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模式论文

2024-10-03

中学课堂模式论文(精选12篇)

中学课堂模式论文 篇1

但凡技术上的革新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改变, 就学校教育领域来看,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或多或少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而在课堂教学方面, 信息技术又常给我们带来惊喜以及惊喜之后的反思。那么,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一翻转课堂与学校课堂教学的思考

翻转课堂来自于英语Flipped Classroom, 是目前风靡全球的学习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 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答疑、布置作业, 然后由学生完成作业。翻转课堂摒弃传统课堂上单调乏味的教育方式,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学生课前完成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 然后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同解答疑问。学校课堂演化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学习的场所, 以追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翻转课堂模式是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是借助技术条件才得以实现的教学模式。大量的学习资源被放到互联网上, 学生源源不断地获得学习资源, 增加了学生复习的动力, 因为他们有信心能够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也许, 我们会担心, 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取代或削弱教师的作用, 实际却是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的知识越多, 教师的作用就会变得越重要。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是任何机器都取代不了的, 教师的角色将由传统的单向讲授转变为学生的激励者、指导者, 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解决问题方式, 将课堂演化为师生互动的工作室。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政治教学的局限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指19世纪初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 后由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进一步发展的教学模式, 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五段教学法”, 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原则就是课表固定, 教学进度统一。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出现许多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许多教育工作者推崇小班化教学, 但也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学生差异性的表现往往是学习方式的不同, 而无关智力。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 给人的感觉往往就是教师的讲课方式很机械, 教师满堂灌, 学生死记硬背, 然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而后学生往往记不住他们所学的知识。在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下, 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缺乏兴趣, 被动地参与学习, 享受不到学习带来的兴奋, 更别说将所学的知识扩展, 融会贯通。在中学政治教学中, 学生会碰到许多抽象的概念, 比如价值规律、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等等, 有些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这些问题, 而有些学生要琢磨很久才能明白。理解得快不见得就是聪明的, 理解得慢也不一定是智力有问题。一般来讲, 学习的快慢无关智力问题, 只是个人的学习方式不一样而已。因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存在差异性,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知识点, 而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使得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完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情况下进入下一阶段的课程教学, 周而复始, 总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体系。

三翻转课堂模式下政治教学的革新

中学政治课教学除了担负很大的德育功能, 也要求学生掌握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 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政治理论性强的特性, 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较大地依赖于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教授政治学科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知识, 更要让他们体会到政治这门课的魅力。

1. 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

翻转课堂推崇“精熟教学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 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加自信, 彻底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精熟教学法, 是指“学生在进入更高难度学习阶段之前, 应充分理解之前所学习的概念”。在精熟教学法中, 它颠覆了传统课堂中按照时间来界定课程时间的思维, 而是根据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成绩来确定。在传统课堂中, 我们经常看到, 教师抛出一个问题, 然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讨论, 只要时间一到, 立刻切入下一个主题。这样会出现部分学生学习因进度不一样而被动地过早进入下一阶段学习。而精熟教学法让学得快的学生可以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 而学得慢的学生则有充分的时间通过寻求帮助、辅导或作业来赶上进度。一项研究发现:“精熟教学法缩小了学得慢的后进生和学得快的优等生之间的差距, 同时还不会减慢学得快的优等生的学习进度。”

在学生的学业评价方面, 虽然也会沿用标准化考试的一些东西, 但是会赋予更丰富的内容, 如学生平时基础知识的掌握、作品的创作等, 也会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学习的目的, 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考试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 以便做到查缺补漏, 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翻转课堂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和完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之上的, 解决了因学习方式不一样而带来的学习进度滞后的问题。

2. 教师成长方式变革的实现

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基于学生高效学习的设计。教师的角色也将由讲授者、学习者向开发者、创造者、引导者转变。首先,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要创建教学视频,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视频创作中。这无形中要求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 学习掌握微视频的制作方法, 为开发教学视频做准备,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次, 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明确学生应该要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 以及思考视频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面对充满变化的生命体, 教师要时刻激励自己不断尝试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课程进行整体策划,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再次, 教师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 而不是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教师与学生一起掌握知识点, 当学生为问题所困扰时, 教师可以为他们指导解惑。

3. 课堂空间释放的实现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 他认为“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 使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教育无须强迫, 也不能强迫, 更无法强迫。任何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只会让人们头脑空空、一无所获。只有在早期的教育中融入寓教于乐的成分, 我们才能更快地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把知识的内化放在了课堂之外, 如果遇到疑难, 如果没有人给他们帮助, 就容易产生挫败感, 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而翻转课堂则相反, 它能够快速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习内容不受时间限制, 课堂内容永久存档, 便于复习,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微视频释放了充分的课堂时间, 学生课前学完课程,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可以充分地互动。高中政治会遇到深奥的理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 翻转课堂模式下, 教师能够从枯燥冗长的课程讲解中解脱出来, 节约讲授时间, 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上。

毫无疑问, 翻转课堂为现代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它除了教学生学会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鼓励他们思考, 并源源不断地为他们注入信心, 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郭斌和、张竹明译)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美]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刘婧译)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中学课堂模式论文 篇2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人的学识非常渊博,说明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素质极其重要的方面。所以,地理学科成为中学生必修学科,对于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人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就成为广大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改进地理课堂教法,摆脱“地理课难上的困境”

多数地理教师有这样的感受:“地理课难上”。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多年来,大家都认为它是副科,原来仅是会考学科,2002年才作为高考科目。学校、教师不重视,学生学习没压力、不主动。第二,教师课堂教法陈旧。长期以来,地理教学中严重地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教法单一,手段单调,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最后必然产生厌烦心理,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采用好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推进法、野外观察法等,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使学生既想学,又爱学。在教学中,既重视知识传授,更重视能力培养,这是当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应具备的特征

