“质”的飞跃。因此, 质量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总体质量水平,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声誉, 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确保企业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如果产品质量存在问题, 产品丧失使用价值, 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 产品将失去市场, 企业也将无法存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日趋成熟, 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逐渐过渡, 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 变得更加成熟, 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如同需求品味一样越来越高, 这就迫使企业必须不断改进质量管理工作。持续性的、全面性的质量管理工作离不开先进的质量文化的支撑, 建立优秀的企业质量文化, 通过质量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和辐射功能, 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 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从而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市场声誉, 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3.有利于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 实现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的和谐统一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可以强化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 使其建立强烈的质量责任心———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 每时每刻自动自觉地去关注消费者、探究其偏好和需求, 想方设法满足甚至超越消费者的期望, 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 员工的创新和变革意识无形中就会被激活, 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开发新产品、改进工艺过程、采用新方法、实施新的管理模式等以使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员工的整体素质也随之不断提升,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的和谐统一。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要点

1.人是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

企业的主体是员工, 企业的希望在于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于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过:“造物先造人。”现代企业竞争的焦点在质量, 而质量竞争的关键在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的因素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管理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发掘每个员工的潜力, 提倡培养团队精神, 提倡创新。质量文化建设必须强调“以人为本”, 人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 企业质量文化的真正接受者和贯彻者是企业的全体员工, 没有他们的参与, 没有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质量是无法保证的。承认个体在产品质量保证中的地位, 强调员工的价值取向, 提倡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中重要的一项, 质量文化建设也要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

增强员工对质量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可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 加强质量教育培训, 从最基本的质量意识抓起, 追求不断改进, 增强质量责任感和荣誉感, 强化产品等同于人品的意识。

第二, 加强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 可以举办“质量信得过班组”、“质量信得过个人”和质量教育展览等深受员工欢迎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员工乐于接受的语言阐述质量文化的内涵, 增强员工对质量文化的认同感。

第三, 通过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 对员工的质量行为形成约束, 使思想意识真正转化为有效行动, 改进和提升日常的质量工作。

2.立足于企业自身情况, 建设适合自己的质量文化

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 获得竞争优势, 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质量改进, 有的企业取得了极大收获, 但有的企业却收效甚微。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前者的质量改进行为根植于企业的质量文化之中, 企业员工拥有共同的理念并形成了良好的提升质量的主动性, 而后者则将质量改进单纯的视作技术行为, 缺乏管理理念, 没有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的质量文化。

任何企业的质量文化都具有历史性和独特性的特征, 就像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 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质量文化。每个企业的质量文化都是为企业的战略服务的, 对企业而言, 质量文化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成功和失败的差别。每个企业建设自己的质量文化都要立足于自身, 对企业的传统、长期的发展战略、管理者的态度和能力、员工的素质、企业的行业环境、企业的宏观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使得质量文化建设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有效支撑。不能对某种企业质量文化模式照搬照抄, 强加给企业, 而是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设适合自己的质量文化。

总之, 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实用的质量管理方式方法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有机结合的结果, 它关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质量文化建设是企业建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中一项基础工作, 企业要牢固树立以“大质量观”为主的科学质量观, 使员工行为由自由行动升华到自觉行为, 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在建设和发展质量文化上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营造全员参与的质量文化氛围, 汲取新的质量管理理念精华, 总结提炼实用有效的质量管理经验做法, 持续完善和发展质量文化, 通过质量文化提升企业的声誉,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 篇2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内容摘要: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不断创新,而创新则依靠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又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本文阐述了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重要手段,提出了如何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质量文化建设 核心 竞争力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兴企业管理理论。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广泛兴起研究和建设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热潮。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研究在企业管理理论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它标志着现代企业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企业质量文化含义: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它分为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

1、物质层:是指看得见的东西,大到房子、机器、产品,小到用

品、招牌等。它通过企业的经营环境、职工的精神面貌、产品、服务的质量形象所表现,是质量文化的表层。

2、行为层: 是指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经营活动。它通过企业的质量组织、质量标准、质量法规、质量我体系所表现,是质量文化的显层。

3、精神层:是指共同目标、价值观、企业道德、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氛围等。它通过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质量精神所表现,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层。

二、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任何一家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将不可避免地与世界同行业的强手去较量和抗衡。国内有关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市场竞争的发展形态发现,国内外许多大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正在从以往一厂一店单枪匹马的孤军奋战状态转向“合作竞争、结盟取胜、实现双赢”。这种“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新模式,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也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联手追逐更大的市场和利润。一个企业要想在这种新的竞争模式下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质量文化障碍,做好质量文化沟通,达到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融通,进而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

2、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要。

质量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在产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产品的市场地位、价格、销售量及产品自身的质量文化含量起着重

要的作用。一些世界知名企业与其说是在经营产品,不如说是在经营文化。文化是企业的底气,缺乏底气的企业是没有后劲、没有境界的企业,也是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企业。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质量文化的力量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3、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的提高作用。美国知名管理行为科学和领导科学权威约翰〃科特教授与其研究小组用了11年的时间, 就企业文化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力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的总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公司员工增长、公司股票价格和公司净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682%、282%、901%、756%,而忽视企业文化的公司则分别为166%、36%、74%、1%。不难看出,凡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所以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巨大推动力。

三、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反映为五个作用。

1、凝聚作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像一根纽带,把职工的追求和企业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

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2、激励作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协调作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

4、约束作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5、塑造形象作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四、现阶段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员工质量观念淡薄

员工的质量观念落后缺乏群体意识,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大质量观念、不能充分理解质量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无法从企业的高度来看待质量文化,而是仅仅以个人的角度来定义质量文化。

2、质量文化得不到战略层的高度重视,宣传推广不力

质量文化要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得到企业战略层上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质量文化建设在中国企业得到的重视不够,究其原因部分单位领导对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对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认

知不深,没有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企业文化建设, 这种短视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企业不愿意化大力气去宣传推广,从而使员工无法理解企业的质量观念,导致企业员工质量观念淡薄。

3、企业所处环境没有大质量文化观念

大质量文化观念是在质量范围的扩展过程中提出的。质量的范围从产品、服务、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质量拓展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质量。质量服务的领域正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由主要针对企业向政府机构和非赢利组织延伸,由普遍化质量功能性服务向个性化差异性质量增值服务延伸。而目前,部分企业对大质量文化缺乏感受,只局限于对自身产品、服务质量的建设,与社会需求不完全相符,因此,收效甚微。

五、如何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广泛宣传, 强化员工质量意识。

提高对企业质量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成功建设企业质量文化的前提。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通过学习、培训、宣传等多种形式,强化广大员工质量意识。在员工质量意识教育和培养方面,着重进行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竞争规律的教育、符合性质量和适用性质量区别的教育、职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双重特征的教育。

