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导入

2024-08-27

优化作业导入(共9篇)

优化作业导入 篇1

一、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准备。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愉悦的艺术。好的课堂导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活动就能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导入环节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导入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

2、相关性:它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为进入到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它更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起学生关注,形成悬念,或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或具有挑战。

3、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导入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设计导入形式,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来确定其内容。

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效度 :就是有效性,也就是看导入是否能为之后的教学环节服务,与教学内容一致。

2、参与度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实用性 :便于操作,简短易行。

三.课堂导入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1.首先,课堂导入,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2.其次,“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3.最后,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对课堂的导入进行艺术处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燃起自信的火花,觉得英语课好学、易懂,就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化作业导入 篇2

一、直奔主题、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导入法是最常见的传统导入法。在普遍追求激趣导入的今天, 这种方法似乎因平铺直叙、简明扼要、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显过时。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应该单纯追求兴趣性, 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学生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导入方法。在给学生减负的背景下, 教学时间贵如金。对于难以激趣导入的教学内容或是相对于费时费力、低效高耗的花哨导入, 直接的开门见山又何妨?简洁明快、切入主题, 有利于节约时间、明确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 开门见山导入法也可以变通, 与其他激趣导入法相结合, 让“山”若隐若现, 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学生引入学习内容的状态。如导入人教版必修I《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可以将开门见山导入法与悬疑导入法相结合:“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 第一次以武力, 第二次以宗教, 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 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 唯有法律的征服是最为持久的征服。那么, 罗马法究竟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为什么罗马法律的征服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二、激发兴趣、趣味导入

构成学习动机的成分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伊始, 借助巧妙的导入设计, 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 常常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趣味性导入的方法有多种:漫画谜语导入、影视动画导入、诗歌对联导入、时事热点导入、趣闻典故导入、图片资料导入等等。如导入人教版必修II《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可以采用图片导入。通过PPT向学生展示20世纪后期以来结婚几大件的图片:20世纪70年代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 20世纪80年代是冰箱、黑白电视机、洗衣机;20世纪90年代是彩电、空调、电脑, 现在是车子、房子。四张图片鲜明的对比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又如导入人教版必修II《第一次工业革命》, 可以结合时下的热点。2010年5月至10月, 为期6个月的第41届世博会在上海举办, 很多同学都去参观了世博园。教师可以设问:“上海世博会是第几届世博会?第一届世博会在哪里举行?有哪些展品?”从而引出第一次工业革命。

三、铺垫诱导、情境导入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内容变得鲜活、有趣起来。情境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感知新知识、探索真理的欲望,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特定情境, 为接下来的理解、感知奠定心理基础。同样, 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利用时事新闻、影像资料、图片资料、通过角色体验等等创设情境。比如, 导入人教版必修I《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可以利用时事新闻创设情境或是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同时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好地了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奠定基础。 (1) 利用时事新闻创设情境:“据香港《文汇报》2010年6月6日报道, 美国国务院前日误向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发送生日贺电, 比预定庆祝日期早了一周。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祝贺‘早一周总好过迟一周’。白金汉宫发言人表示, 此事没冒犯成分……”美国务院记错英国女王生日提早一周发贺电至少说明美国非常重视英国女王, 那英国女王是不是英国政治生活的主宰呢? (2) 角色体验情境创设:让几位学生扮演英国女王、英国现任首相及其内阁成员, 要求学生说明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大多数学生肯定是说不清楚的。在学生的存疑中, 教师引领大家进入教学内容。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课堂导入也是如此。不同的课型可以用不同的导入, 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采用多样的设计。但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 都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项良东.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中的新课导入[J].新课程研究, 2010 (4) .

有效导入 优化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教学:多样化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这里的“开门见山”主要指的是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将本节课需要讲解的知识重点和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这样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功课。 这里以“认识角”这一内容为例,展开探究。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出示三角板)这又是什么呢?(出示五角星)

师:你们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叫它三角板?为什么叫它五角星呢?依据是什么呢?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因此叫三角板;因为它这儿有五个角,所以我们称之为五角星。

教师一边肯定,一边结合学生的回答在“三角板”与“五角星”中“角”字的下面点上红色的着重号。接着再说:“大家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学习有关角的内容。”

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三角板、五角星,通过几个简单问题作为新课的导入,导出角的概念,既能起到开门见山、明确目标以及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而且还能让学生知道角的概念来自于日常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

