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外投资管理

2024-05-21

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共12篇)

企业对外投资管理 篇1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足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 当前的投资现状与预期的投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1. 对外投资整体规模较小

《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 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有上升, 但是总体对外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在所有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 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占20%, 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仅达到6%。另外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区域还比较有限, 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投资的区域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将会有所减小。

2. 对外投资绩效较低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政策指引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出了国际经营的步伐, 但对外投资收益率较低。据世界银行估算, 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 三分之一盈利, 三分之一持平, 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是低效或无效的。有关调查显示, 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UNCTAD开发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 (OND) , 如果某国 (或地区) 的OND为1, 意味着该国 (或地区) 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如果某国 (或地区) 的OND大于或小于1, 意味着该国 (或地区) 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 在2001年—2003年间, 中国OND为0.15, 排在第58位, 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 并且已取得一些明显成绩。

1. 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从时段上看,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企业才真正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迄今不过20余年的历史。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2002年,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27亿美元, 2007年则达到265.1亿美元, 五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 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6%。特别是相对于2006年, 2007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投资总量同比增长25.3%, 其中:新增股本投资86.9亿美元, 占32.8%;当期利润再投资97.9亿美元, 占36.9%;其他投资80.3亿美元, 占30.3%。截至2007年底,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1亿美元, 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4个, 较上年增加17个。

2. 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 因此, 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 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构建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2005年, 以收购、兼并等方式完成的直接投资总量约占当年流量的50%, 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占直接投资的43%, 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40%。同时, 并购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 开发技术资源, 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3. 区域分布日趋广泛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目前, 全球五大洲173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 投资覆盖率达到71.2%。以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 亚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 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其中2007年投资存量达到792.2亿美元, 占当年存量的67.2%, 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同时, 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2007年存量达到247亿美元, 占当年总量的20.9%, 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再次是欧洲和非洲, 分别占当年存量的3.8%, 其中欧洲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 非洲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苏丹等国。最后是北美和大洋洲, 分别占2007年存量的2.7%和1.6%。

4. 行业分布不断拓展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 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 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 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从存量看, 行业分布比较齐全, 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只20多年的国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 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分析研究发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并呈快速发展之势, 且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厚潜力, 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 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不足及取得的成绩, 克服不足, 扬长避短,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开始大量走上跨国经营之路,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 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并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许多发展中国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潜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商务部: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告, 2008

[2]张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2007

[3]张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及启示.商业时代, 2008

企业对外投资管理 篇2

截至2001年6月底,经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非金融类境外中资企业总数已达6439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已达77.82亿美元。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形式的选择等等。许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

一、国别或地区策略

选择国别或地区时应遵循的总原则是:第一,选择我们进去后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而不是全球遍地开花;第二,选择我们进去后产品有市场的国家或地区;第三,依据不同行业的项目性质选择确定是进入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第四,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企业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我们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原苏联体系中的国家以及与我国西部相邻的`国家等。在发展中国家中,应尽量选择那些市场规模较大、对企业产品需求较多、欢迎外来投资、且与中国保持良好经济关系的国家。从中近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包括经济转轨国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印尼、越南、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增长较快,并且我国许多产业相对于其国内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理想的目标国。另外,周边国家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接近,有的属于同一个文化圈,相对来说,本国企业对周边国家的投资机会和市场条件更熟悉,所以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开展境外投资往往更容易成功,因此,周边国家也可以作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国。当然,就具体的项目和具体的企业而言,只要我们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只要产品有市场,我们也可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无论是到哪一类国家进行投资,都要注意对该国的投资环境进行充分的、具体的分析与评估。

二、行业或项目策略

科学地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或项目,要注意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不同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程度不同,对外投资企业决策者所应奉行的竞争战略也应当有所不同。(2)中国企业自身的优势。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要素,才能获得最大效益或比较利益。企业独特的和通用的优势要素共同构成了企业特有的竞争力,这是企业制定和选择产业或项目策略的重要依据之一。(3)企业是遵循一元化发展还是多元化发展道路。原则上,一个企业在国内搞什么,到国外以后也应当搞什么,即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当然,中国企业走向境外时也可以开展多元化经营,但与一元化经营相比,要更为谨慎,因为多元化经营比一元化经营对企业优势要素和竞争力的要求更高。

考虑到目前中国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可能性和世界直接投资发展的新特点,现阶段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产业选择的重点应包括成熟产业的外移、升级产业的追踪、资源利用型产业的开发等,具体有:(1)境外加工贸易行业(即加工装配型的制造业)。这一行业主要涉及机电行业和轻工服装业,具体涉及到农用汽车、摩托车、小型农机具的组装生产,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空调器等家用电器的加工装配,纺织、服装等轻纺工业的境外加工贸易等。(2)资源开发行业。发展境外资源类投资项目,开发国内紧缺的石油、天然气、森林、木材加工、造纸、采矿、海洋渔业等自然资源开发的行业,可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过去的十几年,资源开发型项目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点,今后仍应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3)科技开发行业。这方面的企业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对中国目前技术上仍属空白或落后的东道国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和参加管理

[1] [2] [3]

★ 齿轮企业应如何进行技术改造

★ 企业招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企业范文

★ 企业描述范文描述

★ 应用安全网关 不同企业如何选择

★ 出口企业重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江苏全面部署化工生产企业隐患整改工作

★ 金融危机下,企业薪酬策略调整探秘

★ 成长期制造企业大客户营销策略论文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持续增长 篇3

增速放缓,结构基本不变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尝试不断增加,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努力成长,吸引了各方的关注。

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13)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首次超越发达国家,吸收的FDI达到全球总量52%。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出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而发达经济体的FDI流出量滑落至接近2009年水平。38个发达国家中有22个国家出现FDI流出量的下降,导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总量合计下降23%。中国企业在2012年实现直接投资840亿美元,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位列全球第三。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3年1月-5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2494家境外企业开展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43亿美元,同比增长20.3%,比去年同期的增速(40.2%)低近一半。其中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270.5亿美元,占78.9%,利润再投资72.5亿美元,占21.1%,两项占比与去年持平。我国内地企业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七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达到26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78%,同比增长16%。对澳大利亚、美国、东盟、欧盟的投资分别实现了93%、76%、60%和47%的高速增长;从境外投资者构成来看,地方对外直接投资103.6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0.2%。除了原有的广东、山东和江苏等东部较发达地区省份外,中部和西部省份的企业对外投资也发展较快,辽宁、湖南、甘肃和四川的企业都进入全国前十位,2012年的对外投资额分列第四、第七、第八和第十。企业把握海外机遇的需求更为强烈,希望能够尽快进入当地市场,缩短投资回报期,采用跨国并购方式完成的投资数量增长较快,一季度创下中国企业单季海外并购总额的最高纪录。

领域拓展,投资多元发展

2013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总量虽然增长不大,但也出现了一些特点鲜明、引人关注的投资活动。中国企业涉足的行业领域愈发广泛,投资方式更愿意采用跨国并购等快捷高效的方式。中国无论在传统的资源领域,还是在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个经济领域,中国企业在2013年的表现都可圈可点。甚至在商业地产领域,也在国外经济形势回暖情况下出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优势领域,也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制造业的投资由于涉及领域较为敏感,且受到东道国保护本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就业岗位的考量影响,较大的投资成功案例并不常见。今年1月29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正式批准万向收购A123公司。收购成功使得万向有能力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快速提升自身地位。尽管万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经过长期在美发展已然成为一家本土化程度很高的公司,但投资的成功无疑会给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发展带来更大的信心。

