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作业

2024-10-07

优化数学作业(精选12篇)

优化数学作业 篇1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知识落实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在实际教学中, 数学作业状况不佳:一是作业整齐划一无梯度, 优秀学生吃不饱, 学习上缺乏创造力和积极性。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则难以按时完成, 更有甚者干脆就抄别人的作业, 应付了事;二是注重结果, 忽视过程, 学生往往依葫芦画瓢, 不知其所以然;三是作业重复多, 形式少, 内容枯燥, 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上出现这些情况很大程度源于教师设计的作业。一些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内容随意, 缺少动手操作性, 形式单调、缺乏过程性, 脱离学生生活等。针对以上弊端, 我在教学中进行如下调整:

一、作业典型化

重复的作业, 可以巩固知识点, 但是一味的重复, 使学生厌学。故在作业的选择上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动态问题总是困扰着学生,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使学生掌握动态思想是关键。

例:梯形ABCD中, AD∥BC, ∠B是直角, AD=24cm, AB=8cm, BC=26cm, 动点P从点A开始, 沿AD边, 以1cm/s的速度向点D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 沿CB边, 以3cm/s的速度向B点运动。

已知P、Q两点分别从A、C同时出发, , 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 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假设运动时间为t秒, 问:

1.t为何值时, 四边形PQCD是平行四边形?

2.在某个时刻, 四边形PQCD可能是菱形吗?为什么?

3.t为何值时, 四边形PQCD是直角梯形?

4.t为何值时, 四边形PQCD是等腰梯形?

动态问题考查学生利用动静结合、图形变换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解题方法很重要。典型例题给学生指明方向, 再用练习加以巩固。

二、形式多样化

经常变化作业的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错题型作业

错题型作业是教师利用学生常犯的错误,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整理找出错误的原因, 制定策略并积极开展有效的训练, 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最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把错题分类整理。大致分为 (1) 因概念不清所引起的错误 (2) 因计算粗心引起的错误 (3) 因审题不仔细引起的错误。学生整理后针对自己的典型错误, 有的放矢地选择2—3题加以巩固。

2.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 培养兴趣, 发展各种能力。如学习几何知识时, 让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这样让“学”融于“做”中, 在“做”中加深理解。

3.合作型作业

合作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法宝, 教师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曾尝试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编制单元检测卷, 编制的过程中,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复习本单元内容, 找重点, 列提纲, 然后分工合作。在编制试卷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 明确分值, 同时培养了同学合作意识。

作业还有很多类型, 例如阅读型作业、实验型作业、探究型作业、调查型作业、想象型作业、观察型作业等等, 采用什么类型的作业, 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三、作业层次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 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设计作业时,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 设计多层次的作业, 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在设计作业时, 设计三个梯度, A类为基本题, 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的, 浅显易懂, 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识,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B类是提高题, 这类题目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 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C类是发展题, 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多样性。

例1:在学习了统计图后设计作业:

A档题: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间内各种交通工具及人员流动情况, 然后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B档题:收集数据后, 分别进行分类统计, 并用三种统计图表示你所收集的数据。

C档题:根据统计图表分析出由于车辆类型杂、数量大、车速快, 易造成交通事故, 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后设计作业:

例2:甲、乙、丙、丁四名打字员承担一项打字任务, 若有这四人中的某一人单独完成, 全部打字任务, 则甲需要24小时, 乙需要20小时, 丙需要16小时, 丁需要12小时。问:

A档题:如果甲、乙、丙、丁四人同时打字, 那么多少时间完成?

B档题:如果按甲、乙、丙、丁的次序轮流打字, 每一轮中每人各打1小时, 那么需要多少时间完成?

C档题:能否把 (B档) 题中所说的甲、乙、丙、丁的次序作适当调整, 其余都不变, 使完成这项任务的时间至少提前半小时?

作业层次化, 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和快乐。

四、作业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作业设计中必须要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业中集中注意力, 并保持饱满的热情, 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如:当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 我设计了“二十四点”游戏题, 题目如下: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 其游戏规则是:任意四个1———13间的自然数, 将这四个数 (每个数用且只能用1次) 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使其结果等于24。如对1、2、3、4所作运算: (1+2+3) ×4=24 (1) 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运用上述规则三种不同方法的运算, 使其结果等于24。 (2) 现有四个数3、5、7、13仍运用上述规则, 写出一种运算式, 使其结果等于24。这样, 学生在快乐的作业中获取知识。

五、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完成数学作业, 为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机会, 使他们真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之后, 布置如下作业:

例:爸妈为你进行教育储蓄, 现有一万元钱存入银行, 计划五年后当你升入大学时取出使用, 现有如下存钱方案:

(1) 整存5年

(2) 每存一年取出本息, 再重新存入

(3) 先存二年, 再存三年

(4) 先存三年, 再存二年, 等等……怎样存收益最大?