2、领导要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

加强领导层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上下功夫,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从而提高领导干部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在企业领导中形成共识。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费根堡姆博士指出:“公司领导是质量成功的关键。有力的质量管理的领导对形成质量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当今的竞争趋势已经不是单靠个人在质量上的努力所能决定的,而是要有一种环境,在公司内建立一种框架,使每个员工都积极投入质量改进活动中去。因而,公司的质量领导的作用倍加重要。”企业的各级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应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没有决策者的认识、决心和力量,就没有真正、持久的质量文化。为此,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要不断学习和导入先进的经营理念,提出要求和目标,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使全员深刻理解质量文化的内涵,协调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企业领导的“示范效应”、“权威效应”。这样才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运行机制,以独具特色的质量文化战略、优质名牌产品,塑造企业物质文化的良好形象,占领市场,创造辉煌的业绩。

3、逐步培育、构建全社会的大质量文化

目前,建立企业质量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理解和认同,但要全面提高决策质量、经济增长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特别是要提高众多小企业、个体生产经营者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还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弘扬、倡导和构建大质量文化,使各行各业、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的全体社会成员都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思想,逐步形成人人“关心质量、诚实守信、追求卓越、创造完美、服务社会”以及“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的 社会风尚,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 篇3

[关键词] 企业文化 质量管理 战略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精神、制度、物质、行为的总和,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人身体力行,以身倡导和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文化虽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是企业能否繁荣、昌盛并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质量管理工作踏上一个新的台阶,前GE公司CEO杰克.韦尔奇说过:“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质量管理上台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最高领导层应该形成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

ISO9001:2000标准的八项基本原则的第二条就明确提出了领导的作用。领导的推动作用和表率作用对一个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对质量管理的要求仅仅停留在不出质量问题或者是满足现有的质量水平的基础上,那么这个企业是不会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的。因为,作为企业的领导不能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将质量问题看得更远,不能时时处处体现出以“质量第一”为首要思想的认识,那么要求员工去重视质量就会更加困难。试想海尔集团,如果当初不发生张瑞敏用铁榔头敲碎有质量问题的10台冰箱,海尔人能对质量问题有这么大的触动吗?这里需要的不仅是一种勇气,更需要的是一种魄力,一种视质量为生命的强烈的责任感。海尔后续的发展也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在短短的十几年中海尔从一个几十人的集体企业发展成为全球闻名的大集团、大品牌,海尔靠的是过硬的质量和周到的服务,靠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日清日毕”的坚实的企业文化内涵。张瑞敏在赢得了市场的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所以说,一个企业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完全可以从这个企业领导的言谈举止中找到答案。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依托领导,而领导的表现则代表了一个企业文化的缩影。

二、在企业内部多强调直接沟通和全员参与

良好的沟通可以使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增强,从而达到全体员工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方向上的统一。中国企业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上级的权威不可以质疑,这使得下属心存疑虑。因此,难以产生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不能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互动,往往是单向的传达和执行,缺乏回馈和反映。我们在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发生公司制定的一项新的改善措施后,在推行起来却往往会比较困难,甚至于无疾而终、不了了之。其实,并不是员工们不愿意执行,而是我们的领导与员工缺乏良好沟通的渠道或者说缺乏平等对话的机会。员工对公司采取措施不理解时,没有人去主动沟通和交流,更多的方式只是一纸通告;员工对公司的行为产生质疑时,领导们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一种不耐烦甚至最终的结果是不理解也要执行的局面。试想,如果员工对这种决定心存疑虑,运行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所以,我们在质量管理中特别要强调内部沟通和全员参与,组织应该创立合适的沟通平台,让大家针对质量问题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但可以博得员工对领导的信任,对公司的信托,而且还可以使领导获得真实的信息,全面地掌握公司的方方面面,从而帮助领导建立有利于公司发展的长期的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三、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共同促进质量管理工作

企业文化应该特别强调团队协作。因为现代化的企业分工更为明确、更为精细,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也更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质量管理也是一样。就拿发生客户投诉来说,不光是品质部门的事情,它同样需要业务部门与客户的及时沟通、了解情况;技术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以及生产部门提供的生产工艺控制情况的记录等进行综合的判断才能提出满足客户要球的改进措施,才能使企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说,我们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就应该形成全员抓质量、视质量为生命的高度,企业需要员工的责任心和信心。而员工只有感到企业重视、尊敬和信赖他们,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才会有信心和责任感。所以,我们在建立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同时要授权予团队,使组织中的每个人认识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分子,认识到质量管理是每个的问题、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长久性、认识到质量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使整个团队的人都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体现在我们每一次对待质量问题的态度上,每一次处理质量问题的方法中。质量的进步需要各部门的分工协作,科学的应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则能体现一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

四、在授权团队时,更因该体现成效的原则

成效是激励的基础,在ISO9001:2000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公司应该建立总的质量目标的要求,并且要求将公司的总目标具体分解到的每一个工序甚至员工的考核中。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质量目标的建立已经成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如果说一个公司的质量方针更多的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那么质量目标则明确的是一种考核的标准。企业只有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才可以说有了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当企业在授权与团队的同时也就应该赋予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激励的办法。虽然说质量的重要性人人都懂,但是如果不与考核的标准相结合,不与员工的收益相结合,缺乏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那这种空中楼阁式的质量管理只能是一种空谈。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设定质量目标的时候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贪大求快,一定要和当前的实际相结合。否则当这个目标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谁也实现不了的时候,员工就会产生一种惰性,就会偏离我们当初制定目标的出发点,甚至于适得其反。员工的付出需要得到肯定,只有当他们的成绩得到认可的时候才会调动起员工更大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更大的发展潜力。海尔集团有一种很有效的激励机制,他们将每一件细小的工艺改进或者工装夹具的发明都以提出者的名字命名,并将这命名张贴在显眼的位置。这看似不起眼的一个措施,却体现了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认同,对员工工作成效的赞扬。这种无声地教育和引导使大家认识到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一分子,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五、建立长效机制,帮助员工规划职业发展

管理学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人才”。有好多的领导者不敢使用真正有价值的人才,因为他们并非完美,而是在某些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但如果脱离这些人才自身的特点,随意任用,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说,将个人的才能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统一,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企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使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和组织的发展目标一致,使员工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吻合。企业文化的建立也离不开社会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行业文化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求大同存小异”,我们在说要规范员工的职业发展的同时,并不是要扼杀员工的个性。在质量管理中,我们对员工质量意识的培训从一开始的入厂教育中就明确提出,并在后续的工作中通过考核质量水平不断的强化这种质量第一的意识,从而使员工们从思想的深处认识到质量的提高与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公司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这样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在保持个体的特性的同时,帮助员工规范自己的职业生涯,尤其是树立质量的意识对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六、坚持正直的原则

正直就是诚实。企业的发展容不得任何虚假,质量管理更是如此。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做事先学做人”,所以在建立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对员工人格的塑造,正直就是一个企业的诚信,缺乏诚信的企业是不能长久的,翻看世界著名百年企业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将诚信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弄虚作假可能会得逞一时,但是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企业的诚信来自于员工的正直,员工是企业的基石。我们在讲质量管理的时候就更应该秉持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错的就是错的,能够长久的坚持这种科学的态度是需要企业长期不懈的努力培养的,这不但需要制度的约束,而且需要合理的监督机制,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大力的弘扬诚实求是的工作作风,让大家形成作假可耻的道德标准,从而使那些弄虚作假之人犹如过街老鼠无处遁形。