传统的资源领域长期以来都在中国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而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也使得中国企业有能力完成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尽管曾经在2005年遭遇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中海油并未停止对外投资的脚步。美国政府的干预和媒体的负面宣传使得中海油迫于外界高压和竞争对手的提价被迫主动放弃,同时大幅提升了中海油的品牌国际影响力,增加了中海油走出去的动力。今年2月,经过数个月的等待和加拿大监管部门的两次审批延期,以及美国、英国监管部门的审核,中海油以151亿美元对加拿大尼克森公司(NEXEN)的交易终于得以顺利完成,也成为中国企业截至目前已经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项目。

农业是各国相对敏感的行业,也是发达国家政府给予较大补贴支持的行业领域。尽管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安全的需求强烈,但相关领域的对外投资却一直并未引起过多关注,2013年中国企业在食品加工业的投资也出现重大发展。5月29日,双汇集团宣布将以总价71亿美元收购美国食品巨头史密斯菲尔德则引发众多关注。与传统投资不同,两国食品监管体系和标准的差异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然而,投资遭遇一波三折,密苏里州州长否决了允许外国人购买密苏里州田地的议案,给拥有该州部分农田的史密斯菲尔德的转让遇到了麻烦。而在7月10日,双汇接受了美国参议院农业委员会听证会有关是否会危及国家安全的考察后,以跨国并购方式完成的投资还要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有关国家安全的审查。

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弱项,无论从服务业产值在经济中的占比,还是服务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排名,多数中国企业都难以明确自身的位置。大连万达,继2012年完成对美国第二大院线公司AMC的收购后,在6月19日宣布将收购著名的英国豪华游艇制造商圣汐公司多数股份后,将以3.20亿英镑的成本在8月中旬完成交易。万达的投资不仅看重圣汐公司在英的生产基地和工作人员,更希望能够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把握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中国豪华游艇市场并从中获益。万达还宣布将在伦敦开发一个包括公司自主品牌的五星级万达酒店,将成为中国公司在海外经营的首家豪华酒店。

经济危机的震荡起始于美国次贷危机,不动产价格快速跳水。在美国经济逐渐企稳复苏,美联储表示可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后,房产价格触底回升,商业房地产价值开始凸显。今年5月31日,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牵头的地产开发商财团以7亿美元购得位于美国纽约通用大厦40%股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赴美最大的一笔不动产投资。

潜力巨大,复苏提供支撑

2013年下半年,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企业依靠自身实力开展对外投资需求更为强烈,规模和数量都会继续保持,主要判断依据如下:

首先,中国经济还将保持继续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聚集使得企业具有更强的对外投资能力。在当前中国经济通胀率开始上升的预期下,经济增长的预期会更为强烈。现在到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经济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环境与资源的双重约束给中国调整发展方式提出了紧迫的要求,通过对外投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多元化、降低对粗放型路径的依赖性,已经成为各地的共识。

其次,中国企业实力保持继续增强,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增长使得企业更有能力考虑全球资源整合的布局。在2013《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达到95家,中石油、中石化和国家电网三家企业分列第四、第五和第七。这些中国企业已经拥有不少对外投资的经验,进一步的全球资源网络优化有着更为坚实的基础。在全球经济处于不稳定复苏的时期,这些领先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把握机遇的能力较强。而其他中国企业在领先企业的示范效应下,也会增强对外投资的尝试。

第三,外部投资机遇可能继续增加,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更多选择。能够依靠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的国家或地区毕竟为数不多,况且这些政策也接受着外部关于“竞争中立”的指责而逐渐退出,市场资金供应紧张,对外国资本创造就业的需求更加强烈。大多数非国际硬通货的发钞国,难以通过大量增发本币为市场输送流动性,否则可能造成本币的大幅贬值,影响原有的国际经贸活动的平衡。这些国家对外资的依赖性相对更强。为了吸引外资,在经济复苏期,主要经济体很难废止危机期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会努力通过创造稳定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分析 篇4

一、某大型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情况

某大型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情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投资起始阶段。最初于1984—1986年, 先后在深圳市和株洲市, 分别与3个合作方共同投资创办了3家公司, 分别从事航模、印刷电路板、硬质合金刀具生产。出资方式主要是现金出资, 某大型国有企业对3家企业的原始出资也仅有几百万元。因当时国家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 对于一些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企业的对外投资也处于摸索起步阶段, 出资创办的上述3家企业, 从其运作方式来说还谈不上是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 按当时的说法只是联营企业, 但目的性很强, 就是看好上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前景, 同时在深圳的2家企业还能充分利用深圳特区优惠的经济政策来获取盈利。虽然此后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公司战略结构的调整, 2家公司的股权已分别转让, 但从整体来说, 此3家企业历经20多年, 目前不但仍然存在而且经济效益非常不错, 其中现仍持有股权的深圳从事航模某公司目前已成为该企业对外投资企业的成功典范。

第二阶段为投资扩张阶段, 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期, 跨越约10余年时间。此阶段也正是该企业主干民品摩托车由鼎盛逐步走向下滑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 随着主干民品摩托车的开发成功, 市场形势一片看好, 产品供不应求, 为适时扩大产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同时从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引进更先进的摩托车生产技术角度出发, 企业先后在国内与民营企业合作创办多家摩托车生产企业、与外商共同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企业, 在此期间企业投资兴办的与摩托车产品相关的企业达十余家;此外, 为寻求产品多元化, 还投资兴办了其他企业, 涉及的行业有金融、信息、服装、首饰、贸易等。企业对外投资最多时达20多家企业, 投资金额达5亿多元人民币 (不含上市公司) 。此阶段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是点多、面广, 投资金额大小不一 (大的项目投资上亿元, 小的项目投资只有几十万元) 。此阶段也是公司对外投资吸取经验教训最多的阶段, 随着国内摩托车行业的激烈竞争, 民营企业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竞争力, 企业从事的摩托车生产与国内其他国有摩托车生产企业一样,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呈下滑趋势, 与之相关联的对外投资企业也逐步面临关闭。

第三阶段为投资调整阶段。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 针对对外投资第二阶段中出现的对外投资企业管理分散、效益不佳、投资回报率较低的情况, 以及此后根据国家大力扶持军工生产的形势要求, 企业调整了战略结构, 做出了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军品生产的决策, 对无投资回报、无经济效益、无发展前景的“三无”投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 历时5年, 共关闭、转让对外投资企业近20家, 收回资金近4亿元人民币。

二、某大型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 该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期的投资扩张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这与当时国内的整个大环境不无关系, 如:普遍强调做大、做强、实施多元化经营, 而不结合企业各自自身的特点量力而行, 常出现完全靠借贷来实现对外投资的现象;对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缺乏制度性的约束条件, 审批程序简单, 甚至于出现由企业领导人一句话、盖一个公章就可以完成对外投资设立企业的目的等等。由于在各种条件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盲目投资设立企业, 而管理又不能及时到位, 其结果是将企业的经营战线拉得过长, 负担过重。而对外投资管理应包括项目的提出、可行性研究、资本投入、股权形成后的投资权益的持有和变动等全过程的管理。归纳起来, 该企业在对外投资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 对外投资缺乏统一的战略部署, 没有合理的产品、地域布局

这主要体现在当时的摩托车产品的对外扩张上, 由于当时摩托车产品的市场形势看好, 该企业即先后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合作办厂, 在与日本某公司共同投资在株洲设立企业的同时, 又与台湾省某公司在长沙投资办厂, 两厂相距不过50公里, 又同是生产中高档的跨式摩托车, 投资规模也较大, 这势必造成相互间的产品、市场竞争;与此同时, 公司又先后在广东东莞、顺德和浙江的金华、福建的石狮、海南或独资或与国内厂商合作设立摩托车企业, 其投资规模都不大, 均在几百万以内, 其生产的摩托车型号相互交叉, 形成同业竞争, 产量提不高、效益上不去。

