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质量研究

2024-07-14

企业投资质量研究(精选12篇)

企业投资质量研究 篇1

一、企业资本运营与投资决策

企业资本运营是相对独立于生产经营、属于价值层面的经济行为, 是一种高层次的价值创造活动。资本运营是企业以所拥有的资本为对象, 通过资本更大范围的流动, 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营活动, 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层次。

提高资本运营质量, 做好投资决策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 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 适时调整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资本资源, 调整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 重组资本结构。其次, 有利于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第三, 有利于资本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企业实施资本运营战略, 通过兼并和收购, 形成更大的经济实体, 实现纵向的、横向的、混合规模的资本扩张, 向集团经济和规模经济发展, 逐步实现企业经济的规模化、国际化。

二、提高资本运营质量促进投资决策能力提升的对策

1、调整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 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 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 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 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 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要综合考虑上述关系, 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2、拓宽融资渠道进行多种经营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单纯依靠企业自身资本的积累和传统的融资渠道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可利用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 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此外, 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 可以将多元化发展和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以降低企业风险,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 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 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 提高企业资本质量, 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 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 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 以合理的市场结构, 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 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 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4、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 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 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 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 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做出明确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 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 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 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 降低资本运营风险。三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 促进企业资本运营质量的提高。

5、健全投资约束机制

全面、可靠, 直接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进而影响整个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和风险性。在实践中, 可行性论证一般可采取单元论证和联合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投资建议一般由业务部门或投资管理部门提出, 经投资建议部门单元初步论证后报企管委申请立项, 企管委经审核同意批准立项, 由投资管理部门组织联合论证, 联合论证一般由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基建部门等联合进行。有必要的应邀请金融部门、财政部门、资源部门参加联合论证, 使可行性方案更科学, 联合论证通过的投资方案报企业决策机构进行决策, 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依据性。此外, 还要建立相应的签证制度, 即联合论证方案必须经联合论证部门负责人的签字。另一方面, 健全投资运营的约束机制, 必须建立和完善投资决策责任制。确立责任主体, 明确投资目标, 落实投资决策各环节岗位责任制, 遵循责任目标具体可计量和讲求资本金安全性和效益性的原则, 确定责任目标, 加强审查监督, 改变投资运营无人承担现象, 减少因投资运营不善造成资不抵债, 破产倒闭带来的风险, 确保企业资本良好运作。

三、结束语

企业进行投资和控股决策, 一方面意味着企业未来利润的增长, 同时也意味着企业风险有可能扩大。因此, 企业必须综合提高资本运营质量, 通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避免和减少投资运营风险, 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鹏翼.灵活运用资本运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J].中国经贸, 2003 (01)

[2]、杨林广.企业资本运营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 (03)

[3]、许如宝.论我国企业的资本运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2)

[4]、樊淑红.试论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能力的途径[J].新西部, 2007 (06)

[5]、章继刚.战略资本运营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途径[J].江苏电器, 2008 (09)

[6]、王忠孝, 隋冰.浅议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研究, 2008 (10)

企业投资质量研究 篇2

一、主业经营与多元化经营方式比较

(一)主业经营分析

1、主业经营主要适用情况分析

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

(1)规模偏小,资本不雄厚。这一点直接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形成,限制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某些行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创新水平、国产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有些行业的某些产品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了一定优势,但核心技术仍来自于国外,自身没有升级换代的能力,这意味要受制于人,且在市场形式突变时没有转圜余地。

(3)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低。企业科技、产品创新以人为本,企业宏观管理、生产控制、销售能力等也以人为本,归根结底,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生命力之源。我国多数企业的情况是缺乏各层次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导致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不能顺利采用,管理效率低下,无法迎接新世纪更加深入的市场化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企业生存受到威胁。以上种.种情况决定主业经营为其首选方式。

2、主业经营优势、劣势分析

优势:主业经营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能集中企业的人、财、物力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成长能力、竞争水平。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主业经营相对于多元化经营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具体表现在:

(1)能集中企业有限的财力致力于企业规模经济的培养,使企业在理想的规模下享有规模的优势,可以由此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企业能够有时间与机会进行人力资源的调整,提高整体人力资源水平,为提高管理、创新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企业能有时间与机会培养科技优势、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全面提高决策水平、创新能力、产品成本控制能力、制造能力、营销技能、售后服务水平、市场反应能力等。

(4)企业能有时间与机会将已具备的各种知识与技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企业生命力、获利能力之源。

劣势:(1)主业或一业经营对于实力强大,有闲置资源的企业、集团来说不利之处在于相当于人为地为其划定了发展的上限,因为其面对的市场毕竟是有限的,所以适当时候必须转移方向。

(2)主业经营必须注意其产业问题。置身于竞争激烈,如想获得一点市场份额的增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的产业中,企业、企业集团的再投入需慎重进行,避免降低获利能力或陷入过度竞争;如处于风险较大,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或日趋没落的夕阳产业中,如不思退路,则前途堪忧。

(二)多元化经营的定位分析

1、理性的多元化经营动机

理性的多元化动机大多来自以下一些情况:

(1)企业或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主营业务经济,根基稳固,占有一定优势,其内部闲置的财力或其他竞争能力使其产生涉足其他领域,以获取大成长机会、更大获利能力的要求;

(2)企业面临的是销售额增长缓慢或竞争激烈等局面,每获得一点市场份额的增加须付出巨大投入;

(3)企业处于市场风险非常大的行业,企业的命运极易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为了回避风险,企业需转移一部分力量,涉足其他行业;

(4)企业置身于夕阳产业中,为使企业寿命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分离,企业产生产业转移的需要;

(5)因科技进步、社会变迁产生新市场,企业有能力涉足。当企业面临以上诸情况时,多元化将是合理的考虑。

2、多化经营主要优势

(1)获利:当企业主业稳固,可以经受住市场冲击,有丰富的管理知识,管理经验能够从容应对新领域的挑战时,企业进行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将企业闲置的或潜在优势、资源利用起来,挖掘出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

(2)避险:与证券投资相似,理论上多元化经营可以避险,可以通过多元化分散企业的力量,避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中;可以通过转移夕阳产业的力量将企业生命周期与产品寿命周期分离开来以避险。

3、多元化经营的主要误区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元化经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获利,二是避险。就获利来说,企业如只追求眼前利益,被眼前利益所迷惑而进行非审慎的多元化,企业将丧失长远发展的机会或为长远发展留下祸根,如许多企业在房地产业被套牢。就避险来说,并非实施多元化就可以避险,贸然涉足的新领域往往并不成功,形成一业亏损几业背的局面,反而增大了企业风险。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实施多元化战略应考虑以下问题:

(1)应选择相关多元化如市场相关、技术相关等,既可以降低风险,又可以获协同效应,提高效益;

(2)产业转移时应量避免陷入过度竞争,应尽量回避那些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回避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的产业,应着眼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3)多元化经营定位不能回避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经营领域应有所偏重;

企业并购投资重组研究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管理;并购投资重组;产业结构

作为一种创新程度较好的发展模式,并购投资重组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通過这样的方式,企业的产业结构可以得到一定的优化,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也将得到明显提高。但是,现阶段运用并购投资重组的方式开展各种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相关的从业充分地了解这种发展模式的基本理念,为实际作用效果的发挥提供必要的保障。不同的企业性质不同,实际的发展思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企业并购投资重组的相关内容

(一)并购投资重组的内涵

为了增强自身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很多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并购投资重组的重要性。这种发展模式的创新程度高、灵活性强、适应性好,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为企业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提供可靠地保障。运用并购投资重组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存在因素带来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这种发展模式的适用性。做好企业并购投资重组的相关工作,应该对它的基本概念有充分了解,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的企业并购,主要是指企业通过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达到兼并及收购其他产业的目的。其本质是将两家或者更多的企业合并为一个规模更大的企业,从而增强自身整体的综合实力。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购的基本概念也可以这样阐述:“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企业通过付出一定的成本费用来取得其他一家或者多加企业经营控制权的合法行为。”这样系统的阐述,可知企业并购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市场竞争力有了明显增强。由于并购的方式可以分为多种,采取何种并购方式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概括。有效的并购方式带给企业的是战略方面的积极意义,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投资重组的概念相对比较丰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投资可视为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具体行为。而重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系统的阐述。当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时,重组主要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方式,对现有主体的各种资源进行必要拆分。这些方式可以是行政、经济方面的,也可以是法律方面的。拆分后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所有资源经过优化后可以重新组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过程。当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时,重组主要是指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及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通过产权流动及相关资源整合的组织方式进行调整的过程。简单地说,重组是一种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兼并、承包等方式实现资源优化及重新组合的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不同的权利主体间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实现了权利让渡的发展目标,形成了制度化、组织化、规范化的环境,优化了不同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结构,促使不同的资本可以达到重新整合的目的。

综上所述,企业的并购投资重组,从本质上是为了提高不同产业资本的配置效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企业并购投资重组的主要模式

结合现阶段企业利用并购投资重组开展相关工作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目前这种经营模式主要可分为横向的并购投资重组、纵向的并购投资重组、混合的并购投资重组。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不同模式的并购投资重组开展经营活动时,主要与自身的产业结构有关。这三种不同的并购投资重组模式形成的过程中,主要的规律是:当企业的产业集中、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时,并购投资重组的发展模式最初是横向的,最终发展的目的是混合的。一般情况下,当企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的规模较小时,可以采用的是横向并购投资重组模式。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时,可以通过纵向并购投资重组的方式增强市场资源的利用率,将自身的交易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当企业由于各种客观存在因素的影响逐渐进入衰退期时,采用混合投资重组的方式降低市场风险的发生率,有利于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采取并购投资重组模式的主要原因

