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优化中学数学

2024-05-10

教学设计优化中学数学(通用12篇)

教学设计优化中学数学 篇1

“数学实验”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 是指恰当地运用数学实验,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从而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数学实验是一种新的数学教学和学习模式, 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 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运用数学实验优化数学教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数学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 因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 每次实验时, 学生都会认真地动手去做, 去尝试,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实验, 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 并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例如, “将一三角形的硬纸片剪拼成一个矩形, 使这个矩形的面积与原三角形硬纸片的面积相等”的教学中, 学生运用硬纸片剪剪、拼拼, 充分地进行动手、合作, 发现有多种剪拼的方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 在“数学实验”教学活动中, 学生能以一种主动参与的学习心态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采用“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的有效手段, 能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

二、运用实验教学, 突破重难点, 体现学生的“做”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许多定义、规律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得到, 有些定理、性质可以用实验证明。很多问题和概念都可以由“做”数学实验来帮助加深理解。数学实验中的“做”, 主要是要求学生多动手, 在失败和成功中获得真知。有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 可以运用数学实验, 让他们感受和体验, 帮助其理解、掌握。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 运用数学实验, 优化数学教学, 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例如, “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 教师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自摆“三角形”, 再汇报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的长度, 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就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肯定小于第三边。”运用实验教学, 通过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数学知识。

三、运用实验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 是从现实中概括出来的,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索问题的情景, 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实物模型或通过演示实验, 帮助他们对概念形成形象的认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时, 他们能真正领略到作为学习主人的充实感, 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快乐。例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中, 可创设问题情景, 增加感性体验。教师出示问题: (1) 要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 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2) 用一块长80cm、宽60cm的簿钢片, 在四个角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 然后做成一个无盖盒子, 使它的底面积为1500cm2, 试求出要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问题 (1) 由学生完成;问题 (2) 师生共同完成。教师利用多媒体有序揭示意图, 学生小组讨论, 列出方程。通过观察实际问题引出的方程来定义整式方程, 在整式方程基础上对照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 从而给“一元二次方程”命名。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探讨, 将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不仅使他们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 而且还学习了科学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四、运用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时空, 尽可能放手让他们“动”起来, 并慢慢“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年龄越小, 这种欲望就愈强。例如, “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 通过画图, 观察得到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由此会发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成立吗?比赛一下, 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在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交流各自独立探究中的成败体验, 相互提问, 对疑惑处共同探讨, 力求借助小组智慧合作解决。解完题后, 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小结、反思;概括解题规律、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同时, 对题目进行拓展, 如削弱、强化已知条件, 变换几何图形的位置, 改变问题结论, 等等,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 使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

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 “数学有两个侧面, 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 从这个方面看, 数学像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 创造过程中的数学, 看起来却像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就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它的两个侧面, 既要重视数学内容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 又要重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因此, 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实验形象直观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 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和探索精神, 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2001.

教学设计优化中学数学 篇2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数学教学;手脑并用;事半功倍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乏味,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就要善于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给数学课堂注入生机,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自由翱翔,最大限度地发展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爱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效组织课堂活动,给学生及时的点拨,并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智力的发展。

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自己去想、去看、去思,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呢?我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以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际教学经验,加上自己的探索与研究,总结出如下几点,和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以纯真的感情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所以说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这样一来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的平台,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我就设计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朋友们,光明小学现在要举行运动会,小明正在组织大家报名。

有长跑,短跑,跳绳,跳高,铅球等运动项目,同学们都正在踊跃报名,小明忙得不知所措。

你们愿意帮助小明同学来整理这些数据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都纷纷跃跃欲试,帮助小明整理数据,从而都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去。

二、搞好竞赛享受角逐快乐

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比赛,可以有效消除数学知识的枯燥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一般对竞赛都比较感兴趣,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一些比赛,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比赛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和竞争的机会。

比如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口算竞赛,可以设计“开火车竞赛”,“口算接龙赛”,“看看谁是冠军”等比赛方式,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对于胜出的个人或小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物质上的表扬等,学生在比赛中都全身心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敢于质疑注入活力

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尽管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提问,但是只有少数学生提出了问题,大多数的学生不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来。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或者是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学生有恐惧感,不敢提问,不能随心所欲说出自己的问题;再一个就是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害怕提出的问题不合适或者是过于简单而让同学或者是老师笑话,所以干脆就不提了等。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可亲可敬的形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积极创设宽松轻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

