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建设

2024-10-10

水源地建设(共12篇)

水源地建设 篇1

一、西大洋水库蓄水、供水情况

西大洋水库位于河北省唐县境内大清河南支唐河出山口处。控制流域面积4420平方千米, 总库容11.37亿立方米。西大洋水库有两条主要河流, 唐河和通天河。唐河上游位于太行山迎风区, 雨量较充沛, 但年度分配极不均匀, 最大降水量为980毫米 (1963年) , 最小282.3毫米 (1975年) , 降水量75%集中在夏季, 且集中在几次暴雨。西大洋水库蓄水量受上游降水影响而变化, 建库以来最高蓄水位达到140.9米, 相应库容6.49亿立方米 (1963年) , 最低蓄水位为120.24米, 相应库容为0.8亿立方米。

唐河流域全年平均降雨460毫米, 西大洋水库多年平均径流5.5亿立方米, 50%年来水4.62亿立方米, 75%年来水2.93亿立方米。2000年前水库主要供水对象为农业供水。为解决保定市区供水紧张和生态恶化的问题, 该市于1997年实施西大洋引水工程, 于2000年6月1日正式竣工通水, 设计年供水能力9640万立方米, 向市区每年实际供水6500万立方米。2003年向国华定洲电厂供水。

二、水质情况

西大洋水库水质1998年前一直为Ⅱ类地表水, 1998年后, 随着库区经济的发展, 大量网箱投放水库, 加之来水量减少, 水库水体得不到交换, 水库水质逐渐恶化。2003年初水质曾达到Ⅳ-Ⅴ类。主要超标成分为氨、氮, 分析原因为网箱养鱼, 大量投放饵料所致。

为保证城市生活用水质量, 在该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下, 于2003年8月1日完成库区网箱清理工作, 20000余只网箱全部清除。截至2004年初, 水质已恢复到Ⅱ类地表水, 达到饮用水标准, 并保持至今。

三、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隐患

(一) 水资源紧缺, 用水矛盾依然存在

近些年唐河流域降雨量较少, 导致西大洋水库年平均径流量下降。为保证向市区供水, 农业灌溉用水逐年压缩, 由过去灌溉用水每年约1.5亿立方米左右, 减少到现在的5000万立方米左右, 水源地向市区供水量约占市区用水量的75%左右, 只是基本满足现阶段的生产生活用水, 还不能满足生态和环境用水。水资源紧缺是水质保护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二) 水源地生态环境脆弱

一是一级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较差, 荒山的绿化覆盖率很低, 小流域治理任务很重。二是库区周边二十多个行政村的生产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和处理。三是由于水源地上游近年来开矿, 导致无名河上游、通天河中游、唐河花塔至倒马关段植被稀疏、矿渣堆积。

(三) 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水源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没有正式编制, 用此机构协调公安、水政、环保、渔政等正式执法单位, 存在一定的难度。从2003年开始, 库区水面收归西大洋水库管理, 水面以外的行政工作和群众活动由地方管理, 这在客观上形成了管水与管人的矛盾, 虽然相关单位通过做群众工作、聘请水源地保护协理员、扶贫帮困等办法缓和此矛盾, 但影响力有限。

四、对策建议

(一) 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针对水源地建设和保护的特点, 应主要抓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理顺领导体制。形成市西大洋水库水源地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水源地管理及执法单位、乡村水源地保护协理员三个层次构成的领导体制。二是加强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通过加强政治和业务培训, 不断总结水源地执法的经验教训, 各执法单位的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加强以工作责任制为中心的规章制度建设, 每年都按水源地建设和保护的总体目标对各单位进行任务分解, 责任落实到人。四是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对水质水量调控、库区生态建设、水源地行政管理等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

(二) 科学调控, 确保水质安全

坚持科学调度, 合理分配, 保证重点, 安全可靠的供水原则, 正确处理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的关系, 保证各用水单位的需求是确保水质安全的重要前提。为增加水库水量, 保定市已着手实施王快、西大洋两库连通工程。连通后, 正常年份可保证向市区供水2亿立方米以上, 对市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三) 实行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住库各单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力求做到“五个统一”:统一执法例会;统一业务培训;统一集中行动;统一案件会商;统一争先创优。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 有效地发挥库区执法单位的作用, 改善执法队伍形象, 优化水源地的法制环境, 实现专管和群管相结合, 为水源地水质保驾护航。

(四) 对水源地污染源进行流域综合整治

取缔保护区内污染企业, 禁止一级保护区内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旅游、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活动;禁止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增排污口。同时建议加大市直部门和市区群众对库区移民的帮扶力度, 进一步推进小流域治理、库区周边绿化和农村沼气化建设, 净化水质, 涵养水源, 防止水土流失, 逐步使流域内的山绿起来, 水清起来, 人富起来, 为水源地安全提供可靠的生态和人文保证。

五、结束语

西大洋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水源保护需要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常抓不懈, 永葆水库一方清水, 为用水户提供充足、清洁的水源, 实现水源地功能的长效发挥。

(作者单位:保定市西大洋水库管理处)

水源地建设 篇2

作为天津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于桥水库的水环境安全备受关注.为了保证城市供水安全,于桥水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势在必行.本文从消减入库污染物负荷和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于桥水库水源地生态湿地系统的建设场地、自然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水源地生态湿地系统的布局及运行维护方案进行了设计,同时,分析了实施水源地生态湿地系统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

作 者:许武燕 金燕 陈孝军 XU Wu-yan JIN Yan CHEN Xiao-jun  作者单位:许武燕,陈孝军,XU Wu-yan,CHEN Xiao-jun(天津市水利局,引滦工程于桥水库管理处,天津,301900)

金燕,JIN Yan(天津市水利局,引滦工程管理处,天津,301900)

刊 名:天津农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COLLEGE 年,卷(期):2008 15(3) 分类号:X321 X524 关键词:于桥水库   水源地   生态湿地   可行性  

★ 探讨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控制措施论文

★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论文

★ 淄博田庄水库水质分布特征与富营养化评价

★ 于桥的诗歌

★ 于桥的谚语

水源地建设 篇3

北京自2003年起先后建成和启动了怀柔、平谷、房山、昌平四大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此外还拟在平原区新建一处应急后备水源地。

天津市在市区北部新建一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山东省于2006年启动了全省重点城市应急水源地的调查研究工作,对17个重点城市规划了应急水源地并进行了相应的勘查;河南省于2007年为22个市县规划了应急水源地;河北省于2007—2008年开展了重要城市应急水源地调查评价工作,为11个重要城市规划了13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此外,吉林、山西、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和云南等也相继开展了应急水源地的相关规划、勘查工作。

客观而言,黑龙江省城市应急水源地规划、勘查和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已不适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要求。多年来,地质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不强,基础地质工作薄弱,找矿找水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据此,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依靠中央加强地质工作的大背景,紧密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适时地提出了我省地质工作“五大战略”,其中“找地下水”战略就是“针对我省13个地市级中心地市及部分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水质污染日趨严重、缺水问题突出和供水水源主要来自河流、水库等地表水水源地,在遭遇自然灾害、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战争、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时,供水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实际,从民生建设角度出发,超前部署和实施中心城市应急后备地下水水源地勘查工作。通过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详查、勘探工作,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水源地的水资源保证程度及环境影响程度,确定水源地建设的有利区段,探明水源地天然资源量和可开采量,提出水资源开采方案。到2015年,力争使13个地市级中心地市及部分贫水市县拥有或圈定优越的地下水应急后备水源地,在发生应急涉水事件时,应急供水规模可以满足本地短期内基本用水需求,达到改善民生、稳定民心、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

自1998年以来,松花江干流出现了百年最低水位,黄河等大江大河断流的天数日益增多。由于水资源的减少加之无节制的污水排放,使得我国大多地表水水源地面临污染的威胁。据2008年中国环境总站的监测成果,全国113个重点城市,243个地表水水源地中遭受污染而水质不达标的就有84个,占35%。2005年原国家环保局受理水环境污染突发事件76起,到2008年受理事件达135起,这些事件中绝大多数导致了供水水源地的污染。另外,像2005年松花江流域特大水污染事件;2007年江苏盐城饮用水源酚污染;2005年广东韶关冶炼厂超标排放含镉废水,沿江的英德、清远、佛山、广州北江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云南昆明滇池水源、江苏无锡太湖水源、吉林长春新立城水源蓝藻爆发污染事件;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以及南方强降雨引发的洪灾等,这些突发性灾害和极端气候条件对城市供水系统造成的破坏往往更大。

我省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也十分严峻。饮用水源地保护投入严重不足,工业污染排放和水土流失造成的水污染后果仍在加重,个别市县不同程度存在着水量不足和水质污染的双重威胁,应对突发涉水事件能力较差。最近十年来,我省也发生了多起水源地污染事故。除松花江两次化学污染导致哈尔滨等沿江地表水源遭到严重破坏之外,如伊春市带岭区水源地、南岔浩良河水源地污染;齐齐哈尔市浏园水厂污染;尚志市水源地污染等都造成大面积、长时间停水。如七台河市(桃山水库)、北安市(闹龙河水库)唯一水库供水水源枯竭,水位低于临界最低水位,城市供水全面告急。所有这些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建设我省中心城市及部分贫水市县应急后备水源地,已迫在眉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水源地建设 篇4

1黄河流域( 片)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

黄河流域( 片) 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水源地共27 个( 含3 个西北内陆河水源地) 。

按行政区划分[1]: 青海3 个,甘肃2 个,宁夏1 个,内蒙古3 个,陕西4 个,山西4 个,河南6 个,山东3 个,新疆1 个。

按类型划分,主要分为河道型、水库型和地下水型3 种。在所有27 个水源地中,河道型5 个,水库型9个,地下水型12 个。此外,黄河流域有1 处地下水河道混合型水源地,为包头市黄河水源地。

