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企业管理

2024-06-01

优化企业管理(精选12篇)

优化企业管理 篇1

一、现场管理优化势在必行

现场管理和现场管理优化的内涵是不同的。现场管理是指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与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而现场管理优化, 是指在生产现场管理的基础上, 对生产现场进行综合治理, 运用现代化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 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 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与控制, 以提高生产现场的运行效能, 实现均衡、安全、文明生产, 以达到优质、低耗、高效的目的。现场管理优化强调企业各个有关管理部门对生产现场进行综合治理, 在专业管理普遍加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协调, 使现场管理不断优化。应当明确的是, 现场管理优化不但要治理生产秩序和生产经营环境, 更注重对生产现场高层次管理, 强调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优化现场管理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合理配置资源, 实现企业规划的生产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加大现场管理优化力度, 提高现场管理水平, 是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紧迫的工作内容, 势在必行!

二、现场管理优化的基本内容

现场管理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多个层次、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把现场管理优化分为:高级型现场管理优化、中级型现场管理优化、低级型现场管理优化。高级型现场管理优化是以完善高效规范化的现场管理体系为重点, 在科学研究和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对职工的作业过程、作业面和作业内容进行设计。它是推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它以过程控制为主线, 建立生产作业控制体系、现场质量控制体系、现场成本控制体系, 并不断完善现场管理优化的配套措施, 包括优化劳动组合, 进行技术改造, 优化分配制度, 激励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中级型现场管理优化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工序管理的优化, 主要是对现场中人、机、料等要素状态的优化;二是生产流程的优化, 是指对生产现场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运行状态的优化;三是现场环境优化, 这是因为良好的作业环境是保证物流畅通, 人、机、料三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条件;四是现场管理优化, 对现场各专业管理进行优化, 对现场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初级型现场优化主要是加强现场基础工作。

三、现场管理优化的基本要求

现场管理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抓现场, 外抓市场。对此, 众多有胆有识的企业家已形成了共识。首先, 要统筹规划。现场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全面工作, 是各项专业管理的落脚点。现场管理绝不能就现场而抓现场, 单打一是不行的。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必须要统筹规划, 综合治理, 规划科学的现场管理优化目标, 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保证措施, 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其次, 领导要高度重视, 要充分认识到现场优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领导亲自挂帅, 真抓实干。再次, 要持之以恒。现场管理优化最基本的要求是改变人的随意性习惯。必须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把现场管理优化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把它确立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把它看成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最后, 要全员、全面、全过程控制。现场管理优化必须要全员参加, 全过程控制, 全面管理。它决不是少数人就能做得到的, 而是要动员全企业的职工齐抓共管, 共同参与。

四、现场管理优化的方法

据笔者所知, 现场管理优化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定置管理法。定置管理是研究生产作业现场中人、机、物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科学方法。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A状态、B状态、C状态三种。A状态是指人与物之间处于结合状态;B状态是指人与物处于欲结合状态;C状态是指人与物无关的状态。定置管理决不是在现场的材料、设备、人员、仓库等单纯的定置管理, 而是通过定置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或消除无效劳动, 这才是定置管理的目的所在。现场优化的“5S”法通常与定置管理配套应用, 效果更佳。“5S法”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五项活动的统称, 是不断进行循环的。整理, 是指现场不需要的东西要坚决清除掉。通过整理可减少库存量, 有效地提高利用率。整顿, 是指为了使用方便, 通过整顿减少寻找时间, 使现场一目了然。清除, 指清除不安全隐患, 消除现场跑、冒、滴、漏现象, 实现节能降耗。清扫, 是指清除垃圾等废物。通过清扫提高设备清洁度和现场文明作业。清洁, 是指作业现场清洁, 现场作业环境良好, 给作业人员营造一个和谐的作业环境。素养, 是指使作业现场集体素质得到提高, 改善人际关系, 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执行力。本溪钢铁 (集团) 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长期的现场管理实践中, 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不断加强施工现场优化管理力度, 坚持PDCA循环, 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的“5S”水平。施工现场实现了道路平整畅通, 安全设备齐备, 物料摆放有序, 设备清洁完好, 生产秩序井然。施工现场基本做到了一坚持、二不见、三不准、四净、五做到。一坚持, 是坚持一日施工一日清;二不见, 是不见施工现场水、电、气跑冒滴漏, 不见混凝土砂浆遍地流;三不准, 是不准材料混合堆放、不准质量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不准施工设备带故障作业;四净, 是钢筋棚净, 作业面净, 河沙、河石、白灰、水泥底净, 安全网上净;五做到, 是料具堆放成行, 河沙堆放成方, 红砖、空心砖码放成方, 构件堆放成垛, 钢脚手架堆放成列。这样就创造了一个整齐、清洁、方便、安全、和谐的施工现场优化环境, 有效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优化企业管理 篇2

现代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有效的绩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管理方法。绩效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业绩。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不仅能够得到员工绩效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引导员工在实现绩效目标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还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保证企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纵观当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如何优化绩效管理,使绩效管理在为推动企业发展方面作出更大贡献是我国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

2、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传播,我国企业都纷纷效仿西方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绩效管理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严重阻碍绩效管理的实施进而影响了了企业的发展壮大[1]。虽然一些大的跨国集团在绩效管理体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这毕竟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因此,为提高我国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工作,本文慨括出了以下几个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绩效管理观念存在很大的误解

目前,很多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绩效管理观念存在两大误解。第一,许多管理者没有正确理解绩效管理体系的含义,机械并笼统的将其与绩效考核相等同。这一误解主要是因为管理者无沟通意识造成的。它会使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沟通而形成各种障碍,进而妨碍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如果管理者把精力专注于此,则根本实现不了实施绩效管理的目标,企业原本存在的一系列有关绩效管理的问题也依然得不到根本解决,有可能还会也来越糟糕!第二,错误地认为绩效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绩效管理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它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的实施产生着影响。虽然绩效管理的作用如此重要,但也不能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的工作,否则就会范抓小大失的错误。然而,错误地把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对等在很多企业的中相当普遍的。他们过分夸大绩效管理的作用与范围,使整个人力资源管理都以绩效管理工作为中心进行,放松其他职能工作,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不协调

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未来某个时间段内的目标而做出的.考虑企业整体发展的一种谋略 [4]。许多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体系建立时仅仅停留在单一岗位职责水平上,没有与企业战略形成对接。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与战略目标相协调,才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制定绩效管理评价指标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由于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企业的战略目标也会因市场而作出相应调整,为使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协调,绩效管理体系必须是动态的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作出调整。目前仍有很多企业在这一方面存在不足,他们依然沿用一成不变的绩效管理方式,导致不仅没有推动企业咱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本身的绩效管理目标也取不到良好的效果[2]。

(三)员工参与绩效管理的程度过低,员工无认同感

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需要所有企业成员的参与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员工在该过程中既无来自管理者的沟通也无主动参与的意愿,则大部分员工就会选择被动的接受绩效管理,消极地甚至是带着抵触情绪地参与到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这就导致整个绩效管理的员工参与程度低的问题产生[3]。绩效管理的主体对象是员工,如果大部分员工都没全身心的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来,则设计的再好的绩效管理体系也只是摆设而已,对企业的长足发展毫无意义可言。

(四)建立的绩效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

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现行的绩效管理不具有整体性和科学性。在整个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大部分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由于主要偏于定性考核所以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绩效管理是一个在时空上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很多企业不注重日常的绩效考核积累,则在进行全年绩效考核时就会因缺乏整体性而草草收场,基本达不到预期目标。

3、形成原因

我国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上述问题呢?深入分析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都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

(一) 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建议探讨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系统;内部控制环境;外部经营活动;企业运营结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与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宏观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了发展与前景的危机和挑战。对此,必须做好企业系统管理,对企业内部实行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控制管理,才能对企业的整体组织架构以及生产运营的模式框架进行更加周密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发展目标的制定,并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做好对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不断优化,才能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某种意义上存在共性和可借鉴性,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管理系统内涵的解析