市场经济体制的动态变化性对于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购投资重组作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模式,有利于降低企业市场投资风险发生的几率,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影响下,企业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加快自身产业转型的步伐。充分发挥并购重组的相关优势,将会为企业长远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但是结合目前很多企业实际的发展现状,可知并购投资重组的利用较少,影响了相关工作开展的实际作用效果。在此形势影响下,企业只有转变传统的经营思路,主动地采取有效的并购投资重组模式,才能真正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企业并购投资重组的主要优势

并购投资重组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为企业产业升级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并购投资重组有效地增加了不同经营活动的实际利润,其主要的优势体现在:

(一)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目标

作为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规模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成本得到了合理控制,利润水平正在不断提升。通过并购投资重组的方式,企业可以扩大自身规模经济的生产范围,增大相关产业的市场占有率。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运用并购投资重组的发展模式,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突出优质资产的特色。同时,企业在摒弃劣质资产后,也可以拓宽新的业务范围,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nlc202309081107

(三)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衡量标准,良好的融资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当企业通过并购投资重组的方式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时,整体的融资能力将会得到有效地增强。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投资并购的主要优势,也体现了它的适用性。

四、企业并购投资重组模式选择的主要参考依据及注意事项

当企业所站的角度不同时,实际发展过程中選择并购投资重组模式时有着一定的参考依据,这些参考依据可分为:

(一)根据企业实际的并购方向,确定合适的并购投资重组模式

选择合适的并购投资重组模式,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企业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并购方向确定合适的并购投资重组模式。主要体现在:(1)当企业之间是互助的关系时,可以选择纵向并购的模式。这类企业主要是为了扩大自己未来的业务范围,挖掘出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巨大潜能。同时在一体化生产要求的影响下,通过纵向并购的方式,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当企业之间是竞争的关系时,可以选择水平并购的方式。通过这样的并购模式,企业的生产规模将会扩大。同时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市场竞争力将得到不断提高;(3)当企业为了实现多元化的经营目标时,可以选择混合并购的方式。这种并购方式可以分散风险,为企业经营利润的增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根据企业实际的并购类型,选择最佳的并购投资重组模式

常见的企业并购类型主要包括资产并购和股权并购。一些企业通过出价购买的方式,获得其他企业的经营性资产,从而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这样的操作过程即是企业的资产并购。在这种模式中原先的企业虽然被并购,但是相关的体制等依然存在,只是所有权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股权结构主要是主动并购其他企业的主体对象,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其他企业的净资产价值进行综合评估,从这些股东的手中购买相关的股权,实现对并购企业股权全面控制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中选择并购其他企业的主体对象成为了新的股东,自身的投资规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三)企业并购投资重组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并购投资重组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企业应该注意一些基本细节性的工作,主要体现在:(1)将这种模式置身于战略高度。当企业并购投资重组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工作要点时,相关措施的运用将会更有针对性,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也将得到有效保障;(2)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做好相关的工作。企业只有充分地了解自身的实际需求,明确发展过程中的战略目标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并购投资重组的实际作用效果;(3)做好相关的监督调查工作。在实施并购投资重组计划之前,企业应该对将要并购的其他企业实际的资产价值进行全面评估,对它的市场占有率、财务状况的真实性等进行必要调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五、结束语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很多企业通过并购投资重组的方式增强了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为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可靠度保障。企业在并购投资重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多,相关工作的开展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与具体针对性措施的实施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做好并购投资重组的相关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企业在利用投资并购重组的过程中,应该将它与企业实际的发展现状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这种模式应用过程中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曾凡珠.我国免税并购所得税政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2]田芮.汽车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高芃.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4]赵立彬.融资能力、企业并购与经济后果[D].北京交通大学,2013.

[5]龚琳云.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陈勇吉.A股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7]李晓君.我国上市企业并购的纳税筹划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作者简介:柯长松(1971-),男,河南泌阳人,高级工程师,管理学硕士,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技术自主创新和公司治理。

企业投资质量研究 篇4

现代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其中来自投资者的支持更加具有战略意义。投资者关系管理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为了长远发展, 企业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费用建立与投资者的双向沟通关系。财务报告是企业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渠道, 投资者要保证投资活动能圆满地按其预期的目标进行, 就必须依赖财务报告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以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最终也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由此, 财务报告信息为了满足投资者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必须不断地加以完善并提高其质量。

鉴于上述背景, 本文从企业与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投资者的关系质量, 这个新的视角来探究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质量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从而为更好地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并完善整个财务报告质量体系提供了依据。

关系质量是关系营销理论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目前探讨关系质量的文献主要出现在关系营销、B2B、服务营销等众多领域。我国著名管理学家刘人怀 (2005) 综合了众多学者对关系质量内涵的认识, 对关系质量给出以下定义:作为感知总质量的一部分, 关系质量是关系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关系满足各自需求程度的共同认知评价。其实质就是指能够增加企业提供物的价值, 加强关系双方的信任与承诺, 维持长久关系的一组无形利益。

二、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质量分析

从本质上看, 投资者与企业之间内在关系产生原因是双方的相互需求。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这种关系是有价值的, 这种价值就像顾客关系价值一样既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也能给投资者带来价值。无论是在产品市场, 还是资本市场中, 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都是如何建立和维系与顾客的长期、紧密的关系。根据对企业与投资者的相互关系分析, 它们之间的关系质量可以定义为:投资活动中企业与投资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投资关系的构建、运转及发展满足各自需求程度的共同认知评价。

借鉴了关系质量的相关理论, 并加以考虑资本市场中企业与投资者的交互过程特点, 我们至少可以把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质量的维度划分为: (1) 信任。实践表明, 投资者的信心会对其决策行为起主导作用。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 投资者会把资本投向自己值得信任的企业。投资者之所以愿意甘冒风险投资于上市公司, 是基于一种对企业的信任而企业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也是基于对投资者的投资或者投机动机的信任。 (2) 满意。投资者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的满意程度。只有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感到满意, 才能做出对企业投资的实际行动, 并将这种投资行为持续下去。 (3) 企业信息披露程度。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就是信息披露, 通过信息披露与交流, 能够在投资公众当中建立企业的诚信度, 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运营环境。所以, 企业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程度可以反映出企业以期与投资者现有关系能得到继续发展的意愿。 (4) 关系稳固性。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资本不断扩张的过程, 如果企业能在资本市场中持续地吸纳资本, 则其长期发展就有了现实基础。企业若需要一个稳定的资金链来支持自己的发展, 就应该要保持与投资者有一个稳固的关系, 让投资者坚持对企业的投资行为。

三、关系质量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

从众多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的文献中, 我们可以得到:在经济全球化下的财务报告应该能够提供相关、可靠、可理解, 并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反馈价值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所以, 一份能及时报告, 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可靠性并且让投资者能清楚理解的财务报告才是标准且有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这样的财务报告有着良好的决策有用性同时也切实保护了投资人的利益。基于对决策有用性和投资者保护观的双重角度考虑, 我们可以分离出可靠性、相关性作为财务报告的两个最主要质量特征。基于之前一系列的理论分析, 为了验证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质量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本文建立了如下假设:

(1) H1a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可靠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H1b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对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2) H2a投资者对企业的满意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可靠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H2b投资者对企业的满意对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3) H3a企业信息披露程度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可靠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H3b企业信息披露程度对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4) H4a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稳固性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可靠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H4b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稳固性对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四、理论及假设验证

(一) 问卷设计与发放

在上文, 我们从理论分析中建立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四个关系质量维度可能影响到财务报告质量的概念模型和理论假设。但假设是否正确?若正确, 关系质量的影响程度究竟如何?我们选择用问卷调研的形式来分析验证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次调研问卷采用现场收发的形式, 总共发放231份收回问卷共231份。剔除了漏填、错填、明显不认真填答以及不符合样本对象要求的问卷后, 其中有效问卷182份, 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78.8%。

(二) 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1、信度检验。

采用Cronbachα系数来检验各相关研究变量的内部一致性, SPSS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企业与投资者关系质量的四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均在0.7以上, 财务报告的两个最主要质量特征的Cronbachα系数也均在0.8左右, 并且, 量表整体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1。根据Cronbachα系数标准说明问卷的调查数据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 信度良好。

2、关系质量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来分析企业与投资者关系质量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 构建其回归方程。SPSS分析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回归分析结果看到, 修正R2判定系数表明了回归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且F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都小于0.001说明每个模型的总体回归效果是显著的。从表5看出企业信息披露程度、信任和关系稳固性三个维度进入了企业与投资者关系质量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回归模型, 而企业信息披露程度和信任进入了企业与投资者关系质量对财务报告相关性的回归模型。所以, 我们可以得到拟合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五、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以上的SPSS分析结果, 本文已经验证了提出的理论假设, 但有一些假设需要做出修正。以下是需修正的假设:

修正1:删除假设H2a:投资者对企业的满意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修正2:删除假设H2b:投资者对企业的满意对财务报告的相关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修正3:删除假设H4b: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稳固性对财务报告的相关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从企业与投资者关系质量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来看, 企业信息披露程度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最强, 它对财务报告的两个最主要质量特征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并且从回归分析可以看到, 与其他的关系维度相比, 企业信息披露程度的影响程度最大。所以, 建议企业要重视信息披露工作, 不仅要及时、完整地向进行强制性信息披露, 还要主动定期对前瞻性预测信息、公司治理效果等信息做自愿性披露。其次, 企业要在市场中建立自己的坚固基础, 专注自身的发展从而打造好优秀企业的根基, 才能维持与投资者的良好信任关系, 这也会对财务报告质量有正面的影响。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对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质量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综观整个研究分析结果, 希望能够藉此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一些启示, 通过改善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 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从而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以使企业能够为自身的长期发展获得更多的投资者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人怀, 姚作为.关系质量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1)