(二) 对投资设立企业的可行性论证不充分, 缺乏科学性

在对外投资项目的选择上, 有时仅从自身的发展规划考虑, 而对市场的调查、周边的资源环境、政府的相关政策等外部因素未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从而导致在编写可行性报告时, 只是从获得相关部门批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该企业与美方合资的某项目即是一例。相比之下, 外商在此方面有成功案例:日本某公司为与企业合资办厂, 先后派遣了200余人次, 历时2年, 对拟在合资厂生产的摩托车产品进行研究, 甚至连周边配套厂家在事前都进行了考察确认, 使得合资公司在成立之初开发的产品一炮打响, 虽然产品价格高但仍供不应求。

(三) 在实施投资多元化经营时, 对自身所具备的条件, 包括产品、技术、人才队伍等缺乏充分的认识

尤其是人才的认识, 在目前我国尚不具备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情况下, 对投资设立的企业的经营、管理势必要从投资方委派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参与企业的经营, 否则的话将受制于人。如企业在1993年与广州市信息中心合办的从事信息产业的咨询公司、1994年与港商合资的金南服装公司, 应该说其投资多元化的初衷是好的, 而且其项目也不错, 但因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参与经营管理, 只能人云亦云, 其结果是企业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最终只好关门大吉。

(四) 对投资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监控不到位

体现在未实行统一管理, 企业内有多个部门分别对投资企业进行管理, 政令不统一;对投资企业日常经营中的重大事项, 如投资、借贷、担保、租赁、关联交易等等情况不了解, 出了问题才反映到企业, 使企业投出去的资金处于失控状态;未能将投资企业, 尤其是全资、控股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看待, 各专业职能部门直接插手企业的一些具体管理事项, 形成一种该管的没有管, 不该管的又管得太细的不正常局面;对投入到企业的资产的权属未能实施细致的管理, 有时出现混乱现象, 对日后的股权变动或清算埋下隐患, 甚至于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等等。

由于对投资管理监控不到位, 导致相当一部分投资企业, 尤其是参股和一些全资、投股的中小企业效益不佳甚至严重亏损, 投资回报率低甚至于没有任何投资回报, 最终只得清算关闭或低价将股权转让, 造成投资损失。

三、确保企业对外投资保值增值的措施

平心而论, 该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当时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个缩影, 这些问题的产生也有其法规、制度不健全的背景原因, 随着1994年《公司法》以及此后一系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颁布实施, 尤其是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资委) 成立后, 逐步建立了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 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资保值增值责任体系层层落实, 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也得以逐步规范运作, 从投资审批程序、对投入资产的评估、产权的界定、产权的转让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企业的关闭清算程序等等, 都有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定和一整套监督措施。结合目前该国有企业前期对外投资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 作者认为, 在具体的管理上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做好可行性研究

包括政策研究、厂址选择、环境评价、工程设计、投资规模、人力资源的配置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调查和财务经济评价, 这将直接导致项目的成败, 应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测算工作, 同时科学地做好风险评估。

(二) 严把企业的纲领性文件———公司章程的制定和修改关

一个公司的章程是确定公司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律文件, 是公司必备的规定公司组织及活动的基本规则的书面文件, 是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的股东共同一致的意思表示, 它明确了一个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权利义务、企业的议事规则等等。尤其是根据《公司法》所规范的章程条款之外, 由股东各方协商约定的章程条款, 更需要考虑周全, 字斟句酌, 规定得明确、详细, 不能做各种各样的理解;在设立条款时, 要具有前瞻性, 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影响我方权益的事项提前约定, 这对于维护我方权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进一步完善投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规范运作

所谓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内部机构, 即权利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的一种机制,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很多有公司之名而无公司之实的所谓现代企业的经营失败而得到了高度的强调。在对外投资企业中, 对于条件成熟的, 可考虑引入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对企业的重大决策能从更高层次着眼, 从更科学的角度把关, 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减少决策失误, 独立董事可以监督企业管理层, 抵制董事会中“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现象, 从而保护企业利益。

(四) 进一步加强对投资企业的经营监督

形成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审计制度、委派高管人员定期更换制度、财务报表的定期分析制度等等, 以便公司随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 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 减少资产损失。

综观该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所走过的过程, 虽然前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 急功近利, 走了一些弯路, 得到了一些教训, 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 经过理性的思考, 认真的总结、反思, 已逐步理清了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 经过不断的总结、探索, 加强管理, 企业的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越来越大。笔者作为该企业投资管理队伍中的一员, 见证了企业对外投资管理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历程。

摘要: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投出资产、资金而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权形成的投资。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及主办多种经营单位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 对外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收益和安置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通过对某国有大型企业几大典型对外投资情况的分析, 指出了对外投资出现失误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以期使某国有大型企业对外投资的收益越来越多。

关键词: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投资管理

参考文献

[1]迈克尔A希特, 等.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企业对外投资管理 篇5

第二条 仓储的生产现场是指商品的收发、保管和进出库及配套服务作业的现场。生产现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现场必须具备的工作和生产秩序,工作和生产环境;二是企业管理部门对现场的管理。它是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对人、机、料、法、环境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科学调配。

本规范主要规定了仓储生产现场管理的内容、要求及实施办法。

第三条 仓储现场管理要求做到:

一、环境整洁。

(一)布局合理。库区、作业区、生活区按网络化要求合理布局,确保物流沿着最佳路线运动,以达到安全、方便、高效的目的。库内排除“三废”等设施符合环保规定。

(二)通道畅通。库内各种道路及仓间内通道安全畅通,符合规定。库区、作业区通道严禁堆货、堆物、停车、搭建,并按实际情况对运输车辆加强交通管理,确保通道畅通无阻。

(三)标志明显。仓库应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设置库区、库房、场地标志;仓间货位标志;服务指示标志;交通管理标志;安全警告标志。各类标志的设置,位置要合理,标牌要规范醒目。

(四)库容整洁。整个库区、仓间、货场及办公室、休息室环境整洁卫生,窗明地净,排水沟渠畅通,厕所卫生,符合文明要求;卫生、绿化责任区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定期清扫。环境舒适文明。

(五)环境优美。因地制宜,统筹规则,环境达到绿化、美化。宣传、广告设置合理,固定就位,能保持长期性、完好性、适时性,做到既有宣传气氛,又与整体协调统一。

(六)精神振奋。仓库职工着装文明、仪表端正、接待宾客、主动热情、礼貌服务、谦虚谨慎,职工精神面貌振奋。

二、生产井然。

(一)生产指挥统一。有健全的生产业务指挥系统,有方便货主,有利协调的计划调度组织机构,生产调度指挥中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做到生产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二)劳动组织优化。劳动组织的形式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劳动成员的配备符合“优化组织”的原则,对劳动者的管理有一套激励和制约的机制。

(三)岗位职责明确。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岗位工作标准和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分工清楚,标准明确,事有专职,落实到人,按规定实行考核。

(四)现场定额合理。仓储企业各项业务,全面实行定额管理,各项定额齐全、科学、合理、目标明确,会同指标层层分解到部门、仓间、班组、个人,组织生产、定期考核,能按时完成。

(五)业务流程科学。从计划编制到商品进出库等作业环节,有科学的业务流程,一切业务活动按规定实行程序管理。

三、物流有序。

(一)定置管理:

1.仓储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定置管理的原则、对象、范围、内容及各类定置物的分类分色,标志实施的方法和步骤作出明确的规定或制定出标准。达到人、物、环境三者优化组合。

2.根据定置管理标准,对各类定置物统筹规划,分别制作仓库、部门、仓间等各类定置图,并安置在有关部位。定置管理平面图应清晰、明了、准确、整洁。对各类定置区域必须按规定划出定置线,设置定置牌。

3.实行按图定置,严格考核制度,仓库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考核,并有一套完整的考核办法,

现场定置率达到标准要求。

(二)装卸文明:

