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源(精选7篇)
不同水源 篇1
饮用水卫生安全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联合国的报告指出,在贫困地区,有80%的疾病由饮水不安全引起,每天约有2.5万人因此而死亡。享有安全饮水已作为人权的标志之一[1]。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城乡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工农业和居民生活废水对饮用水源的污染越来越引起政府和广大居民的关注[2]。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以农村改水工作,镇江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基本达到100%。为了解不同类型水源对农村饮用水卫生质量的影响,笔者于2007-2008年对不同类型水源的农村饮用水进行了水质卫生监测调查,旨在为加强农村饮用水加工处理,保障村民的饮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7-2008年每年3-4月枯水期、7-8月丰水期,分别对以长江为水源的扬中市、内河为水源的丹阳市、水库为水源的句容市各10个乡镇自来水厂出厂水、末梢水水质进行卫生检测。检测项目包括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总硬度、铁、锰、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氨氮、硝酸盐氮、砷、氟化物、游离余氯、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等20项指标。
1.2 检测方法及评价依据
水质检验按照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依照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水质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采用Epi.Info2000录入,建立数据库。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样品合格率经χ2检验比较和水质指标配对设计t检验比较。
2 结果
2.1 水质检测
对2007-2008年每年枯、丰水期不同类型水源乡镇自来水厂监测点的出厂水、末梢水240份水样水质卫生检测分析,合格156份,平均合格率为65%。其中,扬中市农村饮用水(长江水源)的水质卫生最好,合格率为100%;丹阳市农村饮用水(内河水源)合格率为75%,不合格指标为浑浊度、锰;句容市农村饮用水(水库水源)水质卫生较差,合格率仅为20%,不合格指标为色度、浑浊度、铁、耗氧量、游离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等指标,见表1。经χ2检验,不同类型水源的农村饮用水水样卫生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 饮用水水质比较
对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检测结果进行配对分析,各项指标以长江为水源的扬中市农村饮用水水质最好,以内河为水源的丹阳市农村饮用水水质次之,以水库为水源的句容市农村饮用水水质最差。经t检验,以内河及水库为水源的农村饮用水水质的色度、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氨氮、氟化物、硝酸盐氮等指标检测结果与长江为水源的农村饮用水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以水库为
水源的农村饮用水水质的色度、浑浊度、硫酸盐、氯化物、耗氧量、氨氮、氟化物等指标与内河为水源的农村饮用水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2.3 枯、丰水期比较
通过对每年枯、丰水期不同类型水源的农村饮用水的出厂水、末梢水水质卫生检测分析,丰水期的农村饮用水水质要好于枯水期。其中,以长江为水源的扬中市农村饮用水枯、丰水期水质的pH、氯化物、氨氮、氟化物、硝酸盐氮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内河为水源的丹阳市农村饮用水枯、丰水期水质的色度、浑浊度、pH、总硬度、铁、锰、氯化物、耗氧量、氨氮、氟化物、硝酸盐氮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水库为水源的句容市农村饮用水枯、丰水期水质的锰、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氨氮、氟化物、硝酸盐氮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3 讨论
扬中、丹阳、句容均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厂矿企业尤其乡镇企业的工业废水、矿山开采的污水、特别是少数单位的工业污水未经达标治理直接向长江或内河排放,对饮用水源水质带来一定影响。随着近年来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提高,饮水与健康问题倍受群众关注。
本次调查显示,扬中市农村以水质良好的长江水为水源,当地经济比较发达,乡镇自来水厂的制水工艺先进,企业管理规范,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卫生好,各项指标均符合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丹阳市农村主要以水源取自京杭大运河以及其他通江内河的乡镇自来水厂生产的自来水,由于地方经济尤其乡镇经济比较发达,厂矿企业的工业废水向内河排放,对饮用水源的水质带来一定影响,导致农村饮用水水质的色度、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氨氮、氟化物、硝酸盐氮等指标与长江为水源的农村饮水检测结果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部分水厂浑浊度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村饮水的合格率为75%。句容市农村多以水源取自人工水库,水源水质受到工农业废水尤其周围矿山开采等因素影响。由于经济比较落后,乡镇水厂的制水工艺落后,企业管理松散,特别是枯水期水库的水量难以保证,导致部分乡镇水厂经常限时供水。经检测农村饮水的水质卫生差,水质的色度、浑浊度、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氨氮、氟化物等指标检测结果与其他水源的农村饮水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一些水厂水的色度、浑浊度、铁、耗氧量、游离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等指标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村饮水的水质合格率仅为20%。本次调查丹阳、句容两地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的色度、浑浊度、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氨氮、氟化物、硝酸盐氮等指标明显高于以长江为水源的扬中市农村饮用水,个别监测点水质pH值达到8以上,超过日常平均水平。提示以内河或水库为水源的农村饮水存在卫生隐患,为保障群众健康,需加强农村饮水卫生监管。
不同类型水源的农村饮用水水质丰水期要好于枯水期。虽然以长江为水源的农村饮用水各项指标均符合卫生标准,但枯、丰水期水质的部分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以内河、水库为水源的农村饮用水枯、丰水期水质一些指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由于枯水期水量减少,相关指标污染加剧,导致不同类型水源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指标在枯水期要相对较差。
水的感官性状是人们对饮用水的直观感觉,是评价水质的重要依据。优质的水源是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的前提,先进的制水工艺是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的重要保障[3]。本次监测结果表明,以内河、水库为水源的丹阳、句容两地农村饮用水的耗氧量、氨氮、硝酸盐氮等指标与以长江为水源的扬中市农村饮用水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内河、水库为水源更易受到有机物的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生长问题,存在藻类毒素污染的风险,而蓝藻毒素可能与胃肠道肿瘤有关[4]。为确保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质量,保障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建议丹阳、句容两地在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管理的基础上,应逐步实现以长江为水源的规模化制水工艺生产的自来水实行区域供水,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村饮用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鄂学礼,凌波.饮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6,5(1):3-5.
