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2024-10-08

优化中考数学复习策略(共12篇)

优化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篇1

教师在家长、学校等各界的中考压力之下, 都是抱着“所有知识, 我都讲了, 不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 全面讲评”的想法, 加以题海战术, 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让学生变成了“解题机器”, 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 使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了热情和兴趣。针对此种情况, 下面笔者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作法与体会。

一、在理论知识上, 以清晰简洁为原则

1. 重抓基础知识的梳理

《初中数学教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明确指出: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如何梳理基础知识是我们中考复习的重要环节。以往在这一环节复习中, 学生容易依赖老师, 习惯于被教师带着复习总结。这样做往往是教师很累, 学生还收获不大, 导致复习效率低下。

因此, 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是做好梳理基础知识最好的办法。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可清晰明了地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三点。

(1) 看基本要求、看教材、看例题。在上复习课之前, 我先展示了“课标”中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复习内容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 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以及各部分知识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学生在了解了“课标”的基本要求后, 通过再次阅读教材、分析例题, 在大脑中浮现上新课时的场景和所学的内容, 自主进行知识的再现。

(2) 在学生“看”的过程中, 我让学生记下相关的知识点, 重点、难点用着重号标注, 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同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见解, 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梳理, 让零散的基础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更加清晰, 更加系统化, 同时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3) 学生在自己主动复习整理时, 就会加深对复习内容的体会, 有的可能会产生疑问, 有的是比较片面。这时, 同学之间的分享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于是, 经过一段时间, 我就让学生以小组进行“分享”, 再让小组长进行“分享”式交流, 师生共同参与。学生间的交流, 主要是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 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师生间的交流, 教师能给学生更多知识上的帮助,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为第二轮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 在对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进行复习时, 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 同时也展示“课标”的要求, 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基本要求和重点难点, 然后选用类比和表格对比的方法进行知识梳理和对比, 加深学生的印象。

因此, 很多学生都认同这种梳理知识的方法, 主动把四边形从定义、性质、识别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同学认为表格内容用文字语言描述较好, 特别是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 文字更容易理解;有的则认为用几何语言更简单, 并且运用时主要是用几何语言。双方说的都有道理。

于是,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讨论, 找到了大家认为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数学语言与图形相结合的方法。在平行四边形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 自主梳理的复习模式,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复习的同时, 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复习内容, 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互助精神。

2. 专题复习, 力求建立知识网络

面对中考复习的高标准、严要求, 仅有基础层面知识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 从本质上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从而加以分类、整理、综合, 逐渐形成一个条理化、秩序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有机体, 真正实现知识“由厚到薄”的飞跃。把原本零散的内容, 通过巧妙的设计结合在一起。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 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识结构。

二、在练习上, 以灵活多变为原则

1. 对于各层次学生群体, 制订练习, 夯实双基

利用一定量的训练, 来实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敏感”度的提高, 数学能力的培养, 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对于各层次的学生群体, 有针对性的制订练习, 是优化复习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之一。

(1) 针对课标要求, 细化训练内容。在设计复习课时, 通过习题的练习要让学生巩固和深化哪些知识、发展哪些能力等, 成为选择训练题的标准。复习课讲究实效性。要确定训练是否有效, 教学目的是否达到, 有针对性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 我特别设计了“课前10分钟”系列训练题。每天让学生在十分钟时间内完成, 并且立即批改, 对学困生进行面批。一方面达到了使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一方法实施以来, 很受学生的欢迎, 他们说自己可以在这一环节真实地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2) 针对个体的差异, 确定训练程度。“课标”指出:“在确保所有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知识的同时, 关注不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同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复习教学工作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分层训练安排。把班级学生分成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力争让每个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复习都有所收获, 提升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 重抓典型例题, 提升学习能力

就题解题, 重复练习, 使得我们复习的效率低下, 所以我依据课标要求, 精心筛选例题。既注重基础, 又关注重提高性和综合性, 循序渐进, 深入浅出, 关注典型性, 要抓住教材上的典型例题习题进行变式, 充分挖掘例题的价值。选择一些探究性习题, 让学生学会思考,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抓知识的本质, 强化数学思想

中考数学的复习过程中, 很多学生会告诉老师, 对于“动点”问题很是担心, 无从下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有的自己制作教具, 有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展示, 希望能在加强学生的直观认知的同时, 提升复习的效率。但这做法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此类型的问题, 于是我通过反复思考, 多做练习, 得到:以不变应万变, 抓住知识本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我把它与学生一同分享, 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对于中考中各个专项的训练, 让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提高了一个层次的同时, 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在教学策略上, 以领悟提炼为原则

1. 关注教法的选用

教学工作是教学内容和具体方法的双重体现。教师的教学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1) 在复习中我经常采用讨论、小组比赛、小组合作等学习模式, 克服传统数学复习课“老师讲、学生练”的不足, 千方百计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教学的整个过程, 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2) 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经常开设专题讲座, 在专题探索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奥秘。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2. 注重学法的指导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双向互动的过程。若学生学习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 教师设计得再好也只是徒劳无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探索出具体的方式方法。我非常重视在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如建立“错解档案”、尝试“小先生制”等。在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创新等综合能力。

四、结语

总之, 中考复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自我复习, 高效率复习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既要传承好的教学经验, 又要找到最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 让学生快乐学习。在中考的复习上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一是复习过程中的学法指导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以及随时变化的情况;二是通过设计专题课, 让大部分的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三是复习过程中, 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讨。

优化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篇2

Mrzhou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复习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中考的数学复习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1、复习时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复习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尽管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础题。许多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所以在复习的第一阶段,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蓝本。

2、教师要通过典型的例题、习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采用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要定期检测,及时反馈。练习要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不能盲目的加大练习量。要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轮专题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线结合,交织成知识网,注重与现实的联系,以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专题复习”可按照中考题型分为“填空、选择专题”、“规律性专题”、“探索性专题”、“阅读材料专题”、“开放性专题”等。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应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就中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一些资料,进行专项训练:

①实际应用型问题;②突出科技发展、信息资源的转化的图表信息题;③体现自学能力考查的阅读理解题;④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图形变化题、开放性试题;⑤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归纳猜想、操作探究性试题;⑥几何代数综合型试题等。

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个侧面去展开,并将近几年中考题按以上专题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真正把握其命题方向和规律,然后制定应试对策。初步形成应试技巧,为下一步的“强化训练”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轮,综合训练(模拟练习)

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篇3

1. 仔细阅读《考试说明》,深入研究其中变化

《考试说明》是初三升中数学复习的“指挥棒”.复习之前,要认真仔细阅读,深入分析研究,弄清楚下面几个主要问题:①考什么;②考到何种程度;③怎么样考;④与往年相比,有何变化;⑤针对其中变化,有何对策.只有这样,我们在复习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不丢三漏四.

