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2024-11-05

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共11篇)

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篇1

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

【内容摘要】: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因为体育教学本身具有促进学生适应能力

培养的作用,也是学校教育中培养社会型人才的题中之义。因而对于体育教

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体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作用于学生身体的“生物功

效”上,应将体育教学视为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应将体育教学视为配合、巩

固其他教学的重要方面,努力弘扬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挥体育教

学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于此,更好地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前言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社会化是 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个体如果对现代社会的社会规范、社会观念 等得不到较好的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主要是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 活动,一般总是由特定的情景所构成。情景是体育内容的表达方式,这种情景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某种社会形式的简化、浓缩与变形。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与 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的交往过程,增强学生在不同情景中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 力的培养。随着体育教学中社会交往的发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也随之形成、发展。因此,体育教学具有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然性。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发展

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是从个人从幼儿开始的自然人,经过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成为社会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体育活动的社会特性所决定。人们在体育活动或竞赛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比赛活动,这种在体育活动中形成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1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

人由于个性性格特征的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处事方式、结果都不尽相同,这就成就了社会上行行色色的人。现在,由于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学生养成了“散漫”、“懒惰”、“我行我素”的生活习惯。而这样的品性与我们的体育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更多的是群体性地进行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接受群体活动的限制、约束和监督。这就使得参加体育活动的人都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的某些个性特征并与群体尽量保持一致,使自己的个性特征去迎合群体的需求才能被认可,反之都会受到来自群体的制裁。这样,通过体育运动本身固有的特点,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正面的教育;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强调学生间的协作配合、集体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克服困难,完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以发展个性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具备较好的行为约束能力,让学生最大程度上的拥有社会型人才所必须的特质。

1.2体育教学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适应最重要的就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适应,而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处处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对于正处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

往能力不但是学生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需要。

无论是体育教学活动,还是课余体育锻炼活动,都是在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往、沟通、交流中进行的。大多数体育活动是在群体中展开的,人际间的互动十分频繁。在多种形式、内容的活动中人们通过语言、行动、情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再加上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互动是在开放环境里,在非功利性、平等、友好的情景下进行的,因而它更能促进学会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气氛中建立友好关系,增强人际交往的情感体验,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具有其他一些活动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1.3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竞争意识

“人在竞争中生存,社会在竞争中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学校诸多实践教育中,从表现形式上看,体育教育是一门最具竞争意识的课程。个人、团队之间的每次体育活动,在比赛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不服输、想赢的意识都是一次竞争意识提炼的完成。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的培养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面对强手,要敢于竞争、拼搏;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己,向新的高度和极限冲击。正是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对竞争意识的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体育教学在人文教育价值取向上不断深化,使得体育教学与另外各学科教学完美结合,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们竞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使得他们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成为社会型人才。

1.4体育教学教会学生基本技能和社会规范

体育是一种教育和训练人的手段,学校体育的内容都是由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所组成。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完善、提高这些基本生活技能,可以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而体育教学中的失控条件,又为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在体育教学中,任何的活动项目均有其特有的规则,酷似一个“法制小社会”。在参加这种具有规则监督的活动时,学生体会到做事要有度,怎样的“度”被允许,怎样的“度”被约束。即而把这些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在学校教学中学到的,在社会上也可以施展手脚,这就是对体育教学的“规则效应”的阐释。体育教学中的“规则效应”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尊重裁判,学会约束自我,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服从体育道德规范,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竞争或协同。所有这些,对于学生自制能力,养成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都有着良好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

学生接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明确了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社会化作用之后,在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下面就具体研究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和途径。

2.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全体参与作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把发扬教学民主当成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将结合学生需要当作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亲自参与性,教学相长,使教师和学生在融洽中进步,形成一个民主的课堂社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

2.2 体育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精神

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社会承受能力也相对教差。然而,通过竞赛,可以增加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和

兴趣,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在团体性的比赛中,同一方的队员往往用语言或身体动作来互相鼓励,因而增加了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和团体归属感。通过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公正无私、百折不挠的观念;发展学生顽强、勇敢、表现自己的心理品质,使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品德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另外,体育比赛中会遇到失败受挫折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抗挫折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这种失败所引发的挫折体验,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练,承受挫折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2.3 体育游戏有利于学生社会角色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直接控制的方法对待学生,学生则会产生被控制感,随着年龄的增加可能对教师的控制产生了排斥或对抗。教师应该采用引导、启发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社会行为、自我控制、合作与竞争。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因为游戏是具有一定情景的体育活动,在特定情境中学生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完成着一定的任务。在这过程中,使得学生在游戏中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职责、义务以及权利的理解有了很好的体会。学生总是随着游戏互动形式的改变不断处于不同的角色之中,这就为学生的角色学习,提供了众多的机会。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学生的个性特征来组织、安排学生在游戏中的角色和分配不同的任务,并在游戏考试之前,用简单的言词明确学生所处位置的职责,使得学生字教师赋予的权利之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符合特定角色的行为,加速学生对角色职责、义务的理解,从而加速其角色职责内化过程,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总结

社会适应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必须适应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变化,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等等。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户适应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为计划》的重大举措,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运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每位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每位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科学的选择教学方法,较好地运用时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定会不断提高。总之,体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作用于学生身体的“生物功效”上,应将体育教学视为普遍意义上的体育,努力弘扬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充分发挥其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这才是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结尾可以再发表下老师的心得!