按照水利部要求,以上27 个水源地应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工作。自2012 年起,由流域机构代表水利部每年对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2 评估程序与方法

按照水利部统一安排部署,2011 年,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流域( 片) 各省( 区) 水行政主管部门联合成立了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联络组,负责开展实施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相关检查评估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水利部专门下发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自评估表》和《× × 流域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年度检查评估报告编写提纲》,对规范和推动水源地达标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评估工作中,主要按照部署安排—省( 自治区)自评—审核汇总—现场抽查评估—水质监测—总结上报的程序进行。其中,现场抽查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核查资料档案、实地检查等形式进行,检查内容则主要包括上年度水源地达标建设完成情况和本年度水源地达标建设实施情况等。

水利部公布的“自评估表”共包括4 个大项46 个小项。4 大项分别为水量、水质、安全监控体系和管理体系,每个大项下面又细分为8 ~ 10 项指标。根据水利部要求,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制定了详细的检查评估方案和评分标准。其中,评分标准将46 个小项分别赋予1 ~ 3 分不等的分值,总分为100 分,作为检查评估的重要依据,同时该评分标准也成为检查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下表) 。

按照要求,各省( 自治区) 水行政主管部门首先对上年度全国重要水源地达标建设情况逐项进行打分、自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将有关自评结果进行复核和汇总,并抽取一定比例的水源地进行现场检查,对自评结果予以确认后,将有关年度检查评估结果上报水利部。

3 评估指标体系遇到的问题

3. 1 评估指标体系未能体现流域性差别

水利部“自评估表”统一将全国列入国家名录的水源地的评估指标设置为4 个大项46 个小项,这样的模式在统一口径、统一报送、提高评估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未能充分体现南北方水源地的特点和差异。事实上,南北方河流在地形、气候、植被覆盖率等方面差异显著,在水源地水量、水位等方面南方水源地普遍较北方水源地更有优势,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水源地最终的评估结果。

3. 2 在评估指标设置方面未能体现水源地类型差别

黄河流域依据水利部“自评估表”制定评分标准时,将河道型、水库型和地下水型水源地均在同一张评估表中进行评估。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未能充分体现河道型、水库型和地下水型水源地的特点,在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有所欠缺。例如,“完全实现封闭管理”的指标对于地下水型水源地较为适用,但对于河道型的水源地显然无法实现上下游完全封闭。再例如,甘肃省武威市西郊水源地承担着武威城区约40 万居民的供水任务,有地下水水源深井22 眼,分布在总面积12. 5 万km2的区域内,如此广袤的区域实施完全封闭是几乎不可能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对评分结果存在一定影响。

3. 3 水质、水量指标未体现“一票否决”

水利部“自评估表”在水量、水质、安全监控和管理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因子设置,且四个方面设置的指标因子个数大体均衡,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在实际赋分过程中,往往将四类指标平均赋予25 分,或采取水量、水质各30 分,安全监控和管理各20 分的形式予以赋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但实际评估过程中发现,个别水源地保护区内仍存在排污口,属于违法行为。因此,建立在违法基础上的水源地达标评估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必须予以一票否决。同理,水量保障指标中的“供水保证率指标”和“工程供水能力指标”也应实施一票否决。否则,如果饮用水水源地连日常供水这样最基本的要求都无法满足,也就背离了开展水源地达标评估工作的初衷。

3. 4 评分标准的指标难以权衡或量化

由于指标数量偏多,大多指标以定性评估为主而缺少量化指标或无法量化,使评估缺乏可操作性[2]。部分指标的打分标准的区分度较低,且缺少过程的评估,难以准确合理地反映水源地达标建设的真实情况。试举例说明: a指标因子设置: 监测情况、水质类别、排污情况等是对水质保障指标的重要反映,但目前此类指标设置偏少,且难以量化[3]; b上游来水水质: 上游来水水质的优劣虽影响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4],但并非下游饮用水水源地管理部门管理不善所导致,将其作为扣分项目之一有失公平; c河道绿化问题: 在评估过程中,水源地管理部门普遍反映河道绿化的覆盖率难以把握和统计,且与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关联性较差;d水质等级设置: 目前,“水质( 基本项目和补充项目)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即可得分,可能与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的水质目标产生矛盾。

4 对策及建议

4. 1 出台更加科学合理的评分程序和评分指标

根据水源地达标建设的总体目标,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估程序,进一步细化、完善评估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定量化的达标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5]。目前,水利部已多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充分征求流域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对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指标体系选择与赋权的意见,并牵头组织松辽委与黄委共同编写《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南》,细化评分程序和评分指标。建议在该指南编写过程中,能够参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考核模式,划定几条“红线”作为基本指标,其他评估内容作为加分的辅助指标。此外,能充分考虑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地域性和类型性差别,促使考核指标设置更趋科学、合理。

4. 2 增加水质、水量指标权重,强化一票否决

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与水量开展达标评估的基础和核心[6],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灵魂”和“生命线”,缺了这两项,安全监控与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较为科学的做法是对水质、水量的个别指标赋予“一票否决权”,或者采取其他形式体系各大项目的个体化差异。建议进一步增加水质、水量权重。首先,设定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的年度目标和基础项目,确保各个水源地能够获取基本分数值。其次,将难度系数相对较高的指标作为加分的辅助指标,在此区间内充分体现各个水源地的个体差别。最后,设置个别“一票否决”的指标。例如,“水质保障指标”中的“入河排污口数量”指标,只要饮用水水源地中排污口数量不为0,即应评定该水源地年度达标评估不合格。再例如,“水量保障指标”中的“供水保证率”和“工程供水能力”指标,只要有一项小于80% ,即应评定该水源地年度达标评估不合格。

4. 3 建立上下游联动评估机制

由于受到上游水质的影响明显,河道型水源地易出现水质不达标的情况。建议建立省( 自治区) 、上下游之间的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联动评估机制[7],促进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减少上游来水污染造成下游饮用水安全问题。此外,流域机构应协调省( 自治区) 相关部门,加大对上游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关停整治力度,减轻对黄河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影响,进一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合理性。

4. 4 强化水源地达标评估结果的应用

二级水源保护区建设问题 篇5

环办函〔2008〕667号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秘书行政司:

你办转来全国人大法工委经济法室《关于商请对〈水污染防治法〉中饮用水水源保护有关规定进行法律解释的函》(法工经函〔2008〕5号)收悉。根据新《水污染防治法》,并充分、合理考虑实际需要,我们作了认真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关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建设项目

新《水污染防治法》第58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1、根据新《水污染防治法》上述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只要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一律禁止建设。但是,对于既无法调整饮用水水源和保护区,又确实避让不开的跨省公路、铁路、输油、输气和调水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批准建设。但必须具有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并在铺设线路方案上科学论证,从严要求,并采取防遗洒、防泄露等措施,设置专用收集系统,对所收集的污水和固体废物进行异地处理和达标排放,而且应当对施工阶段提出严格的环保要求。

2、《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名录》已明确规定环评文件审批权限。因此,上述涉及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审批,应当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名录》确定的审批权限执行。

二、关于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建设项目

1、新《水污染防治法》第59条第一款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根据新《水污染防治法》立法目的和上述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应当是指因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可能对水体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包括排污口未设在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

2、新《水污染防治法》第59条第一款还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2000年3月20日开始施行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23条规定:“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根据新《水污染防治法》和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在2000年3月20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施行后,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属于违法项目,因此应当依法作出予以拆除或者关闭的处罚决定。

在《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施行前已经建成的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应当根据新《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由当地人民政府合理、妥善安排,采取拆除或者关闭措施;对于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确实没有对水体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的要求,对此类建设项目进行管理。

以上意见,供参考。

二○○八年九月十八日

关于研究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

项目审批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

郑环会纪〔2010〕6号

2010年5月28日上午,刘炳辰局长在11楼南会议室主持召开局务会议,讨论研究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项目审批等有关问题。纪要如下: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回复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商请对〈水污染防治法〉中饮用水水源保护有关规定进行法律解释的函》(综环移函〔2008〕24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在二级保护区内只要不向保护区内排放废水、废渣等污染物,经过环评论证不会导致保护区水体污染的项目,都应属可以建设,即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的项目,其产生的废水、废渣等污染物通过管道等方式排出保护区,或者贮存于具备防渗防漏等设施内进行综合利用不外排,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项目原则可以建设。在不违反国家政策前提下,可以对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符合下列条件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批:

1.不产生有毒、有害生产废水和危险废物,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可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含病原体的生活污水除外)或综合利用不外排的;

2.使用清洁燃料的;

3.采取切实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的;

4.经局联审同意的。

具体可审批项目类别包括:房地产开发,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仓储、物流配送,机械、电子,服装加工,城市交通设施,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林业、水利等项目。

二级水源保护区建桥梁,咨询了许多前辈,都说是可以建设的 想请问到底需要怎么理解?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九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饮用水水源保护有关规定的法律解释环办函〔2008〕667号

二、关于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建设项目

1、新《水污染防治法》第59条第一款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根据新《水污染防治法》立法目的和上述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应当是指因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可能对水体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包括排污口未设在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

2、新《水污染防治法》第59条第一款还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2000年3月20日开始施行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23条规定:“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根据新《水污染防治法》和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在2000年3月20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施行后,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属于违法项目,因此应当依法作出予以拆除或者关闭的处罚决定。在《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施行前已经建成的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应当根据新《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由当地人民政府合理、妥善安排,采取拆除或者关闭措施;对于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确实没有对水体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的要求,对此类建设项目进行管理。

我的理解是桥梁营运过程中还是有桥面径流、汽车尾气和噪声排放的施工过程中也是有废渣排放的因此他还是属于排放污染物的项目 当然,根据《环保总局就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征求意见》(请问,这个现在有法律依据么???)没有提到桥梁属于禁止建设的项目。第十九条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除要遵守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和第十八条准保护区有关规定外,要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设置排污口;

(二)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三)禁止在保护区水体清洗船舶、车辆;

(四)禁止设置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矿产品的贮存场所,以及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堆放场所和转运站;

(五)禁止建设无隔离设施的输油管道;

(六)禁止围水造田;

(七)禁止在保护区水体内进行水产养殖或在保护区水体附近进行畜禽养殖;

(八)禁止进行挖沙、采石、取土等有可能影响地下水的活动;

(九)限制使用农药和化肥,具体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对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急盼回复,谢谢谢谢谢!能否书面答复?

