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社会课堂

2024-09-27

中学社会课堂(共12篇)

中学社会课堂 篇1

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文章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优势,探讨了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学生,体育课堂,社会适应能力,思考

中学体育课堂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要通过体育课堂的游戏、竞技、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磨炼学生的意志,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下面,教师就如何利用体育课堂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研究。

一、合理分组,培养学生良性竞争

中学体育课堂规模较大,教师会管理很多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管理到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合理的分组是分担教师压力、提高上课效率的好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技能、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并且为每个小组安排任务,选举出负责任的小组长,再让小组长对每一个组员划分任务,组织小组完成任务,告诉小组成员:小组的荣誉和成就离不开每一个组员的努力。然后教师根据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和小组的表现对每个小组进行综合评分,并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而且还可以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能让学生步入社会时更快地适应社会。

例如,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之间进行体操比赛,并让每个小组通过自己设计的体操与其他小组进行比拼。体操的设计需要小组每个成员至少要想出一个动作,并参与体操的表演。每个小组表演自己设计的体操,由其他小组的成员为他们打分,最终得分高的几个小组将有不同的奖励,并且会鼓励其他小组再接再厉。这样,每个小组都会感受到他们合作完成的任务是被赞同的,并对自己的小组产生集体荣誉感,也会为小组的荣誉做出更多的努力,进而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磨炼意志,指导学生坚定精神

一些学生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因此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没有坚定的意志,很难经受住挫折的打击。所以,为了磨炼他们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质,加大他们的体育课堂活动量。教师可以挑战学生的极限,并且在学生快坚持不住时给予鼓励,告诉他们坚持就是胜利,进而一次次打磨他们的意志。在学生说自己不行的时候,教师要坚定他们的信心,告诉他们能行的,他们是最棒的。同时,教师要不断鼓舞学生去挑战自我,勇敢地面对失败与挫折,培养他们强大的自信心。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自信心是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能使他们从容地面对挫折,不会轻易气馁。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长跑训练,因为长跑是最能锻炼学生意志力的一项运动。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将体质相近的学生安排到一起,规定相应的路程。这样,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在一起长跑可以相互鼓励,一起坚持。每当学生坚持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教师都会给予相应的鼓励,在一次又一次的长跑中为他们建立信心。在学生长跑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还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因为每当他们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身边总有同学和他一起坚持着,一起奔向终点。

三、结合实践,丰富体育课外活动

仅仅依靠体育课堂就能培养出中学生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除了体育课堂的教学之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堂体育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它不像体育课堂有那么多的局限性,只能在学校中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有很高的灵活性,它可以由学生自由组织,也可以由班级组织,也可以自己锻炼。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拥有好的交际能力,可以使学生与更多的人打交道,结识更多的朋友,更容易立足于社会。除此之外,课外体育活动还可以使学生走出校园这个小天地,充分感受社会的气息。

例如,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每个星期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小组长担任第一次的组织人员,然后每个星期轮换组织人员。小组还可以与其他小组合作,一起展开户外活动。小组之间要打开班级界限甚至是年级界限,可以自己组织课外活动,也可以和其他班级甚至其他年级的小组进行交流沟通,一起进行课外活动。每次活动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相应的评估。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每个组员的组织能力,还可以在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时获得更多的组织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合理安排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对学生合理分组,不断磨炼学生的意志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每个教师都应该有更多的想法。因此,学生更应当注重体育课堂的学习与实践,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不断超越自我,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十大关系6——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04).

[2]刘一民,王桂欣.健康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中学社会课堂 篇2

2、军训时段,同学们“士气”高涨,很认真,特别的,叫他们唱歌,两遍就会。

3、要求出版报,我只把任务布置给班长,班长完成的很漂亮,有问题都自己解决,其他班的同学还跑到我这地方问这问哪。

4、一下午的课下来,差点崩溃。晚餐时间,班上同学跑到宿舍来向我咨询问题,寻求解压的方法。

社会实践第十天 XX年7月24号 晴

早上军训会演,没什么可说的。会演完后,陪他们聊天,合影,写留言,一直到下午2:30,到教室给他们开班会,什么也没说,还是写留言,最后4:00学校安排一个送别仪式,仪式上,还是不堪离别之苦,又哭成了一片。特别是王艺,只要一见到我就哭。

中学社会课堂 篇3

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与核心。青少年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文化多样与价值多元的社会现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发挥价值导向作用,是当前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此,本刊约请了胡兴松、潘加亮、刘丙胜、吴姣和刘建德五位老师,分别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切入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文化生活》;以基本价值准则——现实价值目标——理想价值属性为线索,厘清主体责任,深入理解《政治生活》;解读核心理念,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尝试沿“感知——认同——内化——践行”之路径,以哲学智慧引领学生自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寻正确的培育理念,创新教与学之方式,探讨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品德课堂。希望此次讨论能对广大一线教师有所助益,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引领与完善学生的内在价值和人格成长,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本刊编辑部

中学社会课堂 篇4

一、精心导课、触发兴趣,以“导入”激发学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要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感兴趣,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十分重要。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导课好比二胡调弦,弦没调好,就演奏不成。如果一堂课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觉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一节课的导课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导入,能够迅速抓住学生,使其很快进入角色。例如在讲授“山川秀美”一课时,我精心选取了一组我国各地不同地形、不同景观的精美图片,利用多媒体进行滚动播出并配以轻音乐。在优美的乐曲中,同学们很快就被这些精美的景观图片所吸引,进而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在讲授“宗教的奥秘”时,我以一曲充满神秘感的佛教歌曲《大悲咒》导入,激起学生探索“宗教的奥秘”的强烈欲望。讲授“唐的盛衰”时,我设计了“开心辞典:猜、猜、猜”环节进行导入。学生看着图片七嘴八舌地猜了起来,课堂一下子就“活”了。

二、联系实际、还原生活,以“讨论”激发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书本知识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适时展开讨论,让“讨论”活跃课堂。但在实际中,很多讨论是“为讨论而讨论”,学生往往无话可说,无的放矢。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联系实际、还原生活。例如在讲授“叔叔把握机会的启示”一课时,我抛开了书本内容,让学生以“我们身边有哪些人把握住了机会”为题展开讨论。学生以所居住的村庄为单位进行分组,分别就本村的创业实例进行了探讨。由于源于生活,贴近自己,学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总结阶段成果颇为丰富:穆坞组认为:他们村由于山多地少,以前是个贫困村。而现在,他们因地制宜,由以前种植红薯改为种植枇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华东第一枇杷村”。去年全村仅枇杷销售就达到1600多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汇潭组提出:他们村以种植甘蔗创业,并抓住机会注册了“汇潭”牌商标。如今汇潭果蔗远销上海并打入超市,汇潭果蔗专业合作社还到江西承包了100多亩土地大规模种植“汇潭果蔗”。下潘组介绍:他们村的“大麻子”酥饼和“下潘醉鱼”很有名。楼塘组认为:他们村的珍珠网箱制作业很发达……各个小组竞相介绍且各有特色。热烈的课堂气氛,身边的真实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三、设置情境、还原历史,以“亲身体验”激发学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设置情境,“还原”历史,利用“课堂剧”让学生亲身进行角色体验,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唐的盛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省六部制”,我设置了“黄河泛滥了”的教学情境。同时,请学生分别扮演皇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及六部尚书、差役等角色进行课堂剧表演:差役急报“黄河泛滥了”,皇帝着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迅速审批通过,最后着尚书省执行。在尚书令给六部进行分工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其他同学也纷纷出主意:工部负责土木进行抢修,户部及时拨款,兵部负责维护秩序。甚至提出:皇帝要祈求上天,礼部要参与其中;救灾过程中还可能有贪污失职等行为,刑部要审判处罚;吏部要重新安排官员……一个课堂剧,全班学生都是参与者,其讨论之热烈、气氛之活跃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课堂剧虚拟了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好地进行了角色体验,学生有感而发,会有话说也愿意说。这样,使原本枯燥的历史与社会课“活”了起来,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也就不难了!