[2]蒋兆峰,徐虹.一起工业废水污染饮用水源水的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24(17):1821-1822.
[3]陈学敏.环境卫生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9-174.
[4]徐明,杨坚波,林玉娣,等.饮用水微囊藻毒素与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3):112-113.
不同水源 篇2
题目: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
一.选题背景
目前中国旅游业大力发展,并成为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因素,为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积极作用,各地都努力开发本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等旅游资源,探索开拓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形态,来满足人们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的需要。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独特的人文奇观与神奇的自然景观为一体,市域内有“世界遗产——武当山、针对市场开发旅游产品;同时注重水源地的保护,划发展下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旅游圣地。
战略性工程,事关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解决水源地在发展旅游中存
并且注重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水源地造成的破坏及其污染,坚持不懈的进行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利益与公益结合,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打开创经济循环,旅游产品互补,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打造“中国水都”新形象!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成熟,客源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合理的机制、完善的交通、幼稚的服务等等。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及其保护都是付出很大精力,例如加拿大人经过几十年努力,让加拿大的淡水管理科学在水质检测、保护和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等方面赢得了国际声誉。他们积极改变传统的农业运作方式,如采用低污染杀虫剂和肥料、扩大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应用面积等;通过各种法令法规和行业规划,促使石油提炼、采矿冶炼、纸浆造纸业这些既是加拿大重要产业又是排污大户的企业积极治污,减少;德国迄今为止已建立了近2万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部门对存在问题的重视以及有利的解决措施。
(二)国内研究现状
利。丹江口大坝在加高工程实施后,同时,国家和库区各地在但仍存在污染治理、体制机制、南水北调中线
1.4.5.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开发与保护问题
6.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7.处理好经济与生态关系
8.创造和谐生态文明新水都
论文大纲如下
第一章 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意义
1.2.1 保护汉江中下游的水环境
1.2.2 生态工程
1.2.3 经济工程
1.2.4 社会工程
1.3 水源地概况
1.4 水源地保护的意义
第二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旅游开发概况
2.1 安康市旅游开发概况
2.2 十堰市旅游开发概况
2.3 丹江口市旅游开发现状
2.3.1
2.3.2
2.3.3
第三章
3.1
3.24.2
4.3
4.4 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与监管执法力度
4.5 大力发展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4.6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
4.7 保护好丹江口库区水质
第五章 前景展望
不同水源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项目
采集大安市农村雨季 (丰水期) 不同地势, 即建在低洼处、雨季形成积水坑的10眼水源井和雨季水源井影响半径内无积水坑的10眼水源井的水样, 对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铁、锰等8项指标进行检测。
1.2 检测方法与评价标准
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1]。小型集中式供水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表4规定限值进行评价[2], 其中没有的指标按照该标准的表1规定限值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检测结果按项目统计整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检测指标合格情况
2008-2010年丰水期建在地势低洼处、且影响半径30 m内形成积水坑的水源井水质8项指标检测合格率见表1。
2.2 地势较高处水源检测结果
建在地势较高处、雨季 (丰水期) 水源影响半径内不形成积水坑的水源井2008-2010年水质检测合格率见表2。
2.3 统计学分析
