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企业会计管理分析(精选12篇)
优化企业会计管理分析 篇1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也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 企业若想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竞争力, 就需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进行优化,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现就目前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现状, 企业如何在会计管理中施行科学发展的实践操作进行具体分析,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从而使会计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得到提高, 使经济效益上升。
关键词:会计管理,国有企业,优化,策略
0 引言
改革开放后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 这些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者, 企业的顺利良好的发展, 能够积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其作用不容忽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内部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量, 是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说, 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因此合理、科学、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 对企业在运营过程中, 有效降低成本、尽量避免经营风险, 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有着重要作用和积极作用。现就目前企业会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同时给予相应的解决策略, 使企业会计管理得以优化, 推进企业发展。
1 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秩序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 日渐完善, 随之会计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传统的会计管理, 仅限于管账和管钱, 而如今的会计管理范围在不断扩大, 从资金、产品成本管理, 到人力资源、产品质量管理都涵盖在财务管理范围之内。企业的发展规律受到了会计管理模式之间的制约。自2000年以来, 许多美国企业承认其财务虚假的现象存在, 这在国际上可谓掀起轩然大波。一部分企业宣布破产, 一部分企业大幅度业绩下滑。这些企业因财务上的虚报,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更为严重的是对整个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和阻碍。其中“安然事件”是美国资本市场欺诈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安然事件”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可以这样说, 企业会计管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中优秀的会计, 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比较准确的计算, 同时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然后决策者可以根据这些会计信息来做出决定。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涵盖的内容比较繁多, 如会计信息、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流程等等, 且这些内容之间不是孤立的, 需要相互之间进行配合才可以作用最大化。而企业会计管理的终极目标, 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 使有限资源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使企业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 效益最大化。
2 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落后不能与时俱进, 缺乏一定的创新
在快节奏的今天, 企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因此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的需要, 企业的管理环节必须进行不断调整和升级, 只有这样才能与企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身处这样的大环境, 企业会计管理水平也要不断提高。就实际情况而言, 各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是在不断提高, 但与企业的快速发展相比, 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速度明显滞后, 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上还非常薄弱。尤其是一些企业会计管理, 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 必究保守, 墨守成规, 更缺乏创新, 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会计管理水平和企业发展速度无法保持同步而脱节。所以, 企业必须对会计管理进行优化, 找寻新的模式, 创新新的方法。唯有优化的会计管理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 从而推动企业的前进。
2.2 环境因素的阻碍, 制约了会计管理的优化
在市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 企业的会计管理在今天, 愈加显示了其作用的重大。可以说在我国会计管理水平发展过程中, 其中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环境因素。基于原因, 如果要优化会计管理水平, 那就必须从环境因素着手。会计的应用环境得以优化后, 会计的管理才能与环境的变化相协调。此外还要注意创新和发展企业会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唯有如此, 才能更好的促进会计管理的发展。我们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理念方法, 例如国外的会计职业化和专业化比较强, 在企业中的作用举重若轻。同时国家还有专门的机构或者时相关的组织, 会对会计工作进行奖励, 如此自然积极推动了会计管理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的同时, 带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但中国财会管理工作由于开始的比较晚, 因此在方式方法上还是粗线条, 与会计管理需要精细化这样的标准还远远没有达到。实际操作中, 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 且也比较细致严禁,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 要么简化程序, 要么缺少环节, 要么根本不执行。还有一些企业, 对财务管理只是重视一个大概, 对于细枝末节的精细化的东西, 认为没有必要那么较真儿。这一点我们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由于他们经历了相对很长一段时间, 不管它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或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状态, 都有了一定积累丰富经验和教训, 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3 会计管理优化策略
3.1 建全企业治理结构, 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完善法律监督体系。这一点是国有企业会计管理优化的最基本基石。在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的过程中, 要做到:财务管理透明, 日常管理规范, 会计稽查到位, 制度责任明确。对这些制度要不断改进和提升, 确保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可以这样说, 会计管理优化, 治理结构的建设是重要前提, 法律监督是基石。法律监督体系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挥政府的向导作用, 使措施得以实现;建立有效的惩戒制度, 对从业人员能够有效制约;加大会计从业人员的监督, 对有污点的财会人员不允许再进入到其它企业中去。
3.2 对会计应用环境严格管理, 对方案设计进行优化
(1) 在设计环境优化方案的时候, 必须科学合理。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 力将企业管理的方法与理念充分融合后, 反复斟酌和推敲来制定优化的模型。然后在这个模型上将各个元素显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方法, 各个元素的优劣势可谓是一目了然。
(2) 对设计的模型在使用之前, 进行可行性实验。
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 许多东西只要我们能想到, 通过努力就一定会做到, 怕的就是我们想不到。在会计管理中也是一样, 或许我们觉得问题多多, 实则没有什么是难题是解决不了的, 只要肯钻研, 肯努力, 肯去做。所以对于会计管理工作的到位如何, 主要要看这个企业是否能去主动使用, 是否肯用心用力。只有当企业的认识提高上去了, 会计信息的管理意识增强了, 才激活企业的环境需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对不会计流程的模型不断改进和优化, 使之更完善, 运用到企业实际中更有效。
3.3 对企业会计管理进一步细化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忽略一些细节, 实则真正决定事情成功与否的有时恰恰就是这些细节。会计工作也是如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会计工作的精细度如何,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和生死存亡。因为一名企业的会计, 其主要的工作几乎都是和这些细微精确的数字打交道。对资产负债的核算, 对所有者权益的了解, 对收入、利润、成本费用等的精确核算, 这些都将成为决策者进行决策的有利依据。因此, 可以这么说, 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月准确, 越详细, 越严禁, 管理者做出的决断就越正确, 相反, 如果数据有问题, 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 就会让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更严重者会导致企业的倒闭。除此之外, 会计的精细化管理对未来的预测投资上。会计可以根据现有的财务数据, 通过计算各项财务指标, 然后再进行对比分析, 就可以对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和预测, 从而规划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活动。
3.4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发展中, 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管理工作的成效。所以在会计管理优化的过程中, 必须关注到相关人员工作专业素养的提高。
3.4.1 进入财务部门的制度要严格且执行力度加大
企业在招聘员工, 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评价, 来审查该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从业能力。要选择那些素质高, 专业棒的复合型人才, 可以为企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人才。
3.4.2 加大培训力度, 定期进行学习培训
由于会计政策法规更新的比较快, 而会计人员对此必须要尽快掌握, 且保持更新。所以企业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学习, 以便会计人员紧跟时代步伐, 了解当前最新政策法规, 减少或避免专业性错误的发生。
3.4.3 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和数理统计的能力
由于当前的会计工作, 基本都是电算化, 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因此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增加数理知识的容量, 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见, 会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可谓是企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虽然目前在我国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 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我们积极面对, 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寻求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这些问题还是会迎刃而解的。在日常实际工作中, 我们可通过建全企业治理结构, 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对会计应用环境严格管理, 对方案设计进行优化、对企业会计管理进一步细化来优化企业会计管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性工作, 唯有在优化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才能更好的推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媛媛.新时期企业会计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探索[J].商业经济, 2014, (1) :54-55.
[2]申红茹.试论国有企业会计管理优化策略[J].财经界, 2014, (24) :194-194.
[3]张震秋.企业会计管理优化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13, (2) :121-122.
优化企业会计管理分析 篇2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系统优化要素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技术、信息、决策以及有知识的员工为主体的人才要素等,必将成为企业管理系统优化的主要要素.
