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优化(共12篇)
教学设计优化 篇1
高中数学被认为难学,这与练习有关,很多学校在高一时就用高三的练习题,学生练得稀里糊涂;也常在新课中就将后几节习题课强压进来,使概念很难起到对练习的指导作用,往往是练习对概念反指导的本末倒置的怪现象.所以,作为数学教育者,应充分考虑所教群体的所处阶段和所教内容的教学顺序,精心把握课堂练习的张弛度,才能真正突显高中数学的课堂本质.
一、选对高中数学概念辨析练习,有效提升概念对练习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高中数学的高考命题一直以能力立意,往往以考察高中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为主.所以,对高中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显得尤为重要,而在高中数学概念的新授课时,概念本身与练习当然是相辅相成的.在新授的概念课中,设计练习的张弛有度是举重若轻的.例如,在“函数的奇偶性”这一新授课中,通常的做法是先将情景展示,师生共同由特殊到一般逐步概括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但下面的练习却不同.
这样的练习中有些题明显有难度且耗时较长,多数初学新概念的学生的神经绷得很紧,是属于练习难度过大,起不到对概念的理解作用,更谈不上概念对习题的指导作用,所谓:欲速则不达.这样的练习设计就需要调整,节奏放缓,难度降低.比如,可安排下面的练习先热身:对于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下列结论是否正确?(1)若f(-3)=f(3),则函数y=f(x)是偶函数;(2)若f(-3)≠f(3),则函数y=f(x)不是偶函数.
笔者觉得这样的小题就像精美的小点心,让学生先感受到函数的奇偶性概念的各种细微处,也就是研究函数的奇偶性时应先判断该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对称这一先决条件,接下来再安排如下练习: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奇函数或偶函数.(1)f(x)=x2-1;(2)f (x)=2x(-1≤x≤1);(3)f(x)=2|x|;(4)f (x)=(x-1)2.
这样的练习设计大多会让学生越“吃”越有“味”,能让学生清楚函数的奇偶性概念中的各关键字眼的含义,才能逐步发挥概念对练习的指导作用.再添一些恰当的变式那就更让学生回味无穷.
函数概念新授课的练习设计,不应节奏过快,难度过大,在概念的内容出现之后,安排恰当的“小点心”,吊起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初步认识的胃口,继而辅以简单又有小陷阱的练习,充分让学生“品尝”各种“味道”,千万勿让学生觉得所设计的练习是“鸡肋”.
二、精心设计复习概念的练习,促使学生对概念理解螺旋上升
很多高中数学概念的理解,无法一步到位,要通过几节课让学生对概念理解螺旋上升,最终较好地掌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讲完函数的有关性质后,安排几节函数的综合应用课是必须的.故这些习题课中练习题的选择很重要,而很多教辅资料所选的练习题基本都是经典题,但不少学生通过对这些习题的练习和听取讲评后仍是云里雾里,这与这些经典例习题的先后顺序及搭配有很大关系.正如足球队的成员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但未必能打赢比赛.若能团结协作,打赢比赛的概率就非常高.例如会先配一些小题练习基础,再辅以几道例题讲解.在基础练习中常有这样的练习:函数是R上的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对于该题学生分段处理是会的,但易忘记分界点函数值的比较,为何会忘?就因为不理解.所以应在此题前安排恰当的铺垫,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比较两段间的端点值.笔者给出如下准备题:已知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2,2],且在[-2,0]内递减,求满足f(1-m)+f(1-m2)<0的实数m的范围.在解此题时,部分学生顺利地解得答案,但少部分学生却对此函数的特征草图有分类的意识,从而对过程中是否需要讨论存在争议,笔者在此时及时添了变式:已知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2,2],且在[-2,0)内递减,讨论函数f(x)可能的特征草图.这样处理就引导了学生讨论的思维方向,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函数单调性定义中取值的“任意性”,再来处理上面的练习,就显得水到渠成,最终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效螺旋上升.
由上可得,设计高中数学概念复习课上的练习,应遵循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准确把握例习题的顺序,体现练习设计张弛有度,彰显高中数学课堂的科学性.
三、恰当把握课堂练习的张弛度,活用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题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高中数学概念及思想方法.在高三数学课中有不少思想方法的复习课,可复习效率却高低不一,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觉得这与所设计的练习是否让学生感觉简单堆砌,还是产生叠加的感觉有关.如,高三一轮复习时,函数的值域就有专门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一般安排两课时.显然第二课绝不能是第一节课的简单延续,更不能狗尾续貂,而应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升华.可在第二节安排下题:求函数f(x)=sinxcosx+sinx+cosx的值域.刚开始有不少学生愣住了,讨论后,想到借用第一节课的换元法,逐步有学生令t=sinx这样转化为二次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值域问题,该题就迎刃而解了.而此时另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换元方法:这样处理也能转化为二次函数,可谓殊途同归,如此选题明显是对换元法的升华.在该题后若再添变式:求函数
高中数学课堂的练习设计所要考虑的远不止上面的实践,但高中数学的课堂总体是为高中数学概念及思想方法服务的,所以,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设计应充分从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阶段特点考虑,在有效的设计中,应先考虑所做的所有环节,特别是环节之间传递的关系,使设计的练习不像散落的珍珠,而是串在一起的珍珠,使学生的理解或掌握得以有效螺旋上升.
