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技巧

2024-06-22

中考数学复习技巧(通用12篇)

中考数学复习技巧 篇1

一年一度的历史中考即将来临, 经常有学生问我一些诸如怎样才能熟记历史知识, 怎样才能解答好历史题之类的问题, 加上历史学科的分值在中考科目中比重增加, 怎样让学生在中考取得较好的成绩是初中历史教师思考和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记忆和解题两方面作一简要的探析。

众所周知, 历史学科是一门识记性很强的学科, 具有自己学科的记忆的特点, 而且我们每个学生的记忆特点不同, 所以寻求一个统一的记忆方法是很不现实的。记得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切知识, 都不过是记忆。”所以要答好历史题, 前提是必须记住较多的历史知识, 下文即就如何记忆历史知识提供一些常用的方法 (由于历史学科时间性比较强, 所以本文仅从时间这个角度来介绍) 。

1. 从历史时间与史实的顺序性方面记忆时间

如八年级上册中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 1856~1860年, 1894~1895年, 1899~1900年, 1911年的先后顺序更替的。在这一更替过程中, “外国侵略的逐步扩大加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前仆后继”脉络清晰,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按照时间顺序将历史史实有效地结合起来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相贴近, 也符合渐进性原则。

2. 横向比较历史时间, 从而深刻理解、记忆时间

同一历史活动的不同侧面或不同历史事物处于同一时期, 这便是历史的日期性特征。如:1861年的历史事件就有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内战等, 1919年的历史事件有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召开、共产国际成立等, 1945年的历史事件有联合国的成立、德国的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重庆谈判等。在历史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不足或教师的疏忽, 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习惯性障碍而影响时间观念的形成, 这应予以重视和纠正。当然, 横向比较除了记忆时间之外, 另外一个应该注意的是要探索造成不同重要历史事件的原因, 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新高度。

3. 寻找历史时间数字特征的方法记忆时间

如揭示时间数字的结构特点的数位特点 (单位数时间如公元8年, 三位数时间如200年) 、双数重叠特点 (如1616年、1919年) 、对称数字特点 (如1881年) 、自然数字递增特点 (如1234年) 等不一而足。另外通过寻找不同时间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可以促进记忆, 如年代间隔记忆法 (如1911年、1913年、1915年、1917年、1919年、1921年等) , 以及公元前后对称记 (如公元前221年与公元221年) 等。

4. 分阶段记

我们知道, 在历史教学中以时间划分历史阶段是基本的教学手段。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可以划分为1919~1923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1923~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 (大革命时期) 、1927~1937年土地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37~1945年抗日战争、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第三次国内革命时期) 四个阶段,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而且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方面记忆历史时间, 并分析其历史阶段性特征, 这也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当然, 学无定法, 记忆历史知识也是如此, 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达到又快又好又准确地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

另外, 考试是检验我们是否学好了历史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我们平时学得如何只有到了考场上才能见分晓。那么, 怎样才能答好历史试题呢?下面就如何在历史中考中对一些常见的题型及其基本解答技巧作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般说来, 中考历史试题的题型一般是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为主要模式, 分值有100分, 近几年中考分值改为50分, 据说现在又增加到75分, 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我们更关心的是怎样答好历史题。历史选择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 题目灵活、客观等特点, 题型多样, 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是一种标准化考试的优良题型。平时只要我们历史知识基础扎实, 认真审题, 运用直接法、比较法等方法, 一般说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而材料题历来是分值比较大且是学生感到比较棘手的一种题型, 它考试功能复杂, 能够较深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材料题的材料不管是来自教材或教材之外, 答案一般都是比较简单的,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做材料题时, 应该先看材料后面的问题, 带着问题读材料, 这样就能够节省时间和提高解题效率。

其次, 通读全文, 提取有效的信息。特别要注意材料前面的提示语和后面注明的出处, 准确判断材料所考查的历史知识范畴,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并对该范畴中的史实进行组合、筛选。

最后, 联系教材, 认真组织答案。一般说来, 应该是问什么答什么, 且要做到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特别指出的是, 如果材料中的观点与教材的观点有出入, 以材料中的观点为准比较好。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历史中考题中出现了一些贴近现实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比如中美关系问题、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及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问题、台湾问题、北京2008年奥运会、西藏达赖集团分裂势力等问题, 均有可能命制一些有关的材料题。

当然, 作为历史中考的主要题型之一的问答题, 也一直成为多数学生的老大难问题, 毕竟这种题型考查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它是在各种题型的基础上的升华, 其考查的深度和广度是无止境的, 根据不同的考试, 它可深可浅、可宽可窄、可点可面、可实可论, 并且可根据具体题型的不同, 设置高、中、低不同梯度的题。但纵观历年来的中考题不难发现, 历史问答题也一般处在简答题的水平上, 就算偏高也只在中下难度, 与高考历史问答题还是有较大的质与量的区别的。但一般情况下, 这些题也不算太难的。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台湾问题, 近几年来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也是考试的一个热点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 就有可能设置一道简答 (析) 题。如请列举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中共几代领导人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是什么;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等。考生只要基础知识牢固, 理清自己的思路, 一般来说, 是能够答好这个问题的。

中考数学复习技巧 篇2

全面考查北京20xx、20xx年中考数学试题,不难发现试题的基本结构、题型与题量基本一致。从考查内容来看,都对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三角形、四边形、圆、统计与概率作了重点考查。两套试题均强调了应用性,增加了探究性,更注重综合性。一方面,注重基础,突出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有较好的教学导向性;另一方面,着眼于考查学生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因此,猜想20xx年中考数学命题将有如下可能:

考试范围仍将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为考试范围,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板块。

估计试卷将由Ⅰ卷和Ⅱ卷组成。Ⅰ卷为选择题,32分。第Ⅱ卷为填空题和解答题(其中填空题16分,解答题72分)。知识内容的分布为:数与代数约60分;空间与图形约46分;统计与概率约14分。难易程度的分布情况为:较易试题60分;中档试题约36分;较难试题约24分。

