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2024-10-11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共12篇)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1

对于初中体育教学而言, 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自主能力对于体育学习而言, 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时候, 我们感觉到如果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充分利用, 那这样的体育课就能上得心旷神怡;反之, 如果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那这样的体育课就味同嚼蜡, 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获得也近乎是零。因此,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自主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 使出三招。

第一招:优化情境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从事的体育教学有一种低层次的认识, 即总认为自己所教育的是一些简单的活动, 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跑跑动动就行了。虽然说现在的中考中加强了对体育的要求, 但这对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育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自主能力, 还是不能完全依靠外部测试, 而要更多地依靠学生的自我认识, 在笔者看来, 体育运动的情境就能起到这种作用。

我们的尝试是改变传统的体育课从整队和整理运动开始, 以尝试先为学生的体育运动打下一种认识基础——这主要是通过情境的优化来实现的。比如说在篮球绕杆和三步上篮的教学中, 我们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注意到学生对此并不十分感兴趣, 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说打篮球不像打篮球的, 说不打篮球又拍着个篮球在绕杆跑, 在投篮。”虽然说我们也能凭借着教师的威严让学生继续绕杆, 继续三步上篮, 但这毕竟是被动的。于是我们想办法优化了这样一个情境:

首先, 播放了大名鼎鼎的乔丹等运动员的投篮视频集锦, 他们优美的动作与高超的投篮艺术引发了几乎所有学生的兴趣, 男生自不必说, 女生也对这些动作叹为观止。这一步奠定了学生的兴趣基础;然后, 我们再播放这些运动员对普及篮球运动提出观点的视频, 当学生看到这些著名运动员并没有说出冠冕堂皇的理论, 而是从一些最基本的动作开始讲述, 他们立即安静下来并开始思考;最后, 笔者进行了“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的总结, 以帮他们明确一种认识。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认同了要打好篮球, 必须练好包括三步上篮在内的各项基础, 而且认识到基本动作的规范性对提高运动效率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笔者的这一尝试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之后, 我们把它推广到全体教研组, 结果这一年中考体育中选择篮球绕杆的非常多, 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主能力驱动之下的良好技能。至于三步上篮的效果, 还需要其它招数的配合, 下面阐述。

第二招:动作分解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时学生对某些体育运动很感兴趣, 但让他们郁闷的是有些动作无论怎样模仿都不到位, 因而结果自然就做不好。如果这种情形持续下去, 那学生基于本能或教师指导的兴趣就会淡化, 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应当使出第二招:动作分解。其意思就是说, 对于一些复杂的学生难以有效模仿的动作, 要通过教师慢动作演示、现代教学手段呈现等方式, 让学生通过慢动作、细动作的观察与思考, 达到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好的动作图景 (类似于动画片一样) 的效果。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有效的, 仍然以上面提到的三步上篮为例, 在学生形成了比较好的认识之后, 我们还应当通过跟进的措施来巩固学生刚刚形成的体育自主能力。笔者采用的方法是:首先笔者自己演示, 让学生对三步上篮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完整图景;然后再通过PPT显示三步上篮关键动作的图片, 让学生结合初步的整体感知, 重点加强关键动作的认识;最后是通过三步上篮的视频逐帧播放, 这可以通过相关软件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看到的既有完整动作, 又有关键动作。

第三招:积极评价

根据我们不完全的观察与反思, 笔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作为初中体育教师, 更多的似乎并没有耐心、细心评价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 如果学生的动作不到位, 体育教师采取的往往是斥责, 而学生也似乎形成了这种固定的认识, 认为体育老师都是不会思考评价的“体力劳动者”。而反过来, 如果我们能够在体育教学中, 耐心、积极地评价学生的体育运动, 不但能够起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还能客观上让学生的心理更为健康, 而这也正是“体育”改成“体育与健康”的初衷之一。积极评价主要是指对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挫折进行鼓励、引导性的评价, 其目的不在于教师情绪的发泄, 而是为了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发展。仍然以上面的三步上篮教学为例, 总有不少学生在教师的多种方法之后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 有效的第三招就是“积极评价”。积极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动力, 旨在为他们的“正确动作”种下“积极思想”的种子。必须强调的是, 这种基于学生情感需要的积极评价是初中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 因为初中学生十分重视情感需要, 体育运动作为体力与汗水的付出, 没有精神力量支撑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综上所述, 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自主能力而言, 第一招在于提高认识, 第二招在于掌握技巧, 第三招在于精神动力。这三招虽然不能解决所有初中体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但用好这三招, 可让我们的体育课堂更和谐。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2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肖姗450045)