课堂教学受课堂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的制约,新时期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为手段,艺术地展现中学地理丰富的数学内容,其应具备的特征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诱人的新课导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受思想水平、课时安排、高考导向等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对问题要追根问底,知道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在讲“高山气候”时,可引用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水循环”时,可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讲“海水运动”新课导入时,可引用“二战时,英军及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遭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这一历史事件,这样既联系了其它学科,锻炼了思维,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课导言,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冗长肤浅。精练切题则是新时期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二)突出浓郁的“地理味”

地理课最大的特点是图多。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理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理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认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步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位置及相关事物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地图的展示应尽可能用幻灯、投影、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应尽可能的配备相应的地理模型。

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眼、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锻炼其胆识和心理素质。

(三)感染力极强的语言

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普通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若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板画,醒目易记,则能进一步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情操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既学会知识,又掌握方法。

(四)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总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良好的开场白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寻找和讨论新的知识点,运用地图剖析难点,排除疑点,强化重点,巧妙联系已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构成知识网络。同时,使用多种语言技巧,营造宽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善于向知识的广深处质疑,并且联系实际,运用新知识解答相关的地理问题。最后,反馈教学效果,强化训练,扼要结尾,就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教学效果。

中学地理高效课堂创新模式初探 篇3

一、高效课堂的基本元素

高效课堂出发“原点”,是从“两率”人手,即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学习率;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可认为“教学效率”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的基本元素包含如下几点。

★教学抓手:导学案—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

★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

★技术支撑:高效课堂模式通过展示实现交流、纠错实现落实、点拨实现提升、开放实现拓展。

★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三种利器: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二、高效课堂的创新模式

高效课堂的内涵是指课堂的高效率(时间省、容量大、效果好)。高效课堂的程序为时间划分:10+30+5;环节划分:预习、展示、测评;六大模块:交流预习、任务分配、合作探究、展现拔高、巩固穿插、测评达标。

高效课堂的模式特点如下。

(1)一般模式:亦称基本模式。为10+30+5,分为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要少于10分钟,这其中应包括新课导入、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课堂上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对学、群学等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5分钟为当堂达标测评时间。当堂达标测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试卷测试或者作业,而是通过学习小组,组织进行对子之间的“两两”检测,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当堂“小纸条”测评,也可以简单到“口头”测评。

(2)“杜郎口”模式:主要针对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

常态模式:10+35,又叫“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可支配时间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35分钟。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感悟进行提升。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合理构建中学地理高效课堂方法。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教师以试卷、纸条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三、高效课堂的教学实例

以横沥中学初一(4)班为例,全班44位学生,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优秀生(七科平均分80分以上)有10人,七科总分在350分以下的有12人,中等生22人。在组织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中,可把全班分为11个小组,每个小组按学习能力强弱搭配,10个优秀生分在10个小组中,还有一个较弱的小组由老师亲自坐阵辅导。

全班分组结构如下:1个优秀生+2个中等生+1个后进生。在讨论合作学习中,老师布置任务的难易程度以2个中等生能接受的程度为准。在小组批改作业、抽背检查中,1个优秀生担纲挑重担,对不合作的学生名单交给科任老师或班主任处理。老师严格控制布置任务的量,要符合中等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最难管理的是那一个后进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考虑到本班的实际情况,对这12个后进生,将作业量适当减少、作业难度适当降低,有一两个厌学的同学可对其减少作业量、降低难度,若仍不配合,可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共同陪伴其子女在教室跟班上课一周,让他们了解其子女每天在学校的学习状况。一个学期以来,效果显著。

例如,在“澳大利亚”一课就其地形与气候的探究学习中,教师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完成。

如果到澳大利亚当牧场主,你会选择在哪里建设自己的牧场?

·根据澳大利亚的地形来选址。

·根据澳大利亚的气候来选址。

(小组自选课题,选择牧场位置.组长汇报结果指图讲解,不仅要说明所选位置,而且要阐明选择依据)

选取一优秀生的一组画面,可将一聪明但厌学的某同学安排在这一组,在讨论完成任务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就澳大利亚牧场选址的方式和理由探究学习,培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这样以1+2+1的方式以好带差,效果比较显著。

四、高效课堂的优越性及局限性

(1)优越性:①“零”作业状态是同学们最喜欢的状态。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应精、准,不宜无休止地重复。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如需布置,只布置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②预习先行,先学后教,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③教学从“学情”调查开始,根据“学情”作出决策,设置环节。④注重对抗质疑,落实小组评价。⑤注重当堂纠错,及时矫正反馈。

(2)局限性:①学生负担有增无减。原因:部分教师对教材和课标未深入钻研;教师对中考无经验;学习科目增加。②课程计划不能得到完全落实。研究性学习成为学校的装饰品;综合实践成为课程的点缀品;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奢侈品。③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大,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睡眠不足。其原因在于中考 (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招生方法)不能很好地支持课改,未能解决好教学改革与中考的关系。▲

附调查问卷:

1.你对初中学习生活的总体感觉是:

A.挺轻松的 B.有一定压力 C.压力很大 D.没感觉

2.你认为导致一些同学(或你自己)学习有压力的主要的原因是(可以多选):

A.课程太多B.作业太多

C.考试太难D.老师和家长期望太高

3.你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可以多选):

A.个人兴趣B.公民责任感

C.学校和家长的压力D.为将来找份好工作

4.你每天睡眠时间约为:

A.4小时以下 B.4~6小时 C.6~8小时 D.8小时以上

5.你每天做作业(指教师留的作业)的时间约为:

A.8小时以上 B.6~8小时 C.3~6小时 D.3小时以下

6.你每天的学习时间(含上课、作业、自学时间)接近于:

A.10小时以下B.12小时左右

C.14小时左右D.16小时左右

7.你是否经常看报或者看(听)新闻:

A.每天都看(听) B.经常 C.偶尔 D.根本没有时间

8.你是否经常去学校的图书馆:

A.经常B.偶尔

C.学校没有图书馆D.学校不让学生去

9.你是否参加过研究性学习活动:

A.参加过,有兴趣B.参加过,但没兴趣

C.没参加过,因为我没兴趣

D.没参加过,因为学校没开课

10.每一节课刚上课的5~10分钟,老师最常用的引入新课的方式是:

A.考试B.复习、提问

C.设计一定的情境(讲趣闻、故事、事件等)

D.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11.从总体上说,在课常学习中,同学们是否有机会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或想法:

A.几乎没有B.偶尔有

C.经常有D.几乎每节课都有

12.老师在讲过一章(或一个单元)内容后,是否能引导你们归纳出全章(或单元)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体系或网络关系):

A.一般是老师归纳、我们听和记录

B.一般是让我们自己归纳,上课讨论

C.一般不归纳,章(单元)复习就是做一些习题

13.你们老师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以讲授为主

B.有较多的学生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

C.引发较多的讨论和交流

D.进行大量的书面练习

14.在初中阶段,你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

A.老师以讲授为主

B.有较多的学生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

C.引发较多的讨论和交流

D.进行大量的书面练习

15.在课堂上,大多数老师的讲授时间(不含提问、讨论、练习的时间)约占一节课的:

A.三分之一B.二分之一

C.四分之三D.几首整堂课地讲

16.在课堂上,你希望:

A.老师要多讲,学生多听、多记

B.老师少讲一点,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练习时间

C.讲练结合,以学生能理解为宜

D.我无所谓

17.你们老师留的作业大多是:

A.以练习或记忆、背诵为主

B.以读书与思考为主

C.实践性作业,如动手操作、小制作或社会调查等

18.各学科累积起来,你班平均每周考试的次数为:

A.1次以下 B.2~3次 C.4~6次 D.7次以上

19.从总体上说,你和老师的关系是:

A.服从和被服从关系B.朋友一样的平等关系

C.“家长和孩子”一样的关系D.很不和谐的关系

20.你最喜欢哪种老师:

A.知识渊博B.对学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

中学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4

一、教师充分备课, 打造高效课堂

学校制定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备课组及每位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研讨中教师们就都表示“不讲就会的可以不讲, 讲了也不会的也可以舍去”, 高效的教学是必须有大胆取舍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 要花费很多时间去钻研考试的动向, 要了解教材和学情, 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要有预见性, 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才能对时间地安排把握得更精准, 同时对备课组集备的实效性要求也就更高了。

二、更新教学观念,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往往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使教师成为了“讲”师, 而学生却成了听众,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以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缺乏了创造的激情和灵感, 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为此,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衡量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 而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努力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 师生双向互动, 探究创新为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特别是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 客服硬性灌输, 包办代替等现象,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乐学

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 学生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 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 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此, 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 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 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 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 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外, 我们还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 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 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 乐意学, 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四、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 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所谓精讲, 既要配合教材内容, 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 带过一般, 设疑破难, 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 练要练到点子上, 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 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 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 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 在总复习时, 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 让学生亲自动手, 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 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五、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获得知识和技能,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 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 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 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六、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 (电子白板等)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带来很大的好处。

1.是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集中。2.是图片、声音和微观动画的逼真使趣味性得到了加强, 课堂气氛也很活跃。3.是课件的展示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突破、重点得到了强化。4.是课件的展示增大了课时的信息量, 更快捷、更直观明了, 但必须注意不要流于形式, 要讲求实效、高效。

七、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知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现在的学生, 与世界的沟通途径多种多样, 网络、电视、书籍、报刊等等, 特别是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青少年学生见多识广, 接受能力较强, 看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尊重“儿童文化”, 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放开手让学生主动发展。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只有充分相信学生,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学生才会发表各种见解, 才敢于将个性的主体力量充分地释放。课堂上应积极诱导学生生发疑问, 鼓励学生思考提问, 拓宽思维空间, 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

比如, 教学《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博闻强记的学生们对于此类的社会热点话题都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 引导学生主动开口进行交流。

银山镇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篇5

为进一步深化落实我县“四模块”课堂教学,构建高效优质课堂,结合学校实际,我校特制订了“六环节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六步式”试卷讲评课模式、“3456”复习课模式。

一、“六环节自主学习型”新授课教学模式

“六环节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包括预习展示、激情导入、合作探究、巩固训练、当堂测试、单元测试六个环节。其基本思想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预习展示。预习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是学习过程的前移。展示是预习成果的交流既向师生展示预习的具体内容,交流自己思考和学习所获又要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或困惑,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

2.激情导入。这是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使学生的注意力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并且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方式为兴趣激发、情境感染、生活联想等。

3.合作探究。这是一节课的核心部分,是六环节中的“灵性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知识,形成能力,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首先是确立学习小组。其次是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第三是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成员合作互动。第四是成果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对探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4.巩固训练。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同步的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以达到启发思维,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拓展运用的目的。5.当堂测试。立足于学习中的问题和三维目标要求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的达标测试,当堂完成,反馈矫正。

6、单元检测。为了抓实教学的推进活动,我们又进一步落实了单元过关检测。要求每个单元必须进行单元测试,学生必须做到单元过关。教师要全批全改试卷,进行测后评,写出单元测试情况分析,制定下一步教学改进措施。