当前企业的竞争已经深入到了文化的层面,企业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是一种价值观。在企业通过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探索 篇4

1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不够重视

企业各级领导既是质量文化建设的倡导者与组织者, 又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把质量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保障。在质量文化建设中, 还要充分重视发挥领导的率先垂范作用。领导重视会给质量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员工质量意识淡薄

员工质量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员工的观念落后, 缺乏群体意识, 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大质量观念、不能充分理解质量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 无法从企业的高度来看待质量文化, 而是仅仅以个人的角度来定义质量文化。其二, 企业没有树立适合本企业的质量价值观, 企业所树立的质量价值观, 没能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愿望、执行能力和工作动力等条件, 从而使员工无法理解企业的质量观念, 导致企业员工质量观念淡薄。

1.3 质量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相对落后

自企业质量文化在中国得到重视至今, 在理论研究方面, 我们几乎在别人后边爬行, 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这固然没有错, 问题在于我们只讲引进, 不对其进行消化, 从而导致我们只学到皮毛, 而不得其理论精髓, 引进的理论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效。

1.4 企业所处环境没有大质量文化观念

大质量文化观念是在质量范围的扩展过程中提出的。质量的范围从产品、服务、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质量拓展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质量。质量服务的领域正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 由主要针对企业向政府机构和非赢利组织延伸, 由普遍化质量功能性服务向个性化差异性质量增值服务延伸。而目前, 部分企业对大质量文化缺乏感受, 只局限于对自身产品、服务质量的建设, 与社会需求不完全相符, 因此, 收效甚微。

2 优秀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策略

2.1 领导要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

当今的竞争趋势已经不是单靠个人在质量上的努力所能决定的, 而是要有一种环境, 在公司内建立一种框架, 使每个员工都积极投入质量改进活动中去。因而, 公司的质量领导的作用倍加重要。”企业的各级领导, 特别是高层领导, 应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 成为创建具有时代特征质量文化的第一倡导者、推动者, 没有决策者的认识、决心和力量, 就没有真正、持久的质量文化。为此, 企业的高层领导者, 要不断学习和导入先进的经营理念, 提出要求和目标, 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 使全员深刻理解质量文化的内涵, 协调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同时, 要以身作则, 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 首先自己要做到, 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发挥企业领导的“示范效应”、“权威效应”。这样才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运行机制, 以独具特色的质量文化战略、优质名牌产品, 塑造企业物质文化的良好形象, 占领市场, 创造辉煌的业绩。

2.2 建立全员共同的质量价值

全员参与是基础。在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全员参与原则, 首先, 要抓好员工培训, 统一思想认识, 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质量文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全面质量管理的支持作用, 引导员工努力学习质量标准知识、质量管理知识, 提高领导层对全面质量管理的领导力, 提高中层干部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执行力, 提高职工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践行力。其次, 要层层制定质量保证措施, 节节实行质量承诺制度, 开展质量诚信活动, 细分质量职责, 量化工序到人。

2.3 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培育质量文化, 提高质量意识, 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生根、巩固和发展。因此, 企业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等国际标准, 强化质量技术基础, 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实施卓越绩效模式, 走追求卓越的质量经营发展之路, 围绕市场变化, 自觉运用PDCA循环, 争创世界级质量。同时, 要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 促进企业质量制度文化建设,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用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明确质量标准、要求和岗位质量责任, 将质量考核指标落实到个人, 并严格考核, 把工作质量的好坏作为评价员工实绩的根本尺度, 并和工资分配、晋级、评聘技术职务等挂钩, 实施质量否决权。要把质量管理制度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重视民主决策和参与管理, 通过引导、授权和激励, 使员工由被管理者变为管理的参与者、规章制度的制订者, 以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 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具有特色的质量文化氛围。通过教育和参与管理, 使规章制度逐步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

2.4 构建质量文化环境

质量文化建设需要氛围, 这种氛围靠广泛宣传才能建立和巩固。在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 党、政、工、团要齐心协力, 对内采用企业报刊、灯箱、橱窗展览等形式, 宣传质量口号、质量格言、质量宣传画以及典型案例等, 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对外利用新闻媒体、电视、网络、报刊等方式, 将企业的质量方针, 质量理念、质量改进等内容广而告之, 树立企业的质量形象, 增强公众的信任度。

3 结束语

安全质量文化建设的由来和建设 篇5

安全质量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也是总公司党委今年组织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当前正在集团公司全面展开,深入发展。安全质量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事关企业的发展进程和命运,务必高度重视。

一、安全质量文化的由来

安全文化,最早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核安全文化演变而来的。1986年以后在国外传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学者翻译引进中国,并做了许多讨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度给了安全文化不同的定义。狭义的定义是,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广义的定义是,安全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生产、生活、实践的一切领域中,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个定义把安全和文化两个概念都做了广义的解释,指出安全不仅包括生产安全本身,还扩展到生活、娱乐等领域。

那么,结合我们企业,对安全文化可表述为: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安全活动中创造的为全体员工遵循的精神、理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这个定义是安全观和文化观的综合。安全观方面有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全员文化、家庭安全文化等;在文化观方面既包含精神,观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容,还包括行为准则物质方面的内容。

再说说质量文化。所谓质量文化,就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质量意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当前,质量文化的建设课题正受到世界各国企业和专家的关注。世界上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以其优秀的质量文化取胜的。当今,质量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

安全文化与质量文化同属于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精神、物质的总和。把安全与质量提升到一个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含义则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因为这是一个新提法,一个创新。安全质量文化这个提法,可以理解为“安全文化”与“质量文化”的简称,称之为“安全质量文化”,言简意赅,重点更加突出了,效果更加明显了。

安全文化与质量文化是什么关系呢?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总而言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说对立的,是说二者有相对(不是绝对)独立性,因为安全不等同于质量,质量也不等于安全;安全工作做好了不等于质量工作做好了,质量工作做好了也不等于安全工作做好了,二者不能等同。说二者联系紧密,是统一的,就是说质量问题往往引发安全事故,安全事故也往往影响质量问题。如:“豆腐渣工程”毁掉了多少家庭?夺取了多少人的生命?职工高空作业由于安全网质量不合格,绳网撕裂,高空坠落而丧生等等。反之,安全事故往往是由质量事故而引发的。如安全产品不安全,保险装置不保险,产品性能不可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等于制造事故,就等于故意伤害,就是犯罪。企业是经济单位而不是政治组织,安全、质量、效益是企业的生命,安全、质量是前提、是基础,又最终统一于效益这个目标上来。

应该特别强调,企业质量文化中包含着企业安全文化的成分,企业安全文化贯穿于质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实际上,许多国家在制定质量标准时就把有关产品的安全、无害要求列为重要条款,“质量——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诚信优质发展的座右铭。