参考书目:

⑴刘一民、王桂欣.健康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4,30(4).

补充参考书目

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学生,体育课堂,社会适应能力,思考

中学体育课堂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要通过体育课堂的游戏、竞技、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磨炼学生的意志,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下面,教师就如何利用体育课堂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研究。

一、合理分组,培养学生良性竞争

中学体育课堂规模较大,教师会管理很多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管理到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合理的分组是分担教师压力、提高上课效率的好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技能、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并且为每个小组安排任务,选举出负责任的小组长,再让小组长对每一个组员划分任务,组织小组完成任务,告诉小组成员:小组的荣誉和成就离不开每一个组员的努力。然后教师根据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和小组的表现对每个小组进行综合评分,并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而且还可以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能让学生步入社会时更快地适应社会。

例如,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之间进行体操比赛,并让每个小组通过自己设计的体操与其他小组进行比拼。体操的设计需要小组每个成员至少要想出一个动作,并参与体操的表演。每个小组表演自己设计的体操,由其他小组的成员为他们打分,最终得分高的几个小组将有不同的奖励,并且会鼓励其他小组再接再厉。这样,每个小组都会感受到他们合作完成的任务是被赞同的,并对自己的小组产生集体荣誉感,也会为小组的荣誉做出更多的努力,进而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磨炼意志,指导学生坚定精神

一些学生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因此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没有坚定的意志,很难经受住挫折的打击。所以,为了磨炼他们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质,加大他们的体育课堂活动量。教师可以挑战学生的极限,并且在学生快坚持不住时给予鼓励,告诉他们坚持就是胜利,进而一次次打磨他们的意志。在学生说自己不行的时候,教师要坚定他们的信心,告诉他们能行的,他们是最棒的。同时,教师要不断鼓舞学生去挑战自我,勇敢地面对失败与挫折,培养他们强大的自信心。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自信心是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能使他们从容地面对挫折,不会轻易气馁。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长跑训练,因为长跑是最能锻炼学生意志力的一项运动。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将体质相近的学生安排到一起,规定相应的路程。这样,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在一起长跑可以相互鼓励,一起坚持。每当学生坚持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教师都会给予相应的鼓励,在一次又一次的长跑中为他们建立信心。在学生长跑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还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因为每当他们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身边总有同学和他一起坚持着,一起奔向终点。

三、结合实践,丰富体育课外活动

仅仅依靠体育课堂就能培养出中学生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除了体育课堂的教学之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堂体育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它不像体育课堂有那么多的局限性,只能在学校中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有很高的灵活性,它可以由学生自由组织,也可以由班级组织,也可以自己锻炼。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拥有好的交际能力,可以使学生与更多的人打交道,结识更多的朋友,更容易立足于社会。除此之外,课外体育活动还可以使学生走出校园这个小天地,充分感受社会的气息。

例如,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每个星期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小组长担任第一次的组织人员,然后每个星期轮换组织人员。小组还可以与其他小组合作,一起展开户外活动。小组之间要打开班级界限甚至是年级界限,可以自己组织课外活动,也可以和其他班级甚至其他年级的小组进行交流沟通,一起进行课外活动。每次活动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相应的评估。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每个组员的组织能力,还可以在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时获得更多的组织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合理安排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对学生合理分组,不断磨炼学生的意志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每个教师都应该有更多的想法。因此,学生更应当注重体育课堂的学习与实践,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不断超越自我,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十大关系6——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04).

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的进步,以服务于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换句话说,高等教育的作用是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即通过知识的传输和实践的历练,使学生个体自然而然地接受社会期望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一员。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佼佼者,不但要承担个人生活上的角色去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同时又要扮演社会中的角色,以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1]。也就是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意味着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完成高等教育使命的核心前提。了解现阶段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以有针对性地搭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的参与度与可操作性,是实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关键步骤。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社会适应即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2]。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改变自己以顺应时代潮流和环境的变化,并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从而达到自己较高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的观念和意识、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社会交往、社会生活、心理素质等方面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对社会环境的一切变化发展和刺激能够作出积极、恰当、正常反应的能力,是大学生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知识才干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目的的一项重要的综合能力[3]。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就越能创造机会,并抓住机会实现自己较高的人生目标。反之,就会对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不利影响。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社会的认知仍存在诸多弊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参差不齐、抗压能力堪忧、实践能力薄弱的现象,社会适应能力不尽乐观。

(一)对社会的认知仍存在诸多弊端

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是指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当今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时期,新旧观念交叉,各种社會现象错综复杂,体制转换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尚需一定的时间才能解决,这些现象和矛盾或多或少地影响大学生对人和事的判断。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相比,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的特点,所面临的学习、生活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个性发展、群体交往、社会参与的需求,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体现出了多样化与高层次的特点[4],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仍存在这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1.单一偏激。部分大学生心理年龄的增长与生理年龄的增长并不同步,认知思维方式还没有发展到大学生这一特定社会角色的需求阶段,对他人的认知,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偏执性,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情感的标准去评判他人,认知依据狭窄,认知内涵浅表。