有健全的装卸作业规程或标准,加强督促检查,作业准备充分,装卸方式恰当,机具使用合理,操作符合规范,做到爱护商品、文明装卸、轻搬轻放、提高效率、确保质量。

(三)堆垛规范:

商品堆码安全、整齐、稳固,无倾斜和危险桩,符合仓储管理制度规定,达到最佳“五优”标准。

(四)进出把关:

有严格的入库验收、在库保管、出库复核制度,加强管理,明确责任,环环扣紧,层层把关,交接严密,互不脱节,做到商品进出库准确、及时、完好。

(五)帐货卡相符:

1.桩脚卡和桩脚袋的格式、内容、挂法、填制符合统一规范要求,做到总、分桩卡互相呼应,货垛标量和货位与实际相符,按ABC分类法,对超期储存商品作好信号标记,并定期反馈。

2.帐卡齐全,簿记清洁,批注及时,数字正确。

3.坚持“日抽查、月核对、季盘点、年清仓”的制度,保持“三相符”。

(六)养护科学:

有健全的商养工作管理网络,严格执行商品养护和食品卫生制度,仓间养护器材、设施完善,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温湿度,加强对商品的检查和对异状的防治。并对贵重、精养、一般商品推行ABC分类管理和重点养护商品质量跟踪管理,确保商品质量和食品卫生。

(七)物耗降低:

加强苫垫物料等管理,有严格的检查考核、专人管理、手续齐全、加强核算、节约使用、修旧利废、降低物耗。

四、设备完好。

(一)文明生产。各类设备实行定人定机,凡规定应有证操作的机械设备,必须持证操作。严格遵守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装卸机械严格执行出车前“三检”和作业结束交接班制度。操作时集中精力,听从指挥,不违章作业,不发生事故。

(二)维修保养。各类设备的维修、保养规程齐全,有具体的考核细则,执行有效,并与奖惩挂钩。设备保养的各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并根据需要,做好适时维修,各类设备均处于完好状态。

(三)运营管理。根据生产实际,合理配置、使用各种设备。实行分级运营管理,开展设备的单独核算或单机(车)核算,充分发挥设备的经济效能,利用率达到规定标准。

(四)工具管理。认真执行管理制度,手续齐全,帐目清楚,分类摆放,清洁保养,保证生产、库存合理,加强保管。

(五)计量管理。各种计量器具应定期检验,保证合格,正确使用,放置合理,保持清洁,良好无损。

五、纪律严明。

(一)劳动纪律严明,仓库有严格的库规、库纪和考核规定,职工劳动态度端正,遵章守纪,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工作,生产、工作秩序良好。

(二)操作纪律严明。各项操作制度齐全、完善,并在职工的实际操作中得到有效的执行。

(三)安全纪律严明。遵守安全防范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各个岗位坚持安全生产。消除各种事故隐患。

(四)服务纪律严明。全面落实《仓储服务规范》,建立有效的优质服务监督保障机制,并在现场设意见箱、意见簿、公开监督电话号码。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措施。对各种“行业不正之风”进行有效的纠正和处理,服务质量能使货主满意。

六、信息正确。

(一)信息组织健全。建立以信息中心为枢纽的信息管理网络,信息管理制度落实,有明确的信息流程图,对仓储的信息资料汇总、分析、处理归档及各项信息分流上报,初步实行计算机管理。

(二)现场反馈及时。建立了现场管理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现场各种信息资料能及时反馈、处理和控制。

(三)基础工作扎实。各类业务统计报表编制科学、合理,统计齐全,制度严密。各种业务工作的原始记录、单证、报表、台帐、卡片等资料齐全,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填制规范、字迹工整、表面整洁、传递及时、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第四条 本规范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篇6

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结构;核心竞争力;投资战略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55-0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国际直接投资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发展势头强劲,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诸多问题与不足。

一、投资结构不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区位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规模结构三个方面。在区位分布上,尽管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已形成多元化格局,但仍然高度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二者合计占到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总额的近90%。这种区位的高度集中性不利于分散风险,具有较大的地域局限性。在产业结构上,投资领域趋于多元化,但以贸易、生产加工和资源开发为主,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投资较少。这显然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不利于我国企业获得持续的比较优势。在规模结构上,总体而言,我国境外单项投资规模较小。据商务部统计,目前我国90%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金额在300万美元以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而且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缺乏核心技术,无论是从核心技术的研发或者先进技术的引进使用上都存在严重不足,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又具体表现在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优势环节薄弱以及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缺乏这三个方面。我国境外投资企业中很多都只在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这导致我国很多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低下,国际竞争力薄弱。在人才方面,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熟悉东道国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社会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精通海外投资操作,能够驾驭跨国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而这些人才又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以及跨国生产经营的主要操作者和实施者。

上述几方面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会限制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又会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寻求一系列能付诸实施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调整投资结构

在区位结构上,一方面仍要继续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投资力度,因为它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我国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的生产技术在这一地区具有很强的吸纳性,有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另一方面,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应在具有一定境外投资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以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增强企业竞争力,并带动企业机制的转换。在产业结构上,一方面我国企业应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继续加大对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力度,以及做大做强在贸易、生产加工领域的境外投资;另一方面一些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国际化经验丰富的大型企业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在规模结构上,我国企业应注重规模经营,达到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

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企业应树立创新意识。我国企业应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目标,与国外产业领域内的核心技术接轨,突破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从属地位。一些实力雄厚或拥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或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利用当地先进设备,最大限度获取国外技术集聚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同时,也要加强海外公司与国内公司的技术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企业应培育品牌优势。应加强技术研究与开发,实现技术创新,改进市场营销与服务,加强品牌宣传与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增强品牌商标保护意识,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最后,应大力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应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正确评估自身人力资源优劣势的基础上,通过内部培训与外部招聘等多种形式,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人才,建立企业人才储备库。

三、调整和优化投资战略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力,弄清自己的战略环节管理,将自己具有优势的方面做大做强。这需要企业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劣势,有效把握国际市场的动向,明确自身的经营发展目标以及制定有效的整体战略部署。在战略选择上,可结合规模经营战略、多元化战略、品牌战略、本土化战略以及联盟战略等具体实施,但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劣势,切忌盲目投资。

综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并发挥自己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某些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更要发现自身存在的劣势,并针对这些劣势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从而将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

[1]张雪慧.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

[2]张宏雷.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

作者简介:

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控制 篇7

1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风险类型及成因

1.1 政治风险及其成因

政治风险是企业对外投资中面临的最普遍的风险类型, 也是最难以控制的一种风险。目前全球局势相对比较稳定, 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仍然会有很多不可控的政治因素会威胁企业的对外投资安全。政治风险的类型一般包括战争风险、社会动荡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政府违约风险等。对我国企业而言, 目前面临的政治风险往往是由于投资目的国与我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所致。例如, 2005年,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投资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败事件, 美国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的可能为由阻挠了这次并购。

1.2 经营风险及其成因

经营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发展战略不科学或者对外投资经验不足导致的。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历史比较短, 很多企业对国际市场环境的把握能力不强, 自身投资经验比较缺乏, 一旦遇上比较剧烈的经济环境变化, 会给企业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另外, 由于我国很多企业不注重品牌意识, 在国外的品牌认同度和接受度不高, 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一旦出现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 企业很有可能会面临亏损。

1.3 金融风险及其成因

金融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和汇率风险两种。

企业对外投资项目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 尤其是大型并购项目更是耗资惊人, 企业需要进行大规模融资才能筹集足够资金。我国很多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投资规模, 往往对投资项目没有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证, 很多项目的收益无法覆盖巨额的融资成本,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另外,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经验不足, 往往会面临着定价风险、税务黑洞、资产错配等类型的财务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动引发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价格变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我国由于一直实施汇率管制, 且风险规避和对冲机制不健全, 所以企业难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近些年来,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汇率风险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规避和化解。