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到银行咨询利率的问题, 认真计算, 进行比较, 使学生在认识、使用数学知识, 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 我们要把学生从过多过滥作业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 让能力在作业中提升, 思维在作业中发展。让作业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优化数学作业 篇2

上会中心小学 张秀良

一、学习、研究、反思,不断提高科研素质,推进课题研究。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

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优化课堂作业设计的多篇文章。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课题组还每半个月聚到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2、对照课题方案,开展课题研究与常规课相结合。

研究之初,课题组老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常规课。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来优化课堂作业设计,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3、注重反思,不断积累。

依据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过程,让老师对照课堂、对照问题、对照案例进行反思、揣摩、比较,提高课堂作业设计能力。教师们定期围绕课题在实践中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教学前后的初衷、感悟、设想等进行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撰写教后记,为今后参与教学的老师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二、研究成果。

1、优化练习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学习的准备,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拓展,都需要借助数学习题和组织数学练习来完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我们不断对“练习”重新进行审视、思考、定位。在教学中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学生的无效和低效劳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⑴增强趣味因素。

趣味因素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它不单单指给学生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设计一道有趣的题目,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实际上,教师恰到好处的一句妙语,幽默的教态,风趣的评价,优美的板书等也都能体现出趣味性来,就拿我们练习中经常看到的填空、判断、选择、应用题等来说,如果给这些“老面孔”加以“美容”,把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改写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选择题改为“反复比较,慎重选择”;连线题改为“手拉手”或“最佳搭档”;应用题改为“活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加问题表述的亲和力,学生自然就会感到轻松、有趣、充满自信。

⑵体现生活数学。

新课程理念认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我们要让他们在来自生活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当然,我们老师在寻找体现生活数学事例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生活化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千万不能为生活化而生活化,避免牵强附会,忽视生活化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宗旨。

⑶注重实践活动。

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因为它本身具有的直观性往往可以使人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

⑷设计开放情境。一提到“开放”,很多人认为就是设计一两道难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其实不然,它可以课前开放,让学生搜集数学信息,为准备性练习做好铺垫,也可以课中开放,针对形成性练习和巩固性练习从条件不完整,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策略不统一等方面来设计。还可以课后开放,迁移拓展。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⑸点拨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它们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可以找到一明一暗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另一条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宜看明。在练习环节上,如果我们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他们看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含的思想,并注意结合具体环节点拨学生领悟这些思想,那么他们的素质将会达到质的飞跃。小学阶段普遍应用的思想方法有很多,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整体代入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等。

2、改革作业评价。

根据学生的差异,以“成功体验”为依据,以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标准,确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进行分层评价,要求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分层评价因层而异,重在激励,不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一个班的学生。分层评价表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题目上,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使学困生达到较低标准时也有得优的机会。使优等生在较高要求的标准下,追求更高质量的作业。比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对于学困生如果算错,及时订正到全对,可以给一个优,而对于优等生则要求一次或最多两次成功才能得优。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他们完成作业并积极完成作业的兴趣。

3、其他成果。

⑴通过一个阶段地实验和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课题组所以成员的努力,每位教师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组内与大家交流分享,使全体课题组教师受益匪浅。大家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⑵通过一阶段的实验和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本课题研究将教师们引领到了教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学习研究探索中。通过学习实践,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科研方法。数学教研组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活动,教师们研究热情高涨。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下阶段研究方向。

1、提倡学生进行数学小课题研究,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深切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设计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 篇3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巩固课堂知识,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可以反馈教学的信息和效果。因此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数学作业的优化与改革。

一、作业布置要注重趣味性,开放灵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听课需要兴趣,做作业更是需要兴趣。因此我们的作业布置一定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注重趣味性,开放性,灵活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不至于厌倦数学作业。那么,如何才能保证作业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呢?首先,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所布置的作业既要有口头的,又要有书面的;既要有需要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又要有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这样荤素搭配,学生会觉得作业更丰富,不会那么单调枯燥。其次,我们要开放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不能将数学仅仅当做是数学,仅仅当做是一门考试的科目,还要使数学联系生活,使数学的范围和功能扩大,走向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学生学以致用,就会对数学作业产生兴趣。例如,在上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索,画出生活中的三视图,比如:画手电筒、画圆锥沿着轴截面切成两半等等。这样的作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也是乐于去做的,这种作业会比机械的做题、求解要有趣的多,但是也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