2.以自我为中心。一是看待问题,一切以自我主观认知为标准;二是在对自我的认知中,或者是过多强化了自身的强项,或者是过多地强化了自身的弱项,产生盲目的自尊或自卑。

3.盲目从众。大学生中的盲目从众现象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业余生活中不明就里的起哄滋事,兴趣爱好上的不辩所以地随大流,专业学习上的“别人都马虎,我干嘛认真”等等。这种盲目从众,实际上是摈弃了大学生对个人、对他人、对人际关系应有的社会认知基本能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二)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自主自立、自我管理、自我调适和独立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关研究表明,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学生独立意识较强,已形成独立的支配自己学习生活及交友方式的模式,但还有不少学生对家庭和他人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生活上不能自理、难以适应大学环境;经济上缺乏节制,时常出现“经济危机”;往返于宿舍、教室和食堂,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无所适从以及不适应学校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大学生出现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5]。

(三)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不仅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7%的大学生能够在大学课程的学业压力中游刃有余,62%的大学生认为可以适应大学学习的强度,而有11%的大学生表示难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压力。同时,调查中还显示,只有31%的大学生在大学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63%的大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模糊,偶尔才制定短暂的学习计划,学习动力不足;还有6%的大学生对大学学习始终处于混沌状态,惶惶而不可终日,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如果调整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许多高年级学生面对“空闲”的大学生活,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在游手好闲中度过了最后的大学时光,缺乏理想和追求,这恰恰也是大学生们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

(四)人际交往能力参差不齐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能力的互动过程[6]。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他们的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其个人的成才及其未来的成就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据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参差不齐,其中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问题是不自信和不主动。约有49%的女生和37%的男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自信;约有51%的女生和30%的男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不够主动。且在这些比例的统计中可以发现,低年级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年级,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有效沟通;难以互助合作;缺乏必要的社交礼仪知识,言行举止不够成熟,容易造成心理的紧张与不适;欠缺人际交往的经验与实践等。

(五)应对挫折能力堪忧

应对挫折的能力是个体遭遇挫折后,对挫折进行直接的调整和转变,积极改善挫折情境,解脱挫折状态的能力,正确应对挫折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在问卷的设计中,通过大学生在“接受批评”、“家庭变故”等事件的应激反应调查中显示,应对挫折能力强的大学生分别占22%和20%,能力弱和一般的分别在58%和45%;同时,大学生在应对挫折过程中常常出现攻击、冷漠、不安、孤立、倒退、幻想、固执、推诿等典型的不良行为表现,可见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堪忧,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耐挫能力已刻不容缓。

(六)实践能力薄弱

实践能力的强弱也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弱的一个指标。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的自身的实际活动的能力。大学生在大学中培养起来的能力能否胜任未来多种工作角色,能否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实际锻炼的程度。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表达”、“创造”、“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强”的大学生只占到16%;能力“一般”的占到52%,能力“弱”的占到了和“弱”的分别达到了22%。长期以来,特殊的校园氛围和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实践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专门供大学生进行创造实践活动的环节和时间”、“实验室开放时间少”、“学校实验条件差”、“实验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实践性教学课程流于形式,走过场”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综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尽乐观,而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却是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交叉混合的结果,有着深刻的社会警醒意义。包括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试教育对学生天性的阻碍,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给学生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家长溺爱给学生自理带来的不利因素,以及家庭、学校的过高期望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等。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全面分析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又称体验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来实现教育目的,具有亲历性、个体差异性、缄默性、趣味性以及互动性等特点,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7]。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便于推广等特点,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应用模拟演练、实战训练、游戏训练、情景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设立教学目标,实行模块训练

要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教学,第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将教学目标中各能力要素进行合理的拆解,变整为零,变抽象为具体,设定具体而详实的模块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一个学生个体要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对他的以下能力和素质进行着重训练和培养,包括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应急反应能力等。这些因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必须进行合理规划,综合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有条不紊地开展实战实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和教学内容的穿插性是实践教学的一大特点,如果能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开展主题模块训练,并围绕模块的训练主题组织实施体验活动的素材,并依此建立教学观测点,这样就可以使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训练。比如,在“树立自信心——自我识别和正确判断”的教学单元中,可以通过“做一个艰难的选择”的情景模拟游戏,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认知他人;在“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化解交往危机”的教学单元中,可以通过“婚宴上的宾客”的角色扮演,来引导学生学会化解在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恐惧,培养交往技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才能得以施展,知识得以运用,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空前高涨,教学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样获得的知识无疑是极其深刻的而又有深远的,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8]。

