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分析优化系统

2024-10-10

智能分析优化系统(通用9篇)

智能分析优化系统 篇1

在城市公交营运中,由于传统调度弊端影响了线路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若采用智能调度系统,便可对车辆线路全面系统整合调度,使公交服务高效、优质。智能公交调度系统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互联网与数据库技术,实现实时监控与调度城市公交车辆。目前,泰安市公交公司已采用智能调度系统,该系统应用后,调度管理人员对车辆的运营状况能实时进行监控,对拥堵路段的车辆能及时合理地调度。

1 智能公交调度的技术问题

(1)采集和处理数据。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实施需要大量的静态与动态交通数据,将这些数据有效融合还要依靠科学先进的数据融合技术,因数据源涉及很多,该技术也是全球上众所周知的智能运输系统所研究的难点。

(2)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理论与技术。因GPS技术的日趋成熟,可以保证公交车辆和分调度中心双向通信的可靠性,需要解决的重点在于如何实时调度快车、区间车、跨线车与紧急情况车辆。该问题实际上为一个模式上的识别问题。一定的交通状态(由车辆运行状况、客流量、交通流量等部分组成)与一种特定的调度方案有所对应。

(3)智能公交优化理论和方法。主要在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窗口中,利用城市交通调查数据与公交出行数据,进行预测各种公交方式民众出行需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公交线网、票价、发车间隔、站点布置、公交配置方式等优化设计,从规划方面使公交服务水准得到有效提高;对于公共交通优化问题可采取蚁群算法、遗传算法进行求解。

(4)实现智能公交信息服务的方法。如何动态地提供出行前或在途公交路径信息给出行者,在智能公交信息服务子系统当中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是研究智能公交系统与ATIS (出行者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和相关接口。在此过程中需创建快速的查询系统与巨型网络数据库,并且设计以人工智能方式的路径选择算法,从而有效保证短时间能查询准确的结果。如泰安公交公司对乘客免费提供的公交手机查询软件,使广大乘客通过手机可以实时掌握公交车辆的运行情况,避免忙等车现象,减少了乘客等车时间,满足了乘客乘车需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和公交手机查询软件相结合,即提高了车辆运营效率及服务质量,也提升了广大乘客乘坐公交车的积极性。

2 公交线路静态调度优化的分析

(1)乘客利益:对于乘客而言,公交出行重点关注的都是同个人利益密切相关,所以,车辆在运营过程中要想做到合理化,让乘客的需求得以满足,减少乘客等候的时间及车内的拥挤就一定要尽量安排多一些车辆,同时线路的发车频率要高,间隔时间要短,但从各种不同的道路容量、环境限制与企业运作的经济效益出发,公交调度要满足乘客的利益需求,只能考虑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现。

(2)企业利益:现阶段公交均是企业承包制方式,所以企业需要对公交的维修与保养费用加以承担,且购新车、使用能源与管理费也占到企业收入的几成,但是公交企业的收入都是经由收取票款来获取的,还要赖于政府方面的补助。公交当作大众的一种交通方式,其票价根据最低标准而制定,若想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除收取票款之外还需减少人员与车辆的投入。

(3)静态调度优化问题:经上述分析显示,企业利益与乘客利益是互相抵触的,牺牲企业的利益才能使乘客的利益得到满足,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两者的利益也有相同之处,公交企业若是能让公交服务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乘客出行感觉舒适方便,这样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流,而且促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增长。

3 公交线路动态调度优化的研究

3.1 公交运营中出现的异常事件

(1)客流出现异常:在公交运营过程中的客流集中于某一天或某一站点,应考虑各种因素进去。

(2)车场资源出现异常指线路运营的车辆数量有所欠缺,站台容量小或备用车辆不足等,此外还包括车辆故障、交通事故等。

(3)路况出现异常主要是路面施工或路面上举行大型活动,致使公交道路的正常使用遇到困难。

(4)车况发生异常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车辆故障、意外事故及乘客产生纠纷等。

3.2 公交车辆调度方法

(1)简单移动方法。包括不移动、双向移动、向前移动与向后移动四个移动策略。

(2)预测调度法。该方法按现时正执行的操作来估算全部执行操作所完成的时间,从而对未执行详细操作的开始时间适当地移动,如此便可按照路况与部分突发事件对车辆的行车顺序、行车间隔及行驶区域进行随时调整。

(3)基于时间与事件驱动的动态调度方法。此方法按照车辆在运营时期,若是调度执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有所差异,运用时将系统当时的参数当作调度方法的最初条件。时间动态调度指的是车辆数量与抵达的时间受到客观方面影响,与行车时刻表的时间产生较大差距,按车辆实际数量、客流量、单程行驶时间与停车时间对行车间隔加以计算,进而维持线路正常运营;而事件驱动的动态调度指的是若市区中有重大的事件出现需线路及时到站,此策略方案需按上级的有关指示来对其行车路线、行车频率及停站时间等加以确定,从而保证事件有效地进行,等待事件结束后再恢复往常的策略方案。

智能分析优化系统 篇2

关于OA系统优化升级工作实施方案

(草

案)

XX控股集团OA办公自动化系统自上线以来,办公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系统实施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了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为进一步满足集团各部门、各子集团(公司)对系统易用性、方便性、丰富性的需要,使系统审批流程更趋智能化、人性化,更高、更好、更便捷的服务于集团总部及成员单位。特制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集团[2013]1号文件为指引,全面实施新“三稳三进”战略部署、“三千目标”计划。进一步优化提升OA系统办公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平台,促进集团持续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平台。