教学设计优化 篇2
关键词:优化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分层教学 互动 课堂评价 前言:
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在知识、情感、方法、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宛城区教研室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先后提出了教学环节的设计研究、高效课堂研究、开放课堂研究等活动,其目的就是给教师以反思、以指引、以提高。本着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原则,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细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永恒的课题。下面结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精彩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高效的完成,学生的兴趣是前提。在引入新课之前,可以通过创设精彩的物理情境,使学生能够对这节课产生强烈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能够一开始就在“兴趣的诱惑下”集中精力投入到这节课中。例如在讲《超声和次声》这节课时,我创设这样的情景,在出现下列情况时:白天老鼠大量出洞,圈舍里的牲口狂躁不安,狗狂吠,蜻蜒低飞„等现象时,有经验的人就会判断将要有地震了,这是怎么回事?;在讲《杠杆》一节时我会先讲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故事;在讲《滑轮》一节时我会先向学生展示“胖子和瘦子”拉货物的漫画„于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学习这节内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比如讲《大气压强》这节时,上课之前我进行了这样的表演:在一个塑料杯里面装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盖住,然后把杯子倒过来,松开手后,同学们发现纸片不会掉下来。很多同学会认为纸片被水给吸住了,然后,我在杯子里面装了半杯水,用纸片盖住,倒过来以后,手一松,纸片马上就会掉下来,这时同学们就无法解释了,于是,同学们就会迫切地想听到老师的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这里应注意,精彩的情境创设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要和教学内容联系紧密,不能只是为了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造成学生“看热闹”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一种期望。这是这个环节应把握的关键。
二、通过分层教学,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
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的智力水平不一样,基础不一样,家庭氛围不一样,导致了他们的学习水平不一样。大体上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成绩优异的学生、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旅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出现“刀切”的现象,造成“好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困难生吃不了”的局面。
l、分层选题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的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选题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无法真正检测出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选题太容易,造成成绩好的学生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在选择课堂练习时,是按一定的坡度,由易到难,充分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要求。我把选择的课堂练习分三类:一类是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的,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这类练习占多数;一类是提高题,比基础题稍微有所提高,满足中等偏上的学生;最后一类是能力题,适合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思考。经过这样的课堂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收获,成绩差的学生巩固了基本知识,成绩好的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
2、分层提问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中,而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提问是很常见的教学手段,不过,提问时一定要“量体裁衣”,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回答什么样的问题,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一个很容易的问题让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去回答,会让他觉得很没面子,认为老师看不起他:如果一个难题让成绩不好的学生回答,会挫伤他的自信心,使他在同学面前丢脸。因此,在课堂提问时,首先是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尽可能快地熟悉他们,做到心中有数。进行课堂提问时,把那些基本的、简单的题目让成绩不好的学生回答,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把那些复杂的问题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3、分层实验
大部分的物理结论、物理规律都是从实验现象归纳出来的,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物理实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实验数据;二是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物理规律。前者主要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兴趣,要求相对较低;后者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做实验时,对于动手操作的部分,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做,学生对这部分比较感兴趣,即使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也非常乐意去做。而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通常是让有能力的学生去做,如果硬要让成绩不好的学生去做,会让他们对实验失去兴趣。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当然,在教学中不能刻意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要让学生知道这种分层是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的,是按照他们成绩的变化而改变。同时,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多给一些激励。
三、创设师生互动环节,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其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对教育活动及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师生的教学互动,建立起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不过,在实现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玩得开心,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的现象。因此,师生互动要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前提,不能把课堂变成老师“满堂看”,学生“满堂跑”。同时,要加强师生的情感互动,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丰富的肢体语言、激励性的话语表达,来实现师生的情感互动,使学生乐于配合老师的教学。教师要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和艺术。
四、适时、有效地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以及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的达成效果等。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评价的及时性、激励性和层次性。积极、适时的评价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非常有帮助。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它包括学生在课堂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及参与热情。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小的练习、简单的设问、师生交流等活动,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比如刚上了一个新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的练习进行反馈,并及时的给出评价,从而能够了解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一句表扬的话,一片热情的掌声,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对学生都是„‘种激励。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更需要老师积极的鼓励,使他们能够积极的投入课堂教学中,只要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课堂学习的评价也要注意层次性,不能对每个学生都使用统一的尺度。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客观地分析学生层次。只要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能够自信的面对课堂,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优化教学设计浅析 篇3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67-02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呈现多元、民主、合作、探究、和谐的氛围。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进而优化、整合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实施多元科学教学评价,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塑造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成长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创造条件。
一、创设情境,提升思维灵活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能够有效渲染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教学。
