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2024-09-07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共12篇)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篇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必然选择。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还存在不少劣势,如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等。而“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则是克服这些劣势的理想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并在简要介绍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

一、我国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所谓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即众多民营企业为了获得外部规模的经济性,组成一个集群,一起到某一国家(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并通过彼此间的优势互补,形成配套服务。相对于单个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如下优势:

1、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力量。但总体而言,我国民营企业经营分散,不具有规模经济能力。据统计,截至2006年6月,中国已有465万户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达到6.8万亿元,但户均资本金不过148万元,其中60%的企业资本金在100万以下,资本金超亿元的企业不到1%。(1)“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则使企业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企业在东道国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生产环节转换成本,而集群内存在的大量熟练劳动力和具有不同生产用途的设备也使企业能够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满足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在市场交易费用低于企业内部组织费用的情况下,企业还可将集群内的分工协作外部化,即将部分零部件“外包”给其他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此外,集群内部的地理位置靠近,产品的运输和买卖成本较低,还能降低大规模生产所需的资产数量和资产专用性要求,从而降低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

2、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企业要成功进行对外投资,无疑需要一些特定的资源,如准确的信息、充足的资金、精通跨国经营的人才等,这些都是单个民营企业所缺乏的。“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则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弥补单个企业的资源劣势。首先,根据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集群能给企业带来信息搜寻的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内众多买者的聚集使企业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市场行情,而企业间因地理邻近、人员接触频繁也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其次,集群作为整体,拥有比单个企业高得多的信誉度,能减少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融资方面比单个企业更有优势。再次,集群内较易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人才的共享和互补,如A企业不适合的人才可能在B企业找到适合的工作。这就大大增加了求职者的就业机会,使人才在集群内大量聚集。而人才的高度集中不但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搜寻成本、员工培训费等),还加剧了人才竞争,加速人才的优胜劣汰,有效提高人才质量。

3、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企业只有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形成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而我国民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据一项针对湖北和广东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普遍落后10年左右,约17.1%的企业甚至是以70年代以前的技术设备为主进行生产。(2)“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则能有效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密切合作关系不但促进了创新资源的聚集(包括资金、设备等硬件资源和人才、知识等软件资源),也有利于知识、技术、经验等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在集群内快速传播,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同时,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亦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动力,领先企业的示范效应促使落后企业不断模仿和追赶,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此外,也促进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中介、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建立起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创新网络(见下图),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保证。

4、形成区位品牌优势

品牌是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特征的综合反映,好的品牌能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利润。而我国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加之海外投资初期投入大,单个企业依靠自身积累很难将品牌做大做强。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不到万分之二。(3)“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则有利于区位品牌的形成,形成单个企业品牌很难具有的优势。在品牌形象方面,它较单个品牌更为形象直接,且通常拥有比较深厚的人文底蕴。人们提到某一区域,往往会联想到该区域的特定产品,如瑞士的手表、意大利的时装等。在品牌建设方面,单个企业在宣传和推广上的投资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则可集中财力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产生“1+1>2”的品牌协同效应。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可以借助“区位品牌”效应,利用“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的垂直营销系统,以专卖店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销售,获取纵向一体化利润。如“第三意大利”服装集群中的“别尼通”公司在全球拥有5000多家专卖店,其中美国650家,日本300多家。(4)

二、我国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走出去”的民营企业逐年增多,在“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一些企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江苏、浙江的民营企业就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许多专业化市场。这些企业以制造性企业和贸易性企业为主,大多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以集群的方式“走出去”。在投资国家和地区的选择上,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以浙江为例,自1998年在巴西建立“中华商城”,到2007年2月在瑞典兴建中国商贸城,浙商已在海外创办了20多个专业市场(5),包括俄罗斯的“海宁城”、南非的“中华门”、尼日利亚的“中华商业中心”、匈牙利的“中国商城”、意大利的“中国城”、阿联酋的“中国产品交易中心”等。在美国、荷兰、乌克兰等地,也有温州商人兴建的专业市场。在经济贸易合作区方面,浙江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浙江已经拥有4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康奈集团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华立集团泰中罗勇工业园、前江投资公司越南中国龙江经济贸易合作区、吉利公司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济贸易合作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位。(6)据悉,华立在泰国设立的“泰中-罗勇中国工业园”规划引进中国企业50~100家,建成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即汽配、机械、建材、家电和电子等在泰国的产业集群中心与出口基地。但总体而言,大多数民营企业仍然是单个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笔者认为,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具备了“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集群式”投资是必要也是可能的。

三、我国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1、选择特色产业集群,带动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我国很多地区的民营企业都是以集群的方式存在,在东南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形成的集群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温州模式”、“晋江模式”、“东莞模式”等著名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下,区域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上。因此,应鼓励这些集群借助区位品牌效应率先“走出去”,带动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现有国情,一些生产过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和家电业)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现阶段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选择。民营企业的现有技术虽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仍具有相对技术优势,到这些国家进行“集群式”投资,不仅可以转移多剩的产能,还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浙江义乌为例,目前已有2000多名义乌人在国外经商,世界上10多个国际小商品市场都与义乌接轨,构建了庞大的国际营销网络。同时,企业还要善于利用种族纽带促进“集群式”直接投资,如餐饮业在国外华人聚集的地区开中餐店,进行连锁经营,就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2、培育群内龙头企业,带动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当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集群内部可能会出现一些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企业集团)。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以海尔集团为主导,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以嘉陵摩托集团为核心。这些企业在技术、品牌、营销、管理等方面独具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首先,龙头企业作为“先行者”所提供的信息、知识和示范效应,会刺激集群内竞争对手的跟随。其次,随着集群内协作水平的提升,龙头企业基于生产成本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通常只保留经营、人才、商誉等与技术秘密密切相关的核心资源,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和最终产品的销售,而将非核心资源的生产加工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因此,当龙头企业在国外设立生产基地后,为其进行配套服务的其他企业也可随其进入国际市场。这不仅能提高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使其他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化优势,增强跨国经营的实力,如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提高关联产业的技术水平等。

3、完善政策环境,引导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虽然集群的形成主要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在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当前应不断完善政府的政策环境,引导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有利于民营企业“集群式”投资的政策法规,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如商务部去年初就制定了一项在海外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区的计划,通过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生产型企业以集群的方式到海外建厂。其次,政府还应从法律、金融、公共服务等方面为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必要支持:在法律方面,应完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特别注重维护对外直接投资民营企业的利益;在金融方面,应尽量放松对外直接投资民营企业的投资额度限制,建立为其提供支持的民间融资机构,拓宽企业的资金来源;在公共服务方面,应在信息咨询、风险防范等方面给对外直接投资民营企业以有利支持,如成立“产业集群国际商务信息服务中心”,推动企业成立集群内企业互助组织等等。

参考文献

[1]范云霄: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及模式探讨[J].经济理论研究,2006,(6);

[2]汪琦: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集团化和集群化[J].企业经济,2004,(5);

[3]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马有才:中小企业集群式国际市场开拓研究[J].商业研究,2005,(9);

[6]晏雄:集群化: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现实选择[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5);

[7]郭彬: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5);

[8]王淼、潘学峰、刘佳: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3,(9)。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篇2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跨国公司为了取得东道国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控制权而输出资金,设备,管理技能等不同形式的资产或要素的经济行为

对外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1对外直接投资包括无形有形资产;对外间接投资只包括货币资本。2对外直接投资不涉及资产的所有权变更。对外间接投资,资产所有权在买方和卖方之间易手。 3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获得对外投资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权;对外间接投资目的是获取金融资产收益。 4在资产负债表中,对外直接投资属于有形和无形资产上的投资;对外间接投资属于企业持有的有价证券项目。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获取生产资源、开拓新市场、提高效率

2)开拓新市场 四个原因:国内客户或者供应商经营活动扩展至全球;更好地了解目标市场用户;运输成本和政府政策;进入主要竞争对手所在的国外市场。

这类投资成功两个前提:存在全球性产品市场、有效利用不同国家生产条件的差异。 投资环境评分分析法:将直接影响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分为8项(资本抽回、外商股权、对外商管制、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关税保护的意愿、当地资金的可供程度、近五年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根据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程度的不同而确定其不同的等级分数,再按每一个因素中的有利或不利程度给于不同评分,最后把各因素的等级得分进行加总作为对其投资环境的总评价。分数越高,环境越好。

国别冷热比较法:以冷热因素表示投资环境优劣的一种评估方法,热因素多的国家为热国、冷因素多的国家为冷国。

发达国家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1)对国外投资收益采取优惠税收政策2)政府向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技术协作3)提供投资信息及促进投资活动4)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及解决投资争端的国际中心 对外直接投资保证制度:指对投资项目所受的损失要百分百地补偿。对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投资项目所受的损失只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各国投资保证及保险制度的特点:第一,只限于对海外私人直接投资,承担关于政治风险的保险责任,不包括一般商业风险。第二,都是对外汇、征用和战争三种政治风险进行保险。第三,保险费和补偿损失因各国不同。第四,担保期限也不同。 跨国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中,两个或更多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互为补充、互相衔接的合作关系。 跨国战略联盟兴起的主要原因:(1)跨国战略联盟能够适应当今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2)跨国战略联盟有可能实现降低投资成本、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3)跨国战略联盟利于形成灵活协调的产销网络,实现产品结构多元化(4)跨国战略联盟有利于减少经营风险。