关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排污类建设项目管理的复函

环函[2009]33号

贵州省环境保护局:

你局《关于如何理解和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九条中有关问题的请示》(黔环呈[2008]100号)收悉。经研究,函复如下:

一、《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上述规定中“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并非特指排放水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也应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等其他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二、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存在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即使建设项目将排放的水污染物经城市排污管网转移至保护区外处理排放,仍存在事故性排放的危险,威胁饮用水安全,因此,原则上不应审批此类建设项目。

备用水源地“假象” 篇6

2014年下半年,他曾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到广州的流溪河下游调研。“当时我很震惊,发现水质非常糟糕,水源地也缺乏严格的管理。”许钦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之后,许钦松立即将此情况反映给了广州市相关部门。2015年1月14日广州市水务局发布消息称,将把该市位于流溪河下游的备用水源地调整至流溪河上游,许钦松这才舒了一口气。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许钦松将备用水源地的问题写进提案,建议政府加大对应急备用水源地的资金投入,并建立一套定期检测机制,以保证备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给本刊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31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48个建设了备用水源地,占总数的79%,共建成各类型应急备用水源地约1200个,总的日应急供水能力达1.3亿吨。

“尽管各地建设备用水源地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廖文根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污染触发备用水源地建设潮

国内备用水源地建设起步于2000年前后。

2001年10月,北京怀柔备用水源地开工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投入实践的备用水源地项目,北京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建立备用水源地的城市。此后5年,北京又相继建设了平谷、房山张坊、昌平马池口等3大备用水源地,最终形成了完善的备用水源地供水系统。

北京在备用水源地建设上的成功实践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而此前国内并无备用水源地的概念,由此发端,各地也开始陆续尝试。

2005年2月,原国家建设部颁布新版《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要求各地在保证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城镇供水应急体系。

在这个压力之下,许多城市开始建设备用水源。例如无锡在2005年6月启动了长江备用水源地选址工作。

2005年8月17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要求各地建立健全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大中城市要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城市备用水源。

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一车间发生爆炸,导致约100吨苯类物质(苯、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事件,沿岸数百万居民生活用水因此中断。

“在这之前,根本没人意识到水源地面临的巨大安全隐患,备用水源地的建设也仅处于讨论阶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本刊记者。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6年6月发布的《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报告》显示,有74个饮用水源地不达标,占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的20.1%。此后,相关部门开始对备用水源地的建设提出更为细致的规划。

2006年8月,水利部审查通过《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进一步明确人口20万以上、饮用水水源单一的城市,应拟定城市应急备用饮用水源方案,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包括地下水水源、地表水水源、外区域调水等工程。

应急水源地成主力

什么样的城市需要建备用水源地?

2006年出台的《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人口20万以上、饮用水水源单一的城市。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臣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备用水源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预留水源地,一类是应急水源地。

国内需要预留性备用水源地的城市并不多。“因为大部分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达到了一个饱和稳定状态,用水量不会出现大幅增长。”刘臣辉说。

相较之下,应急性备用水源地的建设则显得更为重要。“一类是容易出现极端干旱气候的城市,一类是水源地正在遭受污染或者存在潜在污染风险的城市。”国务院参事王秉忱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华北和西北地区是中国易受干旱气候影响的集中区域,其备用水源地建设较为突出。北京在1999年遭遇特大型干旱后即启动了备用水源地建设,乌鲁木齐也建立了甘河子抗旱应急井群,在2013年面临供水紧张时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刘臣辉认为,那些不缺水但水源遭受污染的城市面临的情况可能更加糟糕。

环保部2007年对4002个饮用水水源地的调查结果显示,35%的水源地已经不符合要求。最新公布的《2014年国土资源公告》则显示,地下水水质呈较差级和极差级的,分别占到45.4%和16.1%,合计占61.5%。

在刘臣辉看来,以河流、湖泊为水源地的城市面临的污染风险最大,水源应急供给能力要求也最高。“这类水源地往往是工业集中、人口聚集的区域,工业、生活污染严重,水源水质变差几乎是必然,一旦污染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大的事故。”

以长江为例,其主干河道沿线坐落了几十个城市,尤其是下游地区的江苏境内,聚集了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一系列工业重镇。“这些城市在长江都有取水口,一旦长江航道发生化学物质泄露事故,整个区域的城市供水都会受到影响。”刘臣辉说,此前长江曾多次发生此类事件。

2011年江苏省曾要求县城以上城市要在2013年底前建立备用水源地,备用水源地最少能满足7天以上的居民生活用水。截至目前,江苏省内长江沿岸的所有城市均建立了备用水源地。

严苛的选址条件

“近年来一个可喜的变化是,各地都已经意识到备用水源地建设的重要性,但其规划建设却显得欠考虑。备用水源地的选址,并不是对着地图画个圈那么简单。”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

负责备用水源地选址规划的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局副总工程师李宇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怀柔备用水源地从1994年选址调研到2001年开工建设,前后历时6年。

在刘臣辉看来,备用水源地选址必须考虑的因素是安全。“一是环境安全,一是水质安全。”他说,前者要求备用水源地必须是环境污染风险小的地区,后者要求备用水源地水质必须达到甚至高于国家标准。

工业区污染风险较大,最理想的地点是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城区周边的环境污染很严重,能选的地方只有远郊的农村。”刘臣辉说。

李宇告诉本刊记者,北京在备用水源地选址初期曾拟定永定河和潮白河两个候选,但永定河最终被否决,因该河穿城而过,周边人口密集。而潮白河则位于远离城区的怀柔境内,且在农村地区。

水质安全也至关重要。“水质是一个硬指标,必须达标才能供水。需对该地多年的水质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不能有被污染的历史,水质还必须多年达标、稳定性好。”李宇说。

对一些以区域性河流为水源地的城市来说,还需考虑同源污染的风险。原则上要保证现用水源和备用水源不处在同一水体中。即便实现不了,也需两个水源地距离足够远,以便消解污染物。

以无锡为例,其原有水源地位于太湖岸边,备用水源地则位于距离市区50公里外的长江岸边。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副总工程师陆纳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时正是考虑到长江和太湖分属不同水系,能够避免交叉污染。

需要考虑的还有水量。李宇告诉本刊记者,2006年建成的昌平马池口备用水源地,2011年就退出了北京市备用水源地之列。原因正是储量过低,该水源地当时的年可开采量只有4000万立方米,仅为怀柔备用水源地的三分之一。

“画饼充饥”

本刊记者粗略统计发现,全国省会城市中,21个城市已建或在建备用水源地,占总数的75%。全国31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建设备用水源地的占到近八成。

然而,许钦松在广州看到流溪河下游的污染情况后,用了“沦为摆设”四个字来形容这一广州市备用水源地。“其他地方可能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武汉的备用水源地梁子湖在2011年就被曝水质不断恶化,从二类水体变为三类水体;宜昌的备用水源地梅子垭水库部分水质更是恶化至五类。

“这就反映出当地在选址时没有充分考虑污染风险,是失误。”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有些地方建设备用水源地是迫于政策压力,纯属应付,轻率地划一片地方就算备用水源地。“一些城市也未将备用水源地纳入保护范畴,致使备用水源地荒废乃至被污染。”

“那些遭受污染的备用水源地基本丧失功能,等于没用,就是画饼充饥。”在刘臣辉看来,“现在各地备用水源均处于被动防控阶段,就是通过水质检测来观察污染。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主动搜索污染物,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污染。”

在一篇尚未公开的论文中,刘臣辉给出了一种“污染物筛选”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美国、欧盟等地水体污染物防治标准的研究,他找出了554种水体污染物控制名单,其中的449种为中国登记在用的污染物。综合国内水体污染情况,这次研究最终确定了19种需要优先控制的污染物,而各地只需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当地实际筛选出污染物。

刘臣辉说,按照这种方法,扬州一个备用水源地只需控制9种污染物即可保证水质,“能够实现针对性地防控污染物。”

水源地建设 篇7

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饮用水源质量状况堪忧, 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松华坝水库是昆明承担主城防洪和饮用水源供给的重要枢纽工程, 松华坝水库的供水安全, 直接关系到昆明城市安全及社会稳定。启动实施《松华坝水库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方案》, 旨在明确松华坝水库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工程建设要求和目标、主要建设内容、规模和投资等, 以指导松华坝水库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2工程概况

2.1 集镇污水收集处理

在滇源、阿子营及松华集镇建成污水处理工程, 其中, 滇源镇设有1 个处理能力为1000m3/d (远期2000m3/d) 的污水处理厂;阿子营镇设有1 个污水处理能力为500m3/d (远期1000m3/d) 的污水处理厂;松华集镇污水处理工程 (湿地) 设计处理能力约150m3/d。至2013年末, 水源保护区建成村庄“三池”净化设施170 个、村庄污水处理站5 座, 修建截污沟7100m, 安装截污管4534m。建成的各类湿地40 余个, 总面积达217.3hm2。