二、作业布置要注重典型性,以质取胜

高中不比小学和初中,有大量的时间做作业,高中一切时间都是宝贵的,是不容浪费的,因此题海战术不仅是学生畏惧的,也是我们教师感觉到无效、无奈的。因此我们要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注意避免题海战术,注重所布置的作业的典型性,一道题代表一类题,学会一道题就弄懂一类题,以质取胜。这就要求我们精选数学作业题,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试题,当然也可以根据所学的课程自行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题目,每次只留一两道就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样的数学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还折射出他们的数学教育观念。也反映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而我们布置作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做作业来巩固和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所以,当我在教学中布置作业时,是按我当天所传授的知识点来布置的,略有新旧知识的综合。尽量做到少重复。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上不失去兴趣。

三、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是以模块为单位设置课程的,每个模块要求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不尽相同。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模块基础会不同,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模块基础也会不同。根据这种情况,我在设计作业时精心做了准备。在讲每一个模块前,我都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对学习本模块知识储备不够的学生提前布置相关知识的作业,使其为后继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我在讲解三角函数定义之前,先让学生复习了初中的相关知识,为高中三角函数的学习扫清了障碍,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过渡自然,提升了自信。这样便可以从学生擅长的模块入手,先易后难,各个击破,为数学教学整体提升创造了机会。比如,在讲解必修二之前,教师可以事先让立体感差的学生看一些模型,或动手做一些模型,甚至可以让他们试着画出模型抽象成的几何体,培养其立体感。再如,教师在讲必修五的“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前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用十字相乘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题,使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这个过程告诉学生,机会总是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头上的,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未雨绸缪。

四、作业反馈力求高效化

作业评价是作业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每次数学批改作业的时候,不只给出对错判定和作业等级,还要注重发挥好作业评价的激励、引导、交流等功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和每次作业的具体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在解题中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像批改语文作业一样,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下一句或一段评语,语言应极带感情色彩,以情服人,既包含老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感,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看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老师为你感到骄傲”“你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吗?找一找”、“你这样做是不是更好?”“期待着你的进步”等等。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不仅要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意志、品质、兴趣和习惯等因素,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意识、创新习惯。采取多种作业评价方式,机智藝术地处理学生的作业等级。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总之,高中数学作业不但要照顾到高考的需要,又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教师评价学生,从中获取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途径,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数学的作业布置与设计,在“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人文化”等教育理念指导下,布置科学、合理的作业,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优化数学作业 篇4

一、作业设计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具有情境性的作业设计,能融入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认真主动去完成。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知识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把数学作业融入到生活之中,从而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比如,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后,笔者设计了“二十四点”游戏的作业题,让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运算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对作业设计的大胆突破,使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活泼。

二、作业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笔者常在作业的设计中设置了一些能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知识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请4人为一组,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来测量旗杆的高度,不能爬上旗杆,也不能想办法把旗杆倒下,测量的工具有卷尺、标杆、镜子等。课后,学生们的兴趣表现得非常浓厚,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很好地进行探究活动,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些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往往又需要教师来挖掘、来引导。教师的挖掘、引导,不仅表现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作业的设计上同样可以做得很好。

比如,在讲授“从问题到方程”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你能根据方程2x+3=10编一道应用题吗?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编题目,不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作业设计要注重层层递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完成练习,而不是给学生带来负担,增大压力,失去信心。因此,笔者在作业设计中,做到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作业分层,作业经常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出现,来为学生减负。

比如,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应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已知函数y=mx2+6x+1(m是常数).

求证:不论m为何值,该函数的图像都经过y轴上的一个定点。

问题1:若该函数是一元二次函数,写出m的取值范围。

问题2:若该函数的图像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值。

问题3:若该函数的图像与y轴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优化中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呈现方式 篇5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宣化区侯家庙中学课题组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形成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它已成为学生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成为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教师应当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不应当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作业应该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快乐实践、探索创新的园地。然而,当前的中学数学作业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作业量过重,不具有针对性;作业形式单调,不具有多样性;作业内容统一,不具有层次性等。作业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无助于学生的学习,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已势在必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教学中,我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注重作业的趣味性与实践性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的效率就高。但长期以来,由于接受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没有多加思考,只是照本宣科。使很多的学生丧失了做作业的兴趣、学习数学的灵气和创造的激情,这不仅直接影响作业的有效性,而且还严重影响学生后续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在作业设计中,必须要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业中集中注意力,并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使其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形成在快乐中做,在做中乐学的良性循环。如:当学生学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后,我设计了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作业。题目如下:某商场正在热销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玩具和徽章两种奥运商品,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此处图略),求一盒“福娃”玩具和一枚徽章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这样有趣味性的作业不仅可以帮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作业过程中的乐趣,使他们对作业的态度从“要我做”转变到“我要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作业题进行大胆地突破,让数学作业变得轻松、活泼。如在八年级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学完了《勾股定理》后,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如下作业题:有一盖子封着的长方体盒子。如图所示:

(1)若按棱将这个长方体剪开,至少需要剪几刀,才能摊开铺成一个面?(2)今有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盒子的表面爬行到B点,请你为它设计一条最短路线?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长为5,宽为3,高为4,求这条最短路线的长?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树立了数学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只要仔细观察,潜心研究,人人都可以成为发现、发明创造的人。通过作业学生既学到了知识,能力又得到了提高。同时这样也让学生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成就感,体验到自身获得知识后的自豪感。

二、注重作业的质与量

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题海”泛滥成灾,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益低,作业质量差、数量多,缺乏典型性。

首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切忌信手拈来、滥竽充数的作业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骛远、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例如讲解《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节,我设计了练习:已知△ABC中,∠A=50°,O是△ABC的外心,I是△ABC的内心,分别求∠BOC和∠BIC的度数。这道题既要学生理解外心、内心的含义,又要知道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本节知识。题目无法穷尽,题型更是千变万化,教师应自己跳入题海淘金,学生在岸上拾宝。

其次还应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当然,作业量的确定还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

三、注重体现作业的协作性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要有一定的协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中国有句众人皆碑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其实也体现了合作性学习的优越性,因为通过合作可以取长补短,通过合作可以增进友谊,通过合作也可以增强团结精神。因此我在数学作业中布置一些具有合作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例如,适当时可根据实际,让学生自编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外作业(互相交换做),完成后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交换批改,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作业。这种作业设计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还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再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3~5人为一组,运用相似三角形知识设计方案来测量某棵大树的高度,不能爬上大树也不能把树砍倒,工具有卷尺、标杆、镜子等。如此一来同学们通过实践活动强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四、注重施“业”的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优化作业设计时,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

教师要因材施“业”,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A组,基本题。重在“双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B组,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C组,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适合班上少数“尖子生”。

如《分解因式》作业设计: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x2+4x+4;(2)25a2+10ab+b2;(3)(x+y)2+10(x+y)+25;(4)a4-18a+81。其中(1)、(2)为必做题,(3)、(4)为选做题。其中必做题要求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对于A层学生只要能正确完成(1)、(2)就可获得优秀,B层学生还能正确完成(3)也可获得优秀,而C层学生要全部正确完成这4题才可获得优秀。这样在学生习中形成竞争意识,让A层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得,让B层学生感到自己还有上升的空间,鼓励C层学生向更高要求努力。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只要同学或老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这极大的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数学基础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我还鼓励大家向更高层次的作业挑战,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至于使们们固步自封。因此,在作(上接第29版)业中,教师要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都有“露一手”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

五、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数学的重要作用是培养思维能力。在作业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作业题如果总是封闭的,答案“非此即彼”,容易束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养成“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

传统数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例如:教材中“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还应补充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

我们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而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是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必要措施。开放性作业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了相似三角形识别方法后可设计作业:如图,D、E两点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DE与BC不平行,当满足▲条件(写出一个即可)时,△ADE∽△ACB。

这种开放性的作业是培养学生探究求异创新的有效形式之一,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在作业中,我常常把课本上的一些封闭题进行变式,让学生作业。如:八年级数学教材上一道题目是这样的“如图,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的任意一点,DE⊥AG于E,BF∥DE,交AG于F。求证AF-BF=EF。”改造为:(1)如果G是线段BC上的任一点(B、C两点除外),请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数量上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果G是BC延长线上的任一点,请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数量上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另外,我认为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应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衔接,以便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而且还可以通过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肯定学生的成绩并激励他们积极上进。

优化作业设计 提高数学成绩 篇6

关键词:体验;兴趣;探索;应用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以某一主题或某一领域的问题为主线进行的一种探究工作或活动,是学生对事物的不知,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材料不断观察、筹划和思考,寻找合适的工具,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究达到认知的过程。它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优化作业设计”是从基础的教学手段入手,改革传统的“题海战”模式,积极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认真研究学生作业规律,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作业“高耗低效”问题,通过严格控制学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的方法来实现既减少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作业分层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肖川博士说过:“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地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为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之中。”由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快慰,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时即使有困难,只要同学或教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这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数学能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的作业挑战,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在作业中,教师要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尤其是创新成功的快乐。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以至于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成为一个学习的热衷者和主动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的效率就高。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没有多加思考,只是照本宣科,使很多学生丧失了作业的兴趣、学习数学的灵气和创造的激情,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在作业设计中,必须要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业中集中注意力,并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使其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形成在快乐中做,在做中乐学的良性循环。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学习的天地是很广阔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实践活动中完成数学作业,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提倡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中,要设计实践性作业,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趣味化、生活化,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变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内部智力活动,使数学学习更加切实有效。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由于开放性题目的答案可有多种,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常言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如教师布置与师生共同布置相结合、书面练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课本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相结合、知识性作业与创造性作业相结合等,进而逐步实现数学作业方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柏义伟,王建华.《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题设计》[J].《中小学数学》2002(3).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范强.《小学数学整体探究作业设计》摘自《辽宁教育》2004年第12期.