1.4 管理风险及其成因

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环节的缺陷而给对外投资收益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企业管理风险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对外投资的管理要远比国内投资复杂得多, 经济体制、会计制度、人文环境等差异会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也给企业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2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对外投资风险控制方面仍然比较薄弱, 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历史比较短, 在近些年投资规模飞速扩张, 很多企业的对外投资风险意识不到位, 没有意识到对外投资存在的诸多风险, 盲目地进行扩张投资规模, 等到风险发生时已经来不及应对。

2.2 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管理经验不足

近些年来, 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 投资规模也逐渐扩大。然而, 由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历史比较短, 企业缺乏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经验, 也缺少高水平、经验丰富的风险管理人才, 难以适应我国当前对外投资的形势发展需要。

2.3 企业投资发展战略不明确给风险控制带来难度

在我国企业纷纷对外投资的浪潮中, 有部分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完全是为了响应号召或者赶潮流, 企业没有明确的对外投资发展战略, 这给风险控制带来了难度。如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前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详尽的调查, 也没有制定科学的投资规划, 对外投资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不相吻合, 往往给企业风险控制带来很大困难。

2.4 企业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很多企业没有针对对外投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尤其是缺乏全球化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往往都是事后处置, 缺少相应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等能力。例如, 金融危机期间发生的我国中信泰富和中海油对外投资巨额亏损事件, 就是由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的。

3 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3.1 对外投资前要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估

企业一定要慎重开展对外投资, 在投资前要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企业投资环境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投资国环境、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等。对外投资环境是企业进行风险控制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 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时, 要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 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估。首先, 企业在对外投资时, 要对国际政治局势进行全面的分析, 尤其是要分析投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如果投资所在国或地区存在战争、社会动荡等风险, 则需要谨慎考虑投资。其次, 企业要对投资国的环境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方面因素。最后, 企业还要对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投资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面临的市场风险。

3.2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防范运营风险

对外投资对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要求非常高, 只有建立了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的企业才能很好地对对外投资风险进行控制。近些年来,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建立完善的全球化风险防控机制, 因此企业仍然要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 防范运营风险。首先, 企业要针对对外投资设置一套全球化的内部控制机制, 各部门负责人都要积极参与内部控制,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流程以及投资规模确定风险控制流程和措施, 各部门负责人要在职责范围内承担其风险防控责任。其次,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对外投资运营风险, 要对投资过程中的关键部门、关键岗位以及各项业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并制定包括风险控制、岗位分离、会计控制、授权等一系列风险控制制度。

3.3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 对对外投资风险进行预警、防范和控制。

首先, 企业要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来负责统筹和组织这项活动。组织机构的成员应该包括树立企业内部各项业务的管理人员、企业内部财务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 有些时候还应包括外部的咨询管理专家。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应该独立于企业的财务部门之外, 直接对企业最高层的管理者负责, 不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进行干涉。

其次, 财务预警系统要对企业潜在的风险, 包括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识别。良好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以及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监控, 对潜在的经营财务风险进行准确预知。

最后,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之后, 还要利用财务、统计模型等对风险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分析, 挑选出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些风险进行研究, 预估其将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措施。目前,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预警主要是通过对环境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评估完成的, 企业要建立一个动态的风险额度, 随时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3.4 政府要在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

对外投资离不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国政府一定要在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为企业的经营与资金安全提供保障。

首先, 成立专业的对外咨询机构。我国政府应该在自身外交关系开展的基础上, 对外部投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 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我国目前已经成立了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负责对外投资的风险分析, 还需要一个专业的评估机构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其次, 我国要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对外投资步伐。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 对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志, 这些投资不一定完全符合市场化的要求, 并且其特殊背景往往容易加大投资的政治风险。因此, 国家要尽量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对外投资, 从而平衡投资格局, 降低政治风险。

最后, 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金融政策体系。我国的金融机构提供跨国服务的数量比较少, 且规模不大, 因此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无法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和服务支持, 给投资带来很大的风险。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金融体系, 鼓励更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对外投资进行服务, 鼓励银行在投资较多的国家建立更多的分支机构, 为企业投资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4 结语

企业对外投资伴随着众多类型的风险因素, 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运营风险、金融风险等。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对对外投资风险的重视, 及时发现对外投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评估,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防范运营风险,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 政府在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等方面措施, 提升对外风险控制能力, 保障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与安全性。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 我国的对外投资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本文基于此背景, 对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 并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提出一些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类型,问题,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康利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东道国政治风险评估与防范[J].现代商业, 2011 (06) .

[2]张琦.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识别与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 2010 (04) .

[3]曹旭平, 黄灿, 沈杰.中国对外投资风险防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0 (05) .

企业对外投资管理 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对外投资,投资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有煤炭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走外延扩张之路,对外投资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培育多元化经营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国有煤炭企业的对外投资管理存在投资决策不规范、投资收益甚微、投资亏损等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外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收益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1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决策机制不健全。对外投资的决策管理,是对外投资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投资成败的关键。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煤炭企业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曾有过一些大规模的投资,由于当时受计划经济体制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投资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影响,许多企业对外投资缺乏风险责任意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投资决策机构和科学、规范的投资决策程序,对外投资决策权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规划,投资项目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几家或十几家煤炭企业参股一个酒店的现象屡见不鲜。煤炭企业对所投项目没有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市场调研不充分,投资决策草率,最终导致企业投资活动失败。另外,企业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以行政方式代替企业自主投资决策。投资决策过程的不规范,导致对外投资项目大多数效益欠佳、投资收益甚微,或项目亏损,给国有资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2)投资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外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投”,更要“管”好。建立健全对外投资管理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企业投资行为,是对外长期投资实现保值增值的有力保证。一些煤炭企业没有完善的投资组织机构,没有制定专门的投资管理办法,仅由财务部兼司对外投资管理职能,而财务部门大多只是对投资项目资金的拨付和收益做账面上的账务管理,不能真正承担起监管职能。有的煤炭企业制定了对外投资管理办法,也设置了专业职能部门履行投资管理职能,但对外投资权限模糊,对外投资管理的范围主要限于本级投资,对其下属矿、子公司进行的投资尚未纳入管理范围,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投资活动的无序化,投资层链越来越长,煤炭企业对所属二级单位投资活动监管权的统一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保证。多数煤炭企业对投资项目的日常监管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投资损失责任追究不严肃,国有资产流失在所难免。

3)投资监督管理不到位。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被投资企业内部管理因素是投资风险的重要方面。对外投资立项后的管理与监督既是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外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一些煤炭企业在投资项目立项后,对项目的管理与监督不够重视,签订出资协议与公司章程时,把关不严,不能维护本企业利益;按出资比例享有董事、监事等出资人代表派任权却怠于行使,对参股公司不能施加影响,形成事实上的“出资人缺位”状况。有的煤炭企业以投代管,仅靠每年度的股东会和监事会来行使管理权,对投资项目的运作过程不能进行跟踪监管,对投资项目不能进行及时分析和控制,日常性监管较为松懈,不能对投资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另外,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是煤炭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4)投资效益不理想。企业对外投资就是通过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合作,互通有无,实现“1+1>2”的效果,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投资就像一把“双刃剑”,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国有煤炭企业对外投资涉及的范围广,参股项目多,控股项目少,对项目的控制影响力不足,风险性相对较大,除客观原因外,投资前不谨慎,对外资企业疏于管理、缺乏监控等主观原因,致使国有煤炭企业对外投资项目虽然不少,但收益回报却不尽如人意。如:参股的保险业项目,盈利预期漫长,短期内无法实现投资收益;参股的酒店业项目,行业竞争激烈,自营业之日起就持续亏损;参股的一些无竞争优势项目,有的不能如期投产,或虽然投产,但不能盈利。