对于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工作,其根本要从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发展时代的大背景为基础来进行。企业要从更加客观、立体以及全面的视角和立场来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结构进行考虑和分析,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系统能够在正常有效的运作下促进企业的各部门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另外作为进行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提升所涉及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内容较为广泛,企业不能仅仅将这种管理系统的工作集中凝聚在企业某一项管理中,例如避免将所有管理提升优化的作用和职能的发挥集中在人力资源或者单一的财务管理这一方面,但如果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信息直接源于业务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会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但反过来讲,如果企业仅仅把管理系统的作用发挥在采购管理上,那么只能实现企业采购管理信息化和提升企业采购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另外如果企业只是把管理系统应用在生产管理上,那么只能对企业分析市场行情和缩短产品生产周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企业只是把企业管理系统的作用发挥在销售管理上,那么就只能单纯对销售管控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以上说明,如果企业只是把企业的管理系统做在企业发展的某一项单一的管理项目中,则从总体而言不会给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力,必须通过协调企业中各方面、各部门的管理内容,并将这些协调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对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管理效果的增强,也只有这样,企业所能周转的资金流动量才足够充分,并减少库存的积压,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生产质量等目标。

二、对企业管理系统进行优化提升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也随之得到了发展的动力和机遇,所以企业的业务也开始日益广泛和复杂,在当前为了应对这种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和提升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企业的生产和业务发展都带来了改革和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整个管理系统进行重新规划和升级优化,规划设计出更加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业务流程,以此达到对企业在生产、业务发展及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等方面满足企业对外发展的需要。而其中所涉及到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包括对企业在业务流程上的完善和改进,这将直接关系到企业业务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对企业这些内容进行管理的优化和改革,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和突破的优势和地位,并不断给企业在未来业务发展中降低可能发生的发展风险,因为在科学技术和社会趋势的不断变化和进步过程中,企业发展中的多项内容都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优化升级,如果企业原有的组织架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那么就会对企业整体运营发展造成风险。所以企业要重视管理系统的优化和改革的工作,并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对各部门、各人员以及业务发展结构进行重组和资源配置的重新升级优化,并重视人的权利,才能更好的使得企业得到一个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企业管理系统

(一)做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外部经营活动的协调统一管理

企业的内部运营体系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和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本身的发展是需要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完成并最终接受企业运营结果的评估和检验,然后通过实施者加以修正和完善,再进行新一轮的运转和循环才能实现,所以这就体现了企业的动态性;而这种动态性的企业运营是需要制造一个企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实现,这即是企业的静态性表现。这两者之间的互相存在并相互作用才使得企业的发展运营得以开展。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效果如何,则是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营活动控制的实施效果,所以这种动态性是静态所直接关联着的关键。如果企业忽略了对企业控制环境的管理优化,只是对具体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控,那么就会产生不相协调的管理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有效防范风险和提升经营效率。所以作為企业,要从静态和动态的协调性出发进行管理,做好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培养,从而使两者得到协调优化和改善,在此基础上,并针对企业的核心生产经营活动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另外则是根据制度规范要求构建内部控制流程体系。

(二)结合实际情况对企现内部管理系统进行合理评估

任何企业的运营与发展都必须有规矩和管理制度才可得到稳定发展。因此,企业要建立管理系统的制度和规范,并针对原有的制度和体系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通过企业当前运行的情况来制定相对应的规章制度,选择恰当的管理人员来对当前公司的运营结构进行管理和补充完善,并基于已有的制度和体系,建立更加有利于当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运行模式。并对当前企业发展存在的管理系统方面的疏漏和不足进行修正和弥补。同时要充分做好员工的思想统一工作,让他们意识到企业业务和内部结构管理规划的重要性,并激发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让涉及企业管理系统的每个员工都能按照制度和规范制度形式,从而达到企业整体管理系统更加健全和完善,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nlc202309011255

(三)加强生产运营结构的实施管理和应用管理

在企业的不断改革发展中,要主动针对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整,企业上级领导也要与各部门进行联合商讨,并在集合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做好整体企业管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形成最终的统一意见。此外,对于企业在发展中在业务和生产方面的任何变动,也要上下级进行有效沟通,并对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动和整体影响进行反思和分析,而且企业管理人员须对企业新的合作和项目进行密切跟踪,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提出問题解决的方案。

(四)从实际出发,注重企业运营结构和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

在企业的业务发展中,如果在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内部管理制度的运行下,开始对企业整个生产、运营和业务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时,就要采取重视和慎重的态度,一方面要对企业运作的效率性以及实际经济效益的收益性进行考虑,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内部管理体系重新进行评估和完善。对于一个规模较大的改动,为了检验新系统的有效性,事先进行模拟运行和测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另外,对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发展也要在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变和优化,达到内部管理系统的协调、统一。

(五)重视人在管理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力

通过对企业进行管理系统的优化,其方式必须是在当前已有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来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管理,其管理的根本核心目标是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实际出发,并落实贯彻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外,企业的管理系统要做到统筹兼顾,从全局出发,然后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结论。例如在企业进行管理系统的优化过程中,对企业中采购部分的管理内容,要从企业采购管理链的全局出发,不能片面的看待。而这种采购供应链的管理又要归根到采购的原材料开始,然后进入到中间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以及最终通过原材料完成的产品,以此来连接生产完成后的产品通过销售平台来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管理过程。这个过程的采购管理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客户贯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再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统筹调配实现客户对产品的满足。在这条采购供应链的过程中,其实也即是一个增值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给这条链上的相关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维系这条供应链赖以生存的基础,并以此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实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系统是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企业资源的统一科学调配的有效方式。企业要从多方面进行协调综合考虑,并结合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管理系统的优化完善,从而真正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裴斐.关于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建议[J].环境经济,2011,(1):97-98.

[2]黄国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12):108-113.

作者简介:海宁(1988-),女(回族),河南开封人,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优化企业管理 篇4

中小企业 大多会借 助于改变 经营策略 来有效保 障自身的 稳定发展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 理学院副 教授 , 武汉大学 管理学博 士严若森 先生所著 , 科学出版 社于2009年11月出版的 《公司治理与 制度优化 》 一书重点 从公司治 理释义 、 公司治理 模式 、股权结构 与公司治 理 、公司治理优化 、公司治理 转型与创 新等五个 维度对公 司治理进 行了解构 , 并将制度 优化蕴涵 其中 。 公司治理 与制度优 化的意涵 在于 , 公司治理 不应被视 为孤立的 社会治理 单元 , 因为其本 身即内生 于其所处 的制度环 境 , 正因如此 , 公司治理与制 度优化不 能仅仅局 限于微观 治理结构 , 其尚应担 负起衔接 宏观治理 结构与社 会治理变 迁的责任 。 《公司治理 与制度优 化 》 有助于丰 富与深化 公司治理 与制度优 化的理论 与实践 , 并对中国 公司治理 改革与体 制转型具 有指导意 义与参考 价值 。

随着经济 体制改革 的不断向 纵深发展 , 企业中中 小企业占 比逐年递 増 。 故而其发 展的 “健康 ”程度会在 很大程度 上影响整 个国民经 济的发展 。而在这样 日趋复杂 的环境中 , 中小企业若 想在如今 的全球化 市场经济 中获利 , 往往要有 效地解决 各种来自 于管理制 度的问题 。 《公司治理 与制度优 化 》 第1章 “公司治理 释义 ” 中 , 对 “优化管理 制度 ” 一词的意 义定位为 :首先 , “知识经济 时代 ” 使得中小 企业必须 采取有效 措施优化 自身的管 理制度 。2 1世纪作为 “知识经济 时代 ’’, 经济发展 与增长的 主要动力 已经上升 到了知识 忧化这一 层面一一 就企业来 说 , 新技术 、新产品 、新工艺的 变革往往 都需要知 识来予以 促进 , 换言之 , 就是现代 企业管理 借助于知 识经济而 迎来了全 新的局面 , 中小企业必须借助于各种优化升级来使得经济效益有 所提升 , 而这些的 基础就在 于优化企 业管理制 度 。其次 , 现代中小 企业必须 有效地优 化管理制 度以求获 得长期发 展 。在全球经 济 — 体化的背 景下 , 企业要面 对各种市 场竞争 , 就必须要 借助于新 技术 、新产品的 研发来提 升竞争力 , 方可获得 生存发展 。这就要求 中小企业 必须要尽 快调整管 理模式 、 完善组织 机构— 而这些实 际上都是 企业管理 制度优化 的活动 。再次 , 中小企业 优化管理 制度也是 提高核心 竞争力的 重要 “砝码 ” 。

