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精选10篇)
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篇1
一、对已有研究的回顾
(一)劳动力成本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从母国角度来看,一国劳动力成本对对外直接投资有着重要影响。劳动力成本以平均工资水平来表示。一国平均工资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直观地反映了该国的劳动力成本,因此平均工资水平对对外直接投资是有影响的,首先,如果一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上涨,表明该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导致此前主要看重该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海外企业流失。因为这些企业进入该国,主要是希望借助该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导致这些企业流走,寻求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其他国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抑制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如果一国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那么该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会流出,造成吸引的外资减少。如果该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也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下降,会吸引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利用本国的劳动力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前,我国工资水平在逐步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逐渐上升,挤压了盈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寻求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新古典贸易理论运用于国际投资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动会因要素投资回报率的不同而受到影响。虽然劳动在国家之间是不能自由流动的,但是生产者可以选择在劳动成本低的地方进行生产,尤其是加工业这种低附加值的行业,选择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可以提高竞争力。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劳动力成本是影响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变量。
(二)外汇储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我国的外汇储备量截止2015年,已经达到3.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同时也能够用来偿还外债,但是过多的外汇储备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具有汇率风险,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外汇储备的收益。
有了充足的外汇储备,会增加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敢于面对世界市场的各种风险。对于外汇储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不少学者做过研究,例如,许松、吴洪涛(2006)主要考察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宏观因素,他在江小涓的研究基础上,量化了几个宏观因素“GNIP、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以及外汇储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研究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以及外汇储备都会促进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及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本文认为外汇储备是影响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变量。
二、我国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综合以往的研究,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目的、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我国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其对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以我国平均工资水平表示,选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以wage表示,并假设我国平均工资水平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作用。外汇储备选取我国外汇储备存量,主要因为存量的变化较流量变化较小,时间数据系列比较稳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以reserve表示,并假设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外汇储备呈正相关。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已有的对FDI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使用不同的模型设定,包含不同的变量,但是在方法的选择上,多选用OLS回归分析。参照以往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经典的OLS方法进行回归。
另外,宏观经济变量一般存在异方差,取对数后可去除宏观经济变量异方差并使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呈线性关系。因此,本模型对所有变量均取对数形式,因此相关系数分别测量的是被解释变量对各相关解释变量的弹性。
(三)模型的建立
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括号内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预期符号。
(四)回归结果分析
依据前文所述,我们使用OLS方法,并借助R软件进行回归,得出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个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显著,均通过检验,模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99.18%,拟合度较好,回归结果中报告的F统计量的p值为:2.045e-08,小于0.05,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总体是显著的。因此,从回归结果来看,基本可以说明和解释现阶段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决定因素。
ln(wage)代表的我国平均工资水平回归系数为0.56,表明我国平均工资水平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方向变化,工资水平的提高,表明我国劳动力成本表上升,企业盈利压力加大,促进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计量结果表明,我国平均工资水平每提高1%,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加0.56%,结论与本文所选择的代理变量有关。主要考虑到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更具有代表性,实证的结论证明了前面的假设。这也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效率寻求型的特点。
ln(reserve)所代表的外汇储备回归系数为0.9468,表明外汇储备对对外直接投资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外汇储备每增加1%,对外直接投资增加0.9468%。中国鼓励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依托于外汇储备的坚实基础,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为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保证“走出去”战略的稳定开展。
三、评价与启示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因素,这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效率寻求的动机。长期来看,平均工资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且直接提高职工的物质福利。所以政府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合理提升国内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即降低了东道国的相对工资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首先,提高我国的劳动力工资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对于我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好地发挥新常态下,消费对经济的稳定拉动作用。其次,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导致一部分对劳动力成本比较敏感的企业将生产经营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存量,很大程度上是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果。根据前文实证分析可知外汇储备与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正相关的,因此我国政府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利益来看,应适度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合理利用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进行增值,减缓或者避免因汇率变动等因素对外汇储备造成的贬值。外汇储备用来购买外债可能会面临较高的风险,利用我国强大的外汇储备作支撑,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知识,增强对外经济交往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债的风险。因此,我国不仅要重视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和相应规则,保障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健康有序进行。同时,也应简政放权,降低门槛,鼓励有资质的中小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有效利用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增值。
摘要:影响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因素很多,不同的国家或经济体、不同的发展时段,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宏观因素不尽相同。文章基于母国角度,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实状况,主要选取我国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两个指标,为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宏观解释变量,利用国家统计局2005~2014年十年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地影响。文章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外汇储备,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张为付.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130-140.
[2]邱立成,王凤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06):78-82.
[3]郑展鹏,刘海云.体制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2,(06):65-71.
[4]蔡之兵,祖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模型[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3):80-88.
[5]朱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6]赵俊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5.
[7]杨成平.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25-27.
[8]赵瑜嘉,马妍,贺灿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探究[J].商业时代,2014,(30):65-67.