四、关心时政、积极参与,以“热点问题”激发学生

虽然从传统意义上讲,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所关注的,但是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与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也十分紧密。而且,现在中考是思想品德与历史与社会两卷合一,所以历史与社会课关心时政、关注热点也就理所当然。

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及时收集相关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资料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例如学习“永远面对的选择”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就当前热点“房地产消费”“绿色消费”等收集资料,在课堂上加以分析讨论。在讲授资源问题时,联系“五水共治”并进行节约、忧患教育。在学习环境问题时,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与实物。课堂上,我让学生现身说法:有的学生拿出收集的污水,有的学生播放录制的噪音,有的学生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此时,不需要教师多言,触目惊心的资料已足够让学生震撼!整个过程学生全程参与、亲身体验,教学效果也就自然达成。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综合性强、内涵丰富,只要我们肯去挖掘,多管齐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让学生喜欢并绽放异样的光彩。

摘要:历史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但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觉。而要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感兴趣,就要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其学习潜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导课,先声夺人,以“导入”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贴近学生,以“讨论”调动学生;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课中;关心时政,积极参与,让“热点”激活学生。

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 篇5

段金茹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但由于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学生整日在校园“三点一线”间行走,无法全面获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读社会无字之书,做当代有德之人”,立才学校本学期开发了一门新的课程——社会信息交流课。把社会浓缩到了课堂,让学生学会甄别分析、学会交流评价、学会批判与抉择。

10月24日下午第一节是六二班的社会信息交流课,教室的后排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高效课堂研讨会的专家们,本次信息交流活动课是由一则“小女孩被两次碾过,十八路人视而不见”的新闻导入,引发同学们的讨论,在“大家看法”环节,孩子们都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入社会上大量事例,思考的程度逐步加深,很多观点在思维的碰撞中渐渐得到认同,最后在“深度点评”环节,班主任段老师对学生们的观点做了更准确的点评和总结,在场的领导和老师也深受感染,纷纷发言。

据该班的学生反映,他们每周都有四节这样的课,涉及的内容不仅有社会时事、焦点事件,还有家庭话题、学校见闻、身边小事等,同学们还为“社会信息交流课”起了不同的名字,如:“特别关注”“社会瞭望台”“道德观察”“道德法庭”等,孩子们说,他们对每一期都很感兴趣,不仅能开阔视野、锻炼表达、为习作积累素材,还能完善人格,起到德育的作用。该班的班主任老师也说,自从开发了这门课程,班里的学生明显变得懂事了,犯错误少了,知荣知耻,明确了成长方向。

中学德育是社会共同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教育制度 德育 比较 借鉴

有幸赴英國就中小学德育工作、教育评价、教育制度等进行了考察,就国内外的德育教育比较一下。在英国期间,考察团实地访问了英国诚信教育中心(The Learning Trust)、汉格斯顿女子中学(Haggerston School for Girls)、斯托克-纽因顿中学(Stoke Newington School)、伊顿公学(Eton College),现场观摩了汉格斯顿女子中学的1节公民教育课和1节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并与诚信教育中心负责人、访问学校的校长及部分教职人员、学生代表进行了广泛的座谈交流,了解了英国公民教育、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教育评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此外,我们走访了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参观了大英博物馆、莎士比亚纪念馆,对英国的社会人文教育有了更多直观的体验和了解。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英国的中小学德育

(一)学校德育课程设置

当前,英国基础教育阶段(5—16岁)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其课程内容有: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宗教、人生规划、性教育、工作技能教育、个人、社会与健康。

国家课程的主要目标是:(l)促进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2)推动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3)发展技能。 从中可以看出,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课程的首要目标,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英国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其中,直接承担道德教育任务或者说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公民教育、宗教教育以及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等。

(1)公民教育。在新近颁布的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中,公民课(公民权利与义务)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求5~16岁的学生发展以下技能:调查和批判性思维、讨论与辩论、商谈与调解、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等。

(2)宗教教育。英国现代的宗教教育内容作为促进英国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精神、道德发展的必要手段,英国现代的宗教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要对学生个人发展做出贡献。英国现代的宗教教育着眼于志愿活动和慈善活动,为发展年轻一代积极的公民意识提供机会,它对激发学生的权利与责任意识发挥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生活在不同信念、种族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民主社会中公民所需的价值观与态度的发展。

(3)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英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一门叫做PSHE (Persona1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即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的课程。学校的教学大纲规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生活技能、表达能力、学习新知识、思考能力、与人相处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二)课程实施方法

在这些课程实施中,学校遵循《国家课程统一标准》,但不使用统一的课本。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材,也可以自己编写教材。我们所访问Haggerston女子中学根据本学区外来移民多,比较贫困,学生中存在欺负人的现象,教师以电脑课的方式上了一节“怎样处理欺负人的现象”的公民教育课。学生主要采用问题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找、网络制作、宣传展示、模拟体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多是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准备,然后结合自己掌握的信息讨论分析问题,发表观点。

(三)学校德育方式

英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可以概括为五个结合:第一,道德教育与学生指导相结合,强调教师的道德示范和榜样作用。学校大都设有“道德指导教师(Moral Tutor)”,该教师“对受他教导或不受他教导的学生负责提出建议和给予忠告”。如伊顿公学就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导师,专门负责监督学业进度以及品德与社交方面的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注重环境育人。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伊顿公学等都具有浓郁的人文教育环境。其三,道德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除了宗教、公民、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以外,其他科目的教学也渗透着道德教育的目的。比如体育课,英国的学校普遍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运动员的精神和品格,积极指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守纪、勇敢、拼搏、协作、忍耐、公正等品质。如伊顿公学,下午2点以后,基本是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其四,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英国,道德教育也被视作家庭的主要职责。英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如果离开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我们在Haggerston女子中学座谈时,当谈到学生中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时,教师认为这往往与学生家庭中存在种族歧视倾向有关。其五,道德教育与社区、社会教育相结合。如我们在Stoke Newington 中学看到,在学校的“健康棚”项目(开展心理咨询、性、戒毒等问题援助)、学校传媒技术教育项目建设中,相关领域的社会专家、社会志愿者都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与学校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合作网络。

二、英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英国政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比,非常注重教育督导工作。政府主要委托教育督导机构的督学依据国家教育标准对学校进行评估。如我们访问的诚信教育中心就设置有教育督导部门和督学,开展本区的教育督导工作。