跨国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1)形式灵活(2)竞争中有联合(3)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4)在啬收益的.同时减少风险(5)充分利用了宝贵的资源(6)加强了合作者之间的技术交流

跨国战略联盟目标和管理:(1)开拓新的市场(2)优化生产要素组(3)分摊研究与开发费用(4)消除不必要的竞争(5)增强实力以对付共同的对手

费列罗(FERRERO ROCHER)意大利费列罗集团旗下的产品,其集团是全球第四大巧克力制造商,并拥有一系列优质创新的产品, 费列罗巧克力(FERRERO ROCHER)更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品牌。公司于1946年,由Pietro Ferrero先生始创于意大利北部,全力家族式经营,至今第三代,已发展到享誉盛名的跨国集团,并拥有一系列自创的名牌优质产品。公司于1946年,由Pietro Ferrero先生始创于意大利北部,全力家族式经营,至今第三代,已发展到享誉盛名的跨国集团,并拥有一系列自创的名牌优质产品。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创立了自己名字的公司。追溯这个成功的根源,我们不得不回到二战刚结束的那个时期。那时候米开力・费列罗的双亲成功地将他们的小糕饼店发展成一个工厂。这些重要的起步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米开力的双亲创造(事实上是发明)出的产品以及由他舅舅组织的高效率的销售网络。

费列罗的成功故事如今已发展到了第三代。米开力的儿子皮德罗和乔万尼作为首席执行官领导着集团。因此,公司的组织架构都基于稳固的家族结构,而且集团将继续在他们的领导下稳步发展。无论如何,在品牌背后,在所有财务报表后面,在一个大跨国企业的扩展后面,都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来自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的朴素、有创造力并且意志坚定的家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1984年,初出茅庐的意大利费列罗巧克力,面对巧克力市场国际著名品牌吉百利、好时等的市场割据和日趋萎缩的巧克力市场,以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市场为切入口,周密策划,独辟蹊径地与屈臣氏集团合作,一举成为世界巧克力糖果行业中的一支主流力量。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篇3

一、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一)民营企业已成为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坚力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省一些较大的民营企业,如万向集团、钱江摩托等就开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目的主要或是设立贸易公司,建立营销网点;或是在发展中国家及部分资源富裕国家投资办厂、办农场,以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或是在发达国家开办企业,就此引进先进技术;也有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掌握行业国际最先进技术。目前,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已从早期的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转变为以民营企业为主。至2007年6月底,浙江全省经政府部门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累计已达2809家,其中有1910家是民营企业,占总企业数的68%,民营企业投资额9.12亿美元,占所有中方投资额的70%。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是国有企业,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近五成;其次是民营企业,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近三成;外商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成。投资额达一亿美元以上的省市,按照排名为广东、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苏、辽宁、福建和山东。据2006年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的数据显示,在一些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已成为“走出去”的主体,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额分别占各省的97%、70%、65%和53%。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浙江省民营企业与其他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省市比较,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力相对较强,而远远高于全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

(二)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已初具规模

浙江省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经过前些年的摸索,已逐步适应了国际市场,增强了国际化经营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加快,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单个项目规模明显提高,总投资、中方投资分别达到109.3万美元和91.4万美元。其中,总投资1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45个,中方投资达到1.47亿美元,占全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4.5%。

2、投资地与华侨华人的分布相关

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与浙江省籍华侨及祖籍浙江省的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有关。浙江省有一百万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而浙江省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99%是在这些地区。这说明了华侨华人在浙江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浙江省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从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海外关系将产品带出去,用华侨华人的网络来销售商品,并在华侨华人的帮助下在当地投资办加工企业、贸易公司、建立研发机构。华侨还组织国外政府与企业代表团到浙江省考察访问,介绍当地投资情况。

3、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形式由主要以设立贸易公司和办事处为主,向以设立境外加工生产型企业、境外资源开发、境外营销网络、房地产开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商品专业市场等方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途径也逐渐多样化,从单纯出资设立企业发展到了跨国参股并购、境外上市。同时,企业从单打独斗“走出去”发展到集群式规模开发。目前,华立集团、康奈集团等已分别在泰国、俄罗斯建立国家级的工业园区。

二、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刘易斯·威尔斯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是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竞争优势的来源的主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在民族产品和海外生产上的优势和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下面以小规模技术理论为基础,分析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的优势:

(一)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需求有限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征,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收益,这个市场空档正好被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所利用,以此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

尽管浙江民营企业不能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利用垄断技术,获取高额利润,但是浙江民营企业却能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大公司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虽然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浙江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不能说拥有多大的优势,但相对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市场经济转轨国家来说,仍会拥有比较优势的落差,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优势产业,而这一产业也是浙江民营企业较为集中和占有优势的产业。浙江民营企业在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复合型新产品生产上具有特殊优势。同时,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良好。虽然浙江民营企业没有雄厚的财力投入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创新热情同样很高。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欧盟CE认证的企业越来越多。不少民营企业在技术上的个性也十分明显,并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

(二)民族产品在海外生产上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特征表现在鲜明的文化特点上,这些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海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而建立。如华人社团在食品加工、餐饮、新闻出版等方面的需求,带动了一部分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投资。而这些民族产品往往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优势。

目前,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主要是机械、纺织、电子、轻工等行业,房地产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金鹤、新洲、华天、华立等一批民营企业则赴俄罗斯、南美、中东等开发矿产、森林、能源等资源。但是,也有些企业利用了民族产品在海外生产上的优势,获得了可观的效益。例如,去年有家浙江的民营企业就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投资约184万人民币,成为了“小尾羊”火锅店的澳洲加盟商,店里的桌椅器具、主料汤料都来自国内,还在国内大厨的帮助下培训了15个兼职服务员和10个兼职厨师,每天的顾客以在澳华人为主。

(三)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产品相比,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这一特点也自然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其产品的营销策略往往是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树立产品形象。以创造品牌效应。“小、快、活”是浙江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优势,具有灵巧的组织结构,在海外设立企业不必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在公司体系内部有复杂、多样、紧密交织的组织管理结构,因此也具有较低的管理成本。

三、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

浙江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时,应充分发挥上述的优势,选择合理的投资策略,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能力,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投资对象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

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朝大型、特大型的方向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差,市场范围小,限制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时,应该把多数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的主要区位,比如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如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尼亚等国与我国关系一向良好,始终保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密切合作。阿尔及尼亚与中国的友谊更是源远流长。而这些国家社会总体来说比较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基础,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计划,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同时浙江民营企业无论在生产技术上,还是在产品生产上、营销策略上在这些市场都具有优势,投资机会很多。在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作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同时,根据小规模技术理论,浙江在服装、饮食等方面有优势的民营企业应加强对东南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投资,因为这些国家的华人较多,并且分布较集中。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高,但也存在中下水平的消费阶层,可以利用我们的小规模优势,来占领这部分消费市场。

(二)以合资、合作为主要投资方式

浙江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上可以采取设立新的公司、收购既成的公司、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在国外生产等方式。一般来讲,如果企业实力较强。对海外市场了解比较充分,又有人才优势、较强的国际管理经验,则可以在国外设立新的公司,也可以收购既成的公司,采用“买壳上市”方法。如杭州萧山的中国万向集团,先后在七个国家创办了十八家企业,并于2006年购买了美国一家上市公司,成功地在美国纳斯达克“买壳上市”。当然浙江民营企业可以更多的选择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合资合作经营的风险相对较小,外来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当地市场,既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还可以分享现有资源和市场通路。与当地有实力的商家合作,己方提供设备、技术,对方出资金,并负责销售。这些就利用当地商家进行低成本扩张和渗透,同时又达到转移风险,有效化解由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三)投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占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家电、玩具、轻工和部分机电行业。如纺织与服装业生产能力较大,许多企业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但目前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生产能力大于国内需求。到国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拓当地市场。所以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选择上,应以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机械电子以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到境外投资办厂,进行产品的组装和加工生产。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应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

(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低价策略开发市场

中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浙江民营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规范、快捷、有效的渠道,所以在去国外投资设厂之前,市场调研工作必须充分、周密、全面。要对当地的投资环境、市场需求和潜力、资源、劳动力成本、居民收入及购买力、科技发展水平、法律法规、税收指标、外汇政策,甚至宗教信仰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派出专人进行实地考察。在对当地的消费市场、竞争信息、进人成本、市场发展趋势等进行细致的调查和评估,在对当地市场了如指掌之后才能设计出合理的产品结构,确定相应的市场开发和竞争策略。在市场开发上,浙江民营企业可以沿用其在对外贸易中采用的低价策略,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包括管理人员在内)、广告成本和研发投入来拓展市场,保持和扩展它们的市场份额。如在国外的管理上,可以实施“本土化”策略,即在经营方式、销售上实施“本土化”,在管理体系上实施“本土化”。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篇4