(二)规范教学形式,丰富教学素材

实践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和延伸,只有不断规范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实施课时化管理和小班化分组教学,并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素材,才能确保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得以推广和开展。譬如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均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进行教学设计,人物和情节均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学生可以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义务和心理,游戏规则又要求他们必须学会尊重裁判、服从规则、自我約束、遵守承诺,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养成遵纪守法、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如一些包含心理测试的小游戏,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其中,便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综合评价,有助于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从而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还有一些小型的体育活动和肢体反应训练,学生在频繁的互动中,不断通过语言、行动和情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能够促进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气氛中建立友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增强人际交往的情感体验,培养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9]。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融入竞争因素,采取优胜劣汰的比赛机制,使学生体验到胜利后的快乐,也能感受到失败后的沮丧,鼓励学生为了心中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并学会在失败中汲取养分,增强面对现实的抗压和耐挫能力,进而以积极的心态去克服困难等,这些都是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的有效举措,也是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推广实践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

(三)建立目标评价体系,保障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确立教学大纲、设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过程和总结教学效果五个阶段。其中,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评价体系,以把握教学节奏,并对学生的表现与收获进行合理评估,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有效检测,对学生的现实表现进行追踪指导,是实践教学极为重要的环节。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可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部分组成。课前评价包括:情景内容的搜集与提供、游戏道具的准备等部分组成,主要考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侧重对态度的评判;课堂评价则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根据设置的教学点和观测点,由学生对学生、老师对学生的综合行为表现进行测评和互评,侧重对行为表现的评判;课后评价主要是自我评价,即由学生通过对教学活动的感受进行自我评判,并形成相应的报告文本,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谈谈自己的收获和理解,以期对日后的表现起到指引、导向或提醒、警示的作用。通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有序性和完整性,完善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效果,将课堂内的情感体验带到课堂外去继续消化和感受,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成效。

[参考文献]

[1]黄娟,赖建权.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拓展训练的引入[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J].中国硕博士论文库,2002.

[4][5]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J].中国硕博士论文库,2005.

[6]陈勇,王集权,钱焕琦,杨明.思想道德修养[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7]刘洪新.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网络财富,2009,(8).

[8]刘洪新.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网络财富,2009,(8).

[9]周进,沈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5,(2).

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篇4

“人是社会中的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就像生命需要空气一样地必不可少,在融洽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学习高效。反之,则心情郁闷,身心受损。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同学、同事、朋友、亲人等相伴度过一生,为此我们必须与周围的人们共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但是,现实的状况不容乐观。当前的职高生在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他们对于友谊的理解、朋友的选择、交往中的期待,存在着不成熟、非理性的一面,并由此形成交往欲强,而社会适应能力低的矛盾。笔者曾在2001年7月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MHT)对本校141名高二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41名职高生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91人,占被测人数的65%。其中,对人的焦虑占总人数的36%。这种焦虑的产生,往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关。这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学业成绩密切相关。职高生正处于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也就是说,他们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及社会性发展不是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这时期的他们的心态往往矜持、闭锁、羞怯、自尊、冲动、对他人的友谊追求完美„„而且,目前的职高生在初中大多的差生,长期的落后失败使他们缺少自信和竞争的勇气,不敢面对社会,特别畏惧失败,非常害怕在大庭广众面前亮相做事,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影响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养成,继而影响到毕业生社会角色的定位。所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职高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研究表明,社会适应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可以能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而获得。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表明,除了对个别严重焦虑者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外,对于大部分同学,更重要的应是利用各科教育,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营造健康和和谐的心理氛围,发展学生积极友好的人际关系。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大语文观。

观念是行动的指针,观念的错误,则必然使行为导向歧途。什么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如果仅就形式而言,这话无疑是正确的。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似乎就是一个好老师。其实不然。没有内容,哪来形式?从本质上看,语文首先是生活。语言文字来自于生活,学好语言文字回归生活。语文是人学,与人交往的环境往往是学语文的佳境。蒲松龄不正是从与人聊天中积累,写成《聊斋志异》吗?语文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应当启发学生树立“交往即是学习”的观念,自觉将自己与人交往的过程转化为学语文的过程。所以语文的信息往往是以物质为载体的有限的文字教材与无限的生活载体互补起来,这才是语文的特性,语文的优势。因此,语文和社会在生活中同样必不可少。语文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工具,在生活中和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利用语文的思想性,促进学生认识的一致。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特殊的王国。”不包含任何思想内容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它蕴涵在语文教材里,贯穿在语言训练中。

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正面内容,培养学生群体中的友爱情感,建立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如在学习《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之后,让每一位同学都明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如在《纪念刘和珍君》的分析讲解中,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热情。诸如此类的教材在语文中比比皆是,教师可利用它们增强班内聚力,树立正确价值观,统一衡量人及其行为的评价标准,从而在具体解决班级内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问题时,取得一致的认识,明白在社会中应该遵循平等互利、互相理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原则,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保持并在解决问题之后更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也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素材和训练教育学生对分歧意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克服分歧的方法。在一个集体中对具体问题产生分歧是正常现象。为了问题的正确解决,要启发学生克服主观性和片面性,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改选我们的学习》这一文章就告诉我们要想辩证地分析问题,就得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消除因意见争论而造成的社会关系的紧 张。

第三,利用语文的情意性和美感性,促进学生情感的和谐。语文学科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是常常是情注其中,意蕴其内,有着“移情炼意”的功能。同时语文是美的对象,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是打开美的大门的钥匙,语文教育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实现“美感”的积淀,发挥其“其化人”的功能。如用自然形态美进行爱国语文教育,用社会精神美(广州起义的“碧血横飞,浩气四塞”;鲁迅的“横眉冷对”;文天祥的“正气之歌”等等)进行英雄主义教育,用普通蔻者的品质美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用悲喜剧效应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情感。