4.俞碧娟著.《为数学作业增添快乐新元素》摘自《福建教育》.2005年第7期.

5.席新生.《让学生充分利用活动空间》[J].《安徽教育》,003年11期; 40-41.

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热爱数学 篇7

一、优化作业设计, 激活学生主体意识

新课程理念提出, 教学活动应努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 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不断将新知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 从而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学生是否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 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主动地构建新知, 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不仅是考查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熟练情况, 更重要的是能够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将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 应悉心研究知识间的本质联系, 设置一些探究性作业, 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 吸引学生积极思维, 让他们深入到问题的内在, 从而处于积极状态之中, 实现主动学习. 如, 为了深化学生对角的和差的认识, 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怎样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和75的角? 在此过程中, 你运用了什么知识? 你是否还能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其他度数的角? 在小于180°的角的范围内, 有多少个角是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的? 它们有哪些特点? 当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 完成了该作业时, 他们的思维也必然被引向了深入, 并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深刻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应用, 加深了对角的和差的理解, 同时更创新了作业的形式, 开启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优化作业设计, 有效实施因材施教

心理学规律表明:个体的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至关重要, 它可对学习动机起到强化作用, 更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增强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身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学情, 把握个体的差异, 实现量体裁衣, 因材施教. 优化作业设计,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 自主选择, 能够使他们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在学习“角”时, 有这样一道题目:上午九点钟时, 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九点半时, 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九点十二分呢? 显然这一题目几个小问难度逐渐递增, 其面向的对象也显然不应“一刀切”, 教师在出示问题的同时, 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 完成不同层次的题目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完成习题后都会对相应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 但认识的深度和层次显然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也导致他们在解答问题时出现差异. 但每一名同学都在相应的层次上完成了任务, 也都感受了“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作业设计, 密切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树立数学绝不是枯燥抽象的数字符号, 它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活生生的知识, 让学生将数学置于社会现实中,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 事实上, 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很多现象, 这些现象与数学知识密不可分,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不断挖掘生活素材,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 能有效实现这一基本理念, 让学生感觉数学就是研究身边现象的学科, 从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不断生成学好数学的兴趣和美好愿望.

如下面的作业:四川雅安地震中, 某乡镇大约有5万人受灾, 急需帐篷和粮食, 估计灾情将持续一个月, 你认为应往该乡镇运送多少顶帐篷, 多少吨粮食?

这样的作业来自生活、生产, 为大家所熟知,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是紧密相连的,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四、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精彩恰当的作业设计, 尤其是一些变式作业训练, 引导学生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中, 在举一反三、变化多端中感受和体会数学学习的奇妙,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变化无穷与殊途同归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从而对数学课堂流连忘返, 情有独钟, 对数学学习产生深厚的情感, 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如一道简单的小题目: 已知a2+ab = 4, ab + b2= 7, 试求a2 - b2 的值. 教师在出示该题的时候 , 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解答, 通过不同方法完成题目的解答过程. 在学生经过思考后, 从他们反馈的结果来看, 很多学生都给出了不同的解法, 大致有以下几种:①a2- b2= (a2+ ab) (ab + b2) = 4 - 7 = -3; ②已知条件变形为a2= 4 - ab, b2= 7 ab, 代入得 :a2 - b2 = (4 - ab) - (7 - ab) = 4 - ab - 7 + ab = -3;3两式相减, 得:a2 - b2 = -3. 题目本身比较简单, 但几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让学生在变化中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 达到成功, 条条大路皆可通罗马, 数学学习就是这样魅力无穷, 数学世界真的很奇妙. 既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情感, 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与优化作业 篇8

数学课的教学, 实际上是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基础知识点.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显性与隐性的关系.知识点是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动力, 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钥匙.数学是一门来自生活的自然科学.它产生的过程是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和概括→具体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观念→形成数学知识.学习现在的教材, 应该是通过习题揭示、叙述出数学知识范围, 逐步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代数、几何和三角中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它须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获得知识、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方法, 力求使学生不断接触了解一些重要的数学和方法.