2. 根据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复习教材

选择复习教材,其实是一种“学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细心筛选,选择一本能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复习教材.

二、横向覆盖,基础训练

1. 整合知识结构,形成网络

在复习之初(俗称第一轮复习),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把初中阶段的知识整合,架设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揭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透视考点,落实双基

对照《考试说明》,理清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逐一落实每一考点.复习练习以基础知识为主,这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如《二次函数》的考点有定义、图像、性质和解析式,而性质中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为重点.因此,在复习二次函数时要紧紧抓住这些知识点,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纵向提高,专题训练

1. 确定专题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总揽全局,确定专题.初中数学复习专题主要有:应用题、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函数、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证明、两线段或角相等的证明、几何等积式或比例式的证明、几何计算题、探索题与开放题等.

2. 精选例题和练习题

例题和练习题在复习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解答,可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和深化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选的题目一方面要富有典型性、代表性,另一方面要难易适中和针对性强,三要多选一些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变等功能的题目.

四、紧扣中档,备战训练

1. 深入研究升中试题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的升中试题,中档题是一份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量很大.所谓“得中档题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复习期间,要对近年升中试题中的中档题认真分析,细心考究,把握尺度,以避免出现复习要求过低或过高的现象.其特点通常是:初中阶段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如实数、零指数、负指数的混合运算、分式的计算、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组)等是每年必考内容,难度不大,题目类型常规,不偏不怪.

2. 针对性地练习,反复地练习,形成技能、技巧

在分析升中考试试题特点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和经常考试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练习,反复地练习,最终形成解各类型题目的技能和技巧.学生的技能、技巧从何而来?如何形成?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归类,达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3. 加强模式训练

模式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初中数学中的许多内容教学都可运用此法.这种教学和练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思路清晰,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成绩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复习期间应重视这种训练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解法无非就是去分母,通过观察,根据解题模式:找最简公分母——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解整式方程——检验进行即可解决问题.

4. 重视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很广.在这里不谈很复杂的逆向思维,只是谈谈数学上的“检验”,笔者认为检验亦是一种最基本的逆向思维,在复习中要时刻注意检验这种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但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造成“学生会做的题目往往做不对”的普遍现象.那么,在复习中如何培养这种逆向思维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形成习惯.

例1已知二次函数y=2x2+bx+c的图像经过点A(0,1),(2,-1),(1)求b、c.(2)略.

本题相信学生都知道怎样做,问题就是做出来的答案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养成“检验”这种逆向思维,把x=0,y=1和x=2,y=-1代入函数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就很快发现自己的结果错误与否,以便及时纠正.

例2 解不等式: -≥.

易得其解集为x≤3.如何检验是否正确呢?笔者认为采取“夹击法(笔者予以的称谓),即将x=2.9和x=3.1代入原不等式,会发现x=2.9时不等式成立,而x=3.1则否,故可知答案正确的机率相当高.

优化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篇4

一、研读《考试大纲》,通读教材

《考试大纲》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考试大纲》的研究,明确考试的要求,了解题型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使自己的复习有方向、有目标,从而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在研读《考试大纲》的同时,还要仔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所以,考生特别要注意教材中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在最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此类题目的分值要占到10%左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压强、比热容、电功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物理规律的得出等,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的。

2. 教材中的实例分析。

3. 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探究过程。

4. 相关的物理学史。

二、整理知识,熟知内容

物理知识涉及的面较广,中考物理试卷中知识点的覆盖率也较高。学生要对每个章节中的知识按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三、归纳题型,掌握方法

中考前考生本已做了大量的模拟试题,在临考前的有限时间内大量做题,并不是明智之举。考生应把所做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薄弱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近几年,中考命题人员锐意创新,设计出了不少新题型,现列举如下:

1. 估计、估算题。

如,估计考场内空气的质量,估算杠杆的最小用力等。

2. 动态问题分析题。

如,杠杆的转动分析等。

3. 故障问题分析题。

如,电路故障分析及检修等。

4.

科学方法题。

5. 情境信息题。

如,材料阅读题等。

6.

开放性试题(包括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果开放等)。

四、查漏补缺,规范答题

从多年中考阅卷中发现,失分原因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点:

1. 未认真审题、看图,导致思路不清,误入圈套。

2. 在答题过程中,关键字、词写错。回答问题不能用物理语言,不能抓住主要问题,条理不清,回答不全面。

3. 对实验目的、器材、原理、过程、方法、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认识不足。

4. 作图不规范。如实线、虚线的表示,两线是否垂直,是否用规定的字符表示等问题都不重视。

5. 解答计算题时乱套公式,对物理过程分析不深入、逻辑混乱。做题时物理单位不统一,对题干给出的条件不知如何取舍。解题过程只有数字运算,没有物理公式。

为了在中考中不丢分或少丢分,考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审题要仔细、认真,抓住关键词和数据,寻找突破口,可先阅读一遍题目,再带着问题阅读一遍题目。答题语言要准确、完整,单位的使用要统一。

2.解答计算题时,可先从文字、图象、表格、装置中找出有用的物理信息,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努力建立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关系,同时步骤要简洁、规范。

3.保持卷面清晰,检查时切莫随意更改答案。

优化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篇5

在九年级数学几何专题复习中,怎样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怎样采取得力的措施和高效的方法,大幅度、快节奏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后进生吃的消,中等生吃的饱,优等生吃得好,使复习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是所有处在一线数学教师普遍关注和思考的课题。而平时如果大量毫无章法,不从根本揭示规律和方法的题海战役,即便时间加汗水,甚至以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也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文试图从优质教学观的理论对课堂的结构和教师专业素养以及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经验作出阐述、探究,举例谈几何专题复习的几点策略