[9]徐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0]徐静.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
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 篇2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问题 途径 分析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1 对外投资数额不断上升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累计投资净额为332亿美元。而在其后一直至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上升,截止至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211.6亿美元,存量达到906.3亿美元,在全球国家(地区)排名中由05年的第17位上升至第13位。[1]
1.2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情况 2006年底,中国的近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的17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从我国境外企业的国别(地区)分布来看,呈现出比较集中的状态。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联酋、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很高,集中了达一半数目的境外企业。[2]
1.3 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模式情况 我国对外投资的领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制造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其中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七成。[3]从2006年底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仍是主要投资领域,约占境外企业总体的51%左右。从微观上讲,目前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多以中小型企业承办的中小型项目为主。据统计,目前90%的海外中资企业投资规模不到100万美元。[4]另外,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逐步选择跨国兼并收购的投资方式,份额有所上升。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外投资规模小,民营企业参与不够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虽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存量上所占的比重仍然相当低。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5600多亿美元,同期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则仅为370亿美元,两者相距甚远。而对外投资中又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比例达88%,但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真正能在跨国经营中形成规模优势的屈指可数,而中央控股企业在对外投资的存量中占到了90%以上。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在04年按投资存量排行的中国跨国公司三十强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大批国家控股集团位居前列,而其中只有如联想、TCL等少数民营企业榜上有名。另外,这前三十家企业几乎占据了对外投资存量的90%,尽管其数量上仅占12%。据此可见,中国的对外投资中存在较大的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从而使我国对外投资的整体质量的提高受到极大限制。
2.2 对外投资区域选择不够合理 目前,中国的对外投资形成了比较集中的特征,这种特征反映了我国企业在选择对外投资区位时具有一定共同的行为趋向:①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将这些地方作为重要基地,以便积累经验,降低风险;②直接向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发达国家投资,以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③向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投资,以便发挥历史上形成的优势,巩固发展。另外,一些拥有较多对外子公司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了便于管理和控制,使本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有意识地相对集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同时,中国的对外投资主要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对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十分缺乏,导致成本较高,难以发挥比较优势。
2.3 对外投资中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 居于绝对数量优势的众多跨国经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无论从核心技术的研发或者先进技术的引进使用上都存在严重不足,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弱。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大约占1%,而世界500强研发投入则占3%左右。此外,中国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低于国外跨国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国跨国企业在国外仅进行贴牌生产,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加工型行业。
2.4 企业经营战略不明确,缺乏优秀人才 我国仍处于对外投资的发展初期阶段,各方面准备仍然不足,而在海外人员的知识水平上就存在很大问题。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中,外派人员对国际市场不够了解,相关工作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损失。同时,多数企业在发展战略上不够明确,未建立起完整的全球战略体系,投资的随意性较强。例如前阶段出现的“中航油”期货事件,就反映出了大型跨国企业在国际经营中对风险控制不足,缺乏对国际金融市场了解的现状。
2.5 对外投资的宏观管理难以满足需求 在诸多国内企业纷纷走出国门的今天,政府对这些企业的投资方向、风险控制等方面给予的规划和指导严重不足,只能靠各微观主体自己摸索,从而不免出现了一系列的偏差,增加了对外投资的不必要成本。另外,在对境外企业的监管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对这些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监督不足,没有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政府在支持对外投资主体的活动方面不够积极,存在着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繁琐,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据调查, 企业审批项目要经过产业主管部门、商务部、外汇管理局三条线和国家、省、市三个级别共经过九道坎,其间还要通过中国驻海外机构的商务部门审批,从而会浪费很多机会。
3 改善中国对外投资现状的途径分析
要改善中国的对外投资现状,实现质与量的双重提高,不仅要从政府角度完善相关政策,同时也要企业主体经营方式及理念的有效改进。
3.1 政府角度——加大对对外投资的支持 首先,政府应制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国别地区规划和产业结构规划等,在宏观的角度给予对外投资企业以指导和建议,从而减少企业盲目对外投资的损失,并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其次,要积极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对外投资方面的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法律,依法保障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的实施,以规范政府、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行为活动。第三,还要进行相关监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及跨国经营的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规避不合理行为,加强对企业对外投资效果的检测,以减少损失。
3.2 企业角度——调整经营战略 首先,企业要牢牢把握规模战略,可以通过在国内市场上的兼并重组,形成实力强大的产业集团,进而进行跨国经营,从而占据规模优势。其次,企业要把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纳入长期发展战略中,只有拥有一流的国际型人才,把握国际市场的精髓,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企业要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走向扩张和发展,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另外,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目标地选择尤为重要,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对可选地区进行比较,确立自己的潜在最佳投资地区,而不能盲目选择。而在建立了海外企业之后,在具体的经营战略中,要把握当地的具体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当地市场,采取本土化策略,融入国际市场的主流。
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还是投资的方式都取得了明显的突破。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迅速,但目前还面临不少问题,为此,我们要从政府及企业两个层面上积极应对,完善政府的相关政策体系,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恰当的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更好实现,为我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及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杨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期.光明日报.2007年9月15日.
[3]孙娟,张坚.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浅析.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年1期.
[4]孙勤.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创新对外合作方式, 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 我国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开始实行“走出去战略”, 开始到世界各国进行海外投资, 从事办厂开店等业务。从发展规模和投资主体看, 海外投资发展速度快, 投资主体不断优化;从地区分布看, 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亚洲和非洲的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81%;从行业分布上看, 已经分布在三大产业, 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70%以上。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资本流动减缓, 跨国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也随之减少。
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是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上的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 金融危机将会通过各个渠道对直接投资产生间接影响, 即金融危机通过其他变量影响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原理: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下降, 从而影响收入的增长, 这将导致全球的需求量受到抑制, 从而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下降, 资本流动减缓, 直接投资减少。
(一) 需求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会使国际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弱, 加上贸易保护主义会使各国出口困难, 但是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为了刺激经济的恢复, 会通过扩张财政产生新的需求, 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政府采购等, 在建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排污处理等行业扩大需求, 这将给其他国家投资者带来新的机会。
(二) 汇率传导机制:
一般而言, 危机国初期货币会贬值, 因为危机国为了刺激经济会降低利率水平, 从而导致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将会降低直接投资成本, 理论上会促进直接投资流入。以美国为例, 金融危机下美元对欧元、加元、澳元、日元、人民币保持贬值趋势, 降低这些国家对外投资的外汇成本, 将会刺激和鼓励其他国家企业积极对美进行投资。
(三) 价格传导机制:
由于价格传导机制, 受危机影响的国家收入和进口需求下降, 加之危机导致危机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造成其他国家出口困难, 此时企业转而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危机国市场, 从而扩大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自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缓慢发展, 20世纪九十年代末“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使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步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相比发展迅速的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 作为对外开放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还是相对缓慢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增速较慢, 但处于提速的拐点;绝对规模较小;从投资地区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地区和国家, 投资产业结构虽然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都有分布, 但是产业结构偏向严重, 这些特点是分析影响的基础。