[2]马连福, 赵颖.基于公司治理的投资者关系文献评述与研究展望.南开管理评论, 2006 (1)

[3]张慧敏, 钟昀珈.关系契约视角下的投资者关系作用机理探讨.科学.经济.社会, 2009 (3)

[4]Holmlund, Maria.The D&Dmodel—dimensions and domains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perceptions[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1, 21 (jul/3)

[5]姚作为.关系质量的关键维度—研究述评与模型整合.科技管理研究, 2005 (8)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7]张彩云.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财会通讯, 2004 (10)

西安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研究 篇5

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导致资本的国际移动,区域性的经济同盟和集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弥补国家和地区建设资金不足,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升级,增加财政收入及社会就业,提高市场竞争水平等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出现的“超国民待遇”等已对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有政策和制度等客观因素,也包括监管部门与外商企业的主观原因。因此,必须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西安经济国际化进程步伐,进而推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西安市外商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吸引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形式更加多样,质量不断改善,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单位数持续增加。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西安市共有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简称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650个,占全市1.0%;从业人员14.68万人,占全市5.1%;资产总计1914.95亿元,占全市3.6%。

(一)区域集聚效应明显,开发区成为投资重点区域

西安市外商投资企业分布于除周至外的12个区县及8个开发区,西安市外资企业分布比较集中,主要聚集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全市的51.4%,超过一半;其次是城六区,占32.3%;其他区县和开发区分布相对较少。(区域分布情况详下表)、(二)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分布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外商投资企业对促进西安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投资领域日益广泛,目前涉及建筑业、食品、化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业等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全市这些行业单位的比重分别为34.3%、18.0%、12.8%;但是在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以及金融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分布较少。

与二经普比较,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行业分布比重呈现出6升3降,其中批发零售业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增加了50个,占全市行业法人单位比重提高了7.7个百分点,超越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比,在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分布中仅次于制造业;尽管制造业依然是外商投资企业分布最多的行业,但法人单位数减少了41个,是影响全市外资企业总体单位数增加不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西安市外商投资形式以外商独资为主

西安市吸引外资的形式主要有合资、合作、独资和股份制四种。在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对西安各方面情况都不太熟悉,为了便于尽快适应环境,投入生产和占领市场,外商投资主要采取合资和合作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外商逐步了解了西安,为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加快决策过程,外商越来越倾向于以独资的方式进行投资。

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末外商独资企业个数占比一半以上。与二经普相比,三经普外商独资企业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而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中外股份的比重均有所下降。

(四)投资来源地主要为亚洲国家或地区

西安市利用外资来源地比较集中,最多投资来源于香港,其次是韩国、新加坡、日本、台湾和法国,除法国外的5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市总数的半数以上。

(五)外商投资企业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与二经普比较(见表4),西安市三经普外商投资企业法人数增速均小于全国和陕西省;在副省级城市中,西安市三经普外商投资企业占比排位与济南市相同,仅高于哈尔滨市,远远低于深圳、广州等东部发达城市,也低于武汉、成都、沈阳等内陆城市。说明全市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吸引力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外商投资企业对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西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从1983年中美合作金花饭店开始的,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按照外商投资在西安的投资规模,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2)

第一个阶段是1983年—1991年,为探索、开拓和渐进阶段。主要特点是基数低、规模小,外商投资主要是探索和适应。

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1996年,为高速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基数变大,投资领域拓宽等,这是外商对西安市各方面比较了解和熟悉后的投资倾向。

第三个阶段是1997年—2003年,为稳步发展和调整阶段。这阶段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投资额出现暂时调整和下降,但波动不大且在2001年有所恢复和增加。

第四个阶段是2004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这阶段西安市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都比较明显。

历经30年的积累和发展、变迁,外商投资企业为西安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新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为西安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积极作用。

(一)提供就业、增加资本

外商投资作为资本引进的重要方式,对于扩大资本规模,增加资本数量,提高资本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不断发展,为西安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促进了西安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通过增加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投资,对全市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4.68万个,较2008年增长44.1%;2013年西安市外资企业资产总计1914.95亿元,较2008年增长122.0%;外资的投入,给全市提供了大量资金,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创造营业收入1729.35亿元,较2008年增长172.4%。

(二)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外商投资企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测算2013年,全市外资企业实现增加值328.72亿元,占GDP比重为6.7%。

分行业看,工业增加值占比最高,与外商投资制造业企业分布情况一致,其次依次为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行业,占比分别达到11.4%、9.7%、7.4%和6.6%。

从纳入常规年度调查的情况看(以下简称“四上单位”),2013年,全市“四上单位”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有247个,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38.0%;企业资产总计1605.5亿元,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83.8%;企业从业人员131906人,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89.9%,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市规模普遍较小。

从增加值看,全市“四上单位”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四上单位”增加值达到11.3%,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

三、西安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

西安市的外资企业越来越青睐采用独资形式,而较少采用合资或合作,这有利于外资减少管理成本,充分利用全市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但独资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体,与全市其他经济体的联系较少,其对技术的垄断,不利于我们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影响外资企业技术溢出。

我们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从投资方式、产业关联、科学研究、市场竞争压力、人力资本五个方面对西安市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溢出途径及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是西安市外商投资技术溢出渠道并不畅通,技术溢出效应有限。

(二)引资投资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升级力度相对较弱

近年来,西安市外资投向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趋势比较明显,但作为传统产业的制造业无论从投资企业数量还是从投资额规模来看,都占有绝对性地位。在第三产业内部,外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等的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外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力度还比较小。

(三)缺少大型项目的引进

尽管西安市外商投资呈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规模偏小,缺少大型项目引进,尤其体现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规模以上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比不到20%,80%以上的行业增加值都是有规模以下企业创造。

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机器设备陈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从而使外商投资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四)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经过多年建设,西安的基础设施体系已日趋完善,综合服务实力居于西部前列,对外开放的能力显著增强。但作为西部内陆城市,西安市对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大企业大财团的吸引力还明显不足。我国社会经济正进入改革转型期,单纯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各种优惠待遇来吸引外资具有暂时性,应该从长远的眼光对待投资。大企业大财团所需要的更高层次的投资环境,如更加开放的市场、多方面的信息来源、发达的金融服务等,这些条件的具备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对策及建议

(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西安市正处于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机遇期,其重要特征就是加强对外沟通交流,这无疑对全市大力发展外商投资经济是一个机遇,同时,全市也是高校集中和人才聚集地区,我们要利用好这些优势,立足地理区位、交通、旅游、文化和科教等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开发程度,发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作用,延续丝路历史,传承丝路精神,重振丝路雄风,高标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二)提高门槛,选商选资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我们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等。这种“超国民待遇”大大降低了外资企业的成本,增强其竞争能力,这对从“量”上吸引外资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引入了一些劣质外资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情的变化,我们应该根据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引进门槛,有选择的引进具有较好技术溢出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外资,从源头上把好关,选商选资。同时,规范、监管外资撤离,减少外资撤离带来的隐患。

(三)设立产业标准,促进产业升级

目前,西安市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对农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很小,这不利于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长远发展。要想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必须加大外资引进的政策导向,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引进一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有利于提升全市产业结构的外资企业,积极引导外商投资的产业流向,适当的推行产业倾斜政策,促进外商投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外来投资技术领先优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四)充分发挥开发区的龙头作用

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企业 员工培训 投资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6-01

对于企业来说,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我国的对外开放日益深入,市场经济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此,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对员工进行不断地培训。

1.企业员工培训投资中出现的问题

1.1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员工培训的资金投入上都存着不足,具体可以通过一些数据的分析加以比较。美国企业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大概300亿美元,大约占员工平均工资的5%。而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只有5%的国有企业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并且在此之中约20%的国有企业的培训费为人均10元至30元,这与美国相比相差甚远。当然这只是国有企业的状况,其他企业的状况或许有些不同,但同样也不容乐观。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投资中出现的资金投入不足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2缺乏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投资计划

要想取得良好的员工培训效果,制定和确立一套完整而规范的培训投资计划至关重要。然而,依据目前我国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部分企业在员工培训中根本就没有制定相应的培训投资计划,有些即使是制定了,也出现了计划执行不力的情况,从而严重阻碍了员工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

1.3缺乏科学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

要想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进行科学有效的需求分析是其基础和前提。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投资活动之前都没有进行系统的需求调查,而只是一味的听从上级的指示和安排,忽视了对员工个人培训需求的分析。这种盲目式的企业培训严重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解决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问题的对策

2.1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投资的重视

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投资的重视首先还是要从企业的管理人员做起。企业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员工培训的认识,充分理解企业员工培训投资对于公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员工自身也要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投资的重视,尤其是要把握机遇,对于公司提供的培训机会要好好把握,最重要的是要讲诚信,不在利益面前屈服,培训过后要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2.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加强执法力度,其目的就是要树立起企业人员依法办事的意识,从而构建诚信社会。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投资的过程中,往往会比较担忧员工在培训后会离职,泄漏企业的重要信息。虽说在培训之前,员工需要签署相关的协议作为保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旧难以执行,这主要与国家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有关。由于我国在员工培训投资方面法律的缺失,人们的维权意识比较薄弱,导致他们的权力常常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加之,在利益面前,人们的诚信意识也比较弱,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的信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必须借助相关法律的完善来弥补其中的不足,从而促进社会诚信的形成。