二、安全质量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众所周知,产品质量对企业生存是多么的重要。人们常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产品的通行证”,“质量是市场的通行证”,“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质量是经济效益的保证”,“质量是企业竞争实力的基础”等等。从不同则面揭示出质量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而产品的质量包含着安全特性,包含着产品应为使用者提供无害、可靠、安全产品品质。一些行业或企业通常把安全质量放在一起,提出“质量安全第一”,设立质量安全或称安全质量司、局,处、室。这种把安全包含于质量之内的做法是有其逻辑性和科学性的。企业安全文化要吸收企业质量文化的长处,把好安全生产质量关;而质量文化要吸收安全文化的特点,体现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关爱与诚信的原则和精神。只有保障人身安全,人们才能真正享受物质(产品)文化对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回报。

对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来说,把安全质量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和动力,大力倡导安全文化,质量文化,提高全员安全质量意识,意义重大,不言而喻。这既是一项艰苦、繁杂、重要的战略任务,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紧迫感或危机感。各级领导、各级机关、全体员工务必高度重视,把安全质量文化当作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当作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完成好,多出经验,多出成果,多出成效。

三、安全质量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安全质量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质量理念和安全质量意识。如“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价值观。还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珍惜生命,安全生产”,“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占领市场的关键”,“行为源于认识,预防胜于处罚,责任重于泰山”等等。这是说安全质量理念,是解决灵魂的问题。

2、安全质量标准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是安全质量文化实质性的内容。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我们集团公司开展的标准化工地建设是一致的,这是做好安全质量工作,内聚动力、外树形象的系统工程,是推进项目、企业占领市场、占稳市场、拓展市场的坚强基石和有力的支撑。

3、企业安全质量奋斗目标。我们企业目标是“建筑业排头兵,国际化大集团”,企业口号是“现代铁军,勇争第一”。那么我们的安全质量目标又是什么呢?目标很关键,一个企业要有奋斗目标,一个人要有奋斗目标。目标是不倒的精神,是坚强的支柱,是鲜明的旗帜,是不竭的动力,是强烈的欲望,是不灭的火焰,是永恒的追求。前不久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小品大赛,其中一个小品叫《前边有棵树》,揭示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婚烟、家庭、事业、工作、下岗、退休的风雨历程,坎坎坷坷,矛盾、失望、奋起,就是缘于“前面有棵树”!两个女演员都是20来岁,表演得特别好,获得大赛二等奖。小品中有两句台词很好,一句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是不愿看到你流泪的”,另一句是“天亮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富有哲理,给人警示,耐人寻味。

4、保护职工身心安全健康,创造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这一条主要说说“建家”问题。我们企业建家工作是有传统的,铁打的江山流水的兵,从部队到企业,回望征程,各级领导对“建家”工作是重视的,主流是好的。很多项目建家舍得投入,舍得花钱,建成了一个流动的家,一个搬不垮的家,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家,很受职工拥戴。但是也有的项目舍不得投入,使得我们有些项目在“建家”上马虎、凑合,欠帐多。这里面有个观念问题。大家想想:我们是建筑企业,流动施工,职工四海为家,今天凑合明天凑合,这个项目凑合下个项目还凑合,哪什么时候才能把家建好呢?要真正读懂建家工作,要真正读懂职工。我们的领导都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企业项目领导和企业项目职工是一个有生命之脉的整体,企业领导承包经营的不仅是一个企业,而且也等于承包经营着企业员工的一段宝贵人生!要对职工负责,对职工家庭负责,对企业、对社会负责,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建好职工之家。

5、创建良好的安全质量文化氛围。安全质量的重点在项目,在施工现场。要广泛宣传,广泛教育,工地、现场要有标语、有口号、有警示牌等等,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一句话,要有文化味。基层文化丰富多彩,而且越到基层越精彩。要善于总结提炼和创新,精心打造独具个性、独具特色的安全质量文化氛围,使人置身其中,耳目一新,心灵受到一种震撼,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安全质量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是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企业的基础。我们应该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企业的安全质量文化。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质量事故不断,人员伤亡不断,又何谈和谐?何谈稳定?何谈发展?

四、践行安全质量文化,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对这个问题,主要谈几个观点:

第一,扭住安全不放松。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事关人的生命,企业效益、企业声誉、企业前程和社会稳定,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出了安全事故,处理也相当严肃,如对个人实施罚款、判刑、处分等,对单位实行吊销营业执照、取销资质等级等处罚,残酷无情!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确保安全,最重要的就是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理念,正确处理提高经济效益与搞好安全生产的关系。还要居安思危,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安全生产无止境,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待安全生产,要做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语)。我看安全工作做不好,安全隐患不消除,还应加上一句,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如果不这样做,事故就会找上门来,或迟或早要出问题。还有安全成本投入的刚性约束必须加强,加大投入,科技兴安,这是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

文化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质量建设 篇6

文化是教育的近亲,职业教育质量建设需要文化来引领。标准是文化引领作用的中介,我们判断某事物质量的高低好坏,总是通过一定的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对特定价值的反映,包含着特定的价值诉求,而价值是文化的核心要素。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个人对于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渴望更加强烈,社会特别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职业教育质量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质量的关注作为转型阶段广泛的社会现象,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意涵,带着深刻的文化烙印——文化通过要求,通过产品质量标准、技能型人才标准、成功的标准等正逐步转化为以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内部的要求和行动。

职业教育质量建设是一个过程,具有动态生成性。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教育质量问题是用一个多少带有工程化隐喻的概念“质量建设”来指称的,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教育质量建设的清晰蓝图,不过它指出一个基本事实即教育质量建设是一个过程。其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很难确定,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及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关系都非常紧密,企业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和个人的利益诉求会通过不同路径反映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影响、塑造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往往并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就同一部门和群体而言不同时期其诉求也会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不确定性,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过程性。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最终需要回到学校,并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来实现,尽管形式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如有的学校偏重教师传授有的学校偏重学生自主学习,有质量的教育总是需要通过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的课程、专业以及师生之间有效互动才能生成并维系,构建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是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行动,适应外部标准、满足内外部需求的过程,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在内部与外部、目标与行动的辩证互动中生成的。

职业教育质量建设具有整体性。教育教学行动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但是并不充分,职业教育质量建设需要观念、制度的整体改革,在这个意义上职业教育质量建设是一项文化工程。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建设首先需要突破传统的以书本课程知识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其次,需要健全各项制度,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再者,需要改革办学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质量建设过程中三者之间交互影响,是存在内在关联的、有机的整体。

创造是文化发展也是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动力。改革创新是创造的本质,缺乏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动的社会需求,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职业院校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并不能取代内部的积极自主的创造,当然这种创造同样应该是整体性的,它不只是涉及微观的要素层面,也涉及宏观的系统层面;不只是表现为观念的突破,也表现为制度的创新、行为的变革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存在某种程度的自我矮化,缺乏自主创造意识和能力等问题,其突出表现是一些职业院校总是止步于抱怨生源质量低、企业合作意愿弱、制度保障不健全等,而不深入思考如何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开拓新的发展道路,自身看不到,或者对于职业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认识不充分,丧失职业教育应有的尊严和担当!职业院校改革创新提高自身质量才能满足社会、个人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才能吸引优质的生源,增强企业合作的意愿,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问题探讨 篇7