20xx年中考数学命题趋势仍将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突出考查初中阶段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其中代数部分的命题会从“数与式”到“方程与不等式”再到“函数”也呈递增趋势;考察“三基”,淡化特殊技巧,注重考察通性、通法;

几何部分将通过探索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通过考查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图形的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三角形板块将重视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理解和认识;重视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重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重视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重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判定条件的探索;重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探索;重视勾股定理探索过程的体验;四边形板块将会重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判定及性质的应用;教材关于“圆”的内容设置本身要求就低,主要可能在“垂径定理、切线的判定与性质、面积体积的计算”三方面出现题目。不过07、08年都以几何为基础编制压轴题,看来我们要在动态几何方面下点功夫。

统计与概率部分虽然只有14分,但概念多,可能会对普查、抽样调查、样本的选择等统计的基本问题进行考查;对反映集中程度和反映离散程度的统计量进行考查;或者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补充、绘制统计图表,考查对数据处理(表示、分析)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来估计总体、或对某些实际问题作出合理的决策、对某种统计方法提出质疑等考查学生的统计观念;考查必然事件、随机事件等概率的基本概念;甚至考查学生对频率与概率的理解和应用;将统计与概率问题与其他领域知识相结合,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复习技巧

第一轮结合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弄清重要概念、定理、常用公式与方法。其中准确理解概念的实质是关键,熟练运用公式、定理,基本思想方法、技能是重点。同时加强解题规范性的训练。其次把握好两个“度”,一是难度不能太大,二是速度不能太快;对学生有要求有落实,复习资料更注重批改。以题论法,重视解题方法的归纳;题目有序,循序渐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让学生参与解题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迪思维,点拨要害;重在基础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不让学生过早地做综合练习题及中考模拟题,以教材的编排体系为主线进行系统复习。

第二轮复习时,围绕某些典型问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从数学知识、技能或数学方法加以展开、纵向深入,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确定好专题.一般确定10个专题组织复习:

1、代数综合题2、几何综合题

3、代数与几何综合题4、开放探究性问题

5、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6、阅读理解与学科整合

7、动态几何与几何演变8、实际应用问题

9、易错易漏解分析10、选择题解法与应试技巧

此轮复习是对第一轮的补充,力求学生得到普遍提高。

影响考试成绩最主要的因素是:知识因素和心理因素。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不但要解决知识问题,还要解决速度问题和心理问题。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提高运算答题速度,稳定考试心理。正常发挥水平,专题训练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最终达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掌握复习技巧 提高中考成绩 篇3

内容摘要:我们初三复习迎考第一线的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地提高中考英语复习,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中考成绩,我们要对课文基础知识进行复习,针对学生对可能遗忘或理解不透彻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后期复习期间通过复习过程中的知识疏导、心理疏导与考技指导,会使我们的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得到强化和提高,由浅入深,点面结合,使知识系统化,使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

中考在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地提高中考英语复习,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中考成绩,是我们初三复习迎考第一线的教师长期探索的问题。依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和理念,我们把英语复习大致分为前期和后期复习。

一、前期复习:

一般来讲,前期复习又可称为阶段复习。也就是说对课文基础知识进行复习,针对学生对可能遗忘或理解不透彻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按教材顺序归纳语言点,讲透语言点运用,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尤其是词汇、词组、常用句型和课本对话等知识,要求学生记忆一些重点词汇、典型句式、精彩段落和重要章节,并要求有能力的学生用词组、句型自编句子、小对话等来学会造句、组段、谋篇,完成原始积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浏览本节复习内容的重要语言点,并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使其通过预习了解学习目标,暴露自己的疑问、困难和障碍,从中提出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和其查阅资料、询问同学等手段,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课上既坚持用词汇、短语默写和知识点梳理等传统但行之有效的手段来达成复习目标,也大胆采用讨论、答疑等师生双边活动找出答案,以抢答、辩论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营造活跃、和谐的复习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复习热情;

其次,让学生完成《中考复习指南》提供的分册专项精练和自我评估测试,巩固所复习的内容。最后再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简要小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着重讲清难点,揭示规律,指导运用。

这一阶段,我们的复习要紧紧围绕课本重点,着眼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突破, 同时利用每节课前5到10分钟进行口语测试的训练与模拟。通过加强集体备课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也就是教师不熟悉牛津教材的问题以及学生知识点遗忘率高的问题。在备好课的基础上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出现处处划重点“草木皆兵”的现象。每天的作业量控制在半小时内,坚持“精讲精练”,防止“题海战术”。我们从手中的复习资料中,精选出信息新鲜,题型得当,练习到位的一套练题并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拼盘""剪贴"形式,重新组题或自编补充内容,精心编写,以求能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在阶段复习过程中,我们还对学生答题的错误情况进行认真整理,以便综合复习时查漏补缺有所依据。

二、英语后期复习:

我认为后期复习应以提高能力为主,其中提高应试技巧乃重中之重。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重视并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帮助学生做好查漏补缺工作,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轮复习阶段,在我们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基本技能也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后期复习还须结合《中考说明》和《英语课程标准》上的词汇表和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尤其要关注:首先是考纲中新增加词汇的用法,其次是历届中考中出现率较高的词汇的用法。对于新增加的词汇,需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全面掌握其重点用法,并能举一反三;对于历届中考中出现率较高的词汇,要让学生掌握其命题特点和规律,求同存异,融会贯通,力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让学生规范答题、积累应试经验。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各校都要进行专项训练和模拟考试。对于专项训练,我认为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循环反复的练习。每天力争做到这四个方面的操练,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既起到了恰当的调节作用,同时也交替进行了各种能力的训练。整个复习过程中应始终贯穿“听说领先,读写随后”的原则。对于模拟考试,我认为要教育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重视,把每次的模拟考试都当作中考实战演习来对待,只有平时如战时,才能战时如平时;其次要在每次模拟考试中要学生合理地划分每个题型的时间,并形成严格的限时答题的习惯;最后要他们规范答题:比如涂卡方法,认真书写等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不可有半点马虎。每次模拟考试后,都要让学生进行认真全面的总结,好的方面要发扬光大,不当之处要及时纠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过程中稳步前进,从而取得理想成绩。