二、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对新知学习的强烈欲望。疑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新课伊始,妙趣横生,为接下来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性质”这一课内容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道题目:“你们谁有办法将1、10、100这三个数相等起来?”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可以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分别加上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则1米=10分米=100厘米”有的学生则说:“也可以将三个数后面加上元、角、分等单位。”有的则说:“也可以在10、100中添上小数点使它们相等,也就是1=1.0=1.00。”这时候,教师再提出问题:“它们相等吗?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验证吧。”顺势将新课导出来。很简单的三个数,却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强烈求知欲,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三、学生提问导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调动起来,这是建立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导入教学中,借助提问导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新课一开始意味着要学习新的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学生有没有疑问呢?基于此,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觀能动性。例如:在探究“圆柱和圆锥”这节内容时,有些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为什么?这是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的知识,但是,由于每一位学生学习情况不可能完全相同,有些学生还没有全部弄懂这些知识点,这也是很正常的。待疑问提出后,教师不要立刻回答,而是让其他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课堂气氛自然也就热烈起来,学生的主动性也能充分调动起来,既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又加强了生生间的互动。再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新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玩积木游戏,结合游戏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导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知,为新知识的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既能优化学生的课堂知识结构,还能迅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更多知识,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无定法,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种,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发各种资源,不断探究创新。

参考文献:

[1]邢悦.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课堂的有效导入[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1).

[2]关文信.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3]刘莉莉.利用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数学兴趣阴[J].新课程学习,2011(5).

优化作业 篇4

1.何为约束优化设计问题?什么是无约束优化设计问题?试各举一例说明。机械优化设计问题多属哪一类?

2.一般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包括哪些部分?写出一般形式的数学模型。3.试简述优化算法的迭代过程。

习题

1.画出满足下列约束的可行域。g1(X)= 3x1+2x1-48≤0 g2(X)= x1–18+x2≤0 g3(X)=–x1≤0 g4(X)=–x2≤0 2.试将优化问题

minF(X)=x12+x22-4x2+4 X∈DR2

D:g1(X)= 1x1+x22≤0 g2(X)= x1-3≤0 g3(X)= x2≤0 的目标函数等值线和约束边界曲线勾画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a)X=[1,1]T 是不是可行点?

5(b)X21是不是可行点? 2T(c)可行域D是否为凸集,用阴影线描绘出可行域的范围。

3.已知某约束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为

minF(X)=(x13)2+(x2-4)2

X∈DR2

D:g1(X)= x15+x2≤0 g2(X)= 2.5 x1+x2≤0 g3(X)= x1≤0 g4(X)= x2≤0(1)该问题是线性规划问题还是非线性规划问题?

(2)按一定比例画出目标函数F(X)的值分别等于1、2、3时的三条等值线,并在图上划出可行域。

(3)在图上确定无约束最优解和约束最优解。

(4)若在该问题中又加入等式约束h(x)= x1-x2=0,其约束最优解X*、F(x*)又为多少?

第2章

思考题 1.试说明函数的方向导数与梯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函数的梯度对求函数的极值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说梯度方向是函数值上升最快的方向只是函数的一种局部性质? 2.怎样判断多元函数有无极值?

习题

1.试将函数F(X)= x12x1x2+x22写成矩阵向量式,并判断其二次型的系数矩阵是否为正定。2.试用矩阵形式表示函数F(X)= x12 +x22x1x24x2+60,并写出其海森矩阵。3.求函数F(X)3212x1x2x1x22x1在点X(0)=[2,4]T处的梯度。224.计算二元函数F(X)= x13  x1x22+5x1 6在点X(0)=[1,1]T处沿方向L=[1,2]T的方向导数FL

(X(0))和沿梯度方向F(X(0))的方向导数FF (X(0))。

5.已知目标函数

F(X)=(x1-2)2+x22 X=[x1,x2]T∈&R 在不等式约束

g1(X)=x12+x2-1≤0

g2(X)= -x2≤0

g3(X)= -x1≤0 *T条件下求得最优点为X=[1,0],用库恩-塔克条件检验该点是否为条件极值。

第3章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一维优化方法是优化方法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 2.何为初始单峰区间,它在一维优化方法中有何意义?

3.利用0.618法和二次插值法求解一维优化问题的基本思想各是什么? 4.0.618法和二次插值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5.对二次函数用二次插值法求优时,为什么从理论上说只需进行一次迭代就可求得最优点?