一般每所学校每四年要接受一次督导评估,而且学校要随时准备接受评估,因为督导评估常常是临时抽查的。督导评估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特色、领导与管理、教学质量、课程和学校活动、给予学生的学习支持、学生个人发展和身心状况等内容,有具体的评估标准和评分等级。评估方式上强调学校自我评估、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相关人士评价、督学评估三者相结合。学校收到督导报告后的40天之内,必须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做出计划,并告知所有家长。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由于英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成本效益,所以对督导评估不合格的学校,必须限期两年内改进,否则就会被中央政府接收或勒令关闭。

三、给我们的思考

通过考察学习,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和改进。

(一)教育是个注重内涵品质的事业,在学校和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校精神和教育内涵的发展,避免学校建设和教育工作中的浮躁和形式主义倾向。

(二)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方式和内容,应确立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教师不能居高临下,简单灌输。德育内容要注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突出针对性。道德教育方式要从以说教为主转变为以体验为主,拓展教育时空,注重实践过程。

(三)加强创新意识,开拓并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实施学校道德教育。在英国今天的学校中,既注重通过开设与道德教育内容直接相关的宗教教育,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以及公民教育课程,进行有关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又强调将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和学科的教育之中,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需要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承担的教育职责,发挥各自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作和配合,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教育机制和网络。努力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育人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中学社会课堂 篇7

1994年,在美国费茨研究院主持召开的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会议上,学者们首次提出了“社会与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概念,即是指教会学生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对他人的关心及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1]由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开始共同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的社会、情绪和学业等方面积极发展的理论框架。同年,情绪智力理论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学者戈尔曼(Goleman)等人成立了学术、社会与情感学习协作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CASEL),建立了专题网站,[2]致力于制定和完善社会与情绪学习的标准,培训社会与情绪学习从业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并在实践中验证研究结果。[3]2003年,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制定了社会与情绪学习标准,并在伊利诺伊州的中小学实行,将社会与情绪学习作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本教育内容。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后,社会与情绪学习在具体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

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社会与情绪学习已被证明对于提高学生情商、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态度、降低他们问题行为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为此,社会与情绪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目前,英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数10个国家都已经引入了社会与情绪学习项目,并积极进行了推广,社会与情绪学习课程教学也已经比较成熟。2011年,我国开始出现了学术性文章专题介绍社会与情绪学习相关概念和实施情况。

具体来说,社会与情绪学习是指儿童与成人发展技能、态度、价值观以获得社会与情绪能力的过程,[4]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对别人的关心及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5]社会与情绪学习概念的提出源于情绪智力理论。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里(Salovery)和迈耶(Mayer)提出“情绪智力”概念,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6]认为传统的反映个体认知能力的智力理论不足以代表人的全部智慧,无法全面解释人的成就和行为,后续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戈尔曼在其《情绪智力》一书中指出:情绪智力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成为社会栋梁或是庸碌之辈的关键因素,智商只决定人生的20%,而情商决定了人生的80%。[7]情商如此重要,能否通过科学、系统的课程教育和学习以实现提升呢?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与情绪学习计划便产生了。加德纳(Gardner)把社会情绪学习的能力称作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是他多元智力理论中的两种智力。[8]与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相对应,社会与情绪学习是开始于并建立在学生对自我及他人的先天认知基础之上的,如认识自身的能力、情绪、需求以及关注别人的感受和观点。通过提供社会与情绪学习课程,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多种能力,包括尊重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理解并管理强烈的情绪、进行冲突谈判、发展健康的个人和职业关系、避免危险的情况和关系、负责任的行为等。格林伯格(Greenberg)等人认为,通过发展性的和文化上适当的课堂教学及学习的日常应用,社会与情绪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并管理情绪、欣赏他人观点、设立积极目标、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处理人际情境等方面的能力。[9]津斯(Zins)等人认为,社会与情绪学习是学习认识并管理情绪、关心他人、做出好的决策、道德和负责任的行为、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避免消极行为的过程。[10]由此可见,社会与情绪学习计划对于提升个体的情绪管理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该计划中的“社会”,是指与他人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包括家人、朋友、老师等,即人际关系发展。“情绪”旨在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特别是涉及到情绪和感觉的时候产生的认知和想法,即自我发展。“学习”表明,社会和情绪方面的成长和适应是可以通过指导、实践、反馈等方式来学习的。此外,用“学习”一词,还因为社会与情绪学习计划与学校教学是紧密相连的, 可以通过学校活动、教学、课程来达到目的。

二、社会与情绪学习与一般社会课程比较

一般社会课程两个显著的特点都在于它的目标上,即提高公民能力和把社会科学与人文、数学及自然科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公民能力时,社会课程的教师提供能够反映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的学习机会,以满足“一个互助的、多元文化的民主社会”的要求。[11]因而,一般社会课程引导学生致力于民主的理想和价值观,并鼓励学生合理运用知识和技能,包括协作、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这些对于塑造我们的未来和维持并改善我们的民主是非常必要的。与一般社会课程相同的是,社会情绪学习计划所要培养的相关技能对于理解并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是必要的。社会情绪学习同样也强调在学科内及学科间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通过总结许多学科的内容和教学 方法,社会情绪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全面理解当今社会的紧迫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为了获得这些技能,必须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表达他们的感情,控制冲动行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发展其他与社会情绪学习有关的技能。

与一般社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提高公民综合能力和融合各学科之间的内容以外,社会情绪学习更加强调整体性与全面性。社会情绪学习包含并且拓宽了对学生进行的积极干预活动,包括提高情绪智力、社会能力训练、预防暴力、品格教育、心理健康促进等各个方面。社会情绪学习不是要取代这些方面的努力,而是要发展出一个框架包含这些活动的所有的积极作用,以满足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内的社会课程结构大致分两种,即以学科综合为中心和以社会问题综合为中心。[12]这两种课程都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社会情绪学习计划全面包含了“社会”、“情绪”、“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可谓无处不在。此外, 在教学方法上,社会情绪学习的方法比一般社会课程更加灵活。一般社会课程主要通过社会课与实践两种方式来完成,与其他的学科教学并无太多直接关系。而社会情绪学习可以单独设立课程, 也能够渗透到各科课程的具体教学情境中,即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与情绪能力。当然,这需要所有教师都要理解社会情绪学习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灵活应用。

三、美国中学课堂社会与情绪学习的教 学策略

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针对课堂实施策略, 美国学者们已经总结出了多种适合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与情绪学习的教学方法。概括来讲,美国社会与情绪学习中学课堂实施策略包括三个方面:情绪领域教学、认知领域教学和行为领域教学。[13,14,15]

(一)情绪领域教学策略

结合文学教学实施社会与情绪学习。当讨论文学时,如故事、小说、诗歌、画册等,老师可以关注学生对于主题、人物和情节发展的情感反应。比如,学生可以识别人物是如何表现他们的感受的, 解释人物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情感,阐明这些替代的行为将如何影响其他角色的发展,并表达他们如何看待人物的决定。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分析音乐视频和歌词学习如何处理情绪。