摘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能力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本文旨在研究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的方式,使学生更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关键词:体育能力培养学校体育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高校大学生体育能力水平的高低,集中体现了大学体育课程的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突破单位纯运动技术的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个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养成体育锻炼的自觉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每个人对进行自己的身体能够自行培育,锻炼和养护的能力,并形成一种长期锻炼的习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这种体育能力,使他们在课下也能够进行健康的体育锻炼,养成经常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是所有高等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1、什么是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从事的体育活动愈多样,掌握的知识愈丰富,体育能力发展就愈全面;体育技能的训练愈复杂,体育能力就越能提高。

立足现实,着眼终生,依据体育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这一本质特征;制定出构成体育运动能力的六种基本成份,即:1、身体锻炼能力;2、运动能力;3、开拓创新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保健能力;6、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

2、体育能力的培养

体育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运动能力是反映体育运动总体特征的一种能力,是锻炼身体和参加劳动、军事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应贯穿体育课程的始末,教学中应考虑:

(1)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切忌“满堂灌”,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也要避免运动教学走过场或只重学生技术,而不顾学生实际锻炼的情况,这几种教学方法都不利于提高运动能力。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

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知识、我国足球出线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2)、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有可能参加运动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

(3)、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加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多给予鼓励,尽量避免学生站在运动场上不积极参与运动。

2.1培养学生自我身体锻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随着我国政治和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地进行身体锻炼,这就给高校体育提出培养大学生具备能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力的问题,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为此,就必须在大学体育中加强对他们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抓。

(1)自学:培养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案,坚持经常持久地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自炼: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炼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自调:即学生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的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4)自控:指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

其中,培养自学能力是主要的,但是,不可忽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全面培养

2.2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想和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行为活动,体育课教学有着较广阔的大地。学生在较广阔的领域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人与人的频繁交往,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应广泛开展,提倡广大学生的参与、拼搏、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2.3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共同目标奋斗,按照明确的计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有许多的运动项目是集体进行的,集体活动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在运动中与同伴协调合作,加强纪律观念,又要训练学生学会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使学生有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意识,还必须具备组织管理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一些组织管理事务,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承担校办运动会的各项工作事务。对于系或年级所承办的运动会,应让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教师可在一旁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2.4保健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任务,而且,也是增强体质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教养的程度和社会的良好风尚。在我们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应该有讲究卫生自我保健的行为和习惯,为此,教学中必须做到:

(1)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要认真地传授给学生卫生保健的知识,还要训练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2)要使学生自己能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掌握和控制运动量,运动负荷,防止在教学中产生伤害事故,同时,还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做练习时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3)要注意运动场地的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2.5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怎么好,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地。所以,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3结束语

以上几种能力既是独立的,又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而且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分两个过程,即教一学,学一用,运用已学的知识、技术于体育之中,才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强调体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规律,使他们懂得科学锻炼的原理、方法,以及体育锻炼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立群.浅谈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2)张宇.试论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11)

(3)陈川.试论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海南体育科技,2004(7)

作者: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肖姗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文化北段与英才街交叉口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

邮 编:450044

电邮:xiaoshan_3454@163.com

联系电话:0371-61986079手机:***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36-01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一般都是老师布置什么课程内容学生就完成什么内容,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就难以培养。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教学的重点。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创新作以下几点阐述:

一、开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开放式教学是新兴的一种教学理念,就是建立开放的课堂,不约束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对于初中体育教学而言,就是要增加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以及社会形态的联系,把其他领域的内容也囊括到这门课程当中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的灵活程度,通过不同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开拓他们的体育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先进、创新体育器材的运用

在体育器材的运用方面,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地方还有很多。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所用到的体育器材,都是一些常见的体育器材,有些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了。现在的初中生很多都不是很喜欢耗能大的体育运动,那么在改进体育器械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些时尚的、体能消耗小的器材购买,这样,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到体育训练当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可以把体育运动以游戏的方式展开,对于提高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都有较好的效果。另外,对于体育教学器材和体育活动的改进,就需要体育教学的创造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明一些有意义、健康的体育活动。

三、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等方面还是老师的作用比较大,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有序的组织,都能够促进这些环节的良好展开,师生关系融洽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就会更加自愿地参加到体育课程的内容当中,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完成老师给布置的任务。体育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用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用轻松的心态去感染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尽量让全部的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所以,建立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的顺利进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四、创新能力意识的培养