习题

1.试用进退法确定函数F(x)=3x38x+92的初始单峰区间,给定初始点x0=0,初始步长h=0.1。2.试用黄金分割法求函数F(x)=(x3)2的最优解(最小值)。已知初始单峰区间为[1,7],迭代精度为=0.4。

3.试用二次插值法求函数F(x)=8x32x27x+3的最优解。给定初始区间[0,2],迭代精度为 =0.01。

4.分别利用黄金分割法和二次插值法的程序求函数F(x)=x44x36x216x+4的最小值,给定单峰区间为[1,6],精度要求 =0.05。

5.已知某汽车行驶速度x(km/min)与百公里油耗Q(l)的函数关系为Q(x)x20(l),试用x黄金分割法求当速度x在0.2~1(km/min)时的最经济的车速x*,并计算此时汽车每行驶100km的油耗量是多少?

第4章

思考题

1.一般无约束优化方法包括哪几个步骤?各种不同的方法主要区别在何处? 2.何为直接法?何为间接法?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什么情况下选用它们比较适宜,为什么? 3.为什么称梯度法为最速下降法?既然梯度法的搜索方向是最速下敢方向,为什么又说该法收敛速度慢?

4.何为牛顿方向?为什么用原始牛顿法求一个二次目标函数的最优解,从任一初始点出发,一定可以一次成功?

5.变尺度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变尺度法能得到广泛应用? 6.为什么说坐标轮换法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函数的性质?

7.坐标轮换法是一种降维方法,除目标函数的等值线出现“脊线”情况外,一般都能成功找到问题的最优点。为什么当初始鲍威尔出现“维数下降”的情况时,计算将归于失败?这两种算法中的降维有什么不同?

8.何为共轭方向?共轭方向有哪些重要性质,这些性质在鲍威尔方法中有何体现?共轭方向与正交方向关系如何?

9.请解释只要沿共轭方向搜索,两次就能找到二元二次正定函数的最优点。10.简述变尺度法和鲍威尔法的迭代过程。画出鲍威尔法的搜索路径图。11.何为二次收敛性?

习题

1.试用梯度法求解的搜索方向互相正交。minF(x)=x1+2x22,设初始点为

2X(0)=[4,4]T,迭代三次,并验证相邻两次迭代2.取初始点X(0)=[-1,-2]T,用阻尼牛顿法求F(X)1212x1x2的极小点。243.用梯度法求minF(x)=2x12+2x22+2x32,初始点(x)(0)=[1,1,1]T。

4.用DFP变尺度法求目标函数F(x)=4(x1-5)2+(x2-6)2的最优解。已知初始点X(0)=[8,9]T,迭代精度 =0.01。

5.试用坐标轮换法求目标函数F(x)=2x12+3x22-8x1+10的无约束最优解,初始点X(0),迭代精度 =0.001。

6.试用鲍威尔法求目标函数F(x)=10(x1+x2-5)2+(x1-x2)2的最优解,已知X(0)=[0,0]T,迭代精度 =0.01。

第6章 约束优化

12思考题

1.在约束随机方向搜索法中,为什么有可能找到比最速下降方向还要更好的搜索方向?随机方向需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2.内点法与外点法在构造惩罚函数时有何区别? 3.外点法的初始点可任选择,如最优解在可行域内,初始点为内点,迭代过程会不会跑出可行域?为什么?如初始点为外点,能否收敛到可行域内?为什么?

4.外点法和混合惩罚函数法都可处理同时具有等式和不等式约束优化问题,两种方向在构造惩罚函数时有何主要区别?

5、按求解方式,约束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分为哪2类?这2类方法的适合条件和基本思路各是什么?

6、复合形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改变复合形形状的搜索方法主要有哪4种?条件各是什么?

7、可行方向法中的可行方向必须满足哪2个条件?写出此2个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8、可行方向的产生方法有哪2种?简要阐述此2方法的基本思想

习题

1.设约束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为

minF(x)= x12+2x22

XDR2

D:g(X)=1-x1-x2≤0 试用内点惩罚函数法求约束极小点。2.设约束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为

minF(x)=(x1-1)2+(x2-2)2

XDR2

D:g1(X)= —(x2-x1)≤1

g2(X)= x1+x2≤2

—x1≤0 —x2≤0 试用外点惩罚函数法求约束极小点。3.设约束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为

minF(x)= x2-x1 XDR2

D:g1(X)=-lnx1≤0

优化化学作业,提高教学质量 篇5

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刘仲莹中学

王荣林

271124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化学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都在不断地探索中渐趋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优化化学作业设计,使化学作业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作业内容与形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化学作业的重要作用,体现学生为主体,在化学作业设计的形式上要注意灵活性。除了常规的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书面作业外,还可布置适量的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作业。