还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说出自己的心里所想,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等。

并且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的鼓励表扬,肯定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让学生敢问,乐问。

四、加强互动和谐双边

传统教学中,我们普遍是教师一味地讲,而学生则是静静地听,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果低下。

但是不能让这些教学手段喧宾夺主,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互动的方向,给学生指明通往知识目标的途径,引导学生沿着教学途径朝着最终目标前进,飞翔。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样的互动方式,都不能偏离教学的知识点,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互动。

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进行互动,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与进步,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课堂结束时,还要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或者是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总结,可以由老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来进行总结,教师补充或者是强调。

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了收获,学生才会有成功的喜悦,从而有了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新课改理念积极强调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建立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进行学习。

教学设计优化中学数学 篇3

一、引导提问,培养意识

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新知导入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1.可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的认识,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会脱口提出:“怎样画圆?”“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吗?”“圆有什么特征?”“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等。这样借助揭题让学生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利用自学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学生自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这一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对此,教师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而抓住重点知识讲解,再让他们讨论、计算、释疑。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训练。

二、留时思考,增强自信

目前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由于一些老师偏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一提出问题或教师出示思考题后,就立即组织学生讨论,不是同桌讨论就是小组合作,气氛显得异常热烈。有些思维敏捷的同学很快便要举手欲答,而绝大部分反应慢的同学还未来得及深思,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再遇难题时,他们便会附和于人,只听别人分析讲解或干脆不假思索,养成懒惰的习惯,以致思维缓顿,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然后再相机组织他们讨论。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或达到答案的“边缘”,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感,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三、调动情感,焕发激情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烈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的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之外,情感因素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次亲切的微笑,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温和的话语,每一个明确的手势……都会触及学生学习的情绪,都可以促使学生放开胆子、亮开嗓子,都会诱发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这一切又能促使教師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民主和谐,使大家无拘无束,尽情发挥主动作用,激起学习热情。

四、加强指导,掌握方法

培养现代学生的数学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怎样指导学生的学习呢?

1.指导学生领会例题编排意图,掌握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教学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例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渗透、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数学教材的编排,前后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运用旧知迁移过来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养成利用渗透迁移规律学习新知的习惯。如:“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可要求学生根据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组合推导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如学过“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之后,可要求学生尝试计算:1/2(±)1/5(异分母分数加减),学生则能主动利用旧知,变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进行计算。

五、重视操作,引导探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于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可让学生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一张沿着任意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比较,并讨论,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重在灵活把握。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来灵活设计教学软件,注重各种媒体的有机组合,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力争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优化中学数学 篇4

1. 生活数学, 强化学生数学实践

数学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选择大部分都是带有生活情境在里面的,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时, 要先弄清楚哪些数学知识要融到生活中来完成, 哪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的数学技能, 就不能把学生禁锢在教室内, 要让学生走进生活, 来完成数学任务,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技能。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一课时, 教材中只是形象地出示了几个情境图来让学生学习哪个长、哪个短, 哪个高、哪个矮,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弱, 通过教材中的图案很难让学生体验长短、高矮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有意地把一支粉笔放在窗户边上, 让学生来拿。结果有的学生可以拿到粉笔, 但是有的学生无论怎么踮起脚就是够不着, 这时, 我就问学生:“同学们, 为什么刚才有的同学可以拿到粉笔, 而有的同学拿不到?”这时, 学生由于有了自己的体验, 很快就能说出拿到粉笔的同学是因为他们的个子高。所有的这些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切合点, 把数学教学融入到生活中, 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自己去感悟。这样得来的数学知识比我们单纯地以本为本的教学要牢固得多。