2 加强和完善对外投资管理的对策

1)健全投资决策机制。合理的立项和科学的决策是对外投资成功的“双翼”。国有煤炭企业要把好立项关和决策关必须健全投资决策机构,明确投资决策权限,严格投资决策程序,加强投资风险控制。要制定对外投资计划和投资发展规划,投资方向要符合企业的战略和发展规划,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遵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主导产业的规定。投资项目必须经充分客观的市场调研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论证,重大项目要组织专家论证。确实可行后,经董事会集体研究作出决议,形成规范的会议记录,并归档长期保存。

2)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国有煤炭企业对外投资活动要走上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轨道,必须加强投资管理制度建设。要细化对外投资管理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对外投资的原则、投资权限、管理机构和职责,严格投资审批流程,增强适用性和现实可操作性,使投资主体的投资活动有章可循;要制定对外投资监督考核管理制度及对外投资损失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和考核,强化对外投资管理部门和产权代表在监管方面的履职尽责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损失的发生。

3)强化投资基础管理。一是重视对外投资项目档案的管理。要对投资决议、协议、可行性分析报告、投资合同、章程、出资证明书、历次董事会及股东大会材料等资料进行专人专项系统化管理。二是实行对外投资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运用计算机对每个投资项目从筹建到运营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地编辑、汇总和分析,全面跟踪掌握项目变化情况,对投资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促进投资管理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4)加强项目战略管理。一是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对外投资项目的实际经营情况、经营业绩、经营风险。把参股项目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清理项目和债权项目4个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即:重点项目抓跟踪管理,一般项目抓调整理顺,清理项目抓及时清理,债权项目抓核销报损。二是建立项目投资的后评价制度。根据投资项目经济技术指标的全面分析,结合收益情况及项目发展前景,对投资效果进行整体评价。三是建立投资退出战略。国有煤炭应依据本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投资项目的评价效果,对不能获取预期回报的投资项目进行排序,通过转让、置换、清算等途径对投资项目进行清理、整顿,核减一批扭亏无望、长期无收益的项目,提高总体收益水平。

5)建立联合运作机制。国有煤炭企业为了充分保护自己作为中小股东在参股公司的合法权益,强化对控股股东和参股公司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应该本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起来,成立“国有煤炭企业对外投资管理股东联合会”,制定联合章程,建立一套长效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和联合运作机制,共同提升对外长期投资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水平。

企业对外投资管理 篇9

股权投资主要是指投资者通过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行为, 从而掌握一定的被投资单位股权, 成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 并按照所持有的股权比例来享有权益并承担责任的一种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 通过股权投资来影响或者控制其他企业, 从而完成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 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投资手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并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改善经营管理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然而, 国资企业在对外股权投资中, 不断暴露出很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股权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一、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中存在的管理和效益问题

(一) 缺乏清晰的投资目标

投资目标的清晰明确是保证投资行为成功的关键所在, 然而, 中国的国资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时, 往往存在着投资目标不清晰的情况,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国资企业在投资行为的考虑时, 除了经济效益以外, 往往还要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及国家利益, 所以股权投资的目标更加多元化;其次, 大型的国资企业具有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 内部经营管理非常复杂, 其股权投资除了要考虑企业总体的利益之外, 还要对于内部各种利益群体的诉求进行考虑和平衡, 因此导致难以确立统一的投资目标。

(二) 缺乏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

中国的国资企业尚不具备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 很多制度都流于形式, 未得到严格的执行和实施。一方面, 国资企业投资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在制定投资管理制度时的难度;另一方面, 中国的大多数国资企业仍然具有浓厚的行政计划色彩, 其很多决策行为带有行政命令的性质, 这往往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这些都使得国资企业的股权投资行为存在着很多违背市场规律的地方, 经常会造成投资效益的低下以及投资行为的失败。

(三) 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

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的时候, 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 从而保证投资行为的效益。目前, 虽然中国的国资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的时候都会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 然而, 很多可行性研究工作都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一些企业根据出资的要求或者上级的命令编造可行性研究报告, 造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毫无意义可言。

(四) 并购整合等投资过程管理缺位

中国的很多国资企业在进行并购整合等对外股权投资的过程中, 往往存在管理失位和缺位的情况。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一方面要保证被投资对象的独立法人地位, 另一方面投资者享有管理、进行重大经营决策以及获取投资收益的权力。然而, 中国的国资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 对于经营管理基础较好、效益较高的子公司, 往往干预过多, 严重影响了子公司法人的独立性, 影响了子公司的积极性;对于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子公司, 往往存在管理缺位的情况。

二、加强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提升投资效益的对策

(一) 建立科学的股权投资评价体系

从中国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中存在的管理与效益问题来看, 建立科学的股权投资评价体系非常必要。首先, 国资企业要根据投资项目性质来进行分类。对于大多数投资行为, 都可以采用财务收益作为投资的评价指标, 对于一些无法采用财务收益作为指标的项目, 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其他指标来对投资进行评价。在建立投资评价体系的时候, 一定要强化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民主性和效益性, 避免行政干预式的投资决策。

(二) 建立完善的对外股权投资内控机制

国资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对外股权投资内控机制, 从而提高股权投资的管理水平, 提升投资的经济效益。首先, 对外股权投资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与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体的, 应该符合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的目标;其次, 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股权投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内部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将股权投资及其活动的特点都涵盖在内, 并要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从而体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 还要遵循“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 对于决策的责任严格予以明确, 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从而减少决策失误, 降低决策风险。

(三) 加强投资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国资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时, 一定要加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监督作用, 加强投资行为的控制。首先, 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之前, 要进行严格的投资信息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在投资的事中, 要严格地进行财务审计和监督, 并加强过程性审计和监督;还要加强事后的监督, 将责任予以落实。

(四)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大型国资企业的股权投资具有投资面比较广、投资跨度比较大, 涉及的地区范围比较广等特点, 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及监督方式难以对股权投资进行很好的管理。因此, 国资企业应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 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 对于股权投资项目的运行管理进行很好的监控, 从而提高股权投资管理的效率。

总结

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资企业一定要加强对股权投资的管理, 提高股权投资的经济效益, 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保证国家的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琳, 陈维政.企业国有资产的内涵及界定[J].商业研究, 2011, (6) .

[2]孙宪忠.“政府投资”企业的物权分析[J].中国法学, 2011, (3) .

企业对外投资管理 篇10

企业对外股权投资 (Equity Investment) , 指企业通过投资手段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其投资的主体为其他企业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分得利润或股利获利, 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企业对外股权投资, 不仅能够获得投资收益, 实现资本保值增值, 而且有利于改善经营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保障企业稳定发展, 作为一项重大财务活动和经营行为, 在企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由于企业对外股权投资追求高回报率的同时, 其投资风险也较大, 因此对投资前的战略决策、投资后的营运管理和核算、投资的内评监督及风险预警等风险管理有更高要求。

为降低风险, 提高投资回报, 本文将引入企业项目管理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EPM) 于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体系。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活动的特点非常适于采用项目管理模式[3], 虽然采用真正意义上的EPM模式的企业相对较少, 但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都在积极探索企业管理层面的项目管理应用体系, 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 将改变企业整体管理模式。而从整个企业界来看, 按项目进行管理 (Managed by Projects) 的思想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企业运营的各个领域, 包括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等[4]。为此, 本文以项目作为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的基础单元, 从系统角度提出一种面向项目的投资管理模式, 涉及目标、组织、方法、过程、信息和文化等六要素, 并设计了关键要素的空间网络结构。