(三)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他们临场应试技巧。

事实上,中考不仅仅是考查学生的智力和知识,而且也是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每年都有部分平时成绩不错却中考名落孙山的学生。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心理素质不过硬,临场发挥欠佳所致。因此,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整工作,提高临场应试技巧也是中考英语二轮复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我们可以提供给他们以下四点帮助:

1、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常言道:“行行出状元”“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考上重点高中当然好,即便今年没考上,来年还有机会。再说了,就是不上重点,也有很多其它的成才之路。只要关爱自己,相信自己,尽自己所能,必能考出最佳成绩。

2、自我减压,充满自信。

这是后期复习必须练就的一招。面对激烈的中考竞争,有一定的压力是正常的。但是压力不能过大,如果过大,势必会影响复习的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减压,以平常心从容做好中考这一复习阶段的各项任务。

3、要学会调整情绪。

中考复习过程以及中考本身确实是一种紧张而复杂的脑力劳动,这需要正常稳定而积极进取的情绪。在每次模拟考试中,都要教育学生保持一种自信、稳定、合理、易于发挥自己水平的健康心理状况。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磨练自己“特别能受挫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胜利”的顽强意志。

4、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中考迫在眉睫,学生此时特别容易紧张,烦躁,老师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出办公室,走进教室,走进学生的心田,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切忌打骂学生,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四)优化学生的应试战术,确保中考成功。

在中考前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认为在这一阶段还需要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模拟考试训练时,可以做到“三从一大”。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要经受大运动量。应当承认中考英语试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题量也是很大的。所以,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答题时间是必要的。

一般地讲,中考英语试题各大题的时间分配大致是;听力15分钟、单项选择10分钟、完型填空15分钟、阅读理解40分钟、非选择题40分钟。这其中包括各题的涂卡时间。共计120分钟。从上述的时间分配看,除了听力无法控制外,其余各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能力进行适当的微调。但各题的时间分配上下浮动不能太大。例如,“阅读理解”是得分大户,四篇短文每篇平均需8-10分钟。如果阅读理解耗时太多,就会侵占其它题目的时间,势必会影响下面的答题质量,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如阅读理解用时太少,则理解不透,出错率偏高,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教育学生:阅读理解耗时不能超过40分钟,最少不能少于25分钟。因此,在每次的模拟训练时,就要卡好每个题目的答题时间,并养成习惯,就不至于在中考中由于时间分配不当而丢分了。

2、要学生养成胆大心细的答题习惯。

历年中考英语试题中部分题目不仅设计巧妙,灵活多变,而且难度较大,一般不会让你一眼就能看穿的。鉴于此,仔细审题,谨慎作答是必要的。因此在平时模拟训练时,要让学生养成胆大心细的答题习惯。总的来说,教育学生首先要洞察各类试题的要求和特点。根据各个试题的条件和规律,寻找突破口;其次要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第三要加强对语句、语境、结构的全面分析,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识破出题的意图,胆大、心细地去确定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技巧 篇4

一、书写水平考查

书写丢分不容忽视, 作文卷面尤其重要。同学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无论是考试还是做作业, 书写要尽量工整、规范, 需要改正的地方应使用橡皮小心擦去重写, 或者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切忌乱涂乱画和使用涂改液。书写过关了, 意义大于5分。

二、积累与运用考查

主要考查以下内容:“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义的辨析、词性的判断、关联词的使用、词语的感情色彩、修辞手法的判断、文学常识、文学名著、经典诗词的默写、语文活动等。

积累与运用考查以九年级上下教材讲读课文中的重点字音为主。词语考查分两部分:一是九年级上下册讲读课文中的重点词义的辨析;二是词语填空, 要注意课文中重点生字词、关联词语、褒义词和贬义词以及近义词的运用。文学常识要注意梳理教材中出现的名家名篇及文章体裁的辨别。文学名著考查以九年级上下册推荐的作品为主, 即:《水浒传》、《傅雷家书》、《格列佛游记》、《简爱》、《培根随笔》、泰戈尔的相关诗集等几部作品。主要了解名著的书名、作者、国别、时代、主要人物、内容梗概、经典情节, 还要会写读后感和推荐语。背诵默写, 题型为超量出题, 选择答题, 内容范围较广, 所以要熟记初三要求背诵的古文和诗词, 还要注意梳理初一、初二学过的诗词名句, 答题时按要求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如数填写, 不要多写, 一来避免“言多必失”, 二来节约时间。语文活动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 与实践全面沟通”, 包括:对对联、写公益广告语、写赠言、写“凡人名言”、成语归类、读图等内容。复习时应将《考试说明》所涉及的题型都练习一遍。近几年中考读图题是一个亮点, 在完成读图题时同学们不能仅就图中浅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或描写, 而要以“在其中读到了什么”为答题指向, 以自己的感悟和解读为中心内容, 以对图丰富的联想、深刻的理解和完美的表达为质量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文学类、艺术类、自然类、社会生活类的图, 还要适当在综合性学习中练习科学类的图———统计图、示意图、曲线图、坐标图等。

三、阅读能力考查

(一)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考查点的确定, 不管何种文体主要都以新版课标的要求为依据, 主要考查五种能力:整体感知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评价能力、实际运用能力。

