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企业质量成本

2024-10-07

优化企业质量成本(通用12篇)

优化企业质量成本 篇1

摘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是决定企业未来的法宝, 不断改进产品的质量, 是企业为之奋斗的永恒主题。优化质量成本, 必须注意质量与效益的统一性, 既要提高产品质量, 又要防止过高的质量成本。本文通过应用质量成本优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优化,质量,成本,效益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 T O,以及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产品质量的高低是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保证企业占有市场,从而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在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增值,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为此,企业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鲍姆首先明确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菲根鲍姆进一步发展了质量成本的内涵。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博士“矿中黄金”理论的提出,使质量成本理论更趋完善。此时,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由统计质量管理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进而把产品质量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这对深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改变企业经营观念都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并在企业中推行质量成本管理。1984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成立了质量经济分析研究会,着手研究质量成本管理的有关理论并有计划地开展试点工作。自那时以来,质量成本得到了各类企业的重视,有些企业已把质量成本作为提高产品质量,改进质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优化质量成本,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1 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质量成本是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它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质量成本包括两个主要方面:控制成本和损失成本。控制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属于质量保证费用,与质量水平成正比关系,即:产品质量越高,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就越大;损失成本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属于损失性费用,与质量水平成反比关系,即,产品质量越高,损失成本就越低。

1.1 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是指为预防产品出现质量事故,保证达到质量标准及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质量工作费、质量培训费、质量奖励费、工序质量控制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评审费、工资及附加费及质量情报及信息费。

1.2 鉴定成本

鉴定成本是企业用于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支付的各项费用。这些费用用于目前生产的评价、测量和控制上。即按标准规程检查和测试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工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进货检验费、工序检验费、成品检验费、检验试验设备校准维护费、试验材料及劳务费、检验试验设备折旧费、办公费及工资及福利基金等。

1.3 内部损失成本

内部损失成本是产品出厂前,因质量问题而支付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废品损失、返工或返修损失、复检费用、停工损失、质量事故处理费及质量降级损失费等。

1.4 外部损失成本

外部损失成本是产品出厂后,由于产品不满足顾客需要,导致产品返修、更换、索赔、信誉损失而造成的成本损失。主要包括:索赔损失、退货或换货损失、诉讼损失费、降级、降价损失及保修费用等。

质量成本各构成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识别和确定合理的比例,是质量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图1为最佳质量成本模型。

2 质量成本优化

质量成本优化是指在保证产品质量满足用户的前提下,寻求质量成本总额最小。质量成本优化就是要确定质量成本各项主要费用的合理比例,以便使质量总成本达到最低。费根堡姆认为,实行预防为主的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成本增加3%~5%,可以取得质量成本总额降低30%的良好效果。

2.1 质量成本优化分析

现通过质量特性曲线进行分析,质量特性曲线图见图2。

(1) I区是质量损失成本较大的区域。一般来说,这个区域内外部损失成本占质量总成本的7 0%,而预防成本不足1 0%。此时,损失成本是影响达到最佳质量成本的主要因素。

(2) II区是质量成本处于最佳水平的区域。一般来说,这个区域内外损失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预防成本占总成本的10%。如果用户对这种质量水平表示满意,认为已达到要求,这个区域称为质量控制区。

(3) III区是鉴定成本较大的区域。鉴定成本成为影响质量总成本的主要因素。这时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分析现有的标准,降低质量标准中过严的部分,减少检验程序和提高检验工作效率,使质量总成本趋于最低点A,这个区域称为质量至善区。

2.2 质量成本优化措施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大致地归纳出以下几项质量成本优化措施:

(1)质量改进区,应增加预防成本,采取质量改进措施,以降低质量总成本;质量控制区,应维持现有的质量措施,控制住质量水平的最佳状态;质量至善区,应撤消原有的过严质量要求措施,减少一部分鉴定和预防费用,使质量总成本退回到最低点A处。

(2)适当地增加预防成本,可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

由于预防成本的增加,产品质量得以改善和提高,使得内、外部损失成本大幅度下降,其最终结果是,既降低了质量成本,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随着预防成本的不断投入,损失成本也就不断降低,其质量水平不断接近最佳质量点A点,企业的业内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提升。

(3)增加鉴定成本,可降低外部损失。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在科学评估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一些过程检验点,使不合格的中间产品不流入下一道工序,降低各成本要素,避免损失成本的增加。

(4)优化内部损失成本

企业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会发生或大或小的质量问题,问题发生及相关部门分析原因后,应把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原因、后果及避免措施向基层操作者发布,让每位相关的操作者学习、理解,以尽可能地避免同类问题的发生,也就大大降低了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质量成本发生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发生在每一个人、每一天的工作中,因此质量成本控制要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

(5)优化外部损失成本

要有效降低外部损失成本,使之不发生或发生在出厂之前。万一发生顾客投诉、抱怨和退货,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沉着应对,万万不可不理不睬。

建立一支由专业经验丰富的服务人员组成的售后服务网络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对售后服务要加强沟通技巧培训,使之成业企业与客户良好的沟通渠道。

3 结束语

持续改进是组织永恒的目标。质量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总成本水平。企业应正确运用质量成本这一工具,有效地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菲.依靠质量营造品牌[J].中国质量:中国质量杂志社.2006.7

[2]周伟刚.依靠性技术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质量.中国质量杂志社.2008.3

优化企业质量成本 篇2

环境成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来看。狭义的环境成本是指内部环境成本,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广义的环境成本不仅包括内部环境成本还包括外部环境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致但尚不能精确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转嫁给社会,未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后果。

1.1内部环境成本对企业来说,内部环境成本目前支出的形式有以下几种:重置成本,在被评价环境质量低于环境标准要求时,假如无法治理环境污染,则只能用其他方式来恢复受到损害的环境,以便使环境质量达到环境标准的要求。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标准状况所需要的费用就是恢复费用。

预防成本,当某种活动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时,人们可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用采取上述措施所需费用来评价环境价值的方法就是防护费用法。

市场价值影响成本,环境质量的变化对相应的商品市场产出水平有影响,因此可以用产出水平的变化导致的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来衡量环境价值。如果环境质量变动影响到的商品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的条件下销售的,那么就可以直接利用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人力资本损失成本,环境质量脱离环境质量标准对人类健康有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而给生产直接带来的损失或收益f可用前述市场价值法加以估算),而且还表现为医疗费开支的变化等,该方法就是专门评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

1.2外部环境成本所谓外部环境成本又称为社会环境成本,指成本的发生与某一主体的环境影响有关,但却由发生成本或获得利益以外的主体承担的成本。这些外部环境成本由企业经济活动造成的,并应由企业承担不良环境后果。但通常情况是,由于某种原因,这类支出尚不能确切计量,并未由企业承担,因此便转嫁给了社会,由社会整体来承担。由于存在政府对环境的治理和监督,所以外部环境成本还可以分为社会环境成本和政府的外部监督成本。环境成本的优化分析

2.1企业污染程度对环境成本的影响随着企业污染程度的加大,企业的预防成本将会加大,而恢复成本,市场价值影响成本和人力资本损失成本将会随着污染程度的加大而大大增加,且增加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企业增大了排污量,就不需要在预防污染上投资过多成本了,然而企业对环境将来的恢复成本却大大增加了,并且由于污染环境而使企业形象大大受损,企业的市场价值将降低,并且企业的人力资源由于环境污染而受到部分损害,使得

企业的医疗保险等的支出增加。总体来讲,企业环境成本会由于污染的加大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在前期,由于污染程度较轻,企业的恢复成本,市场价值影响成本和人力资本损失成本并不会有较大的增加,但随着污染的加大,这种增加的速度便会大大加快。

2.2政府监管力度对环境成本的影响政府的监管力度能够有效减少社会环境成本,但却也会增部监督成本,对企业来说会减少企业的恢复成本、市场价值影响成本、人力资本损失,增加企业的预防成本,从短期来讲尚难以量化,但就长期来讲,却是大大减少环境总成本的。

2.3企业环境控制程度对环境成本的影响企业自身对环境控制的重视程度极大的影响着环境成本。对内,由于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控制制度的愈发完善,企业对自身行为承担的责任加大,使得企业的预防成本逐渐增加,虽然其他三个成本有下降的趋势,但并不能抵消预防企业成本的增加,这是因为企业较之不重视环境时更多的把成本留摊于内部消化,而没有将其转移到社会。而由于企业重视环境控制,则社会环境成本会大大减少,并且,由于企业的自觉性增强,则政府可大大的缩减外部监督成本。而总成本是外部与内部环境成本之和,故必然存在均衡点使得总成本最低。加强环境成本管理

3.1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控制应与外部监管结合随着企业内部环境控制程度的增加,外部环境成本在下降,内部环境成本在逐渐上升,当两者达到均衡时,环境总成本才会最小。所以,搞好环境监管除了要进行外部监管,还应加强对企业内部环境会计控制系统的建设,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优效果。