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浑浊度单项指标合格率:地势低洼处与地势较高处水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出厂水=4.38, χ2末梢水=3.96, 均P<0.05) 。出厂水和末梢水的菌落总数单项指标合格率:地势低洼处与地势较高处水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出厂水=3.97, χ2末梢水=4.49, 均P<0.05) 。在末梢水中的总大肠菌群单项指标合格率:地势低洼处与地势较高处水源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7, P<0.05) 。色度、肉眼可见物、臭和味、铁、锰及出厂水总大肠菌群、地势低洼处与地势较高处水源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84, P>0.05) 。
3讨论
建在地势低洼处水源井 (丰水期) 影响半径内形成积水坑的水质浑浊度、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单项指标合格率较低, 存在较为严重的介水疾病传播风险。
预防性卫生监督, 是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卫生标准对饮用水建设项目在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的卫生监督, 把污染水源及危害饮水安全的一切因素、清除在工程建设项目投入使用之前。它是控制介水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3]。
按照建设部、卫生部联合发布《生活饮用水监督管理办法》和卫生部发布的《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要求, 本市由水利部门具体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从设计、施工、竣工、验收没有按规定程序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审核 (因卫生审核内容本身就包括:厂址周围环境、水源选择、水源卫生防护、输配水管网审核等) , 正因为工程建设过程中, 缺失了上述程序, 造成已建成的一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饮水隐患。
建议: (1) 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开展保护水源, 整治隐患行动。对建在低洼处的水源, 采取土方回填或修建排水设施, 使其雨季不形成积水坑, 并对下卧式水源采取水井周围水泥硬化和井盖防渗漏处理。在水源井影响半径内不得修建渗水厕所, 渗水坑和堆放垃圾、粪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水质进行净化、消毒处理。 (2) 健全强化部门间协调与配合。相关部门在落实饮水安全规划, 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时, 应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预防性卫生监督, 充分发挥卫生系统的卫生技术支持作用, 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能全面地与卫生防病结合起来, 同时应加强供水单位、供水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知识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保障供水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卫生部门应大力开展饮用水卫生安全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积极开展饮水与疾病, 饮水与健康等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 提高农民对保护水源和防范水性疾病的意识和技能。 (3) 卫生监督机构应认真做好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 切实履行部门职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1996) 《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 (2001) 》等法律、法规、标准加强农村供水单位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并实现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常态化。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形式对预防性卫生监督的内容、程序、重大意义进行宣传。
摘要:目的 通过对大安市丰水期不同地势的水源水质监测结果单项指标合格率的对比观察, 分析并阐述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通过对建在地势低洼处、雨季形成积水坑的水源井与建在地势较高处、雨季不形成积水坑的水源井水质进行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铁、锰8项指标监测, 对所有检测结果统计整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浑浊度单项指标合格率:低洼处与地势较高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出厂水=4.38, χ2末梢水=3.96, 均P<0.05) 。菌落总数单项指标合格率:低洼处与地势较高处水源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出厂水=3.97, χ2末梢水=4.49, P<0.05) 。末梢水的总大肠菌群单项指标合格率:低洼处与地势较高处水源水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7, P<0.05) 。结论 建在低洼处雨季 (丰水期) 形成积水坑的水源井, 其浑浊度和微生物指标合格率较低, 存在较为严重的介水疾病传播风险。
关键词:监测结果,统计分析,预防性卫生监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保护水源谚语 篇4
2、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3、流水是大自然不息的血液,破坏水源等于污染自己的鲜血!