书: 《公司治理与制度优化》 作 :严若森 版 :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1 曰 价 :48元

众所周知 , 追求经济 利润最大 化是所有 企业经营 的最终目 的 , 尤其是中 小企业更 是深受规 模 、成本的制 衡 , 而在利润 最大化方 面过度渴 求 , 往往会制 约企业经 营管理过 程中其他 方面一一 激励和决 策机制 、优秀管理 人员的缺 乏和内部 管理职责 不清等问 题都源于 此 。故而 , 只有借助 于管理制 度忧化 , 中小企业 方才能够 保证发展 的均衡以 提升核心 竞争力 。最后 , 中小企业 管理制度 优化是企 业现代化 、国际化的前提 。传统的 “集权式 ” 企业管理 模式在如 今已经不 合时宜 , 而中小企 业要在市 场竞争中 占据一席 之地 , 往往要有 效地参照 国际市场 惯例和根 据市场需 求 , 来对管理 组织加以 有效调整 , 从而协调 与控制经 营活动 , 摒弃企业 经营中 “体制不适 应 ” 的情况 , 从而在实 现各项经 营指标的 过程中提 升自身活 力3

如今的中 小企业管 理制度当 中 , 主要的问题 表现为两 个方面一 一其一是 很多企业 仍然沿用 传统管理 方式 , 却没有有 效地认识 到其中的 弊端 , 甚至由于 各种原因 而或不敢 , 或不愿改 革 ; 其二是尽 管认识了 管理制度 忧化的重 要性 , 但又失之 于片面操 作 , 以至于企 业制度优 化和改革 优化两种 活动步调 不一致 , 造成了管 理制度忧 化成效大 打折扣 。也正因为 不少中小 企业由于 对市场等 因素的不 了解 , 传统的经 营思维往 往根深蒂 固 , 并最终造 成管理工 作落后 , 进而经营 问题屡现 , 同时市场 经济知识 缺乏 , 以至于陷 入经营泥 潭 。 《公司治理 与制度优 化 》 第1章 “公司治理 释义 ” 中 , 分别列出 “公司治理 内涵的界 定 ”一包括根 据公司治 理基本问 题 、 潜在冲突 、 理论基础 、制度安排 、治理内涵 等方面的 界定与重 新界定 ; “公司治理 的主体 ”— 包括股东 、债权人 、经营者 、雇员 、其他利益 相关者 、社会 , “公司治理的社 会经济系 统 ” 一一包括 市场经济 体制 、 经济发展 战略 、社会文化 环境 , “公司治理 概念模型 的一般架 构 ”— 包括公司 治理概念 模型构建 遵循的基 本原则和 蕴涵的基 本要素等 , 从其中的 阐述内容 告知经营 者 :只有借助 于详细的 市场调查 , 并从自身 出发制定 完备的管 理制度 , 重新规定 企业各个 方靣的活 动 , 方才能够有效 提升中小 企业整体 经营水平 。

很多中小 企业在管 理制度层 面上显得 很不完善 , 其原因主 要在于 :一是企业 内部的管 理制度存 在一定程 度的偏差 , 主要表现为工作思维上过分 强调 “以人为本 ” , 以至于管 理工作在实际操作 中缺乏应 有的权威 性 ;二是企业 管理制度 缺乏应有 的执行力 , 同时执行 过程也显 得较为僵 化 , 尤其是在 安全生产 过程中不 重视质量 管理的情 况更是经 营危机的 隐患 。 《公司治理与制 度优化 》 第2章 “公司治理 模式 ” , 以典型公司 治理模式 差异分析 、公司治理 模式趋同 论的介绍 、公司治理 模式变迁 的路径 、公司治理模式 的适应性 选择与构 建等内容 提醒读者 : 中小企业 管理制度 优化过程 中最关键 一步在于 管理模式 的优化 , 而在整个 管理制度 革新过程 中 , 应有效地 把握住工 作的重点 。 而在第3章 “股权结构 与公司治 理 ” 中 , 则分别列 举出股权 结构对公 司治理机 制的影响 机理 、基于股权 集中的公 司隧道效 应 、股权集中 型公司治 理解构及 其治理要 义 、股权结构 与公司经 营绩效的 关系等内 容 , 从其中透 露出重点 有二 :其一是人才 的管理 , 即以优秀 的人才执 行管理制 度优化的 工作并给 予支持 ;其二是企 业事务的 管理 , 应以 “等级分割 ” 的形式划 分事情的 重要程度 , 以之来尽 可能到位 地安排管 理工作 。

— 些中小企 业如今已 经认识到 了管理制 度忧化的 重要性 , 相应的操 作流程也 不能不称 之为完备 , 但在执行 过程中却 由于各种 原因而难 以真正发 挥其优越 性 。在此方面 的主要原 因在于 :很多企业 中人情关 系依然较 为严重 , 以至于管理 制度执行 过程中都 对其有所 衡量 , 即所谓 “人情大于 制度 ” , 而这样的 情况必然 会严重阻 碍管理制 度优化 , 影响企业 (尤其是中 小企业 ) 的健康发 展 . . 换言之 , 即中小企 业管理制 度的质量 往往取决 于管理者 。 《公司治理 与制度优 化 》 第4章 “公司治理 优化 ” 中 , 先后以公司治 理的结构 熵 、评价 、效率 、市场治理 机制等内 容 , 告知企业 要任用优 秀的管理 人才 , 推行科学 的管理制 度 ;第5章 “公司治理转型与优 化 ” 中 , 则以人力 资本专用 化与公司 治理逻辑 变迁 、外部网络 化与公司 治理边界 的拓展 、 文化激活 风险与公 司兼并流 程控制 、治理人假设 与公司治 理和谐等 内容为基 础 , 告知在管 理制度改 革中 “权利信任” 的积极意 义 。

优化备品备件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篇5

杜丽丽,南变果,韩荣

(宣钢焦化厂)

[摘要]:备品备件是设备正常运行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备件管理工作,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加强备品备件的管理,把备件管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为企业正常生产并降低库存提供保证,从而实现降本增效。[关键词]:备品备件;管理;降本;增效 ;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OF SPARE PARTS TO IMPROVE ENTERPRISE EFFICIENCY DuLili,NanBianGuo,HanRong(Coking Plangt of Xuanhua Steel)Abstract: Spare parts are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equipment operation , only spare parts management to do the work in order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equipment.Through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f spare parts, the spare parts management cost control is in reasonable level, can improve the index of each economy technology, for the normal production of the enterprise and reduce inventory to provide guarantee, thus realizing to down cost and increase benefit.Key words: spare parts;management;down cost;increase benefit 0.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内部设备备件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从某种意义上说,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稳定和协调地发展。企业为了使设备安全、经济、高效地运行,并尽量使检修费用最低,制订了许多检修策略,如故障检修、预防性检修、状态检修、质量保证检修等。在日常维护工作中还提出了“零缺陷”的管理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要实施自己的检修策略和缺陷管理制度,备品备件这一因素不容忽视。备品备件是设备在正常运行或检修情况下,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必须储备的设备、部件、材料和配件。做好备品备件管理工作,储备必要的备件,对于及时消除设备缺陷,防止事故的发生和加快事故的抢修,缩短检修时间,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设备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是十分重要的。

解决备品备件问题的传统做法是企业储备大量备品备件,但这样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金占用和管理维护方面的人力、物力;同时备品定额制定方案的不慎,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因此如何正确制定备品备件的策略,在企业推崇的成本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1.我国化工企业设备备件管理状况及问题分析 1.1.焦化厂设备备件管理现状简介