数学教学任务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学习数学知识;第二、形成数学能力;第三、发展精神品格,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品德素质.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方法是这样实施的:钻研教材 (知识点及其联系、习题) , 明确这节课的数学思想, 研究学生的思维、数学思想方法训练要点.传授数学知识的来源, 注重概念、定理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

在此基础上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 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 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 赋予数学作业生命的色彩.结合新课程特点, 在平时布置作业时,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作业形式

一、自主型作业

1. 弹性作业

每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 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设计时,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 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各取所需, 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

比如在作业布置时, 利用“作业超市”的形式设置三类题目.A类为基本题, 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 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B类是基础题, 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 浅显易懂, 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C类是发展题, 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作业超市”里, 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 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 做到因人而异, 各取所需.

2. 合作型作业

以前的数学作业, 教师过于片面地强调独立思考, 没有将合作作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对于自主型的作业, 我们完全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 鼓励他们与人交流, 进行有效合作.

我曾尝试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编制一份单元检测卷.在编制的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复习本单元内容, 找重点, 列提纲, 选择题型, 忙得不亦乐乎.编制试卷的过程, 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 也是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一份试卷的编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增强.

二、生活型作业

数学学习的天地是很广阔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实践活动中完成数学作业, 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 搭建平台, 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无处不在.

1. 实践型作业

实践出真知, 实践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趣味化、生活化, 通过实践, 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变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重量计量单位”后可建议学生回家称一称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学习了“比的应用”后, 可安排学生调制奶茶或配兑饮料……让“学”融于“玩”中, 在“玩”中实践, 即使学生学得轻松, 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 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 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 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 赋予数学作业生命的色彩.

2. 调研型作业

优化数学作业 篇9

关键词:优化,拓宽,层次性,自主性,合作性,数学素养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 也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都离不开这一基本活动。在当前高效的社会前提下, 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 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 设计趣味性作业,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 感兴趣的事物,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 通过多种渠道, 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 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 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 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例如, 在学习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行程问题时, 我把全班同学带到了操场上。同学们分成了两组分别进行两种形式的比赛。一是每组选出两名同学, 绕操场背向而行, 看哪组的两名同学衔接上。二是每组选出两名同学, 绕操场同向而行, 看哪个组的同学最先到达原位。之后找出两种比赛形式中的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联系。这样把作业寓于比赛之中, 有趣的比赛活动吸引了学生, “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吃”得津津有味。

2 设计生活性作业,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作业内容是否新鲜、有趣, 很大程度上就能吸引学生对作业是否敢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 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来自于生活实践中的数学作业, 则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无处不在的方法, 特别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复习“长度单位”知识后, 我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一道作业:《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 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 来到卫生间, 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 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老师在小马虎的日记上写下“可能吗”三个字,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改正。这样原本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摇身一变, 成为富有情趣的《小马虎的日记》。包装后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3 设计层次性作业, 保护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能力、性格等都不同的个体。所以, 面对全体, 就要考虑每个层面的学生, 进行分层练习。我们针对学生差异, 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等组别, 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选超市”式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学有余力的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这样设计练习能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 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我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学生喜欢的肯德基的儿童自助套餐的形式:

A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8= ( ) 8×7= ( )

口诀: ( ) 口诀: ( )

5×8= ( ) 8×3= ( )

口诀: ( ) 口诀: ( )

B餐:填上合适的数。

( ) ×8=40 8× ( ) =56

( ) ×4=32 8× ( ) =64

C餐:想一想, 括号里能填几?

8×6+8=8× ( ) 8×6-8=8× ( )

以上练习, 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正是因为这些作业分层布置, 既能调动优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能兼顾到中下生, 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4 设计自主性、合作性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开发自主性、合作性作业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注重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 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 为学生达到学习目的提供了问题情境和活动方式, 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素养。

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 可以设计“包装礼盒”的实践题: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4个礼盒, 让学生解决包装问题:4盒礼盒可以怎样包装?怎样包装可更省包装纸?让学生通过现场操作, 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师驻足观赏、频频点头之际, 已有一股春风吹进了学生的心田。在这一作业中学生会根据各自的特长合理进行分工, 这种分工, 其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层, 也是学生自主的布置的分层作业。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 篇10

教师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 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 在注重实效的同时, 对练习科学多样的安排, 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 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 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 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 生动有趣[1]. 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 设计改错题; 让学生当“医生”, 设计判断题; 让学生当“法官”, 设计操作实验题, 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 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 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 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 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 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设计作业实践性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 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严肃的, 重复的作业尤其令人乏味. 根据这些特点, 练习应转变作业方式, 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 让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题意, 解答习题, 学生学得比较主动, 不会出现干坐着一筹莫展的情形[2]. 因此, 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 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

例如, 在讲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 我紧紧抓住“看”、“折”、“做”、“画”这四个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亲自操作:

“看”, 就是让学生观察实物, 感知实物. 让学生自带一个实物进课堂. 比如, 牙膏盒、药盒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盒子让学生具体感知.