4、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清水可耻。
5、资源很重要,样样不可少。
6、努力建立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
7、节约用水,浪费可耻。
8、节约能源,扶贫救济。
9、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10、当你让水白白流掉时,我们离干旱又近了一步。
11、节约用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12、水是生命之源,请君节约用水。
13、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14、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
不同水源 篇5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土壤和植被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土壤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植被也对土壤的结构、养分等产生重要影响[1]。而枯落物层作为森林水文作用的第二个功能层,是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主要作用层。研究不同林分的涵养水源对森林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其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吉富山,源头海拔5200m,全长4909km,澜沧江上中游河道穿行在横断山脉间,河流深切,形成两岸高山对峙、坡陡险峻的V形峡谷。澜沧江中游流域动植物物种较为丰富,具有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该流域的森林植被,特别是涵养水源功能,可为研究森林生态功能的持续性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澜沧江中游云县段植被-土壤系统进行调查,结合实验分析,以探讨该区典型林分的土壤理化特性和水文特性,为该区森林资源保育提供基础。
2 研究区概况
云县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临沧市东部,介于东经99°43′~100°33′和北纬23°56′~24°46′之间,南北最大纵距90.4km,东西最大横距84.2km。总面积3760km2,人口40.9万人。最高海拔3429.6m,最低海拔748m。属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暧温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9.1℃,最高气温26.9℃,最低气温13.8℃。云县东、北部与景东、南涧两县隔江相望,西与凤庆、永德县毗邻,南与临沧、耿马接壤。澜沧江在云县境内长176.5。
3 研究方法
3.1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对澜沧江中游云县段的植被进行踏查,选择代表性林分设置样地,样地面积为不小于500m2(25m×20m)。通过调查,该区森林群落可划分为7个不同的林分类型,主要树种有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印度木荷(Schima forrestii)、白花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var.candida)、牛肋巴(Dalbergia obtusifolia)、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云南越桔(Vaccinium duclouxii)、硬斗石栎(Lithocarpus hancei)、短柄石栎(Lithocarpus fenestratu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茶梨(Anneslea fragrans)、多变石栎(Lithocarpus variolosus)、小乔木紫金牛(Ardisia arborescens)、云南黄杞(Engelhardia spicata)、马樱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
在标准样地内,测量并记录该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对胸径大于5cm的树木进行每木检尺。然后,在标准地对角线上设置面积为50cm×50cm的样方3个,分别其枯落物层厚度,按未分解层、半分解层收集凋落物,就地称鲜重后带回实验室。同时,在对角线的方向挖掘土壤剖面3个,观测土壤剖面特征(层次、深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干湿度、根系分布状况等),并分层取0~20cm、20~40cm土壤环刀样和混合样,用于分析其理化性质。样地基本情况见表1。
3.2 枯落物持水量测定
将带回的枯落物风干后称其风干重;然后,在85℃条件下烘2h,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枯枝落叶的干重;计算出枯落物的干基自然含水率和单位面积干基蓄积量[2]。
采用室内浸泡法测定枯落物持水量及其吸水速度,将枯落物按未分解和半分解放入纱网袋中浸入水中,分别测定其在5min,30min,1 h,2 h,4 h,6 h,10 h和24 h的重量变化,每次取出后静置,直至凋落物不滴水为止,然后称重,所得的枯落物湿重与其烘干重差值,即为枯落物浸水不同时间的持水量,24h后的持水量为最大持水量,同时可得最大持水率(持水量与干重的比值)。
3.3 土壤持水量测定
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毛管含水量、饱和含水量;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有机质;比重计速测法测定土壤质地;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用下式测定土壤蓄水量[3]:最大蓄水量(t/hm2)=土壤总孔隙度 × 土壤深度;非毛管孔隙蓄水量(t/hm2)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 × 土壤深度。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性质
从表2中可知,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为上层明显高于下层。不同林地类型同层土壤比较,7种林分上层有机质含量大小依次为硬斗石栎林(21.57%)>马缨杜鹃林(11.90%)>思茅松林(8.61%)>短柄石栎林(6.42%)>多变石栎林(3.06%)>白花洋紫荆林(2.90%)>思茅松-木荷混交林(2.26%),而下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是马缨杜鹃林(10.10%)>硬斗石栎林(8.40%)>思茅松林(5.19%)>短柄石栎林(5.14%)>多变石栎林(1.72%)>思茅松-木荷混交林(1.26%)。可见,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是反映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两者直接影响着土壤蓄水和通气性能,也是决定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因素。从表2可知,7种林地类型土壤容重变动的总趋势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孔隙度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思茅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最大,不同林地间,土壤容重变动范围为0.67~1.74g/cm3。而总孔隙均值表现为:马缨杜鹃林>硬斗石栎林>思茅松林>多变石栎林>短柄石栎林>白花洋紫荆林>思茅松-木荷混交林,不同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变动在34.50%~74.62%之间。而从大部分林分来看,表土层的总孔隙度最大,均在34.90%以上。