所谓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即指众多民营企业为了获得外部规模的经济性,组成一个集群,一起到某一国家(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并通过彼此间的优势互补、配套服务等形成集群效应优势。相对于单个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如下优势:

(一)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总体而言,我国民营企业经营分散,不具有规模经济能力。据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介绍,截至2006年6月,中国已有465万户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达到6.8万亿元,但户均资本金不过148万元,其中60%的企业资本金在100万以下,资本金超亿元的企业不到1%。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则使企业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企业在东道国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生产环节转换成本,而集群内存在的大量熟练劳动力和具有不同生产用途的设备也使企业能够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满足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在市场交易费用低于企业内部组织费用的情况下,企业还可将集群内的分工协作外部化,即将部分零部件外包给其他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此外,集群内部的地理位置靠近,产品的运输和买卖成本较低,能降低大规模生产所需的资本数量和资产专用性要求,从而降低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

(二)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企业要成功进行对外投资,无疑需要一些特定的资源,如准确的信息、充足的资金、精通跨国经营的人才等,这些都是单个民营企业所缺乏的。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则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弥补单个企业的资源劣势。首先,根据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集群能给企业带来信息搜寻的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内众多买者的聚集使企业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市场行情,而企业间因地理邻近、人员接触频繁也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其次,集群作为整体拥有比单个企业高得多的信誉度,能减少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融资方面比单个企业更有优势。再次,集群内较易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人才的共享和互补,如A企业不适合的人才可能在B企业找到适合的工作。这就大大增加了求职者的就业机会,使人才在集群内大量聚集。而人才的高度集中不但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搜寻成本、员工培训费等),还加剧了人才竞争,加速人才的优胜劣汰,有效提高人才质量。

(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企业只有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形成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而我国民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据一项针对湖北和广东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十年左右,约17.1%的企业甚至是以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技术设备为主进行生产。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则能有效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密切合作关系不但促进了创新资源的聚集(包括资金、设备等硬件资源和人才、知识等软件资源),也有利于知识、技术、经验等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外溢或交流在集群内快速传播,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同时,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亦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动力,领先企业的示范效应促使落后企业不断模仿和追赶,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此外,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中介、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建立起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创新网络(见图1),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保证。

(四)形成区位品牌优势

品牌是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特征的综合反映,好的品牌能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利润。而我国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加之海外投资初期投入大,单个企业依靠自身积累很难将品牌做大做强。据《市场报》2007年1月报道,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不到万分之二。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则有利于区位品牌的形成,形成单个企业品牌很难具有的优势。在品牌形象方面,它较单个品牌更为形象直接,且通常拥有比较深厚的人文底蕴。人们提到某一区域,往往会联想到该区域的特定产品,如瑞士的手表、意大利的时装等。在品牌建设方面,单个企业在宣传和推广上的投资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则可集中财力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产生“1+1>2”的品牌协同效应。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可以借助“区位品牌”效应,利用“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的垂直营销系统,以专卖店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销售,获取纵向一体化利润。如“第三意大利”服装集群中的“别尼通”公司在全球拥有5000多家专卖店,其中美国650家,日本300多家。

二、我国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走出去”的民营企业逐年增多,在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一些企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江苏、浙江的民营企业就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专业化市场。这些企业以制造性企业和贸易性企业为主,大多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以集群的方式“走出去”的。在投资国家和地区的选择上,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以浙江为例,自1998年在巴西建立“中华商城”,到2007年2月在瑞典兴建中国商贸城,浙商已在海外创办了20多个专业市场,包括俄罗斯的“海宁城”、南非的“中华门”、尼日利亚的“中华商业中心”、匈牙利的“中国商城”、意大利的“中国城”、阿联酋的“中国产品交易中心”等。在美国、荷兰、乌克兰等地,也有温州商人兴建的专业市场。在经济贸易合作区方面,浙江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现已经拥有4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康奈集团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华立集团泰中罗勇工业园、前江投资公司越南中国龙江经济贸易合作区、吉利公司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济贸易合作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据悉,华立在泰国设立的“泰中-罗勇中国工业园”规划引进中国企业50~100家,建成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即汽配、机械、建材、家电和电子等在泰国的产业集群中心与出口基地。但总体而言,大多数民营企业仍然是单个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三、我国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选择特色产业集群,带动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我国很多地区的民营企业都是以集群的方式存在,在东南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形成的集群极大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温州模式”、“晋江模式”、“东莞模式”等著名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下,区域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上。因此,应鼓励这些集群借助区位品牌效应率先“走出去”,带动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现有国情,一些生产过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和家电业)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现阶段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选择。民营企业的现有技术虽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仍具有比较优势,到这些国家进行集群式投资,不仅可以转移过剩的产能,还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浙江义乌为例,目前已有2000多名义乌人在国外经商,世界上10多个国际小商品市场都与义乌接轨,构建了庞大的国际营销网络。同时,企业还要善于利用种族纽带促进集群式直接投资,如餐饮业在国外华人聚集的地区开中餐店,进行连锁经营,就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二)培育群内龙头企业,带动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当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集群内部可能会出现一些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企业集团)。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以海尔集团为主导,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以嘉陵摩托集团为核心。这些企业在技术、品牌、营销、管理等方面独具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首先,龙头企业作为“先行者”所提供的信息、知识和示范效应,会刺激集群内竞争对手的跟随。其次,随着集群内协作水平的提升,龙头企业基于生产成本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通常只保留经营、人才、商誉等与技术密切相关的核心资源,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和最终产品的销售,而将非核心资源的生产加工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因此,龙头企业在国外设立生产基地后,为其进行配套服务的其他企业也可随其进入国际市场。这不仅能提高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使其他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化优势,增强跨国经营的实力,如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提高关联产业的技术水平等。

(三)完善政策环境,引导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虽然集群的形成主要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在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当前应不断完善政府的政策环境,引导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有利于民营企业集群式投资的政策法规,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如商务部2008年初就制定了一项在海外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区的计划,通过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生产型企业以集群的方式到海外建厂。其次,政府还应从法律、金融、公共服务等方面为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必要支持:在法律方面,应完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特别注重维护对外直接投资民营企业的利益;在金融方面,应尽量放松对外直接投资民营企业的投资额度限制,建立为其提供支持的民间融资机构,拓宽企业的资金来源;在公共服务方面,应在信息咨询、风险防范等方面给对外直接投资民营企业以有利支持,如成立“产业集群国际商务信息服务中心”,推动企业成立集群内企业互助组织等。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必然选择。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还存在不少劣势,如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等,而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则是克服这些劣势的理想选择。在分析我国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选择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群内龙头企业,完善政策环境,促进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

关键词: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范云霄.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及模式探讨[J].经济理论研究,2006(6).

[2]汪琦.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集团化和集群化[J].企业经济,2004(5).

[3]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马有才.中小企业集群式国际市场开拓研究[J].商业研究,2005(9).

[6]晏雄.集群化: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现实选择[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5).

[7]郭彬.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5).

[8]王淼,潘学峰,刘佳.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3(9).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篇5

经济学0801班

锁旭东06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越来越强。全球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贸易和投资大幅度提高,世界投资已经由过去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转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投资。这种变化深刻地表明,全球化已经将各国经济紧紧联合在一起。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大量引进的FDI相比,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为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也面临着较好的内外部环境。但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本文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并针对目前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初期,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历史相比滞后了一个多世纪。经过20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截至2003年7月底,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非金融类企业7222家,中方投资金额超过100.9亿美元。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目前中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据统计,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中国仅为1:0.09。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目前中国海外企业平均投资不足140万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50万美元的水平。由于规模偏小,中国的跨国企业很难获得

规模优势,难以进行有效地研究和开发,无力支持销售和售后服务,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即有限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小规模生产→较高的生产成本→低质量→低价格→较低的市场占有率→更小的规模制造。

三是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与前些年相比,尽管近几年中国海外投资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出现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积极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建立独资或合资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但总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然偏小。如在非贸易性海外投资项目中,近40%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项目(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等)。由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类似产品的竞争,这类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景不甚乐观。

四是企业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46.8%在港澳地区;其次是北美,占13.7%。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五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海外企业中赢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其中以生产性企业居多。这与国际上工业类企业在跨国公司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和巨大规模形成鲜明对比。

二、发展前景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曾用经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之间的关系,发现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此时吸收外资很少,几乎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400—1500美元,引进外资增长,而且开始有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但投资净流出为负数;第三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2000—4750美元,净投资流出仍然为负数,但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第四个阶段是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其净投资流出已转为正数,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输出国。根据这个一般性规律,若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中国内地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NP至少应当划入邓宁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即使按照现行汇率折算,目前也已经可以列入邓宁所划分的第二个阶段。因此,从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在经过长期大幅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鼎盛期之后,将逐步迎来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

实际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首先,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已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行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通过对外投资,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在国外投资建厂,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就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其次,“入世”在给中国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入世”后中国企业面临的义务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内,所获得的权利和机遇则主要体现在国外,即体现在外国向中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权利和机遇,就要尽可能地向海外进军。最后,从企业国际化道路的一般进程来说,首先是发展间接出口,如通过专业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出口商品或服务,而后是直接出口,如企业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或进出口部门来处理相应的业务,最终再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贸易总额已名列世界第五位。国际贸易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相应对策