二、总体目标

以现有OA系统的操作平台为基础,集合各单位部门,岗位的意见和建议,对现有的系统资源进一步整合,整改,添加模块,优化提升,争取达到OA操作系统的智能化人性化。具体分两个阶段实现总体目标:

第一阶段收集汇总信息; 第二阶段系统调整提升。

三、主要内容

涉及集团OA办公自动化系统流程审批、表单模板、功能模块等从技术、流程、权限、签批、实施等方面合理化建议及意见,统一汇总,由资讯部具体优化。

四、组织领导

集团OA系统升级优化工作小组

1、完善OA办公系统工作小组构成 组

长:

员:

2、完善OA办公系统工作小组职责

(1)根据OA流程调整优化情况提出相关制度建设的修改建议或意见。逐一梳理、调整、优化已有的OA流程。

(2)诊断并解决OA系统使用率偏低的单位或部门存在的问题,促使各单位、部门更好地使用OA系统。

(3)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新增部分OA流程。

(4)秘书处挂靠在集团资讯部,负责OA流程优化组织和日常工作。

3、专项工作小组构成

在领导小组的统领下,设两个专项工作组,按照任务分解计划要求,具体牵头落实各专项工作。

资料信息收集组

组长: 成员:

流程优化改进组

组长: 成员:

4、完善OA办公系统工作小组为项目型团队,在完成OA流程优化任务后,自行撤销。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收集汇总各部门信息(2013年4月-6月)

各部门、各岗位人员,针对办公的模块需要修改、调整、添加的内容,汇总提交内控管理部、资讯部,征集时间截止2013年6月中旬。

形式要求:以word文档上传或采取电话、面谈等方式。联系人:。第二阶段 OA系统模块优化升级(2013年7月-2013年9月)汇总信息,经梳理后,由资讯部,负责技术操作,优化调整。

六、推进方式及要求

1、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宣传落实工作方案,各岗位人员根据本岗实际情况,对OA系统进行工作流程、节点和应增加的模块和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具体描述成文,提交;

2、意见和建议汇总后,由资讯部进行梳理,优化。对能够办理的立即办理,延后办理的稍作调整,不能够办理的,予以公示,或者反馈。

签发人:

报:总裁、执行副总裁、副总裁

智能分析优化系统 篇3

关键词:智能建筑 暖通空调系统 优化原则 优化措施 探讨

智能建筑节能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倡节能和环保,使建筑事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筑节能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量效率,所以,在设计智能建筑节能标准及工程项目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能量效率的提升,从而进行智能建筑节能的建设,智能建筑不仅需要实现高度现代化、舒适化,也需要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从而降低建筑工程成本的目标。

一、智能建筑和暖通空调系统概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中相继出现了智能建筑,其通过结合新型的高效节能环保材料,不仅为居民提供了绿色环保的居住环境,同时也满足了居民的居住要求。对于暖通空调系统,其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内部具有通风、采暖、空气调节、设计、搭配的性能,从而为广大居民创造一个绿色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暖通空调系统不仅能确保建筑内部的温度,也能及时的进行室内室外空气的调换,从而保证建筑内的正常通风。实现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建筑,从而营造一个绿色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智能化设备建筑的构成主要包括数字通信、计算机网络、光纤、系统控制等高科技技术,从而组成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建筑。

二、智能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能力管理优化和控制系统优化

针对智能建筑楼宇自控系统,其将建筑内的全部设备集成一个系统,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有效的综合管理,为了实现暖通空调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作用和经济效益,实施优化措施,通过实现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最优化设计,第一,根据暖通空调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找到最佳匹配的设计参数,使暖通空调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整体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暖通系统的效率,减少系统设备的投资费用;第二,对暖通空调系统及控制系统过程中,应进行定量化的状态模拟,从而减少智能建筑暖通空調系统的控制环节,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减少故障发生率和控制器间的通讯,使暖通空调系统响应输出达到最优化的效果。采用优化控制方案,其可以达到主动节能的目的,但对于墙体结构及门窗的设置和改造所采用的被动节能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区别。

三、智能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优化措施

(一)智能建筑BA系统控制策略的优化。对于空气处理机的DDC,一般采用PID进行控制,合理的选择PID参数,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的稳定性,若PID系数越高,空调对建筑室内温度波动的反应特性曲线将大幅度的上升,容易造成DDC控制系统失去稳定性,如建筑室内温度的振荡、水侧的电动调节阀进行周期性的来回运动时,无法在固定开度上运转;若PID系数较低,则容易造成温度波动的曲线较缓并且设定温度的过渡过程较长。在实际的建筑工程设计中,暖通空调系统对节能的控制一般采用室内室外焙值比较法、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浓度检测法,从而确定空调的新风量,同时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从而达到智能的效果,例如,影剧院、办公场所、世贸商场等地方,在夏季清晨的时候,应启动空气处理机域的新风机,通过把室外的冷空气转换到室内的空气中,这样不仅节约了能源的消耗,也提高了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

(二)智能建筑BA系统控制权的优化。由于暖通空调的中央控制站集中管理原则的不完善,导致在某些场合不符合用户的需要,例如办公会议室的通风系统设置的参数及设定的功能放置,由于DDC不具备设定功能,因此需要专门的部件进行空调通风的实现,基于VRV控制面板的设定器,为居民提供了便利性和舒适性。