作 者:李支蕃 LI Zhi-fan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外经贸与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43 刊 名:工业工程 ISTIC PKU英文刊名: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L 年,卷(期): 2(3) 分类号:C94 N94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企业管理系统 优化要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优化机制分析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机制优化;科研单位;第三方物流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7-0048-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7.024
企业物流也被称作企业自营物流,其又可以分为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在我国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的背景下,企业物流仍有存在的价值。结合本文主题,笔者将以科研单位的自营物流为考察对象,并围绕着“降本增效”目标来展开讨论。
回顾2014年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可知,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市场萎缩、开工率下降的局面,从而通过供应链逆向传导便直接影响到科研单位的经济效益。在当前压缩产能水平和优化产能结构的战略推动下,科研单位需要大力管控物流成本。从企业经营形态来看,其中的自营物流主要存在于生产领域,主要起到联系各部门中间产品的仓储和运输作用。从这一职能中可以知晓,自营物流环节并不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物流成本管理的压力较大。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实证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提出了价值链观点,价值链认为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所必须开展的一项整体的工作,而不只是企业内部的简单作业。做好价值链的管理工作,提高价值链的运行效率可以极大幅度地提高企业对订单的处理速度,降低物流成本。价值链论的核心观点是将物流成本管理的工作视为一个整体,需要做到的是整体的优化。这就有效地避免了效益背反现象的影响,着眼于整体而不是部分,从而达到物流成本的最小化,挖掘出更多的潜在价值。
就国内文献来看,企业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尽管如此企业还是经常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情况。笔者认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如何准确地预测市场的需求以安排自身产能与其匹配一直是企业成本控制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做好市场需求的预测和企业产能安排,使得他们能尽量吻合,从而避免过剩产能所导致的库存量过大和产能不足所导致的市场占有率的流失。对于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来说,供应链所承接的价值链意味着需要重视各节点的物流控制压力,因此便需要从市场需求预测中逆向完成需求与产能匹配的工作。
2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困境
相比较第三方物流,科研单位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困境如下:
2.1 物流资源难以合理配置
从物流成本管理的手段来看,提升物流资源的配置绩效是实现物流成本控制的方式之一。但若要实现有效配置需要满足两项条件:(1)物流业务量达到饱和度;(2)物流业务量相对稳定。然而就科研单位自营物流运作来看,前者直接受到单位研制任务的决定,因此无法始终达到饱和。与此同时,受到产品结构调整和国家需求的影响,物流业务量也是难以维持稳定。这样一来,必然导致物流资源存在内耗,并因此使得物流成本虚高。
2.2 物流费用难以有效分割
根据物流成本管理原理可知,西泽修教授提出了“冰山效应”,这一效应在物流成本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另外,因科研单位自营物流在业务运作中缺乏有效的产权保护,便使得该业务在科研单位中成为了类似于“公共品”的东西。这样一来,自营物流所释放的外部性必然会消耗其自身资源,而且各部门在使用自营物流时也较少考虑到它的成本核算问题。
3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优化机制
从现实困境中可以发现,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解决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是难以到达预期效果的,这也是笔者在梳理现阶段有关文献时所感知到的。不少作者都在物流工程学范畴来试图探究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途径,而忽略了企业物流成本虚高的制度因素。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优化机制分析:
3.1 解决物流资源配置问题的优化机制
不难发现,企业物流资源配置属于企业计划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模式,这种依赖于企业管理者决策的物流资源配置模式,必然会受到管理者有效理性的负面影响,因此,优化机制可从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企业内部的市场机制主要体现在独立核算方面。
3.2 解决物流费用难以分割的优化机制
物流成本因供应链正向传导的连续性和技术流的不可分性,而出现了成本难以分割的事实。但这并不影响从整体上来解决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即将互补性较强的物流节点合并构成一个完整的物流活动,针对这一完成的物流活动来展开成本管理。这样一来,就能在物流运作的异质性基础上分割物流成本。事实表明,运输与仓储之间形成了互补态势,物流信息系统单独成为了一个异质的成本构成要素。
从以上对优化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知晓,需要在制度和技术两个领域来解决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
4 优化途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优化途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
构建:
4.1 引入市场机制方面
针对科研单位若干个部门都将使用企业物流这一事实,需要将自营物流部门独立出来,每年与各个部门签订业务合作协议。鉴定协议的目的在于,增强自营物流资源的产权保护力度,同时也对各个部门使用物流服务建立约束条件。由于是企业内部管理,因此各个部门可以按月或季度支付物流使用费用,并在科研单位的二级财务账户中进行划账。这样一来,通过产权保护激励了物流部门的工作热情,也强化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
制度。
4.2 建立费用单元方面
企业物流部门尽管独立出来,但仍需要在增强成本控制绩效上下功夫。根据物流成本管理所面临的难题,需要在整体视域下来进行成本管理。由于企业物流或者处于采购物流环节,或者处于生产物流环节,或者处于销售物流环节,需要将各个环节作为整体来看待。科研单位的自营物流几乎涵盖了这三个环节,但可以将运输与仓储子部门合并统一进行成本核算,将物流信息系统操作、维护作为一个子部门进行成本核算,将销售物流中的流通加工作为一个子部门进行成本核算。
4.3 增强业务能力方面
提升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绩效,仍主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需要对物流部门的员工进行业务能力方面的培训。培训的重点包括:让他们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可分为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其中提高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维护好物流硬件和软件设施都间接提升了成本管理绩效,且这些也是显性的,容易被掌握和应用。
5 结语
本文认为,科研单位自营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着两大现实困境。破解困境需要在制度和技术两个领域中寻找方法,为此需要强化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费用单元、增强业务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田跃.基于地域共享的现代物流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3,(33).