2.3规范培训市场

这里所说的规范培训市场,重点是指要规范第三方的培训机构市场,从而达到不断提高第三方培训机构的信息透明度的目的。通过提高第三方机构的信息透明度,能够是企业和员工迅速判断出培训项目是否可靠和必要,从而降低员工由于不信任而产生的不进行投资培训行为的概率。与此同时,还要完善信贷市场,避免企业和员工因为资金的原因而出现投资不足的状况发生。

3.结语

企业培训确乎是一项成本比较高的投资,而其成效则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为此,企业必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问题,将员工培训投资视为人力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投资的重视,制定出合理的培训计划,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国家和政府也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规范第三方培训机构市场,与企业一起共同促进企業员工培训投资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叶映.企业人才流失及其危机管理[J].经济师.2006(02)

[2]李荣生.从外企与国企的培训比较看国企培训变革[J].中国培训.2005(05)

[3]范骏,张钧.创新培训: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J].求实.2004(S1)

[4]赵曙明,吴慈生.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研究(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体系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03)

企业投资质量研究 篇7

关键词:信息披露质量,投资者信心,企业价值

一、引言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企业投资的增长都与投资者信心的保持与提振有着密切的关系。2008年至今, 全球金融海啸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信心的波动性, 凸显了其对实体经济影响的重要性, 也进一步显现了研究这一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 (花贵如等, 2010) 。投资者信心源于对企业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判断, 是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反映。那么是什么形成了投资者信心?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投资者信心的变化?投资者的信心对投资增长 (雷光勇等, 2011) 和股票收益 (雷光勇等, 2012) 有着显著影响, 而它又是怎么影响企业价值的?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能够减少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减少投资者进行决策与监督等的交易成本 (Healy&Palepu, 2001) , 进而提高投资者信心。随着投资者对企业预期的变化, 投资者的行为亦会受到影响, 在其行为变化的同时会引起股价的波动, 从而影响企业价值。本文直接将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通过投资者视角联系起来研究, 深化和丰富了信息披露质量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同时考察投资者信心与企业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 发现投资者表现的信心越强, 企业价值就会越大, 使投资者心理的内涵和作用得到更深层次的体现。

二、文献综述

(一) 投资者情绪

投资者情绪是相对于有效市场假说而言的, 来自于噪音交易理论。在有效市场假说中, 股票价格能够反映投资者所需要的所有相关信息, 现实市场价格与投资者对价格的预期是一样的。而噪音交易者却经常会对股票的未来价格预期错误, 因为会被自己错误的主观信念或者一些与反应股票价值无关的信息而干扰。因此, 投资者情绪可以定义为对股票市场总体乐观或悲观 (Brown&Cliff, 2004) , 或投资者投机倾向 (Baker&Stein, 2004) 。投资者信心与投资者情绪有一定的联系与区别。二者均反映投资者的心理状况,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巨大。但是Brown&Cliff (2004) 中指出投资者情绪有乐观和悲观两面, 而投资者信心是投资者情绪中乐观的一面, 强弱表明投资者乐观的程度。相对于投资者信心来说, 投资者情绪的研究已较为成熟。

(二) 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

Haskins, Ferris and Selling (2000) 认为20世纪90年代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风险在增加, 若要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风险, 企业披露的信息质量至关重要。只有获得了真实可靠的信息, 投资者才能选择正确的企业进行投资。信息披露主要分为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 Kim&Verrecchia (1994) 发现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减少。投资者会认为其是在公允价格下进行的股票交易, 这样该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就会得到增加。刘伟等 (2008) 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其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 发现公司加强自愿性信息披露将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

(三) 投资者信心与企业价值

目前上市企业价值的衡量与股票价值有关, 这说明企业价值与投资者信心二者之间也应该存在着某种联系。在国外, Delong等 (1990) 建造了噪音交易的基本理论模型, 通过该模型证明了股票均衡价格能够被投资者情绪所影响。Barberis等 (1998) 、Daniel等 (1998) 、Hong&steinle (1999) 研究了在决策过程中投资者具体的心理情绪偏差及其可能对股价造成的影响。Brown&Clift (2005) 则发现投资者情绪与同期股票收益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国内, 王美今等 (2004) 发现机构投资者情绪的变化不仅能够明显影响股市的收益, 而且收益也会通过风险溢价受到影响。伍燕然等 (2007) 则证明了投资者情绪是资产定价的重要影响因素。雷光勇等 (2012) 已经实证检验了投资者信心与股票收益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本文认为, 投资者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投资者通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水平的高低来对企业做出预期及评价, 进而在股票价格上反映出来, 最后企业整体价值也会发生波动。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信息披露是连接企业与投资者的重要纽带, 企业是信息的供给方与资金的需求方, 而投资者是信息的需求方与资金的供给方。信息披露的质量历来受到各类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对于投资者来说, 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高低与其投资行为的风险水平有关, 低质量的信息披露意味着未来的不确定性高, 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大, 投资者信心会受到影响。例如, Barry&Brown (1984) 、Handa&Linn (1993) 等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信息披露水平低的股票会被投资者会设定更高的风险水平, 从而投资者对这类股票的需求就会更小、出价也会更低、并且要求的投资回报更高。在我国证券市场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 外部投资者也趋于理性, 对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地提高。通过以上的分析, 提出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 公司外部投资者的信心就会越强

投资者信心高低不仅可以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高低, 对企业股价也有着决定性和直接性影响, 而企业价值就体现在其股票价格上。当投资者对股市充满信心时, 将买入股票, 使得股票价格上升, 企业价值同时增加。相反, 当投资者信心遭受打击时, 会大量抛售股票, 使股价跌落谷底, 企业价值得不到合理反映。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是提升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能够使投资者有效判断企业的真实状况, 对企业的投资使得企业的价值得到合理体现。根据以上分析, 提出假设:

假设2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外部投资者信心越强, 企业价值越大

假设2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外部投资者信心与企业价值的正相关关系在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公司中得到了增强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6年至201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A股公司为初始样本, 剔除金融、保险行业以及ST和PT公司样本, 数据缺失的公司予以剔除。信息披露质量数据取自深交所网站“诚信档案”中公布的所有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结果。用winsorize处理了所有的小于1%分位数 (大于99%分位数) 的变量。最终有1635个观测样本使用于模型2;2086个观测样本使用于模型3。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中的中国公司研究数据库。

(三) 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变量如下:

(1) 投资者信心指数构建。本文综合企业特征和市场因素, 选取了市净率、机构投资者比率以及换手率作为投资者信心的代理变量,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投资者信心指数。市净率。通过固定股利增长折现模型可知, 高的市净率值可能来源于高成长性和高盈利能力这两方面。较高的成长性带来了较高的市净率值, 从而影响着投资者的情绪, 同时投资者情绪的波动又会引起其投资行为的变化。一般来说, 投资者更加亲睐高市净率的股票 (袁国良等, 1999) 。机构投资者比例。机构投资者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市场理性, 他们的选择和反应都能够影响其他投资者。当机构投资者比例高时, 表明其对市场充满信心, 其他投资者也会被这种情绪影响, 因而整个市场的投资者信心都得到了增强。所以机构投资者比例可以作为投资者信心的代理变量之一。换手率。Baker&Stein (2004) 提出并用实证检验了用流动性指标来衡量投资者信心高低的方法。而衡量流动性最常用的指标就是换手率, 由此可以使用换手率来代理投资者信心。在现实中, 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高时, 换手率也会随之提高。本文选取深交所A股上市企业2006年至2010年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通过分析市净率 (Yr PB)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 (INST) 和换手率 (Yr TO) 这三个指标构建了投资者信心指数方程式, 方程式的系数为对应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与三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的和之比, 结果如下:IC=0.5696*Yr PB+0.4195*INST+0.0835*Yr TO… (1) 。模型中计算IC使用的是标准化的数据, 各系数都为正数, 与估计的一致。

(2) 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信息披露质量常见的实证计量方式有三种:信息披露的数量、收益的不透明度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对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考核的结果。信息披露数量的多少并不能够说明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 并且这个数据容易操纵, 而收益的不透明度这一指标的计算相当的复杂并且也容易被操纵, 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发布的考核结果不仅在权威性、综合性方面较好又简便易行, 能避免使用者的主观判断。因此本文选择了第三类计量方法, 具体赋值方法是:优秀为5, 良好为4, 及格为3, 不及格为2。 (3) 企业价值的度量。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计量通过自身股价来反映, 本文采用托宾Q来度量企业价值。Tobin’Q理论是由詹姆斯.托宾 (James Tobin) 于1969年提出的。他把Tobin’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Tobin’Q值大于1, 说明企业创造的价值大于投入的资产的成本, 表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在变量定义基础上, 根据假设1, 建立模型 (2) 来检验:ICi, t=β0+β1INDIi, t-1+β2ROAi, t-1+β3Cashi, t-1+β4Levi, t-1+β5Sizei, t-1+β6Nature+β7Year1+β8Year2+β9Year3+β10Industry+ε (2)

模型 (2) 中,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 选取了以下七个变量为控制变量, 资产收益率 (ROA) 、现金持有率 (Cash) 、资产负债率 (Lev) 、规模 (Size) 、最终控制人 (Nature) 、行业 (Industry) 和年份 (Year) (韩立岩等, 2007;刘丽亚, 2010) 。由于投资者一般是在获取企业信息以后才能对企业做出预期, 所以模型 (2) 中解释变量都采用上期数据计量。若β1显著为证, 则假设1得证。通过构建模型⑶来检验假设2a和假设2b:Tobin’Qi, t=β0+β1ICi, t+β2INDI_dummyi+β3ICi*INDI_dummyi, t+β4Growthi, t+β5Margini, t+β6Levi, t+β7Sizei, t+β8Nature+β9Year1+β10Year2+β11Year3+β12Industry+ε (3)