(一)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消极影响。
表1是我国在2007~2009年前三季度的存量流量数据, 从数据中我们发现, 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很显著。比较危机前的2007年, 2008年在存量和流量上的增长率都很高, 并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500亿美元, 达到了2003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2009年前三季度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也达到了329亿美元, 其中单第三季度就达到了204.7亿美元, 超过了前两个季度的总和, 这也是2009年以来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首次增长。数据表明,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像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一样出现衰退, 而是出现了快速增长。因此, 金融危机没有给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带来显著的消极影响。 (表1)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国投资地区占比例最大的前三名的中国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是世界金融中心, 金融服务业发达。
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以优美的群岛风光和“避税乐园”为招牌大力发展其离岸金融业。表2中2008年这三个地区和国家占我国对外投资存量的78.2%, 是仅次于港、台、新加坡的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重要来源地。我国企业一方面利用金融税收和公司管理方面的宽松政策注册离岸公司减少税收;另一方面又以离岸公司的身份再对我国进行投资, 享受我国对外商企业的各种税收优惠, 所以用于这些地区的生产性资本少, 金融危机不会使我国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减少。 (表2)
2、我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所占份额较小。
图1是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地区中, 经济发达的美、日、英、法、德、意、加仅占投资总存量的4.9%。因此, 在这些国家遭受金融危机严重打击时, 我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会减少, 但是所占比重很少, 因此不会影响我国整体对外直接投资总量。 (图1)
3、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比重不大。
图1中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地区仍旧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 亚洲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澳门和新加坡, 拉丁美洲主要分布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仅占总存量的13%, 份额也较小。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要小于发达国家, 而且我国投资在这些国家的投资额不大, 因此所受影响也不是很明显。
(二) 金融危机给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积极影响。
根据表1的分析, 2008年对外投资总额达到521亿美元, 相比2007年增长将近1倍, 2009年前三季度也出现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首次增长,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但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出现衰退, 反而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这是由于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机遇。
1、金融危机对我国有能力的企业提供了并购的机会。
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许多企业陷入困境, 等待破产或被并购。这些企业可能由于无法获得银行或融资渠道支持使资金出现困难, 或者由于危机导致需求减少市场萎缩, 这些企业不仅有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 还有优秀的技术人员、销售团队, 这些企业是我国可望而不可即的, 而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并购机会。
数据来源:2007年、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整理
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
2、金融危机对我国在交通运输、房屋建筑、石油化工、废气废水治理等领域提供了机遇。
危机国为了刺激经济复苏, 会扩大内需,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比如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很多的大型项目, 包括交通运输、房屋建筑、石油化工、废气废水治理等等, 而这些正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项目和优势项目, 我国在这些项目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有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机会, 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
3、对外直接投资成本的下降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机遇。
金融危机使美国等危机国出现经济衰退, 导致这些国家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恢复。美国在危机后多次降息, 2008年底达到了0.09%的低水平, 欧盟自2008年10月以来四次降息, 世界范围内的大幅度降息使对外直接投融资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 由于金融危机使得居民收入下降, 需求减少, 以及危机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增加了出口难度, 也促使我国企业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
4、金融危机提升了我国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从目前看, 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市场萎缩时, 我国的市场相对是在扩张, 从而相对而言, 我国的市场潜力巨大。我国会加强与更多的国家进行友好合作, 提升我国的政治影响力, 从而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国外企业提供机遇。
四、总结
总体看来, 金融危机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前景良好, 在我国政府倡导“走出去”战略时, 为我国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并使我国企业处于有利的地位。这些机遇可能使我国企业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打破目前以外汇储备为主的对外投资体系;可以通过企业对外投资增加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可以使我国获得动力改变目前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所以, 金融危机创造的机遇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国家和企业应利用有利的机会来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一) 从国家政府而言, 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
一要完善管理办法, 发布实施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在大幅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的同时, 加强管理和服务;二要制定支持政策, 涉及财税、金融、保险、外汇和出入境等诸多方面内容, 鼓励我国企业顺利“走出去”、减少风险, 同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三要健全服务体系, 建成“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 为企业提供海外经营环境信息;四要加强人才培训, 委托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组织对跨国经营人才进行培训, 为规范培训打下基础;五要构筑安全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双边经贸混委会机制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作用, 为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六要加大投资促进力度, 组织企业参加贸易投资促进团赴欧洲、美洲开展研讨、洽谈和项目对接活动, 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搭建平台。
(二) 对企业而言, 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
一是树立全球化观念, 向跨国公司学习, 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在经营理念、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全面创新机制;要树立品牌意识, 提高品牌的设计开发能力, 维护自有知识产权;要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来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要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 有能力的企业应积极进行海外并购, 大胆开展跨国经营,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特色、确立优势, 缩小我国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的距离, 在国际市场上提升形象, 树立自己的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张为付.国际直接投资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7.
[2]赵晓.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思考.有效营销, 2007.3.
[3]周海江.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最佳机遇.人民网, 2009.3.
[4]陈国庆.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个人博客, 2008.12.
[5]卢进勇.国际经济合作[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9.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何集中在亚洲 篇4
高速发展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对的是青睐还是白眼?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量将超吸收外资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FDI)异军突起,引起了广泛关注。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提出“走出去”战略,希望借助发展FDI(特别是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中国出口。
1990年至今,除1993年之外,中国历年贸易收支均为顺差,且顺差规模与日俱增,困扰中国100多年的外汇缺口和国际收支逆差压力逐步消除,又为中国企业发展FDI创造了日益良好的环境。
在宏观层面,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FDI流出额从不足10亿美元增长至每年20亿美元以上;2005年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8.71亿美元。2009年全球FDI流量锐减43%,而中国FDI流量则创造了565.3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比增长1.1%,其中非金融类FDI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
根据官方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12000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1.3万家境外企业,FDI存量2457.5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2009年末,中国境外企业就业人数97万,其中雇用外方员工43.8万人。
与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对比计算,2009年中国FDI占全球当年流量(1.1万亿美元)的5.1%、年末存量(18.98万亿美元)的1.3%,FDI流量仅次于美国(2480.1亿美元)、法国(1471.6亿美元)、日本(747亿美元)、德国(627.1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首位,比随后的两个发展中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俄罗斯(460.6亿美元)、印度(149亿美元)分别高23%和279%。
2010年,中国FDI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据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统计,2010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FDI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
尽管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影响仍余波荡漾,美日等西方主要国家央行实行的大规模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又严重干扰着世界经济稳定,但中国国内相对过剩资本、庞大且仍在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人民币长期升值压力(尽管短期和中期内可能出现对美元汇率的逆转)等基本因素未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发展到了必须寻求跨国纵向、横向一体化的阶段,且别国经济危机更为严重,有助于显著降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市场准入壁垒和经济成本。因此,中国FDI可望继续维持较快发展速度,国内外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FDI流量将迅速超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流量。