1.阅读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内容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例如,教材中的“空气质量日报、预报”,“认识服装的标签”,“侯氏制碱法”,“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等等。

2.口头表达作业。主要是识记内容的复述。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等,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某一概念、原理、实验现象。学生在完成这种作业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实践作业。以教材上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为主,例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收集有关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的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H、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调查、废旧电池的回收等等),参观学习(参观造纸厂、化肥厂等活动)。也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实践作业,如收集瓦斯爆炸的实例资料,调查研究河流水质等。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真正体现了化学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目的。

4.探究作业。以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和“单元探究活动”为主,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制取明矾晶体”,“制作叶脉书签”,“白纸显字实验”等。教师也可适当创新,如制作“鸡蛋雕花”,“自制喷泉”,“番茄电池”等。家庭小实验密切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开展家庭小实验有助于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扩充学校教育资源,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能力。然而,家庭小实验作为课堂实验的延伸、化学整体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在化学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教师只是将家庭小实验与“有趣”、“好玩”联系在一起,很少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家庭小实验,更谈不上组织家庭小实验的教学了。因此,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指导是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的前提,初中学生化学知识基础浅,操作能力比较差,因此,特别是对于那些过程较为复杂的小实验,实验之前教师要做比较全面的指导。在器材方面,由于家庭小实验是在家中完成的,没有专业的仪器,但又不必去买现成的仪器,因此应鼓励学生自制仪器,动手改制一些废品为简单器具。如量器可用带刻度的废弃药杯、塑料杯等代替;容器可用塑料水杯、玻璃水杯代替,也可以用饮料瓶将其底部去掉来代替;玻璃管可用白色的塑料软管代替;漏斗也可以用饮料瓶制得;用棉花或几层棉布来代替滤纸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同时在废物利用的过程中,也使他们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在药品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实验形式和药品准备,也由于各个学生的家庭不一样,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情况千差万别,所遇实际困难也较多。在药品准备上,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家里现成的,如食醋、蔗糖、植物油、食盐是家里常备的;二是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药品,如胆矾、盐酸、生石灰;三是到试剂药品店买点必需的药品,如酒精、纯碱、明矾、高锰酸钾,以补充药品的不足。但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己去收集生活中的化学药品。日常生活中,有些物质可作化学药品使用,例如:易拉罐(铝)、铁钉、铜丝、铅笔芯(石墨)、木炭、食盐、碱面(碳酸钠)、白酒、白醋、鸡蛋壳、碘酒、PP粉(高锰酸钾)、花瓣汁(代替酸碱指示剂)、农用硫酸铜、建筑用的碎石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等。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家庭小实验中的仪器和药品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必定会思考实验的原理、药品的选择、操作的步骤等。学生通过思考、创意、构思和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增加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优化作业批改的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旧的教学模式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而逐渐淘汰。然而,批改作业,作为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得到较大幅度改革的今天,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作业教学不能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成为薄弱环节,影响了整个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备课、作业、单元过关并称为教学常规的三大环节。要看到作业作为体现教学质量的载体之一,在检查“教与学”的质量,发展学生智能,反馈教情、学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作业批改中多存在以下问题:

案例1:反馈时间过长。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尤其在我们农村中小学,学生正处于高峰期,而师资配备又跟不上,多数化学教师身兼3~4个班的教学,如果对化学作业施行全批全改,造成每次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反馈时间短则两三天,一般为四五天,长的竟达一个星期。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案例2:反馈信息量过小。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简单划上对、错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等作业发下,学生看到的只是对错号,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作业利用价值不大。

案例3:校正措施不力。因为反馈时间过长,作业返回学生手中时,知识已学过几天,加上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回头复习旧课以及校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就开始做新作业,形成了问题遗留,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案例4:作业形同虚设。有的教师为了便于批改,片面追求作业的“质量”,应付上级检查,多让学生做一些订正过的习题,甚至是抄写例题,对学生来说,只是进行了知识的“搬运”。作业反而成了“负担”,它的作用逐被单元过关所代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价值。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批改模式方法:

(1)精批细改。作业收齐后,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业各8——10本,进行精批细改,在批改中错的地方根据具体情况有时标上符号或提示语,对倾向性错题或创造性作业,作适当摘录并分析错的原因。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便进行分类辅导,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调整学习进度和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时间钻研教材,改进教法。