“折”, 就是让每个学生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 先用笔写出“上”、“下”、“前”、“后”、“左”、“右”等六字, 表明六个面, 接着让学生拿出剪刀沿着棱剪开, 再展开, 看一看展开后的图形. 然后再折一折, 将展开前后的六个面的位置比较一下, 教师再利用教具展开图让学生辨一辨六个方位. 这样, 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一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

“做”, 就是让学生做长方体. 可以利用教科书后的长方体平面展开图, 让学生独立做一个长方体.

“画”, 是在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桌子上, 看一看, 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 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就展现在面前, 再让学生想一想, 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6 个面, 12 条棱, 8 个顶点等一系列特征, 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在“看”、“折”、“做”、“画”过程中获得知识, 印象深, 记得牢.

可见, 布置实践性作业, 通过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接触实物的机会, 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提高作业有效性

例如, 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 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 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 小明的妈妈带了136 元钱去新华书店花99 元买了一套书, 作为送给小明的节日礼物, 妈妈可以怎样付钱, 还剩多少元? 讨论该题时, 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 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 元, 再用36 元加上找回的1 元钱”, 而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思想, 原先不易被学生所理解的“思想”由于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

在学习完“乘法口诀”后, 可利用这一兴趣, 让学生去操场上发现问题, 并自己解决问题. 根据上操时的队列去算各班的人数、操场两边的树木.“图形认识”课后, 可让学生用积木玩具去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来, 并说出过程给学生听. 这样可以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学生可自主选择内容,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展示自己、发展个性.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才. ”学生正用他们的智慧营造出一道道绚丽多彩的作业风景线. 作为教师, 应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 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放飞理想的天空, 从而赋予数学作业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吕欣.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 (6) :113.

优化数学作业 篇11

一、作业形式“自助餐”化

作业的类型要多样化,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书面作业与非书面作业,提倡采用实验操作、研究学习、社会实践调查、阅读感悟等多种作业形式。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寻求作业形式的多样化,由传统的教师布置作业发展成为让学生选择作业。

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后,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

1.色子的各面分别写着数字1、2、3、4、5、6,掷一下色子,使得“6”朝上的可能性是( )。口袋里有3个黄球和2个红球,任意摸一个是黄球的概率是( )。

2.写一篇学习本节内容后的数学日记。

3.写一首学习本节内容后的数学诗歌。

4.制作跟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报。

5.估计自己班级所有同学一个月内丢弃多少个塑料袋,通过实际调查验证自己的估计。

(友情提醒:完成这五道题中的任意两道即可)

这样的作业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巧妙设计分层作业

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因材施教,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和布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如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后,可以设计如下练习:52÷3=17.33……

1.每套童装用布3米,52米布可以做童装多少套?

2.一个水桶最多可装水3千克,要装52千克水,至少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水桶?

通过同桌互说、集体讲评的方式来探讨:以上两题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否合理?该用哪种方法取近似值?这些方法与“四舍五入法”有哪些不同?

3.让一些优秀的学生根据这个算式自编一些不同的题目,在小组内解答。

这样的作业既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交流合作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交流的机会,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作业内容贴近实际

作业的内容与要求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出发,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还要有适当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找规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课前,老师调查过我们班的××同学,她和她的爸爸都是属鼠的,今年她和她的爸爸可能各是多少岁呢?这样的作业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找规律”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作业题型新、活、奇、趣

作业题型要做到活、新、趣、奇,把多种丰富的知识融于一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

1.玩游戏石头、剪刀、布,让学生体验游戏中的百分数。

2.猜百分数 。

百战百胜( ) 十拿九稳( )

百里挑一( ) 百花齐放( )

这样的练习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获得知识。

五、作业要质高而量精

教师应对作业题进行认真的筛选,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及充满时代感的作业,力求少而精,做到质高而量精。这样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量。如在教学“解方程”后,教师设计如下练习。

1.解下列方程。

3.5×2= 4.2+x 13.25-x=0.43 16.9÷x=0. 3

x+13=33 3-5x=80 6.7x-60.3=6.7

2.自己根据所学的例题编两道方程并解方程。

(友情提醒:这个星期共做这八道题,如果八道题都对了,下个星期就没有作业;如果有同学做错了,下个星期再增加五道题)

教师设计这样的作业,学生的时间节省下来了,教育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教师不需要搞题海战术式的练习,要努力改变机械训练学生的现状,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写作业的过程中,而不是应付式地为了完成作业。