总之,语文学科的这两大特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形成班级集体内良好的心理氛围。职高生大部分住校,集体是他们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良好的心理氛围必然使每个学生心情舒畅、愉快,减少冲突,积极投入班集体生活之中,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吸引力和温暖,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不断地、自觉地克服交往上的弱点。所以说这种心理氛围不仅是一个班级集体积极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集体人际关系和谐的条件和标志。在这种积极的心理中,即使有些分歧也容易化解消除而不至于恶化。

第四,利用作文,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心理相容。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对自己完整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状况;二是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三是认识自身于 外界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他人和克服对他人的成见、偏见。事实上并非如此,笔者在大量访谈中发现:许多同学伤心地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厌弃,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是搞好社会关系的关键一点。认识自己途径很多,通过写作,站在他人或公众的立场上自我反思,就是一个好办法。

写作的目的无非是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总之,写作必须围绕任教这一轴心运转。照直说,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当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最近南京一些学校推出“反作文”训练课题,反对让学生鹦鹉学舌,拾人牙慧“作”文章,提倡学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北京一些中学则重提“放胆文”鼓励学生大胆抒写个人的感悟,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胆表情达意。这一切告诉我们,写作要以人为本,写出自己,认识自己。

当然,要真正认识自己并非易事。人们在纷繁的假象和迷惑之前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步入青年期的职高生尤其如此,他们需要师长的帮助与指导。语言教师应该从职高生的心理出发,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更好地实现做人和作文的发展和统一。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重视写作中的真情实感。情感是写作中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情”字。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在作文讲评中,都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体会这一点。如教学《故乡的榕树》 指出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优美而感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任教真实地反映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情。其次,要培养写作中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要获得真情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用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去年的高教作文以“诚信”为话题,无疑给社会和青少年一个明确的导向:作文要体现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诚信”即真诚,实信,做人如此,作文亦如此。也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反省自己。

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能消除对他人的成见,就会正确认识他人。一旦这一切都做了,则同学之间就不会产生龌龊,对某个问题意见上的分歧也不会把私人感情掺杂进去。即使过去彼此心里有一点芥蒂,由于成见已消,这些不愉快的痕迹也会自然平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间的心理相容也就易于实现,社会关系也就协调了。

最后,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

有了必要的社会知识之后,就要积极地去尝试,去实践,即敢于表现自己。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活动频繁,活动是施展才能的舞台,活动是谋求发展的阵地,活动是脱颖而出的契机。语文教学最具活动特质,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拨动学生活动开来,实现交流,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值得推荐的是演讲,这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实践。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三分钟安排学生开展小演讲活动,每位同学按一定次序轮流进行,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对每位同学的演讲作以简要而中肯的评说,肯定成绩,指出努力方向; 同学们是听众,也是评委,对每位同学的演讲打等级,记录在案,作为民主评议“最佳演说者”的依据之一,使每个人“说”的潜能多得到充分挖掘。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应分步骤进行。第一步练敢说,敢于上台,敢于面对大家,敢于用尚不标准的普通话大声说,敢于说到底。第二步练能说,能大大方方地上台,能从从容容地面对大家,能熟练地用普通话说,能脱稿说。第三步练会说,会简明流畅地说,会抑扬顿挫地说,会声情并茂地说。第四步练巧说,巧于取材,巧于联系,巧于想象联想,巧于挖掘发挥,巧于结构表达。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自然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作为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优化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篇5

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贵阳市乌当区特殊教育学校 卢波

【摘 要】加强技能训练,培养聋生社会适应能力正成为当前特殊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涵和有效途径。我校结合特校课程开设的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各种训练、指导和社会实践,坚持推行学有所长的原则,使学生的技能在毕业前便得到社会的承认,更能适应他们就业的需要与保证,完善适应社会的能力。【关键词】聋生 培养 社会实践 复合型 适应能力

新世纪是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纪,迎接未来时代和社会多方位的挑战,已不仅是正常人所面临的问题,更是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所面临的当前挑战。然而如何促使残疾学生从容应对这一挑战,成为特殊群体的优胜者,作为聋校教学者,我则认为他们在特殊教育学校不只是需要学会简单的基础性知识,而更应掌握相适应的生活技能,因为,简单的基础性知识已不容争议地不适宜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和需要。

特殊技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能立足社会,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残而不废的复合型人才,所以特殊学校的教育重心应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劳动者,这也是聋生获得生存技能、拥有完整人格和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特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聋生,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并结合聋生自身的特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走进大自然,了解当地人文环境,强化聋生的亲社会行为,提高聋生的文化素养。

聋生因为先天的生理缺陷,所接收的信息量远比正常人少得多,往往出现孤独、脾气暴躁、自视过高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不合群、自我第一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弥补他们的缺陷心理。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文化遗址——观音洞距今20万年。它是我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重要代表之一,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据专家考证,该文化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黔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比北京周口店地区的类人猿文化遗址还早。为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属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和学习,让其感受了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人类发展历史,使学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和伟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以及要为祖国争光添彩的决心。