模型 (3) 中, Tobin’Q代表企业价值, 本文中使用了CSMAR数据库中的Tobin’Q_A、Tobin’Q_B、Tobin’Q_C和Tobin’Q_D表示。投资者信心指数用IC表示, 用上年年报披露的市净率、机构投资者比例和换手率计算得出。若模型 (3) 中的β1显著为正, 则表明投资者信心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2a成立;如果模型 (3) 中的系数β1显著为负, 表明投资者信心与企业价值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2b不成立。模型 (3) 中IC*INDI_dummy中的INDI_dummy表示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虚拟变量, 其具体做法为:将信息披露质量按均值进行划分, 大于均值的取1, 其余取0, 在本文中优秀和良好取值1, 合格和不合格取0。IC*INDI_dummy用来衡量信息披露质量对投资者信心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影响。若模型 (3) 中的β2显著为正, 则表明在信息披露质量高的企业中, 投资者的信心会增强, 企业价值也会随之提高, 假设2b成立;反之则假设2b不成立。模型 (3) 中, 对除了投资者信心特征变量以外的与企业特征及经营状况相关的变量进行了控制, 以检验投资者信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Growth) 、主营业务毛利率 (Margin) 、企业规模 (Size) 、反应企业受到债权人监督的财务杠杆 (Lev) 、最终控制人性质 (Nature) 、行业 (Industry) 和年份 (Year) 。

注:上方为Pearson相关分析, 下方为Spearman相关分析, N=1635, **, *分别表示在1%、5%的水平上显著。

注:上方为Pearson相关分析, 下方为Spearman相关分析, N=2086, **, *分别表示在1%、5%的水平上显著。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 (2) 是模型 (2) 除了行业和年度变量外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IC均值为0.0502, 表明投资者普遍不高, 这可能是由于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2008年次贷危机的打击。IC最大值 (最小值) 为1.9453 (-0.7027) , 标准差为0.5849, 表明在不同年度不同样本企业的投资者信心存在较大差异。INDI的均值为3.9596, 这表明样本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都达到了合格以上水平。INDI的最大值 (最小值) 为5 (3) , 标准差为0.6006, 表明不同样本企业不同年度的信息透明度有很大差别。表 (3) 是模型 (3) 除了行业和年度变量以外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企业价值的四个代理变量Tobin’Q_A、Tobin’Q_B、Tobin’Q_C、Tobin’Q_D的均值分别为2.0153、2.1265、2.7913、2.9391, 最大值 (最小值) 分别为7.7693、8.1701、10.8541、11.2981 (0.8496、0.8793、0.8756、0.9137) , 标准差为1.2462、1.3371、1.9205、2.0284, 这些统计结果说明样本企业不同年份的企业价值平均水平不高, 而且差异较大。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 IC的均值变为-0.0191, 最大值 (最小值) 为2.2828 (-0.9886) , 均值为0.701, 说明样本之间的差异很大。

(二) 相关性分析

表 (4) 是模型 (2) 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中IC与INDI的相关关系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 (Pearson系数为0.105, Spearman系数为0.095) , 表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投资者信心越强。IC与ROA、Cash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Pearson系数为0.309和0.156, Spearman系数为0.289和0.168) , 这说明企业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对投资者信心有正向影响。IC与Nature (5%水平) 、Size (1%水平上) 显著负相关, 表明投资者更偏向于规模小、非国有控股的企业。IC与Lev负相关, 但不显著。根据变量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表 (5) , Tobin’Q与IC显著正相关, 这说明投资者信心越强, 企业价值越高。Tobin’Q与Growth、Margin显著正相关, 表明企业主营业务增长率、毛利率越高, 企业的价值越大。在多元回归分析之前, 为了检测各变量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在对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以上初步分析以外, 所有变量经测试发现其VIF值均小于5。因此, 多元回归模型 (2) 和模型 (3) 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 回归分析

表 (6) 反映的是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对投资者信心产生的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系数为0.0385, 在10%的水平上显著, 表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投资者信心越强, 支持假设1。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证券市场在不断地完善当中, 外部投资者越来越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投资, 从企业提供信息的质量方面来评估企业价值。IC与ROA、Cash的关系与相关性分析中一样, 证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现金流越充沛, 投资者信心越强。从表 (7) 可以看出, 投资者信心与代表企业价值的四个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6753、0.7099、0.9989、1.0322, 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投资者信心越强, 企业价值越高。假设2a得到验证。IC*INDI与企业价值各变量的系数为0.2902、0.2937、0.5336、0.5538, 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外部投资者信心越强, 企业价值越大, 支持了假设2b。投资者信心越强, 对企业股价的正向影响越大, 从而企业的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四) 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稳健性测试: (1) 通过剔除残差为4个以上标准差的“异值”, 检验了回归结果中异值的影响, 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2) 在验证假设1时, 使用的是上期的数据来计算当期的投资者信心, 但是有可能上期的数据不能够完全地体现投资者信心, 所以2006年至2010年当期的信息披露数据与企业当期的投资者信心数据重新进行了回归, 得到的结果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3) 对模型在剔除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进行一次回归测试, 测试了文中两个回归模型对控制变量的敏感性, 发现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与原来基本一致。以上证明本文的回归模型的结果是可靠的。

五、结论

企业投资质量研究 篇8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在给予更多机遇的同时, 也由于体制的不完善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方向, 对企业的未来经营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会计的稳健性与盈余平滑度和企业投资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降低企业投资风险、避免成本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二、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一) 会计信息质量的涵义

会计信息质量对管理者的决策影响是很关键的, 尤其是在现代会计研究中, 财务数据和会计信息质量可能会决定企业今后的发展。会计信息质量就是会计信息能够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综合体现。会计信息质量是来自于财务数据的, 就是为了能够促进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可以参考的数据信息。

(二) 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发展趋势

早期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定义、特征和会计信息产生的方式上,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更多的体现在其预测性, 能够预知市场的发展, 为投资提供了参考价值, 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工作的指导方向。如何思考在会计信息质量如何在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价值成为企业研究的重点内容, 这成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三) 探讨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必要性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一定的市场地位, 就需要扩大资本, 但是企业的经营都是要以盈利为目的的, 所以利润的多少与企业的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时会计信息质量就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所有者需要根据会计信息质量来判断投资方向, 同时断定投资是否有效, 因此, 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企业进行良好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 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企业对损失和收益的确认能够保证会计的稳健性, 这样就从另外的角度体现了盈余质量, 可以降低经济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会计稳健性能够将企业的损失与盈余客观的处理, 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 对于企业高层决策发挥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会计稳健性和投资效率是呈正比的关系, 稳健性越好, 投资效率也就越高。

(二) 盈余平滑度的影响

企业的盈余管理也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可以用盈余平滑度来体现。所谓盈余平滑度就是盈余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盈余平滑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呈现反向增长, 盈余平滑度越高, 会计信息质量就越低, 那么投资风险就越大。

四、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一) 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企业对投资风险的判断

无论企业采取哪种投资方式, 哪怕是固定资产的追加, 都需要企业的高层做好决策, 可以说决策行为是一个常态的行为, 是要决定投资的收益和风险, 也是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估计。无论是对投资的决定还是对企业自身实力的了解, 都需要财务部门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 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质量, 从而作为判断作为企业参考的重要依据。根据这些信息, 企业高层判断具体投资行为的风险程度, 从而确定下一步的经济活动。

(二) 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企业投资的金额

投资效率的体现一般是由两个因素来决定, 投入的金额和投资收益, 很多企业做决策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而是根本一段时间内的会计信息显示的内容来决定企业是否继续追加资金的投入。所以, 在投资方向上, 会计信息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投资的金额上, 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旦会计信息质量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那么财务会计工作就会发生问题, 企业的投资的预期利润也就无法得到保障了。

(三) 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企业对投资效果的判断

会计信息质量及时性、中立性和可比性直接反映了会计信息在企业的影响, 这些都能影响决策者对投资行为的判断。如果会计信息不及时, 那么决策者就无法把握动态市场的瞬息变化, 信息的滞后可能措施投资的最佳时机;会计信息不中立, 就表示信息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这样就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性;过度的盈余管理也对信息质量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可见, 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是让投资者在对的时间内把握最佳的时机, 从容避免投资失败的风险。

五、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 以会计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形成收到了会计工作程序的严谨化和标准化的影响, 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就要建立工作制度, 从而保证内部会计环境。强调员工的风险意识, 通过建立评估体系保证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 并且对会计工作制定的工作准则进行完善和改进, 让会计信息能够高效的利用。

(二) 建立会计信息评价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率

财务分析师是目前企业在处理财务会计工作中依赖的人才, 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会计信息评价体系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这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这样就要求企业可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确定, 让相关部门进行监督, 披露公司的经营情况, 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评价体系也加强了信息有效性的判断, 能够选择对投资者来说有价值的信息, 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 加快所有者的决策判断。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会计信息质量是决定投资者投资方向是否正确以及投资金额的重要因素, 其高低水平不仅能够影响投资者的判断, 同时还影响投资效率以及公司经营利益。不可靠的会计信息质量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很可能影响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因此, 企业需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让管理高层做出更加可靠的判断, 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同时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有效评估, 使会计信息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让企业的管理层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理性的、正确的投资决策, 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经营。

摘要:市场经济下激烈的竞争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很多企业开始重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 为企业投资提供了数据参考。本文就是围绕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的投资效率的重要影响, 为企业运用信息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投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巍超, 张立刚.论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2015 (02) .