2. 体验数学, 丰富学生数学情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重视的往往是小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 关注的只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 而很少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的过程中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小学生的数学情感带有深厚的直观情感色彩, 只有让学生自己来体验数学, 才能感觉到数学的亲切和数学的趣味, 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才会步入数学的学习殿堂, 真正体验与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由于学生对七巧板的来历以及它的功能奥妙不了解, 我就先让学生观看七巧板的来历、如何运用七巧板来拼图案, 以及历史上运用七巧板的故事。这样, 学生由于在观看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体验到了七巧板的奥妙, 加深了对七巧板的认识, 同时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 也丰富了对祖国数学文化的情感。在具体的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 情境数学, 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翻开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 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七彩的图画, 这给逻辑性很强的数学教学内容赋予了生命, 让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教材中多数的例题都设置了一定的情境图, 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完美的资源。这些情境图既是编者对数学知识的呈现, 同时也是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与看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品质。所以, 我们要用好这些情境图, 让这些情境图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中, 我们要组织学生看图, 要学会用图、解图。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一课时, 教材中是“把6个桃子分成几堆, 可以怎样分?”它的情境图中有三种分法, 这时, 因为学生对情境图的直观理解还不到位, 所以, 我就在教学前先拿出真实桃子来让学生分, 先让学生分成2堆, 再让学生分成3堆, 由于学生是用真实的桃子来学习“平均分”的, 学生对于平均分是看得清、摸得着的, 兴趣非常高, 很快就进入到了学习的角色当中来。

教学设计优化中学数学 篇5

摘 要: 本文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对策,在此和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针对性练习个性化教学 综合应用能力 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初中生每天有大部分时间处于课堂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因而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难点,有效克服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进而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教师的课后辅导,实现减负、提质的最终目标。如何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优化传统理念

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积极与学校管理层进行有效沟通,将新型教学活动运用到数学教学中,通过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学校管理层对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看法。另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访活动,改变学生家长的陈旧理念,获得家长对于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支持。同时,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带给学生动态的学习情境和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数学,拓展数学思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和着眼点。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往往都是知识的灌输,讲究题海战术,数学课其实就是做题或者练习课,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淡薄,有的甚至厌恶数学,觉得初中数学课枯燥乏味,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新形势下,要想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数学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体验式或者合作探究式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老师就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探究,自觉学习,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学习。如果能让学生画一画、拼一拼、叠一叠,学生则能对定理与性质产生鲜明的印象,后续只需适当训练就能巩固新知,这样的效果才是真实而长久的。

3.针对性练习

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授课,这样通过不同层次的方式帮助成绩好的学生进步,同时督促后进生赶上来,从而达到共同进步。例如:在练习题的布置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类是基础练习,这样的练习能够帮助同学们打好基础,让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其自信心。第二类是巩固练习,教师可以对一些知识进行综合考察,锻炼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更灵活地处理问题。第三类是提高练习,这类题目较少,但是难度较大,对于一些成绩突出的同学来说是不错的挑战。通过这样的练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进一步提高成绩。

4.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一味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知识,而不去考虑同学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老师的教学内容太浅显,认为自己可以自学,从而失去听课的动力和兴趣;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会觉得老师授课的内容晦涩难懂,听也听不懂,从而放弃听课。这两种情况都会打击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既考虑了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又考虑了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的差异。针对这些个体的特征,制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5.培养综合运用及反思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教学机智,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总之,教师要对新课标进行深入解读,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定位,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改革,让课堂更生动、活泼,更能为同学们所接受。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每堂课进行系统精心的安排,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将所学知识完全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信在教师不断总结和进步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优化数学课课终设计 篇6

一、归纳概括式

一节数学课的内容往往有若干方面,但不管知识多广,也蕴含着规律性的东西。这时,就要求教师在全面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教材的主要内容、框架结构或有规律性的东西用精炼概括的语言表达或板演出来,以便于学生掌握记忆,纳入各自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是这样结尾的:不论正归一还是反归一,关键都是先求单位数量,正归一最后一步用乘法求问题,反归一最后一步用除法求部分量。

二、铺垫移步式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先后顺序有较强的逻辑性,新旧知识有密切联系,教师不能为教课而教课,讲完当堂知识后,要想方设法为过渡下一课做好铺路搭桥的准备,这样可使学生为下一课的学习做思想上和知识上的准备,也可以为预习服务,以便提高新课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是这样结尾的:首先让学生比较体积相等的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于是学生开始有了新的兴趣,用直尺量两个形体的长宽或边长,并比较和思考长与宽或边长与体积的关系;然后提问: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相同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我因势利导实行迁移:这是下节课将要学习的“正方体的体积”,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不妨先预习课本第30页的教材内容。

三、置疑激趣式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在一堂课教学结尾时,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开阔思路,发展思维,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发展智力是大有益处的。例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做如下结尾——提问:比较分数大小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方法?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怎样?学生同答;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能用通分的方法,合理地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8/9和6/7、2/5和4/7,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人人动脑筋思考,但百思不得其解,接近下课时,当我把借助“第三者”的比较方法介绍后,学生顿时欢呼雀跃。