企业应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建立起内部环境成本管理体系,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树立其正面形象,为其自身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实现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政府作为调配社会资源的主要力量,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和责任,为企业,为社会,为人们服务的同时能够公正的监督企业的行为,为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而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因此,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总成本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合作,内外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2建立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就是要将环境成本计量会计化。既然如此,若要将环境成本的核算真正量化就必须按照会计的基本要素及原则等对环境成本进行规定,制定相关标准及制度,以此达到将环境会计成本准则化的目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环境控制,减少污染,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宏伟目标。环境会计的目标是环境成本会计体系的核心,只有在确立了企业环境会计的目标之后,才能对其他要素进行一系列的规范设定。按照会计的基本要素等,环境会计在目标的指导下设定基本前提,并由基本前提设定环境会计的总体性原则和信息质量要求。有了上述的基础便可以根据原则和要求对环境会计的各项要素进行规范,确定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范围及内容等。环境成本会计计量的意义

4.1环境成本会计计量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人口增加,社会需求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大,而这种不计环境成本的掠夺无疑会进一步加剧环境与资源的恶化。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受到了巨大影Ⅱ向,也使人类自以为通过剥夺资源来推动的经济最终尝到非持续的恶果。我国企业对资源的肆意开采和消耗与我国对资源的无偿耗费和对环境污染与防治的不加计量有着必然的联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加强对自然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循环的全面控制。在控制方式上,定量控制是一种重要手段。要实现定量控制就需要大量定量化的综合信息,因此有必要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同时提供环境成本会计信息。

4.2环境成本会计计量是我国正确衡量宏观经济指标的需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企业视经济利益为最高标准,而完全忽略了环境成本在整个社会经济的长期运行中的重要性。同样的,国家在计量统计经济数据时,也往往容易忽略环境成本的计量。

然而现在付出的隐形环境成本在未来的某一天是迟早会还给人类的,这也同样不符合收益与支出相匹配的原则。因此,在这种不纳入环境成本的宏观经济计量指标是不可信的,是失真的,这种统计数据虚增了收入,虚减了支出,是不能正确衡量社会真正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所以,为了保护资源环境,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应该把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4.3环境成本会计计量是企业自身经营决策的需要环境问题不仅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也会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企业在衡量自身经济成本时不应忽略环境成本的存在,因为对环境成本的关注也是企业评价自身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经营决策的必要条件。当企业肆意污染环境,攫取资源时,其环境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如由于破坏环境而造成的恢复或重置成本,企业形象受损成本和职工的医疗增加成本等。所以,在企业做出各种决策时,企业管理者应从长远考虑,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财务部门也需要通过环境会计的核算来获取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以实现决策的优化,使企业能够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4环境成本会计计量是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对投资者来说,投资者要真正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特别是长期盈利能力,回避投资风险,就必须有环境成本信息。另外,由于投资者素质和修养的不断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他们已认识到污染严重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对债券人来说,污染环境的债务人给人们得出的评价只能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那么这样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对债权人也自然不会有责任感,在其做出各种决策时,也更不会替债权人着想。并且大力污染环境的企业,其环境风险也是非常大的,一旦环境问题爆发,不关注环境的企业必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届时债权人也必定无所收获。另外,公众中对环境格外重视的环境主义者及其形成的环境组织会特别关注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他们会通过种种方式将企业的环境形象公诸于众,这会影响一个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由此可见,对环境成本正确的核算及对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正确恰当的披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问题引发了会计界的一场“绿色革命”。我国的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过于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环境成本会计化存在着成本收益的权衡问题,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利于降低环境成本。将环境成本按照会计模式量化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企业树立正面形象,减少恢复成本,市场价值成本和人力资本损失成本,并能大大减少社会环境成本和外部监督成本。从长远来看,环境成本会计量化计量有助于促进国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并能督促企业的权益和责任相匹配,最终建设和谐的环境

煤炭铁路运输企业成本优化管理 篇3

煤炭企业;铁路运输;成本管理;经济效益

最近几年,煤炭铁路运输业在我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由于受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经济经济环境影响下,要实现煤炭铁路运输业的经济效益的丰收,对煤炭铁路运输的成本控制管理就成了煤炭企业的当务之急。由于受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影响,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成本控制达不到理想的状态等诸多问题,这就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炭铁路运输业的发展。[1]

1.铁路运输在煤炭领域的重要性

据统计,2004~2006年,铁路货物运输总量从21.7亿t增力p到28.7亿t,增幅13%以上;其中煤炭运量从9.9亿t增加到13.8亿t,增幅超过16%。煤炭占铁路货物总量的比重,也从2004年的45.7%,提高到2006年的48%。这几年铁路对缓解煤电油运瓶颈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有目共睹。

目前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为7.9万km,其中约2/3是改革开放前所建。近十几年来,我国新增铁路里程仅为每年2%,远低于(8~9)%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这就造成了铁路的运输能力十分紧张最根本的原因。在2001年之前,铁路在我国的日均装车一直处在9万辆之内,到了2003年终于突破了10万这个大关,到了2006年,形成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增长到了12.8万车。根据数据可知,我国在展示发展铁路去的了骄人战绩之际,同时也意味了我国的铁路运能在潜力空间上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2]

2.影响煤炭铁路运输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

在成本管理上侧重考核成本水平,忽视了成本效益水平。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当是提高成本效能或成本效益。无数事实已经告诉我们,缺少分析和盲目地降低成本水平有时是很有害的,而目前煤炭铁路运输成本控制的方式大多是从上到下下达成本降低目标,缺少成本效能分析。每年的运输成本总是从紧安排,收支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落实还不到位。这样,一方面安全生产必须的成本补偿得不到满足,拼设备,吃老本,设备欠修、失修的状况日益严重,潜在的安全隐患令人担忧。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导向偏差,以及制度的局限,对本单位的“双增双节”成果所带来的既得利益不直接,不尽合理,计划的编制仅是在上年实际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鞭打快牛,从而压抑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不讲求成本效能和成本效益,往往会使铁路运输业忽视对成本支出过程的分析,不利于改善运输生产,造成没能很好地深挖引起成本变动的原因,使成本控制处于表面状态。

企业成本管理的机制尚未完善。在运输生产计划既定的情况下,运输成本效能分析反映在财务工作中是运输成本核算向各个运输作业成本核算的转变,从而为运输成本管理创造基础。但是,从现有运输成本核算系统在成本项目设计和信息提供方面看,跟这一目标的匹配性还不够,还没有真正形成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全面优化成本管理的机制。再加上有些管理者不懂财务知识,只关心财务结果,不掌握生产经营过程的财务动态,不及时采取措施堵塞管理上的漏洞。以致只重安全生产,而轻视管理,疏于管理,以致损失浪费、乱列成本、违反财经纪律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是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导致经营性亏损的重要原因。

3.从煤炭运输需求出发,对煤炭铁路深化运输改革的建议

煤炭铁路运输作为一项生产力,决定了其在我国的运输市场中是一种垄断资源;由于我国铁路具有垄断性和公益性这两种特点,而且又要面对我国竞争的同时又要走向市场,因此造成了协调改革与利益是十分艰难的事情。[3]

对我国在煤炭运输方面已实行的改革方案进行分析,我国煤炭铁路的运输管理显示了趋于集中化的优势。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煤炭铁路在运输观念的整体性布局思路,集约化的程度在铁路的运输管理中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这样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进一步的加剧了行业中的垄断管理,对于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观察。为了缓解煤炭运输的压力,我国对煤炭铁路的建设规模空前盛大,在此大背景下,对煤炭铁路的运输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把握运输资源的市场化所有的优化配置以及市场走向在运输企业的变化,在最紧要的环节上使有限运力得到充分的利用。使煤炭铁路运输所具有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及国家的运输结构可以协调发展。

严格的管理运价。主要对国家管理系统的煤炭铁路的运价体制进行落实,对运输实施明码标价的措施,参考并且借鉴其他的垄断性的服务行业所采取由银行来收费的做法,运用网银的代收模式来获得运输费用,并且要实现使煤炭企业与其的调度得到优化。首先可以对煤矿代收的负担得到缓解;其次可以通过实行异地付款的方式来提高收费的效率;再者可以有效的降低由煤炭企业采用代收代垫方式所带来的的风险;最后可以防止乱收费的现象,有效的完成了预防监督的效果。要想使煤炭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有一个新的格局,必须转变煤炭铁路系统现在所实行运输管理以及经营的观念,用合同与供需之间的关系来使运输与市场主体彼此之间所存在利益关系更加规范。煤炭运输企业也必须以《合同法》作为基础,合理调节运输企业与之之间的合作性关系,用合同来对供需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合同为基础,货物流动的格局和车流的服务将会慢慢的形成,最终运输合同将会真实的反映出供需关系所存在的情况。[4]

要有效的缓解煤、电、油、运之间的矛盾,对重点线路与重点物资的运输有帮助。通过对煤炭铁路运输所具有的优缺点,使国民经济在发展中所占重要地位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煤炭的生产布局进行分析,应做到对国家煤炭重点生产基地所产的煤的运输状况有利。以煤炭运输时中转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应做到对我国的煤炭运输中的七大港口的煤炭运输以及中转有利。从消费以及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应着重去解决我国在华南、华中、华东等地区所需煤炭运输问题。