区分生理伤害和情感伤害。[16]在课堂上讨论时事时,引导学生区分生理伤害和情感伤害。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描述某种情境下对生理上产生的影响,如饥饿、死亡、毁灭和战争中的疾病,然后再讨论这些情境对情感上产生的影响,如无奈、悲伤、恐惧等。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新照片、艺术品和历史文档做出反应,或者鼓励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那些情境。

阐明人类环境和人际互动对情绪的影响。[17]学生还可以利用活动,如利用壁画、拼贴、移动设备和立体模型,来阐明人际互动对情绪的影响。比如,学生可以利用拼贴来构建某种情境,如砍伐森林、和平谈判等,并阐明这些情境对情绪的影响。学生还可以利用活动项目展示他们对五大地理主题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绝对和相对的位置;一个地方人文与自然的特征;思想、人、商品及服务的传播;团结一个区域的共享功能)。以此让这些难以捉摸的想法变成现实。

培养跨文化视角。想要把历史变得鲜活,并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角及对不同观点的欣赏,角色扮演、短剧和深刻的阅读是非常好的方法。老师可以利用自编的有目的性的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把握内战期间美国人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认清和表达自己关于公平、忠诚、尊严和自由的情感。角色扮演和戏剧也可以很有效的用来探索有争议的问题,如同性恋者结婚、领养儿童、枪支销售的进一步规范等。同时,情境模拟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情况带到课堂上,如就业歧视、跨文化冲突、法律的平等保护、言论自由、帮派暴力等,这样学生可以体验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对情感的影响。

(二)认知领域教学策略

强调道德和伦理推理。中学老师可以利用许多策略提高学生角色承担、问题解决及合作的能力。在这些策略中,对于学生道德和伦理推理的发展,道德困境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因为道德困境耐人寻味、专注于对民主生活至关重要的问题, 并涉及到学生具体的日常生活,它们总是能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培养价值观澄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困境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特别是当用到决策树的时候。决策树是一种具体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认识根本问题:根;研究解决问题的可选方案:树干;权衡每个方案的消极和积极影响:树枝;探讨每个方案的内在价值:树叶;考虑这些可选方案后,做出最好的决定:果实。

鼓励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研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紧迫的社会问题的历史根源,检查和评估用以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听取别人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并对问题可能再次发生的情况作出预期。比如,在研究一个具体案件时,学生要先了解案件发生的背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不同人群对此事的观点,并对证据进行审查,考虑其他合理的判决。此外,作为引向课堂高潮的活动,还要把案件中的各种因素综合到一起, 进行总结。这样,此后他们便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类似的社会及政治情况。

把服务学习与增强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服务学习项目对社会情绪学习有很多好处。这些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成绩,提高沟通技巧,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自尊心并提高公民责任感。比如,学生通过组织筹款,帮助当地为艾滋病人服务的慈善计划,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初,他们必须从帮助艾滋病人生活的众多慈善项目中选择一个。然后,他们要为筹集资金选择合适的方式,比如,销售产品, 举办一个慈善晚宴,或举行抽奖活动。接下来,他们要确定进行特定筹款活动所需的条件,如时间安排,费用管理及所需的人员。最后,开展资金筹集活动,并评估效果如何。

(三)行为领域教学策略

利用本地资源培育社区意识。实地考察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习得合适的社会行为的理想活动。比如,在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法院审讯程序的同时,学生的社交技能(如积极倾听,同行合作, 时间管理等)和安全意识(如遵守交通法规等)也能够得到锻炼与提高。

促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和积极参与社会互动最有效的方法。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接受多样性、进行误解谈判、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有效地管理时间、 并尊重他人的空间。此外,合作学习还可以使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进行自我调节、获得同学的支持并减少社会和学业焦虑。[18]老师可以采用的三种合作学习的方法,包括切块拼接法、思考—讨论—交流法和组内共识复习法。比如,用切块拼接法来教授关于印第安文化的内容,老师首先把学生平均分为5人以内的小组。每个小组应该是异质的, 这反映出对不同的种族、性别、语言能力、智力类型、兴趣、特殊需要和社会经济地位的考虑。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负责文化的一方面,如土地、人民、语言、技术、机构或信仰。在给予足够多的时间收集信息之后,每一个成员已经成为印第安文化某方面的专家,轮流为其他组的成员讲解他们的主题。在所有成员表述完自己的信息之后,其他组的成员要记录下这些信息,团队或者是个人可以通过日记、旅游手册、立体模型、小品、说唱、剪贴簿等合作的方式展示他们对信息的理解。

尽管不像切块拼接法那般精心设计,思考—讨论—交流法对于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提高学生沟通技巧、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丰富课堂讨论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很有效的方 法。这种方法用于引导课堂讨论。首先,老师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把答案写下来,而不是给出问题后立即找一个学生作答。然后,老师让学生互相“讨论”,学生一般不需要满教室跑,只跟前后桌或是过道旁边的同学讨论,他们是如何以及为什么给出各自的答案,然后对同学的答案给出反馈意见。最后,同学们在班级上“交流”他们的答案。

组内共识复习法可能是老师使用过的最好的复习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及群体责任心、促进学生合作与互动、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交流学生和老师对学习差距的认识。在教完一个单 元或章节之后,老师把学生平均分组,每组一般不超过5个人。同样地,组内保持最大异质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能力水平方面。尽管每组之间不是互相竞争的关系,只是简单地给出尽可能多的正确答案,而学生却有可能把这样的复习当作是一种竞争。如果一组或者几组表现得非常突出,一些学生可能会从活动开始就因此觉得挫败,并拒绝参加。然后,每组的成员进行编号,从一到本组最高的数字。学生要清理掉桌上所有的东西,只留下一支笔和一张空白纸。然后在空白纸的顶端写上本组的名字以及自己的编号。接下来,开始复习,老师先给出问题。由于学生们不知道老师将会叫几号学生回答,所有的学生都要与同组的成员小声地讨论,然后在自己的纸上写下本组得出的最好的答案。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后,老师说出一个数字,比如,“我需要编号为3的同学们给出答案”,每组3号的学生都要把答案交给老师。学生们可能会直接抄写队友的答案,认为可能会更好, 老师应该明确这样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因为它违背了活动的目的,即促进学生的个人及群体责任心的发展。最后,老师记录下每个组的观点以及正确答案,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开始问下一个问题。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复习结束。使用组内共识复习法,另外要牢记的两点是,老师要对叫过的数字做记录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加到活动中;另外,鼓励学生把活动过程中写下的答案作为学习指导。