1.所谓整体感知能力, 是指阅读文章能在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形成对文章的初步感受;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白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写作目的, 对文章有自己的初步认识。一般题型有:对句子内容的感知;对段落内容的感知;对事件过程的感知;对形象心理学的感知;对作者情感的感知。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揣摩题意, 领悟基本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大多能揭示全文内容的重点, 有暗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通过仔细推敲题目所蕴涵的信息, 可以感知到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中心。 (2) 辨识文体, 分析重点文章。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各自要素不同, 表现中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阅读中要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而有所侧重。记叙文可以按分清记叙要素、理清段落层次、认清文章主旨的程序来展开阅读和进行理解。议论文则可以从把握论点入手, 进而弄清论据、分析论证。说明文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 然后再辨识方法、归纳内容。 (3) 理清思路, 了解行文结构。如果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能大体辨明, 就能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印象。 (4) 精读首尾, 揣摩主题思想。人们常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还常说“卒章显志”“结尾点题”, 这说明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往往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 揣摩首尾, 体味题旨, 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2.获取信息能力, 是指阅读文章能够辨识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根据要求从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一般题型有对文本内容所含信息进行提取与概括。在答题时, (1) 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标准, 也就是根据阅读的要求提取相应的信息或内容。 (2) 确认获取信息的区间, 题干往往规定了信息筛选区间, 要在确定的区间内进行取舍,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原则。 (3) 通过抓关键词获取主要信息, 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处”等提示语。 (4) 通过抓关键句筛选主要信息, 所谓关键句, 就是指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等, 它们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些集中而有效的信息。

3.理解能力, 是指阅读文章能利用文中信息和日常积累对关键词句、重要段落、写作手法、情感认识等进行恰当的解释。一般题型有: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理解文中句段的含义或作用。 (1) 在解答词句理解题时, 最重要的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塑造,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考虑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紧扣中心思想思考这个词在体现文章主旨和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的作用。 (2) 对于句段的理解, 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 (1) 从内容上分析, 在不同的文体中, 对句子的作用理解应各有侧重:记叙文中, 主要表现为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 常表现为揭示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 大多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2) 从结构上分析, 不同位置上的句子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文章开头的, 有总领作用, 在文章中间的, 有承上启下, 标志行文思想的作用, 在文章结尾的, 有总结作用; (3) 从表达效果上分析, 在某些文学色彩浓厚的文章中, 有些句子还有升华中心, 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欣赏评价能力, 是指阅读文章能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能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欣赏和评价, 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以及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常见的题型有:欣赏有表现力的词;判断并欣赏有表现力的句子, 欣赏品评写法。对于欣赏评价,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 语言美的角度, 如用词之美、修辞之美、句式之美等。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3)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进行欣赏。欣赏评价要特别注意描写, 如调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5.实际运用能力, 是指阅读文章能借助文章提供的内容和信息解决现实问题, 形成迁移并有所发展。一般题型有:谈由文本引发的认识;对作品的认识;能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 对文本的知识或观点进行恰当的运用。在答题时, 完全可以在把握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性, 进行自由表达。当然, 这种自由表达并非毫无限制, 而是需要对材料内容、主题、情感等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现代文阅读是考试的重点, 我们在了解其命题的依据的基础上熟知题型, 并具备以上五种能力, 就能回答好此类题目。

(二) 文言文阅读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以课本为“本”, 注重积累, 强化训练, 对常考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分类、归纳,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实词的积累要结合课下注解, 积累重要词语和关键字词。句子翻译要在实词积累的基础上, 关注虚词的用法及语气的一致。翻译以直译为主, 在字字落实的基础上, 兼顾全句, 还要根据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用语习惯, 采用“留”“换”“删”“补”“调”“扩”等方法, 力求使译文做到准确、完整、顺畅。以课本为主阵地, 精选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内容理解要在疏通文章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结合背景材料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等。要紧扣原文主旨, 多角度思考, 善于归纳、提炼、升华。

(三) 诗歌欣赏

赏析诗歌时, 要避免抛开诗歌内容进行中心思想式的感受或者架空分析, 应联系诗歌内容选取主题、语言、艺术技巧等二至三个角度写出“再创造”式的欣赏内容。如用词精辟准确、修辞运用巧妙、句式灵活多变、表现手法独具匠心等。

四、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

这部分内容在复习时, 要关注社会热点, 本土文化, 注意感悟人生、感悟社会, 关注自然环境, 注意学科渗透现象, 对材料进行探究、创新、评价、联想等。答题时要注意: (1) 运用平时积累, 有效调动知识储备。 (2) 仔细阅读题目, 揣摩题意, 提炼出简明、有效的答案。 (3) 注意联系社会生活, 准确表述与主题相关的感悟。 (4) 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要求, 抓住要点, 逐条表达。

五、写作能力考查

作文是语文的重头戏, 分值为60分, 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成败。作文题型以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为主, 无论哪一种命题方式, 均不设审题障碍, 作文题型给同学们充分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

中考数学超常发挥的复习技巧 篇5

上课。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上课铃一响,就应立即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有意识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种因素。听课要抬头,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专心致志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上课听讲很重要,45分钟要实效:你不要以为我在开玩笑,上课听讲谁还不会啊!其实并不然,我说的听讲则是完完全全、认认真真、仔仔细细……来听讲。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每一个公式,每一条定理都要深究其源,这样即便在考试当中忘了公式,也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不至于内心的慌乱和紧张。另外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尽量在课上将所学习的知识吸收,这样回到家后才能进一步展开接下来的学习,节约时间。

中考数学复习技巧 篇6

面临中考,同学们都想考出一个好成绩,顺利地踏入自己理想的高中。如果同学们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一方面要对基础知识的牢牢掌握,另一方面就是在考试中运用考试技巧了。有的同学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一考试常常会出现成绩不佳的状况。另外,相当一部分同学总感觉考试时间不够用,这也是欠缺考试技巧的表现。下面将针对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来总结一下如何才能考出好成绩的几大技巧。

一、自我暗恋、消除焦虑

考试一旦怯场,面对试题就会头脑空空,平时熟悉的公式、定理回忆起来也变得困难,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到心情平静下来,已浪费了许多时间,看到许多未做的题目,则会再次紧张,形成恶性循环。这时要迅速进行心理调节,使自己快速进入正常应考状态,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调节焦虑情绪:

1. 自我暗示法。

用平时自己考试中曾有的优异成绩来不断暗示自己:我是考生中的佼佼者,我一定能考得理想的成绩;我虽然有困难的题目,但别人不会做的题目也很多。

2. 决战决胜法。

视考场为考试的大敌,用过去因怯场而失败的教训鞭策自己。

二、整体浏览,了解卷情

拿到试卷后,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后,先对试卷进行整体感知,看看这份试卷共多少页、总题量是多少、分哪几大部分、有哪几种题型。这样不仅可以在万一试卷有错误时,尽早调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能通过对全卷的整体把握,尽早定下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可以初步了解下试卷的难易度,以便自己合理安排答题时间,避免会做的没有做,不会做的却浪费了时间的情况出现。

三、“两先两后”,合理安排

试卷的难易、生熟占分高低大体心中有数了,情绪也稳定了,此时大脑的思维状态由启动阶段进入亢奋阶段。只要听到铃声一响就可开始答题了。解题应注意“两先两后”的安排:

1. 先易后难

一般来说,一份成功的试卷,它上面题目的排列应是由易到难的,但这是命题者的主观判断,具体情况却因人而异。同样一个题目,对他人来说是难的,对自己来说也许是容易的,所以当被一个题目卡住时就产生这样的念头“这个题目做不出,下面的题目更别提了”的时候,下面一个题目可能反而更容易!由此,不可拘泥于从前往后的顺序,根据情况可以先绕开那些难攻的堡垒,等容易的题解答完,再集中火力攻克难题。

2. 先熟后生

通览全卷后,考生会看到较多驾轻就熟的题目,也可能看到一些生题或新型题,对前者——熟悉的内容可以采取先答的方式。万一哪个题目偏难,也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思考,变生为熟,想一想能不能把所谓的生题化解为若干个熟悉的小问题,或转化为熟悉的题型。总之要记住一句名言:“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

四、“一慢一快”,慢中求快

一慢一快,指的是审题要慢要细,做题要快。题目本身是解题方法、技巧的信息源,特别是每卷必有的选择题中的题干中,有许多解答该题的规定性。例如:选出完全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选一项还是两项等,这些一定要在读题时耐心地把它们读透,弄清要求,否则是在做无用功。考卷大多是容易的,在对大家来说都觉得容易的情况下就看谁更细心,而细心最主要的就是审题时要慢要仔细。

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答题时速度应快。要做到这一点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书写速度应快,不慢慢吞吞。二是书写的内容要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噜嗦重复,尽量写出得分点就行了。

五、分段得分,每分必争

考试中经常有同学答案写的是错误的,但依然得了分,这说明写出了得分点,有的同学甚至一点解题思路都没有,只是将公式进行了罗列,也依然得到了分,这都是同样的道理。尤其是有问的解答中,如果第一个不会千万不要放弃,一定要浏览完全部的问题,做到每分必争,切忌出现大量空题的情况。“分段得分”的两种情况:

1. 会做的题目。

对会做的题目要解决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如果出现跳步往往就会造成丢分的情况,因此,答题过程一定规范,重要步骤不可遗漏,这就是分段得分。

2. 不会做的题目。

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大题分几小题的,一种是一大题只有一问的。对于前者,我们的策略是“跳步解答”,第一小题答不出来,就把第一小题作为已知条件,用来解答第二小题,只要答得对,第二小题照样得分。对于后者,我们的策略是“缺步解题”,能演算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不强求结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分数。

六、重视检查环节

答题过程中,尽量一次成功,不出差错。但百密难免一疏,如果自己的考试时间还比较充裕,不要匆忙交卷,而应耐心地复查。将最后要模棱两可的以及未做的题目进行检查、作答,特别是填空题、选择题不要留空白。

中考数学应试技巧 篇7

答卷中, 见到简单题, 要细心, 莫忘乎所以, 谨防“大意失荆州”;面对偏难的题, 要耐心, 不能急.要努力做到:坚定信心, 步步为营, 力克难题.考试全程都要确定“人易我易, 我不大意;人难我难, 我不畏难”的必胜信念, 使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2.“三先”又“三后”, 答题要有序

在通览全卷并对简单题作了解答后, 情绪基本趋于稳定, 大脑趋于亢奋, 此后七八十分钟就是最佳状态的发挥或收获丰硕果实的黄金时间了.实践证明, 满分卷是极少数.因此, 实施“三先三后”及“分段得分”的考试艺术是明智的.

(1) 先易后难.即先做简单题, 再做复杂题.当进行第二遍解答时 (通览并顺手解答属于第一遍) , 就无需拘泥于从前到后的顺序, 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跳过啃不动的题目, 从易到难.最后的题未必比前面的题难, 难易因人而异.

(2) 先高 (分) 后低 (分) .这里主要是指在考试的后半段要特别注重时间效益, 如两道题都会做, 应先做高分题, 后做低分题, 以便时间不足时仍能得高分;到了最后十分钟, 也应对那些拿不下来的题目“分段得分”, 争取在时间不足的前提下多得分.

(3) 先同后异.可考虑先做同学科同类型的题目, 这样思考比较集中, 知识或方法的沟通比较容易, 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一般说来, 解题必须进行“兴奋灶”的转移, 思考必须进行代数学科与几何学科的相互换位, 必须进行从这一章节到那一章节的跳跃, 但“先同后异”可以避免“兴奋灶”过急、过频和过陡的跳跃.

三先三后, 要结合实际, 因人而异, 谨防“高分题久攻不下, 低分题无暇顾及”的情况发生.

3.审题要细心, 做题要规范

题目本身是“怎样解这道题”的信息源, 所以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 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各方面真正看清题意.解题实践表明, 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 结论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有些条件题目未明显写出来, 常常是隐蔽给予的, 只有细致的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这一步不要怕“浪费”时间.

找到解题方法后, 书写要简明扼要, 快速规范, 不要拖泥带水, 啰嗦重复, 尤忌画蛇添足.一般来说, 一个原理写一步就可以了, 至于不是题目考查的过渡知识, 可直接写出结论.为了提高书写效率, 应尽量使用数学语言、符号, 这比文字叙述要节省且严谨.