4.2 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
土壤蓄水能力是评价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的主要指标之一[4]。林地土壤是水分贮蓄的主要场所,土壤水分贮蓄量和贮蓄方式受其物理性质影响很大。土壤总贮水量是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水分贮蓄量之和,反映了土壤贮蓄和调节水分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壤涵蓄潜力的最大值。其中毛管水供植物根系吸收和林地蒸发,只做上下垂直运动。非毛管水通过重力作用在土壤中可做上下运动,也可横向渗透,沿不透水层由高到低供应湖泊、河流,起着调节流量、稳定水位的功能[5]。因此,通常把这部分水量叫涵养水源量。不同林分由于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明显,其土壤的最大蓄水量和涵养水源量亦明显不同(表3)。从最大蓄水量来看,7种林分0~40cm最大蓄水量大小依次为马缨杜鹃林(2984.80t/hm2)>硬斗石栎林(2759.00t/hm2)>思茅松林(2755.80t/hm2)>多变石栎林(2752.60t/hm2)>短柄石栎林(1787.60t/hm2)>思茅松-木荷混交林(1379.80t/hm2)>白花洋紫荆林(855.80t/hm2)。从涵养水源量也有相似的分布状况。
注:- 无法采样或数据缺失,后同。
4.3 不同林分类型的枯落物涵养水源能力
不同森林类型的枯落物生物量积累数量的多少,受气候因子、林分因子、树种生物学特性以及人为经营活动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6,7]。从表4中发现,不同林型的枯落物蓄积总量变化较大。7种林型中蓄积量最大的是短柄石栎林,为13.26 t/hm2,蓄积量的大小关系是:短柄石栎林 > 硬斗石栎林 > 马缨杜鹃林 > 思茅松-木荷混交林 > 白花洋紫荆林 > 多变石栎林 > 思茅松林。总的来看,阔叶林中凋落物的蓄积量要多于针叶林的蓄积量。
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多用干物质的最大总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来表示,最大持水量越大枯落物持水能力就越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枯落物对降水的截留能力。其值的大小与林分组成,林龄,枯落物的组成、累积状况有关[8,9]。
不同林型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林分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变动范围为9.06~30.58t/hm2,相当于0.91~3.06mm水深。其中短柄石栎林、白花洋紫荆林和马缨杜鹃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较高,分别为30.58t/hm2、25.45t/hm2和23.39t/hm2。而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变动范围在89.50%~218.17%之间,依次为:白花洋紫荆林>马缨杜鹃林>硬斗石栎林>多变石栎林>短柄石栎林>思茅松-木荷混交林>思茅松林。同一林型的最大持水率与最大持水量呈现出不同的规律,这是因为最大持水率还与枯落物本身的生物量和结构有关。此外枯落物的分解程度也影响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枯落物分解程度越高,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越高。
5 结语
(1)不同林地类型其土壤有机质状况变化较大,7种林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层明显高于下层。
(2)从土壤容重的均值看,思茅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最大,不同林地土壤容重变动范围为0.67~1.74 g/cm3。总孔隙均值表现为:马缨杜鹃林土壤的总空隙值最大,不同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变动在34.50%~74.62%之间。
(3)0~40cm层最大蓄水量和涵养水源量的高低顺序一致,依次为马缨杜鹃林 > 硬斗石栎林 > 思茅松林 > 多变石栎林 > 短柄石栎林 > 思茅松-木荷混交林 > 白花洋紫荆林。
(4)7种林分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变动范围为9.06~30.58t/hm2,相当于0.91~3.06mm水深;其中短柄石栎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最高,为30.58t/hm2;而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变动范围在89.50%~218.17%之间。
摘要:对澜沧江中游云县段流域7种不同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和林地枯落物水文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不同林分土壤上层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下层;不同林分土壤容重变动范围为0.67~1.74g/cm3;不同林分土壤总孔隙度变动在34.50%~74.62%之间;不同林分中,马缨杜鹃林具有最大蓄水量(2984.80t/hm2)和最大涵养水源量(1860.00t/hm2);不同林分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变动范围为9.06t/hm2~30.58t/hm2,相当于0.91~3.06mm水深;而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变动范围为89.50%~218.17%。
关键词:土壤特性,凋落物,水源涵养,澜沧江中游
参考文献
[1]S.T.特鲁吉尔.土壤与植被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韩同吉,裴胜民,张光灿,等.北方石质山区典型林分枯落物层涵蓄水分特征[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275~278.
[3]刘青泉,李家春,陈力,等.坡面流及土壤侵蚀动力学Ⅱ:坡面侵蚀[J].力学进展,2004,34(4):493~506.
[4]赵世伟,周印东,吴金水.子午岭北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119~122.
[5]彭明俊,郎南军,温绍龙,等.金沙江流域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108~109.
[6]张振明,余新晓,牛健植,等.不同林分枯落物层的水文生态功能[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3):139~143.
[7]王德艺,李东义,冯学全,等.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8]林波,刘庆,吴彦,等.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9(4):346~352.