现在我国不少化工企业的备件存量高达企业设备投资的10%以上,而且由于设备改造更新,每年都会有一定量的备件报废,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根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国内很少有企业的备件真正具有科学优化的存储结构。我国化工企业备件管理基本采用经验上、下限采购储存和管理方式。一方面备件资金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又常出现维修无备件合和紧急采购状况。有些进出口备件紧急采购费用十分昂贵,企业负担沉重。煤焦化企业的特点是连续化作业、机器设备种类多、规格型号复杂。这些机器设备,都由许多零部件组装而成。这就要求备件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设备以及备件的使用部位,使用性能,消耗情况,更换频次,还要了解备件的加工制造工艺和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要编制计划、申请订货、组织采购、供应、设好仓库、管好占用流动资金等。所以备件管理工作是一项有关技术、物资、财务管理的综合性业务。焦化厂的设备包括煤焦类和化工类,设备型号复杂,工艺要求严格,检修周期各不相同,易腐蚀、设备维护难度大,然而,随着建厂时间及设备运行周期增长,设备不断的劣化,设备改造及备件使用的不断增加,备件储备的不均衡,造成备件的浪费十分惊人,采用传统的备品备件管理模式存在备品备件管理难、利用率不高、资金占用大、信息交流不畅等不足。因此,备件的合理使用和备件优化管理越来越有必要,从优化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要求设备及其备件的配置应向资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加速备件库存资金周转,以最少的资金,合理的备件库存储备,保证设备维护的需要,不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经济性,把设备事故停机降到最低,因此推行一套既符合我国备件市场状况和化工企业实际,又可不断优化库存结构的动态管理模式势在必行。1.2.备品备件管理中经常存在的问题 具体问题如下:

1)车间上报月使用计划不符合实际,真正使用的往往漏报,报了的却经常不用。2)库房管理人员相关备件知识不过关,没有鉴别同类备件规格型号的能力,库房备件库存量盘点不及时,物卡不符,导致领用时才发现个别零件短缺,且不能及时采购,以致影响车间检修。

3)备件采购质量不过关,使用寿命短,导致检修更换频繁。

4)非标件和标准件的划分职责不明确,导致非标件供货与图纸尺寸不符,检修时延误时间。5)库房备件存放、保养不合理,导致备件变形或生锈。

6)备件采购的程序,在技术上把关不严。1.3.备品备件管理常见问题的纠正措施

1)采购把关环节有问题,继续加大采购申请的审核、确认,从生产车间到机动科层层把关,确保只采购生产必需的备件,对生产影响不重要的备用性采购一律严格控制。技术部门要对供销部门进行技术上的把关。供销采购物资应经过技术部门审核同意方可实施。

2)库房管理人员相关备件知识不过关,没有鉴别同类备件规格型号的能力,应接受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3)备件库管理制度不严,库管人员责任心不强,怕苦怕累,以侥幸心理对待工作的,要求备件堆放由设备管理人员巡视检查给以考核。

4)备件入库检验环节不到位,入库要加强检测手段,包括焊接件要进行焊缝探伤,对铸铁件要进行敲打听声音测试是否有裂纹或砂眼,离心机油品要经权威部门鉴定并出测试报告,不合格品退回或返修。

5)库存占用资金不合理,离心机底座等轻易不换的不应挤占库存资金。2.优化设备备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2.1.影响备件管理成本的因素

影响备件管理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备件资金占用率和周转率;库房占用面积;管理人员数量及素质;备件制造采购质量和价格;备件库存损失;备件维护及在线运行周期等。2.2.加强备品备件的管理方法 2.2.1加强备件技术管理基础工作

备件的技术管理是备件管理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整台套的设备及附属件的技术参数、图纸的收集、测绘;新增加设备要填报新增设备申请表,经有关主管部门及主管领导审批;对有型号、材质、结构有变化的要有记录并备案,这些工作直至设备终身。另外主要负责技术基础资料的搜集与技术定额工作,对备件的采购从技术规格要求、技术资料和合同存档、入库质量验收把关等,都需对采购人员和库管相关人员进行备件专业知识的培训。这是备件管理的前提条件。

2.1.2.加强计划管理,降低机会成本。

根据设备使用寿命周期,编制设备备件更新和采购计划。任何一种设备都有一个使用周期,且包括维护周期和更换周期两个时段。随着设备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设备使用寿命周期的信息将会通过计算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所提供的设备使用寿命周期表,对编制设备备件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以极大地提高备件计划的准确性和适时性,从而

降低机会成本。

备件的计划管理是指从编制备件计划到备件入库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月计划与临时计划。备件计划管理目的是在满足生产设备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降低备件储备、减少流动资金。为杜绝盲备件计划的目性和不合理性,编制计划要根据检修计划,结合大中修、技改项目,结合对生产设备状态监测所获取的情况,总结以往设备检修中备件实际消耗量和统计寿命周期,为防止因备件供应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加强零备件供应的预测性研究,总结备件磨损规律,及时准确地编制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到位满足生产需求。这是备件管理的实施动力 2.2.3.加强设备备件的库存及领用管理

备件的库房管理是指从备件入库到发出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备件入库检查、维护保养、登记上卡、上架存放,备件的收、发及库房的清洁与安全,库存量的控制,备件消耗量、资金占用额和周转率的统计分析和控制,备件质最信息的收集等。大型件、关键件在入库前要加强验收,组织质量验收小组对关键部位核对,避免备用件不能互换,影响检修正常进行。对备件收入、发出情况的分析比较,可排除非正常性消耗,分析出储备定额与消耗定额,对库存资金分析,查出上升和下降的原因,看资金的利用否合理,利用历年的消耗量可找出磨损规律,分析各设备备件的使用寿命。严格物料领用审批制度,在一些材料备件的领用上执行主管主任和主任两级审批制度,严格把关,控制材料备件的消耗和走向。这是备件定额管理的基础。2.2.4 加强备件定额管理

备件消耗定额是编制备件储备定额的依据。主要负责预测备件消耗定额,计算储备定额,划分类别和修订定额台账,对所有超储备件和欠储备备件的明细情况进行分析,才能确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备件消耗定额是否先进,反映了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要发挥消耗定额的积极作用,定额水平必须先进合理。既要满足设备实际维修的需要,又要达到企业的指标。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备件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消耗定额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每隔几年需修改一次,以保持它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这是备件管理的模式。2.2.5加强备件经济管理

备件的经济管理是指备件的经济核算与统计分析工作,主要包括:备件库存资金的核定、出入库账目的管理、备件成本的审定、备件各项经济指标的统计分析等,经济管理应贯穿于备件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应根据各项经济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来衡量检查条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2.2.6.强化备件质量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首先是要求业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国家经济合同法规,且要精通技术,熟悉所订购备件的图纸、技术资料,充分掌握备件的技术性能和质量要求,同时,严格选定备件制造单位。选定合格的分承包方,只有具有先进加工设备和工艺要求,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检测手段、良好的企业信誉和服务能力的企业才能被评审为合格的分承包方,这是保证生产优质备件的前提。关键备件则由公司备件主管部门对分承包方加强备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出厂前的检验,进行现场跟踪。随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的备件供应更多依赖于备件信息管理,厂外备件库和社会虚拟备件库来完成。在这种新环境下,企业与供应商密切合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必将形成。备件的包线管理,是一种使用单位和供货单位双赢的一种管理模式,要求供货单位要尽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减少更换备件的次数,减少影响生产的次数,并可加快库存资金占用周转,降低库存量,使库存结构更科学,更合理。2.2.7.加大备件修复力度,降低维修费用

备件修复是降低备件成本的有效途径,加大修旧利废的范围和力度,能够修理的就不采购、能够更换配件的不更换整机(如减速机、水泵等),从而降低备件消耗。开展技术攻关,延长备件、材料的消耗周期。如提高皮带、滚筒报废标准等,在皮带机上采用全自动皮带调整轮装置解决皮带跑偏问题,在一些磨损严重的位置选用耐磨性能高的产品,延长使用周期。在备件的修复中对进口备件的修复是备件修复的重点,进口备件由于受国外技术的封锁和所提供资料的残缺,往往出现故障和损坏后,一时难以处置,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对进口备件一是要敢于利用新技术,自主创新,要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掌握核心技术,通过修复后使之恢复原有的技术性能,继续发挥设备的效用功能。另外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部分进口设备进行国产化,降低采购费用。三是作为团队要给予高度重视,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技术攻关,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3.备件管理工作的成效