要积极的引进并且利用我国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以及科研成果来对三级管理运行效率进行提高。煤炭运输的合同计划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上报,这样就免除了煤矿企业曾经的奔波之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只有提高煤炭铁路系统的管理水平以及实作能力才能落实铁路局的直管站段实行,适应真正的客运需求。

要防止新一轮体制壁垒的产生。应当小心新设路局所带来跨局的运输计划与资源之间衔接难的问题。尤其是煤炭铁路的运输垄断没有彻底消除、煤炭运输十分紧张的状况下,这会大大增加煤炭运输之间调度的难度,使煤炭得运输效率降低,损害了煤炭企业尤其消费者的利益。

在吸收社会资源的同时要对煤炭铁路建设有利。尽快的实行煤炭铁路以股份形式来投资进行工程建设的试点,增加地方的铁路建设与运营之比,推动煤炭铁路的运输资来兼并其他的产业资本的步伐,实行体制改革来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横向联合不同的产业资本并使之壮大,对以前煤炭铁路运输所带来瓶颈制约在根本上得到缓解。

[1]鲁 斐等.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2009

[2]刘永平.1978~2009年煤炭工业投资分析与对策建议,2010

[3]王云生等.从煤炭运输需求谈铁路深化运输改革的建議,2010

军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优化浅析 篇4

1质量成本的定义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在《质量成本控制手册》中首次提出质量成本概念,认为质量是企业为保证或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既定质量而造成的一切损失,其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构成。其中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属于符合要求的代价,内外部故障成本是指非计划性而投入到质量管理活动中的费用,是不符合要求的代价。因此,如何削减计划外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工作。

2质量成本相关因素

质量成本分析一般采用比较分析法,就是将本期的质量成本总额及各类成本数额的实际数与计划数、上期数相比,了解质量成本计划执行情况,查明质量成本发展趋势。主要有质量成本相关比率分析和质量成本构成分析。质量成本相关比率分析就是中小企业还有偷漏税款、拖欠银行账款等恶意行为,这些都在一4.3加快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质量成本总额或质量成本某个项目与有关指标的对比,用以反映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对经济效益的影响。销售质量成本率=质量成本总额/销售额,该指标主要是从总体上反映质量成本总额的状况,数值越小说明质量管理效果越好。质量成本率=质量成本总额/产品总成本,质量成本率是质量成本与产品总成本的比率,可以用该指标与上期水平相比较,以衡量由于降低质量成本使产品成本下降所获得的质量经济效益。单位产品质量成本=本期该产品质量成本总额/本期该产品完工入库量,用本期的单位产品质量成本与上期或历史水平相比可以直接计算出单位产品质量成本降低的金额。

质量成本构成分析主要是分析质量成本各项目之间比例关系及变化趋势,以寻求降低质量成本或改善质量成本构成的途径,指导或监督质量管理活动,寻求适合本企业产品特点的质量成本最佳构成方案。主要包括:预防成本率=预防成本/质量成本、鉴定成本率=鉴定成本/质量成本、内部故障成本率=内部故障成本/质量成本、外部故障成本率=外部故障成本/质量成本。在实际工作中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应根据单位产品质量成本报告进行,与目标比较或者与上年实际比较,但要注意产量的变动。

3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军工企业注重和强调“质量制胜”“成功是硬道理”的思想,对成本控制重视不够,导致对质量经济性的忽视。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竞争体制的引入,军工企业出于对自身发展要求的考虑,逐步意识到质量效益的重要性,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下开始尝试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军工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最大的不足在于,工作内容范围过于狭隘,仅限于对发生的质量成本开支进行粗略的统计和简单的分析,而这些工作只是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对质量成本的事后控制,缺少质量成本预测,没有制订相应的质量成本计划,没有按计划对质量成本实施管理控制,更没有对质量成本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故而质量成本管理是不完整的。

(2)军工企业现行的质量成本核算方法过于粗糙,根据质量成本二级科目开支内容,由相关部门每年度对发生的质量成本相关费用进行汇总、统计,由财务部门统一归集、核算。这种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采集的质量损失成本数据缺乏科学依据,由于各部门上报的质量成本数据严重滞后于质量成本发生的时间且通过手工收集和统计往往存在缺项漏项的风险,造成最终核算出来的质量成本数据严重失真,以此数据进行质量成本分析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误导了质量改进的方向,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质量成本的优化策略

总体来讲,军工企业在重视质量的同时开始关注成本控制,开始启动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已经是“向质量要效益”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要想取得实效,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1)完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质量成本管理应当是由策划、执行和检查3个有机联系的阶段组成的自我闭环体系,以实现对质量成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协调和闭环管理。由于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军工企业目前对质量成本管理的理解还比较片面,管理的实施还不到位。今后,应当从顶层对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进行重新规划设计,细化流程,从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2)基于质量活动链、企业信息化等方面对质量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优化改进。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真实准确地核算出企业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数据有利于企业进行质量改进从而提升质量水平,有利于企业科学开展下一年度的质量成本预测、决策、计划等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企业要想准确收集各项质量成本开支费用,需要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核算方法。根据质量成本二级科目的范围,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由于具有在相应的质量活动结束后就可以从财务报销数据中直接提取信息的特点,利用企业信息化技术即可以实现对这3项质量保证成本数据的可靠、实时、动态、高效采集;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这两项质量损失成本,由于核算工作涉及生产制造过程的返工、返修工序,涉及各道工序的工时、材料价格、数量,涉及设备的折旧费、使用费等,核算方法比较复杂,需要从质量活动链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改进质量损失成本核算方法。

(3)增加预防成本和注重鉴定成本。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最满意的产品,适当地增加预防成本是必需的,这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增加预防成本,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使内部、外部故障成本大幅度降低,最终结果是,既降低了质量成本,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在鉴定成本方面主要注意:外包和自验相结合、合理的检验机构规模、仪器的合理预算等方面,在新购置仪器时,要充分估算投资报酬率,以减少浪费,减少鉴定成本。

摘要:质量成本管理是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管理体系,是经济与技术、质量与成本在管理上融为一体的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必须明确质量成本的含义,质量成本相关因素以及现行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途径来优化质量成本管理。

生产企业如何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篇5

1质量成本的定义与分类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防止出现低质量产品而发生的成本以及由于出现了低质量产品而导致的成本。这个定义说明成本与控制作业和失败作业这两类作业相关。控制作业是为了是为了预防和检查低质量的产品而实施的作业,由此产生的成本叫控制成本。失败作业是为了对低质量产品做出反应而由企业或顾客实施的作业,由此产生的成本叫失败成本。

质量成本包括如下四类:

1.1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是为防止出现低质量的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包括质量设计工程费用、质量流程改进费用、质量培训费用、质量审计费用、供应商评估费用、预防性设备维修费用等等。当预防成本增加时,预期失败成本会减少。

1.2鉴定成本

鉴定成本是为了确定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而发生的成本,包括流程验收费用、产品验收费用、包装检验费用、检测设备费用、外部鉴定费用等。气宗,流程验收是指抽查加工中的在产品,以确定流程是否处于控制之下、是否正在生产无缺陷的产品,如果不是,就终止该流程,直到采取纠正性措施为止;产品验收是指为确定产品是否达到可接受的质量水平而从成批的产品中抽样,如果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就接受这批产品。

1.3内部失败成本

内部失败成本是指由于低质量产品在送达顾客之前被发现而引起的成本,包括废品损失、返工费用、停工检验费用、重新测试费用、设计变更费用等。

1.4外部失败成本

外部失败成本是指由于低质量产品在送达顾客之后被发现而引起的成本,包括产品回收、折扣、保修、顾客投诉处理、顾客满意度下降以及丢失市场份额等而导致的费用和损失。在所有质量成本中,外部失败成本是最具破坏性的,而且最难计量。

2质量成本控制的概念及意义

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某种使用要求程度,程度越高就说明产品的质量越好,越能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但是,一般来说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会增加某些费用支出,而在一定的时期内,市场能够接受价格的前提下,企业效益必将受到影响,若提高产品价格,其销售量又将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更重的是如何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产品成本有效地结合起来。质量成本控制就是在既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对质量成本的形成和发生施以积极、必要的影响,从而达到最佳质量效益的行为。对质量成本进行控制,充分反映了现代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的控制,也反映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1对质量成本进行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的一个中心工作就是通过质量成本控制,把提高产品质量过程中的各种耗费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减少浪费,以较少的耗费和占用,取得尽量好的质量,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加强质量成本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以求得不断发展壮大。

2.2通过质量成本控制来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质量成本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到企业诸多部门和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为此,在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各方面人员要积极配合、协调行动,实行科学的管理,保证质量成本控制顺利进行。因此,加强质量成本控制,能够促进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的应变能力。

2.3质量成本控制是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必要条件 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必须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质量成本控制就是要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对质量成本形成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以便进行合理的奖惩,促使企业内部个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使得质量总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3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

质量成本的控制应根据企业指制定的质量成本标准,对质量成本包括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归集、计算,将实际质量成本与质量成本的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揭示质量成本的差异,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差异,完成质量成本控制目标的过程。