(一)创设媒体情境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展示功能,能够带来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漫画、文字、表格、音频等信息,快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明天白天多云,偏南风四到五级,最高温度五摄氏度,最低温度零下三度。看完视频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其中运用了哪些数。学生很快找到3、4、5,还有零下三度的3。由此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数——负数,教师导入负数概念,展示表示方法。在学生对负数有一定认知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温度表、海拔表、水位表等。学生在多媒体图片启发下,开始寻找生活中的负数,如高层楼房有地下室,可以分为-1层、-2层等。这样,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图片材料,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学习呈现多元性,学生学习思维全面启动,学习效果良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对教材学习内容展开深度解析,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思考问题,用设疑的形式展示出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自然跟进,课堂教学顺利展开。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关键要看问题设置是否精巧。初中生思维活跃,关注点众多,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调研,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思维聚集点去设置思考问题,形成重要的激发点,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进入到问题的核心,形成新的探索途径。
在教学《相反数》时,教师设计一组思考问题:什么是相反数?如何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等词句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很快就达成学习共识。从学生学习探索的情况来看,教师给出的问题难度适宜,学生讨论热烈,学习思维呈现活跃性,学习效果显著。
二、多元介入,实现思维深刻性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操作中,既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升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这样才能形成教学合力。
(一)注重非智力因素开发
由于学生存在智力差异,其学习悟性、学习效果也会呈现优劣性。但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智力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大。相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智力因素。虽然非智力因素不像智力因素那样直接介入学习,但对数学学习却有鲜明的定向、强化和调节等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考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深度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思想、精神角度形成突破,促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通过不断努力,不仅可以弥补智力因素的缺失,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正数与负数相加时,实质上就是把加法运算转化为小学的减法运算,这种说法对不对?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想清楚,教师先让优等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鼓励“潜力生”也给出答案,并不断鼓励“潜力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教师鼓励“潜力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目的是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形成重要的学习动力。
(二)培养主动学习良好习惯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学习中,在主动参与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等式一边的项可以移到等式的另一边吗?如果变号后移到另一边会如何呢?列出几个等式试一试。由于题目操作性很强,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实践结束后,学生对等式有了崭新的认知,为进一步接触方程奠定了基础。教师设置的训练任务非常简单,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帮助。
三、和谐构建,达成思维敏捷性
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数学课堂,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理性追求。新课改要求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尽快实现身份转型,要从过去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向现代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辅助者和服务者转变。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尊重、关心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发挥学习民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教师要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交流,发动学生对学习问题、对教师施教等方面展开质疑,对学生提出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教师要虚心接受,并给出积极鼓励。只有将学生看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才能进入平等、民主、和谐的轨道。
在讨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判断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为什么一定要限定在同一平面内呢?”这样的问题其实在教师前面的操作讲解中早已解决,但教师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与学生深入探讨,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明了。
(二)提升课堂互动性
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要提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维度,教师要扮演重要的互动角色。课堂互动分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等多种形式。教师是课堂教学最活跃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不是互动,是“单边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满堂问”,看上去是“多边动”,其实不然,教师成为主动者,学生是标准的从动者,这种不均衡的互动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互动。因此,教师要解放思想,与学生打成一片,对所有教学问题进行对话式学习讨论,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度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学习《相交线》时,教师拿出一张纸、一把剪刀,在操作剪纸时提出问题:用剪刀剪纸,要用力握住把手,这两个把手之间的角出现什么变化呢?请仔细察看这剪刀张开的口有什么变化。教师随即将剪刀传递给学生进行操作。学生看得真切,并亲自操作,对剪纸过程仔细观察。教师给出提示:如果将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刚才的操作是关于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变化。学生思维启动,跟随教师认识了对顶角、邻角、补角。
数学需要学生的思维全面启动和介入,这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支撑力量。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重要的学习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有效促生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重要的教学成长力量。
教学设计优化 篇4
关键词:浅入深出,生活感知,减小梯度,画图,感悟
普通班的学生不仅在成绩上比重点班低, 而且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也比重点班的学生差一些。普通班如果和重点班同样的重难点、同样的作业、同样的进度、同样的要求, 显然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失去了分层次教学的意义。所有的一切, 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
普通班教学教师首先要找准位置, 定好调子。教师预设的种种目标和要求, 只有稍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准, 才能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基于此, 我把从高处着眼、从低处着手放到第一位。从高处着眼当然是学习考纲、学习课标, 从低处着手是从接近学生者特征的地方开始, 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难度。即“三度定一度”。
一、细化知识点, 从浅处入手, 浅入才可以深出
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 (二) 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的教学
地球自转时, 同纬度地区有A、B两点。看图回答:
(1) 谁看到的太阳最高? (2) B点此时是几点钟? (3) A点达到12点了吗? (4) A点和B点的位置有何不同?
结论: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 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从生活感知延伸到抽象理论, 用学生易接受、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组织教学
例如在复习中心地理论时是这样进行的 (以学校为中心的某一区域)
用高级中心地替换大商场, 低级中心地替换小商店。于是很自然的得出:中心地的等级越高, 数目越少, 服务范围越大, 服务内容越多;中心地的等级越低, 数目越多, 服务范围越小, 服务内容越少。它们之间的关系: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 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三、减小梯度, 做好铺垫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高一学生基础较差, 在日常教学中, 一定要给学生做好铺垫, 减小梯度。仍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 (二) 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的教学。步骤如下:
(1) 请你描绘出与A点时刻相同的地区; (2) 请你描绘出与B点时刻相同的地区; (3) C点与A点的时刻相同吗? (4) C点与A点所看到的现象有何相同之处?