二、基于项目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模式

正如Merwe[5]所研究指出的, “在当今社会中, 一切都是项目, 一切也将成为项目。”而“项目”是一种贯穿EPM组织管理方式中,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EPM。EPM主导思想是按项目进行管理 (Managed By Projects) , 其核心是基于项目的组织管理体系;同时, 长期性组织的管理由面向对象的管理代替面向职能、面向过程的管理。Gareis[6]认为, 随着“按项目进行管理”理念的导入, 企业可以用“项目”的形式进行管理各种任务甚至“运作” (Operation) , 并按项目管理的思路和程序组织资源以实现其目标。目前, 系统建模领域是企业项目管理作为系统集成平台的主要研究成果。Schweyer和Haurat[7]从项目管理一般步骤着手, 基于Multi-Agent技术研究建立了一种企业通用管理模型。

传统上, 针对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相对独立的领域, 例如股权投资管理的目的、意义、过程、风险等的研究。虽然, 迄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但是缺乏系统性。为此, 文章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解决这一难题。企业对外股权投资具有典型的项目式属性, 各种融投资活动适于采用EPM组织模式。因此, 利用EPM这一先进管理模式来集成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的各项活动, 提出了一种面向项目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模式。随着项目管理在商业运作中的运用, 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力保障。在此基础上EPM也发展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现在, 在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活动中除了使用项目管理, 也可以对不同“项目”进行项目管理。按照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 可以将各个项目可分解为较小的子项目, 因此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活动就是多个项目构造而成的。通过企业对外投资中不能再划分的项目进行有效管理, 并逐步实现系统的整体集成, 从而达到有效企业项目管理。反过来, 通过对项目进行工作分解结构 (WBS) 和组织分解结构 (OBS) , 这一多级系统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的难度, 将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的目标逐次分解开, 使其变得更为具体和易于操作。

实际中, 各式各样的投资管理模式逐渐出现在具有前瞻视野的企业中。在不断的国际商业活动中越来越显现出投资管理模式有效建立, 能够持续支撑整个投资管理系统, 同时可有效的促进企业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随着EPM引入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体系, 分散了其投资管理组织依附各项目的管理形式, 因此企业内部需要完成有效的激励约束相容动态监控机制。结合EPM研究成果[11], 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组织模块包括三个层级:战略层、计划层和项目层。

为优化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模式须优化其信息流程, 这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随着现代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 局域网络 (LAN) 用友好的用户界面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最新的投资管理信息。因此, 能够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系统模块也是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研究的一个关键要素。目前, 从国际上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看, 基于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成为各项投资管理活动必备的基础工具。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时, 还应注意股权投资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对投资项目的控制能力影响股权投资风险, 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 对股权投资不仅具有良好的筹资、投资决策能力, 对投出资本构建的经营性资产也具有极强的驾驭控制能力, 且有严密的制度和操控程序做保障, 具有良好企业对外股权投资能力。

三、结束语

基于项目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模式目的要促使投资管理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的成效, 除了国家宏观环境的影响外, 主要与企业自身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投资目标的明确性和投资风险的意识性, 以及企业监督管理的力度等因素有关。加强企业的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 要以项目为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活动的基本单元, 从投资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 通过对外股权投资活动, 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经营范围得以扩展, 通过投资构建企业联盟, 还可以使企业驾驭市场的操控能力得以提升, 为全面实施经营战略稳步扩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天予.国有企业股权投资控制机制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 2007.

[2]张少云.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及风险防范.财经界, 2008, 9:57-58.

[3]Belev B.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Bulgarian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obstacles or facilitator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3, 38 (4) :361-374.

[4]Lycett M, Rassau A, Danson J.Programme management:A critical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4, 22 (4) :289-299.

企业对外投资管理 篇11

一、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一)民营企业已成为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坚力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省一些较大的民营企业,如万向集团、钱江摩托等就开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目的主要或是设立贸易公司,建立营销网点;或是在发展中国家及部分资源富裕国家投资办厂、办农场,以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或是在发达国家开办企业,就此引进先进技术;也有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掌握行业国际最先进技术。目前,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已从早期的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转变为以民营企业为主。至2007年6月底,浙江全省经政府部门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累计已达2809家,其中有1910家是民营企业,占总企业数的68%,民营企业投资额9.12亿美元,占所有中方投资额的70%。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是国有企业,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近五成;其次是民营企业,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近三成;外商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成。投资额达一亿美元以上的省市,按照排名为广东、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苏、辽宁、福建和山东。据2006年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的数据显示,在一些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已成为“走出去”的主体,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额分别占各省的97%、70%、65%和53%。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浙江省民营企业与其他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省市比较,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力相对较强,而远远高于全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

(二)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已初具规模

浙江省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经过前些年的摸索,已逐步适应了国际市场,增强了国际化经营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加快,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单个项目规模明显提高,总投资、中方投资分别达到109.3万美元和91.4万美元。其中,总投资1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45个,中方投资达到1.47亿美元,占全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4.5%。

2、投资地与华侨华人的分布相关

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与浙江省籍华侨及祖籍浙江省的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有关。浙江省有一百万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而浙江省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99%是在这些地区。这说明了华侨华人在浙江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浙江省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从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海外关系将产品带出去,用华侨华人的网络来销售商品,并在华侨华人的帮助下在当地投资办加工企业、贸易公司、建立研发机构。华侨还组织国外政府与企业代表团到浙江省考察访问,介绍当地投资情况。

3、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形式由主要以设立贸易公司和办事处为主,向以设立境外加工生产型企业、境外资源开发、境外营销网络、房地产开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商品专业市场等方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途径也逐渐多样化,从单纯出资设立企业发展到了跨国参股并购、境外上市。同时,企业从单打独斗“走出去”发展到集群式规模开发。目前,华立集团、康奈集团等已分别在泰国、俄罗斯建立国家级的工业园区。

二、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刘易斯·威尔斯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是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竞争优势的来源的主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在民族产品和海外生产上的优势和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下面以小规模技术理论为基础,分析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的优势:

(一)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需求有限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征,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收益,这个市场空档正好被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所利用,以此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

尽管浙江民营企业不能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利用垄断技术,获取高额利润,但是浙江民营企业却能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大公司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虽然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浙江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不能说拥有多大的优势,但相对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市场经济转轨国家来说,仍会拥有比较优势的落差,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优势产业,而这一产业也是浙江民营企业较为集中和占有优势的产业。浙江民营企业在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复合型新产品生产上具有特殊优势。同时,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良好。虽然浙江民营企业没有雄厚的财力投入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创新热情同样很高。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欧盟CE认证的企业越来越多。不少民营企业在技术上的个性也十分明显,并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

(二)民族产品在海外生产上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特征表现在鲜明的文化特点上,这些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海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而建立。如华人社团在食品加工、餐饮、新闻出版等方面的需求,带动了一部分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投资。而这些民族产品往往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优势。

目前,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主要是机械、纺织、电子、轻工等行业,房地产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金鹤、新洲、华天、华立等一批民营企业则赴俄罗斯、南美、中东等开发矿产、森林、能源等资源。但是,也有些企业利用了民族产品在海外生产上的优势,获得了可观的效益。例如,去年有家浙江的民营企业就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投资约184万人民币,成为了“小尾羊”火锅店的澳洲加盟商,店里的桌椅器具、主料汤料都来自国内,还在国内大厨的帮助下培训了15个兼职服务员和10个兼职厨师,每天的顾客以在澳华人为主。

(三)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产品相比,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这一特点也自然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其产品的营销策略往往是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树立产品形象。以创造品牌效应。“小、快、活”是浙江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优势,具有灵巧的组织结构,在海外设立企业不必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在公司体系内部有复杂、多样、紧密交织的组织管理结构,因此也具有较低的管理成本。

三、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

浙江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时,应充分发挥上述的优势,选择合理的投资策略,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能力,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投资对象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