二、创新社会实际活动形式,激发聋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能力

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聋生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大都缺乏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以及与别人相处与交往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活动

举行“我的理想家园”大赛的主题班会。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我们邀请了美术老师作评委,认真评选,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为制定班级公约,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班主任让每一位聋生参与,广泛听取了每一位聋生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协调共同制订出了人人认同的班级公约,每个学生在公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因此班级公约深入人心,成为同学自觉约束自己言行的规范。

另外,开展“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主题活动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平时同学间的隔阂在这次活动以后不仅得以消除,而且促进了聋生之间的互助互爱,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以及表达自我合理要求的能力。

三、改变观念,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1、扩大聋生专业选择面

聋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的限制,长期以来基本只以缝纫、木工、等专业为主,专业选择面较窄,而且有些专业过于陈旧,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并结合聋生特点,适当增加专业类别,如聋生还可开设烹饪、绘画、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刺绣、花卉栽培、园林养护、动物饲养、家政服务等专业培养,以扩大聋生的就业面。

2、搞好特殊性模块教学

完善现有的专业结构,以适应人才市场对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及不同领域的变化差异,增设新课程模块,淘汰落后于市场的课程模块。如缝纫专业,除以服装制图、服装缝制工艺等课程为主外,还可增加毛衣编织、刺绣、布艺画、毛毯编织、织补等课程以增加聋生就业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水平。

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学生多种技能

充分利用校内软硬件条件,通过开设选修课,兴趣小组等形式,实行专业间的交叉学习,即缝纫专业学生可掌握基本的文字录入技能,办公自动化专业学生可学习简单操作。

五、教学模式的创新,切实加强技能培养

在特校教学中由于教学设施不齐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等原因,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演示与实践操作脱节等问题,即专业理论课在教室板书、画图讲解,实践操作时教师再示范,学生练习,即费时又费力,可将理论课堂搬入工作室,以精讲、少讲理论,能示范即示范,示范后即操作,然后总结经验、得失,再进行操作等方法,进行专业课的教学,切实加强实践课教学,使聋生获得较强的动手能力。

文化课要结合聋生思维特点,尽量采用直观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教室、幻灯机、挂图、实物或自制教具等进行生动、形象直观讲授。

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另外,文化课教学内容也要力求实用,以培养能力为主。如语文课应增加学写书信、通知、便条等实用内容,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为主,促进聋生抽象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要重视语训,尤其是看话训练。数学课应以日常实用和与所学专业适用的内容为主,培养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切实加强课外活动,发展聋生特长

聋生由于缺陷补偿作用,在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特长,为了推进聋生素质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以适应多元化社会经济需要,要重视聋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参加美术、书法、舞蹈、体育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兴趣,发展特长。为了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一定要思想上重视,将其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要持之以恒,专职教师辅导,每学期定有详细、科学的活动计划,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不能只将其看作可有可无的课外娱乐,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使它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来,使它成为聋生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技能。

七、重视学生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认知能力

聋生的思维水平较低,思想单纯,对复杂的事物理解模糊或偏激,同时也存在着缺乏远大目标、纪律涣散等问题,这都不利于他们进入正常的社会,在特校教育中要注重加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聋生学会与正常人交往,做到不自卑,不抵触,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复杂,认识到人一生都会遇到许多坎坷挫折,要有积极乐观、宽容之心,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培养聋生积极进取,特校教学中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勇敢拼搏的精神,树立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心。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特校聋生,在今后进入社会,一技之长是他们的生活之需,而社会适应能力又是他们适应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特校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以培养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最终目标,使聋生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发展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使这群折翼的天使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1 / 2005、8

2、何文明《要重视聋生就业指导》/1998年全国特教学校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征文

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篇6

11月6日晚上8:30在“呱呱视频”上观看了高东辉老师主讲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讲座》,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那么如何让孩子愉快、自信、独立地度过幼儿生活,并成长为各种能力都较强的未来社会人呢?我深感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很重要。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

第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老师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老师或成人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第三,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劳动观念。请家长配合幼儿园的目标要求,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拣菜等。

第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第五、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我们应该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第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第七、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7

一、从正面引导教育幼儿学习社会适应的能力

幼儿年龄小,没有社会经验。正面引导教育他们,他们也易于接受,在引导他们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和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直观、有趣的方法来进行,简单地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1)教育幼儿了解规则,鼓励他们遵守适应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里,作为家长要向孩子说明生活规则,让他们有规则意识。如早晨要按时起床、洗漱,吃早餐,然后按时去上学;晚上,由家长接回;平时不睡懒觉,不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在幼儿园里,教师更要要求他们按时出操、参加游戏和午休,按时吃饭。如果有儿童不按要求去做,教师要向他们说明情况,讲清楚违反规则的负面影响。有时,适当的批评也很必要,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总之,为了更好激励幼儿积极表现,家长和老师要尽量多采取表扬的手段,有时也可以适当用一些物质奖励。