结论:经度相同, 地方时相同。
四、引导学生自主画图, 在绘图的过程中领会原理
例如地球公转运动的第二课时, 给出太阳光照射时的实物立体图, 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夏至日时太阳光照图。 (领会黄赤夹角, 回归线与黄赤夹角的关系。)
步骤:
1.画圆, 过圆心画一条水平线表示黄道平面, 并与大圆相交于两点。
2.画赤道, 赤道与黄道面相交成23.5°夹角 (线线夹角) 。
3.画地轴, 地轴应与黄道面之间成66.5°的夹角。
4.画南北回归线, 过黄道平面与大圆的两个交点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回归线, 并标出纬度23.5°
5.画极圈, 过地心且与黄道面垂直的假想线与地面的交点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 表示南北极圈。
6.画太阳光线, 过太阳直射点与地心的连线画直射光线 (画四条, 南北边界两条, 中间两条, 都要相互平行) 。
7.画晨昏线, 过地心画出与太阳光线的垂线就是晨昏线, 应与南北极圈相切。
五、运用几何道理, 感悟地理规律
如太阳高度 (角) 的纬度分布规律的教学。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 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日期: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北纬23度26分, 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 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优化教学设计 篇5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文化与经济、政治”,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重点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突破这一核心内容,课本又分了五个层次:第一,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第二,讲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第三,讲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第四,强调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第五,得出结论并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二、学情分析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对于90后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究竟什么是“文化”?只要在社会生活中细细体味,我们就能真切地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3.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能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探究:采集-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提示:一定类型和阶段的文化形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形成各自相应的文化活动。可见,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
材料展示:张艺谋、梁晓声与施瓦辛格。结论:文化与政治密切相关。新课讲授: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文化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进一步用图示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探究:①文化的发展与经济亦步亦趋吗?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传承性。
②不同形态的文化、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相同吗?
以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事例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着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也体现了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文明的落后说明,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探究活动:大片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
以电影《变形金刚》、《2012》等美国大片为例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美国人这样说文化: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失去控制》和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中的观点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教师进一步分析: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交融的表现
A.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要。
B.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交融的表现
A.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世界范围内的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探究:在热闹背后是否藏有忧虑?
展示材料: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
展示材料: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以《功夫熊猫》为例)中国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被美国所利用,并赚中国人的钱,足以说明中国文化竞争力之现状。
追问:我们缺少的仅仅是自主品牌吗?
结论:我们缺少的是文化竞争力!讨论:
“10多年前,美国学者就乐观地预言:“假如将来有一天,美国的原材料枯竭了,美国的工人也不愿工作了,但只要全世界还向往美国文化,我们在市场上就仍是不可战胜的。”
思考:你觉得他的乐观有道理吗? 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练习:(略,见PPT课件)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D)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A)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3.“超女选秀”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推出了“大众选秀”节目的流行。这反映 “选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B)
①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④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4.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D)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自治区常委根据本地特点,提出了“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思路。宁夏根据其“岩画文化、丝路文化、本来面目文化神秘而璀璨,边塞文化、大漠文化、黄河文化悠远而豪放”的优势和特点,发展带有民间文化特色和塞上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实施“百县千文化工程”和“千里文明长廊工程”,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带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文化”的重要意义。答: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落后的小省区可以“办大文化”,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文化产业本身也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课堂板书: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其它拓展材料:
1.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的计划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它衍生产品开发与销售,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其影响力无远弗届,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举国之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在以青少年和家庭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动漫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日本政府的要员甚至提出了“动漫外交”的口号。亲和力强的文化产品的海外销售,极大地改善了日本国家的形象。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 篇6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的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等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叠起。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会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四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具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②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④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能发现什么问题?上述实验问题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教学设计优化 篇7
一、阅读
课内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阅读课本或有关材料, 养成阅读习惯, 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通过初一一年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到了初二, 已初步养成按“阅读提要”自学的习惯, 也初步掌握了看书学习的方法.教师应视授课班级的具体情况, 在学生阅读时逐步要求学生对于重要问题不但要知道是什么, 而且要弄清为什么.这时教师进行全班巡视, 对差生进行重点指导.
二、讲解、研讨与练习
待学生阅读课文后, 我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说出方程2x2-7x+3=0的两个根; (2) 两个根之和等于什么?两个根之积等于什么?
学生议论片刻后举手抢答说:方程的两个根分别是
我接着问:“同学们, 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时学生积极举手抢着回答.我请一个中上等水平的学生回答.
学生答:我发现
我对这个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 并表扬他阅读能力有了提高.接着我继续提问:方程ax2+bx+c=0 (a≠0) 是否也符合上述规律?你能用语言和式子表达吗?
这时我叫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我请小组的代表回答.一个学生代表说,
我肯定了这个小组代表的回答, 并表扬这个小组认真研讨的学习态度, 这时全班学生的精神非常振奋, 学习情绪高涨.这时, 我在黑板上写出韦达定理:如果ax2+bx+c=0 (a≠0) 的两个根是x1和x2, 那么
接着我出示了练习题: (1) 已知方程5x2+kx-6=0的一个根是2, 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 (2) 已知方程2x2+3x-1=0的两个根是x1和x2, 求:①两个根的平方和;②两个根的倒数和;③两根的立方和;④两根差的平方.