一、对企业质量文化的认识

根据组织文化建设原理,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企业质量文化展开认识:

1. 企业质量文化的构成要件

与组织文化的构建要件一致,企业质量文化仍然包含: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四个要件。而且,这四个要件形成了同心圆结构,建立起了由外到内的四个圈层。反观诸多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现状,其中最为关注的便是对制度文化进行建设,但这种单一性的建设模式却忽略了质量文化作为体系而存在的现实。从认识中可以知晓,需要从整体视阈下来看待企业文化的构成要件。

2. 企业质量文化的形成逻辑

企业质量文化不可能从一线员工群体中自发形成,而是按照组织文化形成逻辑那样,建立起由上到下的形成逻辑来。具体而言,企业管理层根据质量安全管理的内在需要,提炼出质量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并以简要的词汇将核心理念表达出来。然而,通过对基层管理者进行质量文化培训,最终推动基层管理者在班组质量文化建设中起到督导职能。

3. 企业质量文化的作用边际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认为企业质量文化一旦建设,就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得以根本解决。为此,此时就需要对企业质量文化的作用边际进行认识。企业质量文化最终将作为企业内在的意识形态来影响着员工的生产行为,但人作为有情感和意识的行为主体,仍会因其它因素的干扰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生产事故。

二、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分析

通过对企业质量文化的认识,以下将对应提出在建设中的着力点:

1. 突出物质和行为文化要件

需要指出的是,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将消耗企业大量的组织资源,特别随着质量文化的形成,还将对现有的组织文化环境造成冲击。因此,在实施质量文化建设时,应尽力避免打破现有组织文化环境的平衡,这样将使得员工难以适从。为此,在结合企业目前在员工安全意识培养中的短板,则需要大力推进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前者主要涉及物质激励内容,后者则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以身作则。

2. 核心理念应切中员工关切

前面已经提到,企业管理层作为质量文化建设的推动者,需要针对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提出核心理念。然而,笔者在考察诸多企业的相关核心理念时却发现,这些核心理念都具有“高大上”的特点,与员工的利益关切相隔较远,这种情形将直接抑制员工对质量文化的认同意愿。为此,核心理念的提出应与员工的合理诉求相联系,对此需要在调研中来探寻。

3. 重视舆论监督职能的发挥

应正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目的,这样才能将质量文化建设作为增强员工安全意识的途径之一来对待。事实上,企业员工在趋利避害本能下,都具有基本的安全意识。但为何在很多时候还会在安全问题上麻痹大意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归因于安全事故作为小概率事件而偶尔出现,那么员工个体在缺乏被监督的情形下,时常会有放松警惕。由此,应突出发挥质量文化的舆论监督职能。

三、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思路

根据上文所述,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思路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1. 总结传统质量文化建设中的不足

生产类企业历来重视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也在企业文化中植入了安全生产元素。因此,在当前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上,需要通过查漏补缺的方式来展开,这样才能最小化的去消耗企业组织资源。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目标企业的传统质量文化建设未能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就使得科学合理的文化理念以形式化的结果存在着,未能指导员工的生产活动。可见,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之中,不仅需要以理念的形式让员工接受,还需要在氛围的营造下促进员工去执行。

2. 问题驱动下来完成核心理念设计

这里的“问题”是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约企业员工安全意识的因素是什么。众所周知,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生产型企业将逐渐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重置来提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随之而来便是,需要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加强员工岗位能力培训。此时问题出现了,部分老员工在主观意识上较为轻视业务培训,进而这就为他们操作新型设备来带了安全隐患。因此,这里就构成了核心理念设计的问题导向。

3. 突出班组物质和行为文化的建设

前面已经提到,在质量文化建设中需要突出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聚焦班组质量文化建设需要。与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不同,班组作为一线生产单位直接涉及到安全生产事宜,所以班组长就成为了推动质量文化建设管理者。由此,企业需要在车间范畴增大车间主任的物质奖励权限,使其能有效的对优秀班组实施物质激励。在行为文化建设上,则需要班组长、老员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4. 形成“互联网+质量文化”新模式

在质量文化建设中需要培育出舆论监督氛围和机制来,这就需要发挥互联网的信息收集和传播优势,进而需要形成“互联网+质量文化”的新模式来。具体的做法包括,在企业网站开辟质量文化建设专栏,在栏目中针对性的指出安全生产对企业创造效益的作用,以及对提升员工经济福利的功能。再者,在栏目中还可以每月评出安全生产标兵给予表扬;同时,以班组为单位对那些违背安全生产流程的给予批评和惩戒。

四、展望

未来,还需要着力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强化制度规制机制

从安全文化的建设路径来看,这里属于制度文化建设。结合现实问题,强化制度规制机制的关键在于旗帜鲜明的履行奖惩办法。前面谈到了我国企业所存在的非正式制度环境,为此需要通过引入“声誉约束机制”来克服“法不责众”的弊端。

2. 重视文化基因传承

具体的做法包括:(1)管理者不应因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恶化,而弱化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2)管理者应认识到安全文化这一软实力的价值,并努力使其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集合。

3. 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在员工岗位安全意识培训中,需要充分挖掘传统安全文化元素,从中来使员工产生共鸣。诸如,三思而后行、沉思、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文化元素,都能使员工在内心信念中形成安全生产意识。

五、小结

本文认为,从企业全员范围内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仍显必要。通过讨论可得,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思路可由:总结传统质量文化建设中的不足、问题驱动下来完成核心理念设计、突出班组物质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形成“互联网+质量文化”新模式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摘要:为企业员工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不仅是确保产品质量得意保证的前提,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因此,从企业全员范围内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则显得仍然必要。通过讨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思路可从:总结传统质量文化建设中的不足、问题驱动下来完成核心理念设计、突出班组物质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形成“互联网+质量文化”新模式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员工安全意识,企业质量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洋.浅析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12):121-121.

[2]张斌.石油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途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0).