(三))智能建筑BA系统直接数字控制器的优化。直接数字控制器又称为DDC,一般情况下,主流的暖通空调系统供货商都会提供不同大小的DDC,对于密集的场所,应采用冷冻机房和热力站监控点等大型控制器,从而降低暖通空调系统的故障率和确保控制器间的正常通讯,但是,对于空气处理机、新风机及通风机等,应采用小型、中型的控制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件,简称PLC,其得到不断的发展,PLC不仅用于工业场合,也逐渐广泛的应用在办公、商场等场所。

(四)智能建筑BA系统的控制网络的优化。以网络的扩展性、灵活性为基础,实现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的简单化和清晰化,例如基于RS485总线、LonTalk总线的控制网络,由于网络分支、分级较多,导致网络管理复杂,并且可靠性较低,对于LonTalk总线,虽然在理论上可以组成惹你拓扑结构的网络,但LonTalk总线的不限设计具有随意性,若在应用中使用不当,则容易造成技术风险,甚至有可能加大暖通空调系统的投资费用。因此,对于小型的工程,应采用给予RS485总线的控制网络,而对于大型的工程,应采用楼层网络分级的布线方式,从而实现控制网络的优化。

(五)BAS监控中心的优化。BAS监控中心主要实现监控房间里的所有的设备,其主要包括空调、通风、动力系统等,同时进行消防控制和安保监控等,但由于BAS监控中心的机房一般会远离冷冻机房和锅炉房,造成对冷冻机房和锅炉房的设备不能有效的进行远程操作,针对冷冻机房和锅炉房的现场控制,建立另一台监控室是有必要的,该监控室主要负责冷冻机和锅炉的监控功能。

结束语:

坚持节能、环保的优化原则,提出智能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优化措施,在智能建筑节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BAS监控系统的工作,优化BAS控制方案,对暖通空调控制系统的传感器、网络等环节进行分析探讨,使暖通空调系统的整体效果最佳,节约建筑能源的消耗。

参考文献

[1]林信贤. 浅谈智能建筑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方法[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4:105-106.

[2]王传亮. 浅析智能建筑中暖通空调系统的优化[J]. 科技与企业,2012,08:162.

[3]李广隽. 浅谈智能楼宇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4:261.

智能分析优化系统 篇4

基于预警和智能的无线网络优化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七大模块, 包括无线参数管理功能、无线资源管理功能、无线性能分析及专题优化功能、DT CQT数据分析功能、无线测量报告分析功能、频率优化功能、室内分布及直放站优化功能。同时具备日常优化、专题分析、投诉管理、问题小区派单、网优向导、TD网络优化支撑、地理化栅格分析功能。为全省无线网络战线的广大员工提供了强大的后台支撑作用。

2 系统创新点

传统网络优化手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 分析的数据源比较单一:没有一个系统的平台对于来自各个接口和设备的数据进行综合关联分析;2) 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主动进行大规模DT/CQT测试或者根据用户投诉和OMC发现问题区域的测试;3) 问题处理较为滞后, 用户投诉的问题或者通过OMC发现的告警一般都会在事件已经发生之后一段时间才能够获知;4) 无法对于一些隐性问题进行回溯, 通过OMC发现的性能较差区域或者用户投诉的区域再通过路测方式测试的时候有比较高的比例为无法再发现和定位问题。本系统主要有三大创新点:1) 数据源丰富, 以网络各网元接口间信令数据、OMC-R数据 (配置数据、告警数据和性能数据) 和路测等多种数据为基础, 将各类海量数据进行管理并进行综合关联分析, 更加全面、准确和方便地反映网络质量和性能问题;2) 无需投入人工大规模进行大规模DT/CQT测试, 并可以实现隐形问题的回溯, 结合GIS技术, 将分析的结果实时在相应的地理位置呈现, 实现地理化栅格分析, 将将问题具体定位到点;3) 问题处理由被动发现变为主动发现, 系统在对网络数据分析处理后, 发现问题小区可自动进行派单, 提醒优化人员及时解决;5) 将网络优化中的常见问题归纳总结并固化为网优向导, 帮助优化人员快速制定解决方案, 为网络优化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可靠的依据。

3 系统的五大重点应用

3.1 网优流程管理功能

基于预警和智能的无线网络优化分析系统在日常优化、专题专项优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是体现在对未知问题的主动发现和解决上, 二是体现在对已出现网络问题的排查和解决上, 网优人员利用基于预警和智能的无线网络优化分析系统优化向导的功能优势, 通过对设备告警、性能指标、参数、邻区、GIS、MR数据进行多维度关联分析, 进行网络问题原因的定位、方案输出、方案实施、并根据实施效果循环往复地开展验证和不断调整, 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3.2 智能优化分析功能

基于预警和智能的无线网络优化分析系统实现了问题小区的智能优化分析、网络优化日常作业计划自动派单、问题小区分析与自动派单、TD网络精细化分析、数据智能DIY管理、栅格地理化分析等功能, 实现将现网中“劣化小区”、“最差小区”等严重影响客户感知的小区问题自动发现、优化分析和并提供解决方案。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的智能优化:

覆盖性能优化:例如在网络建设初期, 经常会发生小区覆盖的各种问题, 比如覆盖不连续, 有些小区超远覆盖或弱覆盖等。如果小区覆盖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优化, 就会造成手机掉话率高, 信号不好, 接入成功率低等问题。通过基于预警和智能的无线网络优化分析系统覆盖分析专题优化模块, 即可智能分析解决一些问题, 并将问题自动派单给优化人员, 提醒优化人员及时处理, 将网络问题的发现由被动的客户投诉变为主动发现及时解决。

网络容量优化。随着3G用户的不断增加, 以及业务行为不断变化, 小区资源需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否则会引起小区资源拥塞, 引起不必要的掉话发生。对小区频率、时隙、码字和发射功率等资源的占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可以使网络资源随着业务的发展不至于造成浪费和紧张的情况发生。

网络干扰优化。干扰是移动通信的焦点问题, 通过收集手机上报的MR信息, 可以分析网络中的同频干扰、频间干扰、GSM对TD-SCDMA的干扰等。结合GIS技术和电子地图, 本系统可以分析不同地理位置的干扰情况, 生成小区间的干扰矩阵, 提出频率优化建议。

4 系统应用

基于预警和智能的无线网络优化分析系统在数据查询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分析多样性、智能分析等方面的优势逐渐为一线优化人员认识和认可之后, 平台在各地市优化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 以往通过人工手段进行优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分析全网数据的时间周期达到180分钟, 而通过网优平台的数据查询与分析功能, 优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大大提高, 基本在5分钟之内便可以完成数据整理, 节省了优化人员的时间;效率提高了36倍, 对于小区优化问题, 通过网优平台的问题小区功能, 直接筛选呈现, 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 直接生成分析结论并派单网络优化工单, 极大地提高了网优工作效率。基于预警和智能的无线网络优化分析系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陕西移动最全面的无线网络优化基础工作平台。月均访问量2万次以上, 用户群涵盖省公司网优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工建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市公司网络优化、网络规划、网络维护、客户投诉等专业以及全省100多个县公司一线人员。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企业面临形势日益复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优化了网络, 使得发展效率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对预警和智能的优化分析系统的研究, 不断提升生产水平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摘要:陕西移动作为中国移动无线网优平台2.0的FOA测试基地, 在无线网优平台2.0升级工作中, 着力实现集中化、信息化、标准化、精英化的网络优化的战略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 建设了“基于预警和智能的无线网络优化分析系统”, 实现了无线优化基础数据集中管理、满足不断出现的优化和分析需求, 提升网络优化效率。

关键词:优化分析系统,智能,预警

参考文献

[1]李跃.集中管理—网络时代的电信企业管理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2]张长纲, 李猛.WCDMA/HSDP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智能分析优化系统 篇5

1 优化站用电负荷

在变电站中, 一般的站用电负荷包括户内和户外的照明负荷以及主变通风冷却负荷等,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1.1 户内和户外照明负荷

如果是无人值班的变电站, 那么户内的灯具基本上不会出现同时开启的情况。在统计全站用电负荷时, 要考虑到户舱的照明, 而户内照明中的总负荷要与相应的修正系数相乘。

在户外照明当中, 一般变电站会将低位投光灯和草坪灯设置在户外, 以满足夜间照明的需求, 这属于一种连续的负荷。在无人值班的变电站中, 仅在夜间有重大的故障抢修和巡视时才会进行户外照明。当夜间需要故障抢修时, 可利用照明控制箱开启户外的灯具。而在夜间巡视的时候, 既可与视频监控系统相结合, 还可将外部控制回路添加到正常的照明回路中, 使在户外照明灯具中使用远程控制的想法得以实现。

1.2 主变通风冷却负荷

主变通风冷却负荷主要为主变冷却风机提供电力, 在站用电负荷当中, 它是非常重要的负荷, 要求能够可靠、连续地供电。在这里, 可考虑同时运行4台主变, 将所有的风机全部打开。这个负荷也属于经常性、连续性的负荷。

2 优化配电装置的供电方法

在配电装置中的加热负荷、开关隔离和断路器的操作中, 可以选用以下两种供电的方式:辐射供电和环形供电。下面来深入探讨和对比这两种供电方式的应用价值。

2.1 应用价值

应用辐射供电时, 要在各配电装置的场地中设置专用的配电箱, 配电箱的电源要一路运行, 一路备用。因为辐射式的供电需要配用配电箱, 所以比较传统的变电站会习惯应用环形供电网路。而随着变电站规模的不断扩大, 配电装置的面积会不断增大, 为确保在环形供电网络末端出现短路时断路器依旧灵敏, 就必须增大电缆的截面, 这给电缆的敷设施工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应用环形供电网络, 要在其环网的中心位置设置刀开关, 并以开环的形式运行。

2.2 两种供电方式的对比

以500 k V配电装置场地为例, 对两种供电方式进行对比。其中, 接地、隔离开关的负荷为160 W/390 V, 断路器的负荷为1 100 W/230 V, 断路器加热后的负荷为650 W/230 V, 互感器的负荷为50 W/230 V。

2.2.1 环形供电

该配电装置场地有5个完整的串, 以此形成2个环形的供电网络。当其中一条母线出现故障的时候, 就要立即断开与母线所连接的3个断路器, 再分析互感器和断路器中的加热负荷, 其中, 总需负荷为17.8 kW, 而环形供电网中电缆的长度是400 m, 则:

式 (1) (2) 中:I为负荷电流;P为总操作负荷;U为额定电压, 为380 V;S为电缆的截面积, 为33.87 mm2;L为电缆的长度, 为410 m。

脱扣器的灵敏程度需要满足:

式 (3) 中:Id为电缆末端的短路电流;Iz为电流脱扣器整定值。

随着电缆长度和负荷的不断增加, 要想确保脱扣器的灵敏程度, 就必须增大电缆的截面。如果在全站500 kV的配电装置场地中应用环形供电网络, 那么其电缆的截面积就需要3×95+1×50=335 mm2, 而这么大的电缆截面会直接造成施工难度的剧增。

2.2.2 辐射供电

将每串配电装置预制舱中的交流分电柜指引到场地的汇控柜中, 这时, 每个回路都只需为一台断路器供电, 其总负荷为5.38 kW, 最大供电长度为60 m, 所以就只需要选取3×16+1×10=58 mm2的电缆, 电缆长度在10~62 m之间不等, 一共需要1 300 m。

应用辐射供电电缆后, 虽长度有所增长, 但电缆的截面非常小, 所以施工难度不大。而应用辐射供电方式后, 电源都是来源于二次设备舱当中, 所以二次设备舱中的负荷有所增长, 站用电柜到二次设备舱当中的电缆必须要加粗。虽然这种情况会导致部分费用增加, 但其综合造价还是明显比环形供电低。应用辐射供电的方式, 每个回路都只靠一个汇控柜来供电, 但应用环形供电网络需要与很多汇控柜串接, 其供电可靠程度比辐射供电要低。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想优化500 k 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站用电系统, 就要与二次预制舱相结合, 将其中的接地、隔离开关的负荷、断路器以及汇控柜等负荷选用辐射供电的方式, 降低电缆工程和电缆截面的造价, 并降低电缆施工难度。

参考文献

[1]陈斌, 李海烽, 刘苏琴.500 k 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站用电系统优化设计[J].江苏电机工程, 2015 (01) .

智能分析优化系统 篇6

北京拓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传统的网络质量考核体系不能够客观反映用户感知。客户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 网络质量仍然是用户选择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最重要因素。3G用户越来越热衷于参与性强、互动性好、有吸引力的各类业务应用, 特别是重视体验效果, “3G成功的关键是看用户感知的好坏。”北京拓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勇向记者道出了用户感知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传统用户感知评估方法的利弊

目前在业界提升用户感知Qo E主要有四种方法, 不同方法各有利弊。

第一种是基于自动路测的采样评估, 它的特点是问题定位方便准确, 可进行海量分析, 事件消息丰富, 信令齐备, 主要适用于对网络质量的测试抽查, 但无法做到对整个网络进行测试, 成本较高。

第二种是基于手机植入的终端监测程序的方式, 该方法可进行高效的用户调查, 及时准确了解用户感知, 可提高优化效率, 但针对每种手机操作系统, 需要开发不同的AGENT, 不能推广到所有在网用户, 用户对可能的隐私泄露也非常敏感。

第三种是基于多维指标的业务质量分析。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管平台, 减少优化分析的工作量, 及时对业务进行预警分析。该方法要求建立KQI与KPI的聚合关系, 但用户的移动性与业务多样性, 导致业务视图建立困难, KQI与KPI的聚合关系难以准确建立。

第四种是基于信令数据的挖掘分析。该方法可真实再现所有用户感知, 支持问题快速定位分析, 可有效实现用户投诉问题的回溯。但需要巨大的信令硬件投资, 且同样涉及用户隐私保全问题。所幸的是, 随着网络承载的IP化, PTN等IP RAN技术的引入, 使得采集成本大幅度降低, 且通过信令共享技术, 可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应用和复用, 有效降低成本。

智能优化系统带来的效益

随着三家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竞争的日益激烈、用户对网络质量要求的提升, 网络优化工作也越来越复杂, 传统的网优方式已不足以支撑新形势下网络优化工作的需要。在此形势下, 拓明科技引入了用户感知智能优化系统。

电力调度智能化系统的集成优化 篇7

关键词:电力调度,通信交换网,智能化系统,远程监控

电力调度智能化集成建设方案是综合了许多因素制定出来的, 从电力调度的自然状况和专业特点着手, 遵守合理专业的原则, 加入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原理和设计理念, 根据国家的消防、电气等要求进行设计, 在前期阶段开发出了火灾自动报警、楼宇自动控制盒保安监控系统, 而达到通信自动化、告诉信息网和电网累监测等功能是现在电力调度智能化集成建设所正在研究的主要方向。

1 通信交换网组网状况

我国现在的电力系统通信室由行政交换机和调度交换机组成的, 有公网和专网之分。公网包括通信公司龙南总站、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个通信站, 这三个通信站组成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中心主站与公网主要是靠交换机通过CSN.1信令连接, 然后通过PRI信令与专网的下级分站连接, 站与站之间的连接都选择两兆传输。通信交换网子系统需要内行政交换机和调度交换机相互配合, 而从开始运行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其中增加了很多的网点这加重了话务的负荷, 导致二次电源不稳等问题出现。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测试了解, 通信设备的运行在8个月的时间中虽然出现的故障不是很多, 设备运行率很高, 但是存在中心主站和和端局通信两兆的连接经常出现中断的现象, 这非常影响正常的通信。针对这种现象将采用统一的网内传输协议、调整主备用时钟等方法, 维护交换网络的平稳运行。