显然,这样的结尾,无疑会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拓展延伸式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为教书而教书,即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不断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智力因素,不作任何扩展延伸地传播知识,这样学生必然知识面狭小,知之甚少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无法引起学生对该科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意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提示教材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来这种拓展延伸可以结合讲课进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也可以在课终采用,使学生课后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学完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后,为了使学生明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进行这样的提问: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也相等吗?让学生讨论,讨论时候,在学生中形成“一定相等”和“不相等”两种对立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急于给答复,而是让学生计算三个形状不同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第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第二个长方形为8厘米,宽为3厘米;第三个长方形长为24厘米,宽为1厘米,学生很快得出答案(结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同时还认识了一个规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差得越远,它的周长越长。

通过这样的课终设计,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知识更广了,值得注意的是,拓展延伸应针对学生实际,不能随意加重学生的负担。

五、开放互动式

这种结尾是变教师权威性结语为学生自己总结的开放性方法。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习新知后,他们的思维和非智力因素正处在最佳状态。教师就要抓住契机,结合学生的心理,采用开放互动的方法,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归纳小结,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对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和运用后,教师说:“谁能替老师给这节课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重点学了什么?那么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的积再除以2,与不除以2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看书、研讨、争辩,看谁说得最好。”待学生小结后由教师评议。这种开放互动的课堂小结,贯穿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而且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能力。

六、渗透教育式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与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恰当地联系起来。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以无意识的教育之中,做到在知识教学中自然、适时、适量地渗透。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课终我这样设计: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页就不会再回来,说明时间是十分珍贵的,那么同学们要怎样对待时间呢?又如教学“元、角、分”知识后,我设计的结束语是:同学们,今天我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它们之间是十进关系,还学会了兑换人民币。今后,大家比一比,看看我们班中谁是储蓄小能手?谁把钱花得最合理?这样的结尾结合学生实际,是自然得体的渗透。

课终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以整体原理精心设计,灵活处理教材,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课终艺术,从而使数学课堂课终真正达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不绝”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汕头潮南区峡山街道西沟小学)

教学设计优化中学数学 篇7

一、积极解读教材, 开拓创新

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 不断开掘教材中的素材, 积极发掘智力因素, 创设教学活动的情景, 积极激发教学兴趣, 进行实践创新探索, 培养创新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概念、公式和定理, 或者根据内容的相似, 或者形式的相近, 容易造成混淆, 教师重视运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 积极促进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的联系中, 科学地发现问题, 客观地评价事物, 并重视对事物本质的全面理解.教师要能够运用类比的方法, 积极开拓思维, 实现思维的发展, 并重视向着知识的更深处发展, 实现向广阔的领域的转移和拓展.教师在教学中, 要重视知识的延续、从属、引申、相类似等方面的考虑, 并进行类比创新,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创造教学命题, 重视对原有的条件或者结论的运用, 甚至重视用命题的形式, 实现新的题目的变换, 重视在教学中不断解决教学问题, 重视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中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解决问题, 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重视教育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 改变思维定式, 探索各种结论或者未确定的条件的可能性.教师要积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教师要重视理清教学思路, 重视积极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不断增加知识的综合性, 不断拓展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全面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积极教育学生提升创新能力, 积极挖掘引导, 重视在解题思路中不断开发智力因素, 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以问题教学为突破口, 重视用问题促进思考, 以问题促进学生改变, 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重视问题的来源和选择, 并重视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断发现书本中的问题, 重视不断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的问题, 并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科学全面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开掘问题的来源, 积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从教学的出发点出发,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 教育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并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向学生科学全面地展示问题, 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不断解决问题.注重问题的解决,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升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学习能力, 积极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作用,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科学全面地解决问题, 并进行积极全面的小结活动.