“六环节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策略:

一是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实现教和学方式的转变,进而达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目的。

二是合理分组。六环节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合作探究,而合作探究的关键是合理分组,这就要求教师“着眼互补,异质分组”,以最大程度促进学生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三是有效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参与的程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合作的有效性等因素,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优劣的重要标准;在学习结果和教学质量的分析上,突出学习小组的评价分量。

四是强化分层作业和分层考试的功能。

五是重视过程,注重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体验。

二、“三段六步式”试卷讲评课模式

讲评课是针对单元和期中期末检测而设计的模式,可以分三个阶段六步环节进行。

第一阶段:课前阶段(1)准备数据材料:

教师依据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认真阅卷,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对学生得失分及各个题目错的人数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对学生中典型错误及优秀解法进行分析整理;准备好跟踪练习题,对每名学生的成绩、各小组成绩进行分析,确定表扬促进的对象及个别谈话的对象。

第二阶段:课内阶段

(2)概述测试成绩

用3-5分钟时间概述测试效果:简述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公布各小组成绩,表扬进步小组。

(3)小组合作研讨

试题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已经过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学生对一些题目已有了新的认识,拿出一定时间,由学生自行改错,小组内交流,一些较简单的错误可纠正过来。教师也要参与到交流讨论中,以期发现学生思维的盲点与分歧点。(4)典型错误剖析

可由学生将典型错误进行公开展示,或自我剖析,由教师进行评价;也可由学生之间进行争辩,对错误问题进行纠正。

(5)新颖思路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把自己的新颖思路当众展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使每一位学生欣赏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题策略,由教师进行点拨。

(6)重组知识结构

教师对本节典型错误、新颖思路进行系统总结,并给予针对性补充练习,以求学生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第三阶段:课后阶段

进行变式作业巩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业来源:可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改造,使旧题变新题;也可整理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充分体会、内化;也可以在《错题本》上整理错题剖析;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考试情况进行自我分析,定出下次考试目标等等。

三、复习课的“3456”模式

复习课的模式:3456模式(三个先后原则,四个规定环节,五个注意事项,六个创新要求)

1.三个先后原则: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先纠后评;教后小结,讲后归纳,评后跟踪。

2.四个规定环节:知识归类,整体深化;典型示例,点拨归纳;对应训练,反馈矫正;达标检测,强化定势。

3.五个注意事项:舍本逐末,忽视知识结构建构;开堂便讲,忽视预习环节设计;练无分寸,忽视题目难易深浅;批改粗放,忽视信息收集反馈;考无重点,忽视考练针对功能。

4.六个创新要求:创新要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的思想;创新要明确突出主干,抓好重点的原则;创新要贯彻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的思路;创新要突出科学定位,限量优练的理念;创新要关

注分级达标、夯实基础、控制难度的策略;创新要落实重视实验,勤于探究的做法。

对于复习课的具体要求

1、教学的任务:“知识求深化、技能求熟练、方法求灵活、思维求深广”。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向、思维方法、技能要领等的引导,着眼于整体举纲张目的指导,既要帮助学生,还要加强探究型训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由于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矛盾在复习阶段更加突出,所以,适合复习课的最佳教法是在充分体现师生合作精神前提下的多种教法的有机结合。复习课的价值取向是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知识、能力。

2、复习课对教师的要求:

(1)全面分析学生情况,精心设计复习提纲(可按知识纵或横的结构编写),明确提出复习目标,严格把握复习进程。

(2)精心选择、设计复习题。讲评复习题是复习课的主要表现形式,巩固知识与培养能力必须通过适量的复习题的讲练来实现,3、复习课应注意下列事项:

(1)复习题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疑点、盲点等,让学生再现知识,运用知识。

(2)复习题要有顺序性。复习题的设置,要遵循认识规律和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复习题的顺序性,还表现其铺垫性,前面的题为后面的题起铺垫、启发、分散难点的作用,后面的题是前面题中涉及知识的

应用和提高。

(3)复习题要有典型性。即要选取那些在掌握基础知识、领会思想方法、增长灵活应用才干和有利于发展能力等方面有代表性、示范性的题目,以保证在解题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规范的解题模式,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有利迁移,并逐步由典型的解题技巧形成解题规律、解题思想,提高解题能力。

中学课堂模式论文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提高;初中;语文

【课题研究】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论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优势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合作学习),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引导、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通过小组学习,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与传统班级教学更具优势的特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及评价为中心,以竞争为主的学习交往模式,强调个人在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同时又带动小组整体发展的合作学习模式。

二、合理引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明显,初中语文课堂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得不到体现也非常明显。如何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是一个紧迫的课题。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学建组,合理分工

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收到实效,教师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般的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遵循“以优带差,以优促差,组际竞争”的原则。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小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为了确保教学程序有效的展开,小组内必须对组员进行明确的的分工。一般我们先选出一名工作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其他成员或是记录员,或是汇报员,或是其他的角色,小组长再根据本组组员的能力情况,选用相对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探究、讨论、交流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在小组内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例如在教授《石壕吏》一课时,在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后,我要求小组合作,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同时要做好给别的小组打分和点评的准备。接到这个任务,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小组内的同学明确分工,相互协商、交流,认真准备,场面热闹而有序。表演时,因每一组同学对诗歌的理解程度不同。看别组的表演时,尽量对照原文给对手找“漏洞”,同时也吸收别的小组表演的优点,第一轮表演完毕,学生点评时都非常活跃,把对文本的理解当作点评的依据。如大部分学生一下了找到了某组表演的失误:老翁没有翻过墙逃走,因为“逾”就是“越”的意思;有学生找到某组老妇哭诉的失误:我三个儿子都死光了,因为“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的小组则找到表演者的感情失误:官差不够凶狠,老妇不够悲戚……所有的小组对自己第一轮的表演不满意,极力要求重新表演。第二轮下来,表演较第一轮进步了很多,无论是情节的编排还是情感的投入,对诗歌本身已有了较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物从出场的老翁老妇官差杜甫到侧面提到的媳妇和孙儿。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和点评,学生对诗歌的内涵,诗人情感的理解就基本到位了,这也为第二课时故事的改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甚至下课时同学们仍意犹未尽,还在互相交流表演的得失。而这样的课堂,这样的体验一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小组合作演课本剧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又激发了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