总而言之,教师不能让学生对写作业产生厌恶感,要让他们保持对作业的新鲜感。

(责编 蓝 天)

初中数学的减负增效作业优化设计 篇12

一、教师对减负增效作业优化设计的思想认识

要想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作业的优化设计, 没有教师对“减负增效”概念的深刻认识是不能真正做到给学生布置高成效低数量作业的。因此, 教师要有明确的意识和自身相应的教学准备。

(1) 教学中的精心准备。作业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及时巩固, 所以作业的布置还需要教学质量的配合。因此, 需要教师对教材和教法有一个深入的准备。 (1) 教师对教材的准备。教材是一切教学知识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不但学生要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方式, 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需要教师自己先对教材吃透理解透, 明白教材的编排逻辑, 理解教材的编排内容, 对教材的每一个重难点都了如指掌, 并且帮助学生分析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准备。教学方法的准备, 需要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 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总结出一套良好的教学方法。

(2) 对学生的精心准备。学生是知识的获取者, 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习惯, 从而因材施教。在练习方面, 也就是减负增效作业优化的最后阶段, 教师要摒弃“题海战术”的练习模式。现在的初中生学习任务繁重, 并且面临中考的压力, 大量的重复性作业不但不能取得本应有的“熟能生巧”的结果, 反而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无趣。因此, 高质量低数量的作业模式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事半功倍。习题的精简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来选择, 有必要做的布置, 没有必要的果断删掉, 为学生着想, 为学生减压。

同时, 还要对学生自己做好题、做精题的思维习惯的培养。不少学生在长时间“多做题”的教学方式的熏陶下, 逐渐依赖于做题, 但却是没有方向没有重点地做题, 结果出现题做得不少成绩却没有提高的不良后果, 磨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及时培养学生的做题习惯, 培养学生多思考多联系的思维习惯。

二、教师对减负增效作业优化设计采取的教学方式

精致的家庭作业是高效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和拓展, 可以培养巩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减负增效优化作业设计之趣味作业。众所周知, 任何一件事情没有兴趣去做就很难将事情做好, 因此, 想要学生高效完成少量的作业, 首先需要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于此, 教师可以将课后作业以故事、游戏或者实践的形式布置出来。比如对于苏科版初中数学第六章《数据在我们周围》这一章内容的讲解后, 由标题就可以知道数据的统计是由实际生活总结而来的, 针对这一节的内容———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情况的分析和统计, 帮助学生回顾并发现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联系。因此, 对于课后的习题布置,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时俱进的案例作为载体进行讲解, 比如对初中生去网吧的人数统计、对初中生抽烟的人数统计、对初中生谈恋爱人数的统计等。习题的讲解以这些初中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 不知不觉中吸引他们的兴趣, 同时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2) 减负增效优化作业设计之开放作业。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活跃时期, 时代的开放性发展和他们自身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 使得初中生难以接受固定模式化的学习方式。如果课后作业是千篇一律的固定格式, 就会产生轻视学习心理继而敷衍甚至是厌学心理。鉴于此, 教师要允许学生发散思维, 允许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做题思维和做题方法, 允许学生交上不同的答案, 而不是看到不同答案就批评学生。举个例子, 还是在苏科版初中数学第六章《数据在我们周围》中, 当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题目画出不同的统计图而不是简简单单按照要求做。这样不但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还能让学生做出答案后充满成就感,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

(3) 减负增效优化作业设计之实践作业。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将来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使实际生活更加便利。因此, 学会把课堂上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提升和考验。比如苏科版初中数学第六章《数据在我们周围》的学习中, 教师在最后总结布置作业的时候, 可以交给学生实践活动的任务。不再是给学生题目学生自己做题, 而是让学生自己到实际生活中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然后统计数据。可以让学生统计老年人的运动爱好、家长的工资收入层次、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 甚至是老师们的人气指数等等。这些, 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教师对减负增效作业优化设计采取的课后评价

作业的课后评价也是不能忽视的, 有一个完美的课后作业评价才算是一个知识讲解的结束。因此, 在作业评价方面, 教师要格外严谨, 但是不能古板。首先,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要求学生的作业质量, 这样不会出现高水平低标准或者低水平高标准的不良现象, 同时可以因材施教帮助基础好的学生更加精益求精, 帮助基础不牢固的学生更进一步。然后作业要及时批改, 及时批改不但体现教师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还能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所在。而且在批改的同时, 批改方法的选择也是很有必要的。批语不能过于尖锐, 这样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严而不凶、柔而不松”是笔者历年来总结出的很好的批语标准, 可以巩固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上一篇:不同水源下一篇:知识产权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