[2]赵丽锦.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 (06) .

[3]罗斌元.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J].商业研究.2014 (06) .

[4]史璇, 张倩文, 白雪.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经验数据[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 (06) .

企业投资质量研究 篇9

一、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影响了会计信息在经济社会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 只有高质量会计信息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在经济社会中发挥其功能;相反, 低劣的、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不能发挥会计信息的功能, 甚至还会扰乱资本市场的运行, 破坏公司治理。葛家澍 (2003) 认为,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 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 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规定。在众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靠性又是其最为重要的质量特征。相关研究表明:高质量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向资本市场上传递相关的信息, 克服信息不对称, 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从而抑制企业的投资不足;同时,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治理功能, 监督管理者, 抑制企业管理者的投资过度行为。

二、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非效率投资

(一) 股权融资中会计信息不对称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Myers和Majluf (1984) 考察了股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这一因素对企业资本投资的影响, 提出了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时将会面临逆向选择的问题。他们认为, 企业投资时融资路径为:先寻求内部融资, 再债务融资, 权益融资成为末选。当企业想要投资于新项目但没有足够资金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时, 企业外部潜在投资者由于没有及时得到会计信息, 企业的真实价值可能会被低估, 进而使得企业股价受到影响, 进而导致企业筹集资金时, 只能按照低于股票价值的价格发行。如果此时出现了能够获利的项目, 这个项目绝大多数利益都将被新投资者获得, 而公司原有股东的利益会因此而受损。但是, 在原股东的促使下, 很有可能就不会投资这个获利的项目, 就产生了投资不足。

投资过度行为也会在信息不对称时的股权融资中出现。若企业有多个投资项目, 但是外部投资者却并不清楚哪些会获利, 哪些会亏损, 他们只能以这些项目的平均收益率来判断企业的股票是否值得购买。此时, 若企业只有大项目会获利而其他的可能都亏损, 没有得到全面会计信息的投资者可能就会投资于该企业, 企业通过该项目获得的资金就会弥补其亏损项目, 从而出现过度投资现象。

(二) 债务融资中会计信息不对称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银行贷款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专业放贷机构的银行, 在对借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解读和监管中拥有很大优势, 银行判断企业信用状况是否良好, 是否具有偿债能力时, 仍是以会计信息为载体进行评测的, 以此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关风险。如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过低, 就会影响企业在银行及其他债权人那里的资信状况, 进而影响企业融资结果, 可能会迫使企业放弃一部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 从而造成投资不足。

Stiglitz和Weiss (1981) 对债务融资市场的分析也得出了信息不对称将影响企业债务融资, 进而影响企业投资效率。Myers和Majluf (1984) 认为, 在给定利率的条件下, 管理者当局认识到他们可能违约时, 倾向于借贷更多的资金, 同样逆向选择的问题也会发生, 借款者将提高相应的利率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从而导致融资成本增加, 影响企业投资行为。

企业债权人通常不参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 而且不能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派有代表, 只能通过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当企业想要进行债务融资时, 如果债权人认为不能通过新项目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报酬, 就会放弃投资, 企业就会由于资金不足问题导致投资不足。任丽珍 (2013) 认为, 由于信息不对称债权人也有可能会高估企业的债券, 从而使得公司以较低的成本筹到大量的资金, 导致投资过度。

综上所述, 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 影响企业获取相应的投资资金, 尤其是可能导致外部权益融资成本显著高于内源融资, 而过高的融资成本形成融资约束, 使一些企业被迫放弃原本好的投资项目而出现投资不足。

三、会计信息质量治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路径

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投资效率有着紧密的联系, 笔者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分析了企业非效率投资产生的原因。要治理企业因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非效率投资, 就要着眼于缓解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完善企业的治理机制, 同时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输出, 而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人为赋予的, 下面分别从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的作用和公司治理中会计信息的作用两个方面来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非效率投资治理, 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投资决策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从投资决策形成的过程来看, 能否选择正确的投资机会和获取投资所需资金是企业形成有效投资的关键。在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视角下, 选择正确的投资机会和获取投资所需资金均受到了相应的困扰, 从而导致了企业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等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

(一) 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

现代资本市场由于深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导致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扭曲。高质量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内部交易状况的重要信息, 通过缓解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 帮助投资者正确定价, 减少企业融资成本, 从而达到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治理。蒋瑜峰 (2010) 认为, 会计信息质量在资本市场上治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机制主要包括两种途径: (1) 高质量会计信息能够增加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降低投资者估计未来收益时考虑的风险水平, 降低企业权益融资成本, 从而治理企业因股票融资时导致的非效率投资; (2) 高质量会计信息能够缓解企业债务融资时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从而治理企业因采用债务融资时导致的非效率投资。

(二) 公司治理中会计信息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

公司治理是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与其投资者的一种组织安排, 用于解决由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一些机制或制度,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代理冲突和交易成本, 提高企业价值。公司中债权人-股东、股东-经理人的代理冲突是引发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根源, 会计信息的呈报影响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流动和财富分配。高质量会计信息能够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减少由于债权人-股东、股东-经理人的代理冲突引发的企业非效率投资。会计信息质量在公司治理中治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机制主要包括两种途径: (1) 高质量会计信息能够发挥监督评价作用, 有利于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减少股东-经理人代理冲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2) 高质量会计信息能够降低契约的不完全程度, 减少交易成本;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执行, 缓解债权人-股东代理冲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总之,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治理途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 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企业获取投资资金的困扰;二是通过在公司治理中监督、激励机制设计中的应用和降低契约不完全和优化企业控制权中的作用, 缓解了相应代理冲突而导致企业在选择正确投资机会的困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体现了会计目标在现实社会中完成的程度, 决定了会计信息在经济社会中作用的大小。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程度决定了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

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改善企业非效率投资

(一)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企业获取的经营成果是由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作用形成的。人力资本与股东和借款人投资于企业的财务资本相比, 在企业的经营成果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力资本的努力程度。现代企业要想获取更多利润, 就要考虑如何对企业员工做出正确的激励措施, 促使其做出正确的投资行为。当一家公司对它的人力资本的贡献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衡量时, 就可以用合适的方法鼓励它的经理人做出合理的投资行为。而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同时把公司人力资本的努力程度反映出来。

这方面可以充分运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相关性越高, 就越能真实地反映出公司人力资本的努力程度, 给资本的拥有者和投资者以合适的信息, 使其对于公司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大多数公司在设计和实施激励合同时都利用了会计信息的这一特点。实务中, 大多数经理的报酬方案也是以企业的净收益和股票价格为基础来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充分运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能够让企业的所有者在更大程度上了解企业资本的使用是否合理, 经理是否做出了合适的决策, 可以更有效地抑制企业管理者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二)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使得大多数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都存在着不一致, 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能够监督与激励经营者使其以所有者的利益为行动准则。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改变会计信息质量得以缓解, 然后正确地鼓励和监督公司的高管和底层员工, 引导管理人员进行合适的投资行为, 预防公司管理层因为非效率投资侵害股东利益。

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拥有财务资本的所有权, 但是将使用权交给了经营者, 财务资本具有分离性;经营者拥有自身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人力资本具有不可分离性;这两种资本的特点使得人力资本的拥有者———高管及员工, 若想要利用财务资本特点侵占财产, 可以以企业投资的方式侵占。比如, 投资过度行为可以使企业的“规模扩大”, 经理人可以以此获取更多的酬劳, 投资不足行为则能够使经理人获得更多的休息时间。

反映企业财务资本变化的会计信息主要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这是财务资本所有者保护其投资于企业资本的一项重要机制。越是可靠的会计信息, 对于企业特定期间的财务状况越能准确地反映, 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财产安全越能够保障, 对企业高管和员工的约束力越强, 通过非效率投资来侵占股东的财产行为越能有效预防和制止。

(三) 改善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

根据代理理论及信息不对称理论, 企业的一些非效率投资是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所产成的代理成本导致的, 随后就有可能出现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 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受到影响。因此, 企业想要降低其代理成本, 就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去缓解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代理冲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使公司的治理更加高效。国外学者的研究显示, 要想利用会计信息来缓解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 可以从其定价和治理功能入手。Biddle Gary C.等 (2009) 认为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受到了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的摩擦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 财务信息质量高的公司对于宏观经济环境的敏感性小, 其投资更少的偏离预计投资水平, 使得该公司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行为得到抑制。当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的投资效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时, 一般会出现在高杠杆且现金流匮乏的企业, 反之, 则出现在低杠杆且现金流充裕。除此之外,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在企业出现较低的总投资水平时增加其投资水平;反之, 则可以在总投资水平较高时进行适度的减少。

综上所述,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有效减少企业非效率投资。监管方必须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而不能仅仅采用简单抽查的传统方法, 如借鉴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来进行所谓相关性不高或可靠性不强等定性判断,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已经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不是形同虚设。评价会计信息质量最好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评判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 评价主体从会计信息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根据消费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对会计信息不同需求, 以一套能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科学指标体系, 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评分和排序, 以反映被评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是否能够实现, 首要的问题是评价方法问题。会计信息在改善企业非效率投资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还得从可靠性和相关性入手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进而改善甚至是解决部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问题。

参考文献

[1]Stiglitz, Joseph E.and Weiss, Andrew.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3.