第一,要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中国在更高层次上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需要。一国的产业升级虽然可以在本土范围内进行,但回旋余地一般较小。从国外有关经验来看,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是在全世界范围进行的,它把一些传统的“夕阳”工业和一些“朝阳”产业中的“夕阳”环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如波音飞机的所有零部件分别都放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中生产。与此相反,英国过去为了淘汰纺织工业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仅局限于英国本土,结果造成大量失业,付出了沉重代价。第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确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基本类型。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中总体上处于中游地位:相对于更低阶梯国家而言,中国某些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相对于更高阶梯国家而言,学习和赶超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中的特定位置决定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同时存在。一类是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近500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许多产品在技术水准和质量档次方面都要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另一类是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如为了培养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核心能力,海尔集团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了以研发和技术转让为主要目的的海外企业,并在美国洛杉矶、硅谷,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及加拿大蒙特利尔设立了6个产品设计分部。另一方面,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海尔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拉美的国家都设立了海外企业,从而走出了一条学习型和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调整地区结构,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多元化。除中国已进行投资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以外,从中近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包括经济转轨国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增长较快,并且中国许多产业相对于其国内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理想的目标国。另外,周边国家如东盟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接近,又有“10+1”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经济合作推行的领域为投资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来看,中国愿与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为贸易商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

第四,完善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规模与技术含量。在宏观上,要加强调控对外投资的力度,健全对外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篇6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的加快,广大民营企业有必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使自己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其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紧迫性。此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技术壁垒给企业出口带来了巨大障碍,也在刺激着中国民营企业 “走出去”。因此,本文探索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民营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品牌战略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服务,但无论是政府扶持,还是银行信贷,都要求民营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提高盈利能力,建立自身的良好信用

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信用不佳。一部分民营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键全的财务制度,从而不符合贷款条件。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融资的基础,如果信用问题不解决,即使外部融资环境再优越,企业也难以获得资金。因此,中国民营企业提高融资能力,首先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盈利能力,增强信息透明度,建立自身的良好信用。

(二)走银企联合道路,促进国际化经营

企业的对外投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研究开发等,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各种国际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跨国银行广泛的国际网络和一体化的资金传输系统,使其境外子公司在现汇管理、汇率变动预测、国际金融市场行情变化预测等方面得到我国跨国银行提供的高效服务。通过银企密切合作,我国民营企业和银行可以在国际化道路上相互提携、共同发展。

二、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人才培养战略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建设途径

1.重视员工培训,内部挖潜

对于一些已经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初步成功的民营企业,比如华为、格兰仕等,通过内部培养国际化人才十分重要。民营企业从内部选拔的人才对本企业的情况,特别是国际化经营策略掌握得比较透彻,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国际化服务。因此,对于有潜质的员工,企业应该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培训,包括上岗培训、不同岗位的在职培训等,同时鼓励员工进行各种继续教育。

2.拓寬人才引进渠道,引进外智

所谓引进外智,主要指与国际化人才拥有量比较丰富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助他们的人才库,对一些重要岗位和特殊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惜重金的聘请。

(二)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克服家族主义和任人唯亲的思想,竞争用才,才真正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等,不仅仅靠高薪,还可以考虑利用股份、期权等能将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状况联系起来的手段留住并激励这部分优秀人才。

三、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品牌战略

(一)统一的全球化品牌战略

该战略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一个统一的品牌。使用统一的品牌,能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广告费用,有利于企业集中所有的资源塑造一个大品牌,综合品牌下单一产品的市场状况还会反哺其他产品的市场状况。但是,在品牌的前期建设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品牌建设周期长,这就需要企业有相当的实力。已经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了喜人成绩的中国联想集团,2003年宣布其标识由原先的Legend变为Lenovo。联想更换品牌标识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梳理并明确品牌内涵,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为下一步的国际化步伐奠定基础,并尽力将其塑造为世界品牌。

(二)多品牌战略

多品牌战略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品牌。比如我国的TCL集团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已经拥有了TCL、乐华、施耐德和Govedio四个品牌,并计划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针对不同的营销区域、不同的消费者结构层次积极开展多种品牌市场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企业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推出自身品牌或者是并购当地品牌,迅速获取市场和销售渠道。但是,这一战略可能分散品牌资源,削弱主流品牌的影响力及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三)OEM→OBM战略

OEM能充分利用企业的闲置资源、消化过剩产能、获取资金积累,同时获取相关的技术、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的积累,避免产品的技术风险以及在国际市场销售的市场风险。企业通过OEM积累各方面的资源和经验,最终目标是建立自有品牌,即实现OEM到OBM的战略转移,开展跨国经营。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格兰仕从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企业,通过OEM开始企业的创业,也通过OEM走向国际经营之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总体而言,作为具有强大实力的民营企业来讲,可以考虑统一的全球化品牌战略或多品牌战略。就我国民营企业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只有像联想、万向、TCL、华为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讲,由于规模、资金等的限制,采用OEM可以为企业积累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最终实现自身品牌的国际化不失为中小民营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9.

[2]尤宏兵.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篇7

我国学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宏观层面的考察, 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整体角度展开研究, 代表性的是冼国明从技术积累和竞争策略两个方面对进行研究, 针对发展中国家, 提出了“学习型FDI”模型;赵伟等鉴别了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技术进步的机理, 并构建了实证分析框架;二是微观层面的考察, 主要是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角度展开研究, 茹玉骢提出了跨过公司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的系列效应;马亚明, 张岩贵运用技术单向扩散与双向扩散模型, 论证了技术落后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靠近技术先进企业以分享技术扩散的好处。

从实证出发进行考察, 是验证二者关系的另一个方向。

►►二、模型的建立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模型, 可以借鉴Coe和Helpman的贸易溢出模型, 其表述形式如下:lnFit=α0i+α1ilnSundefined+α2ilnSundefined+εit (1)

式中, Fit为第i国在第t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 (TFP) ;Sundefined和Sundefined分别是第t时期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和外国研发资本存量;α0i为特殊固定截距项, αit、α2t分别表示国内和外国研发资本存量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弹性, εit是随机扰动项。

为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对该模型进行修正, 建立如下模型:

lnTFPt=α0+α1lnSDt+α2OFDIt+εt (2)

上式中, α0是我国历年全要素生产率, SDt是我国历年研发资本存量, OFDIt是我国各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 α0是特殊固定截距项, α1、α2分别表示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对TFP的弹性, 为待估计项, εt是随机扰动项。

►►三、相关变量及其测算

从模型 (2) 可以看出, 需要计算出TFP、SD和OFDI, 才能测算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

1.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

TFP的测定采用C-D形式的生产函数:Yt=AtKαtLundefined (3)

其中, Yt是一国在时间t的产出, A表示技术水平即TFP, 为资本存量, Lt为劳动投入, 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通常假设规模报酬不变, 即α+β=1。等式两边取对数, 整理可得:lnTFP=lnY-αlnK-βlnL (4)

由 (4) 式可看出, 测算TFP的参数有三个:①产出, 可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 并将当年值折算为1991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之值。②国内资本存量K, 采用Goldsmith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 即: Kt= (1-κδ) Kt-1+It/Pt (5)

其中, Kt为第t年的资本存量, δ为资本折旧率, 取为5%, It为历年的名义固定资产投资额, P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由公式 (5) , 可以得到1991~2009年我国的资本存量数据。③是劳动投入量, 可用中国历年统计年鉴上全社会从业人员数表示。

对α、β的取值,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 将α取值0.55, β取值0.45。由上述数据, 可得出我国1991~200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

2.国内研发资本存量SD的测算

SD采用永续盘存法测算:SDt= (1-δ) SDt-1+Rt (6)

Rt是以1991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的第t期研发支出, δ为折旧率取为5%

3.对外直接投资存量OFDI的测算

OFDI采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OFDIt= (1-δ) OFDIt-1+Ft (7)

Ft是以1991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的第t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δ取为5%

►►四、实证过程与结果

将测算所得TFP、SD和OFDI数据使用软件Eviews5.0进行最小二乘估计, 对方程 (2) 进行回归, 结果如下:

logTFPt=-3.1199+0.3299logSDt+0.5985logODIt

(-20.6145) (7.0145) (9.2874)

R2=0.9034 F=1540.8301 DW=1.7012

从检验结果来看, 回归效果显著,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估计系数是0.5985, 说明我国OFDI对TFP的贡献是巨大的, 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国内研发资本存量SD估计系数是0.3299, 为对外直接投资系数的一半, 说明我国企业到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寻求成果是显著的, 其获得的反向技术外溢效应大于国内研发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 那么为了促进产业转型, 使经济健康稳速发展,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企业层面, 一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到研发要素丰裕国家和地区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 获得反向技术外溢, 促进国内技术的提高。二是加大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使我国企业通过模仿创新, 减少研发投入, 缩短研发期限, 加快发展; (2) 政府层面, 要采取各种宏观措施, 如在财政和金融上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予以肯定和鼓励, 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Coe, Helpma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 (5) :859-887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篇8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 当前的投资现状与预期的投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1. 对外投资整体规模较小