策略一 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保证高效的复习效果的前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先自学、探究和及时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究、研究,教师则通过给出学习目标,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的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相吻合,它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复习中,学习的知识点由单一渐变为繁多,几何图形由简单渐变为复杂,学生的思维品质由低级变为高级,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容易上成“满堂灌”的填鸭式课堂,学生容易听到“云里雾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一定要按教学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教学,优质教学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立足在“促进”上做文章。促进表现为:第一,激励。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应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并增强学习责任感;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和赞叹的教学才是优质的教学。第二,引导。教学之功,贵在引导,引导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启示和点拨。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瞎猜和无效的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当堂训练则检测和反馈学习效果。

策略二 专题内容的设计应遵循教与学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凸显方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下面的一组题都是以中点为条件构造全等三角形这一根本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它在近几年的各类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例题的选取从学生认为最熟悉、较简单的问题切入,由简变难。案例1:学习目标:以中点为条件构造全等三角形。例

1、已知:如图,,AD为△ABC中BC边上的中线,(AB>AC)

(1)求证: AB-AC<2AD< AB+AC;(2)若AB=8cm,AC=5cm,求AD的取值范围.

FAAAFCBAECBEDBEBDCHED DCF

例1图 例2 图 例3图 例4图

2、如图,已知ΔABC中,AB=AC,E是AB的中点,延长AB到D,使BD=BA,求证 :CD=2CE.

3、.如图△ABC中,D为BC的中点,∠EDF=90°,交AB、AC于E、F两点,求证:BF+EC>EF.

4、如图是梯形ABCD的两内角的平分线AE,DE恰好交于腰BC上的E点,求证: AB+DC=AD 评析:例

1、例2是典型的倍长中线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学生可以很快完成,而例3例4就不一定能够很快的找到作辅助线方法,思维的碰撞就出现了,这时,发动学生探讨例3的解法,不能再倍长中线,但是可以试着以图中某个与中点相关的ΔBDF为依据构造与它全等的三角形,作法:倍长FD至H,连CH,或者延长FD,过点C作CH//BF可证ΔBDF≌ΔCDH, 并结合∠EDF=90°从而将三条边BF、EC、EF集中到ΔCEH中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得结论。例4先推断E是EF中点,从而易得结论。

总结规律,推广一般,上叙4例实际都是以中点为条件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的,其题干的核心图形部分就是呈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结论如下图1,(虚线部分需要构造)

用心

爱心

专心 2

CADBE

图1 从一般到特殊: 抛砖引玉,解决问题

例5(2008年武汉市5月调考题)如图所示,△OAB,△O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

(1)如图2,点C在OA边上,点D在OB边上,连接AD,BC,M为线段AD的中点.

求证:OM⊥BC;

(2)如图3,在图2的基础上,将△OCD绕O逆时针旋转α(α为锐角),M为线段AD的中点.①线段OM与线段BC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写出并证明你的结论;②OM⊥BC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形改编:如图4,在图2的基础上,将△OCD绕O顺时针旋转α(α为锐角),M为线段AD的中点.上叙有关结论还成立吗?

AAANANCMODMABBCMCNMCBDCBDOMDEBODE

图2 图3 图4 图5

评析:第一问方法较多,但是第2问则先猜想BC=2OM,证明则要突破OM为△OAD的中线这一条件,同前几题的规律,从猜想的结果看需要构造2OB这样的线段,故可倍长OM,从而可先得ΔMDO≌ΔMAN,再证明ΔAON≌ΔOBC,即可得BC=ON=2OM,第3问同理。

例6(2010年武汉市九年级元月调考试题)如图5,在等腰△ABC中,AB=AC,∠ABC=α,在四边形BDEC中,DB=DE,∠BDE=2α,M为CE的中点,连接AM,DM.(1)在图中画出△DEM关于点M成中心对称的图形.(2)求证AM⊥DM;(3)当α=________,AM=DM 评析:例6可谓经典的好题,但已由简单变到复杂,将中点这一条件运用得出神入化,先由中心对称得ΔMDE≌ΔNMC,从而再证明ΔABD≌ΔACN可得第二问,难点突破在于证对应角∠ABD=∠ACN,第三问又逆向思维反推α=45°

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首先要掌握深刻的知识。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教师的教育智慧首先就表现在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和试卷,从而挖掘出教材教法的精髓内涵。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并学有所获。

用心

爱心

专心

策略三 设计专题内容时考虑建立几何模型,体现思想方法,让学生驾轻就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几何,常常因为图形变化多端,方法多种多样而被称为数学中的变形金刚。题目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一道几何题目背后都有着一定的法则和规律,每一类题都有着相似的解题思想,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模型。得模型者得几何,而模型思想的建立又并非一朝一夕,是需要同学们在大量的实战做题和不断总结方法中培养出来的。九年级后期,对于专题复习,建立几何模型是非常有效果的,对于模型的理解和认识,分为很多层面,最浅的是基本的形似,看到图形相仿或相似的题目,能够有意识的联想以前学过的题型并加以运用,套用,这是最简单的模型思想。高一些的是神似,看到一些关键点,关键线段或是题目所给条件的相似便能够联想到所学知识点,通过推理和演绎逐步取得正确的解法,记住的是一些具体模型,这是第二种层次。最高的境界是,心中只有很少几种基本模型,这些模型就像种子,看到一道题目就会发芽,开花结果,随着对于题目的深入理解,不断地寻找适合的花朵,每一朵花上面都有着一种具体的模型,而每种模型之间,都会有树枝相连,相互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借由其他条件贯穿连接的,达到这样的理解才能算是包罗万象,驾轻就熟。下面以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为例,具体谈建立几何模型在解几何难题中的高效作用。

案例2:学习目标:以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为突破口解题 例:如图(基本图形),四边形ABDC中,给出三个论断:①AD平分∠BAC,②∠BDC+∠BAC=180°,③DC=BC,我们可以得出这三个论断“知二推一”,即知道任意2个论断都可以推出第三个论断。