2 通信交换网优化方案

电力调度智能化集成的综合布线系统建设, 把通信交换网扩容优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大系统的设计规划中。在现有通信交换网基础上, 如果相应增加有关设备, 将来可实现ISDN功能, 即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不仅能够继续提供现有交换电话网等网络所能够提供的用户需求的所有业务, 还考虑到ISDN与现有网络的互通与兼容。ISDN的业务种类很多, 而且其业务能力是发展的, ISDN的业务需要充分估计到用户的新业务需求, 包括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新的通信需求。ISDN电信业务可以分为提供基本传输功能的承载业务和包含终端功能的用户终端业务。除了这两种基本业务外, 还规定了变更或补充基本业务的补充业务。利用这些补充业务, 可以为用户的通信带来很大的方便。承载业务提供在用户之间实时传递信息的手段, 而不改变信息本身所包含的内容, 这类业务对应于开放系统互连 (OSI) 参考模型的低层功能。用户终端业务把传输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结合起来, 不仅能够提供OSI的低层功能, 也能够提供高层功能 (HLF) 。如果说承载业务定义了对网络功能的要求, 并且由网络功能来提供这类业务, 那么用户终端业务既包括了终端能力, 又包括了网络能力。承载业务和用户终端业务两者都可以配合补充业务一起为用户提供。但是补充业务可以和一种或多种承载业务或用户终端业务相结合, 不能单独使用。将不同的终端设备, 例如数字话机、传真、数据、微机、PABX等接入ISDN, 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电信业务, 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系统设备运行中的几处“瓶颈”问题后, 通信交换网将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实践证明电力通信交换网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系统投入试运行后, 行政交换机故障发生的次数和总故障时间大幅度减少。如2013年8月某地区电力通信交换网通过光缆连接方式, 在中心主站与A、B、C多个下辖区之间实现了主站对各个分站交换机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该远程监控系统在通信交换网内采用相同的网络传输协议、采用统一的主备用系统运行时钟, 能够对所有交换机机房的设备运行状况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 工程技术人员在交换机设备检修维护工作中保障了通信交换网络的安全平稳运行。电力通信交换网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系统投入试运行7个月后, 行政交换机故障发生的次数和总故障时间大幅度减少。

电力通信交换网实现交换机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之后, 对其中几个月的通信状况进行了解分析, 其中的数据传输通道平均发生的故障数比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前要下降了许多, 总体每个月的故障数目超过了上级部门每月故障路数的运行考核指标。设备每个月的平均故障出现时间为198.3分钟, 相比进行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之前下降了543.1分钟, 达到并且超过了上级部门每月300分钟的运行考核指标, 总体的工作质量提高了许多。电力通信交换网在后期改进为综合联网之前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平均要处理0.83个故障数, 在进行改进技术使用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之后没有平均处理的故障数目为0.22个, 相比减少了很多。而故障数目的减少不仅减少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 还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资金的消耗, 经济效益非常的显著。

3 针对电力调度中的缺陷采取的措施

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对各部门的设备、人员所涉及的自控、保安监控和消防安全等系统设计进行有效、合理的综合仲裁, 可以分三个部分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该系统的物理等形的布线方式, 为将来发展交换式网络奠定基础, 降低了传统布线时各系统的重复浪费, 同时降低了布局和设备搬迁的费用以及维护费等, 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自控是将高层建筑物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雷接地系统、防火与保安、运输、防汛等设备, 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而构成的一个综合监控系统, 能够为大楼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同时还能节省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费用, 使机房达到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的目的;保安监控系统是应用监视和防盗报警设备对某些区域或场所进行必要的监控,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保障了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两部分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联合使用。

在电力调度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应用过程中, 根据智能化系统集成原理和集成系统建设的设计理念、技术说明和功能特点, 重点开发建设了综合布线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监控和楼宇自控系统以及电网自动化等其它智能化专业集成系统。通过对智能化集成效果和建设应用的效能评估, 研究设计了电力调度智能化系统集成的优化方案, 规划了智能化系统集成的未来发展目标。电力系统通信交换网主要为生产、电网调度、行政办公等提供内部电话通信, 为采集提供数据传输通道, 在日常的设备检修维护工作中, 检修技术人员有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科学管理手段, 提高交换网内行政交换机等设备的运行率, 保障通信交换网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

结束语

电力通信系统技术上在不断的创新个改进, 而自从远程监控和远端维护技术被应用以来, 通信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更加专业化和正规化的管理, 保证了网内传输通道的稳定性, 既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消息, 促进了电力通信交换系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曲世敏.电力调度楼智能化系统集成方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智能分析优化系统 篇8

在部分农村地区, 外部空气环境质量良好;同时基站内设备容量配置相对较低;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针对基站空调外机被盗案件时有发生, 同时老旧的空调设备效率低, 耗能大。从而, 用智能通风系统降低基站空调能耗、提高安全性能是运营商实施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

湖南移动自治州分公司 (以下简称自治州分公司) 在降低空调能耗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确保基站正常运行所需外部环境前提下, 开发了基于负压式空气通风原理, 利用地下管道降温, 同时辅助与部分控制设备的管道负压式智能节能通风系统, 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成效, 减少了运维成本。

空调面临被盗与高能耗难题

自治州分公司目前共有基站850余个, 根据基站主设备容量配置一台3匹或5匹舒适型空调, 空调设置温度为22-25摄氏度, 结合自治州气候因素, 每年度4-11月为空调运行期, 12月-次年3月为空调保养期;核心机楼配置多台10匹精密型空调, 常年间断运行。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农村地区, 自治州分公司每年因盗窃造成的空调损坏量在80台左右, 直接经济损失56万元。