中学政治教学的社会要素渗透 篇8

一、中学生社会化的初步过程

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自然性是自母体分离之后, 能够自由呼吸, 成为一个生命体时, 就具有自然性。刚刚出生的人, 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 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人的社会性是在人进入人类群体的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交涉和融合的程度与能力。人的社会化是指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个体的社会属性, 促使个体与社会保持一致性, 实现个体的社会生活的过程。[1]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 自然人必须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 熟悉群体人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 确立生活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取得社会化资格的教化过程。在社会学家看来, 人是社会性的, 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 并且认同这种文化, 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 因此他 (她) 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 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 接受社会的教化, 慢慢成人。从文化角度看, 人的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 个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人的社会化问题的核心是探讨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及其机制。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 在推定人的自然属性属于普遍特征而不具有生物人所存在的精神智力缺陷或障碍的条件下,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三岁到十三四岁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成就动机的推动下努力学习, 以实现符合社会期望的社会自我的过程。这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阶段, 因而称为客观化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人的幼年和少年期。青春初期 (十四五岁—十七八岁) 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 随着社会接触的扩大, 生活阅历的积累及文化知识的增长,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理论思维的形成, 青年初期会引起对“自我”在社会中的认识, 会不断加深对人生观的思考, 会经常把社会中所接触到的现象提高到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上来衡量, 并为此不断地开展争论, 表现为对理论问题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高中生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2]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十年时间是心理自我阶段, 故称为主观化时期。也有学者认为, 从角色学习的角度来看, 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终身性的重要特点。[3]这种终身性一方面体现在人的社会化过程始终与人们对各种不同角色的学习相伴随, 这种角色学习的任务和过程是终身的, 另一方面, 一个社会的规范、道德、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更加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文化, 也都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内涵和角色规范体现出来, 并通过人们对这些角色的学习而传达给我们每个人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伴随人的一生的。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过程可以称为早期社会化的过程。

人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中学生社会化历程的重要因素。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和技能的社会组织体, 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个体进入学龄期后, 学校教育就成为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活动场域。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 激发其成就动机,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化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的社会化中, 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4]在中学课程设置中, 中学生政治课程是中学生社会化的必修课程, 也是中学生社会化所必须的知识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课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了中学生政治课程的性质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并强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中学生正处于需要更多地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年龄, 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 都需要更多地与同学、朋友来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中学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引领中学生初步社会化的作用。通过学校的理想教育及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 不断增强学生感悟社会的自我意识, 完善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并自觉按照社会化的目标来评定和塑造自己的良好个性。

二、中学生政治课程的社会化教育内容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与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社会规范, 树立生活目标和理想及其培养社会角色。从文化继承的因素探讨, 个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人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 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从社会结构角度看, 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本质任务, 角色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

中学生是进入学校学习已经有七—十年的学生。随着年龄渐长, 学习知识的增长和幼稚社会化过程的总结, 中学生进入学校以后, 集体环境的熏陶, 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使得他们的社会性、群体性及其社会交往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关键的是, 中学生学习阶段是价值观初步认知和学习阶段, 因而中学政治课程在实现中学生社会化的课程教学中, 学校和老师应该有正确的社会化教育内容和方向。中学政治课程的社会化内容教学应注重体现两方面内容:

(一) 促进中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 培养向善观念的自我意识。

个性是自我意识的产物。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 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 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 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包括人的社会基础、自然基础和实践活动。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 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 培养和塑造个人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 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 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 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

社会要正常运行, 人与人交往要顺利进行, 都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价值观念内化, 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中学生社会化向善观念的形成起始于家庭。家庭作为较小范围内的单个人的联合体, 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社会的向善观念存在于先验性的自然正义和现实性的伦理正义之中。自然正义根生于自然法则。自然法则强调个人自觉和人人平等观念。自然正义体认着个体人格自由和尊严。伦理正义是现实正义, 是以普适性的社会伦理观解读正义。伦理正义体现着制度规约下的人际行为事实的时代性进化规律。在自然正义和伦理正义构筑的正义美德的社会中, 正义的法则和制度及道德情操共同建立起人的社会共同体, 建立起一个善治的社会秩序。中学生政治课程教学中社会化知识的讲授, 应体现出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向善观念。[5]为此才可教育中学生社会化规则, 促进其积极融入社会, 实现社会化角色, 担当社会责任。

(二) 中学生人文精神的训练和培养。

真正的教育, 永远是自由的寻求。[6]政治学科属于人文学科, 中学政治教育理所当然要关注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人文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以使其更好地完成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历程。中学生政治教育要求教育中学生具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素养。这是中学生政治课程中促进中学生社会化必要的知识条件之一。一个人只有对自身及生存环境有基本的认识, 有道德感、公民责任感, 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从这个意义说, 中学政治教育本身应体现出高度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及人生意义的关注, 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文素养是体现一个人对待自我、他人及社会的心理、精神和态度的修养, 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学养及折射人性的综合素质, 包括道德、心理、精神风貌及人格等诸方面的特质。社会从野蛮进化到文明, 是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本身的文明程度提高的结果。缺失人文素质, 一个人就处于野蛮状态, 就很难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中学政治课程对中学生社会化的教育首先是老师需具备社会化的人文素养。钱理群教授说:教师不是教书匠, 区别就在于教师是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信念, 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追求的。[7]教师工作在本质上就是为民族和人类生命的健全发展尽义务、作贡献, 是自有一种崇高性的。《大学》之谓“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阐明的就是教育的人文价值, 也就是说, “教育从根本上是一个人文过程, 是有关价值的事情, 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中学生社会化历程的推进。

三、中学生政治课程的社会化教学方法

中学生政治课程促进中学生社会化内容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呆板的说教, 而是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贯彻课程教学内容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 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课程教学中, 除了进行讲解和实例分析方法外, 还需新的教学法, 以防止中学生过度的社会化和低度的社会化。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通过研究, 最早提出了人的过度社会化这一命题。在他看来, 所谓过度社会化, 是指社会由于规范力和整合力运用的失当, 造成对社会成员自由与个性发展空间的强力压缩, 从而使个体与社会完全同质化。显然, 过度社会化的实质, 是一种只张扬社会群性而抹杀个体个性的社会化运行中的教育偏差现象。低度社会化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 (M.Granovetter) 针对经济人的假设而提出的“嵌入理论”的概念。格兰诺维特认为, “经济人假设”是一种“社会化不足” (undersocialized) 的观念, 这种“经济人”被称为“低度社会化人”。由于“低度社会化人”把人的行为看做只是原子式的个人的孤立活动, 而不是既定社会关系和结构的产物, 无视行为者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 无视人与人之间行为互动的事实, 因而最终无法把握个人的行为选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真实关系, 无法解释行为选择背后的真实原因。这两种社会化过程都是违背中学生政治课程中学生社会化教育宗旨的。

为了鼓动中学生积极地自我促进社会化过程, 可以选择课堂谈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一) 课堂自由辩论法。

中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的, 社会的各种因素会影响其社会化思维, 如单位、家庭甚至于互联网的影响。可以就社会中发生的事件, 精选后, 由同学们自由谈论。老师加以正确地引导, 使之转化为适用于整个班级的学习活动, 通过讨论、质疑、资料搜集与小论文撰写等训练, 达成让学生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 产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建构有效的学习策略等教学目的。

(二) 角色扮演教学法。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那么人就是其中必备的演员。中学生将来会进入社会,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会“扮演”各种角色, 老师不妨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机会, 要求学生选择社会角色,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并认识到应该如何行为。角色扮演法学生参与性高, 可以使他们进行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 缩小心理距离, 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另外, 由于是年龄相近的同学参与表演, 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 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 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例如, 有的教师在讲了有关法律知识后, 设计一个模拟法庭, 让学生充当律师, 为假定当事人辩护, 等等, 这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摘要: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属于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学政治课程的社会化内容教学应注重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中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 培养善观念的自我意识;二是中学生人文精神的训练和培养。教学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 课堂自由辩论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也值得采用。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青少年社会化,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132.