作为一个迅速成长的新兴FDI母国,中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寻求投资者,以至于非洲某国总统和外长在给即将赴华就职的外交官面授机宜时说:“衡量你工作好坏的硬指标,就是看你能从中国吸引多少投资。”而且,中国吸引的并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不少西方国家也在其中,英国等具有自由贸易传统且与中国优势产业不重叠的发达国家尤其如此。
在中国FDI发展的大潮中,一部分中国企业已在世界跨国公司排行中跃居前列。联合国贸发会议《2009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8年,在按国外资产排序的世界最大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中,中信集团排名第88位。《中国商务年鉴·2010》显示,在按国外资产排序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最大5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中,中国大陆有7家企业入围,即中信集团(第7位)、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第10位)、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第15位)、中石油(第30位)、中化集团(第42位)、联想集团(第48位)、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第49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多在亚洲
在区域分布方面,就总体而言,与中国对外贸易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业已纳入官方统计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多数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9年末在发达国家(地区)直接投资存量181.7亿美元,仅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4%。在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二十位国家(地区)中,仅有美国(第6位)、卢森堡(第7位)、加拿大(第11位)、德国(第16位)、英国(第17位)五个标准的发达国家。
从账面统计来看,中国FDI存量分布以亚洲、拉丁美洲最为集中;2008年末亚洲、拉美的中国FDI存量分别为1313.2亿美元、322.4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71.4%和17.5%。特别是拥有地缘和人缘之便的亚洲,吸收的中资境外企业数量最多、中国FDI存量最高。但在资源投资和东道国宽松市场准入政策的作用下,对非洲的直接投资近年来增长最为显著。2009年末,亚洲、拉美、非洲中国FDI存量分别为1855.4亿美元、306亿美元、93.3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75.5%、12.5%和3.8%,欧洲、大洋洲、北美洲中国FDI存量分别为86.8亿美元、64.2亿美元和51.8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3.5%、2.6%和2.1%。
从账面统计数据看,在产业分布方面,中国FDI按存量衡量以第三产业居多,第一产业次之(主要是采掘业)。2009年末投资存量前六大行业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29.5亿美元,29.7%)、金融业(459.9亿美元,18.7%)、采矿业(405.8亿美元,16.5%)、批发和零售业(357亿美元,14.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6.3亿美元,6.8%)、制造业(135.9亿美元,5.5%)。
中国投资发达国家障碍最大
高速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FDI没有风险。实际上,无论是商业性风险还是政治性风险,在海外市场上都比在国内市场更多;而在不同跨国经营方式中,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比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更多。
假如说中国投资就总体而言在发展中东道国得到了更为热烈的拥抱,那么,在发达东道国,中国投资几乎时时处处都会面临保护主义和政治猜忌的掣肘。市场容量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迄今吸收的中国直接投资之所以明显少于发展中国家,这是重要原因。
正因为如此,在2010年欧洲经济风雨飘摇之际,《外交政策》西班牙语版主编克里斯蒂娜·曼萨诺等人在《新欧洲》杂志以“让中国来拯救欧洲”为题撰文,批评欧洲对中国投资的保守心态与做法:“让中国来拯救颤颤巍巍的欧洲经济吧!外国投资一直是支撑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有效方法。不幸的是,大部分欧洲人对危机的反应正朝着相反方向发展。各种新规定不利于外国资本流动。”
许多东道国对中国投资市场准入要求比较严格,自有其必然性。因为就总体而言,中国是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新玩家,而无论是个人、民众、机构还是政府,对新加入游戏的玩家都有个适应、习惯的过程,这是人之常情;我们需要投入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让越来越多的东道国、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适应和习惯中国投资的发展。
问题是某些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倾向太强,如从昔日的欧共体到如今的欧洲联盟,在国际贸易界的“欧洲堡垒”名号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正日益向阻碍中国方兴未艾的海外投资领域蔓延,这对于中国的“黑字回流”、对于欧洲分享中国机遇并无裨益。既然欧洲人老是抨击中国对欧贸易盈余(黑字),为什么又要对中国的“黑字回流”推三阻四呢?
更糟糕的是,作为守成霸权,西方国家相当一部分势力把崛起的中国视为新兴强有力挑战者,使得事情分外复杂,这一点在美国最为突出。从1990年初布什政府援引《埃克森-弗洛里奥修正案》由总统直接出面阻止中国航天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收购西雅图曼可公司,到中国华为公司2008年联合美国基金贝恩资本竞购3Com公司、2010年竞购摩托罗拉公司移动网络业务受阻、2011年被迫退出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三叶系统公司部分资产,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美国资本技术密集行业的直接投资项目一次又一次因美方的“国家安全”理由而受阻。
通过开放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的中国愿意与别国分享发展成果,无论是2000年以来中国进口增速比世界进口增速高一倍,还是中国FDI突飞猛进,抑或中国对外援助发展,都表明了这一点。而别国要想分享“中国机遇”,从企业到政府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作出相应调整。
我们完全可以对中国投资更严格的安全审查视为对中国发展成就的另类认可,我们必须承受这种崛起的代价,这是大国崛起过程中无可逃避的阶段;但发达东道国必须明白,怎样做才符合他们本国可持续发展的利益。愿我们的贸易伙伴能够通过包容之心来增进国家利益。
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篇5
一、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以下简称流量) 265.1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25.3%。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21.5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96.7%。
二、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因素
(一) 拥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大中型跨国公司和跨国企业集团, 它们具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 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并在某一行业或领域拥有相当的竞争优势。这些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具有集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和规模经济于一身的综合优势, 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参与国际竞争。
(二) 技术的比较优势
与许多中等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已拥有许多已趋成熟和稳定的大量中间技术和加工制造业, 如机电、轻纺、食品加工等。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我国具有相似需求结构的、成熟、适用的生产技术对他们更具吸引力。这使我国具有成熟生产技术比较优势的企业发展境外直接投资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他们所提供的中等水平的技术设备也大受欢迎。同时, 我国某些成熟技术对发达国家某些行业及某些企业来说, 也具有相对优势。
(三) 产品的比较优势
我国的很多传统产品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特别是一些具有民族特色与风味的产品, 为全世界广大消费者所喜爱。这些传统产品以其优良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具有很强竞争力, 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发挥其优势。我国的传统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特殊的工艺技术, 如精美的园林艺术、美味的中式菜肴等;2.特殊的产品效用, 如久负盛名的中药的医疗作用以及气功的强身健体功效等。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华人遍布世界各地, 他们虽然身处异乡, 但拥有相同的文化语言背景, 互相之间容易沟通。因此, 依靠这种纽带, 在侨民集中的地区进行直接设厂投资, 生产传统特殊产品, 是我国跨国公司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特有优势。
(四) 小规模优势
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项目小、劳动密集型技术容易上马和转产的相对优势, 如纺织、玩具、制伞、鞋帽等行业, 它们更适合我国投资环境的需要。我国跨国企业可以在利用东道国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设备和技术输出, 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企业, 使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因此, 我国跨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以较低价格进入东道国市场, 进而扩展到第二国市场和国际市场。这一优势可以很好地与一些小规模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这些小规模市场一般不能满足大型跨国公司维持规模经济的需要, 因而也往往不被这类跨国公司所看中。
(五) 雄厚的外汇储备, 有力的资金保障
2009年6月末, 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创纪录的2万亿美元。雄厚的外汇储备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 减少了外汇资金的约束;保障了国家金融安全, 提高了在适当时候干预外汇市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另外, 随着中国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一些金融机构已经跨出国门,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分支机构, 不仅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信誉, 而且拥有丰富的国际资本运作经验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 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提供金融服务的支持。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国际经验表明, 产业选择大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型——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中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从以资源开发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 尤其应加大高新技术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力度。
(一) 产业比较优势基准
目前我国尚处于国际产业链条的较低端,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仍不能完全视为边际产业;而且相较于许多国家, 甚至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所具有的这种产业优势也是一种有限的比较优势, 但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在利用产业比较优势基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时, 需要注意发挥产业内企业组合的比较优势, 政府要努力培养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的机械、电子、轻纺、家电、冶炼、化工、医药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积累了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 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 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较小, 易于为它们所接受。
(二) 产业后发优势基准