(二)参与合作,抓住时机,强化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破除小组学习是学生单方面学习的误区,更要明白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而且还应是一个参与者。不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承担的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角色,而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除了前面所说要帮助建立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之处,更要扮演好调控者的角色,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状况,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思考瓶颈的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的技能和品质,当小组合作出现观点冲突时,要注意协调与指导,真正做好消除课堂“无政府状态”的调控者角色。 因此,在课堂组织小组学习时,就应是在学生产生需要的时机下进行。当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产生了需要合作的愿望时;当学生一个人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一定数量学生有共同问题时;当学生学习出现分歧,需要通过讨论加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变得有现实意义,学生也才能在集体智慧下感受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的成功快感。

合作学习在语文高效课堂中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服从向配合、协同转化,学生的自主程度得以提高,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合作、民主的关系。学生在一种非常和谐的环境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慢慢的,学生逐渐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评价,学会了合作。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组织,恰当评价。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中学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篇7

一、小组建设的原则与要求

小组建设应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组规模以3人以上6人以下为宜, 小组成员构成以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各占三分之一最利于每名学生的发展。1.激发出小组每个成员的激情, 让每个小组起一个响亮的组名, 制定小组目标, 同时每个小组成员也制定个人目标, 实行小组捆绑式的评价模式。2.对小组成员进行单独培训, 尤其是小组长和小组后进生的培训。分组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引导小组进行对学和组学, 以达到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目的。因此, 小组长的作用十分重要, 小组长就是小组的小老师, 教师要培训小组长如何分配任务, 如何组织好小组对学和组学。

二、导学案的没计与使用

导学案是指导小组学习的一个重要参考, 小组的自学和组学都是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 导学案要明确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目标应尽量具体, 同时要指导学生本节知识与前面所学哪些内容有联系, 做好知识体系的构建准备。导学案的重要环节是如何学习这一环节, 也就是新知识如何学习的环节, 此环节的内容在初中阶段多采用启发式或引导式,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结合现象或经验学习新知和突破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 在体验过程中领会知识间的联系, 还可以激发指引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总之, 导学案就像一把钥匙打开学生和知识间的那道门。

三、小组成员的自学与点拨

自学与点拨环节是学生重要活动环节。教师要激励学生参与热情,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 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多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以便有针对性地点拨。同时, 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和课堂气氛的调控。教师可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能自己进入到知识的海洋汲取所需的知识。在此过程中, 凡是学生能够学会的, 教师一律不教;凡是学生可以相互教会的, 教师一律不教。教师只教学习的方法、知识的规律和知识间的联系, 对重点和难点的点拨也只是点拨方法、规律和联系。

四、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成果展示与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一个环节。展示什么?展示的不应仅仅是学习的结果, 而应该更多地展示学习思考的过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 教师要从评价上下工夫,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自豪, 另外, 教师要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 要让每一个成员有一股为小组荣誉而战的激情。小组展示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抢答式、辩论式、小组总结补充式等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现状,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分数, 后进生得分最高, 依次是中等生和优秀生, 这样也可以鼓励后进生积极发言。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8

一、注重角色转变

新课改教育环境下, 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中学音乐教师要切实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在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 对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指出, 使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的教学模式下, 主要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这就要求中学音乐课堂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指导, 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积极发挥主体性, 充分发挥主体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教学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使问题得到解决, 从而增强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 构建良好的课堂关系, 还需要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最后, 音乐教师在教学期间, 应注重自身形象。教师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使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四、搭建音乐平台, 充分展现自我

在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的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而言, 教师应当搭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舞台, 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随着音乐教学中师生角色的不断转变, 教师在对学生适当点拨、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 尊重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广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能够尽情地唱、欢快地跳,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

摘要:主要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探讨, 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途径

参考文献

中学课堂模式论文 篇9

历史情境体验型的合作学习着重强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以学生对历史情境再现、历史角色扮演等合作活动为主。它是从大卫·约翰逊和荣格·约翰逊兄弟设计的“共学式”[1]变化而来。此合作学习模式应用较广, 在经济史、文化史和战争史类型等容量比较大的课堂都可适用。

案例1:“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

1.教师宏观导演

教师课前要求学生体验历史情境, 并自愿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代表介绍或即兴表演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历史场景。

2.学生编剧并分配角色

学生们在课前要查找资料, 编写发言稿或剧本, 分配角色并排练。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3.学生汇报成果

(1) 填一填

师:课前, 我们把大家分成辽 (契丹) 、北宋、西夏、金与南宋5个学习小组。现在先请每组中的一名代表完成表格中你们组对应的信息 (如表1) 。

(2) 讲一讲、演一演、议一议

第一组:辽国组。本组一位代表讲述契丹兴起的美丽传说和澶渊之盟, 另一位代表用多媒体演示收集的有关图片。

第二组:北宋组。由4位代表表演历史情景剧“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

第三组:西夏组。本组一位代表模拟旅行社导游, 另一位代表配合演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第四组:金政权组。本组代表介绍女真族的崛起并讲述“靖康之变”。