(2)自我批改。作业做完后,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写出各种解法,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完善答案。自我批改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批改。将作业按学习小组分开,指定一名学习较好的任组长,共同讨论各习题的解法及答案,教师综合各组意见后公布标准答案,然后各组成员流水作业,进行批改。这样,学生在批改中能够吸取别的同学好的解题方法,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防重蹈覆辙。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活跃课堂气氛。

(4)当堂当面批改。为了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批改作业当堂当面进行,方法却因人而异。作业做的较好的,教师应给予表扬,指出其优点,要求继续发扬;对于作业错误较多的后进生不要讽刺挖苦,应该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掌握正确的改正方法;对做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学生,应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做耐心的工作,使他们改正不良习惯。这种方法,能有效的发挥出作业做题时间短、反馈校正快、学生掌握及时的特点,弥补了单元过关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以上几种批改作业的方法,教师也可以交错选用,能够大大提高作业的评改效率。起到作业教学应有的作用,还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从事更有效的教学研究工作。

三、优化作业批改的评价

近二年来,我对传统的作业批改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改革。在作业批改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写上评价批语。这不仅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而且融洽了师生感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在作业批改中,常用的批语有以下五种形式。

1、赞扬式

任何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例如在初三化学中考复习中,我布置一道有关推断式的综合题,一些拔尖的学生综合运用化学概念、化学理论,不循常规另辟蹊径,正确地得出了结论。对这样的作业我作了如下批语:“思路开阔,思维清晰,方法灵活,具有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解题方法不落俗套,解题思路不同凡响,思考能力较强”。短短的批语,简洁明了,充满爱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高度赞扬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这些学生看了批语后倍受鼓舞,从而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动力,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2、指导式

学生解题不符合要求,这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指导,让学生知道不足之处,从中吸取教训,使解题过程完整规范。如关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作业,学生的步骤往往很乱,有时开始不写“设”,计算式中的“X”看不出指的什么东西,最后的“答”常用“略”,在化学方程式下面标数据时,有的左右数据不相当,上下单位不相同。对这些作业,我的批语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为:一设(未知数)、二写(方程式)、三标(数据)、四列(计算式)、五答。”“化学方程式要配平,换算纯量代方程,左右数据要相当,上下单位要相同。”

3、启发式

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审题不求细、只求快,粗枝大叶,马虎草率,结果对题意似懂非懂,解题时思路不清,走了弯路,甚至错漏迭出,答非所问。对这样的作业,我的批语是:“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审清题意才能做题。”“再审题意,寻找捷径”,“努力挖掘隐含条件,冲出题目设置的陷阱。”

当学生看到批语后,常常会茅塞顿开,经过重新认真地审题之后,豁然开朗,迅速找到了正确简捷的解法。这样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解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式

对于中下等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给以热情的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对于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我在他们的作业上批上:“后进不可怕,就怕无信心”,“不怕基础低,就怕不努力”,“只要肯努力,定有好成绩”等批语。对作业一向了草马虎,敷衍塞责的学生,只要出现一次完成比较工整认真的情况,我就抓住这一“闪光点”,在他们的作业上批上“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进步的开始”,“只要认认真真地做作业,扎扎实实地学习,一定能跨入优等生的行列”等批语。这些富有情感的批语,“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地作用”(赞可夫语),这些批语就会解除差生自卑心理压力的包袱,使他们敢于启齿发问,学业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达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5、警钟式

优化作业布置,提高学习效率 篇6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学 生消化知识、提升思维的过程,是教师用来检查、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是驾驭和调控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途径,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始终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延长学习时间,加班加点补课,多做课后作业,多考试检测;反之,必然会降低教学质量。下面我就物理作业的“量”与“效”谈谈我的做法及看法:

一、作业布置适度

教师在备课时先设计好要布置的作业,而且自己先做一遍,使每道作业都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布置作业时先听听学生的反馈,如果今天其他学科的作业很多时,就尽量少布置一点,然后再找时间把作业补回来,这样与学生商量布置作业,学生都很乐意去做,而且在作业布置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体谅与尊重,无意之中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的情谊,为提高课堂效率打好了情感基础。

二、加强作业设计把关。

作业要精选、精心设计,要有典型性、层次性、针对性,体现少而精和以“一当十”的原则,用活、用足、用够量少质高的习题。如采用“一问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挖掘、拓展练习题的功效。尤其要分层次布置和提出作业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前要做一做、选一选,确保作业的针对性,注意作业有助于消化当堂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了有效果,对教学有帮助。适当的设计一些开放型题目,创造很多好的练习、作业的方式、方法,甚至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练习、作业让学生在兴高采烈的活动过程中练习和掌握了知识与能力。