浅谈企业质量文化建设问题 篇8

一、对问题的剖析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我们会发现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上有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实施重形式轻效果,企业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在于外部的推动,即在于满足市场和贸易的需要,并没有与企业内在质量管理需求相结合,对体系标准的内容和深度缺乏理解,企业就体系抓体系,注重体系结构和文件资料的建设和管理,重文件,轻实施,经常出现操作在前,相关记录后补的情况。

二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认为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足以保证产品质量,不用再费心改进管理。岂不知,质量管理是一项只有起点而无止境的工作。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实际上与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薄弱、质量意识淡薄有关,最终归结于没有建设一个良好的企业质量文化环境。

二、质量文化的结构与内涵

企业质量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有关质量问题的意识、观念、价值取向、规范、行为准则、思想方式及风俗习惯等形态的总和。

1质量文化的结构

企业质量文化由四个层次构成: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道德层。这四层是以物质层为基础,以行为层为体现,以制度层为支撑,以道德层为引导的结构。四个层次是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

2质量文化的内涵

物质层的内涵:它指的是产品和服务的外在表现,包括工作环境、产品加工技术、科学与技术水平、各种文化载体、人力资源状况等。

行为层的内涵:包括质量管理活动、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干部的领导行为、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质量队伍的专业行为等。行为层既受制度层的引导又受物质层的制约。

制度层的内涵:包括质量领导体制、质量组织机构、质量评价、质量工作制度、质量考核及奖励制度等。制度层是道德层的支撑,也是行为层的引导,是质量文化的重要支柱。

质量道德层的内涵:包括质量理念、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道德观、质量发展观、质量行为准则等。它是质量文化的灵魂。

三、质量文化的作用

1导向作用。通过质量文化的教育引导,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质量理念,塑造良好的质量行为。以优秀的质量文化为动力不断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2约束作用。每个企业即使有再多的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每个员工的每个行为,而质量文化能用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来制约员工的行为,达到规章制度达不到的效果。

3凝聚作用。质量文化是一种粘合剂,把各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企业周围,对企业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职工内部形成忠实友爱、情谊相融的环境,使员工自觉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4激励作用。优秀的企业质量文化能够使每个员工所做出的对提高质量的贡献都会及时得到领导的赞赏和奖励,由此激励员工为完成自我价值和企业发展而勇于探索、不断进步。

5辐射作用。质量文化塑造了企业的质量形象。优良的企业质量形象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可以激发员工对本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另一方面在外部还会对本地区乃至国内外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积极开展质量文化建设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建企业的质量文化——种有利于有形物质产品的无形产品。利用质量文化所具有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管理、约束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精神和质量行为,使企业增强凝聚力、竞争力和活力,并能够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从强制性为主的制度约束发展到以严格自律为主的自觉行为,达到质量上的最高境界。

实际上,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与质量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那一天起,质量文化已无意识地了建立起来,但质量文化是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的。

首先,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质量管理的新思维、新视角。

其次,最高管理者应结合企业的实际从企业的经营理念、质量意识、企业质量价值取向、社会道德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准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归纳、提炼,形成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适宜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并被大家认同的思想、观念和规范。

其三是将认同的内容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文件和企业其它管理制度中。

其四是对员工开展质量文化的培训和教育,从最高管理者到全体员工培育企业新的质量思想、质量意识,并以员工看得见,体会到的方式在行动上体现。

其五是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持续不断地强化质量文化。

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 篇9

1公司质量文化的内涵

公司质量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不可避免地保留有历史留下的烙印。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起始阶段,广大职工把高度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形成了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等为核心的大庆精神文化。 而今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依然被发扬, 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和内涵。比如公司的质量文化“打造东方品牌”就很好地传承了中国石油工人一直以来所秉承的为国争光、 独立自主的创业精神。

公司建立了“追求卓越品质,满足顾客需求,打造东方品牌,实现互利共赢”的质量方针和 “零事故、零损失、 零投诉、产品交付合格率100%”的质量目标, 这些质量文化都浸有石油人一直保留的为国争光的使命精神,以及“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优良作风[2,3]。

依托于公司质量文化, 中心建立了自己的质量品牌———打造“四精五好”的可控震源专业化服务中心,即全面建设拥有“精良装备”,具备“精湛技术”, 实现“精益管理”和为用户提供“精诚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努力做到“生产经营好、支持保障好、创新开发好、推广应用好、队伍建设好”。

2 “追求卓越品质,满足顾客需求”倒逼“装备服务”创新

ISO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第1条就是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而顾客满意是动态持续变化的,因此必须集中精力了解顾客的期望, 满足并超出顾客的需要。 同时公司质量方针“追求卓越品质,满足顾客需求”要求 “装备服务”能够长期满足顾客和市场的需求,增加顾客和相关方的满意度。

然而, 从2007年到2011年国内可控震源应用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除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的背景下迎来了一个应用高峰外, 以后连续3年国内工作量和应用比例成下滑趋势。本着“满足顾客需求”的质量管理方针,对国内可控震源应用较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原因调查。

首先对比国际勘探市场, 国内可控震源应用比例低于国外。 目前公司国际地震采集业务中可控震源应用比例接近82%,而国内只有20%左右,可控震源应用大有潜力可挖。

其次分析目前国内勘探面临的问题。 从国内的勘探开发形势分析,随着我国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油气勘探面临的“低、深、隐、难”问题愈来愈突出;国内陆上勘探还面临地表条件差异大、地质目标埋深差异大等客观现实问题[4,5]。 同时国内也存在对可控震源技术的主观成见, 这其中主要是认识上的不足,包括对采集质量的担心、可控震源施工稳定性的担心。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可控震源应用现状, 结合探区实际需求和以往各探区开展可控震源实际效果,具体总结出国内应用比例小的主要原因。

1)国内技术保守,勘探技术靠服务公司推进,而国外油公司自主研发,推广新技术。

2) 油田公司对可控震源和资料品质的认识问题。

3)国内油气勘探的复杂性;地表地下复杂多样, 探区经验不能照搬。

4)国内对可控震源高效采集会带来单位面积采集成本下降或单位面积炮密度的增加, 在同等成本下可以提高资料品质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5)国际上是以“量”为主,国内是以“质”为主,以 “量”为辅,国际上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只可以借鉴。 对于国内来说,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方法如果不能提高资料采集品质, 广泛应用无从谈起,高效只是空中楼阁。

可控震源在国内应用的降低, 发生在物探市场成本高、效益低、勘探难度增大的背景下,但随着采集理论方法及实践的不断突破, 公司逐渐形成并确定了推广“两宽一高” (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采集)地震采集技术的大方向,在宽频、高密度方面,由于可控震源绿色环保及采集本质安全的特点, 目前只有可控震源的高效采集能够很好适应和推动这一技术的应用, 因此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成为保证公司发展的重要技术, 由于可控震源专业化服务在承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这就使专业化服务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

经济发展越成熟,顾客的要求就越高,这条法则同样适用于专业化服务。这些新形势就要求以“追求卓越品质,满足顾客需求”的质量方针为指导,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来应对这些新形势,主动服务,靠前服务, 满足顾客的新需求, 用提升用户价值来拉动市场。

3践行质量文化应对创新需求

面对倒逼的新形势, 应充分发挥质量文化的导向作用, 把中心员工的个人努力方向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群策群力,努力提高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的保障能力。

3.1顺应可控震源技术发展规律, 转变质量控制的观念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不仅体现在应用滑动扫描、 DSSS等比较高效的采集方式上,在地震数据质量方面,也要求可控震源激发出频宽更宽,有效能量更强的信号,将地下更多的信息带上来。这些施工方式和采集技术方面的新变化,都要求转变质量控制观念。