《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 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有上升, 但是总体对外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在所有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 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占20%, 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仅达到6%。另外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区域还比较有限, 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投资的区域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将会有所减小。

2. 对外投资绩效较低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政策指引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出了国际经营的步伐, 但对外投资收益率较低。据世界银行估算, 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 三分之一盈利, 三分之一持平, 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是低效或无效的。有关调查显示, 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UNCTAD开发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 (OND) , 如果某国 (或地区) 的OND为1, 意味着该国 (或地区) 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如果某国 (或地区) 的OND大于或小于1, 意味着该国 (或地区) 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 在2001年—2003年间, 中国OND为0.15, 排在第58位, 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 并且已取得一些明显成绩。

1. 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从时段上看,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企业才真正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迄今不过20余年的历史。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2002年,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27亿美元, 2007年则达到265.1亿美元, 五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 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6%。特别是相对于2006年, 2007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投资总量同比增长25.3%, 其中:新增股本投资86.9亿美元, 占32.8%;当期利润再投资97.9亿美元, 占36.9%;其他投资80.3亿美元, 占30.3%。截至2007年底,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1亿美元, 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4个, 较上年增加17个。

2. 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 因此, 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 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构建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2005年, 以收购、兼并等方式完成的直接投资总量约占当年流量的50%, 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占直接投资的43%, 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40%。同时, 并购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 开发技术资源, 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3. 区域分布日趋广泛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目前, 全球五大洲173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 投资覆盖率达到71.2%。以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 亚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 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其中2007年投资存量达到792.2亿美元, 占当年存量的67.2%, 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同时, 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2007年存量达到247亿美元, 占当年总量的20.9%, 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再次是欧洲和非洲, 分别占当年存量的3.8%, 其中欧洲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 非洲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苏丹等国。最后是北美和大洋洲, 分别占2007年存量的2.7%和1.6%。

4. 行业分布不断拓展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 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 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 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从存量看, 行业分布比较齐全, 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只20多年的国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 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分析研究发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并呈快速发展之势, 且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厚潜力, 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 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不足及取得的成绩, 克服不足, 扬长避短,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开始大量走上跨国经营之路,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 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并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许多发展中国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潜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商务部: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告, 2008

[2]张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2007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篇9

20世纪80年代初, “金三角”地区的毒品开始进入中国境内, 并在此后成为中国毒品的主要来源。为从源头铲除毒源, 遏制“金三角”地区毒品对中国及国际社会的危害, 1990年起, 中国政府以无偿援助的方式与邻国政府及地方组织在缅甸北部和老挝北部地区开展了罂粟替代种植。2005年, 在继续推进政府间示范合作项目的基础上, 中国开始运用企业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模式来发展境外罂粟替代产业[1]。

显然, 境外罂粟替代产业不仅是国际禁毒合作的一项创新, 同时也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条特殊途径。作为一项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一般来说应解决一系列重要问题, 例如:投资于何处 (区位选择) 、谁去投资 (投资主体选择) 、采用哪种投资经营方式 (投资方式选择) 、投资于何种产业 (投资产业选择) 等等。本文将以替代发展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 对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及产业重点投资领域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剖析。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 替代发展理论

替代种植是指通过在毒品原植物生产地利用粮食等农经作物取代毒品原植物, 以削弱这些地区对毒品生产的依赖, 逐步减少直至最终根除毒源的禁毒方式。所谓“替代发展”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 在充分认识目标群体和人口的社会文化特征的前提下, 通过制定符合农村地区实际的替代措施, 防止和清除含有致幻剂和精神麻醉作用的违禁农作物的种植的一个过程[2]。

从相关界定可以看出, 替代种植和替代发展的目的都是根除毒品原植物种植, 实现禁毒目标;但是替代发展更注重发展的全面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不仅要求使当地农民合法收入增长、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 更强调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能力, 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唯有这样才能使烟农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毒品经济的依赖, 自觉抵御毒品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 当地社会种植毒品作物的现象和习惯才有可能彻底根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 就要求具有“大产业”的观念, 即替代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第一产业, 而应延伸到第二、三产业。

(二)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 (K.Kojima, 1978) 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其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和投资产业选择等方面的观点包括: (1)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方面, 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更易于在东道国找到立足点并占领当地市场, 因为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虽然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 但相对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的国家来说, 却具有资金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 而且这些企业拥有的是东道国易于掌握的劳动密集型或标准化了的实用技术; (2) 在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面, 应按照比较成本的原则, 从本国 (投资国) 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 (可称为边际产业) 、而东道国又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 (3)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方面, 应采取与东道国合办或非股权安排的方式 (Non-Equity Arrangement) ; (4) 对外直接投资应起到“教师的作用”, 即应当给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效果, 使当地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会并普及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 使当地企业家能够独立进行新的生产[3]。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总体上得到了经验研究的支持而不是拒绝, 该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借鉴意义。当然, 由于境外罂粟替代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研究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不能完全依据典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而必须立足于境外罂粟种植区的现实条件以及国际禁毒目标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投资主体选择

(一) 投资主体现状

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是政府扶持下、以企业为投资经营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目前产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条途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云南省政府配套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据初步统计, 2006—2010年中国共投入19.3亿元用于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 其中, 企业投资16亿元, 占替代总资金的82.5%。可以看出, 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

中国参与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的企业数量增长较快。2005年登记在案的替代企业为75家, 而2009年已经超过了200家。而且中小民营企业是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主要力量, 以2008年为例, 198家替代企业中国有企业仅8家, 而民营企业达190家, 占总数的96%[4]。

(二) 以中小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

1. 中国在境外开展罂粟替代发展投资的多为中小民营企

业, 这些中小民营企业无法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 相对于国内大型企业来说也处于比较劣势, 但相对于处于国际分工中更低阶的境外罂粟种植区的企业和农民来说却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 而且他们拥有的技术是比较适合境外罂粟种植区使用条件、易于当地企业和农民接受掌握的成熟、实用生产技术。中国替代中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与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动力结合, 能够较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从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利益优势的原则来看, 中小民营企业在境外发展替代产业能够获得比较利益, 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 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 中国中小民营企业产权明晰, 自担风险, 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

它们体制新、机制活, 具有经济激励和适应市场竞争的内在素质;对市场反映敏感, 投资决策迅速, 能快速进入目标市场, 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小民营企业的这些特殊优势有助于其在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投资中拓宽、壮大发展空间。

3. 从宏观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来看, 中国中小企业到境

外开展罂粟替代发展投资, 可以给中国带来资源转移效果、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市场竞争效应等多方面的效益[5]。因而中小民营企业作为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不仅是可行, 而且是合理的。

三、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投资方式选择

(一) 投资经营方式现状

选择一定的投资方式进行产业发展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决策。目前, 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展罂粟替代产业发展, 采用的投资方式有合作经营、合资经营和独资经营三种形式, 所占比例分别为40.9%、49.5%和9.6%。

合作经营是由中方替代企业与当地政府、企业签订协议, 双方共同投资、共担风险组成合营企业。通常中方企业以技术、管理人员和农机种苗、化肥等生产资料作为投入并负责技术指导, 由境外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土地建立示范园、雇佣当地农民进行种植, 双方根据协议分享产出。合资经营指中方替代企业与境外地方政府或企业合资成立股份公司, 双方根据股权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例如, 中方企业与当地有实力的公司和有影响力的个人共同投资, 资金投入按股份分摊;技术、管理人员和农机种苗、化肥等生产资料由中方企业负责提供, 主要由对方组织劳力进行开发。独资经营是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由中方企业作为唯一的出资人在境外成立独资公司, 并拥有境外企业的所有权和独资经营权, 独立承担境外经营的风险和获取收益。

(二) 投资方式选择建议

一般来说, 不同投资方式各有优劣, 决策者通常面临的是扬长避短的取舍。针对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来说, 在三种投资方式中, 独资并不是最佳选择, 而采用合作经营或合资经营的方式更具合理性。这是因为: (1) 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区的投资环境一般都不太好, 特别是缅北地区, 政策稳定性差, 相关法规变化很大, 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 独资经营方式将加大企业更多的风险, 而合作或合资经营方式能帮助企业避免或减少政治风险; (2) 目前中国大多数替代企业规模较小, 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困难, 而独资经营是一种高成本的投资方式, 必然会加大资金方面的压力, 合资或合作经营则有利于解决资金不足、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 (3) 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经验和实力都不足, 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或合资经营, 可以利用当地合作伙伴的优势, 规避当地政府的一些歧视性待遇或获得优惠政策, 并能消除信息等方面的进入障碍, 弥补企业独立在境外经营经验不足的缺陷, 从而降低投资经营风险; (4) 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投资多为资源开发型投资, 很大一部分产品是返销国内, 因此并没有必要一定要取得开发生产企业的所有权;且资源类投资往往投资巨大, 开发周期长, 投资风险较大, 而合资和合作经营的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合资、合作伙伴共担风险, 从长期的互利关系中得到稳定的资源供给; (5) 从民族主义的现实情况考虑, 合作或合资经营是更容易被当地接受的方式。