在电费支出方面, 电力消耗约占公司总体消耗的87%。2007年, 自治州分公司共消耗水电费1132万元, 其中水费20万元, 用于网络维护生产的电费694万, 用于综合楼日常办公及营业厅用电418万元, 与2006年相比, 增幅约18%。在整个耗电量中, 空调又占据了51%。可见, 节能减排工作的核心为降低空调等设备的耗电量。

自治州分公司基站主设备均为中兴通讯产品, 经查询技术资料及现场试验测试, 发现环境温度在低于40摄氏度时, 基站主设备均能正常运行。

自治州分公司针对目前基站设备的现状, 不断思考, 考虑利用地下管道直接智能通风替换原来高能耗的空调。

创新的方案设计与实施原理

该案例主要利用了两点技术。其一, 负压式空气通风。利用空气的压力差, 高压往低压流动的原理, 使外部冷空气流入机房内部。负压风机在机房一侧产生负压吸力, 使室外空气能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均匀无死角。

其二, 管道散热降温技术。该技术利用地下管道恒温, 均流原理, 结合散热片散热思路, 在地表下30cm处, 开挖一条宽5 0-6 0 c m宽, 高100cm的混凝土管道, 顶部用6cm厚水泥盖板覆盖。表面覆盖泥土或草皮, 风口呈现喇叭状。同时在管道内铺设钢管, 增强冷空气与管道的接触面积, 不仅增强降温效果, 且在除湿上有一定效果。

另外, 自治州分公司在管道口及室内进风口安装过滤网;室内安装温度探头及控制器等。具体系统结构图如图1。

该方案实施共分成进风部分、排气部分和控制部分。

1. 进风部分设计。

室外进风口和通风管道低于基站地板1米, 防水防潮易于清理夏季室外温度较高的空气在通风管道中流动的时候被土壤自然降温, 通过内进风口进入机房时温度已经适合基站温度调节的需要。

2. 排气部分设计。

风机:采用65W以上风机两台, 用于抽出机房内上层热空气, 在大气压力下吸入管道内新冷空气与机房内热空气混合后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排气孔:在进气口对角, 距离地面3m左右并排开圆洞两个, 风机安装在洞内, 以加大抽风力度。排气孔外用φ16-20钢筋焊接成防盗网, 外做百叶窗, 风机启动后百叶窗打开、风机关闭后百叶窗闭合。

3.控制部分设计。

该方案采用XMT-122型数字式温度显示调节仪和CJT1-10交流接触器作为风扇控制器件, 当室内温度超过设定值时风机启动, 当室内温度底于设定值风机停止。

试点经济效益显著

管道负压式一体化智能节能通系统主要从资本投入、维护成本、运营成本三个方面做到了线组合节约, 具体试点成效数据如下。

节约资本开支。本方案的资本性投入主要在管道的开挖及负压式风机的采购上。如果在基站进行土建时, 同时考虑到通风管道的建设, 该部分的投入可大大减少。自治州分公司试验站点的投入为3000元/站。而按空调配置成本为每站8500元/站。因此, 可节约资本开支5500元/站。

节约维护成本。空调设备每年的巡检费用为200元/台, 维修费用及材料费用另算。而本系统的维护成本仅仅在于过滤网的清洗, 几乎为零。

节约运营成本。一台3 P空调的能耗为2.5kW, 而该方案两台风机的能耗仅仅为13 0 W。每天节省能耗为 (2.5-0.13) ×24=56.88度, 全年4-11月为空调运行期, 每度0.6 5元, 全年每站可节省56.88×30×7×0.65=7764.12元。

以上对比数据可见, 在一定的适用条件下, 该通风系统不仅在节能上具有巨大优势, 且在维护简易性、可操作性、资本投入等方面同样具有很大潜力。

数字

700、110、1200

加热炉智能燃烧控制系统的优化 篇9

莱钢型钢生产线于2005年建立, 通过多年运行与改造, 生产线控制系统日渐成熟。加热炉控制系统采用法国斯坦因公司的自动控制技术。其燃烧系统利用低热值高焦混合煤气, 钢坯通过预热区、加热区、保温段, 炉体由上部7个钢坯和下部7个钢坯加热。基础控制系统采用Siemens公司的S7-400系统, 采用主机架和远程I/O的方式进行控制, 包括一套燃烧控制系统, 一套顺控系统。燃烧系统由一套S7-400控制器和ET200远程机架组成, 监控画面采用INTOUCH9.0开发。INTOUCH与PLC采用WONDERWARE公司的PCU2000ETH以太网通信卡进行通信, 配置PCU2000ETH以太网通信卡及该公司的APPLICOM3.8软件, APPLICOM3.8软件与PLC通信采用TCP/IP协议, INTOUCH与APPLICOM3.8通信采用SUITLINK协议。