[2] 赵奕凌.我国物流业集群式建构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
[3] 侯书森,孙淑红.企业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 张晶.我国连锁零售业库存管理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作者简介:宋敏(1982-),女,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生产管理。
优化企业会计管理分析 篇4
“五位一体”实施前,专家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1 评价标准难定
专家管理没有统一的评选标准,评价的内容和程序同质化,人才品行的导向不明显。
1. 2 监督考察难行
各基层单位的专家管理各成体系,监督程序难于统一,考察工作流于形式化、简单化,在公开选拔中,职工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总体上尚属于 “不申报的看热闹,申报的等热闹”。
1. 3 业绩考核难量
专家考核方法存在极端化,一方面,标准过于刻板、保守; 另一方面,评委之间评分标准把握不一,影响公正性。
1. 4 专家津贴难发
针对选拔的人才,由于职工公认不明显,一方面专家工作主动性下降,影响自身绩效考核; 另一方面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下降,存在 “谁拿津贴谁干活”的思想。
2 优化分析
2. 1 明晰专家管理职责,科学制订方案
“绣花要得手绵巧,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管理者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过硬了,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公司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公司领导、历届专家、职工代表三类成员组成,根据岗位职责具体划分业务范围,组织实施人才的评价、培养、考核等各类工作。公司根据国网公司编制的工作方案,科学制定人才评选实施细则,人才培养管理细则和人才考核管理细则。
2. 2 落地专家管理制度,严格监督检查
基于 “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国网公司下发了对应的专家管理制度,但怎样使制定的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怎样推行到基层? 怎样真正落地? 公司通过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让专家管理制度有效地落地生根,在思想上打通员工的专家发展通道。
2. 2. 1 培训学习,加大宣传
通用制度下达后,公司先后组织自学、集体研学,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自觉做制度规定的 “明白人”,应用网络大学,向基层单位推送专家管理制度的课程,组织员工参加自评,检验制度学习效果。
2. 2. 2 加强执行力,严格监督
结合专家管理工作实际,根据各基层单位执行情况,公司统筹安排日常督查,针对专家日常管理; 定期督查,针对专家管理阶段性工作; 专项检查,针对各类专家的选拔、培养、考核等专项工作。实现专家管理工作的全闭环管理,切实提高制度落实的执行力。严格监察执行力分类( 见图1) 。
2. 2. 3 制定标准,落实奖罚
公司制定专家管理通用制度执行落实评价清单,包括科技领军人才、专业领军人才、优秀专家人才、优秀专家人才后备四类通用制度执行落实评价清单。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日常考核中,明确了考核的内容、效果的定量评价、考核结果的运用等,尤其对专家管理制度中的各类硬性条款执行是否到位,执行效果如何作了细化,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罚,从而发现执行的偏差,促进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通用制度执行落实流程( 见图2) 。
2. 3 推行专家管理标准,层层差额选拔
依据国网公司统一标准,结合某公司人才分布特点( 见图3) ,制定了省公司级、地市公司级专家选拔基本条件和专家业绩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按照专家类别制定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权重。评价过程实施层层差额选拔,提高专家选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差额选拔,即各级各类的专家候选人的名额多于应选专家名额。公司按照国网公司级、省公司级、地市公司级分类确定候选人名额,目的是让更多的职工能参与选拔过程,熟悉选拔流程。一方面便于发现人才,另一方面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选拔过程中,实现职工角色的转变,不再是 “专家管理的旁观者”,而是 “人品导向的维护员”。
2. 4 梳理专家管理流程,实施上下联动
根据某公司专家人才分布的实际情况,专家管理分三类,即专业领军人才管理、优秀专家人才管理和优秀专家人才后备管理。各类人才选拔为两年一次,任期四年。整个管理过程分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完善标准、公开选拔、重点培养。管理过程实施上下联动,上为各专业部室领导干部或国网公司级( 省公司级) 专家,下为基层员工或省公司级( 地市公司级) 专家,通过专业指导、导师带徒、上挂下派等各类形式的交流实践,实现横向沟通、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
2. 4. 1 前期调研
分析公司各单位的人才现状,包括人才保有量( 即现有的各级各类人才数量) 、人才占比、人才后备培养状况和人才使用效果等。通过前期工作的调研分析,为后期专家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 4. 2 方案制定
通过对调研收集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科学制订实施方案,重点关注专家选拔条件、选拔范围和名额分配。选拔必须侧重一线员工,一线员工是生产的主力军,是公司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安徽公司通过降低选拔条件,扩大选拔范围,差异名额分配等措施,确保一线员工的入围比例。
2. 4. 3 完善标准
按照专家类别、专家级别,结合当前公司发展形势,统一评价标准,完善评价细则。
2. 4. 4 公开选拔
坚持阳光操作,增强竞争选拔的透明度。在竞争选拔的每一个环节,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把职工参与贯穿全过程,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一是强化民主监督。将职工监督、纪检监察监督、舆论监督贯穿选拔过程,纪检监察部门对竞争选拔进行全程监督,鼓励广大干部职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广泛参与监督,真正实现无缝隙监督,提高选拔工作的群众满意度。二是强化公示制度。把选拔结果公布于众,公示拟定人选的基本信息和业绩材料,让职工了解专家 “是什么”,让职工了解专家 “干得怎么样”。接受民意反馈,做到 “专家选得准不准,先让职工审一审”。
2. 4. 5 重点培养
为入选的专家提供培养平台,如优先安排专家担任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优先承担培训教学任务,担任职业导师,主持或参与培训标准、教材、课件、课题开发等。
2. 5 规范专家管理考核,坚持 “高分高能”
公司对专家管理考核分为时间轴: 日常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评价轴: 分为自评、互评和业绩评价。自评是内部评价,折射自身素质; 互评是外部评价,反映公认度;业绩评价是个人业务水平能力的评价。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实现高分者高能力,高能力者高津贴的目的。专家管理考核评价示意见图4。
2. 6 实现高薪养 “才”,突出阳光透明
流畅的专家通道,阳光透明的选拔程序,使选拔标准通过平等的竞选来表现,专家人选由职工公认的程度来保障,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在 “五位一体”下选拔专家人才,上者服众、下者服气。在新的工资管理制度下,为工资套改的顺利进行,为专家津贴的顺利发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3 结论
某公司的专家管理工作经过与 “五位一体”高度融合,细化了选拔标准,明确了管理流程,完善了考评机制,加强了内部监督,注重了外部监督,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保证公平正义,为公司 “五位一体”下工资套改的实施、专家津贴的发放奠定了基础。
4. 1 选拔考评程序透明,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
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是提高职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公司通过严谨的专家管理流程,营造了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氛围,更透明的良性竞争,促使生产工作出活力、更活力。
4. 2 人才发展通道畅通,师徒合作全方位开展
通过 “五位一体”的实施,专家管理彻底疏通了公司人才的发展通道,形成了管理、技术、技能三维立体化员工职业发展路径。工作中,师傅是专家,通过导师带徒,提高自己培训开发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徒弟是后备,通过导师带徒,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公司内部形成师徒合作的良性循环,促使各类人才辈出。
4. 3 专家责任意识加强,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公司每年通过优秀专家轮训、现场实训、竞赛调考等培训管理方式,对公司各类专家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和责任履职能力培养,重视工作创新,近年公司专家管理业绩成果丰硕。2015 年公司在国网系统监控员技能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实现了公司参加国家电网公司竞赛成绩的历史性突破。
4. 4 职工参与度提高,薪酬管理公信度提升
企业绩效管理的优化研究 篇5
现代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有效的绩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管理方法。绩效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业绩。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不仅能够得到员工绩效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引导员工在实现绩效目标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还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保证企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纵观当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如何优化绩效管理,使绩效管理在为推动企业发展方面作出更大贡献是我国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
2、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传播,我国企业都纷纷效仿西方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绩效管理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严重阻碍绩效管理的实施进而影响了了企业的发展壮大[1]。虽然一些大的跨国集团在绩效管理体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这毕竟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因此,为提高我国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工作,本文慨括出了以下几个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绩效管理观念存在很大的误解
目前,很多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绩效管理观念存在两大误解。第一,许多管理者没有正确理解绩效管理体系的含义,机械并笼统的将其与绩效考核相等同。这一误解主要是因为管理者无沟通意识造成的。它会使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沟通而形成各种障碍,进而妨碍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如果管理者把精力专注于此,则根本实现不了实施绩效管理的目标,企业原本存在的一系列有关绩效管理的问题也依然得不到根本解决,有可能还会也来越糟糕!第二,错误地认为绩效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绩效管理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它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的实施产生着影响。虽然绩效管理的作用如此重要,但也不能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的工作,否则就会范抓小大失的错误。然而,错误地把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对等在很多企业的中相当普遍的。他们过分夸大绩效管理的作用与范围,使整个人力资源管理都以绩效管理工作为中心进行,放松其他职能工作,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不协调