质量成本的控制是质量成本管理环节中的重要环节。以往人们一般都比较重视质量成本的核算问题,如质量成本的记录、分析、分类、内容等,很少研究如何进行质量成本的控制;企业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就应该采取各种质量成本的控制手段,将质量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较低的水平上。

由于质量成本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因此,质量成本的控制也应发动各个部门和全体职工参与,实现全过程和全员的质量成本管理和控制。

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情况下,质量成本的核算也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因此,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应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

3.1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

产品设计阶段是成本成型的初级阶段,设计部门应根据用户对产品性能、质量的要求,设计出能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取得最佳质量水平的产品。这里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两部分,它随着产品质量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成本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产品的使用成本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这样产品的设计人员就应结合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提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使质量成本达到理想的标准。

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除了选择最佳质量水平外,还应考虑设计阶段的成本,进行质量成本控制。设计阶段的成本一般包括设计规划成本,如调研费用、结构组合费用、条件审查费用等;试制试验成本,如样品试制费用、试验费用、鉴定评审费用等;技术管理成本,如技术文件的管理成本、情报管理费用、设计管理费用等。上述这些费用既是构成产品的设计成本,又是确保和提高产品质量所支付的费用,构成产品质量成本的一部分。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设计出质量最佳产品。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是:控制产品质量的适宜水平;不必要质量成本的分析;加强产品设计的论证和评审;加强样品的试制和实验,保证产品设计质量的完善;加强技术文件的管理,控制技术管理成本。

3.2生产过程中质量成本的控制

生产过程是产品形成的过程,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成本控制就要求各生产部门根据设计的要求,按设计要求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要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成本的发生额。通过质量成本的控制,做到以较低的质量成本达到较佳的产品质量效果。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控制质量成本,在产品的各生产工序应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规章制度,降低废品率,提高各工序产品生产的质量。在进行控制时,应做到在废品出现之前,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从而将废品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进而控制力产品的质量成本。

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检验,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质量标准对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以及生产过程工艺中进行检验,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应及时纠正。在进行质量检验过程中,应做到质检和生产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不能因为进行质量检验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时应尽量减少检验费用降低质量成本。

对于质检过程中检查出来的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应做好处理工作,加强管理。对于可以利用的,可以再利用;可以降价销售的,可以对外销售,以减少损失。同时,通过对它们的控制,可以减少返修费用和损失,进而降低质量成本。

3.3销售过程中的质量成本控制

销售过程中的质量成本属于外部故障成本,它是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为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未达到产品或服务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性费用,一般包括产品售后服务费用、保修费用、退货损失、折价损失、索赔费用等。销售过程中的质量成本控制室质量成本控制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销售过程中进行质量成本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3.1 做好产品的包装、储运等工作

产品包装的好坏,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保护好产品,不至于发生损坏。许多企业的产品从企业到销售环节出现产品的损失,大部分情况是与产品的包装有关。由于每种产品使用的材料不同,运输方式不同,其对包装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应研究产品包装对于每种产品的不同要求,并针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包装方法,以期做到保护产品的作用。另外,运输方式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产品对运输方式的要求不一样,应尽量减少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发生的损失。

3.3.2 控制售后服务费用

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企业为了推销产品而采取的重要措施。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售后服务的好坏,对产品销售影响是很大的,其发生的费用额也在不断地增加。同时,由于这些费用大部分发生在厂外或外地,其发生额的多少很难准确的加以控制,这也是也是影响企业质量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有效地控制售后服务费用,应对售后服务的的项目、开支标准等作出统一的规定,并定期进行检查。

3.3.3 控制索赔费用的支出

当企业的产品出现产品质量时,应对用户进行赔偿。在赔偿工作中,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维护企业的利益,从实际损坏情况出发,为用户提供合理的补偿;另一方面,也应为用户着想,尽量为用户提供可能的赔偿。这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企业应制定出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赔偿方案,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

质量成本的控制不但包括质量成本总额的控制,同时还应进行各项比重的控制,是质量成本达到一个最佳的水平。合理调控质量成本的比例结构和费用分布,可以将质量成本控制在一个适宜的区域,是企业既能有效地降低质量成本总额,又能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设计规定的要求,从而为提高企业质量成本投入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取得良好的质量成本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浅谈优化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篇6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途径;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系统概述

信息系统实质上是一套软件系统,是软件公司根据企业成本管理的整个流程特点而量身定制的。企业的任何部门在进行成本活动前,需要在信息系统上登录,信息系统根据企业的基础设置,在后台进行复杂运算,最后反馈成本管理意见。比如,生产车间接到生产任务,到仓库领取材料,必须先登录信息系统,输入生产某种产品多少产量,信息系统经过后台的运算,提示可以领取的材料种类及数量,并自动打印领料单。生产车间凭领料单到仓库领料。仓库必须严格按照领料单发出原材料。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企业的运作成本,增加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际汇率上升与国内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下,我国企业产品价格不断攀升,销售萎缩,企业资金循环不畅,无力扩大再生产,工业化进程受阻。可见,产品价格提高是工业化进程受阻的根本原因。有效的成本管理是控制产品价格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数据量大。现代企业的工业化生产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划分为很多独立的生产工序,每道生产工序的成本包括材料、人工以及间接费用。因为工业化生产的复杂性,仅仅一种产品的一道工序可能就需要投入几百种甚至上千种材料,同时人工以及间接费用涉及到的成本数据也相当广泛可想而知,对于产品众多的工业化企业,生产工序纷繁复杂,每道生产工序涉及的材料、人工、费用等成本数据是多么庞大。

(二)数据存储分散。成本管理的相关数据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门,比如生产投领料数据在仓库,人工投入在生产部门,折旧费在财务部门,不同部门分别掌握一部分成本数据,这就造成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及时宏观上核算产品的实际成本。只有当生产结束后,所有部门掌握的数据集中起来,才能够计算产品实际成本,但此时生产已经结束,浪费已经发生。

三、信息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的优势

(一)准确、快速的数据计算能力。信息系统采用计算机进行成本管理,计算机的优点在于计算准确、快速。一方面,信息系统能够精确到小数点后五位,这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材料投放量管理尤为重要;另外一方面,信息系统数据计算速度已经进入云时代,快速的成本计算使企业能够掌握实时的成本资料。

(二)数据共享,及时发现偏差。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将企业所有部门的数据联结起来。成本项目发生后,企业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分散的零散成本数据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对生产材料领用、车间工序加工、产品完工入库等业务进行动态的反映,实现数据共享。企业能够及时得对生产过程中偏离计划成本的材料、人工等成本支出实时地进行揭示,及时发现超过标准成本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企业运用信息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事前计划。事前计划是整个成本管理的起点。在生产开始前,制定一套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计划成本体系。合理有效的计划成本体系是企业在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反复研究和测算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如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能力等)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计划成本。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其优势就是计划成本的实时更新。信息系统由于高速的数据运算能力,可以根据最新的技术水平以及材料价格对计划成本进行快速更新,更新频率能够达到每五天,甚至每天更新。而传统成本管理中计划成本的更新频率为每年或者每三年。在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计划成本的高速且准确更新对于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事中控制。首先,原材料成本管理。事前计划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制了详细的物料清单。生产任务下达后,生产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物料清单领料。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生领用的原材料不够用,需要再次领料,必须由生产人员登录信息系统,向信息系统发出增加投料的申请,信息系统再次核算产品的成本并与售价比较,将比较的结果反馈企业管理人员,当管理人员许可后,信息系统才可以打印新的领料单。

其次,人工成本管理。与原材料成本管理类似,当企业需要增加生产产品的人工投入时,必须取得管理人员的许可。因为不同熟练程度的技术工人做相同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差别很大,获取的报酬也不相同,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直接计算得出使用哪位技术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最低,为企业节约成本。

第三,间接费用管理。间接费用包括修理费、水电费、车间管理人员薪资等。当企业维持一定的生产规模时,间接费用浮动相对较小。信息系统进行间接费用管理时采取鼓励节约的方法,即当间接费用降低时,信息系统向管理层发出奖励相关人员的提示。

第四,售价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原材料、人工以及相关费用的投入量,计算单位产品的成本,当发现产品的成本有超过售价的迹象时,马上向相关负责人发出预警。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亏损,包括的进一步控制成本、提高售价以及放弃订单等。

(三)事后分析。事后分析是企业生产过程结束后,信息系统自动计算实际发生的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超额成本,分析超额成本产生的原因,追查责任部门。超额成本原因有很多,包括计划成本制定不合理、成本管理存在漏洞、企业外部因素。很多情况下,同一个超额成本可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因造成的。存在多种原因的情况下,需要量化每种原因的影响程度。进一步确定责任部门,且纳入部门考核指标之内。对于成本管理不认真的部门,实施严格的惩罚措施,矫正该部门不利活动, 督促该部门发挥有效的成本管理职能。从根源上改进成本管理控制工作,将成本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丰贇.运用ERP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实施成本管理的路径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有色金属.2010,(S1)