[2]童矫胜.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期[J].湖北社会科学, 2002, (2) .

[3]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216.

[4]风笑夭.论人的社会化过程之特点[J].湖北社会科学, 1987, (3) .

[5]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383-384.

[6]邓和平.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8, (6) .

加强中学音乐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 篇9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 从年仅十岁的孩子们口中听到的是“伤不起, 真的伤不起”等旋律, 可见, 对音乐知识的了解, 对音乐技能的掌握, 他们依如当年的我们。

一、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近年来, 高师音乐院校扩大了招生人数及办学规模, 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中学音乐教育的师资。

(2) 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入不足。在我们调查中发现, 现在许多中学音乐教学设备简陋, 经费投入较少, 从音乐教学的需要出发, 设备更新缓慢。

(3) 音乐课课时不足且常被主课占用。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音乐课为中小学必修课, 每周至少两个课时。中学音乐课的开课时数明显不足。

(4) 部分音乐教师教法陈旧, 专业素质较低。由于专职音乐教师的短缺, 兼职教师便填补进来, 但兼职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 音乐教育理论水平低, 教学能力差, 许多学校把音乐课仅仅当成唱歌课, 大大削弱了音乐课的功能和作用。

二、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音乐教育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

目标是否实现的评价。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要体现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维目标, 考核学生的参与性、合作性, 以及学生在思想觉悟、道德意识、学习态度、法制纪律观念等方面的收获。因此, 从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和多角度的考核方式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

(1) 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载体的多方位特点, 决定实践考核评价的主体不一定是思政课教师, 可以综合听取班主任、辅导员、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社会实践单位、社会调查单位等部门的意见, 形成对学生整个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的总体评价。学生参加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活动情况不仅作为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 同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 作为对大学生德育考评的重要指标, 在学生党员发展、学生干部选拔和评优中成为重要考核依据, 也可以作为毕业时就业推优的重要衡量指标。多元考核评价主体, 不仅使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得到了有效的引导和监督, 也对学生的实践成果给予多方面的肯定, 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

(2) 完善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方式。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适合与否, 直接影响实践效果, 因此建立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方式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只注重社会实践总结、社会调查报告、实践课业

(2) 音乐课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

(3) 大部分中学音乐教师, 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专业水平低, 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4) 缺乏检查监督。

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教学的水平高低, 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 抓好基础音乐教育。

三、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构想

(1) 转变中学音乐教育观念, 改变音乐教育模式, 树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观。

(2) 整顿流行音乐主导中学课堂之风, 创建规范的中学音乐课堂。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流行音乐。要解决流行音乐主导中学音乐课堂问题, 关键在于音乐教师。 (1) 提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加强中学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及硬件方面的建设。尽管这几年我国高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 招生大幅度增加,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然而农村中学这个大市场却很少有人光顾。在硬件建设方面, 要加大音乐教学设备的投入,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 需要必要的音乐设备。

总之, 要提高中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激发中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保护我国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音乐, 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培养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仍然任重而道远。

(贵州省遵义县第五中学)

等单一总结性评价, 往往忽视了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方式方法、实践的认知效果缺乏了解和考核, 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缺少交流和反馈, 不能充分全面了解学生、评价学生, 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因此, 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多角度考核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实践总结报告的质量等内容。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学师生冲突 篇10

一、师生冲突的表现

师生冲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对抗,包括语言冲突和行为冲突,这是一种显性冲突,二是隐性冲突,即学生虽然不认同教师的观点和做法,但在表面上依然假装服从,并不直接和教师对抗,而是采取间接对抗的形式,如不专心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完成教师布置的教育教学任务或者摄于教师的权威沉默自闭等。相比较于隐性师生冲突,显性师生冲突往往因为影响较大而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学校和教师通常也会采取积极措施化解冲突;而隐性师生冲突因为缺少公开激烈的对抗而容易被忽视。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隐性师生冲突也可能演变为较为激烈的显性冲突。师生冲突会影响师生关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师生冲突加以重视。

二、师生冲突的原因1.价值观的差异

师生冲突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师生双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主流社会的代表,教师的价值观念基本就是整个社会对所有社会成员所要求的价值观,是一套相对成熟的在社会上行得通的价值观。而学生则是未成年人,还没有被完全地“社会化”,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其价值观也正处于形成阶段,并不稳定。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极易受到同伴群体和社会上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化。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总是习惯用成人的价值观约束学生的行为或希望改变的想法,希望让学生放弃他们已有的非主流价值观。学生却不认为该放弃非主流价值观时,师生之间的冲突便极易引发。

2.所处地位的差异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人类教育儿童的现象是一个不断强迫的过程,是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的代表者,是制度化的领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主要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社会法定文化的代表者和传授者,在学生面前拥有绝对的权威,处于领导、管理和教育的主动地位。而学生作为学习者,地位相对被动,处于被领导、被管理和被教育的地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奖惩制度和操行评定等管束学生,却未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意见。这些管理班级的方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若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或者缺乏人性化关怀,则学生感受到的可能就是一种强迫、束缚和不公,极易引发师生冲突。

3.角色期待差异

社会对处在某一社会位置上的角色都有一定的要求,为他们规范了行为规范和要求,这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待,称为角色期待。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角色是学校这个社会组织的主要的角色代表,教师在为自己的角色定位时,往往要考虑社会、学校、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希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符合社会、学校和领导的要求,却往往忽视学生的想法。而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教师有所期待,比如期望教师民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希望教师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等等。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能够获得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好评,却不一定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甚至还冲突不断。这往往是由于师生双方对“教师”这一角色期待的差异造成的。

4.社会权威的差异

教师是成人社会的代表,在学生面前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观念、独立意识开始逐渐增强,极力想要摆脱成年人的管教和束缚,追求独立、自主和自由,叛逆意识强烈。而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却未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面对学生,仍然用教师的权威要求中学生服从,但这时学生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服从教师的命令,冲突也往往因此引发。大多数学生摄于教师的权威,知道得罪教师对自己没好处,所以表面上服从,但内心往往不服,出现隐性师生冲突。

三、预防和解决师生冲突的方法

师生冲突的存在是正常的,而且有冲突不一定是坏事,冲突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比如冲突能够暴露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及时解决问题,以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但冲突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破坏师生关系的和谐,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等,所以要正确看待师生冲突,找到预防和解决冲突的办法。

1.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师生观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完整的人、个性的人、发展的人、主体的人,是具有自我意识、自主选择的个体。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观念和想法。教师应允许、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自己观点的新观点,哪怕是错误的,但只要教师给以正确引导就能起到相应的教育作用,不要粗暴地批评学生异于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观念,从权威者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指引者,而非高高在上的指示者和命令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师生冲突。

2.教师要从学生立场出发考虑角色定位

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在为自己的角色定位时,不仅要考虑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更要考虑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握学生对教师的角色要求,才能在实施交往的过程中,少一些冲突,多一分和谐。

3.构建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类型极大地决定了师生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由于缺乏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使冲突变得更容易发生,而民主平等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则因为师生双方在