当然, 由于企业自身条件不同, 对投资方式的选择也各异, 企业应在现有实力和驾驭能力的基础上, 将企业优势和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合理的选择。

四、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投资产业选择

(一) 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和替代发展以来, 政府和企业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据不完全统计, 至2010年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展罂粟替代项目200多个, 累计替代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然而, 由于一直没有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 投资的方向和领域未能形成一个整体。目前, 中国在境外罂粟种植区发展的替代产业涵盖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养殖、采矿、产品加工、旅游、商贸和基础设施等产业, 涉及细分产业较多, 仅种植业就多达47个品种,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产业投资效益不佳。因而, 政府有必要对替代企业的产业投资方向进行引导。

(二) 境外罂粟替代产业重点投资领域

全球专业化分工深入发展的情况表明,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在每个产业的任何环节或所有细分领域上都具备比较优势, 产业选择只有深入到内部在产业细分领域进行才具有指导意义[6]。因而, 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产业选择应以细分产业为基础进行, 建议重点投资于以下领域。

1. 粮食作物。

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受到自然资源短缺的制约, 因而粮食安全一直面临压力。而境外罂粟种植区具有生产水稻等粮食作物的优越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 与缅老两国相比, 中国农业技术水平又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因此, 发展粮食生产, 可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对于中国和境外罂粟种植区而言是一个共赢的产业选择。

2. 天然橡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消费国, 天然橡胶的年消费量约为200万吨, 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国内天然橡胶产量仅有60万吨。从保护国家战略物资安全的高度和保护农业产业安全的角度, 中国应充分重视境外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7]。境外罂粟种植区地处亚热带, 土地、气候条件适宜橡胶树的生长;缅老两国政府为促进本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 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投资政策;缅老两国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且成本低廉, 而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生产有着成熟的经验与技术, 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8]。通过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合作种植橡胶, 有利于双方资源优势互补, 实现共赢。

3. 生物能源原料。

在化石能源耗竭后, 生物质将是唯一能转化成液体燃料的能源。因此, 和橡胶产业一样, 生物能源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产业。然而, 中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耕地有限, 因此应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积极开拓生物能源业的国际合作。境外罂粟种植区可用于发展生物能源的原材料极为丰富;土地肥沃, 缅老两国历来有种植甘蔗、玉米、木薯等能源植物的农业传统, 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中国与境外罂粟种植区开展生物能源产业的合作[9];并且由于生物能源原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能有效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生活问题, 提高当地经济水平, 推动当地经济转型,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国际合作的互惠互利目标。

4. 特色农产品。

依托当地特殊的生态环境资源, 发展有产业化开发前景、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 对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加、加快罂粟种植区经济发展速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石斛、珠芽魔芋等特色产业均是理想的选择。境外罂粟种植区是世界上极少数分布石斛和珠芽魔芋的区域, 有着产业发展特殊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石斛、珠芽魔芋人工集约化种植、产业化开发投资较小, 且在种植过程对大气、土壤、水体不产生污染, 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斛原料、魔芋精粉原料在国内外长期供不应求, 市场空间大, 较之传统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利润相对较高, 因而容易被当地农民接受[10]。

5. 采矿业。

缅北地区矿产丰富, 掸邦东部高原分布着缅甸主要的铅—锌—银矿带, 克钦邦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和玉石矿, 但由于地矿勘探、矿产开采、冶炼和加工能力低下, 大量的矿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而中国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选矿、冶金等领域有较高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因而可利用技术和人才的优势, 采取合资的形式进行开发。这样, 一方面可以帮助当地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深加工和整合利用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6. 基础设施建设。

境外罂粟种植区是世界上较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自身缺乏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因此, 发展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加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电力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教育等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有关的配套项目建设。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同替代产业发展相结合, 既有利于当地民生、增添可持续发展能力, 又能为其他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结束语

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模式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国际合作的毒品替代方式, 实践中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完整的中国境外替代发展理论体系也尚未能建立;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企业对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认识还存在诸多不一致。因而, 加强对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中国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 从对外直接投资角度对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研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摘要: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是国际禁毒合作的一项创新, 也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条特殊途径。依据替代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对外直接投资角度对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 认为, 中小企业为主体“走出去”进行境外替代产业投资是可行的, 更是合理的;在投资方式上, 目前采用合作经营或合资经营的方式相比较独资方式更具合理性;企业应选择粮食作物、天然橡胶、生物能源原料、特色农产品、采矿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投资领域。

关键词: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投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云飞.中缅两国签署罂粟替代种植行动方案[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7-11-21/090012943724s.shtml, 2007-11-21/2010-10-05.

[2]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网站事务科.替代发展[EB/OL].http://www.un.org/chinese/esa/social/drug/alternative.htm, 2005-03-16/2010-10-05.

[3]李瑢.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34-39.

[4]刘红, 等.云南积极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 实施项目200多个[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7/092718030006s.shtml, 2010-08-27/2010-10-10.

[5]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374-375.

[6]纪云涛.基于“三链一力”的产业选择和升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6:132-133.

[7]盆敬军.中国已成天胶最大消费国内窘外迫危及产业安全[J].产业纵横, 2006, (6) :38-39.

[8]王文勇.境外发展橡胶替代种植的几点体会[J].中国橡胶, 2006, (21) :17-18.

[9]尤卓雅“.走出去”金三角地区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战略[J].中国科技投资, 2009, (12) :56-58.

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篇10

我省坚持政府引导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相结合、积极推进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共同发展相结合, 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加快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据河北省商务厅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 河北省对外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备案 (核准) 对外投资企业97家, 对外投资总额27.58亿美元, 同比增长106.7%;中方对外投资额20.89亿美元, 同比增长64.2%。中方对外投资额首次突破20亿美元, 超过去年全年中方对外投资额。

(二) 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据河北省商务厅消息, 在河北对外投资的97家企业中, 批发与零售业最多达37家, 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和产品销售。其次是制造业达20家, 主要为河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机械制造、建材、轻工、服装加工等行业。商务服务业13家, 主要是股权投资。资源开发业7家, 主要是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和农林开发。此外, 河北省对外投资还涉及房地产、交通运输、技术服务等行业, 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海外布局, 参与到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中。

(三) 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不断创新

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选择是企业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一种重要策略。近几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逐渐由项目新建向跨国并购的方向发展, 跨国并购正在成为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投资形式。从河北省政府网站了解到, 2015年1—9月, 通过并购对外投资企业12家, 以国际化促进企业发展、转型升级, 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 河北钢铁集团成功并购瑞士德高公司, 借助成熟的销售网络, 增强了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二、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可以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市场、技术及战略资源。在当今国际竞争日渐激烈, 技术转让与创新相对垄断的环境下, 采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来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途径难以实现,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海外资源、技术以及投资优惠政策,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寻求方面, 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 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但相对而言, 我省自然资源贫乏, 难以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保障资源供应安全, 我省必须通过发展对外投资, 缓解资源缺乏所带来的压力,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 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我省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推动经济战略性调整。我省现阶段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突出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严重不相符, 大量劳动力滞留农业中, 因此产业结构是必须要调整的。但我省产业结构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调整压力。我省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多种资源, 发挥比较优势, 推动企业以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发展对外投资合作, 主动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 对外直接投资契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14年河北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对外投资大幅增长, 全省对外直接投资15.5亿美元, 同比增长31%。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为河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 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河北根据自身优势,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举措, 日前我省出台了《关于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河北省开放发展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该《意见》积极鼓励企业借势“走出去、引进来”, 拓宽河北跨地区、跨行业经济技术合作渠道, 强化外资外贸服务能力建设, 扩大人文交流合作。二是, 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张庆伟在河北“两会”上指出, 河北将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力量, 推动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走出去”, 开展技术合作。

三、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

首先, 我省部分企业已具备的实力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保障。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我省部分企业无论在管理水平还是跨国经营等方面都已具备了一定能力。其次, 政策环境良好。中国与大多数国家签有投资保护协议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这为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必要的保护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风险

(一) “政治暗流”的存在

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受到好评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对此带有偏见、担忧的地区政治力量。因此, 时而出现的政治暗流难免会成为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障碍。

(二) 不熟悉目的国相关法规造成贸易摩擦

部分企业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开始是要雄心壮志地“走出去”开拓发展空间, 但当在对外合作中出现贸易摩擦的时候往往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受挫。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一些国家拖延产品通关时间, 出台苛刻指令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很多企业反映, “走出去”签证、居留证难办, 其原因就是不懂得相关法律, 没有能够很好地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三) “出海”战略存在问题

就战略目标来看, 如品牌战略是一个复杂和科学的过程, 需要精心的培育、务实的精神塑造和认真的管理。我省有些企业创品牌的目的多是为了荣誉、名声, 较少是从其发展方面考虑, 这就难以创造出国际品牌。就发展战略看, 现在我省的企业战略做得不少, 但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 把成为跨国公司进而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真正达到国际水平的企业发展战略, 尚属少见。