在以前, 中心一线项目成员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可控震源修理工,认为把可控震源修好了,本职工作就完成了,牵涉不到质量的事,质量控制是地球物理师的工作。 针对这种固化思维,加强了培训和督导, 使专业化服务项目组成员意识到:

1) 可控震源是对地震采集至关重要的激发源, 它的激发质量直接关系到最后地震资料的处理品质, 要把保证可控震源激发品质提升到保证地震队资料品质同等重要的位置, 树立以提升客户价值拉动市场的工作理念。

2)可控震源专业化服务的产品就是服务,保证可控震源设备的可靠性、完好率和出勤率,就是保证了专业化服务这种产品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就会赢得顾客的信赖和认可。

3)为顾客着想,突破“小我”和短视的观念。通过培训使员工意识到,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满,震源服务中心应从大局出发, 预见到可控震源高效采集在国内推广必将带来公司整体勘探成本的降低, 反过来又会提高可控震源在国内应用这样一个新局面。

通过培训和督导, 现在可控震源野外项目人员在可控震源启动同步控制、性能控制指标、实时和事后质量监控等质控技术方面都有了深入掌握, 能与地球物理师进行沟通, 能独自或协助处理地震队出现的相关质量问题, 提高了公司整体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

3.2追求卓越的产品质量, 不断改进技术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

震源服务中心通过近10年来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了设备保障技术、可控震源施工管理技术、可控震源信号激发技术3项隶属于不同部门的专业技术, 为了适应顾客的新要求,追求卓越的产品质量,中心提出了“三大技术融合提升” 的观点。

3项技术的主要内容见图2。中心通过对新形势的判断逐渐认识到三大技术必须要融合, 只有融合后的技术才能是真正的可控震源应用技术, 技术服务才会有质的变化。 具体做法包括:

1)改变可控震源操作手的工作模式,进行角色重新定位。 通过培训、考核、激励、奖惩等方法,重点加强操作手的能力培养。由过去只懂简单的开车,通过综合培训,强化日常维修保养能力,强化操作手综合施工能力的培养。 让每个可控震源操作手都能够精通施工炮点图,熟练操作震源车载炮点导航设备, 掌握激发性能控制指标, 提前发现不合格炮并及时通知仪器操作员,避免返点重放。这样就把原先掌握在专业技术人员、项目长、机械师手中的3项技术, 通过制作简单的流程图,让操作手掌握,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证了生产质量。

2)提出保障可控震源完好性对高效采集效率提高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新方法,比如定期保养和定题保养相结合;专项检查和巡回检查相结合;检查和解决问题相结合,保障设备现场的正常运转,处理好设备保障时间和生产时间的协调问题, 用设备保障技术来做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的坚强基石。

3)参与可控震源施工效率管理。 在高效采集项目中,准确预测生产效率、精细分析约束施工效率的主要因素和动态跟踪采集过程对整个地震数据采集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中心开展了充分利用可控震源控制系统激发产生的文件进行可控震源效率管理和预测方法的研究, 推出可控震源效率预测软件 《可控震源模拟放炮系统》, 配合公司KLSeis II可控震源效率预测系统开发, 这样就把激发技术和施工技术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产品质量改进活动, 用户满意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等级。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推广以前, 物探处对满意评价只停留在保障设备的完好率上;但现在通过推行全方位施工质量、效率的参与和协助,包括前期的施工设计、激发参数选择、设备配备以及施工中质量控制、生产协助推进等措施, 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探处的质量控制水平和采集生产效率,现在物探处开始更多的探讨、协商,寻求帮助,自然在满意度上就上了一个新台阶。

3.3梳理中心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下道工序是客户”的思想

中心在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同时,眼睛向内,强调首先要着眼于内部顾客的满意。 对于震源服务中心来说,各物探处和地震队是外部顾客,但中心内部也存在着相互服务的关系, 而如何建立内部顾客的满意度,就需要理顺中心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公司的野外工作流程, 派驻到各物探处地震队的可控震源项目组是直接面对并服务物探队甲方的,而其他机构和班组是面向可控震源项目组的。 为此重新梳理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确定了本单位的内部顾客关系,提出以项目组运作为核心,所有其他部门必须无条件的为项目组服务, 并把项目组作为其他部门下道工序的顾客。

中心技术支持部的主要职能就是对项目组进行技术支持,为了提高技术支持部的服务意识,中心把赴队技术支持人员的考核放到了项目组, 分项目长和项目部领导两级考核, 确保了驻队技术支持人员全力支持项目的运作,提高技术支持的力度。

中心维修部主要职能是负责可控震源的大型修理和入场保养,为此提出了“3个标准化”服务理念: 一是维修作业流程标准化;二是维修质量标准化;三是交接验收标准化。 每台设备的进出厂都由中心生产管理科负责组织,维修部责任主管、项目部设备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对设备进行标准化交接验收,保证了设备检修质量。 维修部提出维修后设备出厂质量100%的完好, 项目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3个月内不发生故障的承诺,把“下一个工序是顾客”的理念融入到3个标准中。

通过在中心内部强化 “下道工序是顾客” 的理念, 改变了过去机关对野外项目更多的管理和考核功能, 而更多的转变为机关和二线各部门为一线的服务功能,理顺了中心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凝聚起了一切为生产服务,一切为野外项目组服务的合力。

4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实践与效果

通过各方的不断努力,从2011年开始东方公司以滑动扫描技术为代表的可控震源高效采集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 带动可控震源施工应用比例不断提升(图3)。

从2011到2014年, 震源服务中心共保障公司内部可控震源高效采集三维项目29个,总施工面积5 200km2,生产效率不断提高,采集成本明显减少, 剖面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公司国内震源应用比例从2011年的三维14%提高到31%, 西部主要探区青海、吐哈、北疆2014年震源应用比例更是分别达到了90%、80%、43%左右。

5结束语

质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其核心内容是质量理念、质量道德观、质量信念,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能够把员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上来,进而推动整个企业在面对不同挑战时不断创新, 在变革中螺旋上升。 可以说企业质量文化投入的是管理思想, 产出的是不断增强的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创造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 篇10

据中国质量协会会长贾福兴介绍, 近几年来, 在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下, 中质协组织专家学者, 广泛搜集国内外质量文化研究成果、经验, 开展了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 旨在为企业实现优秀质量管理、推动企业走上质量经营道路, 挖掘经验, 总结模式。很多企业主动开展质量文化建设工作, 突出表现在:很多企业领导率先垂范, 主持制定发展规划, 推动质量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全员性开展质量文化建设;注重理论导入实践, 形成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质量文化建设模式;为企业注入质量经营基因, 将质量文化作为持续发展的根基。贾福兴表示, 应大力加强有中国特色质量文化的研究, 打造企业、城市和组织的文化软实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沙南生副司长在致辞中指出, 质量文化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 顾客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 这三个要素要体现在质量文化建设中, 在制度和程序上加以保障;质量文化要支撑企业创新发展, 创新应来源于全员, 员工全过程参与, 要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共同意识和行为;质量文化要创造价值, 要研究如何让软实力发挥硬作用, 如何把价值显性化, 在价值方面形成可以管理和评价的模式。沙南生希望能帮助更多企业认识质量文化的魅力, 丰富质量文化的内涵, 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会上, 海尔集团等28家单位获颁“全国质量文化建设标杆单位”称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八零一工厂黄浦军械修理厂厂长鲜大立所著的“关于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等40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 本社赵宏春等著述的论文“简析企业质量文化的三元模型”获一等奖。