由于高度重视设备备件管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管理效率,备件管理实现了规范化、系统化;

2)完善了设备备件的图纸技术资料储备工作,为备件供应、设备维修提供了准确的技术依据; 3)备件计划的准确率达到95%;

4)确保了备件的物资供应,为设备维护检修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大大提高了设备作业率。由于管理到位,供应及时,设备隐患都能得到及时处理,检修项目实施顺利,检修下期大大

缩短;

5)通过备件定额管理,合理地控制了备件库存和备件使用资金,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6)仓储管理初见成效,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实现了定置定位管理

通过加强备件管理工作,缩短了维修时间,节约了维修资金,降低了生产成本,企业内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4.结语

优化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 篇6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施工现场 管理

一、严格按照科学组织设计,搞好施工现场管理

1.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现场施工,全面布置施工生产活动,控制施工进度,保证质量和安全,调整劳力和机械的基本依据。我们在对南门国际城工程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对施工中每一阶段、每一工种可能出现的技术和难题,都提出了符合施工现场实际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有效地指导了施工的有序发展,保证了工程质量与进度。

2.根据现场空间精心设计、绘制了平面图,并将其放置在醒目处。对搭设临时设施,安装机械设备、堆放材料构件、水电线路铺设等都认真进行了规划,并在平面图上予以标识。对各个场所和通道,我们设计了标识牌和指示牌,对现场各种施工机具都做了操作规程牌。由于组织设计方案清晰,平面图规划明确,整个现场做到了临时设施布局合理、材料码放整齐、机械操作范围明确、车辆进出方便、工序衔接紧密、场地卫生整洁。虽然施工紧张,但整个现场显得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3.合理配置施工资源是保证施工现场生产达到最佳组合,完成阶段施工任务,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的关键。在施工过程中,人力、材料和机械需求量不断变化,在配置施工资源时应力求均衡,要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根据材料供应与使用情况决定材料储备量及主导机械配置能力相适应的附属机械;根据天气情况和实际进度对资源进场计划进行调整。做到人、机、料、环境协调统一。如果违背客观规律,不计成本而大量增加投入,盲目赶工的工程和投入,就会致使进度缓慢,导致施工资源浪费和工程亏损。

二、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材料量的管理

1.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物资消耗,特别是钢材、木材、沙石料严格按定额供应,实行限额领料。在材料领取、入库出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等环节上尤其要引起重视,严格管理。对于材料操作消耗特别大的工序,由项目经理部直接承包。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施工工序,将整个施工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在工序开始前由工长、材料员分配大型材料使用数量,工序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材料数量不够,由材料员报请项目经理领料,并说明材料使用数量不够的原因。每一阶段工程完工后,由材料员清点、汇报材料使用和剩余情况。对材料消耗或超耗现象,要分析原因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予以奖惩。

2.要建立奖罚制度。可在项目经理部实行材料包干使用,制定节约有奖、超耗则罚的制度。

3.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材料不节约、出入库不计量,生产中超额用料和废品率高等问题。实行特殊材料以旧换新,领取新料由材料使用人或负责人提交领料原因。材料报废须及时提交报废原因。以上所涉及提交的各种申请及汇报材料无须大篇幅编写,简单说明原因即可,但必须提交,以便有据可循,作为以后奖惩的依据。

三、认真抓好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施工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基石。要靠质量出信誉,靠信誉争市场,靠市场增效益。

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和领导体系。要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并强化质量技术管理工作,及时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强化工人的质量责任心。同时层层签订质量责任保证书,明确质量责任,使质量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个人,并按规定建立奖罚制度。

2.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应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对工程质量进行巡回检查,走动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追查责任,并跟踪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在全面抓好施工质量的同时,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管理措施,严把材料采购和进场质量验收关,杜绝不合格品材料混入现场。

四、施工企业应制定严格的现场管理办法

为了确保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特制定以下现场管理办法:所有进入一期改造工程现场的施工人员,需配有某某公司盖章确认的胸卡,并从专用施工通道出入。进入现场的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人员系好安全带;严格按照施工作业时间进行施工,如需加班,必须提前通知,另行安排;应服从现场的管理人员指挥,遵守现场的警示标志、标语以及隔离标志。施工人员着装要整洁,不得赤膊、穿拖鞋进行施工作业;工作态度要认真,不得在施工区内进行追逐嬉闹,不得大声喧哗,施工时尽量避免噪音;施工现场严禁吸烟;施工现场需明火作业时,必须经过动火审批,必要时必须经过业主同意;配备必要的灭火设备并由监护人监护;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产品保护教育;严格控制现场的环境卫生,做到工完料清场地清,每天的施工垃圾运至厂区东侧场地集中堆放,定期处理;改造工程处于厂区中心部位,必须保证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控制;交叉作业时,要防止高空坠物;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用电,不乱拖乱拉电源线;施工人员不得使用厂区内厕所,必须使用宿舍东面的临时厕所,施工现场不得随地大小便;要服从和满足业主的要求,不得妨碍业主正常的生产活动,做到安全、文明施工,使业主满意。

五、善于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现场管理实际上是我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施工企业若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应得份额,就必须优化现场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场管理优化水平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综合表现。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内抓现场,外抓市场,以市场促现场,用现场保市场,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优化现场管理。建筑施工企业优化现场管理应该遵循经济效益原则、科学合理原则、标准化、规范化原则。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等。

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内容的优化,来实现我们的优化目标。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建筑精品,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二是彻底消除施工生产中的浪费现象,科学合理地组织作业,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三是优化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四是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耗及能耗,减少物料压库占用资金现象,不断降低成本;五是优化现场协调作业,发挥其综合管理效益,有效地控制现场的投入,尽可能地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六是均衡地组织施工作业,实现标准化作业管理;七是加强基础工作,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的可控状态;八是文明施工,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作业。

六、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约束、监督四大机制,造就一流职工队伍

1.建立竞争机制。要自上而下广泛实行竞争上岗制度,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具体作用有:一是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提高了工作和办事效率;二是激发了职工的学习热情;三是提高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施工生产。

2.建立激励机制。从改革职工最关心的分配政策入手,彻底打破大锅饭,将职工个人收入与施工产值、质量、安全、成本等指标挂钩。

3.建立约束机制。为了严格执“法”,使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发挥效力,我们建立、健全了各项奖惩制度。

优化企业物资管理探析 篇7

关键词:石油企业,物资管理,问题,优化

引言

当前现代企业汇总原材料以及购件成本所占比例达到了60%~70%左右, 于此可见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石油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等多方面因素的驱使之下, 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而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就必须不断创新、发展与优化, 用科技手段对物资管理进行有效加强, 建立新型的物资管理模式,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状况下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下面从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几个环节出发, 对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1. 物资计划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石油企业当中, 其物资计划缺乏足够的权威性, 同时在物资管理方面, 其集中性也十分欠缺。在这种情况之下, 经常会出现同一物资在各个部分之间进行流通的过程中造成阻碍的状况, 进而导致一方十分欠缺这一物资, 而另一方则积压严重。对于石油生产而言, 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一些企业为了方便, 在没有做出有效物资采购计划的前提之下大量采购原材料与构件等, 这样一来, 不仅带来了物资大量积压的风险, 进而增加了物资维护与保养成本, 同时也会对流动资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占用。在部分企业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物资由于积压多年, 已经开始生锈腐蚀, 其使用价值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2. 物资采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石油企业的物资采购环节而言, 它有着采购环节复杂、采购周期长的特点,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采购环节过于复杂已经难以适应石油产业升级的需要, 也难以与加强成本控制与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相吻合。当前石油企业的物资采购主要存在如下步骤:首先是由生产单位对物资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申报, 然后对信息进行汇总并进行相应的审核, 然后还需要经历领导审批、逐级上报、寻找供应商、产品调查、采购订货以及发货运输等一系列的环节。从此可见其采购环节十分复杂, 除此之外, 石油企业的生产单位分布相对分散, 运输路线相对较长, 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导致了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环节周期较长。