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未来某个时间段内的目标而做出的.考虑企业整体发展的一种谋略 [4]。许多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体系建立时仅仅停留在单一岗位职责水平上,没有与企业战略形成对接。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与战略目标相协调,才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制定绩效管理评价指标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由于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企业的战略目标也会因市场而作出相应调整,为使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协调,绩效管理体系必须是动态的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作出调整。目前仍有很多企业在这一方面存在不足,他们依然沿用一成不变的绩效管理方式,导致不仅没有推动企业咱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本身的绩效管理目标也取不到良好的效果[2]。
(三)员工参与绩效管理的程度过低,员工无认同感
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需要所有企业成员的参与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员工在该过程中既无来自管理者的沟通也无主动参与的意愿,则大部分员工就会选择被动的接受绩效管理,消极地甚至是带着抵触情绪地参与到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这就导致整个绩效管理的员工参与程度低的问题产生[3]。绩效管理的主体对象是员工,如果大部分员工都没全身心的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来,则设计的再好的绩效管理体系也只是摆设而已,对企业的长足发展毫无意义可言。
(四)建立的绩效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
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现行的绩效管理不具有整体性和科学性。在整个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大部分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由于主要偏于定性考核所以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绩效管理是一个在时空上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很多企业不注重日常的绩效考核积累,则在进行全年绩效考核时就会因缺乏整体性而草草收场,基本达不到预期目标。
3、形成原因
我国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上述问题呢?深入分析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都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
(一) 外部环境因素
优化企业会计管理分析 篇6
【关键词】供应链;战略优化;企业;管理
1.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代供应链管理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与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相比,我国供应链管理存在着明显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已不仅表现在资金、技术上,更多地表现在知识和观念上。很多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学术著作只是对国外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简单介绍,缺乏把国外经验、理论与我国企业现状相结合的理论。各界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探索还相当薄弱。此外,我国企业对于供应链的理解也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偏差。在市场上所谓的物流公司,仅仅只是原来“运输公司”的翻版。供应链这种新型管理方法的应用也少有实际运行成功的案例。因此,在我国企业间建立供应链,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优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存在很多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而这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2.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观念陈旧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得不到重视,导致对物流业投资少,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分布分散,装备落后,物流企业运作水平低,多为人工机械化操作,从事物流行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供应链管理发展缓慢;由于传统仓储运输企业操作水平低,人工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普遍存在,因此一些企业不愿使用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而使用具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人,这些人学历普遍低,所积累的是在传统运作模式下的经验,缺乏对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的整体把握,加之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即使企业投入资金建设信息平台,多数员工也无法胜任。
2.2管理体制滞后
供应链管理本身是一体化的工程,须解决铁路、公路、港口之间的衔接问题。但在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原本是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分为若干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待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使得供应链不能很好的建立,无法实施链条式管理。比如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运输资源,除了深圳等个别城市统一由运输局管辖外,其它都是分别直属铁路部、交通部、航空总局、海运局等管理。由于条块分割,造成各种基础运输方式之间无法做到高效衔接,造成企业流通效率的低下。
2.3标准化水平低
标准化是促使供应链高度一体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标识标准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已建立供应链物流标识体系中,除《商品条码》应用较好外,《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的应用的程度和应用的正确率都还很低。同时,货物运输过程中的设备设施标准化程度低,托盘等物流设备的尺寸各不相同,造成运输、仓储、搬运等环节的脱节;另外,我国流通领域各企业为了自己的发展,制定出了自己的标准,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
2.4企业信用缺失
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我国企业目前的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不讲信誉的行为时有发生。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信用的缺失远远超出一般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失信范围,已经濒临了信用危机或失信泛滥的警戒,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现行的市场交易中,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很不正常,各种合同陷阱比比皆是。诚信原则、商业伦理被严重冲击,如生产商担心供应商供应的原材料不合格、生产企业担心零售商不按时付款,零售商担心运输商不能保质保量地运送商品等等。这些不属于技术范畴的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供应链作为战略利益联盟的初衷,使得交易阻滞堵塞,阻碍“一条龙”式的生产与服务。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企业间轻易不敢进行合作,实施供应链管理。
3.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优化的路径选择
3.1转变观念,重视供应链管理
传统观念固然异常顽固,但是要想实现供应链管理,第一步骤是更新陈旧的观念。要利用外部环境促进企业观念的转变,提高企业间相互合作的意识。改革组织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一体化组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从而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符合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物流,使人们对物流的认识逐步提高。同时,加大各种培训机构的建设,重视人才,真正培养出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影响力,通过对核心企业的规范与培植,对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产生影响,逐步提高供应链整体水平。
3.2构建专门机构,建立统一标准
在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深入的今天,要实现现代化物流,实施供应链管理,要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与物流相关事务的部门,这就需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如条码标准,可由国家先制定出统一的标准,然后在各行业大力推广,并通过零售业的使用促进制造业对条码的重视和利用,从而使制造企业主动解决产品的条码标识问题,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国现行法规也应随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中包括政府贷款、技术政策、反垄断法规、税法、税率、进出口法、国际贸易协定等。
3.3借鉴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
为实现供应链的管理,我们必须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通过学习成功国家供应链每一环节上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思想,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切不可照搬照抄。如:生产厂商加强生产技术,力求在生产中实现零库存,使用标准条码;配送商通过卫星通讯系统GPS的运用,提高服务质量和配送效率;通过实施ERP进行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并将企业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相互支持的子系统,从而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效地管理。
3.4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整个供应链要通过信息共享,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提升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取得竞争优势。在利益分享问题上,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收益,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各公司应正视供应链中的风险,找出一个降低风险的机制,这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提升组织之间的默契度,使企业能够放心地把有关信息与供应链上的其它所有企业共享。另外,通过建立一个新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每个贸易伙伴、每个职能部门在供应链优化中所起的作用做出合理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集成最优供应链,从而不断提高供应的整体水平。