三、形式多样

教师利用多种多样的作业形式,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可以规定必做题,也可以安排选做题;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口头作业;可以是课内作业,也可以是以小组完成的作业。总之,作业量要适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困生。

四、家庭作业要分层次

中学化学课堂导入优化谈 篇7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布鲁纳指出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积极 的认知倾向,是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与学习热情的高低。学生 对学习感兴趣,大脑皮质就会处于兴奋状态,自然会以高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参与到教学中。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就会抑制大脑皮质的兴奋点, 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怠慢情绪,学习积极性大为降低。一个精彩巧妙的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力转为有意注意力,使学生调动积极的情感与思维投入到学习中, 为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 :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微妙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使学生整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愉悦的心情,会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情感互动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一上课就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营造。好的导入可以在上课前十分钟学生最散漫、思维最不集中的时 间激发学生兴趣,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对教师、对学习产生积极情感,从而为教学的成功奠定情感基调。

二、中学化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1.生活导入法。一切知识源于生活 , 生活是各学科的源头,只有将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具有活力,才能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更好地用于实践。我们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化学新知的学习, 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的熟悉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又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获取直观感知,将经验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如用吃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片可以治愈胃酸引入中和反应的学习。 用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导入新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利用所学解释生活现象,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 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2.设置悬念法。课前准备一到两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但不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思考, 开拓思维, 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导入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几点:第一,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不可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学生答不出,太简单缺乏启示性。因此,要了解学生的普遍学情,设置难以得当的问题。第二,问题最好环环相扣,呈递进状。一般是两个问题:一个回顾前面的学习知识,另一个预示将要学习的内容。第三,问题周密。设置的问题最好有个范围,不可漫无目的地进行。

3.魔术导入法。春节晚会上刘谦的魔术让观众震惊 ,给人带来疑问。同样化学课堂上运用魔术,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酸碱盐性质”时,老师表演《白纸变鲜花》魔术,在滤纸上用稀盐酸画上花,用稀氢氧化钠画上叶和枝,然后向滤纸上喷洒石蕊试液,滤纸“长出”红花、蓝叶。学生在兴奋、惊奇和不解中产生疑问, 为什么石蕊试液遇到盐酸变红色,遇到氢氧化钠溶液变蓝色?由此魔术引导学生探求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化学中这样的魔术还有很多,如清水变牛奶(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二氧化碳)、魔棒点灯(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燃了)。烧不坏的手帕(手帕上浸湿酒精点燃)等。通过魔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通过解习题引入新课。许多课型可以由解习题引入新课,尤其是复习课,习题课,练习课或讲评作业,等等。例如:在复习“铝”一节时,可做下列习题:有两瓶无色透明的溶液,不用任何其他试剂,你将怎样鉴别哪一瓶是氯化铝溶液? 哪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 这道题主要用氢氧化铝的两性回答,但学生叙述能力差,说不清楚。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实验解决这一问题:在甲瓶取出约2毫升溶液置于洁净的试管中,然后用胶头滴管吸取乙瓶中的溶液几滴滴入试管中。看到先有白色沉淀,振荡之,沉淀消失。再用同法把甲液滴入乙液中,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振荡之,沉淀不消失。再做一次同样的实验,不用滴管滴加溶液, 改用倾注法加入溶液。二者均无沉淀现象消失,可让学生回答原因。通过以上实验操作,使学生看到,掌握所加溶液用量有很大关系,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结论。这种教课方法,一方面纠正了学生叙述不清的毛病,另一方面教给了学生深入系统的复习方法。

优化课堂导入 提高教学效率 篇8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前提条件是看它吸引了多少学生的注意力和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刚上课,学生往往还沉浸在课间十分钟的欢乐之中。如果这时教师不能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也许整节课学生都不能静下心来听课。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正确的课堂导入方法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导入部分,若能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就能主动地跟着教师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也就是说当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想要学习的时候,就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学习的坚毅精神,为下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笔者根据自己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了课堂导入的一些方法:

1.贴近课文的事例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创设一个与课文相同的意境,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地震中的感人故事:5?12地震后,抢救人员到处在找被埋的人,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不放弃。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教师讲的时候,声音要低沉下来),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后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教师可以配上动作),身体被压的变形了……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讲完这个故事,我相信有些学生会有触动,因为我们的孩子都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当他们听到最后一句“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时候,他们会想很多,让学生沉浸在学校、师生及亲情的氛围中,然后教师再引出《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相信学生们能带着一份情感体验走到这篇课文中去,带着感情去读懂、去完全理解这篇文章,同时也让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老师、敬老师的感情。