第五组:南宋组。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朗诵或演唱《满江红》。

4.教师调控评价

这一环节是合作学习的必要环节。历史角色扮演型合作学习课堂的主动权虽然已交给了学生, 但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任自流。中学生毕竟还受年龄、心理特点的限制, 不可能经过思考讨论就一定会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 当学生出现偏颇观点时, 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表现一味地赞扬, 而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

通过历史角色扮演的合作学习方式, 学生从对历史的感悟中获得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 达成新课程理念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它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 它的合作不是自始至终贯穿, 而是在课堂中的一部分使用, 为整节课的全面完成服务。

二、历史结构重组型

历史结构重组型的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为主, 即学生的自主合作为中心的一种合作学习模式。它是由阿伦逊、斯莱文设计的“切块拼接法” [1]变化而来, 把历史课文的原来结构重新分割、组合, 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构。在教师的宏观引导下, 强调生生交流互动。比较适合历史故事情节较少、概念陈述性较强的政治史课型中进行。

案例2:“近代化的探索”教学。

1.分割任务, 目标呈现

师:同学们, 第二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我们今天将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究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每6人为一组, 推选组长, 组长负责分工。我现在将《小组合作探究反馈表》 (见表2) 发给各组, 组内先进行讨论。本单元的主要人物有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 通过列表说一说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是怎样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2.提出问题, 求同存异

各小组进行合理分工后, 就表格中部分内容进行讨论。

3.共同探究, 交流讨论

各组承担同一论题的学生组成一组, 共同讨论同一问题, 得出最佳方案, 在完成专家组的讨论之后, 专家组成员返回各自的小组。

4.解决问题, 练习应用

专家组成员返回各自小组后, 把他们讨论的方案教给小组同伴, 教师可以在小组同伴报告之后提问他们的同伴, 以确定他们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在这一环节中, 各小组要说明本组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对其他小组及老师提出的新问题进行答辩, 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情况。每组只需交出认为最佳的一份反馈表, 组员成绩根据这一份反馈表来评定。

从此课例可见, 历史结构重组型合作学习最大特点是从形式上的合作引申为实质上的合作, 从感性的合作上升为理性的合作, 学生必须要进行多重合作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技能, 它适合较高年级的学生, 如初二、初三年级或高中各年级学生, 而且对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较高要求。

三、历史问题辩论型

历史问题辩论型合作学习由沙伦设计的“小组调查法”[1]变化而来。主要适合在对目前还没有明显定论的历史问题、历史人物的评论课, 以及在一些活动课中进行。它要求课前进行充分准备, 准备过程与研究性学习中搜集资料的过程类似。

案例3:“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教学。

1.目标呈现

师:“洋务运动的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不少同学对课文中“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观点提出质疑, 为加深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我们就开一个历史辩论会。

2.搜集资料

学生们首先分好了正方和反方, 每方选出4个辩手, 其余学生作为智囊团成员。第二步, 大家分工去搜集资料, 有人负责请教历史教师, 有人负责网上查寻, 有人负责去图书馆查寻, 有人负责去访问校外专家。第三步, 将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写出发言提纲。

3.小组辩论

学生们按照正规的辩论赛模式, 选出一个主持人, 聘请几位历史教师作为评论嘉宾。辩论赛开始后, 正、反双方的一、二、三、四位辩手分别发言, 然后进行了自由辩论。

4.评价反思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对双方的历史观点、辩论的技巧以及现场表现做出点评, 更重要的是对这场辩论赛上及背后的合作精神进行鼓励, 使学生明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学会合作, 最终在竞争中取胜。

历史问题辩论型合作学习比起其他合作学习模式来说, 显得不太正规, 结构比较松散。它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为了实现个人取胜的目标, 就必须在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 在团体获得成功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形成了真正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营建中学英语课堂模式 篇10

1 传统课堂的缺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是固定的, 是教师根据教材设计的, 并在课堂上一成不变地加以演绎。课堂变成了教师实施教案的舞台, 学生跟着老师步子走。纵观这类课堂有以下特征:

1) 教学流程程式化

课堂教学的推进是很难制约与预测的。传统教学过于忠实地执行教案, 完全按照预定的程序运行, 这势必会扼杀学生课堂活动的多样性。整个教学始终处于静止化、模式化的状态, 毫无生机与活力。一旦课堂上出现脱离教案设计的情况时, 教师容易不知所措。

2) 教学思路单一化

学生的思维相对于教师而言更加新颖独特、富有想象力, 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而教案往往只关注教材本身, 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设计教学步骤, 学生容易被局限在教案设计中, 学习缺乏创造性。

2 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开放、创新是课改的灵魂, 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则是课改的一个亮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封闭、枯燥的学习氛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课堂要想活起来, 学生就必须动起来, 只有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 知识才能在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不断生成。动起来, 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动起来, 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只有让学生在动中学习, 才能在学习中发展。

3 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

1) 营造民主宽松氛围, 让学生敢于发言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 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 进行生动地创造”。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 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 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也是促进科学进步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根本所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过去教师总是过多地关注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 有意或无意地剥夺学生提问的权利, 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致使学生产生惰性。既提不出问题, 也不想去努力思考提问, 课堂上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 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学生则成为了观众。尽管教师也会表扬、鼓励, 却不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因此, 教师要告诉学生,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 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只有在大家相互提问质疑的过程中, 师生双方才能得到共同发展。尤其是对于英语这样一门语言类学科, 开口发言显得格外重要。所以, 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交流, 教师就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氛围, 让学生敢于研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大胆发言。