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想要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拥有最好的效果,老师就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识。在体育教学上,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什么疑问,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虽然体育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较为自由,但是,老师也依旧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于体育运动方面尽量多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善于思考解决问题。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必须做出改进,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疑问,培养学生爱提问题的好习惯。当提问变成习惯后,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地增强,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初中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篇4

一、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个体对事物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学生只有对体育学科充满浓厚的兴趣, 才能激发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体育活动中,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体育, 迷恋体育, 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1. 以体育名人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特别是对于具有一定判断能力的初中学生而言, 一个好的榜样, 宛如一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能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指引。姚明是我国最杰出的篮球运动员之一, 无论其精湛的球技, 还是高尚的人格魅力, 都令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其痴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 鼓励学生像姚明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 勇于超越自我, 突破自我。再如, 中国奥运冠军张怡宁、邱建等, 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辉煌成就和刻苦拼搏的精神, 教育学生要想有所成就, 就必须刻苦拼搏, 奋发努力。

2. 以新颖生动的活动激发兴趣

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 能展现体育学科的魅力, 引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好奇和专注。例如, 在练习跳跃时, 把“竹竿舞”引进体育课堂, 它节奏欢快, 轻松自如, 动作洒脱, 音乐优美, 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了下肢, 提高了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发展了跳跃的能力,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

3. 通过队列变换激发兴趣

队形队列对于体育课来说, 犹如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但是传统的集合队形多以方形为主, 学生在这样一成不变的状态下就会感觉单调、乏味。教师如果在上课伊始, 经常变换队形队列, 如十字队形、圆环队形、方形队形等。这样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 对体育课的关注和兴趣也大大增强了。

二、给学生搭建创新的舞台

传统的体育课堂, 沿袭了准备活动, 教师示范, 学生练习的基本环节, 课堂结构单调呆板, 学生机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教师教得松散, 学生学得无味,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新型的体育教学课堂呼唤学生的创新素养, 教师必须在遵循学生认知和情感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注重过程优化, 给学生搭建创新的舞台。

1. 营造创新的体育课堂氛围

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纳入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营造富有创新元素的氛围。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给学生设疑, 让课堂充满探究的气氛, 吸引学生在对问题的思维中培养其创新的潜能。例如在教乒乓球发球技巧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探究, 通过实践, 自己总结发球方法, 然后相互交流, 相互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 有效引导了学生开启思维, 去思考怎样增强发球的威慑力。

2. 让学生充分体验创新的乐趣

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 很多学生并不能立即发现和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 给学生以启发引导, 让学生思维, 使其能在最后的环节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比如在教学单杠回环动作时, 有些同学想出了好的、有创意的回环方法后, 教师马上组织让其展示给其他同学, 及时给予肯定和推广。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引导、激励后, 品尝创新获得的成就感, 从而不断使其产生创新的心理需求。

3. 让学生动手创作器材

体育课堂需要大量的体育器材, 而有的学校, 特别是农村学校, 器材缺乏, 有的器材损耗之后, 又不能及时补充;另外, 教学中的常见器材, 在学生眼中, 早已熟视无睹, 失去新意。针对这种现状, 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用品来制作器材, 变废为宝, 这一方面克服了体育课堂器材缺乏的现状, 解决了燃眉之急, 更主要的是, 在活动之中,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品质。比如在练习篮球运球时, 利用身边的空饮料瓶, 在里面装满沙子插上废塑料管放在地面上, 作为标志物, 用来进行障碍运球训练;将废旧的排球灌上锯末缝合后当作实心球、手球等。实际上, 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诸如报纸、易拉罐、旧轮胎等废品, 在我们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下, 都可以被巧妙的用于体育课堂, 这不仅给体育课堂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更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舞台。

三、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不断超越自我

创新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最高境界, 学生养成了勇于创新的品质后, 在以后的人生中, 才能突破常规, 有所发展。学生也只有具有创新的意识, 他们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学生在这种不断超越的意识和行为的支配下, 他们才能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随着学生体育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对体育兴趣的不断浓厚, 求知欲会越来越强, 想象力也会越来越丰富。这时候教师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 稍作引导, 便能使学生实现更大的超越。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5

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同样如此。学生的体质、体能以及身体发育状态,往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以及后续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与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论述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