“深挖洞,广积粮”:进一步丰富性质,若AD平分BAC,D是角平分线AD上的任意一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则相关结论 ABAC2AE; ABAC2BE;ABAC2ADcosBAD; AB-AC=2 BD cos∠ABD;当图中有关角取特殊角时,还有更特殊的关于边的结论。比如,当BAC60,90°,120°时,分AB+ACAB+AC别有AD=3,AD=2AB+AC,AD=1。有时此图形还会在正方形、圆内接四边形中出现。因此要求学生认识此图形,并在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此图形,在证题中快捷运用基础知识证明相关结论。

ADPEA(E)NPDFCDEPADAEBBFCB

FMCB

FC

基本图形 变形1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变形1:变一般四边形为特殊四边形,如图,正方形ABCD中,P是对角线(或其延长线)上任一点,E为AB上任一点,连PE,过P作PFPE,则PE=PF。同时,由于对角线BD是角平分线,根据基本图形,可得相关结论。如果点E(或F)与正方形的顶点重合,还会有基本图形中的所有结论,武汉市2008中考数学第24题即是以此图为基准。

变形2:添加外接圆,四边形ABDC是⊙O的内接四边形,若D是弧BC的中点,则此图形完全回到基本图形上来,丰富的性质也随之而来

FCOAEBBDEGAOFC

变形2图 变形3图

变形3:变内角平分线为外角平分线,如图,△ABC内接于⊙O,且AB>AC,①∠BAC的外角平分线交⊙O于E,EF⊥AB,垂足为F。则②EB=EC, ③BF=AC+AF,三个论断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 变形4:深度运用,将某些已知条件化“动”为“定”,化“隐”为“显”。

图 6 图7 图8

1、如图6,以原点为圆心作⊙O交坐标轴与A、B、C,D是半圆AC上的一动点,当D在半圆上运动时,DADC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DB2、如图7,以半径OB的中点为圆心建立直角坐标系,交坐标轴与A、B、C,D是优弧ADC上一动点,DADC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DB3、如图8,以半径OE的中点为圆心建立直角坐标系,交坐标轴与A、B、C,D是劣弧AC,上一动点,DADC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DB评析:挖掘隐含条件,由垂径定理,三道题都揭示B为所在弧的中点,无论D如何运动,总有DB平分∠ABC,∠ABC分别为90°,120°,60°。由此可发现它们就是基本图形的变形和深化,利用模型-------角平分线的性质很快可以解决问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模型的把控,不应当仅限于会用于具有明显模型特征的题目,对于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5

些特征并不明显的题目,要培养学生有能力添加辅助线去挖掘图形当中的隐藏属性。平时只有“深挖洞,广积粮”,战时方可有备无患,胸有成竹。这要求学生对于每一种基本图形的理解要十分深刻,不仅仅要认识模型,还要会补全模型,甚至构造模型来解决问题。

总之,“倒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在几何专题复习中,教师事先要通过大量的收集、整理、归纳各类问题,并形成体系,凸显规律和方法。这要求教师不断的自我提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由拥有知识到拥有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常常表现在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独到。独到者,独具慧眼也。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即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有智慧的教师对教材、教参决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力求有自己的见解。独到的东西才能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作者:于春祥 出版: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2)《高效课堂22条》 作者:李炳亭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用心

爱心

中考数学复习策略探析 篇6

【关键词】中考复习;初中数学;复习策略

中考数学学科的复习设计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时间紧迫,提高中考数学的复习效率不可小觑。良好的复习方法是提高学生能力、获得中考胜利的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了解中考方面的相关信息,依据考试大纲制定复习策略。如何提高数学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浅谈一些看法。

一、注重考法研究,把握中考动向

中考复习前,教研组要组织所有数学老师进行考法研究,研究近几年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向,研究考纲,研究中考复习策略。每位数学老师都进行专题发言,并制订出一套较好的复习计划。作为考生必须了解中考方面的有关政策,避免复习走弯路、走错路,要引导考生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领会、看清考试范围,重点研究样题的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对于每一个给分点要牢记于心,避免解题中出现“跳步”现象。

二、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

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避免复习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中考的数学复习最好是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系统复习,抓好基础

复习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复习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尽管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许多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所以在复习的第一阶段,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蓝本进行基础知识复习。

教师要通过典型的例、习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例、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同时,要定期检测,及时反馈。练习要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不能盲目的加大练习量。要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轮:专题训练,提高能力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与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围绕典型问题、中考热点复习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通过专题复习的形式全面复习。同年级数学教师每人研究一两个专题,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取长补短。按《考试说明》可分为以下几个专题:1)数与式;2)方程与方程组;3)不等式;4)函数;5)统计与概率;6)直线型;7)相似;8)解直角三角形;9)圆;10)图像信息问题、情境应用题、阅读理解问题。

中考数学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还十分讲究数学思想和方法,这类问题,一般较灵活,技巧性较强,解法也多样,这就要求考生找出最佳解法,以达到准确和争取时间的目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初中数学教材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数学内容之中,缺乏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中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只有这样,考生在中考中才能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轮:中考模拟,加强练兵

这一阶段,重点是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教师应通过讲评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具体做法是:编制符合新课程标准及命题特点和规律的、高质量的模拟试卷进行训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要及时批改,重点讲评,讲解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与问题,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去体会感悟。对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要指导学生进行回味练习,扫清盲点。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要求答题,按标准格式答题,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对于解题的错误要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三、调整心态,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心理上要调整好心态,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群体心理辅导(班会、专家讲座等),使学生正确对待压力与挫折,正确看待成绩,增强自信,发挥学习的最佳效能。

其次,要避免学生对考试产生畏惧心理,随着复习的深入,数学复习题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增大,考生一次考试没考好或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如果一味地着急、焦虑,往往会一无所获,考生应把这些做错的题目和不懂不会的题目当成再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正确分析问题原因,考前发现问题越多纠正越及时,提高越快。

最后,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兴趣。教师要从讲课复习、做练习、改正试卷、小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量力而行,合理利用时间,使学习得法,增强自信,做到事半功倍。

总之,中考数学复习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细心和耐心是我们做好这一工作的根本,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标,掌握考试方向,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因人而异,合理安排,深入学生,排忧解难,了解学生复习情况,不断地调整复习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考出自己最好的答卷。

初三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篇7

一、做好复习前的准备工作

(一) 科学制定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包括学科组复习计划、教师个人复习计划、学生自己复习计划.复习计划要结合本学校实际、学生实际, 复习计划要注重时间安排、阶段要求、采取的措施、想要达到的效果等方面.