优化企业质量成本 篇7

1 质量成本优化模型的建立

1.1 可靠性原理与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优化问题也可称为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协调问题。一般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协调, 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4]: (1) 限定系统总的质量成本, 以便寻找其最佳可靠性 (在企业中表现为质量等级) 。 (2) 在给定系统可靠性水平下, 求系统的最小质量成本。 (3) 确定系统总质量成本的前提下, 恰当的分配成本费用。 (4) 基于不同的可靠性和质量成本, 比较不同的方案。在企业实际运营中, 通常先定一个质量目标, 然后据此进行成本的优化与控制, 使总质量成本最低。可靠性与质量成本的关系模型如下:

其中, C为总质量成本, Cxi (R (x i) ) 为当子系统xi的可靠性为R (xi) 时的质量成本, R (xi) 为子系统xi的可靠性.R为系统可靠性.Rs为系统可靠性的限制值;ξ (R (x1) , R (x2) , ..., R (xn) ) 为当子系统可靠性为R (x1) , R (x2) , ..., R (xn) 时的整个系统可靠性。

系统可靠性R的计算公式[5]:

其中, S为系统成功事件;Li为第i条线路的最小路径集。

1.2 质量成本优化模型

(1) 质量成本模型的构建。

本文利用正切函数来模拟每个部分的质量成本和可靠性的关系, 故得出的质量成本模型如下:

其中, R (xi) 为子系统xi的可靠性;Ca (xi) 为子系统xi的质量成本基本值;ki为质量成本增长指数。

(2) 质量成本优化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可靠性与质量成本模型的研究, 得到的质量成本优化模型如下:

其中, Q (xi) 为系统的最低总质量成本;R (x i) min为子系统xi可靠性的最低限制;Rmin为系统总可靠性的最低限制;其它参数与上文相同。

2 FNN-GA算法

2.1 遗传算法 (Genetic Algorithm)

遗传算法来源于生物遗传学和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 是一种自适应、全局优化的群体操作, 该操作以种群中的所有染色体为对象, 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遗传操作产生新一代群体, 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6]。

(1) 编码。质量成本优化问题是数值优化问题, 为了使问题的解决更直接、更有效率, 采用浮动编号。在本文中, 将每个质量等级R (xi) 作为一个基因, 使所有基因按某种不确定的结构组合成一条染色体。

(2) 适应度函数设计。本文利用公式 (4) 质量成本优化模型来设计个体适应度评价函数。

(3) 遗传操作。

(1) 选择操作。从前代群体中选取适应度值较大的染色体。选择前后群体规模保持不变, 目的是保留好的个体, 淘汰差的个体。

(2) 交叉操作。本文按一定的交叉概率Pc, 进行单点交叉操作。

(3) 变异操作。本文按一定的变异概率Pm, 进行均匀变异操作。

2.2 模糊神经网络 (Fuzzy Neural Network)

(1) 模糊神经网络由输入层、模糊化层、规则层及输出层构成。

(1) 输入层, 将各接收的输入量传送到下一层。

(2) 模糊化层, 该层利用高斯函数计算出输入层传送的每个变量所隶属于各语言变量的隶属度函数, 其每个节点带便一个模糊语言值。

(3) 规则层, 通过各节点的组合计算相应的模糊规则适用度, 此层每个节点表示一条模糊规则, 它的输出为该节点所有输入量的乘积。

本文采取的模糊规则如下:

If x1 is A1 and x2 is A2...and xn is An, then y is B

(4) 输出层, 对上一层的输出结果进行清晰化计算。

(2) 模糊神经网络的误差计算如下:

式中, N为学习样本数;L为输出层的节点;VL为第N个样本的第L个节点的期望输出;TL为为第N个样本的第L个节点的实际输出。

2.3 遗传算法与模糊神经网络的融合应用

(1) 遗传算法和模糊神经网络的算法描述。

(1) 将R (xi) 代入遗传算法中, 并随机初始化种群。

(2) 计算每个染色体的适应度函数, 并对适应度值进行排序, 选出适应度值最大的染色体作为最优染色体。

(3) 计算选择的概率为每个染色体。

(4) 设置交叉概率Pc及变异概率Pm。

(5) 若达到迭代次数时结束, 否则转步骤 (b) 。

(6) 将遗传算法选出的最优染色体作为模糊神经网络参数的初始值。

(7) 计算模糊神经网络每层节点的输出。本文根据输入样本空间的质量等级, 识别最优质量成本方案, 因此输入量的特征空间为质量等级R (xi) 的集合, 输出层为二维模式, 这样输入层选择|R (xi) |个节点, 输出层选择1个节点。

(8) 计算网络的误差。

(9) 调整网络各参数。

(10) 达到迭代次数时结束。

(11) 重复步骤 (g) 到 (i) 直到满足结束条件。

3 结论

本文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 对质量成本优化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研究的内容在保证系统总可靠性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 使系统总质量成本最低, 不但使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的可靠性与经济性结合起来, 同时还克服了以往对质量成本在概念上或理论上研究的文献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障碍。研究的结果容易理解, 可以帮助决策者控制质量成本, 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总之,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性与质量成本之间相互协调的途径。

参考文献

[1]Albright, T.L.and Roth, H.P.Themeasurement of quality costs:an alter-native paradigm[J].AccountingHoriwns, 1992, 6:15-19.

[2]Bemowski K.The benchmarkingbandwagon[J].Quality Progress, 1991, 24:8.

[3]Burgess T F.Modeling quality-costdynam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Quality&Reliability Management, 1997, 13 (3) :8.

[4]郭永基.可靠性工程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97-224.

[5]史玉芳.施工项目管理可靠性综合控制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5:32-37.

汽车企业采购成本优化管理 篇8

从汽车企业成本发生的类型来看, 主要有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管理成本等。供应商的采购成本根据所从事行业的不同, 分别占到总成本的55%~70%, 主机厂采购成本所占比例更是高达70%, 如果能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就抓住了成本优化关键。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决定以增强供应链竞争力的采购成本优化管理为突破口, 全面实施成本优化战略。

优化管理方案

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成本法, 建立新车型配套件采购价格管理新模式。汽车行业通常采用成本加成法来制定配套件的采购价格和整车销售价格, 即在完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利润额, 构成所制定的价格。按照这种方法制定的价格很可能得不到市场接受, 也不容易满足新车型开发进度要求。因此, 长安股份公司决定用目标成本法取代成本加成法。

确定单车材料总成本。首先通过市场调研确定既能被市场接受, 又符合公司战略意图的新车型单车目标销售价格, 然后由成本管理人员计算出该产品必须承受的制造成本、期间费用以及可以接受的目标利润, 在上述指标基本确定以后, 就可以计算出新车型单车材料总成本, 如图1。

制定零部件技术系数。零部件价格系数是指单一零部件占整车材料成本的比重。技术系数是在基准车型零部件价格系数的基础上, 经产品开发部门根据结构、材料、工艺等技术因素的变化, 综合评估每个零部件的变化程度, 将原价格系数给予适度修正后确定的该零部件占新车型整车材料成本的比重。

确定零部件目标采购价格。将每个零部件的技术系数乘以单车材料总成本就得到该零件的目标采购价格, 如图2。

采用招、议标相结合, 价、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已定点未定价”和改型配套件的采购价格, 建立价、量、点三合一的改型车配套件采购价格管理新模式。“已定点未定价”的零部件属于遗留问题。改型配套件的定价任务也很重, 虽然公司现在生产的车型只有一个平台, 但衍生车型品种却有数百个, 它是新品定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公司针对配套零件供货状态品质量状况的复杂性, 将招标和议标相结合。对配套供应商生产能力不均衡、“假两家, 真独家”或产品质量状况不稳定的情况, 采用以财务部主导, 相关部门参与的议标方式确定价格。议标方式的引入, 使得整个“改进方法”能够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对生产能力均衡、产品质量状况稳定, 没有特殊保护需要的零部件采用招标的方式制定价格。

对需要议标的零部件, 财务部先制定目标价格, 然后由供应商报价, 公开开标后按供应商报价高低排出第1标和第2标顺序, 依次和财务部谈价。经过这一轮谈判, 如果供应商接受目标价格, 就达到了议标的目的, 如果都不接受目标价格, 直接转为招标。

对需要招标的零部件, 确定以“价量结合”的方式来制定配套零件采购价格。对供应商投标价格最低的, 长安公司从订货数量上给予支持, 鼓励供应商依靠自身综合实力从规模中找效益。

若一个配套零件有二家供应商供货, 一般按7∶3执行第1标和第2标供货比例。有三家配套供应商的, 按6∶3∶1的供货比例执行。对一个配套零件存在既有国外引进又有国内供应商供货的情况, 首先明确引进数量比例, 剩余部份再由国内供应商通过招、议标方式投出的价格确定订货比例分配方案。

利用成本函数原理, 建立价量曲线指导成熟车型配套件降价运作管理新模式。单位产品成本会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降低, 主要在于固定成本摊薄。如果能准确建立零部件的成本—产量模型, 便可以根据整车产量的变化, 准确测算零部件的成本下降幅度。

按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分类, 成立了以财务和技术为核心的机加、冲焊、电器、橡塑、总装杂件和发动机共6个调研小组, 抽调了财务、技术和配套处等部门40多位业务骨干人员参加。