一、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首先要做的是转换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时,很少会把课堂上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往往只是跟随教师进行一下技能、技巧上的练习,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偏弱。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转变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时间尽量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开展篮球教学时,没有用满堂灌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而是根据学生的体质、兴趣来进行合理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比如,有的学生体质、体能较差,不适合篮球这种运动量很大的运动,尤其是女生对于这类运动的兴趣普遍较低。因此,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配以不同强度的训练。一般集中教学时间最多持续二十分钟,后二十五分钟则组织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比如练习运球、传球、投篮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尝试组队进行对打。这样一节课下来,由于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自由的练习时间,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基本处于中上水平。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合作型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合理地进行分组。尤其是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让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比如,喜欢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六人兴趣小组;喜欢篮球的学生,可以组队进行对打及训练。例如,教完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之后,可以采取分组训练方式。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小组的组建,全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的学习合作小组:一是小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二是大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小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主要是两人或者四人的体育活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大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则是足球或者篮球类运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充分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

三、多开展体育活动,展现学生的体育风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也是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收获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一般来说,体育教师开展的体育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课内的竞技类体育活动,这种活动有很强的竞争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第二种是课外的拓展体育活动,这种活动一般是大型的较为正规的体育活动,竞争性由运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这种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水平。例如,在期中阶段,可以专门开展乒乓球班级竞赛,让体育委员进行整个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氛围十分热烈,竞赛进行很顺利。学生激烈角逐,前三名同学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又如,学校每年开一次运动会,这也是激发学生运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根据自己的运动特长选择合适的竞赛项目。这能让学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体育能力和水平,并且获得更大的展现自我的平台。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体育锻炼技能,更为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学会将体育锻炼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体育教师可以从兴趣激发、教学活动组织方式、体育素养提升、活动开展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给予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与空间;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为活动开展方式;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对高中生体育能力培养的认识 篇6

【关键词】体育能力 高中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11-02

高中学生体育能力的高低,是评定高中生体育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高中生的体育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深化中学体育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高中体育整体化教改中的“两类课程”体育,正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之更有力的贴近时代、贴近社会。

1.对能力的理解

1.1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智力通过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的表现。能力的核心是智力。知识、技能是发展能力的前提条件。能力的获得,知识起着定向的作用。知识、技能的掌握要依靠智力来调节和控制。知识、技能和智力对能力起着整体效应。我们应该通过实践来培养和发展能力,把学生的智力有机的与体育结合起来,使其转化成体育能力。

1.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经过小学、初中的一般性体育教学,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基础。

1.3“全民健身”计划中明确指出:全名健身计划的重点是青少年。我们理解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体质的好坏是重要的方面之一,而他们体育能力的高低,将对体质起着决定的作用。因为,体育能力强了就知道如何去锻炼、怎样去锻炼;体育能力强了就有了积极参与的意识,还能有效地影响周围的一批人,这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精神文明也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2.培养体育能力的认识

2.1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突破单纯运动技术的教学,加强培养体育能力,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学生而言,单调的技术教学,仅仅45分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日趋成熟的心态。体育“两类课程”的试行,也正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

2.2培养体育能力的几个方面

2.2.1加强室内理论课上有关体育知识的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健康诊断和体力测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初步的自我健康诊断和体力测定。

2.2.2使学生学会根据健康诊断和体力测定材料确定锻炼目标的知识和本领,能够正确地为增强自己的身体制定锻炼的目标,同时学会帮助周围人进行锻炼的方式方法。

2.2.3使学生学会制定锻炼计划(锻炼身体运动处方)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运用自身锻炼的运动负荷量,制订自己日常应用的锻炼方法,经常进行身体锻炼,使身体锻炼活动成为自己日常学习、工作。

2.3体育能力的培养

体育能力是锻炼身体和进行各种日常体育活动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应该贯彻于整个体育教育的始终。

2.3.1首先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条件、有可能得到充分的运动。不仅在课堂内,在课外的“活动类课程”中尤为重要。现在学校的体育设施虽比过去有较大的改变,但离满足全校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运动的需要还相差很远,我们应该尽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组织工作上动脑筋、想办法,把体育活动类课程开展起来。

2.3.2动员学生主动地去运动,这对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组织和指导学生主动地去运动,尽量避免让学生“照我这样做”而束缚着学生,避免让学生在运动场上站着和看着。

2.3.3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是在学生学会运动之后的实践中取得的。因此,根据提高体育能力的需要,加强运动实践的环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术考查,还要注意体育能力的考查和评定,并且要教会和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体育能力进行自我评估。

2.4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生活中,在职业劳动中,开展体育活动随时都有管理的事务,需要具有体育活动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也需要每个人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地进行管理和保持良好的秩序和环境。培养学生的体育管理能力是体育教学中又一项内容。