依据产业后发优势基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当期或近期利润, 而是为了最大化地利用反向技术外溢效应, 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技巧并将其转移到国内, 再通过示范效应和波及效应快速提升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实□/张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利用我国后发优势发展对发达国家的逆向直接投资, 把产业链逆向延伸到发达国家, 利用反向技术外溢效应, 带动我国的产业优化和升级, 是我国目前获取先进技术最主动和有效的途径之一。具体的作用机制:一是在跨国投资中通过合作直接获取国外技术成果 (如专利、品牌等) , 支持国内高新技术产业或具有培植取向产业的发展;二是雇佣当地高水平的科技人员直接参与技术研发, 充分利用国外人力资源, 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三是投资世界新技术发源地, 跟踪最新的国际科技动态, 以此推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四是通过技术密集型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 形成对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直接牵引, 从国际生产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我们应该在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 大力发展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基于产业后发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既有迫切需要, 又存在很大空间, 政府应将其作为支持和引导的重点, 为其提供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 并加强信息服务和指导工作。
(三) 产业市场扩张基准
根据产业市场扩张基准和我国实际情况, 应重点选择以下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1.国内生产过剩, 市场趋于饱和的产业。目前国内28个主要产业中, 有近20个生产已经接近过剩, 其中许多产业属于或趋向于“边际产业”, 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技术成熟型。如钢铁、水泥、纺织、家电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竞争十分激烈。2.辐射效应突出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产业的辐射效应可以用产业内垂直贸易量来衡量。也就是说, 产业内垂直贸易属于互补贸易关系:海外企业与国内企业是一种互为市场的关系, 任何一方市场规模的扩张, 都会对另一方生产的发展产生直接的扩散效应。对具有较高后向连锁度的产业, 若选择最终产品对外直接投资, 则能有效带动母国中间产品及初级产品的生产, 进而通过出口为本国产业发展开辟国际市场空间。而对具有较高前向连锁度的产业, 如选择初级产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则有利于为母国相关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生产提供资源。按照这一思路,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选择对国内相关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产业部门, 以此扩展整个产业的市场空间,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四) 资源保证基准
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篇6
一、中国农业企业需要“走出去”, 也能够“走出去”
(一)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相对稀缺的国家。不平衡理论 (Hwy-Chang Moon&Thomas W.Roehl) 认为, 存在资产相对不平衡的企业, 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市场寻求补偿性资产, 从而使其资产组合达到平衡, 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因此, 对外直接投资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增强竞争实力, 在竞争中实现赶超的有效途径。无论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 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都与农业自然资源紧密相连。不平衡理论说明当有些农业自然资源在本国不能提供或是不能全部提供时企业可以寻求资源的进口, 但这样会导致本国企业生产活动对外依赖性增加, 甚至还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农产品安全, 这时农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就成为获取农业自然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应该加强引导农业企业发展跨国经营, 拓展国际市场, 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和农产品加工, 加快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步伐。
(二) 中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阶段
邓宁 (John.H.Dunnin) 的对外投资周期理论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 000美元~4 750美元时一国对外投资增加, 增速有可能超过外资流入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2日发布的经初步核实的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 507亿元, 根据2010年7月27日1美元=6.7797人民币元汇率折算, 并按全国13.38亿人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 计算大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753.69美元, 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高涨阶段 (这里用国内生产总值代替国民生产总值) 。在邓宁看来, 跨国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进行动态演进。虽然该理论在分析中只用了人均这个单一指标并据此来判断企业整体所具有的优势状态和对外投资直接规模, 其结论很难说是全面的, 但从跨国投资的实践看, 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所以该理论也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判断依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农业已经在产业体系、研究体系、人才培养、高科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这是中国农业进行国际投资的先决条件。
二、重视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通过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培育出对外直接投资所需的某些比较优势, 进而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投资。正如拉奥 (sanjaya Lall) 的技术本地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 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在较低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赖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有优势, 也就是说当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成熟技术进行本地化改造后, 就具有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另外, 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本身会使企业获得和增加新的优势, 因为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 而且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寻求优势, 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所以, 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
(一) 组建大型跨国农业企业集团, 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海默 (Hymer S.H.) 的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优势是企业特有优势之一。跨国企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当地企业所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 降低成本。跨国企业还可以实行国际专业化生产, 利用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合理布置生产区位来取得企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 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从整体上看, 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和国外大型跨国农业公司相比规模还较小, 集约化程度还不高。企业规模小, 企业内部市场就小, 外部交易成本就较大,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更难以与外国大型跨国农业企业抗衡。为此, 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围绕壮大主业, 加强国际资本运作, 开展和规范企业兼并、收购, 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 培育世界品牌的农业跨国公司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还意味着培育世界品牌的重要性。培育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 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 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像泰国正大集团、嘉吉、美国先锋国际良种公司、德国KWS种业集团、美国孟山都集团等这样一批跨国农业公司, 它们能够持续增长几十年、上百年, 能够在世界市场获得统治地位, 是与其品牌经营策略分不开的。中国农业跨国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 属于发展中国家小型的跨国公司。培育世界级的品牌对中国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人民币升值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阿利伯 (R.Z.Aliber) 的资本化率理论认为货币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了目前世界上存在着若干通货区域。各种货币的地位强弱不同, 强币的币值稳定, 汇率坚挺, 而弱币正好相反。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用该种货币购置其他区域资产是有利的。另外, 该理论还认为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 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在金融市场筹资, 从而为其在海外投资设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22%。在汇改推进的五年中, 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 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不断。在可预见的将来, 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大可能逆转。另外,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许多资产的价格进一步下跌,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的成本在进一步降低。特别是有些国家, 有些经济体, 为了应对危机、振兴自己的经济, 出台了许多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措施, 消除了原来设定的一些政治性障碍。这些都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
四、重视“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加强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投资
一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面临的就是“走到哪里去”的问题, 所以区位的正确选择是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都十分关注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在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上,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 (包括文化、习惯和语言等) 的影响, 其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利用种族联系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 逐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 最后为获得更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存在密切联系。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区位选择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开拓市场, 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那么就应该进入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基础条件和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 (2) 如果企业是为了提高技术水平, 就应该到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投资。尽量采取与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的方式, 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 获得国内得不到的技术和管理技能; (3) 如果是为了回避贸易摩擦, 则应该到那些市场准入门槛高、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投资; (4) 资源开发型企业可以到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等农业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去投资, 通过对外投资建立海外农产品供应基地。