4.踩点要稳准, 分段得高分

对于同一道题目, 有的人理解得深, 有的人理解得浅;有的人解决得多, 有的人解决得少.为了区分这种情况, 中考的阅卷评分办法是懂多少知识就给多少分, 这叫“分段评分”, 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 踩得多得分就多因此, 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是一种高招.“分段得分”的基本精神是, 会做的题目力求不失分, 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

(1) 对于会做的题目, 要解决“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有的考生拿到题目, 明明会做, 但最终答案却是错的——会而不对;有的考生答案虽然对, 但中间有逻辑缺陷或概念错误, 或缺少关键步骤——对而不全.因此, 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 防止被“分段扣分”.经验表明, 对于考生会做的题目, 阅卷老师更注意找其中的合理成分, 分段给分.

(2) 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拿不下来的题目中分段得点分.我们说, 有什么样的解题策略, 就有什么样的得分策略.把你解题的真实过程原原本本写出来, 就是“分段得分”的全部秘密.

(1) 缺步解答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确实啃不动, 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 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 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 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 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 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 每进行一步演算都可以得分, 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 但分数却已过半, 这叫“大题拿小分”.

(2) 跳步解答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 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 往后推, 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 说明这个途径不对, 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 就回过头来, 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 “卡壳处”的攻克来不及了, 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 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 继续有……”, 一直做到底, 这就是跳步解答.也许, 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 这时不要乱七八糟的插上去, 可在后面补上一句“事实上, 某步可证明或演算如下”, 以保持卷面的整洁.若题目有两问, 第一问想不出来, 可把第一问作“已知”, 先做第二问, 这也是跳步解答.

(3) 退步解答“以退求进”是一个重要的解题策略.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那么, 你可以从一般退到特殊, 从抽象退到具体, 从复杂退到简单, 从整体退到部分, 从较强的结论退到较弱的结论.总之, 退到一个你能够解决的问题.为了不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 应开门见山写上“本题分几种情况”.这样, 还会为寻找正确的、一般性的解法提供有意义的启发.

(4) 辅助解答一道题目的完整解答, 既有主要的、实质性的步骤, 也有次要的、辅助性的步骤.实质性的步骤未找到之前, 找辅助性的步骤是明智之举, 这些辅助步骤在解题中必不可少, 而找起来又不困难.如:准确作图, 把题目中的条件翻译成数学表达式, 应用题的设未知数等.书写也是辅助解答, “书写要工整、卷面能得分”是说第一印象好会在阅卷老师的心理上产生光环效应:书写认真———学习认真———成绩优良———给分偏高.

5.速度要把握, 检查要细心

中考数学试卷共有28个题, 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 平均每题约为4.2分钟.为了给解答中高档题留下较充裕的时间, 每道选择题、填空题应在二分钟左右解决.若这些题目用时太长, 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 或“隐含失分”.在答卷中要集中精力解决通常占全卷80%以上的中下难度的题目, 它们是试卷的主要构成, 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能拿下这些题目, 实际上就是打了胜仗, 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 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优化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篇8

一、在理论知识上, 以清晰简洁为原则

1. 重抓基础知识的梳理

《初中数学教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明确指出: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如何梳理基础知识是我们中考复习的重要环节。以往在这一环节复习中, 学生容易依赖老师, 习惯于被教师带着复习总结。这样做往往是教师很累, 学生还收获不大, 导致复习效率低下。

因此, 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是做好梳理基础知识最好的办法。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可清晰明了地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三点。

(1) 看基本要求、看教材、看例题。在上复习课之前, 我先展示了“课标”中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复习内容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 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以及各部分知识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学生在了解了“课标”的基本要求后, 通过再次阅读教材、分析例题, 在大脑中浮现上新课时的场景和所学的内容, 自主进行知识的再现。

(2) 在学生“看”的过程中, 我让学生记下相关的知识点, 重点、难点用着重号标注, 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同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见解, 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梳理, 让零散的基础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更加清晰, 更加系统化, 同时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3) 学生在自己主动复习整理时, 就会加深对复习内容的体会, 有的可能会产生疑问, 有的是比较片面。这时, 同学之间的分享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于是, 经过一段时间, 我就让学生以小组进行“分享”, 再让小组长进行“分享”式交流, 师生共同参与。学生间的交流, 主要是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 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师生间的交流, 教师能给学生更多知识上的帮助,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为第二轮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 在对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进行复习时, 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 同时也展示“课标”的要求, 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基本要求和重点难点, 然后选用类比和表格对比的方法进行知识梳理和对比, 加深学生的印象。

因此, 很多学生都认同这种梳理知识的方法, 主动把四边形从定义、性质、识别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同学认为表格内容用文字语言描述较好, 特别是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 文字更容易理解;有的则认为用几何语言更简单, 并且运用时主要是用几何语言。双方说的都有道理。

于是,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讨论, 找到了大家认为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数学语言与图形相结合的方法。在平行四边形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 自主梳理的复习模式,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复习的同时, 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复习内容, 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互助精神。

2. 专题复习, 力求建立知识网络

面对中考复习的高标准、严要求, 仅有基础层面知识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 从本质上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从而加以分类、整理、综合, 逐渐形成一个条理化、秩序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有机体, 真正实现知识“由厚到薄”的飞跃。把原本零散的内容, 通过巧妙的设计结合在一起。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 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识结构。

二、在练习上, 以灵活多变为原则

1. 对于各层次学生群体, 制订练习, 夯实双基

利用一定量的训练, 来实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敏感”度的提高, 数学能力的培养, 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对于各层次的学生群体, 有针对性的制订练习, 是优化复习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之一。

(1) 针对课标要求, 细化训练内容。在设计复习课时, 通过习题的练习要让学生巩固和深化哪些知识、发展哪些能力等, 成为选择训练题的标准。复习课讲究实效性。要确定训练是否有效, 教学目的是否达到, 有针对性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 我特别设计了“课前10分钟”系列训练题。每天让学生在十分钟时间内完成, 并且立即批改, 对学困生进行面批。一方面达到了使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一方法实施以来, 很受学生的欢迎, 他们说自己可以在这一环节真实地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2) 针对个体的差异, 确定训练程度。“课标”指出:“在确保所有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知识的同时, 关注不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同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复习教学工作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分层训练安排。把班级学生分成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力争让每个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复习都有所收获, 提升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 重抓典型例题, 提升学习能力