3.结束语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7

一、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假如没有个性, 那创新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我们理应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平台,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其一, 结合学情, 凸显个性。学生的性格各异, 有些学生的在体育活动往往出现“怪异”现象, 作为教师要见“怪”不怪, 积极、主动的了解其个性, 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力争当一个绿茵场上的“伯乐”。

其二, 发挥特长, 培养个性。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 当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得到表现的时候, 只有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才能促使学生扬长避短。

其三, 标新立异, 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本质就是敢于标新立异。因此, 针对体育运动有特殊兴趣且有一定的潜能的学生, 教师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 诸如不定期进行课外体育竞赛活动, 从而让更多学生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拓宽空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学生创新的先导和基础, 假如离开了想象, 那提高创新能力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作适当的动作示范和趣味盎然口述, 逐步帮助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譬如, 我在执教“投掷实心球”一课时, 一边采用比较规范、优美化的动作示范, 一边通过点拨性的语言启发, 使学生初步感知其动作表象, 并且产生理念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大胆展开联想的想象奠定基础。其次, 驾驭原型启发, 诱发思索, 促进学生大胆想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采用原型启发解决相关问题是进行创新性活动的主要思维方法。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练习投掷实心球的出手动作时, 在简要阐述应该摆正的身体姿势与一张拉弦待发的弓 (满弓) 一样的道理后, 再取出一根小竹片比作运动员的身体, 在其上端放一小砖块, 并把竹片向后拉成“满弓”, 随着放开有小砖块的一端, 那小砖块成弧形飞了出去。学生在如此的氛围中, 从事物的类似属性中悟出了投掷动作的要领, 教学效果显著。

三、注重发散, 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创新离不开求异, 而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向多方向扩散, 从而得到多种言之有理答案的思维过程。因此, 我们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思维空间, 激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 力求通过别具一格的途径质疑、解惑。可见, 每一个教师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 才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 才能有效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诸如在跳山羊、体操技巧、单杠等练习中, 教师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 也要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合理化自创动作的练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才能使其得到启迪, 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譬如, 我在执教“弯道跑”的技术时, 先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利用了物理教学中离心力的原理, 从而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驾护航。

四、发挥优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我们不仅要善于发挥体育课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 而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养身、增技、育审美、促智和益心等多功能优势,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灵活选用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创新发展的素材, 多让学生参加启发性比较的练习, 从而产生创新灵感。

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掌握了篮球运动中运球、急停等基本技术后, 就虚拟了一场小篮球比赛, 并展示问题:当对方运动员对你进行严密的防守, 你怎样才能突破防守?一石激起千层浪, 男女学生马上自行组合, 各自尝试, 涌现了假动作突破、转身运球、相互掩护等突破防守的办法。我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挑选几个“代表性”的男女学生出来演示, 并让大家仔细、合理点评, 甚至正错误动作, 其教学效果显著。类似的教学案例进一步说明:体育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优势,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8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 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以往习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上课的节奏。要培养创新性的学生, 体育教师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其次, 体育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 才能产生教改意识, 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再次, 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授课技巧来作为实践的基础, 把理论升华为实践的高度来指导教学实施,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1. 建立民主的师生。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专断的, 教学氛围沉闷, 学生精神抑郁, 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 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 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 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 使学生感受到对教师的期待和爱,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树立成功教育意识。

人人都有创新能力, 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 精神源于动机, 要想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树立成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 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去模仿动作;有的学生心理也想上去做动作, 但不外露;也有学生因怕做不好, 表现得很被动, 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 但他们内心也会有一种想做好的想法。例如:学习实心球时, 有的学生扔得比较远;有的学生动作比较好;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腰部力量等;教师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 使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 于是学生都能积极投入练习, 正是这种意识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3. 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 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点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 离开学校时, 变得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 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兴趣则可以唤起学生废寝忘食地钻研, 成为打开学习体育成功大门的钥匙。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者发令, 学者强应, 身顺心违”,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 组织教学形式僵化, 忽视学法, 个体差异, 能力培养,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等不足, 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4. 改革教学方法。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9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 体育教学的目的从以往培养学生对各种竞技技术的掌握到现在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培养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学生之间学会更好地交流, 必然会对初中体育教学新观念的产生促进作用。在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 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与体育教师主导下的教学实践是既为统一又为对立的辩证关系, 两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不断深入。