根据弗农 (Raymond Vernon)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当前中国农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为主, 一方面这些国家符合中国农业结构特点, 可减少投资的风险, 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多是华人聚集地, 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 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特定区位比较优势。如印度尼西亚是农业大国, 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中国较为落后, 每公顷土地棉花产量仅2.7吨, 在农作物品种选育和应用上与中国有较大差距。但该国土地资源丰富, 有1 300万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棉花, 气候条件优越, 农业生产条件极佳, 但每年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棉花、稻谷等农产品。
参考文献
[1]俞毅.论中国对非洲跨国农业投资的战略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11) :33-39.
[2]尹成杰.农业跨国公司与农业国际化的双重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3) :4-10.
[3]江小涓, 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 2002, (73) :13-25.
[4]陈华.厂商垄断优势理论与中国境外企业特有优势提高的分析[J].财贸研究, 2001, (2) :24-26.
[5]宋桂峰.跨国公司理论到实践分析以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时代经贸, 2007, (12) :28-29.
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篇7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 当前的投资现状与预期的投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1. 对外投资整体规模较小
《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 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有上升, 但是总体对外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在所有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 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占20%, 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仅达到6%。另外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区域还比较有限, 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投资的区域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将会有所减小。
2. 对外投资绩效较低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政策指引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出了国际经营的步伐, 但对外投资收益率较低。据世界银行估算, 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 三分之一盈利, 三分之一持平, 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是低效或无效的。有关调查显示, 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UNCTAD开发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 (OND) , 如果某国 (或地区) 的OND为1, 意味着该国 (或地区) 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如果某国 (或地区) 的OND大于或小于1, 意味着该国 (或地区) 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 在2001年—2003年间, 中国OND为0.15, 排在第58位, 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 并且已取得一些明显成绩。
1. 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从时段上看,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企业才真正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迄今不过20余年的历史。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2002年,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27亿美元, 2007年则达到265.1亿美元, 五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 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6%。特别是相对于2006年, 2007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投资总量同比增长25.3%, 其中:新增股本投资86.9亿美元, 占32.8%;当期利润再投资97.9亿美元, 占36.9%;其他投资80.3亿美元, 占30.3%。截至2007年底,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1亿美元, 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4个, 较上年增加17个。
2. 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 因此, 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 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构建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2005年, 以收购、兼并等方式完成的直接投资总量约占当年流量的50%, 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占直接投资的43%, 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40%。同时, 并购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 开发技术资源, 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3. 区域分布日趋广泛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目前, 全球五大洲173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 投资覆盖率达到71.2%。以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 亚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 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其中2007年投资存量达到792.2亿美元, 占当年存量的67.2%, 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同时, 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2007年存量达到247亿美元, 占当年总量的20.9%, 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再次是欧洲和非洲, 分别占当年存量的3.8%, 其中欧洲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 非洲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苏丹等国。最后是北美和大洋洲, 分别占2007年存量的2.7%和1.6%。
4. 行业分布不断拓展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 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 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 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从存量看, 行业分布比较齐全, 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只20多年的国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 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分析研究发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并呈快速发展之势, 且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厚潜力, 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 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不足及取得的成绩, 克服不足, 扬长避短,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开始大量走上跨国经营之路,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 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并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许多发展中国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潜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商务部: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告, 2008
[2]张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2007
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效应国际比较 篇8
一、模型介绍及数据来源
格兰杰因果检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 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法检验时间变量的平稳性。其次,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对于变量的滞后期, 一般从0~3期内选择, 并根据使AIC和SC最小的原则来选择变量的滞后期。
为进一步检验模型的准确性, 确定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 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后, 还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Stock证明, 对存在协整关系的时间序列, 最小二乘回归 (OLS) 的估计量不仅是一致的, 而且快于平稳时间序列0lLS估计量的收敛速度, 因此可以直接使用传统的OLS方法。对FDI和出口贸易变量进行OLS回归, 模型如下:
考察式 (1) 的回归残差μt是否平稳, 如果回归残差平稳, 说明存在协整关系, 该方程描述了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
为更好地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 本文选取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以及中国作为研究对象, 对它们1983~2006年共23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其中, 各国出口数据均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相关各期, 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
二、实证检验
在变量选取上, 用FDI表示各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用EX表示各国出口额。为研究方便, 对以上时间序列分别取自然对数。首先对各变量的对数形式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显示:各国的LNFDI和LNEX的原值在5%的水平上都不显著, 取一阶差分后, 除英国的△EXUK和中国的△LNFDICH在1%的水平显著, 德国的△EXGE、法国的△LNFDIFR以及中国的△EXCH在10%的水平上显著外, 其他变量都在5%的检验水平下显著, 即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因此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即I (1) 。
笔者曾对这六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在进行因果检验之前, 首先通过VAR模型确定变量的滞后期数, 选择使AIC和SC最小的滞后期数使模型达到最优效果。因果检验结果表明, 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 在存在2期的最后滞后期下, 并无相互因果关系;日本同美国的情况相似, 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 FDI和出口之间也没有表现出因果关系;德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5%的检验水平上是出口贸易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而出口却不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二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英国的情况与德国基本相同;法国的结果则与德国和英国相反, 在滞后1期的情况下, 法国的出口对对外直接投资表现出了单向的因果关系;对中国的分析结果显示, 在滞后1期的情况下, 其“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引起出口贸易变化的原因”的零假设不能被拒绝, 而其“出口贸易不是引起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原因”的零假设被拒绝, 说明中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 而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并无显著影响。
为进一步考察模型的准确性, 确定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 下面对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除日本和美国的单位根无法通过10%检验水平的平稳性检验外, 其他四国OLS方程的单位根均能通过10%的检验水平。说明美国和日本在样本期内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德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
三、检验结果分析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说明, 各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均呈现出不同的相互关系。其中, 德国和英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明显的出口促进作用, 而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均无显著影响;中国和法国的出口增长导致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而日本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虽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但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表现出对出口的显著促进作用。