三、在科学的学习方式中不断构建学生的创新方式

教师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重视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断发展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 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形成学生学习的空间,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爱好、个性和人格特点, 实现学生平等的宽容的友善的学习态度, 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并重视在学生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和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科学地形成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积极进行合作探究, 实现教学的创新

班集体要积极增进集思广益,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重视在班集体中, 积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 重视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增强合作的意识, 全面搞好合作教学, 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之间的动态的转化和变化, 积极设计教学问题, 相互查找缺点, 实现问题的补充, 进行分组的操作, 并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重视不断解决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积极促进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集体讨论, 集体创造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增强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全面促进教学的创新

教师要不断积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重视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内容, 重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索知识, 强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积极围绕教学的主题, 增加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重视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断解决数学问题, 重视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 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的途径, 并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保证学生更好地自由飞翔.

六、在积极评价中鼓励学生全面创新

优化数学教学设计的策略 篇8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工程, 涉及到的要素很多。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各要素的能动作用, 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那么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呢?

1. 主线的确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 教师做的任何事情都应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出发点。那么, 新的教学理念下, 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从以往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递者, 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及合作伙伴;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重视互动, 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2. 方案与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灵活选择教学手段。

优秀的教学方案与适宜的教学手段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 它们依赖于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首先, 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根本点, 即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学习之后, 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了解的知识点, 明确重、难点所在, 以及需要获得的能力。

3. 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案必须通过教师教学来得以实现, 可见, 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 教师必须处理好新课引入、课堂提问、学习讨论等环节的关系, 并且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等, 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4. 反馈与练习———精心设计课后习题, 优化练习设计。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 它从一方面来说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也能暴露出学生的某些问题来, 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一个依据。同时也对学生形成熟练解题技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需注意的是, 练习题的形式应该注意多样性,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 并且不宜过难, 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也不宜过于简单, 否则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本文作了详细的叙述, 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设计优化中学数学 篇9

一、选对高中数学概念辨析练习,有效提升概念对练习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高中数学的高考命题一直以能力立意,往往以考察高中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为主.所以,对高中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显得尤为重要,而在高中数学概念的新授课时,概念本身与练习当然是相辅相成的.在新授的概念课中,设计练习的张弛有度是举重若轻的.例如,在“函数的奇偶性”这一新授课中,通常的做法是先将情景展示,师生共同由特殊到一般逐步概括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但下面的练习却不同.

这样的练习中有些题明显有难度且耗时较长,多数初学新概念的学生的神经绷得很紧,是属于练习难度过大,起不到对概念的理解作用,更谈不上概念对习题的指导作用,所谓:欲速则不达.这样的练习设计就需要调整,节奏放缓,难度降低.比如,可安排下面的练习先热身:对于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下列结论是否正确?(1)若f(-3)=f(3),则函数y=f(x)是偶函数;(2)若f(-3)≠f(3),则函数y=f(x)不是偶函数.

笔者觉得这样的小题就像精美的小点心,让学生先感受到函数的奇偶性概念的各种细微处,也就是研究函数的奇偶性时应先判断该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对称这一先决条件,接下来再安排如下练习: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奇函数或偶函数.(1)f(x)=x2-1;(2)f (x)=2x(-1≤x≤1);(3)f(x)=2|x|;(4)f (x)=(x-1)2.

这样的练习设计大多会让学生越“吃”越有“味”,能让学生清楚函数的奇偶性概念中的各关键字眼的含义,才能逐步发挥概念对练习的指导作用.再添一些恰当的变式那就更让学生回味无穷.

函数概念新授课的练习设计,不应节奏过快,难度过大,在概念的内容出现之后,安排恰当的“小点心”,吊起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初步认识的胃口,继而辅以简单又有小陷阱的练习,充分让学生“品尝”各种“味道”,千万勿让学生觉得所设计的练习是“鸡肋”.

二、精心设计复习概念的练习,促使学生对概念理解螺旋上升

很多高中数学概念的理解,无法一步到位,要通过几节课让学生对概念理解螺旋上升,最终较好地掌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讲完函数的有关性质后,安排几节函数的综合应用课是必须的.故这些习题课中练习题的选择很重要,而很多教辅资料所选的练习题基本都是经典题,但不少学生通过对这些习题的练习和听取讲评后仍是云里雾里,这与这些经典例习题的先后顺序及搭配有很大关系.正如足球队的成员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但未必能打赢比赛.若能团结协作,打赢比赛的概率就非常高.例如会先配一些小题练习基础,再辅以几道例题讲解.在基础练习中常有这样的练习:函数是R上的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对于该题学生分段处理是会的,但易忘记分界点函数值的比较,为何会忘?就因为不理解.所以应在此题前安排恰当的铺垫,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比较两段间的端点值.笔者给出如下准备题:已知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2,2],且在[-2,0]内递减,求满足f(1-m)+f(1-m2)<0的实数m的范围.在解此题时,部分学生顺利地解得答案,但少部分学生却对此函数的特征草图有分类的意识,从而对过程中是否需要讨论存在争议,笔者在此时及时添了变式:已知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2,2],且在[-2,0)内递减,讨论函数f(x)可能的特征草图.这样处理就引导了学生讨论的思维方向,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函数单调性定义中取值的“任意性”,再来处理上面的练习,就显得水到渠成,最终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效螺旋上升.