3.5制订政策法规,确保物流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政策即物流发展产业政策,包括规划和土地管理、财政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政策、金融政策速效和通关环境等。这方面可以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目前中国物流有不同的主管部门,一定要防止各部门针对同一问题,出台不同的政策,使物流企业无所适从。同时,由于物流企业平均利润水平较低,为确保物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骆温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优化企业会计管理分析 篇7
关键词:运输,管理,煤矿企业
一、物资运输管理概述
运输,是社会物品借助一定运力实现的空间位移,是物流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物资运输管理就是对整个运输过程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以及物资运输计划、发运、接运、中转等活动的人力、运力、财力和运输设备进行合理组织,统一使用,实时控制,监督执行,通过物资的空间位移,以求用同样的劳动消耗,创造更多的运输价值,以满足生产需要。
二、运输方式的选择
煤矿一般所处的位置离大中城市较远,因此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各占半壁江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刚刚起步,货运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运输经营主体多、小、散、弱,运输结构单一,以传统普通货运为主,运输的延伸服务少,运输装备相对落后。物流运输作业单据:包括接单、定单处理、采购、捡货、出货、配派车等作业及相关单据流程。进出货及在库的搬运单位,车辆进出货频率和数量,进出货车辆类型与时段等。运输和储存是物流的两大支柱,某种时间和场合中,它们成为整个物流的代名词。汽车运输最大优点是空间和时间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性,可以实行从发货人到受货人之间门对门直达输送。
三、煤矿货运的分析
1、现代煤矿企业对运输方式的选择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运费因素,这是决定运输成本的主要因素;运输时效,即运输时间、到货时间,这是决定运输效果的主要方面;运输批量,即运输能力,运输量的大小;安全因素,即在运输途中的破损和污染等因素;衔接性,即与其他运输方式联合作业的能力,这是考虑联运的主要因素;适应性,即运输方式必须适应所要的物资特性。企业在选择运输方式时,还要考虑自有运输和委外运输,一般情况下选择自有运输,原因在于委外运输方式,要支付费用,而且是以浪费自有运力闲置为代价的,还存在有许多自己不可控的因素,有时会造成物质损失,或名誉损失,但是选择委外运输方式有运费优势,还省略了运输过程管理事务,所以运输繁忙或量大时,特别是未来发展趋势,需要选择委外运输方式。
2、交通现状存在瓶颈。瓶颈产生的原因: (1)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建设变化,原有的交通环境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煤矿企业面对动态突变的大环境,还有些不太适用。 (2) 区域发展变化和地方政府的交通政策。地区的交通不断整合,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跨省交界处,环境复杂,各种利益交织,致使在该处的运输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3、消除瓶颈的关键因素: (1) 货运车和社会车的分离,合理调配车辆,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 (2) 货物流量的准确预测:车辆的分类,例如:集团公司汽车队、铁路处以及厂矿汽车队等从事物资运输的部门,通过分类为各种车辆出入高峰做好基础研究;目标年货运量的准确预测;找出车流量的最大节点,分析节点,绘制流程图;根据流程图进行交通规划。
四、物资运输的优化
1、运输优化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操作中,搬运和装卸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属于物资运输的范畴,因为前者是短途运输,后者则是为运输作准备或运输的终端作业。
(1) 少环节,简化流程。搬运装卸作业是在运输和保管活动的连接点上进行的,所以必须很好地考虑连接的时间和地点的配合,采取一定的方法以避免浪费时间,装卸本身不会提高物品的价值,而且还会破损、污损等原因降低价值,所以,不必要的搬运和装卸应尽量避免。
(2) 作业规范,提高效率。必须要分析各个作业过程,考虑各个基本环节的平衡和适时,避免物品在中途停滞或等待。
(3) 周全考虑,提高搬运灵活性。堆放在搬运途中的物资,必须再度搬运,所以在堆放物品时必须事先考虑周全,以便以后的搬运易于进行,这称为搬运灵活性。
(4) 利用自然力和机械力。在物流各个环节选择正确的搬运机具主要依据以下条件:首先是作业性质,明确是单纯的装卸或单纯的搬运,或需要更为机动一些的装搬多功能机具;另一个是作业运动方式,根据作业场地、作业地规划,确定其方式;其次作业效率,把物料及物流速度、进出量要求确定是高速作业还是平速作业,是连续作业还是间歇作业;再者是作业对象体形及重量,按作业对象体形可分为粉颗粒体、液体散块体、包装体等,包装体又分为袋装体、箱装体、罐装体等不同类型,这些都是选择机具及工作方式的依据。最后是搬运距离,一般搬运距离在500米以下可分为若干距离范围,依次选择不同搬运能力的机具。
2、货物跟踪系统
物流运输企业利用物流条形码和EDI技术及时获取有关货物运输状态的信息(如货物品种、数量、货物在途情况、交货期间、发货地和到达地、货物的货主、送货责任车辆和人员等),提高物流运输服务的方法。其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当需要对货物的状态进行查询时,只要输入货物的发票号码,马上就可以知道有磁货物状态的信息。
(2) 通过货物信息可以确认是否货物将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顾客手中,能即时发现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货物交付给顾客的情况,便于马上查明原因并及时改正。
(3) 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手段,提高物流运输效率,提供差别化物流服务。
(4) 通过货物跟踪系统所得到的有关货物运送状态的信息丰富了供应链的信息分享源,有关货物运送状态信息的分享有利于顾客预告做好接货以及后续工作的准备。
建立货物跟踪系统需要较大的投资,如购买设备、标准化工作、系统运行费用等。
五、物资运输优化管理成功的关键
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优化建议分析 篇8
目标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 在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测定目标成本的基础上, 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落实、分析控制、考核、评价的一系列成本管理工作。它以管理为核心, 核算为手段, 效益为目的, 对成本进行事前测定、日常控制和事后考核, 使成本由少数人核算到多数人管理, 成本管理由核算型变为核算管理型。并将产品成本由传统的事后算账发展到事前控制, 为各部门控制成本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从而形成一个全企业、全过程、全员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成本体系, 以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
2 CPFCC公司简介
CPFCC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 成立于1954年, 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专业公司, 在国内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领域处于领军地位。公司具备化工石油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 具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化工石油设备管道安装工程专业承包、管道工程专业承包、无损检测工程专业承包、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等项壹级资质和电力建设、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等, 具有压力容器 (AR1、AR3) 制造资质, 具有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SME) 颁发的 (U、U2、S、A、PP) 认证证书和授权钢印, 具有ISO9001质量体系和HSE安全环保健康认证证书。
独山子项目部 (简称DSZ) 是CPFCC公司下属的三分公司的一个项目部。作为公司进行成本管理的一个试点, 2000年独山子项目在认真总结和分析了往年成本管理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公司《工程项目目标成本暂行规定》、《公司目标成本管理操作指南》和《分公司目标成本实施指导意见》, 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 建立了独山子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通过实施与运行,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 在项目内部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成本控制机制。
3 DSZ项目部目标成本管理的优化
项目成本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必须有一套科学的、适用的、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办法或措施。为此, DSZ项目部在自身的成本管理体系中, 应明确项目经理部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岗位责任制、管理流程、目标成本形成方法及分析方法、成本各要素的分配及奖惩措施。
3.1 组织结构的优化
组织结构 (Organization Structure) 指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组织结构对组织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关键性影响。
组织优化 (Organization Optimize) 关注的是如何建立或改变一个组织的组织结构 (包括组织机构和职位系统) , 使之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具体而言, 即根据组织目标, 对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区分和归类, 把性质相近或联系紧密的工作进行归并, 组建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 并根据适度的管理幅度来确定组织管理层次, 包括组织内横向管理部门的设置和纵向管理层次的划分。
设计适宜的组织结构, 有助于清楚地界定每个部门及组织成员的权责角色, 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协调和控制, 有助于提高部门及个人的工作效率, 提高组织的整体表现。相反, 如果组织结构与组织需要不相适应, 将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包括决策延误、发生冲突、应变能力差、行政管理成本高涨及士气低落。
3.2 成本管理流程的优化
3.2.1 项目目标成本的确定
项目目标成本的确定是根据项目开始前的条件不同而不同。到图较齐全或提供概算一次包死的工程, 可采用一次性分解、预测方法来确定, 但工期超过2个月以上的, 必须以月为期间单位进行期间成本分析;到图不全或边设计边施工的费率合同, 可把整个工程施工过程分为若干个期间进行预测, 一般以月为单位。
成本计划、期间成本计划由各职能部门编制, 经营部门核准、财务部门审核下发, 必要时召开成本管理小组会讨论。其中, 机械费成本用《工程项目大型设备机具成本计划》描述, 由施工技术部根据项目总体网络进度计划、设备及需求计划编制, 经营部审核;人工费成本用《工程项目人工成本计划》描述, 由人事劳资部根据项目总体网络进度计划、劳动力需求计划编制, 经营部审核;材料费成本用《工程项目材料成本计划》描述, 由物资部根据项目总体网络进度计划、甲供材料供应计划、自购材料采购计划编制, 经营部审核;措施费成本用《工程项目措施费用计划》描述, 由经营部根据总体网络进度计划、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总体规划编制;QHSE管理成本用《工程项目QHSE管理费用计划》描述, 由质量安全部编制, 经营部审核;现场水电成本用《工程项目现场水电费成本计划》描述, 由施工技术部依据工程项目施工网络计划编制, 经营部结合施工图预算确定;管理费成本用《项目管理人员人工成本计划》《、行政办公成本计划》来描述, 分别由人事劳资部、行政部编写, 经营部审核;其他费用成本为项目财务部门直接发生的的固定费用或根据项目收入、支出直接提取的费用不作为成本考核范围内容, 如项目税金、福利、保险等费用。
3.2.2 分解目标成本
项目成本管理必须遵循动态控制的原则, 由分解、实施、统计、分析、调整等五个步骤组成, 每一个循环都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确保控制措施、管理流程不断完善。
成本分解是成本控制工作的第一步, 依据图纸、施工技术措施、项目总体网络计划、设备机具平衡计划进行分解, 主要分解为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措施费和其它间接费。成本分解要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级控制的原则、目标管理的原则、市场化的原则、基于WBS结构分解的原则。