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小组研讨后纷纷举手要求上黑板板演.我先叫一个学生, 让他说说他的解题思路.当这个学生说出先把x=2代入原方程求出k的值时, 这时有不少学生抢着说:“我还可以用韦达定理去解.”我对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行为给予了表扬 (他们都露出笑脸) .同时我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刚开始思考第二个问题时, 感到有点困难, 我及时点拨, 叫学回忆已学过的恒等变形a2+b2= (a+b) 2-2ab, 这时学生恍然大悟, 情绪高涨, 很快就解出第二个问题.最后, 我引导学生对今日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并布置练习和作业.
研讨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与其他教学环节有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 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 对所求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再通过教师的巡视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 可以及时获取信息, 调整教学方案, 作出更有效、更贴切的点拨和讲解;而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围绕某个问题的研讨, 能活跃学习气氛, 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 达到思维交流、相互推进的群体效应.通过研讨, 可以创造一个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广泛交流学习信息的学习环境.
在优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 使学生会学, 教师的教要着眼于把自己对学生认识活动的控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控制, 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落实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
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 篇8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是首要环节
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设计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因此在上课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教学的内容做一定的了解。
1.课文入手,注重学生预习的培养
小学教材学习课文之前首先都是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预习是对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知识是感兴趣的。所以,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才能在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设计。
预习不是盲目地让学生对课文读上几遍,需讲究方式方法,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预习的要求也有所差异。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对教材的熟悉,所以让孩子把课文通顺地读给自己的父母听,增加难度的也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补充生字的组词;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对词句上可以有一定的要求。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来收集信息的作业。如:《庐山的云雾》也可以事先先做一些功课了解,查找相关的资料,看看视频也可;四年级的《祁黄羊》,学生比较陌生,在预习时布置学生査找一些有关“祁黄羊”的资料,当然像这类描写历史人物的课文,都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拓宽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课外材料的能力。
2.学生入手,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更好地培养学生。因此,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的动态是核心。在教学设计之前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把握程度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完成教学。如:《东方明珠》、《2008,北京》以及《狼和小羊》、《乌鸦喝水》、《小动物过冬》等课文中的内容,可能已为许多学生所熟悉。而《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等课文的内容,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的学生来说就相距较远,老师就必须对教学起点属于何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高瞻远瞩,解决预设生成的问题
兵家有云不打无把握之仗,学生的思维有时是我们学生所想不到的,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考虑一些课文中学生随时会产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设计《大禹治水》时,可以生成预设:
揭示课题,学生读题后提出问题。估计学生的问题有: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么样治水的?大禹治水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一些可以抛回给学生,一些留到学习课文时再做出解释。
二、遵循语文教学的创造性
1.教学设计时应增进学生与文本的相互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一种意义和思维,受情感的影响,个性化阅读的成就。有的课文文质兼美,如《九寨沟》就以理解和欣赏为主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进行情感的熏陶、读中积累和运用语言。中年级一些课文可以用来提髙他们的学习能力。一些比较长的课文采用默读,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在有些课文中还可以抓住某个训练点进行说话训练或者读写结合的练习。比如《北大荒》抓住中心句描写一处景物的训练,《雪儿》结尾处的拓展……
2.知识的学习只有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之中才谈得上,也体现了陶老的“生活教育”理论。虽然教材上展示的是文本,但是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投射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社会中,文本与生活链接了,学生才真正能学以致用。低年级教材虽没有习作教材,但是“口语交际”“写话”训练是为习作做铺垫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口语交际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以此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语文能力。而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习作也得有“材”可依。这些写作的题材就来源于学生所在学校经常性开展的丰宫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源于文本中。如:续写、改写故事;大型的比赛活动、外出参观和旅游活动等:各个班级利用班队课开展主題鲜明的班队活动等。有了生活这一鲜活的源泉,有了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室的图书资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爱读的书。建立班级“小小书海”,让一些学有余力、爱好文学的学生能更多地阅读到课外书。举办读书展示会。各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向同学们介绍展示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学生的读书活动,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有效地提髙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渠道多媒体运用已成为教学的常态。多媒体很地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量的增强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有些语言与环境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达到文本所要描绘的意图的,但是多媒体就能轻而易举地渲染。如教学一年级的《草原的早晨》一文时,多媒体展示“一群群羊儿、牧民驰马奔腾”的图片或是视频,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充分体会了草原与学生生活的不同,也对草原产生了向往之情。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落实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活动,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都该不断为之探索的,不断地更新教学的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跟上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
摘要:在新课标新理念之下,传统的教学设计需改革,不断优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前准备入手为前提,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了解,以及课堂上创造多渠道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前,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文雅.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成才之路,2007(28).