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渴望与别人交流、倾吐心声的潜在希望, 这种希望的实现依赖于个体所处的环境, 能激发个体的活力, 促进这种活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会提高, 才能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进一步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中学生不能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在将来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 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能够极大地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让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更加多元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学习, 更具团队意识,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深层动机。初中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 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极大的变化, 做好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工作必然会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让传统的教学格局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效果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二、当前中学生之间的交流现状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心理上的距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由于成长的急剧变化, 性发育开始使得中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发育不平衡, 心理发展相对会落后于生理功能, 这些特征正是中学生具有少年期的半幼稚半成熟型, 也正是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 也是最容易产生心趣冲动和行为过失的年龄阶段。再加上目前的初中生都是“90后”“00后”, 家里就一个孩子, 在家被亲戚朋友宠爱惯了, 难免会变得自私、任性, 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性。随着社会和集中地位的变化以及人格的形成, 社会人际交往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但这样会使得学生的社会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乱套。

由于中学生还不成熟, 交朋友不分好坏, 大部分只分能否玩得来, 总在一起打打闹闹, 因此很容易荒废学业。在与别人交流中, 有的时候只图一时痛快, 根本不分事情的对与否, 如果是错事情, 最后便是后悔莫及。初中生正在青春期, 脾气暴躁, 特别是男生, 很容易冲动, 常常会因为一间小事情和同学处理不了关系, 这时候控制不好情绪就会大大出手, 结果给双方都造成悔恨。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 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 这些关系处理得好坏,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对策

1. 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正面引导学生

要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 时时刻刻提高自己的交往素质, 在生活中既要为人大方、尊重他人, 又要注意团结同事、平等待人, 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给学生作榜样, 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同时也会向学生灌输文明的交往观念。

2.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是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地相互配合, 特别是面对面促进互动的同时, 也能够积极承担在共同任务中个人的作用。例如很多男生所喜欢的篮球项目便是一个好的平台。在一个班里不乏一定数量的学生不会打篮球, 他们往往在面对这种状况感到自卑, 教师让学生一帮一或者由一个篮球比较好的学生带领一个小组进行训练, 这就是在为学生创造互相交流的环境。这样, 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地沟通, 并建立起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 从而有效地解决组内的矛盾。

3. 向学生传授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基础知识

随着新课改的步伐, 体育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广泛,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也关注得越来越多,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交往素质的内容与方法。例如选择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交际健康教育, 让学生对健康的心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同时开展青春期常识的教育, 让学生对青春期有一整体的认识, 从而可以适当地减缓青春期学生对异性交往的好奇。

总之, 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 我们应该更加有耐心和爱心, 多关注学生文明的人际交往, 及时发现学生在交往中的困惑, 并给予纠正和引导, 从各方面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建.论体育教学中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7 (3) .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10

1 自强与自强能力概念理解

“自强”强调自尊、自信, 帮助学生树立自强奋进的坚毅作风、自尊向上的进取意识、自信顽强的意志品格。

自强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自强奋进的坚毅作风、自尊向上的进取意识、自信顽强的意志品格的个性心理特征。其涵义:第一指已表现出来的实际自强能力和已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 可以用成就测验来测量;第二指潜在自强能力, 即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 通过学习和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自强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 可以用性向测验来测量。

自强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 只有通过活动才能看出一个学生是否具有某种自强能力和其自强能力的大小。例如一个学生在篮球比赛中, 能遵守比赛规则, 能克服各种干扰和阻力, 善于接球、传球、运球、配合、投球, 顺利完成篮球比赛活动。这就表现出他有一定的体育自强能力, 或说他的体育自强能力比一般学生强。

2 体育教学中阻碍学生自强能力发展的因素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阻碍学生自强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来自于学校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紧张, 例如与同学发生争吵、与父母产生冲突、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等学生承受不了, 这些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孤立无援和当众出丑的感觉, 遂产生挫败感。还有主观因素多是指学生自身的因素如有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缺陷、身材的矮小、形体的肥胖等怕自尊心受到打击而产生挫折感的表现;也有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 始终担心自己无法完成规定的动作, 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产生挫败感。这些挫折会给我们的身心造成打击和压力, 带来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 严重时可以产生消极对抗行为, 更严重者还会导致对生活、对自我的放弃。但如果没有挫折, 就没有考验, 人的潜能和智慧就不易被发挥出来, 失败和挫折是人生的学校, 它能折磨人、考验人, 更能教育人、锻炼人, 使人受益终生。面对挫折不同的心态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积极的心态会使你的眼睛醒来, 看到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 你的生命会重新闪亮;消极的心态则会使你的眼睛老去, 只看到悲观、失望和灰暗的一面, 你的生命会随之暗淡。