调研小组按零部件价值排序, 分别从成本构成、加工工艺和技术含量三个方面分层逐步筛选, 结合产品重要性和降价潜力性分析, 选择了100个零部件进行调研, 其价值覆盖了采购总价值的70%, 保证了样本量足够大。

以公司的采购总金额和供应商的成本费用数据作为基准, 将所有采购零部件分为汽车、发动机两大系列, 每个系列再细分为机加、冲焊、电器、橡塑、总装杂件5大行业, 分别建立起分行业的成本—产量数学模型, 计算出当采购金额在各种不同增幅情况下固定成本的下降幅度, 就可以绘制出各个行业的价量曲线, 用以指导与供应商的谈判与合作。

实施效果

优化了供应链成本结构, 增强了整条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通过实施采购成本优化管理,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供应链成本结构得以优化, 和供应商的关系得以紧密, 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新车型开发比基准车型单车采购成本下降2 2%, 至今已为公司节约采购成本5000万元。运用目标成本法制定零部件价格, 客观上也促使供应商积极采取措施, 不断挖潜降低成本, 供应商在成本下降中获利30%。通过这样持续努力, 促使主机厂和供应商都成为行业的成本领先者。

增强了产品“性价比”竞争力, 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公司依托客观反映供应商成本状况的价量曲线, 随着采购数量的大幅增加, 逐年降低外购配套件的采购价格, 共节约采购成本17亿多元, 弥补了公司同期整车降价损失的50%, 有力支撑了公司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论企业采购成本的优化 篇9

一、优化采购流程管理, 严格操作规范

企业在采购之初,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采购业务流程。

(一) 岗位职责的划分

存货采购环节中的主要业务有提交请购单、签订采购合同、订货、收货和入账等, 根据不相容职务不能混岗的原则, 应注意以下环节:

第一, 在请购单中, 对需要采购的物资品种、数量由生产或销售部门、保管部门根据需要和现有库存量共同制定, 然后交采购部门公开询价。

第二, 成立专门的供应中心负责全公司的物资采购, 供应中心职能只是调研市场与物资采购。

第三, 成立价格委员会或由一独立的部门根据采购部门的市场调研报告及自己的核实情况, 由生产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共同参与选择供应商, 并签订合同。

第四, 成立单独的仓储部门, 仓库保管的人员由仓储部门来管理, 并对这些仓库保管人员进行定期的轮换以减少串通舞弊行为。物资的采购人员不能同时负责存货的验收保管。

第五, 质检科成为一个中立部门, 并赋予相应明确的权责, 如无质检报告, 仓储部门不能收货入库, 财务不能开票、付款。

第六, 物资的采购人员、保管人员、使用人员不能同时负责会计记录;采购人员应与负责付款审批的人员、付款人员相分离;记录应付账款的人员与出纳人员相分离。

第七, 对于主管经理人员的职责, 应根据不相容职务不能混岗的原则做出调整, 以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仓储部门、质检科、供应中心、价格委员会应当归属于不同的主管经理领导。对于许多国有企业来说, 按照业务职能进行各主管经理的分工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模式。这种模式虽可便于企业进行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协调, 但是这种模式没有做到不相容职务不能混岗, 达不到相互制约的目的。我们认为, 对于采购的内部控制还应该明确采购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部门执行, 这些部门由不同的经理负责, 以形成不同部门 (经理) 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牵制, 减少采购过程中通常所存在的“猫腻”。

二、优选采购技术手段, 有效节省采购支出

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多种多样, 关键是综合分析影响自身采购支出的主要原因, 对症下药, 选取最优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具体分为:

(一) 依据经济定货量计算采购

在实际采购业务中进货成本的高低与采购次数、采购批量大小、采购进价直接相关。在当今买方市场环境下, 商品货源充足, 企业对购进材料应尽量采取零库存或低库存管理模式, 按经济定货量模型测算采购次数、采购时间与采购批量, 制定最佳采购策略, 获得最佳采购效益。

(二)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采购

企业利用互联网可充分了解全球范围内的供求信息, 同时还要了解其货源是现货、期货还是旧货, 确定供货对象, 同时还要了解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产品的原料来源、产品质量的信誉、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期货要考虑其数量能否满足供给、期货的来源是否可信、可靠;旧货除了要考虑价格上的优惠外, 还要考虑其成新率、可使用期限等。然后将所需商品信息进行整合, 消除信息不畅与人为因素的干扰, 结合自身生产计划随时开展电子商务采购, 选定质优价廉服务佳的供应商, 减少库存与资金占用, 节省人力与管理费用, 提高采购效率, 从而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

(三) 大力推行招标采购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与商品买方市场的形成, 企业应尽可能采用公开招标采购, 邀请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等方式, 让多家供应商相互比价、比质、比服务, 使企业拥有充分自主地选择权, 按性价配比最佳、服务最优原则进行采购, 增强采购工作透明度, 尽力减少违规舞弊行为, 同时大幅压缩采购进价, 节约采购资金。该方法日渐成为企业采购大宗原材料与固定资产的首选。

(四) 实行联合、集中采购

在某些情况下, 企业可联合众多同行厂家结成采购同盟, 扩大采购规模实行联合采购, 以向供应商争取最大的价格优惠;按货比三家或就地就近原则, 与具备集中供货能力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 通过大量集中采购, 获取价格、数量上的折让利益。

(五) 实行买断采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当多家厂商生产同一产品竞相杀价销售, 若企业对该产品存在长期的、大批量需求且需要量占到某一供应商产量的50%以上份额时, 企业可选择该厂家洽谈, 使双方以优惠供应价签订买断合同, 使之成为企业的原料生产车间, 以达到彼此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从而大量节省采购支出。

(六) 经常了解并掌握各新闻媒体的物资价格信息、行业政策变化、市场价格动态

这样可以在物资涨价前的适当时机购入大量的生产必备物资, 增加储备以减少涨价带来的成本上升的损失。

综上所述, 物资采购要树立适应精益生产和作业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树立采购适时性观念, 树立采购经济批量观念, 树立采购合理的功能价格比观念, 杜绝不合理的库存积压。同时要坚持科学有效、公正公开、监督制约的原则, 坚持比质比价采购即同等产品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信誉的原则。因此只有加强采购业务的控制, 才能保证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殿富.会计制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7

[2]羿雄辉.企业采购成本的优化管理.会计之友, 2005.4

[3]马碧春、董云屏、蔡晓冰.企业物资采购审计内容和方法探讨.会计之友, 2003.8

[4]聂林菊、董云屏.谈国有企业降低物资采购成本的有效途径.会计之友, 2002.11

优化企业质量成本 篇10

质量成本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经济表现,是将产品(工程)质量保持在规定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即为了获得工程质量所支出的成本。工程质量的形成,分布于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与验收几个阶段中,对一个工程项目通过可行性研究分析和进行科学的决策,使质量同成本、工期三者协调统一,是质量形成的前提,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如何使进度、质量和成本三大控制目标达到均衡最优,寻找各个作业的质量等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工程有关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当前质量成本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质量成本内部各分项之间的比例关系[1],如确定预防和鉴定成本的最优比例,使质量成本最小等,也有质量成本的优化配置方面的研究。但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传统方法上,所需要的信息量较大,处理起来也较繁琐[2],在综合考虑传统和现代优化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模拟退火单亲遗传算法(SA-PGA)进行处理。

2 质量成本优化模型

2.1 可靠度原理

质量成本的优化问题也就是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协调的问题,一个城市输电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工程,网络系统的优化理论可用来合理调配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从而实现城市输电项目质量成本的优化配置。一般对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协调,主要涉及到以下问题[3]:(1)系统的总费用限定,寻找其最优可靠度(在工程上表现为质量等级);(2)给定系统可靠度水平条件下,求系统的最小费用;(3)在系统总费用确定的条件下,费用分配到什么地方最为恰当;(4)在不同的可靠性和成本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在工程实际中,往往是先定一个质量目标,然后在该质量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成本的优化与控制,使工程成本最低。

2.2 系统可靠度与系统费用最优

文献[3]中论述了系统可靠度和系统最优费用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模型:

其中:gi(R(i))为第i个子系统的可靠度为R(i)时所花费的费用;R(i)为第i个子系统的可靠度;R为系统的可靠度;Rs为系统可靠度的限值;ξ(R(1),R(2),…,R(n))为系统可靠度是R(1),R(2),…,R(n)时系统的总可靠度。

2.3 质量成本关系模型

1)质量成本构成

质量成本有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四个构成项,其中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统称为预鉴成本,内外部故障成本统称为故障成本。在质量成本结构指标上,适宜比例是:预鉴成本占50%,故障成本占50%。

2)质量成本关系模型

在城市输电网络建设工程中,质量和成本的关系很难确定,因为无法建立定量的数学模型。在质量成本的关系上,提出了“最佳质量成本模型”,如图1所示[3]: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所有产品100%为良好品时,故障成本为0,预鉴成本趋于∞;当产品能达到一个符合性质量时,此时故障成本趋近于∞,而预防和鉴定成本很小;当所有产品的质量等级都趋近于0时,此时索性不予投入建设,对研究也没有意义。可用正切函数模拟预鉴成本,用余切函数模拟故障成本。故得到质量成本的模型[4]如下:

其中:C(i)为质量总成本;式中第一项为预鉴成本,第二项为故障成本;Cb(i)为第i个子系统的费用基本值;ω1和ω2分别为预鉴成本与损失成本占质量总成本的比例;R(i)为第i个子系统的可靠度;Ki(i=1,2)为成本增长指数,该值对于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技术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其取值也是不同的。

3 SA-PGA算法

3.1 单亲遗传算法

单亲遗传算法只进行变异和选择操作,选择操作仅用当前获得的染色体的适应值和其父染色体的适应值相比较,选择优秀个体加入种群进行下一代操作。单亲遗传算法的变异操作有三种[5]。

(1)互换:在染色体中随机选择两个基因,把它们互换。

(2)倒置:在染色体中随机选择一个随机长度的子串,然后颠倒顺序。

(3)转移:在父染色体中随机选择一个随机长的子串,把该子串的最后一个元素放到子串的最前面,其他元素后移。

在每代运算的同时采用这三种变异操作,与其父代比较,选取较优秀的个体作为下一代父染色体。算法具体为:

(1)从种群中选取一个父体;

(2)计算适应度值;

(3)对父体进行互换、倒置、转移三种变异操作,得到三个子体;

(4)分别计算各子体适应度值;

(5)比较父体和各子体的适应度值,选择最好的个体加入种群作为下一次操作的父体;

(6)判断是否满足终止条件,不满足转(3);否则停止计算,输出结果。

3.2 模拟退火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是1982年Kirkpatrick等将固体退火思想引入组合优化领域,提出的一种求解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的方法。将组合问题的一个解i及其目标函数分别与固体的微观状态i及其能量Ei等价。令随着算法进程递减其值的控制参数t担当固体退火过程的温度T的角色,则对于控制参数t的每一个取值,算法持续进行“产生新解—判断—接受/舍弃”的迭代过程,就好像固体在某一恒定温度下趋于热平衡的过程[6]。

3.3 SA-PGA算法

单亲遗传算法作为遗传算法的一种善于全局搜索,模拟退火算法作为局部搜索的一种,善于微调。模拟退火单亲遗传算法结合了这两者的性能,单亲遗传算法用于全局搜索,模拟退火用于引导微调。

父代染色体通过三种变异操作产生了三个子代,在父代和子代之间的竞争中引入模拟退火算法,即设置一个子代替代父代的概率,保持了种群的多样性。其概率如下:

式中:i为父个体;j为子个体;T为当前温度。

在单亲遗传迭代开始时设置一较大初温,随着每一代进化的完成温度逐渐下降。开始时可能接受较差的退化解,之后只能接受较好的退化解,当温度趋近于零时就不能再接受退化解了。这样,使得在遗传开始阶段种群多样性得以保持,同时在结束阶段优势个体的优势更加明显。

在新种群产生并且计算了种群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值之后,将适应值最高的个体保存起来,标记为当代最优个体。当下一代种群产生后,再找出下一代种群的最优个体,然后与父代最优个体进行比较,若子代最优个体比父代最优个体更为优秀,即适应值更高,则将该子代最优个体取代父代最优个体,反之则不做任何替换。保优操作能使经过若干代进化的种群中始终保持进化过程中所找到的历代最优个体,于是能够有效防止种群整体退化现象的出现。

模拟退火单亲遗传算法:

(1)初始化,设置种群大小N,遗传代数G,初始温度T;

(2)随机生成个体;

(3)计算种群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值;

(4)将最优个体保存于best[],其值保存于best;

(5)对种群中每个个体进行三种变异操作,挑选出最优子个体;

(6)模拟退火原则判断子个体是否替代父个体;

(7)判断本代进化是否完成;

(8)没完成转(5),完成则转(9);

(9)判断是否满足最大进化代数,不满足降温并转(3)否则输出结果。

3.4 编码方法及适应度函数

单亲遗传算法的编码方案有很多种。本文的质量成本优化问题属数值优化,为便于和传统方法接口,选用浮点数编码。每一个编码对应问题的一个解,称为一条染色体或个体,染色体上的一个实数数字称为基因。本文中,将每一个作业的质量等级R(i)作为一个基因,所有基因按一定顺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条染色体。在工程实际中,一般是给定目标质量等级,求系统的最优费用。结合以上的质量成本的关系模型,得到基于模拟退火单亲遗传算法质量成本优化的目标函数为:

其中各个参数的意义同前,ω1ω2取1。

4 算例

运用本文论及的模拟退火单亲遗传算法对典型算例进行了求解。算例如下:

某工程项目由18项作业组成,其网络计划图如图2所示。

该项目各作业的正常持续时间、最短持续时间及各作业成本基本值如表1所示。

种群规模设为100,运行200代后得到计算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可知:若使该工程的总成本较低,而项目最终达到的质量等级相对较高,其成本为284.032千元,系统可靠度为0.804。

5 结束语

基于模拟退火单亲遗传算法的质量成本优化的研究方法,能够提供成本的最优解(或满意解),使成本控制相对精确。基于该方法编制的应用程序,具有通用性,能应用于包括城市输电网络在内的,多种复杂网络的可靠度、经济性的研究及分析。总之,该方法为大型复杂网络的可靠度的计算及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协调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摘要:以城市输电网络建设项目为背景,以大型复杂网络工程建设成本优化为目的,提出了基于模拟退火单亲遗传算法的工程质量成本优化方法。在单亲遗传算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模拟退火算法和单亲遗传算法的结合方式。单亲遗传算法用于全局搜索,模拟退火用于引导微调。同时,引入保优操作有效地防止种群整体退化。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模拟退火单亲遗传算法(SA-PGA)。根据系统可靠度原理,在质量成本关系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模拟退火单亲遗传算法对典型算例的质量成本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单亲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复杂网络,城市输电,质量成本

参考文献

[1]Mireille G.Battika.QUALICON:Computer-Based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Vol.128,N0.2,MARCH/APRIL,2002:164-173.

[2]李茂军,罗日成,罗隆福.单亲遗传算法及其应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8,25(6):56-59.

[3]郭永基.可靠性工程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王玉昆,李文化,李艳红.基于遗传算法质量工期成本多目标优化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3,30(7):101-105.

[5]周卫东,杨加敏,贾磊,等.一种Petri网结合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及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35(4):59-63.

优化企业质量成本 篇11

【关键词】价值链 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 管理与控制优化

一、引言

约翰·沙恩和非哥芬达拉加在迈克尔·波特之后,重新拓展了有关价值链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价值链既包含企业内部价值链也有企业外部价值链,是价值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应综合分析传统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不足,从价值链视角所包含的内外部价值链两方面理论出发,进行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优化。

二、企业在目前成本管理与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对成本管理与控制狭隘的定义

以前,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很少会考虑产品从市场调研直至售后技术及使用服务整个生命过程,只是在生产成本方面进行管控。在以知识化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应关注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顾客手中乃至售后服务的成本,如果只关注生产成本,是很难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

(二)成本影响因素及信息获取的片面性

多数企业认为成本组成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方面,并且传统的制造业成本核算是以“产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这一假定为前提,成本核算过程就被简单化。事实上,成本不仅包括主要的财务信息,还包括隐含的成本信息。但由于多数企业忽略了隐含的成本信息,考虑片面性,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战略,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

(三)成本管理与控制手段不科学

过去的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方法比较落后,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加上信息科技化的发展,经营管理者的规章制度、资源规划和管理水平应落实到公司内部各部门,甚至分布于各地分公司或办事处一道协同工作,为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执行提供坚定的基础。

(四)科学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亟需建立

目前多数企业从宏观上缺乏整体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基本上只有一套内部成本控制制度,所以企业亟需建立价值链视角下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并具体细化延伸到产品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使用的每个价值作业环节,优化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实施效果,并确保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

三、价值链视角下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优化

(一)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

一般而言,企业的内部价值链由产品的研发设计一直到售后服务几个环节组成(如图所示)。对企业内部价值链按各作业阶段进行研究并加以优化,促进企业内部成本控制。

图 企业內部的价值链

1.研发设计阶段产品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研发设计阶段作为企业内部价值链的首要阶段,首先需要运用目标成本法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由于加强研究开发成本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确定目标成本,与研发设计产品相关的某些成本也已经被确定,为此为研发设计成本设定合理有效的界限。其次,不断对设计加以优化改善,采取价值工程分析法,提高产品的产出投入比,减少重新设计新产品的配件,节约设计成本,以求以最低成本实现产品所必要的功能。

2.采购阶段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围绕着采购环节,沃尔玛构建高效的采购、配送系统及其组织协调技能,因此沃尔玛能有效协调全国供应商与它的16个发货中心和1000余家连锁店的关系.