2.2 实施全面禁养

松华坝水库已实行限制畜禽养殖, 其中一级保护区内及主要入库河道200m两侧全面开展沿河范围内禁养、禁牧工作, 二、三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规模化养殖。目前, 区域内关闭了养殖户930 户, 处置搬迁畜禽172882头 (只) , 水源保护区内无规模养殖户。

2.3 入库河道综合整治

主要为新建入库河口及两岸湿地34 片;拆除河道两岸建筑约15730m2;治理牧羊河及支流排水口116 个, 封堵污水口58 个, 冷水河完成沿岸截污堵口242 个。

2.4 存在问题

近7 年, 松华坝水库松华坝水库水质类别介于Ⅱ~Ⅲ类之间。监测的29 个项目中, 大部分水质指标能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通过综合分析, 目前松华坝水库水源地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农村生活垃圾、农田径流、人畜粪便、水土流失5 个方面, 存在的问题如下。

2.4.1库区的水污染源主要有农田径流、畜禽粪便等。

2.4.2农田面积比重达19%, 特别是坡地种植、广种薄收, 土壤流失严重, 大量泥沙抬高河床, 进入库区, 淤积库塘, 降低了水库工程效益;同时, 流失的土壤中携带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质, 在库体二次释放后, 又形成内源污染。

2.4.3 一级区长期存在着人为干扰, 直接产生污染源且不利于陆源污染物的净化, 污染及生态恢复隐患极大, 搬迁完成后遗留土地生态恢复刻不容缓。

2.4.4 入库主要河道虽然采取一定的生态修复措施, 但受河道河床淤积、河堤部分损毁, 加之水源区水源涵养林不足, 降水集中, 降雨时期携带大量泥沙入河, 土壤中N、P、有机物等进入河道, 加重河道水体纳污容量, 导致河道水体TN、TP、COD浓度过高, 水质受到影响。

3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内容

3.1 水量保障措施

3.1.1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松华坝水源地执行取水许可制度着重以下两个方面:水源地范围内每年定期开展取用水户计量检查行动, 规范取用水户的取用水活动, 指导取水用户节约用水。水源地范围内的取用水户必须安装用水计量的安装计量设备, 规范管理。

3.1.2 水量监测方案

松华坝水库水源地于2005 年1 月安装完毕了一套水量监测系统, 系统采用无线通信、自动监测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水库流量的自动监测和分析, 系统的建设起到了供水管理“耳目”的作用。为水库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2 水质保障措施

3.2.1 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 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对已设置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防治面源污染, 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

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发利用水资源应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水库合理水位, 充分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 维护河湖健康生态。加强生态保护、水源涵养、湿地保护, 开展内源污染整治, 推进水生态修复;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

3.2.2 松华坝水库拟建水质保障措施

据前面水源区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实施方案拟从“点源污染及农村面源污染处置措施” (包括集镇及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完善工程、生活垃圾处置完善工程、生态修复工程)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入库河道及源头治理” (包括入库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泉眼点保护工程) 和“水体保护措施” (标志牌等建设) 等五方面着手进行治理。

3.2.3 水质监测方案

松华坝水库水源区的水质监测由库区水质监测和入库河流水质监测组成。库区水质监测由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负责, 入库河流水质监测由盘龙区环保局负责。监测人员、设备、监测点、监测方案和经费均已列入环保局日常事务, 水质监测工作有序正常开展, 本实施方案不再列水质监测经费。

3.3 监控系统建设

3.3.1 监控系统

松华坝水库大坝实施封闭式管理, 水库派出所已建立了大坝安全监控系统, 安装了摄像头, 实行24 小时监控。

3.3.2 保护区巡查体系

为加强松华坝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日常巡查和监督管理, 及时发现、制止、处理和报告保护区内发生的各种破坏水环境违法行为, 防范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 制定巡查制度。

3.3.3 水量应急监测

根据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决策层对水文信息的需求, 明确制定水文应急监测方案的目的及意义。该项工作贯穿于制定水文应急监测方案过程的始终, 以满足政府、社会在紧急状态下对水文信息的需要。对应急监测人员进行应急监测仪器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培训。熟练掌握应急监测流程和应急仪器操作, 提高应急监测实战能力。

3.4 管理系统建设

松华坝水源区于1981 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 为地市级保护区。1985 年成立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昆明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昆明市重点水源区保护委员会, 统一管理松华坝和其它重点水源区的保护工作。

为了方便对松华坝水库水源区的管理, 昆明市人民政府将嵩明县的阿子营和滇源划给盘龙区人民政府托管。同时, 设立中共盘龙区水源自然生态保护区工作委员会、中共盘龙区水源自然生态保护区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

4投资估算

本次实施方案总投资94842.77 万元, 其中已完成投资84296.03 万元, 已落实投资9694.74 万元, 新增投资6325.26 万元。新增投资中前期工作25 万元, 水质保护投资5551.85 万元, 独立费390.39 万元, 基本预备费358.03 万元。

5效益评价

5.1 达标情况

通过达标建设, 松华坝水库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的总体目标全部达标之外, 还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5.2 生态效益

通过松华坝水库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工程的实施, 每年可以治理生活污水119.72 万t, 每年减少垃圾流失5066.3t, 每年减少水土流失入库量22581.1t, 年可减少化肥使用量2040.87t。工程削减CODcr490.98t、TN325.09t、TP48.98t, 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占入库量的比例为CODcr19.4%、TN74.1%、TP89.4%。

5.3 社会效益

5.3.1 工程实施后减少水源区环境污染的工程作用将为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5.3.2 工程实施后水源区植被增加、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果将为昆明市“四创两争”工作添砖加瓦。

5.3.3 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项目的实施, 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相一致, 可以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3.4 松华坝水源地本身的重要地位已决定其整治效果对其他水源地、乃至所有水体的榜样作用。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以为类似综合整治项目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

5.4 经济效益

水源地建设 篇8

一、农业大型水源工程信息化系统简介

农业大型水资源工程信息化系统是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为实现对大型水源工程建设的全程管理,对水源有效管理和利用,以及对水源、灌区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分析的,为政府管理部门及时提供水资源建设、管理和利用等信息的重要信息系统。该系统包含工程建设监管中心、水资源监管中心、灌区监管中心和基础信息管理四部分,涵盖了水源工程建设管理和水源、灌区监测管理等方面,按照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三层应用架构设计,形成了管理应用的上下贯通与分析,并与水情监测、节水灌溉等作业层系统实现数据集成,是支撑管理、信息整合和分析的中枢平台。工程建设监管中心以资金监管为主线,以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的过程监控为核心,以项目审计管理为重点,通过将管理制度转化为流程,将流程融入系统,按明确的岗位职责、权限进行应用,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和监管到位。水资源监管中心和灌区监管中心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水源和灌区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提升抗旱、用水、节水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系统应用先进的工作流引擎信息技术,将制度转化为流程, 将流程固化于系统,流程按照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职责进行设置,规范流程流转,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工作的规范开展,这样就使得以前的事后管理转变为现在的过程监管,确保了各项工作规范运作,监管到位。

农业大型水资源工程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水源工程“建、管、 用”的一体化管理。特别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以模板化进行设置和定制工程建设管理内容,实现管理模式的可复制性;通过工作流应用,将规范管理延伸到参与工作建设的各协同方面等,均是同类应用系统中的首创。在相似的系统中,首次实现了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进行水情、土壤商情等信息监测,同时将可利用水资源与气候气象、土壤墒情等信息结合,进行区域旱涝形势分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提供信息支撑,是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二、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化应用现状

云南省祥云县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地处云南西部,是通往滇西各地州及东南亚的咽喉要道,同时还是全国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之一。色香味具佳的祥云烤烟以其独特的“清、 甜、香、润”而闻名全国,是许多知名品牌卷烟的首选原料,也是当地主要的农业支柱产业。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祥云县的旱情尤为突出,致使全县12座水库、 1453个坝塘、64个水池、5377个小水窖的蓄水量仅有常年的三分之一左右,青海湖和973个坝塘、42个水池、3568个小水窖全部干涸。其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大,均为祥云历史上罕见。特别是进入2010年,情况更为严重,生产用水、人畜饮水全面告急!持续恶化的旱情严重威胁着46万祥云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建设水源工程,改善生存环境已刻不容缓。

云南旱情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给予了云南极大的关怀和厚爱。云南省委、省政府和烟草专卖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组织专家深入云南对当前烟叶生产和抗旱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了云南烟区严重缺水的现状,并经过多方调研,严格评审,最终决定在祥云县实施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3.4434亿元,由中国烟草全额援建,着力解决祥云干旱缺水的问题。历经四年,依据农业大型水资源工程信息化系统,终于全面建成了祥云县大型水源“一湖、 一库、一河、四片区”系统工程,将大型水源(青海湖)及下游输配水系统(中河)的控制和管理、田间灌溉系统纳入到智能化控制的范畴中来实现自动化控制,将工程建设、资金监管、基础信息管理纳入统一平台,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业务互动,是一项集水利工程、农业、信息化、自动化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1.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进度管理评价。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信息系统工程监管中心从工程实施计划采集录入、工程实施进度情况统计,依据工程进展情况拨付项目进度资金。同时,通过工程实施计划与工程实施进度相对照,及时发现各标段工作进展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对进度缓慢的工程进行及时纠偏, 从而实现对工程进度的督促管理,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按计划、有步骤、协调一致快速推进。根据工程进展情况,也可以提醒相关人员对下步工作事先进行准备。利用网络对项目进度实现信息管理,其目的是控制和节约工程实施时间,协调工作进度。在网络管理的设置中,利用关键路径法设定工程项目各标段时间计划,以实际进度作为管理参数,这样便于管理者一目了然查看各子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结合实际对计划进行必要调整,以便增强整体项目推进的协调性,节约项目完成时间。就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来说,投资大,工期短,在实施过程中为确保工程进度,指挥部将整个项目分为17个标段进行实施。为实现对17个标段的进度管理,如果不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单凭人为控制,那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力,要形成多少纸质材料?特别是对于管理者来说,要实时掌控各标段以及相关配套物资就位情况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系统的运用和信息资料的实时查阅,对工程进度管理提供了方便。