对于日本的检验结果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所认为的边际产业的对外投资有利于扩大国内出口相悖, 笔者认为主要是与其不同的投资阶段有关。边际产业理论所描述的情况, 属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 当时日本相对于美国来说, 还属于发展中国家, 其对外投资的目标以为国内产业发展和出口提供能源以及转移边际产业、实现产业的升级为重心。进入八十年代后, 随着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区域及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因此对1983~2006年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中, 结果与边际产业理论相悖。
德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表现出明显的出口促进作用, 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 由于其投资行业以汽车制造、化工业、电器和机械制造为主, 这些都属于后向关联度较高的行业, 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会创造东道国对国内大型机器、设备和零部件的需求, 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出口创造作用。德国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9.7%。
而对中国的实证结果表明, 虽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但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表现出对出口的显著促进作用。对于这种情况, 作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少, 还未能充分显示其出口效应。
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分析,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 其特征表现为:区位优势增加, 直接投资流入增加, 但所有权优势增加有限, 直接投资流出很少。虽然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但在世界对外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 仅有1.15%左右, 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 发达国家为1∶1.14, 发展中国家为1∶0.13, 而我国仅为1∶0.09。此外, 与我国每年高达几千亿的对外出口额相比,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更是显得微不足道。
2、我国对外投资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 难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出口。
我国对外投资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 大型跨国公司极少。在2004年按国外资产排名世界前100家非金融跨国公司中, 中国的跨国公司仅有一家———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且其排名位于94位。对外投资企业的规模小,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 从而导致这些企业的国际投资经营活动对国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出口拉动力较低。
3、投资产业地区结构不合理。
从地区结构上看, 过分偏重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而忽视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偏重利用东道国市场的低成本优势, 忽视对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学习, 这使得国内各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从而使我国一直处于国际产业链条中的低端环节, 而资源开发行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 它们的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机械、技术的出口拉动作用不大, 从而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拉动效应较低。
四、政策建议
首先,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政策促进体系, 加大在财税、金融、外汇等方面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规范的宏观管理体系, 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大规模发展, 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 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重点投资于后向关联度强的行业, 实行最终产品的国际生产, 从而有效地拉动中间产品及初级产品的出口, 同时顺应国内产业结构化趋势, 适当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
最后, 积极培育跨国投资主体,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应鼓励拥有独立知识产权, 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初步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同时培养海外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 促使海外直接投资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其出口促进作用。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效应分为替代和补充影响。本文首先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1983~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进行定量分析, 同时对同期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不同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效应存在较大差异的结论。
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弊分析 篇9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利益;弊端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是指中国大陆的政府,企业机构或个人以取得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我国对外投资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图1 2002-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增速
数据来源:人大重阳网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并购两种主要形式。绿地投资是指我国企业通过在国外或港澳台等地区直接出资建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跨国并购是指我国企业收购或兼并外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其资本移动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国际间接投资。股息和分红是对外直接投资者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投资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也往往大于对外间接投资者。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影响
1、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可以更好地充分地利用东道国当地的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优势,不断开拓国外市场,通过规模经济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越过贸易壁垒,保护出口市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外来企业的冲击,通常设置各种各类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而中国企业、政府或个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投资国直接建立企业或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很好的越过这些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实现对本国市场的保护。
3、推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程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深入发展,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经济开放水平,优化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格局。此外,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的迅速发展也必然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一种对外资本输出,有利于改善由于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外汇储备量较大等问题。
4、谋求低成本,分散风险。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国外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比如在非洲、拉丁美洲等相对落后地区进行投资是因为那些地区人力资源成本较低,资源丰富等。此外,那些落后国家一般来说会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或扶持。这样,我国的投资者就会以低成本进入外国市场,从而获得取得较高利润的可能性。此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区分开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
5、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但在一些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通过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然后将这些生产技术和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带回国内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外一方面,通过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在我国处于产品周期末端的产业转移出去,为新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弊端
1、投资金额较大,投资周期较长。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东道国或地区直接建立企业或取得东道国企业的占有绝对优势的股权等方式来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所以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投资周期也相对较长。
2、东道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东道国一般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比例,投资期限,投资领域等进行限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3、如果是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采用非股权合作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授权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会收到一定威胁,并且将失去非核心业务及其相关的利益。此外,通过非股权方式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将会使信息交易成本增加,减少企业的可得利益。非股权合作方式的跨国并购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可能会使自己的专利,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等被别人学习了解,从而培养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三、总结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举措。它可以充分利用投资东道国的本土优势,降低成本以获得较大利润,还可以突破外国对本国出口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从而使对外直接投资者可以扩大产品市场,分散经营风险。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可以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外直接投资还深化了我国的对外投资水平,有利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但是,投资东道国对绿地投资的限制,跨国并购的劣势对我国对外投资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对外直接投资一般投资周期较长,其资本移动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对外间接投资,投资风险较大。现阶段,我国政府机构企业或个人应该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国家应该给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以促使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不断地提高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述晟.制度视角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2] 党远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 陈立敏.贸易创造还是贸易替代——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0(04).