[2]葛家澎, 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3]蒋瑜峰.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非效率投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企业投资质量研究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投资效率,产权分离

1 产权分离企业经营者为何要操纵会计信息

上世纪3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 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对企业的重大决策权和资产的剩余收益权, 希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实现利润最大化;而经营者更多的是追求自身的物质报酬和一些非物质性的因素。二者效用目标不一致, 导致管理者有利用内部人的信息优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当经营者有了为自身利益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机会倾向, 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用一种貌似合法合理的方式去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会计信息的作用之一就是反映经营绩效, 并以之解除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由于经营者实际管理着企业, 对企业的经营、运作情况了如指掌, 享有信息优势, 便为其操纵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而投资人为了融资的需求, 为了减少纳税的需要, 往往会主动要求经营者运用可以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或者直接要求其粉饰会计信息, 经营者这时正好不能完成所有者的考核指标或正好出现经营困难, 为了自身利益, 就借机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虚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量, 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借以谋取私利。

2 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投资效率是指企业通过投资活动, 投入一定资源、创造净收益、提升企业价值的能力。在实证研究中, 企业的投资效率是指在没有市场摩擦和道德风险的完美市场中对净现值 (NVP) 为正的项目的投资, 相反, 企业非效率投资是指由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的存在, 企业放弃NVP为正项目的投资不足行为和投资于NVP为负的投资过度行为。

会计信息质量高, 投资人能够通过会计信息对好的或坏的投资机会识别, 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减少逆向选择和流动风险, 缓解企业投资的融资约束。当企业自有现金流量较大时, 经营者可能会为了扩大企业规模而获取更多报酬投资于NVP为负的项目, 而当企业内部资金不充分, 遇到融资约束时, 经营者可能为了“偷懒”获得更多的娱乐和休闲而放弃NVP为正的项目。如果会计信息公开、透明、真实, 越有助于财务资本的所有者对其财务资本的保全, 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防止其采用非效率投资行为一类侵占企业资本, 就会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所以当公司自有现金流较大时, 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过度有更大的治理效应;当企业内部资金不充分, 遇到融资约束时,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不足有更大的治理效应。并且当高质量会计信息在信息使用者之间传播时, 预期利益会受到损害的一方就会联合起来, 通过内部谈判或外部市场机制, 相机地取得公司治理的支配权, 控制企业的投资决策权。

李青原在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监督与公司投资效率中以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通过实证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会计信息质量分别与公司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负相关, 而且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过度的负相关在审计质量相关的公司中更明显。由此可见, 在公司治理中, 高质量会计信息有利于缓解企业中信息不对称、降低契约不完全、保证企业控制权优化配置和有效执行, 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激励, 从而引导代理人从事正确的投资行为, 防止代理人采用非效率投资行为侵占委托人的利益。

3 如何规避产权分离企业经营者操纵会计信息以提高投资效率

3.1 会计人员由投资人委派, 工资薪金由投资人支付, 所有非物资财富的获取也由投资人决定给与

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原则的把握, 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重大, 由投资人委派符合会计法要求、品行良好的会计人员, 可以防止经营者自行选择和他狼狈为奸的会计人员。而会计人员的工资薪金由投资人支付, 所有非物质财富的获取也由投资人支付, 可以减少经营者拉扰腐蚀会计人员的可能性, 确保会计人员不会为了自身利益和经营者沆瀣一气。

3.2 会计师事务所由投资人选定

审计报告的公允性、合法性由出具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责, 一般情况下, 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客户会一味地满足公司领导层的意愿而出现会计造假。当负责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由投资人选定, 该事务所为了承接业务、长远合作的需要, 会实事求是地出具审计报告, 甚而有些还会出具管理建议书, 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 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3 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契约、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抑制经营者“偷懒”, 可以采取回报与贡献、报酬与业绩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为了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的行为, 应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奖惩制度, 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实行有效监督, 使违规者违规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其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好处。但契约不可能完全做到语言准确无误, 没有任何模糊性;不可能包含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更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履行。它提示我们一方面必须严格执行契约, 另一方面使契约存有一个发展的余地, 即所谓关系契约。此时, 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 违规行为的成本很高, 经营者不会故意选择舞弊、欺诈等违反契约的行为, 从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以提高投资效率。

参考文献

[1]田翠香《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会计信息质量鉴别与经济后果分析》博士学位论文, 南开大学

[2]郑红霞《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大学

中国企业印度投资风险评价研究 篇11

[摘 要]印度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投资印度前景广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科学技术五方面对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廉政程度、对外商的态度和政策管制是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关键词]印度;投资环境;投资风险;风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1-0050-05

Study on the risk eval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making an investment in India

ZHANG Tong-gong,SONG Zi-ji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India and China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economy, and investment in India has broad prospects. By adopt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his paper make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ion on the risk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making an investment in India in natural environment, polit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onest or clean politics and the attitudes and policy control to foreigners are the main risks faced by Chinese enterprises in India.

Key words:India;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vestment risk; risk factors

中国和印度同属金砖国家,中印两国又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两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资源众多,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在世界贸易保护倾向日益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愈演愈烈的当代,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印度投资办厂对加强中印两国经济合作,促进双方经济崛起,推动国际经济秩序进一步改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014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印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中印双方共同签署了包括核能合作、铁路合作在内的十二项协议,被外界认为是中印关系走势的风向标,并可能为中印关系带来方向性变革。中印关系发展新趋势为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带来了契机,然而,由于印度投资环境风险因素较多,我们需要对其加强研究,以正确引导我国企业在印投资。

一、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的现状

(一)中印双边贸易基本情况

中印双边贸易额在2004年为136.1亿美元,2013年时已达654.7亿美元,短短10年增加了3.8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8.05%。《印度时报》2014年3月称,中国已替代印度传统贸易国阿联酋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2013年中印双边贸易基本情况变化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出现了明显下滑,下滑幅度高达25%。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复苏,2010年中印进出口总额出现较大反弹,同比增长59.68%。近年来,中印双边贸易额呈现平稳增长,说明中印双边贸易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中国企业对印度投资概况

从投资领域来看,中国在印度投资的企业,在通讯产品、能源、机械制造、钢铁、基础设施等领域具有优势。在IT、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很多国有企业和大型私营企业也已进入印度投资。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统计资料,印度中国企业商会于2006年2月28日成立,当时会员仅包括中兴、华为、TCL、首钢、东方航空、江苏海外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等20家企业,截至2014年11月,已有107家中国企业加入,并成为印度中国企业商会常务理事会员。

为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印度投资风险,课题组对中国在印投资企业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其中收回有效问卷23份(企业名单见表2),下文将以此为样本进行分析。

从企业性质来看,以上23家企业中,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13家,居主导地位;从企业规模来看,员工在2000人以上的公司18家,资产总额在3亿元以上的公司19家,其中电力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企业居主导地位;从投资方式来看,中国在印度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主要采取设立分公司的形式,其他约1/3的企业是自建分公司,约1/4的公司是通过建立合资公司投资印度。由于大部分企业在印度投资刚刚起步,设立办事处和临时项目组的公司比较多。目前,在印度自建分公司的主要有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和华为集团几家大型公司,在印度有较大投资和销售收入的也基本限于这几家大型企业。

总体来讲,目前,中国对印度投资规模仍然较小,集约式投资缺乏,投资模式和投资领域比较单一,与两国的经济合作形势极不相符。

二、中国企业印度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经营受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科学技术五大宏观环境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方面,印度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通常在10℃~40℃之间,水旱灾害频繁。虽然印度水力资源比较充足,但由于印度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再加上人口激增、工业化经济飞速发展、农业区大量用水等因素,印度正面临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此外,印度在基础设施领域较为薄弱,即使是在首都新德里,像停电等电力系统不稳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给工厂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阻碍。负荷严重的运输系统,往往会造成货物延期,致使企业蒙受违约损失。薄弱的基础设施无疑是印度实现经济崛起的重要障碍。

在政治环境方面,中印政治关系长期以来曲折复杂,如在印藏人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印美军事关系问题等仍使中印两国难以建立起基本的政治互信。印度政府缺乏廉政建设,政务工作不透明,办事程序冗繁,行政机构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加之严重的地区保护主义,都使中国企业印度投资的政治风险大大增加。利好方面,印度政治环境稳定,经济政策开放,两国领导人对中印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印度政治外交环境整体趋向平和,金融危机后与中国深化合作的意愿日益增强,对印投资的政治外交环境形势趋向良好。

在经济环境方面,印度国民消费占GDP的70%,拉动了本国的经济增长,使得印度成为外国资本所青睐的投资沃土。2015年伊始,印度的批发价格指数(WPI)同比下降0.39%,零售价格也得到缓和,有利于降低投资企业的开支。目前,经济风险因素在于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跨国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经营管理不善等,企业不具备灵活的机制来承受资本流动、汇率波动、资本价格变动而产生的影响。虽然印度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较多的市场机会,但跨国投资企业却备受资本管制、汇率波动、通胀和市场秩序混乱的困扰。

在社会环境方面,印度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宗教派别多,有些宗教的教义甚至相互对立。20世纪80年代,宗教冲突严重,全国局势紧张。民族与宗教间的冲突无疑会制约印度经济发展。跨国投资企业应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道德法规,避免陷入民族纷争。在人口素质方面,截至2014年,印度约有25%的成年人口是文盲,适龄人口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10%。众多低文化、低级技能的劳动者难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这将阻碍跨国企业在印度投资的步伐。在社会诚信度方面,印度企业普遍信用观念淡薄,企业在印度投资时应小心谨慎,对新客户做好充分的资信调查。同时,对待老客户亦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防控风险,避免发生损失,不给印度不法商家以可乘之机。