(2)借助图书、影像等资料让幼儿掌握善恶标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会日益增强。这样他们就会慢慢形成人类高级的情绪情感。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形成这些高级的情绪情感,教师除了口述教育,还可以借助图书、影视资料来辅助引导。如幼儿大都喜欢看图书《哪吒闹海》,喜欢书中的小英雄哪吒;喜欢看动画片《熊出没》和《西游记》,厌恶故事中的光头强和一些妖魔鬼怪,儿童从这些故事中很容易就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自然会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通过榜样作用教育幼儿学习社会适应的能力

古语云,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告诫家长,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如果家长做事拖拉,推诿,不讲信用,孩子也会学习仿效。所以,在家庭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幼儿园里就更不用说了,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努力为学生作出榜样。在目前的常规管理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遵守制度、规则,但在课堂上不少教师的随意行为却很多,比如随便让学生看电视,有的老师在课堂经常接打手机,甚至玩游戏,这些做法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切实为学生作出榜样,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身上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懂得该怎样做才是规范的,才能更好地益于自己的成长。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孩子就会明白许多道理,做事也有正确的方向,家长和老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所以,大家要学习尝试使用这一方式。

三、多渠道联合教育幼儿学习社会适应的能力

幼儿平日虽然生活在幼儿园里,但实际的空余时间还是比较多的。因此,任何一个时间和地点都是教育幼儿学习社会适应能力的好时机。一方面,在家庭里,作为家长要教育孩子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即使是周末或休息日也不要让孩子任性地支配时间。家长要尽量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有时也可以多引导他们和家庭附近的孩子一起互动,做做游戏,交流生活感受,从而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增进与他人的友谊。另一方面,在幼儿园里,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来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际关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如在班级可以设立游戏区,引导幼儿进入“超市购物”、到“医院检查身体”,在幼儿园饲养一些小动物,到资源库借用材料进行手工制作等等。只要教师能注意不同幼儿的年龄、性别、性格方面的特点,孩子们就会逐渐融入幼儿社区这一集体,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适应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另外,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活动来鼓励幼儿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从多方面接触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如“六一”儿童节到了,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一起和老师布置教室,让孩子帮助设计活动,培养学生文明相处、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具体活动中,更要设计好活动细节,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如可以组织幼儿到社会上做环保小卫士、对一些有困难的家庭组织捐款活动,让他们尽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幼儿就会更快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这其实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

四、结束语

幼儿期是人生社会性发展的起步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仍受自我中心思想的影响,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多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健康成长,将来成为一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摘要:从正面引导教育幼儿学习“社会适应”的能力;通过榜样作用教育幼儿学习“社会适应”的能力;多渠道联合教育幼儿学习“社会适应”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健康成长,将来成为一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J].教育研究,2009(05).

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做人;健体;求知

体育课相对其他课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和充足的活动时间。同学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也更多。这样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使学生具有关心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的良好思想品质,具有做人的良好心态。

1.学生轮流当体育委员,首先选几个责任心强的同学当体育委员。每堂课结束后进行评分,下次课公布成绩,看哪节课上的好。同学在课堂组织中深刻体会到集体的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也学会了关心、尊重他人。

2.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集体游戏或竞赛,如:红旗接力跑,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合作意识、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3.在游戏、竞赛中将体质差与体质好的同学合理搭配,使学生在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关心、爱护他人,培养他们承受能力挫折后锲而不舍、奋发上进的思想品质。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識地用语言加深某种思想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如:“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力量”。

二、教育学生体会健体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健的体魄是健康的重要标准。教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体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优势,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健体方法,主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练习,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三、教育学生学会求知

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和学习健体知识,实际上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教学法要改变过去灌注式、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一改过去被动接受练习变主动练习,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

以然。

1.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2)设疑法。(3)提问法。

2.注意事项

(1)首先从纪律好的班逐步推广到普通班。

(2)先培养责任感强、能力强的同学。

(3)教师要及时指导、监督。

(4)切勿方法单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遵循循序渐进的

原则。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篇9

指导语: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下面这些问题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情况。请您根据自身情况在每题后面的括号里填上A.B或C(其中:A.是

B.无法肯定C.不是)。感谢您的参与,现在就开始吧!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I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使自己镇定下来。()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篇10

第一,课堂教学管理本着明确目标以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引导分析为辅的原则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要围绕着“目的”“意义”“做法”“效果”为中心,教师多引导并巧妙纠正,学生多动手实践建立独立解决问题意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第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创新性、有效性为主,教师引导性、组织性为辅[4]。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伴随着教学内容的新旧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学生知识的牢固与灵活离不开实践的探索,正确的引导来源于教师,实践平台的搭建需要教师给予,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启发。第三,教师也要是时代的“弄潮儿”。教师要经常参加学科会议掌握时代前言,经常参加专业培训接受新信息、新理念,经常观摩学习紧靠社会岗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兴运动在学生中推广已延伸与社会,服务于社会健身人士的运动需求。