2. 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质量管理评价。质量管理蕴于工程项目建设整个过程。包括决策阶段、施工前、施工过程以及竣工后的质量管理。

决策阶段的质量管理,主要内容是在大量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对比,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并选择最佳方案。

施工前的质量管理,主要是对施工队伍的资质进行重新的审查,包括各个承包商的资质审查。如果发现施工单位与投标时的情况不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二是对所有合同和技术文件、报告进行详细的审阅。如图纸是否完备,有无错漏空缺, 各个设计文件之间有无矛盾之处,技术标准是否齐全等等。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一是工序质量控制,包括施工操作质量和施工技术管理质量;二是设置质量控制点对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个工序或环节,设置技术和监理的重点,重点控制操作人员、材料、设备、施工工艺等;针对质量通病或容易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工序,提前制定有效的措施,重点控制;对于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更需要特别引起重视;三是质量检查。包括操作者的自检,班组内互检,各个工序之间的交接检查;施工员的检查和质检员的巡视检查;监理和政府质检部门的检查。

工程完成后的质量管理,按合同的要求进行竣工检验,检查未完成的工作和缺陷,及时解决质量问题。制作竣工图和竣工资料。维修期内负责相应的维修责任。

3.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资金管理评价。资金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关键环节之一。“军无粮草难行”。祥云大型水源工程涉及资金庞大,使用周期短,施工单位多。如何有效管好资金流动,也是管理者较为关心的一件事。在项目信息系统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主要做法:一是根据《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项目援建资金监管办法》、《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项目货币资金及银行账户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流程、权限设定资金审批支付流程,严格执行申请、审批、拨款制度;二是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制度;三是建立项目资金管理领导责任制和会计核算制,在流程上设置财政、纪检、审计和财务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权限,将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纳入管理和监督之下。有效杜绝个人说了算、擅自变更项目预算、截留、挪用和坐支项目资金的风险;四是由资金管理组参与项目工程资金阶段审计和验收审计,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项目资金专项检查,全程跟踪检查各项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对发现的资金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

4. 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安全管理评价。安全管理是为确保工程项目安全实施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对于工程项目来说,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的核心。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重点是落实安全管理决策与目标,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以消除一切事故,避免事故伤害,减少事故损失。该信息系统紧紧围绕现场安全管理这一核心环节, 一是根据安全责任书明确的安全管理职责,在系统中设置相应的岗位、流程,建立工作表单,确保日常工作的开展;二是建立任务指派和落实反馈、资料归档流程,解决关键问题和临时性事件;三是建立现场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重点物资仓库、人员、资料室等重点部位进行监控,确保人财物的安全,同时对施工安全的符合性可适时进行监控管理, 可及时进行纠偏;四是建立安全知识教育平台。进行安全教育、 训练,不仅使操作者掌握安全生产知识,而且能正确、认真的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安全的行为。知识平台还可以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查询、学习安全管理知识,使操作者了解、掌握生产操作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使操作者逐渐掌握安全生产技能,获得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减少操作中的失误现象;五是确保整改及时。对发现问题的整改坚持“三定”和“不推不拖”,不使危险因素长期存在而危及人的安全。系统设置了时限提醒,对安排的整改如果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则系统出现预警提示,确保不把整改的责任推给上级,也不拖延整改时间,以尽量快的速度,把危险因素消除。

5.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效率评价。经济效益是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来说,评价一个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个大的方面来评价。

直接经济效益来看,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运用,一是节约了人力投入,如果把系统能够完成的事宜与人工能力比较的话,至少可以节约60人半年的劳力投入,这就减少了工资及劳动费用;二是节约时间,最能体现的是在决策层和管理层上,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方便查阅资料,为决策管理提供依据;三是节约管理费用,还能够堵塞资金漏洞。严格的资金审批管理,全自动化的资金支付操作,从账户到账户,无现金流动,有效规避了资金安全风险;四是能够完整地留下过程痕迹资料,为项目审计提供较为完整的依据,为方便事后查阅提供条件等。

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水源的有效控制和调度,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特别是在应对近几年天气干旱带来的农业季节性用水紧张、困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对下游四个农业示范区的农耕用水、灌溉调节用水起到巨大作用,根据祥云县人民政府的统计,青海湖建成后, 当年四个示范区的年产值达到了960万元;三是在建立网络系统之后数据的共享和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效果显著,企业管理工作自动化、基础数据现代化、管理体制合理化、管理决策科学化、管理效果最优化等方面都一定程度受到影响。

6.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功能评价。从定量指标来看该项目总投入为404.773万元,其中: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投入26.64万元,闸门自动化控制系统投入111.9万元,视频监视系统22.06万元,墒情测报系统13.54万元,中心系统网络及综合软件投入105.58万元。约占工程项目总投资3.4434亿元的1.18%。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相比,效益明显。从定性指标来看:宏观上,一是中国烟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现代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是在工程建设领域引入信息化技术,是水利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相结合,集水利工程、农业、信息化、自动化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工程。通过该信息系统的运用,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提高。能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有所创新,为企业乃至行业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提供借鉴。微观上,一是该信息系统为企业、 政府、施工方等多部门、为决策层、管理层、实作层等提供信息服务,其价值不可低估;二是提高了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三是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从而提升了员工素质,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四是信息收集、传递、处理速度得到提升,为企业决策管理作出快速反应奠定基础。

三、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设计问题分析

1.设计与运用上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祥云大型水源工程项目信息系统通过招投标选择了一家专业公司进行设计。虽然是专业的设计单位,但由于一方面设计单位对烟草行业运行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等不熟悉,设计时候在岗位权限、流程环节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缺陷;另一方面,由于设计工期短,时间要求紧凑,对整个系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试运行、进一步调整完善。第三,对使用人员没有进行培训,也导致在运用过程中由于对系统的不熟悉,部分人员用起来觉得不方便。第四,由于系统涉及面较为宽广,客观上导致系统维护困难。存在因为网络、数据等问题而影响工作的开展。

2.设计研发成本偏高。由于没有任何的基础,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来开发应用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人力、设备设施、管理维护等等方面,对于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来说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如果工程项目的整体量不是太大,研发这样一个管理系统其本身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得到展现。

(二)流程环节问题分析

1.在流程环节的设置上尚未能与实际管理制度很好的结合, 存在冗余环节。比如,在工程项目建设监管里面,资金支付审批流程已经涵盖了业务部门、财务主管部门、监督管理部门,但我们仍然还要在资金监管系统中走一遍资金使用监管流程,这就形成了一个多余的资金管理。

2.为保存相应的痕迹资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采取发起流程的同时纸质资料也同样尾随流程来走,这样就造成实际操作环节的重复,让大多业务人员都颇为不满意。

3.流程审批环节缺少灵活性。按照流程的设置,上一环节没有签字则下一环节不能签字。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仅仅因为某环节相关人员不在其位而导致流程停滞。而当这个环节人员在岗的时候,可能下一环节的人员又不在岗,再次导致流程停滞不前。照这样流转下去,要走完一个流程有时需要很长时间。

4.从业务运用人员实际运用情况调查了解到,偶尔存在因系统故障而导致发起流程无法自动送达下一环节的情况等等。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我们系统在流程环节设置上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实作运用问题分析

经实地调研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情况, 用鱼骨图表示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对于信息系统运用来说,存在问题最关键的环节因素是来自系统设计本身,其余都是由于系统设计之后续以及相应设备、环境等造成的影响。而人员的因素其实涵盖了整个过程,因为任何事情都需要人去操作。

系统设计方面,主要在于对应岗位职能的熟悉程度,这是以流程驱动为主的信息系统设计架构最基础的环节;另外是系统功能的架构,功能对于事项的满足程度。这两个方面同时影响了在实际运用环节中与实际要求是否相符,或者说其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系统冗余环节就越少,符合程度越低,系统冗余无用环节就越多。系统架构起来以后,设备的选择配置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必然要求,硬件本身的好坏决定其运行质量,其次是相关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设备及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方法、环境中的这些因数,其实主体都是围绕着人的素养、协调、外在不可控因数等方面表现出来。

四、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设计提升

如前所述,设计的优劣从根本上决定了信息系统本身运用的符合程度。因此,就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情况来说,要使农业大型水资源工程信息化系统能够在不同工程项目管理中推广运用,就必须进行设计提升。根据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完善:

1.结合运用方组织机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流程驱动过程中的职责划分,做到“以事找人”的流程驱动不出现错位。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方要对运用方组织结构、人事、管理模式等基础信息要熟悉,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听取运用方的意见建议,最好是要有运用方组织人事、信息管理、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人员全程参与设计,通过设计把建和用有效结合起来。建议今后如进行类似信息化项目设计,最好成立一个专业设计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甲乙双方、施工方、管理参与方相关人员,根据主体及参与程度分别指派不同层级1人或多人参加组成设计小组,负责这个信息化项目的设计、试用、修订,直至最终确定为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初步设计出来之后,一定要组织人员进行不少于3次的全程模拟运用实作,通过模拟运用发现问题, 改进不足,以期达到最优。