教学设计优化 篇9
二、改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措施
(一) 改进教育观念, 明确办学目标, 端正办学思想。
首先, 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同样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 是全面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育工作。
其次, 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教学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21世纪是知识的经济时代, 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又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作为培养操作技能型的实用人才的职业院校, 必须把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作为目标, 狠抓实践教育教学, 提高质量, 并以此作为学校进行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最后, 职业教育院校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理念, 深入研究学习各种先进的、新的教育理念, 更新观念, 深入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二) 改革课程体系, 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内容,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技术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 按社会需求原则及针对性、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专业;按重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调整教学大纲, 制订教学计划, 调整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删减不必要的课程及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比例要达到1∶1或接近1∶1的比例。理论教学要本着“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 即基础文化知识足够支撑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 而专业基础知识则要适用于专业学习、发展的需要, 以及专业知识实用与生产的需要。对理论知识一定要做到精讲, 一方面注重知识的传授, 另一方面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思想方法、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教学要成为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知识、技术含量, 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 增加实习、现场见较强的操作技能, 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的要求。
实践证明,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与教学各环节的有效实施密切相关, 当前, 人们已普遍认识到教材、双师型教师及实训环境和设备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开展的质量密切相关, 然而教学评价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影响却常常被一些职教工作者所忽视。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 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本文仅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 教师普遍对教材开发、课习等实践性教学, 增加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三) 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根据科技发展的现状,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选用教材时, 首选适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职业教育教材, 而且内容要新, 要包含专业应用的最新内容。教师也可自编教材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内容补充进去。
(四) 改进教学方法。
从事职业教育活动的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改进,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被动”的传统授课模式,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成为教学的引导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引导、纠正为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 因材施教, 提高效果。教师应采用模块教学、行为引导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方法, 充分借助实物、多媒体等手段,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组织学生进行外出实习、参观学习、技能创新、方法交流等活动。
(五)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1. 建立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
实验室、实训场地是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 除配备各种培养学生进行科技活动、技能训练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外, 还应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必须加大经费投入, 提高仪器、设备的先进性水平, 保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充分满足新技术应用的要求, 增加配套设备的数量, 保证学生的充分使用。
2.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与相关企业, 科研单位建立稳固协作关系, 以保证学生接触前沿学科技的机会, 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实用性, 并不断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具备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较高的学术水平, 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要更新教育观念, 由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转变;要不断更新知识, 拓宽知识面,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机创新活动, 成为教学、科研、服务多能型人才。
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研究较多, 对教学评价的实施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影响却关注较少, 甚至常常沿用传统的客观性测试等评价方法, 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以致大大制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1. 不能准确测定学生全部能力。
教学评价仍然以单一的客观性测试方式进行, 即常见的书面答卷方式。它可以有效测定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个别差异量化, 但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论证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则无法测定。从这点来看, 传统的以客观性测试为主的教学评价形式阻碍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而影响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效果。
2. 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测定。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辞海》中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 (1) 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 (2) 事物本来的性质; (3) 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职业教育领域中, 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 即学生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 素质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 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 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可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能,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行衡量, 但对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却无法进行评判, 因而人才培养目标也就不能完全实现。
3. 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静态的, 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进步,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不利于学生自信、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形成。爱因斯坦和他的小板凳的故事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学生时代的爱因斯坦并没有表现出聪慧可人的特点, 相反, 他的手工能力与同班同学相比实在落后很多。一次, 老师布置学生完成制作小板凳的手工作业, 爱因斯坦交上自己的作业时, 老师很不客气地评价说:“这是我看到的最丑陋的板凳。”爱因斯坦反驳道:“不, 最丑陋的板凳在这。”说完, 他从身后拿出了更加难看的两个小板凳。从完成作业的结果看, 爱因斯坦的成绩可以说是班级中最差的, 但从爱因斯坦个人的发展来看, 他不断努力练习, 所做的板凳一个比一个漂亮, 他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追求卓越的精神促使他付出了比一般同学更多的时间精力。从这点来看, 爱因斯坦又是优秀的, 而他的这些闪光之处却是传统的实行静态评价的教学评价手段所无法测量的。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的优化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 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 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 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 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可见, 教学评价在为教学工作导航, 它不断向师生、家长、学校领导显示出教学运行的方位、速度、航道, 并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 指明教学应当前进的航向, 激励各个方面同心协力, 以最佳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达到和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换句话说, 要使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评价目标的优化。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 要不断转变教师、学生的固有评价理念, 改变过去注重学科知识目标的评价, 缺乏一般性发展目标评价的倾向, 加强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和全面性。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要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方面的发展。有效的评价有赖于制定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 从结构上来看, 这一目标应当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知识方面包含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力方面包括应当发展的领会、转换、表述、分析、综合、概括、评价和判断等能力;情感态度方面应当包括培养的兴趣、志向、价值观和性格等品质。这三方面也是教学评价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 受传统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往往会特别关注知识目标达成的评价, 对能力及情感方面的评价常常忽视, 这就需要我们从转变师生认识着手, 使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主导者都能正确认识到对情感、能力方面进行评价的重要性, 从意识形态上确保实现教学评价目标的优化。
2.评价过程的优化。
如前所述,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达到和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从动态的角度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对静态的学习结果的考察。美国教育评价学者布卢姆主张在教学过程中为那些在测验中未达标准的学生再次提供时间和帮助, 等待他们矫正、掌握后再次测验, 并将两次测验成绩综合加以评定, 给学生挽回失误的机会, 有助于他们赶上学习伙伴。可见, 动态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此外, 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 还有利于能力、情感目标的达成, 通常, 学生领会、转换、表述、分析、综合、概括、评价和判断等能力, 以及兴趣、志向、价值观和性格等品质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现, 静态的总结性测试则无法对上述目标进行评价, 自然也就无法促成学生在能力、情感方面的发展。
3.评价方法的优化。
教学评价的方法除客观性测试以外, 还有观察法、调查法、情境测试、成长记录、自我评价等多种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相应的特点, 也适合不同评价目标的实现。例如, 观察法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 (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于性格等) 和技能性的成绩;而自我评价法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 正确地评价自己, 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肯定成绩, 明确努力方向, 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值得一提的是, 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可见使用多种评价方法, 可以实现各种评价法的优势互补, 从而最大限度地达成评价目标, 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也能进一步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主体是单一的, 单独由教师来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而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评价的地位。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加强了学生自评、互评, 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企业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促进了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调, 使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 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成长的手段。
总之,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目前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新模式, 它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中, 教材、教学内容、师资配备、硬件条件是决定其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而教学评价的实施也同样影响着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关秀杰, 胡克伟, 郝生宏.档案袋评价方式及其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的启示[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VOL11, (6) .