3. 物资使用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在石油企业中, 由于各个单位的行政隶属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且管理的分散程度较高, 因此在物资信息的共享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的信息反馈方式大多还是口头述说、书面文稿以及电话交流, 在这种信息反馈方式之下, 难以在物资库当中对所需物资进行快速而有效的搜素查询, 这样一来, 就会出现一方物资紧缺, 而另一方物资积压严重的状况。

4. 物资储备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状况下的石油企业物资储备管理环节当中, 存在着多种管理体系, 在不同的系统之中, 存在着这一系统自身内部的管理办法与管理文件, 这样一来, 有很多办法与文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重复与冲突。在这种情况之下, 各个部分、各个岗位都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应付, 这对物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作用。除此之外, 目前状况下交叉设库、重复储备的现象之分严重, 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与优化。

二、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优化策略分析

1. 积极贯彻与落实相关制度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一个企业缺乏有效性、针对性、系统性的制度, 是难以长期立足于激烈的社会当中的。制定并健全相关制度是一个方面, 而对于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又是另一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后者更为重要, 因为再完备的制度如果不去将其落实, 那也是一纸空文。因此, 对于企业的管理层而言, 应当具备足够强的执行力。只有管理人员带头对相关制度进行有效的执行, 员工就会认真对待, 在这种情况下制度水平就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从而更深层次的形成“执行的越好, 制度水平越高, 制度水平越高执行力越好”的良性循环。

2. 进一步强化物资需求控制

这就要求石油企业能够在充分结合订单以及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物资采购计划, 保证采购计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然后根据这一计划对材料的消耗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在物资管理的过程当中, 计划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它是企业控制物资消耗的关键所在。从宏观角度来看, 应根据年度油田生产建设投资总量, 测算材料消耗, 对采购资金实施总量控制, 并进一步进行分段管理与考核。而从具体的工作当中去, 应当以计划管理为主, 并由此对预算定额进行有效控制。

3. 集中采购发挥规模优势

在集中采购模式之下, 都是统一组织对相关材料与构件进行订购, 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全局角度对交付顺序进行有效的优化, 按照现行较为先进的“零库存”理念, 可将大部分库存存于供应商处, 按照实际需要, 从而降低及时采购的机会成本。除此之外, 相关部门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 例如项目规格信息、数量信息、供应商信息、交货期信息、价格信息、供货范围信息备件信息、维修工具信息和消耗材料、提供设备备件及售后服务情况、技术服务和培训费、设备运转期的运转和维护费用等商务参数, 容量/能力、经济性能 (包括热耗、电耗、效率等) 、可靠性、主要参数和其他重要性能指标、寿命 (包括易损件) 、结构特点 (含材质、配置) 、运行特性、检修条件、制造质量等技术参数。而就信息标准化程度而言, 因为相关需求, 设备供应商会根据现有规格进行统一填写, 这样一来, 信息标准化程度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结束语

石油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状况下企业物资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优化措施, 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曼.浅析如何做好石化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J].中国商贸.2013 (25) .

优化企业环境提升管理效率 篇8

富士施乐此次推出的最新企业打印管理服务在原有办公管理服务的基础上, 扩充了远程和移动打印服务、企业文印中心管理服务、邮件递送服务和文件创意服务等几项外包服务。企业打印管理服务不仅能够使跨国企业对其全球的打印业务, 包括对内、对外文件的打印成本等进行整体管理, 更可以通过企业打印架构降低整体拥有成本, 优化业务流程;在减少所有与打印相关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 将影响业务连贯性的风险降至最低。

施乐是最早推出企业打印管理服务的, 并为宝洁、陶氏化学等企业提供该服务。这些客户通过这一服务来降低成本, 并将其全球打印构架的投资回报最大化。富士施乐将借助施乐的技术和经验, 为亚太地区的企业广泛推广这一新型外包服务。

在Gartner推出的“全球打印管理服务幻方图报告 (Magic Quadrant) ”2010*1中显示, 施乐和富士施乐跻身领导者象限, 并评价其为客户创造了最优化的打印环境, 能够帮助大型企业、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有效减少整体拥有成本。据统计,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5%全部或部分采用文件服务外包。作为全球第一个推出并推广文件外包服务的企业, 富士施乐一直在推动全球服务在中国的发展。

“企业打印管理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外包服务解决方案, 是打印管理服务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富士施乐全球服务部总裁冈野正树先生介绍说, “作为全球集成文件管理外包服务的领导者, 富士施乐将通过不断的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汽车企业采购成本优化管理 篇9

从汽车企业成本发生的类型来看, 主要有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管理成本等。供应商的采购成本根据所从事行业的不同, 分别占到总成本的55%~70%, 主机厂采购成本所占比例更是高达70%, 如果能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就抓住了成本优化关键。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决定以增强供应链竞争力的采购成本优化管理为突破口, 全面实施成本优化战略。

优化管理方案

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成本法, 建立新车型配套件采购价格管理新模式。汽车行业通常采用成本加成法来制定配套件的采购价格和整车销售价格, 即在完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利润额, 构成所制定的价格。按照这种方法制定的价格很可能得不到市场接受, 也不容易满足新车型开发进度要求。因此, 长安股份公司决定用目标成本法取代成本加成法。

确定单车材料总成本。首先通过市场调研确定既能被市场接受, 又符合公司战略意图的新车型单车目标销售价格, 然后由成本管理人员计算出该产品必须承受的制造成本、期间费用以及可以接受的目标利润, 在上述指标基本确定以后, 就可以计算出新车型单车材料总成本, 如图1。

制定零部件技术系数。零部件价格系数是指单一零部件占整车材料成本的比重。技术系数是在基准车型零部件价格系数的基础上, 经产品开发部门根据结构、材料、工艺等技术因素的变化, 综合评估每个零部件的变化程度, 将原价格系数给予适度修正后确定的该零部件占新车型整车材料成本的比重。

确定零部件目标采购价格。将每个零部件的技术系数乘以单车材料总成本就得到该零件的目标采购价格, 如图2。

采用招、议标相结合, 价、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已定点未定价”和改型配套件的采购价格, 建立价、量、点三合一的改型车配套件采购价格管理新模式。“已定点未定价”的零部件属于遗留问题。改型配套件的定价任务也很重, 虽然公司现在生产的车型只有一个平台, 但衍生车型品种却有数百个, 它是新品定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公司针对配套零件供货状态品质量状况的复杂性, 将招标和议标相结合。对配套供应商生产能力不均衡、“假两家, 真独家”或产品质量状况不稳定的情况, 采用以财务部主导, 相关部门参与的议标方式确定价格。议标方式的引入, 使得整个“改进方法”能够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对生产能力均衡、产品质量状况稳定, 没有特殊保护需要的零部件采用招标的方式制定价格。

对需要议标的零部件, 财务部先制定目标价格, 然后由供应商报价, 公开开标后按供应商报价高低排出第1标和第2标顺序, 依次和财务部谈价。经过这一轮谈判, 如果供应商接受目标价格, 就达到了议标的目的, 如果都不接受目标价格, 直接转为招标。

对需要招标的零部件, 确定以“价量结合”的方式来制定配套零件采购价格。对供应商投标价格最低的, 长安公司从订货数量上给予支持, 鼓励供应商依靠自身综合实力从规模中找效益。

若一个配套零件有二家供应商供货, 一般按7∶3执行第1标和第2标供货比例。有三家配套供应商的, 按6∶3∶1的供货比例执行。对一个配套零件存在既有国外引进又有国内供应商供货的情况, 首先明确引进数量比例, 剩余部份再由国内供应商通过招、议标方式投出的价格确定订货比例分配方案。

利用成本函数原理, 建立价量曲线指导成熟车型配套件降价运作管理新模式。单位产品成本会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降低, 主要在于固定成本摊薄。如果能准确建立零部件的成本—产量模型, 便可以根据整车产量的变化, 准确测算零部件的成本下降幅度。

按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分类, 成立了以财务和技术为核心的机加、冲焊、电器、橡塑、总装杂件和发动机共6个调研小组, 抽调了财务、技术和配套处等部门40多位业务骨干人员参加。

调研小组按零部件价值排序, 分别从成本构成、加工工艺和技术含量三个方面分层逐步筛选, 结合产品重要性和降价潜力性分析, 选择了100个零部件进行调研, 其价值覆盖了采购总价值的70%, 保证了样本量足够大。