2.尽量避免冗余环节。我们运用信息化系统本身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劳动强度,所以我们在设计流程环节时,一定要本着精简、方便操作、安全、效率这几个原则来进行。 如果我们的流程繁杂、操作费时费力,这样的系统就不会受到使用者的认可。而在实际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往往偏重于领导、管理层的意志而忽略了运用上的实际问题,比如为了确保资金使用监管到位,在系统中设置了很多的监督环节,实质上很多都是不必要的累赘签字等等。我们对于系统的运用本身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在设计时候不必要强加太多的人为意识在里面。我们应当考虑更多地是实际解决问题的简单便捷性,这才是信息化的本质。我们可以试想:如果一个人发邮件,需要三至五次审核程序,而在每一个审核环节假如需要2天的预置时间,那么这样的邮件发出后实效性何在?所以,在系统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运用的实际性,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3.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运用的全面符合性,在运用功能方面要避免冗余,但更要表达充分。比如在商情监测过程中,由于气候情况是时时变化的,我们依据商情分析而给出的灌溉水量就不能依据一时一天情况而定,应该给定一个综合区域综合时段的分析系统,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此子系统的利用价值。而现在所使用系统中,对商情的监测分析主要依据是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 这个依据显得单薄,不足以对商情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像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在此不作一一列举。

4.设计与实际运用存在一些差距。对于工程项目来说,本身设计的环节多,参与人员多,痕迹资料多。在实际运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图纸。图纸在经过设计报审修订等过程中,大多以纸质的方式出现,一般公司日常运用都是以纸质的方式,而在系统项目监管工程中,必须要求要有相应图纸标准,如何把其转变为电子版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系统设计之初就作充分考虑的问题。配备相应的扫描仪器或者确定如何寻求原始电子版等等方式,以确保实际运用能够正常进行。

(二)流程控制提升

对于流程的控制,关键的是在于流程要简洁,从管理的角度,一般企业管理的层级都不超过4级。所以我们在设置流程时原则上也就不能超过4级。除此之外,一方面要方便运用。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点开相应的流程,通过看流程图就可以清楚自己这个环节结束后下一个环节是谁负责处理,方便沟通衔接;且流程模板要简单明了、方便操作,注明什么地方填什么,是否必须填,可以采用选择的地方就不必要输入。另一方面要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能减少的环节就减少,必须的环节尽量压缩流程处理时长。处理人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处理,最好做到通过手机上网就可以处理;处理的时限要严格控制,最好是形成系统自动同步授权模式,即当直接负责人不能及时处理时,授权人或者互为AB角之人可以直接处理,尽量减少流程等待时间。现在我们所用的很多系统,比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往往因为某一个层级的负责人不在其岗,从而导致一拖就是几天甚至更长时间被耽搁。我们现在运用的现代烟草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系统在流程设置上就存在这个方面的不足,确有必要进行改进。

(三)实作环节提升

根据实作环节存在问题的分析,设计提升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另外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主要就是设备、人员、环境方面。在设备方面,一是严格把握设备购置过程中的质量关,确保设备经久耐用,少出故障,运行顺畅;设备与系统运行要能够匹配,同时具有可扩展的兼容性。二是设备运行的维护要保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单位往往都存在,建的热情高,而运用维护的持续性跟不上,从而导致很多信息管理系统得不到长久运用,形成浪费。要建管结合,确保系统长期有效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三是系统需要适时更新升级,在运用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这就需要明确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日常的管理,这个问题必须要使用单位管理层重视才能实现。在人员方面,毕竟一般运用单位在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多,这就需要对所有运用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能熟练操作运用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日常运用维护则需要承担研发专业队伍与使用单位相互配合进行,双方联合建立日常维护长期机制。环境方面,一是环境的安全,比如防火防盗防潮等等方面,安全部门要按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进行定期的排查整改,确保环境安全。二是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针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 不可控因素等可能带来的影响,建立专门的应急机制进行处理, 确保把影响降到最小范围。

参考文献

[1]张建设.面向过程的工程项目风险动态管理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学校2013(6)

[2]何九会.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校,2014(7)

[3]吴俊.建设项目前期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学校,2014(7)

浅谈东北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 篇9

水源涵养林也被简称为水源林。水源林, 顾名思义, 也是森林和林木。和普通森林有所不同的是, 水源涵养林的主要功能是蓄水、调节水量、延长径流时间以及改善水质等。在防护林下, 水源林属于二级树种之一, 具有特殊意义。通常, 水源林泛指生长于河川、水库以及湖泊的上游集水区内, 以大面积呈现的现有人工林、天然林以及其它植被资源。除了具有森林普遍的一些效益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水源涵养林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洪削峰、减少泥沙入库或淤积, 以及净化水质等方面的功能。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当今世界,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全球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如历史、经济以及人为因素等的影响.森林面积和质量均出现严重下降, 这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缺乏。

在东北地区, 松花江、嫩江流域本是其重要工农业生产基地。但长期以来, 由于各种因素包括历史、经济以及社会人为等的综合影响, 流域内植被的数量和质量严重衰退,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日趋严重, 洪水与干旱灾害交替发生而且愈演愈烈 (其中比较典型的如著名的98年特大洪水) 。这些状况的存在使得松嫩两江流域水资源越来越呈现短缺的态势, 随之发生的还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解决“水问题”离不开水利工程设施建设, 离不开生物技术工程, 更离不开水源涵养林建设及发展。森林生态系统是维持和调节陆地生态系统平衡, 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森林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其具体表现为:能增加枯水流量、降低洪峰流量, 还能减少河流泥沙悬移质的含量。在不同的森林中, 物种不同, 由不同的林冠层、林下活地被物层以及凋落物层、根系层所组成的林分也在诸多方面包括结构、组成、种类、数量以及性质等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林地的物化性质以及水源涵养功能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均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更是使人们更加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以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水源涵养林的建设也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 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 我国在水源涵养林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综合研究。

2 东北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

水源涵养林是一种综合防护林体系, 该体系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为核心, 且兼顾经济、用材林两方面。水源涵养林的主要功能包括三部分, 分别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水质改善。

东北松花江、嫩江和辽河水系的水源保护林体系所防护的地区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的松辽平原。完善的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配置这一体系中的林种和树种, 怎样开发出相应的培育技术, 并使这技术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且也能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一, 做好水源涵养林的分类与规划。在进行水源涵养林的分类规划时, 应坚持一定的原则来开展这件工作, 即要基于生态和经营的观点。在建设水源涵养林时, 不但能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同时, 需要兼顾的还有生产的需要。

关于水源涵养林的划分和规划, 有学者将水源涵养林分为三个林种, 这三个林种分别为生态型、生态经济型以及经济生态型。在进行水源涵养林的规划布局时, 不但要考虑到森林的生态效益, 还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者要从整个水系出发, 着眼综合效益, 要以水系流域为单元, 结合起来。为了发挥水源涵养林主要的防护效益, 根据水路的不同形状特征以及性质, 还可以继续划分地域单元。在不同的地域单元中, 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森林结构的配置, 把整个水路网基地都置于林木的庇护之下。

此外, 依据这个原则, 还可以把江河水系划分为三个地段, 分别为源头、沿岸以及湖泊 (含水库) 。水源涵养林区就是一个特殊区。根据水源涵养林所在的不同地段, 不同水系, 水源涵养林又可被相应地划分为如下四个类型, 即护源防涸林带、护岸防蚀林带、护岸防淤林带以及综合区 (水源涵养林区) 等。这些地域单元构成了宏观的水源涵养林经营体系。

第二, 做好水源涵养林的树种筛选。显而易见, 不同林种的生存环境以及功能都各不相同。因此在林业生态工程中, 对树种有着不同的要求。罗会旺在研究马尾松与山杜英、枫香、拟赤杨和光皮桦混交后水源涵养功能后发现:以地上部分持水量来说, 马尾松纯林的持水量最大, 阔叶树纯林的持水量最小, 混交林居中。就活地被物枯落物部分持水量而言, 则反之, 阔叶树纯林的持水量最大, 马尾松纯林则最小, 混交林仍然居中。而分析土壤渗透能力和贮水能力, 可见:混交林最大, 马尾松林最小, 阔叶林居中。上述研究结果可见, 不同的贮水目的, 需要采用不同的树种。

树种选择是最基本的工作, 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造林工作而言, 树种选择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在选择树种时就出现差错, 则会造成造林不易成活的后果, 也有的会导致林分生长状态不良, 抗性比较差。

在进行树种选择时, 水源涵养林规划布局应注意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水资源的永续利用。适地适树原则是多年树种选择研究得出的结论, 也是树种选择的依据。针叶、阔叶树既能涵养水源、改善环境, 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在东北地区的水源涵养林区内, 不妨适当发展一些速生的针叶、阔叶树种。此外, 还可以选择抗旱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同时, 为了适当改善小气候环境, 也可以引进一些适应尘境条件的外来树种, 会更适宜林木生长。

第三, 采取有针对性的经营技术措施。为了研究采取不同经营技术措施后水源涵养林的防护功能的变化, 有学者开展了实地研究。结果表明:各种不同的林种需要配套采取不同的经营技术标准。以油松纯林为例, 其林冠截流率最大。相比于油松纯林, 可选择刺林冠截流率最小的槐纯林。阔叶林地土壤入渗率高于针阔混交林地, 针阔混交林地具有较高的持水量, 但是针叶人工纯林地的持水量就比较低。在水源涵养林的营林建设中, 不妨以针阔混交林地为主。还有, 林木若进行过生态抚育, 则其生长量最大。对于板栗林来说, 大水平条整地后, 其保水、保土效果就比较好。而且, 还有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鉴于以上分析, 在水源涵养林建设中, 要根据其不同的生态防护功能, 实施有针对性的不同经营技术措施。具体而言, 就是要根据经营目的、树种以及具体的立地条件的不同, 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林分结构及植被类型, 来选择不同的水源涵养林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志文, 张颖.辽东以“水源涵养林”保护为中心的生态经济建设研究[J].理论界, 2015, (1) :171.