2.2见习管理

首先,建立见习管理制度。明确课程见习、专业见习和就业见习的任务、要求,正确选择相应见习场所,落实见习指导教师,按照课程、专业和就业需求有的放矢的设置见习岗位,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学生与单位相结合。其次,加强调研工作,广开渠道,建立见习基地。通过各种媒体,发挥网络作用,借助辖区资源,广聚单位,了解市场需求,建立见习基地,为学生构建切实有效的见习近平台。最后,引导学生见习思想,打造见习品牌。让学生明确见习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感受见习在“育人”与“用人”之间的沟通,适应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目标的确立与见习的积极性,积累见习的经验,增强学生见习工作的社会责任感,增进见习学生与见习单位的联系,打造见习品牌。

2.3实习管理

首先,学校与实习单位密切结合。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摇篮,实习单位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社会实用性人才。同时,学生也能为实习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建立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完善学生实习考核方式。建立和健全实习管理规定是保证毕业实习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5]。针对学生所选择实习方式,加强实习学生管理,制定实习流程,增加指导教师或委托单位的管理职权,共同督导学生。再次,加强学生就业指导,调节学生就业心理。学校需要多层面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端正学生就业态度,调整就业心态[6]。从招生—入学—课堂教学与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就业等建立多点一线指导模式,调节学生的就业心理,缓解就业压力。最后,学校做好检查督导工作。学校或学校实习管理教师要积极配合实习单位,建立常联系常沟通机制,共同做好学生实习工作的督导与管理。

参考文献:

[1]矫祯玉.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教学中动手能力操作方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4):65-67.

[2]矫祯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系统化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12):67-68.

[3]田应福,张丽芳,李会明.“轮动实习”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7-71.

[4]矫祯玉.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与休闲类“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6):184-185.

[5]于芳.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搏击武术科学,(6):82-84.

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论文 篇11

一、培养学生的竞争与适应意识

竞争是生物界生存发展的普遍规律。翻开一部生物发展进化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竞争史。整个生物界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是竞争的结果,某一种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完善也同样是竞争的结果。通过对这些竞争现象的讲解,同学们会理解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为获取足够的资源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人类是生物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类也不例外,只不过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和空间不同罢了。通过这样的引申阐发,同学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就会受到竞争思想的熏陶,渐渐树立起竞争意识,并激发起学习热情,大家互相竞争,你追我赶。

适应性是生物的本能,适应思想包含在中学生物教学的全过程,现存的每一种动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比如,鸟类的翅膀和纤细轻盈的骨头,有助于飞翔;鱼类的鳞片和鳍有助于游泳。凡此种种,适者生存,不胜枚举。通过对一个个事例的讲解,同学们就会逐渐认识到作为个体的自己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而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就必须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将来才能立足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

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1.让学生参与标本的采集和制作。首先是组织学生进行标本的采集,主要是植物的花、叶和昆虫,根据课程的进行程度,安排学生利用星期天进行采集,采集后到校汇集、筛选,然后分组进行标本的制作。在制作标本前,老师要进行辅导,讲清楚这些采集来的样品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可贵之处;讲清楚把它们制作成标本的方法和程序,以及都需要使用什么工具,等等。标本制作成以后,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验收,看哪个组制作的合格。通过验收,评选出优秀标本予以奖励,对那些不合格的要指出不合格的原因,并肯定其成绩。然后在合格的标本注上制作学生的名字和制作时间,保存起来以备后用。

2.让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生物课有很多实验项目,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项目中来,让学生亲自动手,老师在旁边指导。比如,在讲授蚯蚓的再生能力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利用废弃的罐子等容器,装上土,找来几只蚯蚓,把蚯蚓斩成大小不等的段,放入土里,隔一定的时间扒开进行观察,让大家分别谈谈观察到的结果,然后老师进行总结,为什么能够重新生出头尾,并指出蚯蚓在生出新头新尾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通过采集制作标本和参与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基础。

三、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参观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参观,是增加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手段。参观前,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布置,特别是要选择好参观的对象,安排好参观的路线和程序;在参观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及时给学生指导;参观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然后把好的感想收集到一起,老师进行讲评。比如,在讲到蔬菜种植时,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蔬菜大棚进行参观,让学生直接感触到现代科技对蔬菜种植技术和菜农经济收入的影响。通过参观,学生对规模化现代种植业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浓厚的兴趣。

2.操作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操作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校内实验的延伸和扩展,旨在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比如,讲到植物的嫁接技术时,可带领学生到果园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果树的嫁接;讲到菌类时带领学生到香菇生产基地,让学生亲手操作香菇的装料、蒸煮灭菌、上架、喷水等过程。这样,同学们不仅深化了课本知识,而且学会了技术,还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3.调查研究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是比较高级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其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一般安排在暑假,可以分组,也可以单人进行。放假前,老师安排好调查研究的题目,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在假期里,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联系,询问活动的开展情况,指导活动的正常进行。开学后,组织学生交流和评比总结。比如,我们曾组织学生对我县养牛业进行过一次调查研究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非常热心,利用假期跑遍了全县的养牛大户,开了眼界,学了知识,感到养牛是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前程无限。在汇报总结时,同学们心情激动,有同学表示今后自己要往深加工上发展,走养殖、加工一条龙的道路,创出名牌。

总之,通过一系列生物教学活动,同学们提高了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树立了创业精神,为将来踏入社会干事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描写南方春天的诗词下一篇:我错了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