分解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目标, 如果进一步把目标进行精确性细分, 可以把目标按区域分别进行月度或周分解, 这样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 目标实现的可行性更有把握, 从而确保目标分解的合理性; (2) 便于产销协调与整体资源的调配; (3) 可进行月度追踪实施并可根据异常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目标的达成。如果无法完成当初预定的目标时, 就必须对目标和资源进行调整。
3.2.3 成本的监控
实施成本控制是把成本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 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实施项目成本控制计划, 即坚持项目管理的“三全”原则。
项目成本监控报告由财务部编写, 应主要描述项目期间发生的各项成本。
4 推行DSZ项目部目标成本管理经验的建议
随着绩效考核的进一步推广和强化, 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CPFCC公司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执行力、HSE管理、经济效益等都会随之不断地提升, CPFCC公司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具体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4.1 更新项目成本管理意识与观念
项目成本管理意识中, 最重要是要有效益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 成本管理工作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
施工项目作为施工企业的一个独立单元, 也要具备现代成本效益的观念。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 更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齐全的建筑产品, 力求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因此成本管理应与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 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效益驱动观念看待成本管理问题。
4.2 切实详尽地分解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分解的科学性和细化程度, 是确保目标成本管理有效实施和成本目标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目标成本确定后, 应按项目内部的组织体系和构成, 自上而下地将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部门、班组, 直到最小的责任考核单位, 建立自上而下、层层保证、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目标成本责任体系。特别是施工项目在目标成本分解时, 要尽量按照本体维、主体维和时间维的三维模式, 本着“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的原则, 把目标成本分解到各相关作业环节、责任人单位、责任时间, 也就是把目标成本分解的细致、科学, 尽量使得目标成本的分解具体化、细小化, 直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对于相关的辅助单位和职能部门, 对实现目标成本的有关责任也要作相应的分解, 做到施工项目内部对目标成本“人人有责”。总而言之, 在成本目标的分解过程中, 一定要掌握能细则细的原则, 做到从项目经理到每一个工作人员, 都能明确自己所应负的成本责任和成本控制目标, 并且要注意责、权、利的统一。
4.3 建立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
加强绩效考核, 完善激励机制, 实施人员优化调整, 全面提升公司的效率和执行力, 是公司全面实施精益化管理的迫切要求, 也是保证公司全面完成经营目标的前提。因此, 实施目标管理, 强化绩效考核, 做到生产经营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落实、有检查、有提高, 对工程部门、职能部门、经营部门设立关键目标进行绩效考核, 并将各项具体目标落实到人, 做到人人有计划、人人有目标。
绩效考核的重点是以中层干部的绩效考核为主, 逐步带动和推进各部门的绩效考核, 最终达到建成覆盖全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和网络。从经济指标、现场管理、精益化管理、培训与发展、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考核。对于出现大的安全、环保、质量事故的扣减考核分, 考核频次为每季度一次, 全年最终得分为全年每季度得分的平均分。考核将更加突出岗位贡献, 拉大薪酬差距, 向生产经营一线倾斜, 向重要岗位倾斜, 对业务素质和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人员予以降级、降档使用, 进一步完善激励竞争机制, 增强员工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相信随着绩效考核的进一步推广和强化, 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CPFCC公司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执行力、HSE管理、经济效益等都会随之不断的提升, CPFCC公司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于长春.信息化基础上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 2010 (09) .
[2]陈耀从.论房地产项目目标成本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9) .
优化企业会计管理分析 篇9
一、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分析
(一)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内涵
企业资本结构定义是指企业资本构成中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权益资本指的是企业所有者或投资者投资的资本金和资本公积以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留存收益所构成;负债资本是指企业为了生产经营向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发行债券等方筹集的资本, 表征企业债券人对企业资产的债权性质。而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最优的资本结构就是指企业在特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 合理配比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 使得企业获取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而企业价值最大, 同时还要保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这样配比的资本结构就是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可以看出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本质就是揭示如何理顺、协调企业经营者目标行为与投资者目标行为的关系。
由于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经营风险和收益情况, 因此, 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资本结构的管理。通过优化资本机构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 提高资本经营的效益。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对资本的经营, 而资本经营的核心就是依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所处的不同时期的环境, 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实现对资本经营的目标。
(二)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方式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 只有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适应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因此, 企业的资本结构也要不断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要不断适应复杂和不确定环境,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获取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完善资本结构优化的方式, 充分考虑影响资本的因素, 使得资本结构优化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采用动态的资本结构优化方式更有利于企业实现一个时期内整体资本结构最优。在对企业过去资本运行情况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发展的趋势, 制定有利于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资本结构, 以达到为企业短期和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财务支持的目的。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资本结构关系分析
(一)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
首先, 从经营者角度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于企业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存在差异才会有资本结构的差异, 对企业的经营者来说, 对企业剩余只有控制权而没有索取权, 因此, 企业的经营者往往会出现盈余管理。为了更科学、准确的评价经营业绩和管理者的才能就需要保证经营者对剩余具有索取权, 从而促使经营者和股东一样进行资本运营和行为决策。其次, 从股东角度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在现金流、风险、回报的持续性三个方面为股东创造价值, 实现股东财富的不断积累。通过合理定义企业的财务目标, 分析出企业资金的真实成本, 为确定资本结构奠定基础。最后, 企业员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通过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形成企业文化, 促使企业的全体员工为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奋斗, 使得财务目标的分解与每位员工的薪酬挂钩, 具有激励机制。
(二) 衡量资本结构的财务指标
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一般都是与企业的筹资方式相结合的, 采用的主要筹资方式有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 因此, 可以采用财务杠杆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衡量。财务杠杆的正负可以衡量资本结构的优劣, 在使用财务杠杆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衡量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企业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 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产品成本等措施提高了企业盈利能力, 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财务杠杆利益趋正。2.企业负债利率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财务杠杆利益和企业负债利率是反比关系, 企业要根据信贷环境、借贷方式合理选择资本结构, 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 最大限度地降低借款成本。