[2]何永彬.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导向与保山绿色经济实证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 2012, (1) :74-79.

太平湖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探讨 篇10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造林技术,太平湖

太平湖流城是安徽省的重点林区,区域内既有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又有内容各异、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更有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是丰富的物种基因库,同时也是黄山区的饮用水源地,生态区位极为重要,黄山市黄山区近期提出的“旅游兴区”和促进“一湖两线三点”建设,明确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其重要的基础工作。

通过在太平湖流域水源地宜林地营造水源涵养林,可以改善流域内各村镇水源,保障饮用水源安全,进一步美化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环境,改善太平湖水文、水质状况,优化周边河流及水库森林生态系统,进一步推动林业、旅游、环保、水利、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黄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1 太平湖流域水源地基本概况

经过调研,黄山区太平湖流域各村镇饮用水源地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主要污染源包括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对水源地造成污染;畜禽粪便、没经发酵的动物粪便直接经河道流入水源地;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携带着大量的氮、磷、有机物等,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河道及下游的水源地。由于水源地未得到有效保护,水源地正在不同程度地承受着各种污染的侵蚀,水源地水质正在发生变化,水质下降,直接威胁着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和太平湖流域水环境质量。

2 太平湖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布局及内容

2.1 建设布局

建设布局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区域符合、保护水源等原则[1,2]。通过调查,将太平湖地区适宜建设水源涵养林的区域分为供水点、汇水区、支流和源头及其他区域共四大区域,共328.98 hm2,包含黄山区境内三口镇、新明乡、仙源镇、甘棠镇、耿城镇、焦村镇、乌石镇、太平湖镇、永丰乡、新丰乡、新华乡及游山公益林场共11个乡镇(场)。(1)供水点:太平湖及流域内1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点一级保护区(具体为取水点上游500 m,下游及左、右侧各200 m范围内);(2)汇水区:太平湖周围的汇水区两侧及其沿湖面第1层山脊以内的区域;(3)麻川河、浦溪河、秧溪河、舒溪河、清溪河及其洙溪河、新华河(含曹村河)、太子河、南安河、龙门河、王村河、沧溪河两侧200 m范围内及源头区域;(4)除以上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不含阮溪河、浮溪河)。分区域乡镇及面积统计表见表1。

2.2 建设内容

新造针阔混交林107.96 hm2、阔阔混交林20.89 hm2、竹林(含毛竹林及雷竹林)200.13 hm2,主要进行林地清理、块状整地、栽植、抚育管理、垦复等。各造林模式面积和规模见表2。

3 太平湖地区水源涵养林营造林技术

3.1 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一般选择坡耕地、滩涂地(不含基本农田)、宜林荒山荒地[3,4]。由森林病虫害引起松木枯死而进行采伐的迹地,重点在新丰乡、新华乡、永丰乡、太平湖镇和乌石镇境内。太平湖流域内100人以上的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具体范围为取水点上游500 m,下游及左、右侧各200 m的区域)人工林采伐迹地。

3.2 林地清理和整地

林地清理以砍灌清杂为主,严禁全垦炼山。太平湖周围及其支流区域村镇饮水源地,生态区位非常重要,施工时应尤其注重水保措施,在坡度大于25°的区域整地必须结合地形设立拦土带等水保措施,严禁采用全垦整地。对坡度15°以下的岗地可采取带状整地;16°以上一般采用穴状整地,植穴规格因树种而定,阔叶树的植穴口径80~120 cm,深度不小于80 cm;针叶树穴的口径不小于40 cm,深度30 cm以上。

3.3 造林苗木选择和来源

建设水源涵养林目的是为涵养水源、消减污染、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因此,选用的造林树种主要为水杉、池杉、杉木、香樟、榆树、桂花、柳树、枫香、光皮桦、黄山栾树、泡桐、鹅掌楸、红叶石楠、毛竹、雷竹等。

造林的苗木均选用一年生以上苗。杉木苗高要求25 cm以上,地径0.5 cm以上,阔叶树苗高50 cm以上,地径0.8cm以上,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根系发达的苗木。毛竹母竹二至三年生,胸径大于3 cm,雷竹苗一至二年生,胸径大于2 cm,母竹均需要保留3~5盘枝[5]。

苗木供应应坚持“保证质量,经济合理”的原则,按《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要求,结合黄山区实际情况,造林所需杉木、阔叶树种苗木集中在本区域内的苗木基地解决,毛竹苗及雷竹苗就地附近采购,苗木采购应做到随起随栽,保证造林成活率。造林苗木总数要考虑运输及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损耗按苗木总量的2%计。

3.4 造林密度及配置

参照《安徽省造林技术规程》及水源涵养林建设有关要求,根据水源涵养林的造林目的及各树种的特性,并结合当地林木生长和立地条件现状,确定针阔混交林3 450株/hm2,株行距为1.7 m×1.7 m;阔阔混交林2 550株/hm2,株行距为2.0 m×2.0 m;毛竹林600株/hm2,株行距为4.0 m×4.0 m;雷竹林1 050株/hm2,株行距为3.0 m×3.0 m;栽植穴一律采用“品”字型配置,穴上方挖土穴下方填土,形成小梯田,拦蓄地表径流,以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混交林提倡2个以上树种混交,单一树种不得超过5成。混交方式采用块状、行状、星状或带状混交。

3.5 栽植和抚育措施

为保证造林质量,应选派专业队进行栽植,造林苗木应尽量避免长途运输,冬末春初栽植。栽植时,保证根正干直,去除过长侧根,做到苗根舒展;填土应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分层踏实,做到根舒、苗正、土实。

新造林当年抚育2次,连续抚育3年。次数为“2-2-1”,即第1年2次,第2年2次,第3年1次;时间安排在5月前后和8月前后。抚育方式为扩穴抚育,抚育措施主要是松土、除草、施肥、培土、扶正,竹林抚育主要采取垦复。

3.6 森林防火

太平湖流域内涉及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及国有林区,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太平试验中心也分布在太平湖景区内,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太平湖内有112个湖心岛和半岛,现有林地面积约10 000 hm2,森林覆盖率达95%。一旦印发森林火灾,火势凶猛,蔓延速度快,受灾面积广;且受地形条件和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大,不易控制,难以扑灭,将对太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森林防火应加强宣传,做好林火预测预报,测定和预判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林火控制的难易程度及林火将造成的损失;并通过监测和通讯设施,及时发现林火和传递火情,及时调动扑火力量,有效地组织和指挥林火扑救。

4 结语

通过进行分区域筛选、选定造林模式及提出必要的营造林技术措施,力求通过水源涵养林的建设,不仅使区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还可以使太平湖地区村镇水源得到改善,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胡建辉.浅谈太平湖水源涵养林的综合治理[J].安徽林业,2010(3):64-66.

[2]房春雷,刘兆伟.我国水污染物排放现状与控制对策[J].才智,2011(3):245.

[3]王芳,俞欣,李文青,等.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19):48-51.

[4]江剑平,冀常和,江清平.江西省与周边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比较及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增刊1):68-70.

汉江水源地的新难题 篇11

在湖北十堰市郧西县,黄姜曾经一度是当地的主要作物,而今,只有零散的农户还在有一搭无一搭地种植,或者这种生命力顽强的作物长期被留在土地里自生自灭。

郧西位于秦巴山区,拥有适于黄姜生长的自然环境,有“中国黄姜之乡”之称。而2004年起,为了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郧西县境内黄姜加工企业除一家留作科研外,全部关停。

郧西仅仅是十堰的一个缩影。十几年前,十堰依靠黄姜种植、运输、加工、深加工等一条龙式的产业链获得巨大利润。然而,当十堰为了南水北调和环保掐断自己的特色经济命脉时,丹江口水库更上游的陕西、河南等地,黄姜产业正在蔓延壮大,蓬勃发展。

一边限,一边放,一边停,一边排。围绕南水北调水源地,上下游的政府与居民开始呈现不同的环保心态。

断臂之痛

讲起20年前培育黄姜产业的经历,郧西县环保局党委书记叶克才颇为感慨,一遍一遍不停强调:培养出一个稳定成熟的产业,难啊。

上世纪90年代初,郧西农民像挖药材一样从秦巴山区挖掘野生黄姜,并尝试 “野转家”培植。“那几年为了普及黄姜种植知识,科技协会还编了本土教材,怎么选种、什么时间播种、用什么肥、用多少肥,全有专门的操作规程,真是把农业当工业来搞。”叶克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黄姜里只有1%的皂苷,我们这里十年九灾、十灾九旱,土壤又很贫瘠,但适合皂苷生长。”1997年左右,郧西开始大面积种植黄姜。以当时每斤收购价两到三元计算,一亩地种上两年就能收个三五千斤,很多农民一下就成了万元户。

伴随着高额利润的诱惑,黄姜也开始为郧西带来负面效应。在种植方面,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种植黄姜的一幕开始上演;加工方面,由于黄姜转变为皂素的第一阶段酸水解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所以对流经此地的河流污染严重。“尤其是很多规模非常小的企业,一部分还没有资质,污水直排”,十堰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吴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那时的河里几乎看不到清水,鱼虾绝迹,臭味刺鼻。