根据对加热炉实际运行的统计分析, 加热炉煤气压力、煤气燃烧值、加热不均都会对燃烧系统造成不利。因此, 对现有燃烧系统进行改造优化, 提高异型坯出炉温度的命中率, 对改善燃烧系统及能源节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热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加热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热温度不均、加热能力不足。现在加热炉实际加热能力为300~450t/h, 低于设计能力480~520t/h (冷坯~热坯) 。加热温度不均, 板坯炉间温差25~35℃, 同板温差20~45℃。而国内同类生产线加热质量指标是, 板坯炉间温差≤15℃, 同板温差≤15℃。对于目前的斯坦因加热炉燃烧模型, 当产量、加热钢种、尺寸、坯料入炉温度、待 (停) 轧时间、开轧温度变化时, 均需一段时间使得加热炉温度缓慢提升, 以避免对整个煤气系统的强烈冲击, 但由于现场节奏的提升, 操作人员不能等到温度的缓慢上升, 更不能及时准确地调整加热策略, 同时受人为因素 (经验、责任心、白、夜班) 的影响, 以及四班、个人操作不统一, 空烧时间长, 最终造成加热炉温、钢温波动, 加热质量差, 单位燃耗高, 钢坯氧化烧损多, 产品质量稳定性差。

2 加热炉加热系统改造方案

2.1 模型跟踪计算

需要对钢坯称重、长度、温度规格型号进行信息确认方可入炉, 一般钢坯温度大于100℃时按照热坯处理, 反之为冷坯, 加热模型需要对钢坯温度进行修正处理。根据加热炉各段的热电偶所测出的钢坯上下炉膛内的温度, 计算出长度和宽度方向的炉温曲线, 同时确定钢坯所在区域的炉温, 另外根据钢坯所在位置计算钢坯表面的热流密度, 将热流密度作为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 可计算出钢坯入炉后一个计算周期内的温度。钢坯温度跟踪模型是按照周期的方式计算在炉内的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是当前加热炉温度计算的基础, 其准确与否关系到钢坯加热效果及钢坯温度出炉命中率。高精度的热传导模式在加热炉系统中必不可少, 莱钢H型钢采用一维非对称中心差分热传导模型作为钢坯温度跟踪模型:

式中, c为比热;ρ为钢坯密度;θ为钢坯温度;t为模型计算的时间间隔;λ为热传导率;x为钢坯分层厚度;θ0为入炉时钢坯初始温度;qU和qB分别为上下表面热流密度;h为钢坯厚度;ε为综合辐射指数;σ为玻尔兹曼常数;θUair和θBair分别为钢坯上下表面处的炉气温度;θ1和θ5分别为钢坯上下表面温度。

2.2 改进方案

针对加热炉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比例积分控制的基础上, 引入模糊控制理论, 实现加热炉的智能控制。

2.2.1 实施目标

传统调节控制回路不能超越工艺过程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限制, 传统比例积分调控装置 (PI) 不能准确控制工艺过程的发展。

最严重的干扰来自生产变更:调步变化、产品变化 (类型、尺寸、数量) 、使用不同的生产方式 (短延时、长延时、低火焰) 。这些因素都造成转换, 这在传统调控中是没有进行周密考虑的。

调节的主要问题是工艺过程比例积分微分调控装置 (PID) 系数的正确调整。通过了解工艺过程的传递函数, 用标准调整算式计算调控装置的系数, 使工艺过程数学模型的参数与调控装置的参数相结合, 以找到可以兼顾调节回路控制的快速与精确的平衡点。模糊逻辑的目标是不仅要改善燃气流振荡减幅状况, 还要按所测温度确定较好的设定值。

2.2.2 实施方法

使用模糊管理程序, 调控装置采用实际运行确定的传统PI (比例积分) 参数。从系统观察、经验与过程认识中析取数据, 形成模糊逻辑管理程序特殊数据库。

模糊程序块原理如图1所示。

模糊调控为监控级调控, 调控时将联机计算比例积分微分调控装置的参数。该调控装置是用于测定标准控制回路温度的, 所考虑的变量:设定值;所测温度;所测定的、在规定时间步内的温度变量;瞬时区域负荷;实际定步值。

模糊控制级仅用简单的开/关指令就可以连通或断开。如果断开模糊控制级, 比例积分微分参数就参照传统方式调定的缺省值。

为确保正常运行, 模糊逻辑控制器需要3种数据:

(1) 用模糊子集描述的输入变量;误差 (设定值-测定值) ;所测温度的动力学数据;该区段产品的重量;实际定步速度。

(2) 模糊子集描述的输出:比例增益Kp;积分时间Ki。

(3) 类型规则:如果<条件>, 那么<结论>。此规则可使输入语言变量与输出语言变量相关联。

模糊控制器有两种模式:“稳态模式”与“瞬态模式”。当测定值与设定值差距不大时, 认为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模糊推理) 。在稳定状态时, Kp与Ki的调整是根据温度误差进行的。当误差过大时, 认为系统进入瞬态, 有必要动态地控制所测定的温度。工作模式的转变由模糊断续器完成, 确保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平衡转变。通过这些模式, 可得到Kp与Ki的初始值。在第2个模式组中, 将对这些数值进行调整, 并计算实际工作条件函数中的Kp与Ki偏差 (重量与定步速度) 。

3 应用效果

采用模糊管理程序模型优化改造后, 减少了煤气热力值及压力波动的干扰, 空燃比控制合理, 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 钢坯加热效果显著提高, 利于后续轧机轧制。

参考文献

[1]李国军, 雷薇, 陈海耿.加热炉炉温优化算法研究[J].材料与冶金学报, 2011, (4)

[2]金树成, 魏金辉, 宫慧仲, 等.通用燃烧优化控制技术在加热炉上的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 2010, (01)

上一篇:传统纸质媒体下一篇:水源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