不同水源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易县居民饮用水来源大致分为3类:家用井水、自来水和山泉水。家用井水来自于自挖井、共用井、公用井、压把井和机钻井, 其井深度在10~60 m之间, 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带;自来水指由水塔通过输配管道供给用户的集中供水的深井水, 来自自来水的井深一般在80 m以上, 主要分布在县城、平原乡镇和部分丘陵乡镇;山泉水指居民自挖的浅池或浅井收集的山泉涌出的水, 一般井深在2 m左右, 分布在山区。
1.2调查方法
按《河北省居民生活饮用水水碘分布调查方案》对全县不同水源开展调查。以行政村为单位, 对集中供水的村, 每个调查村随机抽取并采集1份末梢水。对分散式供水的自然村, 如水源少于5个的村, 全部采样检测;如水源多于5个的村, 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随机抽取5户居民饮用水水样。
1.3 水样采集
乡镇防保医生在村医带领下入户进行水样采集, 饮用井井水从井中新打出的水采集, 压把井的水要先放水3~5 min, 自来水要先放水8~10 min。水样用聚乙烯塑料瓶封装, 取样前用水源水震荡洗涤瓶内壁和瓶盖3次, 然后取样100 ml, 并将瓶盖盖紧。水样密封装箱保存于4℃, 及时送保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碘实验室检测。对水碘值过高或过低者要进行复检。
1.4 水样检测
水样采集与保存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2], 水碘检测采用水中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法[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推荐) 。
1.5 评价标准
水碘含量<10μg/L为碘缺乏地区[4], >150μg/L且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大于400μg/L, 为高碘地区, >300μg/L且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大于800μg/L、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5%为高碘病区[5]。
1.6 统计学分析
将水碘检测结果录入Excel 2003表, 按不同水源类型分别对饮用水水碘含量进行统计, 水碘含量以±s表示。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齐性检验 (Levene法) , 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Student-Newman-Keuls法) , α=0.05为检验水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县水碘含量
全县共检测水样1 024份, 水碘范围为0.00~18.39μg/L, 水碘含量为 (2.22±1.49) μg/L。其中0~<5μg/L的份数978份, 占95.51%;5~<10μg/L的份数44份, 占4.30%;≥10μg/L的份数2份, 占0.19%。
2.2 家用井水水碘含量
检测家用井水742份, 其中0~<5μg/L的份数708份, 占95.42%;5~<10μg/L的份数33份, 占4.45%;≥10μg/L的份数1份, 占0.13%。
2.3 自来水水碘含量
检测自来水228份, 其中0~<5μg/L的份数216份, 占94.74%;5~<10μg/L的份数11份, 占4.82%;≥10μg/L的份数1份, 占0.44%。
2.4 山泉水水碘含量
检测山泉水54份, 其中0~<5μg/L的份数54份, 占100.00%;5~<10μg/L的份数和≥10μg/L的份数均为零。
2.5 不同水源水碘含量比较
不同供水来源饮用水水碘均值均低于2.5μg/L, 不同水源水碘含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11, P<0.01) 。自来水与家用井水水碘含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q=1.79, P>0.05) 。山泉水与家用井水和自来水水碘含量分别比较, 山泉水低于家用井水和自来水 (q=9.14、9.41, 均P<0.01) 。见表1。
3 讨论
环境中的碘主要通过饮食进入人体, 而饮食中的碘来自于所处的生存环境, 因此环境中的碘含量分布决定和影响人体的碘营养水平。外环境碘来源中, 80%~90%来自于食物中的碘, 5%来自空气中的碘, 10%~20%来自饮用水中的碘[6]。虽人体摄入的碘主要来源于食物, 但食物来自于动植物, 而所有的动植物都离不开水, 故饮用水是影响人体碘摄入最主要和基本的因素。由于饮用水中的碘系土壤和岩石中的碘溶解而来, 且碘含量较为恒定, 故水碘含量能代表外环境的碘水平。
此次全县不同水源碘含量调查, 家用井水、自来水和山泉水水碘均值均在2.5μg/L以下, 水碘含量均很低, 依据《碘缺乏病病区划分》标准, 易县为重度碘缺乏地区。在不同水源中, 山泉水碘含量最低, 均值仅为0.93μg/L, 原因为山区地质结构主要为岩石和沙土结构, 相对缝隙大, 水容易渗透通过, 而山泉水为地表浅层水, 碘容易淋融到地下深层。家用井水与自来水碘含量均较低, 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在易县无论井深浅其水源缺碘。
根据水碘调查结果, 易县为碘缺乏病高危县, 需要重视和加强碘缺乏病的监测与防治, 按《食用盐碘含量》[7]标准普及碘盐。由于山区是缺碘程度最重的区域, 所以今后应加强山区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 首先山区应改掉饮用山泉水的习惯, 改为饮用深井水, 同时采取加强宣传教育、重点监测、重点补碘等干预措施。目前国家《碘缺乏病病区划分》标准中, 对病区类型划分确定的参考指标只规定了8~10岁儿童尿碘和8~10岁儿童甲状腺肿以及克汀病的有无作为参考指标, 并未有水碘参考指标, 故建议在《碘缺乏病病区划分》标准中增加水碘参考指标, 结合水碘含量的高低确定缺碘程度及病区病情轻重。同时建议因地制宜, 因水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质、不同水源类型及水碘值范围, 制定出不同的补碘参考标准, 以利于更加科学地防治碘缺乏病。