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朝大型、特大型的方向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差,市场范围小,限制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时,应该把多数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的主要区位,比如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如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尼亚等国与我国关系一向良好,始终保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密切合作。阿尔及尼亚与中国的友谊更是源远流长。而这些国家社会总体来说比较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基础,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计划,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同时浙江民营企业无论在生产技术上,还是在产品生产上、营销策略上在这些市场都具有优势,投资机会很多。在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作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同时,根据小规模技术理论,浙江在服装、饮食等方面有优势的民营企业应加强对东南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投资,因为这些国家的华人较多,并且分布较集中。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高,但也存在中下水平的消费阶层,可以利用我们的小规模优势,来占领这部分消费市场。

(二)以合资、合作为主要投资方式

浙江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上可以采取设立新的公司、收购既成的公司、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在国外生产等方式。一般来讲,如果企业实力较强。对海外市场了解比较充分,又有人才优势、较强的国际管理经验,则可以在国外设立新的公司,也可以收购既成的公司,采用“买壳上市”方法。如杭州萧山的中国万向集团,先后在七个国家创办了十八家企业,并于2006年购买了美国一家上市公司,成功地在美国纳斯达克“买壳上市”。当然浙江民营企业可以更多的选择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合资合作经营的风险相对较小,外来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当地市场,既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还可以分享现有资源和市场通路。与当地有实力的商家合作,己方提供设备、技术,对方出资金,并负责销售。这些就利用当地商家进行低成本扩张和渗透,同时又达到转移风险,有效化解由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三)投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占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家电、玩具、轻工和部分机电行业。如纺织与服装业生产能力较大,许多企业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但目前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生产能力大于国内需求。到国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拓当地市场。所以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选择上,应以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机械电子以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到境外投资办厂,进行产品的组装和加工生产。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应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

(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低价策略开发市场

中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浙江民营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规范、快捷、有效的渠道,所以在去国外投资设厂之前,市场调研工作必须充分、周密、全面。要对当地的投资环境、市场需求和潜力、资源、劳动力成本、居民收入及购买力、科技发展水平、法律法规、税收指标、外汇政策,甚至宗教信仰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派出专人进行实地考察。在对当地的消费市场、竞争信息、进人成本、市场发展趋势等进行细致的调查和评估,在对当地市场了如指掌之后才能设计出合理的产品结构,确定相应的市场开发和竞争策略。在市场开发上,浙江民营企业可以沿用其在对外贸易中采用的低价策略,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包括管理人员在内)、广告成本和研发投入来拓展市场,保持和扩展它们的市场份额。如在国外的管理上,可以实施“本土化”策略,即在经营方式、销售上实施“本土化”,在管理体系上实施“本土化”。

企业对外投资管理 篇12

一、中国农业企业需要“走出去”, 也能够“走出去”

(一)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相对稀缺的国家。不平衡理论 (Hwy-Chang Moon&Thomas W.Roehl) 认为, 存在资产相对不平衡的企业, 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市场寻求补偿性资产, 从而使其资产组合达到平衡, 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因此, 对外直接投资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增强竞争实力, 在竞争中实现赶超的有效途径。无论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 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都与农业自然资源紧密相连。不平衡理论说明当有些农业自然资源在本国不能提供或是不能全部提供时企业可以寻求资源的进口, 但这样会导致本国企业生产活动对外依赖性增加, 甚至还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农产品安全, 这时农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就成为获取农业自然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应该加强引导农业企业发展跨国经营, 拓展国际市场, 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和农产品加工, 加快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步伐。

(二) 中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阶段

邓宁 (John.H.Dunnin) 的对外投资周期理论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 000美元~4 750美元时一国对外投资增加, 增速有可能超过外资流入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2日发布的经初步核实的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 507亿元, 根据2010年7月27日1美元=6.7797人民币元汇率折算, 并按全国13.38亿人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 计算大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753.69美元, 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高涨阶段 (这里用国内生产总值代替国民生产总值) 。在邓宁看来, 跨国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进行动态演进。虽然该理论在分析中只用了人均这个单一指标并据此来判断企业整体所具有的优势状态和对外投资直接规模, 其结论很难说是全面的, 但从跨国投资的实践看, 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所以该理论也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判断依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农业已经在产业体系、研究体系、人才培养、高科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这是中国农业进行国际投资的先决条件。

二、重视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通过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培育出对外直接投资所需的某些比较优势, 进而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投资。正如拉奥 (sanjaya Lall) 的技术本地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 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在较低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赖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有优势, 也就是说当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成熟技术进行本地化改造后, 就具有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另外, 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本身会使企业获得和增加新的优势, 因为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 而且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寻求优势, 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所以, 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

(一) 组建大型跨国农业企业集团, 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海默 (Hymer S.H.) 的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优势是企业特有优势之一。跨国企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当地企业所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 降低成本。跨国企业还可以实行国际专业化生产, 利用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合理布置生产区位来取得企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 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从整体上看, 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和国外大型跨国农业公司相比规模还较小, 集约化程度还不高。企业规模小, 企业内部市场就小, 外部交易成本就较大,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更难以与外国大型跨国农业企业抗衡。为此, 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围绕壮大主业, 加强国际资本运作, 开展和规范企业兼并、收购, 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 培育世界品牌的农业跨国公司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还意味着培育世界品牌的重要性。培育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 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 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像泰国正大集团、嘉吉、美国先锋国际良种公司、德国KWS种业集团、美国孟山都集团等这样一批跨国农业公司, 它们能够持续增长几十年、上百年, 能够在世界市场获得统治地位, 是与其品牌经营策略分不开的。中国农业跨国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 属于发展中国家小型的跨国公司。培育世界级的品牌对中国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人民币升值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阿利伯 (R.Z.Aliber) 的资本化率理论认为货币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了目前世界上存在着若干通货区域。各种货币的地位强弱不同, 强币的币值稳定, 汇率坚挺, 而弱币正好相反。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用该种货币购置其他区域资产是有利的。另外, 该理论还认为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 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在金融市场筹资, 从而为其在海外投资设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22%。在汇改推进的五年中, 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 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不断。在可预见的将来, 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大可能逆转。另外,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许多资产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的成本在进一步降低。特别是有些国家, 有些经济体, 为了应对危机、振兴自己的经济, 出台了许多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措施, 消除了原来设定的一些政治性障碍。这些都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

四、重视“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加强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投资

一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面临的就是“走到哪里去”的问题, 所以区位的正确选择是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都十分关注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在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上,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 (包括文化、习惯和语言等) 的影响, 其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利用种族联系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 逐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 最后为获得更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存在密切联系。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区位选择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开拓市场, 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那么就应该进入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基础条件和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 (2) 如果企业是为了提高技术水平, 就应该到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投资。尽量采取与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的方式, 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 获得国内得不到的技术和管理技能; (3) 如果是为了回避贸易摩擦, 则应该到那些市场准入门槛高、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投资; (4) 资源开发型企业可以到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等农业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去投资, 通过对外投资建立海外农产品供应基地。

根据弗农 (Raymond Vernon)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当前中国农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为主, 一方面这些国家符合中国农业结构特点, 可减少投资的风险, 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多是华人聚集地, 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 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特定区位比较优势。如印度尼西亚是农业大国, 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中国较为落后, 每公顷土地棉花产量仅2.7吨, 在农作物品种选育和应用上与中国有较大差距。但该国土地资源丰富, 有1 300万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棉花, 气候条件优越, 农业生产条件极佳, 但每年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棉花、稻谷等农产品。

参考文献

[1]俞毅.论中国对非洲跨国农业投资的战略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11) :33-39.

[2]尹成杰.农业跨国公司与农业国际化的双重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3) :4-10.

[3]江小涓, 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 2002, (73) :13-25.

[4]陈华.厂商垄断优势理论与中国境外企业特有优势提高的分析[J].财贸研究, 2001, (2) :24-26.

[5]宋桂峰.跨国公司理论到实践分析以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时代经贸, 2007, (12) :28-29.

上一篇:国外城镇化建设启示下一篇:单向架空乘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