(二) 加强学科内集体研究

中考数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知识点比较分散,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果, 我认为必须加强集体的力量, 进行集体研究.

二、阶段复习的具体内容及时间安排

我们主要将中考数学复习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 时间安排从新课结束至4月底为宜.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系统整理知识内容, 优化知识结构.具体包括弄清重要概念, 重要定理, 重要公式有几个, 常用方法共有哪些, 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复习时间以4周为宜.如果说第一阶段是以纵向为主顺序复习的话, 那么在第二阶段就是以横向为主, 突出重点, 抓住热点, 深化提高.

第三阶段:模拟训练, 以5~8套试卷为宜.这一阶段的重点应放在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整上.通过几套仿真试题, 完成适应性训练, 让学生把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这一阶段应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基本内容的再次覆盖与重点强调;二是解题能力的实际检验与强化提高;三是考试经验的具体积累与丰富.

三、中考数学复习各阶段的具体措施

(一) 中考数学复习第一阶段

中考数学复习第一阶段主要复习基础知识, 按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把初中数学内容归纳成两个部分、十个单元, 分别梳理如下.

1.代数部分

(1) 实数 (有理数, 无理数) ;

(2) 代数式 (整式, 分式, 二次根式) ;

(3) 方程 (组) 与不等式 (组) (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二次方程, 二元二次方程组, 三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

(4) 函数 (直角坐标系, 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二次函数) ;

(5) 概率与统计 (抽样调查, 数据分析, 概率评估) .

2.几何部分

(1) 相交线与平行线 (线段, 角, 垂直, 命题, 定理, 公理) ;

(2) 三角形 (分类, 边, 面积, 中位线, 全等, 相似, 直角三角形) ;

(3) 四边形 (梯形判定性质, 平行四边形判定性质, 其他特殊四边形) ;

(4) 圆 (概念, 性质, 定理, 位置关系, 计算) ;

(5) 图形与变换 (图形相似, 平移, 旋转, 轴对称, 中心对称、投影与视图) .

中考复习中属于学生平时常见的“双基”类型题约占60%以上, 要在这部分试题上得分, 就必须结合教材, 系统复习.必须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胸有成竹.建议一定要让学生配合教师进行复习, 不能走马观花, 我行我素;其次要配备适量练习:以单元训练为主, 难度要加以控制, 以基础题为主.对于学生感觉较难的或易错的题, 应让学生养成做标记, 纠错的好习惯, 以便进入第二阶段回头复习.注意:本阶段复习宜细不宜粗, 综合套题训练不要过早.

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课前自主复习——课堂讲练结合——课后精简作业——自习反馈矫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做到: (1) 明确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考点; (2) 充分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点, 形成网络; (3)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训练; (4) 精选例题、精简作业, 以中低档题训练为主, 避免重复; (5) 适当控制教学的难度, 穿插少量的综合复习, 避免在一个问题上讲解过深、过难, 偏离复习方向.

(二) 中考数学复习第二阶段

中考数学复习第二阶段是考生综合能力与应试技巧提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应以“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策略和应试技巧为主线.教师的讲解, 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首先, 着重提高学生采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数学模型”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其次, 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掌握应对策略.

要求:以专题的形式, 关注中考热点问题,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 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常见的复习专题有:

(1) 知识综合型专题:代数综合问题 (方程、不等式与函数) , 几何综合问题 (三角形、四边形、圆、几何变换) , 几何代数综合性问题.

(2) 重点题型突破:规律探索性型、开放探究型、实验与操作型、方案设计型、阅读理解型、图表信息型、学科综合型、实际应用型.

(3) 数学思想方法专题:主要数学思想有方程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统计思想、整体思想等;常见解题方法有待定系数法、定义法、列举法、归纳法、割补法、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等.

应做到: (1) 重视知识的综合, 尤其是横向联系, 教学要有深度; (2) 重视合情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 突出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 (4) 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强化应用.

第二阶段复习非常重要, 可以说是对教师水平的考验, 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知识的扩展运用能力的提高非常关键, 专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基础水平, 要重视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的提炼.这样才能提高优秀率, 才能使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三) 中考数学复习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训练, 查漏补缺, 研究历年的中考题, 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第三阶段复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 题量的多少, 低、中、高档题的分配比例, 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贴近中考题.

第二, 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第三, 批阅要及时, 趁热打铁, 切忌连考两份.

第四, 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 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 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 既然会做就不要失分.

第五, 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 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 个别学生的问题, 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予讲解.

第六, 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 边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 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 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 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第七, 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 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第八, 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时间考试, 一节课时间讲评, 也就是说, 一份题一般需要3节课的讲评时间.

第九, 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 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 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第十,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消除学生考试紧张焦虑心理, 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增强信心.

要求:模拟训练, 全面提高;自由复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调整心态轻轻松松迎中考.

总之, 中考复习既要全面, 又要突出重点, 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训练, 进行归纳整理, 使方法再上一个层次.在临考前再把感到“不踏实”的问题过一遍,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做到以少胜多, 以精取胜.

参考文献

[1]刘强.中考数学总复习[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8.

[2]王书臣.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中考数学总复习策略 篇8

1.研究《课标》和《中考说明》

《课标》和《中考说明》是中考命题和复习备考的依据, 应认真研究, 确保目标合理、方向正确, 深度、难度把握准确.明确考试性质和命题依据、考试范围、考试要求及内容、考试的方式及试卷的结构.从而加强复习的指导性、计划性、针对性.