另外, 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还有考虑其他影响企业财务目标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所处的经济周期, 如果企业处在宏观经济萧条阶段, 经济效益差, 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增加负责改变资本结构。另外是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 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行业决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从而制约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再次是企业的规模状况和行业因素, 企业的规模不同负责的方式和难易程度就不同。而企业的规模也会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制约, 行业前景好可以增大企业规模, 在行业前景比较暗淡时可以缩小企业规模, 从而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最后是企业的投资效益情况。企业的不同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偏好不同, 制定的资本结构也是不同的。
三、基于财务管理目标下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一) 基于企业股权价值最大化下的资本结构优化
由于企业资本包括企业的股权资本和企业的负债资本, 因此, 企业的资本结构要合理配比这两种资本, 以达到企业的财务目标。在以企业的股权价值最大化为前提下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优化时, 要综合考虑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合理安排企业的债务, 达到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的目的。可以采用的对每股利润分析的方法确定资本结构, 通过比较预计的息税前利润点与两筹资方案的息税前利润的无差别点进行比较, 来确定企业是否采用股权筹资。按照这种方法确定的资本结构可以实现企业的股权价值最大化, 但是股权价值最大化并不代表企业债务价值最大化, 往往会牺牲债券价值, 在此基础上的资本结构往往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因此, 要依据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 对于那些资本规模小, 资本结构简单的, 债务规模小的企业, 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二) 基于企业债务价值最大化下的资本结构优化
对于一些企业, 在特定的环境下, 如果企业增加一些负债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 当企业的负债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财务杠杆效益就越明显。对于这样的企业如果企业的资本结构中的债务比例不断增加, 企业的效益就会不断增大。这种情况只有在特定的企业和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发生, 很少有企业是全部使用外债的, 而且当企业的债务比例过大时就会出现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 也不可能完全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 单纯的突出债务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很难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 只能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企业中才能适用。
(三) 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下的资本结构优化
对于多数企业的资本结构都是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相结合的, 单项筹资价值的最大化往往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只有合理分配两者之间的比例才能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方式都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但是, 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企业情况, 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比重是不同的。在企业发展初期, 在资本结构中合理引入一定的债务, 可以增加企业价值, 但是债务增加到一定额度后就会增加企业的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 使得企业财务风险也不断增加。在使用债务筹资时, 要在不增加财务风险的前提下, 尽量采用短期贷款以提高债务筹资的价值, 因此, 需要计算当企业负债增加到一定数量后企业价值的变化, 当出现企业价值下降时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增加企业的股权筹资, 寻找到适合企业的最合适的债务水平, 充分发挥财务杠杆利益作用。另外, 对资本结构的调整要采用动态化调整的方式, 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趋于最优化。
总之, 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存在的, 可以很好的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采用多种方法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不断的趋于合理。另外, 在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基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时要注意, 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但是最低的筹资方式并不意味着可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因此, 企业要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为基础进行资本结构优化,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摘要: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为了完成这以目标就要不断改进企业的财务管理, 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对企业资本进行优化, 本文就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结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资本结构优化,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珉霏《论财务管理目标和资本结构优化》现代会计2008 (2)
[2]徐瑞锋《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时代金融2009 (4)
[3]王晨佳《从财务管理角度谈企业资本成本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8 (16)
[4]叶海平《谈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现代经济信息2009 (18)
优化企业会计管理分析 篇10
1 化工设备现场的问题和特点
对化工企业而言, 设备是实现企业生产的中枢纽带, 因此, 设备现场管理的优化完整性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设备现场管理的一般特点和问题如下。
(1) 技术性要求强, 涉及范围广泛。
(2) 信息量大具有动态性。
(3) 易受管理基础与技术因素影响。
(4) 易受管理体制与人为因素影响。
一般设备现场问题包括:设备的利用和综合效率低;设备故障频繁, 现场混乱无序;跑冒滴漏等情况不能根治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工作人员精神状态不佳, 工作效率低;企业没有明确的管理理念等, 这些都是影响企业发展和生产的严重问题所在。
2 优化设备现场管理策略
就针对目前的化工企业设备现场问题而言, 可以看出, 设备现场管理优化是一个复杂条件下的多维求解问题。其管理优化的模式可以有多种, 但其中以下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1) 应实施闭环管理流程来落实制度执行与问题整改。
(2) 根据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范围, 为了控制规范业务流程、管理权限、人员行为及工作计划, 制定标准严谨的管理制度, 现场设备管理包括操作、点检、监测、检查、保养、维护技术标准与规程等主要内容。
(3) 要建立完善的生产过程管理机制体系, 进行维护和生产协调体系, 确保生产效率的平稳推进, 合理开展各项设备维护工作内容, 与生产目标协调共进, 提高现场设备管理工作的成效。
(4) 管理指标动态化, 开展工作和业绩考核项目。
就优化管理本身而言, 一些基本管理方法的采用, 对有序高效的开展各项生产工作非常重要。目前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有四种, 即5S活动、定置管理、目视管理和管理看板。但是, 其实现的前提必须是依附在另外几个重要的技术与管理基础之上:第一, 工艺需要优化设备配置支持。第二, 标准化体系角度, 需要规程的加强及标准体系建立为依托。第三、明确管理思想成就管理角度。第四, 工作质量机制控制, 左右工作管理角度。
(5) 优化现场设备配置。
良好的现场管理效果要以优化设备配置为基础。
近年以来, 化工企业装备水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随之增高, 主要矛盾成为企业设备优化配置方面的设备和装置的配套强度。因此, 如何增高效率, 提高节能环保、安全卫生等综合指标成为焦点问题。
(6) 增强管理规程制度, 提高管理标准水平。
现场优化管理的重要实现方法之一就是将实施制度标准化。而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标准, 技术、工作、工时标准及消耗定额、统计等管理基础工作, 来达到管理标准化的要求, 是有序开展现场工作的重要保证。
(7) 确立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的明确, 能够使企业长期发展的重点工作突显, 并帮助解决出现的难点问题;
才能使生产和管理要素条理清晰化, 更好实现发展目标;才能让现场工作和长久有效地管理, 更好地支持企业质量、环保、安全卫生的稳定和良好发展。
(8) 实行设备现场“定置管理”。
所谓定置管理就是要对生产现场、仓库料场、办公现场等定置的全过程进行诊断设计、实施、调整消除, 使对其管理能够达到科学规范化及标准化。
(9) 建立和完善工作质量控制机制。
建立对A类设备、车间、分厂、生产线、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分析与管理体系, 以支持企业对设备资产进行绩效管理切。
(10) 现场管理可视化。
管理看板是实现管理可视化的一种最佳表现形式, 即对现场出现的问题状况等一目了然地体现, 主要是对于管理项目、特别是情报进行的透明化管理活动。
(1) 管理看板:按照主管责任的不同, 一般可以分为公司管理层看板、部门车间管理层看板、班组管理层看板三类。
(2) 设备状态看板:这是一项计算机技术, 将设备的运行、维护状况直接反映到各级设备管理与作业人员面前。
管理看板是优秀的现场管理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之一, 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简要手段。是有效直观发现并解决问题的非常的手段。
(11) 多层次专责管理。
多层次的设备现场专职管理是一个可以综合各种管理管理方法的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具有如下特点:职责明确, 重视现场, 考核定量, 管理闭环。这一管理体系可以结合“精益生产”、“点检定修”、“TPM”、“TQC”、“5S”、“无泄漏工厂”等管理思想, 形成突出企业管理要求和重点的现场管理体系。
(12) 做好生产民主工作。
现场管理需要领导重视与职工参与来实现。职工的参与性至关重要。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的亲职活动, 以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对生产先进个人员及班组进行相应奖励,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为其创造性发挥提供平台及空间, 加强对其进行现代管理技术的学习培训, 力求培养一支觉悟高、技术硬、纪律严的员工队伍, 搞好班组建设与民主管理。
3 结语
总之, 化工设备现场管理系统工程相对复杂, 不仅涉及到企业的工艺与设备配置层面, 而且涉及到企业的整体组织架构、管理思想、管理要求层面;不仅涉及到设备技术管理, 而且涉及到设备工作管理;不仅与设备要素本身有关, 而且与生产、供应等其他要素有关。设备现场管理要以专业标准化、人本长效化为目标, 使现场管理由无序向有序管理转变, 实现突击性管理向常规化管理转变、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努力用制度和机制来优化设备现场管理, 确保现场管理式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卜家繁.工业工程在优化现场管理中的应用[J].铁道运营技术, 2003, 9 (3) :38~4 0.
[2]冯胜利, 牟英.积极探索设备现场质量监督的新途径[J].中国设备工程, 2006, 4:1 2~13.
[3]曾明星.目视方法在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 2007, 9:14~16.
[4]李翠华, 刘伟丽.优化资本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5]董斌秀, 刘俊杰, 陈蕾.黑龙江省工业产业结构现存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农机化研究, 2001 (3) .