浅议教育技

术产业化

梁云真

(新乡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河南新乡

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产业化的属性和理论基础两方面论述教育技术业产业化。把教育技术及时转化为教育力,使之最大限度地为教育服务,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关键词:教育技术产业化理论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乃至其对社会的重要性就迅速凸显出来了。教育技术具有第三产业的属性,应该将之引向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教育技术产业化的涵义

产业化通常指的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通常所讲的科研成果通过中试、试生产或试运营最后以企业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过程,即所谓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仅是“产业化”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教育技术产业化是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教育技术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促进教育技术产业形成的过程。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技术要面向经济、面向产业,为产业服务,二是教育技术自身产业化,直接参与“产业经营”活动。其产业化具有基础产业特点、第三产业特点、高新技术产业特点[1]。

二、教育技术的产业属性

把教育技术和产业化联系起来,把它当做一项产业抓,目的是使作为教育至高点的教育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因为教育技术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且与新型系统科学密切相关,牵涉到的面很广,知识很繁杂,需要很多部门和人员共同努力。比如,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技术部门、一般企业、生产教育产品的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等等。这些机构和部门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提供了相近的商品———教育技术,在相关价值链———围绕教育的技术上共同构成,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集合。它的主体是多部门的集合,核心是教育技术提供的技术性商品或人才。教育技术具有以下产业属性:

(一)遵循供求规律,以市场为导向。

“适应社会需求,讲求社会效益,特别是直接社会效益,是我们每个人从事任何工作所遵循的一条带根本性的原则[2]”。“定制培养”、“订单就业”、“岗位业务培训”成为各大学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上最大的亮点。很多大学今后将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按照“订单”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完成岗位技能培训,一出校门,即可进厂上岗,熟练操作业务。

(二)重视投入产出,追求效益最大化。

与其他产业一样,教育技术产业在运行中,也要重视投入产出,加强成本核算,强化内部管理,力争取得最大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技术是一个高投入的领域,因为它总是与许多新兴的技术相联系。教育技术投资是开展教育技师生交往中能够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沟通,使得双方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得到表达、讨论、理解,就算有差异也能包容对方。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可以极大地减少师生冲突的发生。

术的物质条件。它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投资,包括赢利性的投资和作为公益产业的公益性投资[3]。

三、教育技术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教育技术是连接教育和技术的桥梁,只有将新的贯之以教育理论的相关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教育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而这种过程的实现,需要的是在理论和技术上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然而,这种全才实际上是很少的,也不易培养,所以研究技术学更需要合作,应当形成一个“万金油”式的团体。作为一种产业,要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使教学资源的建设走产业化的道路。应采用系统论的方法,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企业家,以及第一线的学科教师,形成一个有机的团队,认真分析教育教学的需求、社会需求等,提出恰当地运用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研究成果,形成产品、开拓市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4]。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如果说教育是明天的生产力的话,高等教育就是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站。教育技术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高质量的义务教育、高水平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必要的先进的技术设备的支持和理论指导。发展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型人才,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技术必然成了教育改革的先导。

产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必然阶段[5]。目前,在信息技术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要加快信息技术建设步伐,规范信息技术课程,实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都急需教育技术;高等教育领域利用校园网络实现教学信息,图文资料和信息的管理、搜集、存储、检索、调用的现代化;建设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教学现代化,以及在高校开展远程教育都需要教育技术;另外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教育技术类企业及一般企业都会很需要教育技术。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把教育技术产业搞好。

(三)知识经济理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和消费基础上的经济,主要特征有: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6]。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里,发展生产的主要要素已转移到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之上,而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是由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生产出来的,教

参考文献

[1]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J].教育评论,2000(2).

[2]白明亮.批评与反思-师生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1(3).

[3]陈贵虎.社会学视角中的师生冲突[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郭华.师生冲突的社会学探讨[J].教育科学,2006(6).

浅析中学多层次教学的社会意义 篇11

关键词:改革 能力中心 创新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04-0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应该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尽快适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认为不论是工作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工作在偏远的山村,我们都应该以新的风采来迎接新的挑战。

中学生个性意识已逐渐苏醒,自尊意识比较偏激,强烈要求自我意识做行为的主人。如果一旦自主意识受阻,很难在思想上转过弯来,有可能会爆发出极端的叛逆性,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教师,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才能灵活机动地、适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师多角度地透视中学生思想,多层次展开教育。

1 要有正确价值观和人才观

纵观古今中外优秀教师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尽可能多的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教师的责任和理想。作为教师,难免也有过这样那样的“梦”,但是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为收获理想之果,理当具备奉献意识。教师常常与清贫划等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要乐守清贫、呕心沥血,我们仍需弘扬“春蚕精神、红烛精神”。养尊处优本来就与教师无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是教师职业的应有思想。总而言之,当教师注定要有一种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2 透视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诱导环境,关注鼓励机制对学生心理的良性激发

因为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别,学生个体的差异也特别突出。入学后,在集体生活、学习生活中,慢慢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按照学校的常规要求出现了差别。因此,受表扬的同学常受表扬,挨批评的同学常受批评。经常受表扬的同学心理承受能力差,受不得一点批评;经常受批评的同学心理惯性形成,多次和更多次的批评没有区别。这样一来,高处不胜寒,低处不胜烦。

其实,每一个同学都有优缺点,每一个同学都有成就感,每一个同学都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学生所有的素质似乎都体现在了学习成绩这一点上,难怪学生和教师都感两难。如果不是一味地表扬、经常表扬,这些同学也不至于在一次考试失利之后,或家长、教师责骂两句之后就想不通,进行自我伤害。偶尔地表扬一下经常不受人关注的学生,学生感受到的鼓舞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绝大多数学生是所谓资质平平的学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小小的鼓励和肯定,教师的求全责备使他们被忽略了。长时期以来,使他们的自尊和信心受到了侵蚀和伤害。成长中的学生有缺点有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缺点错误也是他们成长的一种经验。正确的认识,就不会感到忿忿不平,把注意力从优等生那里均分一些,分给那些不受人关注或经常受批评的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发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这比经常批评他们要有用的多。

3 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

21世纪,我们正面临着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科技、人才将取代自然资源,成为这个时代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财富,相应的创造水平与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与否的标杆。

江泽民总书记早在1995年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尤其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又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就是要靠教育。知识经济呼唤创造型人才,创新的中国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力的发展与开发,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新时代教师庄严而神圣的義务和责任。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造思维的温床。”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如是说。什么是想象力?想象力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人一旦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也就会随之枯竭。牛顿也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阅读感知描写性语言时,要对语言文字有所感受,就必须进行想象,阅读语感训练的想象是再造想象。可读前想,读中想,读后想。带着问题读读想想,想想读读,都是感知语言材料的很好办法。

4 注意中学生思想工作的透明度,克服学生相互之间的猜忌心理

古人云:“事无不可对人言。”学生之间,由于误会、误解,造成很多矛盾,轻则态度冷淡,不理不睬;重则恶语相加,甚至兵戈相向。问题说穿了,其实都是孩子间的闹剧,根本不存在原则上的冲突。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在调节时,一是要了解事实真相;二是要针对调查的情况,如果不涉及同学个人的隐私,在处理时,可以采取适度的透明,把真相有意识地公诸于众,提供给大家一个思考反省和改变的范例,使矛盾化解于无形。

学生思想上的问题,不管是师生间的,还是学生间的,或和父母间的,和异性间的,都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而遮遮掩掩;因为不能分辨是非,而磕磕碰碰。作为教师,就是既要深入到问题的内部,又能跳出问题之外,引导学生看清实质,分析讨论,澄清是非,解决矛盾。一个人的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透明地解决好一个同学的思想疙瘩,也就侧面地解决了一部分同学的心结。当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交流思想,进行心灵的沟通,相互之间的摩擦就能减小到最低限度。

5 结语

总之,新的时代、新的形势赋予教师新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地强化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努力营造“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奉献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校园氛围,真正做到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这样,教师才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因此,我想:凡是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同志们都应努力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全面发展自己,应五观俱全,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贾晖.会计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0,12.