以公司的采购总金额和供应商的成本费用数据作为基准, 将所有采购零部件分为汽车、发动机两大系列, 每个系列再细分为机加、冲焊、电器、橡塑、总装杂件5大行业, 分别建立起分行业的成本—产量数学模型, 计算出当采购金额在各种不同增幅情况下固定成本的下降幅度, 就可以绘制出各个行业的价量曲线, 用以指导与供应商的谈判与合作。

实施效果

优化了供应链成本结构, 增强了整条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通过实施采购成本优化管理,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供应链成本结构得以优化, 和供应商的关系得以紧密, 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新车型开发比基准车型单车采购成本下降2 2%, 至今已为公司节约采购成本5000万元。运用目标成本法制定零部件价格, 客观上也促使供应商积极采取措施, 不断挖潜降低成本, 供应商在成本下降中获利30%。通过这样持续努力, 促使主机厂和供应商都成为行业的成本领先者。

增强了产品“性价比”竞争力, 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公司依托客观反映供应商成本状况的价量曲线, 随着采购数量的大幅增加, 逐年降低外购配套件的采购价格, 共节约采购成本17亿多元, 弥补了公司同期整车降价损失的50%, 有力支撑了公司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企业会计管理优化思考 篇10

1 企业会计管理现状

会计管理是依据独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以及公正性原则对企业资金支出、运转、结算等做统计的管理, 会计管理的科学程度, 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现阶段, 企业会计管理仍具有一些问题, 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会计的职能, 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转。

1.1 会计管理认识不到位

对会计管理定位不准确。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会计管理工作新内涵, 要求会计工作独立化开展, 在管理工作中不受任何行政干预, 不受任何组织的影响, 所有管理行为都保持独立, 然而现阶段仍存在会计管理附属于企业行政管理的现象, 造成企业会计管理不能独立进行, 影响了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

对会计管理工作认识不全面。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会计工作的性质认识往往局限于对金钱的控制与管理上, 以为管好帐就是会计工作的全部, 这就模糊了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质。会计管理工作不仅是对企业账目的管理, 而且关系到企业的实际运转, 会计管理工作应当积极参与到企业发展的决策之中, 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 在其主要职能上忽视预算管理以及监督, 造成企业资金使用不能按照预算金额进行使用, 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1.2 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基本管理制度缺失。目前我国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没有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 成本核算、财务收支、资金审批、收支记账等制度缺失, 从企业的定额管理制度、财务清查制度、会计运营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来看, 很多企业在实施环节水分大, 有的甚至没有真正执行过, 这就使得企业会计管理得不到保证, 或者说无法可依。

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方面, 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实行会计管理, 保证会计管理信息的准确和会计行为的合理, 然而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往往集中于一体, 缺乏良好的监督机制, 这就造成会计管理集权化, 造成会计核算主体界限模糊, 不能使会计管理独立进行。另一方面, 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企业, 往往不设内部审计部门, 企业内部缺乏监督机构以及监督人员缺失, 有时存在, 却并没发挥相应的监督功能, 会计管理工作任凭领导者随意而为, 这就致使会计管理失去了控制。

1.3 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不仅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而且要求其具有过硬的道德素养, 以全面保证会计信息准确、真实、有效。

首先,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 很多从业人员面对金钱的诱惑, 不能以良好的道德底线为支撑, 而走向金钱深渊,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影响了企业发展。其次, 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 在会计人员的任用上比较宽松, 使得从业人员缺乏正规培训学习, 在会计核算中经常出现原则错误, 技术错误, 造成会计核算不准, 经营成果反应失真等。最后, 很多中小企业中的财务人员缺乏对新制度, 新法规的学习, 缺乏对新兴的计算机财务的学习和应用, 使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与现代化会计手段的学习与应用, 仍以原始的手工记账的方式进行, 这就造成会计核算混乱, 账目极不规范、电算化进程缓慢、会计工作效率低, 从而不利于会计管理工作的进行。

2 优化企业会计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会计管理机制

首先,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基本体制。健全的体制是会计管理工作展开的基本保证, 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基本体制, 对企业会计管理各个环节以相应的制度规定保障会计管理工作的真实性。例如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对会计工作进行档案管理;建立会计预算制度, 将预算工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内容规定下来;建立会计核算制度, 使会计核算有相应的参照等。

其次,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控制制度。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这需要加强会计内部控制, 通过会计预算的管理, 来控制企业的发展, 细化会计管理体制, 使得会计工作每一步都有相关的体制支撑;同时扩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 将企业各个层次的人员纳入到会计控制制度的范围,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明确各财务人员的相关职责等。

最后, 加强会计监督机制建设。建立监管部门与机构, 同时设置具有专业能力的监督人员, 对会计工作进行全面化监督与管理, 做到部门之间相互监督, 部门内部成员相互监督, 以内外监督作用于会计工作的进行。其中会计预算监督是会计监督的重点, 在预算的管理与制定上以参会的形式进行民主预算, 严格按照《会计法》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强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会计责任。

2.2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会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

率, 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以独立化的会计管理观念指导会计管理工作的展开, 优化会计管理机制, 全面化的提升会计管理的质量, 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首先, 加强会计管理学习, 提升会计管理认识。针对会计管理层, 进行相关的会计管理培训, 组织企业的经营者参加会计管理理论知识学习, 使其认清会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以保证会计管理工作独立有效进行。同时加强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学习, 增强法制观念, 逐级明确法律责任, 推进会计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进行。

其次, 加强思想教育, 强化会计道德素质。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企业要适时组织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法的学习, 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促使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责任感;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 以优良的传统美德, 尤其是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来提升自己,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加强思想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为会计工作的展开指定正确的方向;建立会计工作人员诚信档案, 对财会人员的工作态度, 遵纪守法的程度, 诚实守信的力度等作相应的评价和奖惩, 对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一定处罚。

再次, 加强业务培训, 提升专业素质。在业务建设上, 会计工作人员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会计理论知识, 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为会计工作提供良好的保证。一方面加强会计基础性工作,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企业通过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岗位相分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等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使他们做到会计信息真实有效, 切实将会计基础工作落实。另一方面, 在会计核算上根据会计法规定认真分析新会计准则, 科学运用会计核算方法提高会计核算能力, 保证会计核算信息能够真实、客观、有效, 正确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

最后, 加强信息化学习, 提升现代会计水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会计管理信息化, 会计电算化的趋势加强, 企业要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大环境中取胜, 必须造就一批掌握高新技术的会计管理人才, 这就要求企业为会计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电脑硬件设备, 做好会计人员操作培训, 加强信息化学习与教育, 使会计人员及时掌握符合时代潮流的会计信息与技术。

3 总结

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改革, 使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 必须重视企业会计管理, 使会计管理独立化进行, 使会计管理真正发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这就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以建立健全的体制为保障, 以高素质的会计工作人员为保证, 以良好的管理模式为支撑, 通过多种手段的创新与优化, 综合作用于会计管理工作, 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颜永轩, 林芸芸.浅析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现状及其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12) .

[2]汪太玲.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21) .

[3]吴彤彤.浅析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12) .