在科学技术方面,印度的信息产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印度对计算机软件设计与研发产业投入巨大,其软件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此外印度在光伏发电、能源再生利用、电子商务等领域表现卓越。但是跨国企业投资与否还要综合考虑印度的科研成果转换率、新产品产值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等科技风险因素。企业应当在投资前先分析投资领域的可行性,再制定适宜的投资策略。

三、中国企业印度投资风险评价

(一)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对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的风险因素设计个指标,分别用表示,这个指标构成的维随机向量为。设随机向量的均值为,协方差矩阵为。

对进行线性变换,可以形成新的综合变量,用表示,即新的综合变量可以用原来的变量线性表示:

综合变量分别成为原始变量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个主成分,各综合变量在总方差中占的比重依次递减。对所采集的调查问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定义调查问卷中风险因素的评分,优、良、中、差分别对应1、2、3、4分,分数越高,风险越大。

(二)SPSS分析结果

运用SPSS软件对指标进行分析,投资风险因素定义如表3所示。

前三个主成分的线性组合如下:

综合因子中的系数远大于其他几个标量的系数,所以主要代表供水供电、交通通信、公务处理效率、对外商态度、信用风险这五个指标,综合反映基础设施、政治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领域的风险。主要是地理优势、市场风险、技术装备水平、经济增速,其中经济增速占比重最大,综合反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技术水平等领域的风险。主要是政治稳定性,其中宗教冲突比例较高,反映社会人文环境领域的风险。前三个主成分已经涵盖了自然及基础设施、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水平领域的投资风险,但可靠性不足,仅反映了约44.97%的信息,不能用来作为排序评价指数。因此利用主成分做线性组合,然后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构造一个综合评价函数,,依此计算出值的大小进行排序(见表7)。

(三)投资风险评价

在上述定量分析中,廉政程度、政策管制、政治稳定性、公务处理效率高居榜首,结合定性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的政治风险程度较高。印度政治风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腐败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存在执法不严,政策执行不到位等现象;二是政策管制使中国企业在印度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三是印度政府机关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下。

印度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同样给投资企业带来一定风险。调研中大部分企业认为印度拥挤的交通、低效率的运输、水电供应的不足和落后的生活设施严重阻碍了外资的进入,同样给我国企业在印投资带来很大的困扰。中国企业印度投资必须关注这些问题。

印度的经济环境虽然日益改善,但是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汇率不稳定带来的风险,经济秩序混乱、不公平竞争带来的市场风险,低效率的劳动力和日益增长的劳动力价格风险,不完善的经济政策等诸多经济风险都对中国企业在印投资形成了阻碍。

在技术水平方面,从定量分析来看,印度的科研成果转换率、新产品产值率和技术装备水平带来的技术风险较低。

在社会文化方面,宗教冲突和大规模反华事件在印发生的概率较低,但不少企业反映印度媒体和民众对中国的敌对情绪始终存在。印度对中国企业进行恶意诽谤和攻击的现象,使企业蒙受损失,需要政府尽快改善两国关系,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跨国投资企业而言,了解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尊重东道国人民的宗教信仰是跨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

四、结论与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由于政策管制、印度政府机构设置繁冗、办事效率低下、贪腐问题等诸原因,中国在印投资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较高,这方面的改善寄希望于印度政府进行行政机构改革,加强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第二,印度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邮政、电信服务情况糟糕,印度政府应当着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发展创造便利。第三,经济环境方面,尽管企业面临汇率波动和不良竞争的市场风险,但总体而言印度市场前景广阔,投资机会较多,印度政府应当通过控制通胀、稳定汇率等手段,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第四,社会文化以及技术水平所带来的风险较低,我国企业进入进度投资,要了解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尊重东道国人民的宗教信仰,降低可控风险。第五,中国企业在印度实际投资中应根据不同行业和公司自身特点,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更合理地规避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51-263.

陆以全.对印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法律应对措施[J].南亚研究,2012(3):38-42.

张佩伸.中印经贸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求知,2010(3):45-46.

邹毅,杨文武.印度经济关系结构的特性分析[J].南亚研究季刊,2012(1):432-37.

邓常春,邓莹.要素投入与制度红利:未来十年印度经济的增长前景[J].财经问题研究,2012(9):119-124.

IMF. Asia rising: patter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2006[R].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APO productivity databook, 2010.

Montek S. India's Prospects in the Post-Crisis World[M].Canberra:K R Narayanan Oration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10.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Forests Government of India. Climate change and India: assessment[R]. 2010.

企业投资质量研究 篇12

关键词:投资者保护,财务权益,会计信息质量

一、引言

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前提。投资者保护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影响一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的功能很多, 除了宏观的社会、经济、法律背景外, 单就直接原因, 既有证券市场本身的效率因素, 又有公司层面的治理、经营因素,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 很难用“一剂或几剂良药”解决所有问题。

Ball, Brown (1965) 通过一系列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提出, 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会对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做出反应, 从而证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的投资者, 会根据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做出投资决策, 同时会计信息披露也可以弥补法律制度对投资者保护的不足。

Engupta T.K. (1998) 研究表明, 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 则其资本成本越低。汪炜、蒋高峰 (2004) 研究指出, 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其权益资本成本越低。张宗新, 朱伟骅 (2007) 研究指出, 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能改善信息可靠性, 从而改变投资者的决策认知过程。

Bushman R.M, Smith A..T (2001) 研究表明, 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可以减轻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降低私有信息较少的投资者同私有信息较多的投资者之间的交易风险, 使投资者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中来。Lang M., Lundholm R. (2000) 研究发现, 公司及时披露会计信息有助于证实或修正投资者的预期, 引导股票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基于公司业绩状况不同, 每个公司都会选择相机披露策略, 进而寻求自身最佳的披露时间 (Chambers和Penman, 1984) 。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和披露方式的规范化、电子化,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披露频率及时不断提供有效信息, 而且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收费采用固定年费制, 信息披露次数选择不受显性成本约束, 而维持适度的披露频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 (陈向民等, 2002)

笔者认为, 会计信息质量是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的关键, 保证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是知情的。我国股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上市公司存在信息披露违规、盈余操纵、披露信息失真等信息披露不规范行为, 加剧了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 如何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提高市场有效程度, 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保护投资者财务权益, 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紧迫的研究课题。

二、会计信息的内容及其质量要求

(一) 会计信息的内容。

我国法律法规要求的信息披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公开发行募集文件, 招股说明书; (2) 上市公告书; (3) 定期报告, 包括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 (4) 临时报告, 主要包括重大事件公告、上市公司的收购或合并公告; (5) 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的持股情况; (6) 证券交易所要求披露的信息及其他信息。

(二)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1.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 相关性或有用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 明晰性。

明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 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4.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这就要求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 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 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5.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实务中, 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 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 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 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7. 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 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 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投资者等方面作出经济决策, 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如果不及时提供, 就失去了时效性, 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三、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一般关系

(一)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有利于提高投资者决策的有效性, 从而更好地保护了投资者的财务权益。

Shleifer和Wolfenzon (2002) 将投资者保护和公司财务连接在一起, 他们研究表明, 较好的投资者保护能够带来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财务权益。

(二)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 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对投资者而言, 会计信息越不透明对市场越不利, 只有在一个透明度高、会计信息披露充分的市场环境中, 投资者和市场才能繁荣。

(三)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 改善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的环境。

Armando等 (2007) 的研究表明, 一旦选择性披露的途径被关闭, 不仅对小公司造成损失, 而且该信息途径无法被其他信息途径代替, 资本成本显著上升。

(四)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的重要内容。

Defond等 (2007) 通过26个国家5 000份财务报告数据对年度盈余公告的质量的传递和投资者保护进行了研究, 发现盈余公告质量的高低与内幕交易法律监管存在密切关系, 并且年报盈余信息含量越大的国家其投资者保护机制也越强。

四、对策建议

(一) 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切实保障投资者财务权益。

我国在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方面起步较晚, 对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缺乏经验, 我们应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制定和颁发系统维护投资者财务权益的法规, 建立相应的会计信息监管机制, 并赋予监管机构必要的执法权限, 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

(二) 签定合同契约,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追责机制。

投资者与公司订立各项能充分保护自身合法财务权益的合同, 以确保一旦发生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等侵害行为, 投资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回属于自身的合法利益。

(三)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引进独立董事不是简单引进几个有社会地位的名人, 而是引进一种制衡机制与监督理念。应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及中小投资者代理人的作用。

(四) 制约大股东的行为。

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绝大部分是国有股东, 而且大股东往往和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关联交易。所以如果能制约大股东的行为, 可以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财务权益。

(五) 建立专门的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机构。

当信息披露不合规或投资者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有这样的一个机构为投资者维权, 将把我国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六) 投资者加强自身修养。

从主观原因看, 我国中小投资者的总体投机意识太浓、投资理念存在偏差、投资决策不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恰当保护, 从而纵容了大股东和内部管理者掠夺中小投资者的行为发生。所以投资者如果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修养, 可以避免或减少因为会计信息失真、披露不及时等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J

参考文献

[1].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et a.l.Legal determi-nants o f externa l fi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 (3) :1131-1150.

[2].JensenM, 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4) :305-335.

[3].王晓梅, 姜付秀.投资者利益保护效果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5) .

[4].孟子平.A股盈余公告的投资者保护水平研究[C].西南财经大学, 2010, (6) .

[5].汪炜, 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 2004.

[6].张宗新, 朱伟骅.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7.

上一篇:伊斯兰文化旅游下一篇:经营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