2.富有启发的设疑导入

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给学生一些与课文有联系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昆虫是有翅膀的?你觉得它的翅膀是大好还是小好?看了课题,你觉得这篇文章会说些什么?当然不是要问学生这么多问题,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

3.激发兴趣的录像导入

对于学生来说,看录像这种最为直观、全方位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四年级上册《九寨沟》这一课时,因为地域限制等很多因素,有很多的学生可能从来没有看到过九寨沟,如果上课时仅凭书本上的一幅插画,告诉他们九寨沟是如何美,学生是不能深刻理解的。他们需要直观感受,才能有兴趣去学习被称为天下奇观九寨沟到底“美”在哪里,所以在上课之前可以先给学生们看一段关于九寨沟的视频,让学生先学会看,再说一说感受,相信学生会更有兴趣去学习这一课。

4.疑情启思的引用导入

在上课前先引用学生知道的其他例子,让学生回忆起在头脑中已有情境,开启一条通往文本的情感之路,从而更好的学习这一课。如教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这一课前,可以这样先让学生听一段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让学生理解诗词可以作为歌词,再让学生读一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理解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通过这样的对比引用,相信学生会把这一课学得更为轻松,内容也能更加深入理解。

5.陶冶情操的音乐导入

放一段音乐,陶冶情操,声情并茂,勾起学生的兴趣。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前,放一段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听着那悠扬的琴声,学生一定很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弹的,为什么他能谱出这么动听的旋律,进一步过渡到音乐家的摇篮维也纳,自然而然地就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7.入情入景的诗歌导入

在导入时,若用诗歌导入,可以使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学习中学会更多的诗句,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例如:背诵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让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受杭州的美,在这样的一个美好氛围中教师引出所要教的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这首诗。在学习课本上古诗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赏析课外的古诗,一举两得。

当然,视学生的课前状况还可采用简洁明了的直接导入等。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作为教师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方法,在选择方法时我们应注意导入要注意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课堂教学导入要围绕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能教学目标是这一个,而教学导入与目标南辕北辙;导入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在选择事例导入和设疑导入等方法时,导入的内容不能与学生的阅历距离太远,如果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关联,那么学生不能走进教师想让他们创设的情境中;导入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精彩的导入环节是语文课成功的基础。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导入内容,采用适当的导入形式,让学生能很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并能激发学习兴趣,最终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作业优化设计范文 篇9

作者: 竺传新(小学语文

2010年湖南岳阳小学语文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1 / 308 发表日期:

2010-08-11 12:05:14 我们的课题,大家给点意见!一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作业,利用作业来关注学生的发展,现行大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和操作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作业设计训练的目标单一,缺乏系统,多学科的整合,教师追求的是正确率。二是作业设计中的单向性,在作业训练中,教师出示给学生的作业题型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缺乏多样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无所作为的。三是作业设计中的绝对性,这样的作业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和选择功能,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只是与标准答案比较对错,这就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四是作业设计中完成的封闭性,这样的作业过于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的也仅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开始对“小学生作业优化设计”进行探索,希望通过研究,使学生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促使我校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课题的界定

本研究所涉及的“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为了使学生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系统地理解、掌握知识体系,依托所学过的知识、技能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后进行的练习。

本研究所涉及的“设计”,则是指对小学生作业的设计。具体地说,就是对小学生在课堂内外所需完成的作业,包括朗读、背诵、抄写、写作、计算、调查、收集、动手操作等口头、笔头练习的一种符合教学理念和规范的设计。“作业设计”就是指为了解决作业中的问题,根据作业本身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科学的规划,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可见,作业的设计又是一次创造的过程,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优化设计”不是一种特定的作业形态,而是在新课程观念下,对常规作业模式的改革、突破和创新。它的设计可以由科任老师自行设计,也可以是各科老师相互协调、合作,它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也可以是家长提出。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使学生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重要途径。

(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英国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调查报告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美国的小学教师是以很宽广的视野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定位课程作业目的的。教师不仅从课外作业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关系,而且从课外作业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定位课外作业的目的。国内,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课外作业的设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目前国内有一些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设计新型课外作业形式的尝试,但只属于局部、零散的研究,尚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教师和学生对待新型课外作业的态度又重新回到传统的作业态度观中,认为作业一定要做、写出来才是作业,又走回了“应试教育”的老路。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后,在想着法子朝有益于学生均衡发展,轻松学习的方向在努力,在用心去关怀他们,用心去设计作业,在继承先前的方法上的一些优点,抛弃先前的传统习惯,去设计新概念的作业。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1、对社会现实而言