化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途径 篇11

关键词:企业文化;化工企业;具体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16-01

创新性不足、流于形式、功利化色彩过重都是导致化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化工企业应该找准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设健康向上、具有核心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化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一)具有过重的功利化色彩。

化工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导致一些化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经济效益,认为政策和市场才是企业发展的依靠,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内在支撑作用,一些化工企业的领导要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足够的重视,仅仅将企业文化建设视为一项政治任务[1]。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化。

一些化工企业尽管开始着手建设企业文化,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出形式化的特点,仅仅提出了一些口号,企业文化不能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反映,也达不到促进生产、引领管理、凝聚共识的作用,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匹配。导致职工实际形成的价值观和企业倡导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三)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

由于化工企业普遍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文化建设轻生产效率的问题,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引领生产、引领管理的重要作用,往往使用经济杠杆和行政命令来管理企业。与此同时文化建设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不足,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限,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准确的定位,难以体现化工企业的特色。

二、化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具体途径

(一)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化工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避免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雷同性。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在思想上进行解放和创新,在实践上进行新的创造。要依靠职工的力量和智慧,鼓励广大职工为企业文化创建工作献计献策。对于新时代出现的一些新生事物也应该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做到与时俱进。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方式方法上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突破,例如积极利用网络、手机等作为媒体,建设化工企业的QQ群、微信群、论坛等等,并定期开展相应的线上和线下活动,收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二)化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重点是建设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成为化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声望和社会形象为基础,积极打造具有化工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使全体职工能够自觉地遵守这种价值观念。化工企业的集体价值观能够对本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社会追求进行直观的反映。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应该立足于企业的价值观转化为全体职工的价值观,从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来激发企业员工的乐于奉献、团结奋进、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化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职工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推动化工企业的健康发展[2]。

(三)提高企业领导者的重视水平和决策水平。

企业管理者的文化对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化工企业的领导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化工企业的决策者不仅要具备化工行业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新思路、新变化和新思想有着积极的态度,不断提高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开发新项目、开拓新市场、拓展新领域、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成为企业文化创建过程中的榜样。

(四)加强信誉文化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塑造。

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好信誉文化建设。化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要以信誉为基础,只有拥有良好的信誉才能使本企业的化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因此信誉也是化工企业的效益和利润的最终保障。因此化工企业要提高效益意识和信誉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信誉和职业道德,提高本企业在行业内的信誉度、美誉度和知名度。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着力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客户只有接受该企业的企业形象才会选择该企业生产的化工产品。而本企业生产的化工产品如果能够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那么用户也会对本企业的企业形象产生依赖,从而推动化工企业的发展。在新时代中,化工企业的企业文化要将形象设计、CI设计作为一个工作重点,打造化工名品,为客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三、结语

化工企业要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以化工行业的价值观为核心,加强创新力度,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建立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长期发展战略,提高职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通过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白炜,李治山,王金鹏,等.榆林能源化工企业企业文化研究[J]. 榆林学院学报. 2011(03)

[2]刘新易,程红礼,等.以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为例浅谈企业文化建设[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12)

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篇12

一、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涵义

质量文化的定义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质量文化,是指群体或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所自然形成的关于质量的理念、意识、技术知识、行为模式与准则、制度与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和传统惯例等因素的总和,表现为消费质量、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集中体现了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狭义的质量文化,通常是指企业质量文化,着重提倡的是全面质量管理,侧重于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直接显现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和工作质量。

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认同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的总和。它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塑造企业的面貌、风格、生产经营的个性机制,并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员工行为之中。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企业文化倡导的是企业精神,研究的重点是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其着眼点是产品和品牌。对此,笔者着重从狭义质量文化的角度出发,对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1.内涵的相互渗透性

企业质量文化包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质量理念、质量意识、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其中,质量理念是质量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完整的企业质量文化的建立必须依靠企业质量理念的确立;而在企业文化中,质量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一个企业关于本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理念、意识,所以讲,质量理念也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因此,二者在内涵上具有相互渗透性。

2.表现形式的相似性

企业质量文化对一个企业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影响企业员工的质量理念和质量意识,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机制;企业文化中的行为文化也涉及到如何使企业生产活动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可见,企业质量行为与企业文化行为的表现形式是相似的,都是一种企业活动的表现,但同时在各自的系统中又都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3.与企业环境的不可分离性

企业环境是指对企业的运作造成影响的主要力量,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企业质量文化的建立不能脱离企业环境,必须考虑到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制约。例如选择建立质量文化的时机,质量行为准则的制定等,都要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同企业质量文化一样,企业文化同样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同,相应产生的企业文化也不相同。两者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并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

(二)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1.范畴不同

企业质量文化作为一种改善企业质量绩效的原动力,其着眼点在于改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建立企业内部标准、规范的质量管理系统。而企业文化从实际功用上则可分为制造文化、经营文化、质量文化、公共文化等。可见,相对于企业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包含的范围更广,侧重于涵盖企业整体活动。

2.功能不同

对一个企业而言,建设质量文化最大的直接作用是降低企业质量成本,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在此基础上能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在于约束和引导员工的行为,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关于本企业的认同感,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果。

3.发展阶段不同

企业文化现象是伴随着企业存在而存在的。现存的企业,无论其历史发展时间有多长,都普遍存在着自己的文化现象;而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企业文化内涵逐步深入和扩大的表现和结果。因而,在企业初创时期,只是涉及到质量管理,只有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质量文化才会逐渐的形成。

(三)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重要内涵,是创建和实现优秀企业文化的必由之路。质量文化倡导全面质量管理,致力于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质量理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这些正是企业文化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落实到质量管理上,因为质量创造了产品、顾客、市场以及企业形象,质量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而企业质量文化恰恰是注重以提高每个组织成员的质量意识并自觉追求完美,不断改进、不断发展、软硬兼备而偏重于软管理的管理系统。因此,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企业文化不断内化和升华的不竭动力。

同时,企业文化也是顺利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历史传统,又支配着一个企业的现实表现,它渗透在企业的所有方面,并直接表现为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和工作质量。在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核心部分质量理念的确立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认同,而全体员工认同感的形成必须依靠企业文化才能实现。因此,企业文化是推行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谢珏明.什么是TQM的真正含义[J].质量,1999(6):2-5

[2]赵怡,刘永.企业质量文化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2)

[3]王兰兰.企业质量文化浅析[J].金山企业管理,2006(3)

上一篇:文化宣传论文下一篇:文化衫设计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