五、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对措施

(一) 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

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形成了一批有着对外直接投资基础的国有企业, 产品的贸易水平和技术档次较高, 规模扩张较快, 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如果想让国有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 必须对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行改组, 克服国有企业投资存在的各种问题、障碍。其次, 应当鼓励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消除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各种市场准入限制, 让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先“走出去”。总之,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先“走出去”, 熟悉并掌握国外的情况, 为后来者提供经验与教训, 少走弯路。

(二) 增强企业跨国并购的实力

联合富有经验的合作伙伴来提高竞价能力和降低风险。对处于起步阶段、国际化能力比较欠缺的企业来说, 选择那些比自己更富有国际经验的合作伙伴共同进行收购, 将有助于弥补和获得自身所欠缺的能力, 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和降低收购后整合的难度。例如, 中国移动在目前海外战略的实施中, 认为自身仍然缺乏必要的资本运作能力, 因而主要准备采取与被收购对象所在国的优秀同行合作收购并愿意持有少数股权, 这样一方面在电信这一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领域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批准和达成合作意向, 另一方面也可降低由于自身经验不足所带来的风险。

(三) 树立企业形象, 建立良好的国际信誉

企业的形象是一个活招牌, 是对外宣传的重型武器。信誉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 在国内外都是放在企业的第一位。对外投资的企业应努力争取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 回馈当地社会, 包括适当地资助慈善、依法向当地政府交纳税金、参与公益活动和教育事业等。这样, 才能把海外事业做大、做强。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是我国政府于2000年明确提出的开放战略, 推动我省对外经济发展从“引进来”为主, 调整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我们加入WTO的这几年里, 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虽然机遇不断, 却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为已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总结经验, 给即将要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建议, 对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验教训,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到2017年核准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20亿美元[DB/OL].河北新闻网, 2014.9.

[2]河北:借“一带一路”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DB/OL].人民网, 2015.1.

[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莫失良机[N].第一财经日报, 2014-02-25.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 篇11

培育本国的跨国企业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基础。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创新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企业提升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虽然宁波民营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数的海外投资项目规模偏小,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民营企业以务实的态度走出了几种模式,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拓展的态势,本文就宁波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几种典型方式进行剖析。

一、开办境外加工企业

开办境外加工企业是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之一。至2011年12月宁波已有境外加工企业202家,中方投资额达66293万美元。宁波境外加工企业中比较典型的有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申洲针织集团等。虽然世贸组织提倡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但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除,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都用更隐蔽的手段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口。而通过开办境外加工企业,在国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可以有效地避开这些壁垒,扩大产品的出口。

例如,为了避开纺织品的配额限制,早在1998年,宁波京甬毛纺厂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建立了中方独资太平洋羊绒服装有限公司,总投资50万美元。在萨摩亚,他们可以享受优惠的国际贸易协定的有利条件,如南太地区贸易经济合作协定、欧共体与非加太国家第四个洛美协定、普惠制等,从而可以避开美、日、欧对我国的配额限制,将产品打入美国、欧洲市场。由于配额和关税的优势,“太平洋”公司投产仅4个月便赢利10余万美元。又如,2005年宁波申洲针织斥资380万美元,在柬埔寨金边市宏达工业区设立了申洲(柬埔寨)有限公司,于当年9月底投产。该公司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进行裁剪及缝纫工序,每月产量达30万至40万件,所有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国家。第二年,申洲针织又增资3000万美元启动柬埔寨公司二期项目,完成了当时国内纺织企业在境外的最大一笔投资。这几年,申洲集团把需求人数较多、工序相对简单的部分制衣工序迁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柬埔寨等,发挥当地的劳动力优势,把研发机构等留在了宁波北仑,不断开发新的面料和款式来提高服装的附加值。在2011年国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申洲集团的利润也实现了较快增长,2012年前4个月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外贸增长。凭借质量上乘、优质可靠的产品,申洲集团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针织服装出口企业之一。

实践表明,开办境外加工企业,可以有效规避国际上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帮助企业实现了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互补。一般来说,开办境外加工企业的投资方式往往是由于技术已经成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面向其他国家寻求生产基地与市场进行的投资。主要目的:一是寻找市场。既回避了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又突破了进口国的贸易壁垒,抢占新兴市场机会;二是获取更多的收益。既利用了东道国运营成本较国内低廉的优势,实现成熟技术及设备边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绕开国际贸易壁垒,扩大了销售规模。

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所以宁波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较多地采用了境外加工的投资方式。

当然,采用境外加工投资方式的企业,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和提供完善的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应把质量管理贯穿到供、产、销的全过程;同时要尽力解决国外用户的各种困难,让经销公司和服务商店同步运行,设立广泛的服务网点,通过送货上门,提供配件,包退包换,帮助安装,培训人员,以及周到、及时的维修服务,使用户满意、放心,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第二,要采取避强击弱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宁波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资金技术实力不强,所以避开强国,在自己熟悉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展开有限的投资,积攒实力和经验,然后逐步向欧美市场挺进。第三,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努力打造国际品牌。采取境外加工方式,一定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离不开宣传,境外加工是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在做广告时一定要注意符合当地消费者日常生活,顾及当地的文化习惯和传统观念。

二、推进境外资源开发

资源开发方式,即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方式,是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出发,针对海外资源开发领域进行的投资,这类投资主要是指通过在东道国投资原材料、自然资源的开采,然后再出口到母国。截止2011年12月,宁波通过境外资源开发方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已有31家,累计对外投资额达30800万美元,典型代表有余姚兴隆公司等。

余姚兴隆车业有限公司是余姚市泗门镇的一家民营自行车制造企业,也是宁波市第一家从事境外资源开发的民营企业。早在2004年,兴隆企业先是在刚果(金)设立铜矿收购加工点,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公司刚涉及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缺少经营经验,我们先是采用了承包经营的模式,在当地的西加西和哥来迪两大矿区租下三个矿石仓库,再与矿主订立协议,对其开采的铜矿按固定回报加超额部分提成的方法予以全部收购,随后办理了一些经营执照,开始了对铜矿的收购和经营,较快入行并较好地回避了初入新行业的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公司注重本土化经营,以租赁承包的形式把当地人和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减少排外情绪,形成互补合力,聘请当地白人居民的“承包头”,他们懂技术有经验,且与当地官员相处融洽,成为公司在刚果(金)的重要助手。初战告捷后,公司又加大投入,采购选矿设备对收购来的矿产品进行精选,并从单一开发铜矿到兼开发钴精矿,这样既获得了更可观的利润,又提升了矿产品的品位。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公司在当地注册了矿业公司,并建立了一条从矿区至南非得班港的较为畅通的矿产物流渠道。2004年公司矿产品销售就达200万美元,2005年已达2000多万美元,2009年海外开采矿产达1.1亿美元。

目前,宁波企业已在刚果(金)、加蓬、阿根廷、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多个国家建立资源开发基地,境外资源开发带动矿产、木材和水产品等进口上亿美元。这种境外资源开发方式的特点是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尤其是政治和人身财产安全风险,是民营企业境外资源开发中遭遇的比较突出的风险。企业有可能遭遇政府非法解除投资或合作协议,国外也有可能发生暴乱、恐怖活动等政治性暴力事件,给企业造成损失。同时境外资源开发的民营企业的另一难题是不能快速、准确地获得当地具有时效性的信息。在当地开发资源,需要了解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环境的信息,需要了解当地合作企业、代理商、银行及中介机构的资信状况。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实力和资源有限等种种原因,企业拥有的信息很不充分,一旦片面地了解一些信息做出决策后,就会增加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盲目性。

宁波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取稳定的自然资源供给渠道,这对宁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境外资源开发的民营企业进行海外经营活动时,要特别重视两方面的问题:一要寻求和掌握东道国可靠的投资信息。民营企业可通过我国的驻外机构与东道国政府进行联系,并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源、项目和政策;同时,众多境外民营企业相互之间也要保持信息共享,就能把很多企业收集到的信息汇集起来,从而可以为广大的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发展机会。二要建立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适时进行风险的跟踪评估、预警和监视,一旦遇到风险就可及时起用该机制来将可能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或转移风险。成功的境外资源开发,既可以使企业扩大经营地域和经营规模,又可以使企业获取低成本的产品来源,从而增加企业的收益。

三、搞好海外并购

目前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已经从跨国新建方式变为跨国并购方式。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越来越占有主要地位。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中也有较多的企业选择了并购方式。截止2011年12月,宁波对境外企业并购项目达到28个,对外投资额达到32225万美元。宁波民营企业并购方式主要有品牌并购、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等。其典型代表有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华翔集团等企业。

2007年,为了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意以约1.2亿美元的现金价收购美国服装销售巨头Kellwood Company旗下Smart Shirt和Xinma(新马服饰)两家公司的全部股权,意将知名品牌的品牌优势与宁波企业自身的成本优势及产品优势充分结合起来。这是服装行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既体现了资产并购方式的特点,也融合了品牌并购方式的特征。因为被收购的两家公司,不仅拥有自有品牌,同时还设计、制造和销售授权品牌的男式衬衫,其中的Smart Shirts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斯里兰卡和菲律宾设有14家制造工厂。通过此次并购,一是有助于雅戈尔利用其在美国已有的知名度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力;二是与授权品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三是整合两家公司的品牌设计、制造和销售的优势,为公司未来建立多层次品牌战略打下基础。