[2]刘治安.张军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CEPE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1上) , 总第148期.
[3]刘海燕.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几点问题的思考和对策[J].文化与教育技术, 2010.NO.5.
[4]冯义夫.陈启优.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J].新教育, 2009.12.
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有效课堂 篇10
一、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让生活课堂充满“童趣”和“童乐”,让孩子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课程生活,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而教学内容变化的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必须灵活变换,大胆取舍。
花山湾小学的一位教师在执教“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时,摒弃了教材中的一些活动设计,课前带领学生走街串巷了解镇江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重点考察了白色污染问题,课中有位学生说他发现镇江法院门口的一棵大树上挂满了塑料袋,还拍摄了照片,教者当即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接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当堂有学生通过打电话给法院的工作人员请他们协助清除了树上的塑料袋。这棵树上的白色污染问题立即得到了解决。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远比空洞的说教有效得多!在知道塑料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塑料这一工业产品。更自觉地从小培养环保精神,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做“环保小卫士”,有效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二、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新大纲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追求和探索的动力,而兴趣的激发大多来源于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点扎根于生活之中,因此,对于此门课程创设的情境更应是来源于生活的情境。如,执教“逛商场”这节课时,可以设计“逛大润发”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从书本中的商场“逛”向生活中的商场,在不同的消费区设置不同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消费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一个大教学情境的创设,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处理生活事件的能力,还激起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可谓一举三得。
三、科学设计实践活动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特点是突出教学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与合作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教学中通过安排儿童在课堂学习中讨论、操作、实践、欣赏、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观察者、实践者、反思者,在体验中明白道理,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最真实的感受。
在“从‘四大发明’说起”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多样性的活动,努力从有趣、有效等方面去考虑。
1. 课前活动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重点了解纸发明之前人们将字写在什么材料上。课未上,学生已是收获良多,课内,再通过分析、对比、交流,学生认识到纸是最适合书写的材料。课前活动发挥了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优势。
2. 课内活动
设计一:用图片贴一贴汉代造纸的流程,让学生在了解造纸工艺的过程中,感受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设计二:“活字印刷小实验”。认识“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的先进之处”对孩子来说是个难点,于是,我设计了活字印刷小实验,引导学生用课题中的八个汉字自由组合词、句。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了他们对活字印刷术的体验,既有趣又有效。
课堂上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既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又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在理解感悟中获得经验,受到教育,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但是设计教学活动并不是多多益善,要从这几个方面把握:
(1)活动的必要性。确认是否一定需要这个活动设计。
(2)活动的目的性。活动是需要符合目标,但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活动只是一个中介和载体。我们通过活动体验的分享,是要帮助学生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而不少教师偏于活动的形式和手段,这是一个误区。
(3)活动的有效性。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愉快的,也是思考的。
(4)活动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如,教材上提示的一些活动,我们不一定非得照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借用其形式、方法,或者借用其内容,改变形式和方法,易于操作。
四、巧妙延伸课外实践
课堂虽然是教学的主渠道,但它并不是教学的终点,教学向课外延伸是非常重要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然会造就一个个课堂上与生活中表现截然不同的“双面人”。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再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消化、理解,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效率 篇11
【关键词】语文;优化;效率
一、 优化课堂提示,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学科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即牵涉的知识过于庞杂。正因为如此,有人说语文是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是多元教学。语言、文学、文章、文化、政治、历史、天文、地理,甚至数理化知识等无不涉及,在学习中有些知识虽然不是语文专业知识,但它和理解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这就需要教师作必要的提示。再说,语文课本中知识系统的前后联系不太紧密,学生难免碰到一些没有学过的知识,这又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介绍、提示。如教授鲁迅先生的作品,教师若不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背景作简单介绍提示,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祝福》的反封建主题,就不可能真正体味《药》中“革命者深沉的寂寞与悲哀”。
二、 优化认识策略,强化学生求知欲
这种策略同提示策略恰恰相反,它不要求教师提供系统信息,甚至还需要有意识地使信息处于无序状态,让学生自己整理出序来,借此促进学生学习认识的深入。优化认识策略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把提供帮助的时间定在最适当的时机。要求教师不要过早地帮助学生,相反应当有意识地延缓这个环节的启动,这样能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一些难度不大的信息材料,可采用这种由无序到有序的信息处理法。如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让学生先自行摘记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和成语,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无序信息按“比美”、“进谏”、“纳谏”和“效果”进行有序整合,让他们从信息整理中理解巧妙设喻、委婉而讽的作用。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得到的认识也会更深入持久。
三、 培养协作品质,淡化学生课堂孤独感
魏书生讲过:“人”字结构看起来简单,仅由一撇一捺两画构成,但少了哪一画便不能成为“人”。此话言简意赅。人是单个的人,更是社会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之中。学校和班集体又可以看成为一个小社会或小小社会。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在人际关系上,总是讲求和谐、协作。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创设和谐心理环境,培养协作心理品质”方面做文章、下功夫。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可以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组,成为互为一体的协作学习小组。譬如,可以激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小说《药》的情节结构,共同研讨抒情诗《再别康桥》的朗读技巧,协作设计,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等待戈多》《阿Q正传》等。他们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大都学会了主动地出主意、想办法,惟恐落后其他小组,他们在尽心尽力准备的全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团队精神,使每一个成员都品尝到了合作的甜头和乐趣。