石油企业仓储管理优化探析 篇11

关键词:石油企业;仓储;管理;优化

在石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仓储管理是重要环节,是企业生产、供应、销售的中转站,是企业物资活动运转的集中体现,仓储管理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

一、石油企业仓储管理存在问题

(一)业务管理不够规范化

站在宏观管理角度来看,石油企业的仓储管理主要体现在粗放型管理上,难以做到高精细化管理。虽然石油企业也拥有自身的的秩序与定位,大部分企业能够实现“管理”与“操作”的相互分开,但是却在内控方面缺少相关业务部门的监督;仓储中心的管理与其余部门管理之间的界限不够清晰,管理职责无法明确,导致管理闭环无法实现。

(二)库房建设达不到标准

1、缺乏产成品库房能力。长久以来,石油企业都没有对库房建设进行长期投入。随着石油企业规模的扩大,物资储备的需求量也在飞速上升,导致企业库藏存储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石油企业的产成品库房,常常会出现堵库现象,因此,就无法避免出现较大的倒库费用。

2、库房设备设施与其用途、功能无法相互适应。主要是主体建筑、辅助建筑以及其他的附属设施都无法满足库房的使用功能,无法标清楚料场、库房的具体使用功能;所储存的物资与仓储设备之间无法相互匹配,现有的起重设备无法及时维修,处于半工作状态;而部分叉车等设施,因为超过使用期限,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缺乏高队伍职业化程度

不难看出,大部分石油企业的仓库管理上还存在队伍年龄老化、专业化程度偏低、用功总量偏大等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时个别管理人员思想意识不到位,缺乏大局观;考核、监管不严格;用人不规范等。

二、石油企业物资仓储的程序与措施

(一)入库管理

一般来说,石油企业的入库管理工作就是要建立入库明细账、做好保管卡与物资技术归档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入库物资收发明细账,这不仅仅能够将物资的手法与结存状况清楚的反映出来,并且还要确保账物相互符合,能够提供物资参考依据。在入库管理过程中,要做到账目的随发随登,确保物资数量的准备性,能够及时进行更新,然后将物资标识牌设立出来,将物资名称、型号、数量等具体指标清晰地反映出来,以此来推动物资管理工作发展;第二,建立物资档案,确保质量证明书、验收记录等材料的完整性,让仓储管理人员能够将物资质量变化情况及时掌握,以此来提升仓储管理的效率与能力。

(二)保管

在石油企业仓储管理中,应该强化对物资的保管,具体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做好物资的具体分类,了解其性能特点,然后根据具体的综合条件考核物资保管所需的具体条件,比如:搬运;装卸;运输距离等,进行综合性的分类保管;第二,对于库存物资进行定期的核查,由于石油企业每天的物资出入工作相对繁琐,特别是规格、种类上,所以,想要做好保管工作,就需要经常性的核查物资数量,能够将质量对上号。在库存物资保管上,物资核查只需要针对账、物、卡着三个方面,就能够让仓储管理人员清楚的掌握库存物资的变化情况,从而避免仓库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库内材料的保管主要是根据物种的具体性能来进行区别,对于久放可能变质或者是易腐蚀的物品,就可以根据其有效期进行合理运用,这也是作为一名优秀保管人员的本色体现。在日常管理当中,需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物品的本性,再生产领用中由于对物料性能的了解和对生产工序的熟悉,可建议优先使用快到期或快失功效的物料替代;如果物品长时间不会使用,企业就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疏通渠道,仓库管理人员需要将这一部分信息及时地反馈,让这一部分物品退回供应商或者是更换石油企业所需物品,以此来减少损失。

(三)出库管理

物资的出库实际上就是根据物资出库凭证来发放物资的一种业务活动。在这一环节,需要做到管理制度化,具体而言,就是石油企业的物资出库必须有符合规定的出库凭证,严格来说,就需要经过:出库凭证核查、复核、清点交接、销账处理,才能避免差错出现,确保物资出库的数量、质量、规格等都能满足要求。

三、石油企业仓储管理优化措施

(一)建立企业存户风险预警系统

从某个方面来看,石油企业仓储管理的重点在于管控存货风险,考虑到存货价格、规模等对存货资金造成的风险,石油企业就需要做好物资供销经营计划,并且及时调整,降低存货资金风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设立风险准备金,来抵抗风险的发生。

(二)提升人员业务素质,强化内控意识

石油企业想要强化仓储内控管理,就需要拥有良好的内控环境。第一,石油企业领导人员应该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仓储成本降低,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性,能够在制度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建立良好的石油企业内部文化;第二,努力学习,将内部控制思想渗透到企业每一位人员心中,让其拥有内部控制意识。石油企业仓储管理会涉及到入库、保管、出库等诸多环节,并且与销售、生产、采购等部门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只有加强内部控制,才能够提升石油企业仓储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洁,赵敏.现代仓储管理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08(17):58-59

[2] 姜超峰.仓储管理与技术应用前景[J].中国储运.2009(01):96-97

强化工程管理培训,优化企业管理 篇12

工程管理培训主体为进行项目施工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合同管理、项目财务工作的学习, 并掌握必要的经济、法律、商务知识, 进而促进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令其利用优质手段促进企业综合管控水平的提升。目前,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给各企业开创了广泛发展机遇, 同时令其面临了一定竞争压力。从根本层面来讲, 企业管理竞争实际上便是人员素质水平的竞争, 为此强化管理培训势在必行。就我国当前市场化发展的客观环境, 做好工程管理培训体现了重要实践意义。优化工程管理培训可有效补充企业管理人员欠缺的工程理论知识, 令其具备综合管理能力。同时, 为适应时代发展步伐, 与国际市场接轨, 应强化工程管理综合培训, 打造优质人才, 适应市场快速变化发展形势。再者, 企业为快速推进机制转变, 实现更快发展, 应通过工程管理培训提升领导技能、员工实践水平, 促进企业实现现代化发展。

2工程管理实践培训存在的问题

就各企业开展工程管理培训状况不难看出, 实践阶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企业领导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管理培训的重要性, 认为培训可有可无, 进而造成了无故拖延, 员工无法提升积极性的现状。培训教育的师资力量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落后性, 无法对培训教育创设有利保障。从事培训教师则由于学历水平有限、欠缺实践工作经验、素质水平较低等影响了实践效果。主体培训方式则呈现了相对单一性, 仍旧应用传统模式, 教育内容相对单一, 考核方式则无法跟上形势需求, 多以笔试考察为主, 难以促进员工掌握实践技能, 提升参与培训积极性。

3提升工程管理培训重视力度

为激发工程管理培训核心价值, 应更新观念、提升重视力度, 加强培训意识。一是应从领导干部入手, 端正培训管理态度, 做好教育宣传, 面向全员实施宣讲, 令企业员工正确认识工程管理培训开展的科学重要性;二是要加强对培训师的资质要求和认证, 建立高素质的培训队伍, 切实提高企业的培训能力;三是从员工入手, 使其在工作中树立起正确的培训意识, 转变观念, 通过培训达到理论和项目工程管理相结合, 提高工作效率, 为企业的发展不断做出贡献。

4强化工程管理培训方法, 优化企业管理

4.1 管理人员的在岗培训

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水平, 是企业的灵魂, 直接影响到企业向社会提供产品的质量, 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 提高和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是工程管理培训的重要内容。管理人员的在岗培训, 是指施工管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和部分工作时间参加的培训, 培训应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 加强管理人员法律法规培训, 组织管理人员定期学习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 质量管理中的规范和操作程序, 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杜绝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违反操作程序, 不按规定施工, 不按顺序施工, 偷工减料等违法行为。在岗培训, 要满足员工掌握更高技能的职业要求, 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对岗位员工进行系统的岗位知识培训, 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 促进公司的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4.2 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培训

工程施工从业人员大多以农民工为主, 他们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安全隐患多, 企业在定期开展安全检查, 排除安全隐患的同时, 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培训的重要性, 要定期开展安全施工方面的讲座, 加大宣传力度, 同时, 培训以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为主, 落实工程安全管理责任制, 做到互相监督, 举报制度。

4.3 相关岗位复训

针对一些重要技能岗位, 员工从事一定时间的岗位工作后, 难免产生厌烦情绪, 工作循归倒矩, 缺乏创新, 渐生懒惰心理, 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工作质量。因此, 培训完成一段时间后的复训至关重要, 以温故而知心, 岗位复训要结合技能岗位的需要, 不断创新, 总结过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哪里缺就补哪里, 复训期间, 要求各位员工之间进行交流, 探讨工作中的难题, 相互启发,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

4.4 合理选择培训师资力量

企业传统的培训方法, 往往流于形式, 教师照本宣科, 学员对培训内容毫无兴趣, 缺少与教师的互动, 原因是培训师自身经验不足, 所以培训的质量难以保证, 选择合理的师资力量,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优秀的培训师要根据学员情况的不同, 有针对性, 实用性的进行培训。企业在选择培训师资力量时, 要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 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选择合理的培训机构, 使培训工作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力保证。

5结语

上一篇:混凝土抗渗性能下一篇:人文主义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