2.抓住根本, 研究教材

新课程下的教材淡化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演绎关系, 知识点比较分散, 比如《统计与概率》, 几乎分布在初中三年的学习当中, 这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每年教材都在修改和完善, 增加有关内容如韦达定理等, 特别是习题不断增加, 呈现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对教材的研究要做到: (1) 构建知识网络, 形成系统性.现行数学知识, 可以分为四大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各板块知识之间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 抓好双基教学, 掌握通性通法.纵观我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 考查学生双基内容的试题占到60%以上, 因此, 数学复习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 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形成, 明确常规题型的通用方法, 掌握通性通法.

3.把握动向, 研究试题

(1) 研究几类试题:① 近三年来的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 尤其是本省各地市中考试题、②近五年来的我市中考试题.

(2) 预测命题方向, 关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热点问题.

二、复习的策略

1.做好复习前的准备工作

中考数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知识点比较分散,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果, 就要结合本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 加强集体的力量, 进行集体研究, 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包括时间安排、阶段要求、采取的措施、想要达到的效果等.

2.阶段复习的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单元复习阶段——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

时间:3月份—4月份中旬.

要求:以“中考说明”为标准, 以“单元”、“章节”为顺序,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复习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课前自主复习——课堂讲练结合——课后精简作业——自习反馈矫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习题的配置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每道习题的讲解, 力求师生互动讲练结合;由于内容较多, 提倡用多媒体教学, 或提前将习题印发给学生, 以节省时间.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阶段——把握重点, 抓住考点

时间:4月中旬—5月份中旬.

要求:以专题的形式, 关注中考热点问题,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 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常见的复习专题: (1) 知识综合型专题:代数综合问题 (方程、不等式与函数) , 几何综合问题 (三角形、四边形、圆、几何变换) , 几何代数综合性问题. (2) 重点题型突破:规律探索型、开放探究型、实验与操作型、方案设计型、阅读理解型、图表信息型、学科综合型、实际应用型.

本阶段教学运用启发式复习模式: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师生完成——总结反思——发散提高.

这一轮复习非常重要, 可以说是对教师水平的考验, 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知识的扩展运用能力非常关键, 专题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基础水平, 重视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的提炼.这样才能提高优秀率, 才能使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第三阶段:模拟讲评阶段——综合模拟, 查漏补缺

时间:5月中旬—6月份中旬.

要求:模拟训练, 全面提高;自由复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调节心态轻轻松松迎中考.

这一阶段的复习可以遵循这样的步骤:课前做练习——课上讲重点——课后练精细.

第四阶段:回归课本、调适心态、迎接中考

时间: 考前一周.

如果说扎实的功底是中考取得成功的基础的话, 那么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成为中考成功的关键.考前一周对学生的心理调适非常关键.

中考数学总复习策略初探 篇9

一、注重中考研究, 把握中考动向

中考数学命题是以《标准》中的目标和内容为依据的, 试题重点是对初中学段数学基础内容的考查。总复习前, 教师要深入研读《标准》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素养, 明确不同知识的考查程度、层次水平, 明确考试的内容和范围, 试卷的形式和结构, 题目的类型和难度等, 使整个复习工作不偏离方向, 不脱离实际, 准确把握总复习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二、科学制订计划, 稳步扎实推进

1. 第一轮回归课本, 夯实基础

(1) 依靠课本, 系统复习。《大纲》规定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容易题占中考题的70%, 这类试题一般只用一次概念, 或只须一次运算与推理即可得出答案, 大多数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 虽有一些题“高于课本”, 但原型一般还是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 是对课本中试题的引申、变形和组合, 实质是“题在本外, 根在本内”。

因此, 这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把课本看做是学生起跑的动力, 生命的源泉, 认真钻研课本, 绝不能轻视和脱离课本。把分散在初中各册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 使之形成体系, 即组成“实数”“代数式”“方程 (组) 与不等式 (组) ”“函数及其图像”“统计与概率”“空间图形与三角形”“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图形的变换”和“圆”10大知识板块。每板块建立知识网络, 罗列考查要点, 教师对照知识网络以课本为依据按章节逐次进行复习, 做到要求低一些, 难度小一些, 速度慢一些, 面向全体学生。

(2) 掌握基础知识, 培养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基础差的同学往往概念模糊不清、似懂非懂, 教师要把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放在首要地位, 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的关键字眼, 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掌握概念的本质。若概念不清, 计算、推理就会发生错误。

除学好概念之外, 本阶段学生还要准确记忆并灵活运用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等, 因为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是进行推理、论证和计算的依据。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用了配方法, 这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应用非常广泛;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了割补法, 不但在平面几何中很有用, 在今后学习的立体几何中更有用, 对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是很重要的。所以, 学生不但要牢记它们, 而且要掌握它们的推导和证明方法。

基本技能是指运用数学基本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论证和作图等方面的能力。平时教师要尽量多示范和引导学生掌握做题方法与技巧, 让学生学会审题, 学会研究对策, 提高自己的技能。

2. 第二轮专题研究, 提高能力

第二轮复习要以能力为立意, 以掌握重要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为出发点, 抓住中考数学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 关注中考数学命题的热点和特点。同时要围绕中考重点题型, 如方案设计类、运动类、开放探索类、阅读理解类、新定义类等试题对学生进行集中精讲精练, 引导学生对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归纳, 深入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防止单纯的“就题论题”, 应“以题论法”, 重视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化归、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第三轮模拟中考, 心理锤炼

总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对学生进行迎考状态的心理训练。期间教师要通过精选中考模拟试题, 以限时考试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测试, 让学生学会恰当分配考试时间, 掌握做题方法与技巧等。教师对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要面对面地分析其原因, 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考试成绩, 明白考试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这样, 能防止学生对考试产生畏惧、着急和焦虑的心理, 让学生学会调整心态, 学会镇定, 抛弃因考试失败受到的挫折和家长施加给他们的压力, 并振作精神, 把错题当成再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三、加强自我反思, 善于自主纠错

中考数学复习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查漏补缺, 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定期整理自己的笔记和试卷, 找出错题, 深入分析其原因。如果是该题所属的知识点没有掌握, 则找出该知识点加强记忆和理解;如果是该题型的解题方法没掌握, 则找出相关同类题型, 对解题方法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复习中若能养成这种坚持纠正错题、查找错误原因的良好习惯,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 关注个体差异

《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然而,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人们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因此面临升学就必然意味着“选拔”和“淘汰”。但我们务必清醒地认识到, 教育比“升学”有更重要的目标, 那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 这方面的目标是容不得淘汰的。所以, 我们在总复习的过程中, 不可能整齐划一, 应关注个体差异, 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 都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思想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中考数学总复习备考策略 篇10

下面谈一谈笔者对总复习的见解,以期抛砖引玉.