摘要:目的 了解河北省易县不同水源饮用水水碘含量, 为碘缺乏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河北省居民生活饮用水水碘分布调查方案》对不同水源饮用水水碘含量开展调查。以行政村为单位, 对集中供水的村, 每个调查村随机抽取并采集1份末梢水。对分散式供水的村, 如水源少于5个的村, 全部采样检测;如水源多于5个的村, 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随机抽取5户居民饮用水水样。水碘检测采用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法。结果 检测家用井水水样742份, 水碘含量为 (2.26±1.48) μg/L;检测自来水水样228份, 水碘含量为 (2.40±1.53) μg/L;检测山泉水水样54份, 水碘含量为 (0.93±0.61) μg/L。不同水源水碘含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11, P<0.01) 。自来水与家用井水水碘含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q=1.79, P>0.05) 。山泉水与家用井水和自来水水碘含量分别比较, 山泉水低于家用井水和自来水 (q=9.14、9.41, 均P<0.01) 。结论 易县不同水源水碘含量均很低, 由于山泉水水碘含量最低, 所以今后碘缺乏病干预的重点应是山区。
关键词:不同水源,水碘,调查
参考文献
[1]徐清, 刘晓端, 汤奇峰, 等.山西晋中地区地下水高碘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中国地质, 2010, 37 (3) :809-815.
[2]GB/T 5750.2-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与保存[S].
[3]王海燕, 刘列钧, 李淑华, 等.适合缺碘及高碘地区水碘检测的方法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 2007, 26 (3) :333-336.
[4]GB 16005-2009.碘缺乏病病区划分[S].
[5]GB/T 19380-2003.水源性高碘地区和地方性高碘甲状腺肿病区的划定[S].
[6]马泰, 芦倜章, 于志恒.碘缺乏病[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47-54.
不同水源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闵行区外环线以西区域由闵行区某水厂供水, 其源水为黄浦江水;浦江地区由临江某水厂供水, 其源水来源为青草沙水库;二家水厂水质处理工艺均采用絮凝剂加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及氯制剂消毒方式制水。外环线以东区域及江川老工业区的4家大型国企分别由长桥某水厂与企业自备水厂供水, 其源水均取自黄浦江水, 采用絮凝剂常规处理及氯制剂消毒方式制水。
1.2 样品采集
13个街道镇每个按供水厂家设立管网水和二次供水各1个采样点。如该街道由1家水厂供水, 设立管网水、二次供水采样点各1个;如由两家水厂供水, 则每家水厂分别设立管网水、二次供水采样点各1个。如无二次供水, 则仅设管网水采样点。同时在4家企业自备水厂设置管网水采样点各1个, 全区共设生活饮用水采样点37个 (管网水21个、二次供水16个) 。每月采样1次, 应采监测水样455件, 实际采样408件。黄浦江源水的样品171件, 青草沙水库源水的样品237件。深度处理的样品166件, 常规处理的样品242件。采集、保存、运输及检测均按照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
1.3 监测项目
管网水与二次供水检测项目均为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 H值、铁、锰、耗氧量、氨氮、总氯、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 共12项。
1.4 结果评价
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评价按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进行, 每份水样有1项检测项目不合格即判定该水样为不合格。
1.5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数据类型选择t检验或方差分析, 以α=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不同源水生活饮用水总合格情况
检测结果显示, 黄浦江源水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总合格率为74.85%, 青草沙水库源水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总合格率为97.4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07, P<0.05) 。67项不合格项目中, 青草沙水库源水的仅占6件, 20个氨氮不合格中黄浦江源水占了18件。见表1。
注:不合格项目栏 () 内数字为不合格样品数。
2.2 不同源水常规处理工艺水质检测情况
使用常规处理工艺, 青草沙水库源水的生活饮用水检测共201件, 水质总合格率为97.51%;黄浦江源水检测共41件, 水质总合格率为48.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33, P<0.05) , 两者项次数总合格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2=123.94, P<0.05) 。见表2。
2.3 不同源水深度处理工艺水质检测情况
使用深度处理工艺, 青草沙水库源水的水质总合格率为97.22%, 黄浦江源水的水质总合格率为83.08%,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3, P<0.05) 。两者项次合格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2=6.32, P<0.05) 。见表3。
2.4 黄浦江源水2种处理工艺水质检测情况
黄浦江源水经深度处理, 水质总合格率为83.08%, 常规处理总合格率为48.78%,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48, P<0.05) , 两者项次合格率差异, 亦有统计学意义 (χ2=24.85, P<0.05) 。黄浦江源水经深度处理后水质总合格率与项次合格率仍比青草沙水库源水常规处理后的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1.96, P<0.05;χ2=31.93, P<0.05) , 见表4、表5。
2.5 青草沙水库源水二种处理工艺水质检测情况