3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强能力的方法

3.1 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 重视自强能力培养

新课改对体育课教学目的要求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锻炼身体, 而是转向知情 (感) 意 (志) 并重上来。而自强所强调的是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和拥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力。自尊是一个人立于天地的精神根基, 没有自尊的人只剩下空空的躯壳。人的尊严无比珍贵, 失去尊严之后要花多少倍的代价才能找回来, 不能因眼前的小利而牺牲自己做人的尊严。自信对我们的生活非常的重要, 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爱情、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 不管是哪一个领域, 自信都是无比重要的。自信给人以力量, 给人以快乐, 正是有了自信, 人们才充满了睿智, 你和我的心中才升腾起无尽的希望。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 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早在2400多年前的孟子, 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 生动地说明了意志力的重要性。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达到自己的目的, 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 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因此, 作为体育教师, 要通过借助体育课的特点, 培养学生一种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力。

3.2 引导学生重视自强能力的锻炼

少年强, 则国强。例如:2004年8月12日至17日, 由中国、韩国、日本三国90名青少年组成的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进行。其间中国孩子的表现令人失望。正值当地遭受罕见的高温天气, 整个行程十分艰苦。日本少年个个身背巨大的行囊, 显然此前已经做足了准备, 把野外生存条件的艰难想到了极尽, 当地随行的人员看到日本小孩瘦小的身体却背着与其不相称的包裹, 想要帮忙, 立即遭到严辞拒绝, 日本小孩觉得受到了侮辱。同行的中国孩子却叫苦不迭, 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 全部都是中国孩子在向家长诉苦。活动结束时, 日本、韩国的孩子对当地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加赞赏, 他们说:“头一次感觉到大地有这么大, 原来只知道书本上说地球很大。”中国的孩子却不以为然, 只盼望着早点回家。由此, 可以看出中国孩子自强能力比不上发达国家的孩子。引导学生重视自强能力的锻炼至关重要, 首先, 要引导学生自己尊重自己。不贪图一己之利和眼前小利, 不盲目崇拜, 不看轻自己, 勇敢面对别人的歧视, 不歧视别人。其次, 要引导学生自己相信自己。在体育锻炼中, 只要我们抱着积极、自信的心态, 就能给潜在的体育能力以机会, 体育潜能就会得到很好地开发。相反, 如果抱着消极的心态, 叹息命运不公, 不断强化“自己体育能力差”的意念, 久而久之, 体育潜能便被埋没了。同时, 要学会全面认识自我, 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 还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积极吸纳众人之长来补己之短, 不断完善自己。除此之外, 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力。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不于智商的高低和掌握知识的多少, 而在于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在体育锻炼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不回避, 端正心态, 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要鼓足勇气, 迎难而上, 重下决心, 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

3.3 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强能力

3.3.1 加强体育基本功训练, 教会学生锻炼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只有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发挥出好的水平, 赛出好的成绩。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基本功的训练, 特别是刚刚入学的初中生都要经过一周的军训, 军训的基本功好多教师在体育课中往往不重视强化训练, 好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站立行走的习惯, 严重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还有球类、田径等基本功, 更需要教师进行强化训练。这些基本功, 要反复抓, 让学生不断掌握、不断完善。

3.3.2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爱好小组, 分层施教、分层锻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爱好小组, 进行分层教学、分层锻炼, 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锻炼自己的自强能力。例如在球类方面, 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篮球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羽毛球兴趣小组、排球兴趣小组、足球兴趣小组;在田径方面, 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跳高兴趣小组、跳远兴趣小组、踢毽子兴趣小组、跑步兴趣小组、投铅球兴趣小组等等。每个小组成员, 都要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 承当不同的责任, 做到既分工又合作, 互相监督, 互相帮助, 共同发展。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巡视, 给予必要的指导, 特别是要监督学生在安全、无害、适度的原则下进行锻炼, 保证万无一失。活动结束, 让每个小组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情况, 教师在总结指导, 提出发展意见。

3.3.3 适当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强化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有竞争才有动力, 同样有合作才有发展, 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学生的自强能力才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适当开展各类兴趣小组的竞赛活动, 来强化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在竞赛之前, 要认真制定竞赛方案, 同时要广泛宣传, 安排好相关的工作人员, 布置好场地, 强调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比赛的过程中, 教师要巡回监督, 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学生整改。比赛结束,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 及时肯定比赛中表现好的方面, 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之, 中国是世界上的体育大国, 而不是体育强国, 要使中国步入世界体育强国行列, 离不开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 引导学生重视自强能力的锻炼,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强能力,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强能力不断发展。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黄金时期, 是培养自强能力的最佳时期, 而体育课的性质和组织形式决定了培养初中生自强能力有着良好的平台作用, 下面从阐述自强和自强能力概念出发, 分析了阻碍初中生自强能力发展的原因, 从体育教学角度提出了培养学生自强能力的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自强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庞炜.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 200 (25) .