由上可得,设计高中数学概念复习课上的练习,应遵循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准确把握例习题的顺序,体现练习设计张弛有度,彰显高中数学课堂的科学性.

三、恰当把握课堂练习的张弛度,活用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题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高中数学概念及思想方法.在高三数学课中有不少思想方法的复习课,可复习效率却高低不一,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觉得这与所设计的练习是否让学生感觉简单堆砌,还是产生叠加的感觉有关.如,高三一轮复习时,函数的值域就有专门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一般安排两课时.显然第二课绝不能是第一节课的简单延续,更不能狗尾续貂,而应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升华.可在第二节安排下题:求函数f(x)=sinxcosx+sinx+cosx的值域.刚开始有不少学生愣住了,讨论后,想到借用第一节课的换元法,逐步有学生令t=sinx这样转化为二次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值域问题,该题就迎刃而解了.而此时另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换元方法:这样处理也能转化为二次函数,可谓殊途同归,如此选题明显是对换元法的升华.在该题后若再添变式:求函数

优化数学课堂提问设计 篇10

一、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 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 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 启发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之应启而发, 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答案, 学到知识。

3. 适度性原则: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另一方面,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

4. 兴趣性原则:教师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增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5. 循序渐进性原则: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 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6. 全面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 并鼓励学生发问, 培养创新精神。

7. 五优先原则:即先提问后点名、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先激励后更正。

8. 讲究容量:

根据心理学原理, 观察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两、三个问题, 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 教师提问的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9. 发展性原则:课堂提问还应遵循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则。

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艺术

现在有的数学课, 表面上很热闹, 学生参与度很高, 回答问题也很积极, 但大多是“是”或“不是”的问题, 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因此, 大多算不上有效提问。那么, 该怎样有效地设计这些问题呢?

(1) 对于新课,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备课, 深层次挖掘教材, 发挥教材的“源”功能。弄清楚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在那里, 学生学习的难点又在哪里。教师只有把这些搞清楚, 才能从根本上去设计每一个问题, 并做到心中有数, 层层推进, 逐步增加难度, 让学生既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适度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学到一些数学知识。

(2) 对于复习课, 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 不仅要在每一个知识点上设计问题, 还必须从不同知识点的衔接处去设计问题。从知识交汇点处设计问题,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试能力。

(3) 对于数学习题课, 教师不仅要能够熟练地解答每一道习题, 而且要悟透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因为不同的数学题可能蕴涵着相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这些方法着手, 对不同的数学题适度归类, 并由此去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不断展开联想和类比, 让他们尝试着自己独立地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解题成功的快乐, 而且能让学生自觉地去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有效提问与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 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 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 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 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 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 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 学生就没有了自己, 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 淹没了教学重点, 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 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了解学生, 没有了解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 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 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 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 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 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提问与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 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 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1) 热情。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信仰传达给学生, 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之中。

(2) 期望。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 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 只抱有期望, 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 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成功, 有成功体验。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篇11

关键词:中学数学 课堂 教学 优化

1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1 多样的教学组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1.1 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兴趣。利用数学教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能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

1.1.2借助游戏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游戏活动是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同时将游戏者感兴趣的大量素材直接整合到游戏中,非常有助于增强游戏者的学习动机,有助于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1.2 分层次教学,积极评价,在体验成功中保持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体验。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学生在成功的尝试中会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因而,分层次教学既是教育艺术的体现,更是达成教育的情感目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实现现代教学理论所倡导的“快乐教学”;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发功能和鼓励性功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复习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3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生理年龄特点等综合考虑,一般地,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例如,讲函数概念时,第一节课主要是讲清概念,运算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法为主;讲利用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这节课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技能,运算上技巧性强,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又如求函数y=x+1/x的值域,对于这种常规题型,可采用发散讲授法,即变换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考虑,学生通过对几种方法的讲授比较,对这一问题以及牵涉到的几个方面的知识了解透彻,课堂吸收好。