四、 培养迁移能力,开辟课外阵地
优化教学设计 打造高效课堂 篇12
一、以生为本, 优化思想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实现高效课堂目标,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准确定位自己, 教师要做课堂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 课堂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整个课堂都应以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为主, 同时交融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碰撞.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 必须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和成长的舞台.要有一种民主、和谐、开放和合作的课堂教学设计思想和理念.有了以生为本的思想, 数学课堂就会由教师的舞台转换为学生的舞台;有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 数学课堂就会由教师讲、学生听转换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以生为本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思想, 课堂教学就会找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就会让学生在积累数学知能、解决数学问题和激活数学思维中学会数学知识、会用数学技能和愉悦探究数学王国, 从而达到学会、会学和乐学的目标, 高效课堂在教学设计环节就有了可能性.
二、解读教材, 优化内容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标准》对“全体”的含义是这样表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又由于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和文化氛围的差异, 导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在解读教材时, 要对教学内容中的“保底目标”和“发展目标”了然于胸.在教学设计时, 要全面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制定多层次的教学活动, 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与之相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 并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等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必须的知识, 落实“下保底”目标, 因材施教, 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落实“上不封顶”目标.在课堂上,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授知识时可以不必局限于教本上的知识, 有时可以讲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端科研成果, 目前科技发展水平, 以及实际生活中对学习数学有帮助的事例.给学生以“趣味性”和“新鲜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改变以前沉闷的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更好地把握课堂, 必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改进策略, 优化过程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关键
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 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选择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中的一些细节, 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 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
1.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引领者.设计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为依据, 确定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为教学内容, 让学生对“保底目标”的内容人人学会.同时, 根据学生的禀赋和个性特征, 进行拓展性知识的设计和多层次能力的训练.要克服教学设计中目标虚化现象, 使得应该掌握的知识、必须迁移的能力和尽量开发潜力有机融合, 目标具有检测的可操作性, 达到用设计的目标完全可以评价课堂生成度的要求.
2.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体现“话题”特征.教学内容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情景、特定的话题或者是一个引子.要打造高效课堂,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 要依据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所谓依据教材, 就是要对教材内容中承载的课标要求读懂、读透, 明确“这个”数学、空间、概率等的具体知识和生成要点.所谓不拘泥于教材, 就是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教材中设计的超市购物活动, 可以设计为收购粮食活动, 收购蔬菜活动, 但前提是要把新知识要点承载其中.设计中还要有“分层设计”理念, 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特征, 使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每个学生来说, 都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 克服学生的学习倦怠倾向.
3.优化教学结构设计
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的学情把握、适宜的教学内容都要用科学的教学结构来落实.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因此在进行教学结构设计时, 要把内容、能力和潜力的学习和培养, 尽可能多地以活动为载体呈现, 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探究和思维, 让数学知识变成一个个生活场景, 一个个实践活动.在“教不用教”的潜移默化中完成数学学习.教学结构设计要科学,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内在规律, 活动之间既严谨又灵活, 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让铺垫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探究、新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之间无缝对接.
4.优化教学方法设计
“教有法无定法”.新课程最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把学生作为新知识的建构者, 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新知.在教学方法设计时, 要对学生知能情况准确把握, 对学生个体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予以牵引, 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够完成的问题搭建平台, 对学生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澄清, 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体现完整性, 又要体现灵活性, 要将课堂中估计出现的学习状况考虑全面, 何时用讲解, 何时用启发, 何处用训练, 何处用实验等等胸有成竹.只有这样,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处理随机问题, 合理解决设计与实践的冲突, 高效课堂才能在一个个常态课堂中生成.
5.优化评价方式设计
新课程数学教学评价,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多元化评价, 多运用激励机制,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设计时,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否积极, 是否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是否善于与人合作, 是否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是否乐于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等, 在过程中多鼓励和表扬, 使之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有效地自信培养, 激发热情, 培养兴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优化】推荐阅读:
优化教学设计体会07-29
高校化学教学优化设计05-17
优化语文教学设计06-25
教学过程优化与设计11-03
优化教学设计的难点06-12
教学设计优化中学数学05-10
关注好课共性 优化教学设计07-28
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学问题的优化设计08-29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时间教学设计10-20
优化教学设计,探求数学高效课堂何超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