就题解题, 重复练习, 使得我们复习的效率低下, 所以我依据课标要求, 精心筛选例题。既注重基础, 又关注重提高性和综合性, 循序渐进, 深入浅出, 关注典型性, 要抓住教材上的典型例题习题进行变式, 充分挖掘例题的价值。选择一些探究性习题, 让学生学会思考,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抓知识的本质, 强化数学思想

中考数学的复习过程中, 很多学生会告诉老师, 对于“动点”问题很是担心, 无从下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有的自己制作教具, 有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展示, 希望能在加强学生的直观认知的同时, 提升复习的效率。但这做法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此类型的问题, 于是我通过反复思考, 多做练习, 得到:以不变应万变, 抓住知识本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我把它与学生一同分享, 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对于中考中各个专项的训练, 让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提高了一个层次的同时, 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在教学策略上, 以领悟提炼为原则

1. 关注教法的选用

教学工作是教学内容和具体方法的双重体现。教师的教学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1) 在复习中我经常采用讨论、小组比赛、小组合作等学习模式, 克服传统数学复习课“老师讲、学生练”的不足, 千方百计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教学的整个过程, 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2) 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经常开设专题讲座, 在专题探索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奥秘。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2. 注重学法的指导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双向互动的过程。若学生学习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 教师设计得再好也只是徒劳无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探索出具体的方式方法。我非常重视在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如建立“错解档案”、尝试“小先生制”等。在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创新等综合能力。

四、结语

浅谈中考数学复习 篇9

一、知识回顾一点通

知识的回顾不是简单的重复, 不是泥土的堆积。老师在复习知识的时候要有理发师的功效, 两梳子能将一头蓬乱的头发理顺。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 将知识连成线, 串成串, 让学生在复习中“有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的感觉。

二、考试解读两导向

复习中, 教师要为学生解读考纲、考点, 一是要导向考点、难点, 二是要导向易错点。对本节知识的复习, 教师要有指点江山的作用, 解读本节知识考什么, 怎么考, 近几年的中考考题方向, 今年可能考什么。对本节知识理解上易错的地方, 做题中易错的地方也要给学生解读。要让学生思路清晰, 考点明确, 难点突破, 易错提醒。

三、精编例题三重性

对本节复习课的例题要精中求精, 编写例题要体现典型性、建模性和创新性。对例题的选择要独树一帜, 要精选以前从未讲过的例题, 要有新颖性, 吸引学生。对例题的解法要普通、典型, 解题方法要大众化。过去我们提倡一题多解, 想出一些特殊的方法, 学生不久就忘了, 我更提倡多题一解, 让学生类化, 建立数学模型。

对例题的讲解要做到“三讲三不讲”, 讲思路, 讲方法, 讲易错点;以前讲过的例题不讲, 多数学生会做的不讲, 教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四、课堂练习四道关

复习课中的练习更要精选, 对课堂中的练习要把握四道关, 即基础关、纠错关、类化关、探索关。让练习既有基础, 又有能力,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复习要夯实双基,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 触类旁通, 知能并举。

五、课后反思五交流

与课本交流。复习后, 一定要留一点时间让学生翻一翻书, 形成书本回忆, 回忆书本比死记知识更牢靠。

与记忆交流。复习后, 学生要将复习的内容与过去记住的知识相比较, 对遗忘的知识加强记忆。

与同伴交流。复习后, 学生要将自己的心得与同伴交流, 从同学的交流中得到补充。

与老师交流。复习后, 教师要抽一点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近阶段的收获, 帮助学生找到不足之处, 让学生得到升华。

如何进行中考数学复习 篇10

一、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

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不断增强, 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 认为只有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 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其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够。在教学中急急忙忙将公式、定理推证出来, 草草讲一道例题后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 就让学生去做题, 试图让学生通过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却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 理解浮浅, 记忆不牢, 只会机械地模仿, 思维水平较低, 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从而失分。我们一直强调抓基础, 但总是抓得不实。其实近几年来中考命题事实已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中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填空题及解答题中的基本常规题占整份试卷的80%左右, 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 但其命题的叙述或选择肢往往具有迷惑性, 有的选择肢就是学生中常见的错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 就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事实上, 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多、更严了, 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正确地作出判断。另外, 由于试题量大, 解题速度慢的考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 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与否, 以及能力的高低。可见, 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所以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 首先必须强调让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1) 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 而且要灵活应用; (2) 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 (3) 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 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 少数学困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二、抓纲务本, 落实教材

考前复习, 任务重、时间紧迫, 绝不可因此而脱离教材。相反, 要紧扣大纲, 抓住教材, 在总体上把握教材, 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总复习的第二阶段, 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 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 梳理归类, 分块整理, 重新组织, 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

多年来, 一些学校在总复习中抛开课本, 在大量的复习资料中钻来钻去, 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来完成“覆盖”中考试题的工作, 结果极大地加重了师生的负担。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减轻师生的负担,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中考数学命题组做了大量的导向工作, 每年的试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的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公式定理的证明作为中考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中考题目;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合理拼凑、组合作为中考题。如果说偶然从教材中找1—2道题作为中考试题可视为猎奇, 不足为道的话, 那么连续多年的中考数学试题每年都有许多题源于教材, 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就再清楚不过了。因此, 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 针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和方法, 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 切忌刻意追求偏题、怪题和技巧过强的难题。

三、渗透教学思想方法, 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不仅紧扣教材, 而且十分讲究数学思想和方法。这类问题一般较灵活, 技巧性较强, 解法也多样。这就要求考生找出最佳解法, 以达到准确和争取时间的目的。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 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 分类讨论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 以及配方法, 换元法, 待定系数法, 等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数学内容之中, 缺乏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中考前的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地、恰当地在讲解中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 考生在中考中才能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研究《中考指要》, 分析中考试题

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篇11

[关键词]数学 中考复习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39

中考临近,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率?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对数学中考复习策略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课本为本进行复习