对小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关注作业的质的革新。那么如何在严格控制小学作业量的同时,改变作业的传统观念,优化作业设计,体现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综合性。如能够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使我们的教师、学生有所收获,就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升级。

2、对教师而言

切实做好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全体教师对新课改视野下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改变教师每天批改死板的没有趣味的作业这一个模式,可以在设计作业时为学生带来乐趣,也为教师带来乐趣。

3、对学生而言

有利于更好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养成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搜索处理信息的良好学习习惯。

有利于使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投身社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意识,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体验自我对自然、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二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内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并强调了作业的价值,将它作为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更作为记录学生成长的珍贵履历。要通过作业活动,使学生从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沉积良好的底蕴,使学生的目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衔接起来;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潜在的学习素质发展成为现实的能力;要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多方的智力交流;要改变传统作业下“见物(分数)不见人”的冷漠状态,实现学生间情感、态度和人格素养的碰撞,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对话”是学习环境中的三大要素。这一理论依据和我国新课标关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定义是一致的,即学生为主体与中心,教师作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重视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资源的提供,也就有必要优化作业的设计,并通过它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改变传统的课程作业形式,就是在小学生作业设计中,积极注重实施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作业设计的个性化,作业设计的自主化,作业设计的趣味化,作业设计的实践操作化,作业设计的兼容性。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力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又注意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语文、数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作业优化设计以及课程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法,使教师布置学生作业时具有科学性、借鉴性、操作性,另外也为教学管理者提供一个评价教师布置作业的标尺。

2、研究的内容

①小学生语文个性化、实践性、趣味性、兼容性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②小学生数学个性化、实践性、趣味性、兼容性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③小学生英语个性化、实践性、趣味性、兼容性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④小学生作业优化设计的多元化评价

a、学生自评,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作业做出客观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的得失,树立信心,为学生个性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b、学生互评,以集体智慧丰富个体的智慧。从小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在解决问题中共同交流,共同理解,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c、尝试评语式评价,教师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适当的评语能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主要注重激励性语言的使用

d、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做出激励性的评价。教师在其中要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评价,家长在评价的时候主要关注孩子作业的态度和习惯。

e、实行双轨评价,体现了分层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促进各类学生的充分发展。

(三)研究的假说

注重小学生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创设新型的课程作业形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则将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不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使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1、个性化作业的设计

分析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根据主动性原则,重视学生的个体经历、体验与感悟及交互。学生自行设计具有独特个性的作业。

2、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布置与学生所学有关联的作业,学生掌握了教师所授新知之后,指导学生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新知识触类旁通的解决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趣味性作业的设计

引导学生用绘画、游戏、活动等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在研究初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指导,并在课堂教学中,给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兼容性作业的设计

加强作业设计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某一学科作业涵盖的知识量联系到其他一个或几个学科,并在作业完成进程中,提倡合作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更出色的完成作业。三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开展课程作业设计的研究后,学生接受作业和完成作业的情感、质量、变化及能力品德方面的提高程度。

2、行动研究法。对参与课程作业的设计与完成中,学生的行动进行研究。

3、个案研究法。对于课程作业设计与完成中,个别学生表现优异或有困难情况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

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规划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课题的申报。

2、实施阶段: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 深入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研究。(1)2010年3月至2010年8月

开展研究的初步工作,从以上所述的四个创新之处设计作业单,完成初步的阶段性报告。(2)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

完成、收集、整理学生作业(课内、课外)完成情况的各项数据,并与初级研究阶段的数据进行比对(包括学生的阶段性考试数据),总结研究中的得与失,完成研究报告,撰写出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3)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

呈现最终研究成果:典型作业、典型个案的收集研究;研究方法经验的总结;学生作业集的汇编;典型个案的汇编;研究报告的形成。成员分工:

①组织领导负责人:

组织领导:鲁修章 主持:毛伏荣 ②经费保障:鲁修章、徐彪 ③子课题负责人:

个性化作业的设计研究报告:卢琴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研究报告:张利 趣味性作业的设计研究报告:蒋小菊 兼容性作业的设计研究报告:竺传新

小学生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研究报告:毛伏荣、竺传新

上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下一篇:护理十六项核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