3.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生产过程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因此,在本小节里,重点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将生产过程的成本降到最小范围,确定资源的利用与成本耗费之间的关系,改进和提高增值作业,力求在企业的现实成本管理中,提高产品生产阶段对材料的有效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消除那些不必要的非增值作业。

4.销售阶段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产品的销售阶段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营销和售后服务阶段。企业必须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通过借助相关对产品或服务有益的知识宣传来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推广,充分运用知识资本的增值作用,不只是单纯以简单的追求成本最低为目的。

比如海尔,针对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一方面通过大规模销售服务建立起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内部管理和质量控制树立了“高质量服务”的信誉,市场美誉度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海尔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重构企业外部的价值链联盟

在新竞争环境下,多家企业为了共同赢得竞争,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围绕着同类行业的核心企业,借助相关技术分析作业活动进而构建企业外部价值链联盟以增强整个联盟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进行价值链联盟的有利方面在于:企业之间优化利用各联盟成员的自有分散资源,获取新技术,从价值链视角出发实现横向一体化管理,扩大市场份额,迅速增强企业实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营化的深入,企业之间在资金、市场、技术以及营销售后等方面互利互惠,通过横向一体化管理,实现寻找对于企业自身合作的最佳伙伴,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互通有无。

四、结语

总之,由于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在于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忽视了从价值链视角出发进行的全面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因而本文在综合当前新竞争环境的现状下,基于价值链视角出发从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两个方面同时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从而更有利于确定价值链中各作业环节价值活动主体之间的联系,为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提供依据,提高企业在同类行业乃至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为企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然而,基于价值链视角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实施需要企业有一定的条件。首先,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与控制需借助快速有效的信息传递平台,实现各个主体之间资源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共享,以帮助企业与供应商及顾客之间紧密地联系,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成本提高。其次,基于价值链视角进行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实施还需以作业成本法核算为前提条件。最后,对于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企业可以提高信息管理决策的有效性,这样价值链管理建立的流程才更有利于企业的实施,从而来对外界反映慢、决策速度慢的缺陷,也更便于企业进行全过程的内外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当然,在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中,要不断完善成本管理的控制活动,并结合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实现动态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参考文献

[1]岑磊.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控制优化分析.财会通讯,2012(27):86~87.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及优化控制研究 篇12

1. 成本核算的含义

对物流企业在履行客户物流交易合同或订单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应该归属于某一业务合同或订单的耗费所进行的核算。要对成本核算, 先看各项费用, 是否已经发生, 并且是否应该发生, 已经发生的是否应该计入物流成本。其次对已发生的费用按照用途进行分配和归集, 计算物流成本, 为成本管理提供可靠的成本数据。

2. 成本核算的程序步骤

⑴费用支出的审核。对已经产生的每项费用开支, 应根据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该物流企业的有关制度、规定进行严格审核, 对其中不符合制度和规定的费用, 各种不必要的支出, 损失等加以制止或追究经济赔偿责任。

⑵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 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物流企业的业务特点不同, 所进行的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 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也就不尽相同, 核算物流企业成本时应就其业务的特点和对管理的要求,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 并且以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

⑶对要素费用进行分配。对产生的每项要素费用, 依照用途分配计入相关的成本明细账。对可以确认是某一成本计算对象所耗用的直接计入其费用, 比如直接费用、直接人工, 应该直接记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及其相关的成本明细账;对于不能够确认的费用, 就根据其发生的用途来归集分配, 分别记入“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综合费用账户。

3. 成本核算科目的设置

⑴“主营业务成本”科目主要核算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而发生的实际成本。发生物流服务实际成本时, 计入账户的借方, 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本科目可以根据主营业务的种类, 即成本计算对象设置仓储成本, 装卸成本, 配送成本, 运输成本, 包装成本等明细科目, 并按直接费用, 直接人工, 营运间接费用等成本科目设置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⑵“劳务成本”科目主要核算物流企业提供的开始和结束不属于同一会计期间的物流服务所发生的实际支出。该科目借方登记当期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 贷方登记在会计期末结转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 反映物流企业本期发生的应该由以后期间承担的各项费用支出。

⑶“营运间接费用”科目, 主要核算物流企业在提供各项物流服务过程中为组织与管理物流服务所产生的不能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每项间接费用, 如运输中心, 装卸中心, 仓储中心, 配送中心等的基层营运单位组织管理物流活动所发生的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水电费、差旅费、办公费、通讯费以及其余必要的费用。本科目借方登记当期实际产生的项营运间接费用, 贷方登记期末分配转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金额, 期末结转后无余额。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设置明细科目, 并按费用发生的用途或性质设置专栏进行明细核算。如按业务设置“运输中心”等明细科目, 按职工薪酬、折旧费等设置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⑷“辅助营运费用”科目主要核算物流企业所属的修理中心等辅助部门为开展物流活动提供修理修配, 加工服务, 水, 汽等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该科目借方登记当期实际发生的各项辅助营运费用, 贷方登记期末分配转入各项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金额, 期末结转后一般无余额。

例:东方物流公司本月共发生辅助营运费用33888元, 按照各部门车辆的行驶里程进行分配, 第一车队应承担修理费15364元, 第二车队应承担修理费17924元, 运输公司承担600元。根据分配结果, 做会计分录:

二、物流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 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不完整

物流企业具有比例高间接费用的特点。发生的营运间接费用非常多, 范围广且种类多, 占有营运成本的绝大部分。而且物流企业成本计算方法在选择成本计算对象时从头到尾都局限在资源耗费上, 没有根据费用发生和成本计算对象之间最直接, 最实质的联系因素来归集并分配。如果用传统方法分配营运间接费用, 成本信息没有深入到作业层次, 很难发现其中无价值的作业活动, 将难以得到成本的准确性, 使成本信息失真。

2. 重复纳税和所得税缴纳不平衡

由于当下国家税务总局还没有制定符合物流企业实际的营业税和所得税计征办法, 因此物流企业重复纳税和所得税缴纳不平衡的情况时有发生。具体的表现有:物流企业运输和仓储的外包业务, 存在重复纳税现象, 外包服务的收入和支出差额一般较小, 按照目前的做法, 需要按照开具的发票全额缴纳营业税, 增加了对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由于物流企业业务繁杂, 包括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多个服务环节, 因此所使用发票的种类也很多:海运发票、公路运输发票、联运发票、服务业发票等, 营业税税率主要有运输业3%和其他服务业5%等多种, 计税基数有发票全额和收付差额等不同的计算方法, 对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税金的准确性有较大的难度。

3. 成本核算违规操作现象严重

不根据法律建账或者建账不规范, 会计核算时发生违规操作现象。物流企业存在没有账, 用票据代替账, 或者虽然设账, 但账目混乱。另有相当一部分民营物流企业暗地里设两套账或多套账, 不根据有关规定使用会计科目, 经常出现错误, 漠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依照规定摊提;收入和费用不配比;自己操纵利润;频繁发生采用倒轧账方式记账等等。

三、物流企业成本核算优化控制的策略

1. 引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企业成本

物流合同作为物流企业的产品, 将导致物流作业的发生, 作业导致资源的消耗, 从而产生成本。因而, 物流企业的成本计算就是把所使用的资源分配给各个作业中心, 再将作业中心成本库分配给合同, 从而得到每个合同的成本。当以物流合同为成本核算对象时, 直接人工和直接费用不需计入各个作业成本库, 可直接进行成本归集。直接人工是以专门为该合同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 如跟单员。而为多个客户或产品服务的工作职员不可以归集为直接人工, 如车辆驾驶员和装卸工, 他们的人工费用要归集到他们所完成的作业;直接费用是以完成该合同直接消耗的不与其他合同共用的材料, 如标签, 当消耗的材料难以追溯到某个合同或为多个合同服务时, 将其作为营运间接费用来计算, 如车辆运行中消耗的燃油, 配件, 把它们的成本归集运输作业中。物流企业间接费用应在作业成本账户按所划分的作业进行明细核算, 各个物流企业的作业如有些差异, 在金蝶总账系统中用辅助核算的方式来实现。经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 追踪成本形成和积累的整个过程。极大提高明细化程度和成本计算结果的精确度。通过对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尽可能减少不增值作业来缩减成本费用。达到降低成本目的, 很好的控制成本费用发生。

2. 加快物流企业相关税法的制定

有关部门应按照八部一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尽快制定有关具体办法, 以解决物流企业重复纳税的问题。并且, 放宽物流企业申请统一纳税的条件, 以资本联结的纽带关系为依据, 可以让物流企业的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 由其直接控股和间接控股的核心物流企业 (总部) 统一缴纳。

3.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要使物流企业的成本信息披露具有可靠性、充分性、及时性, 就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披露规范机制。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的内容一般包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及其他有关经济法规。公正审计制度对物流企业成本信息披露规范化起着必要的作用。首先, 为了公正, 这种审计制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独立审计的基础上。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与主管部门完全脱离关系, 增强审计责任, 走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化管理的道路, 对内部加强管理, 增强物流企业审计质量。其次, 物流企业审计业务量一般较大, 而从事该行业的人员过少, 所以应当大力加快对从事物流企业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的选拔与培训。

参考文献

[1]刘广生, 李玉明.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物流成本综合控制框架[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6, (8) :30.

[2]朱小琴.战略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J].财会月刊, 2013, (12) :23, 24.

[3]韩庆兰, 朱晓莉.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 2012, (9) :38-39.

上一篇:技术诠释下一篇:真空灭弧室绝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