近年来,宁波境外企业选择股权并购方式进行海外投资的事例逐步增多。2007年,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斥资约656.94万欧元(约6,865.06万港元),收购德国研究及开发注塑机Zhafir Plastics Machinery GmbH公司91%的股权、股东贷款及其利息。被收购后,Zhafir公司以独立运作和独立品牌的形式融入海天的企业结构。通过收购,海外公司的研发能力不断发展,海天集团也更能适应国际塑料注塑机市场的新需求,支持了海天集团的全球拓展战略,进一步加强了其行业的领先地位。

还有,2010年3月28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在沃尔沃所在地瑞典哥德堡,签署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百分之百股权的协议,使吉利收购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收购国外豪华汽车品牌第一宗。吉利并购沃尔沃,一是可以帮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尽快走向国际市场;二是可以嫁接国际知名品牌为我所用;三是可以彰显中国汽车产业的实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许多国外企业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是中国企业出手的好时候。通过海外并购,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取到梦寐以求的国际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营销渠道,可以迅速提高中国产业的软实力。

在针对境外企业的并购中,目标企业的选择是决定整个并购成功与否的前提。要搞好海外并购,首先要选择好目标企业。一要考虑的是与目标企业在经营战略上的互补性。即双方在经营战略上是否具有互补性,双方的优势能互补是并购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二要考虑双方经营业务的相关性。即并购双方在经营业务上最好具有相关性,采用横向并购方式,从而降低并购风险,增强并购整合程度,减少并购难度。三要考虑可融性。在选择目标企业时,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认真调查,全面真实掌握目标企业的情况,分析其在文化、管理、人事、财务等方面与自身的可融性,特别是文化的整合。为了降低文化的冲突程度,最好考虑双方文化能否相互吸收融合并建立一种共同的文化,而不是以并购方的文化去同化甚至代替目标企业的文化。只有可融性强的企业才应成为目标公司。四要选择发展潜力大的目标企业。选择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目标企业是控制海外并购风险的前提条件。

四、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是中国刚刚出现的新事物。通过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可以实现资本的集中、服务的集中、人才的集中和信息的集中,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在境外设立开展生产和贸易的设施场所和工作平台。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各类企业得以在跨国经营的业务功能上形成支持和配合关系,有利于企业更加成功地“走出去”。

2007年底,吉利控股集团下属的浙江吉利美日汽车有限公司(即吉利汽车宁波生产基地)中标商务部在墨西哥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项目,将负责建设“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济贸易合作区”项目。这是宁波民营企业中标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项目,也是中国企业在北美大陆建设的第一个国家认可的境外工业园区。根据有关方案,“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济贸易合作区”位于墨西哥中部的阿瓜斯卡连特斯州,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先期启动1.3平方公里为一期项目,投资额为25亿元人民币。该项目以吉利美日汽车公司投资为主,一期项目以汽车整车生产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园区建成后,年产轿车能力将达到30万辆。由于“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济贸易合作区”项目的兴建,将带动一批与吉利相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以及相关汽配企业到墨西哥投资设厂,促进宁波企业“走出去”实现转型提升,由传统的“单打独斗”方式,升级到以“境外经贸合作园区”这一新形式为主,实现“企业集群式”对外投资。

再有,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于上世纪90年代末将发电机组销售到尼日利亚等国,站稳脚跟后,于2008年底与当地最大的华人财团李氏机构合作,建设尼日利亚中策工业园区。这是宁波企业在非洲的第一个工业园区。尼日利亚中策工业园占地3.3平方公里,总投资20亿元,在园区内投资设立柴油机、发电机、机械制造、船舶修造、电气等工厂,工厂将在5年内分批陆续建成,主要目的是把浙江产品、中国产品推出去,同时又以此为纽带,将国内作为非洲大财团、大企业的物质供应基地,进而实施占领非洲市场、辐射欧洲、反哺宁波的发展战略。

选择具有“小企业、大群落”特点的“企业集群式”对外投资方式,它可以产生行业规模效应。民营中小企业在东道国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共生,既可以带来专业化分工、共享集群内的信息,也可以共有运输条件、基础设施和服务等,从而为集群内民营企业带来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同时,集群投资,可使企业间距离缩小,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集群内企业在获取熟练工人、市场信息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且通过集群的谈判力量,还可降低采购成本、降低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提高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

因此,兴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采取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企业必须在政策衔接、园区定位、国内招商等方面,切实做细做好工作。首先是定位,要与企业拥有的技术、管理、人才优势及国际商务经验,或可能拥有的国内潜在招商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其次是沟通,一方面加强与招商对象的沟通互动,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互动,要在与本国、东道国政府的沟通互动过程中,为自身和招商对象企业争取优惠政策,争取东道国政府的支持。第三是民营企业必须要切实重视对外直接投资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培养和聘用体系,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给人才足够的发展空间,增强他们从事对外投资的能力。

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败与得失。宁波民营企业总体上缺乏足够的国际化管理人才,跨国经营的经验也少之又少,资金实力也无法和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因此,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来选择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以提高企业的海外投资决策成功率与提升国际竞争力。▲

[1]衣长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创新 [J].经济纵横,2008年第1期.

[2]王炯、章 东等.“八大模式”:宁波企业境外投资路径探索[J],宁波对外经贸(内刊).

[3]任伟.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7月号下.

[4]钟正岩.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打造新的平台[J],中国评论,2007年3月号.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 篇12

对外直接投资是以机器设备、材料、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供应海外的子公司,因此能够跨过多种壁垒,开拓东道国市场,增加了投资国的商品输出。吴文钊(2006)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党远鸿(2009)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相互关系。

1.1 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1.1.1 平稳性检验

对表1中这两组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在一阶差分后两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这两个变量时一阶差分平稳的,即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都是一阶单证变量,差分一次后平稳,即一阶后平稳。

数据来源:1990-2002年数据根据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2003-2008年数据取自历年统计年鉴.

1.1.2 协整分析

考察对象为1990年到2008年中国出口(EX)和对外直接投资(FDI)如表1,为方便研究得到平稳数据,对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可以拟建立如下一元回归模型:

根据Eviews可以写出EX和FDI的如下回归结果:

从方程(1)中可以看出R^2=0.719544,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很好;DW值为1.066991,通过平稳性检验,也知道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即d=1。因此,DW>d,拒绝原假设,即两个变量lnEX和ln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样EX和FDI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从斜率项的值看,0<0.802910<1,表明在1990-2008年间,对外直接投资每变动一个百分点,会带动出口贸易0.802910个百分点的同方向变动。

1.1.3 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Eviews软件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可以得出: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出口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出口却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1.2 实证分析的结果

1.2.1 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长期关系

通过协整分析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直接投资额每变动一个百分点,会带动出口贸易0.802910个百分点的同方向变动。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很小,与年出口贸易额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这就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偏小。

1.2.2 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因果关系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原因如下:

第一,可能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有关系,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相对于出口规模来说总体偏小,不足以对出口造成影响。

第二,本文未考虑资本数量,技术效应及出口倾向等相关影响因素,可能造成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但是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对外直接投资己经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出口贸易的发展。

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问题

2.1 投资发展速度快,但投资企业规模小

2002-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56%。截至2008年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839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连续增长。但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相当比重,海外企业规模偏小,国际竞争力较差。

2.2 投资以商务服务业和金融采矿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217.2亿美元,占38.8%;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58.2亿美元,占总对外投资的10.4%,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和黑色金属采矿业;制造业对外投资17.7亿美元,只占总对外投资的3.2%。

2.3 投资主体多元化,私营企业比重较小

表面上从事对外经营的中国企业投资主体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但据商务部的统计,截止2008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9.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是国有企业。

2.4 企业投资地区广泛,但比例集中

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但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国家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流向目的地,集中了境外企业数量的71%。

2.5 投资方式单一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上逐渐有了一些新投资方式,如跨国并购、战略联盟等,但是在对外投资的方式结构上,我国80%以上的海外企业属于新建企业,且合资方式占绝大比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跨国收购、兼并方式利用较少。

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对策

3.1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取决于企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只有促进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扩大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

3.2 合理引导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鼓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获取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投资高新技术领域,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力度,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引导国内金融机构等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为中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3 培育合理高效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海外市场。私营企业大多产权清晰,能够自我约束,并且可以比较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大力引导和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比国有企业更具发展潜力。

3.4 正确选择投资的地区

在巩固和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加强对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3.5 加快跨国并购发展,推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多元化

在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上,中国企业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的发展现状,继续巩固和发展合资方式,同时促进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等新方式的发展,推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若干问题研究[D].2006,(12).

[2]党远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D].2009,(4).

[3]程利.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D].2009,(5).

上一篇:当代独生子女教育下一篇:困难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