一、系统整理知识,做好复习计划(2月20日前完成)

从近几年各地区的中考试题来看,大多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题,后面的大题虽“高于课本”,但原型一般还是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是课本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因此,总复习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考题的“影子”.

初中数学知识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在总复习工作开展前夕,教师要系统地对三年的知识加以整理,进行分类、分块,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点.例如代数部分可分为以下单元:实数和代数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概率与统计,几何部分可分为以下单元:几何的基本概念、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分类、分块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做好系统的复习计划.制订复习计划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因素,也要考虑到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部门发布的中考说明之类的信息,要避免“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做法.

二、立足课本,落实“双基”(2月下旬~4月中旬)

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基本技能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础,是进行后续学习的前提.复习的第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过好课本关(要按知识归类、板块复习,不可按课本编排的顺序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始终把“双基”放在首位.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大特点是“切入容易,基础性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中的多数题目都是立足于考查“双基”.为此,教师可以设置复习纲要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作答,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理等内容的叙述、理解准确无误,运用自如.例如在复习“有理数”一章时,可把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讨论,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数轴的意义;“法则关”里的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确定方法;在“运算关”强调计算细心、书写规范等等.学生讨论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这样,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树立信心.

要让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认识.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象和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

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的重点章节,典型例题,习题的分析,特别是解题的思路是怎样形成的,思维方法及常用解法都可以解决哪些问题,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

例:(1)解方程:x2+y2+6x-2y+10=0;

(2)已知:a2+2a+1+b2=0,求a2008+b2009的值;

(3)已知:|3x+6|+(2y-4)2=0,求xy的值;

(4)若a、b、c为△ABC的三边,且a2+b2+c2-ab-bc-ca=0,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经过观察、分析、比较,不难发现上述四个问题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都属于应用非负数的性质解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便能聚集练习题的同类题并能分析异同,把知识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做一题,会一类、懂一法、长一智的目的.

复习完一个板块的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应精心编制一份渗透该板块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易混易错的内容深入讲解,加强训练.总之,第一阶段复习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三、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4月中旬~5月下旬)

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从整体上把握三年的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说这是一个攻坚阶段,它的成败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拿高分.

1.狠抓重点内容,学生反复练习.这个阶段,通常以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分量.对教师来说,主要任务是精心选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习题,及时讲评.选择的题目要有目的性、典型性、规律性和综合性,题目的形式要多样,但不宜让学生陷于“题海”中,题目要有一定难度,但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以接受.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解难题、攀高峰的学习欲望,又可使学生从解决难题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提高复习的效率和效果.

例: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c)x2+2bx+(a-c)=0的两根之和为-1,两根之差为1,其中a、b、c是△ABC的三边长.(1)求方程的两根;(2)判断△ABC的形状.

这是一道代数、几何综合题,涉及的知识较多,也有一定难度.通过解答本题,既可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重点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强解题指导.要着力在思路分析上指导,在总结规律上指导,在题目变化上指导.例如,遇到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时,通常涉及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遇到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时,经常涉及到边角关系的转换;平面几何的证明题,往往可以从结论开始分析往前推,直至推到已知条件或某个公理、定理为止;有关两圆相交或相切的证明题,往往通过添加两圆的公共弦或过切点引两圆的公切线来寻求推证的途径;在等积式的证明中,一般化为与其等价的比例式,要证明比例式成立,往往要证与之相关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若不能构成三角形或能构成三角形但难以直接证明三角形相似,可用以下方法处理:(1)利用“中间积”作代换;(2)利用“中间比”作等比代换;(3)利用另一条线段作“等量代换”.学生多掌握解题的窍门,解题时就能得心应手,顺利完成.

3.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常用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概率与统计思想等,常用的数学方法有代入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判别式法、分解组合法、构造法等.中考题考查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题目一般都比较新颖,综合性强,要在复习中注意发掘和运用.

4.贯彻新理念,培养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又强化了三大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这些能力要求将使中考数学试题对能力的考查进入一个新阶段.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现实、经济建设、方案探索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要扩大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要加强阅读、理解和表达的训练(例如文字、图形、图表、图象、符号等多种语言的理解和转化);要紧密联系生活,促进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例:一种节能灯的功率为10瓦,售价为60元;一种白炽灯的功率为60瓦,售价为3元.两种灯的照明效果一样,使用寿命也相同(3000小时以上).如果电费价格为0.6元/千瓦时,消费者选用哪种灯可以节省费用?

通过此例,可引导学生分析、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一次函数),解决好数学问题,进而解决应用问题,最终探索出解决方案选择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显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贯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理念.

四、战前练兵,模拟中考(5月下旬~6月中旬)

在完成第二阶段的复习后,要做一批模拟试题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要求学生做题“快”且“准”,在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尤为重要.因此,平时训练时既要做到“准”又要做到“快”,而不是只要做对即可.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调整心态,振作精神,要求会做的题拿满分,不会做的题争取拿分.如何拿分?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不能省去必要的步骤,会多少写多少.唯有如此,才能拿到分、拿高分.