[4] 戴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02.)
[5] 冯春晓.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以制造业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9(08).
[6] 冯晓华.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运用研究——基于1997~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12).
[7] 郑展鹏,刘海云.体制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2(06).
[8] 吴建军,仇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基于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分析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3(01).
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篇10
我省坚持政府引导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相结合、积极推进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共同发展相结合, 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加快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据河北省商务厅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 河北省对外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备案 (核准) 对外投资企业97家, 对外投资总额27.58亿美元, 同比增长106.7%;中方对外投资额20.89亿美元, 同比增长64.2%。中方对外投资额首次突破20亿美元, 超过去年全年中方对外投资额。
(二) 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据河北省商务厅消息, 在河北对外投资的97家企业中, 批发与零售业最多达37家, 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和产品销售。其次是制造业达20家, 主要为河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机械制造、建材、轻工、服装加工等行业。商务服务业13家, 主要是股权投资。资源开发业7家, 主要是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和农林开发。此外, 河北省对外投资还涉及房地产、交通运输、技术服务等行业, 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海外布局, 参与到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中。
(三) 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不断创新
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选择是企业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一种重要策略。近几年河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逐渐由项目新建向跨国并购的方向发展, 跨国并购正在成为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投资形式。从河北省政府网站了解到, 2015年1—9月, 通过并购对外投资企业12家, 以国际化促进企业发展、转型升级, 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 河北钢铁集团成功并购瑞士德高公司, 借助成熟的销售网络, 增强了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二、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可以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市场、技术及战略资源。在当今国际竞争日渐激烈, 技术转让与创新相对垄断的环境下, 采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来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途径难以实现,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海外资源、技术以及投资优惠政策,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寻求方面, 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 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但相对而言, 我省自然资源贫乏, 难以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保障资源供应安全, 我省必须通过发展对外投资, 缓解资源缺乏所带来的压力,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 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我省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推动经济战略性调整。我省现阶段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突出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严重不相符, 大量劳动力滞留农业中, 因此产业结构是必须要调整的。但我省产业结构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调整压力。我省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多种资源, 发挥比较优势, 推动企业以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发展对外投资合作, 主动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 对外直接投资契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14年河北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对外投资大幅增长, 全省对外直接投资15.5亿美元, 同比增长31%。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为河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 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河北根据自身优势,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举措, 日前我省出台了《关于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河北省开放发展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该《意见》积极鼓励企业借势“走出去、引进来”, 拓宽河北跨地区、跨行业经济技术合作渠道, 强化外资外贸服务能力建设, 扩大人文交流合作。二是, 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张庆伟在河北“两会”上指出, 河北将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力量, 推动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走出去”, 开展技术合作。
三、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
首先, 我省部分企业已具备的实力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保障。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我省部分企业无论在管理水平还是跨国经营等方面都已具备了一定能力。其次, 政策环境良好。中国与大多数国家签有投资保护协议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这为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必要的保护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风险
(一) “政治暗流”的存在
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受到好评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对此带有偏见、担忧的地区政治力量。因此, 时而出现的政治暗流难免会成为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障碍。
(二) 不熟悉目的国相关法规造成贸易摩擦
部分企业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开始是要雄心壮志地“走出去”开拓发展空间, 但当在对外合作中出现贸易摩擦的时候往往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受挫。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一些国家拖延产品通关时间, 出台苛刻指令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很多企业反映, “走出去”签证、居留证难办, 其原因就是不懂得相关法律, 没有能够很好地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三) “出海”战略存在问题
就战略目标来看, 如品牌战略是一个复杂和科学的过程, 需要精心的培育、务实的精神塑造和认真的管理。我省有些企业创品牌的目的多是为了荣誉、名声, 较少是从其发展方面考虑, 这就难以创造出国际品牌。就发展战略看, 现在我省的企业战略做得不少, 但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 把成为跨国公司进而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真正达到国际水平的企业发展战略, 尚属少见。
五、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对措施
(一) 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
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形成了一批有着对外直接投资基础的国有企业, 产品的贸易水平和技术档次较高, 规模扩张较快, 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如果想让国有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 必须对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行改组, 克服国有企业投资存在的各种问题、障碍。其次, 应当鼓励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消除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各种市场准入限制, 让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先“走出去”。总之,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先“走出去”, 熟悉并掌握国外的情况, 为后来者提供经验与教训, 少走弯路。
(二) 增强企业跨国并购的实力
联合富有经验的合作伙伴来提高竞价能力和降低风险。对处于起步阶段、国际化能力比较欠缺的企业来说, 选择那些比自己更富有国际经验的合作伙伴共同进行收购, 将有助于弥补和获得自身所欠缺的能力, 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和降低收购后整合的难度。例如, 中国移动在目前海外战略的实施中, 认为自身仍然缺乏必要的资本运作能力, 因而主要准备采取与被收购对象所在国的优秀同行合作收购并愿意持有少数股权, 这样一方面在电信这一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领域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批准和达成合作意向, 另一方面也可降低由于自身经验不足所带来的风险。
(三) 树立企业形象, 建立良好的国际信誉
企业的形象是一个活招牌, 是对外宣传的重型武器。信誉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 在国内外都是放在企业的第一位。对外投资的企业应努力争取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 回馈当地社会, 包括适当地资助慈善、依法向当地政府交纳税金、参与公益活动和教育事业等。这样, 才能把海外事业做大、做强。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是我国政府于2000年明确提出的开放战略, 推动我省对外经济发展从“引进来”为主, 调整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我们加入WTO的这几年里, 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虽然机遇不断, 却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为已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总结经验, 给即将要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建议, 对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我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验教训,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到2017年核准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20亿美元[DB/OL].河北新闻网, 2014.9.
[2]河北:借“一带一路”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DB/OL].人民网, 2015.1.
[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莫失良机[N].第一财经日报, 201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