1997年开始,黄姜加工企业的污水排放引起了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关注,但真正狠下心来治理,还是7年之后。2004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巨大压力下,十堰市做出全面关停黄姜加工企业的决定,而想要作出这样一个摧毁自身特色经济的决定,异常艰难。

“反对声音最大的群体,首先是作为行业主管的经信部门、发改部门,再一个就是行业协会。这还是市里,郧西等把黄姜当成支柱产业的县更反对。”十堰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王子捷回忆,当时各方的反对理由,第一是认为污水治理可以达到预期目标;第二是觉得不能把十堰的特色经济放倒;第三就是真的有一些县的财政要靠黄姜吃饭。“可是南水北调这是政治任务,没有办法。谁敢和中央抢水吃?”“政治任务”是每一个受访者都多次提及的词汇,王子捷对此也毫不避讳,话说得非常直白。

伴随关停决定而来的,是对黄姜加工企业“斩草除根”式的消灭。“我们的关停不是只给企业锁上门”,王子捷强调,“我们是把生产线的整个设备全都捣毁。”在叶克才的描述中,这种关停被称为“推房子、填池子”,“断水断电断路”,他说“反正跟毁了没什么两样”。对此,调水办的吴芳言语中难掩惋惜之情:“如果不是因为南水北调,治污工作肯定也会进行,但不会这么果断拒绝。当时的感觉就是,整个产业几乎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一个产业两种命运

为了给黄姜产业留下一条血脉,多方评估权衡下,十堰精挑细选了分布在多个县区的6家企业予以保留。但在新的生产工艺通过国家环评审批前,企业一律只能以科研攻关为目的,不许大规模生产。

位于十堰市区柏林镇的元康药业有限公司是6家留下来的企业之一。公司总经理陈卫坦言:不要说不能大规模生产,即便开足马力,我们的成本也比陕西、河南那些企业高得多。在陈卫眼中,虽然鄂、陕、豫三地的黄姜加工企业均要执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皂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湖北的严苛相比,其他二省的管控明显宽松。

十堰市环保局的王子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一次全国黄姜产业研讨会上,邻省环保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当着国家环保总局的面,称该省的黄姜加工企业全部达标。“可是根据我们的了解,很多并不达标”,王子捷说得有些负气,“但是我们不能管别人,只能管自己。”

作为省市间的沟通交流、经验学习,王子捷曾到外省黄姜企业考察。来到企业后,分析人员发现污水水质好得简直不可想象,便向工人询问。工人不知来意,如实相告,原来三天前该企业向污水处理设备中投入大量活性炭,短时间内吸附污染物,令水质达标。“其实那些企业是在丹江、汉江的上游,污水最终还是会进入丹江口水库。”王子捷说,只不过十堰是水源地,陕、豫是涵养水源区,所以对水质的要求相对宽松。

在与郧西隔河相望的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的漫川关镇,驶下福银线高速,走出不远便正对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一名负责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整个工厂占地150多亩,员工100多人。工厂后面的山上,满山遍野的绿色藤蔓下便是正在生长的黄姜。

水源地建设 篇12

1 地下取水水源论证的技术要求

地下取水水源论证的技术要求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等。《导则》提出的要求如表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2]采取勘察阶段与允许开采量(即可开采量)评价精度基本对应的原则;勘察阶段与设计阶段相适应的原则。对不同勘察阶段的允许开采量评价精度等要求如下:

普查阶段(D级):

①初步查明区域或需水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含水层别(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

②单孔抽水试验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③概略评价地水水资源,估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④推断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满足D级精度要求;

⑤进行区域或需水地区能否满足设计所需水量可能性的资料性分析。

详查阶段(C级):

①基本查明可能的富水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

②带观测孔的抽水试验资料或枯水期地下水动态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③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初步计算允许开采量;.

④控制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满足C级精度要求;

⑤进行水源地方案比较。

将表1中的四项内容与C、D级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精度要求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1)《导则》地下取水水源分级论证技术要求中,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程度、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精度等方面的措词上比较混乱。以地下取水三级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为例,“概略分析”含水层特征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情况;“初步估算”地下水资源等措词与《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不甚相符。

(2)《导则》地下取水水源分级论证技术要求中,对C、D级允许开采量所对应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程度、水文地质参数确定方法、地下水资源评价程度,以及三者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表述不当。《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提出的“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对应的是控制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满足C级精度要求,而《导贝》则是将“初步评价”与提交D级允许开采量对应在一起。

(3)开采方案建议上,《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中D级允许开采量针对的是区域或需水地区能否满足所需水量在资料上的可能性,C级允许开采量针对的是水源地方案比较。即根据不同精度的允许开采量提出不同的开采方案建议,而且具备较高的允许开采量评价精度时进行水源地方案比较才具有实际意义。以地下取水二级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为例,提交D级允许开采量时,达不到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的要求,且由于允许开采量评价精度不足而难以进行地下水水源地方案的比较。因此,《导则》地下取水水源论证技术要求中水资源评价与开采建议两者之间关联不当。

2《导则》对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分类分级

《导则》在水资源论证分类分级指标(表2.1.2)中,将水资源论证分类为:“地表取水、地下取水、取水和退水影响”三类,并根据相应的“分类指标”,将论证等级进一步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这种分类分级的方法是根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两部分内容来划分的。这种分级是可以的,但分类是不合理的,实质是分级及分级指标。

2.1 根据《导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包

括: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取用水合理性分析,地表取水及地下取水水源论证,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表2.1.2中“地表取水、地下取水”与“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之间是属于同一论证项目(当然属于同一个分类类别)的不同论证阶段的工作内容,而不是不同的类别之间的关系。

2.2 从水源要素的角度出发,

当将《导则》表2.1.2中的“地表取水、地下取水”两款理解为取用不同水源的不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类别时,则紧随其后的分类类别自然而然是:取用混合水、取用中水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也就是说“地表取水、地下取水”和“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之间仍不应是不同类别的关系。因为前两者是不同水源的水资源论证,后者则属于其中的部分论证内容。

2.3 自然界中的水,

既有资源属性,又具有环境功能属性,而且,当水资源经过开发利用后,其资源属性已失、或向环境功能属性发生了转化,而水的资源与环境功能属性又分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和管理。此外,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未来环境的预测评价,而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中的主要内容,如水质污染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水质恶化、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地面沉降、水环境功能降低及水生态失衡等应该归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由此看来,即使避开使用“废污水处理与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敏感用语,而单独提出“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这种分类仍是不合适的。

根据“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定义: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方案,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现象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2]。说明在分析、评价水文地质要素、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才能够合理的评价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因此,取水影响论证中的属于评价水的资源属性的内容,如水质评价、水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等内容应该归入取水水源论证。

2.4《导则》

表2.1.2“地表取水、地下取水”中,依据工业取水、农业取水、生活取水等不同要素的不同规模指标;“取水和退水影响”中,依据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不同要素的不同要求指标,是“分级指标”、而且对水资源论证进行的是分级工作。以上可以看出,《导则》在表2.1.2中,并未对水资源论证工作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分类,所谓的“分类”和“分类指标”,其实都是不同层次的分级指标。

3 水资源论证的分类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提出:“直接利用已有的取水工程或者设施取水的,经审批机关审查合格,发给取水许可证”,《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36号)明确要求:“凡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说明某些建设项目取水是不需要进行水资源论证的。加之建设项目取水的目的多种多样,因而对水资源论证工作进行明确的分类是必要的,而且在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级,才能使《导则》从宏观上、整体架构上更为合理,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脉络更为清晰、条理更为分明,对水资源论证工作更具指导意义,本文尝试性的提出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3.1 按水资源类别进行分类

地下取水水资源论证、地表取水水资源论证、混合取水水资源论证、中水利用(污水资源化)水资源论证等。

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缺点是缺乏对具体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如同为取用地下水进行水资源论证,但所包括的内容差别较大。

3.2 按取水、用水、退水不同阶段,所涉及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取水、用水、退水主体一致的水资源论证,如自备水源企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主要是为了用水;取水与用水、退水主体不一致的水资源论证,如自来水企业取水水资源论证,企业取水主要是为了供水,而且供水对象较多,主要进行取水水源论证,可不进行退水影响论证。

取水与退水主体一致的水资源论证,如矿坑排水水资源论证,取水不是为了用水和供水,而是为了退水,主要进行排水水源及退水影响论证,可不进行用水合理性分析等。

用水、退水主体一致的水资源论证,如以自来水企业、水库所供之水为水源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主要进行用水合理性分析退水影响论证,可不进行取水水源论证。

这种分类方法的特点是:分类具体,对水资源论证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论证的内容容易做出明确的要求。但分类过细,势必增加《导则》的篇幅。

3.3 根据论证实践中,论证项目的特殊性进行分类

一般类:又有工业用水、一般农业用水、自来水供水企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之分;

特殊类:又有水土保持、林业生态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这种分类方法的特点介于上述两种分类之间。上述分类可根据污水处理情况做进一步划分。

4 结论

4.1《导则》地下取水水源论证技术要求中,

对C、D级允许开采量所对应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程度、水文地质参数确定方法、地下水资源评价程度、以及三者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表述不当。应根据不同的允许开采评价精度提出相应的开采建议。

4.2《导则》

对水资源论证的分类分级的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所提到的“分类”,及“分类指标”,实质是从不同方面对水资源论证工作进行分级及相应的分级指标,并未真正表示水资源论证工作应如此分类。本文结合论证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种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级,可进一步增强《导则》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指导性技术文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322-2005) .

上一篇:智能分析优化系统下一篇:改进方案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