4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

4.1 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并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从而使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4.2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实验、猜想、验证、引导学生寻求正确方法,围绕该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同层次的学生展开讨论,同时巡回分类指导,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各组讨论,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和尝试,引发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观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 结语

中学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关于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开展一些形式新颖的、引人入胜的、富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教学设计优化中学数学 篇12

新课标提倡树立人人教学观的重要理念, 即数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收获. 山区中学教学条件本身就差, 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化较大, 若依然沿用“一锅煮”“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便会导致两极分化, 优生更优, 而差生更差, 难以让全体学生的数学水平都有所提高. “分层教学”模式正体现出“因材施教”的理念, 善于发现学生成绩差异背后隐藏的个性差异. 通过分层教学挖掘出每个初中生的闪光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进而有效提高山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优化分层教学, 为实现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一 ) 教学目标分层

首先, 数学教师应根据班上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自觉意识等情况, 将他们分成三个层次的小组, 即A, B, C三层. 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研究透彻教材, 并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情况, 分别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A层学生 : 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水平 , 学生对数学有学习动力, 自主学习能力强,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B层学生:应适当进行点播与指导, 让他们把握知识间的相关规律及内在联系, 从而使思维得到启发. C层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水平, 应多给予关心与鼓励, 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技能, 能完成一些基础类习题.

(二 ) 课堂教学实施分层

课堂教学时要把握两方面, 提问环节与训练环节. 一是提问环节:为C层学生设计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 为B层学生设计难度适中、需进行思考的问题, 为A层学生设计一些难度较高、进一步拓展思维的问题. 这样,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问答的环节中, 并能让他们获得自信, 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二是训练环节: 课堂训练属于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 在分层教学时, 应重视分层训练的设计.在设计课堂习题时, 应充分体现出层次性. 习题分为基础题、中等题、难度题等. 比如, 在学习绝对值知识时, 笔者设计了下面的课堂习题:

1. 判断正误 :

2. 比较每对数的大小 :

3. 想一想 :满足下列条件的字母表示什么数 ?

(1) |a| = a; (2) |a| = -a; (3) a > -a; (4) |a| ≥ a.

第一题要求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要掌握;第二题要求B层学生掌握, 并要鼓励C层学生也要尽量学会;第三题要求A层学生掌握, 并可鼓励B层学生掌握. 通过分层训练, 确保各层次的学生均能在练习中获得收获, 促使学习水平的进步.

(三 ) 作 业分层

基础类作业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 B类学生除了完成基础类作业, 可适当完成部分提高类的作业. A类学生除了做基础类作业外, 可搭配一些有难度的作业, 拓展思维能力.

(四 ) 评 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教师调整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 对A层学生应高标准、严要求, 使用竞争性评价;对B层学生以激励为主;对C层学生以表扬与鼓励为主.

三、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实效

(一 )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 将数学形象化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要转变教学方式,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图片、视频、音乐等丰富课堂内容, 让数学公式、定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二 ) 将 教学生活化 ,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应将教学工作生活化, 将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 学生也更容易将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比如, 在学习“黄金分割”时, 笔者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 介绍黄金分割的历史及生活中的实例 , 并展示一些图片, 如上海东方明珠塔、古希腊的巴台农神庙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在 黑板上展示五角星图片 , 五角星是我们常见的图形, 在图中度量 AC, AB, BC 的距离, 并计算比较AC和BCABAC的值相等吗. (由此引出黄金分割点)

3. 引导学生学会计算黄金分割点.

4. 留下几分钟时间讨论身边的黄金分割实例 , 了解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 )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 培养质疑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对各层次的学生都会适时进行引导, 鼓励他们质疑, 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究. 比如, 在学习“正比例”知识时, 笔者指着外面的一棵大树, 问他们怎样才能知道大树的高度. 然后, 让学生自由讨论. 在学生回答后, 再告诉他们老师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测量树的高度, 进一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样引入正题后, 学生听得也格外认真.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能充分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增强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分层教学的优化,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谢永忠.对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16) :75.

上一篇:素描教学中的课堂气氛下一篇:秩序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