试论优化企业会计管理 篇11
【关键词】经济学;会计管理;内部管理;优化
财务管理是每个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的一部分,企业发展的越大,就越来越需要重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优势不管在于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更加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加有利于企业地位的提升,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模式十分落后,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些企业没有指定一个彻底的、稳定的、有效的会计管理优化手段。本文即从多方面分析,最终论述我国企业如何优化会计管理,并提出有效措施。
一、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阻碍我国会计水平发展的重要原因,当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会计的作用便是越来越重要,因此会计管理的优化也需要从环境入手,优化会计的应用环境,让会计的管理适应环境的变革,寻求企业会计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推动会计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具有明显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特性,外国的会计对于推动企业管理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家也设立相应的组织进行鼓励和推动会计的发展。例如,美国1991年7月建立管理会计师协会,颁布一系列政策。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不足,我国在模仿外国重视会计管理的时候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企业会计一定良好的工作环境,例如将应用管理会计的要求法律化,使其成为法律条文,强硬约束。或者由国家财政部门领导同有关部门一起组织试试,对我国大中企业在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大规模一次性的考核和培训,由有关部门组织经常建立会计专业的知识竞赛等,颁发国家相关证书。同时充分的发挥中国会计的特色,发挥中国各个研究会所的作用,进一步建立中国会计协会,组织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建立有效的管理条文,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
二、会计流程优化
(1)财务会计流程优化。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自身水平的业务流程,这期间会引入大量的经济信息,会计需要在管理流程中获取这部分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将信息提供给管理层,这期间,需要管理层对会计的任务进行优化,坚决监督其工作流程,会计管理优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2)优化会计流程中传统的缺陷。传统会计流程的理念十分落后,基础不稳定,传统的会计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论下的一种单一的工作模式,管理层制定必须要按照传统的固定模式进行工作,从底层向上层层层递交,最终将信息提供给管理流程,数据采集效率,信息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活动的计划和效率。同时传统的财务会计无法正确的将企业的信息准确的全面的反映给管理层面,当一个经济事件突然发生,财务会计无法迅速的做出反应,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企业当时的经营状况,降低了财务会计的机动性、和实用性。
三、财务运行结构简化
我国企业许多内部财务管理层面机构复杂,管理活动范围小,资金流量小,流动性弱,因此许多企业使用了与其经济水平不相符合的复杂的庞大的财务系统,这些会计在计算的时候无法兼顾全面的信息,人物分配不均,许多企业管理者为了保持对于手下财务的绝对控制,控制幅度比较宽泛,组织层次少,这种结构下,许多会计的目标不是顾客、流程、结果,而是上司、人物、活动这样单一而老化的结构,确定科学的会计管理目标,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制定合理的财务目标,确立正确的会计改革框架,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企业的经济信息整合的弊端。
四、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
为了有效的抑制企业领导者单一集权,甚至某些领导家族化管理企业产生的大量的弊端,促进我国企业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理念的改变,要树立良好的企业管理理念,把会计管理的优化及时提到议程上,并贯彻和落实,坚强企业会计风险观念,用以适应当前的新型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事实证明,企业的发展的好坏和其内部管理的优劣是分不开的,提高会计工作的各项水平,有利于企业减少财力消耗,并且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等多项开支,在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需要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随着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要重视财会管理的优化,多方面优化的进步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素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5(3)
优化企业会计管理分析 篇12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内涵及重要性
会计内部控制是我国当代企业管理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对企业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一方面可以通过控制管理来平衡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还能够调动经营者管理好企业、赚取利润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现代企业稳定、协调、长久地发展。
另外,会计内部控制还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在运营中的各种错误行为,监督企业的一切行动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从而保障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目前,我国企业现存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着有章不循、弄虚作假等现象,其表现为“两本账”或“多本账”和设小金库等,对社会正常经济秩序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国内许多的企业虽然也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经过实践证明,大部分的内控制度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很难发挥出制度应有的功效。
1、内部会计控制组织不健全
某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组织习惯把平时遵守的规章制度看成是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一些企业因为利益的驱使,存在着重视经营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其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失去原有的作用。
2、偏重事后控制
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大部分都是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致使企业内部控制成本超出预算范围,而且不见成效,从而失去其应有的效力。
3、资源控制失调
重视钱财等有形资源的控制,对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重视程度明显较轻。现在仍有些企业存在重财轻物的现象,最终致使企业损失相当严重。
(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需要净化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高效运行,需要科学的法人经营机制作为经营管理的基础。当前,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开看,我国许多企业中经常出现经营权和法人所有权剥离的现象,这种现象是许多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要保障好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内部财务控制。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落后
放眼世界,许多优秀的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在会计内部控制方面已经逐步完善,尤其是近年来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大前提之下,会计方面也开始逐步走向信息化。但是我国目前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并不高,甚至还有许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完全忽视。
(四)执行与监督、检查不力,考核、奖罚力度不够
当前,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检查,流于表面形式。虽然有一部分企业有设置一下奖惩制度,但是去制度在设计上完全没有科学性可言,并且没有把它制度化。另外,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也没有相应的赏罚制度相配合,再加上监督检查不到位,所以使员工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和警觉性降低。
据有关部门调查了解发现,我国企业在会计内部控制上还普遍存在着企业会计监督不力,财务控制存在漏洞,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假账泛滥、信息失真、秩序混乱等。
三、优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
(一)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1、制定制度
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合法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规范性原则以及科学性原则。
2、贯彻实施制度
在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上,要做到三点:第一,严格把关,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第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企业内部各部门大力支持,模范地遵守企业制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3、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一般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者说内部审计人员参与进行,也可以由相关的监察委员会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落实政策和程序的贯彻实施;二是是否按照相关制度行事;三是是否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四是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目标。
4、完善制度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这样才能够切实解决企业当下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实问题。修订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遵循及时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以及效益性原则。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企业内部控制的中心是会计控制,而承担内控职责的主要是会计人员。其会计人员要完成好内部控制工作,就应该对现有的知识进行不断更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关于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进行:
1、建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起企业所有者独立管理为主、政府监督和行业自律相配合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2、要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加强会计理论知识教育,引进较先进会计培训方法,培养企业适用性人才;其次,对会计人员现有的知识进行不断补充和更新,尤其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械、生产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宽其业务知识与技能;三是要增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杜绝“做假账”现象的发生;最后是对相关会计人员的选拔任用机制要实行委派制,可以把会计人员放到市场竞争的氛围中去,这将激励会计人员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依法履行自身的职责。
(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实现控制电算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的会计内部控制已经不能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系统管理制度和程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计算机系统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控制的关键点在于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账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
2、计算机系统会计人员的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
(四)强化外部监督
注册会计师一般会经历多各行业许多企业的审计工作,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可以就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优质服务。不单是会计内部控制不健全的企业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帮助,内部控制比较健全的仍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帮助,那些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的管理一般都不认为本企业内部控制有问题,然而,注册会计师凭借丰富的经验以及独到的视角发现百密一疏之处。有些企业的内部控制非常严密,注册会计师却可以通过测试,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繁琐,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另外,注册会计师还可以接受委托,对内控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这项业务对内部会计控制严重欠缺的企业尤为重要。
除此以外,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落实相关制度的实施,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通过相关人员的配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控制措施,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展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环境控制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最终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和目标。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企业也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但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稳定且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定出一系列合理的内部控制优化措施,尤其是对掌握企业经济命脉的会计部门。本文通过主要以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为出发点,先对会计内部控制必要性做出阐述,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现状入手,提出合理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娆.企业间高管联结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企业间网络关系的研究视角[J].会计研究,2014,(4)
[2]许崇艳.浅析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7)
[3]古丽娟.预算管理背景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4,(16)
[4]吴琼.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财务管理的规范措施[J].时代经贸,2014,(4)
【优化企业会计管理分析】推荐阅读:
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优化分析07-25
优化企业管理06-01
优化企业成本管理06-13
优化企业的现场管理06-22
企业员工的优化管理10-12
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10-13
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优化11-06
优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论文10-04
谈优化企业现场管理ok07-12
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优化探讨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