青草沙水库源水经深度处理后水质总合格率为7.22%, 未经深度处理水质总合格率为7.2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0.05) 。两者项次合格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χ2=0.75, P>0.05) 。见表6。
2.6 深度处理对氨氮的影响
黄浦江源水经深度处理后, 氨氮合格率有明显提高 (χ2=4.78, P<0.05) ;青草沙水库源水经深度处理后, 氨氮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 P>0.05) 。黄浦江源水经深度处理后氨氮合格率仍旧低于常规工艺的以青草沙源水的饮用水 (χ2=6.65, P<0.05) 。见表7。
注:黄浦江深度处理水氨氮合格率与青草沙水库常规处理水比较, χ2=6.65, P<0.05。
3 讨论
青草沙是中国长江河口的一个冲积沙洲, 位于长兴岛的西北方, 长江口江心部位, 不受陆域排污的干扰, 水体水质属于一类至二类, 拥有大量优质淡水, 水量丰富, 2006年9月1日, 上海市政府决定将青草沙建设成为上海的水源地, 年均径流总量为4 896×109m3, 是黄浦江的49倍, 成为上海市难得的优良水源地和城市供水的战略储备。黄浦江上游地处中国东部平原感潮河网地区, 承担上海市超过50%源水供水量, 是上海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为了保护这一生态敏感区域, 上海市1985年建立了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 1999年进一步划出“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 扩大“准水源保护区”, 使得整个保护区面积达到1 058 km2, 期间先后颁布了《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并配套以污染源综合整治、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和排污交易制度。以上一系列措施虽然在水源地工业和畜禽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但水源水质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水源长期处于四五类水平, 水源地仍然面临严峻环境压力[3]。检测结果显示, 青草沙水库水源水出水质量明显优于黄浦江源水, 黄浦江源水出水超标项目以耗氧量与氨氮为主, 表明黄浦江源水有机物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 需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减少污水排放等保护措施。
氯胺消毒法、活性炭处理等工艺虽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水质耗氧量超标的问题, 但该工艺不适于处理进水氨氮含量较高的源水, 无法有效降低进水中的氨氮含量。另外, 水中氨氮含量较高, 会使管网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超标[2,3], 造成婴儿高铁血红蛋白症, 且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后会产生致癌、致突变、致畸物质[3,4]。黄浦江源水经常规处理后, 氨氮超标仍接近8%, 深度处理还有2%不合格, 合格率仍低于青草沙水库。
黄浦江源水常规处理水质虽然比黄浦江上游镇级水厂合格率高[5], 但合格率却不到50%, 经深度制水工艺处理后水质总合格率提高了34.3%, 表明深度处理对提高黄浦江源水出水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深度水处理工艺能有改善水源中有机物污染状况[6], 以黄浦江为源水的水厂应尽快采用深度处理工艺, 有效提高水质质量。
青草沙水库源水经常规处理工艺后, 水质总合格率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接近深度处理工艺的水质合格率, 无实质性差异, 如果考虑成本的话, 常规处理可以满足日常用水需要。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水源水与水质工艺处理方式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方法 按不同源水来源与处理工艺在辖区内设置生活饮用水采样点37个, 每月采样检测, 共采集水样408件。结果 黄浦江源水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总合格率为74.85%, 青草沙水库源水的水质检测总合格率为97.47%,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07;P<0.05) 。黄浦江源水经深度处理后, 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总合格率为83.08%, 常规处理水质总合格率仅为48.78%,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48;P<0.05) ;青草沙水库源水经2种不同工艺处理后, 水质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水质以青草沙水库为源水的优于黄浦江源水。源水与处理工艺决定水质的优劣, 应逐步选用优质源水和深度处理工艺, 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污染, 有效提高水质质量。
关键词:水源水,处理工艺,生活饮用水
参考文献
[1]车越, 杨凯, 范群杰, 等.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 (2) :163-170.
[2]付婉霞.饮用水氨氮的去除方法综述[J].能源环境保护, 2006, 20 (3) :15-17.
[3]陈雪湘.桐庐镇生活饮用水源水中氨氮污染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9, 25 (6) :646-647.
[4]朱南文, 高廷耀, 周增炎, 等.饮用水生物脱氮技术现状[J].水处理技术, 1999, 25 (4) :214-218.
[5]孙中兴, 姜永根, 曹雪英, 等.上海市松江区2008—2011年农村饮用水监测点水质检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 2012, 24 (12) :6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