2) 创设轻松宽容课堂, 让学生乐于发言

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与老师或同伴的交流中交换意见, 获得发展。交流时,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用宽容的心态去允许学生观点与众不同, 允许学生交流时出错, 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驰骋的舞台。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交流的氛围。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 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合作学习除了pair work和group work之外, 还可以打破座位的限制, 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组合学习, 为学生探索交流创造机会。那么, 教师又应该如何激励学生大胆交流、自由发言呢?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相融合。另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既能为学生呈现各种不同的英语学习环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请学生发言时, 教师应使用激励性语言, 例如“Any volunteers?”“Who would like to have a try?”等等;在表扬时, 也要抓住学生个性来进行表扬, 例如“What excellent ideas!”、“How fluently you speak English!”。学生是在错误在不断成长的, 不管他们回答问题和讨论交流时正确与否, 只要他们积极地参与, 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学情, 就都能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

3) 充分利用教材,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尽力发挥教材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他们在预习中找出疑点, 提出问题。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合理, 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机会。学生总是带着情绪学习的, 在英语学习中, 一旦他们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自觉主动参与各种学习英语的活动。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生活, 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中去学习, 去感受, 并通过表演、对话、讨论等活动方式, 把生活情景表演出来, 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 如在上牛津英语comic strip和speak up等内容时, 给每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 鼓励他们参与对话表演。学生就不仅能够通过认知、模仿、实践、讨论、合作等方式发展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体验中发现乐趣, 享受乐趣, 从而不断地创造乐趣。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 课堂更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他们会在这个舞台上积极、全面地挖掘自己的潜能, 并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融合进来。开始时, 教师可以先规范语言, 降低难度, 再进一步训练用英语思维, 把一些句型呈现给学生, 如“I don’t know.”, “What does it mean?”“Can you explain it?”“Does it mean...”“Pardon?”“I think...”让他们的头脑尽快进入用英语思考和提问的准备阶段。学会用英语向老师反馈, 使得用英语提问和表达成为他们自身需要的习惯, 并使之逐渐深入到他们的思维活动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把主动性交给学生, 让他们有选择的自由,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感悟, 并培养语感。布置作业时, 教师应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练习, 允许学生在作业上有一定的选择。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 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使学生好学、会学, 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 要有及时适当的评价方式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不仅是发现学生的缺点,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聪明才智, 体验成就感从而建立自信, 增强学习的兴趣。在评价时坚持激励性原则,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消除学生对英语的恐惧心理。当然, 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如在教学中对能主动参与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语言评价, 如Good job!Well done!等等。也可以用夸张的肢体语言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评价也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 甚至可以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 还可以把学生作品展示出来。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 我们的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让学生在轻松, 而不是压抑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总之, 在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 与学生亲密合作,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有更多地机会, 在课堂这个绚丽而多彩的舞台上充分的展示自我, 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的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胡文治.初中英语教学评价中的激励性原则[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4) .

中学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中学 合作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38-0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传播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学中的教授过程。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依赖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在新时期,结合中学教学现状,构建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一、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及核心内涵

所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为教学基础,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彼此合作中,接触知识、理解知识并且运用知识。本质上而言,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依赖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教师由教学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因而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看作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模式。

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便在于“合作”,这种合作反映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往往是小组教学,成立相应的学习小组,在教师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之间以合作的形式共同进行知识学习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便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基础,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合作”来说,其内涵在于学生之间根据彼此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情况进行相互补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也能够促使学生去彼此之间相互学习,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现阶段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困境

在现阶段的中学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仍旧是主流,虽然新课标的实施已经有了较长的时间,但是教学思想的改变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是由于现阶段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存在这一问题,也使得当前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一些困境。例如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有效性较低,部分课程内容会存在着枯燥乏味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特别是随着新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应当指出,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依然是一种知识点的填鸭式教学,在主要的教学科目中,以提高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为核心目标,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这里,很多中学教师就产生了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只有这种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知识点记忆程度和掌握程度。事实上并非如此,大量教学案例表明,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模式来代替净化的被动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三、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教学的应用意义

就现阶段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困境来看,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教育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能够有助于改善当前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困境和不足。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的应用,首先,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创新,对于学生而言,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本身便有着吸引力。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基于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彼此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在知识学习方面也是如此,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点,提升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最后,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的应用,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维,以学生自主学习代替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提高中学教学有效性。

四、新时期中学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建立小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时期的中学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中,首先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建立起小组教学组织形式,这也是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的教学,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小组教学模式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对小组学生分配方面进行优化,将有不同学习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便于小组成员之间更好地相互学习。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在知识记忆方面有优势,或者一些学生在知识接受速度和理解能力方面有优势等,可以分别将有着不同优势的学生调到一个小组中。合作小组的建立,应当是长期的,在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年度不对学习小组进行调整,这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更加默契的配合。同时,在小组合作教学中,一些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能较差,或者学习基础薄弱,知识理解能力不强,应当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照顾,例如选择一些有着较强优势的学生同其组成合作学习小组。由于小组合作教学侧重的是整个小组的学习效果,而不是单一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积极进行学习帮扶。

(二)以兴趣培养为核心,丰富合作课堂教学方法。合作课堂教学依赖的是学生自学能力,这就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只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丰富合作课堂教学方法便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例如可以选择探究式教学方法。如在某一个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布置探究任务时,可以布置相同的探究任务,也可以是针对不同学习小组的具体情况,分别设置相应的探究任务。探究任务布置后,每个小组分别通过阅读课本、搜集资料等相关方法来进行学习任务的探究,最后得出探究成果,由教师进行评比,指出各个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重点内容。通过应用这种探究式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相关教学方法。