在中考中,数学内容虽然相对较难,但是基础知识也占到了考题的七成左右,有些题就是平时经常练习的题目,学生必须要重视课本,即使是最难的题目也是来源于课本.对课本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一定要提醒学生反复地看,反复地研究,真正理解它的出题思路与结题方法.另外,在中考数学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必须要高度重视那些基本概念和常用的公式,并且能够将他们融会贯通起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近几年的中考题目能够看出,中考的题目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一些社会问题,懂得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他们.在复习时要不时倒回头来看课本,温故而知新,尽量不采用题海战术,不要沉迷于疑难题目.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重点学习内容,这就要求突出学习重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尤其是难以理解的内容.要注重数学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指导.在数学的学习中,一个题目有多种解答方法是非常常见的.所以,在学习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对课本中有代表意义的题目透彻地讲解,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来解答同样的题目,并带领学生分析总结,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数学题目,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不仅理解题目,更理解解题的思路,掌握解答类似题目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我们要重视的是,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题目时,还应适时地给学生提问题,尤其是题目的关键部分,要多靠学生自己去理解,教师只能起到引导大方向的作用,并要注意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学生普遍犯错的问题一定要重视,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提高得更快.

三、重视学法指导,正确组织练习

对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练习数学最需要的不是数学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学习数学来掌握一种解答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辅导时,目的性一定要明确,要不断地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当然,充分地练习题目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前提是这些练习题目是典型、有针对性的题目,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时,一定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情况,同时还要兼顾少部分学生,不搞题海战术,争取每一个练习题目都是精品.对现阶段知识确实掌握得不理想的学生,应该给与适当的帮助,引导他们慢慢地进步.数学学习就是一个缓慢进步的过程,只要学生能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就会慢慢地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成绩也会不断地提高.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学这门逻辑性非常强的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把握住这个方向.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宣读课本,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与他们解决问题的想法,培养有创造性想法的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到对事物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数学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是,通过总结后它又能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这就是数学的奥妙所在.很多实际的问题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就可以变成逻辑性很强的抽象问题,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对现实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这也是未来几年中考数学命题的方向.

五、加强专题训练,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

针对本班学生的薄弱环节选择适当的专题进行训练,训练的内容中最忌贪多、求难,应做到少而精.训练时既要有灵活的基础题,如选择、填空,又要有一定的综合题,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灵活应用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新形结合法、分类思想法、转化的思想方法、几何中添辅助线的方法等等来解决三角、几何、代数里面的问题.有目的地培养将较综合的题目分解为较简单的几个小题目的能力,这样就能举一反三,化繁为简,分步突破较难的综合题.在解题时既要做到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又要做出多题一解,训练收敛思维.但要注意及时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技巧以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课程,对学生逻辑判断能力考查得比较多,针对部分学生复习数学感觉无的放矢的情况,文章对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大家有一定帮助.

中考数学总复习策略 篇12

1.研究《课标》和《中考说明》

《课标》和《中考说明》是中考命题和复习备考的依据, 应认真研究, 确保目标合理、方向正确, 深度、难度把握准确.明确考试性质和命题依据、考试范围、考试要求及内容、考试的方式及试卷的结构.从而加强复习的指导性、计划性、针对性.

2.抓住根本, 研究教材

新课程下的教材淡化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演绎关系, 知识点比较分散, 比如《统计与概率》, 几乎分布在初中三年的学习当中, 这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每年教材都在修改和完善, 增加有关内容如韦达定理等, 特别是习题不断增加, 呈现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对教材的研究要做到: (1) 构建知识网络, 形成系统性.现行数学知识, 可以分为四大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各板块知识之间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 抓好双基教学, 掌握通性通法.纵观我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 考查学生双基内容的试题占到60%以上, 因此, 数学复习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 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形成, 明确常规题型的通用方法, 掌握通性通法.

3.把握动向, 研究试题

(1) 研究几类试题:① 近三年来的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 尤其是本省各地市中考试题、②近五年来的我市中考试题.

(2) 预测命题方向, 关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热点问题.

二、复习的策略

1.做好复习前的准备工作

中考数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知识点比较分散,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果, 就要结合本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 加强集体的力量, 进行集体研究, 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包括时间安排、阶段要求、采取的措施、想要达到的效果等.

2.阶段复习的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单元复习阶段——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

时间:3月份—4月份中旬.

要求:以“中考说明”为标准, 以“单元”、“章节”为顺序,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复习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课前自主复习——课堂讲练结合——课后精简作业——自习反馈矫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习题的配置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每道习题的讲解, 力求师生互动讲练结合;由于内容较多, 提倡用多媒体教学, 或提前将习题印发给学生, 以节省时间.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阶段——把握重点, 抓住考点

时间:4月中旬—5月份中旬.

要求:以专题的形式, 关注中考热点问题,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 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常见的复习专题: (1) 知识综合型专题:代数综合问题 (方程、不等式与函数) , 几何综合问题 (三角形、四边形、圆、几何变换) , 几何代数综合性问题. (2) 重点题型突破:规律探索型、开放探究型、实验与操作型、方案设计型、阅读理解型、图表信息型、学科综合型、实际应用型.

本阶段教学运用启发式复习模式: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师生完成——总结反思——发散提高.

这一轮复习非常重要, 可以说是对教师水平的考验, 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知识的扩展运用能力非常关键, 专题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基础水平, 重视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的提炼.这样才能提高优秀率, 才能使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第三阶段:模拟讲评阶段——综合模拟, 查漏补缺

时间:5月中旬—6月份中旬.

要求:模拟训练, 全面提高;自由复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调节心态轻轻松松迎中考.

这一阶段的复习可以遵循这样的步骤:课前做练习——课上讲重点——课后练精细.

第四阶段:回归课本、调适心态、迎接中考

时间: 考前一周.

如果说扎实的功底是中考取得成功的基础的话, 那么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成为中考成功的关键.考前一周对学生的心理调适非常关键.

上一篇:平茬机械下一篇:陪审制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