[2]刘岩.谈体育教学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 200 (91) .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11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在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担负的职业使命。在此就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

1、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课程标准》向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傳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1、建立民主的师生,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专断的,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受到对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和肢休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能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2、树立成功教育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奥托曾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或多或少,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要想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去模仿动作;有的学生心理也想上去做动作,但不外露;也有学生因怕做不好,表现得很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但他们内心也会有一种想做好的想法。例如:学习实心球时,有的学生扔得比较远;有的学生动作比较好;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腰部力量等;教师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于是学生都能积极投入练习,正是这种意识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点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的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任何学科都是一样,枯燥的学习,不断重复的动作练习,再加上还要不可避免的付出自己的体力,有时甚至是超越极限的体力,往往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望而止步。兴趣则可以唤起学生废寝忘食地钻研,成为打开学习体育成功大门的钥匙。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例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径;各种体育项目的战术、技术、规则、练习方法、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高—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勤思好问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情境教学法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单项比赛、球类比赛、野外训练等激励学生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

3、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利用各种技术和小配合,然后分组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再次练习,再讨论反复几次,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这种团体练习,使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

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 篇12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树立健康与体育理念

新课改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体育教学从知识传授与技能的传授变成掌握运动技术的教学模式。这样,体育这门课程就变为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课程。例如,对于体操这个内容,假如教师只为了教会学生能做体操的动作,或者动作做得是否规范,这样的做法显然还是不够全面的。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来教学体操,那么就会从“竞技体操”变为“锻炼体操”。因此,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体操中的哪个动作可以锻炼身体中哪些肌肉,哪些动作应该采用多大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运动锻炼的目的。在教学“球类运动”时,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会打球即可。而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球类运动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这样,让学生从球类运动的乐趣中进一步认识运动给我们的真实体验。通过树立健康与体育一体理念的渗透,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运动是自己未来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从而树立终生锻炼的新理念。学生获得了这些新理念,在平时的生活中就会自觉地开展自我锻炼活动。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自我锻炼自信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敏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学生害怕做出的动作难看,尤其是女生往往不敢大胆地进行练习,只是应付一下了事。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热情。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身体状况、兴趣爱好、运动特长以及知识基础选择合适他们的运动项目开展训练。这样,学生就会在开展训练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树立自我锻炼的自信心。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分别对待,如对于那些没有自信心的学生就给他们做一些简单、易完成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跳绳、广播操等,男生就做俯卧撑、跑步等运动项目;对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就让他们参加球类运动;对体能较差的学生应降低动作的难度,有必要时还要进行一对一地辅导,让他们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这样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挑战自我。

三、制订自我锻炼计划,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

进行自我锻炼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地体现学生自我参与的原则。学生也应该给自己制订一份自我锻炼的计划,以保障自我锻炼的顺利开展。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有目的地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自我锻炼中去。例如,用20个铁圈、4条长凳、10个手榴弹、4个实心球、2根体操棒等器材让学生开展单脚跳圈、跳单双圈、双脚跳等自我锻炼活动。这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练习。此时,教师应该重点让学生明确应该如何根据这些器材来进行锻炼。这项活动的思维过程应该是:考虑参加人数—→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活动的形式如何—→胜负的规则是什么—→场地与器材—→裁判员的安排。这个思路理清了,再自由组合进行分组练习。这样自我锻炼的效果是:1开展自由练习,使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得到发挥,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2在练习的过程中寻找锻炼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养成了自我锻炼的习惯。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运动技能,从而形成一定的运动能力。在此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并且能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作为理论来指导自己进行自我锻炼。此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不能所有活动都让体育教师去指导。例如,在开展“跳山羊”这个体育游戏时,就给学生讲清楚要准备什么,游戏的练习形式是什么,规定多长时间等。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教师给予必要地指导。而不是用教师的安排代替学生的自由组合。经过这样的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组织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过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初中学生还没有摆脱小学体育课中的常规习惯,对教师仍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提醒学生要按时按质地完成老师交给的训练任务,规范自己的动作。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让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育教学就会成为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与技能。这样,体育学科的魅力才会让学生亲身体验。

摘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与自我锻炼能力是现代体育教育发展中的要求。自我锻炼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开展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林木生物质下一篇:信息化解决策略