(三)改革教学评估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向。为了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应当对现有的教学评估模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教学评估模式中过于侧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情况,融入一些能够较好反映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例如教师可以记录日常合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热情以及学习兴趣等情况,将其作为评估指标。在学习成绩方面,也应当引入学习成绩变化指标,例如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效果显著。同时,在改革教学评估模式中,还应当建立起动态化的教学评估模式,实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便于教师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教学评估体系中,应当注重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建立这种完善的教学评估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基于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特点以及现阶段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困境问题,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和价值,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少芬.整合数学教学资源 优化合作学习形式[J].广西教育,2016(5)

[2]江海云.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1)

[3]黄朝勇,廖杨.新课改语境下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误区及对策——以遵义市易才完全中学为例[J].知识经济,2012(11)

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模式初探 篇12

首先, 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目标直指考试, 这种功利性很强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很容易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寡然无味, 因为它不允许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与考点无关的学习资源。但事实真是如此么?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在教材中选择的文言文是经历了时间提炼和印证过的智慧集成, 是古代文人风骨和思想传承的最佳载体, 所以学文言文不仅仅是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会翻译几个重要的句子, 更应该懂得的是在文章背后所潜藏的巨大、深邃的历史背景, 文章里历经千古依然闪耀的真知灼见, 以及字里行间流露的或令人击节赞叹或令人扼腕叹息的不朽情感。如果我们能从多个维度去定位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把教学的视野从考点推到更宽、更远的知识天地里去, 那么, 课堂教学的内容会更丰富, 课堂知识的生长点会更多元, 学生的体验感悟会更深刻, 其课堂收获也会更丰硕。

其次, 如果我们能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环节中, 即“学生读、老师讲、学生背、老师考”的基础上,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言文解读的方式入手, 以“读、译、究、测”四个环节循序渐进地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并在每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那么, 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就会得到优化, 从而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接下来,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师生的身份定位和任务分担。

第一, 在“读”的阶段, 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任务的分配者, 而学生则是学习的执行者和任务的承担者, 此阶段教师要组织丰富的课堂朗读活动使学生完成熟悉文本的过程, 这其中就包括对文言文字词句识记目标的达成。以《李将军列传》为例, 教师应在备课阶段根据课标和中考考纲的要求, 明确文章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词句段, 比如“骑, 将”在不同词性时的不同读音, “亡, 罢”做通假字时的正确读音, 文章最后一段“太史公曰”所蕴含的情感等。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时, 不能只拘泥于某一种朗读形式, 而应不断地调整朗读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采取示范读、听读、自由读、齐读、竞赛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调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同时在反复的朗读中落实课堂知识目标。

第二, 在“译”的阶段, 教师不妨成为课堂学习的协助者和学习任务的分担者, 而学生则可以取代传统课堂中教师的地位, 成为学习的主宰者和任务的执行者。此阶段学生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 利用已占有的学习资源, 自主翻译文本, 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在学生独立理解文本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知识经验有限, 必然会有错漏之处, 教师此时就要做到“我的课堂我清楚”, 先给予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在展示的过程中, 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正确理解进行肯定和激励, 同时将共性问题加以归纳整理, 然后师生集体讨论, 形成正确的认知。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教学方式要比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一抄到底”要活跃得多, 同时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同样以《李将军列传》为例, 全文两千多字, 特殊用法的词句比比皆是, 如果按照教师翻译, 学生识记的教学过程, 教学的课时估计要增加两个左右, 而且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只动手不动脑”学习状态, 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所以,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懂得把握放手的时机, 给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也将自己从口干舌燥的讲解中解放出来。

第三, 在“究”的阶段, 教师要成为课堂学习的答疑者和任务的参与者, 而学生要成为课堂学习问题的提出者和任务的探究者。“究”是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 对文本的内涵及主旨相关问题的探究。在实际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都认为文言文考点着重于对字词句识记理解的考查, 而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涉及较少, 于是在课堂上放弃了对文本的深层次剖析, 将大量时间用于对基础知识的反复强调, 从而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力丧失。仍以《李将军列传》为例,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思考“李广之死”的悲剧性以及司马迁对李广所给予的巨大同情和悲悯, 那么,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使学生对李广这个历史人物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 也许学生只能从文章中李广此生的坎坷遭遇来认识人物的悲剧命运, 而无法体会历史对个人命运的裹挟和压抑, 那么, 此时教师就应该成为课堂资源的供给者, 可以为学生讲述李广历经“文景武”三朝而始终怀才不遇的遭遇, 以及李广悲剧英雄的情结, 等等, 从更广的维度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如果课堂资源足够丰富,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所以, 在文言文教学中, 有时教师不妨向易中天先生学习, 调动自己丰富的人文素养, 把枯燥的历史讲得绘声绘色, 使听众如痴如醉, 忘乎所以。

第四, 在“测”的阶段, 教师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和任务的制定者, 而学生则要成为课堂学习任务的“终结者”。一堂内容丰富, 形式精彩, 气氛活跃的课, 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完全落实。教师如何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呢?还是那句老话:“考一考, 老师的法宝”, 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检测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课堂检测命题的设定必须是课堂教学内容和考点的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考点精心命题, 而不能随意实行“拿来主义”, 将市面上对应的资料要求学生一做了之。同时, 对于课堂检测最后的反馈结果也应该有一个科学化的安排, 比如个别问题面批面改, 共性问题精讲精练, 难点问题多讲多练, 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教学设计优化下一篇:高中英语的整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