[2]李学军.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培训教育),2010,8(下).

中学社会课堂 篇12

一、联系企业的准备过程

1. 五次会议反映的情况

从五次会议的记录来看, 联系企业这个任务是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小组有过联系企业参观的经历, 在大二的时候, 联系过中山市咀香园食品有限公司, 并一次成功, 该公司接受了我们的参观请求。以先前的成功经验, 陈蓉玲自信满满地开始了第二次企业联系, 但万万没想到, 这次联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坎坷。联系上了, 有立刻拒绝的;也有不立刻拒绝的, 拖延了好长时间, 最后的答复还是不予接纳;更有的开始同意, 后来临时出了问题不能接受学生参观。从一家一家企业联系到撒网式的多家企业一起联系, 从只用电话联系的方式到亲自登门拜访的方式, 从单人去联系到多人去联系, 采用的联系方式是不断尝试, 不断完善。终于, 上天不负有心人, 广东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被我们的诚意所感动, 接受了的参观请求。

2. 交流问题的准备

本次实践除了参观以外, 其主要目的是交流学习, 为了节省时间, 也为了与广东省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有更深入的沟通, 所以提前发了一份问题列表给该公司, 问题内容如下。

(1) 假设贵公司在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时出现对人力资源要求模糊的情况, 那么会给贵公司带来什么样的不利, 而贵公司又打算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2) 我们知道绩效考核的方法有很多, 如目标考核法、工作标准法等等, 而这些也都有它们各自评估的标准, 您觉得贵公司在对员工进行考核的时候主要是从多少个方面进行评估的?是否也是依照这几种方法进行的?

(3) 我们知道对于企业而言, 专业知识、工作背景等参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才标准, 许多知名企业更是把“道德品质”列在人才标准的首位, 而把员工的业务水平放在后面, 觉得软素质比硬素质重要, 贵公司在招聘的时候是否也出现这种情况?

(4) 我们知道, 薪酬包括工资、固定津贴、社会福利、公司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等, 有外在激励性和内在激励性, 可是尽管有的公司在员工薪酬、福利待遇上破费不少, 但员工却还是无动于衷。贵公司是否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作为员工理所当然希望工资尽可能地高, 作为老板则希望尽可能减少人力成本。贵公司在这一方面又是如何达到两者兼顾的呢?

(5) 为了保持防盗技术在同行业领先的地位, 铁将军是从哪些渠道来招聘一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呢?

(6) 内部招聘有很多优点, 准确性高, 人员的适应较快。可是, 内部选拔还可能导致部门之间出现“挖人才”的现象, 不利于部门间的团结, 铁将军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呢?

(7) 很多消费者已经将汽车防盗设备与铁将军划上等号, 铁将军的市场占有率很高, 树立了霸主地位, 技术在同行业保持领先地位, 这与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专家有密切关系。铁将军在外部招募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专家之后, 应该会出现新人才与公司原有人员和文化的摩擦和冲突, 这个“鲶鱼效应”给组织中原有员工施加压力和激发斗志, 请问当时的情况是如何的呢?最后, 铁将军是怎样处理的呢? (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吗?)

(8) 美国微软公司有大约40%左右的员工是通过员工推荐方式招聘的, 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广大地区, 也有大量企业, 在招聘一般员工时, 采用“老乡介绍老乡”的推荐方式。这种招聘的方式可以使得候选人被录用后, 顾及介绍人的关系, 工作会更加努力;招募成本也低。不过, 问题在于可能在组织中形成裙带关系, 不利于铁将军各种仿真、政策和管理制度的落实。对于这种人员推荐的方式, 贵公司是如何防范的呢?

二、参观企业过程

1. 参观前的组织安排事宜

成功联系上企业, 我们高兴之余, 更多的心思放在参观前准备工作。我们的表现, 代表着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形象,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与广东省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约定参观时间和人数后, 再与本班班干部进行沟通, 确定往返车辆、参观人员、集中地点、集中时间及返回时间, 做好组织和通知工作, 保证同学们的安全。

2. 参观过程

4月22日下午, 早上还是倾盆大雨的天空突然放晴了, 本院刘晓峰老师带领着07届工商管理专业三十多名学生参观了广东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在“铁将军”企业文化部的罗剑敏先生的接待下, 学院师生一行人有次序的参观了“铁将军”的新产品展示厅、模具室、实验室、快速成型中心、试音室、研发中心、生产车间、生活区等各个领域。现场参观完毕后, 广东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与本院学生在会议室进行了一个短暂的交流。在交流会上, “铁将军”企业文化部的詹经理精彩幽默地为我们讲解了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体系, 并认真回答了我们先前所提出的问题。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铁将军”是怎样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 并列举了许多经典例子诠释企业管理的原理, 通俗易懂,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从这个交流中我们终于知道, 为什么“铁将军”系列产品能在短短的17年里, 在国内拥有这么高的市场份额, 并远销美、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还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原来这些荣誉称号真的都来之不易的。另一方面, 从同学们多次热烈的掌声中, 深深地感受到广东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制造工艺和一流的产品给大家带来的收获。看着同学们参观时开心的表情, 看着广东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真诚的接待, 心里有高兴, 有欣慰, 觉得前面的艰辛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三、参观后的总结

本次参观企业的活动, 虽然参观时间从头到尾只是耗时五个小时, 但从联系企业到参观企业再到反馈企业, 整个过程几乎历时一个多月。回眸这段经历, 有艰辛也有快乐, 而最重要的, 是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参观回来当天晚上, 我们就立刻召开了小组会议, 对本次实践进行总结, 提出了本次做得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并讨论了怎样反馈广东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的相关内容。在参观后的一个星期内, 我们把同学们的参观建议和感想反馈给了该公司, 第二天就收到了回信, 他们高度称赞了同学们的学习精神并表示愿意接纳我们所提出的建议。到此, 整个实践过程终于真正顺利地结束了。回忆每一个过程, 联系方法的改善, 组织中细节的注意, 工作中好坏的总结, 每个步骤, 其实都与企业管理有相似之处。我们感觉到, 很多事情都因亲身体会才会懂得更多, 学到更多, 记得更深刻。我衷心地希望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灵活应用所学到东西, 少走弯路, 少犯错误, 并希望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 不断为自己增值。

上一篇:肺泡灌洗治疗下一篇:分段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