学生模拟测试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考卷,讲评时要侧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并强化这方面的练习,也要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及时总结解题思路和技巧,从而扩大并巩固复习成果.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策略 篇11

(1)从实际情景中提炼(抽象)出“基本数学”,实现从“非数学”向数学的转化。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中考命题常以解决实际问题、折纸、玩游戏、设计方案等形式出现。不论难易,都有学生丢分,为此要对这类题进行组题,通过专题复习、 首先: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与发展,这就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组卷,进行专题测试、分析讲评,让学生经历“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领会数学思想,提高这类题的得分率。

(2)简单变形、初步综合,实现由“非基本”向基本的转变不同数学形式转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做题时不会把同一问题整体化研究,不会在简单变形后再回头综合分析,来实现由“非基本”向“基本”图形的转变。这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狭隘,不灵活,受思维定势限制,不富于联想,不能随机应变。

此类问题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在解决过程中,通过示例的铺路搭桥,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入,通过转化,解决问题。针对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训练,让学生在老师讲,自己练,练中悟,悟后思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融合多种数学思想来解题。

数学思想是数学之魂,在一个个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察是重中之重,贯穿始终。初中数学重要的数学思想有:方程函数思想|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不同的数学思想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缺陷,不存在一种普遍有效解决任何问题的数学思想。知识之间具有互补性,有时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几种数学思想。在复习时我们将组织专题练习,使学生体会运用多种数学思想解决同一问题,促成数学思想在头脑中的融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三:“练”“悟”“讲”“评”相结合,培养学生解题方法。

练是基础,评是精华。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光靠讲、练是不行的。其中的窍门更多的是依靠学生通过“悟”来把握。另一方面,学生练后,教师一定要讲评,只练不评,往往是走过场,收不到实效。所以复习时要做到“练”“悟”“讲”“评”相结合。解题要有一定的方法,却没有固定的方法,不定中有定,定中又相对不定,这就要求学生大法(常用法)必须掌握,小法(特殊方法)必须运用灵活。

(1)教会学生按着四个步骤来解题:审题、思考、解答、反思。審题方面学生存在的缺陷主要是不认真读题,做题想当然。二是理解能力差,不会思考,不知需要用那些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克服读书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三要训练学生解答时书写要整洁,格式要规范,表达要清楚,有理有据,会做的就不能丢分;四要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一题解答完后,要反思解法中有没有不合情理的地方,需要讨论再进行取舍。

(2)加强开放探究型问题的训练,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开放探究题是中考中的主要题型,开放性试题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熟悉的方式去表达对问题的理解的机会。有利于考查学生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活动水平;而探究型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及“做数学”与“数学化”的能力,有利于其从事归纳、概括专长、水平以及对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与结论反思能力等。

解决此类问题无固定模式,需学生自己通过归纳、猜想、探索去发现,然后再给予计算或证明。基本方法有:分类讨论法、类比猜想法、转化、归纳等方法。

(3)加强“建模”能力训练,提高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生产服务。解答数学应用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体现,能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题目,指导学生合理求解,使学生深刻领会求解的过程一般为:从实际问题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有关信息——抽象为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实际问题决策。

第一:模型化为方程或不等式。

第二:模型化为几何图形。

第三:模型化为统计与概率。

(4)加强知识整合,提高解答综合题的能力。

论中考数学复习的策略 篇12

一、抓好中考数学复习的四个阶段

1. 按单元复习初三数学知识。

初三所学的数学知识是中考的重中之重, 占中考总分的60%左右。要在新课结束后, 趁热复习初三所学的数学知识, 以便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

2. 利用好“考试说明”。

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所编的“考试说明”, 明确了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试卷结构等, 对于中考复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里有中考题的影子。要充分利用好这本辅导教材, 按考试范围、考试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复习初中数学知识。既要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 又要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对于考试考点较多的章节, 应重点复习。对其中的例题、练习题要做到题题过。

3. 设立专题。

对于中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 根据系统复习的需要, 可设立专题进行复习。设立专题不是对知识作简单的条块分割, 而是根据知识的某种联系, 对知识进行串联或重组。在复习中可以打破教科书的章节体系, 把同一性质、同一类别的知识归纳到一起, 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这样做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同类知识的共性, 使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便于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从而把握住各自的特性, 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由于设立专题的角度不同, 同一内容可以归入不同专题。例如二次函数既可以归入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函数专题, 也可以纳入由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组成的专题。

4. 利用好模拟试卷进行查漏补缺。

中考前市教研室出的质量检测试卷 (或模拟试题) 的难易程度与中考试卷的难度大致相同。在考前的1~2周, 同学科教师应在研究后, 模仿质量检测出几份试卷, 力求覆盖初中数学大纲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 进行模拟考试, 培养学生的迎考心理、临场发挥能力, 查漏补缺。发现不足之处, 要及时补上,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较为全面。

二、注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应通过复习使学生深化与提高认识。

要注意沟通概念间的联系, 使之系统化、完整化, 弄清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

例如, 复习“实数与整式”这一部分时, 应把分散在几个章节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概念串联起来复习, 使学生的认识系统、完整;复习运算时, 也应把数、式的运算合在一起复习, 讲清相同点与不同点, 进行比较区别, 以利于学生法则的掌握。

要注意通过变化的问题, 使学生多角度深化认识。

三、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思想方法是沟通基础与能力的桥梁。在初三数学复习过程中, 要重视基本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渗透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能力。

例如方程的思想, 即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 建立起方程或方程组解决问题的思想。这是中学数学课程中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初三总复习时, 务必注意突出这一思想;可以简单扼要地概括为“四个转化”, 即多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 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无理方程转化为有理方程, 高次方程转化为低次方程。只要记住了“四个转化”, 就掌握了解方程的总体思路。

四、教会学生分析思考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初三复习中, 教会学生分析思考是增强他们能力的关键。如在解综合题的教学中应抓住以下一些问题来教会学生分析思考。

分清题目中的条件与结论, 弄清题目大体分为几个层次, 涉及哪些知识点, 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条件是哪些。

分析由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可以推出哪些直接结论;而由未知结论看, 要使其成立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分析清楚才能把综合题分成若干基本题, 把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 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五、教会学生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考中应用题的解法通常为列方程、列方程组及列函数关系式等。近年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陆续出现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点考查分析运用能力的应用题, 关注这类问题, 研究它们的特点和解法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应用题的复习,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要抓好基础, 使学生善于将文字语言给出的条件转化为代数式。

2. 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会从大量的文字内容和表格内容中, 获取有用的信息, 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3. 在讲解课本上的题目时, 进行适当变式, 提出一些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研讨能力。

摘要:为了提高初三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 本文就中考数学复习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了论述。复习时指导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注意方法和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中考复习,数学能力,注意,问题

参考文献

[1]许盈.新课程中考数学复习之我见.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

上一篇: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下一篇:施工质量检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